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金融辦調研報告多篇

金融辦調研報告多篇

金融辦調研報告篇1

金融學專業的職業定位情況暑假調查報告

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爲當今社會的一個熱點問題。許多大學畢業生在畢業之後,仍還找不到自己喜歡或者自己心目的理想職業,原因在於他們不清楚或不瞭解自己職業定位的情況。大學生的職業定位在大學生的職業生涯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大學生的職業定位是否具有求實性和合理性,不僅關係到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而且關係到大學生自身才能的發揮和對社會貢獻的大小,也會影響着他們今後的發展。

爲了瞭解大學生的職業定位情況,

近期我們小組做了一份關於金融學專業學生職業定位情況調查報告,希望從這份調查報告的數據中,我們能得出當今金融學專業的學生的職業定位情況。

一、調查情況

1. 調查時間:20xx年7月20日——20xx年8月10日

2. 調查對象:金融學專業大一、大二、大三的學生

3. 調查內容:對大學生職業定位的認識、大學生職業定位的影響因素、大學生對就業的展望以及大學生對專業的態度和自身就業前景的看法

4. 調查方式:網上調查問卷、網上搜集資料、查閱相關書籍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1. 背景分析及現狀

隨着我國對外開放的逐步深入和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我國的金

融體系和金融日益融入世界經濟和金融一體化進程;特別是20xx年加入wto之後,中國金融市場正在慢慢地走向國際化,對專業性很強的人才需求迫切。金融學就業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場,例如大公司市場研究分析、基金經理、投資經理、信託投資公司等。金融業,具有就業面廣、就業層次高端、待遇優厚、就業前景好等優勢,是很多學生傾向於選擇的行業,即使正規院校畢業的金融學專業學生也一樣很難擠進這一競爭激烈的行業。

目前我國金融人才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能夠充當領軍人物高級管理人才,精通外語、法律及計算機的複合型人才,法律、諮詢、中介和會計等方面的高級專業人才,有國際金融經營理念和從業經驗的金融人才和金融服務人才比較匱乏。另外,金融行業內部諸多中間業務的開展,如個性化金融產品設計、對客戶資金進行投資收益,也需要高級專業人才進入。

2. 大學生職業定位的影響因素

職業定位是指擇業者爲實現自己的就業目標,根據自身條件和一定的擇業原則來選擇職業的過程。職業定位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兩大類:一是社會因素,二是個人因素。

(1)影響大學生職業定位的社會因素

①政策因素

作爲職業定位的首要因素,政策因素主要包括大學生畢業就業政策,勞動人事制度以及社會職業結構調整中的有關政策等。 大學生就業情況深深得影響到國家的發展,因此國家十分重

視大學生就業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這些政策也是大學生就業工作所要遵循的基本規範,大學生應該根據國家的政策對自己的職業規劃進行及時調整。如今國家主要實施“自主就業”,然而在對特殊主體有不同的經濟政策,且對大學生就業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瞭解國家的政策,以免擇業失誤。

②經濟因素

社會的經濟發展直接影響到國民的就業情況。在經濟發展較好時期就業壓力一般較小,專業性要求較大,我們在瞭解當今經濟形勢的同時也要不斷提升自己,讓自己適應經濟的變動,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③地域因素

各地域由於發展情況不同,因此對大學生的職業定位也有一定的影響。一般來說,省會級以上的城市以及經濟特區,由於經濟發達,工作條件優越,報酬豐厚,深造機會較多,會是衆多畢業生就業時的首選。而邊遠地區雖有利於大學生成才,卻因個人原因少人問津。我們應該要培養自己的基層意識,正確定位。

④家庭因素

現在學生的就業觀大多是受到了家庭環境的影響,包括父母的職業、家庭的期望、家庭的支持。從這次的調查報告中,我們發現有26%的學生是在家庭的要求下選擇該專業;而有20%的學生在擇業時的首要考慮因素就是家人朋友的意見。

(2)影響大學生職業定位的個人因素

①知識結構

包括基礎知識、專業知識、社會知識等的知識結構,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今社會貴在人才的發展,如果知識結構不夠紮實,競爭也就失去底氣,企業也極少考慮招專業不對口的應聘者。因此要正確評估自己的知識結構,有明確的職業定位,提高就業成功率。②能力水平

不同的能力,所適合的工作是有區別的。就像思維開放的人比較適合創新型的職業,而銷售業就對口才能力等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自身的能力水平跟就業情況是密不可分的,務必瞭解自己的能力,正確定位。

③專業特點

現今社會越來越重視專業素質,專業特點也就顯得愈發重要。我們可以根據社會對專業的需求情況與往屆大學生的就業狀況做出正確分析,選擇適合的職業。

④興趣愛好

大學生要正確地認識自己,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以及性格去進行合理的職業定位。只有選擇適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的職業,人們才能真正地做到愛崗敬業,才能貢獻出自己的最大力量。

