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畢業論文

園林畢業論文多篇

園林畢業論文多篇

園林空間的營造 篇一

1、無形空間環境的營造

無形空間環境的營造首先在立意。立意可通過匾額、楹聯、詩文等形式。點染出園林空間的豐富意境。體現出園林空間營造中對社會環境建立的要求。

中國古典風景園林在道家思想的影響下,比較重視“意”,即園林所表達的情感與意義。它強調運用多種園林要素:自然界的花木、水、生物等自然要素,建築物等人造物以及因二者呼應所產生的天、地、人和諧統一的美學境界。這一風景園林的設計方法對中國古典園林與現代城市設計產生的影響體現在設計的立意與佈局上,無論是中國古代城市設計,還是現代城市設計,都以“經營位置”爲主要原則,空間及各種設計要素的相互關係成爲設計的最基本和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另外,園林設計中香味、聲音等的巧妙安排,也可形成一種特殊的氛圍。無論是“留得枯荷聽雨聲”、“暗香浮動月黃昏”,還是“鳥鳴山更幽”。都爲景物增添了許多情趣。

2、有形空間環境的營造

有形空間環境的營造就是針對場地中一系列客觀的、通常是相互矛盾的現狀資源。提出一個空間解決方案。一個合理、巧妙的園林設計。首先要抓住原場地中那些真正本質的、內在的、特別是文化性的東西,將它在設計中表現出來,以一種傾向性和具有普遍性的運動規律。反映出有形的空間序列和無形的時間性,使它們體現各自的特性。

“所謂空間感的定義是指由地平面、垂直面以及頂平面單獨或共同組合成的具有實在的或暗示性的範圍圍合”。僅以植物爲例。植物可以以其不同種類、形狀、高度組成空間的任何一個平面。在園林設計中以建築體現功能。以植物爲主造園並輔助劃分環境空間,以園林構造物點綴其間烘托氣氛,利用大小、虛實、疏密、明暗、曲直、動靜的對比手法,通過巧妙的借景、障景、圍合、隔斷等手段,設計出尺度、形態、圍合程度不近相同的空間,充分表現園林設計的豐富內容和意境。這其間,林緣的晃動、樹木的枝杈以及草地的起伏變化,都是構成空間的元素。

園林畢業論文 篇二

【摘要】在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歷史中,儒、道思想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於園林設計。儒學是園林的思想根源,道家文化則是園林建立審美態度的根源。儒家、道家在相輔相成的同時,塑造了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理想。

【關鍵詞】中國古典園林;人文背景;儒道思想

自古以來人們就崇尚自然、熱愛自然,而造園的目的就是爲了要滿足人們這一理想心理,在人造園林這一人工環境中造出“宛自天成”之感。無論是儒家的“上下與天地同流”,或道家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都將人與自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也構成了中國古典園林造園的基本理念。

一、中國古典園林的人文背景

(一)儒的根基,道的表象

夏商周奴隸社會時,中國古典園林開始形成雛形:“囿”、“苑”、“臺”等。此時的園林只是中央集權的統治者,用作物質享受的場所。至漢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思想爲治國安邦的教條,儒學就此成爲中國古代文化的正統,幾千年來深刻影響了中國人民的自然觀。以儒學爲基礎而形成的,由文人組成的士大夫階層,成爲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堅力量,並表現了儒家的理想主義信念,他們將儒家思想注入園林,形成中國古典園林最具典範的性質。南北朝之後,儒家思想受到冷落,不得志的文人階層由此開始寄情于山水之間,以此之後士大夫階層對個人的個性發展更爲重視,這種思想觀念奠定了中國古典園林崇尚自然美的美學基調。在歷史之中,我國的哲學觀點,經過長期此消彼長的鬥爭,儒家與道家成爲中國本土文化中的哲學主流,並對中國古典園林設計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中國歷史上的文人多是理想主義者,他們的政治抱負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異於荒誕無稽的幻想,所以歸隱几乎是多數文人的選擇。但是他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隱士”,這種避世隱居只是表面現象,而內心一直渴望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實現。從園林的題名中我們就可窺其一斑,如“拙政園”、“退思園”、“網師園”等。退思園之名出自《左傳》:“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園林的擁有者以古代聖人自比,借題寓意,寓情於物,以園林寄託了他們強烈的社會情感。這種社會感情導致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建造設計不是單純的景觀設計,還蘊含着濃厚的社會意義。中國古典園林乃是深植於儒學之中,儒家思想爲園林的設計提供了一個理論基礎,園林所表現出的“出世”、“隱逸”等道家思想,以及構景手法只是它的表面特徵。

