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育經濟學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教育經濟學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教育經濟學畢業論文範文二: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探究論文 篇一

摘要:只有認真學習和運用鄧小平的教育經濟思想,才能使我們的工作有長足的發展,只有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社會主義教育,才能爲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提供內在動力。

關鍵詞: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

一、教育的經濟戰略地位

鄧小平作爲我們黨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以一個偉大政治家的戰略眼光和科學態度,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的視野,把教育放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範圍和宏觀戰略高度上,把教育擺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全局和社會主義歷史命運的背景下,一方面突出強調教育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戰略地位,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工程;另一方面強調教育按照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要求改革和發展教育,教育要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

(一)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教育的經濟功能

鄧小平肩負着如何在經濟文化落後的中國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任,他根據國內主要矛盾已不再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經濟文化日益增加的需求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之間的矛盾,以及國際上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積極關注並致力於經濟發展的新特點,指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忽視了發展生產力,所以現在我們要特別注意建設物質文明。”〔1〕基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之現實需要和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和新態勢,鄧小平做出了將工作重心由政治鬥爭轉移到經濟建設、文化建設上來的重大戰略抉擇。不僅如此,他還高瞻遠矚地洞察到一個國家的教育狀況是衡量社會經濟發達與否的重要標誌,因此主張大力發展我國的科學文化教育事業,認爲教育的發展程度和發展質量不僅關係到教育事業,而且關係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未來。他認爲在實現“三步走”經濟發展宏偉目標的工程中要講戰略重點,其中的“搞好教育和科學工作”這一戰略重點“是關鍵”。〔2〕這是因爲“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成爲一句空話”〔3〕。改革開放的中國要走向現代化,必須發展國家的經濟,發展我們國家的教育事業,改變過去把教育簡單歸屬於“上層建築”,把教育等同於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單單突顯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忽視教育經濟功能的態度和實踐。鄧小平敏銳地把握着這一時代的脈搏,在他的教育經濟思想中,對於教育與經濟發展的互動關係、教育的經濟性、教育如何爲經濟服務、如何依據經濟發展需求促進教育的發展等問題有許多非常精闢的論述。他不僅將教育的發展看作是百年大計,看作是一種基礎產業,看作是帶動國家經濟發展的龍頭,他還旗幟鮮明地主張將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上來。

即使在教育的政治屬性方面,鄧小平也從經濟的角度論述其存在的意義。他說:“我們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4〕因爲人的勞動能力中既有技術文化上的因素,又有思想道德上的因素。因此,“我說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認識到人民自己的利益併爲之而奮鬥的有堅定信念的人。”〔5〕我們的社會主義教育要體現時代特色,滿足現實需要,就要在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技術水平的同時,確立建設者的社會主義信念,不僅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還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提供思想保證,對內服務於社會主義的安定團結,對外增強我們抵制“和平演變”、“西化”和“分化”的能力,從而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保駕護航、鳴鑼開道,這是教育與經濟建設互動發展的又一結合點。在我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已進入以改革開放爲中心的新時代,教育具有的政治屬性已經不能脫離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經濟建設就是當前最大的政治,提出教育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是對教育爲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加強和深化。

(二)人力資源開發是現代化經濟建設的發展動力

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對人力資源開發與現代化建設發展動力之間的密切關係進行了深刻的論述。鄧小平地指出:“從長遠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學技術。否則,我們已經耽誤了二十年,影響了發展,還要再耽誤二十年,後果不堪設想。”〔6〕近一二十年來,世界高科技的一個突破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爲了使整個國家經濟長期保持高速發展的勢頭,必須搞好科技,加速教育事業的發展步伐。鄧小平簡明扼要地指出:“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7〕他還指出:“生產力的基本因素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歷史上的生產資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同樣,歷史上的勞動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科學技術知識的勞動力”,〔8〕而“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9〕。顯然,鄧小平把教育看作是傳播和發展科學技術知識的重要途徑,看作是培養和輸送各種科技人才的園地,看作是科學技術和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結合起來的紐帶,是科學技術轉化爲現實生產力的關鍵。如果說實現人民共同富裕是目的,發展經濟、實現現代化是途徑,科學技術是關鍵,人才是一切實踐活動的主體的話,那麼,教育則是一切發展的基礎。發展經濟、實現現代化必須依靠科技和人才,發展科技和培養人才離不開教育,這就是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中一條清晰的思路。

