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新版多篇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新版多篇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篇一

題目:國小一年級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對學習數學知識、參與數學活動、提升數學素養都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目前一年級學生在數學語言表達方面存在不會表達和不願表達的問題。經過課堂實踐與思考, 我認爲可以通過學會傾聽, 在傾聽和示範中學習數學語言表達的方法;有序指引, 給予學生提供更多表達的機會;豐富閱讀, 在課外延伸中發展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等策略對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進行有效訓練。

關鍵詞:核心素養; 數學語言; 表達能力; 國小一年級; 提升策略;

數學核心素養是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 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 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由此可見, 語言表達能力是數學核心素養實現的重要內容之一。而當前國小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參差不齊, 存在着部分學生不能完整地、清晰地表達出自己想法的現象, 嚴重影響了其數學學習的效果。因此, 如何在一年級時對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進行培養成爲教師需要思考與研究的問題。

一、國小一年級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現狀

(一) 不會表達

不會表達, 指的是學生有表達的慾望, 但由於自身的年齡特徵或所受環境、家庭等多方面的影響, 尚不能做到表達得很好。具體表現爲以下幾個方面:

(1) 表達不完整。一年級的學生, 語言組織能力較弱, 不能夠完整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他們的回答常常是一些零散的詞組或短語, 缺乏完整性。比如, 在教學《數一數》這課時教師提問:“在這幅圖裏, 你看到了什麼?”學生會回答:“蝴蝶。”教師接着問:“蝴蝶有幾隻?”學生回答:“5只。”從該生的回答可以看出數學語言表達不完整, 這裏的“5只”指的是什麼, 並不能從他的回答中得出。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說出完整的話:“5只蝴蝶。”甚至是提出更高的要求:“我看到了5只蝴蝶。”

(2) 表達不規範。數學語言因其特有的學科性質, 應該是嚴謹的、規範的。但是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其邏輯思維能力較弱, 在進行語言表達時也往往缺乏一定的規範性。比如, 在教學《幾和第幾》時, 教師提問:“塗色的燈籠排在第幾個?”學生會回答:“第4個。”很少有同學能說出:“從左往右數, 燈籠排在第4個。”這部分內容學習的重點就是要讓學生清楚且規範的表達物體的位置, 很多同學其實是能夠理解這個意思的, 但是在進行口語表達時卻不能說得很規範。

(3) 表達缺乏條理。數學的邏輯性要求數學語言的表達必須具有層次性和組織性。有條理的表達對思維的過程有着較高的要求, 而一年級的學生由於缺乏思維的高度, 因此在表達的時候往往是無序的。例如, 在教學《分與合》時, 教師會提問學生:“7可以分成幾和幾?”這時學生會回答:“7可以分成3和4, 7可以分成2和5, 7可以分成6和1……”顯然學生大都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 這樣的回答是雜亂無章的。

(二) 不願表達

不會表達是基於有表達的慾望, 而不願表達則是出於個人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原因, 對錶達產生了畏難和抗拒的心理。在日常教學活動中,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數學課堂交流時, 班級裏積極舉手發言的總是那麼幾個同學, 絕大多數學生都是光聽不說, 即使是被點名發言時也是吞吞吐吐, 甚至有的直接站立不語。這樣的現象首先說明一年級學生在進行數學語言表達時遇到了障礙, 不能很好的通過語言表達出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其次是在情感方面, 對數學的學習缺乏興趣, 進而對數學課堂上的提問與回答也缺乏表現的慾望。

二、提升國小一年級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實踐策略

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要達到有效的數學交流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在一年級時教師就應有意識的對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進行訓練。

(一) 學會傾聽, 在傾聽和示範中學習數學語言表達的方法

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與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密切相關。在國小數學課堂上, 學生只有在認真傾聽了教師的講解和提問之後, 才能更好地理解學習的內容, 明確自己的想法並組織好語言。同時教師的講解和提問中蘊涵了對數學語言運用的規範方法, 學生通過認真傾聽, 可以幫助自己完善表達, 使自己的表達能夠更嚴謹、規範、有條理。

從示範的角度而言, 意味着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 數學語言的語言應是邏輯完整、規範而有條理的。例如, 在學習《比一比》時, 教師的提問應該是“誰比誰多, 誰比誰少”, 而不是簡單的問“誰多”, “誰少”。規範的提問不一定會得到規範的回答, 但不嚴謹的提問方式一定不會得到滿意的答案, 這就是示範的作用。在課堂上, 除了教師以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就是同學。一部分同學的表達同樣會對另一部分的同學產生影響, 在思維的碰撞中可以提升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因此, 教師也應指導學生認真傾聽別的同學的發言, 求同存異, 取長補短。