(二)園林意境與隱逸文化

東漢中後期開始的歸隱之後在魏晉以後的士大夫階層中,成爲一種普遍的風尚,這也是園林在此時得以迅速發展的基本文化背景。園林這一充滿自然氣息的居住場所是士大夫歸隱的基本條件,園林藝術的成熟與士大夫隱逸之風氣的盛行是互爲表裏的。就園林與士大夫文化藝術體系間的關係來說,居住環境就是士大夫文化藝術活動最主要的場所,同時這一切文化藝術的核心都是對士大夫獨立的人格、精神、情趣的追求,所有這些追求的具體形式無不要在與山水的共鳴中發現和強化自身存在的意義。

二、中國古典園林中“儒”的精神

(一)象徵意蘊

一方面,儒家思想強調“天、地、人”三者關係,以人爲本,重視人與自然的關係,認爲天與人是相通的,這種“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的建立,使得中國古典園林的自然心境完全融於自然之中,“天人合一”也就成爲古典園景觀中一條基本原則。在“天人合一”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古典園林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範圍中,模擬創造着自然之美。

另一方面,園林的主題思想也深受儒家“比德自然”的影響,把審美對象作爲品德美、精神美、人格美的象徵。儒家的人生態度不以物質享受爲追求,更爲重視事物的意義與內涵,而非純粹的外向表現形式。以自然中的花草樹木象徵人的精神力量,以此來隱喻人的思想情操,將人的精神昇華到新的高度,重視物的意義,以此之作爲園林深層精神的表現形式。如梅、蘭、竹、菊等植物的種植,除了美化環境,作爲景觀的植物配置外,也體現了文人以植物自比的高潔情操。

竹子是中國古典園林中使用較多的植物配置,一直以來爲中國文人所喜愛,認爲它剛正不阿,高潔堅貞,意寓虛心待人的謙謙君子。如袁枚爲揚州個園撰寫的楹聯:“月映竹成千個字,霜高霜孕一身花。”從這副楹聯可以看出其中隱含着作者對君子品格的景仰和追求。從竹的人格化來看,在中國古典園林中自然美的各種形式屬性本身在審美意識中不佔主要地位,而文人更注重從自然景物的象徵意義中感悟物與我、彼與已、自然與人的統一。

(二)中國古典園林的文化表象

由於儒家思想的介入,使得人們對園林的認識從物質享受提高到了精神領域。在園林設計上表現爲重視精神上的虛實相涵,如佈局多迂迴錯落,使人的精神漫遊於真實與虛幻的空間之中。

雖然孔子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之說,但只是以自然界的事物暗喻社會生活,因此在表象上,儒學對中國皇家園林的影響最爲深刻:在混亂中建立新的秩序。如萬壽山、太液池、天壇等在園林建築中的體現,園林建築多爲對稱,儒學的規範、禮制就此滲透其間,體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氣勢。而就園林自身而言,空間秩序雖然嚴格,但它的佈局仍是自由的,這種空間的佈局方式就是由滲透其中的文化意蘊而確定的。

三、中國古典園林中“道”的詩意

中國人對自然的審美觀,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學基礎之上的。無論儒家、道家在園林設計上,都以“天人合一”爲基本思想。如果說儒家以“人爲”即“有爲”求得“天人合一”的境界,那麼,道家就是以“無爲”求得這種“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道家思想以“無爲”這一哲學,構成了中國古典園林文化一種深刻的文化背景。如果說儒家的“天人合一”是“天”“合”於“人”,主張人定勝天,那麼道家的“天人合一”,則是“人”“合”於“天”,是人的精神意趣融於自然之中的意趣,退讓於人事,返樸於自然,使精神達於自然的無限,將人的精神消融於自然之中,達到與大自然之美景“共樂”的境界。

(一)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一種基本理念,也是道家哲學的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對世界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這一觀念之上。中國的美學思考一直受到這種基本哲學的影響:主張萬物復歸其本色根源,人類社會歸於原始狀態,才能實現萬物和諧的境界,將個人的情感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自然之美。同時,這一審美方式反映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對世界與自然界給予應有的尊重。在道家思想中,自然之所以美,並不在於它的形式,而是在於體現這種無爲而無不爲之道。中國古典園林所崇尚、追求的自然美就是園林中以小見大、方寸間見山林,超載世俗享受自然之美。

“藝術的境界,即使心靈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脫的胸襟裏體味到宇宙的深境。”這種深境就是虛實結合,也就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平面佈局與空間序列問題,“虛中有實者,或於山窮水盡處,一折而豁然開朗;或軒閣設園處,一開而可通別院。實中有虛者,開門於不通別院,映以竹石,如有實無也;設矮欄於牆頭,如上有月臺,而實虛也。”這便是老莊之道,這種“虛”比“實”更真實,並且是一切“實”的本源。

