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茶文化論文【新版多篇】

茶文化論文【新版多篇】

茶文化論文 篇一

摘要:隨着對外開放的不斷髮展,加上溝通融合程度進一步加深,如今語言的溝通與交往已經進入了“全球化”發展時代。可以說,漢語已經進入“國際化”發展新時期。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希望瞭解中國,融入中國發展,這就使得以漢語爲紐帶的國際教育成爲現實發展的必然要求。茶文化是我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發展的精華和核心,也是對外交往過程中,重要的傳播內容,如何在漢語國際教育時代背景下,實現茶文化的有效傳播至關重要。本文擬從漢語國際教育發展的背景和潮流出發,結合茶文化發展的特點和要求,實現茶文化的有效傳播與推廣。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文化交往;茶文化

1引言

隨着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逐漸走向世界。一方面,以孔子學院、中外文化年等形式爲基礎的溝通渠道進一步完善,中國文化交往進入空前發展時期。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區和國家知道中國文化,而中國文化的傳播途徑也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這爲中國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提供了重要基礎。另一方面,中國自身經濟發展迅速,政治文化等各項生活要素日趨完善,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們願意瞭解中國文化。

2漢語國際教育發展的背景與方向分析

教育是育人的過程,也是文化傳播與知識掌握的重要階段。以往在接觸世界教育時,更多的瞭解到的是以英語文化爲核心歐美髮達地區文化,中國的漢語文化事實上缺乏一定的影響力,屬於東亞地區的區域性語言。在以往,對漢語這門語言來說,無論是其傳播地區,還是掌握人羣,實際上都較爲有限。教育是一種以文化爲核心的意識影響,瞭解文化的前提和基礎是語言,無論是聽,還是看,都需要用語言做保障。同時隨着語言交往範圍的逐漸擴大和語言體系化的不斷成熟,文化的魅力和認同感也進一步明顯。事實上,文化在傳播過程中,語言是保障,但經濟溝通才是重點。只有國家強大了,發展了,纔會有地區和國家願意去了解你的文化。如果你自身經濟發展落後,基本沒有對外溝通和交往,那麼文化交往基本上就沒有開展的土壤和先天要素。正是我國對外開放程度日益提高,經濟實力進一步加強,社會發展不斷成熟,使得中國的吸引力逐漸增強。在這一背景下,漢語作爲中國文化傳播的重要紐帶,作用更加明顯。隨着我國文化建設不斷完善,如今對外溝通、文化交往已經成爲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考量。我國逐漸完善對外文化交往的渠道和途徑,無論是文化年建設,還是向全球多個國家開設孔子學院,加大留學生選派及交往人數,完善留學服務政策,豐富對外漢語人才培養等等,都是國家針對漢語教育發展趨勢所作出的重要舉措。從其發展方向來看,在未來,漢語教育的國際化、複合化程度將進一步明顯。而這一過程也將是讓世界各地區瞭解和熟知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過程。同樣正是漢語國際教育日益成熟,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更有保障和基礎。這就爲我們豐富普及中國茶文化的相關知識內容、完善茶文化研究體系提供了重要幫助。

3以茶文化爲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可行性———基於二者融合點分析

茶文化並不是一種獨立於傳統文化的文化元素,其可以說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中對做人、處事的相關要求和規範,對人們掌握道德、禮儀規範的客觀約束等等,實際上都在茶文化中有所涉及。對外文化傳播過程中,其落腳點只能是文化內容的宣貫與傳播,通過充分發揮漢語的工具性指導作用,從而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而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時,選擇以茶文化爲切入點,實際上是可行。

3.1文化縮影———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是人類活動的集中反映,也是一個地區幾千年傳承發展的寶貴繼承。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是唯一一個文化傳承未出現斷層的國家和地區。在今天,隨着文化傳播形式的不斷髮展和變化,要想將我國傳統文化有效、體系化的成功推出,需要我們選擇有效的切入點進行推廣和宣傳。而在這一背景下,茶文化就可以充分代表中國傳統文化被有效傳播。究其實質,則是因爲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茶文化是幾千年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對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過程中,必須要了解的內容。茶文化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幾千年成熟發展,如今通過茶文化,就能從客觀上清楚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整體內容。

3.2核心涵蓋———茶文化有效融入了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之所以說茶文化可以代表傳統文化進行傳播,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和要點都在茶文化中得到一一體現。我國是禮儀大國,傳統文化中,所提倡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我國是禮儀典範,無論是客人,還是親屬,以及各種事物的處理規範都做了相應的要求。這就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傳統文化所提倡的謙讓、靜心,也在茶文化中被良好繼承和成熟應用。同時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對個人的要求與約束,包括個人性格、喜好、正確的處事方式,如何做人與做事等等,這些都在茶文化中有具體的體現。茶文化所倡導的生活理念與我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理念,從本質上看是一致的。正是茶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核心涵蓋,恰恰說明了因爲茶文化融入了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因此通過推廣茶文化,可以很好闡述中國傳統文化。

3.3實質一致———兩者都是中國文明的集中反映

實質一致,是評判兩個內容是否一樣的重要標準。對於茶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來說,茶文化能否代替傳統文化,其依據和前提就是兩者的實質與根本是否一致。在文化交往高度開放的今天,想要向全世界推廣傳統文化,就必須選擇能夠集中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來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集大成之反映,也是能夠代表中國精髓的重要元素。而茶文化也是如此,茶文化是我國幾千年文明的重要集合,是不斷髮展的中國文化的見證。正是二者都是中國文明的集中反映,才使得在文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可以以茶文化爲傳播的接入點。通過充分融入漢語國際教育發展趨勢和背景,在傳播茶文化的基礎上,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發展。

4結合漢語國際教育背景有效實施茶文化研究的思路分析

文化是其他地區和人們瞭解該地區風俗、風情面貌的基礎,也是展示一個地區形象的窗口。通過文化展現,能讓人們對該地區形成相應的直觀瞭解。如今,隨着漢語國際教育發展不斷成熟,傳播茶文化,推廣傳統文化的機遇日趨完善,這也使得我們需要充分結合時代發展的客觀變化,調整傳播形式,豐富茶文化研究思路。通過變革茶文化的認知方式、認知思維,從而實現對茶文化的深度研究。

