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畢業論文

音樂畢業論文多篇(必備(多篇)

音樂畢業論文多篇(必備(多篇)

這次漂亮的小編爲您帶來了音樂畢業論文範文大全(必備(6篇),您的肯定與分享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

音樂專業畢業論文 篇一

根據專業教學計劃安排,xx屆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畢業論文設計工作即將開始。爲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保障這項工作順利進行,擬訂以下工作方案。

一、實訓目標

畢業論文設計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集中實踐環節。

通過這一環節的實施,指導學生掌握論文寫作方法,學會調查研究,完成畢業論文設計與寫作,並在論文寫作實踐中得到鍛鍊,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創新意識和專業素質,成爲一名善調查、懂研究、能說會寫的合格的畢業生。

二、論文設計指導小組

組長:

組員:

三、論文設計(寫作)要求

畢業論文是學生畢業前必須完成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要求學生能夠運用在校所學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技能工具與方法等,研究和探討實際工作中的相關問題。它是綜合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論文寫作過程中要求學生做到:

1、應在實事求是、深入實際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寫出具有一定質量的畢業論文。

2、畢業論文選題應在所學專業範圍以內,其形式爲學術論文、研究報告或分析報告。

3、畢業論文應做到觀點新穎、明確,有獨創性;材料翔實、有力;結構完整、謹嚴;語言準確、通順流暢。

4、畢業論文按統一版式的規範化要求(參見系部統一格式),正文字數要求10000-15000字。

四、論文設計實施環節

1、組織動員

時間:xx年4月27日

地點:二教(501)

對象:國貿08級全體同學

方式:集體動員會

班主任(輔導員)要協助做好組織動員工作。

音樂專業畢業論文 篇二

摘要:

對於建築藝術與音樂藝術來說,兩者有着廣泛的審美共通性。本文通過揭示和把握建築藝術與音樂藝術的審美共通性,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人們組織開展建築審美活動時,進一步展開審美想象、深化審美體驗,進一步實現審美超越。

關鍵詞:

建築;音樂;藝術;探究

1.建築藝術與音樂藝術的特性

通過對建築、音樂進行研究和對比,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主要表現爲:前者屬於空間藝術,後者屬於時間藝術。對比建築藝術與音樂藝術,在一定程度上逐漸成爲人們審美的共識。在西方,建築被視爲凝固的音樂。在中國,建築同樣具有音樂美感。在中國無論是宮殿、寺廟,還是園林、民居,通常情況下不注重高大的單體,往往側重宏偉的羣體;在修建建築物的過程中,中國不是追求空間凝固的音樂,而是側重在時間的流動中不斷呈現旨趣和品格。無論是建築藝術,還是音樂藝術,兩者都有着共通性,其中建築所具有的音樂般的韻律和節奏感是關鍵所在。建築藝術憑藉自身的立面造型、平面佈局等獨特的藝術語言,使自己的節奏和韻律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充分的表現。對此,樑思成曾比喻說,連續與重複的一柱一窗,好像2/4拍子的樂曲,而連續重複排列的一柱二窗,就好比3/4拍子的華爾茲圓舞曲。通常情況下,一座建築的內部通常由許多室內空間構成,對於整個建築來說,在空間的形狀、大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同樣存在整體的和諧性。在進行建築審美時,人們在空間之間進行轉移時,通常情況下會出現步移景異的景象。在空間前後轉移的過程中,欣賞着一方面保留前一個空間的記憶,同時懷着下一個空間的期待,使得建築藝術的空間理性特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充分的顯示。

2.數的共通性

對於音樂與建築來說,兩者之間存在數的共通性,主要表現爲:首先兩者之間存在潛在的數的關係,同時需要數學計算做基礎;其次,兩者之間具有一個完整的結構式,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統一體,並且該統一體符合一定的數量關係;此外,在時間和空間方面,它們之間都具有一定的變化和對比。對於建築來說,從設計到施工直至竣工,都伴隨着建築的空間、進深,牆的位置、高度等各種數量關係。置身在建築空間,時刻進行着建築審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體會到,通過人的參與,凝固的空間關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達爲流動的時間關係,對於時空交匯的節奏感與韻律感,人們可以進行無限地冥想。

