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公文 > 鄉鎮街道公文

項目推介--《着眼時代發展,立足綠水青山使新農村建設基本到達“三有四好五提高”總體目標”建設計劃》

項目推介--《着眼時代發展,立足綠水青山使新農村建設基本到達“三有四好五提高”總體目標”建設計劃》

項目推介--《着眼時代發展,立足綠水青山使新農村建設基本到達“三有四好五提高”總體目標”建設計劃》

我要推介的項目是“着眼時代發展 立足綠水青山”新農村建設計劃。相對其他現階段正在開展的各項新農村建設草案中,本項目重點解決了當前新農村規劃建設“過城市化”帶來的環境破壞和空巢老人人文關懷不夠等問題。本項目的定位主要立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階段新農村規劃建設與發展需要把控的重要環節以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並以此爲總體設計規劃理念,制定此項目,做此推薦。

一、項目特點

1、“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特點。該定位充分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立足區域性差異和鄉村實際,按照產業開發型、項目帶動型、生態移民型、商貿經營型、三清五改型等模式有重點地穩步推進。解決了以往一味追求農村現代化但忽視居民幸福感不夠的問題。從歷年來收集的數據來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組織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年度系列報告,《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17)在京發佈。報告指出,當前中國農村已經進入加快轉型和全面轉型的新階段,也就是實現農村現代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過程,面臨八大嚴峻挑戰。

報告指出,當前農村全面轉型面臨的挑戰,首當其衝的就是高成本嚴重損害農業競爭力。報告顯示,2005-2015年,中國三種糧食每畝總成本平均每年上漲9.7%,其中人工成本年均上漲11%,土地成本年均上漲13.5%,均遠高於同期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4.4%)和穀物生產者價格指數年均上漲率(4.8%)。高生產成本推高了糧食價格、降低了農業經營收益,損害了農業競爭力。

此外,農業機械化亟待轉型升級、“誰來種地”難題尚未破解、農業規模經營面臨巨大挑戰、農民增收的壓力不斷增加、農村資源資產浪費嚴重、農村生態環境亟待改善、鄉村治理模式仍需創新等問題也給農村全面轉型發展提出了多重挑戰。

報告認爲,新時期,加快農村全面轉型,必須全面激活要素、市場和主體,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促進城鄉資源要素雙向流動,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和新動能。重點需要做好五大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農村資源資產的流動性,探索農村土地國家收儲制度。包括探索進城落戶農民農村承包地、宅基地以及其他資源資產的市場化退出機制,在條件允許的部分地區,嘗試農村資源資產跨集體轉讓等。二是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包括明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賦予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更多權利權能,多種方式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等。三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保障農村發展全面轉型。要強化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的作用,加快創新農業規模經營實現方式,並積極引導小農生產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四是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競爭力和經營效益。這要從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產品品質、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等方面發力。五是完善支持保護政策,促進農業農村持續穩定發展。一方面要創新財政支農方式,另一方要健全農業保險制度。

2、“突出重點、提高效益”特點。該定位堅持從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緊迫的實際問題入手,區分輕重緩急,突出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人口素質和加強領導班子建設等重點,努力探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好的形式和辦法,提高建設實效。着力解決了前期制定規劃高屋建瓴、不切實際,農村常住民素質普遍不高無法接受改革的問題。從數據分析來看:山東師範大學唐共利教授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民素質研究》一則論文中提到,21世紀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關鍵時期。按照黨中央的部署和規劃,2020年左右,中國將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全面小康社會,2050年左右,基本實現現代化,中國將成爲一箇中等發達國家。現代化的發展和目標實現與人的素質的提高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中國現代化的實現需要提高中國人的素質。農民是中國人口中人數最多的社會羣體,農民的整體素質偏低,這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提高農民素質將直接推動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提高農民素質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舉措。現代化是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主題,在此背景下研究農民素質的提高對於現代化戰略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以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民素質爲研究對象,通過分析農民素質現狀及成因,從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相互影響的角度出發,探討如何提高農民素質以保證中國現代化戰略目標的如期實現。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紹選題背景和意義,學術界研究現狀,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從中國現代化發展需要的角度闡述提高農民素質的必要性。首先,從對人的素質的認識角度解釋了本文所說的農民素質的含義;其次,從理論上論述了農民素質和現代化發展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

