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養老機構調查報告多篇

養老機構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養老機構情況調查報告

我們**區養老機構調查小組由***組成。*月*日,我們接到協會“授漁計劃”走進敬老院“益行夕陽”活動的安排,在**市**集團4s店的大力支持下,集中*月**日和**日兩天時間,對**區*個養老機構的經營狀況進行了調查,現已全部調查完畢,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區有正式註冊的養老機構*個,註冊牀位數***,實際入住***人,入住率達**%,最大入住老人年齡***歲,最高收費(單間全護理)****元,最低收費***元,共有護工**人,廚師(包括廚房工作人員)**人。這*所養老機構全部通過該區民政局考覈驗收合格,衛生條件達標,正式註冊,證照齊全。但是,這*家養老機構中,由於居住、設備和環境條件不同,存在較大的差異。最大的註冊牀位達***個,最小的才**個;最高入住率達**%,最低只有**%。這些養老機構的負責人的素質也是參差不齊,有的曾經是醫務人員,自身就有護理保健知識,如溫馨家園養老公寓;有的曾經是廚師,具有一定的食品烹調技能,後來轉行到養老行業,如安樂居養老院。在這些養老機構中,由於經營規模不同,其經營方式也有較大的差異,有的是公建民營,如龍華老年康復頤養園,由**市二運公司投資,個人承包經營,規模較大,設備較好,管理規範;有的是家庭作坊式,全家甚至親戚朋友齊上陣,設備和環境還存在一定差距。

在這*家養老機構中,無論經營方式如何,其負責人都有一顆敬老愛老之心,他們都說:雖然盈利不多,但是敬老養老是義不容辭的責任,自己也有老的時候,現在社會正向老齡化發展,國家和社會對養老問題越來越重視,我們更應該盡到自己的責任,爲入住的老人服好務,減少痛苦,愉快的度過晚年生活。

在這些養老機構中,各種的社會組織都與他們建立起不同程度的幫扶關係,有的學校在這些養老機構設立道德教育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到養老機構幫助打掃衛生、表演小節目等公益活動,如**市第**中學在溫馨家園養老公寓建立了“踐行雷鋒精神校外活動基地”;還有些自發的公益團體和個人到這些養老機構中開展各種幫扶活動,如**社區老年公寓反映,住在“商業大院”的一名退休幹部,共產黨員,經常到他們那裏免費爲老人理髮,請吃不到,送禮不要,精神可嘉。

二、基本需求

在此次調查過程中,也瞭解到一些存在的問題和需求:

1.資金短缺,政府補貼至今沒有兌現;星光老年之家希望得到投資**萬元,幫助其翻修住房,利益可以分成。

2.有線電視數字化改造,加重養老院負擔;數字化改造,使得原來一條線路可以帶多臺電視機,變爲一臺機頂盒只能帶一臺電視機,收視費大幅度提高,使得養老機構難以承受,大多數養老院都沒有采購網絡公司的機頂盒,有的採取自行購買衛星電視接收設備,有的採用網絡機頂盒,有的乾脆不接受改造,電視節目只能收到5、6個臺,使得入住老人生活更加單調;

3.燃氣公司實行階梯價格,加重養老機構負擔

4.供電線路有待改造。有多家養老機構反映,供電線路經常發生故障,直接影響到正常工作。

5.有些養老機構需要廚師指導,以便提高廚藝。例如,**老年康復頤養園,提出歡迎面案廚師指導。

6.需要爲老人提供心理撫慰,可以邊聊天,邊幫助老人理髮、剪指甲等。

三、協會介入養老機構服務的設想

根據目前各個養老機構的現狀和協會的性質,我們不可能爲養老機構提供日常的服務,只能在節假日爲他們提供一定的公益活動。所以,我們建議:

1.根據中國志願服務聯合會開展“鄰里守望”活動的倡議,按照就近的原則與各個養老機構建立聯絡員制度。首先成立敬老部,建立**市志願者協會敬老羣,根據養老機構的發佈情況,設立片長,一位片長負責幾個聯絡員,聯絡員必須堅持每個星期至少到所負責的養老機構探望一次,瞭解情況,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並及時在羣裏發佈情況。需要集中力量的,可以在羣裏發佈,有羣管理和片長負責招募更多志願者,突擊爲應急需要的養老機構提供應急服務。

2.積極響應**省民政廳建立的“12349”公益熱線,搞好“居家養老”工作,號召協會有能力的會員組建專業服務隊,與**市“12349”熱線建立聯繫,開展保質保量及時的有償服務。號召自由職業的會員積極參加職業培訓,學會一技之長,投身到養老服務行業中去。

3.與其他公益組織建立廣泛的聯繫,對養老機構存在的實際困難,及時向相應的專業公益團隊反映情況,請求支援,幫助解決。

【第2篇】關於養老機構的調查報告

一、基本情況

在這8家養老機構中,無論經營方式如何,其負責人都有一顆敬老愛老之心,他們都說:雖然盈利不多,但是敬老養老是義不容辭的責任,自己也有老的時候,現在社會正向老齡化發展,國家和社會對養老問題越來越重視,我們更應該盡到自己的責任,爲入住的老人服好務,減少痛苦,愉快的度過晚年生活。

