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實習報告

農村教育之我見--暑期社會實踐報告(精選多篇)

第一篇:實踐調查-農村教育之我見--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農村教育之我見--暑期社會實踐報告(精選多篇)

2014年7月22日至7月27日,我隨青島海洋大學工程學院三下鄉隊伍來到平度市崔家集鎮周家村社會實踐。對於從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經歷。短短的五天時間,感受了濃厚的鄉村生活氣息,也產生了很多感想。

周家村是遠近聞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積1550畝,住戶面積200畝,230戶人家,800口人,其中黨員19名。村固定資產120萬,村每年平均收入38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鄉村中屬富裕水平。周村長自74年上任以來,爲村裏的工作耗盡心血,給村裏帶來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提起周村長,村裏的老少爺們兒們都直豎大拇指。

進村後,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齊的房舍,以及道路兩旁那既有經濟效益又能美化環境的柿子樹,與我想象中的農村有着相當大的區別。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後,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裏的治安情況相當好。經濟上的寬裕和生活上的安寧,使我毫不誇張的用了"安居樂業"來作爲周家村給我的第一印象。

聽村裏的領導介紹,村裏的主要收入來源於種植業,其中200畝果園收益可達每畝4000元左右,而辣椒更是達到了每畝10000元。但當我們問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業和項目時,村裏領導向我們道出了苦衷:數年前曾有一木器廠,在村裏投入生產,但不到3年,木器廠就因接連虧損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後的幾次上項目的想法,都因缺資金少技術(尤其是少技術少人才)而夭折。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櫻在其後幾天給孩子們上課的過程中,這個烙印日漸加深。

學校並不算大,還算明亮的教室和尚未殘缺的課桌,與偏遠山區相比,以令孩子們滿足。但與我從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國小已有着天壤之別。僅從每天上完課孩子們必須將自己的凳子搬回家來說,這的學習環境並不能用一個"好"字來形容。但孩子們那對學習特有的熱情和認真把我深深的感動了,他們幾乎想要我們在5天之內把所知道的所有知識都教給他們。在和孩子們的交流中我瞭解到,他們都很想成爲大學生成爲科學家,對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憧憬。但當我問他們以後回不回來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許是還是國小生的他們尚未明白我這個問題的含義,也許是一直以來伴隨他們左右的"考大學,去大城市"的話影響着他們。沒有一個孩子表示自己將回到自己的家鄉。

"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腦海中迴盪着。

一位朋友曾對我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某省重點中學有一位來自窮山村的學生,學習非常用功。他的牀頭貼着一句激勵自己學習的話,只有九個字:別忘了!你是農村戶口!!!聽到這件事的時候,我的內心是沉重的。我國城鄉的巨大差異造成了教育觀念上一個極其偏激的錯誤。農村的孩子迫於自己農村戶口及生活環境的壓力,幾乎用盡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學習考大學,以此來擺脫落後的環境,實現自己美好生活的夢想。但當這些村裏的驕傲考出去成爲大學生以後呢?他們中有幾個回到自己那還不富裕的家鄉,投身其中的建設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這本無可厚非,但村裏留下的是什麼?幾個大學生的名字,一個虛幻的榮譽而已。人才依舊缺乏,生活依舊貧困。

這種人才流向並非只存在於農村和城市之間,也同樣存在於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間,落後地區和發達地區之間,以至於我國的西部和東部之間及國內和國外之間。

孩子們的想法和做法並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來源於家長和老師的言傳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爺的聊天當中,老人告訴我們他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都考學去了城市,在談到孫子時,老人很自豪的告訴我們,他的大孫子剛在一所省重點高會考了前十名,以後考大學,考名牌大學,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讓我感受到了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心情。我問老人想沒想過讓孫子回家鄉支援家鄉建設,老人說:"村子裏太苦,能到外面去,幹嘛回來。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過點好日子!"

