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實習報告

茶葉產業化調研報告

第一篇:茶葉產業化調研報告

茶葉產業化調研報告

積極接軌杭州茶都 努力打造淳安“茶鄉”

我縣是浙江省的產茶重點縣,茶葉也是我縣農村經濟的傳統骨幹產業,產茶歷史悠久,鳩坑茶唐代既爲貢品,我縣也是國家“十大茶種”之一“鳩坑種”的原產地。我縣所產茶葉品質優異,在國內外市場享有良好聲譽,是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縣。全縣有茶園面積14.5萬畝,其中採摘茶園面積12萬畝,2014年全縣茶葉產值實現2.69億元,全縣農民人均年茶葉收入達到690元。茶葉產值佔農業總產值15.8%,茶葉產業真正成爲我縣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成爲我縣農民重要的收入來源。

2014年以來,杭州市委市政府啓動實施“茶爲國飲、杭爲茶都”戰略,積極把杭州創建成爲中國茶葉展示中心、茶葉信息中心、科技創新中心、茶葉貿易中心、茶文化中心和茶旅遊中心。我縣是杭州的後花園,也是杭州地區最大的產茶縣,茶園面積佔杭州市的32.4%,產量、產值分別佔杭州的12.4%和26.4%,在實施“茶爲國飲、杭爲茶都”戰略中,我縣的地位舉足輕重。我們應積極響應和主動接軌這一戰略,充分發揮我縣茶業資源優勢和千島湖生態環境、旅遊優勢,進一步發展壯大茶葉產銷規模,積極實施“千島玉葉”品牌戰略,努力引進培育茶加工企業,拉長茶產業鏈,強化千島湖鳩坑茶文化宣傳,開發茶葉生態觀光遊,把我縣建設成爲杭州茶都的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遊基地、茶研發基地,真正實現“杭爲茶都,淳爲茶鄉”。

1.確立新戰略“杭爲茶都、淳爲茶鄉”這一戰略的提出和付諸實施,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機制、新的措施、新的探索,可謂任重而道遠。一要統一思想,營造氛圍。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全縣上下各級政府、各相關部門、茶葉協會要圍繞打造“淳安茶鄉”這一目標,切實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積極做好全面接軌杭州“茶爲國飲、杭爲茶都”戰略的準備,綜合各方力量,不僅要做好茶產業領域的文章,還要在旅遊、文化、休閒、市場等諸方面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充分營造“茶鄉”氛圍;二要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在深入調查研究、專家研討的基礎上,對涉及茶鄉打造的各方面進行科學的規劃。首先要全面規劃,茶鄉的打造,不僅涉及茶產業的發展,還包含茶工業、茶旅遊、茶文化等諸多方面,農業、供銷、旅遊、城建、計劃、經貿、宣傳等多個部門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其次要科學規劃,合理劃分茶園基地、茶葉加工、茶葉銷售的重點區域,對產茶自然環境優越、生產基礎紮實的區域實施重點扶持,在城鎮、旅遊設施建設進程中,應充分考慮茶館、茶休閒購物等茶葉休閒區的規劃,同時,利用我縣一流的生態旅遊環境和茶文化遺存,科學規劃好1~2條茶業旅遊線路;第三要建立健全規劃執行監督檢查制度,強化規劃的強制性、嚴肅性和一貫性;三要強化領導,協調發展。“接軌杭州茶都、打造淳安茶鄉”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爲保障該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成立以縣委、縣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農辦、農業、供銷、旅遊、城建、計劃、文化、財政、茶協等部門主要領導參加的領導小組,下設各部門經辦人員組成的工作協調小組,對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遊基地、茶研發基地的建設等方方面面工作做好協調,促進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2.夯實茶基礎 沒有規模就沒有競爭力,沒有規模就沒有希望。一要繼續擴大無性系良種茶的發展。無性系良種在名茶生產中發揮的效益已日益凸現。通過發展,力爭使良種茶園所佔的比例五年後增至60%。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強化新建基地的標準化,品種選擇上要合理搭配,注重早生與高質的協調格局;二要加大老茶園改造力度。我縣茶園總面積14萬畝,其中經省級認定的無公害茶園7.1萬畝,獲得有機茶認證的茶園近千畝。因自然條件、培管水平的差異,尚有2萬畝地勢環境較好的茶園處於荒蕪和半荒蕪狀態,急需對這些茶園進行改造,提升茶園基礎水平。同時強化無公害、綠色、有機茶認證;三要全面推進茶廠的優化改造。利用浙江省實施茶廠優化改造項目的契機,積極開展我縣的茶廠優化改造工程。整合現有資源,鼓勵扶持有條件的茶葉生產大戶進行茶葉加工廠無公害標準建設和改造。並通過標準化加工廠的示範帶動,推動我縣茶葉生產的無公害標準化進程,培育茶葉加工大戶和企業。

