靈感範文站

中等教育的畢業論文(多篇)

中等教育的畢業論文(多篇)

教育畢業論文 篇一

摘要:

在中職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巧妙運用合作小組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首先教師要組建中職生物合作小組,並強化小組合作指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合作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同時,教師要把握教材重、難點,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關鍵詞:

中職生物;合作小組;運用

在中職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巧妙根據中職生的特點實施小組合作教學,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強化對學生在合作小組中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指導,還要精選適合合作小組學習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確保高效運用合作小組進行中職生物教學,讓學生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提升中職生物學習能力以及生物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

一、組建中職生物合作小組,並強化小組合作指導

1、組建中職生物合作學習小組

毋庸置疑,中職生在進行生物學習的時候,對於生物學習的興趣是不同的,學習生物的能力也是不同的。首先教師要考查本班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考查每一個學生喜歡生物知識的程度,瞭解每一個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在這個基礎上,教師根據同組異質的原則按照每組四到六人組建合作小組,同時教師選擇合作學習能力強、組織能力強、對生物學習感興趣的學生擔任小組長,負責組織學生在教師佈置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組織組內合作學習。

2、強化小組合作指導,讓每一個學生真正進入到小組合作狀態

目前的生物課堂中,儘管有些教師也運用合作小組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但是收效甚微,甚至有些合作小組成了學生的“自由市場”,學生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甚至說一些與課堂無關的話。因此,需要教師注意的是,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教師要強化指導,不能讓小組合作學習成爲一盤散沙,而是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合作交流中來,能夠在組內探究以及合作中真正提高自己。因爲組內討論人數比全班集體討論人數精簡,這就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小組中發言,都能夠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因此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以最快的速度發現自己的問題。當然,也能夠讓學生在其他同學肯定的目光中尋找到自信,因此更加喜歡學習生物。教師要指導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時運用合作學習方法,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學會傾聽和交流。

二、在合作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1、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合作中創新

中職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對中職生物的學習,提高對科學和探索未知的興趣,養成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樹立創新意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因此在中職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不斷強化自己的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創新中發展,在合作中創新。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職《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涉及一些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生物學實驗操作技能的生物實驗,教師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之前,就要告訴學生合作探究的目標。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熟記本組內的合作學習目標,還要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層次的學生不同的探究目標。在這個基礎上,教師要敢於放手,讓學生在探究中創新思維,樂於在生物實驗的過程中,養成質疑、求實、創新以及用於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2、教師要善於把握合作時機,使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在創新中發展

學生在進行生物學習的過程中,一些創新思維可以說是轉瞬即逝的。作爲中職生物教師,也要具備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能夠形成科學的世界觀,要在熟悉掌握生物體結構和功能、局部與整體、多樣性與共同性相統一的科學觀的基礎上對任何創新的思維勇於把握。對於學生提出的創新觀念,教師要組織學生深入合作探究,形成成型的創新思維,提升每一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把握教材重點難點,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1、中職生物教師要把握教材重點難點

教師在教學之前,要通過教研組的集體備課瞭解並掌握每一個教學單元以及每一堂生物課的教學重點以及教學難點。在這個基礎上,教師要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適合本班的導學案。在導學案上,教師要明確哪一部分的教學內容以及運用小組合作學習完成,哪一部分的教學內容需要學生獨立思考就可以完成。教師要精選適合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而不是動輒就合作,徒然浪費了課堂的時間,卻不能確保高效課堂的實現。

2、課上教師要組織學生恰當運用小組合作學習

在課堂上,教師精選適合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的教學內容進行合作學習,要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準確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如,在《細胞中的無機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精選適合合作學習的內容組織學生相互交流、辯論,在這個過程中澄清概念不清的地方,加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教師在學生進行合作的時候,要運用平等的狀態加入到學生的討論之中,對學生的合作學習進行恰當地調控。

總之,在中職生物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恰當地運用合作小組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不但能夠提升學生的生物合作學習能力,而且能夠讓班內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積極思考,主動探究,提升自身的生物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劍芳。提高討論學習有效性的幾種策略[J]。成功:教育,2010(12)。

[2]黃曉俠。淺談“三案六環節”教學模式下的小組合作活動[J]。成才之路,2010(30)。

[3]張玉華。在研討中充盈在反思中昇華[J]。教育教學論壇,2010(13)。

中國教育的論文 篇二

淺談中國教育公平現狀

摘要:在分析中國教育公平現狀的基礎上,對推進中國教育公平提出了對策性建議。同時,對教育公平進行了思考。

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爲教育機會均等的實現開闢了廣闊的道路。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我國在實現教育平等的目標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從文盲率的大大降低和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巨大成就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

一、中國教育公平現狀評論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後,我國在實現現代化進程中,努力把實現教育機會均等作爲自覺追求的目標之一,其成效也舉世矚目。一是建立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的教育體系,並一開始就實行一元化課程體制,廢除了西方至今仍藕斷絲連的雙軌制,爲實現教育機會均等奠定了基礎。二是九年制義務教育目標的提出並以國家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這在中國追求教育機會均等的歷程中無疑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三是我國政府在掃盲問題上表現出的決心和努力。四是我國高等教育長期實行的大學聯考制度、免費教育和人民助學金制度都曾是計劃經濟時代我國政府堅持教育機會均等所採取的重大步驟。五是近幾年國家對西部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的重大舉措,將對於逐步削弱教育的地區、民族、性別諸差別起到積極的作用。

國家已認識到西部貧困地區教育的發展,是西部貧困地區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必須由國家注入發展資金,這也是國家的責任和義務。到目前爲止,國家以及由國家組織的教育扶貧工程主要有:

1、政府扶貧——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

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是原國家教委和財政部決定從1995年到2000年,利用中央普及義務教育專款和地方各級政府的配套資金,預計總投入200多億元,重點投向“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確定的592個貧困縣等老、少、邊、窮地區,改善這些地區國小、國中學校的辦學條件。整個工程以政府爲主投資,政府組織並動員全社會力量扶持貧困地區發展教育事業,融化政府在完成本地區普及義務教育工作方面的責任和義務。

2、基金扶貧——社會捐資,以“希望工程”爲代表

希望工程是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並組織實施的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它的宗旨是:根據政府關於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方針,以民間的方式,廣泛動員海內外財力資源,建立希望工程基金,資助貧困地區的失學兒童繼續學業,改善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促進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希望工程自1989年10月30日開始實施,截止1996年底,全國各級希望工程實施機構累計接受海內外捐款額978287526元人民幣,累計支出爲686977179元人民幣。全國希望工程款暫存(待撥)291310347元人民幣。