3.空間感的共通性

通常情況下,建築空間和音樂空間分別屬於實體空間、想象空間,在表現形式方面,二者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從表達方式上,建築空間屬於直觀的,通常情況下,依靠牆與牆之間的相互位置關係進一步限定、表現空間。牆與牆的距離和音與音之間的距離存在一定的聯繫。

4.節奏感、韻律感的共通性

對於建築藝術來說,通常情況下是把人們置於時間中去領略其造型,通過空間的時間化,建築的審美特徵可以進一步被人們所認識,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分感受時間序列的和諧與韻律。對於一個建築物來說,其效果主要依靠這些韻律關係來獲得。對於建築空間的韻律感一般可以從建築外部空間、內部空間兩個角度進行感受。對於建築物和音樂來說,無論是在水平方向上,還是垂直方向彼此之間都有相似的節奏和韻律,並且效果與音樂相類似。

5.建築藝術的審美

對於建築來說,作爲一種藝術形式,通常情況下,一方面要滿足建築本身的實用性功能,另一方面要具備獨特的建築美感。在建築實踐過程中,建築師們通過對建築美感的客觀規律進行不斷積累,同時進行探索和創新,進而在一定程度上設計出建築作品。下面從現實生活出發,對建築的美學現象進行積極的探討,同時對建築藝術中的審美規律進行分析。與其他生物一樣,人類同樣是自然的一個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同樣需要效法自然的準繩,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無論科學技術如何發展,尖端的科學技術、深奧的藝術形式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古代時期的雛形,與自然存在某種聯繫。對於建築來說,不僅是一種物質現象,同時更是文化現象。在建築設計的過程中,建築師將自身的建築理念、情感因素,以及人們的審美追求等因素融入其中,在一定程度上使建築本體實現從物質向精神的跨越,同時將人的“情”轉移到建築中來。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說建築有了不同形式的具象,同時成爲人們情感的物質載體。

6.音樂藝術的審美

作爲一種藝術結構形態,音樂具有一定的獨特性,人類主體的內在審美情感通常情況下通過聲響的方式,在時間運動中的自由組合來表現。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音樂憑藉自身的藝術魅力,進一步對人們的情感進行抒發,同時撥動人們的心絃,並且對人們的惰性進行不同程度的陶冶。同工藝、建築、書法、舞蹈一樣,音樂一般都不摹擬客體對象,風雨雷鳴,鳥語鐘聲等只是對音樂所表現的審美情感與自由想象進行明確的誘導。從某種意義上說,音樂有着聲響,進一步帶有非語義性、非造型性、在現實生活中缺乏原型等特點,這便造成了它作爲主觀的客體性藝術形態的抽象性、概括性和某種程度上的模糊朦朧意味。從對音樂藝術欣賞的角度講,聽衆的審美情感可以很容易越出這種內容意蘊中不明確的朦朧的內心因素,把主體的審美經驗、情感內容因素造成的心境擺進去,達到一種物我統一狀態,從而對這種內容有較具體的感受和接近一般化的觀念。

7.情感體驗是音樂教學中所不容忽視的

情感體驗的重要性。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從心理學角度上講,情感通常情況下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反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對待外界事物的態度,同時也體現了人對客觀現實產生的體驗。從藝術價值來看,音樂是一種最富情感的藝術,通過音樂可以激發和調動人們的情感,同時可以體現個人的修養。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可以進一步獲得、培養情感體驗。

音樂課堂中的情感體驗。通常情況下,情感體驗就是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欣賞者對音樂作品產生的情感反應。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隨着音樂的不斷髮展,學生的情感逐漸產生共鳴,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藝術需求,進一步陶冶心靈情操。作爲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需要採取措施教會學生體驗音樂、感受音樂,同時釋放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喜愛音樂、理解音樂。