3.強化茶開發 一是強化普通茶類的多種類開發。在全面提升千島玉葉、千島湖銀針、鳩坑毛尖等現有名茶質量的基礎上,並積極適應市場發展趨勢,適時地進行適合機採名茶的開發,以實現全面應用機械化生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名茶質量,增加茶葉生產效益;二是積極招商引資。利用千島湖的知名度、優質的一級水體、“工業興縣”的濃厚氛圍,依託鼓山、坪山等工業園區等載體,積極引進、扶持有實力的企業進行蒸青茶、花茶、茶飲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方面的茶葉深加工開發,拉長茶葉產業鏈,提高茶葉原料的利用率,促進茶葉經濟的增長;三是抓好地方特色茶開發。我縣的黃金茶、苦丁茶很有開發潛力,要有意識地利用區域和山地資源優勢,積極培植特色茶基地,創新開發機制,做足特色茶文章,提高山區茶農收入。

4.加強茶研發 首先要強化合作,建立茶葉研發中心。利用淳安縣委、縣政府與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簽訂合作框架協議的契機,全面加強與在杭“國”字號茶葉科研、學術部門的交流與合作,依託我縣豐富的茶葉資源、優越的生態環境、濃厚的文化積澱,建立茶葉研發中心,力爭在茶葉生產、深加工利用等方面走在前列;其次,要健全茶葉科技推廣網絡。我縣茶葉在這幾年取得長足發展,離不開全縣茶葉科技推廣隊伍爲提高全縣茶葉生產技術水平所做的努力。縣財政要設立茶葉技術推廣專項資金,用於茶葉新品種引進推廣、標準化生產示範、加工新工藝研究、無公害技術示範等方面,確保茶葉科技推廣的順利實施,使茶農、經營者能有效地將先進科技應用於生產;三是要建立國家級茶葉科技示範場。以縣茶葉良種試驗場爲基礎,以實施農業部項目“茶樹良種科技示範場建設”爲契機,切實增強場內的基礎設施建設,配備相應的生產、教學設備,將其建設成爲國家級的茶葉科技示範場,爲全縣茶葉科技的試驗、示範、應用推廣提供支持。

5.激活茶貿易 我縣的茶產業是市場主導型的產業,要進一步激活茶貿易,重點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完善市場網絡。抓好新千島湖茶葉市場的建設,努力將之建設成爲功能配套、設施齊全、管理規範集茶葉交易、茶葉休閒於一體的省內一流茶葉市場,全面提升市場的檔次和品位。同時以此爲基礎,扶持鄉鎮產地市場、茶葉龍頭企業的建設,加強管理,促進“企業+基地+農戶”、“市場+訂單+農戶”經營模式的形成,搞活茶葉流通;二要加強信息網絡建設。加強與淳籍在外茶葉經營者和外地茶葉市場的聯繫,收集市場信息和營銷經驗。利用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開展廣泛宣傳,並在互聯網上設立千島湖茶的網站,加強信息網絡體系建設,掌握可靠、及時的市場信息,更好地指導茶葉生產;三要鼓勵經營者在外開設茶莊、門店。對在大中城市開設茶莊、門店,銷售千島湖茶的經營進行獎勵扶持,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來宣傳推銷我縣的茶葉,提高千島湖茶的市場佔有率。

6.打造茶品牌 品牌是一個產品能經久不衰的源泉,沒有品牌的支撐,產業的發展很難健康長久,茶葉產業的發展,品牌的作用尤爲明顯。一是要統一思想,突出重點。“千島玉葉”經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歷經十餘年打造,已是浙江省著名商標,對我縣茶葉產業發展意義非凡,各鄉鎮、部門、企業要切實統一思想,集中力量打響“千島玉葉”品牌,將之打造成爲淳安的地方品牌、千島湖茶的“金名片”和淳安的“藍寶石”;二是要加大宣傳促銷。依託杭州茶都這一龍頭,利用千島湖的生態旅遊優勢,擴大宣傳,積極促銷。縣財政應逐年增加茶葉品牌宣傳資金,用於千島湖茶的品牌宣傳促銷。利用各種機會在我縣組織各種茶事活動,吸引外地客商、茶人、企業來淳,積極參與外地舉辦的茶事活動,加強交流,全面推介千島湖茶;三是要強化品牌管理。要以茶葉產品推行qs認證爲契機,聯合有關部門,加強對茶葉品牌、茶葉質量、茶葉包裝的管理。

7.弘揚茶文化 我縣產茶歷史悠久,茶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要積極接軌杭州茶都,充分挖掘我縣茶歷史、文化遺存,積極籌建三大中心:茶藝表演中心、茶文化展示中心、千島湖茶推介中心。組建茶藝表演隊,尋找一套適合千島湖茶特點的品茗茶藝,在茶藝表演中心,充分展示千島湖茶的風采;挖掘、收集整理我縣茶歷史、文化遺存,建立茶文化展示中心,向遊人、客商介紹我縣茶葉文化,提升千島湖茶文化內涵;建立千島湖茶推介中心,精心設置推介載體,向外推介我縣茶資源、茶產品、茶企業、茶貿易,提升我縣茶業知名度和影響力。