在這些養老機構中,各種的社會組織都與他們建立起不同程度的幫扶關係,有的學校在這些養老機構設立道德教育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到養老機構幫助打掃衛生、表演小節目等公益活動,如_____市第25中學在溫馨家園養老公寓建立了踐行雷鋒精神校外活動基地還有些自發的公益團體和個人到這些養老機構中開展各種幫扶活動,如包南社區老年公寓反映,住在商業大院的一名退休幹部,共產黨員,經常到他們那裏免費爲老人理髮,請吃不到,送禮不要,精神可嘉。

二、基本需求

在此次調查過程中,也瞭解到一些存在的問題和需求:

1.資金短缺,政府補貼至今沒有兌現;星光老年之家希望得到投資20萬元,幫助其翻修住房,利益可以分成。

2.有線電視數字化改造,加重養老院負擔;數字化改造,使得原來一條線路可以帶多臺電視機,變爲一臺機頂盒只能帶一臺電視機,收視費大幅度提高,使得養老機構難以承受,大多數養老院都沒有采購網絡公司的機頂盒,有的採取自行購買衛星電視接收設備,有的採用網絡機頂盒,有的乾脆不接受改造,電視節目只能收到5、6個臺,使得入住老人生活更加單調;

3.燃氣公司實行階梯價格,加重養老機構負擔

4.供電線路有待改造。有多家養老機構反映,供電線路經常發生故障,直接影響到正常工作。

5.有些養老機構需要廚師指導,以便提高廚藝。例如,龍華老年康復頤養園,提出歡迎面案廚師指導。

6.需要爲老人提供心理撫慰,可以邊聊天,邊幫助老人理髮、剪指甲等。

三、協會介入養老機構服務的設想

根據目前各個養老機構的現狀和協會的性質,我們不可能爲養老機構提供日常的服務,只能在節假日爲他們提供一定的公益活動。所以,我們建議:

1.根據中國志願服務聯合會開展鄰里守望活動的倡議,按照就近的原則與各個養老機構建立聯絡員制度。首先成立敬老部,建立_____市志願者協會敬老羣,根據養老機構的發佈情況,設立片長,一位片長負責幾個聯絡員,聯絡員必須堅持每個星期至少到所負責的養老機構探望一次,瞭解情況,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並及時在羣裏發佈情況。需要集中力量的,可以在羣裏發佈,有羣管理和片長負責招募更多志願者,突擊爲應急需要的養老機構提供應急服務。

3.與其他公益組織建立廣泛的聯繫,對養老機構存在的實際困難,及時向相應的專業公益團隊反映情況,請求支援,幫助解決。

【第3篇】市養老機構發展情況的調查和分析報告

關於市養老機構發展情況的調查和分析報告

一、導言

“清明”一詞作爲節氣名始於漢代。《淮南子天文訓》道:“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爲清明。”但此時的“清明”只是一個人們進行農業生產活動的物候劃分標誌。《四民月令》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尚未蘊含與祭祖有關的民俗學意義。祭祖活動仍在二十四節氣中不固定進行。唐初,出現了在清明前一兩日的寒食節上墳拜掃、緬懷祖先的活動。《通典》卷五十二《禮十二上陵》記載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制曰:“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寒食節在承載祭祖職能的同時,卻要求禁火,而上墳時燒紙錢之俗在唐代已入朝廷祖典。可以重生新火的清明日逐漸代替寒食節成爲祭祀祖先的日子。清明上墳要去郊外,與“三月三日天氣新”的上巳節職能重合,清明日也逐漸取代了上巳節。 清明日成爲以祭祀祖先爲主要內容,兼帶踏青遊春,包含豐富禮俗儀式的傳統節日。

“國之大事,惟祀與戎”。中國自殷周時起便有祖先崇拜的傳統,具體形式表現爲對祖先亡靈敬奉的祭祖活動。祭祖心理的產生大致出於以下幾個目的:一是避禍,唯恐不小心得罪了祖先亡靈而受到懲罰;二是祈福,乞求祖先在天之靈保佑自己;三是悼念先人,表達緬懷祖先的情懷;四是追念祖先的功德,激勵後人。 祭祖心理早期源於原始人對死亡與自然規律的不解與恐懼,偏重於前兩個目的,直至西周時出於確立王朝正統性與鞏固宗法制血緣政治組織模式的需要,開始重視祭祖心理的後兩種目的,對祖先進行“追孝”、“享孝”,並最終發展成涵蓋社會倫理各方面的孝觀念。祭祖的前兩個目的反而與宗教結合,成爲民間宗教信仰。祭祖行爲已成爲以穩定農耕經濟爲生產方式,以血緣宗族爲社會組織形式的中國社會的顯著特徵,成爲中國文化千年承續的紐帶。在祭祖祖先中所獲得的孝敬意識、光宗耀祖意識更成爲內睦家庭,外興邦國的源泉。祭祖活動除了辭舊迎新時的家祭外,主要以清明祭祖爲主。

