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音樂教育專業論文(多篇)

音樂教育專業論文(多篇)

音樂教育學論文 篇一

師資隊伍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其結構是高校師資調整與建設的重要內容。從統計結果(表1)來看,吉林省高校的音樂教師整體質量較高,但各項指標比例差距明顯。7所樣本院校中,執教“音樂教育學”課程的女教師居多,佔71.42%,男教師佔28.57%;教師的年齡分佈表現爲:以青年教師爲主,30-39歲年齡段的教師佔71.42%,40-49歲年齡段的教師佔28.57%;教師的教齡低段化明顯,1-5年教齡的教師佔42.86%,6-10年和11-20年教齡的教師均佔28.57%;教師的學位多爲碩士,佔85.71%,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佔14.29%;教師的職稱層次以講師爲主,佔71.42%,助教和副教授分別佔14.29%和14.29%;所有教師爲專職“音樂教育學”教師,沒有兼職教師,但卻有50%的教師兼任管絃樂課程,25%的教師兼任教史論,25%的教師兼任教視唱練耳。由此可見,各項指標都有集中點,吉林省高校音樂教育師資建設應朝多樣化方向發展。

二、課程設置方面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着素質教育改革的推行與音樂教育的發展,新音樂課程標準應時而出,對音樂教師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一直將課程改革作爲音樂教育改革的突破點。從課程名稱調查結果可知,吉林省各高校開設的“音樂教育學”類課程不盡相同。但從名稱分析,可以看出“音樂教育學”類課程內容多具有理論與實踐並存的特點,這也顯示出吉林省音樂教育學科發展逐漸趨於理性、成熟。課程數量。在所調查吉林省高校中開設1門“音樂教育學”類課程的院校有3所,佔調查總數的42.86%,這類院校多分佈在綜合類高校或者音樂藝術學院;開設3門課程的院校有1所,佔14.29%;開設4門課程的院校有1所,佔14.29%;開設5門及以上課程的院校有2所,佔28.57%,分別爲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和省級重點師範。課程學分數量。學分的數量能夠反映課程在專業教學中的地位。教育部制定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中對必修課《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的學分規定爲6學分。樣本校中只有2所高校的音樂教育學類課程達到或超出6學分,其他高校均不足6學分,最低的高校僅對這門課程分配2學分。由此可見,各高校應切實提高音樂教育學課程學分比例,提升學生基礎知識素養。實踐課程。樣本高校對音樂教育實踐課程的重視程度各不相同。在所調查的7所高校中,有5所並未開設“微格教學”課程,有4所在教育實踐課程中缺少“教育見習”的環節。在教育實習過程中,高校均要求實習作業反饋,但只有28.57%的高校配有實習教材。有71.43%的學生認爲教育見習的課時不足,有60.31%的學生沒有聽說過“微格教學”這門課。在音樂教育實踐課程中,“教育實習”環節基本能夠滿足師學生的需求,而“微格教學”和“教育見習”兩個環節都不同程度地顯示薄弱。

三、教材選用方面

教材是教學系統化開展的工具,教材的選擇體現了教學內容的導向與社會需求。如今的音樂教育課堂已不拘泥於完全依靠某一本教材傳授知識,教師經常參考多本教材,結合自己及他人的教學經驗,開發校本教材。從調查結果中發現,有50.6%的教師使用多本教材作爲參考。“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是音樂教育學必修課程,選取尹愛青編著的《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作爲其參考教材的比例最高,爲85.71%,這是否有本土化因素影響還不可知。《音樂課程與教學論》和《中學教育實習行動策略》的使用率皆爲14.29%,《音樂學科教育學》的使用率爲28.57%,《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的使用率爲42.86,《音樂教育與教學法》第二版的使用率爲28.57%。此外《音樂教學論》(陳玉丹)、《新版音樂教學論》(吳躍躍)、《音樂教育學導論》([奧]沃爾夫岡•馬斯物綱克著;餘丹紅,張禮引譯)等也是在高校“音樂教育學”教師中使用率較高的教材或教參。由上可見,吉林省高校音樂教育學教材的選定還是存在活力不足的問題。教材的內容在一定的時間段內是相對不變的,但是音樂教育學科的發展卻是日新月異,教師應有與時俱進的意識,根據學科發展的趨勢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與文化、社會、時展相適應,以反映音樂教育學科發展的前沿。

四、教學方式方面

教學方式直接影響着實際的教學效果與人才培養質量。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案例分析”和“音樂活動”是學生最喜愛的教學方式。教學案例能很直觀地讓學生感受真實的音樂課堂,並從優秀教學案例中學習直接經驗;音樂活動是最能體現音樂課堂生動性特點的方式,音樂律動、音樂遊戲是如今基礎音樂教學課堂中使用最廣泛的教學方式,學生對這樣教學也有着濃厚的興趣。由此可見,教師應根據音樂教育內容的不同靈活採取各種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五、教學研究方面

學科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教學研究的開展。調查統計結果顯示,57.14%的教師每年有1-2次參與校級及以上部門組織的音樂教育科研活動。對於音樂教育學教研內容問題,83%的教師對音樂教學方法的研究感興趣,87%的教師對音樂教育育人感興趣,90%的教師對國外音樂教育動態感興趣。對於音樂教育學教研形式問題,教師普遍喜歡以“觀摩音樂教學公開課”的方式進行,選擇這一項的教師多達85.17%;其次爲“Workshop工作坊”、“進修性質的工作研討”等形式。調查顯示,樣本校對音樂教育學學科科研的投入較少,多數學校每年投入不足1萬元。由此可見,各高校應適時加強對音樂教育學教研內容的引導,加大音樂教育科研投入力度,鼓勵教師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音樂教育論文 篇二

一、綜合類大學音樂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特點

(一)科學性

音樂教育專業既有音樂的藝術性又有教育性,在課程設置上必須遵循藝術性與教育性,所以綜合類大學音樂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上需要嚴謹的科學設置。綜合類大學音樂教育專業課程總體可以分爲以下幾類:必修課中的公共必修課、專業平臺必修課和專業模塊必修課;選修課中的公共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公共基礎課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體育、英語。這些課程的設置表現了綜合類大學對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和重視。專業平臺必修課能夠突顯音樂的教育性,課程包括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模塊必修的課程包括視唱練耳、聲樂、鋼琴等基礎音樂教學內容還包括鋼琴教學法、聲樂教學法、和聲學、即興伴奏等音樂教學教育課程。以上課程皆體現了綜合類大學音樂教育專業的科學性。

(二)重要性

專業性是大學的最大特點,一專多能也是一種最普遍的培養模式。音樂教育專業的一專便是教育,多能則是各類音樂學科,在培養了牢固的音樂基礎知識後集中學習教育理論知識有利於技能與理論結合。綜合類大學音樂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和造就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具有較好音樂素養和教學能力的專門人才。現在的用人單位要求全面,通過本專業的學習,能適應教師專業化的發展要求,系統掌握音樂教育的基礎理論與方法,具有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以及進行教學研究的能力,又能夠從事中國小音樂教育新課程改革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科學嚴謹的課程設置纔有利於培養出與教學培養目標要求一致的人才。

(三)教育性

音樂教育專業最突出的特點便是教育,在課程設置上突出其教育性是其主要內容。綜合類大學同專業院校和師範院校一樣,除了教育課程教育學、心理學、國小音樂教學研究、現代教育技術之外,還有專門屬於音樂教學教育的課程如聲樂教學法、鋼琴教學法和實踐音樂教育見習、實習等。綜合類大學音樂教育專業又結合綜合大學的門類齊全特點,學習的知識相對更加全面,如開設大學語文、時事報告等課程,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理論基礎、音樂基礎知識、綜合知識和實踐能力的結合才能最終體現音樂教育專業的教育性。

二、三峽大學音樂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

三峽大學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總體分爲全校公共必修課、音樂教育專業學科基礎平臺必修課程、音樂教育專業平臺必修課程、音樂教育專業任選課、全校公共選修課和音樂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首先就是全校公共必修的課程,它包括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體育、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和計算機語言VB等。這些課程都突出了學校對學生文化素質基礎教育的高度重視。音樂教育專業學科基礎平臺必修課程,音樂教育專業學科基礎平臺必修課程可分爲理論教學課程和技能教學課程。理論教學課程包括藝術概論、樂理基礎、和聲學、音樂名作欣賞、歌曲寫作與創編、曲式與作品分析、中國民歌、中國音樂史與外國音樂史。技能教學課程包括了視唱練耳、聲樂、鋼琴、形體與舞蹈、鋼琴即興伴奏、合唱與指揮。音樂教育專業的平臺必修課程。其中包括教育學、教育心理學、中國小音樂課程與教學法、教師語言藝術與訓練、現代教育技術、教育研究方法、班主任工作方法、鋼琴教學法、聲樂教學法等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聲樂、鋼琴、鍵盤和聲和論文寫作等音樂專業課程。音樂教育專業任選課程。包括中西樂器演奏基礎、聲樂名作與演唱賞析、鋼琴名作與演奏賞析、舞蹈編導、歌曲演唱語音、歌劇欣賞、計算機音樂基礎、復調、配器、作曲技法、合唱作品排練、聲樂藝術指導、鋼琴文獻選讀、外國民族音樂、20世紀西方音樂等。最後是音樂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其中包括軍事理論與軍事訓練、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畢業論文、畢業演出、舞臺藝術實踐、音樂舞蹈採風、五項全能比賽和音樂教育技能訓練。根據上述,可以看出三峽大學音樂教育專業所開設課程的結構是比較全面、均衡的。必修課包括公共必修課、專業基礎平臺必修課、專業必修課,選修課包括公共選修課、專業選修課。其中必修課中公共必修課38學分,佔25.9%;專業基礎平臺必修課56學分,佔38.1%;專業必修課33學分,佔22.4%;公共選修課6學分,佔4.1%;專業選修課14學分,佔9.5%。從以上可以分析出,學生在一二年級都在學習紮實的音樂理論知識和運用能力,包括良好的音樂聽覺和試唱能力、基本的音樂技術理論,相當程度的聲樂演唱能力、鋼琴演奏和伴奏能力,基本掌握一件樂器的演奏方法,一定的音樂分析能力,掌握基本的中外音樂歷史知識和一定數量的優秀中外作曲家與作品;到了三年級便是運用前兩年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獲得從事音樂課堂教學、解決音樂教學基本問題的能力,學習語言表達能力和班級管理能力,學習利用現代化設備進行教學和教研。到了四年級除了繼續提高專業學習外,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實習,教育實習不僅可以把所學的技能與理論運用到教學過程中,更可以用實踐來檢驗大學課程設置的內容是否符合中國小音樂教學所需。