1984年10月,鄧小平在談到經濟體制改革問題時指出:“事情成敗的關鍵就是能不能發現人才,能不能用人才。”〔10〕人口衆多是我們的國情,如果人口素質高,便是最寶貴的財富,否則就成了沉重的包袱。如何化劣勢爲優勢,如何變包袱爲財富?只有依靠教育來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他說:“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11〕我國是“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優勢,再加上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三步走”的經濟發展目標“就有把握達到”。〔12〕因此,不能將工作重點的轉移單純地看作只轉到經濟建設上,還應轉到教育上。在198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鄧小平還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不是已經實現了全黨全國工作重點的轉移嗎?這個重點,本來就應當包括教育。一個地區,一個部門,如果只抓經濟,不抓教育,那裏的工作重點就是沒有轉移好,或者說轉移得不完全”,“各級領導要像抓好經濟工作那樣抓好教育工作”。〔13〕

在鄧小平教育經濟戰略思想的指導下,黨中央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強調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戰略地位,黨的十二大將教育和科學確立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戰略重點之一,黨的十三大提出,把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放在首要位置,使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軌道上來。黨的十四大進一步指出,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從根本上說取決於培養大批人才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我們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上,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黨的十五大再次強調:“要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並指出:“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發揮我國巨大人力資源的優勢,關係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14〕

二、發展教育事業,促進經濟快速穩步發展

鄧小平的教育經濟思想不是空洞的理論闡釋和邏輯推理,而是爲了解決整個改革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從實踐中提煉出來的求真務實、精闢實用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與經濟建設密切結合,實現經濟增長、教育進步的良性循環

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中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教育必須與經濟密切配合,教育事業在發展計劃、規模、速度以及人才質量上要力求適應經濟建設的發展需要包括適應經濟對教育超前的要求。早在1978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就指出:“教育事業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15〕,“我們的國民經濟是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我們培養訓練專門家和勞動後備軍,也應該有與之相適應的周密的計劃。我們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須預見到遠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據生產建設發展的要求,而且必須充分估計到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16〕

他還從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戰略高度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賦予了新的內容,發展了毛澤東關於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論。在提倡和論述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時,鄧小平糾正了“”時期把生產勞動簡單地理解爲具體的體力勞動和改造思想大熔爐的錯誤思想,也糾正了“”後“一朝被蛇咬”而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完全否定的錯誤思想。他明確指出:“爲了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在新的條件下,如何更好地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17〕顯然,鄧小平認爲,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是新時期培養合格建設人才的需要,生產勞動不再是片面的體力勞動項目,而是泛指社會經濟建設的各個領域。

鄧小平還強調說:“整個教育事業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使教育事業的計劃成爲國民經濟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制訂教育規劃應該與國家的勞動計劃結合起來,切實考慮勞動就業發展的需要。”〔18〕也就是說,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要講方向、講策略、講科學,要與國民經濟的當前需要和未來發展趨勢相適應,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精神實質,避免教育事業與經濟建設相脫節,培養和造就於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人才,提高社會主義勞動者的素質和能力,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和國家勞動經濟的實際需要。

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站在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培養人才、發展生產力的角度,提出了教育適應國民經濟建設需要以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問題,把教育的立足點放在培養合格的建設人才上,放在教育事業與經濟建設的結合上。不僅教育“生產”出來的人才要與國民經濟建設相結合,教育自身也要根據勞動就業的需求來培養人才,這爲如何“培養理論與實際結合、學用一致、全面發展的新人”指明瞭“根本途徑”,〔19〕爲改革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使學生所學知識與將來進入社會所要從事的職業相適應,指明瞭方向。另一方面,鄧小平從更高的角度審視教育,着力構建一個面向市場、面向產業結構調整、面向經濟發展態勢,能主動應變的,能適應時代潮流提供合格的社會生產工作者的教育系統。教育只有與科技含量極高的社會化大生產相結合,由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動向引導教育的發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適者生存。正如鄧小平引用列寧關於生產勞動的論述所指出的:“‘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術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20〕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和改革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取得了輝煌成就,爲各行各業培養出數以億計的勞動者和上千萬專門人才,爲21世紀國民經濟建設、科學技術進步提供了智力支持。近年來,地方政府繼續推進城鄉教育的綜合改革,對當地經濟、科技和教育發展進行統籌規劃。在城區積極進行社區教育試點,探索現代企業教育制度和城市教育管理新體制;在農村繼續實施“燎原計劃”,以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各方面需要。教育系統自身也在打破不同部門之間的壁壘,調動各方面的力量,發揮各部門的積極性,促進教育與經濟更加緊密地結合。