8.發展茶旅遊 我縣擁有舉世聞名的千島湖,爲發展茶文化、茶旅遊提供不可多得的平臺,我們要藉助這個平臺,做優做強茶旅遊文章。一是要開發茶旅遊產品,製作開發適合旅遊銷售的茶葉產品及相關紀念品,創新營銷模式,與旅遊緊密結合,即促進茶產品的營銷,又提升旅遊內涵;二是要開闢1~2條茶旅遊觀光線路,依託千島湖強大的旅遊優勢,在茶葉生產、茶文化氛圍濃厚的地方,開闢茶文化、茶觀光、茶休閒等旅遊線路,吸引遊客關注茶葉,宣傳茶葉;三是開發休閒觀光茶園,選擇交通較便利、茶園景觀秀美之地,配套相應的供遊人採製設備、品茶休閒場所,積極拓展茶園休閒觀光遊;四是推進茶館業的興起,千島湖鎮作爲“休閒度假勝地”,要科學規劃建設一批文化味濃、品味高、富有特色的茶館,增添城市休閒內涵,延伸旅遊產業鏈,促進茶文化、茶旅遊、茶產業的和諧發展。

第二篇:關於茶葉產業化的調研報告

關於茶葉產業化的調研報告

恩施市09青幹班胡志

茶葉是我市的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恩施市茶葉產業不斷髮展壯大,三張名片之一的恩施玉露在全國也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和其他一些知名的茶葉產地如浙江、五峯相比,我們還有不小的差距,恩施的茶葉產業走向何方,值得思考。本文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屯堡鄉作爲調查研究對象,旨在以小見大,進一步探索如何發展壯大全市的茶葉產業。

一、基本情況

屯堡鄉地處恩施以東,茶葉是全鄉的重要支柱產業。經過不斷髮展,全鄉現有茶葉面積2.3萬畝,其中可採摘面積1.4萬畝,茶園面積僅次於芭蕉。全鄉現有大小茶葉加工企業18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有兩家。

二、在發展壯大茶葉產業方面的一些做法

1、以打造茶葉走廊重點,繼續擴大茶葉種植規模。根據市委政府提出的打造大峽谷沿線旅遊通道的要求,

將恩施大峽谷旅遊通道沿線作爲茶園發展的重點,09年發展茶園2014畝,計劃通過一年時建成由馬者、楊家山、屯堡、大樹、新街、花枝山等六個村(居)組成的屯堡茶葉帶,初步形成長達30公里的茶葉走廊。

2、示範帶動,加強茶園管理。以創建示範板塊基地、培植茶葉大戶爲抓手,將面積較大的茶園和種植面積較多的茶葉大戶作爲重點,由村幹部和派駐各村的茶葉技術員重點扶持,統一指導,將其建設成爲茶園生產管理示範板塊基地,同時輻射帶動周邊茶園的管理逐步走向科學化、規範化。

3、優化環境,扶持龍頭企業。鄉政府從優化發展環境入手,加強對企業的宣傳推介,爲企業的成長創造良好環境,同時鼓勵企業積極申報各種專業認證,包括qs認證和綠色食品認證等,鄉政府拿出資金對通過各種認證的企業進行獎勵。

三、茶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

爲不斷髮展壯大茶葉產業,屯堡鄉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整個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但同時我們也發現,其中也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品牌意識不強。據統計,全鄉茶葉生產企業18家,有品牌的僅4個,品牌分散,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宣傳推介突出不了重點,經過幾年的發展,幾個茶葉品牌仍然是知名度不高,僅在市內有一定知名度。

2、作坊式加工企業多,龍頭企業少,帶動能力弱。全鄉茶葉產業效益低、規模經濟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就是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不足以帶動整個茶葉產業發展。目前,全鄉茶葉加工企業達到18家(據調查,家庭手工作坊加工戶12戶),其中規模以上茶葉加工企業僅2家,絕大多數廠家仍採用原始作坊式的生產方式。2014年,全鄉茶葉產量250餘噸,銷售收入420萬元,均價僅8元/斤。

3、茶葉基地面積大,標準化生產面積小,經濟效益低。全鄉茶葉基地面積雖然達到了2.3萬畝,但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的僅1200畝,而有機茶標準基地則只有一塊,僅300畝。全鄉茶園老化嚴重,經濟效益低。大多數茶園建設於上世紀70—90年代,品種雜、樹老化、產量低。

四、對策及建議

1、由注重生產加工向注重品牌建設轉變,努力擴大品牌知名度。全鄉有影響力的品牌有“沙龍茶”、“華智

香茗”、“申傑玉露”,“花枝茶”,但都不是知名品牌。茶葉強勢品牌的缺失已成爲茶葉產業發展的主要障礙。一是要加大對優勢品牌的扶持力度,使其不斷良性發展,逐步提高其知名度;二是加大宣傳力度。選取經濟實力較強,市場競爭力較強的企業品牌,政府牽頭,科學策劃,加大宣傳推介力度,不斷提高品牌覆蓋面;三是大力支持企業參加各種茶葉評鑑活動,通過獲得的各種獎項,提升知名度,同時支持企業設置專賣店,在開拓市場的同時,提高品牌知名度。

2、由注重基地建設向注重培植龍頭企業轉變,努力發展壯大龍頭企業。要由注重基地建設向注重培植龍頭企業轉變,將扶持龍頭企業發展放到比發展茶園面積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來。一是要培植壯大龍頭企業。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採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方式,由企業自由選擇,走強強聯合之路。二是提升企業加工水平。通過增加投入、qs認證等措施,引導和促進精製茶廠的優化改造,重點改造和建設選址恰當,有一定生產規模和經營能力的加工廠,淘汰部分無資源優勢或佈局不合理的家庭式作坊。三是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對擁有註冊商標、建有基

