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數學教學論文(新版多篇)

國小數學教學論文(新版多篇)

國小數學教學論文 篇一

關鍵詞:國小數學;教學課堂;感恩教育;滲透

隨着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我改變了認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主要是語文教師的責任,在數學課中只注重知識傳授的錯誤認識。我的數學課堂中,除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外,還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放到和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同等重要的位置,讓數學教學課堂增添了一定的感彩。那麼,怎樣把感恩教育滲透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讓學生“知恩”

在國小數學教材中,大部分感恩教育內容並不佔重要的地位,但只要我們認真鑽研教材也能發現有許多地方含有感恩素材。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會結合數學教材,及時地捕捉、挖掘、拓展這些素材,對學生進行適時、適度、得體的感恩教育,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薰陶、感染、感化,從而懂得父母之恩、自然之恩、祖國之恩和社會之恩等。例如,我在“統計”的教學中,進行了調查統計,問學生:“你們知道平時父母最喜歡吃什麼菜嗎”。其中知道父母最喜歡吃什麼菜的佔80%,於是我及時表揚了他們;不知道的佔15%,我及時指出他們平時不夠關心父母;還有5%的學生就說父母什麼菜都喜歡,說明平時父母任勞任怨,這時我及時地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瞭解父母的艱辛和對兒女的一片愛心,教育他們要力所能及地回報父母、感恩父母。除此之外,我還充分利用教材後的“小資料”“你知道嗎”等內容,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很好的教材。

二、巧設教學情境,滲透“感恩”

數學課不同於語文課,沒有一個固定的思想教育點,只能結合教學內容,巧設教學情境,採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向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不僅抓住每一個教學知識點,還抓住每一幅圖或有感恩因素的一詞一句、一題一例進行滲透。在教學中,我經常通過巧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將感恩教育滲透在數學教學環節之中,保證學生的品德和智力同步發展。例如,我在教學一年級“方向與位置——前後”這一內容時,結合實際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放學了,有8個小朋友排隊在飯堂打飯。小明排在第2位,這時我請學生說出小明前面有幾人,後面有幾人。等學生回答後,我再加設情境:忽然小明的好朋友小東跑來要直接站在小明的前面,小明說“要講文明有秩序地按先後順序排好隊”,小東還是不理不睬,此時小明自覺地站到了隊伍的最後,小明的位置有什麼變化?其他人變了嗎?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及時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秩序,做個講文明守秩序的好孩子。

三、通過小組合作,體驗“報恩”

小組合作交流是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在國小數學課堂上,通過小組內的動手操作及合作交流,讓學生互助互學的同時,還要耐心傾聽他人意見,團結友愛,養成大公無私、克己待人的好品德,使學生懂得關愛家人、尊重教師、團結同學的道理。在課堂上,我經常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讓他們在體驗成功喜悅的同時懂得對他人報恩。例如,我在教學“圓的周長”時,課前佈置小組準備好一個硬紙板的圓和一根包裝繩,課堂上,通過小組合作、小組與小組交流討論、歸納、總結出圓的周長總是它的直徑的3倍多一些,從而認識圓周率並推導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最後小組內互相出一道求圓周長的題。整個學習過程我只起牽線作用,所有知識點都是學生在互動中一步一步學習完成的。通過分組討論、共同合作,不僅能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作用,還能充分發揮集體的作用,使所有學生能有效地溝通,建立並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爲學生將來步入社會、追求成功和生存奠定穩固的基礎。

四、通過課後延伸,嘗試“施恩”

感恩的滲透不能只侷限在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如果我們能根據教學內容,將數學活動的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融於一體,適當開展一些數學實踐活動和數學主題活動,讓感恩教育與數學知識結合起來,就能讓情感昇華到報恩和施恩的層面。例如,在“欣賞與設計”的實踐教學中,班上開展優美圖案設計大賽活動,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還結合各個節日,如母親節、父親節、教師節以及親朋好友的生日等,鼓勵學生自制美麗的賀卡,寫上幾句祝福語,送給自己的親朋好友,讓學生能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激教師的教誨之恩、感激他人的幫助之恩、感激祖國之恩等。

