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探索和思考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探索和思考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探索和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爲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和新旗幟。今年在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後,總書記指出,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爲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漢源作爲山區農業大縣,如何搶抓國家重大戰略機遇,在順應大勢中探索出一條山區縣的鄉村振興路子,是“十四五”時期實現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和重點。春節以來,我通過走訪、調研、座談等方式,對漢源農村基礎、農業產業、農村改革等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結合前期掌握情況,就漢源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如下探索和思考。

一、漢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情況

漢源作爲傳統山區農業大縣,三農工作始終是全縣工作的基本盤。爲此,歷屆縣委、政府始終遵從國家戰略和中央、省、市的安排部署,立足縣情實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持之以恆改善農業農村發展條件,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逐步探索出了一條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子,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是着力基礎先行,持之以恆提升特色產業質效。農村最大的短板在基礎,農業缺水、運輸缺路一直是制約漢源三農發展的重要瓶頸。近年來,通過整合各類涉農資金集中投向,持續實施農村公路、農田水利、農業產業三個大會戰,全縣鄉村道路硬化率達到了100%,產業道路建到了產業基地,農村運輸難的情況得到了根本改善;新建永定橋水庫,左右乾渠基本貫通,解決了上半縣富莊、前域、九襄、唐家等地產業發展缺水的情況,下半縣中高山地區採取新建蓄水池、山坪塘等方式逐步破解用水瓶頸,全縣新增、改善灌溉面積24.8萬畝。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發展“532”十大特色產業,從種植、管護到銷售政府提供資金、技術和政策支持,全縣發展特色產業79.3萬畝。

二是着力環境整治,持之以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相較於城鎮,農村地域廣、羣衆居住較爲分散,廁所、垃圾、污水等生活設施投入產出比不高,建設較爲滯後。爲此,結合兩次災後重建,集中規劃建設了三強、同心、鬆坪等一批重建新村、產業新村,配套完善公共廁所、污水處理、垃圾收運等。近年來通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大行動,農村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鄉運轉、縣處理”體系基本建立,一戶一策廁所革命普及率達到92.65%,沿河、沿路、沿聚居點區域集中開展“三清兩改一提升”,全域推廣“全民義務清掃日”活動。全縣共建成“綠美新村”30個,建成市級以上“四好村”161個,農村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三是着力融合發展,持之以恆拓展羣衆增收渠道。受制於農業生產的低效率,農民增收渠道比較有限。爲破解羣衆增收難題,採取一產接二產連三產融合發展途徑,在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的同時,建設食品加工園區,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延長產業鏈條增加附加值,一方面就地取材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另一方面新增就業崗位解決務工問題。與此同時,大力發展花果經濟、體驗經濟,持續舉辦梨花節、櫻桃採摘節、花椒採摘節等,積極培育民宿產業等新業態,推動一三產業融合發展,有效拓展了羣衆增收渠道。目前漢源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12.23億元,每年接待各類遊客超過592.53萬人次,旅遊收入達52.62億元。

四是着力品牌創建,持之以恆增強產品溢價能力。特色產業和新興業態發展在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過程,品牌成爲了重要的溢價因素。近年來,通過持續開展品牌創建,漢源紅區域公共品牌成功申報,漢源花椒、漢源罈子肉、漢源花椒油、漢源雪梨、中華櫻桃成爲地理標誌農產品,累計獲得“三品一標”33個,漢源花椒獲評爲“中國馳名商標”,併成功入選中歐地理標誌合作與保護協定目錄,品牌價值達49.65億元。隨着品牌建設的不斷深化,“漢源造”“漢源產”的行業影響力和話語權大幅提升,漢源花椒定價成爲全國紅花椒價格的主要參考,漢源蒜薹價格指數登上央視,影響全國蒜薹價格。羣衆也在品牌溢價中獲得更多收益。

五是着力鄉風文明,持之以恆振興羣衆精神風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裏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漢源縣堅持把鄉風文明建設作爲鄉村振興的靈魂和晴雨表,充分發揮其先導和引擎作用,在農村,立足各村地域、歷史、民風民俗等實際,打造了花海果鄉、申溝桃園等本土文化精品,建設社區書屋15個,農家書屋108個,並持續做好打造和提升服務。對農戶,做到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建立道德紅藍黑榜,完善村規民約,持續開展“文明家庭”“身邊好人”等評選表彰,深入開展移風易俗活動,2020年共開展志願服務活動4000餘場次,覆蓋30餘萬人次。