3、“量力而行,務求實效”特點。該定位從制定目標、任務和措施時,既嚴格標準,又切實可行,不盲目攀比,不增加農民負擔,不搞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要正確處理階段性目標和長遠目標的關係,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盡力而爲,切忌急功近利。要求實務真,真抓實幹,務求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堅持實事求是,民主商議,不搞強迫命令。着力解決了當前新農村建設急於求成、顧此失彼帶來的發展不均衡等問題。從分析數據來看: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書中提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中國大地上如火如荼地進行着,把祖國大地建設得無比美好,隨着許多新農村建設改造工作的完成,農村的面貌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仍然存在一些因素制約着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1.勞力缺失。現在農村的經濟模式大多數是:留守老人和兒童在家,年輕人出外打工,而且越有文化的年輕人,越是選擇留在外面,好像無工不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現有的農村經濟發展狀況還不足以提供足夠多的崗位來滿足年輕勞動力的就業需求,農村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也不足以讓許多的年輕一代在農業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很多年輕人選擇外出工作,所以,現階段着力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勢在必行。2.重工輕農。農村的一個主要體現,就在於一個“農”字,農業爲本的思想古已有之,現狀則是嚴重的重工、商,輕農業。甚至,所謂的新農村改造,農村城鎮化,更使人們逐步脫離土地,驅使勞動力思想上的對農業的輕視,加速務農人員的流失。3.觀念落後。在農村,由於農村的特性,人老後不能像城市職工一樣,有退休金、保險等保障,只能靠兒女的孝心來維持老後的生活,使老人不能保證生活的穩定及質量,更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不得不生,生了也不一定會養。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的事實無疑是一個隱形的強大的社會地雷。這些都制約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減慢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具體的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好這些矛盾,爲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4.“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特點。該定位從政府要強力推動,整合資源,構成合力,創造條件,搞好服務,組織和引導農民羣衆用心參與方面着手。着力解決了之前政府部門服務意識不強、居民主人翁意識不夠、幸福感不高的問題。從數據分析來看:在中國鄉村發現網於2007年發佈的《在新農村建設中應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一文中提到,新農村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創新。一方面,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我們要發揮好農民作爲具體建設者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新農村建中,我們也應充分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主體是動力,主導是方向,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爲什麼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充分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這主要是由新農村建設的特殊性和我國國情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首先,在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中,農村處於弱勢,這就客觀要求政府應發揮好主導作用。在國家與社會的二元關係中,政府應對弱者給予更多的關懷。對強者而言,只要其行動符合法律的基本要求,政府則應管的越少越好,應讓其有充分的自由,以利於其創造性的發揮;而對弱者而言,政府則應給予更多的保護。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出於人道主義的要求;二是也有利於創造一個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所以,對強者而言,政府應以效率爲主導;對弱者而言,政府應以公平爲主導。另外,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對弱勢羣體的關懷和傾斜也是現代化建設對政府職能的必然要求。亨廷頓說:“城鄉區別就是社會最現代部分和最傳統部分的區別。處於現代化之中的社會裏政治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找到填補這一差距的方式,通過政治手段重新創造被現代化摧毀了的那種社會統一性。”

其次,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是新農村建設內容的客觀要求。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大部分屬於公共產品範疇,這也決定了政府在其中應起主導作用。什麼是公共產品?就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產品。由於公共產品的特殊性,所以,對於公共產品的生產和供給,不論是自由主義的政府職能論,還是干預主義的政府職能論,都強調政府應起主導作用。自由主義強調政府管得越少越好,但自由主義也不是要求政府完全的放任自由。自由主義對政府的作用主要限定在以下範圍內:首先,保護本國社會的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社會的暴行與侵略;其次,保護人民不使社會中任何人受其他人的傷害和壓迫;最後,建立並維持某些公共機關和公共工程。自由主義對政府職能的要求主要是要政府充當好自由經濟的“守夜人”。干預主義要求擴大政府職能:除了上面所要求的政府職能外,政府還應承擔諸如投資等具體的經濟職能,政府應將其作用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以推動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所以,對於公共產品而言,由政府發揮主導作用也是一個共識。

