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借物喻人作文【精品多篇】

借物喻人作文【精品多篇】

借物喻人作文 篇一

一個普通的圓柱體,披上了紅色的外衣,頭上長着一根“天線”,這就是蠟燭。

蠟燭是一種十分普通的物品,堅信大家都見過蠟燭吧!它十分便宜,滿世界到處都是。看到這,你必須會感到個性吧,蠟燭這麼普通,我爲什麼要大費周章的說它呢?的確,蠟燭很普通,但是它那種默默爲他人付出的精神卻深深吸引了我。它點亮了自己,照亮了他人,不求一絲回報。想到這兒,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祖國花朵的培育者、祖國棟樑的支柱、爲我們默默付出的老師。每一天,老師早早地回到學校,教我們做人的道理,傳授我們豐富的知識。大家都說老師是園丁,是茫茫人海中的指明燈。可我卻要說老師是一支蠟燭。“一日爲師,終生爲父。”老師用辛勤和汗水培育我們這些祖國的花朵,使我們成爲祖國的貢獻者,對自己從來沒有一點兒私心,不求一點兒回報。如果生活中沒有了老師,就如停電時沒有蠟燭,人生會陷入一片黑暗。這時,我想起了上學期背的一句古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句話用在老師身上再適合但是了。老師直到白髮蒼蒼,也還在堅持上課,就如蠟燭一樣,爲照亮別人犧牲自己。個性名稱

蠟燭,它是那麼平凡,又是那麼偉大。以後,我也要像蠟燭一樣,爲社會默默付出,無私奉獻!

夜幕降臨的時候,家家戶戶的燈火已經開了。我急衝衝的回到家裏正準備打開書包做作業的時候突然間沒電了這個時候我想起了被我嫌落在角落的半根蠟燭。

由於我們那裏是農村因此經常會沒電。我媽媽也會多買一些蠟燭。

蠟燭十幾釐米長的東西在別人的眼中是多麼的微不足道的啊。但它卻能給我們帶了了好出2。在沒電時候蠟燭能給我們帶來一絲光明。一點浪漫。一些溫馨。每次想到蠟燭就會想到;“春蠶帶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人們總是把蠟燭比做老師。成人。總會對別人說蠟燭的一生總是獻給了人類。但我想蠟燭不僅僅是給我們光明更重要的是它那一種犧牲自我的精神。就像老師一樣把他的一生的知識毫不保留的獻給了我們。勵志作文

蠟燭偉大而平凡久久的等待卻只能給人們一瞬間的光明。但這樣也是一生的永恆。人門也如此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絲幹。是老師開啓了我們的智慧之門,是老師教會了我們怎樣做人師恩重於山

老師,這兩個字對我們來說,是那麼的平凡,然而我們對老師這兩個字的明白是那麼的淺薄。老師是無私的,爲了學生,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獻給學生,老師是偉大的,她爲祖國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材,然而自己,依然站在那三尺講臺上,繼續爲祖國奉獻。這天,我就要來讚美我們的老師。

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句話說得一點兒也不錯,當我們第一次走進學校,歡欣自己成爲一名學生的時候,老師,便會在我們的心中刻出一道道深深的印跡—老師神聖、偉大、無私,我們敬重老師勝過自己的父母。我們的童年乃至青年的大部分時刻,是在學校渡過的,接觸最多、最頻繁的是老師,我們喜愛老師給我們講如何學習、寫字,喜愛看着老師美麗的眼睛……老師的一言一行都令我崇拜,他們教會我們如何學習、做人,在他們的指引下,我們靜靜地聽,靜靜地學……

我們讚美老師,他們以三尺講臺爲陣地,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在他們的教育下,我們從學習a、o、e開始,到能寫優美的作文,能解高難度的習題,以至日後成爲高等學府的學生,成爲各條戰線上的有用人才,這中間無不滲透着老師辛勤的汗水。我們敬重老師,她默默耕耘,不求回報,不求索取,只爲了學生能學到更多的知識。他們不分晝夜、不避嚴寒酷暑地備課、批改作業,飄飄灑灑的粉筆末,染白了他們的黑髮,而蒼勁的板書和厚重的知識卻給我們指示了人生的航向。冬去春來,寒來暑往,他們周而復始地迎來送往一批批新生和畢業生,不斷地爲祖國的建設輸送合格的人才。老師,大家都說您培養着祖國的棟樑;我卻要說,您就是祖國的棟樑。正是您,支撐起我們一代人的脊樑!您像一支紅燭,爲後輩獻出了所有的熱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能夠用兩個字就是--燃燒!不停的燃燒!