五、結語

國小數學教學論文 篇二

文字信息通常以靜態方式呈現,而幾何直觀可以化靜態爲動態,使文字具有動感,變得鮮活。化抽象文字爲幾何直觀,在幾何直觀中細品文字內涵,能快捷把握數學問題。數學家波利亞在《怎樣解題》中這樣寫道:“圖形不僅是幾何題目的對象,而且對與幾何一開始沒什麼關係的題目,圖形也是一種重要的幫手。”

在六年級教學《分數除法》中,教學例1時,量杯裏有 eq f(4,5) 升果汁,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喝,每人可以喝多少升?教材在出示文字後,出示長方形圖,平均分成5份,用陰影部分表示 eq f(4,5) 升,讓學生在圖中分一分,再算出結果。例題通過文字加直觀圖來表達信息,讓學生真正理解這些信息,瞭解文字背後的內涵。

二、借幾何直觀,引導分析數學問題

很多數學問題的解決,其靈感往往來源於幾何直觀,人們總是力求把要研究的問題儘量變成可用幾何直觀呈現的問題,藉助具體可感的幾何形象幫助他們從整體上分析數學問題,看到本質和事物之間的關聯,從而獲得真正的解題思路。關於倍數關係的解決問題,是國小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利用線段圖,使學生通過對所畫線段圖的觀察和思考,觀察出倍數的本質、兩數之間的關聯等等,然後就能分析出其中的數量關係,列出算式,算法就比較容易得多。

例如:爸爸今年38歲,兒子今年10歲,幾年後爸爸的年齡是兒子的3倍? 可以利用線段圖,用圖表示就更清楚了:爸爸的年齡:38歲 幾年後?歲 幾年後?歲 兒子的年齡:10歲 他們的年齡永遠差是28歲 SHAPE * MERGEFORMAT

年齡差不變就是38-10=28歲,這道題的問題是幾年後爸爸年齡是兒子的3倍,那麼幾年後他們的倍數差就是3-1=2,再用28÷2=14(歲),也就是說兒子14歲時,爸爸的年齡是他的3倍,再用14-10=4,答案是4年以後。利用圖形來加強對問題的理解,實際上就是幾何直觀在發揮優勢,引導分析數學問題

三、借幾何直觀,幫助解決數學問題

從國小生的思維特點看,他們以形象思維爲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幾何直觀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數學,通過幾何圖形的形象關係來直接感知複雜問題中的對應的數量關係,用“形”來幫助解決“數”的問題,使問題變得直觀、簡單。

例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認識直線、射線和角”後的思考題:經過紙上的2個點,可畫一條直線;經過3個點中的每2個點最多可畫3條直線;經過4個點中的每兩個點最多可以畫多少條直線?經過5個、6個……點呢?

國小數學教學論文 篇三

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將法制教育與主題內容自然融合,有助於調動少年兒童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本來抽象、乏味的法律條文形象化、生活化、實用化,豐富了課堂內容,易於學生接受理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這樣既沒有把數學課上成法制課,又不漠視教學內容中蘊涵的法制教育因素,實現法制教育與數學教學有機結合,上好了法制教育滲透課。

二、將法制教育與數學遊戲有機結合,上好法制教育滲透課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把法制教育與數學遊戲教學相結合。通過數學遊戲活動的開展,實時、合理、有效地進行法制教育滲透,將有助於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同時增強了學生法制意識,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使教學達到法制與文化知識教學雙豐收。例如,在教學《統計與可能性》時,一些學生在摸球遊戲這一環節中不遵守遊戲規則,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針對這一現象,我在講清遊戲規則的同時,利用這一時機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讓學生知道:大家在遊戲中不遵守規則,遊戲就會失去輔助學習的意義。這就好比我們在社會生活中不遵守法律、法規,我們的國家就不能安定。所以,同學們要從小養成遵規守紀的好習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這樣,既將抽象、相對乏味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形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法制意識,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認識。同時對學生心理、行爲等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可見,在數學遊戲教學活動中,教師如能結合教學內容,恰當滲透法制教育,將使課堂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