關中作爲周公制禮作樂之地,有着豐富的民間禮俗文化。清明祭祖習俗在關中也有着悠久傳統。據民國年間《續修陝西通志稿》記載,有“三月清明節,前二日爲寒食,人民祭墓燒紙及錢馬,謂之上墳”,“清明折柳枝插門取‘清明’意”,“清明前二日攜冷麪祭墳”,“爲鞦韆之戲,士女遊於郊原,日跴青,即踏青也”等豐富的禮俗活動。 xx縣作爲周文王豐京故地,xx縣始置於秦孝公時,均是禮樂文明,農耕文化發達之地;靠近西安城,又使其成爲發展較快,工業化、城市化水平較高的縣域,不失爲傳統社會轉型期的範例。xx縣與xx縣的禮俗活動狀況可以較全面地反映傳統禮俗的文化內涵及其在當地社會的變化情況。

爲了全面瞭解關中農村各類人羣清明祭祖的主要活動及蘊涵於其中的思想意識,通過對現代關中農村喪葬禮俗(喪、葬、祭)中的孝道狀況及思想根源進行分析評估,爲關中農村現有風俗提供合理化建議。本項目組以關中地區的xx縣與xx縣爲例,就清明祭祖問題進行社會問卷調查。本調查採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以年齡段作爲劃分依據進行抽樣。調查資料收集方法採用自填問卷法。本調查在兩縣合計發放問卷210份,收回問卷200份,問卷有效率爲95.2%。

二、問卷分析

(一)調查對象的個人信息

受訪者居住於城鎮者(城市、城郊、鄉鎮)與居住在農村者大致持平(108∶92)。性別比基本均衡(113∶87)。在年齡分佈中,20— 40歲人口比例最高(32.5%),其次爲20歲以下人口(28%),60歲以上人口僅佔16.5%。由於歷史原因,現在40歲以下的人羣普遍經歷過傳統文化的斷層階段,復甦後的傳統民俗往往陷入有“文”無“獻”的形式化境地,他們對清明祭祖活動的認知是不拘於傳統的,這對清明祭祖活動價值取向無疑是雙刃劍。“先認識,後實踐”,在從事清明祭祖活動時較前人的因循守舊更多了個體意識的參與,他們對清明祭祖活動的思考與實踐決定着傳統文化今日的發展方向。

受訪者的家庭內部關係既是其家庭倫理關係的反映,也會對其祭祖目的產生影響,故筆者以多項多選方式考察了受訪者的家庭結構。受訪者多處於中青年年齡段,負有贍養老人與撫育後代的雙重責任。在已婚的受訪者七成以上選擇不與父母或長輩同住,家庭結構以只有夫妻二人或兼有子女的子系核心家庭爲主。

對傳統民俗文化的認知主要來源於周邊環境(如家人的思想意識,當地經濟方式、信仰狀況),但受訪者的文化程度與職業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自身對外界事物的理性認識能力與認同度。就兩縣受訪者文化程度而言,以國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爲主(國中文化38%,國小及以下文化20%),高中文化程度(22%)及大學文化程度(20%)及以上者較少,農民(39.5%)、與自由職業者(11%)的比例超過五成,在客觀上也使其接觸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機會減少,對清明祭祖現象的認識不會完全與社會主流文化契合,在傳統與反傳統間具有多元性的個體意識。

鑑於家庭經濟狀況會對受訪者清明祭祖規模的支持能力產生影響,本調查分別考察兩縣受訪者的家庭年收入。兩縣受訪者家庭年收入均多集中於5000元以下區間(38%)及5000—10000元區間(6%),除生活基本支出外難以有過多財力用於禮俗消費。

(二)受訪者清明祭祖的大致狀況

54%的受訪者都選擇清明節“一定會”祭祖,幾乎沒有人選擇“從來不會”(1.5%),這反映了清明節祭祖民俗的廣泛性與持久性。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受訪者選擇“大部分時候會”(26%)及“偶爾會”(18.5%),生活節奏的加快與人口流動性的增加使人們因生計忙碌難以返回故里,清明節祭祖隨之無法按時,有可能會造成人們精神信仰的缺失與孝道觀念的淡漠。

一般認爲祭祖方式主要爲墓祭,我們的調查也證明了這一觀點。70.5%的受訪者都選擇墓祭方式,墳墓是亡者的魂魄合一之處,“祭在如神在”,視故去者爲親密家庭分子的觀念仍佔主導,不同於完全地將死者神靈化、虛無化的宗教祭祀,反映中國人傳統的重實際、重倫理的觀念。此外有15.5%的受訪者選擇在家祭祖,也各有少量受訪者選擇“在風景優美處祭奠”(8%)及“在網上祭奠”(6%),這種既與近些年盛行的環保風尚有關,也是儒家傳統“心喪”文化的延續。

在受訪者除清明節外去公墓陵園祭奠親人的次數方面,65.5%的受訪者選擇“兩次及以上”(據筆者走訪當地喪葬行業從業者及普通羣衆的調查,其他的祭祖時間應爲冬至日或農曆十月七年級。在農曆七月十五的“鬼節”給亡人“送衣服”(焚燒紙紮的衣服)也屬於祭祖活動。部分地區新亡者頭三年還要在春分祭祖,俗稱“新分”)。而選擇“一次”的比例也有23.5%。清明與冬至(十月七年級)分爲春秋,既同《孝經喪親章》雲:“春秋祭祖,以時恩之”,有周禮遺風,更有在季節變換時對長輩關切之意,莊嚴中有深厚而樸素的人性之美。

