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茶葉產業調研報告多篇

茶葉產業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茶葉產業化調研報告

積極接軌杭州茶都 努力打造淳安“茶鄉”

我縣是浙江省的產茶重點縣,茶葉也是我縣農村經濟的傳統骨幹產業,產茶歷史悠久,鳩坑茶唐代既爲貢品,我縣也是國家“十大茶種”之一“鳩坑種”的原產地。我縣所產茶葉品質優異,在國內外市場享有良好聲譽,是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縣。全縣有茶園面積14.5萬畝,其中採摘茶園面積12萬畝,2022年全縣茶葉產值實現2.69億元,全縣農民人均年茶葉收入達到690元。茶葉產值佔農業總產值15.8%,茶葉產業真正成爲我縣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成爲我縣農民重要的收入來源。

2022年以來,杭州市委市政府啓動實施“茶爲國飲、杭爲茶都”戰略,積極把杭州創建成爲中國茶葉展示中心、茶葉信息中心、科技創新中心、茶葉貿易中心、茶文化中心和茶旅遊中心。我縣是杭州的後花園,也是杭州地區最大的產茶縣,茶園面積佔杭州市的32.4%,產量、產值分別佔杭州的12.4%和26.4%,在實施“茶爲國飲、杭爲茶都”戰略中,我縣的地位舉足輕重。我們應積極響應和主動接軌這一戰略,充分發揮我縣茶業資源優勢和千島湖生態環境、旅遊優勢,進一步發展壯大茶葉產銷規模,積極實施“千島玉葉”品牌戰略,努力引進培育茶加工企業,拉長茶產業鏈,強化千島湖鳩坑茶文化宣傳,開發茶葉生態觀光遊,把我縣建設成爲杭州茶都的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遊基地、茶研發基地,真正實現“杭爲茶都,淳爲茶鄉”。

1.確立新戰略“杭爲茶都、淳爲茶鄉”這一戰略的提出和付諸實施,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機制、新的措施、新的探索,可謂任重而道遠。一要統一思想,營造氛圍。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全縣上下各級政府、各相關部門、茶葉協會要圍繞打造“淳安茶鄉”這一目標,切實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積極做好全面接軌杭州“茶爲國飲、杭爲茶都”戰略的準備,綜合各方力量,不僅要做好茶產業領域的文章,還要在旅遊、文化、休閒、市場等諸方面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充分營造“茶鄉”氛圍;二要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在深入調查研究、專家研討的基礎上,對涉及茶鄉打造的各方面進行科學的規劃。首先要全面規劃,茶鄉的打造,不僅涉及茶產業的發展,還包含茶工業、茶旅遊、茶文化等諸多方面,農業、供銷、旅遊、城建、計劃、經貿、宣傳等多個部門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其次要科學規劃,合理劃分茶園基地、茶葉加工、茶葉銷售的重點區域,對產茶自然環境優越、生產基礎紮實的區域實施重點扶持,在城鎮、旅遊設施建設進程中,應充分考慮茶館、茶休閒購物等茶葉休閒區的規劃,同時,利用我縣一流的生態旅遊環境和茶文化遺存,科學規劃好1~2條茶業旅遊線路;第三要建立健全規劃執行監督檢查制度,強化規劃的強制性、嚴肅性和一貫性;三要強化領導,協調發展。“接軌杭州茶都、打造淳安茶鄉”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爲保障該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成立以縣委、縣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農辦、農業、供銷、旅遊、城建、計劃、文化、財政、茶協等部門主要領導參加的領導小組,下設各部門經辦人員組成的工作協調小組,對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遊基地、茶研發基地的建設等方方面面工作做好協調,促進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2.夯實茶基礎 沒有規模就沒有競爭力,沒有規模就沒有希望。一要繼續擴大無性系良種茶的發展。無性系良種在名茶生產中發揮的效益已日益凸現。通過發展,力爭使良種茶園所佔的比例五年後增至60%。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強化新建基地的標準化,品種選擇上要合理搭配,注重早生與高質的協調格局;二要加大老茶園改造力度。我縣茶園總面積14萬畝,其中經省級認定的無公害茶園7.1萬畝,獲得有機茶認證的茶園近千畝。因自然條件、培管水平的差異,尚有2萬畝地勢環境較好的茶園處於荒蕪和半荒蕪狀態,急需對這些茶園進行改造,提升茶園基礎水平。同時強化無公害、綠色、有機茶認證;三要全面推進茶廠的優化改造。利用浙江省實施茶廠優化改造項目的契機,積極開展我縣的茶廠優化改造工程。整合現有資源,鼓勵扶持有條件的茶葉生產大戶進行茶葉加工廠無公害標準建設和改造。並通過標準化加工廠的示範帶動,推動我縣茶葉生產的無公害標準化進程,培育茶葉加工大戶和企業。

3.強化茶開發 一是強化普通茶類的多種類開發。在全面提升千島玉葉、千島湖銀針、鳩坑毛尖等現有名茶質量的基礎上,並積極適應市場發展趨勢,適時地進行適合機採名茶的開發,以實現全面應用機械化生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名茶質量,增加茶葉生產效益;二是積極招商引資。利用千島湖的知名度、優質的一級水體、“工業興縣”的濃厚氛圍,依託鼓山、坪山等工業園區等載體,積極引進、扶持有實力的企業進行蒸青茶、花茶、茶飲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方面的茶葉深加工開發,拉長茶葉產業鏈,提高茶葉原料的利用率,促進茶葉經濟的增長;三是抓好地方特色茶開發。我縣的黃金茶、苦丁茶很有開發潛力,要有意識地利用區域和山地資源優勢,積極培植特色茶基地,創新開發機制,做足特色茶文章,提高山區茶農收入。

4.加強茶研發 首先要強化合作,建立茶葉研發中心。利用淳安縣委、縣政府與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簽訂合作框架協議的契機,全面加強與在杭“國”字號茶葉科研、學術部門的交流與合作,依託我縣豐富的茶葉資源、優越的生態環境、濃厚的文化積澱,建立茶葉研發中心,力爭在茶葉生產、深加工利用等方面走在前列;其次,要健全茶葉科技推廣網絡。我縣茶葉在這幾年取得長足發展,離不開全縣茶葉科技推廣隊伍爲提高全縣茶葉生產技術水平所做的努力。縣財政要設立茶葉技術推廣專項資金,用於茶葉新品種引進推廣、標準化生產示範、加工新工藝研究、無公害技術示範等方面,確保茶葉科技推廣的順利實施,使茶農、經營者能有效地將先進科技應用於生產;三是要建立國家級茶葉科技示範場。以縣茶葉良種試驗場爲基礎,以實施農業部項目“茶樹良種科技示範場建設”爲契機,切實增強場內的基礎設施建設,配備相應的生產、教學設備,將其建設成爲國家級的茶葉科技示範場,爲全縣茶葉科技的試驗、示範、應用推廣提供支持。

5.激活茶貿易 我縣的茶產業是市場主導型的產業,要進一步激活茶貿易,重點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完善市場網絡。抓好新千島湖茶葉市場的建設,努力將之建設成爲功能配套、設施齊全、管理規範集茶葉交易、茶葉休閒於一體的省內一流茶葉市場,全面提升市場的檔次和品位。同時以此爲基礎,扶持鄉鎮產地市場、茶葉龍頭企業的建設,加強管理,促進“企業+基地+農戶”、“市場+訂單+農戶”經營模式的形成,搞活茶葉流通;二要加強信息網絡建設。加強與淳籍在外茶葉經營者和外地茶葉市場的聯繫,收集市場信息和營銷經驗。利用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開展廣泛宣傳,並在互聯網上設立千島湖茶的網站,加強信息網絡體系建設,掌握可靠、及時的市場信息,更好地指導茶葉生產;三要鼓勵經營者在外開設茶莊、門店。對在大中城市開設茶莊、門店,銷售千島湖茶的經營進行獎勵扶持,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來宣傳推銷我縣的茶葉,提高千島湖茶的市場佔有率。

6.打造茶品牌 品牌是一個產品能經久不衰的源泉,沒有品牌的支撐,產業的發展很難健康長久,茶葉產業的發展,品牌的作用尤爲明顯。一是要統一思想,突出重點。“千島玉葉”經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歷經十餘年打造,已是浙江省著名商標,對我縣茶葉產業發展意義非凡,各鄉鎮、部門、企業要切實統一思想,集中力量打響“千島玉葉”品牌,將之打造成爲淳安的地方品牌、千島湖茶的“金名片”和淳安的“藍寶石”;二是要加大宣傳促銷。依託杭州茶都這一龍頭,利用千島湖的生態旅遊優勢,擴大宣傳,積極促銷。縣財政應逐年增加茶葉品牌宣傳資金,用於千島湖茶的品牌宣傳促銷。利用各種機會在我縣組織各種茶事活動,吸引外地客商、茶人、企業來淳,積極參與外地舉辦的茶事活動,加強交流,全面推介千島湖茶;三是要強化品牌管理。要以茶葉產品推行qs認證爲契機,聯合有關部門,加強對茶葉品牌、茶葉質量、茶葉包裝的管理。

7.弘揚茶文化 我縣產茶歷史悠久,茶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要積極接軌杭州茶都,充分挖掘我縣茶歷史、文化遺存,積極籌建三大中心:茶藝表演中心、茶文化展示中心、千島湖茶推介中心。組建茶藝表演隊,尋找一套適合千島湖茶特點的品茗茶藝,在茶藝表演中心,充分展示千島湖茶的風采;挖掘、收集整理我縣茶歷史、文化遺存,建立茶文化展示中心,向遊人、客商介紹我縣茶葉文化,提升千島湖茶文化內涵;建立千島湖茶推介中心,精心設置推介載體,向外推介我縣茶資源、茶產品、茶企業、茶貿易,提升我縣茶業知名度和影響力。

8.發展茶旅遊 我縣擁有舉世聞名的千島湖,爲發展茶文化、茶旅遊提供不可多得的平臺,我們要藉助這個平臺,做優做強茶旅遊文章。一是要開發茶旅遊產品,製作開發適合旅遊銷售的茶葉產品及相關紀念品,創新營銷模式,與旅遊緊密結合,即促進茶產品的營銷,又提升旅遊內涵;二是要開闢1~2條茶旅遊觀光線路,依託千島湖強大的旅遊優勢,在茶葉生產、茶文化氛圍濃厚的地方,開闢茶文化、茶觀光、茶休閒等旅遊線路,吸引遊客關注茶葉,宣傳茶葉;三是開發休閒觀光茶園,選擇交通較便利、茶園景觀秀美之地,配套相應的供遊人採製設備、品茶休閒場所,積極拓展茶園休閒觀光遊;四是推進茶館業的興起,千島湖鎮作爲“休閒度假勝地”,要科學規劃建設一批文化味濃、品味高、富有特色的茶館,增添城市休閒內涵,延伸旅遊產業鏈,促進茶文化、茶旅遊、茶產業的和諧發展。

【第2篇】鄉鎮茶葉產業發展狀況調研報告

茶葉是_____鄉重要的傳統優勢產業。爲加快茶葉產業發展,全面提高茶葉產業的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推進茶葉向良種化、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邁進。我們對_____茶葉產業發展問題進行了調研,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_____茶葉產業發展具有較好的基礎和條件。

_____鄉境內自然條件優越,適宜茶樹生長,茶樹品種資源豐富,_____鄉

二、茶葉是促進_____鄉山區、半山區、民族貧困地區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骨幹產業。_____鄉茶葉涉及面廣、影響力大、茶葉遍及全鄉所有村組,茶葉生產、加工、流通從業人員6500人,佔全鄉總人口61%。茶葉發展村社中30%的農民家庭收入主要來自茶葉。

四、_____鄉茶葉產業發展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十一五”以來,_____鄉茶葉產業發展速度雖然較快,但發展中仍存在下列問題:一是茶葉作爲產業發展的地位及作用認識不足,個別村社對茶葉作爲產業發展重視程度不夠。二是茶葉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力度小,投入不足。三是部分茶園基礎設施差,管理粗放,單產低,效益差。四是產業化水平低,缺乏一批上檔次、規模、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在全省叫得響的茶葉品牌。五是人才缺乏,技術落後,茶葉產量、質量提升緩慢。

六、“十一五”_____茶葉產業發展的兩條關鍵措施。

場爲導向,合理調整產品結構,既要鞏固傳統產品生產,又要切實加快適銷對路產品研發。

2、打造“_____山”品牌,擴大_____茶葉市場影響力。一是整合_____茶葉品牌。對_____茶葉現有品牌進行認真篩選,繼續打造具有_____特色與代表性的茶葉品牌及系列產品。同時,規範茶葉市場,打擊不正當競爭,杜絕假冒僞劣產品生產,切實加大_____茶葉品牌的保護工作。二是強化茶葉市場營銷,建立茶葉市場營銷體系。通過發展專業化營銷企業、建立茶葉專賣市場、專賣店、專櫃,舉辦各類茶營銷活動,發展茶葉訂單、促進_____茶葉銷售。通過開展_____古茶樹資源保護、_____茶文化挖掘與_____發展旅遊業結合,宣傳_____茶葉,促進_____茶業發展。

【第3篇】鄉鎮茶葉產業狀況調研報告

爲加快我縣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農產品區域合理佈局,做大做強茶葉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和向更高標準發展,我辦黨支部對_____鄉茶葉產業進行調研,獲得了較爲詳實的第一手資料。

一、_____鄉概況

九龍山北麓的壯鄉—_____,是遠近聞名的茶鄉。地處縣境北部,東、北與壩美鎮相鄰,南與蓮城鎮、者兔鄉相接,西與者太鄉毗鄰。總面積39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915米、最大海拔698米、平均海拔1306米,年平均氣溫17.9℃,年平均降雨量爲1250毫米。

全鄉轄_____、普盆、普龍、叮噹、者戛、石堯、同剪、壩莊8個村委會,124個村民小組,居住着漢、壯、苗、瑤、彝、回六種民族,共6715戶31326人,其中農業人口30969人,少數民族人口28806人,占人口總數的92﹪。

xx年,全鄉生產總值完成6862萬元,其中工農業總產值完成5006萬元,農民人均有糧313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188元。財政收入30萬元,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31.6萬元。

“十五”以來,鄉黨委、政府按照縣委縣人民政府“十五”規劃的經濟發展格局,結合_____的鄉情,加大對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力度,走發展特色經濟的路子,努力把茶葉、八角、甘蔗三大產業建設爲全鄉的支柱產業。通過幾年的努力,三個產業已形成規模,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增強了全鄉的發展後勁。