二、漢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十四五”時期中央首個“一號文件”中,對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等進行了細緻部署,發起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總動員,爲漢源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帶來了新的機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入分析,漢源的鄉村振興具有的得天獨厚的三大優勢。

一是有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站在國家層面,黨中央提出,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勝利後,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到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上,將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進鄉村振興。一號文件還就建設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建設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加快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強化農業農村投入保障、深入推進農村改革等作出部署安排。近期,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成立,頂層設計的全面完成標誌着鄉村振興工作正式鋪開,在新機遇面前漢源這樣的三農大縣必將大有可爲。站在省市層面,四川作爲農業大省,省委對鄉村振興工作高度重視,在省委農村工作會上清華書記指出要持續用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決守住糧食安全底線、抓緊補齊現代農業支撐性短板、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深入實施“美麗四川•宜居鄉村”建設、紮實推進兩項改革“後半篇”文章等,吹響了全省鄉村振興總動員,省委點到的每一項重大部署在漢源都能找到落腳點,也爲漢源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市委高度重視、關心關注漢源鄉村振興工作,明確指示支持漢源創建全省鄉村振興先進縣,並要求漢源在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特色產業發展等方面大膽創新,力爭要探索出一條山區縣鄉村振興的新路子。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縣委對“十四五”期間鄉村振興工作進行了重點安排,政策、資金、項目將優先向農業農村傾斜,漢源的鄉村振興必將大有作爲。

二是有多年厚積的振興條件。漢源具有優越的資源稟賦,年均日照時數1450小時,年均氣溫22℃,全年無霜期達300天,光熱豐富、土壤肥沃,特色產業發展優勢明顯。在歷屆黨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近年在新村建設、基礎設施提升、園區發展、環線打造、示範創建等方面都進行了許多有益探索,積累了寶貴工作經驗,一些成功案例歷經時間考驗,已經固化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漢源經驗”,避免了在全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走彎路。此外,通過連續舉辦全省鄉村振興峯會、全省農民增收現場會、農田水利建設現場會等,打響了漢源品牌,擦亮了漢源三農工作金字招牌,這些都爲我們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探索符合漢源實際的鄉村振興新路子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是有最爲廣泛的羣衆基礎。漢源是全市貧困人口最多的縣區,長期以來受制於基礎條件限制,農村羣衆特別是中高山羣衆增收渠道窄、收入低。近年來通過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三產融合助農增收,農村生活條件相較以往大幅改善。脫貧攻堅以來各項基礎短板更得到顯著改善,廣大農民羣衆在土地上精耕細作,對土地有着發自內心的熱愛,也培養了一大批懂農業、愛農村的“土專家”“田秀才”。近年來,隨着特色產業富民作用不斷髮揮,果一代、果二代更是成爲了讓人羨慕的職業,發展農業不僅是解決溫飽的主要途徑,更是富民強縣的重要產業,“農村大有可爲”日益成爲廣大漢源羣衆的思想共識。隨着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必將有更多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投身到鄉村振興的廣闊舞臺,也必將爲漢源的鄉村振興注入強勁活力。

儘管漢源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特別是特色產業發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深入調研不難發現,在實現農業農村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上仍存在不少問題短板亟待破解,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鄉村有規劃,但執行不到位。儘管漢源早在2018年已編制完成《縣域鄉村振興規劃》等“1+6”規劃,但在貫徹落實“十四五”時期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上還有空白,尤其對照省委提出的“1+6+N”規劃體系要求,在“N”上還有較大差距,對重點特色鎮、村規劃不具體、不明晰,原有鄉村振興規劃有待進一步完善。在規劃執行層面,缺乏強有力的監督執行體系和機制,鄉村管理執行存在盲區,導致農村建房和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較大的隨意性,私搭亂建現象明顯,散、亂、雜的情況比較突出。

二是產業有規模,但現代化程度不高。產業發展還停留在傳統農業層面,專業化、集約化、標準化程度不高,現代農業種業、裝備、烘乾冷鏈物流三大先導性支撐產業較爲滯後,特別是特色產業品種選育和更新換代相對滯後。在數字農業方面,雖有框架和思路,但落地層面覆蓋率不高,註冊使用阿牛農事APP的農戶不多,帶動新型經營主體作用尚未充分發揮;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在農業領域運用不廣泛、不深入。

