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探索信息技術教育與語數學科整合的途徑工作總結(精選多篇)

第一篇:探索信息技術教育與語數學科整合的途徑工作總結

探索信息技術教育與語數學科整合的途徑工作總結(精選多篇)

探索信息技術教育與語數學科整合的途徑工作總結

勝西國小課題組

一、加快信息技術環境建設,完善信息化服務支持系統

爲了更好的配合子課題的實施,學校加大了硬件投入。爲每個教室配置了彩電,幻燈機。新建了一個多媒體教室,配置了投影儀,視頻展示臺和多媒體電腦。開發教育信息網,實現資源共建共享。裝備視頻設備,增強信息數字化能力。後期在上級領導的支持下,學校投入50萬元新建了兩個網絡教室,更換了114臺嶄新的品牌電腦,子課題的實施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博士教育網整理)

二、學校重視,建立評估機制,加強宏觀管理

該課題已經納入學校教育科研的計劃中。從現代教育技術的培訓、管理、應用及信息資源建設等方面都納入學校現代教育技術工作全面考覈。

1、規定全體教師每期聽信息技術課不得少於10節;

2、每期教師運用信息技術上課不得少於35節,開展全校性的重點課例研究。

3、教師每期自制課件1至3節;

4、教師有關使用信息技術的情況納入每月月評估和期末評估,校級公開課必須使用信息技術,事實證明,對進一步推動課程整合實驗研究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三、加強技術培訓,提升教師信息技術素養

學校成立子課題組後,重點對實驗教師進行有組織、有計劃培訓工作。在基於計算機、網絡、通訊技術的教學環境中,教師的角色已經發生變化,從傳統的知識傳遞者變爲幫助者、促進者、啓發者、指導者。教師是現代教育技術運用的關鍵因素。因此學校都把教師培訓作爲頭等大事來抓。學校都制定了詳細的培訓計劃,對實驗教師進行計算機操作和課件製作等培訓。同時派出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計算機技術培訓,許多實驗學校多次聘請專家到校講課、做專題報告。

1、學校無條件保證主研教師參加總課題組的各種培訓,如“西部行”課題講座,大型的課題組研討活動等;

2、學校科研室組織主研教師定期學習,研究活動有內容記錄

3、利用學校已有條件培養教師自制課件的能力;要求教師每期自制課件1-3件。

4、送培教師參加了區上,市上“專題型學習網站建立培訓”和“因特爾未來教師”的培訓,以及各種研培活動。

5、組織教師新課標學習的同時,專題研究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

四、工作成績

1.全面提高了教師的整體業務素質。

近四年來的實驗研究,實驗教師的整體業務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師的教學思想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教學能力、課題的實驗研究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計算機這一現代化工具的應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使教師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轉變。在平常的教學實踐中,大部分實驗教師都能自覺地運用現代教學模式,積極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並配以先進的教學方法,多方位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的教學能力得以提高。通過一年來的實驗研究,許多骨幹教師都能獨立地完成制定計劃、有序實驗以及實驗報告的撰寫等,且水平較高。逐步有“經驗型”向“科研型”教師轉變。

四年來的實驗,更新了廣大實驗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即現代化教育必須將先進的教育技術手段納入到課堂教學中,這是大勢所趨,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煥發出強大生命力,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接班人。

2.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經過近四年的實驗,實驗科目的教學成績及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了,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先進教學技術手段的運用,增大了課堂容量,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教師留給了學生充分自由學習的時間去鑽研新問題,參加感興趣的活動,促進了特長生的發展,有效地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4.科研教師的論文和課件,取得了各級各內的各種獎項。

五、存在的問題和啓示

1、個別教師的認識還沒有真正到位。

個別教師認爲計算機與各學科課程整合就是製作課件,然後用課件去上課。他們的思想水準還仍停留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初級階段,遠遠沒有達到該實驗課題的真正意圖:體現計算機的工具性。課程整合的軟件應該工具型、資料型的軟件加平臺,即通過應用現成的以平臺爲基礎的教學工具軟件實現課程整合的目的。因此,教師要進一步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提高對該課題認識水平。

第二篇:淺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途徑

淺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途徑西昌陽光學校帥林君

【摘要】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爲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利用信息技術來營造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作爲一線的教師,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方法。本文介紹了信息技術與語文教途徑學的整合途徑。

【關鍵詞】信息技術多媒體語文教學

信息技術教育應用正在日漸深入地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即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階段。在進入這個階段以後,信息技術就不再僅僅是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通過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和學的觀念以及相應的學習目標、方法和評價手段。

由此可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爲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利用信息技術來營造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該環境應能支持實現情境創設、啓發思考、信息獲取、資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也就是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爲特徵的教與學方式(這正是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所要求的教與學方式),這樣就可以把學生的主動性、 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 使傳統的以教師爲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可以說,大力倡導與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已經成爲教育改革的總趨勢與不可逆轉的潮流。