(二)保障教育投入,促進教育自身健康持續發展

教育能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是教育具有的收益滯後性和投資長期性的特點,使教育與經濟的關係顯得複雜而微妙。一方面,教育對於經濟的增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成果要投入到教育中去,增加教育經費是搞好教育的基本保障。解決教育經費問題最根本的辦法是發展經濟。然而,在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下,教育的投資比例如何把握仍是一個必須給予重視的問題。由於種種原因,我國教育投入長期以來嚴重不足。鄧小平非常重視這一問題,一再提出要增加教育投入。1977年鄧小平就指出:“現在國家還很困難,有些實際問題一下子還解決不了。我個人認爲,科研、教育經費應該增中。”〔21〕1980年,他在對比了我國與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在教育投入上的差距之後指出:“總之,我們非要大力增加教科文衛的費用不可……無論如何要逐年加重這方面,否則現代化就化不了。”〔22〕在鄧小平的倡導下,我國“六五”期間教科文衛費在國家財政支出總額中的比例由“五五”期間的11%提高到15.9%,並提出今後隨着經濟的發展,還要逐步增加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的開支的目標。

根據鄧小平的一系列指示,《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發展教育事業不增加投入是不行的。在今後一定時期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撥款增長要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並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對教育經費作了專門規定:“增加教育投資是落實教育戰略地位的根本措施,各級政府、社會各方面和個人都要努力增加對教育的投入,確保教育事業優先發展。”1995年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也明確規定:“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應當隨着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長而逐步提高。”

今天,科技的迅猛發展,知識經濟的迅速崛起,使得所有的經濟行爲不得不依賴於知識的存在,知識成爲創造財富的最基本生產要素,而教育作爲生產和再生產知識的社會部門,將越來越成爲推動社會生產前進的根本動力和源泉。從這個意義上說,誰掌握了面向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戰略主動地位。因此,社會主義的中國要想實現經濟上的騰飛,要想在未來世界經濟技術競爭中有一席之地,就必須認真落實鄧小平的教育經濟戰略思想。一切有遠見的領導都應該向鄧小平所說的那樣:“要千方百計,在別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犧牲一點速度,把教育問題解決好”〔22〕。這就提醒我們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認識教育的作用,從思想上根本解決對教育地位的認識問題,站在現代經濟條件下思考教育問題,打破只有物質生產部門纔是經濟建設組成部分的傳統觀點,從迎接知識經濟挑戰的高度重新認識教育的生產性,把教育看作是有巨大經濟收益的投資行爲,把教育看作是經濟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而極大地提高落實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問題,主動積極地抓好教育綜合改革,這對於我國教育和我國經濟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三、貫徹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的實踐意義

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中首要的、基本的問題,就是確立教育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戰略地位,形成教育必須服務於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當前教育界對教育在經濟改革中的方向和出路仍然存在着模糊認識和畏難情緒,在教育改革和發展實踐中還存在很多疑惑、觀望或裹足不前的現象。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等、靠、要”思想觀念沒有得到徹底轉變,安於現狀、平均主義的思想觀念和機制仍起着慣性作用,教育面對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市場經濟法則,無論從思想觀念上還是機制上都顯得不太適應。從教育的外部環境看,仍然有少數領導對教育的重視不夠,沒有意識到教育是最基礎的產業。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須繼續用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武裝頭腦,深入學習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的理論和精神實質,促進思想觀念的全面轉變。堅持鄧小平關於教育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按照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發展教育的教育經濟思想,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結合實際,敢爲人先,勇於突破,大膽創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

在思想觀念全面轉變的基礎上,必須以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爲指針,以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爲契機,設計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革發展方案。我們要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靈活高效的教育內部運行機制,不斷完善學校的社會功能,使其肩負起知識創新、技術推廣、創建知識型產業等多重功能;大力開展校企聯合辦學,大搞科技和大力興辦產業,大力推進科教興國,走上教育與經濟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依據經濟發展需要,創建各級各類的新型特色學校;緊密結合經濟發展實際,不斷調整、改造和優化教育結構,優化課程專業結構,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銷對路人才;抓住機遇,積極探索與經濟建設緊密結合的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辦學新機制;堅持質量與效益第一的經濟觀念,加快教育發展的步伐。

