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畢業論文

碩士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碩士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碩士畢業論文 篇一

語言哲學與認知語言學

【摘 要】語言哲學是現代西方哲學中影響最大的一個哲學流派。認知語言學是語言哲學發展下堅持體驗哲學的一門新興學科。本文從維特根斯坦和喬治米勒的理論研究認知語境論和語義論兩個方面對語言哲學和認知語言學的影響進行分析。

【關鍵詞】認知;語境論;語義論

一、語言哲學與認知語言學

認知語言學是一門新興的跨領域的學科。從哲學方面看,認知語言學來源於非客觀主義的哲學觀,它強調體驗在認識世界中的積極作用。認知語言學中的許多術語和概念都可以從歐美20實際語言哲學中找到源頭。例如,認知語言學中的範疇理論就來源於維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性”的觀點。維特根斯坦的全部哲學由於前期和後期的重大不同而分爲兩個階段。其早期的哲學思想主要受到羅素(Bertrand Russell)和弗雷格(Gottlob Frege)的影響。《邏輯哲學論》是他早期的哲學思想的代表作,而後期的哲學思想則以《哲學研究》爲代表。從維氏對語言哲學的影響上可以看到,維特根斯坦早期的語言哲學思想,主要關注語言與邏輯的關係;而後期的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觀,則是關注語言與日常生活的關係,其精髓主要體現在他著名的語言遊戲理論當中。從維特根斯坦語言觀點的演變,我們可以看出,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的發展過程,以及它對現代語言哲學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對學習語言學的人來說,瞭解語言哲學是一門必修的課程,也許踏着他們曾經的思想印跡,能讓你在這些先哲的哲學思想裏對語言的問題產生更豐富的聯想和思索。維特根斯坦前期語言哲學觀以“語言圖像”理論爲代表,把語言作爲哲學研究的唯一對象,堅持通過語言分析解決哲學問題;後期的哲學語言關以“語言遊戲”理論爲代表,直接導致了日常語言學派的產生。語言哲學中的隱喻理論也對認知語言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認知語言學認爲語言不是一個獨立的模塊,人的語言能力依附於人的認知能力。認知語言學對傳統語言哲學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對語言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二、語言哲學對認知語言學的影響

1、語境論

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觀點對語言學產生的影響19世紀到20世紀的下半葉當語言學成爲一門獨立學科,對語言的研究也出現了轉向,語言學者們已將語言研究的視角從語言的內部轉移到了語言的外部,從理想語言的研究轉向了日常語言的研究,從純語言意義的研究轉向了語言意義理解的研究。無論是格賴斯會話含義的理論,還是海爾姆斯的交際民族誌學;無論是跨文化交際學,還是交際語言學,學者們都可以蒐集到的日常語言爲研究語料,並着重研究語言外部各個因素對語義理解的影響,尤其是社會文化因素對於人們在社會交際中的影響。關注日常生活,是後期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的一大特點。從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觀點的轉變,我們可以看到,在前期維特根斯坦曾試圖藉助於自然科學語言的角度來把握和理解語言。但是到了後期,他的這種觀點發生了轉變。他深刻地意識到,對活生生的語言的把握,必須從日常生活入手,才能理解其豐富的含義。

從40年代起,維特根斯坦後期的哲學思想和牛津日常語言學派的觀點在美國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維特根斯坦關注日常生活的語言哲學觀點,對日常語言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日常語言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奧斯汀和塞爾等。尤其是塞爾繼承並發展了奧斯汀的言語行爲理論。奧斯汀是英國哲學家,日常語言哲學的代表人物。他的“言語行爲”理論,同維特根斯坦的“語言遊戲”理論有異曲同工之處。奧斯汀的語言三分法,豐富了日常語言哲學的內容。而在這其中,他主要受到了後期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觀點的影響。總之,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觀點分爲兩大部分,而後期語言哲學觀點的轉變,對現代語言哲學,特別是日常語言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關注日常生活,關注日常生活中語言與行爲的關係,是它們共同的特點。維特根斯坦對語言學領域的貢獻是無法估量的,他的影響是深遠的,他在哲學上的地位是無人可以取代的。他後期的語言哲學思想直接導致了日常語言學流派的產生,甚至在許多新興語言學流派的理論中都能發現他的思想印記。對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思想的分析,有助於語言學專業的研究者更好地學習和研究語言哲學理論,更能啓發我們去深思和探索語言的本質。因爲上世紀哲學的語言轉向,同時也催化了語言學的哲學轉向,而對語言哲學的思考必能促進和加深對人類自身的認識。

