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學前教育健康教育論文(通用多篇)

學前教育健康教育論文(通用多篇)

學前教育健康教育論文 篇一

因爲幼兒教育與國小教育在教育目標、任務、內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顯差異。因而使得幼兒園與國小在形成和堅持各自的教育教學特點與模式上大相徑庭。長期以來,“幼”“小”都忽略了兩者在教育教學方面應有的區別和聯繫,造成了目前幼兒園與國小低年級,在教育教學的內容、要求、形式和方法方面缺少過渡,出現明顯的“脫節”現象。大量的幼兒在缺乏過渡到國小的經驗準備或過渡經驗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從幼兒園畢業進入國小。他們在新的生活、學習環境中,立即感受到了從未經歷過的來自各方面的巨大壓力,許多兒童的身心在適應新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方面出現了較大的困難。使他們的認知興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斷的減弱。因此,針對當前教育、教學上的“脫節”現象,建立相互間的聯繫,增進相互間的瞭解,加強相互間的合作,我們幼兒園做了很多方面的工作:

一、進行系列幼小銜接會議、座談、諮詢等活動

1、組織教師方面的會議和學習活動

首先組織國小教師和幼兒園教師的座談會。讓國小教師對我園教師培養的孩子作出分析、評價,及給予一些有效的改進措施,以使本屆大班的“幼小銜接”工作受到更多的啓示。我們也給國小老師提出一些問題方法,使國小也能向幼兒園靠攏。然後組織有關老師進行學習,加強老師的思想意識。如:看錄像《小學生守則》,觀看國小老師上課、邀請國小老師來園現場指導等,瞭解國小對學生的要求及國小的一些情況。老師還要更新觀念,經常閱讀“幼小銜接”的有關文章。

2、組織家長方面座談、諮詢活動

根據家長的需要開展有關幼兒小銜接的系列講座或諮詢活動。如:請國小優秀教師給家長做“怎樣給幼兒做好入學前的準備”的講座。分班請一些國小的老師與家長開座談會和諮詢活動。及將“幼小銜接”的有關計劃發給家長,使家長更進一步明確:該如何配合幼兒園教育好孩子,使他們能順利過渡到國小進行學習。各班還要有針對性地組織家長小組的教學開放日活動,與家長共同探討孩子在生活、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教師及時研究家長反饋的意見,改進工作。還組織了全體大班家長進行有關“幼小銜接”的答辯會及知識競賽活動。

二、從各方面提高幼兒的能力真正做到幼小銜接。

1、時間上的互相靠攏

在幼兒園大班,按規定集體活動時間是三十分鐘左右,注重動靜交替,注重遊戲,注重幼兒活動與參與。而國小上課時間規定是四十分鐘,與幼兒園相比較靜多動少,並且要求遵守嚴格的課堂紀律。因此,從幼兒園進入國小,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鐘,對很多一年級國小生來講,無疑是一場嚴峻的考驗。許多孩子對國小生活的嚮往在這時變成美麗的泡影,心裏開始失望。爲了使這種情況得到緩解,幼兒園在集體活動時間的安排上做了適當延長,大班下學期集體活動時間安排在三十分鐘左右,讓小朋友在心理上、時間概念上有好的準備。這種時間上的靠攏非常有效。

2、學習習慣和常規要求上互相銜接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幼兒掌握正確的坐姿、寫姿、握筆姿勢。坐姿、寫姿、握筆姿勢是我校多年來一直強調的事情,如果這些基本姿勢不正確,在高年級糾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幼兒園和國小一年級這樣的起始階段建立起上述幾個良好習慣尤爲重要。在大班後期可以進行專門的訓練和指導,學寫一些簡單的數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規範。還可以組織大班年級的“坐姿、寫姿、握筆姿勢”的比賽,組織幼兒觀看有關錄象,這些活動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要在常規上有要求。如引導幼兒在集體活動時間裏逐漸保持注意的穩定和持久,儘量在活動後喝水、上洗手間。集體活動時能專心聽講,積極發言,老師加強對孩子進行注意力和思維敏捷性的訓練。日常生中,老師盡少使用在小、中班時對幼兒常用物質獎勵法,注重激勵幼兒發自內心的對事物的專注和興趣,培養幼兒內在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他們順利適應國小的學習生活。

3、生活能力上的重點培養

幼兒園大班應加強生活能力的培養。如:整理書包,管理自己的物品,準時上幼兒園,按時入睡,在自由活動時會結伴玩耍,聽指令完成任務或聽老師口頭通知帶指定物品等,使用權幼兒在自理能力、時間概念、任務意識、責任感、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礎,減少初上國小時丟三拉四,東拉西扯的現象,逐漸學會管理自己,進入國小後能開始忙而不亂、有條不紊的生活。

4、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從語言環境上來講,珠海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方言地區,其中最主要的有廣東話、客家話、潮州話、標準的或有地方口音的普通話等。家長的文化素質也參差不齊,這給我們特區的幼兒教育帶來一定的難度。所以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一方面要求教師注意語言的規範、優美、豐富多彩,另一方面要求教師鼓勵幼兒多作普通話交往,還要提倡家庭裏多用普通話交談。其次,在大班環境創設中要創造一個自然學習漢字的環境,喚起幼兒無意識頻繁出現的漢字的本能。如,圖文並茂,蒙臺梭利的三段式學習法等,都是幼兒自己創造的學習漢字的方法。