3、國際組織扶貧——引進外資,以世界銀行爲代表

爲了重點扶持貧困和少數民族地區儘快趕上全國“普九”步伐,原國家教委決定進一步引進外資,將世行貸款作爲我國教育投資的一個有力補充,推動我國教育事業更快地發展。1992年國家教委出瓦從世行借貸1.3億美元,啓動了“貧困I”,世行貸款與國內配套資金之比爲4:6,雲南、貴州、湖南、陝西、湖北、山西6個省114個縣因此而受益。1995年“貧困Ⅱ”啓動,世行貸款1億美元,國內配套資金爲1.2億美元。江西、四川、新疆、內蒙古、廣西、寧夏6個省區的111個縣因此受益。

我國當前在西部地區的三種教育扶貧主要形式,從扶貧的規模和力度上看,政府是教育扶貧的主體。教育資源應由政府來配置,這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西部教育目前是政府行爲,西部地區的教育資源主要由政府來配置,也只能主要由政府來配置。“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的實踐證明,政府作爲教育扶貧的主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據我國《教育法》及相關法律,我國每個適齡兒童都有權利並有義務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成年勞動者享有接受適當形式的政治、文化、科學和技術教育的權力和義務,就業前的公民有接受勞動就業訓練的權利和義務,某些公民有接受掃盲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每個公民都可根據自己的意願,通過各種形式的平等競爭獲得高中教育、中專教育或高等教育等權利。儘管我國仍然存在着教育機會不均等的狀況,但隨着國家經濟的發展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及教育需求水準的提高,學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也將逐步列入義務教育範圍,這已爲某些發達國家所實現,在我國一些發達地區也已提出了普及高中教育的目標。

我國作爲《德里宣言》的簽字國,已做出莊嚴的承諾:保證到2000年或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確保每一位兒童都有入學或依其能力接受適當的教育,不讓任何兒童因缺乏師資、教材或足夠的校舍而被剝奪受教育的機會;將消除因性別、年齡、收入、家庭、文化、種族和語言等差異及地域偏遠之緣故造成的基礎教育機會不等。不可否認,我國目前仍然存在着教育機會不均等的狀況。有的人文化知識豐富,有的人文化知識十分貧乏;有的人享有優厚的教育條件,有的人卻成爲犧牲品;有的人初步接受了文化知識,有的人卻還是文盲;有的人有受到完善的中國小和大學教育的機會,有的人的知識和學習途徑卻十分有限。這些問題的解決,有賴於政府的不懈努力和全社會的大力支持。

二、對中國推進教育公平的建議

實現教育機會均等,實施區域教育均衡化發展戰略,減少個人之間和羣體之間教育不平等的種種現象,是政府和全社會的共同職責,單憑教育自身的力量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政府必須採取一系列堅定的、長期的促進教育公平的政策措施,尤其應從根本上解決造成教育不公平的社會經濟根源。

應以西部大開發爲契機,制定優惠政策,建立相應機制,加快普及和發展教育,加大對西部地區和弱勢羣體的教育支持,逐步實現區域教育發展的均衡化,全面提高西部人口的素質,將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爲豐富的人力資源。要實現教育公平,還必須以法律爲保障。我國有關法律除規定了每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及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外,還制訂了一些具體保障措施。

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法律中都有所體現,從而爲促進教育公平提供了法律依據。當然,許多規定主要是針對入學機會的公平,對於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的公平問題,由於各種條件的制約,還難以在法律中做出具體規定。但面向全體學生,實現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則是包含其中的,這也恰恰是實施教育公平的基本內容。根據有關法律的規定和教育公平的基本內容要求,應逐步爲每個受教育者提供真正的機會均等和取得學業成就的最廣泛的可能性。爲逐步推進教育公平,當前迫切需要在下述方面有所作爲:

1、各級政府要加大改革力度,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來調整地區、城鄉、階層之間的收入分配,逐步縮小貧富差距,推進社會公平,爲教育公平創造良好的客觀環境。因爲,離開社會公平的教育公平是不存在的。另外,各級政府要加大對教育的投入,依法保障義務教育健康發展;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儘早實現免費的義務教育;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確保所有適齡兒童有入學機會,爲他們爭取儘可能多的受教育年限,並幫助他們人人獲得學業上的成功:

2、在進行教育公平價值判斷時,正確處理公平與自由、公平與競爭、公平與效益、公平與差異之間的關係,把握好公平與效益、自由與規範、競爭與合作的適宜度,在事實判斷的基礎上進行價值判斷;堅持基本權利領域和公共教育資源領域的平等原則,非基本權利領域和非公共教育資源領域的不平等原則,把握好平衡點,充分考慮代價問題;在義務教育中,資源分配重心逐步上移,過渡到縣級統籌、省級統籌,同時制定最低受教育標準,採取補助(如財政轉移支付)的辦法確保所有人羣達標。在非義務教育中,可以實施以政府投資爲主的多元化投資體制。

3、我國現階段教育資源供給的短缺,既有總量性短缺,又有財政性、體制性和結構性短缺。爲實現教育公平與效率的動態平衡,當前要把重點放在解決財政性、體制性和結構性短缺上。因此,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與財政支出結構,擴大政府宏觀調控下的市場參與,強化政府在教育資源配置中調節公平與效率關係的作用;因地制宜地發展教育,改變無視地區差異和城鄉差別的“大一統”模式,消除整齊劃一帶來的弊端,實現教育發展的地方化和教育模式的多樣化;制定區域教育指標,每年發佈,促進地方政府教育改革。

4、加強師資培訓、穩定教師隊伍,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面向全體兒童,日益關心所有兒童與青少年的最充分發展,爲每個孩子提供達到他可能達到的最高學習水平的條件;不斷提高教育者的素質,充分發揮教育者的積極主動性與創造性,正確評價和對待每個學生,在面向全體學生並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上狠下功夫;學校應關心、愛護和尊重全體學生,使人人得到充分發展,都成爲學業上的成功者。“教育必須日益關心所有兒童與青年的最充分的發展,而學校的責任是提供能夠使每個學生達到他可能達到的最高學習水平的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章第13條規定:“學校應關心、愛護學生;對品行有缺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當耐心教育、幫助,不得歧視。”基於此,應加強對學習困難的學生的學習上的指導,以促使學業成功機會均等。