二、_____鄉茶葉發展的基本情況

(一)_____鄉茶葉發展歷史沿革

據“廣南府志”記載:1825年。在_____村寨旁,距九龍山四十餘公里,其地產茶葉味絕美,說明廣南茶葉始於清朝後期。另據《廣南縣供銷合作社志》記載:建國初期,_____茶種植面積爲1696畝,年產量3萬公斤,收入2.5萬元。 低緯度、高海拔、土壤肥、日照足、雲霧多、溼度大、茶樹萌芽早、採摘期長,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培育了品質優良的_____茶,它以“味醇、味香、味甜、色美”而獨具風格,品質以“造型精美、白毫顯露、湯色碧綠如玉、清香飄逸、馥郁甘美、葉純鮮爽”而獨領風騷,使_____享有“茶葉之鄉”的美稱。_____鄉歷來高度重視茶葉產業的建設和發展,經過歷屆黨委、政府的努力,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茶葉產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已培育成_____的支柱產業。

(二)_____茶葉產業發展的現狀

1989年後,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_____鄉廣大人民羣衆“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情高漲,提出“苦熬不如苦幹”的口號,在全鄉掀起了“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艱苦創業的高潮。_____人民因地制宜,結合土壤、氣候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加大以茶葉爲主的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堅持“自願、自主”的原則大力發展茶葉,以村小組爲單位,把全村的荒山、荒坡及部分坡耕地納入統一規劃建設,在全鄉124個村小組實施高產茶葉臺地建設。經過10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全鄉現有茶葉面積5xx畝,其中規範化種植的有21000畝,有“_____白毫茶”、“雲抗10號”、“雲抗14號”、“胡云6號”、“福鼎大毫”、“福安大白茶”6個品種,年產幹茶160萬公斤,產值5000多萬元。

_____從事茶葉加工、收購、銷售一條龍的茶農,每年從社會上籌資近400萬元,並從廣西、廣東、浙江、昆明等地引進外資近500萬餘元到我鄉經營茶葉,給我鄉的茶葉產業注入新的活力。現在全鄉擁有茶葉初制加工廠260餘個,覆蓋全鄉124個村小組,如今茶葉加工已全部實現機械化,茶葉質量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產品遠銷往全國10餘個省市。

xx年開始建設叮噹移民開發區時,爲了實現移民進得來、留得住、有發展的目標,將茶葉作爲主要產業來安排,鄉黨委、政府引進凱鑫公司參與開發,由公司全額投資建成1500畝高標準茶園,建成年加工幹茶200噸的初制所。基地由136戶移民分戶管理,公司技術人員對整個生產過程作技術指導。現基地內茶園已投產,生產道路暢通。目前正在生產區內修建小水窖,生產條件逐步得到改善。xx年,基地內的移民人均茶葉收入達1300元,戶收入高的近萬元,低的也有3—4千元,移民區羣衆人心安定,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公司生產的“源升”牌系列產品銷往昆明、上海等地,效益較好。公司除了加工基地的鮮茶外,還收購周邊村寨的鮮葉進行加工,並在_____、普龍等地建了6個初加工廠。龍頭企業的作用開始發揮,爲_____茶葉產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茶葉基地形成規模後,鄉黨委、政府又進一步考慮如何提高產品質量和搞好深加工的問題,通過前往石山農場和廣西橫縣等地進行參觀考察,藉助外地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並結合_____鄉的實際,現已形成了“農戶+基地+支部+協會+工廠+固定客戶”的良好生產發展模式,走上了以茶葉產業爲主的“一村一品”的脫貧致富路子。相繼成立了村黨支部和茶葉產銷協會,通過實施“雲嶺先鋒”工程及新農村建設,_____鄉“農戶+基地+支部+協會+工廠+固定客戶”的生產發展模式顯得更加合理和規範,併發揮其作用。

以_____茶葉商會會員爲主的茶葉營銷隊伍,每年都有30多人長期活躍在廣西橫縣、昆明、廣東等茶葉市場,爲_____茶找銷路、找客戶,爲_____茶葉開闢了相對穩定的市場和銷售渠道,同時反饋回來了大量的市場供求信息和對產品的技術要求信息,提高了農民經營決策和產品發展趨向的準確性,增強了市場的競爭力和應變能力,同時也爲廣大茶農解決了生產的後顧之憂。

三、_____鄉茶業發展的具體做法

_____鄉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實踐中,始終用科學技術提升傳統農業,尊重農民的意願和首創,在茶葉產業發展中,採取了以下做法:

(一)鄉黨委、政府十分重視茶葉產業的發展,將茶葉產業作爲財源建設重點項目,列爲支柱產業發展,集中資金、技術、人力進行茶葉建設。

(二)引導農民及茶商投資建辦茶葉加工廠,解決茶農銷售鮮葉困難問題,極大地調動了茶農種茶管茶的積極性。

(三)採取易地搬遷與產業開發相結合的辦法,建立叮噹茶葉示範基地1500母,利用示範樣板帶動周邊村寨發展茶葉,擴大規模,形成上規模、高質量的茶葉生產基地。

(四)培植龍頭企業,主要是以凱鑫公司的叮噹移民開發區爲主,實行“農戶+基地+支部+協會+工廠+固定客戶”模式,利用茶葉基地將貧困山村的貧困戶搬遷到基地內,作爲茶葉生產管理人員,既解決了部分貧困人員的就業、生產、生活問題,又壯大了企業的實力。

(五)茶農總結“以大養小”的方法,在茶園中套種八角。_____、普盆、叮噹、石堯的茶農都採取在茶園中種植八角,這種方法能充分利用土地,對茶葉產量影響不大。

(六)鄉黨委、政府將茶葉重點佈局在_____、叮噹、同剪、石堯、者戛,引導農民利用自有的宜茶荒地開墾種茶,促進區域特色經濟帶的形成,達到農民增收,地方財政增長的目的。

(七)放開搞活個體私營企業,推廣名優茶開發的科技成果,利用凱鑫公司、雲南文山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有限公司九龍山茶廠的品牌,開發名優茶,拓寬茶葉銷售市場,增加茶農的積極性。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_____茶葉從幾年來的情況看,產量逐年提高,市場基本穩定,羣衆的經濟收入逐年提高,有力地促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一)種植管理技術粗放,經濟效益不高

_____鄉的茶園有幾萬畝的規模,除30360畝較規範種植外,其餘的茶園仍按傳統方式栽種,管理粗放,產量不高,土地產出率低。一些羣衆爲了增加經濟收入,就通過擴大種植面積追求產量,毀林開荒,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還有個別農戶爲了追求眼前利益,化肥、農藥施用不符合要求,過量施放,影響了茶葉的質量,損害了_____茶的品牌形象。

(二)加工技術落後

260戶茶葉初制加工廠,分佈在全鄉各村寨。除了凱鑫公司在叮噹的初制所有規模,條件較好外,其餘均是一些小作坊,加工環境差,衛生條件差,生產效益低,加工技術落後,加工技術標準不一,質量難以保證,對樹立“_____茶”品牌造成了不良的影響。自己加工、自己銷售,價格也很混亂。

(三)各項基礎設施滯後

_____鄉因爲地理的、歷史的原因,各項基礎設施發展滯後。一是交通困難,縣鄉公路等級低,配套設施不完善,養護資金不到位,路況差,通行難。鄉村公路更是睛通雨阻,全鄉還有?個村小組未通公路。交通不便的問題,造成了加工用煤及茶葉拉運的困難。二是電力不足,通電率低。全鄉還有一半以上的村小組未通電,1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從堂上、八達分兩條拉進,供電距離長,滿足不了羣衆的用電需求。特別是枯水季節,經常停電,所以不少茶葉加工廠靠柴油機發電,增加了加工成本。三是缺乏專門的茶葉交易市場。_____雖是茶鄉,但是沒有專門的茶葉交易市場,由經營戶直接到各加工廠收購後外銷,增加了營銷成本和風險。

五、_____茶葉產業發展措施

縣委、縣人民政府根據全縣的實際,提出了“南藥北茶中煙”的產業發展戰略,爲_____鄉茶葉產業的發展帶來了良好機遇。

(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積極爭取國家的資金投入,充分發動羣衆,解決通路難、用電難等各項基礎設施滯後的問題,爲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以吸引更多的資金、技術、人才參與茶葉產業的開發。

(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整合茶葉產業

(三)提高茶葉的種植管理技術

種植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只有種植水平的不斷提高,提供優質原料能力的不斷增強,產品的質量才能得到保證。要儘快改變面積大、單產低、覆蓋廣、效益差的被動發展局面。一要加大低產茶園改造和良種推廣力度,引導羣衆建設一批高產穩產茶園,提高茶葉的單產、質量和畝產值。二要加強技術指導,做好茶園的管理、病蟲害的防治等方面的技術培訓和指導,增強綠色食品意識。

(三)突破加工環節,樹立品牌意識

加工是茶葉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在改變我鄉茶葉加工過程中,技術標準不

一、五花八門,甚至有的粗製濫造的現象,應該擇優扶持一批規模大、基礎好、產品質量過硬、符合衛生標準的加工企業,積極引進和利用先進設備,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生產能力。 逐步實行統一技術、統一標準,樹立“_____茶”品牌,爲_____茶葉的發展開闢更寬闊的市場。

總之,_____茶葉產業的發展需要資金的投入、政策的扶持、技術的指導,要走國家扶持與羣衆艱苦創業相結合的道路。我們要抓住機遇,真抓實幹,努力把茶葉產業做強做大,將之培育成富民興鄉的產業。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更加飽滿的工作熱情、更加紮實的工作作風和更加優異的成績,回報全縣各級各部門對我們的支持和幫助,開創工作新局面,共鑄_____明天的新輝煌。

【第4篇】鄉鎮茶葉產業狀況的調研報告

爲加快我縣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農產品區域合理佈局,做大做強茶葉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和向更高標準發展,我辦黨支部對_____鄉茶葉產業進行調研,獲得了較爲詳實的第一手資料。

一、鄉概況

九龍山北麓的壯鄉—_____,是遠近聞名的茶鄉。地處縣境北部,東、北與壩美鎮相鄰,南與蓮城鎮、者兔鄉相接,西與者太鄉毗鄰。總面積39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915米、最大海拔698米、平均海拔1306米,年平均氣溫17.9℃,年平均降雨量爲1250毫米。

全鄉轄_____、普盆、普龍、叮噹、者戛、石堯、同剪、壩莊8個村委會,124個村民小組,居住着漢、壯、苗、瑤、彝、回六種民族,共6715戶31326人,其中農業人口30969人,少數民族人口28806人,占人口總數的92﹪。

xx年,全鄉生產總值完成6862萬元,其中工農業總產值完成5006萬元,農民人均有糧313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188元。財政收入30萬元,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31.6萬元。

“十五”以來,鄉黨委、政府按照縣委縣人民政府“十五”規劃的經濟發展格局,結合_____的鄉情,加大對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力度,走發展特色經濟的路子,努力把茶葉、八角、甘蔗三大產業建設爲全鄉的支柱產業。通過幾年的努力,三個產業已形成規模,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增強了全鄉的發展後勁。

二、鄉茶葉發展的基本情況

(一)_____鄉茶葉發展歷史沿革

據“廣南府志”記載:1825年。在_____村寨旁,距九龍山四十餘公里,其地產茶葉味絕美,說明廣南茶葉始於清朝後期。另據(廣南縣供銷合作社志)記載:建國初期,_____茶種植面積爲1696畝,年產量3萬公斤,收入2.5萬元。 低緯度、高海拔、土壤肥、日照足、雲霧多、溼度大、茶樹萌芽早、採摘期長,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培育了品質優良的_____茶,它以“味醇、味香、味甜、色美”而獨具風格,品質以“造型精美、白毫顯露、湯色碧綠如玉、清香飄逸、馥郁甘美、葉純鮮爽”而獨領風騷,使_____享有“茶葉之鄉”的美稱。_____鄉歷來高度重視茶葉產業的建設和發展,經過歷屆黨委、政府的努力,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茶葉產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已培育成_____的支柱產業。

(二)_____茶葉產業發展的現狀

1989年後,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_____鄉廣大人民羣衆“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情高漲,提出“苦熬不如苦幹”的口號,在全鄉掀起了“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艱苦創業的高潮。_____人民因地制宜,結合土壤、氣候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加大以茶葉爲主的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堅持“自願、自主”的原則大力發展茶葉,以村小組爲單位,把全村的荒山、荒坡及部分坡耕地納入統一規劃建設,在全鄉124個村小組實施高產茶葉臺地建設。經過10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全鄉現有茶葉面積5xx畝,其中規範化種植的有21000畝,有“_____白毫茶”、“雲抗10號”、“雲抗14號”、“胡云6號”、“福鼎大毫”、“福安大白茶”6個品種,年產幹茶160萬公斤,產值5000多萬元。

_____從事茶葉加工、收購、銷售一條龍的茶農,每年從社會上籌資近400萬元,並從廣西、廣東、浙江、昆明等地引進外資近500萬餘元到我鄉經營茶葉,給我鄉的茶葉產業注入新的活力。現在全鄉擁有茶葉初制加工廠260餘個,覆蓋全鄉124個村小組,如今茶葉加工已全部實現機械化,茶葉質量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產品遠銷往全國10餘個省市。

xx年開始建設叮噹移民開發區時,爲了實現移民進得來、留得注有發展的目標,將茶葉作爲主要產業來安排,鄉黨委、政府引進凱鑫公司參與開發,由公司全額投資建成1500畝高標準茶園,建成年加工幹茶200噸的初制所。基地由136戶移民分戶管理,公司技術人員對整個生產過程作技術指導。現基地內茶園已投產,生產道路暢通。目前正在生產區內修建小水窖,生產條件逐步得到改善。xx年,基地內的移民人均茶葉收入達1300元,戶收入高的近萬元,低的也有3—4千元,移民區羣衆人心安定,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公司生產的“源升”牌系列產品銷往昆明、上海等地,效益較好。公司除了加工基地的鮮茶外,還收購周邊村寨的鮮葉進行加工,並在_____、普龍等地建了6個初加工廠。龍頭企業的作用開始發揮,爲_____茶葉產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茶葉基地形成規模後,鄉黨委、政府又進一步考慮如何提高產品質量和搞好深加工的問題,通過前往石山農場和廣西橫縣等地進行參觀考察,藉助外地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並結合_____鄉的實際,現已形成了“農戶+基地+支部+協會+工廠+固定客戶”的良好生產發展模式,走上了以茶葉產業爲主的“一村一品”的脫貧致富路子。相繼成立了村黨支部和茶葉產銷協會,通過實施“雲嶺先鋒”工程及新農村建設,_____鄉“農戶+基地+支部+協會+工廠+固定客戶”的生產發展模式顯得更加合理和規範,併發揮其作用。