四、結語

在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歷史中,儒、道思想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於園林設計。儒道兩派在思想上的交織,首先表現在儒道互補:儒家提倡入世,具有進取精神;道家崇尚出世,消極避退。兩者看似互相對立,實則相互補充。儒家強調“自然的人化”與道家的“人的自然化”,它們在對自然的態度上是基本一致的。歷史上文人奉行儒家之道,但在審美之中卻吸收了道家思想。

儒學是文人的思想根源,道家則是文人建立審美態度的根源。儒家、道家在相輔相成的同時,塑造了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文化結構心理、藝術理想,創造了豐富的中國園林景觀。

【參考文獻】

[1]沙蓮香。文化積澱與民族性格改造[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張家驥。中國造園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3]汪洋,徐萱春。中國山水園林的自然觀[M]。浙江:浙江林學院學報。

[4]吳肇釗。巧奪天工——中國園林理論、藝術、營造文集[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園林設計的基本原則 篇三

1、統一與變化原則

在園林設計工作中,統一原則意味着部分與部分之間、部分和整體之間要能過達成一致,使得各個元素之間都能夠形成彼此關聯和協調的要求。而變化則說明了在園林設計工作中,各個構建和元素之間存在着一定的差異,但是其卻又是一個整體上統一的態勢和發展要求。這種設計原則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其相互交叉、局部變化的模式,但是其前提是必須要統一而有合理,避免了設計工作中出現整體單調和乏味現象,同時在設計工作中以爲的強調變化則很容易造成整個工作的雜亂無章和毫無秩序。

2、、對比和相似

由於園林設計工作中所涉及到的要素衆多,其中各要素之間也存在着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主要表現在形態、色彩和質感方面,從而給人產生強烈的形態感情。是個性設計發揮的基礎,主要表現在量的太小、多少,方向的前後、左右,層次的高低、錯落,形狀的曲直、圓潤,色彩的明喑、冷暖。材料的光滑粗糙、輕重等方面,設計中要權衡對比與相似的關係。恰當地利用組景的各要素。使物盡其用,個體爲整體服務。

3、、均衡

均衡是部分與部分或部分與整體之間平衡。

1) 對稱均衡

對稱均衡是簡單的、靜止的,具有莊嚴、寧靜的特點。對稱有三種:一是以一根軸爲對稱軸的兩側對稱,即軸對稱。二是以個點爲中心的中心對稱。三是按一定的角度旋轉後的對稱爲旋轉對稱。對稱均衡是規整的構成形式,有着明顯的秩序性,是達到統一的常用手法。

2) 不對稱均衡

不對稱均衡則是複雜的、動感的。這和形式的對稱沒有明顯的對稱軸和對稱中心。但是它具有相對穩定的構圖重心,不對稱均衡的形式自由、多樣、構圖活潑自然、富於變化。我國的。百典園林中太多采用這種形式築山、理水、佈置庭院。

園林畢業論文 篇四

關鍵詞生態園林;植物配置;設計原則;配置方式;植物選擇

傳統的園林植物造景是“應用喬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來創造景觀,充分發揮植物本身形體、線條、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美麗動人的畫面,供人們欣賞”。生態園林是繼承和發展傳統園林的經驗,遵循生態學的原理(如互惠共生、生態位、物種多樣性、競爭、化學互感作用等),建設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科學的植物羣落,建立人類、動物、植物相聯繫的新秩序,達到生態美、科學美、文化美和藝術美。

園林植物配置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園林工程的質量及園林功能的發揮。園林植物配置不僅要遵循科學性,而且要講究藝術性,力求科學合理的配置,創造出優美的景觀效果,從而使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並舉。隨着生態園林的深入和發展,以及景觀生態學等多學科的引入,植物景觀的內涵也隨着景觀的概念而不斷擴展,傳統的植物造景概念、內涵等已不再適應生態時代的需求,植物配置不再是僅僅利用植物營造視覺藝術效果的景觀,還應包括各植物之間的藝術配置,與其他園林要素相互之間的結合。充分發揮它們與功能相結合的觀賞特性,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求得植物與植物之間、植物與環境之間的最大協調。

1生態園林的科學內涵

生態園林至少應包含3個方面的內涵:一是具有觀賞性和藝術美,能夠美化環境,創造宜人自然景觀,爲城市人們提供遊覽、休憩的娛樂場所;二是具有改善環境的生態作用,通過植物的光合、蒸騰、吸收,調節小氣候,防風降塵,減輕噪音,吸收並轉化環境中的有害物質,淨化空氣和水體,維護生態環境;三是依靠科學的配置,建立具備合理的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的人工植物羣落,爲人們提供一個賴以生存的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活環境。