維特根斯坦是語言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語言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邏輯原子論的奠基人,20實際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他的理論影響深遠,並且和認知科學研究有着密切的聯繫。我們一般認爲,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分爲前期和後期,這兩種思想都與語境有關,語境與語言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前一時期他的哲學理論的核心是圖式說。在他這一時期的理論中,圖式作爲重點被創造出來的關鍵在於,圖式在與它所對應的對象是具有共同點的,這種共同點和一致性就是一致語境。維特根斯坦後期的思想是着重實際看中使用的過程,這樣對認知學科中主觀意識的解釋起重要作用。他主要從物理實在方面來解釋,加強對人自身的研究,使得這個問題的解決不僅是從邏輯進行的,還從心理角度進行探討。維特根斯坦後期的語境觀對認知哲學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使其從對知識邏輯語言的單純研究中解放出來,進行系統規範的研究,將知識同環境、心靈、現實存在相結合而進行研究。維特根斯坦的語境論對情緒認知影響巨大,使我們知道認知主體要同外界發生交互關係時,必然在一定的情境下親自涉身感受,這樣就強調了環境對知覺的重要性。在認知研究過程中,情境認知和涉身認知是兩個主要方面,從表面上看,情境認知是一種以環境爲基礎的認知,涉身認知是針對人自身的認知,這兩種需要相互融合,在環境和事實的基礎上,加強對人的理解和認識。

我們生活的世界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唯我的世界,而是一個與他人互動的世界。維特根斯坦前期和後期的思想體現了這一點,尤其是從他後期哲學觀點的巨大轉變中可以看出,只有將自己融入現實真實的世界中,從能夠向真理和確定的知識邁進,否則只會多走彎路,不會有所進步的。 2、語義論

二十世紀哲學的“語言轉向”以來,語言意義的問題成了哲學關注的焦點,有人認爲意義理論已經替代認識論成爲全部哲學的出發點和基礎。因此,喬治米勒就是從心裏語言學和認知語科學的角度發展了意義理論。米勒就是從心裏語言學和認知科學的角度發展了一樣理論。米勒將語言問題作爲認知心理學研究中的重要問題,強調語言意義的作用。認知語義學認爲,語言和認知存在於人們的頭腦裏,所以語義必須按照心理現象來描寫。米勒尤其重視對詞的意義研究,認爲理解詞義爲理解更大單元的語義現象奠定了基礎,是理解語義現象最重要的一部分。米勒在意義問題上持心理內在學說,堅持語言意義的心理內在立場,認爲意義是心理建構的結構,而且意義的組織方式也呈現出心理結構特徵。認知語義學在哲學領域也顯示了特定的優越性。首先,認知語義學更有利於對日常語言的語義分析,體現了語義學研究的自然化趨向。其次,認知語義學的作用機制強調了在語義分析過程中對言語者雙方主體性的堅持,這樣可以通過語義分析的過程將“理解的主體”和“被理解的主體”進行有效整合,把語義分析的形式規範性與言語者的心理自然性有效的結合。米勒認爲對認知的研究之所以要包括對語言的研究是因爲語言不僅是言語使用者的表現,而且還是一種能力,“對心智最好的研究就是研究其言語系統”。因此,這種語義學可以更加確切地合理地反映意義知識的形成與產生,從而在更高的層面上推動語義學的新進展。

認知語義學以心理實體來標定一個語言表達的意義。認知語義學家認爲語言表達的意義是心理性的。語義是從語言表達到認知結構的映射。語言本身是認知結構的組成部分,而不是獨立所在的一個實體。認知語義學所強調的重點是詞彙的意義而不是句子的意義。一個語言符號不是一個事物和一個名稱之間的聯結,而是一個觀念和一個聲音模式之間的聯結。認知語義學的主要原則有:1、意義是存在於認知模式(不是可能世界中的真實條件)中的概念。2、認知模式主要是由直覺決定的(意義並不獨立於知覺)。3、語義成分以空間或拓撲客體爲基礎(不是可以根據某些規則系統而組成的符號)。4、認知模式主要是形象-圖式性的。形象-圖式通過隱喻和轉喻方式而轉換。5、語義學基本上是服務於句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由句法決定,句法不能被獨立於語義學而描寫。最後一個是語義的概念體現原型效應,認知語義學是以概念空間這一思想爲基礎發展起來的,根據認知的觀點,語義學是語言和某一認知結構之間的一種關係。

三、總結

語言哲學和認知語言學之間的關係源遠流長。西方哲學的語言研究爲認知語言學奠定了理論基礎,認知語言學的獨立及其發展進一步推動了語言哲學的研究,語言哲學的研究成果反過來又推動了認知語言學的發展。對於認知語言學這門新興的學科的發展與研究還有很多需要我們繼續爲之努力的地方。

【參考文獻】

[1]陳嘉映。語言哲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

[2]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M].商務印書館,1996

[3]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M].商務印書館,1996

[4]胡壯麟。語境研究的多元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xx(3)