4.1以更加開放的思維———構建茶文化傳播的新高度

所謂開放的思維,實質上講的就是任何文化都是可以相互融合、互相貫通的。要打破傳統的舊觀念和封閉思維。我們必須清楚隨着時代的發展,如今文化之間的隔閡與界限逐漸模糊,文化的融合與互通可能逐漸明顯。所謂開放的思維,實際上是一種理論認知基礎和前提,也是處理茶文化傳播的基本思維。隨着漢語國際教育日益成熟,如今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與核心,對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念也有了更爲直觀的瞭解,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茶文化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實質,想要達到茶文化傳播的新高度,就必須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和思維來看待這一文化傳播與溝通過程,實現文化的融合發展,通過漢語國際教育這一渠道,爲茶文化的“國際化”打下堅定基礎。

4.2以中外結合的方法———構建茶文化研究的新渠道

事實上,中國的茶葉很早以前就已經先於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個地區,曾經一度,茶葉是我國重要的出口產品,爲我國貿易順差做出了重要貢獻,而隨着茶葉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事實上,在國外,也形成了相應的茶文化,而這也應該屬於茶文化的一部分。此外,如今孔子學院這一漢語教學渠道的出現,使得越來越多的外地人可以在本國家、本地區瞭解中國文化。而人們在接觸中國茶文化的同時,也必然會形成相應的理論認知和體系化感受。而這些認知也屬於研究茶文化過程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研究茶文化時,必須融入這一新渠道,通過將中外研究思路相結合,實現對茶文化研究渠道的有效延展。

4.3以互動、溝通的形式———構建茶文化研究交往的新思維

任何文化都不是單純的講解,卻不接受反饋的過程。講解與反饋,互動、溝通才是文化交往、溝通發展的重要橋樑。一直以來,我們在進行文化傳播時,由於語言溝通存在一定障礙和困難,使得整個交往過程並不徹底,但隨着文化溝通進程不斷加快,想要發展自身文化,加深文化研究理解,就必須重視其他人和地區對該文化的理解和認知,通過文化溝通的不斷深化,實現茶文化研究的昇華與發展。

4.4以長遠、前瞻的戰略思維———構建茶文化推廣的新格局

茶文化的研究與推廣要充分結合漢語國際教育發展趨勢和特點,通過充分融合,實現茶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而想要做好茶文化的推廣與發展,就需要我們樹立長遠發展思維,超前佈局。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使得我們在進行文化繼承和推廣發展過程中,必須以“超前量”的思維來對外自身發展。只有超前佈局、提前謀劃,才能爲茶文化成功推廣奠定堅實基礎。而梳理長遠前瞻的戰略思維,也是在文化溝通交往程度不斷提升的基礎上所作出的客觀要求。而這正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所在。

5結語

隨着文化溝通與交往形式的不斷髮展與變化,我們可以充分認識到當前已經進入國際化文化溝通、交流時代,而漢語的國際教育也成爲趨勢和方向。在這一大的背景下,如何進行茶文化的傳播,就需要我們在對茶文化進行深入瞭解的基礎上,結合漢語教育的發展方向和潮流,實現其傳播與推廣。而深度研究茶文化,也需要對國外茶文化的內容進行了解。正是語言溝通障礙的有效解決,實現了茶文化交往的創新與發展,成功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革新與推廣。

參考文獻

[1]李林海。漢語國際教育與茶文化傳播[J]。傳播科學,2012,8(15):36-39

[2]範存智。全球化時代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思路[J]。文化論壇,2013,4(7):44-49

[3]姜飛。結合漢語傳播的茶文化研究[J]。漢語教育,2013,8(16):29-32

茶文化論文 篇二

摘要:茶文化旅遊深度開發符合現在旅遊發展形勢,能更好促進茶文化旅遊的發展。本文對茶文化旅遊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同時也介紹了茶文化旅遊深度開發的一些思路,最後以信陽和安溪兩個地方的茶文化旅遊爲例,分析了茶文化旅遊的深度開發。

關鍵詞:茶文化旅遊;深度開發;信陽;安溪

我國擁有悠久的茶葉種植歷史,在長期的茶葉種植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我國也因此成爲“茶的故鄉”。茶葉作爲飲品爲茶葉產地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茶文化作爲一種隱形的旅遊資源,也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關注。現在茶文化旅遊資源還沒有獲得深度開發,仍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可以成爲促進茶葉產地經濟發展的一個新引擎。下面是對茶文化旅遊深度開發的探究。

1茶文化旅遊現狀

我國茶文化旅遊還未獲得充分開發,茶文化發展的潛力也未被挖掘出來,加強茶文化旅遊開發應該作爲茶文化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茶文化旅遊的概念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定義。這種差別主要是關注點和研究角度的不同造成的。在茶文化旅遊產品類型上,不同的學者的研究結果也不盡相同,有的着眼於茶文化的物質形態,有的則關注於茶文化的精神層面。茶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形態多樣、形式豐富的茶文化。如果對茶文化的內涵進行分類,可分爲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1]。在物質文化上,茶文化包含有茶、水、茶具、茶政等,這些都是茶文化中能看得見、摸得着的;其制度文化包括了茶禮俗、茶藝茶道、茶的傳播、茶的技術和歷史等。在精神文化上茶文化則表現在文學、藝術、哲學、宗教中,是精神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2茶文化旅遊深度開發思路

在我國進行茶文化旅遊深度開發有着巨大的優越性。首先我國是一個種茶大國,在全國多地都有茶葉種植區,這些是發展茶文化旅遊的一個強有力的依託。另外,我國在長期的種茶、製茶、飲茶的過程中形成了內涵豐富的茶文化。這些都是可供開發的內容,對茶文化旅遊有現實效益,可以有效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提高旅遊地的茶葉的知名度。

2.1深度挖掘茶文化的深刻內涵

茶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在長期發展中,已經與文學、繪畫等聯繫起來,成爲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地方發展茶文化旅遊,只停留在茶文化的表面,並沒有對其進行深入挖掘。比如很多地方發展茶文化旅遊時,讓遊客參與茶葉採摘活動,這種方式可以提高遊客旅遊的趣味性,但遊客對茶文化的深刻內涵接觸不到,並且這種形式跟茶文化旅遊深度開發的理念也不吻合。茶文化旅遊深度開發主要指對茶文化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入、高層次的開發和利用,使茶文化的深刻內涵得到更好體現。古人講喝茶“一杯爲品,二杯即爲解渴”,這也充分說明了喝茶的講究。當茶與畫、詩結合起來後,其內涵才能得到更好放大。文人雅士喝茶絕不僅僅在於茶本身,茶可以作爲其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生活情趣,可以更好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質。對茶文化旅遊進行深度開發時,應該朝着這方面發展,讓遊客在精神上得到更多享受。