3. 大學生職業定位的原則

(1)社會需求原則

社會需求原則是指大學生選擇就業崗位是應把社會需求放在首位,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爲準則。社會需求促進職業的分工,在

社會就職就必須滿足社會的需求,要不然只能被淘汰。大學生要做到個人需求服從社會需求,當個人需求與社會需求相矛盾時必須堅持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的原則,及時調整。

(2)政策約束原則

政策約束原則是指大學生在就業定位時,應把有關政策作爲就業的規範。國家爲了社會的平衡發展必定會制定一系列的政策來控制人才的流動與分佈,對不同發展程度的地區所採取的政策是有區別的,比如對落後地區在政策上給予較大的幫助等。因它一般是根據社會的發展趨勢制定的,因此我們也要爲全局考慮,服從國家的政策制度。

(3)發揮特長原則

能在工作中發揮自己的特長才能算是達到人才的合理配置。大學生應當結合自身素質情況與特長選擇職業,這在適應職業生活、能力提升、增加自信心、實現社會人才資源合理配置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促進社會與個人的發展。

(4)利於成長原則

大學生應當有長遠的眼觀看待自己的發展,選擇有利於成長的職業至關重要。首先,要樹立基層意識,目前我國地域發展不平衡,發達城市人才擁擠容易導致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結局,我們要意識到基層是自己的用武之地,選擇最佳道路。其次,必須要有吃苦耐勞,爲人民服務的精神準備,纔有永久的精神支柱。

三、調查總結

金融辦調研報告篇2

一、農村金融體系現狀

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上,金融資源的實際總供給小於實際總需求,農村金融缺口率比1998年的57.8%來說有所下降,但至20xx年末農村金融缺口仍高達4931.8億元,供求未能實現均衡。

(一)金融機構大撤併導致農村金融體系空洞

自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爲迎接內外資銀行的挑戰,商業性銀行尤其是農業銀行顯著加快了建設現代商業銀行的步伐。經營明確地向商業化方向轉變,開始大量撤併設在鄉鎮的機構網點,貸款向大客戶傾斜。不僅使其在農村的金融服務出現斷層,而且還使大量的農村資金被轉向了城市,使得商業性金融對農村經濟的支持作用日漸減弱。事實上,農村金融領域也是一片大有可爲的天地,農村金融市場不應該成爲商業性金融的拋荒之地。

(二)農村的金融服務功能弱化,金融產品與服務單?

首先,我國雖然已有運作十多年的農業政策性銀行,但現階段的農發行卻背上了資金來源渠道單一。不良資產負擔沉重的包袱,數據顯示農發行的不良貸款比率高於同期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的水平。現階段我國農村領域,最需要貸款的需求者有,貧困戶、微型和小型企業及龍頭企業。改善基礎設施、促進農技推廣以及推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而產生的金融需求很迫切。

其次,農村信用社體制上存在重大的缺陷。近幾年來,農信社的存貸比總低於全國金融機構的平均存貸比(見表1)。而且,農信社的不良貸款率在同期也高於其他農村金融機構。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咸寧市中心支行的統計,咸寧農村信用社20xx年三季度專項中央銀行票據置換之前,其不良貸款達到36283萬元,不良率17.81%,票據置換後,不良貸款餘額仍達到10457萬元,不良率5.88%。截止20xx年二季度末,不良貸款又升至20129萬元,較置換時增加9672萬元,不良率9.28%,較置換時增加3.4個百分點。

農村信貸資金配置上的偏差,造成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不降反升。儘管農村合作金融經過近年來的改革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很多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狀況和資產質量大大改善。但要在將來競爭性的農村金融領域爭取更大的優勢,農村合作金融的改革還必須深入。

4、農村金融監督管理過度和不足並存。借款在融資者融資總額中所佔比例過大,達到了70%以上,貸款品種過於單一。

再次,近幾年趨勢來看,農村存款較其他資源在總的金融資源中所佔的比例最大。證券期貨和外匯等資本市場的觸角根本沒有延伸到農村。農業類股票債券佔金融資源總量僅有0.7%左右,現有的農村金融機構不能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見表2)。

總之,農村金融體系萎縮,農村金融對三農的支持乏力,都不利於城鄉經濟的和諧發展,這些都將成爲未來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嚴重阻礙。

二、針對農村金融業的發展,提出幾點建議

(一)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實現農村金融供給與金融需求的整體均衡

經濟決定金融,沒有一個活躍的市場,金融的核心作用就難以完全釋放。農村經濟主體的交易需求不足和供給型金融抑制的共同作用,最終導致了農村金融服務滯後現象的產生。農村金融服務滯後的問題,只有通過在供給中創造更多的需求、在需求中提供更多的供給,才能得以從根本上解決。