[5]薩皮爾。語言論[M].商務出版社,1985

[6]郭貴春。語義學研究的方法論意義[J].中國社會科學,20xx(3)

[7]盧植。認知與語言[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xx

碩士畢業論文 篇二

摘 要:教育管理主觀論從字面上理解,顧名思義不是對教育管理問題的客觀理解,而是夾雜個人價值觀的主觀解釋。

關鍵詞:教育管理主觀論;教育管理;理解

要真正理解教育管理主觀論並加以運用,只從字面理解教育管理主觀論是不夠的,我們還得從它產生的時代背景,理論依據對它有更深入的理解,才能更好的運用於實踐。

一、教育管理主觀論產生的背景

教育管理主觀論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它的代表人物是是加拿大的著名教育管理思想家格林菲德。教育管理主觀論是在批判教育管理科學論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新的教育管理理論體系。教育管理科學論注重對事實問題的研究而把價值問題排除於教育管理之外,目的是把教育管理理論建設成爲像工程學或醫學那樣的科學理論。格林菲德批判了科學主義教育管理理論的諸多缺點,如強調管理的“科學化”、排斥價值的存在、管理不關注個體等。以格林菲德爲代表的一批學者提出了一種新的教育管理理論,即主觀主義的教育管理。強調個體在組織中的重要作用,認爲教育管理是具有價值的活動。

二、教育管理主觀論產生的理論基礎

教育管理主觀論從康德、韋伯、新科學理論和文學藝術理論中尋找思想支撐,繼承了康德的哲學思想,吸收了韋伯的理解社會學思想,這成爲教育管理主觀論的重要思想基礎。教育管理主觀論還受到以庫恩和費伊阿本德爲代表的新科學主張的影響。這些思想與理論成了教育管理主觀論的產生的理論基礎。

三 、教育管理主觀論的主要內容

1、人的意圖、價值、習慣和信念是構成組織管理的重要要素

教育管理主觀論認爲將組織管理當做自然客體、一種完全獨立於人的行爲、情感和目的而存在的觀點是錯誤的。組織管理與個體緊密相聯,人們以種種不同的方式對組織進行着解釋,不同的人基於自己不同的意圖、經驗和價值對組織和組織中的事有不同的看法,組織是意志、目的的外在表現。組織不受科學法則支配,而是受人的意圖和決定所指導。許多理論研究的是組織的結構,而教育管理主觀論強調組織中的人的研究。

2、教育管理是具有價值的活動

教育管理科學論主張決定問題可以用理性的邏輯的術語進行解釋,格林菲德認爲這是一種狹隘的科學管理觀。他認爲廣義的科學管理概念不僅研究事實問題,還要承認教育管理具有價值,承認價值是日常生活和管理中各種行爲的動力。教育管理本身是和人的活動緊密相關的,價值是人和事物相區別的重要特徵,人的價值是主觀的,是客觀與主觀的一種滿足關係。教育管理主觀論摒棄組織可以爲科學所控制的觀念,認爲教育管理是具有價值的。

3、所有觀察都與特定的理論聯結在一起,不存在純粹客觀的觀察

教育管理主觀論認爲所有的觀察都是在一種先入爲主的觀念的影響下或者是說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的觀察。所有的觀察都涉及一定程度的解釋,觀察是用理論來作爲支撐的。用哪種理論來進行觀察沒有統一標準與模式,而是由我們自身的趣味、價值、主觀偏愛這些因素所決定的。客觀的理論選擇是不存在的,理論的選擇是個人價值偏好的一種表達。

4、理論研究的任務在於努力理解並發現爲什麼不同的人對於同一組織管理現象可以做出如此不同的解釋

認識是主觀性的,每個人對組織的認識和理解都不同,組織是人們對它陳述的結果。主導人對組織進行解釋的是人們的主觀意志和價值偏好等非理性因素。因此,把握組織的本性和管理就必須重視人的價值觀、主觀意志、意願等非理性因素,理解並發現爲什麼不同的人對於同一組織管理現象能做出如此不同的解釋。理解組織管理,就要理解組織管理中的人,和他們所持有的種種想法以及行爲信念。通過理解人們在解釋現實中存在的種種差異性,探尋個體行動的主觀規則。

5、就教育管理世界的探索而言,文學藝術的認識方式較之科學的認識方式更爲妥恰和有效

科學的認識方式一般是以概念和抽象的數學語言來表達,而文學藝術認識方式一般是以形象的形式來表達。科學認識方式遵循的是客觀性原則,而文學藝術的認識方式並不強求有事物可驗證、實物可對應。文學藝術的認識方式是指對人的情感的、藝術的、審美的和道德評價的認識,它是描述性的、非理性的,沒有明顯的邏輯和推理,本質上是一種人文的認識。它比起科學的認識方式能讓人對對現實進行根本的強有力地洞察、理解和鑑賞。