借物喻人作文 篇二

去年冬天,我從英德到連縣去,沿途看到松樹鬱郁蒼蒼,生氣勃勃,傲然屹立。雖是坐在車子上,一棵棵松樹一晃而過,但它們那種不畏風霜的姿態,卻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久久不忘。當時很想把這種感覺寫下來,但又不能寫成。前兩天在虎門和中山大學中文系的師生們座談時,又談到這一點,希望青年同志們能和松樹一樣,成長爲具有松樹的風格,也就是具有共產主義風格的人。現在把當時的感覺寫出來,與大家共勉。

我對松樹懷有敬畏之心不自今日始。自古以來,多少人就歌頌過它,讚美過它,把它作爲崇高的品質的象徵。

你看它不管是在懸崖的縫隙間也好,不管是在貧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種子——這粒種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種植的,還是隨意丟落的,也不管是風吹來的,還是從飛鳥的嘴裏跌落的,總之,只要有一粒種子,它就不擇地勢,不畏嚴寒酷熱,隨處茁壯地生長起來了。它既不需要誰來施肥,也不需要誰來灌溉。狂風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沒它,嚴寒凍不死它,乾旱旱不壞它。它只是一味地無憂無慮地生長。松樹的生命力可謂強矣!松樹要求於人的可謂少矣!這是我每看到松樹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我對松樹懷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卻是它那種自我犧牲的精神。你看,松樹是用途極廣的木材,並且是很好的造紙原料:松樹的葉子可以提製揮發油;松樹的脂液可制松香、松節油,是很重要的工業原料;松樹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

更不用說在夏天,它用自己的枝葉擋住炎炎烈日,叫人們在如蓋的綠蔭下休憩;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們前進的路。總之一句話,爲了人類,它的確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

要求於人的甚少,給予人的甚多,這就是松樹的風格。

魯迅先生說的“我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血”,也正是松樹風格的寫照。

自然,松樹的風格中還包含着樂觀主義的精神。你看它無論在嚴寒霜雪中和盛夏烈日中,總是精神奕奕,從來都不知道什麼叫做憂鬱和畏懼。

我常想:楊柳婀娜多姿,可謂嫵媚極了,桃李絢爛多彩,可謂鮮豔極了,但它們只是給人一種外表好看的印象,不能給人以力量。松樹卻不同,它可能不如楊柳與桃李那麼好看,但它卻給人以啓發,以深思和勇氣,尤其是想到它那種崇高的風格的時候,不由人不油然而生敬意。

我每次看到松樹,想到它那種崇高的風格的時候,就聯想到共產主義風格。

我想,所謂共產主義風格,應該就是要求人的甚少,而給予人的卻甚多的風格;所謂共產主義風格,應該就是爲了人民的利益和事業不畏任何犧牲的風格。

每一個具有共產主義風格的人,都應該像松樹一樣,不管在怎樣惡劣的環境下,都能茁壯地生長,頑強地工作,永不被困難嚇倒,永不屈服於惡劣環境。每一個具有共產主義風格的人,都應該具有松樹那樣的崇高品質,人們需要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去做什麼,只要是爲了人民的利益,粉身碎骨,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而且毫無怨言,永遠渾身洋溢着革命的樂觀主義的精神。

具有這種共產主義風格的人是很多的。在革命艱苦的年代裏,在白色恐怖的日子裏,多少人不管環境的惡劣和情況的險惡,爲了人民的幸福,他們忍受了多少的艱難困苦,做了多少有意義的工作呵!他們貢獻出所有的精力,甚至最寶貴的生命。就是在他們臨犧牲的一剎那間,他們想的不是自己,而是人民和祖國甚至全世界的將來。然而,他們要求於人的是什麼呢?什麼也沒有。這不由得使我們想起松樹的崇高的風格!