三、對課程設置的分析與思考

三峽大學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是依據三峽大學音樂教育培養目標制定的,這樣的課程設置首先有利於大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在綜合類大學這座多學科性的大學裏,學生們想要多學習一門知識是非常簡單的。首先,全校公共選修課程多到包括旅遊、烹飪、圖書管理、美術欣賞等在內的,涉及到全校各個專業的課程。在這樣的課程條件下,學生可以學習到自己感興趣的學科,對於培養學生的“多能”提供了有力的課程條件。其次,是在前面分析的課程模式中,我們不難看到在大一大二兩年裏,專業課佔了最大的比重,並循序漸進地加入更深層次的專業知識。在大三大四時教育教學類的學科與專業課結合,同時與實踐實習課程並重,這樣教育與專業相結合的課程設置有利於學生全面掌握音樂教育的教學方法,並在實習中鍛鍊了自己的實踐能力。當然,我們也會發現其中存在着一些問題,學習的知識與以後工作用到的知識有一定的矛盾。在大學四年裏學習最多的便是專業技能課程包括聲樂、鋼琴、視唱練耳等,但是這些課程學生學出來之後也許是眼高手低會彈不會教。我們學習的是音樂教育專業,未來是要做一名音樂教育者的,一味的專業學習不能滿足於教育,這樣很難教育出符合培養目標的專業人才。音樂教育教學課程過少,音樂教育課程本來應該是突出師範性、解決未來音樂教師怎樣教學的課程,但往往在實踐教學中很難勝任教學工作,這就是教育學科課程在音樂教育專業課程中比例失調的結果。第一課時過少,我校音樂教育專業的教育類課程只在大三一年開設,課時僅佔理論教學的9.5%;第二課程單一,這些教育課程包括所有師範性專業的必修課程心理學、教育學,並沒有爲音樂教育問題提供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法。鑑於以上案例分析,我們建議綜合類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更加明確培養和教育目標,從實際情況出發來設置課程,加大專業理論知識學習的比重,在掌握一定的音樂技能的基礎上,教學方法和理論知識的學習是最重要的,學校應多增設一些音樂教育課程,增加教育類課程的課時。其次多開展理論、實踐課程。如說課、音樂教學法等,讓學生能夠把學習到的知識轉化成教學內容,通過不斷的實踐逐漸學會傳授知識,更熟練地掌握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注重學與用相結合,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是最豐富的,涉及到吹拉彈唱跳。但是學生往往做不到把所學的知識合理運用到教學和表演上面,例如合唱的指揮、舞蹈的編排都缺乏實戰的能力,因此多開設音樂教學類的課程有利於學生教學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筆者通過對相關資料的研讀,加上對自身學校音樂教育專業辦學的瞭解,分析了三峽大學音樂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現狀的利與弊,並提出了自己不盡完善的建議。深知在素質教育這個大環境下,要培養出能夠適應複雜多變的未來社會的“專通結合”音樂教育人才,必將成爲綜合類大學音樂教育專業的的重任。

作者:周箐 單位:三峽大學藝術學院

第二篇:大學音樂教育人文素養探析

一、大學音樂教育中培養人文素養的必要性

(一)加強人文素質是新時期對音樂專業學生的必然要求

大學專業音樂教育最大的目標就是培養出更多的音樂教育人才和表演人才,想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中,重視專業知識,也要重視音樂存在的人文素養。但是縱觀現在大部分大學,對專業學生的音樂培養道路上存在着嚴重的偏頗,重視知識而忽視人文,這就是爲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音樂表演者在舞臺上的表演無法真正的打動人心,充滿蒼白無力感。並且一些從事音樂教育的老師更是專業知識自身不夠,教學方式也比較死板,缺乏新鮮感,沒有相應的音樂文化內涵在其中。

(二)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是推進全面教育、促進全面發展的切入點

之所以要加強音樂的文化素質教育就是爲了提高專業音樂學生的思想道德以及身體素質。達到這樣的目標需要將該目標和特殊性目標之間的關係處理好,其中包含兩個方面;第一,針對一般的大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時候也要涉及到文化素養方面;第二,對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說在文化素養方面要有特殊性要求。但是在重視文化素養方面的教育的時候也不能忽視音樂專業資深的特殊性,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是本末倒置的,需要的是兩者之間的平衡。

二、音樂教育中培養人文素養的方法

(一)加強音樂文化和其他藝術門類的關係

素質教育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培養人們具有創新能力,而專業音樂教育的培養的核心目的就是培養音樂專業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審美能力,以教學管理和實踐爲主要線路,以教學計劃、內容、教材以及教學方法爲培養方式,這是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且不可忽略的工程。在這項工程中有衆多環節,而每一個環節必須相互協調、密切配合,在實施過程中還要從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不斷提升音樂專業學生的審美能力。另外,提高對音樂專業技能和人文素養的相互互補和結合的重視程度,在新改革的教學中顯著體現,將原本缺少的人文素養與內容充實起來。讓教學內容變得更加具體化、實際性,教學效果更明顯,學生的課堂活躍性更佳,讓音樂藝術的感染與生動性感染大家。有機地將音樂藝術和其他藝術融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促進音樂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全面而又整體的提高與發展。

(二)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

不管是學生還是音樂老師,對自身的心理素質、能力以及專業知識素養都要與時俱進,爲了適應時代的發展而改變思想觀念,集大家之所長,融合各種有關知識在其中。在融合過程中也不能忽視對專業技能的培養,作爲一名合格的音樂老師首先要有讓人信服的專業水準,這樣才能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音樂老師文化素質的高度與學生學習音樂以及人文素養具有巨大聯繫,優秀的老師可以在日常學習中感染學生。

(三)改變觀念,發掘教學中的人文要素

學生在學習音樂的同時要將價值觀和成才觀正確合理建立,實現這樣的目標就需要老師改變原本的學生觀以及教學觀,改變傳統的音樂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個人特點發掘和人文素質的培養,令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獲得提高,在渲染過程中領會音樂中的人文價值和精神,從而獲得啓發,讓學生從被動學習音樂知識的過程中解脫出來,激發學生對人文的興趣,同時音樂教學觀念的改變也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思想和認知,提高問題的分析與解決能力。

(四)結合現代教學手段更新教學內容

進入21世紀後新技術不斷出現也推動了音樂教育的騰飛,讓音樂教育獲得更多種類的教學手段,能夠結合新技術和教育方式完善與充實音樂教學內容,讓音樂教學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時時在身邊。

三、結論

人文素養和音樂教育的結合十分有利於培養更多的音樂人才,也有利於音樂教學水平的提高,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音樂的人文魅力來吸引學生,將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出來,從而主動投入到音樂學習中。音樂是一門藝術,因此不僅需要培養學生的音樂專業技能,更需要將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培養,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音樂教育。

作者:呂夢嵐

第三篇:大學音樂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探討

一、前言

由西方教育視角來講,西方認爲現代大學起源自歐洲,而這其中發展最早的爲巴黎大學等,全球著名的劍橋、牛津大學便沿用了法國模式。即最九年級年時間用於學習掌握修辭技巧、語法知識,使得拉丁文的語言基礎更加夯實。而後經過四年的時間完成算術、音樂、天文以及幾何等學科的學習。在此之上如果想成爲博士還需要學習神學、醫學或是法學等知識。由此不難看出,西方教育體系之中,音樂早已成爲邏輯推理思維訓練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由思維的視角來講,人們的思維包括邏輯以及形象思維,兩環節密切相關,倘若僅重視一種思維的訓練,則人的思維便會有所欠缺、不夠全面,將無法全面提升人的綜合素質。而形象思維與科學成就緊密相關,是一項關鍵因素。由於知識的有限性,因此想象力將更加重要,其囊括了世間萬物,促進了人們的進步,因此成爲知識更新發展的真正源泉。綜上所述不難看出,作爲訓練形象思維的音樂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大學音樂教育融合專業教育重要性

伴隨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之經濟全球化格局的逐步建立,各行業之間的人才競爭更加激烈,社會則對各類人才教育培養單位提出了全新的標準要求。即更加需要具備創新實力的綜合素質人才。從大學教育的角度來講,爲適應各行業人才需要,便應積極更新傳統教育模式,改變過於注重知識化管理、培養科學化人才的方法,促進科學以及人文的平衡性發展。由素質教育角度來說,現代大學教育在注重專業教育的同時,更應全面落實通識教育的理念。即學生在學習理解基礎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應更加廣泛的涉獵其他課程知識內容,尤其是藝術領域的知識,例如音樂知識。衆所周知,藝術以及科學起初便緊密聯繫在一起,相互滲透與融合。而音樂的內在魅力決定,其可良好的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爲此,大學音樂教育應積極同專業教育不斷的融合與良好的拓展,該過程之中將形成共贏發展的效果,使兩環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進而培養建設出更加符合社會需要、人格更加健全,並具備更高創新能力的複合型人才。