當我們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 (意義)、內涵有了清楚的認識後,作爲一線的教師,最重要的是實質途徑要掌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方法。下面就以信息技術參與語文教學來談談。

一、 不妨“拿來主義”,實現資源重組

沒有豐富的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就談不上學生的自主學習,更不可能讓學生進行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接收知識的狀態就難以改變,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也就無從說起。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既然落不到實處, 創新人才的培養自然也就落空。

但是重視教學資源的建設,並非要求所有教師都去開發多媒體素材或課件,而是要求廣大教師應努力蒐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網上的已有資源,只要是網站上有的,不管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都可以採取“拿來主義”。教育網上的國之源就是一個很好的資料庫。當然,我們在蒐集資源的同時要注意重組。因爲一種課件的設計方案,體現一種教學理念或教學方法,並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準,同樣,一種課件在不同時期的效用也是有差別的。如何保留一個課件的有效部分再進行簡單的修改而後使用是每個教師必修的一項新技能。模塊型課件、基於資源庫的課件逐漸被大多數教師所接受。它就像小孩的積木玩具,可任意拼裝組合, 我們可根據需要自行加入或減少相應內容,有所取捨地爲教學服務。

二、 結合學科特點,推進模式建構

(一)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要通過全新的教學模式來實現。

教學模式屬於教學方法、教學策略的範疇,但又不等同於教學方法或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或教學策略一般是指單一界面上不單有諸如“向前”、“向後”等按鈕,而且還增加了某一動畫片的卡通人物。且不說教學內容如何,僅僅這些點綴,就讓學生眼花繚亂,提升教學效果。比如用激趣法來導入,用激趣的導語,

先拋“磚”,以引“玉”,便於學生進入新學情境。特級教師於漪要求授課開頭要“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下子就把學生的心抓住。由此可見,引人的導語,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重要作用。如在上《貓》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聆聽一種聲音,學生一下子都十分感興趣地豎起耳朵來聽,聽完後提問聽到什麼聲音,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是貓叫。”“對,是貓叫聲。”我加以肯定之後,又讓學生學貓叫,頓時教室傳出“咪咪”、“喵喵”、“嗷嗷”??小貓、老貓、許多貓叫聲,“貓,熱鬧非凡,同學們都積極、主動地參與,於是我趁機引入新課,板下課題——貓,爲學生創設新學情境。在教學過程中,爲了實現某種預期的效果或要求,往往要綜合運用多種不同的方法與策略,當這些教學方法與策略的聯合運用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或要求時,就成爲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

(二)要關注學生的的思維動態。

在課堂教學中,一位好的老師善於駕馭學生的思維,隨時調控自己的教學進程,以照顧學生的思維進程。課堂中電腦無法感知學生的思維進程,有些處理雖然精妙,但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且存在差異,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情,合理控制節奏按部就班,循序漸進,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進行默讀和朗讀, 即全身心參與閱讀過程。如當老師講解完課文中的重點字詞後,除了讓學生默讀和朗讀課文以外,還可讓學生從計算機中選擇若干輔助閱讀課件來進行學習。 這些課件不僅能提供適合學生理解水平的、 既有趣味性又符合科學性的閱讀材料,還可通過改變顯示時間的長短和適當的提問與測驗來檢查學生的閱讀速度和對閱讀內容的理解程度等。

(三)教師要重視與學生的情感交流。

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精靈有着豐富的情感,教師需要使用豐富多變的身體語言去感染他們,引導他們。如教師的一個表情,一個動作,常常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隨着老師一起去體驗情感,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信息技術的使用依賴於電腦,但人的情感是無法輸入的,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適時地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及時分析學生的情感反饋信息,彌補計算機的不足。

三、認識多媒體弊端,更好爲教學服務

(一)多媒體課件的製作效率低且不能通用。

許多人制作課件,出發點不是爲整體的教學服務,只是爲了偶然上公開課的需要。課要好看,要充分顯示出“運用了最先進的教學手段和工具”爲此花費很多的時間、精力或金錢來製作課件。因爲這個課件從一開始就是爲了某一節特定的課例而設計的,從一開始就決定了它不可能用在別的課上或者不能用在別的老師的課上。這樣搞出來的課,大部分都是很好看的。信息量也是大的,這是事實;這個課是花了幾個乃至十幾個小時的艱辛勞動弄出來的,效果當然會顯得好一點。難道這就等於效率和效益高了嗎?平時用一兩個個小時備的課,現在因爲要用多媒體,花了十幾個小時去準備,也就是說多投入了幾倍的時間和精力,而那節課能好幾倍嗎?當然計算一節課的效益,不等同於這麼簡單的數學運算。但運用了昂貴的先進的工具,效率反而降低了,這一事實卻是確鑿無疑的。何況,一個人能有多大的精力?爲一節課就這樣翻腸倒胃,挖空心思。試想其它的課還能這樣作嗎?這對學生、對學校又有什麼好處呢?

