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思想品德教學論文(新版多篇)

思想品德教學論文(新版多篇)

思想品德教學論文範文 篇一

一、情境教學,可以加深學生的道德認識,激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是隨着年齡和知識的增長而不斷豐富其內容的。情境教學可以適用直觀手段,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和氣氛,讓學生通過觀察、想象、思考進入情境。

具體形式有以下幾種:

(一)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情境

思想品德課教材一般都是通過一個個生動具體的事例來體現一定的道德要求,並通過道德認識來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教師爲達到這一目的,必須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對這些事例進行描繪、渲染,使其富有情趣,用以誘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達到以情激情,以情動人的教育效果。如講故事、朗誦詩歌、引用格言等。教師爲此必須鑽研教材、熟記教材內容,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變書面語言爲口頭語言,再加上自己的動作和表情,使語言形象生動,使學生深入理解故事的含義,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

(二)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

情感是對客觀事物感知而產生的,情感因素的作用離不開特定的環境。因此,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應採取多種教學手段,儘量爲學生提供豐富的道德情景,使他們在生動形象的教學氛圍中受到感染和薰陶。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如採用錄音、音響、幻燈、錄像等電化教學,對道德要求進行渲染,再現於摹擬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加深學生對道德規範和要求的認識。

(三)運用學生自身的表演進入情境

學生道德情感的建立,往往與年齡的差異,理解能力的強弱有關,這就使學生道德認識形成具有一定的難度。要突破這一難關,可以採取讓學生自身表演,通過做一做、想一想,慢慢體會,從中悟出道理,加深學生的道德認識。表演形式主要有小品、啞劇、相聲、角色扮演等。通過學生的自身表演進入情境,從而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學生的道德認識。

(四)運用觀察、演示進入情境

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應緊扣教學要點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圖表,接觸實物,進行小演示,小操作等,加深學生的道德認識及進一步深化。如用一雙筷子和十雙筷子作比較,哪個更容易折斷的演示,讓學生明白團結起來力量大的道理。這樣才能使學生通過演示進入情境,做到眼有所觀,心有所感。

(五)巧用插圖、掛圖進入情境

在思想品德課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有插圖的,低年級教材更是圖文並茂。因此,在教學中,巧用插圖或掛圖,創設有靜有動的情境,使學生加深對道德要求的認識。

二、情境教學,可以促進學生行爲動機的實踐

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明理是基礎,導行是關鍵。因此,教師在幫助學生明確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認識,增強道德信念的過程中,必須指導他們的道德行爲,使學生明確具體的行爲要求,在現實生活中,知道怎樣按道德規範去行動,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運用情境導行,可以指導學生的道德行爲。

1.巧用自然環境進行情境導行

在思想品德課教材中,有很多反映歷史的、近代的、當前的、現實的人文景觀,也有反映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的問題。因此,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和本班學生的實際,創設一定的情境,有目的地爲學生導行,並使導行起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如教學《與鄰居友好相處》一課,就通過泉泉和龍龍兩家和睦相處的故事導出你自己是怎樣與鄰居友好相處的?讓學生從中受到啓和教育,達到對學生行爲動機的指導。

2.創設與道德行爲相應的情境導行

思想品德教學論文 篇二

思想品德課是國小階段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它具有明理、激情、導行三過程有機結合的教學特點。

所謂明理,就是講道理。

即教師通過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調講述、闡述課文故事中所蘊含的道理。明理包括兩個階段:一是直接明理階段,即通過對課文的學習,理解課文中的某人或某事體現的道理;二是深化明理階段,即直接明理的昇華,也就是在理解課文故事中的某人或某事體現的道理的基礎上,更透徹、更廣義地理解課文故事中所蘊含的更深刻的道理。如教學《一個真正勇敢的人》一課時,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知道了女科學家金慶民是一個在死神面前毫不畏懼,在榮譽面前主動放棄,在困難面前毫不退縮的真正勇敢的人。在此基礎上深化明理,通過列舉黃繼光、董存瑞、崔大慶、賴寧等一大批爲了人類的正義事業,爲了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怕危險和困難,勇於犧牲自己一切的人都是真正勇敢的人,使學生理解了真正勇敢的深刻含義。