以_____茶葉商會會員爲主的茶葉營銷隊伍,每年都有30多人長期活躍在廣西橫縣、昆明、廣東等茶葉市場,爲_____茶找銷路、找客戶,爲_____茶葉開闢了相對穩定的市場和銷售渠道,同時反饋回來了大量的市場供求信息和對產品的技術要求信息,提高了農民經營決策和產品發展趨向的準確性,增強了市場的競爭力和應變能力,同時也爲廣大茶農解決了生產的後顧之憂。

三、鄉茶業發展的具體做法

_____鄉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實踐中,始終用科學技術提升傳統農業,尊重農民的意願和首創,在茶葉產業發展中,採取了以下做法:

(一)鄉黨委、政府十分重視茶葉產業的發展,將茶葉產業作爲財源建設重點項目,列爲支柱產業發展,集中資金、技術、人力進行茶葉建設。

(二)引導農民及茶商投資建辦茶葉加工廠,解決茶農銷售鮮葉困難問題,極大地調動了茶農種茶管茶的積極性。

(三)採取易地搬遷與產業開發相結合的辦法,建立叮噹茶葉示範基地1500母,利用示範樣板帶動周邊村寨發展茶葉,擴大規模,形成上規模、高質量的茶葉生產基地。

(四)培植龍頭企業,主要是以凱鑫公司的叮噹移民開發區爲主,實行“農戶+基地+支部+協會+工廠+固定客戶”模式,利用茶葉基地將貧困山村的貧困戶搬遷到基地內,作爲茶葉生產管理人員,既解決了部分貧困人員的就業、生產、生活問題,又壯大了企業的實力。

(五)茶農總結“以大養小”的方法,在茶園中套種八角。_____、普盆、叮噹、石堯的茶農都採取在茶園中種植八角,這種方法能充分利用土地,對茶葉產量影響不大。

(六)鄉黨委、政府將茶葉重點佈局在_____、叮噹、同剪、石堯、者戛,引導農民利用自有的宜茶荒地開墾種茶,促進區域特色經濟帶的形成,達到農民增收,地方財政增長的目的。

(七)放開搞活個體私營企業,推廣名優茶開發的科技成果,利用凱鑫公司、雲南文山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有限公司九龍山茶廠的品牌,開發名優茶,拓寬茶葉銷售市場,增加茶農的積極性。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_____茶葉從幾年來的情況看,產量逐年提高,市場基本穩定,羣衆的經濟收入逐年提高,有力地促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一)種植管理技術粗放,經濟效益不高

_____鄉的茶園有幾萬畝的規模,除30360畝較規範種植外,其餘的茶園仍按傳統方式栽種,管理粗放,產量不高,土地產出率低。一些羣衆爲了增加經濟收入,就通過擴大種植面積追求產量,毀林開荒,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還有個別農戶爲了追求眼前利益,化肥、農藥施用不符合要求,過量施放,影響了茶葉的質量,損害了_____茶的品牌形象。

(二)加工技術落後

260戶茶葉初制加工廠,分佈在全鄉各村寨。除了凱鑫公司在叮噹的初制所有規模,條件較好外,其餘均是一些小作坊,加工環境差,衛生條件差,生產效益低,加工技術落後,加工技術標準不一,質量難以保證,對樹立“_____茶”品牌造成了不良的影響。自己加工、自己銷售,價格也很混亂。

(三)各項基礎設施滯後

_____鄉因爲地理的、歷史的原因,各項基礎設施發展滯後。一是交通困難,縣鄉公路等級低,配套設施不完善,養護資金不到位,路況差,通行難。鄉村公路更是睛通雨阻,全鄉還有?個村小組未通公路。交通不便的問題,造成了加工用煤及茶葉拉運的困難。二是電力不足,通電率低。全鄉還有一半以上的村小組未通電,1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從堂上、八達分兩條拉進,供電距離長,滿足不了羣衆的用電需求。特別是枯水季節,經常停電,所以不少茶葉加工廠靠柴油機發電,增加了加工成本。三是缺乏專門的茶葉交易市常_____雖是茶鄉,但是沒有專門的茶葉交易市場,由經營戶直接到各加工廠收購後外銷,增加了營銷成本和風險。

五、茶葉產業發展措施

縣委、縣人民政府根據全縣的實際,提出了“南藥北茶中煙”的產業發展戰略,爲_____鄉茶葉產業的發展帶來了良好機遇。

(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積極爭取國家的資金投入,充分發動羣衆,解決通路難、用電難等各項基礎設施滯後的問題,爲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以吸引更多的資金、技術、人才參與茶葉產業的開發。

(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整合茶葉產業

(三)提高茶葉的種植管理技術

種植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只有種植水平的不斷提高,提供優質原料能力的不斷增強,產品的質量才能得到保證。要儘快改變面積大、單產低、覆蓋廣、效益差的被動發展局面。一要加大低產茶園改造和良種推廣力度,引導羣衆建設一批高產穩產茶園,提高茶葉的單產、質量和畝產值。二要加強技術指導,做好茶園的管理、病蟲害的防治等方面的技術培訓和指導,增強綠色食品意識。

(三)突破加工環節,樹立品牌意識

加工是茶葉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在改變我鄉茶葉加工過程中,技術標準不一、五花八門,甚至有的粗製濫造的現象,應該擇優扶持一批規模大、基礎好、產品質量過硬、符合衛生標準的加工企業,積極引進和利用先進設備,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生產能力。 逐步實行統一技術、統一標準,樹立“_____茶”品牌,爲_____茶葉的發展開闢更寬闊的市常

總之,_____茶葉產業的發展需要資金的投入、政策的扶持、技術的指導,要走國家扶持與羣衆艱苦創業相結合的道路。我們要抓住機遇,真抓實幹,努力把茶葉產業做強做大,將之培育成富民興鄉的產業。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更加飽滿的工作熱情、更加紮實的工作作風和更加優異的成績,回報全縣各級各部門對我們的支持和幫助,開創工作新局面,共鑄_____明天的新輝煌。

【第5篇】茶葉產業狀況調研報告

茶葉是**鄉重要的傳統優勢產業。爲加快茶葉產業發展,全面提高茶葉產業的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推進茶葉向良種化、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邁進。我們對**茶葉產業發展問題進行了調研,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茶葉產業發展具有較好的基礎和條件。

**鄉境內自然條件優越,適宜茶樹生長,茶樹品種資源豐富,**鄉位於盈江縣西北部,屬地帶。鄉境內山巒重疊,溝谷縱橫,地勢起伏較大,主要以山地丘陵、小壩子爲主,平均海拔1760米。 國土總面積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3004畝(水田7160畝,旱地18488畝),森林面積138235畝。**鄉是盈江縣茶葉的重要產地,現全鄉已建立完善的茶葉種植、加工、營銷和技術推廣體系,已積累豐富的茶葉生產經驗,已實現傳統生產工藝向現代生產工藝轉變,已創制出“**山”茶葉品牌及系列產品,xx年授予州政府接待專用茶葉稱號。xx年末,全鄉茶葉初制所7個,精製茶廠1個,茶葉精製生產線2條,精製生產能力3 萬公斤,茶葉科技隊伍 15人。茶葉面積 10776畝,產量107萬公斤,產值542萬元,農民茶葉收入235元。產量、產值、茶農收入比“十五”末分別增長33%、76.3%和58%。

二、茶葉是促進**鄉山區、半山區、民族貧困地區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骨幹產業。**鄉茶葉涉及面廣、影響力大、茶葉遍及全鄉所有村組,茶葉生產、加工、流通從業人員6500人,佔全鄉總人口61%。茶葉發展村社中30%的農民家庭收入主要來自茶葉。

三、**鄉茶葉產業發展已出現良好態勢。全鄉規模連片茶園 10776畝,規模經營面積 100畝以上的有1家。茶葉加工企業實力逐漸增強。有機茶無性系良種無公害茶生產基地步伐加快,全鄉已建立3652 畝無性系良種茶葉基地,xx年新植茶園352畝,xx年新植1400畝,xx年新植2350畝,xx年新植1426畝。

四、**鄉茶葉產業發展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xx”以來,**鄉茶葉產業發展速度雖然較快,但發展中仍存在下列問題:一是茶葉作爲產業發展的地位及作用認識不足,個別村社對茶葉作爲產業發展重視程度不夠。二是茶葉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力度小,投入不足。三是部分茶園基礎設施差,管理粗放,單產低,效益差。四是產業化水平低,缺乏一批上檔次、規模、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在全省叫得響的茶葉品牌。五是人才缺乏,技術落後,茶葉產量、質量提升緩慢。

五、“xx”**鄉茶葉產業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及工作重點。針對當前**鄉茶葉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xx”**鄉茶葉產業發展思路是:優化結構佈局,發展良種,增加投入,主攻單產,提高質量,改善加工,建立和完善茶園管理體制,培植龍頭,打造品牌,拓寬市場,擴大名優茶比例,增加無公害有機茶生產,加快推進茶葉產業化經營,走優質、高產、高效的茶葉產業發展道路。目標任務是:“xx”末全鄉茶園面積10000畝,投產9000畝,總產 90 萬公斤。茶葉平均單產100 公斤,工農業產值720 萬元以上,茶農收入500元以上。工作重點是:分兩步走。第一步實施“1234戰略”。即發展四大茶類;穩定茶園面積1萬畝;重點扶持2個茶葉龍頭企業;努力打造3個茶葉品牌。四大類茶是:鞏固提升綠茶,發展突破普洱茶,恢復發展紅茶,適當增加茉莉花茶。茶園通過改造、淘汰、新植,使面積保持在1.2萬畝,可採面積保持在1萬畝,其中良種面積0.9萬畝(新植0.35萬畝)。重點扶持“**山”龍頭企業;更新、改造、整合10個茶葉初制加工所;建立機修機採示範樣板3個,輻射面積0.3萬畝。第二步是通過對龍頭企業逐漸培植和扶持,在全力打造茶葉品牌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引導,企業自主的形式,採取重組或合併,對企業實行強強聯合,力爭在全鄉建成1個大的茶葉龍頭企業,1個茶葉品牌及系列產品,並依託國內外市場,以充分發揮**茶葉市場競爭力和凸現較強經濟優勢的能力。

六、“xx”**茶葉產業發展的兩條關鍵措施。

1、抓好種植加工,全面提高茶葉產業化水平。一是穩定茶園面積,優化區域佈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新植一批的原則對茶葉繼續實行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發展、良種化種植。二是切實加大中低產茶園改造力度。**鄉茶園多數發展於六七十年代,現基礎差,產量低。要通過強化茶園水利基礎設施,改植換種等手段,全面對中低產茶園實施改造提升,提高單產水平。三是全力抓好優質茶園基地建設。“xx”全鄉要力爭建成優質茶園基地1.2萬畝,發展綠色、有機茶園1萬畝。四是對現有茶葉初制加工所實施改造。**鄉現有茶葉初制加工所7個,“xx”力爭改造5個,使改造後的茶葉初制所能力達到每個2萬公斤以上。五是努力推進**鄉精製茶葉加工企業技術改造。對其實施重點支持,促進其進行設備更新,技術改造,提高生產加工水平。“xx”全鄉重點扶持發展2條茶葉精深加工生產線,使每條生產線的生產能力達到20萬公斤以上。六是對茶葉企業實施改制改組。按照市場導向原則,在企業自願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引導及改制改組,全力培植起全鄉茶葉龍頭企業。七是調整產品結構,加快適銷對路產品研發。以市場爲導向,合理調整產品結構,既要鞏固傳統產品生產,又要切實加快適銷對路產品研發。

2、打造“**山”品牌,擴大**茶葉市場影響力。一是整合**茶葉品牌。對**茶葉現有品牌進行認真篩選,繼續打造具有**特色與代表性的茶葉品牌及系列產品。同時,規範茶葉市場,打擊不正當競爭,杜絕假冒僞劣產品生產,切實加大**茶葉品牌的保護工作。二是強化茶葉市場營銷,建立茶葉市場營銷體系。通過發展專業化營銷企業、建立茶葉專賣市場、專賣店、專櫃,舉辦各類茶營銷活動,發展茶葉訂單、促進**茶葉銷售。通過開展**古茶樹資源保護、**茶文化挖掘與**發展旅遊業結合,宣傳**茶葉,促進**茶業發展。

【第6篇】關於茶葉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河姆渡遺址7000多年前的原始茶、田螺山遺址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茶遺存、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茶經》唯一命名的古名茶——“瀑布仙茗”、源於北宋的我國最早的白茶——“四明十二雷”、以及最近在餘姚瀑布嶺發現的百年樹齡古茶樹,等等,這些無不說明餘姚是中國乃至世界茶飲、茶事、茶文化的源頭之一,在茶葉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從我市茶葉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與曾經擁有的歷史地位還不相當,甚至已落後於茶葉產業的後起之秀——新昌、寧海等。爲此,我們組織調研組對我市茶葉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聽取了市農林局關於全市茶葉產業發展情況的先容,並赴河姆渡鎮、鹿亭鄉、樑弄鎮、大嵐鎮等茶葉主產鄉鎮實地調研,考察了部分茶葉生產企業,徵求了市茶文化促進會的意見。現將有關情況綜合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市茶葉產業主要分佈在四明山及其周邊的山區、半山區,涉及18個鄉鎮(街道),約有茶農10萬人。現有茶園面積6萬畝,其中:無性系良種茶園1.71萬畝,已建成無公害茶、綠色食品、有機茶生產基地1.8萬畝,產區規模在全省產茶縣(市)中居中等偏上水平。全市現有各類茶廠200餘莢冬其中:精製茶廠42莢冬已完成改造並達到qs標準的企業42家。

全市現有名優茶品牌20餘個,主要品牌爲瀑布仙茗、四明龍尖和寧波白茶。恢復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歷史名茶“瀑布仙茗”,先後獲得了寧波市名牌產品、寧波市八大名茶、省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其製作技藝已被列爲寧波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有生產成員單位28莢冬基地覆蓋全市。四明龍尖爲新創名茶,是寧波市着名商標。我市是寧波白茶的原創地和主要產區,產量佔寧波白茶總產量的50%以上。