以周家村的生活水平來說,村子應屬富裕的行列。周家村的村民都不想讓孩子回來,可

想而知其他貧困村的情況。

第二篇:農村教育之我見--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2014年7月22日至7月27日,我隨青島海洋大學工程學院三下鄉隊伍來到平度市崔家集鎮周家村社會實踐。對於從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經歷。短短的五天時間,感受了濃厚的鄉村生活氣息,也產生了很多感想。周家村是遠近聞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積1550畝,住戶面積200畝,230戶人家,800口人,其中黨員19名。村固定資產120萬,村每年平均收入38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鄉村中屬富裕水平。周村長自74年上任以來,爲村裏的工作耗盡心血,給村裏帶來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提起周村長,村裏的老少爺們兒們都直豎大拇指。進村後,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齊的房舍,以及道路兩旁那既有經濟效益又能美化環境的柿子樹,與我想象中的農村有着相當大的區別。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後,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裏的治安情況相當好。經濟上的寬裕和生活上的安寧,使我毫不誇張的用了安居樂業來作爲周家村給我的第一印象。聽村裏的領導介紹,村裏的主要收入來源於種植業,其中200畝果園收益可達每畝4000元左右,而辣椒更是達到了每畝10000元。但當我們問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業和項目時,村裏領導向我們道出了苦衷:數年前曾有一木器廠,在村裏投入生產,但不到3年,木器廠就因接連虧損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後的幾次上項目的想法,都因缺資金少技術(尤其是少技術少人才)而夭折。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後幾天給孩子們上課的過程中,這個烙印日漸加深。學校並不算大,還算明亮的教室和尚未殘缺的課桌,與偏遠山區相比,以令孩子們滿足。但與我從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國小已有着天壤之別。僅從每天上完課孩子們必須將自己的凳子搬回家來說,這的學習環境並不能用一個好字來形容。但孩子們那對學習特有的熱情和認真把我深深的感動了,他們幾乎想要我們在5天之內把所知道的所有知識都教給他們。在和孩子們的交流中我瞭解到,他們都很想成爲大學生成爲科學家,對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憧憬。但當我問他們以後回不回來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許是還是國小生的他們尚未明白我這個問題的含義,也許是一直以來伴隨他們左右的考大學,去大城市的話影響着他們。沒有一個孩子表示自己將回到自己的家鄉。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腦海中迴盪着。一位朋友曾對我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某省重點中學有一位來自窮山村的學生,學習非常用功。他的牀頭貼着一句激勵自己學習的話,只有九個字:別忘了!你是農村戶口!!!聽到這件事的時候,我的內心是沉重的。我國城鄉的巨大差異造成了教育觀念上一個極其偏激的錯誤。農村的孩子迫於自己農村戶口及生活環境的壓力,幾乎用盡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學習考大學,以此來擺脫落後的環境,實現自己美好生活的夢想。但當這些村裏的驕傲考出去成爲大學生以後呢?他們中有幾個回到自己那還不富裕的家鄉,投身其中的建設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這本無可厚非,但村裏留下的是什麼?幾個大學生的名字,一個虛幻的榮譽而已。人才依舊缺乏,生活依舊貧困。這種人才流向並非只存在於農村和城市之間,也同樣存在於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間,落後地區和發達地區之間,以至於我國的西部和東部之間及國內和國外之間。孩子們的想法和做法並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來源於家長和老師的言傳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爺的聊天當中,老人告訴我們他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都考學去了城市,在談到孫子時,老人很自豪的告訴我們,他的大孫子剛在一所省重點高會考了前十名,以後考大學,考名牌大學,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讓我感受到了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心情。我問老人想沒想過讓孫子回家鄉支援家鄉建設,老人說:村子裏太苦,能到外面去,幹嘛回來。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過點好日子!以周家村的生活水平來說,村子應屬富裕的行列。周家村的村民都不想讓孩子回來,可想而知其他貧困村的情況。周家村之所以富裕,關鍵在於和韓國合作的200畝高效田,其實這對村裏既是一筆客觀的收入,又是一種勞動力的利用。韓國人出種子,出技術,村裏出勞力,出土地,收穫後,韓國人回收所有果實和種子,付給村裏的報酬只是收益中極少的一部分。而且還規定村裏不得留果留種,否則將受重罰。這完全是一種勞動力的欺騙,可是以我們的知識就是無法掌握其中的技術關鍵。而我們爲了這筆可觀的收入,還必須甘受韓國人的這種技術欺騙,其原因何在?人才不足!!試想如果村裏有這麼一批農業知識相當豐富