5、應在支持和幫助貧困地區發展經濟的同時,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積極扶持貧困地區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改善教育資源和力量上分配不公平的狀況,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地區教育及所有薄弱學校教育的面貌。縮小地區之間的質量差異,優先考慮人口稀少的偏僻農村、牧區,不僅給當地的學生以不同形式的幫助,而且應採取必要的措施,改進學校佈局,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消除現存影響他們接受教育的種種不平等現象。國家以扶貧的形式,集中財力在一段時間內扶持西部教育的做法,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這只是權宜之計,不能解決西部教育繼續發展過程中新出現的資金短缺問題。西部教育既然目前主要是政府行爲,政府就應從教育財政制度、教育投資體制和投資方式上,有一個長期的、全面的規劃,對西部教育實施非均衡投資戰略,並通過立法的形式確定對西部教育的經常性投資比例,使對西部教育的非均衡投資體制走上法制化軌道;通過非均衡投資體制,保證全國教育相對均衡發展是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 6、支持和關注處境不利的弱勢羣體的教育——城市薄弱學校教育、偏僻農村地區兒童教育、貧困地區兒童教育、女童教育、特殊需要兒童教育、流動人口子女和移民子女教育等。關注各種處境不利的羣體的受教育機會,保證生理與智力殘疾兒童、移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權利,確保街頭流浪兒、童工及民工子弟獲得學習機會,防止他們成爲21世紀的文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些大城市和沿海經濟開放地區,流動人口已由羣體性民工潮轉向家庭型流動。由此而帶來的流動兒童少年的數量規模呈上升趨勢,其地域分佈仍在不斷擴大。流動兒童少年的求學問題不容忽視,爲此,原國家教委、公安部於1998年3月聯合頒發了《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行辦法》,要求依法爲流動兒童少年創造條件,提供就學機會,保障其接受一定年限的義務教育。

7、摒棄教育中任何有關性別上的陳規陋習,實現性別上的教育平等,確保女童入學機會並完成學業,改變傳統的女性與科學技術無緣的觀念,採取措施激發女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鼓勵女學生鑽研科學技術。招生和就業工作中,應制訂不帶任何歧視的選拔與錄取程序。爲此,應充分認識實現性別上的教育平等具有重大意義。1995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通過的《北京行動綱領》確信:“教育是實現平等、發展與和平目標的一個重要工具。非歧視性教育使女孩和男孩都受益,因而終將使婦女和男子的關係更平等……投資於女孩和婦女的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培訓,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特別高,已證明是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及持續的和可行的經濟增長的最佳手段之一。”

8、樹立“終身學習”、“終身教育”的觀念。改變以學校教育爲中心的封閉型教育制度,建立富有彈性、靈活多樣的開放式教育體系,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教育,逐步完善終身學習體系,爲每個人任何階段的繼續教育創造充分的條件,使教育成爲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如果一個人在一定年齡或一定階段上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他還應有別的機會接受教育:教育的各個階段應具有足夠的靈活性,應以適當的方式,爲那些未受過或未完成初等教育的人以繼續接受教育的機會;爲中途輟學或從未接受中等教育者,提供繼續或重新接受中等教育的機會;盡力爲那些未能考入大學但有志於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們,提供函授、自修等形式的高等教育。

9、完善高等教育的收費制度和與之相配套的獎學金、助學金、貸學金、轉移支付、教育憑證、教育費減免等制度,使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有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高等教育是非義務教育,學生承擔學習費用是應該的,這符合國際慣例。但考慮到目前我國國民的經濟承受能力,在實行收費制度時,還要進一步完善與收費制度和人才培養計劃配套的獎、貸學金等制度,以保證實現學業成功的機會均等。

10、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尤其要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教育手段,不斷擴大教育規模,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投入的效益。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更應大力發展遠程教育、網絡教育,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促進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各類教育既要是公平的,又要能產生最大效益。有時需要突出公平,有時需要強調效益,但對公平與效益的共同追求,是不可迴避的最終目的。

三、關子教育公平的思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機會平等並不等於把大家拉平”;“給每一個人平等的機會,並不是指名義上的平等……機會平等是要肯定每一個人都能受到適當韻教育,而且這種教育的進度和方法是適合個人的特點的。”也就是說,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公平,並不是絕對按同樣的教育模式來對待學生,也不是要使每個學生都取得同樣的學業成就,而是要充分了解並把握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適當的教育,使每個學生最大限度地取得應有的學業成就。這也意味着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天賦而因材施教。正如傑斐遜所言:“再沒有比以相同的態度去對待不相同的人更不平等的了。”德國總統羅曼·赫爾佐克於1997年11月5日在柏林教育淪壇上發表的講話中指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天賦。否認這一點,就是一方面忘記了那些傑出的天才,他們往往受到我們教育制度的妨礙;另一方面忘記了那些天賦較差的人,我們的教育制度不讓他們完成任何學業。”在我國現行教育中,重視使天賦優異的學生得到適當的教育機會,這無可厚非,但因此而嚴重忽視天賦較差的學生,則是不公平的,這往往使他們失去學業成功的機會。

教育公平是人類的一種教育理想,是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內的反映。教育公平與教育發展是相輔相承的關係,要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係,在發展中求公平,在公平的基礎上求發展。推進教育公平永遠是政府的責任,政府是實施教育公平的主體,離開政府教育公平無從談起。教育公平是—個永遠逼近“公平”的過程,而不是教育發展的結果。我們不能說××時候、××地方實現了教育公平,只能說達到了公平的一種狀態。最後需要強調的是,教育公平只是相對的,不可過於理想化,但又是必須爲之長期奮鬥的目標。逐步縮小差距,不斷提高教育公平的程度,這是政府、社會和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

教育畢業論文 篇三

摘要:

社會公平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教育從一個側面反映着社會的發展程度,因此教育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必經之路。網絡教育具有開放性和共享性等特性,有利於促進教育公平化,實現全民教育、終身教育、人與教育的戰略目標。根據我國當前在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問題,實現以政府引導爲主體,發揮網絡教育自身的優越性,讓更多的人接受優質的網絡教育資源,並從道德層面來保障教育公平性。

關鍵詞:

教育公平;網絡教育;教育發展

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網絡已經延伸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作爲社會的一個重要領域,實現網絡與教育的契合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網絡教育具有開放性、遠程性、服務性和共享性等特點,對實現教育公平化有着積極的作用,而實現教育公平一直以來都是國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化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既推動着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一、網絡教育發展的必要性