2011年,全市實際計產茶園面積5.6萬畝,總產量6317噸,產值1.135億元。其中名優茶367噸,產值7372萬元,分別佔全市茶葉總產量的5.8%和產值的65%。珠茶產量5730噸,產值3783萬元。名優茶均勻價格達到每公斤200.8元,最高的黃金芽每公斤8000元。全市茶園均勻畝值2026.8元,其中白茶最高畝值超2萬元。在茶葉出口加工方面,出口珠茶加工量近3萬噸,出口貨值4億元。大嵐鎮作爲全市最大的茶葉主產鄉鎮,1.8萬畝茶園爲全鎮農民提供了近50%的收進來源。

二、存在題目

1、企業散小弱,發展後勁不足。我市名優茶品牌多而雜,茶葉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大的三、五噸,小的只有幾百斤,產值上百萬元的企業屬鳳毛麟角,除“瀑布仙茗”等個別品牌外,盡大多數茶葉品牌着名度低、缺乏市場認可,單體實力普遍不強,缺少具有行業影響力和產業示範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多數珠茶廠產品結構類同,銷售價格低、利潤薄,在煤、電、採摘等環節生產本錢不斷進步的情況下,委曲維持經營,無力擴大再生產。

2、茶園經營分散,制約着茶葉產業的發展。部分茶園直屬村級集體所有,承包給個人經營,承包期大多在5年左釉冬由於承包期短,導致承包者存在短期行爲,沒有長遠計劃,茶園治理粗放,導致茶園老化。大部分村級茶園隨山林責任制分茶到戶,戶均有茶園,承包戶或自行加工茶葉,或出售鮮茶葉,由於茶園面積小,農戶治理不重視,難以保證質量。

3、營銷網絡薄弱,市場化程度較低。產量較大的珠茶、蒸青茶多以出口爲主,受自身能力所限,在銷售、定價等方面非常被動,基本上被中間商、外貿公司、外商所主導,缺乏市場話語權,是純粹的初加工。以國內市場爲主的名優茶,由於多年來形成的經營習慣,大多數企業還是以“人情茶”、“關係茶”、“禮品茶”、“扶貧茶”爲主解決茶葉銷售題目,基本拘於本地市場,鮮有銷往周邊地區,難以輻射到大衆市場,品牌對銷售的帶動效應不明顯。我們通過網絡調查我市名優茶在全國各大茶葉市場和全國最大茶葉流通企業天福團體的上櫃茶葉情況,基本上見不到我市“瀑布仙茗”等名優茶的蹤影。

4、工藝水平落後,產品品質較差。從產業總體發展水平來講,我市大多數製茶企業生產設備和工藝水平是較爲落後的,這是導致產品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珠茶加工企業普遍環境較差、設備落後,加工標準不嚴,一旦受到國際市場動盪或歐盟對進口珠茶嚴格執行檢測標準,整個珠茶產業就受到重創。名優茶生產企業缺少大型冷躲庫等必要的蘊躲設備,生產工藝仍以傳統方式爲主,在採摘、攤青、製作等一系列關係到產品品質的環節仍較薄弱。如由於加工機械的原因,導致不同企業生產的“瀑布仙茗”在外形上存在較大的差別,影響市場競爭力。

5、監管不夠到位,產業發展機制不夠健全。政府有關部分對茶葉產業整體發展缺少指導,較重視新品種改良、引進等前期工作,忽視對產中和產後的監管指導,對合作社的規範建設引導不夠,缺少強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動茶葉企業聯合組團發展。目前,全市範圍內成立了多家茶葉生產合作社、茶葉協會,如瀑布仙茗協會,會員可以共同使用品牌,理論上雖有一整套的品牌治理制度,但在具體執行中不夠嚴格,個別會員茶葉產品質量低下,嚴重影響品牌整體形象。新昌縣花20多年時間集中政策資源發展“大佛龍井”和寧海縣花10年時間集中政策資源打造“看海茶”的做法,值得我們鑑戒,如今“大佛龍井”和“看海茶”的產銷規模及市場覆蓋面已遠在“瀑布仙茗”之上。

三、對策建議

1、明確目標任務,建立健全促進茶葉產業發展的規劃和政策體系。要研究制定《餘姚市茶葉產業發展規劃》及其茶葉公司配套扶持政策,明確今後我市茶葉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建設項目、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設立隨財政可用資金增長的產業發展資金,落實並穩定稅收優惠政策,努力使我市茶葉產業向着茶樹良種化、產出高效化、生產標準化、作業(加工)機械化的方向發展,進步名優茶產量,提升茶葉品質,擴大市場覆蓋面,完善市場營銷網絡,建立現代化茶園,基本實行茶園標準化治理和機械化作業,大力發展茶文化旅遊。

2、完燒瑰制機制,進步茶葉的產業化市場化程度。一要制定扶持措施,鼓勵茶葉企業或茶葉經銷戶往外地特別是全國區域性茶葉市場開設專門銷售我市名優茶的專賣店、直營店、經銷店,並在市農批市場專設茶葉交易區,將專業市場、販銷隊伍、駐外窗口結合成有機的整體。二要大力扶持龍頭企業,採取相應的政策措施,引導鼓勵企業之間和企業與農戶之間通過聯營、合作參股、控股、茶園經營權流轉、組建合作社等形式,組建龍頭企業或經營團體,發揮龍頭企業連接農戶與市場的紐帶作用,使茶葉生產經營向團體化方向發展,努力形成一個品牌1家企業或1個團體運作的局面。三要鑑戒新昌等地與天福團體(國內最大的茶葉連鎖經營團體)和北京老舍茶館(全國最負盛名的茶館)合作的做法,千方百計使我市名優茶進進茶葉消費高端市場。

3、夯實產業基礎,加快現代化茶園建設。一要建立健全茶園經營權流轉制度。制訂有力措施,高分子材料鼓勵全市茶園在自願、有償的條件下向種茶大戶和茶葉龍頭企業流轉,擴大單體茶園經營面積,爲建設標準化、機械化的現代茶園打好基礎。二要制定出臺有關加快無性系茶樹良種發展的政策措施,調動茶農發展良種茶的積極性,力爭用較短的時間,基本實現無性系良種化,並在全市範圍內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加強良種苗木的產銷治理,加強新品種的引進、推廣、選育工作。三要加快茶園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老茶園更新改造,優化茶園結構,在茶園中普遍安裝噴灌等防霜凍設施,進步抵禦自然災難的能力,建設一批道路園林化、治理機械化、產出高效化、品種良種化的現代茶葉示範園區,增強示範與輻射功能。

4、堅持科技立業,推進茶葉產業技術進步。一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茶葉科技職員隊伍和農民技術隊伍。市農林局應至少配備2至3名專門從事茶葉科研和推廣的專業技術職員,各茶葉主產鄉鎮也應配備1至2名。同時,開展多層次的技術培訓工作,使茶葉從業職員普遍接受先進的茶葉科學技術和現代營銷知識。二要全面推廣標準化生產,以適用技術的推廣爲切實點,規範茶葉生產、加工、銷售的全過程,加速實現茶業標準化。三要大力推廣剪採、施肥、治蟲、加工等的機械化,推廣立體攤青、智能化攤青、無煙塵加工新工藝,努力實現茶葉生產的全程機械化,同時將設施栽培技術引進茶葉生產領域,應用計算機控制技術調節環境條件,最大限度地進步科學資訊茶葉生產效率。四要加強新名優茶開發和茶副產品的綜合利用,大力發展黃金茶和白茶及經濟型名優綠茶,同時根據茶葉產品需求變化,開發方便、經濟、保健型的茶類新產品,如冰茶、速溶茶、茶飲料等,從茶副產品如茶籽、茶末中提取茶油、茶色素、抗氧化劑等。五要大力發展無公害茶葉生產,實現茶葉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化。加強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建設,採用以生物防治爲中心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推行以施有機肥爲主的栽培方法,嚴格執行茶葉採摘、加工、包裝和儲運的綠色食品操縱規程。

5、推進茶文化建設,培育我市茶業新的經濟增長點。隨着旅遊業的發展,觀光農業的興起,人們對茶的愛好與需求日益增長,茶文化旅遊與消費將成我市旅遊業的重要內容。我市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將旅遊目的地建設與茶文化建設有機結合,必定會促進我市旅遊業與茶業的共同發展。一要建設茶文化旅遊設施。利用茶樹起源、綠茶之源、茶飲俗之源等,將現有條件較好的茶園改造成集遊覽觀光、休閒娛樂於一體的現代觀光茶園,隆重推出“綠茶之源”品茗遊等,讓遊客親身參與名茶的採製、泡飲等活動,享受悠閒時光。二要普及飲茶知識,推廣茶藝活動。充分發揮茶文化促進會的作用,積極宣傳飲茶的保健作用、休閒功能,營造人人愛茶、人人飲茶的良好氛圍。在新聞媒體開闢茶文化專題節目,以茶會友,以茶傳情能源材料,弘揚茶文化,培養新的茶葉消費羣體。

【第7篇】關於我茶葉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河姆渡遺址7000多年前的原始茶、田螺山遺址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茶遺存、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茶經》唯一命名的古名茶——“瀑布仙茗”、源於北宋的我國最早的白茶——“四明十二雷”、以及最近在餘姚瀑布嶺發現的百年樹齡古茶樹,等等,這些無不說明餘姚是中國乃至世界茶飲、茶事、茶文化的源頭之一,在茶葉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從我市茶葉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與曾經擁有的歷史地位還不相稱,甚至已落後於茶葉產業的後起之秀——新昌、寧海等。爲此,我們組織調研組對我市茶葉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聽取了市農林局關於全市茶葉產業發展情況的介紹,並赴河姆渡鎮、鹿亭鄉、樑弄鎮、大嵐鎮等茶葉主產鄉鎮實地調研,考察了部分茶葉生產企業,徵求了市茶文化促進會的意見。現將有關情況綜合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市茶葉產業主要分佈在四明山及其周邊的山區、半山區,涉及18個鄉鎮(街道),約有茶農10萬人。現有茶園面積6萬畝,其中:無性系良種茶園1.71萬畝,已建成無公害茶、綠色食品、有機茶生產基地1.8萬畝,產區規模在全省產茶縣(市)中居中等偏上水平。全市現有各類茶廠200餘家,其中:精製茶廠42家,已完成改造並

達到qs標準的企業42家。

全市現有名優茶品牌20餘個,主要品牌爲瀑布仙茗、四明龍尖和寧波白茶。恢復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歷史名茶“瀑布仙茗”,先後獲得了寧波市名牌產品、寧波市八大名茶、省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其製作技藝已被列爲寧波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有生產成員單位28家,基地覆蓋全市。四明龍尖爲新創名茶,是寧波市知名商標。我市是寧波白茶的原創地和主要產區,產量佔寧波白茶總產量的50%以上。

2022年,全市實際計產茶園面積5.6萬畝,總產量6317噸,產值1.135億元。其中名優茶367噸,產值7372萬元,分別佔全市茶葉總產量的5.8%和產值的65%。珠茶產量5730噸,產值3783萬元。名優茶平均價格達到每公斤200.8元,最高的黃金芽每公斤8000元。全市茶園平均畝值2026.8元,其中白茶最高畝值超2萬元。在茶葉出口加工方面,出口珠茶加工量近3萬噸,出口貨值4億元。大嵐鎮作爲全市最大的茶葉主產鄉鎮,1.8萬畝茶園爲全鎮農民提供了近50%的收入來源。

二、存在問題

1、企業散小弱,發展後勁不足。我市名優茶品牌多而雜,茶葉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大的三、五噸,小的只有幾百斤,產值上百萬元的企業屬鳳毛麟角,除“瀑布仙茗”等個別品牌外,絕大多數茶葉品牌知名度低、缺乏市場認可,單體實力普遍不強,缺少具有行業影響力和產業示範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多數珠茶廠產品結構類同,銷售價格低、利潤薄,在煤、電、採摘等環節生產成本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勉強維持經營,無力擴大再生產。

2、茶園經營分散,制約着茶葉產業的發展。部分茶園直屬村級集體所有,承包給個人經營,承包期大多在5年左右,由於承包期短,導致承包者存在短期行爲,沒有長遠計劃,茶園管理粗放,導致茶園老化。大部分村級茶園隨山林責任制分茶到戶,戶均有茶園,承包戶或自行加工茶葉,或出售鮮茶葉,由於茶園面積小,農戶管理不重視,難以保證質量。

3、營銷網絡薄弱,市場化程度較低。產量較大的珠茶、蒸青茶多以出口爲主,受自身能力所限,在銷售、定價等方面非常被動,基本上被中間商、外貿公司、外商所主導,缺乏市場話語權,是純粹的初加工。以國內市場爲主的名優茶,由於多年來形成的經營習慣,大多數企業還是以“人情茶”、“關係茶”、“禮品茶”、“扶貧茶”爲主解決茶葉銷售問題,基本拘於本地市場,鮮有銷往周邊地區,難以輻射到大衆市場,品牌對銷售的帶動效應不明顯。我們通過網絡調查我市名優茶在全國各大茶葉市場和全國最大茶葉流通企業天福集團的上櫃茶葉情況,基本上見不到我市“瀑布仙茗”等名優茶的蹤影。

4、工藝水平落後,產品品質較差。從產業總體發展水平來講,我市大多數製茶企業生產設備和工藝水平是較爲落後的,這是導致產品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珠茶加工企業普遍環境較差、設備落後,加工標準不嚴,一旦受到國際市場動盪或歐盟對進口珠茶嚴格執行檢測標準,整個珠茶產業就受到重創。名優茶生產企業缺少大型冷藏庫等

必要的儲藏設備,生產工藝仍以傳統方式爲主,在採摘、攤青、製作等一系列關係到產品品質的環節仍較薄弱。如由於加工機械的原因,導致不同企業生產的“瀑布仙茗”在外形上存在較大的差別,影響市場競爭力。

5、監管不夠到位,產業發展機制不夠健全。政府有關部門對茶葉產業整體發展缺少指導,較重視新品種改良、引進等前期工作,忽視對產中和產後的監管指導,對合作社的規範建設引導不夠,缺少強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動茶葉企業聯合組團發展。目前,全市範圍內成立了多家茶葉生產合作社、茶葉協會,如瀑布仙茗協會,會員可以共同使用品牌,理論上雖有一整套的品牌管理制度,但在具體執行中不夠嚴格,個別會員茶葉產品質量低下,嚴重影響品牌整體形象。新昌縣花20多年時間集x政策資源發展“大佛龍井”和寧海縣花10年時間集x政策資源打造“望海茶”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鑑,如今“大佛龍井”和“望海茶”的產銷規模及市場覆蓋面已遠在“瀑布仙茗”之上。

