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多篇)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多篇)

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一

摘要: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 我國基礎教育逐漸打破了單一的知識傳遞、能力訓練與文化滲透的模式, 並給予國小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更高的關注, 尤其是在當前信息爆炸、社會發展多元的背景下, 國小生在心理環境塑造中會受到社會、家庭、網絡、校園暴力等多方面的衝擊, 這對其未來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語文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主要學科, 深厚的人文價值使得其與心理教育之間存在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 國小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 應積極面對當前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並結合語文教學的具體內容做好心理輔導, 以幫助國小生走出心理困境。

關鍵詞:國小; 心理健康; 語文教學;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極有必要, 對於有效應對當前國小生所存在的以自我爲中心、共情能力不足等心理問題不可或缺。教師應根據當前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轉變教育理念, 創造心理健康教育條件;明確教育目的, 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發展;抓住教育要領, 滿足學生心理髮展需要。

一、當前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自卑、焦慮、抑鬱、耐挫力差、以自我爲中心, 共情能力不足等種種心理問題使得一些國小生在外在行爲上表現出孤僻、語言表達能力不足、暴躁、偷竊、逃學、甚至校園暴力等行爲, 這些學生在學校教育中通常會被打上“差生”的標籤, 但是“貼標籤”並不能幫助教育工作者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因此, 從心理角度出發, 對國小生的諸多不良行爲進行分析, 我們才能夠更好地瞭解當代國小生的心理狀況, 並針對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這樣不僅能夠爲學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更能夠在心理健康發展上給予其支持。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路徑

語文是一門蘊含着豐富人文情感的學科, 諸多文學作品中對人的情感刻畫爲我們探索心理問題提供了路徑。在國小階段, 基於課程目標, 許多教師都將語文課程作爲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基本學科, 而忽略了其中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在國小語文教學實踐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能夠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 讓學生在文字的帶領下認識並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其次, 能夠培養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 讓學生在文化氛圍的薰陶中, 學會總結、反思, 強化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最後, 能夠豐富語文教學內涵, 讓語文學科突破文化知識的限制, 從人文角度實現情感挖掘, 進而拓寬學生的語文視角。那麼,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 教師應如何實現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呢?接下來筆者就結合教學實踐進行簡要探析。

(一) 轉變教育理念, 創造心理健康教育條件

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是心理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國小語文教學實踐中, 教師應積極轉變教育理念, 將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作爲教育教學的基本內容, 爲學生創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條件。首先, 教師應注重師生關係的改善, 傳統教育模式中, 師生關係的隔閡不僅影響了學生對教師的心理求助, 更是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學生的心理障礙, 因此, 教師在教學中應與學生建立平等關係, 用公平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 並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 在與家長的溝通中給予幫助;其次, 樹立終身發展的教育理念, 從時間上對教育進行重新定義, 明確當前某些不當的教育行爲會對學生造成的心理陰影, 並從學生的終身發展出發, 構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環境;最後, 教師應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在基本的語文教學素養前提下廣泛涉獵心理學知識, 從而爲語文教學與心理教育的融合做好準備。

(二) 明確教育目的, 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發展

心理健康問題與個體的思維發展與意志品質塑造密切相關。在國小語文教學實踐中, 教師應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深入挖掘語文學科中的情感資源, 爲學生的思維培養與意志品質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在教學實踐中, 教師一方面要結合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鍛鍊國小生堅強的意志, 結合文學閱讀引導學生正確定位自我價值, 避免因爲一時的失敗否定自我, 提高其抗擊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師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模式, 思維是心理活動中的重點組成部分。國小階段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和轉折期,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 教師應訓練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 以促進學生對自我心理問題的思考、分析與解決。

(三) 抓住教育要領, 滿足學生心理髮展需要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 教師應根據國小生的心理特點, 對心理問題進行全面分析, 瞭解其心理健康教育需求, 並在語文教學中加以體現。首先, 教師應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整合語文教學目標, 這其中不僅包括學生智力的發展、文化素養的提升, 更包括心理、情感體驗;其次, 構建教學情境, 讓學生在情境的引導下, 及時反思自我, 並獲得有效的心理指導, 如在《窗前的氣球》《假如》等課文的閱讀教學中, 教師應通過情境構建, 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自我與他人的關係, 並從社會性發展的角度出發培養學生關愛他人的品質;最後, 打破單純的語言講解, 將學生帶領到實踐中來, 讓學生在親自動手、認真觀察、合作互動的過程中改善心理環境, 並提高對自我、他人、社會的認識。