四 、教育管理主觀論產生的影響

1、重視從“自下而上”的視角來分析問題,強調對話管理的重要性

教育管理主觀論強調個體成員的觀念和意識,強調個體的情感、希望、意志等,強調個體體驗的重要性和個體對事件的理解與解釋。由於個體的價值和經歷不同,他們對發生在學校組織中的各種事件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和體驗。管理者要照顧到個體的這些差異,傾聽不同個體對事件的不同理解,針對每個個體的情形進行判斷,然後做出一定的權衡,而不是從一個抽象的組織目標出發,進行計劃和控制。

2、強調內在制度及制度的共同建構

內在制度是相對於外在制度而言的。外在制度是由權威外在設計出來的,由上級強加於組織的制度,一般需要靠指令和計劃來推行。內在制度是相對於外在制度的羣體內的隨經驗和自身的認可而演化成的制度,它以自發自願的方式來對組織成員的行爲進行調節的。主觀主義強調組織中個體意願和價值的重要性,強調組織成員對規則的解釋。組織成員更願意遵守自己所創生的、爲自我所承認的制度,而不是從外部所強加的制度。

3、從重視組織結構、規則的研究轉向對人本身的研究

教育管理主觀論者認爲組織是人所創造出來的社會現實,將人即組織成員放在了問題研究的核心。組織結構是人與人互相作用的產物,以此主觀主義對人的關注遠遠超過對組織結構和規則制度的關注。個體理解重要性的強調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和認識學校和組織的管理。要進行成功的管理,就應該對組織成員的不同價值觀和動機有所瞭解。教育管理活動是人的活動和爲了人的發展的活動,不是最終可以爲機器所替代的技術活。不能離開人來談組織的管理與決策,應當重視人的價值和人的非理性在管理和決策中的作用,肯定了個人在組織機構中的重要性。

4、重視質性研究方法的應用

以實證主義的方法從事教育管理研究固然有許多 優點,但是由於在教育管理研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侷限,它不能有效的揭示出對於人的動機、價值和態度等對教育管理有重大影響的因素。針對實證主義在研究教育管理問題上的侷限,教育管理主觀論者開始力圖擺脫邏輯實證主義方法的桎梏,尋求定性方法,如格林菲德的文學藝術的認識方式等。質性研究方法是一種綜合的研究方式,包括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敘事研究等研究方法。

五、總結

總的來說,教育管理主觀論豐富了對組織管理和教育管理的認識。相對於傳統的結構功能主義的教育管理,主觀主義教育管理者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闡發了關於組織、科學以及管理的內涵:突出強調了人在組織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和差異性,把教育管理學看成是一門認識人、研究人和理解人的科學,較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更爲複雜,也更爲高級。任何理論都不可能是純粹客觀的,必然要受到人的主觀偏愛和價值觀念的影響;強調教育管理學要關注現實管理生活、現實的人的生存狀態。這些對於教育管理理論和教育管理實踐都具有重要的啓迪和指導價值。該理論極力反對科學主義、實證主義和理性主義,強調教育管理的個體性和價值性。其實,教育管理作爲一門社會科學,既有自然科學實在性的一面,又有人文科學批判性和理解性的一面,我們不能在強調這一面的同時,忽視了另一面。

總之教育管理主觀論豐富了我們對教育管理的認識,爲我們研究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新的方法,但它只是我們分析教育管理理論和從事教育管理實踐一種視角,是對以理論運動爲代表的科學主義教育管理的一種豐富和完善,而不是替代。

碩士畢業論文 篇三

1、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2、金融控股公司式的混業經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淺析我國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的前提條件的完善與發展

4、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的風險分析

5、論互聯網金融風險防範與監管的分析

6、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衝擊及其對策研究

7、金融控股公司式的混業經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辦法

8、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的限制性因素及應付措施

9、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的風險分析

10、人民幣國際化的潛在危險分析

11、人民幣升值後提高我國外貿企業國際競爭力的舉措

12、人民幣國際化的現實障礙與對策分析

13、人民幣貶值對我國房地產市場的影響

14、論互聯網金融風險防範與監管的分析

15、淺談我國第三方支付的風險及監管

16、我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與風險防範

17、國有商業銀行縣域支行發展研究

18、利率市場化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創新

19、經濟新常態下的農村小額貸款發展

20、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商業銀行影響的研究

21、淺析外匯期貨在我國的發展前景

22、從日元國際化看人民幣國際化

23、歐洲負利率及其經濟影響

24、我國汽車金融現狀問題及對策

25、××省農村支付環境現狀及政策建議

26、我國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的發展探究

27、美聯儲量化寬鬆對石油價格的影響及中國的對策

28、××省私募股權投資市場的發展現狀

29、民營銀行的發展及問題分析

30、我國綠色信貸的發展問題分析

31、中國外匯儲備問題研究與對策

32、地方債務風險與銀行信貸的關係

33、××省小額貸款公司問題的研究

34、信用卡風險防範問題的研究

35、我國第三方理財機構調研

36、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及對策分析

37、××省農村信用社信貸支農的發展障礙及對策

38、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發展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39、我國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40、我國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及其防範