5、加強閱讀能力的培養

在我園,特別是大班堅持開展了閱讀活動,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閱讀和老師指導下的閱讀活動兩種。這兩種活動,使小朋友既有自由選擇閱讀內容的機會,又能得到老師的引導,在有目的、有計劃的閱讀中,閱讀方法、閱讀興趣、閱讀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這些能力又直接、有力地促進學習能力的發展。通常,班裏有這樣的情形,識字的小朋友喜歡讀書,讀書又能學到更多的字。人與書產生互動,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在互動中增長。擁有這樣的基礎進入國小,給國小的學習生活帶來很大的方便。如開學上課時,能聽老師的要求正確理解拿、取書,能看通知,喜歡識字活動,能順利地閱讀報紙,能正確理解題意。識字興趣、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明顯比不識字的小朋友強,學習的起點高。

值得說明的是,我們老師從來不專門設計活動教識字,幼兒識字活動都安排在分區活動裏,幼兒們利用老師提供的大環境和可操作的材料,按自己的興趣對學習內容和學習時間加以遷、選擇。要知道,在幼兒階段識字不是任務,而“利用環境、自然習得”則是取得成功的一條重要經驗。同樣,我們把這條經驗介紹給家長。

6、適當向幼兒進行拼音教學

在與國小老師討論過程中,國小老師指出幼兒在上國小後學習拼音只有一個月時間,這給學生帶來非常大的壓力。所以我們在國小老師的指導下給幼兒進行23個聲母的教學,我們利用各種空隙時間,運用電教化的手段進行教學。如:國小語文拼音的軟件、拼音的磁帶等。給予幼兒標準的發音和正確的指導。使孩子上國小後能更紮實的學好拼音。

經過以上的這些活動爲幼兒進入國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日後的工作中我們還會探索更多的方法,讓孩子能更好的過渡這個成長的轉折點、困難點。

對幼兒實施健康教育的具體內容 篇二

身體健康教育旨在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系統的教育活動來提高人們的衛生知識水平,改變人們的認識、態度和行爲,鼓勵人們形成有利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從而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幼兒健康教育的內容應由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性三方面組成。這三方面的內容是幼兒健康教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只顧及某一方面而排除其它方面的健康教育,不可能是完整意義上的健康教育。

(一)身體健康方面:

1、身體素質方面:在活動中發展幼兒走、跑、跳、爬、鑽、攀等基本動作技能,提高其動作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增強身體素質,提高對自身肢體和肌肉的控制力、運動能力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2、個人衛生方面:

(1)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不再依賴父母,杜絕父母的包辦行爲,學會自己洗臉、洗手、刷牙、穿戴,自己吃飯,收拾自己的東西,並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2)培養幼兒規律的生活習慣。如:早睡早起、按時飲食、大小便自理等。

(3)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如:飯前便後勤洗手,勤洗頭,勤剪指甲,勤洗澡、換衣的衛生習慣。培養正確的站、坐姿和用眼習慣。

(4)培養幼兒愛護周邊環境的習慣。不隨地大小便,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紙屑,保護公共環境的清潔。

(二)心理健康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逐步增強幼兒自身心理強度,增強對內外壓力的`認識,容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1、培養幼兒積極樂觀的情緒情感,避免消極、悲觀的情緒,形成樂觀開朗向上的性格特徵。

2、培養幼兒改善人際關係的能力。學會怎樣與人相處,以及基本的人際交往技巧,能積極、大方地與人交往。

3、增強幼兒的自我意識。建立起自尊、自愛、自信,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做到,能做好,甚至比別人做的更好。

(三)社會適應方面:

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學會與人相處的方式,尊重他人。適當的對幼兒進行一些挫折教育,增強幼兒的心理承受能力,學會自理自立。愛護公共環境,遵紀守法,培養幼兒一些優良傳統美德,比如樂於助人、尊老愛幼、團結互助等。

學前教育健康教育論文 篇三

近幾年來,在現代教育新形勢的發展下,產生了一種新事物—心理健康教育。作爲學前教育的教學工作者,必須明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綜合考慮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需求以及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出一條有效的途徑來解決工作中的難題,這樣才能切實落實素質教育,以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爲突破口,最終實現幼兒的全面發展,很好的適應了現代教育的教學理念。

現代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期是一個人心理髮展歷程的重要時期。

在這個階段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對幼兒健康心理的形成有所幫助,而且也爲日後培養幼兒的各種良好心理品質奠定基礎。因此,對幼兒進行早期心理健康教育意義重大。

一、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

(一)尊重學前兒童的心理權益,在日常行爲上注入心理教育。

在學前教育的教學活動中,一方面教師的教學態度要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努力驅散孩子的自卑膽怯心理;同時,要多對幼兒進行鼓勵,而且眼神要絕對柔和。孩子的心理是最爲敏感的,渴望獲得老師的讚揚和喜愛,他們往往能根據老師的言行舉止,甚至一個眼神中判斷出老師對自己的態度。因此,教師要注重要日常行爲上注入心理教育。

(二)在校園環境中滲透教育。

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包括三個方面:學校環境、家庭環境和社區環境,將三者協調起來,才能對學前兒童的教育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校園環境,主要是爲兒童營造一個溫馨浪漫的活動空間,營造一種有利於心理素質培養的良好氛圍:比如,色彩豔麗的教室、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設施、和藹可親的老師等等。創設出一種友好的夥伴關係、溫馨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學前兒童在幼兒園中形成心理上的依賴,進而促進他們心理的健康成長。

(三)學前兒童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遊戲在學前兒童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整個遊戲過程中,幼兒會通過對遊戲的選擇和角色扮演等情節活動,學會如何與其他同齡人相處,這對於幼兒性格的個性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遊戲都能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的作用,要求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有助於幼兒團結協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遊戲,同時這些遊戲還應該具備一定的趣味性。

在教學活動中,要綜合考慮學前幼兒的心理特徵和發展需要,利用教學活動來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反對說教的辦法對幼兒進行一味的灌輸。

二、目前我國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觀念陳舊落後,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雖然國家和政府對這方面已經產生了一定的認識,也出臺了相關的文件,並對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內容作了明確的規劃,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缺乏足夠的重視,在教學中的運用還有很多缺陷。