總之, 從當前國小生的心理髮展情況來看, 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較爲嚴峻。在國小語文教學實踐中, 教師不應該將學生的培養侷限在知識的積累與能力的訓練上, 而是應該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發, 挖掘學科中的教育資源, 在國小生心理環境構建的初級階段, 引導學生逐漸突破心理困境, 更加從容地面對社會、面對他人、面對自己, 爲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參考文獻

[1]楊亞文。關於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學週刊, 2016 (7) 。

[2]任耀春。心理健康教育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J]。華夏教師, 2017 (5) 。

[3]韓玉雙。關於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的幾點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 2014 (S2) 。

[4]鄒紫琰。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國小科學 (教師版) , 2016 (7) 。

國小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二

一、研究目的與意義

啦啦操,通常稱爲“拉拉隊運動或啦啦舞”,其英文名稱爲“cheerleading”。它是一項集競技性、藝術性、觀賞性和娛樂性爲一體的新興運動項目。啦啦操是在音樂的襯托下,通過運動員完成高超的啦啦隊特殊運動技巧,並結合各種舞蹈動作,展現青春活力,體現團隊凝聚力,追求最高團隊榮譽,其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親睞。啦啦操運動自傳入我國後,展現了其獨特的魅力。在中國體育總局體操中心的引領與大力推廣下,啦啦操成爲時尚、健康、快樂的現代大衆健身項目的代表之一,其具備的強烈的視覺衝擊感,感染力、號召力以及競技性,符合現代國小生的審美需求,且啦啦操運動與中國教育部門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相吻合,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體現學生的青春活力,磨鍊其堅毅的意志品質,更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因此,研究花球啦啦操訓練對國小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具有現實意義,能夠豐富國小花球舞蹈啦啦操理論研究內容,提高學校啦啦操技術技能水平,幫助國小生正確認識啦啦操的鍛鍊價值,有助於啦啦操運動在國小更好地普及與開展,並可形成學校特色文化項目,爲其他中國小啦啦操隊伍建設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文以無錫市××學校國小生爲研究對象。無錫市××學校是一所新開辦的公辦學校,自2014年9月開辦以來,一直在摸索與嘗試,具有校園特色的體育項目。學校體育項目從枯燥乏味的廣播操發展到具有民族特色的武術操,現在又有了新引入的啦啦操,體育課、大課間、課外活動以及啦啦操訓練使校園風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生一改懶洋洋的運動態度,他們現在一聽到音樂就活力四射,花球啦啦操的引入給學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經過短短一個多月的推廣與訓練後,學生髮生了從零基礎到問鼎2014年12月份的全國啦啦操冠軍賽校園花球示範套路冠軍的巨大變化,活躍了教學氛圍,提高了教學質量,同時也爲學校體育特色項目的確定指明瞭方向。

本文采用實驗研究法,研究啦啦操訓練對國小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實驗組學生參加啦啦操訓練,控制組學生不參加啦啦操訓練。實驗週期爲一年。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1、啦啦操訓練對國小生自我認知的影響

在學生啦啦操訓練過程中,每個動作與配合都要求有美的展現—動作美、姿態美、線條美,這樣有利於學生良好身體形態的塑造以及自信心的培養。啦啦操所特有的積極向上、振奮人心的激情口號,使學生在啦啦操運動中盡情釋放壓力與表現,培養自信。啦啦操需要極強的團隊協作意識,學生在訓練中,更清楚地明白一人之力微不足道,全體隊員之間的完美、默契配合纔有更大的爆發力。然而,不參加啦啦操訓練的學生,他們在動作技術上對自己的要求較低,認爲學會動作就已經學會了,對動作的發力與控制的認識,以及對團隊協作能力的認知存在誤區。因此,啦啦操運動員比一般學生能更客觀、更正確地看待自己的優缺點,他們在欣賞自己的同時也欣賞他人。進行啦啦操訓練能讓學生不斷完善與提高認知能力。

