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村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多篇

村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多篇

村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篇1

民間文藝是廣大人民羣衆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作的與生活實踐密切相關的大衆藝術。它包括民間文學、民間曲藝、民間戲曲、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等等。它根植於生活,流傳於民間,繁衍與口耳相傳之中,是一切文藝的根鬚。在知識經濟時代,民間文藝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它對經濟發展的能動效值引起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

一、民間文藝的特徵決定着其能動效值。

民間文藝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獨存的基本特徵。

(一)羣衆性。其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特性,這是民間文藝最顯著的特點。民間文藝的創作者與欣賞者是人民大衆,其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都是人民羣衆最真實的反映,對經濟生活、最直接、最生動在人民羣衆中廣泛流行,具有廣泛的羣衆性。

(二)立體性。民間文藝的存在形式是立體的,並且在立體的環境中活動,在實際生活中有多種社會功能和實用價值,是一種實用藝術。在表現方式上又有綜合性的一面,並且隨着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形成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和流派。

(三)集體性。民間文藝產生於生產勞動之中,以口耳相傳爲承傳載體,無論其產生的源頭,還是流傳形式,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經過無數人的加工,無數代的完善而形成的藝術形式。

(四)直接人民性。這是民間文藝在內容上的特點。直接人民性的含義主要是:民間文藝是人民羣衆創作和欣賞的人民自己的文藝,它直接反映人民的生產生活,表現人民自己的思想感情、審美趣味。民間文藝的人民性比作家藝術家創作中所表現的人民性更加直接。

(五)傳統性。民間文藝有自己的獨特的藝術傳統特徵。民間文藝是人民羣衆(包括藝人)在生活中創造、流傳、發展而成的。民間文藝的傳統藝術特點和它的口頭性有密切的關係。口頭性決定了民間文藝的一系列藝術特點。

①語言風格的口語化,通俗易懂,明白曉暢。

②深入淺出。

③結構是活而單純,好聽好記。

④語言琅琅上口,富於音樂性。

⑤民間文學的風格,富於地方性的民族特色。

二、繁榮民間文藝的時代價值。

(一)實用價值:民間文藝是人民羣衆勞動鬥爭的工具與武器,也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師益友。從遠古開始,民間文藝就在勞動中起重大的作用。在最原始的採集經濟時代,勞動呼號成爲人類勞動的一種重要號角,咒語和神話產生的精神力量成爲人類戰勝自然的重要幫手。

(二)科學價值:從哲學上來看,民間文藝反映了人民羣衆各個時代的世界觀,要了解人類的原始思維,不瞭解原始歌謠與神話是不行的,關於原始思維的專著就大量引用神話資料作爲主要依據。從政治學方面來看,民間文藝表現人民的生活情緒最及時,最真切。古代就有采風官,廣泛採集各地民間文學以瞭解會動態。從心理學方面看,民間文藝反映了人民的心理活動,同時,民間文藝的創作和流傳也是研究文藝心理學的記憶、遺忘、想象等心理現象的重要資料。從考古學和歷史學的研究上看,民間文藝的科學價值更加突出。馬克思說過:“古代歌謠是遠古日爾曼人的唯一的歷史傳說和編年史。”此外,民間文藝對研究語言學、音韻學、方言學、修辭學都是很重要的活材料,對民俗學、人類學、民族學也十分有用。

(三)藝術價值。民間文藝最具羣衆性,民族性,可以說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礎。廣大的不識字的勞動羣衆不但是民間文藝的創造者,也是文的欣賞者,體現出民間文藝最樸質的藝術價值性。在羣衆性、普及性上,民間文藝超過一切其他文藝。從藝術質量上看,儘管大多數民間文藝作品是比較粗糙的,但也有不少玉潤珠圓的珍品,像孟姜女哭倒長城的傳說,其藝術概括力和藝術感摯力,一直被人民推崇,故事流傳兩千多年,始終受到人民的喜愛。所以高爾基說:“最深刻、最鮮明、在藝術上十分完美的英雄典型是民間創作,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所創造的”,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

(四)借鑑價值。人民音樂家聶耳,自覺地學習與借鑑民間文藝的,創造性地運用民歌素材去表現強烈的激情,反映偉大的時代。冼星海對此更有很深刻的認識,抗戰前期他在延安所寫的《爲什麼要研究民歌》一文中說:“民歌是一切民族音樂最豐富的源泉”,“民歌是一個民族語言藝術的最高表現。”所以,“民歌是中國音樂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國音樂,必須研究民歌。”

在舞蹈藝術上,民間舞蹈的藝術借鑑價值也是不可低估的。著名舞蹈家吳曉邦先生開始也是學芭蕾舞的,爲了舞蹈的民謠化,很注意學習民間舞蹈。他曾說:“民間傳統舞蹈保存了樸素單純的特點,代表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審美願望,抒發了人民羣衆的思想感情。”這對創造民族化的新舞蹈是不可缺少的。

民間美術對專業畫家的借鑑價值也同樣爲此。著名畫家徐悲鴻對民間藝術就很重視,他的畫從民間年畫、壁畫藝術中就借鑑了許多東西。

村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篇2

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工作,立足實際,採取多項有效措施,不斷增強村集體“造血”功能,爲進一步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0xx年,xx市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3.5億元,同比增長26%,總支出2.67億元,同比增長5.9%。有集體經濟收益的村發展到487個,其中,收益在5-10萬元的村發展到xx7個,在10-50萬元的村發展到87個,過50萬元的村發展到20個。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種類型。

1.資源開發型。充分利用區位優勢,鼓勵市郊村、鎮郊村以及公路沿線、流域沿線的村組,合理開發利用現有資源,採取多種形式發展二、三產業,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幹河街道辦事處xx村屬城中村,近年來,他們在積極參與城市建設,着力發展現代商貿業、房產業的同時,大力興辦商業門棟,用於增加村級積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全村共擁有各類大小門棟400多個,年租金收入近600萬元,不僅解決了村裏適齡人員的養老保險,而且每年用於村民分紅的資金就高達300多萬元。xx街道辦事處劉口村抓住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機遇,以“瞄準一個區域、建設一條街道、打造一帶產業、完善一箇中心、醞釀一個市場”爲目標,在短短六年多的時間裏,實現了由負債200多萬元到集體經濟“億元村”的神奇蝶變。龍華山街道辦事處河灣村充分發揮緊鄰漢江的區位優勢,先後興建了貨運碼頭、青沙站、搬運站和倉儲設施,每年可創收近100萬元。xx鎮xx村從2002年開始,拿出1700畝土地打造工業發展平臺,開發xx工業小區,目前已有33家企業進場興業,吸納了全村90%以上的勞動力,同時,村裏每年還可得到徵地公益金34萬元。

2.資產經營型。一是盤活土地資產。順應農村勞動力非農化、農業經營規模化的趨勢,合理利用村級“自留地”,適度流轉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使土地資源得到最優配置,增加集體收入。20xx年,xx鎮xx村與中糧米業xx有限公司簽訂協議,按650元每畝的價格集中流轉土地1959畝(其中溝路渠近200畝),建設富硒水稻產業園,增加集體收入xx萬元。xx鎮xx村採取反租倒包的形式,按500元/畝的標準流轉土地1000畝,隨後以600元/畝的價格分別租賃給2家企業興辦苗圃基地,既解決了部分農民就業問題,又推進了規模經營,增加了集體收入。二是盤活閒置資產。通過盤活閒置場地、閒置固定資產和資金,開展資產運作,實現資產增值。xx鎮xx村把經營不善、停產多年的磚瓦廠租賃給一回歸創業老闆,平均每年新增村集體收益5萬元。xx鎮xx村經村民代表討論通過,對8個臨街門棟進行維修和翻新,每年租金收入達4.8萬元。三是發展“綠色銀行”。充分利用溝渠河道以及道路兩側發展經濟林,xx鎮xx村從2009年底開始,在村裏4條總長6000多米的溝渠和道路兩側種植和補植了3萬多株經濟、綠化苗木,按目前市場價格匡算,可增加村集體積累150萬元以上。