(二)多媒體教學缺少靈活性。

表面上看,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的功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慾望。而事實上,多媒體教學的格式化、定義化、

程序化的特點,使整個課堂只能按照教師事先設計的程序按部就班的進行:每篇課文也是由教師分割成若干支離破碎的板塊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教師成了多媒體課件的操縱者,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師生缺少正常的語言、心理、情感方面的交流活動。如果課堂討論中,學生的思維有新的亮點,電腦就無法發揮作用,一旦發現問題有偏離也無法及時糾正,這就是多媒體的弊端之二。

(三)多媒體教學忽視學生的記憶能力和聽覺能力。

在語文多媒體課堂教學中,課文已由教師分解成圖片、文字等形式。這些圖片、文字在演示中往往一幕幕閃過,教師只要求學生閱讀並思考,缺少必要的操練過程,造成學生對學習內容印象不深、理解不透、敷衍了事。原本“聽、說、讀、寫”是語文不可缺一的能力,如今新理念指導下的課堂,特別強調“想”和“說”的能力培養,而忽視了聽的能力訓練,多媒體的課堂更是如此。俗話說:“眼觀四路,耳聽八方”,難道我們的培養目標只需“觀四路”而棄“聽八方”嗎?這樣的課堂嚴重的扼殺了學生“聽、記”的能力只求片面而棄全面。

(四)多媒體課件也影響了教師的個性發展。

語文課堂中,教師的言語,神情、姿態等在教學中都有可能跟學生形成情感交融,而產生心靈感應。使用多媒體後,教學的雙邊活動成了教師展示課件動作,學生觀看屏幕,難以起到讓師生進行正常交流的作用。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應該把信息技術的功能定位在“輔助”上。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合理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努力優化教學過程,尋找多媒體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最佳結合點,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我們的英語教學從有效走向高效,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三篇:信息技術與語數外學科課程整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小結

“信息技術與語數外學科課程整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課題研究階段小結

一、問題的提出

21世紀,由於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爲核心的信息技術在社會各個領域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發佈、應用等能力將成爲現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標誌,綜合素質的提高是現代人的基本要求。因此,信息技術教育將是培養現代人的重要途徑,信息技術課程的現代化是其中的核心因素,探索符合培養現代化的人的目標的新型信息技術課程,將成爲21世紀教育改革必須充分考慮的一個問題。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必然會帶動教育從目的、內容、形式、方法到組織的全面變革。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爲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爲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爲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我國已經確定在中國小中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同時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與傳統的學科教學有一定的交叉性、繼承性、綜合性,並具有相對獨立特點的教學類型。它的研究與實施爲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學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發展。

那麼,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教學具有哪些優勢?怎樣利用網絡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弄清這些問題對於指導我們的教育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2014年底,由武漢市教科院統一開題,我校正式提出對“信息技術與語數外學科課程整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這一課題進行研究。

二、研究目標

以提高教育質量爲目標,以資源設施建設爲基礎,以信息化資源開發應用爲核心,推動在網絡環境下的學科課程整合,立足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師資隊伍,提高師生的信息素養,建構網絡環境下的以建構主義、多元智能、合作學習教育理論指導下的有效模式,促進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根本改變。

1、教師目標:通過課題實踐,能熟練的調用網上資源;能掌握簡單的網絡課件的製作;實現學科與學科間的融合、提高課堂效率,初步探索出各學科利用網絡資源指導學生學習的模式;使學生對學科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2、學生目標:培養使用信息技術的興趣,帶着問題上網並且努力解決學習等方面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比較熟練地操作計算機,下載網上有用資源,獨立地完成某項任務,增強學生有效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能通過下載資料、共享資源、互相討論、達到溝通和理解的目的,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通過對新的資源的吸收,豐富自我,敢於提出問題,發表見解;能做到具有良好的創新意識,遇到問題、困難不灰心的頑強毅力,具備初步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課題研究的具體實施

承接課題後,學校迅速成立了以校長商懷建爲課題組長,語數外三科骨幹教師以及電教室主要人員參與的課題研究小組。並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研究方案。確定了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 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方法研究、信息網絡環境下新型教學模式研究、信息技術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研究、基於網絡環境的信息資源應用研究、基於網絡環境的個別化學習模式研究、基於網絡環境的協作式學習模式研究。探討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方法和規律、建構信息網絡環境下新型的教學模式、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培養創新人才的方法途徑。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和信息能力、培養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提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設計和組織教學的能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①關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思想、理邸⒗砟睢?/div>

②關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學過程的主體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策略。

③關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學生學習方式方法。

課題組對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模式、方法、方式等進行理論論證和實驗論證,構建相應的教學平臺系統,收集有關的教學案例,製作相應的教學軟件,進行各層次的公開觀摩教學。學校2014年的青年教師五項技能比賽中的優質課比賽決賽課中有多人利用信息技術整合的方式進行授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校的英語老師黃小東參加全國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教學課例比賽獲全國一等獎。

通過研究,我們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

(一)確立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認爲:知識是通過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下,藉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強調:

⑴以學生爲中心,認爲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

⑵強調情景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認爲學習總是與一定的情景相聯繫的,學習者在實際情景下利用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順應當前學到的知識,並賦予新知識某種意義,如果原有經驗不能同化新知識,則要重組原有知識結構;

⑶強調協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關鍵作用,認爲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對知識意義的建構起着關鍵的作用;

⑷強調對學習環境的設計,認爲學習環境是學習者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的場所,在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利用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來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

以多媒體教學技術和網絡技術爲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成爲最理想、最實用的認知工具。課程整合中,強調信息技術服務於具體的任務,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爲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並且對這種工具的使用要像鉛筆、橡皮那樣順手、自然。 要培養學生學會把信息技術作爲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討論、解決問題和知識構建的認知工具,將信息技術作爲演示工具、交流工具、個別輔導工具、情境探究和發現學習工具、信息加工與知識構建工具、協作工具、研發工具、情感激勵工具等。

(二)初步掌握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主要教學方法

1、任務驅動式的教學過程

課程整合以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進行驅動教學,有意識的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相聯繫的橫向綜合的教學。這些任務可以是具體的任務,也可以是真實性的問題情景(學科任務包含其中),使學生置身於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進行學習。通過一個或幾個任務,把有關的學科知識和能力要求作爲一個整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學習目標的學習。

2、能力培養和知識學習相結合教學目標

課程整合要求,學生學習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學會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能力上,包括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充滿想象、不斷創新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科學嚴謹、有計劃的動手實踐過程,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通過這種“任務驅動式”的不斷訓練,學生可以把這種解決問題的技能逐漸遷移到其他領域。

3、主體教育方式下的探究式教學模式

在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同時,在課程整合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諮詢者,教師的主導作用可以使教學過程更加優化,是教學活動中重要的一環,它

自始至終是以學生自主探究爲主線的。

4、個別化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和諧統一

信息技術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實踐平臺,利用它實現相同的目標,我們可採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同時,課程整合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學目標固定後,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務來實現,每位學生也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同一個任務。這種個別化教學策略對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進行因人而異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但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要求人們具有協同工作的精神,在現代學習中,尤其是一些高級認知場合,要求多個學生能對同一問題發表不同的觀點,學生可以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組成學習共同體,協作完成任務。

(三)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教學平臺基本完成

課題組組建現代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程整合教學平臺系統主要包括“幾何畫板”、“課件大師”、“microsoft office”、“authorware”、“dreamweaver”、“flash”和聯接因特網的校園網組成。教師利用課件的途徑和方式發生根本變化,不再強求教師製作很精美的展示型課件,而是要求老師能學會利用各種網絡和現有資源按自己的教學思路簡單修改後能較快使用,提高使用效率。課題組製作的課件也由展示型向網絡化,互動化轉型,適應課題需要。

當然,我們的研究還處在開始階段,還有很多問題有待我們在今後的工作和研究中去探究。課題的研究也將對我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起到更大的促進工作。

第四篇:探索幼兒園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途徑

探索幼兒園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途徑——北京市豐臺區芳莊第二幼兒園經驗介紹

[來 源] 中國小專業委員會 [發表時間] 2014-03-27 15:01:34

我園建園於1993年,坐落在北京南城方莊小區,2014年分園在西羅園小區成立。作爲北京市一級一類幼兒園、豐臺區示範園,建園伊始我們根據園所所處小區周邊環境、學前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我園確立了自從“八五”以來跟隨國家級、市區級課題研究所積澱的經驗和優勢以及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明確了把信息技術作爲探索幼兒園教育改革的一條途徑和幼兒園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廣泛應用於教育實踐。多年來相繼開展了“信息技術與美勞遊戲的整合”、“信息技術與科學活動的整合”、“信息技術與區域遊戲的整合”的實踐研究。在實踐中我們通過創設信息技術化的互動環境,讓幼兒最大限度地使用信息技術設備,使信息技術逐步成爲兒童得力的認知工具;成爲教師專業成長的平臺;促進我園發展有效手段。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相整合的研究,探討信息技術如何服務於幼兒園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等領域課程。利用信息技術教育手段,激發幼兒學習興趣,使幼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促進幼兒保持卓有成效的高效率的學習和體驗,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思維方法和思維素質,養成探索、求新、獨立、求實的個性品質,爲他們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更新觀念,加強硬件和教師現代信息素養建設,使信息技術與幼兒園課程整合走入更爲廣闊的天地。

設備和觀念更新一起抓,硬件和軟件建設同時上,是推進信息技術與幼兒園課程整合之兩翼。因地制宜建設低成本高效益的現代信息技術教學環境是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前提。