2.2加強茶文化旅遊區建設

對茶文化旅遊進行深度開發時需要有一定的依託。茶文化旅遊區就是發展茶文化旅遊的一個強有力的依託,可以作爲一個很好的物質載體。現在國內一些茶葉種植區已經開始打造旅遊度假村和茶文化旅遊特色景點。這樣可以把茶產業鏈拉長,可以帶來更多經濟收益。有的地區把當地茶葉與當地的其他旅遊景點有機結合,是對茶文化旅遊深度開發的一種有益嘗試。比如在廬山,廬山不僅是著名旅遊風景區,廬山也是雲霧茶的產地。當地就把廬山雲霧茶與廬山風光結合起來,這對推動當地旅遊業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於提高廬山雲霧茶的知名度和銷量也有很大的幫助[2]。另外在茶文化旅遊區之內還可以開展多種活動,可以介紹茶葉的製作過程,也可以對茶葉的歷史進行介紹,還可以舉辦一些茶藝活動和茶俗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可以使遊客對茶文化有更全面的瞭解和認識,對茶文化也能有更多切實的感受。所以茶文化旅遊區應該加強建設,這是對茶文化旅遊進行深度開發的一個物質基礎和物質前提,有了物質依託後,茶文化旅遊深度開發才能更好展開。

2.3開發茶文化旅遊新產品

對茶文化旅遊進行深度開發時,除了把茶葉作爲主要產品外,還應該發展其他旅遊產品,這樣茶文化旅遊的深度開發才能實現,也會使茶文化旅遊的形式更加多樣化,附加值更高。比如福建安溪在開發茶文化旅遊新產品方面就取得了成功。安溪以安溪茶爲依託,同時又根據自身的優勢推出了休閒度假、古蹟旅遊、茶都觀光等一系列旅遊活動。這樣就給遊客提供了多方面的旅遊感受。遊客不僅對安溪茶有了更好的瞭解,在茶以外也有更多的收穫,遊客對行程會更加滿意。此外還可以開發一些紀念品,通過紀念品對當地茶文化進行宣傳,同時也會獲得一定的額外收入,提高旅遊附加值。

3茶文化旅遊深度開發的案例分析

3.1信陽茶文化旅遊深度開發分析

信陽有着悠久的種茶歷史,信陽所產的“信陽毛尖”更是名列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在信陽也舉辦過“國際茶文化節”,在傳播中國茶文化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信陽近些年來,以茶文化爲主發展了起茶文化旅遊。信陽發展茶文化旅遊具有一系列優勢。首先是其茶文化底蘊深厚,信陽作爲綠茶之鄉,在歷史上曾獲得過茶聖陸羽和大文學家蘇軾的高度讚賞。信陽也具有非常獨特的茶俗和茶情,豐富了信陽的茶文化。另外,信陽地區氣候溫暖、水質潔淨,爲茶的生長提供了優越的自然環境。信陽還有其他旅遊資源,可以和茶文化旅遊有機結合起來,使旅遊資源組合具有一定的優越性。信陽進行茶文化旅遊深度開發時還從茶俗文化、茶館文化、禪茶、茶藝茶道等方面進行。信陽在長期的種茶、製茶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茶風茶俗,茶也深深融入當地人的生活當中。當有客人來時要“客來敬茶”,爲客人敬茶時應當用玻璃杯,這樣客人可以更好欣賞茶姿。信陽的車雲山景色秀美,當地茶民會和客人等一同上車雲山,共賞美景,共品好茶。在信陽親朋之間往來也以茶相贈。茶在當地被視爲純淨、珍貴的禮品,走親訪友時常會以此相送。信陽茶館文化開發也是信陽茶文化旅遊深度開發的一項重要內容,信陽在清末民初,曾經出現過八大茶社,一些茶商也建立了茶莊。現在信陽的茶館分佈十分廣泛,並且具有不同的風格,構建起一個個供遊客品茶的去處。禪茶文化在信陽也獲得了旅遊開發,茶與禪在很早之前就已結合在一起,兩者相互影響,最終形成了禪茶文化。信陽有衆多佛教寺廟,這些寺廟所在的山通常會產好茶,比如靈山寺,靈山寺所在的靈山產好茶,其中靈山雲霧茶便是信陽毛尖中的精品。信陽的著名佛教寺廟還有淨居寺、妙高寺等,信陽將其作爲旅遊資源與茶文化一同開發,受到了良好的效果。信陽對茶藝茶道文化也進行了開發,把一些茶葉沖泡的過程與技藝作爲旅遊資源加以開發,信陽毛尖的沖泡方法有“流雲佛月”、“有鳳來儀”等,這些茶藝可以爲遊客帶來獨特的審美感受。茶道方面有沏茶之道、賞茶之道、品茶之道等,是對茶文化的充分闡釋。

3.2安溪茶文化旅遊深度開發分析

福建安溪也是一個重要的茶葉種植地,有着非常豐富的茶文化旅遊資源。安溪有着山水茶園的自然景觀,也有獨具特色的烏龍茶文化。閩南民俗文化也相當豐富,因此其開展茶文化旅遊很有優勢。在安溪縣有海峽茶博園,主要是以茶文化爲主題,建設有溫泉酒店和戶外健身項目等。在茶博園中建設有茶文化主題社區和烏龍集鎮、茶城總部等項目,以此爲依託可以對茶文化旅遊進行深度開發。安溪還建設有鐵觀音發源地旅遊區,福建西坪被成爲“中國鐵觀音發源地”,安溪爲發展茶文化旅遊對西坪民間的茶俗、茶歌、茶詩、茶禮等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整理,將其打造成最具歷史感的茶海景區;安溪還打造了茶海明珠旅遊區,這個旅遊區主要依託茶山茶海、百丈瀑布、小上海等旅遊資源,打造成了一個生態、清新的度假環境。安溪爲發展茶文化旅遊所做的這些舉措有力地推動了茶文化旅遊的深度開發,將安溪的茶文化最終打造成了一個旅遊產業鏈。這樣不僅有利於安溪當地的經濟發展,也可以促進安溪茶產業和茶文化旅遊的可持續發展,爲其後續發展注入強勁的發展動力。

4結束語

茶文化旅遊的深度開發,是茶文化旅遊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只有對茶文化旅遊進行深度開發,茶文化旅遊的發展空間纔會更大,才能促進茶產業的健康發展。同時對茶文化旅遊進行深度開發也更好滿足了遊客的要求。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外出旅遊是人們進行休閒放鬆的一種方式,茶文化旅遊深度開發也正好滿足了人們多樣化的旅遊需求,能給遊客的旅途帶來更好的享受。

參考文獻

[1]於蘭蘭。信陽茶文化旅遊深度開發研究[D]。華中師範大學,2013:15-17.