2生態園林的設計原則

2.1統一原則

統一原則也稱變化與統一或多樣與統一的原則。植物景觀設計時,樹形、色彩、線條、質地及比例都要體現一定的差異和變化,顯示多樣性,但又要使它們之間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統一感,這樣才能既生動活潑,又和諧統一。變化太多,整體就會顯得雜亂無章,甚至會讓人覺得支離破碎,失去美感。過於繁雜的色彩也會使人心煩意亂、無所適從,但太平鋪直敘、沒有變化,就會顯得單調呆板。因此,要掌握在統一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統一的原則[1]。

2.2調和原則

調和原則即協調和對比的原則。植物景觀設計時都要注意相互聯繫與配合,體現調和的原則,給人柔和、平靜、舒適和愉悅的美感。具有近似性和一致性的植物配植在一起才能產生協調感。相反,用差異和變化可產生對比的效果,具有強烈的刺激感,使人形成興奮、熱烈和奔放的感受。因此,在植物景觀設計中常用對比的手法來突出主題或引人注目。

2.3均衡原則

這是植物配置時的一種佈局方法。將體量、質地各異的植物種類按均衡的原則配置,景觀就顯得比較穩定、和諧一點。如色彩太濃重、體量太龐大、數量繁多、質地粗厚、枝葉茂密的植物種類,就會給人厚重的感覺;相反,色彩素淡、體量小巧、數量減少、質地細柔、枝葉疏朗的植物種類,則給人以輕盈的感覺;根據周圍環境,在配置時有規則式均衡(對稱式)和自然式均衡(不對稱式)。規則式均衡常用於規則式建築及莊嚴的陵園或雄偉的皇家園林中。自然式均衡常用於花園、公園、植物園、風景區等較自然的環境中。

3植物種類的選擇

植物具有生命,不同的園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態和形態特徵。進行植物配置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使植物正常生長,充分發揮其觀賞特性。一是對不同的立地光照條件應分別選擇喜陰、半耐陰、喜陽等植物種類。喜陽植物宜種植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如果是羣體種植,應將喜陽的植物安排在上層,耐陰的植物宜種植在林內、林緣或樹蔭下、牆的北面。二是多風的地區應選擇深根性、生長快速的植物種類,並且在栽植後應立即加樁拉繩固定,風大的地方還可設立臨時擋風牆。三是根據當地的土壤環境條件配置樹種。例如,杜鵑、茶花、紅花繼木等喜酸性土樹種,適於pH值5.5~6.5、含鐵鋁成分較多的土質。而黃楊、棕櫚、桃葉珊瑚、夾竹桃、枸杞等喜鹼性土樹種,適於pH值7.5~8.5、含鈣質較多的土質。四是根據環保的要求進行配置樹種。在衆多的樹木之中,有許多不僅具有一般綠化、美化環境的作用,而且還具有防風、固沙、防火、殺菌、隔音、吸滯粉塵、阻截有害氣體和抗污染等保護和改善環境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園林、綠地、工礦區、居民區配置林木時,應該根據各個地區環境保護的實際需要,配置適宜的樹木。例如,在粉塵較多的工廠附近、道路兩旁和人口稠密的居民區,應該多配置一些側柏、檜柏、龍柏、懸鈴木等易於吸帶粉塵的樹木;在排放有害氣體的工業區特別是化工區,應該儘量多栽植一些能夠吸收或抵抗有害氣體能力較強的樹木,如廣玉蘭、海桐、棕櫚等樹木。五是根據綠地性質進行配置。各街道綠地、庭園綠化中,根據綠地性質,規劃設計時選擇適當樹種。如設計烈士陵園綠化,樹木選擇常綠樹和柏類樹,體現烈士英雄堅強不屈的高尚品德。在幼兒園綠化設計,選擇低矮和色彩豐富的樹木,如紅花繼木、金葉女貞、十大功勞由紅、黃、綠3色組成,帶來活潑氣氛。還要考慮不能選擇有刺、有毒的樹木,如夾竹桃、構骨等樹木。

4植物配置方式

4.1自然式

該配置手法多選樹形或樹體部分美觀或奇特的品種,以不規則的株行距配置成各種形式。一是孤植。孤植樹在園林中既可作爲獨立的庇廕樹,也可作觀賞用,或者滿足構圖藝術需要。主要顯示樹木的個體美,常作爲園林空間的主景,用於大片草坪上、花壇中心、小庭院的一角與山石相互成景之處。二是叢植。1叢由3~5株同種或異種樹木或8~9株樹木不等距離的種植在一起成一整體,是園林中普遍應用的方式,可用作主景或配景用作背景或隔離措施。配置宜自然,符合藝術構圖規律,既能表現植物的羣體美,也能表現樹種的個體美。三是羣植。以1~2種喬木爲主體,與數種喬木和灌木搭配,組成較大面積的樹木羣體。樹木的數量較多,以表現羣體爲主,具有成林的效果。四是帶植。林帶組合原則與樹羣一樣,以帶狀形式栽種數量很多的各種喬木、灌木。多應用於街道、公路的兩旁。如用作園林景物的背景或隔離措施,一般宜密植,形成樹屏。