地、獲得國內、國際相關茶葉質量或質量體系認證的企業,予以重點扶持,使其儘快成長壯大。四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利用現有的企業和基地,積極引進知名大企業、大品牌落戶,合作開發茶葉產業,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茶業綜合效益。

3、由注重擴大基地規模向提高基地標準化程度轉變,大力提高基地質量和效益。 茶葉基地規模較大,但基地標準化程度不高。要由注重擴大基地規模向提高基地標準化程度轉變。一是加大無公害茶園、有機茶園建設力度。進一步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從茶園環境清潔化和投入品清潔化入手,加快無公害茶園和有機茶園建設。積極鼓勵和支持茶葉企業進行無公害、綠色食品和有機茶產地認證。二是加大老茶園改造力度。堅持發展新茶園與改造老茶園並重,採取以獎代補的形式,積極引導和鼓勵茶農改造老低產茶園,提高種茶效益。三是要抓好茶葉大板塊建設。繼續採取建設重點板塊,再用板塊輻射帶動的方式,不斷提升茶園管理水平。

第三篇:加快海青茶葉產業化發展的調研報告

做大做強海青茶產業 打造江北綠茶第一鎮

膠南市海青鎮黨委、政府

膠南市海青鎮位於青島西南部,素有“北方綠茶之鄉”的美譽,是山東省北茶科研中心確定的青島地區唯一的北茶科研基地。全鎮64個行政村,1.26萬戶,4.24萬人口,總面積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8萬畝,其中綠茶3萬畝,年生產幹茶200餘萬斤,實現經濟效益12014餘萬元,農民人均增收2100元。茶葉專業村43個,加工企業130餘家,國家級無公害茶園基地6處,有機茶園基地5處,茶葉行業協會及專業合作社5家。近年來,作爲青島市的茶葉主產區,海青鎮把茶業做爲富民興鎮的突破口,加快茶葉產業化發展,將海青茶這一特色農產品優勢轉化爲經濟優勢,着力打造“江北綠茶第一鎮”。

一、加強茶葉統一品牌建設,提高市場競爭力

以科技興茶作爲突破口,通過實行有機茶、無公害農產品、食品安全管理體系、qs認證,加強全鎮3萬畝茶園的標準化管理。重點是以註冊“海青綠茶”商標爲突破口,通過建立海青茶質量標準體系、制定《“海青綠茶”商標使用管理實施細則》等措施,加強對全鎮130多家茶葉加工企業的生產管理,把各類茶葉品牌有效整合爲“海青綠茶”品牌,舉全鎮之力對該品牌進行集中統一宣傳和推介,促使“海青綠茶”對外形成一個“拳頭”,增強市場競爭力,更好推動茶葉產業化發展。同時,加強對茶農的技術培訓,實施“科技興茶”。專門聘請省、市茶葉技術專家擔任 1

顧問,按照標準化生產的要求,從種植、澆水、施肥、修剪、防治病蟲到採收,特別是合理用藥和田間管理等環節,對茶農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技術指導,紮實搞好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營造防護林帶,栽植相生樹種,爲有機茶葉生產創造微域性氣候,做到規範化操作,高標準生產。

另外,利用廣播宣講、科教片播放、科技明白紙發放、組織茶農外出學習等多種形式,將新技術、新辦法及時地傳授給茶農,切實提高茶農栽培技術。爲使海青茶真正成爲無污染綠色飲品,加強了茶園科學管護,推廣應用新技術,特別是加大推廣應用dnd生物肥、生物殺蟲燈等技術的力度,提高海青茶的內在品質。嚴格按照“無公害有機茶園”種植的規範要求,積極引導茶農在種植管理茶樹時,全部施用農家土雜肥,堅決杜絕使用化肥和農藥,爲加工優質茶提供優質原料,增強茶葉產業抗禦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

二、實施基地帶動戰略,建設良種茶繁育基地

加快建設現代化農業示範園區,全力夯實茶園基地建設,積極推進茶葉基地建設向“高、精、尖”方向發展,將北部山區建成高標準的生態示範園、旅遊觀光園。根據規劃、技術、資金和項目建設向“海青綠茶”品牌茶葉基地集中的要求,對新發展的成方連片茶園,制定了優惠獎勵政策,每畝分別給予200—300元的補貼;對新發展的無性系茶園,每畝給予600元的補貼,以此推動品牌茶葉基地規模不斷髮展壯大。按照因地制宜、統一規劃、合理佈局、集中成片、分步實施的原則,將“海青綠茶”品牌基地發展重點安排在後河東、後河西等15個宜茶村莊。對各

村莊宜茶區域、宜茶品種作出具體規劃,明確劃分新老品種、有性系與無性系的種植範圍,搞好不同品種、不同季節的合理搭配。突出發展無性系良種茶園,對現有老茶園制定分次分批進行良種化改造的計劃。爲改變“海青綠茶”茶葉品牌基地良種特別是無性系良種比例低的現狀,繼續爭取上級業務部門的扶持,進一步完善青島市名優茶良種繁育基地建設,運用有機茶生產規程逐步對現有樹齡老化、樹勢弱化的茶園進行全面改造,形成萬畝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千畝有機茶生產基地。