一般情況下的實際情形是:在主觀認識方面得到了重視,但在實際情況中卻忽視了結閤兒童的心理健康需求,心理健康教育並沒有得到切實的結合。

造成這種情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育機構和教師、兒童家長之間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及認識上的缺失導致行動力的不足。其實,心理健康是多個方面的綜合反映,並不是單單指兒童的個性或者思想品德,但是很多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把其混爲一談,追求過於片面,沒有從正確的角度進行分析。另外,沒有認識到學前兒童心理的特殊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借鑑的是中國小方面的經驗和理論知識,在教育上缺乏針對性和指導性。

(二)學前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師資力量不足。

目前很多學前教育缺乏新的師資力量,原有的教育理論停留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對於兒童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徵不能很好地分析,遇到問題無法通過正確的手段來解決,也無法對兒童的不良心理進行矯正,更不用說對有可能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預見和干預。所以,學前教育急需注入新的力量和活力,改善目前這種不合理的現狀,使幼兒心理問題能夠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得到足夠的重視。

三、提高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一)提高教師的素質。作爲一個學前教育的工作者,應該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學知識和技能,並能夠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靈活、合理運用。

另外,作爲學前教育教學工作者自身,應該具備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確保自身心理健康。因爲幼兒的模仿能力強,教師的心理狀態很容易對周圍教學環境造成影響,對於處在這種環境下的幼兒來講,當然更容易受到感染和影響。如果教師自身存在心理健康上的問題或存在心理缺陷,那麼就會在教學活動中有意或無意地被孩子們接收,把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傳染給幼兒,從而造成心理健康問題,影響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二)加強學校與家長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達到認識層次的統一。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不僅僅要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還應多關注他們的心理髮展,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瞭解孩子的心理需要,爲孩子營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圍。

家長應多與幼兒園溝通交流,瞭解孩子的在校狀況,及時對他們的表現進行批評或表揚,只有在學校與家長雙方共同努力的條件下開展教育,才能更加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樣如此,只有在雙方達到一個統一的認識高度,心理健康問題才能得到科學合理的解決。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幾年來在現代教育新形勢下產生的新事物,作爲學前教育的教學工作者,必須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瞭解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存在的實際問題,探索積極有效的途徑來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這樣才能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並最終實現孩子的全面發展,這是與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相符合的。

有效的進行幼兒健康教育的策略 篇四

1、講解。對於基本的身體健康知識、衛生知識,進行簡單明瞭的講述,讓每個幼兒都能明白並加以掌握。

2、示範。示範是將動作技能演示出來以便幼兒能觀察到動作的成分。示範通常是通過榜樣來實現的,讓幼兒相互學習,充分發揮榜樣作用,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在行爲習慣方面,幼兒示範比老師示範的效果會更好。

3、討論。對於典型事例進行集體討論,往往能讓幼兒記憶深刻。如個人衛生方面:讓幼兒說說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錯的,爲什麼,該怎麼做。

4、行爲練習。習慣的培養關鍵期在幼兒園和國小一、二年級。實踐練習是把頭腦裏面的概念知識進一步昇華的關鍵。加強對幼兒個人衛生習慣的培養,進行鞏固練習,可以爲幼兒以後的衛生習慣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培養幼兒行爲習慣的同時採用以大帶小的方式,這樣一來,大帶小教練幫助訓練,講解與示範可以做到個別化,幼兒觀察或理解錯誤可以立即得到糾正。

5、情景演示。幼兒對遊戲有天生的愛好,在遊戲中能讓幼兒把知識掌握的更好。通過情景表演的方式,讓幼兒親身體驗,感同身受,效果會比講解法更佳。

6、觀摩。讓小年齡幼兒觀摩學習大年齡幼兒的運動技巧、生活衛生習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幼兒的衛生習慣。

科學而健全的幼兒教育關鍵在於兒童心理素質教育,早期情感溝通。當然健康教育也必不可少。幼兒教師不僅要認識幼兒發展的共同特徵,還要充分重視幼兒的個別差異性,既要關注幼兒的身體健康,又要留意他們的心理健康,有的放矢,充分發揮每個幼兒的潛力和積極因素,揚長避短、長善救失。選擇最有效的教育途徑,促進每個幼兒健康全面的發展。

學前教育健康教育論文 篇五

[提要]幼兒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幼兒時期心理狀況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長。因此,關注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對當前幼兒健康成長和教育策略的轉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幼兒教育過程中,人們往往只重視身體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爲健康這一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應該看到,幼兒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同等重要的問題。

[關鍵詞]幼兒心理健康 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

案例一:某3歲兒童事事要如他的意,稍有不如意就大哭大鬧,父母、爺爺、奶奶沒有辦法,只好依着他。

案例二:在室內遊戲時,欣欣不玩遊戲,自己坐着,這時成成用積木搭 了一座小橋 ,欣欣過來一把將橋推倒,成成哭了。

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其它年齡階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轉性。因爲這一階段出現的問題還比較輕微,教師若及早發現,及時給予幫助和矯治,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當今社會,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現代人每天所承受的社會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因而十分需要具有良好心理素質,對處於關鍵期的幼兒來講,培養良好心理素質,進行心理的自我保護更是十分重要。

一、幼兒園必須將心理健康教育擺在首位

幼兒園是兒童成長的第二環境,是兒童最早加入的集體教育機構,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在活動組織形式上採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級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級組間、各班級間幼兒互相參與活動,從單一的同齡夥伴交往發展到混齡夥伴交往,擴大了兒童交往場合和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合羣性和合作性。作爲教師,更應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兒階段,教師在這方面的作用顯得十分重要。教師的作用發揮的好,可以維護和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反之,則會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1]。具體的說,教師的作用應該包括以下幾方面:

1、教師要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幼兒幼兒教師的工作是一項比較辛苦的工作,教師每天都要面對幾十個生龍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要操心,彈唱跳畫樣樣要教,還怕孩子一不小心發生意外,心理壓力是相當大的。例如:每天班上有許多孩子都喜歡向老師打“小報告”,而這些“小報告”得事情都是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情,時間一長難免會讓老師產生煩躁、厭倦得情緒。這時教師就應該極力避免將個人得不良情緒帶到孩子中間來,應該保持積極愉快得情緒與孩子交流,分析原因,使他們得身心得以健康成長,因此對於幼兒園的教師而言,重視和加強自身心理衛生保健不僅有利於自身的發展,還有利於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2、教師要以正確的教育行爲影響幼兒人格發展對於幼兒來說,教師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爲一次不經意的談話,一個不小心的失誤都是影響兒童人格教育的重要因素。帶班的老師恐怕會有這樣得經驗,利用一些休息時間,老師們會在班上閒談,不經意會談到班上的孩子,有的孩子怎麼聰明、可愛,怎麼討人喜歡,而有的孩子反應遲鈍,不愛說話,都會說出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孩子們聽了後,會對他們幼小的心靈造成多大的傷害。從此,他們也許會變的更加缺少自信,更加的內向,不愛交談,這些都是因爲教師一次不經意的談話,而有的教師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卻認爲孩子小,不懂事,聽不懂等等。還有的教師甚至還會對幼兒採取斥責、懲罰、譏諷、漠視的態度,去處理在孩子們身上發生的事情與問題,幼兒對教師採取的態度是十分敏感的,這些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是絕對有害的,有的幼兒就是由於遭到教師的訓斥、懲罰、譏諷等而不願意上幼兒園,給幼兒園和家長的工作帶來巨大的障礙。

3、教師要注意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該從幼兒早晨入園的那一刻起,就開始爲他們營造一種溫暖、關愛、民主的氣氛。這就要求教師要努力做到:

(1)無條件地關愛孩子。只有愛孩子,才能對孩子保持親切的態度,使幼兒保持積極愉快地心理。如:每天早上用微笑去面對每一個孩子的問題,以及每天下課親切地與每一個幼兒說再見,會讓每一位幼兒都有一種充分地被重視和被接納的感覺。

(2)充分的接納和尊重幼兒。首先尊重幼兒是幼兒精神健康成長的前提。我曾經就碰到這樣一件事情,一次去朋友家玩,剛進門,朋友就熱烈地招待我,這時我發現朋友家的一個小孩正在聚精會神地看一本圖書,我的朋友示意“問阿姨好!”可孩子沒有反映,仍盯着手中的圖書,朋友將音量提高“樂樂,問阿姨好!”孩子擡了一下頭,心不在焉地問了一句“阿姨好!”可朋友卻感到不滿意:“樂樂,你怎麼這麼不懂禮貌,下次你再不懂禮貌,我以後就再也不買書給你看!”孩子開始不能集中注意地看書,先前專注的神情換作沮喪。顯而易見,再這個例子中,朋友是在要求孩子懂禮貌,無可厚非,但是幼兒對規範的遵從是有條件的,他們與生俱來的精神生命給了他們選擇注意的自由,但是幼兒對規範的遵守是有條件的,他們與生俱來的精神生命給了他們選擇注意的自由,當興趣不在於成人所期望的行爲是,他們是很難達到成人要求的,如果像那位朋友一樣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幼兒,其結果不但會給他們的情感造成傷害,而且會干擾了幼兒精神生命的正常發展。這就是要求就是在平時的生活與學習中要給幼兒一定程度的時間上的自由,允許他們將自己的意願、自己的行爲、理由表達出來。對於幼兒無法說清楚的事情,要細心觀察,分析產生行爲的原因,弄清楚他們的真實想法,而後再進行引導、教育。

4、教師應積極主動的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發展幼兒健康的人際關係對幼兒進行的情感教育,會讓幼兒能夠恰如其分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會用理智去控制情緒,在遇到心理突如其來時保護健康的情緒,而發展幼兒的人際關係看似簡單,實之不然,在幼兒園裏,幼兒的人際關係主要包括師生關係與同伴關係,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良好的同伴關係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與同伴友好的相處,可以爲幼兒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爲幼兒今後適應社會生活打下良好基礎,反之,則會使幼兒在今後的社會生活中出現種種障礙,產生各種行爲問題。在幼兒面前,教師與教師之間不要做過多的交談而將幼兒放在一邊,置幼兒於不顧,而應將主要注意力和全部熱情放在幼兒身上。

二、創設良好的家庭育兒環境,推動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

家庭是幼兒生活中第一個接觸到的環境,是幼兒心理髮展的最重要、最基礎的環境。完善的家庭結構,良好的家庭人際環境,家長本身的素養及對子女的教育觀、教養方式,都會給幼兒心靈烙上深刻的“印記”,幼兒的早期經驗對心理的影響特別重要。

1、父母要想方設法培養孩子堅強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孩子動手,親自參加實踐,吃點苦,受點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識奧祕,培養創造能力,而且有利於堅強意志和吃苦耐勞精神的形成。“父母要想方設法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累,這樣對孩子有好處。如有條件的可以讓孩子親自體驗一下生活,燒火煮飯、拾柴挑水、餵雞餵豬等,讓孩子真真切切地體驗到生活的艱辛。社會生活是複雜的,爲了幫助孩子理解,父母可以從飲食開始。平時有意在食物中加入酸甜苦辣,做些不合孩子口味的食物,如果孩子因挑食不吃,不妨讓他餓一餐,等他餓了自己來找吃,從而幫助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更好的去適應生活。同時讓孩子明白生活中不光有甜,還有辛酸。只有人去適應生活,否則就會被生活所淘汰,這與不合口味不吃會被餓死是一樣的道理。孩子年幼無知,生活經驗少,爲了孩子少走彎路,並防患於未然,有些日常生活技能應教會孩子。