創設情境,引導情感投入。根據音樂的情緒、風格,創設環境氛圍,這一過程被稱爲創設情境。通常情況下,可以藉助良好的環境氛圍,幫助學生聆聽音樂,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調動視聽感官,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可以不斷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從根本上說,創設情境就是營造課堂聆聽環境,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聆聽習慣。

着手意境,引出情感共鳴。對於音樂來說,描繪出讓人心動的意境和讓人心醉的情感這是音樂的奇妙所在。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歌曲,還是樂曲,通常情況下都可以從意境着手,以情感爲切入口,按照藝術審美活動的客觀規律,通過想象的畫面和音樂讓學生去表述自己對音樂的情感體驗。然後出示出彩色畫面,聆聽歌曲,讓學生把內心深處感受與歌聲進行結合,同時激起情感共鳴,從內心底深處使人喜歡上這首歌。可以看出,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音樂才能真正進入他們的心靈。

勵創造,引起情感昇華。從本質上說,藝術創新就是藉助其他藝術手段對實踐進行創新,進一步對音樂的情感體驗進行再現,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藝術審美的情感昇華。對於音樂的旋律特徵、結構特點等,通常情況下,可以通過肢體動作、繪畫等進行再現;同時也可以通過樂曲伴奏,或者通過簡單的線條進行表達。但是,這些需要創設一個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通過對課內、課外進行結合,或者通過小組和個人結合的方式進行討論,進一步達到理想的效果。

8.結語

在設計建築的過程中,需要講究主題與形象的統一與均衡、對比與調和等建築藝術法則,與音樂創作藝術法則相比,在美學信息方面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對於建築工程設計者來說,如果能夠了解一點音樂知識,同時提高自己的藝術素質,在這種情況下,在建築創作設計方面,一般會獲得更大的自由,進而在一定程度得到啓迪和靈感。對於音樂和建築來說,雖然兩者屬於不同門類的藝術,各自具有不同性質。“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形象直觀地道出了音樂和建築之間的內涵。

參考文獻:

[1]郭宇箐。中世紀宗教音樂與建築的精神特徵[J].福州師專學報,2001.

[2]唐孝祥。論建築藝術與音樂藝術的審美共性[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07.

[3]吳文瀚。包豪斯精神與西方近現代音樂藝術[J].河南社會科學,2004.

[4]黃欣。從巴哈到庫哈斯———建築與音樂的共時性研究[J].山西建築,2004.

[5]張耀輝。關於建築和音樂的結果[J].南方建築,2006.

音樂畢業論文 篇三

鮮花常常深感遺憾:我有着多變而嬌美的臉龐,可爲何總躲不過風雨雷電的打擊?爲何我的生命如此脆弱?

草兒常常深感遺憾:我有着頑強的生命力,我有充滿希望的翠綠,可爲何我是如此矮小?常常被當作花兒的陪襯?

無可厚非,遺憾像一個伴隨着人一生成長的影子,從咿呀學語的孩童到白髮蒼蒼的老年,遺憾就像串起零散珍珠的繩索,貫穿着喜怒哀樂和生命的始終……

我釋懷遺憾,人的生命五彩斑斕,如果僅僅充斥着酸甜苦辣的滋味,那生命就會像一杯乳白色、沒放調料的咖啡,儘管顏色純白,但也不免有些單調。

古往今來,人們似乎力求避免自己的生命中的遺憾,盡力使自己完美。然而古今中外,在歷史這條悠久的長河中,每個人卻都伴隨着遺憾,哪怕是名人:貝多芬這位傑出的音樂家,在他的一生中,創作出了無數著名的協奏曲,但遺憾的是,當這位音樂家的事業達到巔峯時,他卻喪失了聽力!這對於一位音樂家來說是何等的悲慘的命運?秦始皇統一全國,是何等的偉大,但遺憾的是,由於秦王的殘暴統治,最終不免落個慘敗的下場……