(二) 有序指引, 給予學生提供更多表達的機會

國小數學的課堂應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 而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舞臺。在課堂上, 教師應該學會“讓學”, 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對學生來說, 講給別人聽, 往往比聽別人講更高效。學生能表達到什麼程度, 就證明他們的理解到什麼程度。因此, 教師應該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的發言的機會, 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只要他願意說, 教師應毫不猶豫的給他機會說。而對於缺乏表達慾望的學生, 教師也應該鼓勵其嘗試表達。學生受到了鼓勵, 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 這也許會是表達的良好開端。

在給與學生說話機會時, 對於學生的表達也要進行相應的指導。因爲有的學生很有表達的慾望, 囉嗦冗長的語言使得班級裏的其他學生無法理解到該生表達的意思。這時就需要教師對其進行有序的指引、相機的指導, 幫助學生找到正確表達的方法。例如, 在教學分與合時, 教師一般會提問:“8可以分成幾和幾?”可以讓學生一邊說, 一邊在黑板上板書, 這時學生的答案可能是沒有順序的, 一般是想到哪個就說哪個。隨後教師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能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嗎?”排好之後,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和反思, “在說分與合的時候爲什麼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這樣有什麼好處?”通過討論後可以得出有序可以做到不遺漏。有序的表達是縝密思維的一種表現, 而數學就是這樣一門嚴謹的學科。

(三) 豐富閱讀, 在課外延伸中發展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閱讀是人類獲得知識的主要手段, 是瞭解世界的重要途徑。讀書是學習的先決條件。閱讀並不是語文學科的專利, 學習數學同樣需要閱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在閱讀過程中, 也可以潛移默化的感悟數學的語言。數學的文本除了基礎的數學教科書外還有很多課外的數學讀物。對識字量較少的一年級學生而言, 數學繪本是個不錯的選擇。在豐富多彩的故事圖片中, 學習數學的語言, 學生可能會更有興趣。興趣是最好的教師, 有了興趣, 纔會學的更好。

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還離不開家長的幫助。我們可以鼓勵學生與家長多進行交流, 讓學生把在數學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說給父母聽, 並告訴他們你是如何知道和思考的。利用這樣的方式也可以對孩子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進行訓練, 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 思維過程需要依靠語言表達來呈現。教師只有通過長期的、有計劃地加強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 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學生才能夠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 參與數學活動, 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史寧中。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教學——以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爲例[J].中國小管理, 20xx, (01) .

[2]季芸。國小低年級學生數學有序表達的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 20xx, (05) .

[3]席愛勇。數學表達:學生數學核心素養髮展的實踐範式[J].江蘇教育研究, 20xx, (11B) .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篇二

正如高爾基所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國小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將會直接影響國小生的數學學習質量,故而在當前的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激趣的價值,注重激趣的必要性,基於國小一年級學生的實際性格特點,開展針對性的課堂教學引導活動,使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活動能夠產生“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引入兒歌,激發興趣

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複雜性特點,傳統教學方式中單一的課程指導方式,往往會使國小數學課程教學活動呈現出一片枯燥、乏味的氛圍,不利於國小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1]。在當前的國小一年級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巧妙應用兒歌開展教學活動,激發國小生的數學學習興趣[2]。

兒歌朗朗上口,對國小生數學知識的深入學習以及數學知識的靈活記憶能夠產生重要的影響。教師可以結合國小一年級學生的實際性格特點進行兒歌的編創。比如在指導國小一年級學生學習《認識10以內的數》這一篇內容中,教師則可以編創以下兒歌,比如“1像鉛筆細又長,2像小鴨遊呀遊,3像耳朵聽聲音,4像小旗迎風飄。”等等。這種方式對國小生10以內數字的學習與記憶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升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

二、聯繫生活,激發興趣

國小一年級的學生正處於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渴望認識生活、認識世界。在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聯繫生活,激發興趣,注重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引導,不斷提升國小數學課程教學的綜合質量[3]。比如教師可以將國小生的實際生活與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活動緊密聯繫,使國小生能夠從生活中認識數學,通過數學更多的解答生活中的問題。