三、促進大學音樂教育通專業教育的全面融合

如前文所述,恰恰是音樂本身具備的特徵,令大學音樂教育在啓迪學生心智、開發學生腦力、啓發他們創新思維、形成發散思維能力等層面體現了其他學科無可匹敵的優勢。因此,新時期,各類高校應全面提升創新發展意識,促進大學音樂教育同專業教育的延伸融合。首先,大學音樂教育更新發展同專業教育的不斷擴充融合,均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即更新教育理念以及工作思維。即各類高校應全面意識到大學音樂教育並非單純的開設一門音樂課程,而應科學的意識到音樂在育人管理層面的重要功能。另外,各類高校不應過分的採取專業教育教學的眼光來要求音樂教學,這樣將令其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再者,大學音樂教育應全面納入學生專業要求至教學系統之中,符合他們的專業訴求,進而更好的發揮面向專業教育進行服務的良好功能。伴隨高等教育改革創新步伐的持續深入,更多高校充分認識到藝術教育現實必要性,因此設置了一些同藝術關聯性較高的課程內容,使得各個學校音樂課程的課時比例不斷提升。同時更多的大學音樂興趣組、社團、各類刑事的音樂比賽不斷涌現出來。這些對開創良好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以及學習氛圍極爲有利,然而仍舊存在需進一步完善的問題。例如課時比例上仍舊欠缺合理性。當前,我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設置課時量大約爲總課時的百分之三十,而這之中的必修課以及文化技能課程是總課時量的百分之八十六,選修藝術課課時爲通識課程的百分之十四。針對這一現狀,我們可進一步提升音樂課程課時比例,確保專業教育以及音樂教育學時的平衡合理性,推動大學音樂教育的良好發展,由根本層面全面提升學生音樂能力水平。基於各類主觀、客觀因素的作用影響,較多學校對藝術選修課均設置了一定的標準要求,也就是他們僅能在跳舞、音樂、繪畫等藝術課程中選擇其中一門。一些學生髮掘自己具備繪畫特長,同時愛好音樂,卻僅能按照自身特長選擇其一。爲此,應注重創建多樣化的音樂教學課程系統,唯有如此方能進一步優化整體學科,使學生們不斷開闊視野,提升審美能力。另外,高等學校應更新以往單純的講授樂理知識、音樂理論的陳舊模式,避免脫離生活現實,應積極將音樂教育融合到學生日常學習以及生活的不同環節之中,進而同專業教育縮短距離,全面融合。

四、結語

音樂教育學論文 篇三

回顧2013年的中國高等音樂教育,筆者以爲可以從學術活動、理論建設和教學成果三個方面着眼。

一、學術活動:學術會議向務實方向邁進

2013年,音樂教育的學術活動多以會議的形式呈現,且大都集中在由教育部專業學位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音樂教育學學會、中國音樂史學會、中國音樂美學學會、中國傳統音樂學會以及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的主持下召開的。據筆者統計,近3年音樂學科以全國(或國際)名義舉辦的學術會議在數量上呈遞增趨勢:2011年13次,2012年16次,2013年17次。各高校愈來愈認識到,學術會議或學術活動的舉辦,是一個學科、一所高校、一個專業及其團隊學術活力及學術影響的標誌性體現。因此,新時期以來的中國高等音樂教育在國際上的學術影響和學術地位有了快速提升,所取得的學術成績,已經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以突出學科與學位建設爲主題的會議有:

4月2日,教育部藝術碩士專業學位教學指導委員會在中國音樂學院召開《藝術專業學位基本要求》編寫工作會。根據學位辦【2013】7號文件要求,全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接受教育部、國務院學位辦的委託,開始啓動編寫《藝術專業學位基本要求》的工作。

5月6日,由上海音樂學院和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共同發起,首都師範大學、哈爾濱師範大學、湖南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和東北師範大學的音樂學院參加的“音樂與舞蹈學”博士點單位的“6+1”學位建設會議在福建師範大學隆重召開。會議就學位點建設以及在大行政區發揮作用和高層次課程資源共享等問題取得了一致意見。

5月13日,“音樂教育改革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北川論壇”在北川中學舉行。此次活動由首都師範大學、綿陽師範學院、綿陽市教科所、北川中學聯合舉辦。教育部體衛藝司副司長劉培俊、首都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張雪和來自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國內知名院校的專家學者及600餘名師生代表參加了開幕式。此次論壇爲期兩天,圍繞“在操作中學習、在表現中體驗、在實踐中審美”的理念指導下進行音樂教育教學改革展示,通過專題演講、專家與中國小一線音樂教師和學生親密接觸、懇談互動,探討音樂教育改革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

5月17日,由華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香港教育學院音樂系、澳門理工學院音樂學院和臺北師範大學音樂系共同舉辦的“第三屆兩岸四地學校音樂教育論壇”在澳門理工學院舉辦。論壇主題是“媒體時代的學校音樂教育”。

9月26日,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與中國文化傳媒集團主辦,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承辦,哈爾濱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和上海大學影視藝術與技術學院共同協辦的“第八屆全國藝術院校院(校)長高峯論壇”在北京師範大學隆重召開。此次會議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視,並得到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全國藝術專業學位教學指導委員會,以及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學理論類、音樂與舞蹈類、戲劇與影視類、藝術學類、設計學類和動畫、數字媒體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大力支持。此次會議以參加會議的專家學者層次看,是近年來堪稱在規格上最高的一次盛會。

10月23日,在西南大學召開了國務院學位辦專業學位“音樂與舞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會議。會議就音樂表演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評價標準等一系列問題展開討論;會議還聽取了各辦學單位的經驗彙報與交流。

——以加強學術組織建設爲主題的會議有:

6月8日,由中國歌劇研究會、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聯合舉辦的“2013中國歌劇論壇”,在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舉行。本屆歌劇論壇主題爲“攻堅克難,開創中國歌劇創作新局面”。這是自“2008中國歌劇論壇”及“2011福州首屆中國歌劇節暨歌劇節研討會”以後,我國歌劇界的又一盛事。

6月25日,在西安音樂學院召開“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第六屆全體代表大會”。大會選舉楊瑞敏任名譽理事長、吳斌任理事長、尹愛青等10人任副理事長、莫蘊慧副理事長兼任祕書長。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第六屆理事會共有理事104人,常務理事37人。

9月23日,由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音樂教育學學術委員會組織的“全國高校音樂教育學研究生論文評比”活動在上海音樂學院進行。活動收到近千篇論文。經過21名來自全國各有代表性院校的教授、專家審閱,評選出一等獎6名,二等獎10名,三等獎15名的優秀研究生論文。

11月7日,由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合唱學術委員會主辦的“第五屆全國高等院校音樂學專業(教師教育)合唱指揮教學改革研討會”,在海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教育學會音樂分會合唱學術委員會主辦,海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承辦。會議邀請指揮家嚴良堃主持全國普通高校音樂學院合唱與指揮研究生專業展示交流活動。此外,還分別邀請指揮家楊鴻年教授、吳靈芬教授及俄羅斯格涅辛音樂學院副院長、指揮家詹德洛夫就合唱指揮中的合唱排練的技術和音樂風格問題進行專題講座。同時,參會者還就合唱與指揮教學改革的經驗進行交流。

11月13日,中國傳統音樂學會與中國音樂學院共同舉辦的“第三屆區域音樂文化研討會”在廣州大學音樂學院舉辦,來自全國50餘所高校的與會代表就跨學科的區域音樂文化研究,從文化地理學的角度各抒己見。將地理學和文化地理學的方法論引入傳統音樂的學術研究,是此次會議繼2012年5月在揚州大學藝術學院召開的“區域音樂文化”研討會的一次深入和推進。

11月16日,在六朝古都南京,中國音樂美學學會與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共同舉辦的“音樂美學筆會”如期舉行。來自全國近36所高校的音樂美學、音樂心理學、音樂社會學和音樂哲學界的學者就中國傳統音樂美學與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等問題展開討論。

——以突出學術研究爲主題的專題會議有:

5月2日,在北京中國音樂學院召開了國家社科基金2012年度教育學重點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課題組的開題。來自全國六大行政區的17位相關專家作爲課題組成員參加了開題儀式。項目主持人、中國音樂學院教授謝嘉幸主持了會議,國家社科基金委教育學規劃辦負責人、中國傳統音樂學會主要負責人蒞臨開題現場,並作輔導。此舉意味着國家社科基金委對音樂學人主持教育學類重點項目寄予希望。

6月12日,在上海音樂學院召開了“第三屆音樂分析國際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專業藝術院校和師範院校作曲系的30餘位高端作曲界人士參加了會議。會議還邀請了美國和德國作曲家蒞臨會議,並做主旨演講。此次會議的主題是“以國際視野,面向未來”。

11月4日,在四川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召開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研究”的子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研究——民族音樂”開題會隆重舉行。此次會議由課題組專家、相關領導和四川省23所承擔子課題研究學校的代表參加。此次會議舉辦,必將進一步推進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的傳承和保護。

12月19日,在北國冰城哈爾濱,由國家民委民族教育司和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主持召開的“中國北方少數民族音樂與舞蹈傳承”學術會議在黑龍江民族藝術職業學院召開。國家民委相關部門負責人和全國35所民族學院100餘位少數民族音樂與舞蹈學者參加會議並做學術交流。

12月21日,中國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召開“音樂教育學學科建設高層論壇”。來自全國近40所高校音樂教育學專家齊聚京城,就基礎教育新音樂課程標準修訂以來,高等音樂教育的應對策略等問題,與會專家進行了充分而廣泛的研討。

上述學術會議與學術活動的舉辦,從多個角度來看不難發現:一是會議的主辦和承辦方多是國內較有影響且具有博士學位授權的單位;二是會議主題多是以學科建設和課程建設爲切入點;三是各學會在會議前的策劃與會議中的意見實施起着主導作用;四是參加會議的專家不再是單一的院校教師,而在不少的大型會議中,教育行政管理者、教育政策起草人、專業新聞媒體人都頻現會議;五是所有會議均以論文遴選形式作爲參會資格。因此,有了會議內容制定上的指向性強、會議的發展走向上的實效性強、會議訴求上的期待性強、會議承接上的針對性強的四個特點。

二、理論建設(一):學術論文由趨同化向個性化、熱點化轉移

音樂教育論文代表着音樂教育學術研究的成果。盤點學術研究的前沿信息,學報是不可以忽略的。爲此,筆者將視角集中在全國有代表性的9所音樂學院和7所藝術學院的學報以及人民音樂、中國音樂教育、哈爾濱師範大學學報藝術版、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共計20本學術期刊的統計(不含各地方音樂類或藝術類期刊)。2013年,關於藝術學的學術論文共有2113篇文章在各級各類雜誌上刊載,其中包括音樂學類(教育教學類、表演與音樂分析類、音樂學理論類)、歌劇與戲曲類、文化傳承類、電影類、舞蹈類、藝術評論類。在所有的藝術類論文中,關於音樂教育類的文章爲211餘篇,約佔整個藝術學論文總數的10%。從數量上看,雖然較爲樂觀,但與全國從事音樂教育的教師數量比較起來,僅從數量上看也還是落後於音樂學(理論)論文數量的。這一點是值得從事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工作者深省的。