三、將法制教育與數學習題教學相結合,上好法制教育滲透課

作爲數學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資源,在練習題中做到結合時事、結合法制知識,把有關法制方面的資料編入題目中,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接受法制教育。如在教學《比例的意義》一課後,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題:“小明說,他我製作了一面國旗,長5分米,寬4分米,這種說法對嗎?爲什麼?”通過學生小組討論,結合課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部分內容,我作了如下的說明:國旗是祖國的象徵,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尊重和愛護它,不能隨便製作國旗。同時出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主席團公佈的國旗製法說明》,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國旗製作的嚴格與嚴肅,實現了法制知識與數學知識的有機結合,完成了學生數學實踐與法制的同步提高。又如,在《認識百分數》後,我以教師工資徵收個人所得稅爲內容,設計了有關稅率的計算習題,從而引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法》,對學生進行稅法的教育,明確繳納個人所得稅是每個中國公民的義務。這樣將百分數的實際應用與法制教育緊密結合,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了學生對稅法的認識。走進數學,我們發現,它就是一本“法制教育”,只要善於挖掘,它總會給你無窮無盡的法制知識,爲你教學的有效、順利開展提供無限的資源。因此,在習題教學中恰當、合理滲透法制教育,將給教學增添新的色彩,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將法制教育與數學生活情境相結合,上好法制教育滲透課

法制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我們可引導學生觀察瞭解身邊的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將法制教育與數學生活情境相結合,“潤物細無聲”地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例如教學四年級《折線統計圖》一課時,我引用生活實例:某少年上網成癮,每天沉浸在虛幻世界中,思想墮落,學業荒廢,最可恥的是竟要挾自己的父母,向家庭索取上網費。父母含辛茹苦,得來的卻是這樣的後果。適時引導學生討論:怎樣能撫平淚水漣漣中的父母心理上的創傷。學生通過討論,明白了沉迷於網絡的危害,認識到上網的錯誤,使班級中的“網客”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間接地受到法制教育,瞭解了法律知識,避免了學生因自小無知走上犯罪的道路。在數學教材注意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充分挖掘生活中數學資源所蘊含的法制常識,合理進行法制知識的滲透,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中處處有法制,形成良好的“數學法制新課堂”.

五、結語

國小數學教學論文 篇四

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在傳統教學中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多表現爲單維性,即從抽象的數學文字到抽象的數學公式,顯然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更不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記憶,在以往的國小數學教育教學活動中,人們只是強調抽象邏輯思維而往往忽視了形象思維的作用,在網絡環境下數學的教學就能解決以上的矛盾。例如:在教學《圓柱體的認識》時,先用多媒體展示一個長方形,然後問:這個長方形快速旋轉時會形成什麼圖形?學生衆說紛壇,急欲求知,教師就可引導學生在電子白板上進行自由交流討論,讓學生在校園網中的素材庫中找出用3Dmax軟件製成的長方體旋轉成圓柱體的過程的三維動畫。(平時一定要做好數學素材的積累)也可以藉助Internet網從鵬博士素材庫中去尋找該素材,讓該演示在學生個人的PC機上演示出來,從而使學生深爭感悟圓柱體的形成過程,激發學生探求圓柱體特徵的慾望,確實有"投石激浪"之功效。(如下圖)

二、把握時機,促進發展

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國小生認識規律的形象性造成了學生認識上的矛盾,特別是難點的突破、重點的處理、方式、方法問題直接影響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而利用多媒體教學,只要能把準時機,輔助到"妙"處,"巧"處,便有事半功倍之功效:

1、使定義清晰化: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最令數學教師頭痛的莫過於學生對於數學中出現的抽象的概念、定義不能真正理解和學會應用,而藉助於多媒體技術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例如:教學"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積相等"這一定義時,若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只能是讓學生動手用尺子測量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長度,而採用多媒體教學就能通過"閃爍"、"平移"等手段強調、刺激學生的注意,把兩個三角形的底完全重合,兩條高也完全重合,使學生在觀察、思考中得出"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積相等"這一定義,讓學生藉助具體事物的直觀形象進行思維,從而建立清晰的數學概念和定義。

2、使空間形象化:幾何圖形,特別是立體幾何圖形的教學,要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而空間觀念的形成,有賴於想象。例如:《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教材雖然提供了"割拼實驗法",但難以具體操作,很多學生對這一公式的推導持半信半疑的態度。運用3DMax製成的CAI課件,可以將一個圓柱體沿着它的高切割成16等份的扇形,再把這些扇形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再切割成32等份的扇形,再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隨着等分份數的增加,把學生理解的難點--近似的長方體的長由曲線變成直線的過程呈現出來,從而爲學生積累了豐富的感知材料,爲大膽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超級祕書網