清明節祭祖情況在兩地較爲普遍,55%的受訪者就“在您的居住地開展清明祭禮的狀況”問題選擇“非常多”,選擇“沒有”項的人數爲6%。綜上所述,清明節以墓祭的方式祭祖仍是關中地區一個傳統而普遍的民俗,祭祀祖先在關中人的家庭倫理與精神生活中仍佔有重要地位,清明文化在關中地區擁有廣泛深刻的羣衆基礎。

(三)受訪者具體的祭祖具體儀式

根據筆者20xx年4月在xx縣農村對清明祭祖情況的實地調查及對xx縣、藍田兩地喪葬行業者的走訪,當地清明祭祖活動以家人與親戚參與爲主,具體儀式比較簡單。由此本調查就以“祭祖時您會舉行哪些活動”、“您選擇的祭品”及“您拜祭掃墓的總花費”三個選擇題與“您的家鄉清明祭祖時特別的風俗及其含義”一個開放性問題調查具體的清明祭祖儀式。

與一般意義的祭祖活動一致,“焚燒紙錢”是關中清明祭祖活動的主要內容(157人)。“燒紙錢”這一民俗據李祥林先生考證,有盼望生命復活祈求靈魂轉生之意。 當然也有對亡者“噓寒問暖”之意,反映了關中人祖先崇拜的生活化特徵。與此相似,“向先人敬獻供品”(121人)與“進行拔草添新土等墳墓修繕工作” (57人)也佔有較高比例,充分體現關中祭祖文化中“事死如事生”的孝道觀念,一定意義上對參與祭祀者起到孝道教化作用。

至於這種行爲是否會造成經濟上的負擔與鋪張浪費,就本調查反映的情況基本是不存在的。50元以內的拜祭掃墓總花費是最爲普遍的(70%),100元以上的花費在當地比例較低(10.5%),這一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關中農耕文化的現實主義精神,即將無實際意義的精神活動僅停留在信仰層面,絕不擾亂正常生產生活,亦與當地孝敬父母、厚養薄葬的良好民風有關。

受傳統習慣的影響,紙錢或紙紮仍是最爲主要的祭品(165人),但是鮮花已成爲位列第二的祭品(79人),超過傳統的祭祀食品(60人)。據受訪者的回憶,當地過去有多種祭祀食品,如炸果、油角等面制炸物,式樣很豐富,而鮮花則是“學你們城裏人開花店纔有的”。一方面是兩縣均距中心城市較近,更易接受外來西化風俗;另一方面傳統祭祀食品以家庭製作的點心爲主,現在會這類手藝的人也不多了。傳統民俗的流失是從相關民間工藝的消亡開始的,清明祭祖禮俗的保護工作也要注意其中相關的民俗工藝的保護。

開放性問題“您的家鄉清明祭祖的'特別風俗及含義”回答率不甚理想,兩縣回答率均不過20%,但其中也有不少亮點。如xx縣一位老人用數百字回憶了計劃和老戰友一同參謁烈士墓卻因突發疾病未果的經歷,反映了傳統文化中家國一體觀念與清明祭祖在社會主義價值觀下的新內涵。還有受訪者提到關中特色的蒸花饃(各種人物造型)習俗,反映了將先祖偶像化的觀念。祖先崇拜中的祈福心理在當地也有所體現,當地有清明節當日全家吃煮雞蛋以祈求先輩保佑家人和睦平安之俗。雞蛋意味着“圓滿”與新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祈願家族興旺的思想。至於xx縣也有出嫁女歸寧祭拜父母,全家吃家做食品“油角”之俗,還有打鞦韆這種清明古風。兩縣均有在燒過紙後在墳頭上壓紙三張之俗,以示此家有後人祭掃祖墓,不爲“孤魂野鬼”,是“不孝有三,無後爲大”觀念的反映。

(四)受訪者清明祭祖活動的社會關係

祭祖活動自古以來便是宗族內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必然也反映了參與者方方面面的社會關係。本調查主要從祭祖對象與參與祭祖者兩方面進行考察。

祭祖對象以父系直系親屬爲主。除祭祀父母者超過五成外,祭祀祖父母者也超過三成。藍田《呂氏鄉約》中對“祭旁親”有“情雖近愛,事則無義” 的評價,認爲“近世祭多及旁親”,“祭非其鬼”,不符合宗親關係。這一觀念至今在關中地區的清明祭祖行爲中仍影響深刻。筆者在調查中也發現了特殊的現象:祭祀公婆者(30人)與祭祀先祖者(31人)均不足兩成。前者源於關中部分地區特有的風俗:清明當日,出嫁的女子要回孃家祭拜孃家故去的親人。這也賦予了清明節另一種層面的“團圓”意義。“祭祀先祖”較少是有特殊原因的:據筆者20xx年4月在xx縣農村的走訪調查,一則因爲關中當地少有大宗族,少有族塋存在,一般人家先祖的墳塋往往分散多處;二則新中國成立後大躍進時期及90年代初,關中農村曾興起過兩次“平墳運動”,很多人家先祖的墳墓已“不封不樹”,難以找尋。不過對先祖的不祭拜只是限於清明等墓祭活動,當地人爲家中新故者舉行的“家祭禮”前,家族中全體男子還會集體祭拜曾祖的“墳塋”,即在曾祖墳塋大概所存在過的麥地裏鞠躬(當地稱“迎神禮”)。清明時祭祀先祖活動的減少並不代表關中人家族意識的淡漠,“先人”認識關中人內心深處可以家族中的重大事物的“決策者”。