[2]謝欽玲。安溪茶文化旅遊提升策略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4:

茶文化論文 篇三

摘要:茶起源於中國,但隨着的文化和商貿交流,在向世界各地傳播過程中較早地傳入日本。日本茶文化是在中國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融哲學、宗教、文學、倫理、道德、繪畫、建築等在內的一門綜合文化藝術。茶道源於中國,光大於日本,成爲了世界茶文化的一抹亮點。

關鍵字:茶文化,中國,茶葉

一、簡介

茶起源於中國,但隨着的文化和商貿交流,在向世界各地傳播過程中較早地傳入日本。日本茶文化是在中國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融哲學、宗教、文學、倫理、道德、繪畫、建築等在內的一門綜合文化藝術。茶道源於中國,光大於日本,成爲了世界茶文化的一抹亮點。

日本茶道是茶文化日本本土化的產物。在日本,茶道組織遍佈日本,研習茶道的人有四五百萬人,其中90%以上都是女性。日本茶道流派紛呈,代代相傳,沿襲至今,如今20多個流派中最著名的是表千家、裏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家。不少茶室的內外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實質沒變,成爲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

二、歷史起源

衆所周知,茶文化最早發源於中國。中國的茶葉首傳日本,一般上溯到遣唐使日本高僧最澄來華,實際上,茶首次傳播到日本的時間還要早一些,據文獻記載,隋文帝開皇十三年,茶已傳到日本。至唐代,茶葉由日本高僧最澄將中國的茶樹帶回日本,茶這種飲料就在日本生根發芽,日本栽培茶樹由此開始。

後弘仁六年,嵯峨天*巡幸近江,過京都西北的崇福寺和梵釋寺時,因大僧正永忠親自煎茶奉獻天*,天*飲後龍心大悅,讚美有加,便命令進行種植,設立造茶所,專供宮廷,在皇宮中的法要會式裏面也有使用茶的紀錄。這就是日本茶飲用的最早記載,當時,茶葉十分貴重,只有僧侶、貴族階級等少部分人才能品嚐。

到了寬平六年遣唐使的廢止,與中國的交流也爲之中斷,在上層社會興起的飲茶之風也逐漸衰退,僅有少部份的僧侶保持飲茶的習慣,當時高僧們播種的茶樹,也淡出了記載。總的說來,平安時期的日本茶文化,無論各方面都是照搬中國唐代的茶文化。

到了中國宋朝,日本國力又興盛了起來,這時日本到了平安時代的末期,當權者平清盛再度與中國開始交流。到鎌倉初期,後來被日本稱爲“日本茶祖”榮西禪師從中國學到了茶的加工方法,並將優質茶種與茶具帶回日本,將種子種在九州的背振山上,當時榮西禪師所種植之茶被稱爲石上茶,他於公元一二一一年寫成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生記》,對日本茶道產生起了重要影響,書中介紹中國宋代的末茶衝飲法,爲後來日本茶道的品茶藝術開了先河。之後公元一二五九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爲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之後,日本的茶文化逐漸演化爲禪宗和律宗兩大流派。鎌倉時代,日本的飲茶活動以寺院爲中心,以茶爲藥,茶文化逐漸由寺院普及到民間。鎌倉末期,受中國宋代“鬥茶”的影響,在日本上層武士中,“鬥茶”開始興起,“茶寄合”等遊戲大受歡迎,茶歌舞伎等抹茶法也迅速擴展開來。

經過幾個世紀的消化吸收,直到16世紀日本豐臣秀吉時代(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爲日本茶道高僧後,提出茶道應以“無中萬般有”、“一即是多”的禪宗思想爲根底,刪除了茶文化中繁文縟節,追求至簡至素的情趣, 進一步融入禪的簡素清寂的精神,俗稱“空寂茶”, 並在武士中流行,最終形成了現代所說的“茶道”。日本有“茶禪一昧”的說法,在禪茶一體化的基礎上,將茶道還原到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爲茶道的大衆化奠定了基礎。經千利休改良的茶道,其基本精神爲“四規”,即“和、敬、清、寂”其實質是日本大和民族的凝聚化。千利休完全消除了茶道的娛樂性,將茶道的藝術境界帶向積極的富有創造性的方向,茶道開始成爲一種綜合性的文化體系。

現在日本流行的茶道,就是由千利休創立的。他集茶道之大成,主張茶室的簡潔化,庭園的創意化,茶具小巧,木竹混用,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千家流”茶法。它的基本理論顯然是受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範仍源於中國。

迄今爲止,對日本民族文化藝術影響最爲深遠的,非千利休莫屬。千利休不愧爲世界級的文化名人。

三、中日茶道區別

中日茶道有着淵源關係,一般人初始感覺日本人喝茶比較鄭重,而我們更講究的是閒情逸致,悠哉慢哉的品味其中的內涵,修養身心。中國沒有茶道的規程儀式,但不能否認中國也有茶道,茶道是茶文化的一部分。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主要有以下幾點明顯區別:

1、核心思想不同

日本茶道藝術的思想背景爲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禪”。日本茶道講究“四則”,即“和、敬、清、寂”,是佛教禪宗精神之所在。中國茶文化以儒家思想爲核心,融儒、道、佛於三家思想的統一,內容十分豐富。茶道精神源於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的平和快樂是中國茶道的主調,佛教對中國茶道的影響也很大。