2、父母要給孩子自主學習的機會,增強孩子的獨立性父母對孩子的衣食住行呵護過多,禁區也多,致使孩子形成依賴性大,獨立性差,稍遇一點挫折就束手無策。在教育中,父母要克服傳統的教育模式,解放孩子的手、口、眼、耳,變”封閉式“爲”開放式“,放手讓孩子在自由、寬鬆的環境中鍛鍊獨立性。剛開始,孩子凡事都想”自己來“,但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每件事都常常做不好,如地越掃越髒,拿碗會摔破等,但父母要有耐心,讓孩子有鍛鍊的機會,不能以提高效率和節省時間而”一手包辦“,應讓孩子明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讓”我自己來“成爲孩子的座右銘,這樣不僅能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還能鍛鍊孩子的勇氣和意志力。

3、父母要信任孩子,樹立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指人相信自己的一種心理狀態。一個自信的人往往具有樂觀開朗、坦蕩豁達的品質,敢於創新,自強進取,勇敢的面對未來。自信心的培養,要從尊重孩子,維護孩子的自尊心開始。孩子年齡小,剛開始做事往往不如意,有時簡直是添亂,越做越忙,父母切不可嘲諷孩子,”去去去,一邊去。“”做的是什麼呀?亂七八糟。“父母這種不信任的態度,會使孩子認爲自己很無能,以後就沒有自信,遇事就束手束腳。所以,平時父母要常對孩子說”你真行“,”了不起“。在生活、娛樂過程中,孩子往往有屬於自己的行爲方式和見解,與成人不同,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不能粗暴地按自己的意願,指責孩子這樣做不對,那樣做不好,否則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澆滅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畢竟年齡小,能力有限,當他們遇到困難或失敗,感到沮喪時,父母要積極、熱情地去扶一把,與孩子一道解決問題,並告訴孩子”失敗乃成功之母“,許多著名的科學家是經過無數次的失敗才發明成功的,給孩子鼓足勇氣,讓孩子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勇敢地面對失敗,分析失敗的原因,不斷的總結經驗教訓,勇敢的向成功邁步[2]。相信孩子,讓孩子堅信自己”我會“,”我行“。孩子就是這樣,你越相信他,他的積極性就越高,自信心就越強,從而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新事物,勇敢地面對挑戰。

4、父母要注重和孩子心理溝通,培養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活潑開朗的性格,總是給人以爽快的感覺。他們一遇到問題,就會自己想出種種辦法來試試,即使失敗也不沮喪,又會立刻思索,尋求別的方法。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工作壓力大,但作父母的,即使再累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些時間與孩子交流一下,進行心理溝通,消除代溝,成爲孩子的朋友。這樣孩子有什麼事會向父母傾訴,從而消除壓抑,保持心情愉快。家庭要保持和睦的氣氛,每個人說話應和顏悅色,對孩子要和藹可親,讓孩子感到父母可親可敬,心情舒暢。從小不要當孩子的面,拿他與別人比較,”比某某矮了一點“,”比某某說話慢“等等,會讓孩子覺得”我不如人“,易患上神經質,凡事戰戰兢兢。平時父母與孩子進行競賽遊戲,總喜歡讓孩子贏,這樣不好,應讓孩子明白”山外有山“,”勝敗乃兵家常事“,盡了力,”貴在參與“等道理。教育孩子凡事要盡心盡力,但要樂觀地看待結果。”笑對人生“,”天塌下來當被蓋“,這種良好的個性,是我們努力培養的方向。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很需要幼兒園、教師、家庭三方面通力協作,更需要有機結合,互相滲透。幼兒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滲透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融入幼兒每天的生活當中,持之以恆,讓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纔有希望看到祖國的未來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參考文獻:

1、劉維良。心理健康教育從娃娃抓起(M)。華文出版社。2004.49頁。

2、馮麗靜。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M)。廣東幼兒教育出版社。2007.25頁。

3、楊鳳池。讓家庭成爲孩子健康成長的樂園(M)。深圳新衚衕出版社。2006.137頁。

註釋:

[1]。童慶炳。現代心理學(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8)。38頁。

[2]。張博。幼兒心理學(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354頁

學前教育健康教育論文 篇六

摘要:健康是人類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項最重要的社會目標。然而,對於什麼是健康,人們的認識並不完全一致。在許多人腦子裏,一提到健康就理解爲身體沒病,體格健壯。這種單純的身體健康觀,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視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兒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兒身體保健教育,缺少幼兒心理衛生教育方面的內容,這種傾向不利於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因此,如何克服傳統健康觀的片面性,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完全將健康剝離到衛生保健工作的管理範圍,是當前我們工作中需要着重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健康 全面 身心並重

概述

隨着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關注個人的心理健康已成爲現代文明人的一個重要標誌。具有文明意識的人都知道,對正常人來說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僅關係到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直接影響其勞動效率及對社會的貢獻,而如果一個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則會成爲社會的一種負擔。古今中外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長。關注孩子長大後未來社會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長,不能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說到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我就不得不說說我認爲的心理健康的意義了。

一、幼兒心理健康的含義

在談到幼兒心理健康這個定義的同時,我們不可迴避的就是心理健康這個概念。

究竟怎樣纔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緒良好,個性健全,能適應環境,人際關係協調,心理行爲符合年齡特徵標準的心理狀態。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① 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的長處、短處,自己的個性特點,都有一個現實的、正確的認識。知道自己能幹什麼,適合幹什麼;對於辦不到的事,也不會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發展的心理動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確的生活目標,有自我發展的驅動力。因此,在困難和逆境面前能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冷靜對待和處理各種複雜的問題,並不斷前進。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處,善於協調人際關係。心理健康的人,對人對事都能採取和睦相處、友好對待、克已讓人的態度;對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能採取友好寬容的、公平的、有理有節的方式處理,容易與他人合作和相處。

