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畢業論文

淺探方鴻漸悲劇人生的成因

目錄

淺探方鴻漸悲劇人生的成因

論文摘要……………………………………………………………………………………………

關鍵詞………………………………………………………………………………………………

正文…………………………………………………………………………………………………1

一、方鴻漸人物形象淺析…………………………………………………………………………1

二、悲劇成因之知識分子的文化心裏……………………………………………………………2

三、悲劇成因之愛情婚姻觀念……………………………………………………………………3

四、悲劇成因之社會生存環境……………………………………………………………………4

五、悲劇成因之中國傳統文化成就的人格………………………………………………………6

註釋…………………………………………………………………………………………………7

參考文獻……………………………………………………………………………………………7

[論文摘要]:方鴻漸——錢鍾書先生在其代表作《圍城》中極其用心塑造的文學人物形象。其情感圍城和事業圍城使之成爲那個特定年代文化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們受過西方先進思想的教育,自詡是脫胎換骨的一代,但心理、思想中雙殘留着中國傳統文化的因子,加之動盪的時局,使得他們在面對情感、事業時表現的並不像他們自身想象的沉穩、幹練,相反是在矛盾中逐漸趨身沉默、虛幻甚至是墮落。並且在這樣的悲劇中走完自己的一生。方鴻漸悲劇人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觀上有其自身的文化心理和愛情婚姻觀念;客觀上有社會生存環境和社會傳統文化的影響。本文以文化價值與人物心理爲主線,從知識分子的文化心理、愛情婚姻觀念、社會生存環境和中國傳統文化成就的人格等方面入手探討方鴻漸悲劇人生成因。

[關鍵詞]: 方鴻漸;悲劇人生;成因

淺探方鴻漸悲劇人生的成因

    錢鍾書是我國20世紀一位國內外知名學者,其文學創作生涯中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圍城》被譽爲“中國近代文學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經營的小說,可能是最偉大的一部”【1】。本文從分析《圍城》中主人公方鴻漸入手,探討其悲劇人生的成因。

一、 方鴻漸人物形象

    每個人都會有其自身無法超越的歷史侷限,在中西新舊文化激烈衝突、碰撞的特定歷史背景下,《圍城》中的主人公方鴻漸必然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表現出其自身性格的矛盾性和觀念的侷限性。而正是因爲客觀、主觀因素侷限,方鴻漸的人生無論是在情感方面,還是事業方面都註定是在一個又一個“圍城”裏不斷進進出出的悲劇人生。讓我們走進方鴻漸的人生,簡述一下他的情感圍城與事業圍城。

1.情感圍城

    在方鴻漸的情感生活中有着三位極其重要的女性,即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他們就是三個點,串成了方鴻漸的生命線,也見證了其悲劇的人生。蘇文紈是和方鴻漸同船回國的女博士,曾經在北平上大學時期他們是同學。在方鴻漸看來蘇文紈是“最理想的女朋友,有頭腦,有身份,態度相貌算得上是大家閨秀,和她同上飯館戲院並不失自己的面子”,但愛蘇文紈卻勾不出方鴻漸的愛意,方鴻漸只是把她當作在精神空虛無聊時的“消遣伴侶”。奇妙的是回國後,方鴻漸一次拜訪蘇文紈時,幾乎是一見鍾情地愛上了她的表妹唐曉芙——“摩登文明社會裏那樁罕物——一個真正的女孩子。”方鴻漸與唐曉芙的真心相愛惹惱了蘇文紈,使得其對他們特別是對方鴻漸充滿了敵意。蘇文紈在請來自己的崇拜者趙辛楣刺激方鴻漸未獲成功後,氣急敗壞地向其表妹唐曉芙講了一些方鴻漸的風流韻事,使得唐曉芙感到傷心和失望。面對唐曉芙的怒斥,方鴻漸卻沒有力挽狂瀾,而是草率地了結束原本還有希望可能修復的真摯愛情。在與唐曉芙分手後,失魂落魄的方鴻漸又與周家鬧僵,辭去了點金銀行的工作。而後,方鴻漸和趙辛楣一起去了湖南三閭大學教書,在去的途中認識了孫柔嘉。孫柔嘉是位“剛上場地看來羞縮沉默,日子久了就露出專橫的意志和多疑善妒的敏感”【2】的女性。她爲了得到方鴻漸的愛,巧妙地利用社會輿論,精心設計並導演了“閒話**”、“家書事件”,在方鴻漸“心境老了許多”的情況下與之結了婚。後來孫柔嘉的離去,留下方鴻漸一個人躺在牀上幻想着當年如果和唐曉芙結婚可能會有的情形。這正是方鴻漸悲劇人生的表現之一。