(二)發展小額貸款業務,彌補農村金融漏洞

農村有民間借貸最活躍的土壤,無論是農民和農村的經濟組織,都離不開民間借貸,隨着這幾年經濟穩定持續的發展,民間私下的融資規模在8000—10000億,完全處於不可控狀態,它加大了金融風險發生的概率,只有把民間金融行爲納入規範化的軌道,才能夠促進其健康發展。我國農村的民間金融是完全紮根於農村土壤的,因此對農村民間金融不應簡單採取打壓做法,這會使得民間資金轉向低生產率的自我融資方式。

提到農村金融,就不能不提到去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孟加拉國銀行家尤努斯。他創立的格拉明鄉村銀行,專門向貧困農戶提供無需抵押的小額信貸,這一模式爲全球農村金融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我國的農村小額貸款業務,可以借鑑“尤努斯”這個被國際金融市場認可的模式。發展農村民間金融,一方面,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准入門檻,發展村鎮銀行,貸款公司等新的金融機構。紐約聯邦銀行對美國銀行業務狀況進行的研究也表明:銀行規模越小,其小額貸款佔貸款總額的比重越大,目前已經有不少海外資金進入農村金融市場。這是發展農村金融的一大創新,它能夠有效的促進農村現有的金融服務競爭,一改農村信用社的獨家壟斷。另一方面,有必要對目前各種民間金融分門別類、分別指導,限制和取締不正常的民間金融活動。這樣才能使民間金融真正成爲制度性金融的有益補充。

(三)讓農業政策性銀行更好的爲農村服務

1、將農發行從單純的糧食銀行轉變爲真正意義上的綜合型農業政策性銀行。有資料顯示20世紀90年代以後,韓國產業銀行重點擴展投行業務,開展承銷債券,資產證券化和風險投資業務,組建基金在企業的重組及參與民營化的改造中扮演了關鍵性角色,成爲政策性銀行市場化經營的成功範例。

2、允許農發行逐步開展信貸以外的諮詢、項目融資、企業併購等中間和表外金融業務。以增強其盈利水平,培養其可持續發展能力。

3、建立和完善貸款的風險管理機制,遵循信貸資產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則。

4、開發適合農村的金融投資品種,使農村金融資源總量平衡。

(1)開展實物和房產爲基礎的資產進行抵押貸款業務。目前各地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體制不能適應實際需要,農業保險尚未推開,農民生產生活所需貸款比較困難,農業和農村擴大再生產的資金來源難以保證。雖然農業銀行及農村信用社大力開辦了農業生產資料小額信貸業務,但是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政府可以開辦農村住房抵押貸款業務,通過建立和健全農村房屋的評估、抵押機制,使廣大農民在依法、自願的原則下,爲金融機構加大農業信貸扶植創造條件。建立農村抵押貸款制度就要求:首先,國家要制定農村房屋產權登記制度,在明晰產權的基礎上,對廣大農民發放房屋所有權證;其次,央行要制定農村房屋抵押貸款的原則、政策和措施。

(2)要鼓勵引進國外農村金融中的專門爲農業設計的金融品種,建立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市場體系。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需要,鼓勵各類擔保機構爲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創造有效的擔保形式和途徑;促進各類金融機構大力發展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培育一定數量的機構投資者,擴大農產品期貨市場的交易規模和流動性,促進訂單農業健康發展;鼓勵農業保險產品創新,與發展訂單農業相結合,有效分散訂單農業可能出現的風險;積極鼓勵保險公司開拓農村市場,大力發展農村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

三、展望

總理在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的六項任務中敘述一共有476個字,而農村金融就佔了193個字,可見農村金融在未來的金融行業發展中將成爲新的亮點。新型的農村金融體系與傳統體系有根本的區別,這是由農業發展的趨勢決定的。現代農村經濟主體對資金的需求是時間急,頻率高,資金規模相對少。大的金融機構現有業務流程根本不能夠滿足這種需要。

3月20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正式揭牌,以農民爲主要服務對象的郵儲小額業務“好借好還”亦開始在全國全面推開;3月16日,隨着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的首家專營“三農”貸款業務公司的開業,目前,我國已有10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覈准開業。這是深化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一項創新,意味着農村金融市場正式向各類資本開放。他們將爲我國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競爭不充分的廣大農村地區客戶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滿足我國“三農”持續增長的資金需求。

伴隨着郵政儲蓄銀行的組建,農業銀行和農發行也開始對農村金融市場重新重視;按照銀監會的思路,農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以縣級法人爲單位,保持長期穩定的發展速度;特別是村鎮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在07年初建立了試點,整個農村金融市場從機構上開始進入春秋時代。

總之,在農村市場發展的不同階段,相關金融機構應從更深的層次去思考問題。農村金融業改革的過程和它的內在發展規律對於我國現代的監管者和實踐者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金融辦調研報告篇3

近來年,農村金融體制不斷完善,農村金融在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目前農村金融服務不足、資金嚴重短缺、農民和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依然較突出,制約着新農村建設。