在音樂教育類論文中,關於音樂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代表性論文有:《音樂教育面臨的挑戰》《文化經濟時代深圳高等職業音樂教育發展戰略研究》《聖瑪利亞女校與‘女基督徒’音樂教育——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音樂教育研究》《試評埃利奧特實踐音樂教育哲學”“音樂教育知識論的新視角》《俄羅斯音樂學院聲樂課程體系研究》《傳承·變革·創新——瀋陽音樂學院琵琶教學體系形成過程的探究》《美國高校聲樂教學體系現狀研究——以柯蒂斯音樂學院和喬治梅森大學視覺與表演藝術學院爲例》《中央音樂學院‘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藝術學上升爲門類後高等藝術院校發展建設思考》《關於中國高等專業音樂教育教學評估體系的思考》《後現代課程觀視野中的聲樂藝術教育改革》《對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辦學理念與課程設置的反思》等。關於音樂教育學科技能技巧提高的代表性論文有:《視唱訓練新方法——讀譜預備訓練》《鋼琴技巧訓練中手部的技能損傷的避免》《合唱指揮的素質要求及教學技巧初探》《高師鋼琴教學中非‘童子功’學生有效的訓練方法——落臂與放鬆》《構唱訓練在現代音樂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拓展》《靈活多變的啓發式聲樂教學》《高師音樂專業學生教學能力培養研究》等。關於音樂教育心理學方面的代表性論文有:《奧爾夫團體音樂治療對大學生社交焦慮干預的實驗報告》《論音樂治療的基本方法及其操作》《音樂訓練對大腦可塑性的影響》《聚合思維在鋼琴教學中詮釋作品的運用》《基於人體肌肉記憶到神經條件反射的聲樂訓練》等。這些代表性的學術論文多數來自各專業藝術院校的學報,其作者也大都是一些具有高學歷、高職稱的撰稿人。從署名上看,一方面,他們已經取得學位或在讀學位;另一方面,這些作者多爲副高級職稱。這就不難看出一些實質性的需求所在。不論其目的與功利取向如何,這類文章是很具有可讀性、學術性和批判性的。

誠然,音樂教育類論文從一個側面反映着2013年音樂教育的成長與進步,通過以上論文的綜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聚焦點多集中在建立有中國自己民族特色的音樂教育體系的思考、探索、引進、批評。因此,回顧、借鑑、創新、發展成爲2013音樂教育的主題。但在音樂教育學科技能技巧的提高,如何通過有效的方法使受教者快速提高自己的音樂技能,以及音樂教育心理學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性文章始終少見於諸學術期刊。但與之近3年的音樂教育類論文選題比較,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即:以往較少見的教育理念、課程評價、培養規格等探討性的選題明顯增多,而趨同性的教學法和作品分析類文章…本站 …則明顯減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方面,各學刊採選論題導向在起着決定性的引導作用;另一方面,也說明作者科研的學術視野正趨於個性化和熱點化研究。

三、理論建設(二):科研選題在不同層次項目申報中中標率大幅提升

2013年的音樂教育類科研選題中標率,比之近5年以來有較大幅度的提升。首先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在僅有的藝術學分類基礎上,又增設了教育學類的選題;其次是在藝術學類分組中,第一次出現了教育傳承類的項目獲准通過;再次是教育學類分組中,音樂教育的項目有了一席位置。還有在教育部的人文與社科研究項目中也吸納了音樂教育類項目的申報。這一改變,不僅大大增強了高校教師科研的興趣與積極性,也極大地引導了教師在音樂教育教學領域中的教學和科研取向,提升了研究層次,促進和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的研究。

在過去的一年裏,2013年度的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教育學項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藝術學、教育學項目的申報,在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類這一最高級別項目申報中,音樂教育類項目的申報與2012年有較大幅度增長;而在教育學類申報中是持平的。具體情況如下:

如果我們稍加分析,與2012年做一下比較,就不難看出: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2012年度獲准立項的總數爲117項,其中音樂教育類選題僅有13項,僅佔總數的11.1%;2013年在145項中音樂教育項目有23項,佔總數的15.86%,同比增長了10.10%。在教育部人文社科藝術學項目中,2012年立項爲173項,其中音樂教育類有23項,佔總數的13.3% ;2013年在198項中,音樂教育類項目有39項,佔總數的19.69%,同比增加6.39%。由此,還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方面,項目管理部門和專家們對音樂教育已經給予一定的重視;另一方面,從事音樂教育的執業者在申報能力方面也有了較大提高。

通過上述數據統計也不難看出,無論是在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藝術學、教育學)項目還是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教育學)項目中,音樂教育類課題數佔總課題數的比重還是偏低,教育學項目中尤爲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申報方的選題不當;另一方面,可能是申報方對選題論證未達到立項標準。是否其他因素筆者不敢妄加分析,但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就是申報單位和項目承擔人絕大多數是高校和高校教師,所以在教育學的兩個(國家基金和教育部項目)層面上,音樂教育工作者還是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四、教學成果(一):堅持講臺與舞臺實踐的雙重評價標準

2013年,爲了更好地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推進音樂教育的發展,關於音樂教育的各種比賽也在常態化進行中。舉辦各種比賽的目的就是要加強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學研究,重視實踐能力,同時爲廣大師生搭建一個展示演唱、演奏水平、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平臺,以引導學生在注重講臺的同時,也同樣不能忽略舞臺實踐。

7月14日—19日,由香港童聲合唱協會主辦,國際合唱聯盟、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協辦的“2013香港國際青少年合唱比賽”在香港舉行。活動在國內外受到廣泛好評,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140多支合唱團雲集香江進行音樂文化交流,同時爲中國內地的專家、學者、一線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參與國際高水平的合唱節的機會。

9月15日—22日,由中國音樂家協會、宜昌市政府主辦,中國音協大型活動辦公室、中國音協高校音樂聯盟、柏斯音樂集團承辦的“中國音樂‘小金鐘’獎——長江鋼琴第一屆全國鋼琴比賽”在湖北宜昌開賽。

10月20日—25日,由中國教育學會主辦,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珠江鋼琴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大學共同協辦的“珠江凱撒堡鋼琴”第三屆全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比賽在雲南昆明大學開賽。此次比賽有來自全國兩百餘所高校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專業的717名聲樂選手參賽,僅擔任伴奏人員就有164人,觀摩人數580人,總計參加此次活動人員達1461人。可謂盛況空前。

10月25日—28日,由中國教育學會主辦,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海倫鋼琴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師範大學協辦的“海倫鋼琴”第四屆全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鋼琴教師演奏比賽在上海師範大學開賽。此次比賽有來自全國近200所高校音樂院系音樂教育專業鋼琴教師和學生參賽。

11月19—26日,由中國文聯、中國音樂家協會、廣州市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在廣州拉開帷幕。本屆金鐘獎共有367名選手參加聲樂(美聲、民族)、鋼琴、鋼琴與絃樂重奏四項比賽。6位選手獲得金獎(包括鋼琴與絃樂重奏金獎組合3位成員)、12位獲銀獎(包括鋼琴與絃樂重奏兩隊獲銀獎組合共6位成員)、19位獲銅獎(包括鋼琴與絃樂重奏三隊獲銅獎組合共10位成員)。同時,本屆金鐘獎還評出了胡鬆華、於潤洋、馮文慈、何佔豪、李重光、譚冰若6位音樂家的“終身成就獎”。

五、教學成果(二):堅持高校服務於社會,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辦學宗旨

2013年夏冬兩季,正值暑、寒兩假。根據教育部“十一五”期間制定的“國培計劃”任務要求,本年度全國有50餘所高師院校的音樂學科承擔了“國培計劃”的培訓任務。據不完全統計,全國除港、澳、臺外的絕大部分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約有6000餘名中國小第一線音樂骨幹教師參加了培訓;30餘名“國培計劃”專家庫專家奔赴全國巡迴授課。承擔此次培訓任務的主要教師一部分是來自經教育部遴選的“國培計劃”專家庫的首批專家,另一部分,即絕大部分教師是來自承擔培訓任務所在院校的具有較高教育理論修養和專業技能的專業教師。這項活動的實施,不僅使從事基礎音樂教育教學人員的知識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和更新,也不同程度地充實了學科前沿信息,並享用了來自全國或本地區最爲優質的音樂教育資源。此類報道已見諸新聞媒體。

回首2013年,中國高等音樂教育盛事連連,欣喜中增添了一種強烈的自信。鏗鏘有力的步伐,展示了堅韌與豪邁,不僅增強了我們繼續前行的信心,還將喚起我們創造輝煌的自覺,更讓我們對2014年充滿了絢麗的期待。

音樂教育論文 篇四

一、引言

音樂在素質教育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爲它不僅能夠陶冶學生們的情操,讓他們產生追求善與美的心理,同時它還能夠加速學生們各個方面的發展,提升他們自身的素養。但是在目前的國小音樂教育中卻存在着例如教師的素質不高,課堂的氛圍較爲枯燥且單調,相關的教學改革發展速度較爲緩慢等衆多問題。這些問題嚴重的影響了對國小生們學習音樂興趣的培養,同時這些問題也使得音樂教育無法發揮出其應該具有的作用。因此當前我們應該做的是,提高教師們的藝術以及音樂素養,更新相關教學理念,積極推動國小音樂教育方面的改革。

二、國小生音樂學習興趣不高的原因

(一)國小音樂教師的素質不足

目前大多的國小音樂教師教育觀念相對較爲落後,在他們看來國小音樂教育就是簡單的對音樂進行欣賞,並沒有從全面發展以及素質教育這些方面看待如今的國小音樂教育。這些教師他們的教學創新能力會顯得較爲不足,無法結合學生們的具體需要開展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活動,不利於對學生們學習音樂興趣的培養。

(二)國小音樂教學氛圍較爲單調

如今大多的國小音樂教師不會利用教材中所隱藏的教育元素,不知道如何利用環境中的那些有利因素。這必然會導致課堂的氛圍較爲單調且枯燥,不利於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師生之間也很難產生溝通,從而會使得課堂教學的效果無法得到保障。

(三)國小音樂教育改革速度較低

社會和教育要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就必須要在國小教育方面進行一些改革,但是目前在國小的音樂教學中還存在着很多的問題,這使得國小音樂教育方面的改革出現了行爲不科學,認知不清晰的現象,這些直接的會導致國小音樂教育方面改革質量和速度的下降,不利於相關教育工作的開展。