3.服務創收型。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提供生產、流通等環節的有償服務,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xx鎮先鋒村大力發展黃鱔養殖,成立了養鱔協會,興建了黃鱔交易市場和冷庫,同時爲養鱔戶提供苗種、飼料供應及技術指導、貸款擔保和市場營銷等服務,全村3700多畝耕地基本上全部開發成魚池,帶動全鎮網箱養鱔面積發展到6萬畝、全市網箱養鱔面積發展到xx萬畝。20xx年,先鋒村村集體僅黃鱔交易市場提成就超過了200萬元(分別收取農戶和老闆交易額的4‰)。xx鎮xx村成立了村級蔬菜專業合作社,20xx年,合作社與山東老闆進行合作,按700元/畝的標準流轉土地500畝,發展蔬菜大棚160個,集體盈利23.7萬元,今年全村蔬菜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150畝。

4.管理提升型。加強集體“三資”監管力度,從清理經營性資產資源和承包合同入手,統一建立承包合同管理臺賬,對人情合同、口頭合同以及期限明顯過長、價格明顯偏低的不規範合同統一合併整理,重新簽訂,對到期合同一律嚴格按程序實行公開招標競標,增加集體經濟。xx鎮xx村從20xx年開始,累計清理各類不規範合同和到期合同15份,涉及面積489畝,原承包價每畝最低24元,最高xx0元,競價承包後每畝最低價217元,最高價420元,村集體每年增加收入8萬多元。該鎮xx村集體所有的一塊100多畝的低湖田,在20xx年實施土地整理項目後,生產面積有所增加,生產條件得到改善,承包價格也由以前的每畝100多元,通過競價提高到現在的每畝616元,增加集體收入近6萬元。

近幾年來,xx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時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這些問題在一些集體經濟發展不足的村表現較爲突出。

1.資源稟賦差。對於全市大多數村而言,可供開發利用的資源較少,集體經濟主要是靠村級集體機動地發包來實現。在經過完善農村土地二輪延包政策和實行農村稅費改革兩個工作階段後,許多村集體機動地變得及其有限,有的村基本沒有了機動地,發展村集體經濟難度很大。xx村地處偏遠,是xx鎮唯一沒有通公路的村,在經過農村稅費改革後,村集體原有的400多畝機動田都分給了返鄉要田的農戶,目前村集體主要靠化緣來維持運轉。

2.集體負擔重。突出表現爲村級債務重,還款付息壓力大。截止20xx年底,xx市村級債務總額達4.51億元,其中個人借款1.62億元,按年利率9.72%計算,每年應付利息1570萬元。同時,隨着物價上漲,剛性支出逐年攀升,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入不敷出,不少村每年呈現收不抵支狀況。

3.進取意識弱。從羣衆方面來看,村級集體經濟產權不明確,名義上是歸村內集體成員所有,但長期由村委會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人人都有、人人都沒”的怪象,影響了廣大羣衆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從村幹部方面來看,由於待遇偏低,少數地方村幹部不願勞心勞力,或者存在畏難情緒。從對全市三個鎮的10個村村幹部工資調研情況看,這10個村村支書年工資收入最高15600元,最低的不到1萬元,有的甚至是“打白條”,村幹部對發展集體經濟普遍熱情不高。

1.選好支部帶頭人。更新思想觀念,打破地域界限,落實激勵政策,試點推進,選好、用好村支部書記,培育一批政治素質較高、懂經營、善管理、有資金又樂於奉獻的黨支部書記,帶領羣衆發展集體經濟,增收致富。

2.打造增收載體。學習借鑑江浙成功經驗,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原則,因地制宜,成立村集體工貿公司、農業開發公司等新載體,或通過開展農產品生產、營銷、加工服務,承接村內基礎設施、公益性事業項目建設等方式,壯大集體經濟。有條件的地方,要大膽以土地爲資本進行市場化運作,變農村爲社區,變農民爲居民,進行入股分紅。

3.化解村級債務。要積極探索化解村級債務的有效途徑,分門別類整頓歷史遺留的債權債務,推動負債村和經濟薄弱村轉化增收。建議上級政府對長期難以化解的“呆賬”、“死賬”,採取規範的手續予以註銷。對過去因興辦公益事業和借款完成上繳任務而形成的個人借款,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

4.健全發展機制。要建立幫扶機制,特別是對經濟薄弱村,要通過部門聯村,村企協作,以強帶弱,以富幫窮等途徑,爲其創造發展條件。要健全管理機制,進一步嚴格和規範集體“三資”監管制度,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要建立考評機制,對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做出重大貢獻的村幹部給予一定的獎勵。要讓村民真正享受到集體經濟帶來的實惠,調動其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熱情。

村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篇3

一、近年來我市縣域經濟呈加速發展態勢

(一)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發展速度逐年加快。縣域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逐年加快。從xx年起,縣域經濟一舉扭轉了長期發展滯後的被動局面,增長速度超過全市平均水平。xx年,三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9.6億元,是xx年的2.4倍,年均增長4.5%,人均gdp突破800美元;實現財政收入5.05億元,是xx年的2.6倍,年均增長xx年增加50元,年均增長0.4%。今年上半年,三縣實現工業增加值28.83億元、財政收入9.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4%、26.4%,其中財政收入增長高於全市.8個百分點,長豐、肥西工業增加值增長均快於全市。縣域農民人均現金收入656元,同比增長26.8%,高於全市9.2個百分點。三縣在全省縣域經濟考覈的位次大幅上升。xx年縣全省(市)綜合指數,肥西居第7位,比xx年上升6位;肥東居第8位,比xx年上升0位;長豐居第位,比xx年上升30位。

(二)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運行質量明顯提高。xx年,縣域經濟中三次產業結構已由xx年的44.4∶24.9∶30.7調整爲25.8∶40.6∶33.6。5年時間,一產比重下降了將近xx年,三縣實現工業總產值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5.億元、工業稅收5.8億元,分別是xx年的6倍、5.倍和5.3倍,年均分別增長43%、38.5%、39.4%。縣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xx年的78戶發展到96戶,增加了.5倍。工業對縣域gdp和財政收入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37.3%和38.5%,5年分別提高了近xx年的5.7%提高到7.%,上升了.4個百分點。縣域工業園區建設加快,園區經濟蓬勃發展,成爲工業發展的重要載體。目前有3個省級工業園區和6個經市批准的鄉鎮工業集中區。xx年,縣域工業園區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均佔縣域60%以上,提供稅收佔三縣財政收入50%以上。

(四)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推進,龍頭企業不斷壯大。種植業、養殖業標準化、規模化、區域化取得長足進展,市級標準化養殖小區發展到500多個,規模養殖比重提高到60%,xx年家禽出欄量突破億隻,比xx年增長65%;苗木、蔬果面積分別達到7萬畝、72.4萬畝,設施栽培達到xx萬畝;成片造林59萬畝,相當於建國以來造林面積總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取得突破性進展,龍頭企業規模壯大,帶動力顯著增強。xx年,三縣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增至83家,年銷售收入76.9億元;擁有國家級龍頭企業3家、省級5家,銷售收入超億元的龍頭企業增至xx家,其中xx億元以上2家。伊利乳業、光大木材、新希望集團、和威集團等一批國內大企業、大集團落戶三縣,使農業產業化躍上新臺階。

(五)招商引資勢頭強勁,發展後勁顯著增強。xx年以來,三縣固定資產投資逐年加大,xx年固定資產投資75.3億元,是xx年的`4倍多,年均增長32.3%。5年累計實際利用省外資金50.3億元,其中xx年達到8.6億元,是xx年的2.倍,年均增長xx年以來,三縣固定資產投資和招商引資勢頭更加強勁。-6月,縣域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8.7億元,同比增長34.9%,高於全市22.6個百分點;共引進省外項目48個,實際到位資金9億元,超過去年全年,同比增長9.9%。縣域投資加大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進一步增強了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