1、體現全民教育的教育思想

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泰國召開了世界全民教育大會,明確提出“全民教育”的概念。全民教育的目標就是要滿足全民的基本教育要求,要每位公民都能夠通過教育學習滿足自身需要併爲國家和人類做出貢獻,是現代社會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如今,互聯網的發明改變了人類世界的空間軸、時間軸和思想維度。隨着網絡技術的發展,現今中國互聯網普及率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預計到2018年12歲到44歲人口的網絡普及率達到90%,而中國由於人口多以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將會成爲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市場[1]。教育資源以互聯網市場爲依託,構建網絡學習資源,任何人,無論年齡和性別,無論學歷和職業,都可以隨時隨地踏進網絡教育的大門,利用網絡學習資源來發展自身。因此,利用網絡覆蓋下的教育來實現全民教育思想,將教育資源用更便捷的方式提供給更廣大的用戶,是不可阻擋的潮流。

2、實現終身教育的有效手段

20世紀60年代,法國教育家保羅朗格朗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關於終身教育”的提案,他指出“人從出生到死亡爲止的一生都必須接受教育”[2]。終身教育思想成爲很多國家教育改革的指導方針。隨着社會經濟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已成爲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校作爲一個實體存在的場所,教育制度嚴格,規定着學生學習的年齡、統一學習時間和內容等。脫離學校之後,大多數人都不再接受系統教育,而是走向社會。在面對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我們不得不繼續學習適應社會、發展自身的知識和技能,因此要實現終身教育就不得不轉變我們的教育觀念,提倡學習型社會,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而網絡教育恰恰爲這種學習提供了可能。現在網絡使“任何人在任何時間的任何地方”進行學習變成現實,這無疑爲全民進行終身學習開闢了一個新天地,使終身教育的發展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3]。

3、實現互聯網連接人與教育的戰略目標

互聯網的發展是人們有目共睹的。曾經,人們以爲是互聯網“顛覆”了這個世界,現今都認識到是互聯網“連接”了人與人、人與世界的距離。教育既是傳統產業,也是現代產業,是與時俱進的衍生物,是潛力巨大、被世人所期待的產業,它的特殊性就在於所指示的對象是人,是具體的、有着個體差異的人。因此,通過互聯網合理地連接人與教育是當下做好教育的一大戰略目標。如今,通過互聯網所呈現的教育越來越多樣化。那麼以網絡技術的支撐真正做到“以人爲本”,本着開放和連接的目的,實現互聯網所支撐的教育資源、教育主體等各個方面的大融合,用互聯網連接一切人和教育才是真正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標。

二、我國在教育公平上存在的問題

實現教育公平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教育政策,是黨和國家一直致力於的教育公平建設事業。然而我國教育公平的發展程度和水平卻很難一概而論,具有其自身的矛盾和侷限性。

1、宏觀上,區域差異性明顯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經濟發展迅速,人們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也體現在對教育公平的追求上。我國地區經濟差異顯著,尤其表現在城市和農村地區、發達與貧困地區的差距。在農村、貧困或邊遠地區,國家教育經費投入逐年加大,但由於這些地區本身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一些學校基本的辦學條件還未得到保障,硬件設施存在着殘缺不全的現象,不能滿足教學與學習的需要,再加上教育系統職能的監管不力,學生高輟學率的現象猶存,學校裏的骨幹教師也會因爲貧困或者重視程度不足等原因大量流失,導致教學質量難以提高。這就從硬件上和軟件上直接制約了教育公平的實現程度。

2、微觀上,傳統教育自身的侷限性

首先,受“城市爲中心”的價值取向主導。在我國城鄉二元結構之下,城市中的重點學校、“示範學校”、“實驗學校”等佔據大量的優質教育資源,辦學條件優越,師資力量強,生源條件好。而處於貧困或邊遠地區的學校則與之相反,教育起點不公平。其次,教學的工具性、利益性目的突出。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人們普遍認爲升學纔是主要目的。即使面對有着明顯差異、不同需求的學生,還是以相同的教育方式來對待,忽略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片面追求整齊劃一,個性化缺失,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以及創造性思維等受到壓制,以致於教育過程不公平。在面臨社會選擇時,教育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平等現象也體現在教育結果上。

三、網絡教育如何彌合教育公平的鴻溝

教育公平應該是在保障所有人享受最基本的教育資源基礎上,讓更多的人接受優質的教育資源,促使他們達到自己最佳的發展水平[5]。在當今世界,互聯網迅速壯大,通過互聯網實現人與教育的連接成爲現實,使得全民教育、終身教育成爲可能,因此,互聯網教育成爲實現教育公平的一大重要途徑。

1、保障公民受教育權利,擴大網絡教育的惠及面

受教育權是一項基本人權,是我國公民所享受的並由國家保障實現的接受教育的權利。公民受教育程度反映着一個國家國民素質的高低,通過教育來提升國民文化素養,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是宏偉大計。我國人口衆多、差異顯著,就必須得堅持政府宏觀調控,以政府爲主導,合理調配教育資源,擴大網絡教育的惠及面,縮小區域間差異,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範圍,提高公衆受教育機會,讓任何公民都有接受到網絡教育的權利。在政策理念上,對處於社會不利條件、低收入羣體給予積極的補償和幫助,實行國家政策傾斜,弱勢補償,從觀念上接受網絡教育,政策上傾斜網絡教育,形式上利用網絡教育,真正實現學有所用、學有所長。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數據顯示,當前網絡使用率在城鄉還存在着巨大的差異,在接受網絡教育的起點上存在很大的差異,網絡教育滲透率低下。研究表明,財政用於教育經費的投入與教育公平存在着一致的關係。因此,合理增加網絡教育經費的投入有利於實現教育起點公平,況且,在網絡的普及之下,惠及的不僅僅只是教育,更加彰顯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與文化修養等。

2、發揮網絡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優勢

在傳統教育裏,各級各類學校有一套嚴格的課程綱要、教學計劃、課程設置等相關規定,受教育者只能在規定的場所、規定的時間裏學習規定的內容,其次纔是自行安排學習。而網絡教育不僅能夠突破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而且還可以擴大學習的對象、內容,轉變學習方式。在網絡教育的普及之下,每個人都擁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機會,每個人都可以根據個體差異、需要等合理選擇自己的學習內容、規劃學習進度,培養自我主動學習的能力。以往的課堂教學中以教師講授爲主,學生被動學習。由於學科衆多,學生不但感覺學習任務繁重,而且大多內容並不是自己所感興趣的,在追求高升學率的導向下,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實際教學中,由於學生人數衆多,學生遲到、缺席、效率低下等問題也常常受到忽視。而網絡教育作爲一種個性化教育,要求學生積極學習、主動求知、主動探索,將教育轉變爲不再是以犧牲個性爲代價,必須把培養和造就具有豐富個性和良好品格的人作爲自己的責任和使命[6]。它不僅有利於實現教育起點上的公平,而且能夠保障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受到公平的待遇,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兼顧學生的差異性,實現學生在全面發展基礎上的個性發展。但並不是有了網上教學,現實中的傳統學校就可以取消,我們須明確的是,多媒體技術只是一種加強人與人之間聯繫的工具,不可能代替人與人之間直接的交往與接觸。我們應該在互聯網技術之下,學會面對生活、面向社會,深入生活、走進社會。