三、培養國小生音樂教育學習興趣的方法

(一)提高國小音樂教師的素質

首先應該讓國小音樂的教師們對自己的工作產生足夠的重視,轉變他們原有的對自己工作不正視的這一缺陷。當前相關部門應該重視起對國小音樂教育方面的管理。指導教師們積極的轉變自己的意識,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進而提高自己對教學的內容以及音樂教學等方面的把握才能。

(二)創設提高國小生音樂學習興趣的情境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們應該讓自己的學生積極主動的去創設相關情境,要充分的引導他們發揮出自己的想象力。同時老師們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讓他們進行劇情表演,這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們學習音樂的興趣,還能夠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在表演的時候,學生們能夠享受到音樂學習帶給他們的樂趣,有利於提高他們學習音樂的積極性,讓他們愛上音樂的學習。

(三)加速國小音樂教育改革

如今,很多學校他們的相關設備並不完善,應該通過完善物質以及對教育進行改革這兩方面提高學生們的音樂學習效率,這樣做也有利於培養國小生們學習音樂的興趣。同時我們也應該把多媒體運用到國小音樂的課堂中去,教育部門應該給予各學校資金方面的支持,從而加大國小音樂教學設備方面的建設。這樣做,可以使得學生與教師們能夠在一個愉悅的氛圍內共同學習享受音樂,有利於培養學生們學習音樂的興趣,以便於他們更好的學習音樂。音樂是一種十分特殊的藝術,讓音樂課堂充滿趣味可以增添這麼藝術的光彩,但是這需要教師們有創造趣味性課堂的智慧以及勇氣,只有在這條教學道路上不斷的進行創新,才能夠發揮出國小音樂教育趣味課堂的真正作用。

四、小結

通過這篇文章,從事國小音樂教育的那些工作者們可以從中認識到音樂教育的重要性,與此同時也能夠認識到學習興趣的培養對國小音樂教育的重要性。我們不僅要深入的探究造成國小生學習音樂興趣較低這一問題產生的原因,還要全面的對國小音樂教育進行改革,在激發以及培養國小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這一基礎上,要保障能夠達成改革國小音樂教育這一目標。

作者:諸葛葛 單位:浙江省瑞安市廣場實驗國小

第二篇:國小音樂欣賞教學學生個性發展研究

一、國小生音樂欣賞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於拓展國小生的音樂視野

國小音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強化學生的唱歌功底,培養學生的音樂技能、音樂知識以及欣賞鑑別能力,音樂欣賞課堂教學能夠擴展學生的音樂視野,由於部分音樂作品的藝術性強、思想覺悟高,因此,涉及的音樂範圍廣、難度較大,學生很難將其唱出來。教師可以通過音樂欣賞的方式,使學生感悟其中的意境,這會使欣賞的題材變得更豐富,通過欣賞外國的一些優秀作品,豐富了學生的音樂知識,進而不斷擴展學生的音樂視野。

(二)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音樂欣賞教學的開展,通過聽覺與視覺的結合,不但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能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使課堂充滿趣味性。因此,音樂欣賞教學的有效開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進和完善教學方法,以收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在國小音樂教學中,學生對音樂可以有感而發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音樂的陪伴,每當我們高興時,就會哼着歡快的小曲,步伐也逐漸變得輕鬆;每當我們抑鬱時,就會聽一些悲傷的歌曲,步伐也變得更加沉重。這充分說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與音樂有關。音樂欣賞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審美和鑑賞能力,不斷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爲了有效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發揚學生的個性,教師和學生之間應形成一個平等、自由、和諧的師生關係,爲音樂教學奠定良好的教學氛圍。例如,在欣賞《龜兔賽跑》時,教師應依據龜兔賽跑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扮演兔子的角色,不斷向前跑;也可以扮演烏龜的角色,緩慢、穩固的向前爬;其它學生可以扮演各種小動物,爲兔子和烏龜吶喊,學生的學習興趣會主逐漸提升,這時教室的氛圍變得更加活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個性。

三、在國小音樂教學中,學生對音樂可以奇思異想

音樂是一門相對抽象的藝術,有很多不確定性、模糊性和創造性特點,音樂可以使學生獲得廣闊的想象空間,並且能夠感染和打動每一位學生的心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大部分人都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名美術教師讓學生畫春天,部分學生都畫出了各種顏色的春天,但是有一名學生,他的畫裏只有一種顏色,小草和柳樹都是綠色的,最受人關注的是綠色的太陽,教師問學生:爲什麼太陽是綠色的,春天的萬物大多是綠色的,如果太陽也變綠,就會有更多的小草變綠。這個故事會使人受到很大啓發,由於環境、生活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的不同,使學生存在不同的差異,因此,教師應依據學生存在的不同差異,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髮揮想象力,培養創造力。

四、在國小音樂教學中,學生對音樂可以評頭論足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欣賞音樂之後,教師不予以評論,首先讓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不打斷學生的思路,對學生的感受不要急於給出答案。例如,在欣賞到《鴨子拌嘴》一課,首先,教師讓學生對整首樂曲有一個大致的瞭解,之後設置問題:這首樂曲給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從音樂中你可以看到一個怎樣的情景。這時學生就會熱情十足,部分學生認爲樂曲會放鬆人們的身心,樂曲的曲調由弱到強,暗示這是一個晴朗的早晨,安靜的大自然;部分學生認爲曲調由四部分組成,即清晨、離開家、打遊戲、回家,留下印象最深的一部分是遊戲,力度較強、速度較快,給人一種強大的震撼力。

五、在國小音樂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

伴隨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化的教學方式已經被廣泛的應用於音樂欣賞教學課堂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化帶來的優勢,通過放映視頻、圖片等方式,調整優化以往的教學方式,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音樂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向學生介紹作品創作的社會背景,利用播放視頻的形式,展示樂器的形狀和差異,進而使學生從直觀上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六、理論與實際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通過使音樂欣賞基本理論與具體實際結合在一起,能夠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以使理論知識轉化爲實際應用。例如,在學到《小白船》一課,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爲學生呈現一幅幽靜的畫面,之後教師可以用鋼琴演奏《小白船》的旋律,最後,通過錄音機播放《小白船》的旋律,這會使視覺和聽覺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歌曲的速度、力度、節奏和情緒的變化,使學生能夠完全投入到音樂情境之中,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程度,更好的感受作品的美。

七、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國小音樂欣賞教學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個性,我們能夠看出,音樂欣賞教學對培養學生個性的重要意義,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法,逐漸接受新的教學理念,以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學生應積極主動參與到音樂欣賞課堂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以不斷培養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作者:盧杭林 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王石中心國小

第三篇:國小音樂教育現代信息技術有效運用

一、全面瞭解現代信息技術

由於音樂新課程教學理念的提出,這就要求音樂教師必須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對於音樂教師而言,掌握好多媒體教學手段是一種必須要具備的素質。如今,現代教育技術不斷髮展和完善,並且計算機也在普及和應用,這使多媒體技術與學科教學相結合,促使國小音樂教學走上了一個新的高度。在這個信息化時代,要求人們必須全面瞭解現代信息技術。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的迅速發展,也要求教師必須深入的瞭解和掌握必要的現代信息技術。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技術應用於課堂,那麼教師就必須掌握多媒體技術,使其與教學很好的融合和在一起,讓學生從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現今,現代信息技術在國小音樂教育中有着很好的運用。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爲有效的工具,將音樂課講述的豐富充實,讓學生在新奇和快樂中學到大量的音樂知識,同時還培養了國小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有的國小音樂教師在給學生上課時,爲了增加國小生對歌曲的熟悉感和喜愛程度,就會用多媒體設計一些動態的有趣圖片或小動畫,讓學生自己通過試聽感受歌曲的藝術美、動態美。因爲歌曲被通過多媒體技術加工成形象化、動態化的東西,所以更容易將國小生們的注意力吸引進去,讓他們自然的融入到歌曲中。現代信息技術在國小音樂教育中的有效運用,完美的做到了科技與教育的互相滲透。

二、現代信息技術對傳統教學的改變

傳統的音樂教學是以“聽”爲主,而當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到音樂中的時候,就改變了原有的音樂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試聽”將音樂中無趣的東西變得有趣。並且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爲主,學生爲輔,教師傳授知識,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三尺講臺上的教師與講臺下面的學生只是單純的教與學的關係。因爲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與教師之間缺少交流與溝通,束縛了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導致學生在課堂中主體地位的喪失。國小音樂教育的意義其實就在於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愛好和感知能力,通過音樂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國小生的審美能力、鑑賞能力、創造能力等。然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都建立在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之上,並且都要依賴於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現代信息技術在國小音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使教師不再是課堂的權威和主宰者,相反的確立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這種依託信息技術爲教學手段的新的教學模式,可以製作出聲像並茂、動靜結合的課件,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還可以加深學生對課堂上所學內容的記憶。另外,教師在課下的時候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指導他們利用網絡技術在網上查閱相關內容,更加全面的進行音樂方面的學習,獲取更多的知識,培養對音樂的喜愛。

三、現代信息技術豐富了教學內容

現代信息技術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方便快捷,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查閱到豐富的資源。正是因爲如此,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瞭解到世界各國大量的優秀音樂作品,感受不一樣的音樂風格,體會各國的音樂魅力。國小音樂教師可以通過上網查閱大量的音樂資源,選取其中可以利用的資料,將其下載下來放在自己的課件中,充實自己的教學內容。在國小音樂的課本中,一些輕鬆活潑的兒童歌曲是其主要內容。那麼,國小音樂老師就可以在自己所準備的課件中插入相關的有趣視頻和動畫,讓學生們更深刻的去體會歌曲中所要表達的感情。這些不僅可以充實國小生的情感世界,還可以提高國小生對藝術的感知能力。不僅如此,依託網絡技術,國小生們還可以更爲全面的瞭解歌曲的創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經歷等。這些都有助於國小生把握所學歌曲的情感基調,全面的學習音樂,以上都是現代信息技術對教學內容的豐富。