所謂激情,就是激發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直覺情緒體驗,它是由於對某種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另一種是與具體的道德形象相聯繫的情緒體驗,它是通過人的想象發生作用的一種情感。教學中的情感不是孤立的,它包括教材中的情感、教師的情感和學生的情感。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運用教學藝術,精心選擇或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傳授知識,以情傳情,給學生一種直覺的情感體驗,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和薰陶學生的情感。同時,還要把學生的感情吸引到課文中,與課文中的英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用正面人物的優良品質和模範行爲,把抽象的道德概念和道德規範具體化、人格化。使學生在積極熱烈的氛圍中入境入神,再把課文中的情融匯到學生身上,從而使學生從這些富於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樣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使課文情、教師情、學生情三情合一,以達到情感共鳴的佳境,喚起學生強烈的愛憎,陶冶道德情感,磨鍊道德意志。如教學《一個真正勇敢的人》一課時,教師通過激情洋溢、聲情並茂地講述《崔大慶的故事》,把情感抒發得淋漓盡致,造成獨特的情感氛圍,使學生通過教師這一情感中介,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受到感染、薰陶,激發學生對良好思想道德行爲的強烈愛慕和追求之情。一個真正勇敢的人的偉大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道德教育效果蘊含其中。

所謂導行,就是導之以行,指導道德行爲。

思想品德教學論文 篇三

關鍵詞:行知思想 思想品德課堂 活潑

課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戰場,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可在不少學生的心目中,思想品德課堂卻變成了枯燥抽象、空洞無聊的代名詞。思品課上,教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聽得昏昏欲睡的現象屢見不鮮。讓思品課堂活起來,讓學生樂聽、願學,提高思品課堂的實效迫在眉睫。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想自立,想進步,就須膽量放大,將試驗精神,向那未發明的新理貫射過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礙,不怕失敗,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奧妙新理,一個個的發現出來”,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推陳出新,創建新的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模式,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他們成爲創造型人才。我巧妙運用行知先生的思想,使思想品德課堂活起來,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陶行知先生說:“喚起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學’和‘樂’不可分離。”“治學以興趣爲主,興趣愈多,則從事彌力,從事彌力則成效愈著”。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各科教學都必須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爲前提,方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我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喚起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攪活一池春水,讓學生在趣味中學習,在學習中感受快樂。

1.巧用設問 活化思考

“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思考是學習的靈魂,是開啓通往科學之門的鑰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要解放學生的頭腦”,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促進他們善於思考,就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巨大潛能。恰當的提問,能啓迪學生勤思,這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作爲教學的啓迪者——教師,在課堂中要善於激發學生的思想碰撞,創設引發學生大膽思考的切入口,抓住時機讓學生去質疑去解疑,變過去的機械學習爲主動探索求知。我在教學中經常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一些精緻的小問題,引導學生討論,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逐步養成學生善思勤問的好習慣。

我在九年級思想品德教學中講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時,層層遞進設計了幾個小問題:(1)我國人民都是國家的主人,人民可不可以一起直接討論決定國家大事?(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內涵是什麼?(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怎樣確保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4)聯繫實際說明這一制度該如何進一步完善?我又聯繫國外的總統制、立憲制,設問:(1)我國可不可以模仿西方的政治制度?(2)與西方的政治制度相比,結合歷史知識,談談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這些設問,既有縱向深度,又有橫向比較,並注重多學科知識及與生活實際的聯繫,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思維活躍,大膽思考,帶給師生不少意外的收穫。

2.巧用幽默 活躍氣氛

思想品德課在很多人的認識中,是一門枯燥無味的課程,學生厭學、教師厭教。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巧用幽默技巧,活躍課堂氣氛。如教材中的幽默小故事、漫畫等都可以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產生新鮮感,讓學生從笑聲中明白故事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

如講解中外文化差異時,我講了“望文生義”的小幽默:一位自命中國通的教授,向他的學生講授中文課時說:“中國人把物品稱爲‘東西’,例如電視機等。但有生命的動物就不稱東西,例如人。所以,你不是東西,我自然也不是東西!”。通過這個小幽默讓學生明白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的語言,語言的不同也表現了文化的差異和多樣性。在詼諧幽默中,氣氛活躍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加深了。

3.巧用音樂 活潑認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教育遠不是培養音樂家,而首先是培養人。”爲了強化政治理論教學,在上課時適當引入音樂,用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心聲召喚學生、教育學生,引發其對科學理論的共鳴,可以使思品教育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例如在講有關黨的知識點時,讓學生集體吟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黨啊,親愛的媽媽》、《走進新時代》等歌曲,並及時補充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光輝業績。同學們聽得嚴肅認真,羣情激昂,其豪邁心情也油然而生。在歌聲中,黨的形象高大起來,神聖起來。又如講環境問題時,我播放了《美麗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歌曲,這些歌曲不僅激發了學生珍惜、熱愛美好環境的熱情,而且也增強了學生保護環境、同破壞環境的行爲作鬥爭的決心。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陶行知先生要求我們改變課堂教學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要教給學生方法,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主動參與,樂於研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爲使課堂教學變成互動式教學,促使學生由被動聽課轉爲主動參與、主動學習,教師應尊重和賞識學生的獨到見解,要認真傾聽,正確引導,最大限度地保證每個學生的主體參與。