三是農村條件有改善,但短板依然突出。儘管通過脫貧攻堅戰以及三大會戰和人居環境整治五大行動,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但受制於山區發展條件,還有大量短板遠沒有補齊,我們的產業道路覆蓋面還不高,建設水平低,建設成本高,中高山區還有不少斷頭路、泥石路。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不足,鄉鎮污水處理覆蓋率依然較低,此外,大量鄉村振興示範試點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高,提檔建設尚需持續用力。

四是產業融合有探索,但動能尚未釋放。儘管我們在一二三產業融合上探索實踐,做了一些文章,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農工互促方面,成效還不足,表現在加工產品單一、科技含量不高、產品附加值不高、新產品量產力度不足;在農旅互融方面,還缺乏上檔次、成規模的服務體驗設施,現代農業的生態價值、休閒價值、文化價值挖掘的還不充分。

五是農民收入有增長,但差距依舊明顯。儘管近年來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長期排位全市靠前,但底子弱、基礎差的狀況尚未改變,2020年僅14749元,對比全國17131元、全省15929元、全市15890元和全市靠前的名山區17158元還有較大差距。受制於收入指標,在創建全省鄉村振興先進縣以及農產品主產區縣域經濟先進縣等方面劣勢明顯。

六是鄉村振興有實踐,但總結提煉不夠。儘管近年來漢源三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各級認可,但總結提煉不深、推廣不夠,一方面農村改革進展遲緩、效果不明顯,思考和總結提煉得少,缺乏在全國全省喊得響的工作亮點和經驗;另一方面是基層首創性發揮不足,對中央、省、市相關政策研究不深,部分鄉鎮和基層黨組織主動性不夠,創先爭優意識還不強。

三、下一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思考

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分析機遇、查找問題,我認爲當前漢源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要把握好五個方面的關係。

一要把握好規劃與實踐的關係。規劃是前提,實踐決定了規劃成效。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要把握好規劃與實踐的辯證關係,堅持把規劃放在首位,讓規劃更科學、更精準,做到無規劃不設計、無設計不施工;同時要及時總結實踐過程中探索出的好的經驗和做法,及時吸納進規劃,確保規劃的可操作性。二要把握好產業與業態的關係。業態是產業的昇華,產業是業態必不可少的支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是核心,做強產業必須善於抓好業態培育。要把握和處理好產業與業態的互融互促關係,做到兩手抓、兩手硬、兩促進,圍繞新興業態培育,在延長、做強產業鏈條上下深功夫,着力培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新產業、新業態。三要把握好產品與精品的關係。產品來自產業,產品的好與壞決定着這個產業的“上線”和“下線”。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必須正確把握和處理好產量與質量、產品與精品的關係,不管是發展農業特色產業,還是培育打造特色民宿、示範點位,都要將精品意識貫穿始終,既要產量又要質量,寧要質量不要產量。四要把握好發展和安全的關係。發展是目標,安全是底線。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要正確認識和理解發展與安全的輕重關係,必須牢牢守住安全底線,嚴把質量安全關、生態安全關,決不能盲目追求大開大建破壞環境安全,杜絕先開發後保護、只管開發不管保護的錯誤方式,要讓鄉村建設與鄉村環境和人文相得益彰。五要把握好面子和裏子的關係。面子事小,裏子事大。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要充分調查研究,廣泛聽取羣衆意見建議,辦好羣衆真正需要的、亟需跟進的好事、實事,杜絕形象工程、 面子工程,讓鄉村振興成果真正惠及廣大羣衆。