2.事業圍城

    在事業方面,方鴻漸一回國就發出了“職業不容易找,戀愛不容易成就”的感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國家戰事不斷、社會動盪,可方鴻漸靠着掛名岳丈點金銀行周經理的擡愛,在其銀行裏謀了一份月薪一百塊的閒職。方鴻漸對這份閒職並不太熱心,後因情場失意,又與周家關係鬧僵,便辭去了那份“已算不薄,零用盡夠,丈人家供吃供住,一個錢不必貼”的工作。辭去點金銀行的工作後,方鴻漸在“同情兄”趙辛楣的幫助下,和李梅亭等人一起來到了一個地處偏僻的三閭大學教書,但三閭大學並非是方鴻漸想象中的“聖地”,雖然表面標榜傳播現代民主意識,主張國家利益至上,但裏面卻烏煙瘴氣,一羣道貌岸然的“君子們”相互擁擠傾軋,勾心鬥角。僅三年時間,方鴻漸就被排擠出了三閭大學,後再一次丟了工作,重新回到了上海。回到上海後,靠着熱心的趙辛楣的推薦在一家小報社當了資料室主任。在國難當頭時,方鴻漸懷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正義感不打招呼辭去了報館工作。又一次失業的方鴻漸更不願寄人籬下,斷然拒絕了孫柔嘉爲其安排的工作,另一方面他天真地幻想着到重慶去追隨趙辛楣。

縱觀方鴻漸坎坷的一生,他的人生無論是在情感方面,還是在事業方面都是幾經波折之後以徹底的失敗而告終。本人認爲探討造成方鴻漸悲劇命運的成因應從社會生存環境、愛情婚姻觀念、知識分子的文化心理和中國傳統文化成就的人格四個方面入手。

二、悲劇成因之社會生存環境

人的性質中包括自然性和社會性。這就決定了人只能是社會中的人,人的生存和發展都必須依賴於社會。對方鴻漸所處的社會生存環境,作者一開始就作了介紹:戰爭已起,開戰後第六天日本飛機第一次來投彈,炸坍了火車站,大家才認識到戰爭真正打上來了,就有搬家到鄉下避難的人。面對以後“飛機接連光顧,大有絕世佳人,一顧傾城,再顧傾國的風度”的情況,方鴻漸離開富庶的家來到上海,在岳父的點金銀行供職,在點金銀行工作的薪水雖然不菲,而且吃住都不必貼一個錢,但與以前養尊處優的生活相比還是差了很多。以後在三閭大學教書,上海小報館當資料室主任,方鴻漸的生存環境越來越艱難,使其不得不發出“國難時期,萬事節約”的感慨。這非但沒能刺激方鴻漸的積極進取之心,反而束縛了他,使其徒生感嘆。

    當社會環境危及到人的生存的時候,往往會逼迫個體在“生”和“義”之間做出選擇。正如我國臺灣著名學者殷海光先生在其著作《中國文化的展望》中所闡述的那樣:“巨匠高高站在時代巨大的旋力輪子上的時候,正是我們每個個體的生命意義,價值及道德原則受到嚴重考驗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面臨一個重大的選擇:如果我們要求動物性的生存,那麼就得犧牲崇高的理想,犧牲道德原則,犧牲抱負。如果我們保持崇高的理想,堅持道德原則,保持自己的抱負,那麼就難以活下去。這種情形正是孟軻所說的‘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我們正陷於這一十字路口:是‘捨生而取義’呢?還是‘舍義而取生’?這是人生最大的難題。”不同的人在面對這一人生最大的難題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會以不同的方式解決“生”和“義”之間的衝突。方鴻漸儘管誓“不食周粟”而食之,但他還是選擇了堅持道德原則。中華民族傳統道德要求人們特別是知識分子皆視自己的氣節爲生命,寧爲玉碎不爲瓦全。這一價值追求隨着歷史的積澱,每個接受中華傳統道德薰陶的知識分子,其性格中或多或少都會有些正直的因子,即使其行爲與道德相違背,但絕不會在口頭上宣稱自己的不正直。方鴻漸自小在曾是前清舉人的父親的指導下學習國文,而且在中學會考中取得第二名的成績。因此必會深受中華傳統道德的薰染,其性格中必然會有正直的一面。擁有正直性格的人在面對“如果他堅持道德原則和崇高理想,那麼他就難以活下去。如果他要活下去,那麼就不能不放棄道德和崇高理想。結果,他不是難以活下去,就是必須放棄道德原則和崇高理想”時道德要求定會戰勝生物需求,選擇堅守道德,方鴻漸便是如此。