3、使導入適時化: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圖文聲像並茂,形象直觀生動,但必須注意適時導入,恰到好處,才能化平淡爲神奇,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如果上課伊始,教師就直接把長方體表面積展開之後是一個平面圖形(如下圖)展示在屏幕上:

那麼,這就使計算機媒體過早地介入課堂,應讓學生在充分感知、觸摸,甚至動手拆開長方體、猜想之後,再讓媒體進行演示論證,這樣纔是適時導入計算機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把多媒體用在掌握知識的"刀刃"上,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共享資源,協作發展

應用網絡環境進行國小數學教學,可以提供形式生動活潑、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學習資源。教師可以不必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在組織和編寫教案上,而只需把時間和精力放在爲學生提供學習所需要的各種資源上,在幫助學生確定某一學習主題時,引導學生從何處獲取有關的學習,如何獲取以及如何有效利用這些學習資源等。例如在《圓錐的體積》的教學中,要讓學生真正理解"圓錐的體積等於同底等高圓柱體積的1/3"這一知識點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程序:

國小數學教學論文 篇五

關鍵詞:國小數學;多媒體教學;現代化教育技術;興趣

將教育信息資源轉化爲數字化模式,將多媒體技術設備應用於教學實踐,並以信息資源管理的方式實現溝通和傳播,不僅能夠爲課前、課中、課後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和管理,還能夠全面發揮多媒體設備等教學硬件的實質功能,進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應用水平,真正意義上實現“教學做合一”的素質教育目標。下文將圍繞多媒體設備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應用展開論述。

1善用多媒體場景重現功能,深化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識

多媒體技術以圖片、文字、聲音、動畫等媒介爲載體,動靜結合,虛實相生,聲形並茂,使得抽象難懂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新穎,突出了數學教學中的動態啓發,改善了數學課堂教學的沉悶氣氛,有助於學生豐富感性認識,展開深度思考。例如,在講授“時間單位秒數”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選擇“春節聯歡晚會倒數”爲素材設計課件,運用多媒體設備爲學生呈現春節聯歡晚會上主持人迎新倒數時段的場景,帶着學生跟隨主持人一起數“10、9、8、7……3、2、1”,由此將抽象、無形的時間單位,轉化爲具體可感的場景,使學生真正意義上理解數學概念,體會數學元素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進而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度。又如,在學習“圓形”一節內容時,也可藉助多媒體技術來構建動態場景,深刻學生對概念的認識:小婷準備騎單車去找小強玩耍,但她面前有三輛單車,她先選了一輛輪子是方形的單車,但踩不動;於是,小婷選了一輛輪子是橢圓形的單車,終於踩得動了,但很顛簸;最後,小婷選了輪子是圓形的單車,踩得飛快……課件播放完時進行追問:“同學們,爲什麼方形、橢圓形、圓形的輪胎有着不同的效果呢?”“爲什麼只有圓形輪子的單車才能轉動自如呢?”如此引導,加上之前的多媒體場景演示,不僅能吸引學生注意力,還能帶動學生思考,使其產生“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深刻學生對不同數學圖形的認識和理解。

2靈活設計多媒體教學課件,擴大課堂容量,活躍學生數學思維

數學是一門注重理性思維和空間感的學科,很多知識點的講解單憑口述很難切中重點,學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結合多媒體教學課件的靈活特性進行講授,則能夠在視覺、聽覺上雙管齊下,在節約課堂講解時間之餘,還增加了課堂容量,加快了教學速度。比如,在分析圖形“角”時,課件的設計中可加入亮點閃爍工具,將“角”的頂點和兩條“邊”添加“閃爍”,以此強化“角”的組成;同時,再將一條“邊”固定,另一條“邊”繞頂點左右移動,形成各種不同的“角”,由此讓學生直觀感受抽象圖形概念和知識,深刻理解“角的大小與邊長短”的緊密聯繫。這種動態的展示,可以讓學生直觀感受抽象的知識,讓思維活躍起來。又如,在分析“軸對稱圖形”一節時,教材上僅例舉了“楓葉、天秤、蜻蜓”等平面圖形,單憑這些來進行抽象圖形教學,效果顯然不好。對此,教師可事先搜索“軸對稱圖形”相關圖片插入課件中以豐富教學內容,同時還可另行搜索更多的“非對稱圖形”、“對稱圖形”來進行對比,加深學生對不同圖形的概念認識。此外,還可以搶答競賽的形式,讓學生例舉生活中的相關圖形,進行思維拓展訓練。