2、啦啦操訓練對國小生人際關係的影響

團隊精神是啦啦操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它需要運動員之間協調配合,完成口號、配合動作以及隊形的變換等,營造彼此信任的團隊氛圍,提高團隊凝聚力,激勵隊員的鬥志。在啦啦操訓練中,既強調團隊完成動作的高度一致性,也注重個體能力發展。爲了提高學生動作的一致性,在啦啦操訓練中,生生交流、師生交流貫穿整個訓練過程。交流從團隊建設出發,對於難以記憶的動作或隊形,大家往往表現出更強的團結合作能力,以使大家能夠動作統一,有鮮明的層次變化等。配合技巧是啦啦操的特色,很多配合難度都需要大家相互信任與齊心協力,在訓練中,團結協作配合能力得到了極好的發展,同時國小生的人際關係處理能力也能得到極好的促進。

3、啦啦操訓練對國小生社會適應的影響

隨着社會的發展,啦啦操也在不斷翻新,啦啦操動作的編排、難度的大小、音樂的選擇、隊形的變化也越來越國際化,越來越生活化。從全國第一套啦啦操規定套路的編排到全國第三套啦啦操規定套路的發行,舞蹈與音樂越來越國際化、多元化,越來越能讓運動員產生共鳴,這比其他項目的發展具有更大的衝擊力,學生通過啦啦操的訓練,更能融入多元的社會環境,進而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同時,啦啦操能夠強身健體,提高學生心肺、耐力、柔韌、力量、團結協作等各項身體素質。另外,啦啦操能夠培養學生們的團隊意識,增強大家相互協作的能力,提高學生之間的責任心和責任感,增進隊員之間的信任感等。當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學生不會因爲身體素質不好而感覺難以適應,相反他們會嘗試利用團隊的協作能力來將難題解決。經過啦啦操訓練的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往往比沒參加訓練的學生強。

4、啦啦操訓練對國小生意志行爲的影響

啦啦操訓練往往因爲動作難度大、花樣多、節奏快而使身體負荷加大。在這種大負荷下訓練的學生要比一般學生更能吃苦、更加堅毅。尤其是參加比賽的學生,更能理解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離自己的目標更近一步的道理。學校啦啦隊的孩子不僅在啦啦操方面表現突出,而且在學業成績中也名列前茅,在游泳、跑步、舞蹈、演講等比賽和活動中,都能體現啦啦操積極向上和不服輸的精神。學生即便面臨各種壓力、挫折、失敗甚至打擊,也不會輕易放棄,而是能更勇敢堅強地面對,能更積極自信地迎接挑戰。

5、啦啦操訓練對國小生生活態度的影響

舞蹈啦啦操剛柔並濟、激情四射、奔放灑脫,是一種典型的青春文化,傳遞着人們對青春生命的渴望,非常符合國小階段學習壓力大、家長期望值高和運動不足的學生,通過啦啦操訓練中肢體語言與富有節奏感音樂的結合,能讓學生釋放出那些負面壓力,有利於學生心情的放鬆,讓他們放下心理包袱,走出室外,以積極心態迎接生活。參加啦啦操訓練,通過各類啦啦操比賽,提升學生的競爭力,讓他們積極地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從而學會生活,享受生活。

綜上所述,啦啦操訓練對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啦啦操訓練能使學生產生正確的自我認知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和社會適應能力,對鍛鍊學生健全的意志行爲、平衡學生的生活態度具有積極的影響。啦啦操運動能豐富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其可作爲學校的特色體育文化,在中國小範圍內廣泛開展。

啦啦操雖然很受學生喜愛,但由於啦啦操師資力量薄弱,所以很多學校尚未開展,學生也從未了解和學習過啦啦操。學校領導應對學校體育項目的開展有長期有效的規劃,應督促體育教師進行啦啦操教學,鼓勵體育教師定期參加教學培訓,提高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其他任課教師也應積極配合,促使啦啦操能夠長期有效地發展。同時,教育部門應加大對啦啦操的支持與推廣力度,給學校提供相應的技術指導和教材,以促進啦啦操更好地開展。

國小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三

當代中國小生是跨世紀的一代,他們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做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一些有關學生因品行障礙或人格障礙做出違法事情的時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爲何有那麼多的學生,會無所顧忌地去違法犯罪,爲患社會,我想這除了少數客觀的原因以外,更多的還在於對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不夠重視,導致他們的心理不夠健康。下面我來談談開展適合中國小生身心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體會。

