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一歷史知識點新版總結整理(新版多篇)

高一歷史知識點新版總結整理(新版多篇)

高一學期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 篇一

1、春秋戰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瞭解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老子(春秋)、莊子;

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韓非子

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觀點

孔子:

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魯國人。中國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首創私人講學,晚年編訂古代文化典籍。孔子整理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後稱爲“六經”。

②孔子的主要觀點:

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認爲仁就是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實現“仁”,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B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C主張“克己復禮”。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使每個人的行爲符合禮的要求。

D主張“有教無類”。

孟子:

A主張實行“仁政”。B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C主張“性善論”。

荀子:

A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論斷。

C提出“性惡論”,強調用禮樂來規範人的行爲,使人向善。

經過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的總結和改造,戰國後期,儒學發展成爲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漢代儒學

瞭解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太學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①提出:漢武帝時,儒生董仲舒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改造,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經範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目的是爲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統一來鞏固政治上的統一。著有《春秋繁露》一書。

②實施: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並付諸實行。

③影響:儒學思想逐漸被統治者確立爲正統思想,逐漸成爲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太學:漢武帝根據董仲舒的建議,在中央興辦太學。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爲官的陳規,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二

辛亥革命

一、概念

狹義:發生於舊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義

廣義:從1894年成立興中會到1912年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這段時間內以孫中山爲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爲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國所進行的一系列革命活動。

二、原因

1、背景(必要性)

《辛丑條約》簽訂後,民族危機更加嚴重 (民族矛盾)

中國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敗無能,應當推翻 (階級矛盾)

2、條件(可能性)

經濟基礎:甲午戰後,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隊伍的壯大(革命知識分子隊伍壯大)

思想基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天賦人權 自由平等)

(兩大陣地:上海 東京 三大宣傳家:章炳麟 鄒容 陳天華)

組織基礎: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紛紛成立,在此基礎上中國同盟會成立

(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革命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中心)

軍事基礎:革命黨人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推動全國革命進入高潮

有利時機:四川保路運動,湖北防務空虛

三、過程

1、爆發——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

攻佔楚望臺軍械庫——革命黨人佔領武漢三鎮——湖北軍政府成立——各省宣告獨立

2、高潮——中華民國成立、頒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中華民國成立

時間: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 紀元:公曆

國旗:五色旗(紅黃藍白黑)——象徵五族共和

2、頒佈《臨時約法》

時間:1912年

內容:主權在民、自由平等、三權分立、責任內閣(總理負責)

性質: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

意義:具有反封建的進步意義,推動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

3、結局——袁氏篡奪領導權

(1)原因:①袁氏手握重兵,對革命派軟硬兼施;②列強對革命政權施壓;③革命營壘中的立憲派和舊官僚向革命黨人進攻;④革命黨人妥協退讓。

(2)步驟: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溥儀宣佈退位詔書——次日孫中山向參議院提出辭職——3月袁氏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四、評價

1、性質

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功績——中國民主進程的豐碑

(1)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2)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3)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爲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3、侷限性

(1)沒有明確提出反帝

(2)沒有發動廣大人民羣衆

(3)沒能改變中國半殖半封的社會性質,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沒有完成

歷史複習的技巧方法 篇三

1、學會梳理自身學習情況,以課本爲基礎,結合自己做的筆記、試卷、掌握的薄弱環節、存在的問題等,合理的分配時間,有針對性、具體的去一點一點的去攻克、落實。對內容掌握的不好多花時間,複習要系統化。

2、可以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複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學習、複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速讀記憶的練習見《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用軟件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至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3、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繫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高一歷史知識點 篇四

1、漢朝的郡國並行制

⑴背景:漢高祖爲避免重蹈秦朝速滅的覆轍,鞏固新建政權

⑵內容:漢初在地方上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形成郡國並行制(郡即郡縣,國即封國)

⑶影響:隨着分封的諸侯國權力逐漸強大,嚴重威脅了中央集權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⑴三省六部及職能:中書省: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覈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⑵目的:分散相權,加強皇權。

⑶評價:

①唐朝三省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減少決策失誤

②相權一分爲三,相互牽制和監督,削弱了相權,有利於皇權的加強。

3、宋代分割宰相權力舉措(宋初設中書門下作爲行政機構,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⑴措施: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