三、對策建議

1、明確目標任務,建立健全促進茶葉產業發展的規劃和政策體系。要研究制定《餘姚市茶葉產業發展規劃》及其配套扶持政策,明確今後我市茶葉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建設項目、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設立隨財政可用資金增長的產業發展資金,落實並穩定稅收優惠政策,努力使我市茶葉產業向着茶樹良種化、產出高效化、生產標準化、作業(加工)機械化的方向發展,提高名優茶產量,提升茶葉品質,擴大市場覆蓋面,完善市場營銷網絡,建立現代化茶園,

基本實行茶園標準化管理和機械化作業,大力發展茶文化旅遊。

2、完善體制機制,提高茶葉的產業化市場化程度。一要制定扶持措施,鼓勵茶葉企業或茶葉經銷戶去外地特別是全國區域性茶葉市場開設專門銷售我市名優茶的專賣店、直營店、經銷店,並在市農批市場專設茶葉交易區,將專業市場、販銷隊伍、駐外窗口結合成有機的整體。二要大力扶持龍頭企業,採取相應的政策措施,引導鼓勵企業之間和企業與農戶之間通過聯營、合作參股、控股、茶園經營權流轉、組建合作社等形式,組建龍頭企業或經營集團,發揮龍頭企業連接農戶與市場的紐帶作用,使茶葉生產經營向集團化方向發展,努力形成一個品牌1家企業或1個集團運作的局面。三要借鑑新昌等地與天福集團(國內最大的茶葉連鎖經營集團)和北京老舍茶館(全國最負盛名的茶館)合作的做法,千方百計使我市名優茶進入茶葉消費高端市場。

3、夯實產業基礎,加快現代化茶園建設。一要建立

健全茶園經營權流轉制度。制訂有力措施,鼓勵全市茶園在自願、有償的前提下向種茶大戶和茶葉龍頭企業流轉,擴大單體茶園經營面積,爲建設標準化、機械化的現代茶園打好基礎。二要制定出臺有關加快無性系茶樹良種發展的政策措施,調動茶農發展良種茶的積極性,力爭用較短的時間,基本實現無性系良種化,並在全市範圍內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加強良種苗木的產銷管理,加強新品種的引進、推廣、選育工作。三要加快茶園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老茶園更新改造,優化茶園結構,在茶園中普遍安裝噴灌等防霜凍設施,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第8篇】無公害茶葉產業調研報告

你們知道有關於無公害茶葉產業調研報告應該要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蒐集整理出來的有關於無公害茶葉產業調研報告,歡迎閱讀!

印江自治縣位於貴州的東北部,茶葉作爲農業結構調整的特色產業,是印江富民xx縣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印江茶葉作爲產業發展起步較晚,茶葉總產值在國民生產總產值中所佔比例較低,但作爲特色作物的茶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好。近年來,印江茶葉抓住退耕還林契機,茶農發展無公害茶葉的積極性高,茶葉面積大幅度增加。全縣現有茶園18959畝,其中投產茶園4078畝,產量480噸,產值832萬元。幼齡茶園13281畝,待恢復茶園1600畝,幼齡茶園中綠茶6831畝,苦丁茶6450畝,計劃20xx年底建成茶園2.2萬畝,投產茶園6000畝,產量600噸,產值1000萬元以上。銷售收入 1200萬元。農民勞務收入500萬元以上,財政收入100萬元以上。計劃到2022年全縣茶葉發展到5.1萬畝,真正使茶葉成爲名符其實的支柱產業。據專家預測,茶葉將成爲消費者飲料市場的首選飲品,名優茶、有機茶、無公害茶又是茶葉消費的熱點,印江發展無公害茶葉,產業前景看好,市場前景廣闊。

一、印江梵淨山茶葉基地無公害茶葉產業的優勢

(一)自然優勢。印江屬亞熱帶溫暖的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署,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多雲少日照,最海拔2493.7米,可謂高山雲霧出好茶 。宜茶地10萬畝以上,茶園所在地無任何工業企業,無污染、無公害,適合發展無公害茶葉。

(二)名山出名茶。梵淨山系聯合國公佈的六個人與生物保留地之一,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佛教和旅遊聖地。境內森林覆蓋率高,植被茂盛,林木蔥翠,溪明如鏡,空氣清新,茶葉在無污染、無公害的條件下生長,得天獨厚,品質優異。

(三)品牌優勢。梵淨山茶葉基地梵淨山牌系列綠茶由於品質優良,內質上乘,從投產以來就陸續獲得各項榮譽。梵淨翠峯1992年獲貴州省十大名茶,同年又獲湘、鄂、川、黔四省邊區名茶評比一等獎。1995年,梵淨山系列綠茶獲中國鄉鎮企業出口商品展覽金盃獎,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質獎。1997年第三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被授予名牌產品,同年梵淨山牌系列綠茶產品被國家技術監督局評爲質量信得過產品。1998年被貴州省工商局、省消費者協會評爲消費者協會推薦商品1999梵淨翠峯再次被第四屆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認定爲名牌產品並指參加建國五十週年大獎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成果展。在20xx年、20xx年、20xx年梵淨山牌系列綠茶都獲得湘、鄂、黔、渝武陵山區名優茶評比會的金獎和一等獎等多個獎項。原貴州省省長王朝文來印江視察工作,品償梵淨翠峯等系列綠茶後,大加讚賞,揮毫提茗:梵淨翠峯,茶中極品。梵淨山牌系列綠茶從投放市場以來,一直深受消費者的親睞。品牌價值得到消費者的認可。梵淨山牌系列綠茶的生產加工經過近二十年的積累和總結,形成了一套獨具地方特色的技術祕密。20xx年成功地申報爲省級梵淨山翠峯、梵淨山綠茶地方標準和原產地域保護,品牌優勢明顯。

(四)勞動力富餘廉價。全縣有13萬勞動力之多,沒有一技之長的農民,苦於有力無處使,外出務工每月400---600元工資,除去開支所剝無幾,茶葉產業的發展給他們帶來了在家創業的機會,特別是女勞動力和年老體弱的勞動力也得到充分利用。由於勞動力報酬低,使茶園投入成本低,茶葉生產成本低,市場競爭能力強。

(五)無性系茶園比例大,發展勢頭好。20xx年後定植的13281畝幼齡茶園,均爲無性系茶,佔茶園總面積70%,無性系品種是當今茶葉發展的主體,是實現茶葉優質高效的保障。

(六)茶葉從業人員整體素質較高。爲了提高全縣茶葉產業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從1993年起,縣政府聘請了中國茶科所作爲全縣發展茶葉的技術依託單位,到 20xx年止,全縣從事茶葉工作的專業人才120人,其中:高級職稱7人,中級職稱80多人。通過縣職業技術學校xx縣農業技術培訓中心培訓的茶葉生產、加工、管理等方面的農民技術骨幹8萬人(次),已獲得綠色證書的有2500餘人。目前,全縣有近1萬人正在從事茶葉管理、生產、加工和營銷。現有的技術人員和加工、管理人員完全能夠保障全縣大面積茶園投產後的生產需要。

(七)茶葉文化豐富。印江茶葉生產歷史悠久,梵淨山腳下的中國茶王樹就是佐證。梵淨山團龍貢茶在明代就作爲皇家貢品,今梵淨山團龍一帶的村民衝儺還願時仍作首選祭祀品。梵淨山團龍合閉茶、雷公茶有許多神奇古老的傳說,令人神往。印江文化之鄉,書法之鄉,土家風情,長征紅色文化也給茶文化增添無窮的色彩。

二、印江梵淨山茶葉產業的現狀

(一)茶場規模小,廠房陳舊,設備落後,資金投入不足。最大的企業擁有面積1100畝,最小的企業茶葉面積220畝,規模經營小,抗市場風險能力弱。特種名優茶比例小,只有產量的2%,各茶場(公司)獨自爲陳,自立標準,自設包裝,茶葉品牌多,知名品牌少。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總量少,市場份額不高。沒有競爭優勢。縣內茶葉市場混亂,以次充次,以劣冒優的現象嚴重。部分茶場因資金不足,管理粗放。

(二)生產、市場缺言統一管理。全縣茶葉品牌從1998年茶葉企業體制改革後,各生產企業協作性差,不願出資進行品牌維護和宣傳,大型且有影響的參評參展活動各企業不願參加,產品質量下降,品牌知名度大不如前。

(三)全縣茶葉企業信貸能力弱,融資能力差,銀企關係特別緊張,影響全縣茶葉產業的發展。

(四)種植分散,投入不足,幼齡茶園抓住了退耕還林機遇,但土地已承包到一家一戶,種植較分散,底肥投入不足。農業工程設施,茶園基礎設施不完善,如路溝、防護林,茶、水、土保持設施不配套,沒有按山區特點嚴格規劃設計茶園。苦丁茶種植面積可觀,但生產、加工技術薄弱,預計成園率低,形勢不容樂觀。

(五)茶農思想素質還跟不上茶葉產業的發展,茶農不瞭解市場動態,對無公害茶葉認識不足,質量意見差,存在有啥銷啥,以多爲是的思想觀念,只顧眼前利益,濫用化學農藥和化學肥料,造成環境污染,使茶葉衛生質量受到影響。

三、梵淨山茶葉基地無公害茶葉產業的發展方向

以市場爲導向,以質量爲核心,以科技爲依託,以組建龍頭企業爲突破口,充分發揮聯合整體優勢和區位優勢,加強茶園基礎建設,做強做大梵淨山茶葉品牌,理順茶葉管理體制。

(一)統一思想,政策支持。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梵淨山茶葉產業化發展的意見》,爲茶葉產業發展指明瞭方向和制定了明確的目標。必須全縣上下認識統一,保證政策到位,技術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精力到位。茶葉作爲特色產業,要與地方政府的政績結合起來,發展纔會有聲有色。鼓勵和支持國家行政、事業單位幹部和社會能人領辦茶葉企業。

(二)加強茶園基地建設,全面實施無公害目標。發展有機無公害茶葉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樹立立足當前,着眼長遠的觀念。注重茶園生態環境,爲實現無公害茶葉優質化打好基礎。要充分發揮利用好無污染、無公害的自然優勢。加大資金扶持,利用扶貧和農業綜合開發等涉農項目資金,扶持高效無性系茶園建設和低中產茶園的改造。建立無公害有機茶病蟲害測報點。成立茶科所,抓好茶樹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加快適合地方品種的選育和引進優良品種試驗、示範推廣,不斷優化品種結構,做到訂購茶苗不出縣。

(三)充分利用梵淨山品牌效應,發揮整體優勢。加入wto後,茶葉產業在國際大市場、大流通、大貿易的背景下,茶葉市場的競爭最終歸終於品牌的競爭,沒有競爭力的品牌,就沒有立足之地。梵淨翠峯等梵淨系列綠茶,有很好的名牌效應,打造梵淨山總品牌,利於上規模、上批量、上檔次、上效益,利於減少內耗,集中資源優勢,樹立品牌形象,提高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四)成立梵淨山茶業股份有限公司(集團),實行股份有限,行業管理。統一產品品牌、統一質量標準、統一產品宣傳、統一產品包裝、統一技術要求、統一門面裝璜,採取集中經營與分散經營相結合。以市場引導企業,以企業帶動基地,以基地連接農戶的經營模式,產、加、銷一條龍。

(五)搞好梵淨山牌系列綠茶的認證工作,申請無公害茶葉認證,爲了獲得各種認證資格,梵淨山牌系列綠茶應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茶葉展銷展示會、博覽會,找準梵淨山牌等系列綠茶與其它品牌產品的差距,有的放矢地進行改進,提高品牌質量,把梵淨山牌等系列綠茶打造成國內知名品牌,努力爭取獲得國家認定的綠色證書。

(六)發展科技興茶戰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茶葉基地發展要高起點、規範化、科學化栽培。增加科技含量,推廣無公害茶葉生產技術,提高生產者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是做好無公害茶葉開發工作的基礎。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的形式,加強骨幹培訓,請專家作常年業務指導,創新學習機制,開展多種層次的技術培訓和管理培訓,努力提高茶葉幹部、從業人員及廣大茶農的專業技術水平。把廣大茶農培養成爲知識型農民,讓他們瞭解茶樹的生長規律、需肥特性及用藥安全性,普及規範化種植和標準化生產。

1、加強良種良法配套技術研究和推廣,爲實現茶葉優質無公害,在引進新良種的同時要引進配套的良種栽培綜合技術。

2、科學合理施肥。實行測土施肥,根據土壤所需肥料進行合理配方,以利土壤養分的平衡供應,避免盲目施肥,減少浪費,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肥料要以有機肥爲主,推廣應用精製有機肥,杜絕不宜施用的化學肥料。

3、把好病蟲防治關。以預防爲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抓好三高,三防農藥和茶葉禁用農藥在茶園上的禁銷禁用。通過電視、專欄、宣傳車、會議、培訓,村規民約等多種形式,公佈禁銷禁用農藥,大力加強農業防治,提倡、引導應用生物防治。

4、優化茶葉加工技術,改革製茶工藝,更新制茶設備,引進新型茶葉機械。特別是新興起的苦丁茶加工技術和設備。開發袋泡茶、速溶茶、保健茶、罐裝茶飲料。

(七)嚴把質量關。質量是企業的生命,梵淨翠峯等系列綠茶之所以有很高的聲譽,得益於企業對質量的嚴格把關。廣泛宣傳、強化標準意識和質量意識,成立質量監測機構,加強生產過程控制和質量監督,從大田管理,鮮葉採摘,茶葉加工到成品保管等嚴格按無公害茶系列標準進行,對不符合無公害茶要求的,限期整改,確保茶葉產品安全優質。

(八)開闢窗口市場。建立梵淨山無公害茶葉交易市場,制定優惠政策,吸引茶葉龍頭企業,外地客商,販銷大戶進行誠信交易,實現印江既是產茶大縣,又是市場強縣的目標,把印江城變成茶葉城。想方設法在重點綠茶和苦丁茶消費城市設立專買店、鏈鎖店、直銷店。吸納在外地創業且有營銷特長和營銷經驗的人士,制定激勵機制,鼓勵加入茶葉協會,讓他們在所創業的城市宣傳梵淨山無公害茶葉,開拓梵淨山無公害茶葉市場。充分發揮印江駐外地辦事處的宣傳作用。