二、我市縣域經濟與經濟強縣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近年來,我市縣域經濟雖然取得快速發展,但是我們必須清醒的看到,目前我市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僅與全國百強縣差距甚遠,即使與外省經濟強縣相比,仍然存在着較大差距。

差距之一,經濟發展水平偏低,整體競爭力較弱。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xx年我市三縣綜合實力在全國xx年來三縣加快推進工業化,縣域產業結構發生明顯變化,但與經濟強縣相比,仍有較大差距。xx年,百強縣非農產業比重爲90.4%,而我市爲64.3%,三縣中非農產業比重最高的xx縣要比xx市低2.9個百分點。從我市縣域經濟發展現狀看,才進入工業化初期階段,工業基礎薄弱。xx年,我市三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有5家,總數比xx市還要少7家,三縣實現工業總產值合計爲5.5億元,只及xx市59.6%。從各縣情況看,肥西、肥東和xx縣擁有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僅是xx市的4.9%、25%和8.5%,實現的工業總產值也只及xx市的3.3%、xx年縣域人均基建投資額爲794元,只相當於百強縣平均水平的5.4%。長豐、肥東、肥西三縣人均基建投資額分別爲29元、660元和592元,只有萊西的39%、23%和2%。縣域貸款水平偏低,到xx年末,三縣貸款餘額總量爲55.7億元,佔全市貸款餘額的4.6%,人均貸款餘額只及百強縣的0%,人均貸款額較高的肥東也只有百強縣的.7%,只及萊西的36%。經濟外向度也比較低,我市縣均出口總額僅爲百強縣平均水平的.6%,縣均實際利用外資不到百強縣平均水平的4%。縣域外資依存度爲2.2%,遠遠低於萊西3.4%的水平。

差距之四,資金、人才等要素大量外流,縣域生產要素供給不足。縣級財政拮据,加之國有商業銀行收縮縣級以下業務,郵政儲蓄只存不貸,縣域有限的資金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地從農村流向城市,縣域大量中小企業融資十分困難。受縣域環境、待遇等條件的限制,大中專學生回縣率很低,到縣域企業工作更少,大量人才流向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目前三縣規劃建設、工業經濟、財稅金融、企業管理等方面人才嚴重短缺,不僅直接影響到縣域經濟競爭力的提升,也影響到縣域創新能力的提高。xx年,我市縣域每萬人年均申請專利數0.07件,遠遠低於百強縣每萬人均4.37件的水平。

差距之五,市場化程度不高,非公經濟發展緩慢。我市縣域市場化程度不高,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運行機制尚未形成,縣域經濟發展活力不強。市場中介組織培育不足,經濟發展環境不夠寬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緩慢。三縣民營企業多數規模小,檔次低,產業分佈不合理,大多集中在第三產業,大多仍然處於家族式管理爲主的低級階段,自身發展潛力有限。截至xx年5月底,三縣個體工商戶54842戶,註冊資金僅爲7.28億元,戶均僅.3萬元;私營企業3854戶,註冊資金5.6億元,戶均僅4.6萬元。實現的生產總值和稅收佔縣域總量不足50%,遠遠低於發達地區70%以上的水平。

三、進一步加快我市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在新的形勢下加快我市縣域經濟發展,要進一步確立科學發展理念,拓寬發展思路,轉變發展方式,努力實現從以鄉村爲依託、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爲主體的傳統縣域經濟,向以縣域和中心鎮爲依託、以非農經濟爲主導、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現xx縣域經濟躍升。

(一)完善發展思路,確立新的發展理念。當前實施縣域突破,加快發展縣域經濟,需要資金、項目、技術、人才,但更需要的是適應現代市場經濟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供給。因此,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轉變觀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是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首要動力。從思想理念方面來說,縣域突破首先是發展思路、發展觀唸的更新和突破,要努力破除一切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思想障礙,擯棄一切束縛發展的落後意識,牢牢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在提高認識中統一認識,在轉變觀念中更新觀念,在勇於探索中不斷前進。要不斷強化工業意識、市場意識、創業意識,善於把上級的政策和部署與本地實際結合起來,以創造性的工作開創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局面。從制度供給方面來說,要從多方面確立併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和民營經濟的主體作用,構建縣域經濟發展的內生性機制,政府的指導和調控要建立在充分發揮這“兩個作用”的基礎之上,並保護“兩個作用”的有效發揮,而不能取代或限制“兩個作用”的發揮。

(二)強化工業主導地位,加快產業集聚發展。縣域經濟發展從本質上說就是工業化過程,就是用現代工業改造傳統農業和農村經濟,從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轉換的過程。工業化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也是經濟強縣發展實踐所證明的基本規律。推進我市縣域經濟工業化進程,當前重點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大力發展縣域特色經濟。要着眼於市場需求趨向,立足於區域自然資源稟賦和原有產業基礎,進一步強化產業特色,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促進資源、資金、人才、技術等向特色產業或產品集聚,使其不斷壯大規模,形成優勢,在縣域內形成若干個專業化分工、社會化協作的特色產業集聚區。二是大力抓好工業園區建設。要把園區建設作爲推進縣域工業化的主攻點,集中力量開發建設好縣工業園區和重點鄉鎮工業集中區,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產業集羣、要素集聚、資源集約的“窪地”效應,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加快向園區聚集,使園區成爲推進工業化的主要增長極。三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用現代工業理念和現代生產經營方式改造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促進縣域農業向經營規模化、投資多元化、佈局區域化方向發展。

(三)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城鎮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相互依存,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基礎,城鎮化又可以進一步推進縣域經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快慢,直接影響着縣域經濟的發展。因此,加快我市縣域經濟發展,必須加快城鎮化進程,並使之成爲壯大縣域經濟的一個基點。要按照現代化濱湖城市和“4”城市總體框架,推進我市縣域城鎮化,重點抓好店埠、上派、雙墩等中心城鎮建設,加快形成城市副中心。要把城鎮建設、工業園區建設、專業市場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引導、鼓勵各類企業向縣城和中心鎮集中,加快產業集聚、人口集中,促進縣域城鎮建設發展。改革和創新城鎮建設投融資體制,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進行市場化經營,多渠道加大對城鎮建設和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強城鄉基礎設施的一體化,將城市的基礎設施不斷地向周邊鄉村延伸,對連接城鄉和跨地區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做到統一規劃、統一佈局、統一籌資、統一建設,以改善縣域內外聯繫條件,優化投資環境,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四)掀起全民創業熱潮,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市場主體不多,企業數量偏少,民營經濟不強,是當前我市縣域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儘快形成以非公有制經濟爲主體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要加大全民創業的宣傳發動,積極引導羣衆打破小農經濟意識和傳統文化觀念,深入開展全民創業行動,激活各類創業資源,儘快形成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幹部創事業的生動局面。進一步消除束縛民營經濟發展的思想障礙和體制障礙,全面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膽,政策上放寬、放活,工作中放手、放開,放寬准入限制,加大扶持力度,推動民營經濟不斷髮展壯大,走出一條挖掘民智、吸引民資、依靠民力、做活民營經濟的發展之路。要把發展民營經濟同縣域國有、集體企業改革、新上項目、發展農村新型經濟組織結合起來,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參與公有經濟改革,參與新上項目投資入股,組建各種形式的農村經濟組織。

(五)擴大引資規模,加大縣域發展投入。現階段,縣域經濟發展,主要靠投資拉動,靠項目帶動。長期以來,我市縣域經濟發展滯後,主要是因爲投資不足。因此,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把招商引資放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計擴大投資。要緊緊抓住沿海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積極實施東向發展戰略,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中,搶佔“地利”先機,吸納和承接更多的長三角地區轉移出來的資本、產業和企業。要緊緊抓住國家促進中部崛起戰略實施的重大機遇,積極“進京跑省”,極力爭取國家投資和省裏支持,加大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爲縣域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硬環境。要着眼新農村建設和促進中部崛起的大背景,結合本地“十一五”發展實際,認真謀劃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的項目,充實和完善縣域項目庫。每個縣每年都要抓幾個帶動性強的重點項目,對重大項目要加強協調服務,促進儘快開工、建設、投產,形成現實生產力。

