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畢業論文

黔東南苗族鬥牛文化體驗研究

1研究背景:從江縣苗族鬥牛文化的基本概況

黔東南苗族鬥牛文化體驗研究

1.1苗族鬥牛的原生文化環境

鬥牛是誕生於牛耕文化和水田水稻種植文化的一種民俗活動,從江地區主要的少數民族是苗族和侗族,從江縣的侗族一般都居住在都柳江沿岸,以漁業爲生,而苗族則多居住在高山,以農耕種植爲生,在從江高山土坡上經營了上千年的從江原生苗族的農耕文化有着許多農業崇拜意向,在從江苗族的農業活動中,無論是犁地還是耙水田,都離不開牛,這也就讓牛成了苗族人最重要最推崇的崇拜意像,而參與苗族人農業活動的牛有黃牛和水牛,而相對於黃牛,水牛更加強壯有耐力,且水牛在苗族神話傳說中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於是水牛也就成了苗族圖騰的一部分,而從江地區的高山苗族更是將水牛角作爲圖騰的主體。在這種文化體系下誕生的苗族鬥牛對於苗族的意義自然就不止於娛樂交流。

1.2經濟人文環境

1.2.1鬥牛是苗族對崇拜物的具象化、娛樂化

苗族的崇拜物很多,主要有祖先崇拜、護村樹崇拜、鎮村石崇拜、護村魂崇拜等,而在衆多崇拜物中,苗族人把水牛這一崇拜物變成了鬥牛,並創造了鬥牛活動,讓水牛不再像是其他崇拜物那樣只有在祭祀活動中才會接觸到,而是將鬥牛變成了一個苗族自然村的精神載體,並由全村人供養,而在鬥牛場是本村的鬥牛於其他村的鬥牛進行戰鬥帶來的也不僅僅是視覺衝擊,而是在通過本村的鬥牛展現這一村的精神風貌同時又能獲得榮譽。所以對於苗族自然村中的苗族人民來說,鬥牛的購買、飼養、訓練等花費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支出,對於一些比較困難的家庭,只要向牛隊長反映,村裏會相應的按情況減免這些家庭的養牛費用,但是會做到全村參與,全員參與,因爲鬥牛是一個村的精神載體,所以只要對自己所在的村有歸屬感,那就必須參與到本村的各類鬥牛事務中去。

1.2.2鬥牛管理體系與牛塘的建設與作用

牛塘就是苗族鬥牛活動的鬥牛場,同時也是鬥牛文化的領一個主要載體,鬥牛的供養是一個村的事,而牛塘的建設則是三五個村的共同合作,牛塘的樣式類似於鬥獸場,在建設牛塘之前,決定共同建設牛塘的幾個村的牛隊長會找到距離幾個村都不算遠的一個山谷作爲牛塘建設的選址,之後會向鎮裏的牛協提交申請,再由政府機關相關部門審批,得到許可後會由幾個村出資,與牛協合作共同建設牛塘。牛塘所在的山谷一般三面環山,觀衆席和鬥牛位會分佈在三面的山坡上,山谷谷底則是鬥牛戰鬥的場地,而第四面則會蓋起一棟風雨亭作爲主席臺,每次組織鬥牛的村子會和牛協一起排除代表主持那次鬥牛。而牛塘的維修和每次鬥牛的工作人員招募和垃圾處理等工作也由牛協和幾個村一同擔任,而這個牛塘的收入亦是如此。