1.留給學生足夠的思維時空,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在講授 “男生女生”這一框時我採取分組合作的形式,設計了“才華才識展示”、“問題創意展示”、“金點子展示”等環節,讓學生在閱讀教材和小組討論的基礎上自己解決問題,提出在男女交往問題上存在的疑慮,併爲當前男女交往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等,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創”的精神得到激發,也在自己的積極參與中理解了男女交往的重要性。這種教學不求講深講透,讓學生有時間去思考,去探求,自求其果。

2.營造合作互動的教學氛圍,營造多向交互的空間

現代社會心理學表明,學習中學生之間的互動能改善人際關係,同時有助於拓寬思路,擴大視野,促使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去認識理解事物。小組活動中大家各抒己見,取長補短,相互協作完成課堂任務,促使學生動腦想、動手做、動嘴問,從而使教學內容入耳入腦,內化爲正確的觀念。

思想品德課的基本理論,若從正面講解,學生有時難以接受,但若採用“辯論會”的形式,通過辯論讓學生得出結論,效果會更好,因爲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筆者在講解“談社會理想,樹堅定信念”時,採用了辯論的授課方式。事實證明,通過辯論,既完成了思想品德理論的傳授,又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鍛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通過課堂授課方式的調整,使思品道理生活化,學生變被動爲主動,思品課自然受歡迎了。

陶行知先生一貫主張:“凡是能讓學生親知的,就要儘量讓學生動眼去觀察,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

、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社會實踐憑着其應用性、實踐性的突出特點,成爲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所以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教會學生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而且要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說,用雙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體驗,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紙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這不僅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活力,促成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如在講“改革開放”這一內容時,我採用了讓學生“現身說法”的形式。課前先讓學生調查其祖輩、父輩的生活經歷,請他們談談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學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記錄下來。在課堂上讓學生自由發言,同學們興致勃勃,各抒己見,從吃、穿、住、用、行等方面談了改革開放的變化,此時得出結論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學生也容易理解,更具有說服力。這樣,學生在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中,培養理論聯繫實際能力,注重“知行統一”,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從課堂小空間變換到社會大空間,在更鮮活和更立體的生活面前,學生所學知識不斷得到再加工和再加強。

講到孝敬父母、誠信、寬容等知識時,我佈置學生蒐集相關信息,留意自己及身邊人日常言行,說出其中的不足,及應當努力的方向,培養學生在實際中運用及踐行的自覺性。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思想品德新課標也指出:國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本課程的基礎。作爲思想品德課教師,不僅要引領學生把握時代脈搏,還要指導學生廣泛利用身邊資源進行學習,如認真研讀《時事》、《半月談》、《參考消息》、《未成年人保護法》等,這樣既擴展學生知識面,又引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在班內舉辦一系列活動,如舉行“法律知識知多少”競賽、演講比賽、思品小論文評選活動等,讓學生從生活中、實踐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感悟人生的真諦,找到做人的尊嚴和生命的支撐點。中學各學科之間是融匯貫通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切忌把思想品德課講成純理論的條文,而應將各學科相關知識綜合起來講解。在這種綜合教育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激發學生通過各學科知識來理解思想品德課教材的知識點,又用思想品德課的辯證思維方式指導其他學科的學習。

總之,“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因此我們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爲主體,以授人以“漁”爲原則,活化思想品德課堂,提高教與學的實效,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思想品德教學論文 篇四

這裏且以國小五年級教材爲例:

附圖{圖}

然而,儘管探究這兩門學科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的邏輯聯繫似乎並不太難,但要同學生的思想實際緊密聯 系起來,有的放矢,對症下藥,以取得預期的效果,卻並非易事。經過反覆分析研究,我發覺影響學生寫作水平和道德認知提高的主要癥結,就是失真失實。具體地說,國小生寫作文,主要寫記敘文,理應以自己身邊的 人和事爲寫作素材。但不少學生總覺得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太平凡,“沒啥可寫的”“寫出來沒勁”,於是就套 用《作文大全》之類教輔讀物中的內容,或將別人的文章改頭換面,或憑空編造假故事。這顯然無助於寫作水平提高。在思想品德教學中,不少學生又只偏重內容的感知和基本概念的背誦,缺乏聯繫實際、舉一反三的能 力,存在知行脫節的現象。如有些學生能把課文背得滾瓜爛熟,但讓他們運用書本里學到的道德觀念,分析現 實生活中的人和事,就不知所云了。這無疑是提高道德認知的一大障礙。