④ 主動適應環境,順應社會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夠自覺地調整個人和環境的關係,不是環境順應自己,而是使自己適應環境。在任何複雜的環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個性上的特點;另一方面,又有揚長避短、適應環境需要的應變能力,無論是在艱苦的逆境中,還是在順利環境中,都能很好地發展自己。

判斷一個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難用一個統一標準來衡量,所以一般學者認爲,應以整個行爲的適應情況爲基準,而不要過分看重個別症狀的有無。瞭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內涵,就可以幫助判斷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狀況,並採取相應的心理衛生保健措施,從而達到身心全面健康。

二、幼兒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兒心理教育是以“幼兒爲本”,也就是把孩子當成與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來關照,老師在關心與愛護孩子的同時,切莫丟掉“尊重”與“平等”,這兩種當代人文意識,老師不僅僅是蹲下來與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將大人的架子放下來,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雖小,但卻完全可以感受到這一種來自老師“母愛”般的關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老師的溫情關照下健康的成長。

三、如何關注幼兒心理健康

幼兒的心理健康是幼兒人格完善的必要條件,是幼兒的精神與發展的內在基礎。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兒就可能有充分的發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麼幼兒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在其以後的發展就有可能出現人格障礙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兒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經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順心就會哭鬧、發脾氣。第二、缺乏與人交往和應付人際事件的能力。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在家庭中凡事以他們爲中心,而在集體中他們卻必須考慮到別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見,獨生子女的增多使越來越多的幼兒少有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導致在人際關係中無所適從,正如我國心理學家丁瓚教授所說:“人類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交往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於人際關係而來的”。所以作爲幼兒教師的我們更應該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從小抓起

隨着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關注個人的心理健康已成爲現代文明人的一個重要標誌。具有文明意識的人都知道,對正常人來說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僅關係到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直接影響其勞動效率及對社會的貢獻,而如果一個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則會成爲社會的一種負擔。古今中外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長。關注孩子長大後未來社會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長,不能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我們認爲至少應包括下面這五條: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慾;

(2)能逐漸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境;

(3)能學會與周圍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與合作、尊重別人、樂於助人;

(4)能自我接納,有自制力,能積極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困難,適應環境;

(5)具有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健全的人格。

這五條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養,如何培養呢?我們不要忘記孩子的身心發展變化的特點,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在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學校教育工作的全過程中,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學會認知、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做事、學會生存”作爲對孩子的終生教育的目標,點點滴滴、持之以恆,我們一定能把孩子培養成適應新世紀社會生活的棟樑之材。

而在現今社會對於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出現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1、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認識不足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應是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完備狀態”,將心理與社會適應這 兩個重要內容作爲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當多的幼兒園中,目前對健康的認識仍然停留在生物——醫學模式的水平上,還沒有實現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新模式的轉變,因此,明顯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輕心 理保健的現象。這種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不夠,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普遍存在對幼兒心理健康知識的匱乏,在於對幼兒身心關係的認識模糊,在於沒有認識到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許多人將幼兒心理的一些異常 表現看成爲孩子成長中的自然現象,不去加以關注。

2、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缺乏嚴密的系統性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沒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迄今爲止,全國除了少量的幼兒心理衛生、行爲與情緒問題等方面的書籍之外,尚未見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著;二是在全國爲數不多的開設有學前教育專業的高校中,開設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課程 的極少;三是無論高校,還是幼兒師範,都沒有一本全國通用的幼兒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儘管《幼兒園工作規程》提出了應做好幼兒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內容分散、零亂,大多體現在其他內容之中,如培養幼兒活潑開 朗的性格,引導幼兒個性的健康發展等。這些內容之間沒有一個內在的聯繫系統和統一的觀念,而且還有許多有關幼兒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內容沒有納入到教育之中或沒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視。這導致我們在對幼兒實施心理 健康教育時,大多隻能借鑑其他相鄰學科或中國小、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經驗,而且整合不夠。

3、理論與實踐的脫離

近年來,注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兒園日益增多,他們在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而高校中不少 教師也開始重視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漸增多。但是,有一個較爲突出的問題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論與實踐的脫離。一方面,高校中從事幼兒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較少深 入到幼兒園中去進行指導,更少去建立幾個點長期進行實驗;另一方面,幼兒園在開展此項工作時,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種對錶面現象的認識,不能由現象認識其實質,因此,在很多時候,其工作的最終結果,只能是一種 經驗的總結,而難以使之得到更深的發展,主題難以深化,妨礙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進行。

4、教師缺乏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知識

教育活動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質、專業知識的結構及豐富程度。然而,在沿襲 已久的幼兒師範教育體系中,知識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勢發展的要求,這直接導致了幼兒園教師有關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的缺乏。而紮實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是進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與此同時,如何 把握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與幼兒科學教育的關係,注意教育內容的整合,也影響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時下,在不少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現的問題,與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

5、具體操作中的非科學性

(1)違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則的問題。例如:幼兒出現攻擊性行爲,本屬於品行障礙,對於這一類行爲的矯正 與教育應當堅持正面教育,樹立榜樣作用,或採用暫時隔離、減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兒教師在對待這一類孩子時,採用宣泄的方法來加以矯正,爲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讓其發泄憤怒的情緒。而研究表明,幼兒在宣泄 後習得更多的攻擊技能,可產生更強的攻擊傾向。因此,採用宣泄法違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有些教師甚至在對待這類孩子時採取體罰的方法,這更加強化了幼兒的攻擊性行爲,因爲,體罰本身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爲 起的就是示範作用。