(一)學校內部心理環境建設是實施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

1、校園主環境建設。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環境建設,主環境建設是學校心理建設的首要任務。學校主環境,應以嶄新面貌出現,儘可能地體現“新穎、整潔、明亮、美麗”的風貌。要把各種建築物構建在綠化環境中,使學校成爲花園式的大教室,讓池塘、名花異草、茂林修竹、綠色草坪也成爲學生修身養性的環境。

2、校園文化建設。學校要通過開展各種藝術、文化、體育、科技和學習名人等活動,提高學生興趣,活躍學生身心,達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師生關係的目的,改善學生心理環境。

3、學校校風、班風、教風、學風“四風”建設。學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綜合素質,在良好的校風校貌這個心理環境中能得到良好的發展。良好的校風校貌也能爲學校綜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

4、學校還應努力創設良好的家庭心理環境。學校可以聯合居委會等社區基層組織,定期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向家長傳授孩子身心發展的常識。讓家長們認識到: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離不開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環境。學生從小能生活在溫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長輩的正確的愛,必然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安全、愉快,充滿歡樂和信心,良好的情緒從小就佔據心理狀態的主要地位,從而保證每一個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二)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關鍵是教師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兩位專業教師的事,它還需要全體教師的重視和參與。教師不僅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的楷模,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較大影響。我認爲爲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師還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1、教師要尊重學生。“該生是否尊重師長”是班主任評定一個學生品行的首要條件,而作爲班主任是否問過自己“我尊重學生了嗎?”尊重學生包括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勞動,尊重學生的成績,尊重學生的隱私……

2、教師不可有私心。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對待學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績好的學生都受老師的青睞,但是我們教師不能因爲某某學生成績好而偏心偏愛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決定。

3、教師要講誠信。“誠信”這詞不只是適用於商品社會,也是教師要做到的。有些教師在向家長彙報學生情況時,會無意地把情況誇大或縮小;應承了學生某些事情,過後又不認帳;有時在學生面前和同事無所顧忌地亂扯……這些微小的事兒都會讓學生覺得,教師都可撒謊,我們怎麼不可以呢?

(三)寓心理健康教育於各學科教學中,是開展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1、每一位教師在上課時都應該時刻記得幫助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對學生要和藹可親,以誘發其良好情緒;善於觀察學生情緒變化,及時排除不良情緒的干擾;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創造生動活潑的教育教學情境,使學生樂於學習;發現並表揚學生的優點,尤其是弱視羣體,更應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抓住教育契機給予不同方式的讚許,鼓勵他們進取。

2、利用學科知識加強情感教育,培養健康情緒,使學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四)建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良好的人際關係,是開展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證。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保持心理相容。一個學生能與周圍人保持一種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產生安全感,歸屬感和自信心。

隨着社會的重視,目前學校教育已慢慢成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戰場。這不僅僅需要專業的心理輔導員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課,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師結合本學科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方法充分運用到教學中,兩者有機結合,確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和諧發展,爲適應未來的社會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準備。使他們真正成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國小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四

摘要:在社會的快速發展下,人才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而綜合素質對人才的社會競爭力發揮着關鍵性的作用。因此,現階段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正面臨巨大的挑戰。作爲國小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產生着深遠的影響,如何有效將這兩項工作進行整合並高效開展成爲了教師共同思考的問題。分析了現階段國小德育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現狀,同時提出了幾點整合意見,以供參考。

關鍵詞: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整合

當前,無論是社會還是家庭,對素質教育的重視度都在不斷提高。而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國小學校仍將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作爲教育工作的重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德育和德育教育投入的精力還明顯不足。爲了滿足學生的社會發展需求,促進我國國民素質的提高,加強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並將二者有效結合是十分必要的。

一、現階段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的整合情況。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屬於兩個不同的領域,想要將二者有效結合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教師必須找出兩種工作間存在共同點,並適時融合。但現階段,國小學校中還缺乏這類能夠打破學科界限,對兩項工作進行整合的專業人才,部分學校中負責德育教育工作的教師還身兼其他工作,時間和精力都十分有限,沒有過多的時間對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合進行深入研究,還有部分負責德育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存在着經驗不足等問題。

其次,目前大部分學校還沒有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工作進行整合的意識,校領導沒有提出這方面的要求,教師也並未意識到工作的重要性。這導致了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或德育教育工作時思想陳舊、無法做到靈活變動,影響了工作開展的有效性。