於是,我就逐漸形成了一個基本思路,即思想品德課教學與作文教學的有機結合,應以倡導崇實求真爲突 破口,以利有的放矢,對症下藥,取得事半功倍的實效。這是因爲,倡導崇實求真的風尚既是思想品德教育的 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提高學生觀察生活、反映生活,提高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況且,這一突破口的選擇,與 學生的實際狀況是完全吻合的。

爲了倡導崇實求真的風氣,在作文教學和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我在教案設計、課程安排、教學方法上都作 了些改進。

1.面向實際,開闊視野,新人新事寫不盡。

國小生寫作文,之所以覺得“沒啥可寫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見聞有限。這跟學生的社會經歷、生活環境 的因素相關,是不能苟求的。而從教師角度反省,恐怕與偏重講授書本知識而忽略引導學生面向實際、開闊視 野大有關係。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改變了過去着重講授寫作技巧的教案設計,反覆講述現實生活是寫作之 源的道理。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我改變了以講爲主的方法,想方設法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考察,議論社會現象, 逐漸養成面向實際的風尚。

例如,在執教思想品德課《珍惜學習的權利》時,我就向學生提出一個要求,希望每人都去找一找自己身 邊最愛學習的人,蒐集一、兩個真實、生動、具體的事例,然後在課堂中向全班同學介紹。這對學生來說,既 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動力。於是,在課餘時間,他們就比較留意觀察自己身邊的人和事了。經過認真觀察, 收集了不少素材。在課堂上,有的學生介紹自己的爺爺,退休後進老年大學學繪畫,一回家就戴上老花眼鏡不 停地練習,如今畫出來的小熊貓栩栩如生;有的同學介紹自己的媽媽受文革影響而耽誤學業,近幾年白天上班 ,晚上去成人進修學校充電,深更半夜還在燈下做作業,如今終於拿到了大學文憑;有的學生介紹自己的表姐 ,雖然拿到大學文憑,如今仍利用業餘時間刻苦學電腦……在聽完學生介紹後,我充分肯定了他們的收穫,並 提示他們這些真實、生動、具體的事例,就是寫作文的好素材。不言而喻,他們交來的作文《他(她)真是我 學習的榜樣》,內容都來自於自己的生活積累,而不是教輔讀物中某些故事的複製品了。

2.設身處地,悉心體察,筆端傾瀉真情感。

國小生寫記敘文,往往平鋪直敘,缺乏感情色彩,這也可以說是“常見病”之一。究其原因,主要不是寫 作技巧問題,而是道德情感不夠強烈,亦即對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與假醜惡的認識不夠深刻所致。

按理,師生朝夕相處,相互間較熟悉,學生尊敬老師、熱愛老師之情是真誠而由衷的。然而,每每讓學生 撰寫《我的老師》之類的作文,儘管不乏“深夜備課”“帶病上課”之類情節,以及“品格高尚”“滿腔熱情 ”之類讚歎語,可惜讀來總覺得空洞、抽象,難以引起心靈的共鳴。此中奧妙,並非學生對老師缺乏感情,而 在於對教師的工作、生活、思想、情感觀察不細、理解不透。這就是說,引導學生在觀察生活中發掘寫作素材 ,還應當引導他們做有心人,善於設身處地感悟,敏於細緻入微觀察,以加深對現實社會生活的理解。

爲此,在執教《愛滿天下》一課前,我整理了不少同事的動人事例。在課堂上,我簡要講解了教師工作的 意義,接着就用具體的實例,講解爲什麼人們把教師比作伯樂、園丁、嚴父、慈母、紅燭。我所例舉的事實, 全都發生在學生所熟悉的老師身上,他們聽來倍感親切,更有許多鮮爲人知的細節使學生頗受震動。在結束課 堂教學時,我要求每個學生仔細觀察一位老師的一天工作,包括生活細節,神態變化,情緒起伏,然後各自準 備在課堂上介紹一位教過自己的老師,進行集體評議。經過較爲充分的準備,學生們充滿感情地介紹了一位又 一位老師的感人事蹟,有的同學講着講着,眼中閃出了淚花,還有的同學難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忍 不住用拳頭敲打自己的腦瓜,急得直嚷“真該死”!這樣,經過仔細觀察和相互交流、相互感染,學生們對老 師工作、學習、生活和品格、情操、思想境界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課後,他們寫作《我的老師》一文,字裏 行間全都流淌着濃濃的真情實感。

3.就事論理,深思熟慮,評議世態有主見。

國小生寫作文,不善於夾敘夾議,提煉文章的主題,這也是一種“多發病”。在批改作文時,經常可以發 現這樣的情況:內容不錯,文字通順,結構也較合理,可惜點題總是幾句套話:“真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這件事使我深受啓發”。這與國小生邏輯思維能力相關,雖不宜過高要求,拔苗助長,但也決不是說,教師可 以聽其自然,放棄積極的引導。我覺得,在思想品德課教育中,如果能夠採取生動活潑的形式,組織學生開展 一事一議,那對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寫作水平,是不無益處的。