(六)優化發展環境,着力營造比較優勢。相對於沿海發達地區和xx市區,我市縣域的要素集聚力和資源配置力總體上處於弱勢地位,因此必須要把環境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做到門檻更低、服務更好、環境更優,努力形成自己的比較優勢,增強縣域對生產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要堅持不懈地抓好機關效能建設,以轉變思想觀念爲先導、提高素質能力爲基礎、創新體制機制爲根本、改善運作方式爲關鍵、強化責任追究爲保證,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提高服務水平,爲縣域經濟發展創造更加優良的環境。要建立健全縣域經濟發展考覈激勵機制,根據省裏每年對縣域經濟考覈的結果,對各個縣進行相應獎懲,同時每年開展評選經濟發展“十強”和“十快”鄉鎮活動,對評選出的鄉鎮給予獎勵。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對發展業績突出,在縣域經濟考覈中大幅進位的黨政正職給予重獎和重用。使各個縣、各個鄉鎮既有動力,又有壓力,從而形成你追我趕、競相發展的生動局面。

村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篇4

一、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我縣轄8鎮3鄉(其中2個朝鮮族鄉),23個行政村,耕地面積48萬畝,總人口3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8萬人,種植業以水稻、玉米、大豆、瓜菜、烤煙、萬壽菊爲主,養殖業以生豬生產爲主,養魚水面3.83萬畝。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問題和中心任務,也是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切實加強“三農”工作,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爲目標,積極採取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等措施,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農民收入實現快速、穩步增長。據統計,xx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爲365元,同比增長4%;xx年爲428元,同比增長6%;xx年達到488元,同比增長5.7%,特別是xx年我縣農業和農村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糧食總產量實現4.2億公斤,增長5.8%,創歷史新高,農業總產值實現24.22億元,增長9.6%,畜牧業產值實現8億元,增長7%,轉移農村富裕勞動力3.9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實現5358元,增長9.8%。

二、當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在農民收入連年增長的形勢下,我縣的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存在許多的問題和不足,農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差、農民增收難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成爲制約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農民增收問題。農民增收困難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近年來,縣政府圍繞這個中心,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的農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六大主導產業。但總的看來,農民增收的形勢仍不容樂觀。由於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價格低迷,農民從種植業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時,鄉鎮企業不發達,依賴於鄉鎮企業的農民工資性收入也很少,農民增收的難度明顯增加,農民收入增長趨緩,收入受阻。xx年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8元。從收入來源看:工資性收入(外出務工收入)達到462元,佔全部收入的比重爲30%;家庭經營性收入3406元,佔全部收入的比重爲70%;財產性收入3元。人均工業收入僅有38元,佔農民收入的%;家庭經營性收入中第一產業收入爲2633元,佔家庭經營收入的78%(其中種植業收入佔一產收入的86.8%,牧業收入佔一產收入的2%),家庭經營性收入仍然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較大,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建立尚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二)結構調整問題。一是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還不夠突出,品種結構和生產佈局還沒有大的變化,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縣雖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但在調整過程中過於強調糧經結構,種養結構比例的改變,重視面積和數量的擴張,面對提高農業質量,培育品牌,忽視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對萬壽菊、烤煙等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優質、特色農產品扶持開發不夠,形不成規模經濟。對農業結構調整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還沒有從根本上跳出就農業調農業的小圈子,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仍不合理。二是農民分散種植,難以形成規模。農戶農業生產屬於以一家一戶的分散模式爲主。由於生產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規模,銷售也以自產自銷爲主,形不成規模效益,從而限制了農戶收入。三是農民既是決策者,又是生產者和管理者,還是銷售者。在廣大農村,由於信息閉塞,農民即要掌握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又要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信息,往往無法兼顧。四是農民隨大流現象突出。農戶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獲取信息能力弱,不能及時得到準確信息。在產業發展之初,嫌種子或生產資料價格太貴投資大,怕技術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確定市場銷路好壞。他們往往是在看到左鄰右舍或親戚因發展某種產業致富,而跟隨進行產業調整,一擁而上,往往出現增產不增收的情況。

(三)投入問題。農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生產成本較高,抵消了“一免三補”政策使農民增加的收入,據xx年備春耕期測算,農資在去年的高價位基礎上部分品種如國產二銨雖然價格回落,但同近5年的平均價格相比,化肥價格普遍上漲xx年上漲700元,因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畝增加成本25—30元,全縣農業增加投入300萬元,佔農業總投入的7%。而且糧食價格偏低,按照現在的投入水平測算,如果玉米價格在.元公斤,大豆價格在3.2元公斤,水稻價格在.5元公斤時,農民種地效益幾乎爲零。

(四)鄉村債務問題。由於鄉鎮企業和村辦企業大部分停產倒閉或改制,有的給鎮村兩級經濟留下沉重的負擔,負債相當嚴重。目前,我縣23個村負債8223.9萬元,村均負債66.9萬元,按農業人口計算人均負債432.8元。每年的收入不夠還銀行利息,嚴重影響鄉鎮和村組織正常工作的開展。許多村組織在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上缺乏思路,步伐緩慢,不敢擔風險,導致集體經濟無項目,“空殼村”現象還在一定範圍內存在。另外,有許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幾萬元的收入,實際上欠銀行貸款,集體公用資金往往是負數。在這種情況下,領導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體的凝聚力愈加弱化,“無錢辦事”問題嚴重製約着農村經濟的發展。

(五)農業產業化問題。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整體運行狀況較好,在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縣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組織已發展到9家,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4家。全縣加工型龍頭企業資產總額已達到548xx年的發展,基地面積也由試種時的500畝穩步增長到3萬畝,萬壽菊生產基地累計種植萬壽菊6.5萬畝,產鮮花6.5萬噸,有3000多農戶種植萬壽菊,總收入.5億元,戶均收入3.8萬元,企業繳納稅金470萬元,萬壽菊這個產業已成爲雞東縣的富民產業,成爲拉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農業產業化支柱產業。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是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不高。龍頭企業有所發展,但發展步伐仍較緩慢,企業規模小,農產品加工不足,產品檔次低,目前,全縣省級龍頭企業僅有2戶,基地總面積4萬畝,佔農作物播種面積的4%,同其他地區相比,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帶動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多數龍頭企業對農產品仍停留在粗淺加工的層面上,精深加工比重很小,技術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較低,產品缺乏競爭力,企業效益不明顯。

二是經營主體和農民的利益聯接不緊密。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中介組織建設滯後,產業化經營體系還未完全形成,難以適應產業化發展形勢的需要,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很微弱,還沒有真正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且利益聯結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市場波動時難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在交易中農戶牌弱勢地位,利益得不到有效維護。而作爲農民一方,也一定履行“訂單”合約,會出現產品注射高價處的違約行爲。

三是扶持發展措施不力,專項資金少,貸款比較困難。國家、省項目扶持資金有所增加,但長期以來公共財政和民營資本對農業投入欠帳太多,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和投入方向分散,企業規模現狀整體落後,資金扶持力度明顯不足,農業公共服務條件仍然較差,產業化科技裝備水平落後,許多好的發展設想難以實施,缺乏有效的產前、產中、產後跟蹤服務,表現在產前對市場的預測能力弱,產中的技術服務不配套,產後的銷售服務跟不上。

(六)分散經營問題。我縣農業生產主要還是以分散的農戶家庭經營爲主體,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農經濟狀態,農村土地資源按家庭人口、土地肥力、居地遠近分配給農戶,雖然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刺激了每片農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塊也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率,一家一戶的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經濟的自發維持,其基本農業生產方式是目前農村小農經濟存在的主要原因和現實基礎。即使某個農戶家庭規劃實施專業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在土地面積足夠的情況下,也會因爲土地分散,其基礎設施配置和生產經營管理上的困難而不能實現其專業化和規模化。