二、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的整合路徑。

(一)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進行實踐整合。

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和國小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進行實踐整合,促進教學效益的提高。可以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適時加入到國小思想品德課程中,例如在教學“讓家園更美好”這一單元的內容時,可以適時爲學生蒐集一些如今我國環境、資源的發展現狀,讓學生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從而學會與“花草樹木和動物交朋友”,讓他們從小養成愛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好習慣。在教學“我在集體中成長”時,多組織學生開展一些集體活動,可以是集體遊戲、集體打掃衛生、集體表演等,讓學生意識到集體的力量以及合作的重要性。

(二)對學生進行鍼對性的教育。

在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參與活動情況、與教師和其他學生的交流合作情況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心理健康評價。爲每一名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作爲進一步針對性開展教學的依據。一次,我注意到一名學生在課堂上不積極主動回答問題,在活動中不善於表現自己,十分的內向和羞澀,於是我立即在這名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上記錄下了她的情況。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常常有意的提問她,不論這名學生回答問題正確與否,我都對她敢於回答的態度表示了充分的肯定與讚賞。在活動中,我讓她參與活動的組織和安排,成爲一個“小領導”,只見她把各項任務都安排的井井有序,其他同學也對他刮目相看。一段時間後,這名學生比之前開朗了許多,回答問題積極了,組織能力也增強了,整個人看起來充滿了自信。

(三)在活動中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結合。

如今,在新課改的推動下,教學手段越來越多樣化,教師開展教學的形式已經不再侷限於課堂中,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以活動、遊戲等方式展開。爲了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次“角色扮演”的活動,讓他們分別扮演交警、環衛工人,甚至是教師的角色。通過角色的互換,讓學生們體會到每個崗位都對社會的發展發揮着重要作用,要學會尊重他人,並明確自身以後的發展方向。在活動中,學生們體會到了交警叔叔的不易,環衛工人的偉大,從心底裏表達出了對他們的致敬,也進一步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學生們紛紛表示以後不會再亂扔垃圾、無視紅綠燈了,也學會尊重教師了。

(四)利用心理繪畫日記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開展形式還需進一步多樣化,以不斷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心理繪畫日記對兩項工作的展開和結合能夠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所謂心理繪畫日記就是讓學生將所思所想以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挖掘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和美好。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的美好,例如花壇中的花草開始發芽了、開花了,讓學生觀察花草的成長過程並用心理繪畫日記記錄下來,在課上,讓學生將自己的繪畫日記展示並加以說明,說一說自己在整個觀察過程中有了哪些感悟,以實現從觀察、繪畫到體悟生活的過渡。對於表達內容積極、優秀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充分肯定。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將繪畫時的想法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來,並上交,教師以評語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

三、結語。

總而言之,德育教育的開展方式有許多,而僅僅掌握方法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發,才能使德育教育真正發揮作用,促進國小生的全面發展。但這項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又艱鉅的工程,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教師要認識到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間的緊密聯繫,科學合理地將二者有機結合,在實踐中總結經驗,爲學生走向社會後獲得更好的發展打下堅實的素質和品質基礎。

參考文獻

[1]高霞。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國小德育教學中[J]。新課程學習,2014,(12)。

[2]孫劍。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國小德育教學中的經驗分析[J]。北方文學,2016,(03):186.

[3]趙廣,汪振德。淺談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的整合[J]。西部素質教育,2015,(18):17.

[4]溫朝明。以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德育教育的時效性[J]。科教文匯,2011,(29):199.

[5]齊愛軍。新時期德育教育創新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5,(08)。

國小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五

一、校園文化對國小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人的性格的形成,先天遺傳佔有較小比例,大部分是靠後天習得。班級同學每天的行爲表現會在不知不覺中相互產生影響,特別是優良意志品質的陶冶。調查發現:約45%的學生會在有心事時找同學傾訴,但這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學會找信得過的同學傾訴,這不僅有益與我們心理的健康發展,而且有助於同學之間良好關係的建立和維持。

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國小生心理健康

1、校方應從四個方面着手加強國小生校園文化建設

校方在國小生校園文化建設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爲在中國學校是由學校建立並實施日常的管理,要想全面細緻的搞好國小生的校園文化,促進國小生心理健康,校方必須積極努力,落實到日常行動中去。