比如在指導國小生學習《認識圖形》這一篇內容中,教師如果僅僅指導國小生基於課本中的圖形進行知識學習,國小生的實際學習效果可能會不夠理想。教師可以通過趣味性的教學引導,使國小生能夠感受到學習中的樂趣。比如教師可以提問國小生:“小朋友們,我們班級的門是什麼形狀的呢?”等問題。在國小生初步學習完成《認識圖形》相關內容之後,教師可以通過:“小朋友們,你們的鉛筆盒都是什麼形狀的呢?”、“誰知道我們班級的窗戶是什麼形狀的呢?”等生活中的實際物品提問國小生,檢驗國小生的各項數學知識學習質量。

再或者教師也可以組織國小生一同參與到實踐活動中,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國小生一同剪紙。教師可以將2名到4名學生安排爲一個小組,進行合作探究。教師可以爲國小生布置“剪出正方形”等任務,國小生之間需要相互合作,快速剪出正方形的隊伍爲優勝隊伍。這種方式能夠在檢驗國小生知識學習效果的同時,營造良好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氛圍,使國小生能夠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培養國小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真正展現國小生在數學課程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三、巧用教具,激發興趣

一年級的國小生通常比較喜歡藉助實物的方式進行簡單加法、減法的學習,在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指導活動中,教師需要基於國小一年級學生的實際性格特點開展教學活動[4]。比如教師可以巧用教具,提升課程教學質量的同時,激發國小一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比如在指導國小一年級學生學習“得數是5的加減法”這一項內容中,教師可以首先在黑板上粘貼4個蘋果的圖片,提問國小生:“老師在黑板上貼的是什麼?誰知道?”等問題,注重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有效互動。粘貼上一個蘋果,教師可以提問國小生:“現在黑板上有幾個蘋果?”等問題,而後教師可以通過繼續提出問題:“媽媽又買回來一個蘋果,現在我們有幾個蘋果了?”等,使國小生能夠陷入思考,通過教具,更加直觀明確答案。回答:“5個蘋果”。這種課堂教學方式符合國小生的年齡特點、性格特點,對國小生數學知識的深入學習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

教師可以重複利用黑板上的蘋果開展教學引導活動,比如教師可以撕下一個蘋果的圖片,提出國小生:“同桌丁丁吃掉了一個蘋果,現在我們還有幾個蘋果?”等問題,增強國小生的數學知識靈活應用能力,使國小生能夠結合教具進行數學知識的深入學習,將枯燥的數學教學活動變得更加生動。

四、結束語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需要注重課堂教學激趣的價值,教師可以通過引入兒歌,激發興趣;聯繫生活,激發興趣以及巧用教具,激發興趣等方式,爲國小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數學學習的平臺,使每一位國小生都能夠保持良好的學習態度,積極投入到數學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的質量。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篇三

喚醒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經驗,使其以已成長經驗爲基礎進行數學知識建構,整個教學過程中必須將數學教育的發展和進步放在首要位置。童玩理念是指教學過程中利用國小生的好奇心,將國小生個人作爲發展的主體,以“玩”的心態帶動國小 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一、創設情境,拉近數學和生活的聯繫

國小生的年紀十分幼小,對童話故事、謎語遊戲的興趣要遠高於學習。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在數學教學中創設學生容易接受的教學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像教師在講解關於“計量單位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先要選好要學的。單位,長度單位、重量單位、體積單位等,與之對應的是釐米、千克、毫升,教師要依次進行講解,就拿千克爲例,教師可以設計“小朋友稱體重”的遊戲,假設這裏是體檢室,要大家進行體檢,那麼同學們的體重的計量單位就是千克,某學生40千克,某學生39千克,這就是千克的意義。

我們都知道數學是來源於生活的,數學知識是通過人類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得來的。所以在教學時,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其自主參與一些貼近生活的數學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體會到所學的知識和生活息息相關,這樣不僅令學到的知識得以鞏固,而且會對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價值更加崇拜。教師在“商場購物”一課中設計了有趣的數學活動,活動目的爲了提高學生對人民幣面值“元、角、分”的認識,上課時將班級假設爲“某某商場”,學生5個人分爲一組,分別扮演顧客、售貨員、記賬員、收納員、以及評判員等角色,然後將某些“商品”進行標價售賣,遊戲開始後模擬商場購物進行貨幣交易,此過程中要模擬生活中真實購物的場景,不僅問價還要討價還價,交易時注意錢的換算,貼近生活的情境會加深對數學應用的認識,讓學生生活能力和實踐能力不斷提升。