從江縣的苗族民間鬥牛活動主要在下江鎮、停洞鎮、東郎鄉三個鄉鎮範圍內舉辦,本文主要考察停洞鎮範圍內的鬥牛活動,從江縣內分佈着大小近百個苗族自然村,從江縣轄7個鎮、11個鄉、3個民族鄉,而從江縣境內約45%的苗族自然村分佈在東郎鄉、停洞鎮和下江鎮,鬥牛活動並不是定期舉辦,而是伴隨節日或者在農閒時節由某個村聯合牛協一起組織舉辦,而這個村只能組織主持舉辦自己參與建設的牛塘內的鬥牛活動,而這個村宣佈在未來某一日期舉辦鬥牛活動前需提前通知共同擁有此牛塘的其他村子,獲得其他村子一致同意後着一村子即可舉辦並主辦此次鬥牛活動。相應的,主辦鬥牛活動的村落也要主要負責鬥牛活動的各類事務,包括場內拉腳人員、安保人員、垃圾清理人員等工作工作人員的招募和薪資,牛協和其他牛塘擁有村提供輔助,而鬥牛活動的收入也將按勞分配給各個村子和牛協。

牛塘是鬥牛的場所,但不止是鬥牛場所,在一些如苗族姊妹節這樣會舉行蘆笙舞的盛會上,有時會在牛塘上舉辦,這也加深了牛塘作爲各村苗族人民的交流聯誼作用,同時以牛塘爲紐帶形成了鄉鎮以下村以上的自治組織,也極大減輕了政府對於鬥牛活動的管理難度,同時在這個較爲完備的管理體系下,苗族鬥牛活動能得到極大的保障和發展,苗族鬥牛文化也能益母草獲得更好的保護從而更完整的傳承,爲以後鬥牛活動的進一步開發與傳承提供完善的保障和管理體系,爲苗族鬥牛文化獲得新生奠定了基礎。

1.3苗族鬥牛文化的源起、變遷與意義

1.3.1苗族鬥牛文化的源起

苗族牛鬥牛活動有着悠久的歷史,苗族鬥牛文化也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蘊,但是由於,苗族的文字沒有在各個苗族支系中推廣傳承,而根據筆者在從江地區的訪談和調查中,從江地區着一支系的苗族是沒有文字的。所以關於苗族鬥牛的相關史料記載是極少的,甚至沒有具有證實作用的史料文獻,這就使得苗族鬥牛文化的起源只能大致從漢文獻和苗族神話傳說中得到一些參考。

漢文獻中牛蹄牛角的苗族祖先——蚩尤

蚩尤被認爲是苗族人共同的祖先,在《異述論》記載苗族祖先蚩尤“人身牛蹄,頭有角,身有異翅”而《蚩尤神話》中也記載蚩尤“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抵人,人不能近”。這些記載都表明苗族祖先與牛有着很深的淵源,因而苗族文化也就與牛息息相關。

苗族神話中苗族祖先姜央的水牛同胞兄弟

在苗族的神話傳說中,苗族人的祖先是姜央,而姜央和水牛、雷公、水龍、虎、象、蛇、蜈蚣等是同胞兄弟。這又表明了苗族與牛的淵源。

牛耕文化中苗族人的牛崇拜

苗族世代農耕,而苗族的農耕文化中從未離開過牛,苗族人也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牛崇拜,加之苗族傳說中苗族祖先與水牛的淵源,因此水牛也就成了苗族圖騰的一部分,而在從江苗族的文化體系和認知中,水牛更是佔據了崇拜物的主要地位。結合這些深厚的文化和歷史淵源,鬥牛文化從苗族文化中孕育而生併成爲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不奇怪了,加之許多地區的苗族都有傳統舞蹈活動“蚩尤戲”,“蚩尤戲”就是舞者戴上牛角兩兩互抵互鬥來模擬水牛的鬥牛,更加說明苗族鬥牛文化由來已久,地位及意義非凡。

1.3.2苗族鬥牛文化的變遷

苗族鬥牛文化有着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苗族鬥牛文化也隨着歷史不斷的變遷着,以從江縣地區苗族鬥牛爲例,目前苗族鬥牛已經分化爲以娛樂聯誼交流爲主的苗族民間鬥牛和以競技觀賞爲主的博彩鬥牛。