是的,遺憾就像毒藥般令人難受,所以每個人都想避免。但退一步想,遺憾又何嘗不會偶爾展開它那雙美麗的翅膀?遺憾又何嘗不是一種催人上進的藥劑?貝多芬並沒有因爲耳朵失聰而失去對生活的熱情,相反,是遺憾鼓舞了他,才使得《命運交響曲》誕生於世;正因爲秦王朝的遺憾,才使得後世君王明白“苛政猛於虎也”、應體恤百姓的道理……

不知不覺,時間的潮流將我帶進了16歲的殿堂,我遺憾,自己悄然間度過了20xx年;然而我更慶幸,自己擁有在20xx年中所有遺憾交給我的道理……

所有的苦痛都已成爲過去,所有的遺憾也無法再挽回,如今該做的只有度過每一個日子,不讓曾經的遺憾重演。

遺憾就像是一把雙刃劍,聰明的人能正確掌握它,而那些試圖躲避它的人,則會帶來一種損失……

音樂畢業論文 篇四

淺論民族音樂中的美學特質

一、中華民族音樂中傳統文化的體現

中華民族音樂來源於中國人民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建立在民族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審美心理之上,是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相統一的體現,更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的傳承功能。每一個民族均具有自身獨特的音樂與文化,作爲人類古老文明發源地之一的中國,其所具有的民族音樂形式更是承載着其傳統文化的精髓,並具有一定的美學品質。中華民族音樂中更是體現着傳統思維模式與道德理念。中國人民的思維方式會左右着民族人民看待事物所應產生的一種思維習慣與審美趨向,這種思維模式是在長期的文化背景的薰陶下產生的,體現出文化現象的一種深層特質,作用於民族科學、倫理、哲學等等多個領域。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講究“天道”與“人道”,注重“天人合一”。這種哲學思想深深影響着中國古代民族音樂的構成與演化。在古代,民族音樂成爲統治者安定社會,爲其歌功頌德的工具。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年代,孔子所提倡的“禮”與“樂”,以及在政治上所提倡的“封土建邦”和在文化上所倡導的“制禮作樂”,其實質是在維護宗法血緣制度,安定社會秩序。

中華民族音樂中極大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的思想。“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同時也是音樂美學領域中極具美學內涵的範疇。傳統文化中的“和”是指一種哲學思想,講究的是一種長短互補且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模式,在辯證思想中具備一定的和諧統一精神。這一獨具特色的美學範疇極大提升了中華民族音樂中所具備的思想與人文內涵,也使中華民族音樂具備不同於世界其他民族音樂的美學品質。中華民族音樂中所具備的音聲之和是指相互矛盾的事物中總會有相互統一的一面,中和是指各個組成部分均處於一種平和的狀態,各種聲響均呈現出一種和諧之感。民族音樂中所體現出的這種和諧的審美思想是對民族音樂中所體現的思想與人文內涵的一種和諧表現。我們所熟知的音樂由多種元素構成,不同的聲響,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思想情感中都會呈現出一種“和”的審美觀。

從音樂美學的角度看,中華民族音樂中所展現的是一種極具哲學的和諧美。中華民族音樂的內容多通過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文本進行體現,更多表現的是一種具有思想內涵的傳統內容。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內容便是一種具有描述性的內容以及由音響來進行展現的具有邏輯性的內容。兩種不同的展現方式體現在音樂中卻是相一致的,均體現出一種具有幻化思想的多元內容。中華民族音樂同時具備一種體現人與自然與社會和諧統一的藝術審美意境。這種基於感性的審美體驗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體現,凝結出中華民族的藝術精神。中華民族音樂產生於民間,並廣泛流傳於社會中,其中凝結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反映了我國社會歷史與風俗人情,記載着民族歷史。在我國民族音樂中總能展現人民大衆對於傳統音樂文化情懷的歸屬感,對於民族價值觀念的一種審美認同感。