    方鴻漸所處的社會環境是“競利和鬥勢,口頭講道德,說仁義的是爲了宣傳。然而,誰要認真講道德,不被視爲傻子,便是認爲會吃虧”的時代,而且敗壞道德,是獲取維持自身生存所需的物質的捷徑。如出國留學獲得博士學位的蘇文紈在抗戰時期,不惜利用情人關係走私物品,大發國難財。而方鴻漸“撤了慌了還要講良心”的正直的道德堅守,與社會生存環境相矛盾,這就決定了他只能是“老實人吃得虧,騙子被揭破的恥辱,這兩種相反的痛苦,自己一箭雙鵰的兼備了,”悲劇也就無法避免地產生了。

三、悲劇成因之愛情婚姻觀念

從現代文明的婚姻觀念來看,婚姻應該是建立在愛情基礎之上,婚姻雙方地位平等,人格獨立,而中國傳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觀念,子女的婚姻是且必須由父母包辦的,無任何愛情可言。深受封建婚姻觀念影響的方鴻漸父母也爲其包辦了婚姻,只是那個從來未謀面的未婚妻在方鴻漸即將畢業時意外地死去了。方鴻漸由此擺脫了包辦婚姻可能帶來的束縛,而且託那個意外地死去的未婚妻的福,在掛名岳父的資助下出國留學四年。在四年留學期間,方鴻漸“隨便聽幾門功課,興趣頗廣,心得全無”卻沾染了西方現代思想,但那是膚淺的,其骨子裏佔據着主流地位的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特別是道家的無爲思想。道家無爲思想認爲人在現實中是毫無作爲的,主張寡慾、無爭。在此影響下,人的性格往往表現出怯懦。在北平讀書期間方鴻漸受新的愛情婚姻觀念的影響萌發了自由戀愛的想法,斗膽寫了封信給他的父親要求解除封建包辦的婚姻,但在父親的一頓痛罵下這一想法便很快就打消了並且常常自我安慰:“世間哪有戀愛?壓根兒是生殖衝動。”當面對真愛即將失去時,方鴻漸的怯懦的性格有一次暴露無遺。唐曉芙當時只是一時氣糊塗了,方鴻漸只要等她冷靜下來解釋清楚極有可能修復那段真摯的愛情。而方鴻漸沒有鼓起勇氣解釋而是承認自己是不敢再辯。怯懦的性格同時也造就了方鴻漸對於精神上的痛苦和現實的殘酷無能爲力,而是一味地逃避。方鴻漸明知自己不愛孫柔嘉,但無能爲力拒絕她的“溫柔陷阱”,婚後,面對妻子與家庭其他成員的矛盾與衝突,無能爲力奮起,寧可接受失敗。孫柔嘉不滿方鴻漸的怯懦,大罵三聲懦夫後離去,方鴻漸沒有面對這一現實,而是躺在牀上用幻想逃避。儘管方鴻漸有追求美好的愛情婚姻的慾望,但他的怯懦的性格使得他不敢反抗,同現實脫離。因此方鴻漸愛情婚姻觀念有着“在大地方已經玩世不恭,倒白向小節上認真,矛盾得大可笑了”的特點。

    此外,在“唯女子與小人爲難養也”的幾千年傳統文化裏,女性一直都被認爲是男性的附屬品。對於女性來說,男性是她們終生的依賴甚至是她們的幸福所在。蘇文紈、孫柔嘉等在女性必須依賴於男性,沒有自己獨立人格的傳統文化裏,雖然受過高等教育,但她們傳統的婚姻觀念並沒有得到徹底的矯正。法國著名女權主義者西蒙娜。德。波伏娃曾這樣說過:”女人不是生就成的,而寧可說是逐漸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經濟上,沒有任何命運能夠決定人類女性在社會的表現形象。決定這種介於男性與閹人之間的,所謂具有女性氣質的,是整個文明。”正是那些在現在看來是畸形的表現形象是一種文明,蘇文紈,孫柔嘉等人的婚姻觀念都會帶有着保守性。