三、打好節會牌,以生態旅遊促進茶業發展

爲進一步發揮海青的旅遊資源,彰顯海青茶的價值,進一步加大“海青綠茶”品牌以及休閒觀光農家樂旅遊項目的宣傳推介,提升“海青綠茶”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2014年成功舉辦首屆青島膠南海青綠茶採茶節的基礎上,2014年“五?一”黃金週期間,以國家級農業旅遊示範點---青島海青綠洲茶葉精品園爲依託,以“品茶品竹品山水,休閒觀光農家樂”爲主題,與市農業局、旅遊局聯合成功舉辦了青島膠南第二屆海青綠茶採茶節。先後開展了採茶競賽、炒茶表演、茶藝現場表演、祭拜“茶聖”陸羽和文藝表演等系列活動,吸引了5萬多名遊客參加,促進了茶業和旅遊業的互動融合,帶動全鎮生態旅遊的發展。爲提高節會質量和檔次,全鎮累計投資140多萬元,修建茶藝展示樓一處,登山石道800米,觀光亭兩個,設置陸羽雕像一座;結合新農村建設,調整規劃130畝土地,建設了可供5000多人同時進行茶葉交易的膠南市最大的茶葉交易市場;平整採茶節活動主場地3萬平方米,挖運土石3.5萬立方米,整修道路10公里。計劃投

資40萬元,建設全市規模最大、專業性最強、品種最豐富的茶葉生產資料超市,進一步拓寬旅遊空間,鼓勵引導周邊羣衆大力發展鄉村生態遊。

四、興辦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做大做強海青茶產業

積極引導扶持茶農組建專業合作組織,成立了青島碧雪春茶業合作社,吸收社員1000多人,輻射帶動周邊20個村。合作社在搞好內部管理,確保協調運作的基礎上,積極發揮經濟活動主體作用,爲茶農搞好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的服務。在北京、濟南等大中城市和周邊區域建立綠茶直銷點20多處,開拓了國內外市場,有效實現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同時,鼓勵引導合作社成員統一茶葉品牌,嚴格有機茶和綠色、無公害產品等標準化生產和管理,不斷提高茶葉生產的檔次和水平,使產品向綠色化、有機化、名牌化方向邁進。引導合作社成員積極參與“中茶杯”、“農業博覽會”、“名優茶博覽會”等品牌創建活動,增強茶葉品牌的市場競爭力。隨着綠茶產業的不斷壯大,按照拓展產品外延,延伸產業鏈條的發展思路,逐步帶動發展保健食品、包裝、茶具等與茶葉相關產業的發展,真正發揮茶葉產業化的輻射帶動作用。

儘管海青茶發展總體情況良好,但仍存在着宣傳推介力度不大、文化品位和檔次不高、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等問題。下步,一要大力培植龍頭企業。抓好加工龍頭企業建設,引導青島海青綠峯有限公司、青島華歐集團香茗苑公司、海青後河西茶廠等龍頭企業上規模、上檔次、提高標準化水平,走“銷售帶加工,加工連基地”的龍頭髮展模式,帶動全鎮茶葉加工企業,把品牌建設

與茶葉標準化栽培及加工結合起來,逐步規範整個綠茶產業。二要提升海青茶的品味。通過採取政府投入啓動或招商引資的方式,加大對北部山區的開發建設力度,建立茶道茶藝表演館,推出不同風格的茶藝表演,提升茶文化內涵;建立茶葉展示廳,蒐集30多年來“海青”茶葉發展的資料、圖片,對“海青”茶葉的歷史變遷作一個全面的展示,體現其深厚的發展底蘊;毛竹林邊建立加工車間,遊客可以現場採摘鮮葉,當場加工、品嚐,努力讓“海青”綠茶成爲一個旅遊產品、文化產品,不斷增強文化內涵,提升綠茶品味和層次,進一步擴大對外影響力。三要全力做好第三屆青島膠南海青綠茶採茶節的籌備工作。爭取市政府大力扶持,投入必要的精力和財力,統一籌劃,具體指導,精細操作,辦成國內茶葉界最具特色的節會活動,進一步宣傳推介海青綠茶,進而促進其他膠南綠茶的發展,使其成爲聲名遠播、品位一流的中國北方茶葉。四要繼續膨脹茶葉種植規模。計劃到“十一五”末,新建立茶葉種植基地1萬畝(其中無性系良種茶園1000畝),使全鎮茶園總面積達到4萬畝,實現人均一畝茶,真正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路子。(劉洪成供稿)

2014年5月

第四篇:關於污水產業化調研報告

關於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發展的暑期實踐報告

天目學院經濟管理系陳嘉樹國貿 111班201408450121 摘要:暑期實踐是大學生的必修環節,是大學生零距離接觸社會的機會。雖然人們說大學是半個社會,但是與真正的社會相比,真的還差好遠。所以作爲一名大學生,一名想要提高自己的大學生必修認真貫徹和高重視暑期實踐。本人在校學習認真刻苦,深知理論聯繫實踐的重要性,從而把暑期實踐作爲這個暑假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衆所周知城市水污染已經成爲水資源浪費的主要原因,從而相應而出的城市污水處理的產業相應而生,本次實踐的目的就是了解城市水污染的大概狀況,並且調研城市污水處理產業發展的狀況,讓自己在實踐中拓展知識,並且培養自己實踐水平,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暑期實踐城市水污染污水處理產業實踐能力

正文:

一、前言

水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是自然界的基本要素,也是人類和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雖然地球上水的儲量很大,但是,人類能直接取用的河、湖淡水資源卻十分有限。我國水資源缺乏,全國600多個城市中目前大約一半的城市缺水,且水污染嚴重,90%的城市水域污染嚴重,南方城市總缺水量的60%~70%是由於水污染造成的。

我國水體污染主要源於超標排放的工業廢水和大量未經處理直接進入水體的城市生活污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其中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247.6億,佔污水排放那個總量的53.8%。城市生活污水正成爲水污染的最大“公害”之一。因此,城市生活污水的處理對於改善城市質量與居民生存環境,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市場化目標及內涵

我國90%的污水處理及配套系統還是事業單位或準事業單位的運營方式,致使投資匱乏、效率低下、職責不分,市場機制無法發揮,不能適應城市化發展的建設要求和效率要求,因此城市污水處理行業改革的首要任務是進行產業化改造。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的目的是推動城市污水處理行業的發展,促進產業鏈的良性循環。

市場經濟條件下,改革與發展的最終目標是效率和效益,通過提高效率,最終實現公衆利益、社會利益和環境效益。產業化關鍵是改變了原來的投資、建設和運營體系,單純的產業化發展不能從根本上保障高效率目標的實現。所以城市污水處理的產業化應該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效的產業化,需要以市場化爲手段,利用市場機制,通過引入符合行業特徵、有限且有效的競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具體而言,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市場化發展主要任務包括:

1)改變原來事業單位的組織形式,實現運營主體企業化;

2)清晰界定政府與企業的責權利關係,政企分開;

3)完善產業鏈各環節,壯大產業主體;

4)完善價格機制,建立合理的政府補償機制;

5)形成開放式、競爭性的投資、建設、運營格局,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運行管理市場化。

三、 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發展現狀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極度緊缺的國家。隨着我國城市建設快速發展,城市水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水資源緊缺的矛盾日益加劇,城市污水集中處理成爲水污染治理的首要任務。改革開發以來,我國城市污水處理行業取得了蓬勃的發展。全國涌現出了一大批從事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營管理、污水設備成套提供及污水技術開發的專業人才。行業內部傳統污水處理國營企業正在積極進行產權結構改制的探索,社會資本開始涉足城市污水處理行業。總之,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的市場需求已經產生,產業化所必需的人力、財力、物力條件已經具備,產業化所依賴的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產業化已成爲城市污水處理行業改革發展的主要方向。

通過調研發現,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發展在產業政策、產業主體、投融資體制、價格機制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四、 存在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城市污水處理行業面臨着全方位的產業轉型,這是一個複雜、長期的過程。 整體而言,目前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發展處於起步階段,和最終目標仍有不小的差距。產業化過程中主要面臨着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政策、法律體系不完善

1) 產業化的規範性政策不完善

首先,地方關於產業化的方向性政策不夠明確,仍有大部分省市政府至今未制定下達相關文件,明確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市場化方向的第一步工作仍未完全到位。各地的產業化推進缺乏結合實際的系統性規劃,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盲從、

混亂的現象。其次,行業缺乏特許經營規範性條例標準化合同文本,目前只有北京、河北和深圳市出臺了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國家還沒有出臺有關特許經營的規範性條例,沒有對特許經營過程中各方的責權利作科學、明確的定位,而且業內還沒有完整的可作爲依據的標準化合同文本,所以在特許經營協議達成和具體實施過程中,各方責權利混亂,存在相互推諉、扯皮及爭權的現象,以及因爲一些外部原因而造成違約的現象(如政策改變等),這些都加大了政府、企業以及公衆所承擔的風險,加大了交易成本。再次,中央及各地相關政策規定中仍有缺項,如缺乏政府對於企業投資與財務的監管政策,缺乏對各項資產(特別是管網系統)投資結構的明確規定等。

2) 激勵機制不落實,優惠政策不明確

激勵機制是推動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手段,在一定意義上也表現爲政府對污水處理行業的政策性補貼。但在中央制定相關政策中沒有涉及污水處理行業轉制後的營業稅或所得稅優惠問題,改制後的城市污水處理企業稅負壓力較大。四部委《關於推進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產業化發展的意見》中指出,政府對城市污水處理企業以及項目建設的生產用電按優惠用電價格執行。但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各地沒有明確的規定生產用水用電優惠的具體實施細則,致使部分企業能源消耗費用比重較大。

2、產業主體及市場發育欠缺

1) 產業分散、規模不足,企業改制滯後

全國537座污水處理廠分佈於600多個城市,產業分散、規模不足,無論是企業還是行業整體都缺乏規模效應;信息封閉、管理落後、各自爲政、沒有統一的行業協會,行業內本來就有限或薄弱的資金、人才、技術、設備、培訓等資源不能實現有效的調配和流動。目前全國仍有大部分城市的污水處理單位沒有實現完全的企業化運作,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效率低下的現象普遍;部分已轉制的企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冗員過多效率低下造成成本增加,政府難以承擔企業轉制過程中由於人員安置等原因所引發的改革成本,企業化後必須計提折舊致使企業發展的壓力加大等。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產業缺乏有力的市場主體,企業主體經驗和規模不足、產業集中度不高,缺乏競爭力。