四、現代信息技術使學生學習方式得到改進

現代信息技術不斷髮展,學生學習音樂的方式也發生了改變。以前學生學習音樂更爲注重學習音樂的旋律或表現方法,現在學生學習音樂更注重對音樂內在情感的把握。因此,音樂學習的重點變成了對音樂感受能力和體驗能力的培養。在國小音樂的學習中,學生不僅可以通過模仿教師的情感和唱法來學習音樂,還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在網絡世界中獲取大量的音樂知識和音樂視聽享受。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通過相關唱歌軟件的練唱功能和自動檢測功能,自主學習歌曲,這就改變了以往的音樂學習中學生對於教師過度依賴的尷尬局面。還有一點尤其重要,就是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學生對音樂的學習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跨越不同地區、不同國家進行音樂交流。學生還可以通過對音樂資源的學習、分析、研究,然後自己嘗試較爲簡單的音樂創作,這是學生對於音樂學習方式的重要改進。

五、現代信息技術有利於拓寬教學空間

音樂課不同於其它課程,能夠通過講解來表達內容。音樂是一種抽象的東西,它先是通過一種聽覺,然後達到形象感受的過程。因爲學習音樂這一特殊的過程,便導致音樂不容易教授給感受能力還不是特別成熟的國小生們。同時,這也增加了國小音樂老師的負擔。但是,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多媒體技術在教育上的運用,這一難題正在被解決。國小教師們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把抽象的音樂變得形象,把虛擬的音樂變得直觀。國小音樂教學審美的主要途徑是情感體驗和形象思維。然而,想要進入這一途徑,國小生的參與是首要條件。在國小音樂的教學中,教師要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國小生們自己演唱和表演,以提高他們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和表現能力。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音樂的情感和節奏,編出相應的簡單的舞蹈,讓學生在音樂課上動起來。在國小音樂課上,教師以學生的興趣爲基礎進行課堂互動,並且運用多媒體技術,切中國小生的興奮點,在輕鬆的學習環境下學到大量的知識,提高了教學的質量。

六、總結

音樂是一種情感的表現藝術,是人們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國小音樂教育不僅在於教會國小生們唱歌,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去感受音樂的魅力,從而培養他們對音樂的鑑賞能力。現代信息技術在國小音樂教育中的有效運用,使音樂課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

作者:莫宇萍 單位:肇慶市龍禧國小

第四篇:高等師範院校國小音樂教育論文

一、歌曲彈唱教學發展現狀

相對人才輩出的鋼琴獨奏和聲樂演唱藝術發展,鋼琴伴奏以及歌曲彈唱的發展還比較遲緩。直到21世紀,教育部頒佈《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強調了基礎音樂教師的專業技能和綜合能力共同進步,其中一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歌曲彈唱。近年來,以培養國小音樂教育者爲目標的高職高專院校,無論是在音樂教育的理論上還是在實踐方面都積極地加入了《鋼琴伴奏》、《鋼琴即興伴奏》、《歌曲彈唱》課程,但有關“兒童歌曲彈唱”探討、研究和實踐相對滯後。在實際操作中,很多教師對教學目的總體把握不夠準確,教學模式機械,教學手段和方法不夠靈活,課堂教學內容乏味無趣,導致教學效果不夠理想。二、提高學生歌曲彈唱能力的意義歌曲彈唱是一種由鋼琴與聲樂表演共同構成的音樂表現形式,自彈自唱與其他音樂形式相比存在着特殊性,自彈自唱具有自由性、技巧性、理論性、經驗性等特徵。通過對國小音樂教學現狀進行實地調研,筆者發現當今的國小音樂課堂的教學內容豐富多樣,向多元化發展,除了聲樂教學以外,還有“聆聽”、“表演”、“創編與活動”幾個板塊,而在這幾個板塊中,除了多媒體教學,用鋼琴進行彈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國小音樂教育專業學生歌曲彈唱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一)歌曲彈唱是音樂教師必備的一種基本能力

歌曲彈唱是國小音樂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教學能力。研究發現,自彈自唱具有以下特性:第一,自彈自唱的引導性,指將聽者引入一定的音樂氛圍中,激發聽者的音樂情緒。彈唱間傾注自己的熱情,感染聽者,調動聽者的興趣,引起聽者的關注。第二,自彈自唱的示範性,彈唱間運用的聲音、情感、表演、咬字、韻味、修養等都直觀的表現在聽者面前,激發着聽者對音樂的學習慾望,此外對學生的錯誤還可以直接進行糾正示範。第三,歌曲彈唱的形象性,自彈自唱可以形象、直觀的用一種特殊的音樂形式反映具體而生動的能喚起欣賞者感性經驗和思想感情的屬性。因此,從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爲主的這一心理特點來看,教師彈唱示範的教學方式是國小生最容易接受的一種教學方法,從自彈自唱的性質和對國小音樂課堂教學的作用展開來看,自彈自唱是國小階段音樂教學的一種最佳方式。

(二)歌曲彈唱是培養學生綜合音樂素養的有效途徑

通過對國小音樂教育專業學生需要具備的綜合音樂素養(包括與音樂賞析、音樂表現、音樂創作、音樂文化相關的理論知識、技能技巧)研究發現,對歌曲進行自彈自唱是提高學生綜合音樂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歌曲彈唱需要用理論知識作指導,才能在實踐中得到鍛鍊提高。相應地,只有在歌曲彈唱的實踐中,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才能得到真正的運用。所以,歌曲彈唱可以促使學生積極融合、靈活運用相關音樂課程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對學生綜合音樂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歌曲彈唱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歌曲彈唱課程要綜合運用學生的想象和聯想空間、情感體驗、創新思維三方面的能力,學生在歌曲彈唱時除了按照書上所配和旋進行伴奏以外,時常還需要自己編配和旋進行彈唱,特別是需要即興伴奏進行彈唱時,更要展開想象力,發揮創新思維,對所編寫的旋律進行情感體驗,以驗證所配和旋合適與否。因此,自彈自唱對師範生創新精神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歌曲彈唱培養現狀與問題

高等師範專科院校的國小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畢業後將從事國小音樂教學工作,近年來,歌曲彈唱在國小音樂教學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在國小音樂教學中,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歌曲彈唱具有較強的號召性和感染力,音樂教師不可避免的會選用歌曲彈唱來進行教學和指導。通過對高等師範專科院校的國小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進行調查,發現了“彈唱難”的問題,經常對國小音樂課本中的兒歌束手無策。主要表現爲以下幾個方面:

(一)伴奏織體單一。

學生在三年的專業學習中好高騖遠,喜歡練習難度較大的樂曲或歌曲,對編配好的鋼琴作品能夠做到熟練的彈奏,而面對國小音樂課本中的兒歌是卻束手無策,只能用單一的和聲織體進行編配,音效效果較差,無法激發國小生的學習興趣。

(二)只彈不唱。

在三年的專業學習中,受聲樂、鋼琴兩門相關技能課程分開教學的影響,學生養成唱歌時不彈琴,彈琴時不唱歌的習慣。在國小音樂教學實踐中,只能給學生彈伴奏,或者清唱示範,無法做到邊彈邊唱,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三)彈唱課程教學內容不夠完善。

高等師範專科院校是從2008年前後開始在學生三年級時增加《兒童歌曲彈唱》課程,課程開設時間只有幾年的時間,所以在教學內容上還是有些缺乏,教師對於本門課程的教學方法和經驗也不夠豐富,本門課程的教學效果仍不理想。所以,提高國小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歌曲彈唱能力,使畢業生能夠及時適應當前基礎音樂教育改革和社會的需求,爲基礎音樂教育輸送合格教育人才,是高等師範專科學校音樂教育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提高歌曲彈唱能力的策略與途徑

通過以上問題的分析,提高學生自彈自唱能力具有緊迫性和重要性,本文重新評估和衡量伴奏能力、演唱能力、編配和旋能力等綜合能力對自彈自唱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在理論結合實踐的基礎上,從高等師範專科學校國小音樂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音樂教育課程設置問題以及如何利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高學生歌曲彈唱水平等問題出發,對提高國小音樂教育專業學生歌曲彈唱水平提出一些策略。希望能有助於推動我國國小音樂教育的改革進程,提高學生歌曲自彈自唱能力,從而更好地爲基礎音樂教育輸送合格的音樂教師。

(一)重視對學生歌曲彈唱能力培養

國小音樂教育專業在音樂教學中必須關注當今基礎音樂教育的現實,培養適應基礎音樂教學改革和社會需要的應用型國小音樂教師。因此,學校領導要加大對歌曲彈唱學科的重視力度,全力支持歌曲彈唱課程的教學需要,廣大教師必須轉變觀念,突出其師範性,強調教學目的,避免注重技能、輕學理論,注重單科、忽略綜合的傾向,要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學校分管教學部門要加強有關歌曲彈唱能力培養課程的改革和實施,增加實踐教學課時,通過課堂教學及課外實踐,提高學生對歌曲彈唱課程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音樂素養,陶冶高尚情操,才能解決學生“彈唱難”的問題。

(二)調整相關課程的設置

在師範類高專院校音樂課程的制定與實施中,要將相關課程進行綜合,在教學中對音樂專業相關課程在內容上的進行綜合。另外,作爲師範類高專院校,主要就是爲基礎音樂教育培養師資,因此,音樂課程首先要在關注和研究基礎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基礎上,針對自身問題進行改革。目前師範類專科院校國小音樂教育專業開設的課程,主要包括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公共必修課。音樂專業必修課程分爲理論課程和技能課程,理論課程有樂理、視唱練耳、和聲、中外音樂史與音樂鑑賞、藝術概論等,技能課程有鋼琴、聲樂、歌曲彈唱等課程。爲了進一步實施新《標準》,筆者認爲應建立以提高歌曲彈唱能力爲教學主線,專業必修課程爲基礎,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體系,培養合格的國小音樂教育者。

(三)教師在教學中要貫穿彈唱結合的綜合訓練

師範類高等專科學校的音樂教師首先要了解課程改革的核心是什麼,以全新的視角進行審視,與此同時要在音樂教學中嘗試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歌曲彈唱是一門特殊的專業課程,是一種集演唱、彈奏、和聲、作曲、音樂素養等爲一體的綜合能力的體現,所以就必須要求音樂學科內部課程的教師在音樂教學中不斷的嘗試新鮮有力的教學方法,注意將相關課程的內容相互綜合。例如:教師在曲式分析課程教學時可直接採用國小音樂課本中的歌曲作爲譜例進行分析;在和聲學課程教學中可直接用一些簡單的少兒歌曲進行和聲配置;鋼琴伴奏教學中可直接將國小音樂課本中的歌曲作爲作業讓學生進行練習。這樣才能使技能訓練和理論學習向提高綜合音樂能力轉化,才能真正的提高學生的歌曲彈唱能力。