鬥牛的目的發生變化

早期的苗族鬥牛娛樂性並不高,更多的像一場莊嚴的儀式,更注重鬥牛活動過程中的程序。 目前從江地區存在的兩種主流鬥牛活動中,苗族民間鬥牛繼承了苗族鬥牛的絕大部分傳統,並且鬥牛的目的主要以聯誼交流和娛樂爲主;而從苗族鬥牛中分化出來的博彩鬥牛則是更加註重競技性,博彩類的鬥牛一般稱爲鬥牛比賽,因此博彩鬥牛一般都會決出最強者,並且前幾名會有獎金,買票觀看的觀衆除了從鬥牛的視覺衝擊中獲得娛樂,也會通過私人機構進行買莊下注。

鬥牛的受衆和範圍發生變化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從江地區的鬥牛活動主要在苗族聚居區舉行,一些侗族和水族以及瑤族聚居區也會舉辦,鬥牛活動的觀衆基本只有少數民族。而現在由於博彩鬥牛的出現,讓鬥牛活動走出了少數民族聚居區,讓很多漢族人接觸鬥牛活動,而這些漢族人一般只是博彩鬥牛的觀衆,喜愛苗族民間鬥牛的漢族人較少。而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鬥牛越來越多,在苗族自然村中,以前一個村只供養一頭鬥牛,現在村中一般有兩三頭鬥牛,甚至一些村中的鬥牛達到了六七頭如東岑村如今就有七頭鬥牛。鬥牛數量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是牛塘的增加,但是牛塘增加的速度遠不及鬥牛增加的速度,如停洞到如今只增加了田壩牛塘和鬆蠟牛塘兩處,下江則只增加了歸江牛塘一處,東郎則沒有增加牛塘數量。而以前的鬥牛活動一般只有二十頭左右的鬥牛參加,現在每次鬥牛活動會有四五十頭鬥牛參加,着其中除了本地鬥牛數量暴增的原因之外,也因爲交通和通訊的發達,每次鬥牛活動都會吸引很多其他地方的鬥牛過來參加,如歸江牛塘作爲從江地區最大最專業的牛塘,每次都會有來自黎平和榕江的鬥牛前來參加。

而漸漸成爲獨立體系的博彩鬥牛則再這些年分別再凱里和貴陽龍裏建設了更大更專業的牛塘,,誒車斗牛比賽都會吸引來自雲南和廣西的鬥牛前來參賽。

鬥牛飼養趨於多樣化

隨着鬥牛形式的多樣化,鬥牛的飼養標準也在發生變化,以前村中鬥牛平日裏主要吃精草和主要由蔬菜與稻穀皮煮在一起的飼料,在參加鬥牛活動前喂牛公會給鬥牛喂一些糯米飯和米酒;而現在鬥牛的飼料則變得多樣化,鬥牛的飼料從蔬菜穀皮變成了玉米粉末、麪粉等。而在參加鬥牛活動前,現在的喂牛公則會給鬥牛喂一些功能飲料和酒,在博彩鬥牛中,一些牛主甚至會給牛注射興奮藥物。

1.3.3苗族鬥牛文化的意義和作用

苗族人民交流的媒介及文化符號

苗族鬥牛活動對於苗族人民更多的是一種交流的媒介,鬥牛是其所在村落的精神載體,所以鬥牛的每一次出征都是兩個村落甚至兩個傳承的交流碰撞,加之水牛是苗族人民精神信仰的一部分,因而鬥牛活動對於苗族人民還承載了宗教意義。鬥牛文化不但是苗族人民精神信仰,也因爲他們對鬥牛活動的推崇使得鬥牛文化體現在苗族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爲苗族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

不同風俗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平臺

在五里不同音的從江苗族聚居區,不同的村落的風俗也會有些許不同,如停洞鎮苗朋村的王家是漢族融入苗族的一個新興苗族傳承,在風俗上會帶有漢族的痕跡;同樣的下江鎮良文村的許家也是水族與苗族融合的一支苗族傳承,他們在某些風俗上也與一般苗族有些許不同,而苗族鬥牛文化作爲他們共同的傳承,就成了他們重要的文化交流平臺。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因爲侗族、瑤族、水族等民族也有自己的鬥牛文化。