41、我國民營銀行發展的難點及對策探究

42、p2p網貸的風險探析及防控對策

43、我國小微企業融資難題與對策

44、我國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的風險與控制研究

45、我國外匯儲備的成本與收益及管理建議

46、股指期貨對我國證券市場的影響

47、基於P2P網貸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研究

48、當前我國P2P網貸內部風險管理問題研究

49、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抵押物風險探究

50、中信銀行對公信貸貸後風險管理研究

51、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52、××省農業保險發展問題研究

53、小微企業融資困難問題及其對策研究

54、在中國推行以房養老的障礙及對策分析

55、個人住房抵押貸款違約風險管理分析

56、××省農村信用社操作風險研究

57、中小銀行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策略研究

58、P2P平臺與小微企業融資合作可持續性的探討

59、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研究

60、我國商業銀行汽車金融業務的發展路徑分析

碩士畢業論文 篇四

摘要:碩士畢業論文是培養化學類專業學生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文章分析了化學類碩士畢業論文在選題、安排時間、實驗室條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在實踐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促進化學類專業碩士畢業論文實踐模式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化學;碩士畢業論文;實踐模式

基金項目:綿陽師範學院教改項目(Mmu-JY1545);綿陽師範學院科研啓動項目(QD20xxA006)。

作者簡介:李輝容(1976—),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無機化學、納米材料。

化學類碩士畢業論文作爲化學類專業碩士生培養方案中最後一個實踐性的環節,要求學生運用已學到的專業基礎知識選擇論文選題、查閱並收集相關的文獻資料、設計與實施實驗方案,並根據實驗結果進行數據分析而得出結論,最後形成畢業論文。文章從化學類專業碩士論文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出發,提出了化學類專業碩士畢業論文實踐模式改革的重點。

一、化學類專業畢業論文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選題新穎性不夠。

選題是畢業論文過程中的首要環節,目前主要採用教師正在進行的科研課題,很少有學生會根據所學的專業知識自主選題。就近幾年化學專業碩士畢業論文的選題情況來看,儘管多數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所選的選題比較合理,但仍有不少畢業生的論文選題存在許多問題。如同一老師所指導的碩士畢業論文連續幾屆的選題相似度較高,實驗目的、實驗藥品與材料、實驗路線都出現某種程度的相似,選題單一。

(2)畢業論文與找工作、考研相沖突。

碩士生畢業論文在培養方案中往往安排在最後一個學期完成,學生考研和找工作與之衝突,這對畢業論文的開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據調查,有些學校班級考研人數達到一半以上,競爭日益激烈,考研學生不得不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考研上。另外,畢業生擇業在時間上正好與畢業論文相沖突, 學生爲了在限定的時間內找好工作, 就把畢業論文放到了從屬位置,對論文的實驗工作投入明顯不足。

(3)實驗室條件限制。

在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的背景下,學生人數連續增加,而教學資源的投入又相對滯後,導致學生在做畢業論文時,實驗中所需的實驗場地和設施卻得不到保障,從而限制了碩士畢業論文設計的進行和質量。

二、化學類專業碩士畢業論文改革的重點內容

(1)採用分組組合的方式。

根據化學類各專業的特點,教師可以把碩士畢業論文設計的學生根據分組組合的方式進行組合,把學生按畢業論文設計中需要實施的實驗類型分到同一個組,組裏的成員可採用相似的實驗過程但選用不同的實驗試劑與材料。採用分組組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分組指導後,學生學習就不再是老師和每位學生之間的互動,而是同學之間共同交流學習的過程。論文選題環節的時候,組合內的學生就需要對實驗設計和內容進行交流,並對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改進方法。

(2)校企聯合指導畢業論文。

校企聯合指導大學生的畢業論文是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畢業的學生畢竟要走出校門到社會上工作,因此這也符合了畢業班學生對化學、化工類企業生產和經營的興趣。化學、化工企業需要生存,同樣要面對創新這一課題,而企業往往缺乏人才,但卻擁有充足的經費,這爲雙方合作奠定了基礎。

(3)教研室定期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由於完成畢業論文時間不長,這就需要指導教師加強對自己課題組的實驗督促工作。讓學生和老師展開討論,這樣既督促了實驗進程,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協作意識。

(4)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論文完成過程中, 指導教師爲學生把握好方向, 給予學生必要的啓示, 但不能陪作, 更不能包辦。

三、結語

對於化學類碩士畢業論文在選題、安排時間、實驗室條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採用實驗分組組合方式、校企聯合方式、教研室學術交流活動,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碩士學生畢業論文的質量, 從而使學生能夠完成較高質量的畢業論文。

參考文獻:

季俊傑。實踐型畢業論文改革的理論與實踐。高等農業教育,20xx,(7): 58—61.