第三篇:農村教育之我見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農村教育之我見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年月日至月日,我隨青島海洋大學工程學院三下鄉隊伍來到平度市崔家集鎮周家村社會實踐。對於從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經歷。短短的五天時間,感受了濃厚的鄉村生活氣息,也產生了很多感想。

周家村是遠近聞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積畝,住戶面積畝,戶人家,口人,其中黨員名。村固定資產萬,村每年平均收入元左右。生活在附近鄉村中屬富裕水平。周村長自年上任以來,爲村裏的工作耗盡心血,給村裏帶來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提起周村長,村裏的老少爺們兒們都直豎大拇指。

進村後,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齊的房舍,以及道路兩旁那既有經濟效益又能美化環境的柿子樹,與我想象中的農村有着相當大的區別。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後,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裏的治安情況相當好。經濟上的寬裕和生活上的安寧,使我毫不誇張的用了安居樂業來作爲周家村給我的第一印象。

聽村裏的領導介紹,村裏的主要收入來源於種植業,其中畝果園收益可達每畝元左右,而辣椒更是達到了每畝元。但當我們問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業和項目時,村裏領導向我們道出了苦衷:數年前曾有一木器廠,在村裏投入生產,但不到年,木器廠就因接連虧損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後的幾次上項目的想法,原創:都因缺資金少技術(尤其是少技術少人才)而夭折。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後幾天給孩子們上課的過程中,這個烙印日漸加深。

學校並不算大,還算明亮的教室和尚未殘缺的課桌,與偏遠山區相比,以令孩子們滿足。但與我從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國小已有着天壤之別。僅從每天上完課孩子們必須將自己的凳子搬回家來說,這的學習環境並不能用一個好字來形容。但孩子們那對學習特有的熱情和認真把我深深的感動了,他們幾乎想要我們在天之內把所知道的所有知識都教給他們。

在和孩子們的交流中我瞭解到,他們都很想成爲大學生成爲科學家,對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憧憬。但當我問他們以後回不回來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許是還是國小生的他們尚未明白我這個問題的含義,也許是一直以來伴隨他們左右的考大學,去大城市的話影響着他們。沒有一個孩子表示自己將回到自己的家鄉。

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腦海中迴盪着。

一位朋友曾對我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某省重點中學有一位來自窮山村的學生,學習非常用功。他的牀頭貼着一句激勵自己學習的話,只有九個字:別忘了!你是農村戶口!!!

聽到這件事的時候,我的內心是沉重的。我國城鄉的巨大差異造成了教育觀念上一個極其偏激的錯誤。農村的孩子迫於自己農村戶口及生活環境的壓力,幾乎用盡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學習考大學,以此來擺脫落後的環境,實現自己美好生活的夢想。但當這些村裏的驕傲考出去成爲大學生以後呢?他們中有幾個回到自己那還不富裕的家鄉,投身其中的建設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這本無可厚非,但村裏留下的是什麼?幾個大學生的名字,一個虛幻的榮譽而已。人才依舊缺乏,生活依舊貧困。

這種人才流向並非只存在於農村和城市之間,也同樣存在於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間,落後地區和發達地區之間,以至於我國的西部和東部之間及國內和國外之間。

孩子們的想法和做法並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來源於家長和老師的言傳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爺的聊天當中,老人告訴我們他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都考學去了城市,在談到孫子時,老人很自豪的告訴我們,他的大孫子剛在一所省重點高會考了前十名,以後考大學,考名牌大學,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讓我感受到了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心情。我問老人想沒想過讓孫子回家鄉支援家鄉建設,老人說:村子裏太苦,能到外面去,幹嘛回來。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過點好日子!

以周家村的生活水平來說,村子應屬富裕的行列。周家村的村民都不想讓孩子回來,可想而知其他貧困村的情況。

周家村之所以富裕,關鍵在於和韓國合作的畝高效田,其實這對村裏既是一筆客觀的收入,又是一種勞動力的利用。韓國人出種子,出技術,村裏出勞力,出土地,收穫後,韓國人回收所有果實和種子,付給村裏的報酬只是收益中極少的一部分。而且還規定村裏不得留果留種,否則將受重罰。原創:這完全是一種勞動力的欺騙,可是以我們的知識就是無法掌握其中的技術關鍵。而我們爲了這筆可觀的收入,還必須甘受韓國人的這種技術欺騙,其原因何在?人才不足!!試想如果村裏有這麼一批農業知識相當豐富的人才,我們完全可以掌握韓國人的技術,從而爲我們自己所用,那時所有的收益都將歸我們自己所有。村裏將遠比現在要富裕!