3善於創設不同教學情境,形象地傳遞抽象的數學理論

通常情況下,國小生對於直觀事物的接受程度較高,但數學屬於概括性、抽象性較強的學科,傳統灌輸式的教學難以實現教學目標。多媒體技術的合理運用則恰好中和兩者,既能形象、生動地實現直觀教學,又能以趣味性帶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知識的心理狀態,對於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改善國小數學教學效果大有裨益。比如,在分析“相遇問題”相關知識點時,對於“用速度和乘以兩物體共同運動的時間,來求路程和”的概念較抽象,國小生很難明白其中意味,更別說代入推理計算。此時,運用多媒體設備創設出貼合題意的教學情境,則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具體地說,首先,可用多媒體演示“小明和小華分別從A、B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四分鐘後相遇的畫面;接着,展示一幅線段圖,表示兩人走的路程總和;再用顏色區分兩人每分鐘走的路程,將它們合併成一條小線段,即速度總和。如此,兩人走了四分鐘,就有四個小線段,而線段總長度也就是兩人所走路程的和。在多媒體情境演示的過程中,多媒體設備生動呈現了這一知識點的主要內容,使得難以用言語表述清晰的概念、內涵形象地展示在學生眼前,既能吸引學生注意,畫面又富有啓示,能讓學生在不經意間理解概念公式,顯著降低了抽象思維障礙所帶來的學習壓力。反之,學生在這樣的情境教學中還嚐到了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快樂。

國小數學教學論文 篇六

國小生基本都處於7-12歲的階段,天性活潑好動,喜歡新鮮的事物,但是理解和認知能力還不是很強。基於此,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靈活設置課堂教學模塊,將課堂變成孩子們自由倘佯的“樂園”,而不是禁錮學生們思維與行動的“無趣地帶”。要做到這一點,數學教師就要採取多種多樣的教學策略和手段,比如任務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等。這些教學策略的運用一方面可以激發國小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另一方面可以活躍整個課堂的氣氛,讓學生們都參與到大討論、集體學習中來,不斷提升數學理解和應用能力。以任務教學法爲例,教師在課堂授課之前預先設計幾個關於本堂課的任務,讓學生們帶着任務進入到課堂聽講和學習。比如,本堂課的主要數學公式有哪些?本堂課的疑難點在哪裏?本堂課與前面課程的聯繫是什麼?當學生帶着這些任務和問題進入到課堂聽講、學習中的時候,學生的聽講更加有的放矢,教師的授課、點撥也更具針對性,能夠一下子抓住本堂課的重點與精髓。對於教師來說,任務教學法可以鍛鍊國小生把握核心數學知識點的能力,能夠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從而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數學意識與應用能力

二、構建完整的數學課堂情境,以此激發國小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情境教學可以很好的促進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進步,能夠培養國小生的學習興趣,值得嘗試。廣大國小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國小生的“求知好奇與活潑好動”心理和生理特點,開展更具針對性的教學。比如,在日常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情景模式塑造活躍的數學課堂,更好的提升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其實,所謂的情境教學,指的是教師通過構建某種物質情境或心理情境的方法來激發國小生對數學的興趣,提升教學的“技術含量”,讓教學活動更加充滿樂趣。此外,情境教學的開展對國小數學課堂的活躍、調節都是大有好處的,也可以很好的幫助學生們融入數學課堂氛圍,大大減少不利教學的因素,促進國小數學課堂的積極進步。如,在平時的課堂授課中,教師可以適度放映數學影像、國小數學教學片、ppt課件等,可以一方面引導學生們更好感受數學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的塑造課堂氛圍,提升數學課堂的吸引力。再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搭建“數學角”,佈設國小數學相關的報紙、海報、招貼畫等,同時形成數學知識融入生活的氛圍,鼓勵學生們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數學成爲學生們生活中有用的東西。通過類似策略的實施,情境教學的模式更加深入人心,數學課堂教學更具效率,學生們對數學課的喜愛也可以轉化爲實實在在的學習動力,國小數學教學必然可以取得快速進步。