3、整合教育資源,保障網絡教育資源的優質性

因特網的開通使各種資源如泉水般涌來,而網絡教育資源良莠不齊,它需要不斷地充實、更新、創造。只有不斷地提升網絡資源的質量、實現資源共享,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要。網絡教育以數字化的生態資源呈現在人類的生活中,需要以高素質的人力資源爲依託。人力資源的強弱是以人們上網參與交流、合作、服務的規模與深度來衡量的,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網絡建設伊始,學校沒有專職人員,我們根據需要,首先培訓出一批既有豐富教育理論又懂得網絡技術的教師。優質的網絡教育資源有利於打破校際之間的不平衡,讓更多的人接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化[7]。網絡教育隸屬於整個教育體系中,它是教育界的未來之趨勢,構建“發揮基礎資源以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爲準,個性化資源以市場導向爲主,企業之間的合理競爭爲手段”的網絡化學習,與學校教育形成雙向交互式的方式來影響受教育者,這樣既有利於教育資源的開發和應用,而且有利於建立起豐富多樣的優質教學資源,完善國家的網絡教育服務平臺。學大教育CEO金鑫在解放教育“互聯網教育國際高峯論壇”上發表了《培訓教育的未來發展》主題演講,他表示平臺化將會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包括教學及管理平臺的發展,即以移動互聯網爲基礎,建立多樣化平臺,爲行業提供基礎平臺服務。開放和連接將會是未來教育發展的關鍵詞,最終將會實現用互聯網連接一切人與教育[8]。

4、提升網絡道德水平,實現網絡教育內的公平

斯坦福第一任校長大衛喬丹曾說:“我們的目標是使學生不僅擁有做成事的知識和技能,同時也擁有知道應該做什麼的智慧”。有知識和技能的人可能對社會更有益,但也有可能做出更大的壞事。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享受網絡所帶來的信息開放、多元、接受便利性同時,還應當審視當前網絡教育各方面是否規範,因此進行網絡道德教育也是一門重要的課程。一方面,面對豐富的信息資源,學習者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要提高自己學會識別、選擇、分析信息的能力,提升自身的網絡素質。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一部分孩子受到網絡的侵蝕,道德認知不健全、道德情感缺乏以及道德行爲失範,在網絡中迷失自我,偏離了教育公平的理念。另一方面,我們要培養優秀的網絡人才,實現優質的網絡教育,既需要教學能力好的教師,同時也需要高素質的網絡技術人員,進行二者合二爲一的培養方式,優秀的教師更能利用網絡發揮出自己的優勢,也才能培養出具有良好道德、高素質的人才。培養堅定的道德意識,提升全民道德感,文明使用網絡,這樣的網絡教育才是滿足所有人的教育。教育公平作爲我國教育的一項基本國策,是社會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儘管我國教育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保障教育公平上還存在差距,我們要利用網絡技術的發展,如4G、5G、互聯網、智能手機、雲課堂、慕課等,讓互聯網學習成爲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

參考文獻

[1]孫瑩。2018年中國網絡普及率將達90%[DB/OL]。

[2]保羅郎格朗。終身教育引論[M]。周南照,周樹清,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85.

[3]劉懿,鄭彩花。網絡傳播與終身教育發展[J]。繼續教育研究,2010(3)。

[4]謝維和。中國的教育公平與教育發展(1990-2005)[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5]吳巖。教育公平視角下國中階段教育補習現狀研究[J]。教育研究,2014(8)。

[6]石中英。關於現階段普通高中教育性質的再認識[J]。教育研究,2014(10)。

[7]江蘇OEH開放實驗室。21世紀數碼校園與教育形態[M]。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10)。

中國教育的論文 篇四

淺談中國教育問題

“教育”是以知識爲工具教會他人思考的過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擁有的創造更高的社會財富,實現自我價值的體現。

從社會的角度來定義“教育”,可以把“教育”定義區分爲不同的層次:

(1)廣義的,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教育”看成是整個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分配着且承擔着一定的社會功能。

(2)狹義的:指個體精神上的昇華。這種定義方式強調社會因素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把從個體的角度來定義“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於個體的學習或發展過程。

(3)更狹義的,主要指學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這個主要指的中國校園的應試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

一、應試教育―根深蒂固

許慎《說文解字》中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可見教育的本質應是人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於人,爲人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爲。同時教會人們如何做人。而中國的教育則是以應試教育爲主,學校、社會和家長採取單一的評價方式,把“成績搞上去”當做唯一要求,使學生深感挫敗。通過考試,以分數來衡量學生水平。在中國,絕大多數學校採用應試教育。以把少數人從多數人中選拔出來送進高一級學校爲目的的教育模式,完全違背素質。人們往往認爲一考定終身。中國的應試教育在爲國家選拔人才的同時也存在一系列的問題。

(一)過度重視升學率

據悉,美國每年都會有七次大學聯考,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在適合自己的時間參加大學聯考,可以參加多次大學聯考,以最高成績作爲最終成績。這與中國一年一次的大學聯考形成對比,每年大學聯考有多少學生因爲身體不適依然參加大學聯考,以致發揮失常,大學聯考失利抱恨終身。同時正因爲這一年一度的大學聯考使得學校更加重視升學率。學生從小就被灌輸了爲了考上大學而學習的思想,考不上大學就接受不了更高的教育,以後就沒有好的生活。

(二)教書不育人

俗話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德,是指人要有良好的修爲,本心向善。一個人如果有很高的才能,卻無惡不作,沒有好的品德,那麼這個人是十分可怕的。中國教育素來強調教書育人,《中華人您共和國教育法》中也一再強調注重培養學生的品德。而現實中從國小開始就開設的思想品德課成爲一門副科在進行教育,僅僅是一門老師需要講解,學生需要背誦的一本書。對於學生良好品德培養毫無意義。