二、組織活動,豐富學生的數學內涵

實踐活動的感染力非常巨大,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將自身的多種數學感官體現出來,激發數學實踐的興趣。同時學生還可以積累更多的案例素材,數學應用的表象更加清晰的建立,對材料分析、比較、概括、整理等能力都有很好的幫助,所以教師要多多開展數學活動,提升學生的數學內涵。在進行“圓周長”課時學習時,教師佈置課前任務,讓學生提前將捲尺、細繩、直尺、硬幣準備好,關鍵的道具還有容易摺疊的圓形紙片,教師先讓學生用細繩和捲尺測量圓形紙片和硬幣的周長,然後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一個圓形,讓學生測量它的周長,學生花費了很大的力氣測出了黑板上的周長,教師接着問:如果測操場的周長還能用繩子去量嗎?學生髮現問題後,教師要及時地點撥,推導出圓周長和圓直徑的關係。

任何科學知識的深入學習,都是爲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要將童玩理念和數學教學有機融合,引導學生接觸數學的本質核心。在“自制年曆卡片”活動中,教師要向創設環境,將精美的年曆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給同學們,學生欣賞年曆時,教師要對年曆的歷史、文化和用途加以解說,引導學生了解關於年曆的認識,讓學生自己動手製作年曆。製作過程中,學生會自主加深年曆的瞭解,對年曆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也有了深入的掌握,這就是在數學活動中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

三、營造氛圍,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

童玩理念教學中,教師要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爲學生提供一個輕鬆、舒適的數學環境。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原本複雜的數學問題充滿挑戰和趣味性。就像在“乘除法練習”中,有一個小例子:森林着火了,猴子們要過河避難,每個大木筏只能載六隻猴子,小木筏能載四隻猴子,一共有四十八個猴子,那麼都乘坐大木筏要幾個?都乘坐小木筏要幾個?首先讓學生養成思維能力和對數字的敏感程度,結合實際內容就會將題目解決出來。還有在“表面積變化”相關數學知識學習中,教師可以將幾個體相同的正方體拼在一起,形成一個大的長方體。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要不斷思考,進而完成以下的表格。

然後學生們通過觀察,互相交流討論,總結出表格內四項要求的關係,教師此時要用挑戰的方式提問學生們:如果用更多的正方體拼接會是什麼情況?像6、10、100等。這時學生就會根據剛剛總結出來的規律進行推導計算,直接算出結果。通過這個遊戲,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對生活中的數學應用有了全新的認識,提高了數學思維,做到知識與能力共同發展。

在童玩理念的教育實施下,國小數學教學要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時要具備足夠的課堂掌控能力,在應對各種臨時狀況時要處理的得心應手,保證課堂質量。另一方面,童玩理念的針對性很強,低年級的國小生更適合這種教學,國小生的可操作性強,實踐的效果就會十分顯著,所以教育者要設計出合理的實踐方案,儘量滿足各個年齡段學生的數學需求。綜上所述,在童玩理念下進行數學教學是一項新的嘗試,但其實踐理論和過程研究還要不斷的完善,讓這一理念不斷推廣,滲透到每個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中,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幫助國小數學教育工作者完成教育任務。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篇四

國小一年級的孩子,由於其剛入學,還沒有形成任何學習習慣。作爲一年級教師,讓孩子們的學校生活逐漸由以玩兒爲主過渡到以學習爲主,並課堂教學中逐漸培養起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是一年級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從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培養使其能夠有效的形成數學知識建構,爲其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對於孩子來說,由幼兒園步入國小,是他們人生的一個轉折。作爲教師,充分了解一年級學生現狀,採取符合其學習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幫助其儘快步入學習的正常軌道,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介於此,我在教學實踐中,結合一年級學生的實際和教材內容不斷探索,終於找到一些對於一年級課堂教學來說行之有效的措施。現分享給大家,希望各位同仁多提寶貴意見。