此外,在民族音樂中能夠感受到民族情感始終與社會倫理道德觀念相互融合,重禮教、以樂從禮的觀念在中華民族音樂美學中所展現的則是情感的表達與倫理道德,甚至是社會、政治合二爲一,在一定程度上強調了民族音樂的社會功能。民族音樂除能夠滿足人們的審美經驗之外,還能夠產生一種民族情感的體驗與反應。這樣的反應過程所產生的民族感具有一定的民族獨特規律,這樣的規律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得以形成,通過民族音樂本體形態所反應出的一種民族精神能引發人們一定的民族意識,併產生一定的情感共鳴。總之,在中華民族音樂中所具備的社會性使得民族音樂能夠產生一定的社會凝聚力與向心力。

二、中華民族音樂中的意境美

正如琵琶曲《霸王卸甲》作品取材於楚漢垓下之戰,將楚霸王項羽在交戰中的失利以及別姬自刎的悲劇故事淋漓盡致的展現,運用中華民族音樂中特定的定音方式及定音技巧將作品中速度與力度及音響的更替變化進行重新創編,以期產生一種強烈的戲劇性效果。《霸王卸甲》一曲可看做是一種武曲,具有較強的寫實性與敘事性,其中側重表達了內在的情意,從全曲不同的段落中可看出不同的情緒,從多角度揭示了項羽的悲劇英雄形象。在將該作品的音樂本體特徵進行詳細剖析之後,會對其創作特點及創作意圖有更爲全面的理解,從而曲子的文化內涵能夠躍然紙上,當演奏者運用中華民族樂器將該作品展現時,作品中不同尋常的故事便會變得更具一種美感,聽衆所能感受到的不僅是琵琶藝術的魅力更是民族音樂的美。

中國傳統音樂中所具備的意境美,其中帶有一定的思想性。意境的本質特徵便是生命的律動,在律動中展示生命的美。中華民族音樂雖然有別於西樂,不像西樂能夠運用和聲、復調等將音樂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中華民族音樂運用自身獨特的表現方式將獨具內涵的帶有生命律動感的音樂展現在聽衆面前。如果說西方音樂是相對穩定的,那麼中華民族音樂便是流動的,人們在欣賞的過程中能夠從一種律動中感受到社會、人生中的真諦。在民族審美心理中會將對藝術意境的感知轉化爲一種特殊的審美體驗。從《樂記》中“音由心生”的觀點中可窺探一斑。在民族音樂的審美過程中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內心的感受,注重自身的審美取向,並對音樂本質產生一種心理暗示,在心中產生一種心靈律動,真切感受民族音樂所帶來的動人的生命旋律。

民族音樂被廣泛運用於多種場合,如慶祝典禮、宗教活動、祭祀活動等等,無論在何種場合中均能夠召喚我們的情緒,引導人們去崇敬、去哀悼。它會使人興奮,亦會使人悲傷,能夠使人在鬥志昂揚的狀態中奮勇向前,同樣會使人在悲傷中潸然淚下。人們在聆聽過程中會產生對於此種音樂相應的情緒,能夠將這種情緒轉化爲一種生命的韻律。

三、中華民族音樂中音樂本體的美學體現

中華民族音樂中具有一種審美體驗,其中包含有一種深沉的歷史感,當中國人在聆聽過程中往往會將民族音樂當做是一種具有較強生命力的對象來進行聆聽,在欣賞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一種忘我的審美意境。許多傳世的經典作品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其原因就在於作品中所產生的一種神韻與情態與生命息息相關。正如無數人在聽到略帶悲壯的國樂時會淚流滿面,進而引發對生命的多重思考,這正是中華民族音樂本體形態所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審美感受。如琵琶曲《十面埋伏》,樂曲講述了公元前2世紀楚漢在垓下之戰中,漢軍用十面埋伏的戰爭方法擊敗楚軍的戰爭場面。該作品運用中華民族樂器將對戰爭情節的模仿做到了絲絲入扣。樂曲輝煌與雄偉的風格向聽衆還原了兩軍對峙的場面,向聽衆傳達了啼泣無從的悲壯情感。