(四)學生應掌握有效的歌曲彈唱學習方法

要想提高歌曲彈唱能力,學生的學習方法是否科學有效也是非常重要的,筆者認爲培養彈唱能力應首先從伴奏入手,然後再是自彈自唱。有效的學習要經歷三個階段:模仿探究階段、編配練習階段、協調配合階段,這三個階段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練習。此外,要提高歌曲彈唱能力,良好的學習習慣也佔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自己的歌曲彈唱能力,要養成多欣賞、多研究、多實踐的好習慣。比如平時要多聽風格多樣的鋼琴曲、分析優秀伴奏譜例的和聲並加以借鑑、多彈奏伴奏曲譜等等。

五、總結

自彈自唱是綜合技能的體現,是音樂教師的一項基本能力,是培養學生綜合音樂素養的有效途徑,是學生對創新精神培養的一種有效方法。各院校必須要重視學生彈唱能力的培養,與時俱進,通過不斷改革創新,找出一條適合時代需求的道路來提高學生的自彈自唱能力。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全面瞭解學生歌曲彈唱培養現狀及學生的彈唱水平,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改革,培養具備綜合能力,教學適應能力強的新一代國小音樂教師。

作者:韓琨 毛百川 單位:山東淄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濟南職業學院

第五篇:國小音樂教育審美價值體現研究

一、運用情感性教學,體現審美教育價值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都說:“樂由情起”這就說明音樂是由情感引起的。感情是藝術創作的靈魂,是引導學生感悟和學習的關鍵,也是對作品最好的理解方式。音樂能夠靈動地表達人的內心情感世界,是人主觀情感的一種審美體驗。它通過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體驗、創造、表現、評價、鑑賞等能力來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完成對學生的審美情感教育。如:在上六年級教材《藍天向我們招喚》一課時,筆者通過介紹航天員楊立偉叔叔的故事入手,培養學生從喜愛人物到喜愛歌曲的情感,特別是男同學的學習態度上有了明顯的改觀,體現出激情四射的情感,從歌聲中可以感受到學生對航天員叔叔的熱愛以及對航天工作的嚮往。以情感感人,恰到好處的使學生陶醉於音樂之中,儘量把教學內容演繹得淋漓盡致,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隨着音樂節奏動起來。學生們懷着無比崇敬的心情,熱情高漲地學習態度,有效地完成了學習任務。恰當的情感教學,充分體現音樂審美教育的價值。

二、運用感知性教學,體現審美教育價值

感知即“聽、感、動”的總稱。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的要點,是審美教育的核心。”如果沒有對音樂藝術實踐中音樂美的感知與理解,就無法實施審美教育。聽是感知和理解音樂的重要條件,因此必須注意聽覺感知在國小音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在音樂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養成完整而充分聆聽音樂的習慣,使學生在音樂層層深入與發展過程中收穫體驗與感受。比如在欣賞音樂劇《東郭先生與狼》時,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創編“音樂劇”中的不同場景的對話、表演,根據劇情設計服裝、道具、佈景、化妝等,聽者會對音樂劇中不同場景的音樂做出角色性的變化,並準確幫助把握不同角色的人物性格。通過音樂、語言及肢體動作等生動的表演,豐富的形象表演產生美的享受,從而使理智上的滿足與精神上的愉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唱歌課《小動物回家》中,也同樣詮釋了聽的藝術魅力,通過不同聽的要求,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聽的習慣,在聽的過程中學習音樂新知,1.感知音樂中的旋律美。(旋律花、旋律條的應用讓學生感受到在旋律中蘊含着這麼美的東西,有音的高低、音的長短。)2.感知音樂中的節奏美。(通過簡單的強弱節奏拍打感受到音樂的節奏感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動力。)3.感知音樂中的姿體美。(在律動中、歌表演中充分讓學生感知自己體態美。)4.感知音樂中的力度美。(在演唱歌曲時及表演唱時讓學生理解音樂中力度的強弱,可以充分體現小動物不同的形象特點。)音樂審美教育在音樂情緒體驗的基礎上,通過學生的音樂表現把音樂情感和自己的情感融爲一體,並能動的表達出來。在課例《美麗的夏牧場》的課堂上,由聽的藝術貫穿了全課。由歌曲的初聽(閉眼聆聽———初步感受音樂)到復聽(師表演舞蹈生分辨什麼民族———加深音樂印象)到學習歌曲(分歌譜、歌詞對比教學———深入感知音樂)再到最後表現歌曲(學生能用舞蹈、器樂等各種手段表現音樂———達到理解音樂),圍繞聽辨對比創設高效課堂,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音樂審美教學目的。有序的感知教學,充分體現音樂審美價值。

三、運用實踐性教學,體現審美教育價值

音樂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實踐體現了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的特徵。通過音樂教學過程中的體驗實踐活動,可以提高國小生的音樂感受、表現、創造等能力,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如:五年級教材《吹起羌笛跳鍋莊》一課中,筆者讓學生實踐體驗跳鍋莊舞的感覺,學生激動、興奮的情緒無以言表。讓他們在實踐體驗中感知音樂所帶來的無限魅力。在組織我校校歌《希望之歌》參加全市校歌評選排練演出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的興趣特別濃厚,男生表現尤其積極,因爲大家知道可以穿上美麗的服裝,化好妝面對攝相鏡頭表現自己,充分展現美,讓學生們從中感受服裝美、音樂美、舞臺美、隊形美等。六一兒童節的各類才藝表演更是讓全校學生熱血沸騰、興奮不已。合理的實踐性教學,充分體現音樂的審美價值。四、運用創造性教學,體現審美教育價值“勞動創造了美”。音樂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它是通過人的思維活動創造出來的,音樂學習也是一種極具創造性的活動。音樂審美教育使學生能夠通過音樂表演和音樂創作去創造美。如:演唱中的聲情並茂,演奏中的速度、力度、肢體上的創作變化。課堂中讓學生創編歌詞,都可以說是對音樂作品的二度創作,它通過不同的表現手段,表達着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體驗,體現不同形態的美,創造性的再現。從而不斷的提升自己對美的感知能力。把自己的審美經驗和情感體驗與創作的音樂緊密融合,增強美的創造力。有效的創造性教學,充分體現音樂審美價值。

四、總結

音樂教育學論文 篇五

關鍵詞:特殊音樂教育;研究現狀;綜述

中圖分類號:J60文獻標識碼:A

特殊音樂教育作爲特殊教育與音樂教育的一門交叉性綜合學科,在當代教育領域中的地位無可替代,但同時它也是一個新興學科,各方面的研究還比較薄弱。本文對國外、國內特殊音樂教育研究現狀進行了梳理和概括,以促進學界對特殊音樂教育研究的認識。

一、國外特殊音樂教育研究現狀

現代意義上的特殊音樂教育及相關認知和研究起源於歐洲。17世紀,作爲西方近代教育理論的奠基人,捷克教育家揚·阿姆斯·誇美紐斯(enius,1592-1670)提出了“泛智”思想,他認爲所有人,無論智力高低,能力強弱,“受教育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18世紀,法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在其論文《供明眼人蔘考的談盲人的信》(又稱《論盲人書簡》,1749)和《給聽說健全者參考的論聾啞人書簡》(又稱《論聾人書簡》,1751)中也曾發表過類似見解,他認爲“盲人教育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關鍵是要充分利用他們的其餘感覺”。同世紀,法國另一位啓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Rousseou,1712-1778)在其代表作《愛彌爾》(Emile or on Education,Everyman’s)中,集中闡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論”,他說:“受有訓練的觸覺既可代替視覺,爲何不可在某種程度內代替聽覺呢?因爲發音體的波動也可以爲觸覺所感受。你把手放在琴上,勿經看或聽,只由琴木的顫動和震動,便可知聲音爲尖銳或平板,最高或最低。觸覺若受有分辨這些差別的訓練,我們將無疑地能由手指而知琴所發的全部音調了。”①這段論述表明,盧梭是主張通過觸覺來進行音樂教育的。此外,意大利也有關於盲人音樂教育認知的記載。

數百年來,國外對特殊音樂教育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1620年,西班牙人波內特(Bonet,1579-1633)出版了專著——《論聲音的實質和教聾人說話的藝術》;隨後,瑞士人阿曼(n,1669-1724)出版了《說話的聾啞人或按此法利用口語教會聾啞人說話》,強調口語教學對聾童的重要性和可行性;20世紀初,著名的瑞士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Emile Jaques-Dalcroze,1865-1950)創立了體態律動學,並於1906年和1917年發表了《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方法》和《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程》等著作,他認爲“音樂來源於情感,身體動作是宣泄情感最簡便的方式,因此,身體動作也是表現音樂,發展音樂感受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的感官和教學途徑”,他獨創的體態律動教學在當今世界各類藝術學校和普通學校中仍有運用,併成爲特殊音樂教育中常用的教學方法。1977年,美國人邁克爾·L.馬克出版了專著《當代音樂教育》,該書在第三部分“音樂教育關心的問題”中專闢一章寫到了“特殊音樂中的教育”,不僅強調了特殊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同時指出“應該針對特殊兒童的需要提供個別化教學”。1979年,Alley,Jayne M.在論文Music in the IEP: Therapy/Education(Journal of Music Therapy)中探討了音樂教育和音樂療法在特殊教育的角色,特別是在個別化教育計劃(IEP)中的作用。