農村金融服務存在的不足

現有農村金融服務不到位,不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表現在: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不適應農村金融需求,貸款條件苛刻,貸款品種不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特點,貸款額度、期限與農民生產消費實際脫節;農村資金流失嚴重,信貸投入較少;國有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機構通過系統上存、資金拆借等方式將大量資金從農村轉移到城市或非農領域,農村金融抑制問題較突出;農村金融業務品種單一,服務手段嚴重滯後,農村支付結算環境落後;農業保險產品發展滯後,農業保險規模小、參保少、理賠難問題較突出。

農村金融市場制度約束不到位。農村金融市場是弱質市場,其規模效益低於城市金融,因而盈利能力偏低。在缺乏制度約束的情況下,單純依[文祕站:]靠市場調節勢必形成農村資金外流,導致商業性金融機構退出農村金融市場。

農村金融機構經營機制轉變不到位。部分農村金融機構思想觀念落後,仍然沿襲“等客上門”的傳統做法,缺乏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危機感和客戶至上的理念,缺乏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的意識,不能積極轉換內部經營機制,大力加強市場營銷、開拓農村金融市場。

農村金融市場政策扶持不到位。農業是弱質產業,投入多、產出少,週期長,農村經濟貨幣化程度低,決定了農村金融服務成本高、風險高、收益低,農村金融服務的供給和需求難以實現高水平的均衡。因此,在擴大農村金融市場規模必須依賴外部力量的扶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對農村金融採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對金融機構支持“三農”的風險予以合理補償。

農村金融市場信用體系建設不到位。農村金融服務對象是衆多小規模經營的農戶和大量的農村中小企業,貸款對象數量多,地域分散,這決定了農村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現象嚴重。目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相對滯後,農戶和農村企業信用信息還沒有納入徵信系統,農村金融機構發放貸款必須花費大量的信息費用搜集農戶信息,農村金融市場交易成本的增加必然阻礙農村金融市場規模的擴大。

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的建議

強化農村金融機構支持“三農”的制度約束和政策引導。依靠法律強制和政策引導推動建立農村信貸穩定增長機制,依託政府和市場的雙重作用,緊密結合農村經濟的特點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建立金融促進新農村建設的相關制度、規則。同時,充分重視財政在激勵需求和結構調整中的作用,出臺財政補貼、擔保或稅收優惠等措施,引導金融資源流向農村。

完善功能,整合力量,充分發揮金融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槓桿作用。基層人民銀行要通過發揮“窗口”指導作用,完善對農村金融的再貸款支持,充分利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農村經濟領域。積極推動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改變農村金融現狀,增加低息支農再貸款,加大支農投入量,加強對再貸款投向和使用效果的考覈,確保農戶貸款穩步增加,支農功能穩步增強。

農村金融機構要轉換經營機制,加快金融產品創新。農村金融機構要積極轉變經營觀念,增強“三農”服務意識,在加強貸款營銷、簡化貸款手續、提高貸款額度和降低貸款利率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完善小額擔保貸款、農戶聯保貸款等業務,創新授信和抵押擔保貸款管理制度,提高貸款效率。大力開展住房信貸、教育信貸等農村消費信貸業務,根據農村經濟特點,創新開發新業務、新產品,逐步推廣農民工銀行卡、商業匯票、理財、投資諮詢等業務,改進和創新支付結算渠道,加快電子化建設,更大範圍的滿足農村多層次金融需求。

加快農村徵信體系建設,引導農村金融機構發展信用貸款。針對農村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和農戶缺乏抵押品的現實,應加快農村徵信體系建設,引導農村金融機構重視蒐集農戶信譽、道德品質等信息,建立農戶信用檔案和信用數據庫。

加快發展農業保險。加大對農業保險業務的宣傳和推廣工作,積極發展農村保險,提高農村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在發展政策性保險的同時,積極推進農村商業保險、合作互助保險,充分發揮對農業經濟的補償作用。通過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範圍,改善農業巨災風險轉移分攤機制,提高農村整體抗風險能力。

金融辦調研報告篇4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實現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已成爲當前及將來一段時間農村工作的主旋律。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和資源的聚合。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資金是經濟發展的“血液”,加快新農村建設,離不開金融的支持。

一、當前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存在的難點

目前,我國農村領域普遍存在着需求型金融抑制、供給型金融抑制和生態型金融抑制現象,金融服務難以滿足新農村建設發展的需要。長期以來,國家對農村缺乏周密和強制的金融制度安排,造成農村金融服務戰線大幅收縮,支農金融機構主體出現缺位,使得農村出現資金外流、服務退化和經濟“貧血”的狀態,進而導致農業資金投入上呈現財政無力投入,政策性金融無權投入、商業性金融不願投入、合作性金融力不從心、民間借貸一片混亂的尷尬局面,農業發展的資金“瓶頸”制約嚴重,廣泛存在的農村金融抑制影響了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所謂金融抑制,是指一國的金融體系不完善,金融市場機制不健全,金融運行中存在過多的金融管制措施,金融與經濟發展之間處於互相制肘、雙相落後的惡性循環狀態。