在具體實施層面,當前應重點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毫不動搖堅持把鄉村振興放在全縣工作的突出位置。總書記強調,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必須切實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十四五”時期,必須毫不動搖把鄉村振興作爲全縣重中之重的工作,強化三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工作力度,建立健全上下貫通、精準施策、一抓到底的鄉村振興工作體系,全面實行縣鄉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和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制,有力推動鄉村振興落地落實。在下一步工作中,一是要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抓緊完善縣級鄉村振興組織領導體系,嚴格對照中央、省、市要求搭建鄉村振興班子和隊伍,落實上級各項要求,完善鄉村振興重大項目、重要事項議事規則,定期召開縣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會、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會,對全縣鄉村振興工作進行研究部署,確保中央、省委、市委要求及時傳達、不折不扣落地落實。二是要進一步做好工作保障。堅持項目、資金、政策優先向鄉村振興傾斜,在積極爭取上級項目的同時,加大地方資金配套力度,用好用活各類政策措施,用地指標優先保障鄉村振興項目,優秀人才優先選派到鄉村振興戰線,對鄉村振興工作給予優先保障。三是要進一步加大督查考覈力度。全面加強鄉村振興工作的考覈力度,加大考覈權重,根據全縣不同區域、類別實行嚴格的差異化考覈,倒逼鄉鎮、部門研究做好鄉村振興工作。同時,根據全縣統一安排,強化督查問效,分類建立“紅、黑”榜等及時通報,並將縣鄉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和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抓鄉村振興工作情況納入經濟責任審計的重要內容。

(二)抓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央明確指出,做好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爲確保各項工作平穩有序進行,一是要繼續多管齊下,鞏固脫貧成果,進一步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常態化開展問題整改“回頭看”、接續推進扶貧項目清理和資產管理,紮實做好脫貧攻堅過渡收口、脫貧攻堅成效考覈對接溝通、脫貧人口外出務工服務、總結宣傳和檔案資料收集歸檔等具體工作。二是要積極探索路徑,保持思想不亂、工作不斷、隊伍不散、幹勁不減,按照中央、省、市統一安排部署,釐清過渡期內“短中長”3個階段的工作重點,短期抓好總結宣傳、穩崗就業、對口幫扶、政策穩定、產品銷售等,中期做好政策平穩過渡、機構職能調整優化、制定出臺相關意見、方案和規劃,長期抓好學習貫徹、工作承接、把握定位等,確保工作有的放矢。三是要做好工作銜接,保持2021年縣級投入資金總體穩中有增,紮實做好扶貧項目資金的管理使用和前期準備工作,對照我縣鄉村振興規劃重點,統籌謀劃一批產業和民生類項目,加緊儲備進入2021年縣級脫貧攻堅項目庫。要做好產業銜接,持續加大產業幫扶力度,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加強農民培訓教育和新型經營主體培養扶持,推進產業提質增效,築牢鄉村振興基礎。

(三)深入實施“美麗四川·宜居鄉村”建設行動。針對我縣鄉村建設欠賬多、人居環境不優、配套保障不足等問題,搶抓鄉村建設行動機遇,多措並舉逐步補齊短板。一是要抓好鄉村規劃提升,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引領作用,在縣鄉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配置城鄉基礎設施,進一步優化村莊佈局,提升農村發展空間區位、擴大空間承載力,在充分發掘村莊地域性特點和歷史文化特色基礎上,因地制宜推進“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同時,儘快完善我縣鄉村振興全域規劃,按照由點連線成片的思路,科學佈局全縣鄉村振興示範重點區域。二是要抓好鄉村規劃執行。一方面抓好打造提升,整合資金集中攻堅,針對規劃涉及的重點區域和重要點位,建立鄉村振興項目庫,制定提升打造方案,整合農業、交通、水利、脫貧等各類涉農項目資金,按照建精品、出經驗的要求,既統籌保護好鄉村自然風光、田園景觀和歷史文化遺產,又加快基礎設施提檔升級,高標準規劃建設實施。另一方面抓好管理維護,將農村建房管控和鄉村風貌提升作爲鄉村治理的重要抓手,在有效試點基礎上,儘快出臺實施縣級管理辦法,全面規範農房佈局、構造,明確審批、建設等流程,堅決避免農房無序蔓延的狀況。同時要加大執法打擊力度,屬地鄉鎮和縣級有關部門要嚴格控制違法建設、私搭亂建等增量,做深做細羣衆工作,引導農村羣衆遵守鄉村建設規範,採取控制一批、消除一批、改善一批等方式,逐步消減違規建設存量,確保鄉村建設規範有序。三是要繼續開展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在面上,繼續縱深推進廁所革命、垃圾分類治理、污水處理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大行動”,結合基層治理,充分發揮村規民約作用,引導羣衆自覺參與自覺遵守,形成“掃乾淨、擺整齊、有歸欄、成習慣”的村莊清潔漢源模式。到今年底力爭9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農村戶用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3%以上、60%及以上農戶農村生活污水得到治理;未來五年基本實現全覆蓋,面上情況顯著改觀。