(九)建立旅遊觀光茶園和旅遊茶館,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梵淨山和團龍茶王樹爲依託,把自然景觀和生態茶園結合起來,本着高起點、高投入、高標準、高效益的原則,在永義鄉建1000畝科技示範茶園,嚴格按有機茶標準進行生態規劃、設計。建立梵淨山旅遊茶館,弘揚印江茶葉文化,爲茶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利用茶館宣傳中國茶葉文化、印江茶葉文化,發揮茶葉文化的歷史文化力、精神文化力和市場文化力。同時宣傳印江文化之鄉、書法之鄉、土家風情、長征紅色文化。中外遊客旅遊梵淨山的同時,參觀梵淨山生態茶園,品償梵淨山精品茶葉,瞭解梵淨山茶葉文化,欣賞梵淨山的茶歌茶舞。讓觀光旅遊帶動茶葉發展。

總之,爲了全縣茶葉產業健康發展,應採用各種有效措施把茶葉這根支柱做大做強,使茶葉真正成爲富民xx縣的產業,爲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作出表率,推進全縣農業產業化建設的進程。

【第9篇】茶葉產業化的調研報告

我縣是浙江省的產茶重點縣,茶葉也是我縣農村經濟的傳統骨幹產業,產茶歷史悠久,鳩坑茶唐代既爲貢品,我縣也是國家“十大茶種”之一“鳩坑種”的原產地。我縣所產茶葉品質優異,在國內外市場享有良好聲譽,是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縣。全縣有茶園面積14.5萬畝,其中採摘茶園面積12萬畝,20**年全縣茶葉產值實現2.69億元,全縣農民人均年茶葉收入達到690元。茶葉產值佔農業總產值15.8%,茶葉產業真正成爲我縣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成爲我縣農民重要的收入來源。

20**年以來,杭州市委市政府啓動實施“茶爲國飲、杭爲茶都”戰略,積極把杭州創建成爲中國茶葉展示中心、茶葉信息中心、科技創新中心、茶葉貿易中心、茶文化中心和茶旅遊中心。我縣是杭州的後花園,也是杭州地區最大的產茶縣,茶園面積佔杭州市的32.4%,產量、產值分別佔杭州的12.4%和26.4%,在實施“茶爲國飲、杭爲茶都”戰略中,我縣的地位舉足輕重。我們應積極響應和主動接軌這一戰略,充分發揮我縣茶業資源優勢和千島湖生態環境、旅遊優勢,進一步發展壯大茶葉產銷規模,積極實施“千島玉葉”品牌戰略,努力引進培育茶加工企業,拉長茶產業鏈,強化千島湖鳩坑茶文化宣傳,開發茶葉生態觀光遊,把我縣建設成爲杭州茶都的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遊基地、茶研發基地,真正實現“杭爲茶都,淳爲茶鄉”。

1.確立新戰略

“杭爲茶都、淳爲茶鄉”這一戰略的提出和付諸實施,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機制、新的措施、新的探索,可謂任重而道遠。一要統一思想,營造氛圍。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全縣上下各級政府、各相關部門、茶葉協會要圍繞打造“淳安茶鄉”這一目標,切實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積極做好全面接軌杭州“茶爲國飲、杭爲茶都”戰略的準備,綜合各方力量,不僅要做好茶產業領域的文章,還要在旅遊、文化、休閒、市場等諸方面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充分營造“茶鄉”氛圍;二要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在深入調查研究、專家研討的基礎上,對涉及茶鄉打造的各方面進行科學的規劃。首先要全面規劃,茶鄉的打造,不僅涉及茶產業的發展,還包含茶工業、茶旅遊、茶文化等諸多方面,農業、供銷、旅遊、城建、計劃、經貿、宣傳等多個部門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其次要科學規劃,合理劃分茶園基地、茶葉加工、茶葉銷售的重點區域,對產茶自然環境優越、生產基礎紮實的區域實施重點扶持,在城鎮、旅遊設施建設進程中,應充分考慮茶館、茶休閒購物等茶葉休閒區的規劃,同時,利用我縣一流的生態旅遊環境和茶文化遺存,科學規劃好1~2條茶業旅遊線路;第三要建立健全規劃執行監督檢查制度,強化規劃的強制性、嚴肅性和一貫性;三要強化領導,協調發展。“接軌杭州茶都、打造淳安茶鄉”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爲保障該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成立以縣委、縣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農辦、農業、供銷、旅遊、城建、計劃、文化、財政、茶協等部門主要領導參加的領導小組,下設各部門經辦人員組成的工作協調小組,對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遊基地、茶研發基地的建設等方方面面工作做好協調,促進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2.夯實茶基礎

沒有規模就沒有競爭力,沒有規模就沒有希望。一要繼續擴大無性系良種茶的發展。無性系良種在名茶生產中發揮的效益已日益凸現。通過發展,力爭使良種茶園所佔的比例五年後增至60%。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強化新建基地的標準化,品種選擇上要合理搭配,注重早生與高質的協調格局;二要加大老茶園改造力度。我縣茶園總面積14萬畝,其中經省級認定的無公害茶園7.1萬畝,獲得有機茶認證的茶園近千畝。因自然條件、培管水平的差異,尚有2萬畝地勢環境較好的茶園處於荒蕪和半荒蕪狀態,急需對這些茶園進行改造,提升茶園基礎水平。同時強化無公害、綠色、有機茶認證;三要全面推進茶廠的優化改造。利用浙江省實施茶廠優化改造項目的契機,積極開展我縣的茶廠優化改造工程。整合現有資源,鼓勵扶持有條件的茶葉生產大戶進行茶葉加工廠無公害標準建設和改造。並通過標準化加工廠的示範帶動,推動我縣茶葉生產的無公害標準化進程,培育茶葉加工大戶和企業。

3.強化茶開發

一是強化普通茶類的多種類開發。在全面提升千島玉葉、千島湖銀針、鳩坑毛尖等現有名茶質量的基礎上,並積極適應市場發展趨勢,適時地進行適合機採名茶的開發,以實現全面應用機械化生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名茶質量,增加茶葉生產效益;二是積極招商引資。利用千島湖的知名度、優質的一級水體、“工業興縣”的濃厚氛圍,依託鼓山、坪山等工業園區等載體,積極引進、扶持有實力的企業進行蒸青茶、花茶、茶飲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方面的茶葉深加工開發,拉長茶葉產業鏈,提高茶葉原料的利用率,促進茶葉經濟的增長;三是抓好地方特色茶開發。我縣的黃金茶、苦丁茶很有開發潛力,要有意識地利用區域和山地資源優勢,積極培植特色茶基地,創新開發機制,做足特色茶文章,提高山區茶農收入。

4.加強茶研發

首先要強化合作,建立茶葉研發中心。利用淳安縣委、縣政府與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簽訂合作框架協議的契機,全面加強與在杭“國”字號茶葉科研、學術部門的交流與合作,依託我縣豐富的茶葉資源、優越的生態環境、濃厚的文化積澱,建立茶葉研發中心,力爭在茶葉生產、深加工利用等方面走在前列;其次,要健全茶葉科技推廣網絡。我縣茶葉在這幾年取得長足發展,離不開全縣茶葉科技推廣隊伍爲提高全縣茶葉生產技術水平所做的努力。縣財政要設立茶葉技術推廣專項資金,用於茶葉新品種引進推廣、標準化生產示範、加工新工藝研究、無公害技術示範等方面,確保茶葉科技推廣的順利實施,使茶農、經營者能有效地將先進科技應用於生產;三是要建立國家級茶葉科技示範場。以縣茶葉良種試驗場爲基礎,以實施農業部項目“茶樹良種科技示範場建設”爲契機,切實增強場內的基礎設施建設,配備相應的生產、教學設備,將其建設成爲國家級的茶葉科技示範場,爲全縣茶葉科技的試驗、示範、應用推廣提供支持。

5.激活茶貿易

我縣的茶產業是市場主導型的產業,要進一步激活茶貿易,重點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完善市場網絡。抓好新千島湖茶葉市場的建設,努力將之建設成爲功能配套、設施齊全、管理規範集茶葉交易、茶葉休閒於一體的省內一流茶葉市場,全面提升市場的檔次和品位。同時以此爲基礎,扶持鄉鎮產地市場、茶葉龍頭企業的建設,加強管理,促進“企業+基地+農戶”、“市場+訂單+農戶”經營模式的形成,搞活茶葉流通;二要加強信息網絡建設。加強與淳籍在外茶葉經營者和外地茶葉市場的聯繫,收集市場信息和營銷經驗。利用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開展廣泛宣傳,並在互聯網上設立千島湖茶的網站,加強信息網絡體系建設,掌握可靠、及時的市場信息,更好地指導茶葉生產;三要鼓勵經營者在外開設茶莊、門店。對在大中城市開設茶莊、門店,銷售千島湖茶的經營進行獎勵扶持,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來宣傳推銷我縣的茶葉,提高千島湖茶的市場佔有率。

6.打造茶品牌

品牌是一個產品能經久不衰的源泉,沒有品牌的支撐,產業的發展很難健康長久,茶葉產業的發展,品牌的作用尤爲明顯。一是要統一思想,突出重點。“千島玉葉”經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歷經十餘年打造,已是浙江省著名商標,對我縣茶葉產業發展意義非凡,各鄉鎮、部門、企業要切實統一思想,集中力量打響“千島玉葉”品牌,將之打造成爲淳安的地方品牌、千島湖茶的“金名片”和淳安的“藍寶石”;二是要加大宣傳促銷。依託杭州茶都這一龍頭,利用千島湖的生態旅遊優勢,擴大宣傳,積極促銷。縣財政應逐年增加茶葉品牌宣傳資金,用於千島湖茶的品牌宣傳促銷。利用各種機會在我縣組織各種茶事活動,吸引外地客商、茶人、企業來淳,積極參與外地舉辦的茶事活動,加強交流,全面推介千島湖茶;三是要強化品牌管理。要以茶葉產品推行qs認證爲契機,聯合有關部門,加強對茶葉品牌、茶葉質量、茶葉包裝的管理。

7.弘揚茶文化

我縣產茶歷史悠久,茶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要積極接軌杭州茶都,充分挖掘我縣茶歷史、文化遺存,積極籌建三大中心:茶藝表演中心、茶文化展示中心、千島湖茶推介中心。組建茶藝表演隊,尋找一套適合千島湖茶特點的品茗茶藝,在茶藝表演中心,充分展示千島湖茶的風采;挖掘、收集整理我縣茶歷史、文化遺存,建立茶文化展示中心,向遊人、客商介紹我縣茶葉文化,提升千島湖茶文化內涵;建立千島湖茶推介中心,精心設置推介載體,向外推介我縣茶資源、茶產品、茶企業、茶貿易,提升我縣茶業知名度和影響力。

8.發展茶旅遊

我縣擁有舉世聞名的千島湖,爲發展茶文化、茶旅遊提供不可多得的平臺,我們要藉助這個平臺,做優做強茶旅遊文章。一是要開發茶旅遊產品,製作開發適合旅遊銷售的茶葉產品及相關紀念品,創新營銷模式,與旅遊緊密結合,即促進茶產品的營銷,又提升旅遊內涵;二是要開闢1~2條茶旅遊觀光線路,依託千島湖強大的旅遊優勢,在茶葉生產、茶文化氛圍濃厚的地方,開闢茶文化、茶觀光、茶休閒等旅遊線路,吸引遊客關注茶葉,宣傳茶葉;三是開發休閒觀光茶園,選擇交通較便利、茶園景觀秀美之地,配套相應的供遊人採製設備、品茶休閒場所,積極拓展茶園休閒觀光遊;四是推進茶館業的興起,千島湖鎮作爲“休閒度假勝地”,要科學規劃建設一批文化味濃、品味高、富有特色的茶館,增添城市休閒內涵,延伸旅遊產業鏈,促進茶文化、茶旅遊、茶產業的和諧發展。

【第10篇】茶葉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

河姆渡遺址7000多年前的原始茶、田螺山遺址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茶遺存、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茶經》唯一命名的古名茶——“瀑布仙茗”、源於北宋的我國最早的白茶——“四明十二雷”、以及最近在餘姚瀑布嶺發現的百年樹齡古茶樹,等等,這些無不說明餘姚是中國乃至世界茶飲、茶事、茶文化的源頭之一,在茶葉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從我市茶葉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與曾經擁有的歷史地位還不相當,甚至已落後於茶葉產業的後起之秀——新昌、寧海等。爲此,我們組織調研組對我市茶葉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聽取了市農林局關於全市茶葉產業發展情況的先容,並赴河姆渡鎮、鹿亭鄉、樑弄鎮、大嵐鎮等茶葉主產鄉鎮實地調研,考察了部分茶葉生產企業,徵求了市茶文化促進會的意見。現將有關情況綜合如下:

一、基本情況

全市現有名優茶品牌20餘個,主要品牌爲瀑布仙茗、四明龍尖和寧波白茶。恢復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歷史名茶“瀑布仙茗”,先後獲得了寧波市名牌產品、寧波市八大名茶、省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其製作技藝已被列爲寧波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有生產成員單位28莢冬基地覆蓋全市。四明龍尖爲新創名茶,是寧波市着名商標。我市是寧波白茶的原創地和主要產區,產量佔寧波白茶總產量的50%以上。

二、存在題目

1、企業散小弱,發展後勁不足。我市名優茶品牌多而雜,茶葉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大的

三、五噸,小的只有幾百斤,產值上百萬元的企業屬鳳毛麟角,除“瀑布仙茗”等個別品牌外,盡大多數茶葉品牌着名度低、缺乏市場認可,單體實力普遍不強,缺少具有行業影響力和產業示範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多數珠茶廠產品結構類同,銷售價格低、利潤薄,在煤、電、採摘等環節生產本錢不斷進步的情況下,委曲維持經營,無力擴大再生產。

2、茶園經營分散,制約着茶葉產業的發展。部分茶園直屬村級集體所有,承包給個人經營,承包期大多在5年左釉冬由於承包期短,導致承包者存在短期行爲,沒有長遠計劃,茶園治理粗放,導致茶園老化。大部分村級茶園隨山林責任制分茶到戶,戶均有茶園,承包戶或自行加工茶葉,或出售鮮茶葉,由於茶園面積小,農戶治理不重視,難以保證質量。