(一)需求型金融抑制。需求型金融抑制是指農村有效需求不足而導致的金融抑制現象。這一現象廣泛存在於農村中。

1、一方面是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與農業固有的雙重風險導致農村領域自然需求與投資需求的不足,另一方面是農業受到自然條件與經營風險固有的雙重風險的制約,減少了農戶的投資性需求。

2、長期存在的農村土地制度缺陷與不合理的農村金融制度安排導致農村金融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一是政策性銀行——農業發展銀行不爲農戶發放貸款。二是商業性銀行——農業銀行名不副實。三是支農主力軍——農村信用社的支農貸款比例缺乏剛性約束。四是“劣幣驅逐良幣”現象——非正規金融組織對正規金融機構具有擠出效應。

3、弱勢的農戶羣體與有限的歸還能力難以有效獲得金融的支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13億人口中有80%左右的人口分佈在農村,“農業落後、農村貧窮、農民困苦”是當前我們無法迴避的現實,特別是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形成了收入差距巨大、層次十分明顯的社會結構,其中處於最底層的則是我國農村居民中爲溫飽所困擾的弱勢羣體。

(二)供給型金融抑制。供給型金融抑制是農村金融貧困所產生的一種效應,當前農村金融貧困的現象十分普遍和突出,供給體系殘缺不全、供給總量嚴重不足、供給產品傳統單一。

1、金融網點的大舉撤軍導致支農供給體系殘缺不全,部分鄉村出現金融服務盲區。

2、嚴重失衡的農村信貸資金供需矛盾造成供給總量不足,導致農村經濟嚴重“貧血”。

3、單一的服務品種與農村金融產品創新的滯後,導致農村經濟發展步伐的緩慢。

(三)生態型金融抑制。生態型金融抑制是指農村各種外部環境的貧困性不適合於金融的生存和發展,從而造成金融與經濟發展之間處於互相掣肘、雙相落後的惡性循環狀態。

1、不公平的教育體制與低層次的文化素養導致農村大面積的知識貧困。

2、個人能力的有限性與特殊亞文化的侵染性導致農村弱勢羣體的精神貧困。

3、信用控制體系的缺失與社會地位分配規則的改變導致農村領域的信用貧困。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金融深化對策

1、健全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形成金融支農合力,減少供給型金融抑制。一是重新界定農發行的職能,切實承擔起政策性金融職能,使農發行逐步建成支持農業開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的綜合性政策銀行,成爲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基礎力量。二是調整商業銀行經營策略,滿足農村金融市場多方面需要。要注意發揮基層行靠近農村、貼近農民的優勢,適當下放貸款審批權限,做到責、權、利相結合,充分調動基層行市場開拓的積極性。三是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發揮其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促進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和經營機制的轉換,支持農村信用社做大做強,增強支農服務功能。農村信用社要發揮地處農村、與農民聯繫緊密的優勢,在防範風險條件下,簡化貸款手續,加強對“三農”的信貸支持,實現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信用社發展的良性互動。四是完善郵政儲蓄制度,建立資金迴流機制。以成立郵政儲蓄銀行爲契機,發揮郵政儲蓄機構網點多、深入農村的優勢,按照商業原則引導郵政儲蓄資金以適當形式迴流農村,增強其在農村地區的儲蓄、匯兌和支付服務等功能,增強其對新農村建設的資金投入。五是規範民間融資行爲。在防範風險的前提下,積極培育和發展小額貸款組織,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農村金融市場,實行激勵政策,鼓勵開辦小額農貸業務,增加對農村金融市場的服務供給,滿足新農村建設多層次金融服務需求。六是推進農業保險進程。農業保險制度由於與世貿組織農業“綠箱政策”的理念相符而成爲市場經濟國家扶持本國農業發展的通行做法,我國也應通過立法明確農業保險的地位以及政府在開展農業保險方面所應發揮的職能和作用。政府對農業保險實行低費率和高補貼政策。建立農業再保險機制以避免農業巨災風險對農民和農業的影響。

2、增加制度供給渠道,建立政府支農正向激勵機制,減少需求型金融抑制。一是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增加土地制度供給渠道。土地承包的長期穩定,有利於農戶的生產性投資增長,應該賦予農戶長期的、完整的、獨立的土地承包權,這種承包權包括流轉、繼承、抵押、入股等合理的處置權,這樣也有利於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二是推進農村市場化建設,增加收入制度供給渠道。加大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生產的市場化,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有利於擴大就業,增加收入。農民收入增加了,消費增加了,投資也必然增加,自有資產也隨之增加。自有資產的多元化必然促進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也會解決農戶貸款缺少抵押的問題。三是建立健全農村社保體制,增加保障制度供給渠道。社會保障機制的缺乏已經成爲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有了社會保障機制,一方面通過構建農產品期貨交易、農產品收購制度等方式消減農業生產中的自然風險,可以減少農戶非生產性借貸,從而提高生產性借貸資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通過完善農村的醫療、養老、就業培訓、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提高農戶抵禦風險的能力,激勵農戶進入市場並進行投資。四是加大對金融業服務新農村建設風險補償力度,增加補償制度供給渠道。對用於支持農戶生產經營性的小額貸款,按照其成本和利率上浮的適當比例給予相應的財政補貼,而不是由農村信用社上浮利率,向農民轉嫁成本。國家嘗試建立一種以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負擔的專項支出爲主體,按農村信用社存款量一定比例提取的資金爲輔助的特別基金,對“三農”貸款實行政策性補貼。政府每年直接用於投資農業的專項資金,轉變成對農業投入的補償基金,並按財政增收率逐年增加補償基金額,用於部分農業貸款貼息和補償金融機構支農貸款的風險損失,調動農戶和金融機構雙向貸款的積極性。