2、表現形式不同

日本茶道強調古樸、清寂之美,程式嚴謹,將高雅的茶藝術與意境相融合。中國茶道更崇尚自然美、隨和美,注重茶的生活化、實用化。沒有儀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無道了,影響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發揮和規範傳播。

3、普及層次不同

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中國的茶道具有民衆性。日本茶道,有着許多著名的派系和世家,世代相傳,在茶道中影響較廣,具有典型精英性。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層次複雜、包含了社會各個層次的文化,成爲人們聚會、人際交往的手段,是社會生活一個組成部分。中國的茶文化要發展成世界的,還要學習日本,將高雅的茶道藝術與深遠的意境相融合,使茶文化這塊瑰寶煥發出新的活力。

四、茶道程序

日本茶道是通過品茶藝術來接待賓客、交誼、懇親的特殊禮節。它按照程式進行喝茶活動,而茶道的精神就蘊含其中。其中濃茶是最爲重要的一環,而具體方式則根據不同的茶道流派而有所不同。

進入茶室一般有身穿和服主人跪在門前迎客,舉止優雅的女茶師禮貌地迎上前引領並簡要說明。入茶室前,經過一段自然景觀區,使賓客先靜下心來,除去凡塵雜念,使身心融入自然。之後在茶室門外的水缸裏用一長柄的水瓢盛水,洗手,之後將水慢慢送入口中漱口以示清淨,再把一干淨的手絹,放入前胸衣襟內,再取一把小摺扇,插在身後的腰帶上,稍靜下心後,便進入茶室。

進入茶室,強調不分尊卑,第一位進茶室者是首席賓客,其他客人則隨後入室。賓主相互鞠躬,主人稱謝光臨,客人感謝主人盛情邀請,之後客人們入室觀賞四壁書畫、茶室佈置和插花藝術,落座首賓須坐於主人左邊,主人即忙於生火煮水,這期間賓客可自由在茶室內外觀賞和花園中散步,待水將煮沸,主人備齊所有茶道器具時,賓客們再重新入座,茶道儀式正式開始。

主人在敬茶前,要先品嚐一下甜點心,避免空腹喝茶傷胃。敬茶時,主人用左手掌託碗,右手五指持碗邊,跪地後舉起茶碗,依次遞給客人品飲。客人恭敬地用雙手接過茶碗後,應先欣賞一下茶碗和茶湯,然後緩緩品飲。飲時要使茶湯在舌間滾動,吸啜有聲,以示讚賞。待客人品飲完畢,主人便請大家玩賞精美茶具。儀式結束,賓客們鞠躬告辭,主人復跪坐門側送客。整個過程數小時。在這個過程中賓客人可自由交談,正宗日本茶道,不談論金錢、政治、生意等世俗話題的,談話議題多是大自然的話題。日本茶道之所以這麼繁雜,就是要把賓客注意力從茶的本身上引開,而是專心致志於飲茶的全過程,從而把人從世俗的緊張、煩惱等事務中解脫出來。

由上可知,日本茶道是一場靜心清魂的佛事,茶人不愧爲在家的僧人,茶室可比作寺院的佛堂。所以,日本茶道思想是茶與禪的融會貫通,茶中有禪,禪又在品茶中得到體會。

五、茶道的影響

如今,茶道已成爲日本人最喜愛的文化形式,也是最常舉行的文化活動。喜愛茶道的人比比皆是。現在,茶道被認爲日本文化的結晶,日本文化的代表。

日本茶道強調通過品茶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強調賓主間有一種高尚精神、典雅儀式和雙方間的融洽關係。學習日本茶道,就要先學習行禮、寒暄的方法,如來賓入室後,賓主均要行鞠躬禮。接下來是學習每一個茶道具的操作方法及其相關知識,然後是由淺入深地學習各種點炭、點茶的方法及其相關知識,爲了能夠點出一碗美味可口的茶,不僅需要主人的刻苦修爲,而且作爲客人也必須得具備同樣的修爲,主客間必須做到心心相印。點一碗茶的過程,其實也恰是人們嘗試着去建立各種人際關係、進行角色轉換的一個訓練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實現與人交往的心理平衡過程,而這一點恰是中國茶道所不具備的。“和敬清寂”這四個字就是茶道的根本。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當我們進入茶室之中品嚐一碗茶時,無論是客是主,“請先”,“請慢用”等種種的言詞,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蘊含的“和”之意。內心與內心的相互溝通,這就是“和”的感覺。

茶道現已完全融入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已成爲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的最有效的禮儀教育。日本一般姑娘出嫁前也要經過特別的茶道程序訓練,爲主婦有條不紊地操持家務的提供訓練。由於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競爭壓力大,茶道也成爲心理輔導的重要一課,是人們緩解壓力、尋找心理平衡、消除身心疲勞的好方式。

茶道的內容十分豐富,提高了日本的書畫、服裝、插花、音樂、舞蹈、文學、陶藝,漆器、建築、製造等工藝技術水平。爲日本的精神文化、禮儀文化、飲食文化、傳統藝術及建築和製造工藝等的不斷髮展打下了基礎,發揮了巨大作用。

茶文化論文 篇四

一、茶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踐行

(一)開設茶文化的選修課

越來越多大學開始開設茶文化課程,在學生知識體系逐步完整的時期,形成相對完整的茶文化儲備,作爲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全國目前共有49所高校開設了茶道課程,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高等學府都設有《中國茶文化》、《茶文化概論》等課程。北京海淀區的一些高校選擇《中國茶文化》作爲學校選修課開設,從2000年起,到現在十幾年間,已經成爲北京農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達16所高校的、總數有近十萬學生可以選擇的課程。一些學校自可以選課以來,人數曾一度高達1000人以上,同時也創下一些高校選修課中的最高紀錄。武漢體育學院的茶道課作爲選修課,先在藝術學院2個年級試開,2014年開始面向全院公選。兩個學期選課人數就達到近700人,成爲全校最受學生青睞的選修課之一。