總之,鄧小平教育經濟思想的視角和內涵作爲鄧小平教育理論的重要和有機組成部分,是鄧小平根據國內外經濟建設的發展歷史和現狀,從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對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色教育的科學總結和理論昇華,是從歷史事實和歷史發展進程中作出的確切結論,它開啓了教育思想解放的先河,促使人們重新思考社會主義教育的內涵及其本質,它爲解決教育與經濟發展互動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指明瞭方向、開闢了道路。

只有認真學習和運用鄧小平的教育經濟思想,才能使我們的工作有長足的發展,只有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社會主義教育,才能爲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提供內在動力,讓我們在以江澤民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的教育經濟思想爲指導,把一個具有中國特色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

【參考文獻】

〔1〕〔2〕〔5〕〔6〕〔10〕〔11〕〔12〕〔13〕〔23〕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9,190,274-275,92,380,120,121,275.

〔3〕〔7〕〔8〕〔9〕〔17〕〔18〕〔21〕〔2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8,40,88,95,107,107-108,250,57.

〔4〕〔15〕〔16〕〔19〕〔20〕鄧小平文選(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50,104,105,104,104.

〔14〕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教育經濟學畢業論文範文一:高等教育經濟發展研究 篇二

摘要:綜上所述,經濟發展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基礎,經濟體制的變革決定了高等教育體制的變革,制約着高等教育的結構,經濟發展的水平制約着高等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教學內容和手段。

關鍵詞:高等教育經濟;發展

一、高等教育與經濟的關係

經濟是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對高等教育的發展也起着決定作用。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約不斷增加。高等教育的發展需要經濟發展水平的支撐,同時高等教育發展也對反作用於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發展起着重要作用,高等教育發展促進經濟發展,兩者之間存在着本質的聯繫。

二、經濟影響高等教育發展的具體表現

(一)經濟發展爲高等教育發展提供物質基礎

辦高等教育需要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巨大投入,辦學條件和辦學環境是學校基本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高等教育快速發展中學校必須首先解決的現實問題,也是影響和制約學校持續健康協調發展的重要問題。作爲校園校舍及其配套設施的硬環境,作爲校園自然風貌、人文景觀和建築特色的文化環境,作爲辦學理念、基本制度和校園文化氛圍的軟環境,不僅應滿足教學、科研、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基本需要,更應體現環境育人功能。然而高等教育在快速擴招的過程中,許多高校都存在低成本運行的情況,校園校舍、文化體育設施、教學儀器設備、實驗室實習基地、圖書資料等教育物質資源的生均佔用緊張,另外,在新一輪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指標體系中,也將辦學條件評估列爲量化考覈指標。

(二)經濟體制的變革決定了高等教育體制的變革

經濟體制,是指一定的社會組織進行資源配置的機構和制度,是對一定經濟運行模式的概括。經濟體制作爲制度性的框架體系,對教育資源的配置起重要作用。根據一定的制度安排,將有限的社會資源優化配置到不同的部門、行業和具體的教育實施機構即學校,滿足個體對教育的需求。任何經濟體制,都是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來講的。經濟體制對教育體制具有一定的規定性,主要表現在經濟體制能決定教育資源的配置方式,因此經濟體制變革必會引起教育體制的變革。也即是說不同的經濟體制就有相應的教育體制,經濟體制對教育體制的影響表現在方方面面,主要表現在辦學體制、投資體制等方面的不同。教育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協調發展,才能順應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其實教育體制改革是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能大大提高資源利用率。

(三)經濟發展水平決定高等教育發展的速度和規模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與該國或該地區同齡人口的高等教育在學率有直接關係。從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教育發展歷程來看,隨着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教育經歷了從普及初等教育到普及中等教育,最後實現大衆化高等教育的過程。高等教育必須符合經濟發展的要求,隨着經濟狀況的變化發展,根據地區和行業整體的增長效率和變化狀況,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確定教育發展的速度和規模,積極主動的促進社會進步,爲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各類人才。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情況良好,就會帶動居民思想狀態的改變,同時也爲許多家庭提供良好的經濟條件接受高等教育。另外,該地區經濟狀況比較好的情況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可以得到緩解,在客觀上就會提供更多的實習、就業機會,解決了“出口”問題,該地區高校的發展速度和規模也會相應的提高。