宋崇富,田志美。提高化學類碩士畢業論文質量的思考。科技創新導報, 20xx,(23):234—235.

碩士畢業論文 篇五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我的碩士論文題目是《高中立體幾何空間向量教學實踐探索》,本篇論文是在朱德全教授的指導下完成的。在此,我十分感謝他長期以來對我的精心指導和大力幫助,同時也感謝各位評審老師對我這篇論文的審閱並出席本次答辯,以下是本篇論文的選題緣由、目的,資料收集準備工作以及文章結構。

一、選題緣由、目的

向量進入中學數學教材,是近幾十年來國內外教學改革的一個主要特徵。空間向量引入立體幾何是數學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它是一個具有幾何和代數雙重身份的概念,具有特別廣泛的教育價值。用它來解決部分立體幾何問題,可以大大降低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我們的教師在空間向量這一部分的教學中的難點和焦點在於:空間向量在立體幾何中如何運用?空間向量在立體幾何教材中怎樣安排?如何在立體幾何的教學中,正確處理好空間向量和傳統方法的關係?怎樣設計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本部分的內容?爲此我進行了高中立體幾何空間向量教學實踐探索。

二、資料收集準備工作

自選定題目後,本人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閱讀資料,擬定提綱,問卷調查與分析,寫開題報告初稿、定稿,碩士論文初稿、修改等一系列程序,於3月正式定稿。

三、論文的結構

本文從空間向量引入高中數學的必要性入手,研究了空間向量的基礎知識和空間向量在高中立體幾何中的應用,對高中教材中的立體幾何空間向量進行了教學分析。本研究主要採用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和行動研究法,對瀘縣二中數學教師和高二年級的二十七個班級的學生樣本進行調查,集中研究空間向量對立體幾何教與學產生的影響。

全文總共分爲七個部分,約四萬七千多字:

第一部分是緒 論

闡述本研究的時代背景和現實背景;通過文獻查閱研究,瞭解國內外空間向量引入立體幾何的教學研究前沿的狀況;從而界定核心概念、擇取研究視野與方法、確立本研究設計與核心觀點。

第二部分是空間向量進入高中立體幾何教學的必要性

基於兩點:高中立體幾何引入空間向量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

第三部分是空間向量的基礎知識和空間向量在高中立體幾何中的應用

回顧高中立體幾何教材中的空間向量的基礎知識:包括向量的起源和發展、空間向量的相關概念及表示、空間向量的基本定理和空間直角座標系的建立。

闡述了空間向量在高中立體幾何中的主要應用:確立空間位置關係、解決角和距離問題,體現空間向量是處理立體幾何問題的強有力工具,相比於傳統方法更具優越性。

第四部分是研究教材:高中教材中的立體幾何空間向量教學分析

首先對高中立體幾何新舊兩種教材進行對比,分析 “空間向量”這部分內容在立體幾何這一章中的安排,進而研究高中立體幾何空間向量教材教學方法。

第五部分是對高中立體幾何空間向量教與學的調查與分析

我於今年2月對我校高二年級進行了問卷調查--學生學習空間向量和教師對空間向量教學的調查。

調查的目的:瞭解普通高中立體幾何空間向量教與學的現狀,發現:高中生在運用空間向量來解決立體幾何問題時所犯的主要錯誤。

【有:(1)建系不合理;(2)求錯點座標;(3)不會求法向量;(4)思路不清晰;(5)計算錯誤,等。因此,他們在建系、求點座標以及利用向量求空間角和空間距離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難。此外,由於受到“向量解題簡單”思想的誤導,在什麼情況下選用向量法解決立體幾何問題,也是學生遇到的困難之一。】

同時,存在着部分教師對空間向量持迴避態度。

【總之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空間向量方法在解決立體幾何問題時要發揮其優越性的前提是要求學生有足夠的向量知識儲備。

(2)在教學中,教者不能有意無意地給學生傳遞這麼一個錯誤信息--空間向量解決立體幾何問題是萬能的。

(3)在教學中,除了要教給學生必要的數學知識,更爲重要的是要傳授給他們關於數學學習的能力方面的東西。】

第六部分是高中立體幾何空間向量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及實踐效果分析

我針對高中立體幾何空間向量作了教學設想,進行了教學方式探索,以啓發式和探究式學習的教學方式作出立體幾何空間向量部分的教學過程設計,以《空間向量的夾角》爲例作了教學設計案例,最後進行了教學實踐效果分析。