該作品的第一部分將漢軍在大戰前所進行的演習進行詳細描述,展現了漢軍雄渾威武的陣容。曲子的開始部分通過模擬戰鼓聲及號角聲將緊張的戰爭氣氛進行描述,給人一種即將拉開戰爭序幕的緊張感。隨着樂曲的進行戰爭的持續升溫,最後到戰爭的結束,項王敗陣,烏江自刎,此時的曲調令人肝腸寸斷,將項羽在四面楚歌中所產生的心理活動予以細膩的刻畫,並將項羽訣別虞姬時的悲泣心情深入刻畫,在樂曲最終結束之時留下滿地悲涼。從該作品的曲式結構及旋律調性的分析中可看出音樂中所富含的美學元素及情感價值,調式調性的轉變在音樂中會始終與作品的情緒相關,在創作中旋律總是貼近生活,力圖還原當時的戰爭場面,並能夠在音樂的描繪中使人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心理變化與情緒轉化,進而給聽衆呈現一種對於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整體感受。當作品在試圖還原歷史場景時,人們會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重溫這段經典的歷史,進而會產生對於歷史人物的全新認識。

中華民族音樂中的美學特質隨着社會的發展也經歷着無數變遷,在中國藝術史這一大的範疇中不斷更新變迭。中華民族音樂的美學本質在於情志的表達。隨着社會歷史的不斷向前發展,資本主義關係的萌芽使得西方藝術觀念與美學思想開始傳入,與我國藝術美學觀念相互碰撞,中華民族音樂中的美學特質開始逐一發生改變。在經歷了一系列的轉折變化後,中國藝術的美學特質從強調主觀情志轉變爲強調對客觀對象一種摹寫與再現。在這樣一種大的藝術氛圍的改變狀況下,中華民族音樂中的美學特徵同樣發生着改變,其本體音樂特徵亦產生一些相應的變化。在經過一系列的探索後,中華民族音樂越來越多的以自身傳統文化爲創作基礎,中華民族音樂中多容納多元音樂元素,較多的呈現出一種動態的、立體化的美學特質。

四、結語

中華民族音樂中的審美內涵具有豐富的文化思想與哲學涵義,對於其中美學因素的分析有助於在時代變遷中弘揚我國民族音樂中所具備的文化思想。弘揚民族音樂中美學特質實際上是在弘揚民族音樂中所蘊含的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更是在剖析美學元素的過程中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外延進行詳細梳理,並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將美學價值進行進一步的傳承與發展。中華民族音樂的本體音樂形態中在注重感受一種意境之美的基礎上,在追求淡泊含蓄美的同時,將音樂思維中所展現出的對於生命的體驗與領悟傳遞給聽者。其音樂形態中既體現出的“和”的藝術境界又體現出一種帶有民族精神的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中的藝術價值充分彰顯。總而言之,在聆聽中華民族音樂時,總能帶給人一種震懾心靈的感受,使人在產生一種強烈的審美體驗之時能夠產生一些思想上的昇華以及對人生的感悟,這樣審美體驗來源於民族音樂的深厚歷史文化積澱,更來自於民族音樂中所獨具的美學價值。

音樂畢業論文 篇五

音樂活動離不開感受,在音樂中讓學生充分的去感受音樂是很重要的。我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創新,學生身上潛存着豐富的創造力和敏感的思維能力,我們要把學生融入到音樂活動中,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開發。從感受音樂入手教學生學習音樂,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表現欲和自信心。會表演、會創編學習積極主動,印象深,記得牢,從而使“學會”變成“會學”再到“創造性的學”,使學生在充滿音樂歡快、愉悅的氛圍中讓學生紮實的學到知識,並利用已學的技能進行創新,發展提高了學生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