(四)經濟結構的變化制約着高等教育的結構

經濟結構是國民經濟大體系中各個部分的比例及聯繫方式,包括產業結構、行業結構、技術結構、消費結構、分配結構及區域結構等方面。高等教育結構要與產業結構、行業結構相對應的學科專業結構,與技術結構相對應的層次結構,與消費和分配結構相對應的形式結構,與經濟的區域結構相對應的教育區域結構。經濟社會發展促進高校發展,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多樣性形成高校發展的多樣性。依據不同的標準,多樣性發展的高校,爲區域經濟發展培養不同類型的人才。也就是說,高等教育結構的發展變化、調整改革受到經濟結構的制約。

(五)經濟發展水平制約着高校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高等教育除了傳授科學文化外,還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反映現代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隨着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大學應結合實際需求,調整課程門類,優化課程結構,更新課程內容,確保學生接受先進的知識。同時,隨着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大學的設備、教學儀器等都是經濟發展水平的反映。高校加大投資引入新的科技成果,實現教育與科技的最佳結合,充分發揮科技的作用,有助於提高高校教學手段的現代化。

三、結論

綜上所述,經濟發展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基礎,經濟體制的變革決定了高等教育體制的變革,制約着高等教育的結構,經濟發展的水平制約着高等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教學內容和手段。經濟發展會對高等教育起作用,但是高等教育的發展還受政治、文化、科技、人口等的影響,正確分析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能夠促進高等教育更好的向前發展。

作者:洪豔

有關教育經濟學論文範文一:教育經濟源流價值與職業教育探究 篇三

一、西方教育經濟思潮之流

西方國家的教育經濟思想最早產生在近代的資本主義初。在這一時期下,比較著名的就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代表作中《富國論》中將人的經驗、知識以及能力看成是一個國家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環節與生產要素之一。隨後,美國全國製造商協會工業教育委員會首次給出了“人力資本”的含義。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英國的韋錐發表自己的《教育經濟學》,而這正是教育經濟主義思潮的出現標誌。這一思潮的出現不僅爲教育行業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更爲西方國家的經濟與教育的進步產生了很大的作用。西方國家的教育經濟主義思潮可以分成三種流派:首先,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本理論思潮又被人們稱作是主流教育經濟思想,這一思想的主要人物是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舒爾茨的觀點爲:人力資本是當前與未來產出和收入流的主要源泉,資本有着非常大的價值的存量。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提升了人的某項技能,同時還加快了市場經濟的經濟決策速度。其次,反主流派教育經濟主義。反主流派教育經濟主義延續了制度主義學派的主要觀點,涉及到了教育和社會經濟之間的聯繫。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人們向人力資本理論發出了多重挑戰,包括教育的發展未緩解就業率低的問題,教育機會均等未實現收入平均等。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教育的經濟意義的新思維模式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與深入的研究,並形成了社會化理論、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最後,馬克思主義教育經濟學派。該學派通常是指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來研究教育經濟學的學派。蘇聯著名的經濟學家斯特魯米林以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與社會再生產理論爲基礎,深入研究了教育的經濟價值。這三個流派均從不同的歷史發展背景與角度闡述了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

二、教育經濟思想與職業教育

一般大家談到教育發展是一類多數人共同需求的東西,此類現象一般能夠用來理解爲兩種方面。經濟發展的公共利益性通過平等的方面研究,代表着無論誰都擁有相同的經濟作爲權,國家必須加強經濟發展投資力度,召開促進經濟發展促進會、尤其是通過最可靠、最實際的方式把現有物質投入到經濟資本的促進經濟發展,用來確保我國公民都有促進經濟發展義務,這樣就能增加所有國民的經濟創新能力與業務水平,完成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和整個國民教育體系的發展。通過經濟的方面觀察,經濟發展的公共利益性一般包括經濟發展理念的客觀規律,因爲經濟發展理論客觀屬性,國家應當展開經濟發展規劃。但是,經濟發展的公共利益性一般不會與經濟發展的規模創新相沖突。這樣,我們從整個國民素質水平看,經濟發展的公共利益性依舊離不開教育水平。