(七)科技投入問題。農業推廣資金投入的不足和推廣體系不夠完善,制約着推廣力度,農民對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接納能力差,基層推廣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影響農業新技術成果推廣轉化質量。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農業科技推廣整體質量的提高。此外,財政對科技投入不足,影響了好項目及先進技術的推廣。

(八)鄉村財源不足問題。一是農村稅費改革減少了村集體的收入。改革前,村集體的收入有“三提”和共同生產費,村三提是按農民上年人均純收入的2—3%徵收的,共同生產費按要求應該以小組爲單位據實徵收的,基本能保證當年夠用,農村稅費改革後,取消了固定收取公積金和共同生產費的做法,村內集體生產公益事業按一事一議的方式籌資,農民生產費用“誰受益誰負擔”,徹底堵住了變相向農民攤派村級債務的口子。村“三提”中的公益金和管理費來源於兩附加和轉移支付,其中兩附加只相當於稅改前村三提的一半。因此,免徵農業稅後,原來由鄉村承擔的一些公益事業失去了財力保障,修路、修橋、植樹造林等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陷入停滯狀態;二是農村“一事一議”存在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辦,籌資籌勞制度阻力大、難以施行。三是鄉鎮財源建設項目匱乏。縣政府雖然制定一系列發展鄉鎮企業的政策,但是鄉企發展速度仍然緩慢,椐統計,xx年一季度,全縣新上項目9個,已投入生產併產生利稅的鄉鎮企業7個,其他都是在建和計劃建項目。

三、加快發展我縣農村經濟的幾點建議

破解三農問題是一個大課題,大文章,發展現代農業也是一個長期的目標,根據縣情實際,應在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切入和突破。

(一)堅持走產業化之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我們必須堅持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堅定不移地走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這是促進我縣農業再上新臺階,實現“農民增收、財政增稅”的必然選擇。首先核心要抓龍頭。龍頭企業建設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一要選準龍頭。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地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誰有實力、誰對行業牽動力大、誰的.市場路子廣,誰就當龍頭。要做實做大做強萬壽菊加工廠這一強龍;通過扶強龍、引外龍、育新龍、興小龍,形成羣龍共舞的局面。二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合同契約、股份合作、資產聯結等多種形式,完善龍頭與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防止穀賤傷農、谷漲惜售現象的發生。三要提高龍頭企業素質。龍頭企業上聯市場、下接農戶,必須具有很強的抗禦市場風險能力。要通過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完善運行機制、開拓產品市場等多種方式,努力增強龍頭企業的輻射力、牽動力和影響力。其次重點要抓基地。要堅持不懈地抓好綠色食品基地建設,重點建設綠色水稻、生豬、萬壽菊、烤煙、蔬菜、北藥等八大基地。通過實行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生產,大力發展專業村、專業戶,爲加工業提供充裕的原料;通過完善技術規程,加強監管檢測和綠標認證,狠抓規範化管理、標準化生產,提高綠色食品品質;通過基地建設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良性循環。最後關鍵要抓服務。要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要闢建農副產品銷售市場,發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中介組織和經紀人的作用,搞活農產品流通。

(二)興辦農業合作社,走規模化經營之路。在農村市場經濟全面發展、農村的勞力、資金等要素按效益的原則開始配置的情況下,土地的小規模分散經營格局,直接導致農業“兼業化”趨勢的加強,給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帶來了相當不利的影響。一是影響農機和新科技的應用。好差搭配、戶均承包土地的做法,造成土地使用上的細碎化,加上各個農戶種植結構上的差異,致使農業機械化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也受到很大制約。有的地方甚至恢復了“人拉犁耕”的生產方式。二是不利農村二、三產業的鞏固和發展。農業兼業化,農民心掛兩頭,顧此失彼。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農業兼業化問題,既影響了農業自身專業化規模經營的進程,也不利於已發展的二、三產業向深度和廣度擴展。三是圍繞農業專業化、市場化、現代化大目標,尊重廣大農民的意願,打破平均承包經營小塊土地的格局,以家庭農場爲主要形式,組織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實行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和機械化配套,從而大大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可謂是勢在必行。四是通過“陽光工程培訓”,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把土地集中到種田大戶手中,實現規模經營,也可以通過組建農業合作社,農民以土地爲股份,建立聯合體,實行統一整地、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穫,按土地股份進行覈算,這樣也可以轉移出部分勞動力,減少勞動成本,達到增收目的。

(三)打造名優品牌,堅持走品牌帶動之路。打造區域特色的農業強勢品牌,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業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爲我國農業與新農村建設進程中不可迴避的重要論題。我縣具有自然條件和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其中象萬壽菊、蓖麻、烤煙、北藥、綠色有機水稻等等,發展勢頭良好,爲發揮農業的品牌效益創立了規模優勢,像雞西仁樹水稻研究所針對普通大米滯銷,比較效益下降的形勢引進韓國稻鴨共育技術,生產有機水稻,註冊“野鷹”牌商標,有機賣到大米0元公斤,是普通大米的4倍,畝經濟效益達到653元,是常規栽培畝經濟效益2.7倍,因此,要適應市場需求,發展精品農業,提高單位效益,要加快以這些特色農產品爲原材料的農產品生產以及加工產品的標準化,通過品牌創建來整合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和國內外市場之間的各種資源,爲品牌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四)發展鄉鎮企業,堅持走項目帶動之路。鄉鎮企業是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提高的最強勁動力。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展歷程證明:什麼時候鄉鎮企業發展快、效益好,什麼時候農村經濟、農民收入也就提高快。因此,發展農村經濟的首要問題應該是如何加快發展鄉鎮企業的問題。目前,我縣鄉鎮企業的發展雖然走出了低谷時期,但前面所提的諸多問題十分明顯地擺在我們面前,因此,改變觀念,因勢利導地發展我縣鄉鎮企業必須引起政府部門在項目拉動戰略中的足夠重視。要按照縣委提出的“一個主攻方向、三個替代產業、三項重點建設項目”的要求,實施強鎮富村工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要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創新工作方式,克服怕、等、靠思想,拿出抓招商引資和新上項目的幹勁和熱情,“咬定項目不放鬆”,不達目的不罷休,真正抓住時機,雷厲風行,迎頭趕上,多引、快上新項目。

一是要抓好新上項目的篩選和論證工作。雖然各鄉鎮都有一些項目,但這遠遠不夠,要跳出農業抓項目,各鄉鎮要結合實際選擇市場好、效益高、稅收大的項目,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實現資源的合理搭配,爲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努力促成項目落戶雞東。要抓住我縣煤化工工業園區建設的機遇,加快組建鄉鎮企業園區,重點發展以煤炭、農產品精深加工爲主的鄉鎮企業。

二是要扶持好現有企業的發展。要對鄉鎮企業運行情況開展監測分析和預測預警,及時把握動態,搞好指導和服務,促進形成人人關心工業和民營、支持工業和民營,人人爲工業和民營經濟作貢獻的良好氛圍。

三是要着力抓好鄉鎮企業結構調整。繼續實施“鄉企富鄉(鎮)富村工程”,要圍繞財源建設,突出抓好龍頭企業的發展,實現上檔升級。要圍繞我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園區經濟、城鎮經濟爲主攻方向,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旅遊、餐飲、觀光於一體的農村第三產業,把農村和農業作爲鄉鎮企業調整結構的主戰場。

(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堅持走借力發展之路。招商引資是我縣經濟工作的主旋律、總抓手,是重中之重。抓了招商引資,就是抓了項目。近幾年國家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這塊的潛力很大,我們要把這些政策學透、用足,要充分利用我縣的產業優勢、資源優勢、環境優勢、載體優勢和縣位優勢,進一步轉變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點,抓住大批南方客戶急於到北方尋求投資的有利時機,積極走出去、請進來,吸引更多的外商來我縣投資辦廠興建實業。要加快萬壽菊色素加工廠的建設進度,在完成“三通一平”的基礎上,年內完成土建並安裝設備,力爭xx年9月投產。