近幾十年來,隨着社會對特殊教育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特殊音樂教育實踐與理論研究呈快速發展態勢。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音樂治療”的出現,推動特殊音樂教育研究步入了一個全新的應用層面,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研究成果,主要著作有Songwriting: Methods, Techniqu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for Music Therapy Clinicians, Educators and Students(Felicity Baker, Tony Wigram,2005),Music for the Handicapped Child(J Alvin,1965),Teaching Music to the Exceptional Child: A Handbook for Mainstreaming(RM Graham,AS Beer,1980),Exceptional Children— An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William Lee Heward,1980),Music in Special Education(Alice-Ann Darrow ,2005),An Attitude And Approach For Teaching Music To Special Learners(Elise S. Sobol,2008),Teaching Music To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A Label-Free Approach(Alice Hammel,Ryan Hourigan,2011)等。同時,發表了大量研究論文。如J Pellitteri的 Music Therapy in the Special Education Setting、MB Zoller的Use of Music Activities in Speech-Language Therapy、Darrow,Alice-Ann的Early Childhood Special Music Education等。這些論著(文)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將音樂治療運用於特殊教育的各種方法,爲我們開展特殊音樂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國外特殊音樂教育經過數百年發展,逐步形成了兩大教育體系,並廣泛應用於實踐層面:一個是美國特殊音樂教育機構體系,另一個是俄羅斯特殊音樂教育機構體系。美國採取的主要措施是儘量使特殊兒童“迴歸”到社會“主流”中來,而不是將其與正常羣體隔離,侷限於特殊羣體範圍當中。如Keith Bovair在其論著Making the Special Schools Ordinary中,闡述了音樂教育在特殊教育正常化進程中的作用。而俄羅斯學者則認爲,應當針對殘障兒童的特點開設不同類型的特殊教育學校進行教學。他們認爲殘障兒童在特殊教育學校學習會更有效。目前,俄羅斯特殊教育學校的種類已由最初的三類增至八類。與此相對應,世界上逐漸形成了美國和俄羅斯兩大典型的特殊教育管理模式。美國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實施地方分權制度,具有完備的法規體系,運行比較規範,注重個別化教育和專家、家長及相關機構共同參與;俄羅斯模式的主要特點是中央集權,教育與衛生、社會保障等多部門協作,強調缺陷補償和勞動教育②。

綜觀國外特殊音樂教育研究,我們可以看出,國外關於特殊音樂教育的研究始於特殊教育啓蒙之初,但當時的研究不夠深入,相關論著(文)較少。儘管20世紀下半葉以來,國外特殊音樂教育開始步入發展期,發表了一大批論著和論文,但這些研究多集中於實踐層面,而對於特殊音樂教育的歷史梳理略顯不夠,對特殊音樂教育的理論研究也顯得有些薄弱,雖然有一些專題性的研究,但尚不夠系統。當然,他們將音樂治療納入特殊音樂教育體系等某些頗有成效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二、國內特殊音樂教育研究現狀

我國有關殘疾人音樂教育的歷史至少可追溯至商代。《禮記·明堂位》記載有“瞽宗,殷學也”,《周禮·春宮》疏“釋曰:雲‘凡樂歌,必使瞽蒙爲焉者’此鄭玄解作樂使瞽蒙爲之也”。《淮南子》卷一九《修務訓》中說:“今夫盲者,目不能別晝夜,分白黑,然而搏琴撫弦,參彈復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使未嘗鼓瑟者,雖有離朱之明,攫掇之捷,猶不能屈伸其指。何則?服習積貫之所致。”意思是說,盲人接受教育可以學會彈琴,假如不接受教育,即使視力正常的人也不會彈琴。這是我國迄今爲止所能查閱到的最早的有關特殊音樂教學的記載。

雖然現存資料顯示我國自奴隸社會起就有殘疾人音樂教育事象,但真正對特殊音樂教育活動進行研究是近幾十年來才興起的。筆者在中國知網(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對“題名”含“特殊音樂教育”的論文進行跨庫精確檢索,只搜索到1篇碩士畢業論文和1篇報道文章;後對“題名”中含有“特殊音樂教育”的論文進行模糊檢索,也只搜索到28篇論文。爲更多地掌握資料,筆者先後以“聾音樂”、“盲音樂”、“弱智音樂”、“孤獨症音樂”等爲“題名”進行模糊檢索,分別搜索到論文9篇、10篇、17篇和12篇。隨後,筆者又在“超星數字圖書館”中對含有“特殊音樂教育”的圖書進行了搜索,沒有任何發現。此外,筆者還對含有“特殊教育”和“音樂教育”的圖書進行了搜索,分別搜索到了25本和47本。從查找結果看,目前,我國有關特殊音樂教育方面的研究不多。對上述檢索到的論文和論著,筆者通過對標題和內容摘要的閱覽,重點選擇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果進行了研讀。從研究內容看,大致可以分爲以下幾類:

(1)特殊音樂教育現狀研究

2006年,圍繞上海市特殊教育音樂課開設和課本使用情況,張馨、張文祿和徐胤對上海各縣(區)21所特殊教育學校相關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發表了論文《上海市特殊教育學校音樂課現狀與調查》,指出了當前課程實施方案單調、特殊音樂教育教材陳舊等問題。2006年至2009年,湖南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李平平、南京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程鬱、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騰格勒先後撰寫了《湖南省特殊音樂教育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浙江省特殊學校音樂教育現狀調查》和《呼包鄂三市特殊教育學校視力障礙學生音樂教育的現狀與策略》等3篇畢業論文,從整體到局部對某一區域的特殊音樂教育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目前存在的諸多問題,並提出了相關對策。

(2)特殊音樂教育課程論研究

這一類研究主要散見於特殊教育和音樂教育的文獻資料中。1993年,曹理主編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其中第九章就專門論述了特殊兒童音樂教育,明確了特殊音樂教育的內容、目的和任務,將特殊音樂教育分爲三類,即弱智兒童音樂教育、盲童音樂教育、聾啞兒童音樂教育,並闡述了三類音樂教育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1994年,趙樹鐸出版了《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法》一書,詳細論述了針對各類特殊兒童所設置的課程與教學法,其中就包括音樂課程設置,該書同時附有各類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學計劃,以便對特殊音樂課程進行縱向與橫向的數據比較。2006年,謝嘉幸在其主編的《音樂教育與教學法》第九章專闢一節,集中闡述了特殊兒童和特殊教育發展概況、特殊教育學校的音樂教育、各類特殊兒童的音樂教育、音樂治療與特殊音樂教育等內容。諸如此類的論著還有方俊明編寫的《當代特殊教育導論》、張寧生編寫的《殘疾人高等教育研究》、樸永馨主編的《特殊教育概論》等。

(3)特殊音樂教學研究

特殊音樂教學處於特殊音樂教育中的實踐層面,業內對這方面問題比較關注,如四川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李韋的《音樂在弱智兒童智力啓迪教育中的作用研究》,李月如、張玲等的《聾兒音樂欣賞教學探討》,謝正恭的《從盲童民族音樂教育實驗的成果引起的思索》,張紅的《如何利用音樂節奏帶動小班聾兒發音學語》,曾藝的《音樂與弱智教育》,陳明大的《盲人高等音樂教育研究》,崔蘇粵的《多種教具參與下的聾校律動教學》等。這些論文從教學實踐出發,展現了音樂教育在盲、聾、弱智等各類特殊兒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4)特殊音樂教育中的音樂治療研究

此類研究大多是嘗試性地將音樂治療納入特殊音樂教育之中。論文可見中央音樂學院張鴻懿、周爲民的《音樂治療在智力障礙兒童教育中的作用》,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藝術系陳莞的《音樂治療在特殊教育中實施的探索》、《淺析音樂治療在特殊教育領域中的地位》,石蘭天的《論音樂治療對音樂教育的輔助作用》等。論著有何化均和盧廷柱的《音樂療法》、張鴻懿和馬廷慧的《兒童智力障礙的音樂治療》等。

(5)其他類

包括特殊教育史研究、國外特殊音樂教育研究、傳教士與特殊教育的研究等,如顧明遠、樑忠義主編的《世界教育大系:特殊教育》,張福娟等編寫的《特殊教育史》,劉宇晟的論文《中國古代特殊教育的發展》,有寶華的《美國早期特殊教育發展綜述》,郭大鬆、曹立前的《傳教士與近代中國啓喑教育》,繆裴言、繆力、林能傑的《日本音樂教育概況》,王偉的《英國特殊教育的發展、問題與走向》等。

通過對上述文獻的研讀,筆者認爲,目前國內學者對特殊音樂教育現狀、課程、教學、音樂治療均有所涉及,涵蓋面較廣,這對於本課題研究和特殊音樂教育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但這些研究過多地侷限於具體問題,論述的內容和深度均有待進一步提高。以往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中國特殊音樂教育歷史的研究比較少。縱觀國內有關特殊音樂教育的論著和論文,筆者發現竟然沒有一本(篇)是關於中國特殊音樂教育史的,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研究的時間段也多集中在近十幾年,古代殘疾人音樂教育研究、清末特殊音樂教育研究、民國時期特殊音樂教育研究乃至新中國建國初期特殊音樂教育研究幾乎是空白,只有極少的相關論述散見於某些論著當中。特殊音樂教育在中國的歷史研究需要廣大的專家學者投入更多的關注。

二是對特殊音樂教育理論研究的深度不夠。論文大多圍繞具體問題展開,視角比較狹窄,一些作者侷限於本職工作,僅從自身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問題的提出與解決,往往侷限於具體事象,很少涉及特殊音樂教育的體制性、根本性內容。有關特殊音樂教育的專題研究很少,研究不夠深入,理論性、學術性不強。

三是缺少國內外特殊音樂教育的比較研究。中國特殊音樂教育理論和課程體系源自歐洲。進入國門之後,它們與國外特殊音樂教育在理念和實踐上是否存在差異,國外的特殊音樂教育對我國具有哪些啓示作用,這些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從國內現狀來看,教育理論界對這方面的研究還相當欠缺,大家對這方面問題顯然不夠關注,有關中外特殊音樂教育專門性的比較研究尚不夠深入。

三、結語

通過對國內外特殊音樂教育研究現狀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來國內外學界對特殊音樂教育已日益關注,但特殊音樂教育研究總體仍處於比較低的水平。據統計,全世界有5億以上的人由於心智上、身體上或是感官上的缺陷而致殘。截止到2007年5月,我國共有特殊人羣8296萬人③。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不加強特殊音樂教育研究已不能適應日常特殊音樂教育的需要。特殊音樂教育作爲一門新興學科,它的研究纔剛剛起步,還需要政府、學校、教師、專家的共同努力。希望在諸方力量的合作下,特殊音樂教育的春天能早日到來。

①[法]盧梭《愛彌爾》,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第103頁。

②王玉瓊、王玉娥《我國特殊教育管理模式:現狀、成因及對策分析》,《中國特殊教育》,2003年第6期,第68-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