從最早的幻燈機、投影儀到386電腦,一直到現在的網絡化信息技術的建設,我園始終堅持將資金重點投入到信息化建設上,到目前我園每班擁有2—4臺電腦,每班配備有數碼相機攝像頭,移動硬盤等外接設備,併爲教師的教學工作配備了大量的軟件設備,班內教師和幼兒使用的計算機實現了聯網和上網,我園建設了自己的內網,其功能定位是服務於教師和幼兒,教育教學資源庫通過內網實現了教案論文交流,教育教學課件、軟件資料共享,教學管理網絡化。教師可以利用內網下載課件,進行教學,同時實現資源的共享,教學設施的網絡化,使得學習資源可相互檢索,共同利用,使學習資源的使用超越地域的限制。針對孩子的特點和需求設計了可以供他們使用的內網,在教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可以上網找自己喜歡的動畫片、圖片等資料,讓孩子擁有自己的綠色網絡空間。同時我們進行了外部網站的建設,其功能定位於一是幼兒園的窗口門戶,同時也是家園互動的交流平臺,幼兒園定期發佈幼兒園的熱點新聞,家長可以上網察看有關信息,網站實現了幼兒園活動的延時的視頻呈現,家長論壇和班級博克的建立,給家長、教師、幼兒園搭建了一個互動的教育平臺,我園在2014年建立的分園後還建立了分園與主園間的遠程監控和網絡對話。例如在“新年”主題活動中,主園和分園的孩子們通過網絡視頻對話,討論怎樣設計、製作新年賀卡,並通過網絡第一時間內欣賞到對方的作品,兩園的幼兒共渡新年。

我們注重教師觀念的先導作用,認真組織教師學習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大膽探索和改革教學模式,讓大家瞭解信息技術不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而是一種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爲此,我們努力培養一支掌握現代化技術,具備現代化教學能力的教師隊伍。使教師認識到學會駕馭信息技術,實現自我發展、自我超越是自我成長的需要,從1994年進行dos的培訓到目前全園教師能夠熟練使用計算機的相關軟件進行教學活動,這些都來自於教師對信息技術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我們着重考查教師收集、分析、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要求教師能充分利用網絡收集有關提高教育質量的資源。要求全園的教師能熟練使用、操作計算機,能掌握word 、powerpoint、excel、flash等一系列操作方法。我園每學期開展一次課件製作比賽,使教師課件製作能力逐年提高,要求教師每學年至少撰寫一篇與信息技術教育有關的論文、每月撰寫一篇與計算機信息技術相關的案例、教學筆記等,並通過教師之間相互觀摩、互相介紹各自經驗、互相切磋等形式,提高了教師的操作水平和信息理論素養。

二、貫徹《綱要》精神,探索信息技術與幼兒園課程整合,形成園本課程。

從信息技術與幼兒園課程整合入手,創新教學結構,實現教育思想、教學觀念的根本變革,正是當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實現創新教育的理想切入點。

(一)教育觀念的創新。

通過幾年的研究,我們引導廣大教師不斷在教學中樹立了四個方面的觀念。

即:以孩子爲主體,倡導開放式的教學觀念;

尊重孩子個體差異,樹立教育民主化的觀念;

充分相信孩子創造潛能,培養孩子創新思維的觀念;

全面理解素質教育內涵,確立現代人才觀和科學教育質量觀。

教師觀念的更新,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育理念,爲創新教育的開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教育方法的創新。

1、創設了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信息技術化環境。

我們本着有利於幼兒欣賞、有利於幼兒獲得更多的信息、有利於幼兒與家長的互動和參與、有利於遊戲的原則,例如在公共環境創設中以美勞作品爲載體培養幼兒的審美,以信息技術爲手段豐富幼兒的信息量,幼兒在欣賞我國傳統的藤藝、紙藝、雕刻等傳統手工藝的美的同時,通過信息技術設備讓家長、幼兒瞭解了很多手工藝品的製作工藝與發展和有趣故事。例如,液晶電視滾動播放錄像資料和幼兒生活片斷資料,攝像頭記錄幼兒活動的影像,mp3播放器和cd機爲家長和幼兒提供更爲豐富的視聽資料,使幼兒和家長獲得了大量的相關信息,與環境產生更爲有效的互動。

由於幼兒年齡不同,爲孩子們創設的計算機環境也是不同的,對於小班的幼兒來講,引發幼兒參與興趣是第一位的,所以我們創設了富有童趣的計算機環境,讓孩子不但樂於操作計算機,更加樂於來到這裏遊戲,同時從多角度提高了幼兒參與遊戲的水平。比如在牆飾環境中設計生動、有趣的卡通或動物形象,吸引幼兒自己取放光盤,並把取放光盤的方法規則通過圖片物化在牆飾環境中,促進幼兒與環境產生有效的互動。對於中大班的孩子來講他們的認知水平不斷加強,單獨的進行計算機活動,很多時候不能夠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這就需要把計算機活動與其它活動相整合,已達到通過計算機活動輔助幼兒學習進程的目的。