在與受訪者同行人員的身份及同行目的的調查中,“兄弟姐妹”的比例最高(105人),一般情況下,兄弟姐妹各家只有在過年或婚喪嫁娶時才能到齊見面,清明祭祖禮俗具有聯絡親戚,增進親情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傳統血緣宗族聯繫在現代基層社會的穩定性。至於同行者爲配偶(86人)與子女(74人)比例也較高,爲父母及長輩比例則不高(54人),這表明祭祖活動已更重視個體價值與情感需求,是新時期家庭倫理人性化的表現。

選擇同行者的目的是多樣化的,“凝聚親情”(72人)、“增進家族凝聚力與認同感”(73人)與“教育子女”(68人)、“陪伴孝順長輩” (59人)各有側重,清明祭祖活動也是家庭結構日益核心化的關中地區家族內部主要的交流媒介之一,家人們在一起祭祖時可以在祭祀同一個祖先的親情中共同協商解決家族中的重要事務,完成家族內部倫理道德的規範與延續。

【第4篇】市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發展調查報告

畢節市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發展調查報告

原創: 韓棹渭

目前,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爲我國一個極爲嚴峻的社會問題,嚴重影響着我國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由於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老年人希望有更好的養老條件,養老模式多元化以及老年羣體不斷壯大與養老機構嚴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爲了全面瞭解畢節市城市居民對養老的思想認識、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發展現狀,有效化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推動畢節試驗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持續發展、和諧發展,畢節市社科聯課題組於2022年3月至5月,深入10個縣(區)對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發展進行了深入調查,形成本調查報告。

一、調研對象及內容

一是對全市10個縣(區)23個街道辦事處轄區內60歲以下城市人員和60歲以上、但未進入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以及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僅限身體健康、精神狀態良好)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以訪談、問卷(分1、2、3類)的方式進行。問卷1就60歲以下城市人員的養老觀念進行調查,問卷2就在家養老人員的養老意願進行調查,問卷3就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人員的養老感受進行調查;二是實地走訪了全市城市社會養老機構,通過填寫調查統計表,訪談負責人,就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經營性質、建設情況、運營狀況以及各機構對政府的訴求進行了解;三是分別與各縣(區)民政部門負責人、部分老齡委負責人、部分街道辦事處及社區負責人進行了座談,就城市社會養老工作開展情況聽取他們反映的問題、困難及建議。

二、調研數據及分析

(一)基本情況

課題組向60歲以下城市人員發放調查問卷320份,回收有效問卷312份,有效率97.5﹪。向60歲以上、但未進入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發放問卷239份,回收有效問卷237份,有效率99.16﹪。向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發放問卷40份,回收有效問卷40份,有效率100﹪。

1.調查對象中,60歲以下城市人員與60歲以上、但未進入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以男性居多,分別爲59.6﹪和64.98﹪;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以女性居多,爲55﹪。

2.調查對象中,60歲以下城市人員31歲至40歲、41歲至50歲的人較多,合計達66.34﹪,這部分人員是即將迎來父母養老問題或正面臨着父母養老問題的主要人羣;60歲以上、但未進入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以61歲至70歲的人羣爲主,佔66.67﹪,他們基本能反映當前這個階段多數老年人的養老意願;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以71歲至75歲、76歲至80歲的人羣爲主,兩者合計爲72.5﹪,他們是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主力軍'.

3.問卷顯示,調查對象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60歲以下城市人員中,大專及本科以上文化的合計只佔25.64﹪;60歲以上、但未進入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以國中文化程度爲主,佔40.51﹪,大專及本科以上文化的合計僅爲4.22﹪;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高中(中專)文化的較多,佔35﹪,大專及本科以上文化的合計佔20﹪,與60歲以上、但未進入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相比,他們的文化程度相對較高。

4.問卷顯示,60歲以下城市人員公職人員佔比不高,爲17.31﹪,無業的、自由職業的合計佔51.28﹪,農民佔31.41﹪;60歲以上、但未進入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公職人員佔比更低,僅爲8.02﹪,無業的、自由職業的合計佔51.9﹪,農民佔40.08﹪。各縣(區)黨委、政府爲加快城市發展步伐,採取了一個重要的手段,即撤銷城區附近鄉鎮、設立街道辦事處。實行街道管理體制,是爲了促進街道非農化進程的加快,以及農民向居民、農村向城市轉變步伐的加快,從而進一步推進城區建設。問卷1、問卷2中'農民'身份的佔比在一定程度上還這麼高,說明多數人員對'農民'到'居民'這一身份的轉變認知不足,思想停滯不前,仍然認同自己的'農民'身份,且是'失地農民'的身份。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以公職人員爲主,佔到57.5﹪,這表明公職人員對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接納程度較高。