(六)增加農業投入,堅持走科技興農之路。縣級財政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在糧食、經濟作物、畜牧、林業、水產等方面選擇一些花錢少,見效快,收益大的項目,如優良品種、栽培技術、科學施肥、合理用水、防治病蟲、培肥土壤、作物佈局等,大力加以推廣。如農委爭取國家測土配方施肥資金00萬元,建立土壤測試中心,免費爲農戶測土配方,從根本上解決幾十年來的盲目施肥問題,減少化肥使用量0%—5%,增產8-2%,全縣推廣60萬畝,新增經濟效益4000多萬元,今年我縣水稻超早育苗技術面積落實2萬畝,此技術畝常規增產xx年需經費20萬元,除了人員工資以及有限的人頭經費外,有的專業人員下鄉指導農業生產連路費都報銷不了。由於事業經費無着落,知識更新的培訓工作無法正常進行,致使技術推廣人員知識老化,技術與服務需求脫節。主要表現在:農民急需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技術、具有當地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技術、農產品儲藏和加工等環節的技術、園藝及其他經濟作物的培育和管理技術,而技術人員知之甚少,影響了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實效和在農民心目中的威信。因此要加大政府投入,提供必要的試驗、推廣經費,加快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新技術的應用。

總之,農業做爲天生的弱質產業,面臨着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發展農村經濟,必須走遵循突出特色、優質高效的原則,走農業主體組織化、農業經營產業化、農業生產標準化、農業模式生態化、農業耕作機械化的發展之路,在促進農業基礎建設方面,要從資金技術上予以扶持,同時加強社會化服務工作,合理調節基地與龍頭企業之間的利益關係;在種植業結構調整方面,對我縣主要農作物的種植結構進行“優增劣減”的調整,在鞏固提高龍頭企業方面,重點抓糧食、飼料加工業,畜禽產品等龍頭企業建設,從而確保我縣農村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

村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篇5

一、忘私村集體經濟發展狀況

俞垛鎮忘私村地處裏下河地區,南與鎮相鄰,省級河道唐灣河穿村而過,水陸十分便利,全村共有17個村民小組,810戶,總人口2118人,村地域面積3000畝,耕地面積2502畝,人均耕地1.18畝,2008年村集體純收入100萬元,農民純收入7000元。村裏三分之二大部分村民主要通過種田和上班取得收入,部分村民承包農田種植稻麥和林木,還有部分村民從事畜禽養殖,另外還有少數的個體業經營戶,主要從事機械加工、造船。

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對策與思考

1、充分利用土地,讓土地出金子

農村經濟要發展,農民要增收,離不開土體,土地出效益。如何讓土地出金子?我有幾點思考。第一,我們要強化科技服務,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含量。讓農民增收,最直接的就是讓農田增產,我們要利用本村與鎮農機站結對掛鉤這個優勢,多派村幹部到農機站學習新的農業知識,還可以請農機站的工作人員到我們村宣傳和推廣農業技術,並對我村村民進行培訓,讓農民科技種田。而且這方面我們也已經有了成果,譬如說我們村率先實行的麥套稻技術,已取得了成效,還有在糧作物的病蟲害防治、全量還田方面我們也都取得了喜人的成就,幫助農民增加農田產量。以後我們要做的是繼續和農機站保持對接,不斷投入新的農業技術,繼續走科技興農的道路。第二,我們村地靠集鎮,目前通往集鎮的通北公路全長大概400米,而且這條公路寬廣,交通便利,但是路兩邊仍是農田,還沒有開發,而且我們村的村民坐落主要集中在莊中心,而且住房緊湊,大都是舊房,莊中心的道路狹小,不方面行車,只能由自行車和電動車行走,所以大都村民再造房時豆想搬往集鎮,利用這一點,我們可以將通北公路兩側的農田開發,建住宅區,促進本村經濟發展。

2、充分利用優勢,做好招商引資工作

農村經濟發展,光靠農業還不行,我們還要發展工業。我們村南與鎮相鄰,省級河道唐灣河穿村而過,水陸交通便利,我們要充分利用地理位置的優勢來促進招商引資工作。目前我村已經完成了一個500萬、一個300萬的招商引資項目。在此基礎上我們要進一步完善村裏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水陸交通建設,充分發揮人際作用,促進招商引資工作的推展。

3、充分發揮特色,讓造船業形成氣候

俞垛鎮是一個魚米之鄉,我們村從事船舶運輸業的比較多,所以這也促進了我們村造船業的發展,目前我們村已經有兩個造船廠,但都是粗放型的經營模式,而且也沒有形成規模,所以我們要提供便利和平臺,促進造船業的發展,讓造船業形成氣候,成爲我村的優勢。

4、溱湖會船,發展文化經濟

我們村地靠溱潼鎮,是俞垛鎮的一個文化大村,每年都會參加溱湖會船比賽,參賽的有貢船、龍船、篙子船、划船等,連續幾次獲得會船比賽的一等獎。鑑於這樣一個文化優勢,我們要充分發揮出來,讓文化充實我們生活和思想的同時,我們還要想法子讓文化出經濟,推出我們自己的文化節目,同時也爲招商引資坐鋪墊。

三、總結

在市鎮黨委、政府要領導下,在我們村村幹部的努力下,在我村廣大村民的充分參與配合下,我相信我們忘私村的集體經濟發展會蒸蒸日上,村民的生活會更加富裕,共同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

村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篇6

近期,按照區委農工部關於開展農業農村經濟情況調研的通知要求,我局立足實際,對全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細緻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區農業農村經濟總體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區農業農村經濟總體發展較好,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壯大,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社會和諧穩定。以2014年爲例,各項農業工作指標均順利完成,蔬菜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面積達到18.6萬畝,產值突破9.3億元,標準園建設成效顯著,建成千畝蔬菜標準園7個;農村沼氣建設指標全部完成,新建沼氣池300個;惠農補貼力度進一步加大,共落實農機具、良種、沼氣、一事一議、設施蔬菜等方面的補貼資金1600餘萬元;農技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測土配方施肥、植物檢疫、病蟲防治、農民培訓、農業執法、種子管理等方面工作成效明顯;新增專業合作社8家,土地流轉面積突破8000畝,“三資”管理趨於規範,所有村街全部建立了財富積累機制。農業農村工作的順利開展,爲建設和諧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存在的問題

(1)資金不足。發展現代農業各方面的要求比較高高,從生產設施建設到栽培管理都較以往更加嚴格,爲此,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而據我們調查雖然近兩年各級對農業有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但仍不能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由於歷史原因,現在農村信用社、農行等金融部門不願發放小額貸款,更加加劇了資金瓶頸問題,制約了農業產業發展。

(2)組織化程度不強。當前農民進入市場很不順利,原因之一是組織化程度低。針對目前家庭經營爲基礎的現實,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最好辦法是通過合作社組織農民。但就目前全區的實際情況看,各類合作社數量雖比較多,但真正能夠發揮示範帶動作用的合作社和龍頭企業並不多,沒有具備一定實力的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很難將農民有效組織起來,抱團發展。

(3)品牌效應不太明顯。以蔬菜爲例目前,雖然我區已經註冊了“營綠”、“碧緣”、“乾綠”等蔬菜品牌,但在開拓蔬菜銷售市場方面都處於各自爲政、各找出路的局面,沒有擰成一股繩,創立代表本區域蔬菜特色的大品牌,致使蔬菜產品知名度不高,品牌效應不明顯。

(4)技術服務不能及時跟進。專業農技人員缺乏,基層農技推廣組織不健全是我們的現狀。所有技術服務工作全部由農業技術綜合股一個部門承擔,業務上不堪重負,鄉鎮農業技術服務機構完全處於“真空”狀態,有名無實。區農業局現有工作人員中,非農專業人員多,涉農技術人員少;工人多,幹部少;初級及中級職稱人員多,高級職稱人員少。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全面的技術服務,對服務的水平和質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技術服務隊伍現狀嚴重阻礙了農業向前發展。