2、設置軟件目錄

爲了培養幼兒做事有條理性,結合計算機活動涉及光盤軟件數量、種類很多的問題,老師和孩子們共同商討了要設置計算機區的軟件目錄,孩子們結合自己的需要設計軟件目錄的形式,並按軟件的不同形式進行分類,比如分爲:益智類、影像類、音樂類、遊戲類等,各班的孩子都發揮着自己的聰明才智,以更加方便自己的計算機遊戲活動,同時在軟件分類後,孩子們結合自己不同的喜好,向大家推薦自己喜歡的軟件內容,在這個活動中,也吸引了家長的參與,孩子們和家長一起選擇、推薦軟件,大大豐富了軟件資源。爲了保證軟件目錄的有序,孩子們定期檢查光盤是否方對了地點,在遊戲時也關注着軟件的完好性。

3、建立計算機遊戲規則

爲了培養幼兒良好的計算機操作習慣保護幼兒健康

,老師和孩子們還共同總結了一些計算機活動區的規則,例如計算機遊戲要輪流,孩子們製作計數器,利用計數器幫助自己排隊,這樣既不影響孩子進行其他活動,又在計算機旁站上了位置。爲了保護孩子的視力,在計算機活動區教師和孩子們共同設立了此方面的提示。每隔30分鐘要讓孩子離開計算機以保證不要讓孩子的眼睛過度疲勞,利用定時器規定上機操作時間。另外還有其它計算機遊戲的規則,比如:上機前洗手、不要離電腦太近、使用鼠標的方法、安全提示等。教師和孩子們共同討論,理解每條規則的意義,把規則用圖畫表示並貼在計算機旁邊比較顯眼的地方。將教育目標物化在環境中。

4、計算機外部設備的使用

在與計算機進行互動時也少不了外部設備的參與,比如數碼相機和攝像頭,孩子可以利用數碼相機記錄下自己的作品並保存到班級資料庫中,這一系列的工序都是有孩子自行完成,另外孩子們可以利用攝像頭記錄自己的作品、記錄自己的舞姿,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設備將過去的表演進行再現,啓發幼兒的原有經驗。計算機、數碼網絡產品的投入爲幼兒主動學習提供了互動的平臺,幼兒在學習中可以上網查信息;可以在幼兒園的資料庫中找資料;可以把自己的作品用數碼相機、攝像頭記錄下來;可以通過遠程監控與分園的小朋友對話交流,信息技術產品成爲幼兒、教師和家長學習、交流、互動的好朋友。使計算機區域與幼兒各個遊戲區域很好的整合。這些都是傳統的教育手段不可比擬的。孩子們還可以利用打印機把虛擬的作品變爲現實,當孩子們拿到自己的計算機作品時,他們的快樂是不可言表的。

(三)教學模式的創新。

信息技術對傳統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戰,要求對教師的角色(講授者——指導者)、幼兒的地位(接受者——主體)、媒體的作用(演示工具——認識工具)以及教學過程(傳統的邏輯分析講授過程——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行變革,從而構建一種適應現代教育的新型教學模式——探究式教學模式。如何把信息技術從作爲輔助教學的手段轉變爲學習的方式,發揮信息技術在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等方面的優勢,建構在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的方式,是我園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標。對於2-6歲的學齡前的幼兒來說環境的隱性教育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而幼兒園中幼兒參與環境的創設,與環境產生互動又是孩子們發展的重要途徑。

我園從2014年開始,開放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從“黑板演示”到計算機(網絡)、(cai課件),教學手段質的飛躍給信息時代的新型教學模式的構建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力圖通過信息技術,爲幼兒全面素質的發展、潛能開發和健全個性的發展提供寬廣的教育空間和多樣化的教育渠道;讓幼兒學會獲得、利用、綜合和創造信息,形成信息化社會環境下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掌握學習方法;爲創設自主的學習條件,便於幼兒個別化學習,使每個幼兒獲得相應的發展,從而使教學模式從傳統的單向式和填鴨式的教學,走向多向互動式和主動探究式的教學。就拿大班的主題活動--《我的成長》來說,瞭解自己是如何來的,是一個非常抽象的問題,教師讓幼兒拿來照片和家長拍攝孩子成長的dv,讓孩子看看自己身體成長的過程,同時利用班級中有一位教師懷孕的契機,開展了“我在媽媽肚子裏什麼樣”的主題調查工作,並將孩子們從網上收集的相關資料展示在環境,在教師帶領下孩子們用數碼相機和dv錄下懷孕教師一天的生活,幼兒瞭解了懷孕的媽媽不容易,從中引發了孩子們紛紛表示要幫助媽媽、老師做什麼,教師抓住這個契機,讓孩子們體驗懷孕的辛苦,孩子們將氣球、枕頭、雞蛋、放在自己的衣服中,要帶着自己的氣球寶寶、枕頭寶寶和雞蛋寶寶進行一日的活動,讓孩子真實地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從而讓孩子們把愛昇華到愛家人到愛並尊重周圍的人。