    從方鴻漸的愛情婚姻歷程來看是,“想攜唐曉芙共進‘圍城’而不得。拒絕蘇文紈想逃避‘圍城’然遭報復,最後不自覺與孫柔嘉共築‘圍城’”。這個悲劇可以說是因襲了傳統婚姻觀念所決定的。蘇文紈在方鴻漸向她表明自己愛的是唐曉芙時,受傳統婚姻觀念的束縛自然會極不大方的向其表妹講方鴻漸的風流韻事。孫柔嘉因深諳傳統婚姻法則而夢想成真與方鴻漸結婚。方鴻漸保守的愛情婚姻觀念與唐曉芙的愛情觀念在總體上是“兩條平行的直線無論彼此距離怎麼近,拉得怎麼長,終合不攏來成爲一體”,再加上他的怯懦的性格是不可能有真正結果的。此外,方鴻漸的怯懦性格也決定了他明知自己不愛蘇文紈,孫柔嘉卻無能爲力地與之將愛情進行到底,甚至與之結婚。婚姻正如法國一句諺語說的那樣是一座被圍困的城堡,城裏人想出來,城外人想進來。方鴻漸因自身觀念的保守性和怯懦的性格帶來的無力抗爭,註定了他只能在愛情婚姻的“圍城”裏進出逃亡,始終尋覓不到自己真正的情感歸宿。

四、悲劇成因之知識分子的文化心理

每個人的心理都是個人經驗積澱和長期的歷史文化積澱的結果。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儒釋道”的文化,儒家思想主張積極入世,而道家思想則主張消極出世。道家的寧靜超脫、不敢爲天下先等觀念,在形成中國知識分子的怯弱、得過且過、無力抗爭等文化心理起了重要的影響。當人們所追求的價值在現實中得不到實現,便會轉向虛無,以虛無重構內心與現實之間的平衡。這時,面對荒唐的現實情況,知識分子爲了求得內心與現實的之間平衡,其文化心理就會向道家觀念靠攏,而不是把自己的欲求轉化爲現實行動,他們只是任其在想象裏逍遙遊,並且導致心理與文化價值相背離。依照生物邏輯,人有了性的衝動就得滿足,可是,依照傳統文化價值,人的行爲必須‘發乎情,止乎禮’,不可以隨便‘亂來’。在這類情形之下,怎麼辦呢?就傳統中國的文化價值來說,這是‘人禽之分’的關頭。在這種關頭,人必須犧牲情慾,而服從道德律令,這也就是所謂的‘去人慾而存天理’。”與之相反,西方現代文化則強調人自身的價值尊重人的個性,其文化價值與心理是相互增長的,這一點,與中國傳統文化截然相反,相互矛盾。在方鴻漸所處的時代知識分子在這樣心理的作用下急切求得自我發展,但起着主要作用的依然是中國傳統文化,這樣就出現了我國著名學者錢穆先生所說的現象,即“辛亥革命以後,西方知識新潮如狂濤般捲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急切從紙堆中鑽出,又不幸落入狂放怪誕的路徑。一時風氣,人人提倡新學,人人自期爲新人”,“而不察西方文化並沒有中國傳統文化之天下觀,即人類之道義觀和倫理觀,其世俗極強烈,權力意志之追求極執着,個性之我肯定極堅決。一切全落在物質與權利之上。如是中國知識分子,自外言之,已不能有超越現實,而作高一級嚮往之精神表現;自內言之,又不能超越小我,犧牲個人,對社會大羣體生之關切。”【3】這樣就形成了知識分子的文化心理即中又西、即新又舊,兩種相互衝突的文化價值使其命運蒙上了一層可悲又可笑的色彩。在方鴻漸身上,其悲劇的一生就是外在的呈現。

方鴻漸是作者詮釋中西文化相互滲透,相互比較而塑造的一個知識分子形象,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對他有根深蒂固的影響,另一方面西方現代文化使他有着追求個性解放、個性自由的願望和衝動。這一複雜的文化氛圍形成了方鴻漸“面對現代社會殘酷的生存競爭和嚴重的精神危機而缺乏對抗所應有的理性、信仰、熱情、和力量。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發自本性的怯懦、迷惘和盲動性”【4】方鴻漸因自身存在固有的性格弱點和文化心理的複雜性,在中西文化價值的衝突中找不到出路,從而註定了他在中西新舊文化價值中不能選擇其中一種來作爲,只能放任這兩種相互矛盾的文化價值在自己身上同時作祟,任其調和且衝突着。文化是一種埋藏在人的意識中的積澱物,在一點外部的條件的刺激作用下便會化作一股強大的心理力量,指引着人們去追求自己所欲求的東西。方鴻漸沒有認識清楚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文化的的價值差別,從而選擇其中一種加以堅守或取長補短,其文化心理是複雜的,這樣方鴻漸只能在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圍城中掩蔽自己的價值欲求, 從而走完悲劇的一生。