(四)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爲載體,推動構建現代農業體系。深入踐行全省建設“10+3”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全市建設“5+3”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部署,結合實際大力發展“3+3”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下活鄉村振興“先手棋”。一是要依託特色產業建園區。把穩定糧食生產和生豬穩產保供作爲重要政治任務,按照現代農業園區“綠色、特色、高效、活力、智慧、開放”建設要求,科學規劃、有序建設漢源花椒、稻蒜輪作糧經複合、漢源甜櫻桃、漢源黃果柑、漢源枇杷、漢源紅富士蘋果、高山蔬菜種養循環七大現代農業園區。根據不同園區特點,採取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羣衆參與等方式,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投入園區,力爭通過5年時間,建設國家級園區1個、省級星級園區2個、市級星級園區4個。二是要對標現代農業補短板。瞄準三大先導性支撐產業發展和配套不足的問題精準施策,通過市場化方式,引進和重點培育一批精深加工、現代農業裝備、烘乾冷鏈物流等企業補鏈、強鏈。要堅決打好種業翻身仗,立足漢源實際、瞄準市場需求,逐步推動產業良種選育引進和更新換代,對有條件的產業,可鼓勵國有平臺公司採取入股、合作等方式與國內種業企業合作建設現代種業園區、育制種基地和種質資源庫。將數字農業作爲重要驅動力,大力推廣數字農業,加大與阿里雲等企業合作深度和廣度,引領帶動新型經營主體、家庭農場、種植戶等積極參與,真正發揮數字農業惠農利農強農作用。三是要融合三次產業增效益。在現有4+N產業環線基礎上,以環線提升爲重點,提升改造九襄-雙溪、九襄-大田及太平等產業環線,加快大渡河兩岸環線建設,新建拓展清溪-西溪-富莊-宜東、東門河等環線,圍繞環線佈局節點,支持鼓勵採摘體驗、民宿、休閒度假等業態發展。持續開展以賞花旅遊、民宿體驗等爲主題的系列活動,開展精品民宿、五星級遊客體驗中心、網紅打卡點評比和推介活動,鼓勵發展一批理念新、品質高、市場吸引力強的休閒農業、文創農業以及鄉村旅遊接待設施,進一步促進三產融合,增加羣衆收入。關心關注偏遠鄉鎮、掉角村,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和農產品出村進城,改造提升農村寄遞物流基礎設施,推動城鄉生產與消費有效對接。

(五)持續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當前,農村社會正處於深刻變化和調整時期,必須始終抓住抓好鄉村治理這篇大文章。一是要持續深化農村改革。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探索建立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特別是做好經營性資產股份制改革,可鼓勵有條件的農村集體組織與各類市場主體開展合作,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按照省委、市委統一部署,持續做好兩項改革“後半篇”文章,選優配強村(社區)“兩委”班子,着力打造一支懂治理、能治理、善治理的基層幹部隊伍。二是要抓好農村人才培養。堅持農民在鄉村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全面落實農村人才回引等各項政策措施,鼓勵外地農民工返鄉創業,支持農業科技人才在一線歷練成長。着力培育“土專家、田秀才”,大力開展基層農技員知識更新培訓、農民創業培訓和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切實提高農民生產技能。三是要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作用,廣泛開展文明創建、鄉村振興示範創建等各類創建活動,以創促建、凝聚人心、推動發展。加大對歷史文化古鎮、傳統村落、歷史建築、古樹、民俗、農業遺蹟等保護,持續築牢基層文化陣地,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好農民精神家園。深入挖掘“富林文化”“獅子山文化”“紅軍文化”等歷史底蘊,宣傳弘揚“大樹鐵姑娘”“抗震救災”等英雄事蹟,打造漢源本土文化品牌,傳承和發揚漢源生生不息、勤勞拼搏的民風民俗。

以上是我的一些初步思考,接下來還將繼續深入學習調研,廣泛聽取意見建議,並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實踐,儘快找準推動漢源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和抓手。

標籤:鄉村 振興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