二、素質教育―任重道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但當前教育還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羣衆的的新期待。不論是學生抱怨課業負擔沉重,還是家長感慨爲子女“擇校”的奔波不論是人們詬病各種“補習班”的畸形發展,還是老師訴苦在升學率面前“壓力山大”,都反映了全社會共同的呼聲―改變應試教育現狀,實施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爲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個性,注重開發人的身心潛能,並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爲根本特徵的教育。素質教育,就是把具有人的基本形態的高等動物培養成爲具有人的基本素質的真正人的教育。

三、教育公平問題

雖然國家在法律層面上保證了教育的公平,但在地區與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性別之間仍存在着教育不公平的現象。這些不公平的主要原因在於經濟,地區之間和城鄉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同,教育投入也就不同,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就不同。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慢,教育投入少,加上思想觀念的束縛,使得貧困地區真正通過大學聯考改變一生的人很少,女生更少。

結語:

教育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着一個國家的命運,國家需要有創新意識的人才爲來國家創造更多的財富,而不是隻會拷貝知識的機器。總而言之,我們要使學生明確個人的人生目標,並明白受教育是實現人生理想的途徑而非目的。

中國教育的論文 篇五

淺談中國教育

摘要:本文通過探討中國教育的現狀,發現中國教育上存在教育經費不足,教育思想落後,教育制度不合理等弊端,並針對這些情況提出了相應得對措。

關鍵詞:教育 素質教育 教育思想

1983年,鄧小平同志爲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自此中國的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未來社會是一個高科技,學習化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中國的學校教育應該發生怎麼樣改革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呢?

知識經濟的來臨,是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面臨巨大的挑戰,同時也爲教育的跨世紀發展提供了契機。在巨大的挑戰面前我們慢慢的明白學校教育只有主動的走向社會,適應社會,迎接社會的挑戰,才能是教育方法更符合社會的要求,也只有這樣學校教育才能真正更有力的促進社會的發展。隨着社會的發展傳統學校教育的弊端漸露端倪,總體來說我們覺着有以下幾點弊端,並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

一 教育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這些年隨着改革開放的進行,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在實現九年義務教育的前提下,國民的基本素質和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1、教育資源嚴重不足

在和平與發展成爲時代主題的今天,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一國綜合實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於其全民素質和教育水平。我國目前教師資源嚴重短缺,尤其是基礎教育,不僅總量短缺,而且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很多地區難以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任務,面臨着極其嚴峻的形勢。

江澤民同志在慶祝北京師範大學建校10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明確指出,要進行教育創新,掃除制約教育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努力提高交於資源的利用效益,優化教育結構,擴大教育資源[1]。教育經費的嚴重不足和教育經費的匱乏,造成了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大批孩子被擊落淘汰的慘狀,是社會不能承擔起培養大量高素質人才的責任。此外教育經費和資源的分配不均既得城市與農村,名牌重點院校於普通學校的差距越拉越大;也造成了東西部教育發展的不平衡,富裕家庭和貧困子女的受教育部平衡。

(1)教育經費短缺

參照國際標準,教育經費應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我國現在尚未達到。教育撥款的增長速度低於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也是近年來的一個基本情況。尤其是在農村跟一些偏遠地區,教育經費不足的現象更爲嚴重,有的地方甚至是學生家長負債累累。我國人口多底子薄教育經費短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國教育撥款水平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這不是僅用沒有錢就可以解釋的。在這經費的不足是要通過合理的解決辦法而不是學校向學生家庭亂收費來實現的。近年來我們更加的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馬克思主義也說過教育是第一生產力,現在“科教興國”的的口號業越喊越響,但教育的落實很大程度體現在教育科技經費是否落實上。看來,所以如何提高教育經費講是我們急待解決的問題。

(2)師資力量薄弱

中國的教育尤其是偏遠貧困地區的教育師資力量非常薄弱。在以人爲本的今天誰擁有了良好的師資力量誰的教育就能飛速的發展。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具有堅實的知識功底和廣泛的知識儲備,更應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這是教書育人必不可少的條件。但是由於教育投入不足,教師待遇較低,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很多人不熱衷於教育,或不能安心教育。這嚴重影響了教育的發展。經進一步調查還發現,在鄉村學校,工作最認真的是代課教師,其次是民辦教師。中國小普遍存在老教師多,身體弱的教師多,女教師多等不正常現象。中國小普遍缺乏美術、音樂、體育、外語、幼教等專業教師。

(3)教學設備落後

可以說,國家對教育多年來的財政投人和大力發展,使我國基礎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與進步,但這種投入體制在經濟體制轉軌這一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穩定性、不完善性,造成了我國礎教育設備相對薄弱,很多學校設施不全,不能使學生使學生將很好的理論聯繫實踐。有很多教育家認爲應採取部分外國的先進教材,但是反過來想想我國目前的教育設備能消化得了那種教學方式麼?很多地方的國小連一臺電腦都沒有,即便是一般縣級市也存在教育設備不夠用的情況,也有一些教學應有的設備,現在並不具有。很多學校也沒有拓展學生知識面所必需的圖書館。如此的教學環境怎樣培養出大量適應時代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二 教育思想封閉落後

爲什麼當今中國人沒有獲得獲貝爾獎的?但是楊振寧,李遠析、李政道、朱棣文等幾位美籍華人,爲什麼生活在國外就獲得了諾貝爾獎?問題在哪裏?是什禁銅了我們的思維,束縛了民族的想象力、創造力?我想這正是教育思想的問題。先進的教育思想把學生自己發現、總結看作學生獲取知識的有效方式;落後的教育思想主張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傳道、授業、解惑”,先進的教育思想則主張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激發、引導學生去探索。不無否認中國具有悠久的文化教育歷史,也取得了輝煌的成果,但是在很多地方教育思想的目標還不是很明確,這不僅會影響一個學生的思維方式更會影響一個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定。在今後的教育中每一個教育界人士都應明確不但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傳統的學習方式將讓位於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教師則在學習過程中發揮指導或輔導作用。但是現在的中國爲了升學率,往往片面的進行應試教育。

(1)忽視個性培養

我國的學校紀律相對較於死板,對比中國與美國、日本的教育,中國教育重視共性而忽視個性的培養。在中國,課堂紀律井然有序,保持安靜。甚至連坐姿都有嚴格的要求,我們常對學生說課堂四十五分鐘是非常重要的,中國的課堂教育大多是老是講,而學生的目的是聽和記。在考試的時候試卷的答案是很標準的,教事業以此作爲評判的標準。我們不能不說這種死板的教學方式影響了學生個性的發展。而相對中國而言日本的教育相對開放,課堂氣氛較爲活躍,學生課堂發言比較多,跟老師的關係也更近於朋友關係他們敢說、敢想、敢幹充分發揮了他們的創造力和積極性。