2) 市場競爭不規範

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發展處於起步階段,還未完全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不正當的市場競爭和一些地區地方保護主義較嚴重。部分地方政府在投資多元化政策中,給予外資企業以“超國民”待遇,國內企業與國際企業不能公平競爭。

3) 產業鏈發育不健全,缺乏與相關行業的橫向戰略聯盟

我國污水再生利用環節發展速度緩慢,發展規模較小,制約了污水資源化,影響

了整個產業鏈的良性循環。同時,城市污水處理是個相對壟斷且綜合性的產業,其發展需要包括投資、設計、建設、運營、技術設備配套以及諮詢、服務等在內的各產業單元的相互配合。研究國際著名水務集團的特點不難發現:國際水務投資都是以戰略聯盟形式組成的,是集合了投資、工程、運營、服務等領域國際巨頭的優化戰略組合體的聯合擴張。

3、建立科學的行業監管體系

1)建立科學的行業監管體系,前提是轉變政府職能

作爲市場化體系中重要一角的政府,轉變職能十分重要,成爲產業化、市場化推進的關鍵。政府角色應由不規範的行政干預轉向依法監督。職能轉變前提是實現政企分開和政資分開。

政企分開尤顯重要。推進市場化以來,建設部積極推進原有污水處理單位的企業化改制,已有少部分企業完成了改制,但是無論是否改制,這些單位都基本未成爲沒有行政依附、法律地位平等、具有完全的行爲能力和責任能力的市場主體。

2)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監管部門有法可依

市場化下的政府對城市污水處理行業監管將包括項目規劃的制定、行業競爭規則的制定以及水質、服務、成本和價格的監管。鑑於中國城市污水處理領域的法律體系現狀,建議儘快出臺市政公用事業的特許經營管理辦法、污水收費管理辦法,同時要求和鼓勵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結合行業和地方特點出臺可操作性強的有關政策,並配套特許經營相應的規範性條例文本,標準化合同文本。健全水業的技術標準、管理規範和服務規範,使其成爲行業監管的重要依據和標尺。

4、完善收費體系,落實優惠政策

1)建立可行的收費及補貼政策

要按照中央統一領導,充分發揮地方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來推動收費體系的逐步完善。在國家政策領域,在污水處理收費的政策原則已經基本確定,收費政策體系建立的重點工作將是鼓勵和支持城市政府結合各自的經濟和社會特徵,積極深入推進。收費政策關係財經結構、社會穩定,在堅持市場化原則的前提下,應根據政府財政情況、公衆收入情況、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情況,科學合理地制定 收費政策。即不能稿脫離實踐的一刀切,也不能以社會承受力爲藉口反對收費體制的建立。

2) 完善污水處理收費體系

明確將自備水源納入污水收費的統一體系,執行統一的收費標準,統一其費用的使用方式,具體收取方式由各城市政府根據具體情況確定。適當提高自備水源的水資源費,以促進城市供水體系實現統一調配。建議各城市根據城市水循環

的系統規劃和戰略佈局,制定相對穩定的供水、污水、回用水、自備性水源水等面向社會的各種用水價格之間合理的比價關係,並以供水價格的科學制定爲基數,確定其他污水、回用水、自備性水源水的用水價格,收費超出收入覈算部分納入水費公共基金,不足部分,由公共基金補償,仍然不足部分由政府補償。

3) 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有關激勵政策

城市污水處理行業目前處於產業化、市場化初期,投資缺口巨大。同時由於污水收費體制的諸多問題,市場化體制不能完全支撐產業的良性循環,在各個產業環節中需要來自各級政府的補貼和引導,建議實行和完善加強的激勵政策。建議制定稅費減免政策,堅持執行國家已經確定的增值稅方面減免政策,國家有關部門應加強對各級政府在稅費減免方面的執行情況記性檢查。同時根據國家低賦稅、嚴徵收的稅收改革方向,鑑於污水處理公益性屬性,國家和地方政府應在所得稅方面進行進一步實行全面的稅收優惠。

第五篇:農業產業化調研報告

農業產業化調研報告

長垣縣方里鄉人民政府唐漢章

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是促進農業發展、增強農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更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社會和諧的需要。爲從總體上把握和摸清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發展現狀,探索出適合農業產業發展的路子,爲農業結構調整提供服務,推動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通過培訓班的學習和調研,結合工作實際,談談個人的幾點想法和建議。

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堅持圍繞統籌城鄉發展這條主線,認真落實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值三大目標,按照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的要求,以科學規劃爲龍頭,以搭建多元投資融資平臺、集聚重大農業產業化項目爲重點,以加快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爲保障,以促進土地規模流轉、建設標準化農業特色基地爲突破,以助農增收爲核心,加快推進一、三產業互動。

(一)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初具規模。近年來,方里鄉黨委、政府根據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緊緊圍繞“適應市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揮優勢,持續發展”的思路,發揮區域優勢,優化產業佈局,發展特色產品,堅持專業化佈局,努力培育形成優勢產業帶,增強農業產業的市場競爭力,產業結構逐漸趨於合理,特色農業得到較快發展。優質水稻種植基地、金銀花種植基地、蓮藕種植基地、綠色蔬菜種植基地和冬棗種植基地已初具規模。不少地方政府的農業產業基地

已成規模,如:封丘的金銀花,紅旗區小店鎮的花卉,長垣凡相鎮的食用菌等,都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