2、發展對策

(1)拓寬融資渠道。建議政府在加大農業發展扶持力度的同時,積極組織建立產業發展融資平臺,適當地爲融資提供擔保,協調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農業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和合作社及農戶的關係,使二者之間建立起合作互信關係,提高金融機構放貸的積極性。同時,通過政策吸引,調動社會資金參與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拓寬融資渠道。

(2)加大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建議制定專項的扶持政策,對發展有機蔬菜產業的合作社和龍頭企業予以扶持,使其運作更加規範,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吸引更多的農戶加入其中。

(3)培樹“廣科源”蔬菜大品牌。建議對現有的蔬菜品牌資源加以整合,聚零爲整,抱團發展,逐步培育並樹立在京津市場叫得響的,能反映有機蔬菜發展特徵的大品牌,進一步提高我區蔬菜的知名度。

(4)建立健全農技服務體系。建議區政府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技服務體系,重點是加強鄉鎮農技服務隊伍建設,落實人員編制,給予經費保障,使空轉的鄉鎮一級農技服務機構真正運轉起來。在確定人員編制中,重點向農業系統予以傾斜,落實高層次人才待遇,引進和吸收一批具有高級職稱的農業專業技術人才紮根,爲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三、農村經營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農民負擔監管還存在一些間接收費問題。一是少數部門仍然違規向村集體收取資料費、培訓費、學習考察費等費用;二是村街報刊超限額,存在報刊訂閱向村街攤派,部門刊物過多過濫等問題。在今後的監管工作中,我們將繼續加大對農民負擔專項治理工作力度。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把減負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列入專項治理的重點內容,屬於哪個部門,由哪個部門負責治理,沒有文件依據收費的要堅決不能再收。明確要求鄉鎮各部門確需向農民或是村集體經濟組織收費的,需要經過區減負辦審覈備案,以防止亂收費行爲的發生;村街訂閱報刊應堅持自願的原則,不能強行攤派。報刊徵訂要嚴格按照省規定的標準執行;三是加大農民負擔的執法檢查力度,督促減負工作的更好開展,查漏補缺,確保今後農民負擔執法檢查中不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2、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問題突出。一是村民實際籌資比較困難,部分村街存在集體墊資現象,把應發給村民的福利代替籌資。二是由於申報程序比較繁瑣,部分村街申報項目的積極性不高。三是上級資金撥付遲緩,造成報帳不及時,影響下一年度項目申報。四是未將籌勞納入獎補範圍,獎補數額小,難以滿足村街公益事業建設的實際需求。今後我們將盡量簡化審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重點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3、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不夠規範。一是管理體制不暢。各鄉鎮(辦事處)農村集體“三資”委託代理服務中心具體負責業務的是鄉鎮財政所長,長期以來財政部門執行的業務處理程序是行政事業單位的業務處理程序,與農經部門的業務處理程序有很大的差別,實際工作中很難貫徹落實農經部門的政策法規和有關規章制度。二是村街各項財務監管制度很難落到實處。從調研中發現有的村街民主理財小組難以真正發揮監管職能,對村集體的財務收支活動的監管流於形式;有的村街大額開支沒有履行民主議定程序;有的村民代表不是村民大會選舉產生,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調研中還發現有的鄉鎮“三資”代理服務中心對於村街財務審批手續把關不嚴,收入不及時入帳。村委會開支嚴重鋪張浪費,個別部門違規向村街收費等現象。在今後“三資”管理中,一是要繼續加強財務制度建設,規範財務管理程序;二是規範農村集體財務收支審批程序;三是切實履行民主決策程序,實行民主理財。

4、農村集體財富積累機制尚不健全。一是三資管理工作體制不順,人員短缺。二是由於村街幹部基於村街穩定因素考慮,對歷史遺留問題大多本着後人不理前帳的態度,對清理覈實和履行民主監督程序心存疑慮,對應收款不積極清收,應付款不主動償還,對無償或低償使用村街資產的情況也採取迴避的態度;此外,區城區周邊村街出租資產的數量較多,情況複雜,資產清理起來比較困難,而其它村街基本上可利用的集體資產又很少,因此村街對建立村級集體財富積累機制工作不積極不主動,也影響了此項工作的開展。在今後工作中還需進一步加強對鄉鎮村街開展此項工作的督導檢查力度,深入村街指導工作開展,通過總結已建立機制村街的經驗做法,推動未完成村街的工作,完善相關措施,力爭年底前實現全覆蓋。

5、農村經濟審計處於“真空”狀態。我區沒有開展對農村集體經濟的審計工作。具體原因是:一是農經管理體制不順。我區農村集體三資委託代理服務,全部由鄉鎮(辦事處)財政所代管,農業部門的相關經濟政策及報帳制度不能在鄉鎮(辦事處)財政所代管的村街帳務中得到較好的落實,造成開展審計監督工作達不到應有的效果;二是審計力量薄弱。我區農經人員少,縣鄉兩級農經管理人員只有3人取得審計證,審計力量與任務相差懸殊,致使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難以開展。開展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存在的困難依然是農經管理體制不順和審計人員缺乏。建議區政府充實這方面的專業人才。

村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篇7

5月中旬,根據市委領導的指示,市農辦會同市農林局、財政局、國土局等部門,在去年年底調查10個鄉鎮街道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的基礎上,組成專題調研組,深入另外10鄉鎮街道和37個不同區域、不同集體經濟實力和不同發展模式的行政村,採取聽、問、看、查和召開座談會等方式,逐個進行實地摸底調研,廣泛聽取基層幹部羣衆的意見和建議。從調查情況來看,廣大幹部羣衆能積極探索發展路子,推陳出新,確保村級組織的正常運轉,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一、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

村級集體經濟是村級組織的重要物質基礎,是村級組織有效發揮職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從調查情況看,近五年來,我市各行政村主要依靠本村村級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苦苦扮演着“一級政府”的角色。

1.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農村“有人幹事”的重要保障。

從我國目前現行的行政體制來看,村委會屬於村民自治組織,不是一級政府,不在政府地財政預算之內,無固定的運作經費來源。從調查情況來看,村幹部和聯防、保潔、管理等人員的工資報酬,主要都由村裏自己解決支付。人員工資的及時足額到位,對確保村裏工作人員思想穩定、提高工作積極性、維護農村社會安全和諧起到了重要作用。

2.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農村“有錢辦事”的重要來源。農村環境衛生保潔、河道道路養護、綠化、合作醫療和各類創建等項目,雖然上級有部份的配套資金,但杯水車薪,還要從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中來開支,確保了村級組織的運作和農村社會的安全穩定。

3.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農村經濟發展的堅強後盾。稅費改革後,農戶農業生產支出越來越小,基本上不交任何費用,但進行

必要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生產,必須從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中來支配。我市平原各行政村每年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一般都要在10萬元左右,從而保證了農業的穩定生產。

4.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如xx村、xx村等集體經濟強村,在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農民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明顯高於市平均水平。實踐證明,村級集體經濟的強弱,與農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因果關係,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

二、我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和問題

(一)發展現狀:從2006年度農村經濟收益分配年報資料看(共列入xx個村社),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總資產xx萬元,與2005年的xx萬元相比,增長xx%;所有者權益xx萬元,比2005年的xx萬元相比,增長xx%,扭轉了村級集體經濟積累下降的局面。全市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xxxx萬元;當年收入(含土地徵用補償)按村組分,50萬元以下的村社132個,佔總村數的46.975%;50-100萬元的村社數60個,佔21.35%;100萬元以上的村數89個,佔31.67%;全市當年集體經濟收入入不敷出的村有95個,佔村總數的33.81%,比2004年多1個,連續二年出現低收益的村增多、高效益村減少的現象。