3、創新農村教育模式,提高農村弱勢羣體綜合素質,減少生態型金融抑制,脫貧必須先脫盲。教育對於改變農村弱勢羣體及其後代的貧困處境,其作用是帶有根本性的。要提高農村弱勢羣體及其後代的綜合素質,必須創建和實施普教與職教並存的“雙軌”教育模式,即全面實施基礎教育,將掃盲教育作爲基礎教育的重點,通過教育與激勵的方式,引導農村弱勢羣體成員學習、掌握基礎文化知識,以減少知識貧困、精神貧困,並進一步達到減少信用貧困的目的;通過實施職業技術技能教育與培訓,使廣大有勞動能力的農村弱勢羣體成員學到一技之長,在社會上能自謀職業,自我生存與發展。

金融辦調研報告篇5

一、主題簡介

爲了解當地經濟發展對農村金融服務需求和農戶對農村金融機構創新服務的要求,掌握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存在問題及發展方向,並準確地預測信貸投量,把準信貸投向,促進農村金融服務機構不斷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提升“三農”服務水平,從而更好服務於當地經濟。通過對延川縣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採用問卷、座談、走訪等形式的調研,就延川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的普及和服務能力、服務方式進行全面掌握,並對今後發展提出對策。

二、調研時間

20xx年11月15日-20xx年12月1日

三、調研情況

1、調研目的

通過本次調研,瞭解延川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發展的現狀以及創新發展的模式,分析延川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的當前問題,然後通過剖析當前問題,以及借鑑國內先進縣市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發展的模式和經驗,提出促進現階段延川縣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發展的一些對策和建議。

2、調研方法

主要通過查閱相關的資料和進行問卷調查、座談調研調(調查問卷見附件2)以及上網查找相關資料。

3、基本現狀和存在問題

由於延川縣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剛剛起步,存在的問題還很多。部分金融機構在經營過程中資金緊張,存款的增長速度和貸款增長速度嚴重不匹配。以延川縣農村信用社爲例,因爲農村信用社一直紮根農村,情繫農民,立足農村經濟發展,長時期服務“三農”, 同農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是農村主要的金融服務機構,截至20xx年10月,延川農村信用社各項存款 63237萬元,各項貸款9584萬元,其中涉農貸款 4996萬元。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初步在農村開始設立,時間較短,所以存在有很多的問題,主要的問題有以下四個方面:

(1) 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尚待普及,經營模式還不成熟

農村金融服務作爲一種新型的金融服務機構,需要在摸索中不斷髮展。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不能滿足需求。這些年來,農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務水平雖有一定提高,但還不能滿足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從客戶羣體看,農村金融服務對象廣泛,客戶羣 金融頻道申請認證!財富值雙倍檢索優先專屬展現同行交流體個體差別較大,服務需求差異化,部分發展較快的農村地區,金融服務要求越來越高;從涉農貸款操作和管理上看,農村客戶羣體對信用社貸款程序多、手續繁瑣一直頗有微詞,複雜的貸款環節,使一些借款者望而卻步,同時,信貸產品單一,未能滿足客戶多

樣化需求;從基礎服務設施上看,農村信用社硬件服務設施還有待加強,服務網點的改造、人力資源配置仍需進一步完善。

(2)支農資金不足,抵禦風險能力還很弱

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立足縣域,主要吸收當地存款資金,存款規模受地方經濟影響較大,特別是山區農業縣,經濟規模製約農信社支農資金更加明顯。縣域範圍內存款市場份額的競爭日趨激烈,民間融資行爲更加活躍,存款搬家的現象比較突出,支農資金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信社支農功能的發揮。農村金融服務機構信貸支持的主要對象爲弱勢產業的農業和弱勢羣體的農民,農業作爲高風險低受益的行業,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影響巨大,而目前農業保險覆蓋率不高,且手續複雜,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借款人就可能不按時履行還貸責任。即使有抵押,但由於抵押品大多數是農民住房、宅地或農機等,這些抵押品一般都很難變現,所以農村金融機構還要承擔不良貸款損失。