三、課堂教學中加強師生互動與交流,切實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國小數學教學論文 篇七

國小數學評價教學論文一隨着時代的發展,關於評價這個話題,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常常被提起。在我們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評價是聯繫教師與學生思維、情感的重要環節。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多重性的評價,有利於學生學習信息的多方位、多角度交流,有利於培養學生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的能力,有利於學生的主題地位,提高教學效率,因材施教,充分調動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體驗成功,建立自信,促進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現就評價在教師教學中的實施方法,談談自己的想法。

營造氛圍,讓學生敢於說出自己的評價

尊重學生的情感,營造和諧、快樂、寬鬆的課堂氛圍和師生關係,能使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樂於發表意見,大膽質疑,勇於探索。這樣的情景下教學,能最大程度地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情感投資,尊重學生,並進行鼓勵、表揚,傾聽學生的心聲,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開展生動的自評、互評,營造寬鬆的評價氛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相信這樣,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重方法指導,讓學生學會評價

評價的本質是價值判斷。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回答一個問題或提出一個問題時,教師總是下意識地給予學生對與錯、好與壞的評價。這樣一來,教師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也使學生失去了自我評價的機會。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教師產生依賴性,失去了學習的個性化。由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差異、注重學生的個性、滿足學生的心理、肯定學生的價值、呵護學生的自信心,以激勵學生在學習中最大限度地發展其主觀能動性。

創設情境,讓學生善於評價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基本理念就是強調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因材施教,照顧了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結構,使每個學生都獲得了成功感,增強他們探索知識的信心,較好地解決了教材中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的矛盾,促進了全體學生的發展。因此,在命題時,教師儘量選學生身邊的、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展現數學的應用價值,並注重開發性。同時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評價積極性。正因爲此,纔要求教師提出的問題更具有吸引力,學生解答時的熱情空前高漲,吸引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更加積極主動。這樣的過程不僅讓學生鞏固了學習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豐富了學生的解題策略,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給學生評價問題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依託。

藉助多個目標,讓學生參與並樂於評價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既要關注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展。從過去的日常生活中更多關注知識與技能的狀況到同時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考察,學生的個人潛能之間不但存在着質與量上的差異,而且在潛力發揮的程度上不一樣。只一把尺子拋在學生中,孩子們得到的概率很小,很輕易地就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不言而喻,這對大部分的學生的個性發展是弊大於利的。假如多拋幾把尺子,多給學生成功的機會,學生就會努力向前走,就有可能在某一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績。

總之,實踐充分證明:教學評價是以促進學生髮展和達到教學目的爲中心的評價,它能有效的促進教與學雙方的互動相長,對學生的主動發展、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大有益處。這樣才能使數學教學具有發展性,充滿生命力。

國小數學評價教學論文二摘要: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爲了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積極作用,教師應該注重教學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教學中採用教師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以及學生互評等評價方式,評價應該充滿激勵、關懷、導向的作用,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關鍵詞:國小數學;教學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無聲的評價

談起課堂教學評價,我馬上就想起了一件事。那一次我在講一道數學題,當我講過之後,有一個學生問我,“老師,這道題這樣做行嗎?”我看了看那道題的另一種解法,沒多想,隨口說了聲:“也行。”這時,本來挺高興的那個學生,一下子蔫了。而且還小聲說了一句:“怎麼是也行,就是行”,這時我才意識到剛纔說“也行”時,語氣不夠肯定,打擊了那位學生的積極性。如果換成:“行,你真聰明!”效果會截然不同,這件事一直都影響着我,促使我對學生的評價做到字斟句酌。下面我就對國小數學課堂評價的多樣性談幾點我的體會。