再次,從制度創新的角度看,在新農村建設中,也要求政府應發揮好主導作用。新農村建設,本質也是一個制度創新的過程,而政府又是制度創新的關鍵變量。在制度創新方面,政府擁有獨特的優勢。作爲社會中規模最大的非市場組織,政府本身的強制力和再分配能力,使其自身在提供製度的服務方面,能夠實現規模效益。所以,儘管推動制度創新的動力是多元的,但政府是推動制度創新最有效和最合適主體。目前,針對新農村建設,必然涉及到一些體制方面的改革,如何改革,政府的主導作用別人是無法替代的。

第四,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也是國際經濟競爭的需要。中國加入WTO之後,執行加入WTO承諾使中國農產品市場面臨前所未有的國際競爭形勢。爲了應對國際市場的挑戰,克服我國農業經營規模過小的不利因素,就必須不斷加強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全面提高農產品競爭力。

第五,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也是國家安全建設的必然要求。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從糧食安全角度看,新農村建設一個重要的戰略意義就是要保證農業作爲國家經濟的命脈,作爲國家經濟安全的戰略產業的地位,爲國家的經濟安全和社會的穩定提供一個基本的基礎條件。

第六,目前,中國政府的財政實力也爲政府發揮主導作用提供了有利條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必須要以相應的財政能力爲基礎。目前我國財政已經具備支持建設新農村的條件和能力。改革開放特別是1994年以來,全國財政收入快速增長,近三年已連續突破2萬億元、2.5萬億元和3萬億元大關。“十五”時期全國財政收入達到11.5萬億元,比“九五”時期增加6.4萬億元,增長126.5%;全國財政支出達到12.8萬億元,比“九五”時期增加7.1萬億元,增長124%。財政實力逐步增強爲由國家財政主導來提供農村公共品的開支奠定了有利基礎。

在新農村建設中,政府的主導作用應主要體現在如下一些方面。

首先,政府要爲新農村建設提供方向支持。在新農村建設中,各級政府要統一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切實把握好輿論導向,統籌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是要提高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中國問題實質是農村問題。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二是要認識到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放眼長遠,充分認識到新農村建設的艱鉅性、複雜性、長期性,要樹立長期持久的建設思想。三是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發揮農民的主體性作用。馬克思說:“歷史活動是羣衆的事業,隨着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羣衆隊伍的擴大。”毛澤東說:“人民,只有人民,纔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社會的財富是工人、農民和勞動知識分子自己創造的。只要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又有一條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路線,不是迴避問題,而是用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問題,任何人間的困難總是可以解決的。”胡錦濤同志也指出,“廣大農民羣衆是推動生產力發展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羣衆的主體作用,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敗的關鍵。”四是要動員社會廣泛參與新農村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政府應引導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使新農村建設成爲全社會的共同行動,這是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力保證。