1.1完善校園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構造美麗校園文化氛圍。美好校園文化的建設離不開校園基礎設施和物質環境的建造,只有美好、舒適的校園環境更能讓學生有“家”的溫馨感覺,校園文化建設才更能得到學生的重視和支持,纔有利於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教室裏、走廊上,懸掛學生的優秀作品,可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張貼有關人生觀、道德觀、世界觀等的格言警句,可促進學生樹立道德及責任意識。

1.2繼續改進和完善校園各項規章制度

在思想道德建設上,我們要以不帶有約束性的正面引導爲主要手段,但還要制定各種制度來規範學生行爲。首先,《國小生守則》、《學生日常行爲規範》和《學生學籍管理規定》這樣的基礎規範要緊跟實際進行動態修訂,其次,要制定更加詳細和實際操作性更強的標準,促使學生行爲主動化和自律化。並且要不斷對這些制度進行反思,及時的修訂完善,讓各項管理規章制度有效推動校園文化建設。

2、學生自身和教師應做的努力

學生是學校的主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佔據着主導地位。要想全面深入地建設國小生校園文化必須要充分發揮國小生自身的能動作用,同時班級的幹部要發揮帶頭模範作用。

2.1提高學生認知能力

創造良好物質環境。良好的精神面貌離不開清潔舒適的自然環境,在舒心的環境中,國小生的精力會更加充沛,行爲也會更加積極主動,從而促進良好校園文化的建設。因此,應提高學生自己的主人翁意識,努力營造乾淨、舒適的校園環境。

2.2充分發揮學生楷模帶頭作用

學生楷模映射出良好的校園文化和校園價值觀,他們爲其他學生提供可資借鑑的成功範本,引領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同時,他們也是學生與學校情感溝通的中介橋樑,從而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找到行動的抓手,規範自我言行,強化自身價值觀,體現良好的學校精神風貌。

2.3努力發揮教師的作用

建設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師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教師擔負着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合格人才的繁重任務,教師在學生面前的言行均會影響國小生行爲價值觀的確立,因此,教師要從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修養,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建立新型和諧的師生關係。

2.4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活動

豐富學生課餘生活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載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有效將教育與實踐活動結合爲一體,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真善美,通過活動,讓學生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從而能更好地自我成長。要注意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的豐富性和創新性,要能滿足不同特點學生各方面發展的需求。

3、結語

總之,建設良好的校園環境是培養國小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環節,並且當前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着嚴峻的挑戰,這還需要更多的人不斷地在實踐中發現探索,才能總結出更好的建設校園文化的措施,纔能有利於促進國小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良好氛圍的形成。

國小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六

摘要:健康的一半是心理上健康,不久前有人預言,心理疾病將是21世紀之患。國小生作爲21世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心理健康將直接影響着國家的昌盛、民族的振興,讓孩子們掌握文化知識的同時讓他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們的神聖職責。

關鍵詞: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

國小階段是個體自我概念逐漸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由於孩子們缺乏生活經驗,對生活沒有正確的認識,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模糊,缺乏處理問題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極容易走心理“彎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擁有健康的心理就顯得尤爲重要。這意味着,老師不僅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還應成爲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

作爲一名國小一線教師,我就自己在教育教學中對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嘗試和體會與大家一起交流。

一、教師自身要擁有健康的心理並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思想、言行、舉止都會給學生帶來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要求教師不但要擁有較高業務知識,還應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教師還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在教育教學中時刻以“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員”的身份深入學生的心靈進行教育。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教師只有無私地對學生傾灑愛的甘露,才能更好地塑造、淨化學生的心靈。學生只有在教師真心、真情、真愛的陶冶下,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纔會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之中。

二、關注學生心理,營造一個良好課堂心理環境

作爲教師,不但要重視學生的學業發展,還必須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教師雖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學知識,但還不能很好地瞭解學生心理,大多數教師認爲國小生心理問題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迎刃而解。其實,國小生有他們自己的特殊心理,他們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工作中一些老師遇到“問題兒童”時,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原因,把問題移交給家長,而不是蹲下身子與學生進行直接交流,這樣往往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們失去自信,變得沉默、孤僻,從而直接導致學生心理出現問題。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不但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還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思想得到認同,心靈得到溝通,情緒得到調節,行爲得到規範,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在愉悅的氛圍中學得懂、學得好。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只有學生主動走近老師,和老師成爲朋友,才能擁有健康的心理。