一、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一)教師的評價還要有藝術性

說到藝術性,使我想起一則小幽默:餘先生和幾位朋友去一家飯店吃飯,服務員很熱情地上前問道:“幾位要飯嗎?”衆人一愣,餘先生很幽默地反問:“女士,我們很像洪七公嗎?”餘先生這句話很機智,也很藝術,這就是語言的魅力。比如,你已是一個勇敢的小男子漢,能大聲地把這個問題再說一遍嘛?你的想法,思路都很新奇,同學們都想聽,你能給大家講講嗎?再比如,你真聰明,如果你寫的字像你一樣漂亮,那就太棒了!你回答的與衆不同,老師和同學都很佩服你!你回答的問題老師聽明白了,你能再說慢些,讓同學都聽明白嗎?……像這些評語就具有一定的藝術性,讓人聽起來很舒心,比起那些諷刺、挖苦語言豈不是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師的評價要有愛心

有一次,聽我們學校一位數學教師的公開課,教師提了一個問題(樹上有幾隻小鳥?),有一個小男孩手舉得特別高,都快舉到教師臉上啦,於是教師讓他回答,他聲音特別大,“樹下有6只小螞蟻”,話音一落,全班學生鬨堂大笑,是啊,錯得也太離譜了,要在平時有些教師肯定會狠狠地批評這個學生,以解心頭之恨。可是,這位教師很平靜,依舊帶着笑容,充滿愛意地看着這位學生說:“剛纔手舉得那麼高,有積極性,很好。不過,你知道同學們笑什麼嗎?”生回答:“老師,我錯了。”教師:“怎麼錯了?”生:“不知道。”教師:“你自己問問同學,怎麼錯了。”生:“老師,我知道了,我以後會認真聽課。教師:“知錯能改還是個好孩子,老師相信你。”教師對小男孩說的每一句話都充滿親切感,使學生信服他。後來,這個學生坐得端端正正,聽課非常用心,一直堅持到下課。這不就是愛心評價的作用嗎?曾經有人說,傑出的人物之所以傑出,是因爲其巨大的潛能得到很好的開發利用,部分學生的落後是暫時的,是因爲其潛能沒能得到很好的開發。所以教師在評價時應從鼓勵的角度出發,寬容善待每一位學生,不要在學生失敗時去批評他們,而是要在他們取得成功時去評價他們,評價的語言要有激發性,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抓住契機,及時鼓勵評價,使評價能真正地起到作用。

二、學生的自我評價

目前,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評價較多的是由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評價內容主要是學生對教學知識的理解是否正確,以及學生課堂上參與學習活動的各種表現等。在更多的情況下,教師扮演着“裁判員”的角色,長期地由教師進行“裁判”,容易造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影響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我反思能力。除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外,更要重視學生對自己學習活動的反思和自我評價,如:現在你可以自己來判斷一下,自己原來的猜測對嗎?如果有錯,是什麼地方錯了?你覺得自己這種解法能讓別人信服嗎?還有其他的解法嗎?在我們數學課堂上,有小教師講解這一環節,講完以後還有自我評價這一環節,如:哪裏講得清楚,哪裏講得不清楚,聲音大了還是小了,講課時哪些同學聽了,哪些同學沒聽等等。通過講析和自評,小教師成長得很快,聽過我們課的教師都說:“現在的學生太厲害了,真棒!”“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體驗。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足夠的機會去思考,還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反思,去體驗,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善於認識自己的各種需求。

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

在教學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合作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某個學生所表現出的包括合作的態度等素質,其他學生有一定的發言權。因此,學生之間的互評也不可忽視。比如,我在講“軸對稱圖形”這節課時,設立了這樣一個環節“你說,我說,大家說”,給學生創造一個互評的機會。先分成六個組,每人畫三個對稱圖形,先在小組內評出畫得最好的!再在全班之內評出最好的,最後把優秀作品貼在黑板上,再評好在什麼地方?就因爲有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教學效果特別好,每個學生都能在大家的幫助下工整地畫出三個對稱圖形,而且有的學生還畫出了像蝴蝶、蜻蜓、樹之類的美麗圖案。我們現在數學課堂上是小組教學,小組教學最有利於互相評價,如:小組中第一個寫好作業的學生,就可以去幫助其他學生,檢查其他學生的作業,告訴他們對了還是錯了,錯哪裏了,包括字寫得不工整,答語寫得不完整等等,像這些是可以互相的,你檢查我的,我檢查你的,有時候會因爲一道題而爭執不下,這時候可以找一號組長評判,一號組長很厲害的,就是一個小教師,當然了,也可以找教師最後評判。通過這樣的互評,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發展空間,都在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