在教唱歌曲時,首先讓學生感受曲子,理解歌詞,從而啓發學生表達出來。在學《高高的蘋果樹》這首歌時,我用簡筆畫的方式畫了一個高大的蘋果樹下畫兩個席地而坐的小孩,簡單、明瞭。讓學生聯想自己在樹下會幹什麼?在豐富實際感受的基礎上對歌詞中的詞意有了進一步理解,使其產生相應的感受,然後我用歌詞按照歌曲的節奏來朗誦它的內容,並讓學生學習。當學生學的容易時,他們對自己有了信心,對活動有了興趣,也促使他們會自然的按自己的意願感受音樂、表達音樂。然後我示範演唱歌曲。讓學生學唱三遍後我把畫上的蘋果擦去換上幾個橘子,讓學生來學習創編新的歌曲。最後讓學生來想出還可以換成什麼水果樹。邊唱邊跳對於中班學生來說是他們的發展特點,他們的表現有了粗淺的技能和經驗,他們不但喜歡用歌聲來表達感情,更喜歡用動作加以補充,平時多讓學生觀察自然、生活中的一些啓發,同時也給學生一些示範動作,教給他們一些表達方法。在創編動作時,當唱到“我們唱歌,做遊戲”時,學生都會隨着音樂結合生活中的事創編各種動作;如:兩兩相對拍拍手;幾個人拉成圓圈開心的轉一圈;站在地上點頭等;在創編動作中,逼真的表現出了學生們投入的喜悅之情。

我覺得這樣上有幾個好處:

1、用簡筆畫來代替了原來的圖片,簡單、明瞭,減少了教師準備教具的時間,但卻不影響教學活動的開展。我想這樣的方式可以多用。

2、活動環節清楚,層層遞進。從學唱、仿編到創編,逐步加深難度,使活動富有挑戰性,而不是機械地反覆。而且在學唱仿編不同的水果樹時學生也同時在熟悉、學習歌曲的節奏、旋律。

3、豐富學生的有關經驗。在活動中,有的學生提出換成“西瓜”,於是馬上有學生反對:“西瓜不是長在樹上的”。通過的討論、交流和碰撞,豐富了學生們的經驗。

音樂專業畢業論文 篇六

【摘要】針對通信類專業英語的特點及不容樂觀的教學效果,本文結合教學實踐經驗,總結了通信類專業英語的特點及教學弊端,探討了一種基於互動的“教與學”模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

論文關鍵詞:通信技術,專業英語,互動教與學

隨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全球技術的合作日漸緊密,作爲一個合格的IT行業技術人員,爲更好地瞭解國內外電子通信類技術的前沿動態,很有必要閱讀英文科技文獻。而在閱讀過程中,涉及到衆多電子通信類專業詞彙及相關的英語表達[1],爲此對通信類專業英語的教與學提出了嚴格的要求與重大挑戰。目前,國內較多高校針對通信專業開設了專業英語課程,但由於課程開設時間及特點、教材的選取、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傳統的授課方式等影響,收穫的教學效果往往不容樂觀。一方面,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疲憊,課堂氣氛不活躍,所學與實際應用脫節,更不利於學生繼續深造;另一方面,難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抑制了教學效果的進一步提升。因此,在傳統教學方式下,需要探討一種更爲有效的教學模式,更好地提高教與學質量。

本文根據通信類專業英語的特點及教學弊端,基於教學實踐和信息化技術[2-3],探究了一種合理有效的教與學模式,以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課堂上互動的氛圍,讓教師和學生共同進步。