5.調查對象中,60歲以下城市人員是獨生子女的不多,只佔18.27﹪,以2個、3個兄弟姐妹的人員最多,合計佔65.71﹪;60歲以上、但未進入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選擇2個和3個子女的合計佔到了72.57﹪。在撤銷鄉鎮、設立街道前,多數人員均是農民,受生育觀念、生育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多兄妹、多子女的現象不足爲怪。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子女爲獨生子女的比例較大,爲47.5﹪,這與他們的職業、年齡、文化程度等因素有關。

(二)養老觀念

60歲以下城市人員的養老觀念對老年人是否進入城市社會養老機構有直接的影響,或者說,他們的養老觀念直接影響現在與未來畢節市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發展及市場需求。

1.62.18﹪的人'希望父母與子女一起居住'.55.13﹪的人對當地的城市社會養老機構數量'不瞭解',12.5﹪的人認爲當地的城市社會化養老機構數量'已經滿足社會的需要'.65.38﹪的人對當地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服務'不瞭解'.通過訪談那些認爲當地的城市社會化養老機構數量'已經滿足社會的需要'和選擇對當地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服務'基本滿意'和'滿意'的人員,調研組瞭解到多數人員還停留在對社會福利性質敬老院的認知上。所以,有94.35﹪的人首先認爲'國家辦的'城市社會養老機構可以放心,至於'私人辦的',只有44.87﹪的人認爲可以放心。由此可知,大多數人墨守成規,還在按老經驗思維,不關注城市社會養老事業的發展,對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性質並未完全清楚,居家養老的方式還是絕對的首選。

2.在反對父母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考慮上,77.56﹪的人是因爲'跟父母住在一起,平時可以照顧',同時,71.47﹪的人'對養老院不放心,擔心父母受虐待'.還有52.56﹪的人擔心'養老院收費太高,承受不了'.由此可見,除了受傳統美德文化及'盡孝'理念等因素的影響外,費用高低、管理規範、服務優質等因素也是決定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發展的重要因素。

3.在支持父母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考慮上,57﹪的人是因爲'自己工作忙,無法照顧老人',40﹪的人認爲'到養老機構,父母的娛樂、精神生活比在家更豐富',至於'養老機構照顧比保姆照顧更放心'、'父母不願意同住'等,考慮的比例很低,這說明一部分人員懂得從現實角度出發,並知道關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這將是畢節市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發展的土壤。

4.有84.94﹪的人認爲'父母在,不遠離'、'養兒防老'這樣的傳統觀念'值得弘揚'.在考慮自己未來的養老方式上,'養兒防老'的觀念佔很大比例,因此,58.97﹪的人選擇了'與子女居住',還有選擇'與幾個朋友一起住'和選擇'居家養老,請保姆照顧'的,只有31.41﹪的人選擇'進養老院'.由此可知,中年人的傳統觀念改變不大,對未來自己的身體狀況、子女的生活狀況以及朋友的各方面情況不能做到'深謀遠慮',對自己未來的老年生活產生了過高的期許。

(三)養老意願

60歲以上、但未進入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在家養老的理由,以及他們對社會養老的看法、對理想的老年生活的描述,可讓我們探尋這部分老年人的養老需求、顧慮以及期望,能夠爲畢節市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發展提供參考。

1.問卷顯示,因爲'身體好,能自食其力',是選擇在家養老的主要原因,佔74.26﹪。受傳統觀念影響較深,選擇'和子女在一起,能照看小孩,減輕子女的負擔'的比例較大,佔48.1﹪;而'子女不讓去養老院'、'怕別人笑話'則分別佔32.91﹪和36.29﹪,這說明一部分老年人同樣被傳統觀念影響着。選擇'喜歡以往的居家生活',佔到50.64﹪,這也和傳統觀念的影響密不可分,比如享受'兒孫滿堂'的幸福感等。也有20.67﹪的老年人擔憂'養老院收費太貴,負擔不起',有18.14﹪的老年人認爲'沒有理想的養老機構',35.02﹪的老年人'今後會選擇進養老院',這說明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發展有一定的潛力,只是費用問題是比較關鍵的因素。

2.問卷顯示,31.22﹪的老年人仍然保留傳統觀念,認爲'應該提倡子女養老'.贊同社會養老的老年人佔到了57.81﹪,但是,在訪談中,調研組發現部分老年人未必懂得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意義,未必會真正主動參與進來,他們之所以選擇'值得提倡,應當鼓勵',是因爲他們喜歡的養老機構是'國家辦的'(66.67﹪),就好比福利性質的敬老院一樣。歸納梳理這部分老年人對社會化養老態度的緣由,加上'對社會化養老的看法'、'喜歡的養老機構'選擇'不知道'的,課題組認爲多數老年人對城市社會養老存在不完全認知的狀況。當然,也有部分老年人的思想觀念開始在轉變,課題組發現,通過與他們交談,對他們的養老觀念是有觸動的。

3.問卷顯示,多數老年人嚮往的老年生活通常是在'衣食無憂'、'生病有人照顧'、'不需要子女操心,也不操心子女'的情況下,還能有一定的精神追求,'受人尊重,有價值感','可以做自己喜歡、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時,也希望子孫和睦、平安、常回家看看。但是,對'有人一起娛樂,有團隊感'這樣的社會需求,選擇的老年人相對較少。可見,多數老年人一直以'家'爲中心的思維方式還未轉變,缺乏融入社會集體生活的理念。