一、動手操作,發展一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

由於一年級的孩子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而幾乎沒有抽象思維能力。其思維開始由由具體形象思維爲主向抽象邏輯思維爲主發展。這時期的學生,不能依靠抽象的數學概念進行思考,往往還需要具體行動和直觀形象的支撐。例如教學9加幾的加法時,可以先讓學生觀察兩個可以裝滿十瓶牛奶的盒子,一盒裏裝了9盒牛奶,另一盒裏裝了5盒牛奶,想一想,怎樣裝牛奶更容易看出牛奶的總瓶數?喚醒學生“湊十”的經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擺小棒,左邊擺9根,右邊擺5根,想一想,我們怎樣操作,能使我們一眼看出這些小棒的總數?由於有了放牛奶的經驗,學生很快想到從右邊的5根小棒中拿出一根和左邊的9根湊成10根。然後和剩下的4根合起來就是14根。老師這時將學生的想法用算式寫在黑板上,把操作活動和數學符號聯繫起來,從而使操作活動和抽象的算理緊密結合,一步步引導學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抽象的計算方法。再如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初步認識”時,可以提供給學生大量的感性材料,開展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等操作活動,來認識體會這些立體圖形的主要特徵。邊操作邊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長方體摸上去有什麼感覺?輕輕推一下,你發現了什麼?爲什麼長方體能在桌面上滑動?(因爲它有平平的面),摸一摸球,有什麼感覺?輕輕推一下,你發現了什麼?爲什麼球能在桌面上滾動?(因爲它鼓鼓的,沒有平平的面。)把圓柱拿出來玩一玩,你發現了什麼?(有時會滑動,有時會滾動?)爲什麼會這樣?(因爲圓柱上既有平平的面,也有鼓鼓的面。)圓柱可以在桌面上滾,球也可以在桌面上滾,它們的滾動是一樣的嗎?(不一樣,圓柱只能朝一個方向滾,而球可以到處滾。)爲什麼不一樣?(因爲圓柱上有平平的面,而球上沒有平平的面。而且圓柱的粗細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圓柱的上下兩個平平的面是一樣大的。)這樣學生一邊操作一邊思考,對這幾種立體圖形的特徵有了更深刻的體驗和領悟。

二、喚醒一年級學生的經驗,使其以已有經驗爲基礎進行數學知識建構

數學,本源於生活。對國小生來說,國小數學知識並不是新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舊知識,在他們的生活中已經有許多數學知識的體驗,學校數學學習是他們生活中有關數學現象經驗的總結與昇華,每一個學生都從他們的現實數學世界出發,與教材內容發生交互作用,建構他們自己的數學知識。國小生學習數學離不開現實生活經驗。

一年級一冊教材中,“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是一個難點,主要表現在學生能根據已知條件判斷出多(少)幾,但不能正確列算式,表示比較的過程,也就是不能將比較過程和算式建立聯繫。他們有的是用數數的方法,想3再數2個數就是5,所以5比3多2,有的想3再加幾等於5,所以列式3+2=5,還有的是記住公式大數減小數,然後套用公式得出結論。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較差,另一方面是對算理的不理解,而這個算理是很抽象的,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學習掌握它的確有很大難度。在教學中,我首先創設了一個現實的情境,我們教室裏有一些男生,還有一些女生,怎樣才知道是男生多還是女生多?你有什麼好辦法?同學們通過思考,得到一個方法,讓男生和女生站隊,一個對着一個,對齊之後看看是男生有多的,還是女生有多的,就知道誰多誰少了。這樣的比較方法來自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比較多少時,他們通常就是這樣操作。他們在以往的生活中積累了這樣的比較經驗,只是在課堂上提出問題讓學生重溫這個經驗,學生通過重溫進一步明白比多少時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一一對應,在明確這樣的方法之後,出示主題圖讓學生比較學生和老師的人數:學生有8人,老師有2人,學生比老師多幾人?學生用圓形和三角形分別代表學生和老師,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擺出來,這時再讓學生指出哪幾個學生是多出來的?這部分學生包括與老師對齊的那2個嗎?如果把這2個去掉,剩下的是哪一部分?(剩下的就是學生中比老師多的)怎樣求這一部分?然後再讓學生列出算式。這時學生體會到從較多的事物中去掉與較少事物一一對應的部分(也就是同樣多的部分),就能得出較多事物比較少事物多的部分。我們知道,學生總是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熟悉的事物感興趣,對自己生活中體驗過的事情有熱情,爲了降低學習的難度,可以從學生經歷過的熟悉的事件入手,創設合適的情境,充分喚醒知識經驗。在此基礎建構屬於他自己的數學知識。

三、培養一年級學生習慣,使其能夠進行有效的數學學習

對於剛剛步入國小的孩子來說,他們並沒有學習習慣,因而這正是培養其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要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小組合作等習慣。以保障數學學習的順利有效的進行。首先,要教學生學會傾聽,聽老師和同學的發言,懂得聽清他人的想法;可以要求學生複述老師或同學的話,以提醒開小差的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講。其次要教學生學會表達,要學會在傾聽的基礎上大膽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用完整通順的語言說出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最後還要教兒童學會操作,學會輕拿輕放,有理有序操作學具。要在每次操作活動前給學生提出明確要求,並在操作過程中檢查學生有否按老師的要求去做。此外還要培養學生按時完成作業,認真學習,有錯題及時改正等習慣。

總之,一年級是國小生學習的關鍵時期,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爲其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