(3)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業務單一,創新不足

農村金融機構的設立是爲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解決農村發展的資金困難,所以要在經營管理、業務發展和產品服務創新上有所突破。但是,當前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利潤來源和結構單一,嚴重缺乏創新動力,服務機構開辦的中間業務也僅有代理企業產險和代理借款人意外傷害保險等幾項,還不能辦理代扣代繳稅金等中間業務,無法留住企業基本結算賬戶,吸收企業存款難度較大。

4、解決對策及辦法

(1)立足社區、服務“三農”。農村金融服務機構要找準市場定位,主要服務於縣域經濟,信貸資金絕大部分用於支持本地農戶、中小企業的發展,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2)通過強化監管措施,切實防範可能帶來的各種風險。各級監管機構在積極爭取試點工作的過程中要加強監管與控制,要始終把防範風險放在第一位,優化產權結構,完善公司治理,加強內部控制,強化資本約束,把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辦成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農村金融市場。

(3)通過合理規劃,設置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實現公平競爭,服務周到,高效務實的農村金融市場。鼓勵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投資來源多元化和股權結構分散化,爲農村金融機構良性運作奠定良好的資本來源結構。

(4)改進服務方式,開發多種服務產品。農村金融服務機構要推行“陽光信貸”,適當簡化貸款手續和審批程序:一是公開信貸品種、辦貸流程、信貸服務人員服務片區、辦貸監督機構,承諾辦貸時限;二是簡化貸款辦貸手續;三是適當放寬基層網點的貸款審批權限。農業和農戶小額貸款具有其特殊性,既受其生產經營項目的制約,也與農村地區經濟交易方式相關,對額度較小的農戶貸款在監管上適度放寬,以比較簡化的手續規範管理。。

(5)加強培訓與教育,儘快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農村金融服務工作人員隊伍。 一是要強化工作人員的遵紀守法、行業自律意識和崗位業務技能培訓,培育出一批政治過硬、業務精良的工作隊伍。二是要加快人才引入步伐。高薪從外地引進高素質人才,亦可通過協商從當地金融機構中吸納一批富有從業經驗的現有從業人員,切實提高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水平。

五、總結

通過實踐調查,全面掌握了延川農村金融服務的狀況,並根據自己的學習知識,結合實踐情況,對延川農村金融服務的未來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自己的這些建議能爲延川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完善有所幫助。本次實踐調查給了我一次很好的鍛鍊機會,使我所學習到的金融知識在實踐中的一次有機結合,提高了我的實踐應用能力。

附件1:

參考書籍和資料

1.延川農村金融服務發展規劃

2.延川縣農村信用聯社發展規劃

3.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問題及對策淺析 《中國縣域經濟報》

金融辦調研報告篇6

一、xx縣總體金融發展狀況

從20xx年以來的發展情況看,xx縣金融發展總體形勢較好。

(一)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大幅增長。截止20xx年末,無爲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爲927889萬元,較20xx年末增加542954萬元,增長141.05%,年平均增速爲13.03%;

各項貸款餘額爲518580萬元,較20xx年末增加162446萬元,增長45.61%,年平均增速爲10.02%;

若考慮金融機構不良貸款處置因素,自20xx年以來,無爲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實際較20xx年末增加273624萬元,增長71.44%,年平均增速爲11.23%,與幾年來的gdp平均增速基本相當。

(二)各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充裕。從全縣金融機構存貸款比例情況分析,20xx年末無爲縣金融機構綜合存貸款比例只有56.62%,可用信貸資金比例至少爲18.38%。其中工、農、中、建4家國有商業銀行在無爲縣機構的存貸款比例分別爲83.12%、21.25%、31.14%和25.38%,除工商銀行機構外,其他3家商業銀行機構的信貸資金都非常充裕;

郵政機構的存貸款比例僅爲0.21%,農村信用社的存貸款比例爲66.00%。

(三)全縣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大幅提升。20xx年,無爲縣金融機構共計盈利16510萬元,較20xx年增盈16787萬元;

其中農業發展銀行無爲縣支行、農業銀行無爲縣支行和無爲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三家機構20xx年共計盈利6536萬元,較20xx年增盈7146萬元。

(四)國有商業銀行機構這幾年在無爲縣的信貸投放力度明顯不足。從統計分析情況看,在20xx-2019年的5年時間裏,4家國有商業銀行在()無爲縣機構的年平均新增存貸款比例只有31.60%,其中工商銀行機構的年平均新增存貸款比例爲110.43%,農業銀行機構的年平均新增存貸款比例爲-19.64%,中國銀行機構爲34.59%,建設銀行機構爲-20.91%;

而農村信用社5年中的年平均新增存貸款比例卻爲66.68%,比4家商業銀行機構的年平均新增存貸款比例高35.08個百分點。

二、當前無爲縣農村金融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原因

(一)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都將面臨着體制和機制改革問題,但這些機構目前在無爲縣都有大量的不良資產包袱需要處置,這些包袱涉及的對象不僅有基層糧食、棉花和供銷機構以及鄉鎮企業,而且有基層鄉鎮、村等政府機構,處置困難很大,需要省、市、縣各級政府的大力幫助和支持。