目前,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日子裏,多少人不顧個人的得失,不顧個人的辛勞,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爲加速我們的革命和建設而不知疲倦地苦幹着。在他們的意念中,一切都是爲了把社會主義革命進行到底,爲了迅速改變我國“一窮二白”的面貌,爲了使人民的生活過得更好。這又不由得使我們想起松樹的崇高的風格。

具有這種風格的人是越來越多了。這樣的人越多,我們的革命和建設也就會越快。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像松樹一樣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崇高的品質;我希望每個人都成爲具有共產主義風格的人。

借物喻人作文 篇三

一個普通的圓柱體,披上了紅色的外衣,頭上長着一根“天線”,這就是焟燭。

焟燭是一種十分普通的物品,堅信大家都見過焟燭吧!它十分便宜,滿世界到處都是。看到這,你必須會感到個性吧,焟燭這麼普通,我爲什麼要大費周章的說它呢?的確,焟燭很普通,但是它那種默默爲他人付出的精神卻深深吸引了我。它點亮了自己,照亮了他人,不求一絲回報。想到這兒,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祖國花朵的培育者、祖國棟樑的支柱、爲我們默默付出的老師。每一天,老師早早地回到學校,教我們做人的道理,傳授我們豐富的知識。

大家都說老師是園丁,是茫茫人海中的指明燈。可我卻要說老師是一支焟燭。“一日爲師,終生爲父。”老師用辛勤和汗水培育我們這些祖國的花朵,使我們成爲祖國的貢獻者,對自己從來沒有一點兒私心,不求一點兒回報。

如果生活中沒有了老師,就如停電時沒有焟燭,人生會陷入一片黑暗。這時,我想起了上學期背的一句古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句話用在老師身上再適合但是了。老師直到白髮蒼蒼,也還在堅持上課,就如焟燭一樣,爲照亮別人犧牲自己。個性名稱

焟燭,它是那麼平凡,又是那麼偉大。以後,我也要像焟燭一樣,爲社會默默付出,無私奉獻!

夜幕降臨的時候,家家戶戶的燈火已經開了。我急衝衝的回到家裏正準備打開書包做作業的時候突然間沒電了這個時候我想起了被我嫌落在角落的半根焟燭。

由於我們那裏是農村因此經常會沒電。我媽媽也會多買一些焟燭。

焟燭十幾釐米長的東西在別人的眼中是多麼的微不足道的啊。但它卻能給我們帶了了好出。在沒電時候焟燭能給我們帶來一絲光明。一點浪漫。一些溫馨。每次想到焟燭就會想到;“春蠶帶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幹。”人們總是把焟燭比做老師。成人。總會對別人說焟燭的一生總是獻給了人類。但我想焟燭不僅僅是給我們光明更重要的是它那一種犧牲自我的精神。就像老師一樣把他的一生的知識毫不保留的獻給了我們。

焟燭偉大而平凡久久的等待卻只能給人們一瞬間的光明。但這樣也是一生的永恆。人門也如此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絲幹。是老師開啓了我們的智慧之門,是老師教會了我們怎樣做人師恩重於山

老師,這兩個字對我們來說,是那麼的平凡,然而我們對老師這兩個字的明白是那麼的淺薄。老師是無私的,爲了學生,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獻給學生,老師是偉大的,她爲祖國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材,然而自己,依然站在那三尺講臺上,繼續爲祖國奉獻。這天,我就要來讚美我們的老師。

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句話說得一點兒也不錯,當我們第一次走進學校,歡欣自己成爲一名學生的時候,老師,便會在我們的心中刻出一道道深深的印跡—老師神聖、偉大、無私,我們敬重老師勝過自己的父母。我們的童年乃至青年的大部分時刻,是在學校渡過的,接觸最多、最頻繁的是老師,我們喜愛老師給我們講如何學習、寫字,喜愛看着老師美麗的眼睛……老師的一言一行都令我崇拜,他們教會我們如何學習、做人,在他們的指引下,我們靜靜地聽,靜靜地學……

我們讚美老師,他們以三尺講臺爲陣地,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在他們的教育下,我們從學習a、o、e開始,到能寫優美的作文,能解高難度的習題,以至日後成爲高等學府的學生,成爲各條戰線上的有用人才,這中間無不滲透着老師辛勤的汗水。我們敬重老師,她默默耕耘,不求回報,不求索取,只爲了學生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他們不分晝夜、不避嚴寒酷暑地備課、批改作業,飄飄灑灑的粉筆末,染白了他們的黑髮,而蒼勁的板書和厚重的知識卻給我們指示了人生的航向。冬去春來,寒來暑往,他們周而復始地迎來送往一批批新生和畢業生,不斷地爲祖國的建設輸送合格的人才。老師,大家都說您培養着祖國的棟樑;我卻要說,您就是祖國的棟樑。正是您,支撐起我們一代人的脊樑!您像一支紅燭,爲後輩獻出了所有的熱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能夠用兩個字就是--燃燒!不停的燃燒!