4.調查表明,老年人最擔憂的是'突然生病無人知道,耽誤治療',其次是'行動不便時,不能吃上可口的飯菜',對'子女遠在他鄉,自己孤單寂寞'、'社會保障不落實,養老金不按時發放'不太放在心上。根據訪談的情況看,調查的多數老年人跟着子女在一起生活,所以,他們內心認爲這樣的顧慮是多餘的。

5.問卷顯示,對於月收費2500元—3500元的城市社會養老機構,有10.55﹪的老年人願意承擔;月收費3500元—4500元的城市社會養老機構,僅有1﹪的老年人願意承擔。在訪談中,有少數老年人表示月收費2000元以上,他們就不能承受了。

(四)養老感受

瞭解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的感受、評價以及入住原因等,可爲城市社會養老機構在優化產品服務等方面提供參考,幫助解決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同時,也能作爲政府在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時的有力依據,從而推動畢節市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發展壯大。

1. 調查顯示,62.5﹪的老年人選擇進養老院的考慮是'子女工作忙,無時間照顧',47.5﹪的老年人是因爲'子女不在身邊,在家孤單寂寞',可見,子女不能陪伴、照顧,是老年人選擇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主要原因。通過訪談,部分老年人在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1—2年後,心態由被動入住轉爲主動入住,合計有72.5﹪的老年人'雖然生活還能自理,但喜歡集體生活,有樂趣','感覺在養老院生活比在家自在快樂'.

總的來說,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對養老院的環境'基本適應',佔到90﹪,沒有'不適應'或'很不適應'的。因此,合計有67.5﹪的老年人對子女、朋友經常探視的態度是'不想'或'無所謂',95﹪的老年人最盼望的養老方式是'進養老院'.

2.70﹪的老年人在城市社會養老機構感覺'很開心快樂,無後顧之憂',30﹪的老年人感覺'有些無聊,打發時間'.問卷顯示,大部分老年人會'參加一些健身活動、散步','找人聊天、打牌、下棋','曬太陽、擺龍門陣',但是,在實地走訪中,課題組發現一些老年人則基本是'集體枯坐',不善交流,通過觀察,這與他們的文化程度、心理狀態有關,也和城市社會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有關。

3.在住房條件上,60﹪的老年人選擇'雙人間',40﹪的老年人選擇'單人間',可見,他們還是希望在相對獨立的空間裏有一個夥伴,便於相互照應。問卷顯示,飲食健康、醫療服務是老年人對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主要關注點,對於'不定期舉行親子活動、生日聚會'等集體活動,只有10﹪的老人有要求,這囿於老年人年齡大、文化程度不算太高,也體現了他們不喜歡吵鬧的心理。通過訪談個別學歷高、曾經是公職人員的老人,課題組認爲,未來入住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會越來越高,他們對於文體活動、親子聚會、生日宴會等集體活動的需求會越來越強烈。

4.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老年人實實在在地享受到其中的便利,所以,72.5﹪的老年人覺得費用'一般,還能承受'.同時,他們也比較認可社會養老,在調查所在地養老機構的數量問題時,75﹪的老年人認爲'很少,滿足不了老年人口所需';有95﹪的老年人認爲今後養老機構是'大勢所趨,大有可爲'.不過,3/4的老年人認爲養老機構的發展應該是'國家投入,政府主導',這既表明觀念陳舊,又預示着城市社會化養老機構要走向市場,形成產業,還需要政府產業政策的前瞻性引導。

(五)畢節市城市社會養老機構及養老體系

調查發現,畢節市100﹪的城市社會養老機構是2022年以後才建立的,掛牌運營的城市社會養老機構只有5家,其中公辦性質的1家、民辦性質的4家。除七星關區、納雍縣外,80﹪的縣均沒有運營的城市社會養老機構。根據座談和實地走訪瞭解到的情況,目前,織金縣有1家公建民營性質的城市社會養老機構基本建設完成,即將投入使用;金海湖新區正在籌建公立的養老院——畢節市康樂福利養老院。

1. 公辦城市社會養老機構收費及運營現狀

畢節市社會福利院建築面積4958m2,有職工54人(含聘用人員),牀位90張。在保障七星關城區部分社會兜底人員入住、退伍軍人療養的情況下,該院開設了老年公寓,面向社會開放。目前,共有38位老年人入住,入住率達到90﹪以上。該院管理服務比較規範,各項工作制度健全,擁有專業的醫護服務人員,設施齊全。公寓設有棋牌室、讀報室、書畫室等。在收費管理上,根據老年人護理需求的程度,牀位費、護理費、伙食費三項合計分別爲2200元/月(有自理能力老人費用)、2400元/月(半失能老人費用)、2600元/月(全失能老人)。

畢節市社會福利院老年公寓作爲全市唯一一家公辦的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由於設施完善、服務規範、收費不高,又地處七星關區,交通方便、地理環境優美,深受入住老人和家屬的好評,時常出現一牀難求的現象。