1、通信類專業英語課程特點及教學弊端

不同的課程各具特點,對於通信類專業英語亦如此。它銜接了基礎英語和通信專業知識,既涉及到普通英語的語法表達,又將通信專業的基礎知識納入到英文表達中,是兩者相互結合的橋樑[4]。首先,是專業性,體現在其特殊專業內容和特殊詞彙上。對於基礎英語中的普通詞彙,在通信類專業英語中呈現出特殊的含義,如bus意爲“公共汽車”,但在通信專業裏意爲“總線,母線”。第二,是靈活性,體現在其句子的結構和詞性的使用上,常使用長句子、定語從句、被動語句等,且同一詞在不同句子中表現出不同意義。第三,是實踐性,能夠將常用的通信技術引入專業英語教材中,並完善該技術的英文表達。

通信類專業英語雖然呈現出其獨特的特點,但由於內外界各種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弊端[5]。基於教學實踐,所出現的弊端可總結如下:

教材內容選取的不合適

在較多高校陸續開設專業英語之時,其教學目標在整個培養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並未明確,選取的教材內容也大徑相同。教材裏內容僅僅介紹固定的通信基本知識,沒有介紹專業詞彙學習、翻譯的技巧,沒有聯繫當前的科技發展動態,也沒有通信技術的實踐環節[6],難以提升課堂的互動氛圍,學生的積極性難以提高。

教學方式的不合理

在教學過程中,雖然採用了多媒體教學,但僅將教材內容做成PPT形式,然後將課文加以串講,將相關詞彙、句子加以翻譯,互動較少,課堂難免顯得枯燥無味,學生對內容的掌握不深刻,學習積極性也相應降低。機械設計論文發表

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

不同層次的高校均開設了該專業英語課,但其在整個培養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及教學目標仍較爲模糊,如課程開設的學分制、師資力量的投入等,重視程度不夠。在師資方面,教師或是通信的前沿掌握不深,或是英語表達能力的不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學的互動效果。

2、通信類專業英語的“互動教與學”模式

結合通信類專業英語的特點,針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弊端,本文探討了一種“互動教與學”模式[7]。該教學模式可以歸納如下幾個方面:

教學內容的更新

對於目前所用的教材,可以適當進行改編,一方面,反映常用通信技術的發展歷程,另一方面,選取IEEE或者Elsevier Science Direct數據庫中無線通信、智能安全、機器視覺、光纖通信等熱點科技文獻,亦或當前先進電子產品的說明書,學生閱讀、翻譯,同時教師可以提出某個問題,鼓勵學生用英文進行討論總結。如此,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了解通信技術,加以最新的通信前沿,既可以增強互動,激起學生的興趣,又可以讓學生在新的應用中體驗如何用英文表達。

教學方式的改進

根據授課內容,創造合適的情景,將學生合理分組,發動學生課後查詢資料,儘量讓每個學生都能用英文發言;教師在傳統PPT講解基礎上,將課件插入圖片、聲音、動畫等,播放國外公開課(如TED、Coursera等)相關視頻,播放過程中教師提取專業詞彙,適當加以講解,學生邊聽邊複述、翻譯、總結,讓整個課堂聲情並茂。而對教材裏的專業詞彙和應用文撰寫等方面,教師可充分採用目前熱門的微課形式,做成視頻共享給學生,讓學生課後學習,以提高學生自覺學習的能力。

注重因材施教和關注度的提高

目前,專業英語課程大多采用大班教學,且學生的英語基礎水平參差不齊,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適當注意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加以調整,特別是在節選視頻學習和情景討論的過程中,要鼓勵英語能力差的同學積極參與;另外,教師在增加專業技術能力的同時,爭取培訓機會、自我學習等形式提高英語表達能力,以更好地活躍整個課堂的互動氛圍。

3、總結

針對通信類專業英語的特點和教學弊端,探究了一種基於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的“互動教與學”模式,一方面,提高了學生學習英文的積極性,深刻掌握專業詞彙和技術的英文表達,熟知當前的科技發展動態;另一方面,提高教師在專業知識、教學技巧上的水平,鍛鍊其英語能力,達到教與學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