其次,政府要爲新農村建設提供動力支撐。這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要爲新農村建設大力提供資金支持。建設新農村,資金投入是一個重要的保證條件。農民是建設主體但不一定是投資主體。新農村建設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投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收入雖然大幅度增加,但整體上收入水平還比較低,農民還不具備這方面的投資能力。從發達國家農村現代化的實踐看,農村建設主要是以政府投入爲主。根據不同的建設內容,政府或全資或出大頭或出小頭,但總體上是出大頭,並且政府投入都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韓國“新村運動”實施時的政府投入在繁榮農村經濟、刺激內需、拉動GDP增長方面,發揮了難以估量的作用。二是要爲新農村建設提供好人才支持。人才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要素。要進一步理順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改善辦學條件,不斷提高農村教師待遇。要抓好實用技術培訓。政府要不斷創新培訓形式,拓展培訓渠道,加大培訓投入,確保培訓效果,確保大多數農民掌握至少一門以上的農業實用技術。適應城鎮化建設要求,政府要抓好就業轉移培訓。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城鎮化進程加快,大批農民紛紛涌進城市,面臨新的就業選擇。政府部門要適應這一新的形勢要求,切實做好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技能培訓工作。三是政府要爲新農村建設提供好技術支持。我國的農業科技支撐能力不強是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當前,我國農業科技投入佔農業增加值的比重不到0.6%,而發達國家一般在2%以上,發展中國家也都超過1%,農業重大科技成果儲備不足,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普及率較低,農業生產的科技貢獻率只有45%左右,比世界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要低20—30個百分點。農業的物資裝備水平較低,每千公頃耕地擁有拖拉機數,世界平均水平爲19臺,而我國僅8.6臺,不及一半。在最近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推進新農村建設,首要任務是建設現代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總的思路和目標是: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這些內容客觀要求政府應進一步發揮好主導作用。

再次,政府要爲新農村建設提供秩序保證。秩序是指有條理、不混亂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秩序的意義是深遠的。秩序鼓勵着信任,並減少着合作的成本。當秩序佔據主導地位時,人們就可以預見未來,從而能更好地與他人合作,也能對自己冒險從事創新性試驗感到自信。政府在秩序的供給方面有着巨大的規模優勢和乘數效應,在這方面,單個私人主體是無法比擬的。政府在秩序供給方面主要是:一是要堅持公平原則,改革現行有關農村問題的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存在;二是要逐步完善和健全不足的制度體系;三是要保證制度的有效性。

第四,要加強縣級政府建設。在各級政府中,縣級政府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執行者,政府的主導作用最終要通過縣級政府來落實,因此縣級政府迫切需要進行職能轉變與制度創新。縣級政府必須儘快從發展型政府轉變爲公共服務型政府,應將統籌城鄉發展、建設新農村作爲政府的重要職能。對於縣級政府而言,新農村建設,一是要做好規劃工作。要按照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具體編制好本地的新農村建設規劃。二是要堅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原則,不能一刀切。當前我國不但城鄉差別大,而且區域上發展的不平衡性也十分突出,所以建設新農村必須立足於本地實際,實行差異性發展戰略。三是要堅持合力推進。要提高各方面社會成員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既是新農村建設得以順利推進的保證,也是轉變政府職能、建立現代社會管理體制的客觀要求。

第五,要堅持有所爲有所不爲的原則。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並不是要求政府包攬一切。這裏要發揮好政府與市場兩方面的力量。市場能做好的,要儘量讓市場去做,政府的主導作用應主要體現在彌補市場的不足上。農民能做好的,政府就不要越俎代庖,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二、結論

本項目對於解決當前新農村規劃建設出現的問題和瓶頸,通過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提高效益、量力而行,務求實效、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四個方面入手研究,按照規劃順利推進,透過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使數個示範村基本到達“三有四好五提高”。

“三有”即有一個支撐農民致富的主導產業,有一個戰鬥力較強的領導班子,有一個健全的管理機制。

“四好”即環境衛生好,家庭鄰里關係好,民主管理好,社會治安好。“五提高”即提高農民收入,人均純收入年增幅在21.5%左右;提高通信覆蓋面,有線電視入戶率到達85%以上;電話入戶率到達85%以上;提高農民素質,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成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或產業工人;提高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建有衛生室、文化室、老年活動室、購物中心及體育活動場所;提高社會禮貌程度,物質禮貌、政治禮貌和精神禮貌協調發展,村風民風明顯好轉。

參考文獻:

[1]《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17)發佈,2017-07-25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2017)發佈,2017-03-10

[3]《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民素質研究》(2008)發佈,2008-01-10

[4]《在新農村建設中應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2007)發佈,2007-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