(二)農業標準化生產有序開展。一是加強了對農業經營戶的培訓,提高了他們的思想認識,使他們自覺做到經營國家明令禁使用和限制使用的農藥以及高毒、高殘留農藥。二是加大農業執法力度,強化農資市場管理,嚴把農業投入品市場關。嚴厲打擊製假售假以及銷售國家明令禁止使用農業投入品的行爲,淨化農資市場,爲搞好標準化生產打下良好的基礎。三是建立以綠色水稻、蓮魚混養等爲主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推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促進我鄉農產品生產向優質化、標準化發展。

(三)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帶動作用日益顯現。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根據全鄉重點產業和特色產業實際,重點圍繞蓮藕、蔬菜、食用菌等特色產業,扶持發展、規範完善、整合壯大了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014年,我鄉共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9個,會員2014餘人,爭取上級資金100多萬元。農業合作社已成爲發展特色農業的主力軍。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問題

近幾年來,雖然各地的產業化組織得到一定發展,在帶動農戶生產、農民增收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一)“瓶頸”問題

方里鄉的農業產業化發展當中,老的單一農戶零散種植方式已然不合時宜,每一個產業的發展,特別是種植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土地,

而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要的就是土地的高度集中,首當其衝的土地流轉問題也成爲阻礙方里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瓶頸,對此問題,特別表現在三點:

1、羣衆意識淡薄,對土地流轉的目的、意義認識不到位,認爲自己是農民,沒有土地我們還能做什麼,更有少數人拿着是草,放開是寶,寧願長草也不放開經營。少數領導幹部認識不到位,單方面認爲土地流轉是企業和農戶的事,沒有充分認識到土地流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會主動的提前預見性的看待和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實際問題。

2、農田水利及道路條件等基礎設施較差,農田水利設施標準低、配套差、老化失修嚴重, 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方里鄉的部分土地,旱時不能澆,澇時不能排。

3、思想理念與發展需求不相適應。首先是幹部、羣衆思想理念還跟不上發展的需要,其次羣衆怕擔風險不敢發展,即使發展,也是試探性的,樣樣都有一點點,樣樣都沒有搞出名堂來,還有部分羣衆市場觀念還較落後或是過分依賴政府,提出政府包種、包銷、包擔風險。

(二)“羣衆主體、市場主力”作用發揮還不夠。農業產業化發展剛開始依靠政府主導的多,但要長遠發展,還要依靠羣衆和市場,充分發揮羣衆參與的聰明才智,利用市場整合配置資源。

(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較小,帶動能力不強。一方面受 規劃制約,方里屬典型農業鄉,使得工業反哺農業能力較弱;另一方面,鄉內缺乏以農副產品加工爲主的大型項目,現有的產業化龍頭企業只能轉化少量農產品,農民長遠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護。龍頭企業是

發展農業產業化的火車頭,它的帶動能力的強弱決定了農業產業化的規模進程和效益,但現階段我鄉的龍頭企業處於發展初期,規模小,產權及產品結構單一,吸引的外來資本和社會投入不多,規模效益低,帶動能力不強,帶動面窄,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當有限。

(四)農業產業化水平低,專業合作戶少,基地建設滯後,規模效益不明顯,農戶分散種植和經營仍然佔主體。受長期以來以家庭爲基本單位進行生產經營的傳統模式影響,我鄉的農業產業規模小而分散,沒有形成特色種養大戶,更沒有大型的種植和深加工基地,客觀上制約了我鄉的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產業化調整難度大,農產品深加工,增大農產品附加值困難重重,農民基本上各自爲陣,規模化和高新科技的引進和推廣舉步維艱。

(五)資金投入明顯不足,產業啓動速度慢。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資金的籌集啓動困難,還沒有形成一套聚集收攏社會閒散資金的機制。社會各方大部分認爲農業是一個弱勢區域,其投入大、產出小、效益低,社會支持龍頭企業發展的氛圍不濃,合力不強。

(六)名牌產品少。目前,全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多數沒有成爲科技創新的主體,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缺乏。基本還沒有品牌響亮的產品。

三、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建議與對策

爲促進新階段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牢固樹立“扶持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觀念,堅持以結構調整爲主線,以基地建設爲

依託,以龍頭企業爲載體,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積極推進產業化進程,推進全鄉農業科學發展。

(一)切實加強對農業產業化工作的組織領導

切實加強對農業產業化工作的組織領導,不僅僅是成立組織,開協調會議,而是要突出圍繞發展農村生產力、整合資金、技術等各方面的資源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解決好產業化發展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特別是土地流轉問題,應按照農業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積極提供流轉服務。 (二)切實加大投入力度

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村科技、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重點保證科技創新方面的資金需求,解決農業產業化發展中技術含量不高的問題。

(三)採取得力措施,培育發展龍頭企業。

龍頭企業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原動力。用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業發展,其核心是要有一批拉動能力大、輻射範圍廣、市場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因此,要着眼於新農村建設的新形勢,本着“高水平、專業化、外向型”的思路,加快龍頭企業建設步伐。

(四)切實加強農民技術培訓工作

從提升科學意識和基本技能着眼,從營造科普環境、培養科普隊伍、強化科普手段入手,以實用技術培訓爲重點,大力提高農村勞動者生產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