如執教思想品德課《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一文,我的教案設計不是先講“相輕互損,相親互益”的道理 ,而是先讓學生議論同學之間存在的矛盾,究竟產生了什麼結果。在此基礎上,再推選幾位學生按課文內容排 演兩個小品,一個小品的立意是相輕互損,一個小品的立意是相親互益。爲此,學生們頗感興趣,不僅認真閱 讀課文,仔細分析角色的思想行爲,還對“相輕”“相親”的必然結果進行了廣泛的議論。顯然,採取此類生 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旨在引導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進行多方面的思考,從而養成就事論理,勤于思考 的習慣。在此基礎上,進行寫作輔導時,如再提醒學生注意把思想品德課學得的道理運用到文章中去,力求使 文章主題鮮明、議論風生,效果就比較理想了。事實上,我在講授《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一文後,佈置學生 寫《我和××》,多數學生在自己作文中運用了思想品德課中獲得的理論知識。儘管運用得還較機械、不夠自 然貼切,但也應當肯定這種注意就事論理、獨立思考的現象是個良好的開端。因爲,學生們在作文的結尾不再 反覆出現“真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之類的空而無當的套話,而代之以各具見解的議論,這表明學生的邏輯思 維能力有所增強,寫作水平有了可喜的進步。

4.學以致用,知行協調。

思想品德教學論文 篇五

當前,在不少教師中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依然根深蒂固,對思想品德課教學目標意識淡薄,課堂教學方法簡單,改進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已迫在眉睫。

思想品德課要做到一課一得。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吃透大綱和教材,明確大綱對不同年級所提出的不同層次要求,以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指導道德行爲爲目的,系統地理解每冊、每單元、每一節課的教學目的。只有這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才能目標明確,有的放矢,克服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使學生做到每一節課都能有所收穫。根據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大綱,以及當前的實際情況,我們確定以下教學基本內容:熱愛祖國教育、熱愛社會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理想教育、愛人民愛勞動教育、愛學習愛科學教育、紀律與法制教育、道德規範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健康和心理品質教育。大綱對國小生愛勞動的教育目標已按年段明確規定:在低年級只要求學生知道從小愛勞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學校當好值日生,在家裏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如課文《自己的事自己做》。中年級則要求學生懂得勞動光榮,懶惰可恥。要積極參加家務勞動和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如《學會做飯菜》。高年級要求學生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勞動創造,勤勞守法、勞動致富光榮;損人利己、投機取巧可恥;要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學習勞動人民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精神,積極參加簡單的生產勞動,如《從國小創造》。如果教師把握不準各年段的教材,對國小生進行“愛勞動”教育的目標要求和層次就很可能提得過高或降低要求,達不到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應通讀全套教材,明確大綱對各年級的教學要求,以便各就各位,瞄準目標,搞好教學。

廣泛運用各種教學媒體,增強課堂教學的藝術性。國小生活潑好動,自制能力較差,思想品德課教師如果憑書講書,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我們根據教學任務和教材特點及師生實際精心選擇教法,採用了故事、遊戲、小品表演、兒歌等形式,運用幻燈、掛圖、攝影、錄音、錄相等教學媒體。如教低年級《愛護花草樹木》一課時,先讓學生學兒歌,再讓學生看攝影。孩子們看到的是隻有亭、橋和光禿禿的公園,然後教師用復片爲公園種上花、草、樹,這樣整個公園變得有生氣了,以景激情,讓學生懂得愛護花草樹木、美化環境的道理。對中年級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以選擇攝影、歌曲、幻燈、錄相等手段。教學《林則徐虎門銷煙》,先讓學生在看書、聽錄音後,帶着課後的問題看錄相《林則徐》片斷,學生從心中油然升起對林則徐這位傑出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的無限崇敬之情。到了高年級,事理型的課文增多了,可用攝影、錄相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小組討論來辨明事理。如教學《祖國河山多壯麗》,讓學生講講自己所知道的祖國名山和風景區,然後用幻燈片介紹泰山、華山、黃山、武夷山、喜馬拉雅山、長江、黃河、西雙版納、大興安嶺等,讓他們領會名山之秀,景色之奇,引發對祖國美麗河山的熱愛,從而激發學生爲保護名山、建設風景區作貢獻的情感。

由於改革了教學方法,採用多媒體教學,大大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聽其形”、“觀其聲”、“動其情”、“悟其理”,從而強化了感知理解,豐富了想象思維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觀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思想品德教學論文範文 篇六