(2)家園教育不同步的問題。在幼兒園中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兒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實施中如未注意與家長的密切配合,則可以使幼兒園的努力付之東流。某幼兒園幾年來一直堅持對幼兒進行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目的在於讓孩子學會與他人的交往、分享與合作、提高其社會適應力。但在具體操作中, 他們忽略了與家庭的聯繫與合作,而有些家庭對其子女一向採用溺愛、放任的教育方式,結果導致幼兒園中所教與家庭所教的衝突,教育未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3)不能區分心理問題與道德問題。在部分幼兒身上,說謊這一現象是較爲常見的。造成幼兒說謊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幼兒認知發展水平較低,在思維、記憶、想象、判斷等方面出現與事實不符時造成的說謊;另一 方面,是由於幼兒做錯了事,怕受到處罰,或由於老師、家長對幼兒的過分嚴厲所致。因此,我們對幼兒的說謊問題應全面分析,區別對待。如因認知水平低所致,則爲心理髮展過程中的問題,如因過於嚴厲的要求所致 ,則爲教育方面的問題,但這些都與成人時期的說謊有本質的區別,無所謂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兒園中,防止一旦出現諸如偷竊、說謊等行爲時,斥責幼兒品德不好,將心理問題與道德問題混爲一談的現象並不少見 。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問題。由於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一些幼兒園在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常常是借鑑中國小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和模式。這導致了在教育的過程中,對 幼兒的實際接受能力的忽視。如對一些有行爲問題的幼兒進行心理矯正時,有些幼兒園的老師簡單地照搬一些行爲治療的方法,而未考慮這種方法採用後,對幼兒會有什麼樣的消極影響,結果導致行爲問題未矯正,又出現了新的適應問題。

其實,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作爲幼兒素質教育這個系統工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 。在這裏,我們僅僅是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分析,而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一方面有賴於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與完善,另一方面,則需要幼兒園、家庭、社會諸方面的共同努力。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小事,而是關乎我們民族未來的大事。在這個方面,我們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氣魄和胸懷來投入其中,讓我們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會呵護關愛的陽光下健康而快樂的成長,將來成爲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兒。

結束語

時代在發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長,堅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德育教育的標誌,是提高幼兒整體素質的關鍵,是擺在每個教師面前刻不容緩的重大課題。所謂“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不可能給予孩子應對一生的知識和技能,而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動手實踐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創造的激情與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習慣,纔是我們應賦予孩子的珍貴財富。作爲教師要用愛撥亮每位幼兒心中的那盞”燈",揚起前進的風帆。只要人人都去關注孩子的成長過程,“一切爲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這一核心問題就能實現,那麼教育這朵花會越開越美。

有關健康教育的論文 篇七

《大學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文章闡述了我國現階段大學教育基本觀念及其內涵。從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角度針對目前的教育狀況提出了相關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培養觀念;健康教育;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209(2010)08-0-02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大學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向受教育者傳授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和先進文化知識只是大學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而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優秀的品質和奉獻的精神,造就大學生健壯的體魄和健康的靈魂更是大學教育的主要任務。

現代大學教育觀念體現在其社會本位觀和個人本位觀的辯證統一上。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人培養成社會需要的、能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人。注重學生的個體社會化、公民品德和政治品質的培養。而個人本位觀注重發展個人需要,從現代大學教育的觀點來看社會本位觀和個人本位觀的結合正好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完整價值觀點。實際上,文化學習和知識學習既有社會價值的因素也有個人價值的因素。只有當一個人能夠順暢地融入社會,和諧地與周圍的人或事物相處時,他才能構建一個工作和生活的友好環境,在此基礎上,才能談得上個人才能的發揮和社會價值的體現。所以,作爲大學教育工作者,除了考慮要如何將最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有效地傳授給學生外,還要考慮如何培養大學生的人格和品德,以及如何與社會和自然保持和諧關係的能力。但是,大學生人格和品德形成以及與社會和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的培養在大學教育中常常存在很大的誤區,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混同起來,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科學性與規律性認識不足。由於對上述兩個問題認識不足,加上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工作的重要性不足,以及重視對個體嚴重心理障礙、心理疾病問題的事後處理,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學校的地位不高。大多數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爲“重心理諮詢,輕健康教育”,“重障礙性諮詢,輕發展性諮詢”。至今有些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還停留在僅僅爲學生提供心理諮詢和治療方面,心理諮詢的對象只是針對心理異常的學生,而對大多數心理健康但面臨着成長與成才、情感與學業等諸多困惑的大學生無關,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和範圍受到侷限。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刻不容緩的社會問題。心理障礙、生理疾病、學習和就業壓力、情感挫折、經濟壓力、家庭及周邊環境的影響,是導致大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因素。因此,及時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是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樹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的有效途徑。近幾年來,我國不少高校先後設立了大學生心理諮詢機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其工作的重點放在諮詢和治療上,缺乏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預防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念。

據全國心理衛生協會統計,有心理失衡或障礙的大學生佔全國大學生總人數的四分之一以上,最高時期竟達34%。很多大學生心理壓力加大,特別是大學生適應環境、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理想實現、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反映出來的心理困惑和問題日益突出。心理疾病已成爲大學生休學、退學的重要原因之一。自殺、兇殺等惡性事故更呈上升趨勢,越來越嚴重地危及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大學生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主要表現是:環境變化帶來的心理挫傷與自信心的消失,五湖四海的學生生活學習在一起,出現交流中的困難,產生孤獨,不適應大學自由、平等、競爭的環境,引起心理失衡。知識與閱歷的匱乏,產生認識和情緒上的極端表現。此外,獨生子女自私、膽小和感情脆弱、缺乏吃苦耐勞精神都對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與品格造成影響。

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樂羣交往與封閉孤獨的矛盾、情感與理智的矛盾、自尊與自卑的矛盾、競爭與求穩的矛盾、性生理髮展與性心理髮展的矛盾也都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根源。