4.2規則式

一是行植。在規則式道路、廣場上或圍牆邊沿,呈單行或多行的,株距與行距相等的種植方法,叫作行植。二是正方形栽植。即按方格網在交叉點種植樹木,株行距相等。三是三角形種植。株行距按等邊或等腰三角形排列。四是長方形栽植。正方形栽植的一種變型,其特點爲行距大於株距。五是環植。按一定株距把樹木栽爲圓環的一種方式,可有1個圓環、半個圓環或多重圓環。六是帶狀種植。用多行樹木種植或帶狀,構成防護林帶。一般採用大喬木與中、小喬木和灌木作帶狀配置。

5植物配置的藝術手法

一是對比和襯托。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態特徵,運用高低、姿態、葉形葉色、花形花色的對比手法,表現一定的藝術構思,襯托出美的植物景觀。在樹叢組合時,要特別注意相互間的協調,不宜將形態姿色差異很大的樹種組合在一起。運用水平與垂直對比法、體形大小對比法和色彩與明暗對比法3種方法比較適合。二是動勢和均衡。各種植物姿態不同,有的比較規整,如杜英,有的有一種動勢,如松樹;配置時,要講求植物相互之間或植物與環境中其他要素之間的和諧協調;同時還要考慮植物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和季節的變化。三是起伏和韻律。韻律有2種,一種是“嚴格韻律”;另一種是“自由韻律”。道路兩旁和狹長形地帶的植物配置最易體現韻律感,但要注意縱向的立體輪廓線和空間變換,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這樣才能產生節奏韻律感,儘量避免佈局呆板。四是層次和背景。爲克服景觀的單調,宜以喬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進行多層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間分層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觀豐富多彩。背景樹一般宜高於前景樹,栽植密度宜大,最好形成綠色屏障,色調加深,或與前景有較大的色調和色度上的差異,以加強襯托。

6植物配置應掌握的要點

6.1不同地點的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應注意植物高矮順序與遊人視線的關係;植物色彩美與季節的關係和顏色相配的協調性。經過筆者幾年工作實踐,植物配置在不同地方應注意掌握以下要點。一是交通島周邊的植物配置宜增強導向作用,在行車視距範圍內應採用通透式配置。綠島上自然式配置樹叢、孤植樹,在開敞的綠化空間中,更能顯示出樹形自然形態,與道路綠化帶形成不同的景觀。導向島綠地應配置地被植物[2]。二是廣場綠化應配合廣場的主要功能,使廣場更好地發揮其作用。廣場綠地佈置和植物配置要考慮廣場規模、空間尺度,使綠化更好地裝飾、襯托廣場,改善環境,利於遊人活動與遊憩。三是道路綠化是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體現一個城市的綠化風貌與景觀特色。園林景觀路的綠化用地較多,具有較好的綠化條件,應選擇觀賞價值高的植物,合理配置,以反映城市的綠化特點與綠化水平。園林景觀路是道路綠化的重點,主幹路是城市道路網的主體,貫穿於整個城市。主幹路植物配置要考慮空間層次,色彩搭配,體現城市道路綠化特色。同一條路段上分佈有多條綠帶,各綠帶的植物配置相互配合,使道路綠化有層次、有變化、景觀豐富,也能較好地發揮綠化的隔離防護作用。分車綠帶的植物配置應形式簡潔,樹形整齊,排列一致。四是花壇佈置應選用花期、花色、株型、株高整齊一致的花卉,配置協調。花壇、花境的設計應配置合理、主題突出、具有獨創性。

6.2植物羣落的配置

每一種植物羣落應有一定的規模和麪積、並具有一定的層次,來表現羣落的種類組成,規範羣落的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保證羣落的發育和穩定狀態,羣落中組合不是簡單的喬、灌、藤本、地被的組合,應從自然界或城市原有的、較穩定的植物羣落中去尋找生長健康、穩定的組合,在此基礎上結合生態學和園林美學原理建立適合城市生態系統的人工植物羣落[3-4]。應遵從互惠共生原理,協調植物之間的關係。利用2個物種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雙方獲利的特性進行配置。如:蘭科植物、雲杉、樺木、雪松、核桃、桑等植物與菌根具有共生關係;一些植物種的分泌物對另一些植物的生長髮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對雲杉根的分佈有利,皂莢、白蠟等在一起生長時,互相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則對其他植物的生長不利,如蘋果、松樹與雲杉、白樺與松樹等都不宜種在一起;可見在配置植物種類時,也必須考慮到這一因素。