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促進及教師的成長。

教師職業的內在魅力,首先在於它是(敬請期待本站更好文章:)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交流,這應該是一項十分具有挑戰性的工作,需要教師充分調動自己的聰明才智去研究,去思考,去創造;也應該是一種能體驗成長歡樂——孩子的成長和自己的成長——的工作。但是,傳統教育的功能定位,使教師的工作降低了它的挑戰性和創造性,失去了它原本應該具有的魅力,也使得教師的生命價值難以在教育過程中充分實現。信息技術與整個教學過程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教師的主導地位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加強,教師所扮演的角色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爲學習的指導者,這就更需要教師不斷地充實自己。研究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的目的是讓教師具有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通過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以科學研究的方式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提高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性,發展創新精神。如通過網絡幫助學習、掌握某種軟件的應用方法,或者通過e-mail電子郵件對其進行跨越時空的學習指導,或者通過分組交流等以達到教育教學效果的最優化。計算機爲教師更好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實現協作式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和支持環境。

信息技術環境爲教師的反思型研究提供了更爲有效地支持。例如,教師很好的利用信息技術設備和數碼設備,觀察孩子在遊戲中的表現,適時地播放再現使遊戲講評時不再是枯燥的而

是生動形象的,教師利用數碼相機記錄孩子的成長,並利用多種軟件製作成孩子的電子成長檔案,並呈現給家長,使家長看到了孩子們有趣的成長故事。老師們都說,數碼相機已經成爲我們觀察記錄幼兒的另一支筆,而且是一隻魔法筆。信息技術的有效支持使教師學會觀察,學會思考逐步從經驗型教師轉化成爲反思型教師。

第五篇: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整合切入點之探索論文

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整合切入點之探索

【摘要】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整合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極大的提高了教學效率。整合應從課堂教學以及第二課堂活動兩方面來切入。在課堂教學中可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習動機;創設情境,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形象教學,突破重點難點。信息技術應用於第二課堂活動中則應從培養學生對英語的持久興趣;構建學生個性化的信息、資源庫;爲語言學習提供實踐機會這幾方面來入手。

【關鍵詞】 信息技術;英語學科;切入點;課堂教學;第二課堂活動

信息時代的到來不僅迅速地改變着人們的傳統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而且爲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學校教育越來越走向網絡化、虛擬化、國際化和個性化。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現代信息技術在各個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將越來越普遍,應用信息技術的教學也是新課程改革的新主流。英語學科屬於文科中較難的一門學科,其學科的特點導致在教學中對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依賴性更強、更迫切。

那麼,如何將英語學科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呢?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切入呢?本人結合自身在英語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體會,談一談現代信息技術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一、信息技術服務於課堂教學

信息技術具有容量大、速度快、可重複性、接受面廣、生動形象等優勢。信息技術的介入可以彌補教材的不足,打破時間和空間對教材的限制,使課程資源的整理使用變得更有條理。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英語課堂教學,能夠使口語,文字與聲像結合,生動形象地展示認知對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多媒體的運用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

官,使教師不易講清楚的問題,得以講清表明,利於提高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的。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最大程度發揮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整合的優勢。

1、 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習動機。

學生的興趣和情感等心理因素對其認知過程會產生重要影響,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和積極的情感時,就會從內心迸發出嚮往和求知的強烈慾望,產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動機。因此,選用恰當的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於教學,可以形象具體、生動活潑的表達教學內容,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起學生的情感及學習興趣,達到先聲奪人,引人入勝的教學效果。

北師大版高中英語教材模塊二第四單元的主題就是cyberspace(網絡空間)。如果運用傳統的一支粉、筆塊黑板的教學方式,本單元的很多內容將無法呈現,學生也會感到紙上談兵,無聊之極。這就使得信息技術的運用成爲課堂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本單元第四課virtual tourism(虛擬旅遊)的教學中,教師可先向學生展示一些圖片,帶領學生欣賞奧克蘭的優美風景,進而問學生“你們想不想到這裏去旅遊?”學生的回答肯定是“想去”。接着向學生展示一張世界地圖,讓學生了解到新西蘭離中國有多遠,問學生“如果我們沒有太多時間和金錢,怎麼才能去這裏呢?”由此引出本課話題“讓我們一起到奧克蘭.新西蘭去虛擬旅行吧”。這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已經得到充分的調動,課堂教學效果便不言而喻。再如,在學習本書第五單元第一課performance(表演)時,教師可先播放一段阿蘭尼斯的演唱會片段,進而讓學生用英語做出評價,這樣學生就自然而然的學習了關於演出的一些詞彙。第一課的閱讀文章“阿蘭尼斯—名副其實的歌唱家”也會讓學生充滿興趣的讀下去。

2、 創設情景,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爲,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他人(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以及必要的學習資料(文字資料、音

像資料、多媒體課件或internet上的信息等)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它提倡課堂教學應是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爲中心的自主學習過程。

新課標北師大版英語教材所選話題很多與生活聯繫緊密。所以採用情景教學法比較適合,常會收到意外的良好效果。教師可運用適當的演播方式以及創設信息圖的方法,再配以其他的活動,使學生產生臨其境的感覺,主動自主地完成學習任務。第十單元第二課the right price 的主要內容與討價還價有關。教師可以展示商品圖片和參考句型,讓學生充當賣方和買方的角色分組練習用英語討價還價,進而總結討價技巧。學生的學習過程由被動接受變爲主動學習,教學效率也得到極大的提高。