孩子們是渴望知識的,村裏也是需要人才和技術的。但一些客觀現實又使我們的教育觀念發生變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改

第四篇:關於農村教育的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教育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同時也應當清醒地看到,在農村發展過程中,教育還存在着許多不適應的地方,面臨着許多問題和困難。由於農村經濟發展落後,農村義務教育環境與城市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師資力量薄弱,教師待遇差,教育質量無法得到保障,用於義務教育的財政經費很緊張,現代教育設備嚴重短缺,義務教育課程設置的滯後性,學生輟學較多等方面的因素制約着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

——題記

時間如水,歲月如歌,西安文理學院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改暑期社會實踐終於劃上句號。對於經常呆在涼爽的房間裏,幾乎沒有受過苦的我來說,實踐確實很辛苦,流了很多汗,吃了不少苦,皮膚也曬黑了很多,但大家沒有一個抱怨,後悔的。在短暫的實踐考察活動中,我努力讓自己儘快融入到農村,成爲他們中的一份子。期間,我們也收穫不少,既能把在校學到的理論知識發揮出來,學以致用,又磨練了我們的意志,培養了我們吃苦耐勞的精神,還給了我們主動積極地與疲勞和貪圖安逸的惰性作鬥爭的機會。而我們在實踐中,心靈得到了淨化;思想得到了薰陶;認識得到了昇華;覺悟得到了提高。

很感謝老師讓我參加到這次社會實踐中,讓我充分地認識農村、瞭解農村。這次活動給我很多感觸,也讓我嚐盡了人間的冷暖真情……

第二點:學校爲了追求升學率而將差生分流出去,使好多國中高中生輟學外出打工;

第三點:考上學而供不起也導致一些學生輟學。

我個人認爲,要想讓農村學生輟學量減少,首先要改變他們的思想;其次要轉變單一的農村教育模式,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農村教育,使農村的學生各有所學,學有所用,各盡其才,各得其所。在教學質量的評價標準上,要用成才率而不是升學率來衡量,樹立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新理念。

農業、農民、農村問題是當代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其發展狀況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現代化的發展進程。農村教育既是農村發展的基礎性條件,也是農村發展狀況的重要表現。我曾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篇報道:中國(內地)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65%,人口素質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2.19億,在農村就業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佔35.9%,國小文化程度者佔37.2%,每萬人中大學生數爲4名,這樣狀況是現代化進程中的沉重包袱。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變成爲人力資源的優勢,不僅是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也是推進現代化建設進程的戰略性任務,所以,懇請政府加大農村教育建設。

還有,城鄉教育差距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現在的問題是不要繼續拉大這種差距,然後逐步創造條件,力求縮小差距。現在需要努力的是在一個縣城範圍內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我們有可能做到的,首先是政府公共教育經費和其他教育資源的分配,應該按照公平的原則分配給每一所學校。農村“示範性學校”的建設既要有適當的超前性,更應有公平的競爭性,而且政府的教育經費不應只集中在個別學校,人爲的製造不公平競爭的局面。就現階段而言,富的學校越來越富,窮的學校越來越窮,所以政府的重點不應是“錦上(本站:)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更多的關注農村薄弱學校的建設,對於那些條件好的學校,可以適當放寬政策,讓他們自我宣傳,自我管理。

作爲一個21世紀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引導我們走出校門步入社會並投身社會的良好形式;是磨練我們的品格,增長我們的才幹,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舞臺;是樹立服務社會的思想與意識,同時,社會實踐也加深了我與農民的感情,拉近我與農村的距離,也讓自己在實踐中開拓了視野,增長了才幹,進一步明確了我們身上的歷史使命,讓我們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再一次感謝老師讓我有了一次親身體驗,我將帶着這份經歷繼續我的學業,等到學業有所成就時一定會奮不顧身的投入到農村建設中去。