(二)建立大益愛心茶室

大益愛心茶室是雲南大益愛心基金會捐資建設的“愛智美”三位一體高校合作項目,愛心茶室爲校園裏的莘莘學子提供了一個運營管理,鍛鍊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公益意識和能力,傳承中國茶文化的有力平臺,項目實施到今在全國範圍內,在43所合作高校裏已有28個愛心茶室散出了幽幽茶香。有23個愛心茶室還成立了茶道藝術團。武漢體育學院圖書館愛心茶室成立了學生茶藝社團和藝術團。學生社團和藝術團以此爲舞臺經常舉辦大學生茶藝與茶文化活動。在茶事活動中充分引入藝術元素與茶人分享美感與浪漫;茶道藝術蘊含深刻哲學內質與雅美的形態,以不斷揭示其與音樂、舞蹈、詩歌等藝術的契合點爲己任。爲滿足當代大學生日益增長的“愛智美”全面發展需求,滿足大學師生學習、鑽研中國茶道的學習興趣。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生也真正感受到了茶藝與茶文化對自身精神修養的提升。

(三)舉辦茶文化、藝術的培訓、講座與競賽

茶文化講座的`開展,對於茶文化的推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定期請專業的老師培訓茶的基本沖泡方法,茶的基本知識,茶藝表演等等,先培養一批高素質的茶藝骨幹,帶動更多的人瞭解茶道藝術與文化。使茶文化一步一步的滲透到大學生的生活當中。這對於高校學生而言,是最快速地使學生萌生對茶與茶文化的興趣,對於茶文化的普及與進一步的推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各種形式的競賽活動也能激起同學們對茶文化的興趣。

二、茶文化對於大學生生活方式的影響

一般來說,生活方式指日常生活領域的認識方式與行爲特徵。茶文化對於大學生認識方式、行爲方式都有積極影響。

(一)在認識方式方面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刻的認同

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內涵。學校通過教學的方式對茶文化的傳播,也使得當代大學生對茶文化的魅力有了認知。在知識體系的完善、開闊個人視野及對於傳統文化感觸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價值,也同時使得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有了一個很好的傳播途徑。

1、正確應對困難和挑戰常以茶人范增平先生的精神,對“德”的解讀,作爲學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教材。可以將茶的精神層次歸納爲三點:一是冷靜的思考,茶給予我們的有沉着心態,通過對於茶文化的習得,在做事時一定能不急躁、冷靜分析形勢;二是堅定的信仰,茶道傳播出的中國傳統文化包含着“仁、義、禮、智、信”等內容,對於接觸茶文化的人有着一定的精神指導作用;三是果敢的行爲,茶教給人們的不僅僅有理智的思考,還有判斷是非的標準,有着這一標準的指導,人們便會依照一定的準則行事,符合公正公平的價值觀。這三種茶文化內涵的傳播,對於正處於人生觀世界觀形成之際的大學生有着很好的輔助作用。無論對於在校學生還是走出校園的大學生來說,都是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應對人生挑戰的良師益友。

2、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茶文化主張“德行”,以德行事。包含在茶中有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內容,而儒家對“德”的論述更是隨處可見,比如,“德不孤,必有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以德爲本,對於人與自然的更加重視,依照本該有的生命規律做事,這已成爲茶文化中最爲核心的內容。而當前大學生正處於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時期,更需要有這種“德”的觀念進行指導,幫助其更好的樹立三觀,在今後的學習與工作中可以更踏實地做事情,在社會中發揮出自己的價值。

(二)在行爲方式方面

1、促進積極、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茶文化的美在於物質之美和精神之美。通過品茶感受輕鬆、平和的氛圍,使得心境得到平緩,不被浮躁的社會所吞沒。茶文化的核心是要追求人們內心的寧靜與和諧,從平淡中發現美好,更可以去享受這種美好。另外,茶還對於人們的身體健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抑制病菌,清理血管,防止身體內的膽固醇過高。另外對於人們在緊張的生活中消除疲勞與提神也大有裨益。長期飲茶也使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指導大學生進行更好的社會實踐當今的大學生處於一個變化十分迅速的時代,緊張的學習與生活,另外還有即將進入社會的恐懼感,都會對於個人產生或大或小的壓力感。茶文化的學習,恰恰就爲他們提供了一個自我充電的環境,茶的苦而後甘,寧靜淡泊、溫和謙遜、恪守本分的思想爲在社會壓力下的大學生提供了精神的源泉。以茶育德,以茶養智,以茶養性,用茶的心境品味人生。同時,茶文化的學習,也爲大學生的自身發展提供了一種可能,他們可以通過其中的茶藝學習,參加相關考試,獲得茶藝師,甚至評茶師的資格證書。在茶文化已經日益進入大衆的生活而不再“曲高和寡”,茶已經成爲“國飲”的今天,這也許爲將來必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發展的可能和機會。另外,大學茶室也成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場所,學生負責日常的運營、管理,培養了自主創業的意識與經營管理能力。還可以將茶室的優秀學生選送到社會的茶樓兼職勤工儉學,使學生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得到鍛鍊與提升,儲備大學生的就業正能量,也爲中國茶產業培養了人才。

3、提高校園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

社團活動是校園生活的重要方式,茶文化通過社團的方式傳播將很有效的傳播有意義的文化。如,武漢體育學院開展的大益愛心茶道藝術團,與大益愛心茶室均爲傳播茶文化的社團與場所。茶的文化中有一種重要的展示形式就是茶道,茶道有着很強的儀式感,這種儀式感會傳達出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在這一過程的進行中,人們會不自覺地對於生命產生敬畏感。學生在學習之餘,可以在茶的世界享受一絲清甜,得到生命中無限的樂趣,懂得尊重,提升內心的滿足感,同時對於緩解壓力、放鬆緊張心情有着重要作用。同學們可以在學校舉行小型茶會,泡茶、品茶、識茶、鑑賞、交流。武漢體育學院大益愛心茶室還常請來專業老師培訓茶藝、茶道,使茶文化一步一步的滲透到大學生的生活之中;不僅爲120餘人的學生“茶藝社”提供了展示才藝的舞臺,也爲其他社團提供了活動空間。茶道藝術團,將專業技能與茶元素有機融合,創編有自己特色的藝術作品,滿足當代大學生日益增長的“愛智美”全面發展的需求。這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極大地提升大學生的校園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

三、結語

總之,通過茶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踐行,使得學生在認識方式與行爲方式方面都受到茶文化的影響,茶文化中所包含的“德”,無論是對於校園文化的建設,還是促成青年一代樹立正確的三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