3、 形象教學,突破重點、難點。

信息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中形象直觀,引人入勝。在課文教學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設計出各種圖表,幫助學生整體理解課文;同時,利用多媒體生動、形象的畫面來呈現語法知識,結合語言環境進行大量操練,有助於學生理解語法結構,輕鬆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學生在學習現在完成進行時與現在完成時的區別時,教師可向學生展示形象的圖片以及動畫,兩種語法的區別便一目瞭然。

在課堂教學最後的總結環節,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再現性,把本節課內容像放電影一樣,重現在學生眼前。教師隨着畫面的變換,強調其重點、難點,使學生對重點、難點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另外,還可通過設置新情境,讓學生即興編演,在編演中再次體現本課的重點、難點。在北師大版英語教材第十單元第三課your money的教學中,教師可在課文閱讀結束後,向學生按順序展示五元錢、黃河水土流失、一棵樹和一片綠洲的圖片,引導學生複述課文,重溫重點詞彙和短語。總之,信息技術在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強化注意力、激勵自主學習、增強掌握知識的能力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極大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 信息技術應用於第二課堂活動

第二課堂是指“學校在課堂教學任務以外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進

行的多種多樣的教育活動。第二課堂是整個教學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英語第二課堂活動與課堂教學有着密切的聯繫,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是實現教學目的的重要途徑之一,也增加課堂上語言實踐的廣度與密度的有效途徑。信息技術的特點之一是資源極其豐富,在互聯網上學生可以接觸到各式各樣、方方面面的信息,爲學生的學習打開了便利之門,開闢了一條學習的新路。信息技術應用於第二課堂活動更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學習英語興趣。

1、 培養學生對英語的持久興趣

《論語》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自願應用是令他們掌握英語這門語言的最佳途徑。

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開展各種課外活動,如英語影視欣賞、英語詩歌欣賞、英語美文欣賞,讓學生體會到英語的語言美,從而對英語學習保持持久的興趣。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參加英語唱歌或演講比賽、在網絡查找英語習語、進行人機英語會話,拓展、運用課堂所得,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經常進行英語交際,學生就能學得較好,學習興趣也就得以保持。

2、 構建學生個性化的信息、資源庫

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收集、積累素材,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分類齊全的、便於查找和應用的信息庫,如生詞庫、語法庫、錯題庫、作文素材庫等。各種信息庫的建立不僅有利於學生形成系統的網狀知識結構,還可以讓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複習以及練習,提高學習效率,減輕課業負擔。

例如,每次做過習題後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自己的錯題輸入電腦,進行細化分類,保存在自己的錯題庫中。每隔一段時間對錯題進行練習,將已經掌握的錯題排除,未掌握的錯題繼續保存,循環往復直至錯題全部掌握。作文素材庫則是要求學生將所學的英語句型、短語、和詞彙分別歸類到不同的作文素材項目下,便於每次寫作時查找信心。隨着學生知識的不斷增長,素材庫也會不斷的擴大,學生寫作時

也自然更得心應手。

3、 爲語言學習提供實踐機會

英語學習的特點之一是要使學生儘可能多地從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觸、學習和使用英語。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英語及英語運用,對提高英語教學的效果有至關重要的作用。bbs、電子郵件、英語專欄聊天室、qq、blog、在線答疑等爲學生提供了實踐的重要機會。教師可指導學生結交國際筆友,發送電子郵件,讓學生在交流中不知不覺地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學生還可以互相用英語qq聊天,相互切磋、討論、解決學習中的困難並提高英語會話能力。

傳統教和學的關係是傳授知識和獲取知識,也就是說“我喧你記”,使我們的教學方法具有凝固化的趨勢,使學生陷入被動地學英語的狀態中,無形中也扼殺了學生的興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教學變得生動、形象、 活潑、感染力強,容易激發學生興趣,引起有意注意,加深印象,幫助學生持久記憶。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學生置身於以英語爲母語的環境中,體驗英語的實際運用。

如何做到最優化整合和利用信息技術爲英語學科教學服務,作爲一線教師的我們應轉變觀念,擺脫固有的思維定勢,不斷探索新知識和新理論,讓我們的思想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得到更大範圍的拓展和張揚!

參考文獻:

[1] 王鳳霞. 第二課堂素質教育新途徑探索[j]. 教育與職業, 2014, (29).

[2] 董玉琦. 以信息技術教育走向信息教育[j] . 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2014.

[3] 徐亦男 . 析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英語情境教學[j]. 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 2014, (5).

[4] 潘紀山. 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技巧[j]. 新課程(教育學術), 2014(5).

[5] 常毅. 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4(25).

[6] 劉新豔.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研究與反思[j]. 中國現代教育裝備, 2014(12).

[7] 王鬆美,林繼玲,《英語教育與素質教育》,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