借物喻人作文 篇四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點,來比喻人的一種品格。這也是作文中用來表現、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種寫作方法。

如《落花生》,全文講述“我們”全家歡度收穫節,邊品嚐新花生,邊談論花生的好處;告訴人們,做人要做務實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文章在談論花生的好處時,有這樣幾段話:父親說:“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裏,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我們都說是,母親也點點頭。父親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我說:“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了。”父親說:“對。這是我對你們的希望。”

這幾段話就運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點來比喻怎樣做人)的方法:父親引導孩子談花生,目的是爲了論人生;他讚美花生的品格,也是爲了說明做人應該做怎樣的人。“我”從父親的話中體會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個認識得到了父親的肯定。這就像畫龍點晴一樣,很自然地表達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由此可見,無論寫人記事還是寫景狀物,正確運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遠,表情達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大家再讀讀下面這篇文章,體會一下借物喻人的特點及作用:

山中的老杏樹

杏子成熟時,正趕上農村收麥。麥收過後的一天,我才抽空兒扛着木棍兒,棍兒上挑着籃兒,上了南山。

半路碰上鄰居二嬸兒。二嬸兒見我也去採杏,忙告訴我:“我都找遍了,只有山樑南面第二個山溝裏那棵樹上還有杏兒,只是杏子又青又小,還不好吃!”說完,二嬸便走下山去。

我登上山樑,老遠就看到了那棵樹。它是那條山溝裏僅有的一棵杏樹。走近了才望見樹上綠綠的葉子中顆顆半紅不綠的杏子,成串成串地擠滿枝頭。隨着一陣微風,杏樹抖動起枝葉,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這是一棵老杏樹,它長在溝底缺土少水的岩石旁,樹幹又高又曲又粗,疤痕累累,顯然它已歷盡滄桑。我把木棍兒插在腰間攀到樹上。坐在粗大的樹杈上,我看得更清楚了:枝條上,每個葉窩兒都掛着一個圓溜溜的杏子。大多杏子又都長着“陰陽臉”——一面綠中透黃,一面黃裏帶紅;個頭兒也不小,個個兒都像個小蘋果兒。望着這綠葉間壓串枝的杏子,我比喻不出它們像珍珠、像寶石,還是像翡翠、像瑪瑙。捏開一個一看,哎呀,金色的果肉浸滿果汁,放到嘴裏,酸溜溜,甜滋滋,沁人心脾。

一擡頭,無意中發現兩個樹杈之間卡着一塊石頭。哦!我全明白了:二嬸兒說這杏子又青又小不好吃,是因爲樹太高,她看不見結在上面的杏子,只摘些下面小的。她不會上樹,夠不着,用石頭又砸不下來。顯然,她着實冤枉了這棵老杏樹。

望着滿樹伸手可及的果實,再俯視一下這棵飽經風霜的老杏樹,一種敬慕之情油然而生。老杏樹啊老杏樹,你不怕寂寞,不畏艱難困苦,獨自紮根於這深山岩石之中,老而不衰。一年又一年,你爲人們結下多少杏子?可你對人卻無半點所求。當你受了委屈或遇到冷眼、非禮時,腳跟仍是那樣堅定,胸懷仍是那樣坦蕩、無私。多麼可敬的老杏樹啊!我輕輕地取下石塊,抽出腰間的木棍兒,可怎麼也不肯打下去,唯恐因打杏兒而折損老樹的枝葉,傷害它的身心。於是,我下了樹,挎上籃兒,再爬上樹,坐在老杏樹的懷抱中,盡情地摘着杏子,盡情地享受着它奉獻的果實。

這是一篇優美、生動、感人至深的文章。相信每一個同學讀了此文之後,都一定會認識到:決不單純是狀“物”;作者運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借山中老杏樹的特點,熱情謳歌了具有老杏樹品格(不怕寂寞,不畏艱難困苦,紮根深山,飽經風霜,老而不衰,只講奉獻,胸懷坦蕩、無私)的人,同時從心底抒發了對具有老杏樹品格的人的無比敬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