(2)教育制度的不合理

相對於美國“寬進嚴出”的教育制度,中國則是“嚴進寬出”。中國的大學聯考更是一紙定江山,但是一旦步入大學,學生就像大功告成一樣輕鬆了許多。一般不至於太差都會畢業,這樣大學的競爭就相對小了很過,競爭小了同學們的壓力也就小了,從某中角度講壓力小了,動力也就小了。但美國則不然,在美國只要中學成績記及格能交得起學費,就有繼續深造的機會。但入學後他們相對來說必須掌握堅實的專業知識修足相對較多較難的學分才能畢業。

此外中國 九年義務教育現在已經實施的相對較好,但是接下來的高等教育對很多家庭來說都存在經濟上的困難,我們希望國家能夠延長義務教育的年限。還有國外不拘一格降人才很多而中國則不然,只要特長突出的學生,學校會個別面試接納他們,但在國內這種情況相對較少。美國的中國小生允許跳級和降級,包括允許學生單科跳,降級即使在一個班裏,已經聽懂的學生允許看別的書,甚至出去玩,各種管理都面對教學實際,以適應個體的差異中國的大多數學校無視個體差異的存在,統一編班,統一課程設置,統一教學進度,統一作業…

這種無區別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必然會抹殺一些學生的創造性,有礙於個人的發展。

(3)家庭教育的不完善

家長的言行舉止和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與美國瑞典等一些國家相比中國的家庭教育建立的親子關係融洽力較差,很多家庭還存在過於溺愛孩子的現象,孩子處理困難面對挫折的能力較差。對孩子的引導教育也有誤區,比較囿於社會現實和傳統觀念。

沒有鼓勵和開發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和特長。大多家長認爲似乎不哭不吵不鬧纔是好孩子,事實上孩子有時不聽父母的安排有反抗心理這是正常的,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做以下的實驗:他對2至5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追蹤觀察到青年期。結果發現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作出決定的能力。而後者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餘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這一研究說明,反抗行爲強的孩子,長大易有堅強的獨立意志,而這一點正是21世紀的人才應具備的素質。因此家庭更重要的是爲孩子提供精神家園,孩子要適合家庭教育,也要讓家庭教育適合孩子。但是現在家庭教育缺少主動性似乎只圍着學校教育轉,優秀的家長應把握這一好機會,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學到學校所不能學到的東西,畢竟學校要照顧到大多數孩子的思想水平。家庭教育不要限制孩子太多的自由,要學會鼓勵孩子的特長。

二 教育改革措施

1、加大教育經費,增強政府和社會對教育的支持

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一條有利的條有利的途徑是建立教育分擔機制。國家加強宏觀調控,合理規劃,調招大、中、國小的規模,佈局和教育結構,建立規模適當,佈局合理,教育組織系統,走內涵式發展道路。近年來已頒佈的有關法規和中央、國務院已出臺的關於增加教育投入的政策,落實起來舉步維艱。所以要加強監督檢查機構,使教育經費財盡其用,物盡其功。也希望學校能夠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擴大學校教育對象的範圍,滿足社會對對教育的巨大要求,在堅持基礎教育國家投資管理爲主的前提下,應鼓勵各種社會力量辦學,特別是一些條件比較艱苦的地方。這樣可以有利於解決政府高等教育投資於人們對高等教育需求的矛盾。

2、學校應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重地,在學生的青少年培養上學校擔負着巨大的責任。所以學校效應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全面健康和諧的發展學生,不能僅僅爲了升學率片面的進行應試教育。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爲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等主體性品質爲根本特徵的教育。

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四個方面: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生活技能素質。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在進行素質教育的同時我們認爲尤其要注重德育教育。澳大利亞著名學者李瑞智曾經講過:“21世紀儒家文化將不戰而勝” [2]。

199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集會宣稱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必須級去中國孔子的智慧,發展人類文明。也許這也正是爲什麼新加坡李光耀要一直認爲,“儒家西想深深影響着我們東方的言行思想,是我們的精神支柱” [2]。所以我們應把德育教育作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核心,我們要始終以學生的德育教育作爲重中之重

3、家庭教育,學學教育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最重要走向社會服務於社會,因此在處理好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使它們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同時,也應使其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社會實踐作爲開放性的教育手段是提高大學生將理論聯繫實踐,指導實踐爲實踐服務的重要手段。也是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最直接方法。也只有家庭學校社會相互配合了學校的改革纔有了強有力的保證,學生纔會有更好的教育環境,教育事業才能飛速發展。比如片面追求升學率現象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和家庭的引導問題,在現階段,教育只要還是選拔和甄別人才的尺度,它就無法擺脫它的工具意義上和功利價值。因此家庭社會和學校首先要做的是給教育一個合理的定位。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來進行

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教育改革的不斷深人,現代教育技術是當代教育改革的制高點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是有效地進行教育教學改革,落實教育目標,保持領先地位,發揮示範作用的保證。做爲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接受過正規的教育理論的訓練,否則,即使專業知識水平再高,也無資格擔任教師。另外,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還體現在對教師學歷的要求上,大多數國家,首先要求教師具有大學畢業文化水平或研究生水平。例如,韓國認爲,21世紀教師的概念將與現在有很大的不同,教師所承擔的教育作用將在更深層次上影響着教育過程。因此,韓國今後將通過繼續教育,使許多中國小教師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除此之外,作爲一名教師還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身心素

5、建立完整的教育體制

建立完整教育體制,首先要營造一種活躍的、開放型的、有利於創新的環境。在學校,要給學生一定的自由,讓他們能自主思索、想象。此外還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教育評估體系,使孩子既有學習的動力有不至於壓力過大,最好能夠提高他們的積極行。改變招生制度使更多的孩子能夠接受高等教育,讓孩子多次選擇、多次競爭,多次定位,不斷追求,積極進取,儘可能地發揮他們自身的特長。

總之,我們認爲經濟社會的發展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爲出發點和落腳點,提高教育水平是培養四化建設所必須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江澤民。 在北京師範大學建校10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 人民日報,2002年9月9日

[2]張志祥,方鳴。國外德育的發展趨勢和我們的德育立足點[ J]。基礎教育研究究,2000( 4)。

[3]陳俊坷。國外中國小德育的發展趨勢[[ J]。中國小管理 , 2001( 7 一8)。

教育畢業論文 篇六

摘要:

提到中美之異同,中國與美國,大到價值取向、文化傳統,小到教育教學,生活飲食都天差地別。在此討論不是比較哪國更好,沒有更好,只有客觀評價以及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由於有在國內教書的經驗,以及在美國生活的經歷,特別就我所熟知的初等教育領域作了深入的調查。我們的`孩子在學校經歷書山學海的時候,美國的孩子究竟在做些什麼。