第五篇:關於農村教育的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農村教育

應國家和時代要求,當代大學生應在課餘時間多學習和實踐社會活動,以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故學校要求在校大學生在暑期期間進行社會實踐調查報告。關於的主題是學校最關心的農村教育問題。

教育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尤其應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和投資。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據8.8億人,相應的農村教育更應加強。爲更好地瞭解農村教育現狀,我在假期和同學通過拜訪和詢問,對我所在地區的農村教育情況進行調查,發現農村教育出現如教育經費不足和學校硬件設施不好及教師短缺及師資和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農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農民對新知識的吸收及民主與法治的貫徹實行造成障礙。這不但是問題而且將是農村教育的危機。

一:教育經費不足

因現在外出務工的青年人越來越多,家鄉留下的只剩小孩和老人,從而國小生的人數也是每年遞減,以前一個完小現在成爲了一個只有二三十人擠在一個教室的教學支點,因而得不到上級的重視,整年不撥一分錢,一些學校的支出靠教師的微薄工資支付。鄉村教師向上級申請的經費要麼是空頭資票,而後不了了之,要麼是申請後杳無音訊。正因教育經費不足導致學校很多事務得不到處理,教學的持續很難維持。

二:學校硬件設施不好

教育部要求每個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而在農村的教學支點裏,學生根本沒有學習其他知識的設施和資源。一到四年級擠在一個教室,一個教師教,學校沒有體育器材,沒有體育設施,沒有圖書館,沒有音樂器件,更甚者,學校的音樂老師也是由一些老教師代替。在那裏根本沒有藝術,體育,科技的影子。學生若看到一臺電腦、一部打印機都是萬分驚奇,似乎見到外星人。學校的桌椅也是零散破碎,教師的講臺是一學生的課桌替代。教舍破爛不堪,下雨時學生、老師只能墊腳行走。

三:教師短缺及師資

農村在一線教學的大都是民辦教師,有點知識的青年嫌工資太低而轉到外地私營學校教書,留下的只是一些學歷不高中年及老年人,他們沒有正式的文憑及正規的師範教育。微薄的工資還要支付地方報紙的徵訂,以致他們沒有更多心思和血汗從事教育工作。另外當地專科師範畢業生回鄉任教,但政府由於教師工資、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無力接收,沒有經過正規師範教育的民辦教師又由於能力有限而對學生的引導及培養造成阻礙。這就導致教育資源被浪費,而少年兒童接受知識的領域變得越來越狹窄。

四、 資源分配不公平

在詢問中,看到資源分配不公平的現象:各政府、電力、交通等機構擁有資源支配的權力,它們利用部門所掌握的權力最大限度地實現部門利益,或從財政分配計劃中優先得到所需資金,他們的辦公室及職工住房等都是最 1

好的。而教育資源卻少之又少,何況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優先滿足,農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資源就非常有限,遠遠無法滿足農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農村中學中我看到一種現象:籃球場是黃泥地,沒有足球場,實驗室的儀器陳舊的難以利用。如此的設施怎麼進行有效的教學呢?相反在城鎮的國小教學活動多種多樣,體育設施和其它教學設備可以說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爲什麼?是資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使農村少年兒童處在教育資源非常短缺的環境中,而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這不僅嚴重阻礙農村少年的發展而且使農村青年就業更難。

五:改變教育現狀的幾點建議

首先,當地政府和財政應加大對教育的扶持,給農村教學支點足夠的教學資金,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其次,地方政府發放資金給個農村教學支點,督促教育部門完成各農村教學支點硬件設施的購買和配置齊全。修改教舍,擴大學校範圍,興做圖書館和體育場。再次,加大宣傳力度和資金投入,把本科師範院校的畢業生派送到農村教學支點,利用他們的教學體制和知識培養、鍛鍊農村學生。最後,政府部門要嚴格督促,檢查各部門對教育部門的幫助和資金支持。做到資源,資金,人力物力的分配均勻。

百年大計,教育爲本,教育是下一代成長成才的根本,培養下一代精英就是使國家更加強盛繁榮。爲了國家百年大計,爲了國家的繁榮富強,社會的各界人士都應來幫助、扶持教育行業,有教育才有人才,有人才,國家纔有希望。

物電學院0804班

朱中石

2014-11-18

1湖北師範學院朱中石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