三、滿足學生合理需要,從小樹立正確人生觀念

合理滿足學生正當需要,是國小生形成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基本條件。國小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物質需要、安全需要、交往和愛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國小生合理的需要如果得不到適當的滿足,就會影響其正常的成長,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因此,在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教育的功能,儘可能地爲國小生創造條件,提供機遇,滿足其需要,在國小生滿足需要的同時有針對性地採用不同的方法積極引導,使之基本能對事物的善惡、美醜、是非進行判斷、甄別。國小生由於缺乏判斷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滿足需要的衝動驅使下,受到不健康或不正當誘因的影響,採取不恰當的方法和途徑求得滿足,從而導致錯誤行爲,這就要求我們從事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員和班主任都能根據有關方面的知識,善於識別,及時發現,及時有效地給予調節、治療和引導,讓學生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健康成長。

四、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多層次、全方位追蹤學生心理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工作,爲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很有必要。心理健康檔案的內容可依據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定,涉及的內容包括學生的性格、智力、學習適應性、學習能力、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以及家庭情況、師生關係、同學關係等。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可以爲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學依據,從而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並可預防各種心理問題的發生。學生自己也可通過心理檔案更好地瞭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內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潛能,揚長補短。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艱難的過程,但只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們付出真心、真情、真愛,一切“從心”做起,我們就能讓孩子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參考文獻

[1]殷炳江。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13.

國小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七

摘要: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國小生易出現孤獨、自閉、依賴等心理健康問題,給他們的成長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不僅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更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夠提高國小生的心理素質,又能夠促進國小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積極調動國小生的積極性。本文通過分析國小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討論新課程背景下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

關鍵詞: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途徑存在問題

近年來,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一方面家庭中的獨生子女數量增多,孩子受到父母過分的溺愛,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另一方面社會的飛速發展使國小生處於瞬息萬變的大環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而出現心理問題。國小生心理健康不僅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還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國小必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依據“以人爲本”的理念進行教學,不斷推進素質教育,逐步提高國小生的綜合素質,在整個學校教育過程中全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國小教師必須具備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夠在日常教學中更好地對國小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嚴重製約了國小生的身心發展,需要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筆者根據實際教學經驗,通過分析當前國小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進而探討新課程背景下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

一、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缺少專業人員,部分教師業務素質有待提高。

許多國小由於師資力量的限制,沒有配備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都是由政教處主任、團委書記、德育副校長、班主任等監管,誰有時間誰抓,但是他們基本都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心理教育培訓,在工作中難以運用心理學知識引導國小生健康成長,難以幫助國小生改變性格上的缺陷,造成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流於形式,表面上看是齊抓共管,統籌兼顧,實際上都是表面文章,沒有發揮實際作用。一些國小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個人素質偏低,工作積極性不高,往往都是帶領國小生觀看教學視頻或者電子課件等,不能對國小生進行有效的心理輔導。

(二)在輔導上偏重學校,忽視家庭和社會的配合。

目前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偏重於學校教育,認爲國小生只有在學校裏才能夠身心健康發展,完全忽視了家庭和社會的作用。實際上,家庭和社會在國小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一個不和諧的家庭或者一個不安逸的社會都會造成國小生個性偏激,性格孤僻。一些國小還依舊施行“關門教育”的策略,以爲通過上輔導課,搞心理輔導活動,或者聘請專家到學校進行講座就可以促進國小生成長。其實,這樣並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脫離了家庭支持、社會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片面的。心理健康的真正目標是鍛鍊國小生的意志和能力,提高他們對於學習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

(三)存在錯誤的認識,把心理健康教育當做擺設。

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錯誤的認識,經常會認爲心理健康教育處於從屬地位,把心理健康當成擺設,僅僅是爲了應付上級教育部門的檢查。而且國小裏常常將一些不能勝任一線教育工作的教師安排爲心理輔導員,這些教師教育觀念陳舊,教學方法單一,使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實亡,似有實無。有些學校用閒置的教師作爲心理諮詢室,條件簡陋,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學設施,也沒有固定的資金投入,漸漸的國小生就對心理健康失去了興趣。而且目前國小心理健康課程開設不完善,沒有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整體教學體系中,只重視數學語文等學科的教育工作。