關鍵詞:

中美;初等教育;異同

身邊有不少聲音,“人家美國怎樣怎樣強大”,“人家美國教育怎樣怎樣牛”,“人家美國……”,當我們說“人家”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有點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意思。今天我談的是初等教育,教育是囊括在整個社會大背景之下的一個領域。既然是處在社會這一背景之下,不得不說說,中國人多美國人少,僧多肉少的原理大家都明白,肉都吃不飽,哪有力氣搞研究談創造?談教育,比教育,結果是論輸贏?揪出誰是元兇?不。我們要的是一個去糟粕得精華的資源系統和公平機會。

一、中美教育初印象

我們的孩子,從國小一年開始,每學期都有規定的學習任務,教育部出版社專業教科書,上午8點到下午5點,語文,數學,英語,體育,美術,自然,等等課程排滿了檔期。孩子們每天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坐在教室裏,規規矩矩的,“學習知識”,怎麼才叫學習知識,我這裏想來定義這裏“學習”的涵義,作爲一名老師,我反覆思考過我們的教育目標究竟是什麼,學習,何爲學習?其實無非就是記住這個東西,記住之後呢,用於考試,考試之後呢?是再記一次,再考試。那是不是學習就能等同於考試呢?教育的目的如果是考試的話,那的確值得我們去深思。中國的初等教育目的是讓孩子打牢知識基礎,爲將來做好準備。有人說在國內一年學習的知識,相當於美國好幾年的。我們在知識夯實這一塊確實做的不錯。我們的國小生,詩詞,奧數,英文,隨隨便便撂倒一羣美國孩子。中國教育還是整體的學習氣氛,大家不甘落後的競爭氛圍,老師的敬業精神。如果從小讓孩子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培養了好的學習態度,好勝的性格,加上紮實的基礎知識,孩子的將來不會不光明。同時也要吸取美國教育的優點,讓中國的未來更有競爭力。

在美國,我想說的是,國小生的考試成績只佔總成績的20%,總成績是要根據平時上課的表現啦,對待學習的態度啦,綜合評定,這有點像我們大學裏的評分方法。而且這個成績是隻有老師才能看到的。小孩子之間不會像我們,比分數比得厲害,他們不比分數,他們喜歡一起運動,誰的運動細胞好,誰就特別受歡迎。美國國小到底教些什麼,英語(就是我們的語文),數學,科學,社會學(就是地理,歷史)這是主科,其它的就是音樂,體育,美術等輔科。[1]從科目上來看,與我們的學科設置其實是大同小異的。那麼具體的差別究竟在哪裏?原來他們從國小開始就特別注重美國價值觀的灌輸。中國初等教育着重智商培養,美國注重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比如,自信,獨立,創新,責任,合作等。七年級開始,學校除了學習上面所說的課程,孩子們要開始學習做飯,洗碗,洗衣服,燙衣服,而且還有給寶寶換尿片,打掃衛生等等。這不難看出美國初等教育是着重在培養孩子成爲一個人所必須的社會經驗。第一步是基礎教育,培養最基本的美國人的素養,價值觀。第二步,纔是精英教育,培養知識型人才。

二、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

在中國,我們把孩子放到公立學校,就認爲孩子反正交給老師了,學與不學,那是老師們各顯神通的時候,跟自己就沒多大關係了,老師如果都管不了自己的孩子,那自己更加束手無策。其實這樣的想法要說完全的錯也不盡然。讓我們想想過去的私塾,教書先生的地位多麼崇高,老師授課總會手裏拿着一根鞭,遇到不認真讀書的學生,那可是要動真格的喲,那年代的家長對老師可是畢恭畢敬,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老師打你的孩子,那是教育他,讓他成才。那時候的學生是真的怕老師,尊敬老師。[2]我不是說應該回到那個時代,老師打罵學生天經地義。我想說的是,老師既然失去了真正管教學生的無上權利,那麼家長們在一邊打着“反對體罰”旗號的同時,一邊又把孩子交給老師之後,撒手不管,這又是什麼緣由?當然,現在這個社會的的確確存在那麼些披着人民教師的外衣,卻不爲人師表、教書育人的教育工作者,他們打着“教育”孩子的幌子,將自己的不良情緒發泄在年幼的孩童身上。這樣的老師已經不能稱其爲老師。我能夠理解家長們“寧錯殺一千,放過一個”的心態,一律不準體罰孩子。這其實是對自己孩子的保護,是正確的可取的態度,毋庸置疑。可我想說的是,然後呢?老師不敢再動你的孩子一根汗毛,這其實是一種責任的鬆懈。老師對你的孩子,點到即止。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怕老師,也有個原因,反正你老師拿我沒辦法。家長們,既然老師不敢管你的孩子,那麼,你們就得自己管。不管,好,承認學校和家庭共同具有責任。

在美國,自然有一套他們的標準和系統,學校會教育你的孩子,交給他們知識,教給他們怎樣成爲一個優秀的人。但是學校不強迫孩子去做到完美。他們認爲教育孩子不是學校那幾個小時就能做好的,孩子不是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都由學校看管的,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來支持,家庭教育在美國是非常重要的。美國孩子上學後,學校會推出一系列需要家長配合的任務:如寫讀書報告,讓家長讀一本書給孩子聽,目的是爲了建立親子間的默契,培養與孩子的感情。又比如讓孩子畫他們最喜歡的一個場面,每次交上去的畫作,會讓你覺得孩子,不去約束他們,他們真的充滿了無限的可能。很有意思的還有讀書俱樂部以及學校開設的小小圖書館,要求家長一同出席。規定每月給孩子讀20本書,如果完成了,月末就有獎勵。[3]學校很多事情都要家長參與,美其名爲“志願者家長”,每天的課堂都有家長的出現,可見美國的教育是要家長參加的。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

但是,我不是說國內應該完全的模仿美國式教育,因爲兩國家的國情不同,經濟基礎不同,人的素質也不同,想想,如果一個班60、70個孩子的家長都跑來一起聽課,互動,沒有那麼大的教室,沒有那麼多空閒的家長。所以說,這樣的對比是有限制的。通過這些比較,我們可以適當的做出一些調整,家長們要學會轉變自己的態度和觀點,把作爲家庭的那一部分責任給跳起來。不能把希望全部寄託在老師的身上,那是一種幻想,一種自欺欺人。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英漢對比語言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外語教學與語言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