道德概念是構成思想品德課教學內容的最基本因素,是道德主體實施思維操作的元件,是建構道德觀念的 骨架。學生只有理解、掌握了道德概念,才能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提高思想品德素養。本文擬從四個方面談 談道德概念教學。

一、道德概念分年段教學水平

思想品德課的道德概念教學水平,是以年級爲縱軸螺旋上升的。這種漸趨推進的軌跡,是與學生的年齡增 長、生活經驗的日趨豐富,知識的增多和思維水平的發展相統一、相吻合的。

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道德概念教學不能不帶有具體性和形象性的特徵。思想品德課教學大綱(以 下簡稱《大綱》)要求掌握的道德概念,大多屬於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概念,反映或代表了確定的行爲模式,只 要憑藉形象思維的作用就能把握。如教學什麼是“不嬌氣”,通過感知摔倒了不哭,爬起來,撣去土;天氣冷 ,照常到戶外跑步做操……等直觀形象,然後引導學生從中領悟不怕困難,不怕吃苦就是“不嬌氣”的表現。 由於低年級學生的概括水平不高,這個年段還不可能進行嚴格意義的道德概念教學。

到了中年段,學生的思維有了較大發展,正處在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有人把它叫做形象— —抽象思維階段。一方面,他們藉助形象的東西作支撐,通過概括和抽象,能夠把握事物的一些本質特徵。另 一方面,他們概括、抽象的能力還不太高,對道德概念的理解還有不太深刻、不太全面的地方,教學時切莫求 全求深。

到了高年級,隨着學生實踐活動的日益增多,活動範圍逐漸擴大,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有了進一步提 高。一些實驗表明,高年級兒童已經能夠擺脫具體事物的形象,而抽象出一類事物的本質特徵。據此,高年級 有可能對道德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揭示得更準確、更全面。

以上談了思想品德課低、中、高三個年段道德概念教學的不同水平,下面舉一個實例來說明。如“勇敢” 這個概念,按照《大綱》精神和教學要求,明顯區分爲三個等級。低年段是結合兒童親身經歷和自己身邊的事 ,側重讓他們理解勇敢就要不膽小。中年段是提供兩類鮮明的形象,引導學生劃清“勇敢”與“蠻幹”的界限 ,在此基礎上說明:爲了完成一件有益的事情,不怕困難,不怕危險,就是勇敢行爲;如果僅僅爲了顯示自己 ,行爲後果對人對己都有害無益,就不是勇敢行爲,而是逞強蠻幹。高年段教學這個概念,是在透析榜樣人物 的心靈以及學生深深受到榜樣人物高尚情懷的感染後,再從範式中抽象出真正的勇敢是一種高尚的品質。它表 現爲人們爲了正義的事業,爲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爲了維護和捍衛真理,而不怕艱難和危險,甚至不怕犧牲 自己的生命。這個例子再次表明,思想品德課道德概念教學,是由初級水平逐步發展、上升到較高水平的。這 就要求我們善於分年段,認真把握每一道德概念教學所應達到的“度”。中、高年級要防止起點過低,低年級 要避免拔高教學要求。

二、道德概念教學的基本程序

要讓學生在自己的頭腦裏建構道德概念,其教學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道德概念引出,道德概念形成和道 德概念鞏固等三個環節。

(一)道德概念引出 一般藉助“什麼是××”加以表述。爲了吸引學生注意,有時藉助故事引出道德概 念。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道德概念形成 這是最關鍵、最核心的一步,一般採取較爲細膩的教學步驟,包括:

1.感知教材中的故事或事例,並適當擴充事實,給學生以刺激。

2.感性概括。這是一種低級的概括形式,即從列舉的具體事例中找出共同點。

3.理性抽象。在感性概括的基礎上進行,主要是讓學生抽取、領悟和把握道德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三)道德概念鞏固 主要是運用道德概念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這個環節實際上是道德概念具體化的 過程。隨着道德概念的每一次具體化,都會促使對它的理解更豐富、更深刻。

總之,道德概念的建構,要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個別,由抽象到具體,經過多次反 復才能完成。

三、道德概念教學方法

對於道德概念教學,應當選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呢?下面擇要介紹幾種方法。

(一)響鼓重錘法

道德概念是由詞語組成的][。它的本質特徵,有的就凝結在關鍵性詞語中,如在“做事要有始有終”這個概 念中,關鍵詞是一個“終”字。它點明瞭做一件事情不要半途而廢,要做完做好。採用“響鼓重錘法”,就是 抓住這個“終”字,加大力度進行剖析,讓學生以此爲突破口,進一步領略該概念的內涵。