健康包含四大要素:生理平衡(沒有身體疾患)、心理穩定(沒有心理障礙)、社會成熟(具有社會適應能力)、道德健康(良好的品質)。四者相互聯繫、相互影響。心理學家英格里希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態,當事者在那種狀態下,能做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發揮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狀態,不僅是免於心理疾病而已”。社會工作者孟波指出:心理健康是合乎一定水準的社會行爲。一方面能爲社會所接受;另一方面能爲本身帶來快樂。總之,心理健康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能積極調解自己的心理狀態,順應環境變化;二是能有效、富有建設性地發展和完善個人生活。

大學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教育活動,使大學生自覺地採納有益於健康的行爲和和生活方式,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促進身心正常發育。在一定程度上說,學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好壞,影響整個社會健康知識的普及率和形成率,是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基礎。高校健康教育是以傳授知識,建立衛生行爲,改善環境爲核心內容的教育,其最終目的是要人們自覺自願地保持健康的意識和行爲。沒有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遇到或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將對未來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我們建議大學健康教育尤其採取以下積極對策:

(1)教師應具有科學的教育觀,注重以人爲本、創新教育、素質教育、全面發展教育,注重發揮課堂教育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各個方面的功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不是爲了考試而學習,而是在體驗掌握知識給自己帶來的身心愉悅,體驗創造,體驗收穫,體驗成長的美好。學校既是讀書的地方,也應是學生幸福生活的地方;既是傳授知識的地方,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地方;既是引導學生進步,又是適應學生心理髮展規律的地方;教師既是學生的引路人,又是學生的知心人。

(2)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要滲透心理素質方面的內容,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品質。教師可以通過運用某些心理素質的內容,提高學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記憶力、創造力以及科研動手能力。通過運用激勵手段,激發學生的主動性;通過採用強化和積極的心理暗示,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外教育是課堂教育的有益補充,要面向學生,通過媒體的廣泛宣傳,強化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通過心理講座、心理報告、心理沙龍,使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及自我心理健康調節的基本方法,增強學生適應社會和自我心理調適的能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同時必須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不能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去解決大學生中出現的心理問題。

(3)積極倡導大學生自我教育,內化自覺行動。事實上,任何教育只有轉變爲被教育着自身的能動行爲,樹立其主體意識,並體現主體參與,其教育的目的才能夠得以實現。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須積極倡導主體自我教育。通過課內外各種環節教育,使學生自我生存、自我調控、自我激勵、自我發展和自我認知的能力不斷提高,增強心理健康的自覺意識並學會自我心理調適的方法,消除負面情緒的心理困惑,適應複雜的社會生活變化,以一顆平常心面對自己、面對集體、面對社會,進而把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對社會生活得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的自覺行動。

(4)學校應努力擴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是人的心理髮展的重要途徑,心理素質是在社會實踐中逐漸發展和成熟起來的。在實踐活動中,大學生自我、環境以及自我內部的矛盾運動引發大學生的自主行爲,通過自覺接受外界信息來調整適合自身的心理狀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抗挫折能力,磨練意志,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可以糾正大學生自身出現的認識偏差,縮短學校與社會之間的距離,從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美。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大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豐富多彩而又健康有益的良好校園文化能夠調節心境、愉悅身心,對大學生人格的塑造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大學生髮展的關鍵在於其個性的自由發展。只有在開放、自由的廣闊空間裏才能實現大學生充分、自由和全面的發展。這種空間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理和精神層面上的。在自由獨立的心理空間中,人們追求着理想和終極價值,發現自我、把握自我,實現人格的完善。心理空間以物理空間爲依託,但主要還是要求在精神上的無拘無束,自由馳騁,要求有一個能任其自由發展的精神文化環境。大學校園文化應提倡交流與碰撞,提倡開放與爭鳴,提倡兼容幷蓄、多樣性的統一。校園文化有助於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鍛鍊多方面的能力。

(6)積極引導學生做到快樂學習,快樂是人們在某種活動中獲得的興奮感、滿足感、幸福感,是一種愉悅的心理活動過程。喜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只有有興趣才能夠感到快樂。培養興趣需要從多方面入手。首先,教師應督促學生了解學習目的,間接建立興趣。當學生對學習某課程沒太強的興趣時,老師引導對其最終目標的瞭解就變得尤爲重要。學習過程多半是要經過長期艱苦努力的,這種艱鉅性往往讓人望而止步,而學習又是學生的天職,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瞭解每門課程的學習目的,加強其對學習的個人意義及社會意義的深刻理解,從而使學生對各科的學習發生濃厚的興趣。其次,制定合理目標,使學生在不斷進步的同時對學習產生信心和興趣,並通過不斷的鼓勵來鞏固學生的學習行爲,有助於其產生自我成就感,從而不知不覺地建立起直接興趣。

(7)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自尊和自信的建立是其完整性格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自尊是個人對自己的評價,認爲自己是否值得被愛;自信是相信自己的處事能力,越多能力被認定,人的自信心也就越強。建立自尊自信,首先要尋找個人自尊自信的支點。找好正確的參照標準,使他們能揚長避短。其次,要創造成功的記錄。自尊自信是成功的產兒,沒有成功,就不會自尊自信。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應該讓學生經常體驗到成功的樂趣,關注學生的點滴進步,採取賞識的方式表揚和鼓勵學生,幫助學生逐漸建立起自信心。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重建、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複雜的世界,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爲嚴峻的考驗。作爲高校教育工作者,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與意志力等方面的培養與教育,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在未來有所作爲,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力、體魄等方面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的心理準備。

參考文獻

[1]陳葉坪。大學生健康教育。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

[2]黃希庭。鄭涌。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樊富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4]周留柱。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成因分析及對策。中國高等教育,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