6.3植物配置應突出地方特色

由於各個城市規模都不一樣,經濟發展也不平衡,自然條件、自然資源、歷史文脈、地域文化差異很大,城市綠化應因地制宜,實事求是,要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只有把握歷史文脈,體現地域文化特色,體現地方風格才能提高園林綠化的品位。城市中空氣污染、土壤理化性能差等因素不利於園林植物的生長,因此在選擇植物時應以適應性較強的鄉土樹種爲主,大量的鄉土樹種不僅能較快地產生生態效益,而且能體現地方特色。

7生態園林效益分析

7.1景觀效益

多層次的植物羣落,擴大了綠量,提高了透視率,創造了優美的林冠線和自然的林緣線,比零星點綴的植物個體具有更高的觀賞價值。在不同的環境條件、地理位置,營造多姿多彩的植物羣落,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城市居民對綠色的渴求,調和過多的建築、道路、廣場、橋樑等生硬的人工景觀對人產生的心理壓抑。園林中的植物羣落與山坡、建築、水體、草坪等搭配及易形成主景,山坡上的植物羣落可以襯托地形的變化,使山坡變的鬱鬱蔥蔥,創作出優美的森林景觀;建築物旁的植物羣落對建築物起到很好的遮擋和裝飾作用,城市建築也因掩映於充滿生機的植物羣落而充滿活力;以草坪爲背景和基調營造的植物羣落能夠豐富草坪的層次和色彩,提高草坪和植物羣落的觀賞價值。

7.2生態效益

城市綠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作用是通過園林植物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所產生的生態效益來實現的。生態效益的大小取決於綠量,而綠量的大小則取決於園林植物總葉面積的大小。植物羣落增加了單位面積上的植物層次與數量,所以單位面積上的葉面積指數高,光合能力增強,對生態系統的作用比單層樹木大,例如喬灌草結合的羣落產生的生態效益比草坪高4倍。植物羣落結構複雜,穩定性強,防風、防塵、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氣體也明顯增強,因此在有限的城市綠地中建立儘可能多地配置植物羣落,是改善城市環境、發展生態園林的必由之路。

7.3社會效益

生態園林的社會效益,不僅僅是開展各項有益的社會文體活動,以吸引遊客爲主,更重要的是按照生態園林綠地的觀點,把園林辦成人們走向自然的第一課堂,以其獨特的教育方式,啓示人們應與自然和諧共處,尊重自然的客觀規律。創建知識型植物羣落,激發人們探索自然的奧祕;組建保健型植物羣落,則讓人們同植物和睦相處;生產型植物羣落告訴人們綠色植物是生存之本;觀賞植物羣落將激發人們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住宅附近成片的植物羣落,有助於消除人們的身心疲勞和精神壓抑,及培養兒童、青少年的公益觀念。通過日常對自然界的榮枯(生長、開花、凋謝、季節變換)和生命活動(鳥類、小動物等動物)的接觸,還可以促進兒童的自覺性、創造力、想象力以及熱愛生活和積極進取精神的培養。人類的生活、生產離不開綠色植物,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也就是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因此,生態園林應是人類模擬大自然的縮影,園林不單是遊憩場所,而應是人類得諸自然、還諸自然的一塊人工植物羣落。

7.4經濟效益

現在植物的養護管理手段,浪費財務、時間和人力,又會污染環境。穩定的植物羣落具有自我維護和調節能力,可以將樹葉轉變爲植物營養的原料,變廢爲寶,減少不必要的養護管理工作。建立陽性與中、陰性,深根與淺根,落葉與常綠,針葉與闊葉等混交類型的植物羣落,使不同生態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夠充分利用各種生態因子,既有利於植物的生長,又可防止病蟲害,從根本上降低養管費用。另外,園林植物具有多種經濟價值,園林經濟效益應從目前第三產業收入向着開發園林植物自身資源轉化。

8結語

總之,生態園林的植物配置離不開生態學和美學,園林本身就是一門交叉的學科,涉及許多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因此,做園林設計時要與農業、林業、水產養殖等行業結合,互相依存、共同發展。生態園林不能是綠色植物的堆積,不能是簡單地返璞歸真,而是各生態羣落在審美基礎上的藝術配置,是園林藝術的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因此,還要繼續認真學習研究中國園林的精髓,繼承和發揚中國園林的藝術手法,把生態學理論與園林景觀藝術相結合在一起,創造一個生態協調穩定、景觀優美的遊憩地,極大地改善、豐富、調節人們的精神生活。

9參考文獻

[1]蘇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

[2]元炯。園林藝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

[3]刁俊明。園林綠地規劃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

[4]盧聖,芳梅。植物造景[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4.