三、提高我國教育經濟價值的對策

(一)構建人力資本的培育及市場使用模式人力資本不是個體生產力評價的關鍵指標、人力資本的非市場化是導致人力資本使用效率較低的兩個主要原因。人是人力資本的基礎,在不經職業教育的情況下,必然影響人力資本的形成,再加上處於非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人力資本價值無法確定,其自身價值得不到有效的發揮。而能力、學歷、從事行業、職業素質及職稱等條件,使個體生產力各不相同,其中對經濟社會發展及個體收益干擾程度最大的爲能力、素質。所以我國當前在評價個體生產力方面,首要的任務就是實現個體職業教育、生產力及人力資本三者的結合,構建人力資本的培育及市場使用模式,探尋發揮人力資本價值的最佳途徑,將人力資本納入評價個體生產力的指標中,使其更具市場化特徵,藉助市場信息對人力資本進行整合和優化配置,使人力資本價值同勞動生產率成線性分佈。(二)大力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實現我國教育經濟價值的根本要求就是提高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將基礎知識積累價值轉變爲以人力爲資本的價值趨勢,強化財務資本同人力資本的有機結合,同時也爲知識向經濟價值的轉變奠定堅實的基礎。根據著名教育經濟學家舒爾茨的觀點,人們在將知識內化爲自身素質或傳遞知識,使知識形成人力資本的關鍵方式就是教育,知識可以有效的促進經濟的發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即勞動力。(三)合理理解、推進教育的市場化發展進程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的過程中,應基於傳統教育哲學理念,正確的把握教育經濟思想與職業教育的關係,採取構建人力資本的培育及市場使用模式、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及合理理解、推進教育的市場化發展進程的方法,充分發揮教育經濟特殊的價值,通過增大教育經濟的途徑,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

有關教育經濟學論文範文二:思想政治教育經濟發展論文 篇四

一、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中國在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必然要以政府部門爲主導,引領、調控和監督市場經濟的發展。但隨着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改革的深入,一些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蔓延問題大量出現,這其中不乏有政府官員和領導幹部。這就使政府部門不僅是改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同時也是被改革的對象。在各種各樣的腐敗中,權力尋租是產生消極影響最爲嚴重、對黨和國家人民危害最大的。政府部門的各級官員利用國家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去逃避各種規章制度和審查的監控,從而維護和獲得自己既得的利益。一些政府官員行使他們手中的權利對資源進行配置和調控,一些政府官員本身是經濟人,受權錢的誘惑,在客觀上缺少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在主觀上缺少職業道德和正確的價值觀,利用手中的權利公款私用、收受賄賂等,利用國家和政府賦予的至高無上的權力換取金錢以滿足其個人的利益。這些行爲不但破壞了幹部內部之間的關係與黨和羣衆的關係,而且也嚴重無視了各類規章政策的權威性和嚴肅性。由此表明,權力如同一把雙刃劍,它既能夠培養人,也能夠腐蝕人;既能夠促進社會大衆獲得利益,也能夠將人類送向毀滅的墳墓。腐敗不僅使國有資產受到侵吞,也勢必危及我國的政治穩定及社會前進。因此,加強對領導幹部和各級官員的職業道德建設是非常必要的,深化對領導幹部正確的權力觀、金錢觀的教育,使其自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爲人民服務。

二、思想政治教育爲經濟發展提供動力支持導向

(一)思想政治教育爲經濟發展提供政治動力

在社會轉型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社會經濟利益關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類經濟利益矛盾越來越突出:一方面人們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以實現利益最大化和私有化;另一方面人們在實現經濟利益上所產生的貧富差距也在不斷地拉大。因此,各種社會經濟利益之間不同程度的矛盾便廣泛擴展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引起範圍和程度不同的利益衝突。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能夠培養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還能夠幫助人們有效樹立正確政治觀,是引導經濟又快又好發展的有效前提。在經濟發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有效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政治態度和健全的政治人格,使人們自覺以積極的政治態度和健全的政治人格自覺遵守經濟改革的原則併爲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動力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動力推動了人們在社會活動中進行更好的決策,節省了決策時間,從而以較低成本推動全社會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實現經濟持續、高效、穩定的發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爲經濟發展提供價值動力

安定有序、健康和諧的經濟環境能夠促進經濟健康穩定持續的發展,有利於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健康發展。但是隨着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國際政治多極化擴展,西方的自由主義、民主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潮及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念、市場經濟追逐利益作用等,驅使人們在經濟活動過程中,一味追求經濟利益,摒棄道德原則,爲此進行不公平的經濟交易,這些現象,均對我國經濟改革的深入推進帶來了新的壓力。思想政治教育能爲人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範,使人們成爲符合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在推進經濟發展進程中,對培養人們形成順應時代發展和營造良好的經濟環境提供着重要的價值推動力。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樹立正確的經濟觀念和弘揚先進的經濟文化等內容,在整個社會提倡正確的價值觀、消費觀,樹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觀念,妥善處理好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的關係,倡導人們以科學合理的消費觀和健康正確的價值觀進行經濟生活。

(三)思想政治教育爲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