五、悲劇成因之中國傳統文化成就的人格

    以儒家思想爲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強調“存天理滅人慾”,即個體欲求必須與社會的道德相符合,兩者矛盾衝突時要壓制自身的欲求以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而這種對個人行爲的約束主要憑藉自身的認同而缺乏必要監督機制和力量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成就人格方面往往出現兩極的情況。正如我國學者徐觀復先生在《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性格及其歷史的命運》中指出的那樣:自本自根的中國文化是如何的根深蒂固;但在道德上卻只能成就少數人,而不易成就多數人。道德的對象是各人自己的心,其尺度也是各人自己的心。心在內裏,可內視而不可外見,可省察而不可計量……既不可能在客觀上擺出來如輕重長短之不可爭;也不能如產業傳承不可易。這種只能信自己而無法傳於他人,只好看自己而不能看他人的格局,若不向上升起而向下墜落,便可一轉而成爲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的格局。因而,中國知識分子常是由文化上以道德之心爲一切的出發點,一轉而爲以自利之心爲一切的出發點,由以一切爲充實個人道德之心之資具,一轉而爲以一切爲滿足個人私利之心之工具;於是中國文化在成就人的人格上,常表現爲兩極的世界。”【5】筆者認爲造成此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中國傳統的文化價值與生物性相背離。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大的特徵是壓制個體的欲求,消溶個性,也就是說,在“天理”和“人慾”相沖突、相矛盾的時候,要求人們“存天理滅人慾”。然而人和動物一樣具有吃喝等生物屬性,即生物性始終都會發生作用。在強大的以“存天理滅人慾”的文化價值取向的文化氛圍中,在生物邏輯與文化價值處於激烈對抗狀態時,少數的人堅守並使自己的行爲與社會公認的道德相一致,而大多數人爲了實現自身生物性需求往往採取曲折的方式,表面看來符合社會公認的道德要求,而實際卻嚴重違背了社會道德。這樣就形成了此種現象:社會道德對少數人來說具有約束作用,塑造出正直的人格;而對於大多數人社會道德只是謀求生物性需求的手段和工具,於是陷入了虛僞的境地,隨着幾千年的歷史積澱,這成了中國國民人格的一大特徵,集中體現在面子觀念上。臉的內涵是自尊和知恥,面子的內涵是自我掩飾或虛飾。

在圍城衆多人物中方鴻漸算得上是一個要臉的人,他堅守的道德使他對自己不光彩的事無法釋懷,對李梅亭、顧爾謙等人的“可恥的墮落”而感到厭惡。然而方鴻漸從小就過着衣食住行有人打理的養尊處優的生活,這養成了他不懂人情世故的致命的性格弱點。那時的中國社會是一個人情社會,要想實現自己的欲求必須要建立必要的人情關係網,否則處處會受到他人的打壓、排擠。方鴻漸因要臉堅守的道德與社會普遍因面子堅守的道德在實質上格格不入,自然也就無法逃避,以妻子如衣的精神勝利法,對悲劇的命運進行自我安慰。

由此,方鴻漸以其自身的矛盾性和其具有悲劇色彩的一生作爲中國三四十年代在中西文化作用下的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那個階層的生存與精神狀況,而造成方鴻漸的人生悲劇不僅有社會的原因,更重要的還有其自身的原因。

註釋:①夏志清著.中國現代小說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82頁

②夏志清著.中國現代小說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83頁

③錢穆.國史新論.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185頁

④解志熙.病態文明的病態產兒——論‘圍城人’方鴻漸.中國文學研究年鑑.第320頁

⑤黃克劍,林少敏.徐復觀集.羣言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143頁

參考文獻:

【1】夏志清著.中國現代小說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2】錢鍾書.圍城.三聯書店.出版社.2002年版

【3】張麗華.解讀方鴻漸的尷尬人生.雞西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4】錢穆.國史新論.三聯書店.2001年版

【5】李莘.在悲劇的背後——論《圍城》的文化與人生底蘊.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月刊.199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