2.民辦城市社會養老機構收費及運營現狀

(1)民辦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收費

民辦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收費一般由其根據運營成本、參照市場行情自行確定收費標準,與當事人簽訂協議進行收費。位於七星關區的'畢節市怡心苑'養老院收住有自理能力老人的費用標準爲2900元/月,但受制於條件的因素,他們不收住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大家庭老年公寓收住有自理能力老人的費用標準爲2600元/月,對於失能老人的費用標準約在5000/月左右;畢節市拱攏坪療養中心收住有自理能力老人的費用標準爲4960元/月。位於納雍縣的公園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站收住有自理能力老人的費用標準爲2700元/月。此外,各機構均根據老人的健康狀況及需要護理的等級、房間配備需求等相應增加費用,收費總體上高於公辦城市社會養老機構。

(2)民辦城市社會養老機構運營現狀

畢節市拱攏坪療養中心屬於公建民營性質,建築面積10500m2,有牀位200張。該中心是一家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工作制度健全,擁有專業的醫護服務人員,設施齊全,環境良好。但由於消防等設施未完全整改完善,還未真正進入運營階段。

就正常運營的3家民辦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而言,其運營現狀如下:

a.規模偏小,條件比較差

根據實地走訪的情況看,民辦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規模偏小,條件比較差。規模較大的'畢節市怡心苑'養老院建築面積8000 m2,有牀位229張,但設施不配套,沒有獨立的棋牌室、讀報室、書畫室等娛樂空間,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較爲空乏、單調。七星關區的大家庭老年公寓、納雍縣的公園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站建築面積只有500 m2,牀位分別爲50張、20張,條件較爲簡陋。大家庭老年公寓長期租用一幢兩層小樓的民房,原本狹窄的房間內擺放2—3張牀,更顯逼仄,這裏收住的皆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大小便失禁是常有的事,即使護理人員收拾乾淨,但由於房間通風不暢,空氣質量、居住環境可想而知。大家庭老年公寓目前遇到的窘境是因爲七星關區城市建設,小樓也即將拆掉,何去何從他們也很茫然。

b、入住率低,投資回報慢

調查數據顯示,入住率低是民辦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的普遍現象。'畢節市怡心苑'養老院擁有牀位229張,入住老人有36人,入住率僅爲15.7﹪;七星關區的大家庭老年公寓擁有牀位50張,入住老人只有22人,入住率爲44﹪;納雍縣的公園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站擁有牀位20張,入住老人8人,入住率爲40﹪。

投資回報慢,是民辦城市社會養老機構面臨的另一個挑戰。納雍縣的公園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站於2022年營運,總投資50萬元,2022年淨利潤4萬元,最快也要10年纔可收回成本。'畢節市怡心苑'養老院2022年營運,投資600萬元,近兩年的收入也一直在往養老院裏投入,加之融資渠道狹窄、融資難的問題一直困擾他們,該機構負責人擔心回報的線拉得太長,自己無力支撐。

c、運營成本高,經營風險大

調研中,幾家機構負責人均表示,房屋租金、人員開銷、設備修理等費用完全靠自己支撐,儘管政府按入住老人數每張牀位補貼3000元,但由於是分三年補助,每年得到的補助經費簡直是'杯水車薪',運營成本依然很高。

由於是租住的房子,在消防等設施上是否達到國家的要求,一些城市社會養老機構負責人未必道出實情,以調研組的觀察,安全問題是堪憂的,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經營風險。另外,有的家屬把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當成'保險箱',老人來了就不能出問題,但是,由於老人視力、聽力不好,腿腳不便,時間長了,難免不出點問題,所以,經營風險也很大。

d、招工難,缺少護理人員

調研中,有的機構負責人反映,由於護理工作苦、髒、累,責任大,收入少,加之社會地位不高,多數人選擇當保姆、做家政,不願到城市社會養老機構做護工,導致出現'招工難'的窘況,缺少護理人員。

(3)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現狀

按照國家提倡的'90·6·4'養老模式(即90﹪爲居家養老,6﹪爲社區養老,4﹪爲機構養老),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在全市的發展狀況不容樂觀。據大部分社區負責人介紹,房地產開發商幾乎不建社區活動區域,多數社區面臨一無陣地、二無人員的境況。即使有的社區建起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但牀位、活動場地、照管人員根本不能滿足社區內老年人的需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難以發揮作用。

綜觀畢節市城市社會養老機構及養老體系的現狀,全市養老呈現出粗放化、低端化、本土化等特徵,城市社會養老產業發展滯後,這勢必導致現在乃至將來,養老質量得不到保障,老年人老有所樂、老有所爲和養老尊嚴將大打折扣。

三、畢節市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經濟發展相對較慢,養老觀念非常落後

受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等因素的影響,畢節市經濟發展相對較慢、信息相對滯後,導致人們養老觀念非常落後。一方面絕大多數人對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的發展趨勢及其帶來的衆多矛盾普遍認識不足,沒有把社會養老服務提高到反映社會文明進步,提高生活質量,保持社會、家庭和諧穩定的高度來認識;另一方面,'養兒防老'等觀念根深蒂固,認爲入住城市社會養老機構養老是老人無後、兒孫不孝的表現,導致對社會養老這一新事物存在排斥情緒,新興的社會養老觀念難以接受,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養老市場的有效需求,從而成爲制約畢節市城市社會養老機構發展的主要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