茶文化論文 篇五

【摘 要】本文就茶與中國文化做了認真的分析和探究,也介紹了茶的起源與茶功效等,中國茶文化是值得弘揚和發展的。

【關鍵詞】飲料;茶文化;中國文化;茉莉花茶

茶和可可、咖啡被列爲是世界三大飲料,作爲世界三大飲料之一,茶的好處數不勝數,並且其中蘊含的文化韻味更是值得品評的。中國作爲茶的故鄉,茶文化更是原汁原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茶也是有獨特感情的:當有客人來到家中時,沏上一杯熱茶是熱情和禮貌;週末和好友一起喝一杯清茶是輕鬆更是快樂;獨自一人時沏一杯好茶看一本好書是精神的收穫更是身體的享受。那麼,我們就來談一談中國的茶文化。

一、茶的起源

對於茶的起源有許許多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起源於漢代,也有人說起源於唐代,而更有學者研究說早在神農時代就已經有茶的出現了。不管怎樣,茶都是中國文化的產物,在中國發展和成熟,之後又流傳到日本韓國等地區,而如今隨着中國的發展和國際交往的擴大,中國茶文化更是備受關注。

茶文化悠久而綿長,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茶出現的初期是作爲藥材來使用的,因爲它有許多特別的功效,是一種很重要的藥材,如今也是如此。後期經過長期的發展,茶才演變爲今天的傳統飲料。

茶在我們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人離不開的茶,我們的生活也離不開茶。中國有許多俗語中也時常出現茶的身影,如“清晨一杯茶,餓死賣藥人”,“飯後一杯茶,老來不眼花”,“若想百歲翁,與茶打交道”等等。這些俗語也充分證明了人們對茶的重視程度。

二、茶的種類

茶有分許多種,有紅茶、綠茶、花茶等等。綠茶是最原本的茶,是種植茶樹然後採摘、曬乾等工序之後製作而成的。對於茶的採摘也是非常有講究的,據說好茶採摘的必須女孩而且是未婚的妙齡女子,採摘什麼樣的葉子,用怎樣的手法,怎樣晾曬等都是非常有講究的。而紅茶,是指綠茶經過發酵以後製成的,它與綠茶不同,泡製之後會成紅色,味道也別有一番。

花茶便是各種花的花瓣晾乾之後製作成的,有茉莉花茶、玫瑰花茶、菊花茶等等,它們的引用也有許多不同的功效。當枯萎的花朵在杯中再次綻開的時候,還真是別有一番風趣。

三、茶的功效

茶作爲中國人傳統的飲料,也是中國人最普遍喜愛的飲料,它有許多奇妙的功效。

首先,飲茶可以提神,我們經常在工作和學習需要精力時喝一些茶使自己精神起來。其次,茶還可以消食、健脾胃,人們一般都在飯後喝一杯,這樣可以去除食物的油膩感,達到消食健脾胃的功效,所謂“飯後一杯茶,老來不眼花”就是指此功效。再次,多飲茶能降油脂,不會有得三高的危險,在三高病逐漸嚴重的今天,人們更應該注意生活和飲食方式,預防變成三高人士。所以,飲茶是一個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被推崇。

最後,其實茶的功效不止這些,還有更多的好處,其中最受現代人歡迎的就是茶有減肥的效果。飯後喝茶能夠去油膩,減少脂肪在體內的囤積,從而達到減肥的效果。所以,也非常受女孩子們的歡迎。

四、茶的今天

如今,茶越來越受世界人民的歡迎。許多外國人也開始喝茶並且非常喜愛這種飲料。茶不僅爲中國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爲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如今,各種瓶裝的茶飲料越來越多,也因爲其口味很好、攜帶方便等因素備受喜愛。

如中國市場上的瓶裝康師傅綠茶、娃哈哈紅茶、茉莉清茶、茉莉蜜茶等等,我個人也非常喜歡。這種現象充分說明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貢獻。

中國的茶文化悠香而深遠,小小的茶蘊含着中國文化的氣息。茶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中國茶文化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瞭解,我們應該更多的宣傳茶和弘揚茶文化。

茶文化論文 篇六

摘要:中國是茶的故鄉。在中國,種茶、飲茶的歷史都非常悠久,茶已經不再單純的是一種飲料,而在飲茶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並由茶文化衍生出了一系列書畫、文學等藝術作品。本文旨在研究中國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歷程,以及茶文化在各個時期所表現出的文化形態。

關鍵詞:茶、文化、發展歷程

關於茶的起源現在在學術界還是衆說紛紜。《爾雅》中的“釋木篇”和“釋草篇”中都有“荼”字(據考證這裏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前者指木本的茶樹,後者指草本的苦菜,所以很多學者認爲茶最初的作用是被當作菜吃。也有學者認爲茶起源於上古的神農氏,《神農百草經》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說,當爲茶葉始爲藥用。對於茶的起源人人言殊,莫衷一是,但飲茶飲茶的開始大致可認爲開始於神農時期,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中提到“茶指爲飲,發乎神農”。

晉代隨着茶葉生產的較大發展,飲茶文化也更加體現出來了。到了南北朝時期,飲茶進一步普及,飲茶在民間進一步發展過程中,也逐漸被賦予了濃濃的文化色彩。與美酒佳釀相比,通常的茶葉價格便宜,爲多數人所能夠承受,故很早人們就用茶葉招待客人表示儉樸。著名的就是晉代陸納以茶果招待衛將軍謝安,他侄子認爲不妥,端出早已準備好豐盛酒席。事後,陸納打了侄子40大板,責怪他破壞了他的清廉名聲。《晉書。桓溫傳》記述:“溫性儉,每宴唯下七奠,伴茶 而已。”也是以茶果表示儉樸。可見在東晉,南方的飲茶已經很普遍了,並且茶被用來以示清廉。後來,因爲茶葉生產的發展以及飲茶的普及,各種茶葉和茶事的美學內涵也引起了當時文學家們的注意,在他們的作品中得到了不少反映。如左思的《嬌女詩》、張載的《登成都樓詩》、楊炫之《洛陽伽藍記》等都從各個方面對飲茶和茶事做了描述。在兩晉南北朝茶葉有了一定的種植面積,茶俗進入日常活動,加之文化雅士將之昇華,茶從簡單的飲品被賦予了文化品味,中國茶文化在此階段逐漸萌芽。