2研究綜述

2.1選題的緣起

黔東南從江地區的苗族鬥牛的整個苗族鬥牛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苗族鬥牛文化的傳統傳承比較完整的分支,苗族鬥牛文化是苗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雖然如今許多苗族傳統文化在逐漸消亡,苗族人的習俗也在逐漸漢化,但是鬥牛文化卻在歷史變遷中較爲完整的傳承至今,並且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鬥牛文化也是苗族人民目前最重要應用最廣泛的文化符號,如苗族少女盛裝中的頭飾多有牛角樣式;苗族小孩的繡花帽一般也都會繡上牛角符號;在苗族自然村中只要樹立寨門,那寨門上也會弔上一個水牛牛角,苗族小男孩的第一個玩具一般是父輩做的木牛(在一頭大一頭小的木棍上用顏料塗成與水牛相近的顏色,大的那頭畫上牛臉並將鐵製牛角嵌入,成品即爲木牛。)苗族人在送別遠方貴客時的最高禮節是奉上一大杯牛角酒。鬥牛文化不但是苗族人民精神信仰,也因爲他們對鬥牛活動的推崇使得鬥牛文化體現在苗族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爲苗族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在苗族文化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同時也具有極大的旅遊開發潛力。而這樣的一種文化,目前對其的文化內涵研究並不是很多,現存的研究對其精神內涵的挖掘深度不夠, 對其在未來的發展與開發的思考也不足,因此對其在苗族精神文明中的文化作用與社會功能的挖掘,重新定義其在苗族文化中的地位,使其成爲既深具民族性有能澤被民族的文化產業而進行研究,意義深遠。

2.2論文的主旨、主要內容和價值

本文的主旨在於:展現苗族鬥牛活動的文化內涵,通過苗族鬥牛活動中游客的情感體驗研究,展現苗族鬥牛活動中鬥牛的表現使得遊客產生的情緒變化,探索其中的精神感情寄託,重塑苗族鬥牛活動在苗族精神文明中的文化作用與社會功能,進而重新定位其在苗族文化體系中的地位。

論文的主要內容由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章和結論幾個部分組成,第一章研究背景交代苗族鬥牛文化的相關背景,包括苗族鬥牛的原生文化環境和經紀人文環境以及鬥牛活動的源起、變遷與意義;第二章研究綜述主要交代選題的緣起、論文的主旨、主要內容和價值、苗族鬥牛文化的研究概況、遊客的感情體驗概念闡述和研究方法;第三章交代了外界對於鬥牛活動態度和對苗族鬥牛傳承人的訪談內容;第四章交代了苗族鬥牛活動的現實表現與精神內涵以及對於苗族鬥牛進一步開發的SWOT分析,對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傳統鬥牛活動的每個環節的描述來展現每個環節中苗族人民的感情體驗並探索其中的精神信仰內涵與感情寄託。探索苗族鬥牛文化今後開發爲苗族文化旅遊項目的道路;第五章結論與展望則是結合論文內容對苗族鬥牛文化的文化作用和社會功能作總結和定性,並對苗族鬥牛文化在苗族文化中的作用進行重新定位,最後對苗族鬥牛今後的發展和開發作出展望。

論文的價值在於三個方面:一是視角新,本文從感情體驗的角度來挖掘探索苗族鬥牛活動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功能,全面展現苗族鬥牛活動中苗族人民的精神感情寄託和苗族文化體系外的遊客對於鬥牛活動的情感體驗。二是資料新,本文通過細緻的田野調查,全程參與觀察苗族鬥牛活動的各個環節,並對苗族鬥牛文化傳承人進行訪談,最真切的瞭解苗族人民對苗族鬥牛的感情,文中其他資料數據也是筆者現實調研所得,這些資料數據反映了最新最近現實條件下的苗族鬥牛。三是研究深度較深,本文對苗族鬥牛活動的展現和感情的分析是細化到苗族鬥牛活動的每一個環節的,並對訪談和數據中每個被調查對象的感情體驗進行了細緻的感情表現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