從中數據分析可以得出,筆者對立體幾何空間向量的教學設想、教學方式和教學設計的教學實踐效果是比較好的,能在空間向量教學這一知識板塊的研究上,能給予同行以幫助或是提供參考,這也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所在。

第七部分是關於立體幾何空間向量教學的基本結論和建議

(一)研究的基本結論

1、空間向量引入立體幾何很有必要,還需要加大普及。教學上基於以下兩點:

(1)空間向量的引入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2)空間向量的引入降低了對學生空間想象能力訓練的要求。

2、用空間向量方法在立體幾何題的教學實用性上明顯優於傳統方法,但不能完全摒棄傳統方法,正確處理傳統方法與空間向量法之間的關係,二者有機結合、相得益彰。

(二)教學建議

1、注重以新的理念指導教學

2、注重向量概念的教學

3、注重空間向量運算的教學

4、注重空間向量法與傳統方法的對比

5、注重向量應用的教學

經過本次碩士論文寫作,本人學到了許多有用的東西,也積累了不少經驗,但由於本人能力有限,在許多內容表述、論證上存在着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多多指教,我將虛心接受,進一步深入學習研究和教學實踐,既使該論文得到完善和提高,也提高教學實踐水平。

以上是我對自己的論文簡單介紹,請各位老師提問,謝謝。

碩士畢業論文 篇六

【摘要】從開始學習語言時我們就有許多問題:人類是怎樣理解語言的?從出生到長大成人我們的語言理解水平經歷了一些怎樣的階段?語言學的終極價值是在追求什麼?這些就是語言學家在研究的問題,而微觀語言學(音系學,詞彙學,結構學,句法,語義等)是研究這些宏觀問題的基礎,這也是在喬姆斯基之後,語言學所要解決的“終極問題”,更是我們學習語言學的意義所在。

【關鍵詞】語言學的意義;語言學的目標

一、語言學形成與發展

語言學(linguistics)是研究語言的科學,語言學不是學語言。語言學的歷史非常古老。人類最早的語言研究是從解釋古代文獻開始的,是爲了研究哲學、歷史和文學而研究語言的。中國在漢朝時產生了國小,包括文字、音韻和訓詁。在印度和希臘,公元前4世紀到3世紀,就建立了語法學。現代的語言學建立於18世紀初期,隨着西方語言學家發現了印歐語言與梵語之間存在類似之處,產生了歷史比較語言學,旨在尋找各種語言的原始語。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溝通方式,在生物或心理層面上反映人類高度演化的心智能力,在社會文化層面上反映人類文明進步。語言學就是要研究人類最核心本能的語言能力,透過對口語、書面語甚至手語進行分析和研究,進而瞭解人類的本質。

除了認識人類語言本質外,語言學研究還具有多種應用價值。在語言教育方面,藉由對於語言本身的瞭解,編成各種詞典、文法書、教科書供人學習語言,也有助於改善應對語言學習過程中遭遇到的困難與錯誤的能力。在不同語言翻譯方面,語言學理論對於筆譯和口譯有更多具體的指導,也有助於利用科技來進行機器翻譯。

二、語言學的意義

要想探尋語言學的意義,需要先對它做一個界定,我們所說的是廣義上的語言學還是狹義的?廣義的語言學包括普通語言學(詞彙學,句法學,語言學史,語義學等核心構件),和應用語言學(這個領域範圍更加廣泛,外語教學,特殊行業語言比如法律用語,語用學)還有一些基本上已經跨學科的語言學(神經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社會文化語言學等)。狹義語言學基本上就指語言學核心構件了。

討論語言學的意義,一是爲了探尋人類本質,是探尋人、宇宙,以及人和宇宙的關係之本質。所以早期的時候,有些語言學家也可以說是半個哲學家,有時候他們甚至是學數學然後半路轉行的,還有的後來變成了政治上很激進的人;二是爲了促進人類之間更好的交流,比如如何語言學習的本質是什麼(先天的還是後天的),語言學習的過程是怎樣的(每個人學習同一門語言的過程是一樣的嗎?學習不同的語言,其過程是一樣的嗎?)。

如果說要追尋語言學的現實意義,學它到底有沒有用?那就要看近年來非常火爆的語料庫語言學了。語料庫語言學所體現的觀點是,我們應當去探尋語言的實際使用狀況,而不是語言應該怎麼用。換句話說,語法書是告訴我們應該怎麼用語言的,語料庫是告訴我們使用這門語言的絕大多數有教養的人在真實語境中是怎麼用的,它具有統計性,客觀性和規律性。