園林畢業論文 篇五

摘要:提升城市綠化管理質量水平,就要不斷改善大樹移植與養護的技術狀況,保證各個技術的準確性。這樣才能提升大樹移植的成活率,降低城市綠化建設中資金浪費。

關鍵詞:城市園林;綠化管理;大樹移植;養護技術

隨着城市的發展,環保意識的增強,人們越來越關注自身的生活環境質量。尤其是對於城市來說,其綠化水平將會直接影響到城市的發展質量水平。

一、園林綠化大樹移植技術

1.樹木新環境分析

在移植大樹之前,技術人員首先對移植大樹的新環境與原有環境進行充分分析,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保證樹木的成活率,比如大樹所處新舊環境的土壤性質、溫度、溼度、光照等條件,儘量保證大樹移植後的環境和原有生存環境的一致性。一般情況下,土壤肥厚的土壤、光照和水分比較充足的地區。樹木的根系深度較淺,主根較爲發達,鬚根相對較少。移植時,樹木土坨極易鬆散掉落,降低樹木的成活率。相反,土壤貧瘠、乾旱少水的環境下,樹木的根系比較發達,根系分佈比較深,樹木土坨不容易掉落,移植後的成活率相對就會上升。

2.樹木的選擇

在進行大樹移植時,技術人員首先要對樹木進行相關選擇,這樣可以更好地保證其成活率,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在樹木的選擇上要遵循以下技術要點。第一,要保證樹木能夠適應新栽植地點的環境,根據新栽植地點環境氣候特點選擇要移植大樹的品種。不同地區的環境,儘量選擇能適應本地區環境生長的樹木,提升樹木成活率。第二,樹木的形態特徵要適應景觀的需求,儘量保證樹冠的豐滿,提升樹木的觀賞價值。第三,在樹木的年齡選擇上,儘量選擇幼齡或者壯齡的樹木。這些樹木在移植後不易於發生病害,成活率較高,而且成活時間比較長,能夠更好的滿足城市綠化需求。第四,選擇無病蟲害,生長比較健壯的樹木,這樣大樹移植後能夠很快適應新環境。

3.大樹切根處理

科學的切根能夠更好的保證大樹移植的成活率,因此管理人員在對大樹的切根進行處理時應該要掌握相關的技術參數,減少對大樹資源的浪費。一般大樹在進行切根處理時,可以採用多次切根的方式。普通大樹,尤其是在苗圃成長的大樹,在培育的時候可以按照樹木成長的快慢來制定移植計劃,這樣可以保證鬚根聚集在一定的範圍內。而對於較大的樹木或者珍稀名貴樹木時,管理人員可以採用縮坨斷根的方法來進行,最終達到移植樹木的目標。在移植前的2~3年的春秋季節,可以將樹幹作爲中心,以胸徑的3~4倍作爲半徑來畫圓,然後在按照圓形對其進行挖掘,深度要保持在50~70cm之間。管理人員在挖掘時,如果遇到較粗飛根莖,可以採用較爲鋒利的修剪鉗進行修剪,要保證溝內壁的平整度。挖好溝後,管理人員可以填入肥沃的土壤並分層對其進行夯實,然後澆水。在今後的兩年內,管理人員可以持續上述做法。這樣可以保證大樹切根的處理質量,提升樹木的成活率。

4.平衡修剪

大樹起挖後,還要做好相關的修剪工作,減少大樹因修剪不當導致的死亡現象。通過對大樹樹冠的修剪,可以有效減少大樹移植後的水分消耗情況,提升大樹的成活質量。但是在進行裁剪時,也需要對其進行分類,比如對落葉喬木和萌芽力較強的常綠樹木,可以選留幾個主枝,其他枝葉可以全部修剪。對於常綠闊葉樹木來說,它們的生長恢復能力較強,而且耗水量也比較大,這樣就可以加大樹冠修剪。但是如果是再生能力比較弱的常綠闊葉樹木時,技術人員就要適當減少對其進行修剪。在保證其成活率的同時,還要保證其正常的生長和光合作用。修剪過程中其重點是交叉枝、下垂枝、枯枝和病蟲枝等,這樣既可以去除不必要的樹冠,又可以保證樹木的生長質量。