3、營銷網絡薄弱,市場化程度較低。產量較大的珠茶、蒸青茶多以出口爲主,受自身能力所限,在銷售、定價等方面非常被動,基本上被中間商、外貿公司、外商所主導,缺乏市場話語權,是純粹的初加工。以國內市場爲主的名優茶,由於多年來形成的經營習慣,大多數企業還是以“人情茶”、“關係茶”、“禮品茶”、“扶貧茶”爲主解決茶葉銷售題目,基本拘於本地市場,鮮有銷往周邊地區,難以輻射到大衆市場,品牌對銷售的帶動效應不明顯。我們通過網絡調查我市名優茶在全國各大茶葉市場和全國最大茶葉流通企業天福團體的上櫃茶葉情況,基本上見不到我市“瀑布仙茗”等名優茶的蹤影。

4、工藝水平落後,產品品質較差。從產業總體發展水平來講,我市大多數製茶企業生產設備和工藝水平是較爲落後的,這是導致產品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珠茶加工企業普遍環境較差、設備落後,加工標準不嚴,一旦受到國際市場動盪或歐盟對進口珠茶嚴格執行檢測標準,整個珠茶產業就受到重創。名優茶生產企業缺少大型冷躲庫等必要的蘊躲設備,生產工藝仍以傳統方式爲主,在採摘、攤青、製作等一系列關係到產品品質的環節仍較薄弱。如由於加工機械的原因,導致不同企業生產的“瀑布仙茗”在外形上存在較大的差別,影響市場競爭力。

5、監管不夠到位,產業發展機制不夠健全。政府有關部分對茶葉產業整體發展缺少指導,較重視新品種改良、引進等前期工作,忽視對產中和產後的監管指導,對合作社的規範建設引導不夠,缺少強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動茶葉企業聯合組團發展。目前,全市範圍內成立了多家茶葉生產合作社、茶葉協會,如瀑布仙茗協會,會員可以共同使用品牌,理論上雖有一整套的品牌治理制度,但在具體執行中不夠嚴格,個別會員茶葉產品質量低下,嚴重影響品牌整體形象。新昌縣花20多年時間集中政策資源發展“大佛龍井”和寧海縣花10年時間集中政策資源打造“看海茶”的做法,值得我們鑑戒,如今“大佛龍井”和“看海茶”的產銷規模及市場覆蓋面已遠在“瀑布仙茗”之上。

三、對策建議

1、明確目標任務,建立健全促進茶葉產業發展的規劃和政策體系。要研究制定《餘姚市茶葉產業發展規劃》及其茶葉公司配套扶持政策,明確今後我市茶葉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建設項目、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設立隨財政可用資金增長的產業發展資金,落實並穩定稅收優惠政策,努力使我市茶葉產業向着茶樹良種化、產出高效化、生產標準化、作業(加工)機械化的方向發展,進步名優茶產量,提升茶葉品質,擴大市場覆蓋面,完善市場營銷網絡,建立現代化茶園,基本實行茶園標準化治理和機械化作業,大力發展茶文化旅遊。

2、完燒瑰制機制,進步茶葉的產業化市場化程度。一要制定扶持措施,鼓勵茶葉企業或茶葉經銷戶往外地特別是全國區域性茶葉市場開設專門銷售我市名優茶的專賣店、直營店、經銷店,並在市農批市場專設茶葉交易區,將專業市場、販銷隊伍、駐外窗口結合成有機的整體。二要大力扶持龍頭企業,採取相應的政策措施,引導鼓勵企業之間和企業與農戶之間通過聯營、合作參股、控股、茶園經營權流轉、組建合作社等形式,組建龍頭企業或經營團體,發揮龍頭企業連接農戶與市場的紐帶作用,使茶葉生產經營向團體化方向發展,努力形成一個品牌1家企業或1個團體運作的局面。三要鑑戒新昌等地與天福團體(國內最大的茶葉連鎖經營團體)和北京老舍茶館(全國最負盛名的茶館)合作的做法,千方百計使我市名優茶進進茶葉消費高端市場。

【第11篇】茶葉產業化調研報告範文

我縣是浙江省的產茶重點縣,茶葉也是我縣農村經濟的傳統骨幹產業,產茶歷史悠久,鳩坑茶唐代既爲貢品,我縣也是國家“十大茶種”之一“鳩坑種”的原產地。我縣所產茶葉品質優異,在國內外市場享有良好聲譽,是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縣。全縣有茶園面積14.5萬畝,其中採摘茶園面積12萬畝,2022年全縣茶葉產值實現2.69億元,全縣農民人均年茶葉收入達到690元。茶葉產值佔農業總產值15.8%,茶葉產業真正成爲我縣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成爲我縣農民重要的收入來源。

2022年以來,杭州市委市政府啓動實施“茶爲國飲、杭爲茶都”戰略,積極把杭州創建成爲中國茶葉展示中心、茶葉信息中心、科技創新中心、茶葉貿易中心、茶文化中心和茶旅遊中心。我縣是杭州的後花園,也是杭州地區最大的產茶縣,茶園面積佔杭州市的32.4%,產量、產值分別佔杭州的12.4%和26.4%,在實施“茶爲國飲、杭爲茶都”戰略中,我縣的地位舉足輕重。我們應積極響應和主動接軌這一戰略,充分發揮我縣茶業資源優勢和千島湖生態環境、旅遊優勢,進一步發展壯大茶葉產銷規模,積極實施“千島玉葉”品牌戰略,努力引進培育茶加工企業,拉長茶產業鏈,強化千島湖鳩坑茶文化宣傳,開發茶葉生態觀光遊,把我縣建設成爲杭州茶都的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遊基地、茶研發基地,真正實現“杭爲茶都,淳爲茶鄉”。

1.確立新戰略“杭爲茶都、淳爲茶鄉”這一戰略的提出和付諸實施,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機制、新的措施、新的探索,可謂任重而道遠。一要統一思想,營造氛圍。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全縣上下各級政府、各相關部門、茶葉協會要圍繞打造“淳安茶鄉”這一目標,切實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積極做好全面接軌杭州“茶爲國飲、杭爲茶都”戰略的準備,綜合各方力量,不僅要做好茶產業領域的文章,還要在旅遊、文化、休閒、市場等諸方面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充分營造“茶鄉”氛圍;二要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在深入調查研究、專家研討的基礎上,對涉及茶鄉打造的各方面進行科學的規劃。首先要全面規劃,茶鄉的打造,不僅涉及茶產業的發展,還包含茶工業、茶旅遊、茶文化等諸多方面,農業、供銷、旅遊、城建、計劃、經貿、宣傳等多個部門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其次要科學規劃,合理劃分茶園基地、茶葉加工、茶葉銷售的重點區域,對產茶自然環境優越、生產基礎紮實的區域實施重點扶持,在城鎮、旅遊設施建設進程中,應充分考慮茶館、茶休閒購物等茶葉休閒區的規劃,同時,利用我縣一流的生態旅遊環境和茶文化遺存,科學規劃好1~2條茶業旅遊線路;第三要建立健全規劃執行監督檢查制度,強化規劃的強制性、嚴肅性和一貫性;三要強化領導,協調發展。“接軌杭州茶都、打造淳安茶鄉”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爲保障該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成立以縣委、縣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農辦、農業、供銷、旅遊、城建、計劃、文化、財政、茶協等部門主要領導參加的領導小組,下設各部門經辦人員組成的工作協調小組,對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遊基地、茶研發基地的建設等方方面面工作做好協調,促進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2.夯實茶基礎 沒有規模就沒有競爭力,沒有規模就沒有希望。一要繼續擴大無性系良種茶的發展。無性系良種在名茶生產中發揮的效益已日益凸現。通過發展,力爭使良種茶園所佔的比例五年後增至60%。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強化新建基地的標準化,品種選擇上要合理搭配,注重早生與高質的協調格局;二要加大老茶園改造力度。我縣茶園總面積14萬畝,其中經省級認定的無公害茶園7.1萬畝,獲得有機茶認證的茶園近千畝。因自然條件、培管水平的差異,尚有2萬畝地勢環境較好的茶園處於荒蕪和半荒蕪狀態,急需對這些茶園進行改造,提升茶園基礎水平。同時強化無公害、綠色、有機茶認證;三要全面推進茶廠的優化改造。利用浙江省實施茶廠優化改造項目的契機,積極開展我縣的茶廠優化改造工程。整合現有資源,鼓勵扶持有條件的茶葉生產大戶進行茶葉加工廠無公害標準建設和改造。並通過標準化加工廠的示範帶動,推動我縣茶葉生產的無公害標準化進程,培育茶葉加工大戶和企業。

3.強化茶開發 一是強化普通茶類的多種類開發。在全面提升千島玉葉、千島湖銀針、鳩坑毛尖等現有名茶質量的基礎上,並積極適應市場發展趨勢,適時地進行適合機採名茶的開發,以實現全面應用機械化生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名茶質量,增加茶葉生產效益;二是積極招商引資。利用千島湖的知名度、優質的一級水體、“工業興縣”的濃厚氛圍,依託鼓山、坪山等工業園區等載體,積極引進、扶持有實力的企業進行蒸青茶、花茶、茶飲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方面的茶葉深加工開發,拉長茶葉產業鏈,提高茶葉原料的利用率,促進茶葉經濟的增長;三是抓好地方特色茶開發。我縣的黃金茶、苦丁茶很有開發潛力,要有意識地利用區域和山地資源優勢,積極培植特色茶基地,創新開發機制,做足特色茶文章,提高山區茶農收入。

4.加強茶研發 首先要強化合作,建立茶葉研發中心。利用淳安縣委、縣政府與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簽訂合作框架協議的契機,全面加強與在杭“國”字號茶葉科研、學術部門的交流與合作,依託我縣豐富的茶葉資源、優越的生態環境、濃厚的文化積澱,建立茶葉研發中心,力爭在茶葉生產、深加工利用等方面走在前列;其次,要健全茶葉科技推廣網絡。我縣茶葉在這幾年取得長足發展,離不開全縣茶葉科技推廣隊伍爲提高全縣茶葉生產技術水平所做的努力。縣財政要設立茶葉技術推廣專項資金,用於茶葉新品種引進推廣、標準化生產示範、加工新工藝研究、無公害技術示範等方面,確保茶葉科技推廣的順利實施,使茶農、經營者能有效地將先進科技應用於生產;三是要建立國家級茶葉科技示範場。以縣茶葉良種試驗場爲基礎,以實施農業部項目“茶樹良種科技示範場建設”爲契機,切實增強場內的基礎設施建設,配備相應的生產、教學設備,將其建設成爲國家級的茶葉科技示範場,爲全縣茶葉科技的試驗、示範、應用推廣提供支持。

5.激活茶貿易 我縣的茶產業是市場主導型的產業,要進一步激活茶貿易,重點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完善市場網絡。抓好新千島湖茶葉市場的建設,努力將之建設成爲功能配套、設施齊全、管理規範集茶葉交易、茶葉休閒於一體的省內一流茶葉市場,全面提升市場的檔次和品位。同時以此爲基礎,扶持鄉鎮產地市場、茶葉龍頭企業的建設,加強管理,促進“企業+基地+農戶”、“市場+訂單+農戶”經營模式的形成,搞活茶葉流通;二要加強信息網絡建設。加強與淳籍在外茶葉經營者和外地茶葉市場的聯繫,收集市場信息和營銷經驗。利用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開展廣泛宣傳,並在互聯網上設立千島湖茶的網站,加強信息網絡體系建設,掌握可靠、及時的市場信息,更好地指導茶葉生產;三要鼓勵經營者在外開設茶莊、門店。對在大中城市開設茶莊、門店,銷售千島湖茶的經營進行獎勵扶持,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來宣傳推銷我縣的茶葉,提高千島湖茶的市場佔有率。

6.打造茶品牌 品牌是一個產品能經久不衰的源泉,沒有品牌的支撐,產業的發展很難健康長久,茶葉產業的發展,品牌的作用尤爲明顯。一是要統一思想,突出重點。“千島玉葉”經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歷經十餘年打造,已是浙江省著名商標,對我縣茶葉產業發展意義非凡,各鄉鎮、部門、企業要切實統一思想,集中力量打響“千島玉葉”品牌,將之打造成爲淳安的地方品牌、千島湖茶的“金名片”和淳安的“藍寶石”;二是要加大宣傳促銷。依託杭州茶都這一龍頭,利用千島湖的生態旅遊優勢,擴大宣傳,積極促銷。縣財政應逐年增加茶葉品牌宣傳資金,用於千島湖茶的品牌宣傳促銷。利用各種機會在我縣組織各種茶事活動,吸引外地客商、茶人、企業來淳,積極參與外地舉辦的茶事活動,加強交流,全面推介千島湖茶;三是要強化品牌管理。要以茶葉產品推行qs認證爲契機,聯合有關部門,加強對茶葉品牌、茶葉質量、茶葉包裝的管理。

7.弘揚茶文化 我縣產茶歷史悠久,茶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要積極接軌杭州茶都,充分挖掘我縣茶歷史、文化遺存,積極籌建三大中心:茶藝表演中心、茶文化展示中心、千島湖茶推介中心。組建茶藝表演隊,尋找一套適合千島湖茶特點的品茗茶藝,在茶藝表演中心,充分展示千島湖茶的風采;挖掘、收集整理我縣茶歷史、文化遺存,建立茶文化展示中心,向遊人、客商介紹我縣茶葉文化,提升千島湖茶文化內涵;建立千島湖茶推介中心,精心設置推介載體,向外推介我縣茶資源、茶產品、茶企業、茶貿易,提升我縣茶業知名度和影響力。

8.發展茶旅遊 我縣擁有舉世聞名的千島湖,爲發展茶文化、茶旅遊提供不可多得的平臺,我們要藉助這個平臺,做優做強茶旅遊文章。一是要開發茶旅遊產品,製作開發適合旅遊銷售的茶葉產品及相關紀念品,創新營銷模式,與旅遊緊密結合,即促進茶產品的營銷,又提升旅遊內涵;二是要開闢1~2條茶旅遊觀光線路,依託千島湖強大的旅遊優勢,在茶葉生產、茶文化氛圍濃厚的地方,開闢茶文化、茶觀光、茶休閒等旅遊線路,吸引遊客關注茶葉,宣傳茶葉;三是開發休閒觀光茶園,選擇交通較便利、茶園景觀秀美之地,配套相應的供遊人採製設備、品茶休閒場所,積極拓展茶園休閒觀光遊;四是推進茶館業的興起,千島湖鎮作爲“休閒度假勝地”,要科學規劃建設一批文化味濃、品味高、富有特色的茶館,增添城市休閒內涵,延伸旅遊產業鏈,促進茶文化、茶旅遊、茶產業的和諧發展。