⑵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職權,皇帝得以總攬大權。

4、元朝的行省制度

⑴目的:爲了加強對遼闊疆域的管轄

⑵內容:

①全國分設十個行中書省(行省),還有兩個單列的行政區劃,一是中書省直轄的“腹裏”:河北、山西、山東;一是宣政院管轄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區

②行省是地方行政區,省的長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權力時受到中央的節制。

⑶意義:

①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②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5、我國古代的選官制度

⑴目的:網羅人才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

⑵選官制度:①漢朝----------察舉制

★依據:孝廉(才能和品德)

★方式:由下而上推薦

②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

★依據:士族門第

★影響: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選拔任人唯親,壓制人才。成爲其維護政治特權的工具。

③隋唐時期--------科舉制

★隋朝建立: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吏;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唐朝:繼承並完善科舉制。

★意義:①它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

②擴大了官吏的來源,擴大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

③提高了官員的素質,促進了行政效率的提高和文學的繁榮

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有益於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

⑤以嚴格的考試方式作爲選官方式,從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來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⑥後期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不利於創新,是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一歷史知識點最新總結 篇五

一、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前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背景:

17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的發展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議會與國王鬥爭

(2)過程: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成立共和國

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88年“光榮革命

2.確立標誌——1689年頒佈《權利法案》

(1)內容:它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等。

(2)作用: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開始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也爲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概況

18世紀初,英國責任內閣制確立,行政權由國王轉移到內閣

2.組成:下院議員由普選產生,多數黨領袖爲首相

3.職能

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過控制下院本黨議員控制下院,宣佈提前大選等

4.特點

內閣成員(各部大臣)集體負責,與首相(內閣首腦)共進退;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負責;首相掌握國家大權(行政權立法權);如果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垮臺;首相有權解散議會,重新選舉

5.意義:使立法機構得以控制行政權,有效地調節了立法權和行政權之間的關係

三、議會改革

1.概念:使民主權利由貴族轉移到工業資產階級

2.原因:工業革命後,工業資產階級要求獲得更多政治權利

3.過程:英國1832年議會進行選舉改革

4.結果:工業資產階級獲得更多的議席,大大加強了在議會中的作用,爲工業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保障

四、君主立憲制的意義

1.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有利於促進資產階級民主,避免獨裁統治。

2.資產階級不同集團的權益之爭,在議會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實現,這有利於避免暴力衝突。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一、背景

1.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使美國擺脫了英國殖民統治

2.獨立之初,美國是鬆散的邦聯制,社會動盪,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3.華盛頓等人受啓蒙思想影響,希望建立統一而強大的共和制國家

二、基礎:美國1787年憲法的制定

1.主要內容

(1)聯邦制

①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有機結合(聯邦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大權,各州可以在不違背憲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權)

②聯邦權力高於各州權力

(2)三權分立

①國會由參議員和衆議院組成,掌握立法權

②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軍隊總司令,掌握行政權(對憲法負責)

③法院擁有司法解釋權,掌握司法權

(三者獨立平等,互相制約,有利於防止專制的出現)

2.特點:分權與制衡;聯邦制;民主制

3.意義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基礎。

②體現了分權與制衡原則,以避免權力過於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資產階級民主。

③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中央和地方之間大州和小州之間南方和北方之間的矛盾,爲美國的長期穩定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侷限性

①允許奴隸制的存在,爲美國內戰爆發埋下伏筆

②不承認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權利,沒有真正解決人權問題

5.建立:1789年華盛頓當選爲美國第一任總統,美國的聯邦制共和政體開始確立起來。

三、兩黨制

1.形成

19世紀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國兩黨制形成的重要時期。

19世紀50年代中期,民主黨與共和黨兩大政黨的對峙格局最終形成。

2.特點:兩黨對壘交替執政

3.實質

兩黨本質上都是資產階級政黨,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團

4.作用

兩大政黨控制了國會,也左右着總統選舉和地方選舉

兩黨交替執政,成爲美國共和政體的一大特色

兩黨相互監督,可以限制當權政黨濫用權力

兩黨輪流執政,一定程度上可促使其不斷調整政策,滿足民衆的某些要求,從而鞏固資產階級的統治

5.侷限:兩黨制下的兩黨都以大財團爲政治依靠,不可避免的出現貪污賄賂及金錢政治。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發展:

一、法國共和政體的確立

1.背景

(1)政治:18世紀法國是歐洲典型的君主專制國家,社會矛盾尖銳

(2)思想:資產階級思想家反對專制,抨擊神權,號召人民爭取自由和民主

2.過程

(1)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

(2)1792年法國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此後,共和制和君主制進行了長期的反覆鬥爭。

(3)1870年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法蘭西第二帝國垮臺,第三共和國建立。

3.《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通過:1875年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2)內容:

①行政權歸總統,總統是國家元首及軍隊統帥,由國民議會選出,任期7年,可連選連任。總統有權任命高級官員締結條約實行特赦。經衆議院同意有權任命內閣,經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衆議院。

②立法權歸參議院和衆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參議院由間接選舉產生,衆議院由普選產生。參議院有權否決衆議院的決議案。

(3)作用:

①共和派掌握實權,共和體制最終確立

②共和政體的確立,爲工業資產階級提供了分享政權的機會,爲法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 篇六

1、審清條件限制:條件限制一般有時間限制、地點(或國別)限制、領域(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思想代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時間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種情況,一是有明確的時間限定,如20世紀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無下限,如秦代以來中央集權制的發展;三是有下限,無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國對外關係的突出特徵;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確,如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辛亥革命時期等。

解答時間限制的題目時首先必須根據歷史知識準確判斷時間的上下限制。近年代綜試卷中出現的專題式選擇題,除了總序中對時間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題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這一類選擇題,既要把握總序中的時間限制,又要弄清楚每個小題的時間要求。

2、審清答題主題。答題主題就是指思維對象,也就是命題人要求你所答的內容。審清了這一要求,選擇的方向就確定了。專題式選擇題,每小題都有不同的答題主題,考查的主題內容可以是歷史事物的原因、內容、特點、性質、結果、影響等。

高一歷史知識點 篇七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統一

1、背景

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兼併戰爭

2、條件

①經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增強

②思想:法家學說爲秦的統一奠定理論基礎

③客觀:人民渴望統一

④主觀: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曆第一個統一的、封建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4、措施(鞏固統一)

頒佈秦律;統一度量衡、貨幣、車軌;統一文字;修馳道、開通靈渠、修長城、移民等。

5、影響

①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了統一的主義中央集權的秦王朝,促進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有利於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鞏固國家統一。

③有利於以華夏族爲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內容

①權力高度集中

天下大權,集於中央中央大權,集於皇帝

②皇權至上

皇帝總攬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皇帝有權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

③皇帝獨尊(皇帝神聖)

創制皇帝專用稱號(朕、制、詔、璽)

④皇位世襲

2、特點

皇位世襲——權力的不可轉移

皇權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這是中國古代_度的重要特徵

三、中央官制

1、內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傳下達,負責監察百官

太尉——管理全_

九卿(諸卿):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分管國家各項具體事務

2、特點

①主要官職在地位、職責和權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軍政大事,先進行朝議,最後由皇帝裁決,以減少決策失誤。

3、利弊

利: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_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弊:因皇權過大,易形成君主_,缺乏對皇帝的監督與制約的機制。

四、郡縣制

1、背景:

①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諸侯國已陸續在新建並的地區設郡縣

②秦統一後,通知區域空前擴大

③李斯建議在全國推行郡縣制

2、內容:

秦始皇把全國分爲36個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一郡之內又分若干縣

建立相應的地方官僚機構,郡守、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響:

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國每個地方每戶人家都納入國家政治體制之中,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 篇八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時間:1856年10月;藉口:英國“亞羅號事件”、法國“馬神甫事件”;實質: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其目的是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又稱“英法聯軍之役”。

《天津條約》的主要內容:

1)增開牛莊(後改營口)、漢口、九江、南京等10處爲通商口岸;

2)允許外國人到內地遊歷、通商、自由傳教;

3)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國公使駐京,並可在通商口岸設領事館;5)賠償英國白銀400萬兩,法國200萬兩。

火燒圓明園: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佔北京,闖入圓明園搶劫,後縱火焚燒了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園林。

《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1)《天津條約》完全有效;

2)增開天津爲商埠;

3)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即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歸入英屬香港界內;

4)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白銀800萬兩。對中國的影響:《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第二批不平等條約,進一步打開了中國的門戶,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