(二)情理協同法

道德概念由外而內移入學生頭腦,既是主體道德思維的成果,也是學生情感選擇的結果。表達道德概念的 詞,一般帶有讚揚、喜愛或貶斥、憎恨的感情色彩,既然評價性因素滲入到了道德概念中,學生在感受、理解 和接納它時,就必須有相應的情感投入。這就需要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的協同作用。如教學 “管得住自己”的概念,除了要啓動認知因素,讓學生獲得“該做的,即使自己不願意做,也要堅持做;不該 做的,即使自己很願意做,也要控制自己不去做”的認識外,還要調動情感因素,使學生從正負方向上得到管 得住自己,就能做好事情、獲得愉悅的體驗;管不住自己,就會出現過失、心情沮喪的體驗。像這樣藉助認知 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協同作用,學生才樂意接納並掌握這個概念。

(三)討論辨析法

對於比較複雜的道德概念,可圍繞設定的問題,讓學生自主討論,既“辨”又“析”,教師則伺機點撥, 以追索出道德概念的內涵。例如,“助人爲樂”概念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1.(引言)今天,老師先和同學們討論一位老大爺三次過馬路的事。

2.學生按照具體情況對教師設定的問題討論辨析:

(1)雙目失明的老大爺,第一次要過馬路,李麗同學站在老大爺身旁,正與一個人講話。老大爺說:“ 請說話的這位小朋友,扶我過馬路,好嗎?”李麗同學滿口答應,並迅速將老大爺攙扶過了馬路。老大爺向李 麗道謝。李麗說:“不用謝,我應該主動地幫您。”

(2)學生髮言(略)

(3)雙目失明的老大爺第二次過馬路,魏銘站在老大爺身邊,魏銘想,這是一個機會,我把大爺攙扶過 去,肯定會得到老師的表揚。魏銘的想法對不對?

(4)學生髮言(略)

(5)雙目失明的老大爺第三次過馬路,馮星同學站在老大爺身旁。他趕忙上前攙扶大爺過了馬路。老大 爺向馮星道謝,馮星說:“不用謝,這是我應該做的。”他在作文中寫道:“我伴盲人老大爺安全過了馬路, 心裏感到舒服和快樂。”

請同學們講講:馮星爲什麼要幫助老大爺,他幫助別人後有什麼感受?

(6)學生髮言(略)

3.(教師藉助反饋信息,對同學的討論進行小結)魏銘是爲了圖表揚才幫助人,這不好。李麗是應別人 請求,才幫助人的,不是主動的。馮星是主動助人,當別人因獲得幫助而克服了困難,他感到快樂。

4.(抽象)通過這次討論辨析,我們明確了幫助別人的目的,既不是爲了得到報答和求助對方,也不是 爲受到表揚和獎勵,而是爲了解決別人的困難。只要能幫助別人解決困難,就是最大的安慰和快樂,這是非常 崇高的精神境界。我們要從這個高度領會“助人爲樂”的含義。

這個案例藉助情境系列題,讓學生討論辨析,通過一層層“剝皮”,一層層“過渡”後,學生就能把握道 德概念的本質特徵。

四、道德概念教學要強化運用

注重實踐性,是道德概念教學的又一特點。俗話說:經常用的鑰匙纔是光閃閃的。學生對道德概念的理解 和掌握,只有在運用中才能鞏固、遷移和活化。

怎樣增強道德概念運用的密度和力度呢?主要靠訓練。這就需要教師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設計類型一般 有三種:其一是“變式”練習,即環繞某一道德概念,向學生呈現形式上有變化、而本質屬性不變的問題。借 助這類練習,可以讓學生加深對道德概念的理解。其二是“反例”練習。即環繞某一道德概念,向學生呈現形 式相似而本質屬性有別的問題,藉助這類“似是而非”的練習,可以讓學生把握道德概念的本質屬性與非本質 屬性。三是對概念間易混點的辨析,如對於“刻苦學習”與“主動學習”這兩個既有緊密聯繫又有一定區別的 概念,學生容易產生混淆。爲了區分兩者的內涵,教師精心編制了一個選擇題:

請你從題後的幾個備選答案中,選擇出正確答案,填在題中的橫線上。

1.讀書、做作業不用別人督促,落下的功課自己補上。這是具有________精神的表現。

(A.刻苦學習B.主動學習)

2.夏天的蚊蟲很多,努努同學把腳放在裝滿水的腳盆裏,目的是防蟲蚊,爲的是多讀一會兒書。這是具 有________精神的表現。

(A.刻苦學習B.主動學習)

思想品德教學論文 篇七

關鍵詞: 靈魂 思想品德 潛移默化 滲透

關於人的素質內涵,現在比較共識的是包含以下四個部分:思想品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和身心素質。其中,思想品德素質是人的靈魂與方向,是做人的根本。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它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造就具有高度社會主義責任感的真誠、善良、美好的人,抑制人性中的假、惡、醜。而這種思想品德的教育不只是班主任及政治教師的任務,我認爲:語文教師也應承擔一定的責任。