這樣的觀點導致了詞典編纂的大變革,教科書編寫的改向,甚至是教學法的新技術。我們就會看到許多詞典等基礎學習工具的出版發行是以語料庫爲基礎的,更有甚者編者是專門搞語料庫的學界前輩。

另外要提到的就是機器翻譯了,有沒有想過Google翻譯是如何運作的呢?語言學家最初對語言的分析,將語言變成可操作有規律的單位,這點肯定是一個契機。但是現在的機器翻譯,多半是靠統計來提高翻譯的準確率和可讀性,其原理和語料庫語言學就差不多了。

所以,我們說,語言學發現人類語言所具有的內在規律。

爲什麼英語教學從前是側重教語法句型,而後來不斷變革在情景對話中去教同學們英語嗎?爲什麼改變了老師在課堂中的角色,不讓老師在講臺上幹講,而要求同學們進行互動嗎?這些就是將語言學運用到教學中的功勞。有道詞典、金山詞霸是怎麼進行機器翻譯的嗎?這還要得益於喬姆斯基研究的句法結構,這是語言學和計算機科學結合的實例。爲什麼一些文學作品讀了之後會有“恐怖”,“高興”等感受?這也是由於作者的選詞和你本身對這些詞知識儲備的因素。這是語言學運用到文學中的實例。

這僅是語言學運用的一小部分。還有與人類學的結合,與社會學結合,與符號學結合,與翻譯結合,與醫學結合治療失語症,與心理學結合進行心理分析等等。只要有語言的地方几乎都有語言學的影子,語言學家的研究就在於能發現這些你沒有意識到的卻平常在運用的內在規律,對人類進步做指導。

人類的生活離不開語言,更清楚地瞭解語言,從未知走向已知,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發展。

三、語言學的目的和價值

語言學的終極意義問題,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索緒爾的年代,語言是一種符號,語言學的研究如同解碼,是在探尋符號後的規律。在薩丕爾的年代,語言是社會化的交流工具,研究語言實際上是人類學的一部分,是人類社會在語言上的反映。在斯金納的年代,語言是一種心理現象,人類是會說話的小白鼠,我們試圖用反射來解決一切問題。而到了喬姆斯基的年代,語言則是一種認知現象,是人腦機能的一部分,對語言的研究,歸根到底還要回歸到對人腦的研究。而在喬姆斯基之後的年代裏――我們不知道,也許語言會是人腦機能和外界刺激的綜合體,也許會是別的,只是我們還沒有發展到這一步。如果之後對於語言有着更進一步的研究,也許我們將脫離有關人腦的討論,進入別的領域,語言學的終極意義也會隨之改變。

這個問題,在所有的語言學教程裏,如同一個幽靈一般飄浮着,揮之不去,卻沒有實體。在20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的教程裏,這基本上是一句空話,八十年代末期有了心理學的支持,新千年之後則有了腦科學的支持,但是,離這個問題被真正解開,還遠遠不夠。

作爲修行者,我們每個人實際上都清楚,一門學科的終極價值的實現很有可能是在我們有生之年都無法見到的,而見不到的原因,基本上都是一個:不是不爲也,乃是不能也。雖然我們有了FoL假說,有了FOX-P2,但距離真正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還差得太遠。我們對大腦的認識還是九牛一毛,對語言的認識也遠遠稱不上充分,我們甚至到目前都還沒有尋找到七千多種語言之間的必要共性,所以探尋一個適用於每個健全智人的語言機制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不過,這並不妨礙我們在想這些問題。

到此,也就是我所理解的、在當前階段的“語言學的終極意義”。

語言學當前的目標,實際上還停留在最初的兩個層面,因爲我們所做的還遠遠不夠,越抽象的分支(句法、語義)坑得越厲害。不管是理論語言學,還是應用語言學,都逃離不了描述現象和解釋現象這兩個天坑,而在此之上的“解釋的解釋”――也就是當前語言學的“終極價值”――還遙遙無期。好在前兩者至少我們還可以做,雖然完成度不高,但至少有了不斷髮展的理論基礎和合適的方法論,只需要不停填補空白就可以了;而世界上那麼多語言學家,大概有99%都還是在默默地開發着更合適的理論以及拿現有的理論填補空白(包括應用語言學的研究;應用語言學也有自己的理論基礎,並不是簡單的語言教學,甚至和語言教學之間也差得很遠)。

而我們也只是知道,這是我們能做的。在不論哪一門學科面前,我們所做的一切再多也不爲過,就像對語言學的探究,我們就總在追尋一些答案,以求以最完美的姿態瞭解語言的方方面面,甚至是語言的全部,因爲不瞭解語言的全部,就談不上“瞭解語言”,談不上研究語言學,更談不上“發掘人類大腦的真相”。

四、結語

就算在探索語言學意義的道路上遇到再多挫折與挑戰,我們還是會勇往直前,朝着心中的聖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