二、新課程背景下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

(一)積極開展師資培訓,建立優秀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

近年來,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因此國小必須將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積極開展師資培訓,逐步建立一支既有紮實基礎又有豐富經驗的心理專業教師隊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學校必須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因爲國小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擾,如果不能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就很容易走上歧途。要把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放到與其他學科教育同等的地位,並且納入學校的重點工作,使國小生獲得更加全面和科學的心理健康輔導。要協調好心理健康與學科教學的關係,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知識。還可以給國小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定期對國小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檢查和考覈,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整體教育網。

學校要注意到家庭和社會在對國小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積極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創新管理模式,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讓國小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獲得更多的收穫和啓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尤其對於國小生來說,他們的社會經驗不足,家長要給予國小生正確的教育,給他們營造和諧友愛的家庭環境,鼓勵孩子尊老愛幼和樂於助人。同時,學校要積極爭取更多的社會力量的幫助,比如醫療、環保、公益等,充分利用各種有效的社會資源,讓國小生享受開心快樂的童年。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只有將學校、家庭、社會的力量統一起來,才能獲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全方位、多層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重視程度。

要想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發揮作用,就必須積極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心理教育活動,比如可以根據學校的師資力量等情況合理建立心理諮詢室,配備基本的教育設施,選拔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改善國小缺乏心理健康教師和心理健康場所的現狀。要根據不同年級國小生的身心發育特點,開設心理健康輔導課程,講授心理健康知識,培養自我調節能力等,讓國小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規範的行爲習慣,提高學習興趣,用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爲了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學校必須建立完善的工作任務和目標,並且定期進行自我總結和反思。

三、結語

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對於國小生的學習和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是國小生成長的需要,而且是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要提高重視程度,秉承生本教育理念,遵循新課改的要求,加強師資配備,建立完善的協調機制,規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強與家庭、社會的結合,從而實現高效的國小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王海寧。國小生心理問題及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分析[J]。科技展望,2014年第17期。

[2]董靖平。中國小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J]。考試周刊,2014年第14期。

國小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八

一、深挖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相關內容

由於教學是教師的工作重點,教學能夠爲學生造成極大的影響。教師必須要在學科的教學裏找到和心理學相關的內容,從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影響學生的心靈。例如,在教授“理想的風箏”一課時,教師可積極地引導學生,使其充分地結合自身的實際生活進行思考:假如大家身邊也有如同劉老師那樣的殘疾人,那麼其將會如何面對工作與生活呢?

在思考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充分認識到堅強執着以及積極樂觀的重要性,充分明白心態纔是決定一切的重要因素,同時幫助學生表達出其心得體會,引導其怎樣面對與處理在學習以及生活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二、創設良好的校園心理環境

學校應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從而爲國小生創設良好的校園心理環境。學校可以開展專題講座,舉辦多種課外興趣小組活動以及開展班會等,從而使國小生的學習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提高其學習興趣,使其身心都得到良好的鍛鍊與發展。同時,學校也可以因地制宜,積極地創建心理健康教育專欄,藉助於電教設備等手段定期向學生普及與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加強對師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從而美化生活以及陶冶其情操,使得師生的關係變得更加和諧與融洽。

三、提升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獲得學校領導的充分重視及支持,必須要有全體教師的積極參與。教師不但要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其也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會在極大程度上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造成影響,所以,必須要加強對教師的培養,持續地提升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從而有效推進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實施,提升國小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四、營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環境

學校應該積極營造家校“心育”的優良環境,使家庭以及學校開展同步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可以藉助於家長座談會等方式,經常對家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養,讓家長了解一些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常識。幫助家長了解到和諧、輕鬆的家庭環境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因素。

學校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與交流,讓家長及時瞭解學生的真實表現,同時和家長積極配合,充分滿足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及時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情緒,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在大量宣傳家教知識的基礎上,應該積極地提升家長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通過準確的方法與良好的行爲教育以及影響孩子,保證教師與家長達成一致目標,從而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五、總結

總而言之,新課標堅持的宗旨即爲“以人爲本”,主張應該充分信任、理解以及尊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變成此環境下教育開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學校要積極地創設出良好的校園心理環境,提升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時各個家庭也要積極地配合學校工作,營造出良好的家庭心理環境,在社會、家庭與學校的共同配合下,充分重視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從而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不斷地完善與昇華國小生的人格與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