5.挖掘包紮

在對大樹進行挖掘時,還要對挖掘技術進行嚴格控制,從而保證其質量水平。在挖掘前,要對其球徑進行測量,沒有做過切根技術處理的大樹,它的土球徑要保持在胸徑的7~9倍之間。如果進行過切根處理,則可以在斷根坨的基礎上,向外延伸10~20cm即可,然後再在劃定的土球外緣挖寬60~80cm即可。在挖掘後,需要用草繩或者蒲包片等軟材料對其進行包紮,而帶土塊的方箱包裝適用於胸徑在16~35cm之間的大樹。在這種技術中主,要是保持土塊成方形,並且以樹幹爲中心,將樹幹胸徑的8~10倍爲寬度畫正方形。在線外對其進行挖掘開溝,要保持深溝和土臺的高度一致,修平的土臺尺寸要稍微大於邊板規格,這樣可以更好的保證箱板和土臺的緊密度

6.吊裝運輸

大樹挖掘後,需要對大樹進行吊裝運輸,這一環節也非常重要。如果出現差錯,也會影響到整個樹木的成活率。因此,在吊裝時一般都會採用機械起吊,採用載重汽車進行運輸。但是在吊裝和運輸時,要對大樹根部做好保護工作,儘量避免土球的鬆散,同時還要保護好大樹的枝條。在運到移植目的地後,對其進行編號處理,這樣可以便於今後大樹的管理。

7.栽植技術

(1)大樹栽植前的準備

1)首先需要對樹穴進行定點和定位,保證樹穴的寬度和長度,穴的直徑要比土球的大40~50cm,深度要比土球高度多出20~30cm,這樣纔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樹木移植後的生長質量。2)對大樹的切口進行殺菌和包紮處理,並對根部用生根粉噴塗。3)對種植土進行殺蟲,殺菌,一般可以用託布津或多菌靈與呋喃丹適量跟泥土一起混勻。並往樹穴裏填放適量有機肥,有機肥也需與泥土充分混勻,儘量避免有機肥與根部直接接觸。

(2)大樹栽植

1)栽植時,一定要考慮大樹種植後根部的通氣與透水的問題。爲了使大樹根部透水透氣,栽植大樹的同時還需在樹穴周圍埋植3~5個口徑爲10~15cm且管口豎直向上的排氣管,分別埋在根部的不同方向。有時爲了防止樹根處積水,栽植的時候還需用水泥磚或紅磚把樹體適當擡高。2)栽植時,需要將大樹樹冠最豐滿的部分面向景觀區,提高樹木的觀賞價值,實現景觀再現,並使樹木保持豎直狀態。然後再將草繩或者蒲包片等撤出,最後填土夯實。3)栽植結束後,還需要對大樹進行支護工作。可以用竹條或者木條進行支撐,有時還需在大樹外圍用鐵線拉線打樁進一步穩固大樹。全部栽植完畢後,需要在樹穴外的30cm處進行澆水處理,且一定要淋足定根水。

二、城市園林綠化大樹養護管理技術

1.地面處理

在澆水後,技術人員可以撤除澆水土埂,並且將土壤堆積到樹下,呈現出小丘狀態即可。在今後的管理中,還需要經常對樹下的土壤進行疏鬆工作,保持土壤的通透性,降低樹木的死亡率。

2.看管維護

移植後的大樹要進行掛牌、登記,並派專人管護。同時需加強對移植後樹木的管理看管,尤其是在人流比較密集的地方。管理人員要對樹木做好相應的維護工作,比如加欄維護、設置標語等,及時提醒相關人員做好保護工作。

3.搭棚遮陰

在夏季大樹移植後,要做好遮陰工作,比如搭架蓋遮陰網,防止暴曬對樹木的傷害。必要時可以對其進行樹冠噴霧,減少樹冠的蒸騰作用,同時在寒冷季節,則要對不耐寒的大樹做好防寒保暖措施。比如在樹幹上圍上蒲草或禾草繩等,防止樹體受寒受凍,極大限度地保證其成活率。

4.施肥和病蟲害防治技術

在對大樹進行日常養護和管理時,還要加大對大樹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和施肥管理。首先,技術人員及時對大樹的生長狀況進行分析,發現病蟲害時及時處理,降低樹木的死亡率。在施肥時,需要對施肥量進行控制,從而保證大樹健康生長。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城市園林綠化中,大樹對生態環境及其園林景觀效果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強對城市園林綠化中大樹移植和養護技術探討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對該技術進行了探討,提升了大樹移植的成活率,保證了城市綠化質量。

參考文獻:

[1]黃釗禮。黃憶彬。方貽昭。市政園林工程大樹移植技術分析[[J].企業技術開發(學術版),2011.

[2].姜然。徐浩。程麗嫣。園林綠化大樹移植技術初探[J].華章,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