【第12篇】關於我茶葉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範文

河姆渡遺址7000多年前的原始茶、田螺山遺址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茶遺存、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茶經》唯一命名的古名茶——“瀑布仙茗”、源於北宋的我國最早的白茶——“四明十二雷”、以及最近在餘姚瀑布嶺發現的百年樹齡古茶樹,等等,這些無不說明餘姚是中國乃至世界茶飲、茶事、茶文化的源頭之一,在茶葉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從我市茶葉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與曾經擁有的歷史地位還不相稱,甚至已落後於茶葉產業的後起之秀——新昌、寧海等。爲此,我們組織調研組對我市茶葉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聽取了市農林局關於全市茶葉產業發展情況的介紹,並赴河姆渡鎮、鹿亭鄉、樑弄鎮、大嵐鎮等茶葉主產鄉鎮實地調研,考察了部分茶葉生產企業,徵求了市茶文化促進會的意見。現將有關情況綜合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市茶葉產業主要分佈在四明山及其周邊的山區、半山區,涉及18個鄉鎮(街道),約有茶農10萬人。現有茶園面積6萬畝,其中:無性系良種茶園1.71萬畝,已建成無公害茶、綠色食品、有機茶生產基地1.8萬畝,產區規模在全省產茶縣(市)中居中等偏上水平。全市現有各類茶廠200餘家,其中:精製茶廠42家,已完成改造並

達到qs標準的企業42家。

全市現有名優茶品牌20餘個,主要品牌爲瀑布仙茗、四明龍尖和寧波白茶。恢復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歷史名茶“瀑布仙茗”,先後獲得了寧波市名牌產品、寧波市八大名茶、省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其製作技藝已被列爲寧波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有生產成員單位28家,基地覆蓋全市。四明龍尖爲新創名茶,是寧波市知名商標。我市是寧波白茶的原創地和主要產區,產量佔寧波白茶總產量的50%以上。

2008年,全市實際計產茶園面積5.6萬畝,總產量6317噸,產值1.135億元。其中名優茶367噸,產值7372萬元,分別佔全市茶葉總產量的5.8%和產值的65%。珠茶產量5730噸,產值3783萬元。名優茶平均價格達到每公斤200.8元,最高的黃金芽每公斤8000元。全市茶園平均畝值2026.8元,其中白茶最高畝值超2萬元。在茶葉出口加工方面,出口珠茶加工量近3萬噸,出口貨值4億元。大嵐鎮作爲全市最大的茶葉主產鄉鎮,1.8萬畝茶園爲全鎮農民提供了近50%的收入來源。

二、存在問題

1、企業散小弱,發展後勁不足。我市名優茶品牌多而雜,茶葉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大的三、五噸,小的只有幾百斤,產值上百萬元的企業屬鳳毛麟角,除“瀑布仙茗”等個別品牌外,絕大多數茶葉品牌知名度低、缺乏市場認可,單體實力普遍不強,缺少具有行業影響力和產業示範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多數珠茶廠產品結構類同,銷售價格低、利潤薄,在煤、電、採摘等環節生產成本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勉強維持經營,無力擴大再生產。

2、茶園經營分散,制約着茶葉產業的發展。部分茶園直屬村級集體所有,承包給個人經營,承包期大多在5年左右,由於承包期短,導致承包者存在短期行爲,沒有長遠計劃,茶園管理粗放,導致茶園老化。大部分村級茶園隨山林責任制分茶到戶,戶均有茶園,承包戶或自行加工茶葉,或出售鮮茶葉,由於茶園面積小,農戶管理不重視,難以保證質量。

3、營銷網絡薄弱,市場化程度較低。產量較大的珠茶、蒸青茶多以出口爲主,受自身能力所限,在銷售、定價等方面非常被動,基本上被中間商、外貿公司、外商所主導,缺乏市場話語權,是純粹的初加工。以國內市場爲主的名優茶,由於多年來形成的經營習慣,大多數企業還是以“人情茶”、“關係茶”、“禮品茶”、“扶貧茶”爲主解決茶葉銷售問題,基本拘於本地市場,鮮有銷往周邊地區,難以輻射到大衆市場,品牌對銷售的帶動效應不明顯。我們通過網絡調查我市名優茶在全國各大茶葉市場和全國最大茶葉流通企業天福集團的上櫃茶葉情況,基本上見不到我市“瀑布仙茗”等名優茶的蹤影。

4、工藝水平落後,產品品質較差。從產業總體發展水平來講,我市大多數製茶企業生產設備和工藝水平是較爲落後的,這是導致產品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珠茶加工企業普遍環境較差、設備落後,加工標準不嚴,一旦受到國際市場動盪或歐盟對進口珠茶嚴格執行檢測標準,整個珠茶產業就受到重創。名優茶生產企業缺少大型冷藏庫等

必要的儲藏設備,生產工藝仍以傳統方式爲主,在採摘、攤青、製作等一系列關係到產品品質的環節仍較薄弱。如由於加工機械的原因,導致不同企業生產的“瀑布仙茗”在外形上存在較大的差別,影響市場競爭力。

5、監管不夠到位,產業發展機制不夠健全。政府有關部門對茶葉產業整體發展缺少指導,較重視新品種改良、引進等前期工作,忽視對產中和產後的監管指導,對合作社的規範建設引導不夠,缺少強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動茶葉企業聯合組團發展。目前,全市範圍內成立了多家茶葉生產合作社、茶葉協會,如瀑布仙茗協會,會員可以共同使用品牌,理論上雖有一整套的品牌管理制度,但在具體執行中不夠嚴格,個別會員茶葉產品質量低下,嚴重影響品牌整體形象。新昌縣花20多年時間集x政策資源發展“大佛龍井”和寧海縣花10年時間集x政策資源打造“望海茶”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鑑,如今“大佛龍井”和“望海茶”的產銷規模及市場覆蓋面已遠在“瀑布仙茗”之上。

三、對策建議

1、明確目標任務,建立健全促進茶葉產業發展的規劃和政策體系。要研究制定《餘姚市茶葉產業發展規劃》及其配套扶持政策,明確今後我市茶葉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建設項目、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設立隨財政可用資金增長的產業發展資金,落實並穩定稅收優惠政策,努力使我市茶葉產業向着茶樹良種化、產出高效化、生產標準化、作業(加工)機械化的方向發展,提高名優茶產量,提升茶葉品質,擴大市場覆蓋面,完善市場營銷網絡,建立現代化茶園,

基本實行茶園標準化管理和機械化作業,大力發展茶文化旅遊。

2、完善體制機制,提高茶葉的產業化市場化程度。一要制定扶持措施,鼓勵茶葉企業或茶葉經銷戶去外地特別是全國區域性茶葉市場開設專門銷售我市名優茶的專賣店、直營店、經銷店,並在市農批市場專設茶葉交易區,將專業市場、販銷隊伍、駐外窗口結合成有機的整體。二要大力扶持龍頭企業,採取相應的政策措施,引導鼓勵企業之間和企業與農戶之間通過聯營、合作參股、控股、茶園經營權流轉、組建合作社等形式,組建龍頭企業或經營集團,發揮龍頭企業連接農戶與市場的紐帶作用,使茶葉生產經營向集團化方向發展,努力形成一個品牌1家企業或1個集團運作的局面。三要借鑑新昌等地與天福集團(國內最大的茶葉連鎖經營集團)和北京老舍茶館(全國最負盛名的茶館)合作的做法,千方百計使我市名優茶進入茶葉消費高端市場。

3、夯實產業基礎,加快現代化茶園建設。一要建立

健全茶園經營權流轉制度。制訂有力措施,鼓勵全市茶園在自願、有償的前提下向種茶大戶和茶葉龍頭企業流轉,擴大單體茶園經營面積,爲建設標準化、機械化的現代茶園打好基礎。二要制定出臺有關加快無性系茶樹良種發展的政策措施,調動茶農發展良種茶的積極性,力爭用較短的時間,基本實現無性系良種化,並在全市範圍內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加強良種苗木的產銷管理,加強新品種的引進、推廣、選育工作。三要加快茶園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老茶園更新改造,優化茶園結構,在茶園中普遍安裝噴灌等防霜凍設施,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第13篇】鄉鎮茶葉產業發展狀況調研報告範文

茶葉是鄉重要的傳統優勢產業。爲加快茶葉產業發展,全面提高茶葉產業的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推進茶葉向良種化、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邁進。我們對茶葉產業發展問題進行了調研,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茶葉產業發展具有較好的基礎和條件。

鄉境內自然條件優越,適宜茶樹生長,茶樹品種資源豐富,鄉位於盈江縣西北部,屬地帶。鄉境內山巒重疊,溝谷縱橫,地勢起伏較大,主要以山地丘陵、小壩子爲主,平均海拔1760米。 國土總面積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3004畝(水田7160畝,旱地18488畝),森林面積138235畝。鄉是盈江縣茶葉的重要產地,現全鄉已建立完善的茶葉種植、加工、營銷和技術推廣體系,已積累豐富的茶葉生產經驗,已實現傳統生產工藝向現代生產工藝轉變,已創制出“山”茶葉品牌及系列產品,授予州政府接待專用茶葉稱號。末,全鄉茶葉初制所7個,精製茶廠1個,茶葉精製生產線2條,精製生產能力3 萬公斤,茶葉科技隊伍 15人。茶葉面積 10776畝,產量107萬公斤,產值542萬元,農民茶葉收入235元。產量、產值、茶農收入比“十五”末分別增長33%、76.3%和58%。

二、茶葉是促進鄉山區、半山區、民族貧困地區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骨幹產業。

鄉茶葉涉及面廣、影響力大、茶葉遍及全鄉所有村組,茶葉生產、加工、流通從業人員6500人,佔全鄉總人口61%。茶葉發展村社中30%的農民家庭收入主要來自茶葉。

三、鄉茶葉產業發展已出現良好態勢。

全鄉規模連片茶園 10776畝,規模經營面積 100畝以上的有1家。茶葉加工企業實力逐漸增強。有機茶無性系良種無公害茶生產基地步伐加快,全鄉已建立3652 畝無性系良種茶葉基地,新植茶園352畝,新植1400畝,新植2350畝,新植1426畝。

四、鄉茶葉產業發展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一五”以來,鄉茶葉產業發展速度雖然較快,但發展中仍存在下列問題:一是茶葉作爲產業發展的地位及作用認識不足,個別村社對茶葉作爲產業發展重視程度不夠。二是茶葉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力度小,投入不足。三是部分茶園基礎設施差,管理粗放,單產低,效益差。四是產業化水平低,缺乏一批上檔次、規模、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在全省叫得響的茶葉品牌。五是人才缺乏,技術落後,茶葉產量、質量提升緩慢。

五、“十一五”鄉茶葉產業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及工作重點。

針對當前鄉茶葉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十一五”鄉茶葉產業發展思路是:優化結構佈局,發展良種,增加投入,主攻單產,提高質量,改善加工,建立和完善茶園管理體制,培植龍頭,打造品牌,拓寬市場,擴大名優茶比例,增加無公害有機茶生產,加快推進茶葉產業化經營,走優質、高產、高效的茶葉產業發展道路。目標任務是:“十一五”末全鄉茶園面積10000畝,投產9000畝,總產 90 萬公斤。茶葉平均單產100 公斤,工農業產值720 萬元以上,茶農收入500元以上。工作重點是:分兩步走。第一步實施“1234戰略”。即發展四大茶類;穩定茶園面積1萬畝;重點扶持2個茶葉龍頭企業;努力打造3個茶葉品牌。四大類茶是:鞏固提升綠茶,發展突破普洱茶,恢復發展紅茶,適當增加茉莉花茶。茶園通過改造、淘汰、新植,使面積保持在1.2萬畝,可採面積保持在1萬畝,其中良種面積0.9萬畝(新植0.35萬畝)。重點扶持“山”龍頭企業;更新、改造、整合10個茶葉初制加工所;建立機修機採示範樣板3個,輻射面積0.3萬畝。第二步是通過對龍頭企業逐漸培植和扶持,在全力打造茶葉品牌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引導,企業自主的形式,採取重組或合併,對企業實行強強聯合,力爭在全鄉建成1個大的茶葉龍頭企業,1個茶葉品牌及系列產品,並依託國內外市場,以充分發揮茶葉市場競爭力和凸現較強經濟優勢的能力。

六、“十一五”茶葉產業發展的兩條關鍵措施。

1、抓好種植加工,全面提高茶葉產業化水平。一是穩定茶園面積,優化區域佈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新植一批的原則對茶葉繼續實行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發展、良種化種植。二是切實加大中低產茶園改造力度。鄉茶園多數發展於六七十年代,現基礎差,產量低。要通過強化茶園水利基礎設施,改植換種等手段,全面對中低產茶園實施改造提升,提高單產水平。三是全力抓好優質茶園基地建設。“十一五”全鄉要力爭建成優質茶園基地1.2萬畝,發展綠色、有機茶園1萬畝。四是對現有茶葉初制加工所實施改造。鄉現有茶葉初制加工所7個,“十一五”力爭改造5個,使改造後的茶葉初制所能力達到每個2萬公斤以上。五是努力推進鄉精製茶葉加工企業技術改造。對其實施重點支持,促進其進行設備更新,技術改造,提高生產加工水平。“十一五”全鄉重點扶持發展2條茶葉精深加工生產線,使每條生產線的生產能力達到20萬公斤以上。六是對茶葉企業實施改制改組。按照市場導向原則,在企業自願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引導及改制改組,全力培植起全鄉茶葉龍頭企業。七是調整產品結構,加快適銷對路產品研發。以市場爲導向,合理調整產品結構,既要鞏固傳統產品生產,又要切實加快適銷對路產品研發。

2、打造“山”品牌,擴大茶葉市場影響力。一是整合茶葉品牌。對茶葉現有品牌進行認真篩選,繼續打造具有特色與代表性的茶葉品牌及系列產品。同時,規範茶葉市場,打擊不正當競爭,杜絕假冒僞劣產品生產,切實加大茶葉品牌的保護工作。二是強化茶葉市場營銷,建立茶葉市場營銷體系。通過發展專業化營銷企業、建立茶葉專賣市場、專賣店、專櫃,舉辦各類茶營銷活動,發展茶葉訂單、促進茶葉銷售。通過開展古茶樹資源保護、茶文化挖掘與發展旅遊業結合,宣傳茶葉,促進茶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