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在增長語文知識、提高各種能力的同時,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薰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

那麼如何有效地寓思想教育於語文課堂教學之中呢?我想: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通過不斷的探索實踐,我在教學中摸索出如下做法:

一、在導入新課時激發

飽含深情、扣人心絃的導語,能夠調動學生的感情,激發他們內心感受,從而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比如《信客》的導入:他樸實得像一塊石頭。一個人,一匹馬,一段世界郵政史上傳奇,他過灘涉水,越嶺翻山,用一個人的長征傳郵萬里,用20年的跋涉飛雪傳信。路的盡頭還有路,山的那邊還是山,近鄰尚得百里遠呵,世上最親郵遞員!這是2005年感動中國人物之一王順友的頒獎詞。

20年,每年至少330天,在蒼涼孤寂的深山峽谷裏躑躅獨行;20年,步行26萬公里,足可重走長征路21回,環繞地球6圈半;20年,沒延誤一個班期,沒丟失一封郵件,投遞準確率100%。平凡的工作呈現出一種不平凡的偉大。無獨有偶,翻開歷史的畫卷,讓我們感受《信客》中人物的平凡與偉大!

二、在課文閱讀分析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語文教學中相機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充分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以情激情,誘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就能使他們在學習、接受語文知識的同時,心靈得到高尚情操的薰陶,從而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首先,應注意聯繫實際。莊子有個寓言說,有一隻海鳥棲息在魯國都城的郊外。魯侯把它迎進宮去,奏樂給它聽,送牛肉給它吃,可是海鳥聽不進,吃不下,到第二天死了。莊子認爲,這是“以己養鳥”而不是“以鳥養鳥”。今天我們所教育的學生是一羣活生生的海鳥。他們有自己的習性,有自己天天接觸的“大海”。我們就應該順着學生的思想、生活的實際來以“鳥”育“鳥”。

比如《〈論語〉十則》這一課的內容對學生便是很好的精神營養,但是怎樣在課文的基礎上闡發呢?考慮到處於青少年時期的學生,思想相當積極而又蒼白無力,對社會現象十分敏感而又理解偏頗,也正是這樣造成他們困惑,彷徨和無所適從。於是我便結合其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一則對學生講道:這句話中“學”的含義很廣,可以理解爲做學問的意思,不僅指自然科學的學問,也指社會、人文之類的學問,也不僅僅是學校裏做學問,還廣泛地指在生活、社會中學習處世的原則,做人的道理,句中“思”同樣不單是指做作業上肯動腦筋,而且廣義地包括了對社會生活意義上的善於思索,或者還指有深刻而富有獨創的思想等等。學與思是有機統一的,它們互相牽制又互相促進和發展。如果只埋頭學習而不善於思考,那就會變得迂腐不堪;如果墜入“思而不學”的泥塘而不能自拔,就會思想彷徨和無奈,情緒鬱悶和煩躁……

第二,好的課堂提問能激起學生的思考

通過思考,學生不僅能獲得知識,而且能受到教育。例《談生命》: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對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思考,並感受和借鑑這種人生態度,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生命不止奮鬥不息的意志和豁達樂觀的精神。爲此我設計瞭如下思考題:

1、“一江春水”經歷了哪些生命過程的體驗?(可用文中的關鍵語句回答)這些體驗有無先後順序?從中你領悟到什麼道理?

2、通過“一棵小樹”的經歷,使我們得到哪些啓示?

3、怎樣理解“願你生命中有夠多的雲翳,來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這句話?

第三,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要引導學生分析某些詞句的含義或某些人物的性格特點,其實啓發學生思考分析詞的過程正體現出對學生的思想教育。

比如《 故鄉》的結尾:“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強調爲新生活的到來努力奮鬥,勇敢實踐,開闢道路。通過分析啓發學生,要取得新成績必須勇於探索、勤於實踐。

三、在歸納中心時突出

歸納文章中心是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主要環節。中心思想是人物形象相互作用呈現出的社會意義以及作者對這些人物與生活現象的評價,它們中有的歌頌革命領袖、偉人及英雄模範的崇高思想和革命業績,如《沁園春・ 雪》;有的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反映人與人之間裸的金錢關係,如《我的叔叔于勒》;有的表現了起義英雄反抗鬥爭中偉大的智慧和力量,如《智取生辰綱》;有的預示了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存,人類的發展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爲代價,如《那樹》……所以我們應珍惜文章所體現出來的正確的觀點,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四、在寫作教學中相機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