(二)一些農業基礎性產業依然給金融發展形成巨大的拖累。如無爲縣32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都是扶持的對象,但是目前這32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確實成了無爲縣金融發展的包袱。一是目前這32家企業的經營狀況都不好,有的盈利能力比較弱,許多都處於實際虧損狀態,還本付息能力較差;

二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受到國家政策的扶持,因而助長了這些企業的法人代表滋長了信用缺失意識,如無爲縣的某油脂廠、某食品公司和某調味品公司等,欠了大量銀行貸款,現在卻很難找他們還本付息。

(三)農村資金需求不平衡、不規範,造成金融信貸資金難以滿足其需求。一是由於近年無爲縣工業經濟發展勢頭良好,故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十分強勁。從此次召開銀企對接會的調查摸底情況看,實現對接的企業有65家,資金需求爲356086萬元;

不夠條件,未能實現對接的企業有46家,資金需求39260萬元。因此,今年無爲縣中小企業的總資金需求是395346萬元。二是農戶資金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是目前無爲縣的農戶生產基本上還是包產到戶式的小規模生產,而且農業生產的收益低,因此很少有農民拿貸款從事農業生產的;

特別是在今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漲幅已經遠遠超過農產品價格漲幅的前提下,就更沒有什麼農民拿貸款進行農業生產的。三是農村經濟擔保體系不健全,造成農村經濟組織等農業資金需求難以滿足。如農村以農業生產資料經營爲主的個體經濟合夥性組織,由於缺乏有效的擔保手續,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就難以向其發放貸款支持。

三、無爲縣推進金融發展的幾點做法

(一)正確貫徹國家貨幣信貸政策,以推進經濟的持續發展爲目標,促進金融的持續發展。無爲縣在貫徹國家貨幣信貸政策時,始終堅持“正確貫徹和靈活運用”的原則,不教條機械地執行國家貨幣信貸政策,堅持在促進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尋求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每年年初的金融工作會議,人民銀行無爲縣支行都要組織全縣各金融機構負責人認真學習國家貨幣信貸政策,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

同時人民銀行要求各金融機構要正確處理好防範金融風險和支持經濟發展的關係,提醒各金融機構貫徹國家貨幣信貸政策一定要密切聯繫無爲縣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執行,努力支持和促進無爲轄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即使在近年國家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情況下(),雖然無爲縣各金融機構的授權授信規模受到了一定製約和影響,但無爲縣各金融機構依然想方設法幫助企業多方面融通資金,促進地方經濟發展。20xx年,受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影響,無爲縣金融機構的賬面貸款餘額雖然僅增加38671萬元,但爲促進無爲縣經濟發展,無爲縣各金融機構通過各種渠道幫助企業融通資金48940萬元;

其中農業發展銀行無爲縣支行爭取其上級行對無爲縣企業直接貸款4560萬元,無爲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通過社團貸款引進縣外農村信用社對我縣企業貸款4450萬元,工商銀行無爲縣支行在信貸規模受限的情況下幫助企業向縣外銀行辦理轉貼現13588萬元,同時各金融機構還通過各種渠道幫助企業爭取縣外銀行(徽商銀行等)貸款12500萬元,從而有效地緩解了宏觀調控對無爲縣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僅提高了全縣金融機構的盈利水平,而且避免了由於宏觀緊縮造成的銀行信貸資產質量下降現象的出現。

(二)加強銀政溝通與合作,促進經濟與金融協調發展。無爲縣政府對無爲縣金融發展很重視、都很支持,把金融發展作爲無爲縣的一個產業加以推動,不僅成立了金融辦,加強了與金融機構的聯繫,而且出臺了許多支持和激勵金融發展的政策;

各金融機構也都能按照政府的工作意圖安排自己的金融工作計劃,積極支持政府工作計劃的落實和目標的實現,目前各項金融工作幾乎都走在全市,甚至是全省的前列,爲政府經濟目標的實現創造了良好的金融環境。

(三)大力推進社會信用建設,積極開展金融債權保全工作。20xx年在人民銀行合肥市中心支行的倡導下,無爲縣積極開展了創建金融安全區活動,積極推進創建信用鄉鎮、村活動,同時開展了以保全金融債權爲主要內容的打擊逃廢債工作,實行了資產保全證明制度,並推進和完善了無爲縣金融徵信系統建設。經過幾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有效地淨化了無爲縣的信用環境,爲無爲縣金融發展創造了良好的信用條件。至目前爲止,全縣建立農戶信用檔案28.1萬戶,推動創建信用戶19.7萬家,信用村26個;

建立了有1515家企業和22.6萬名城鄉個人的金融徵信系統;

保全金融債權186筆,金額15.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