(二)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①村級經營收入9267萬元,佔總收入的43.22%;②發包及上交收入3791萬元,佔17.68%;③村投資收益445萬元,佔2.08%;④其他經濟收入7937萬元,佔37.02%。另外,各級的補助收入7250萬元,未計入總收入。從調查情況來看,我市集體經濟總體上體現出北強南弱、近郊村優於遠郊村、平原優於山區的特點。

(三)存在問題。

1.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兩極分化”。從統計數據來看,兩頭大中間小的現象比較突出。50萬元以下的村社132個,佔總村數的46.975%,50-100萬元的村社數60個,佔21.35%;100萬元以上的村數89個,佔31.67%。如,xx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不含土地徵用費)達1588餘萬元,而xx村、xxx等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僅幾千元。

2.村級集體經濟增收難度加大,發展後勁不足。區域位置好的村,依靠工業園區,通過承包經營、租賃經營、股份制合作等辦法,多渠道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而靠自然資源的有限開發的村,隨着對生態自然要求的進一步控制,收入來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縮,增收後勁嚴重不足。

3.對上級政策補助的依賴性較爲突出。2006年各種財政配套補助xx萬元,村社均xx萬元,依靠上級財政的補助,使村級組織勉強度日。同時,也使少數農村幹部羣衆產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艱苦奮鬥、主動作爲的優良傳統和思想意識日漸淡化,甚至出現了大部分村所報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與當年實際收入相差甚遠的虛假情況。

4.鋼性支出逐年攀升,部分村級組織不堪重負。農村環衛長效保潔、治安聯防、農田設施、合作醫療、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及各項創建活動等方面的鋼性支出逐年攀升,村級組織面臨着巨大的'經濟壓力。尤其是對集體經濟本身薄弱的村級組織來說,實在難釋重負。另外,部份農民羣衆集體意識不強,只要權利,不要義務,拖欠、拒交應交費用的現象滋生,無疑又給村級組織增添了不該有的負擔。

5.集體資產流失現象比較嚴重。突出表現在,村級組織對農村公共設施的投入但得不到相關的物權回報。如,在農村飲用水、電網改造等方面的費用,都要由村級組織負擔一部分,但工程完成後,物權和收益由水、電等相關部門所有,無形之中使村級資產化爲烏有。

村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篇8

爲防止經濟過熱,防控通貨膨脹,協調經濟轉型,今年國家實行了穩健的貨幣政策,在與上年相對收緊的貨幣政策下,就農村信用社如何支持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問題,筆者深入到河北省豐寧縣農村信用社進行了調研。

一、面臨的挑戰

從經濟形勢看,早在去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指出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這意味着金融危機後實施的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將正式轉向穩健的信貸政策。隨着央行多次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和加息,意味着中國貨幣政策的收緊操作已經到來,信貸收緊、利率上調導致金融機構貸款受限。從競爭形勢看,近些年來,我國金融業發展迅速,股份制銀行紛紛跨域經營、增設網點,各家銀行都在產品服務、營銷機制上下功夫,大中城市的金融市場競爭白熱化,縣城金融市場競爭不斷升溫。從全國看,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城鎮化率越高的地區,農信社的市場份額越低。隨着經濟不斷髮展,城鎮化也不斷髮展,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市場“老大”的局面將受到嚴重衝擊,這對於農信社的信貸工作是嚴峻的挑戰。從豐寧縣情看,豐寧地處冀北,集老、少、邊、窮、壩於一身,是國家級重點扶持貧困縣。全縣經濟總量小,綜合實力弱,經濟欠發達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轉變,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還比較低,農民增收、財源增長、城鄉統籌等都需要寬鬆的貨幣政策和大量的信貸資金支持。加之,豐寧被河北省列爲環首都綠色經濟圈14個縣之一,一批重點企業和項目將落戶豐寧,並開工建設,隨之而來的是資金需求量進一步加大,信貸供需矛盾增加。

二、採取的措施

在國家由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轉向穩健的貨幣政策情況下,爲確保全縣“三農”貸款需要和縣域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該聯社積極採取措施籌集信貸資金,想方設法增加信貸投放。

一是千方百計組織存款,壯大信貸資金實力。截至6月末,該聯社各項存款餘額達到25.85億元,比年初增加3.32億元;

二是深挖內部資金潛力,大力清收和盤活不良貸款。清收不良貸款是增加信貸投放的有效途徑,年初開始,聯社就牢牢抓住這項重點工作不放鬆,制定了嚴格的目標考覈辦法和責任追究措施,實行領導帶頭,部室包社和全員清收等多種措施,使不良貸款大幅下降,截至6月末,已收回不良貸款7794萬元,比年初下降51.17%,所收回資金全部再次用於支持當地“三農”生產;

三是積極爭取人民銀行支農再貸款,彌補支農缺口。聯社在深入調查掌握支農貸款需求的基礎上,爲確保春耕生產貸款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資金需求,4月份向人民銀行借入支農再貸款1.2億元,緩解了信貸規模和資金的雙重壓力。

四是準確把握信貸頭寸,用足、用活、用好信貸規模。該聯社認真做好全轄每一天的貸款發放及回收情況的摸底統計工作,做好轄內貸款規模的調劑,確保每個月的信貸規模既佔滿又不超,杜絕了農戶借不到錢,信用社貸款規模又佔不滿的問題,使有限的信貸資金髮揮出了更大地效益。

五是拓展貸款方式,方便客戶借貸。他們採取農戶小額信用、農戶聯保、擔保抵押、公司+農戶、公司+農戶+訂單、農戶貸款企業擔保等方式的信貸“套餐”,客戶符合哪種貸款方式,他們就採用哪種方式放貸,對種植大戶和農業重點龍頭企業,採取幾種貸款方式並用的形式進行支持。

三、取得的成效

通過採取一系列措施,確保了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資金需要,截至6月末,全縣信用社已累計投放各項貸款9.86億元,同比增加3.83億元,增長62.3%。

首先是保證了備耕春耕生產的資金需要,爲不失農時地做好備耕春耕生產貸款發放工作,凡是符合貸款條件的農業生產所需貸款及時足額發放,突出支持種植大戶進行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真正使有貸款需求的農戶及時借到了錢、種上了地。入春以來,該聯社已投放備耕春耕生產貸款2.4億元,確保了備耕春耕生產的貸款需要。

二是確保了全縣農業戰略性調整,使農業產業新格局初步形成。在保證糧食生產貸款需求的前提下,投放貸款2.2億元,突出支持蔬菜種植和肉類生產,加快了112線設施農業產業帶建設,年內新增冷棚350個、日光溫室150個、蔬菜恆溫保鮮面積4000平方米,全縣13各鄉鎮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8畝;使鳳山鎮、五道營鄉和土城鎮的集觀賞、採摘等於一體的設施農業、觀光農業的產業園區建成;年內新增肉牛規模養殖場10個,標準化雞舍400個,實現肉牛存欄16萬頭,年出欄肉雞1200萬隻。

三是促進了農村信用共同體建設。投放貸款2.2億元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形式的信用共同體建設,新增市級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累計達到4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50家。四是推進了首都綠色經濟圈建設,使“一城、五區、八基地”建設步伐加快。貸款1.1億元,重點投向五區和八大基地建設,通過主打“一主兩翼”、休閒旅遊這“兩張王牌”,使農業觀光基地、有機食品基地、園藝花卉基地、休閒度假基地初具雛形。同時,圍繞京北第一草原、洪湯寺溫泉峽谷、白雲古洞等景區,扶持建設採摘園、家庭賓館、馬隊等鄉村遊項目,特別是貸款300萬元加快了“京北第一草原”大汗行宮建設,提升了豐寧旅遊的品位和檔次。五是確保了民營企業貸款需求,使民營經濟成爲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按照“有扶有控、有保有壓”的信貸政策,優先滿足優質重點客戶資金需求,貸款1.96億元重點支持了順達、宏達和翱翔等一批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大量的信貸投入,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截至6月末,全縣實現財政收入55237萬元,佔全年預算任務的87.68%,同比增收26844萬元,增長9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