唐代是中國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期。茶文化的形成與唐代的經濟、文化、發展有着密切聯繫。唐朝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此外佛教的發展,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措施從不同層面對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最終促使唐代成爲“我國茶葉和茶業發展史上,一個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時代”。在唐代,對茶文化做出突出貢獻的一個人物是陸羽,陸羽在長期的茶事實踐活動中,嘔心瀝血,寫成世界上第一本茶學專注《茶經》,它是總結唐朝以及唐朝以前茶葉生產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茶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學著作,又是茶文化的專注。陸羽《茶經》的問世成爲茶文化形成的里程碑,極大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他所確立的樸素自然茶美學觀點,倡導的以“和”爲核心的茶道精神,指引了無數愛茶之人,受到衆多茶人的追崇。唐代著名詩人無不飲茶,有些人把飲茶與吟詩有機聯繫起來,文人吟詩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茶道茶藝、茶性茶德、茶情茶誼、茶俗茶禮、茶事史詩等,對茶樹生態環境、造茶技術、煮飲技藝、名茶、貢茶、茶政貿易都有描寫。其中有不少佳作,影響深遠,其中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堪稱千古絕唱。此外,唐代時茶具已經與食器、酒器分離形成了專用器具。陸羽《茶經-四之器》詳細記載了二十四種茶用具,據其記載當時茶具已成爲飲茶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器具,對茶的色、香、味的體現至關重要。

中唐以後,貢茶品種與數量大增,豐富的貢茶,既滿足了朝廷飲用的需要,又可進行各類賜茶。“四鎮之亂”和長期的軍閥割據加深了唐朝政治、經濟危機,爲了解決嚴重的財政困境,唐朝統治者加劇了搜刮民財,建中三年(782),戶部侍郎趙贊於諸道水陸要衝徵收商稅,“每貫稅二十文,竹、木、茶漆皆是什稅一”,以充盈國庫,贍濟軍資。四鎮之亂結束後,罷黜了茶葉等項雜稅,儘管當時徵收茶稅只是權宜之計,但是開了徵收茶稅的先例。德宗貞元九年(793)茶稅被列爲國家財政收入

“茶興於唐、盛於宋”這一時期,茶已經成爲“家不可一日無也”的日常用品。茶葉產品開始由團茶發展爲散茶。打破了團茶、餅茶一統天下的局面,同時出現了團茶、餅茶、散茶、末茶。早在宋太祖趙匡胤即位時,宋代宮廷已經設置了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皇帝常以賜茶的方式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甚至恩賜國外使節以示友好。大觀元年,宋徽宗趙佶親著《大觀茶論》一書,全書共二十篇,對北宋時期蒸清團茶的產地、採製、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宋代時,實行重文輕武的治國方針以及政治原因,品茶與潑墨成爲文人休閒生活的重要內容,究其原因,蘇東坡做了最好解釋:“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堅,是其操同也。譬如賢人君子黔晰美惡不同,其德操一也”文人往往借品茶清心,潑墨抒情,尋找心靈寄託。諸如徐鉉、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洵、黃庭堅等文學家都好茶,詩人做茶詩,書法家做茶貼,畫家繪茶畫,文人著茶書,各種茶文藝作品紛紛面世,從不同方面反映了當時的茶事活動。

到元明代,中國傳統的製茶方式已經具備,同時更多的文人置身於茶,茶書、茶畫、茶詩不計其數。張源的《茶錄》、陸樹聲的《茶寮記》、以及唐寅的《烹茶畫卷》和《事茗圖》等傳世作品誕生。

到了清代,中國茶文化發展更加深入,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例如清末民間,城市茶館興起,並發展成爲適合社會各個階層所需的活動場所,它把茶與曲藝、詩會、戲劇和燈謎等民間文化活動融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茶館文化”,“客來敬茶”也成爲尋常百姓的禮儀美德。實際上,明清時品茶所“返樸歸真”“天地人相融”境界正是陸羽倡導的“精行簡德”、“和”一脈相承。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恢復和扶持茶葉生產發展的政策和措施,茶葉生產得到了迅速恢復和發展,全國有20個省、市、自治區產茶,產量逐年增長,出口不斷遞增。特別是近二十年來,隨着中國經濟的繁榮發展,國人生活水平提高,飲茶量不斷增長,茶與生活的結合更爲多樣化,中國茶文化有了飛速發展,凸顯蓬勃之勢。茶文化繁榮彰顯重要地位。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無論是民間探親訪友,還是開座談會,甚至國際交往中,清茶一杯,簡單高雅,茶所具有的廣泛親和力得到廣泛認同,茶以及茶文化在國人以及外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愈來愈重要。

中國茶文化是經過數千年發展演變而形成的獨特的文化模式,如今的茶文化包含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並涉及中國的文學、哲學、禪宗等多門學科。經過數千年的百轉輪迴,中國茶呈現出了它千年來所有的文化密碼,在漫長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沉澱出了獨特的深沉和凝重。同時,茶文化的豐富和廣袤也爲燦爛的華夏文化增添了濃重的一筆。

茶文化論文 篇七

摘要:茶文化中最爲重要的恰恰就是一種和諧爲本的核心思想,這種和諧爲本的核心思想,對於健康保健專業的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與思想行爲參照至關重要,而茶文化中的團結協作之道,更是處世的終極之道。個體成就的大小,大而言之,應歸結爲個體的思想道德修養;小而言之,其實就是茶文化之道的一種運用之妙。

關鍵詞:茶文化;健康保健;思想道德教育

茶可以說是大自然對人類的一種最無私、最美好的恩賜。茶的品飲之道以寬爲其體,茶的品味之道以和爲其魂。茶文化之中既包含了以茶示敬之儀,又包含了以茶養廉之義,同時,亦包含了以茶明倫之志,並且,更包含了以茶教化之理。

1茶文化崇高的和諧爲本的核心思想

1.1茶文化中生態自然的和諧

所謂道法自然,茶依自然而生,集天地之美,蘊超然之氣,獨得自然和諧之機。茶之一物,深刻蘊含了天地有大美、四時有明法、萬物有成理的自然哲思。大自然本就是和諧有序的渾然一體。而茶荈則孕育於自然,凝聚了生態自然中的山川之靈秀,與日月之精華,因此,茶荈既是大自然和諧產物,又是大自然和諧的表率。和諧既是中華民族弘傳了數千載的傳統美德,又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中的精髓所在。儒釋道三教都將學究天人之際的和諧,視作一種最高的智慧與境界,這是中國所特有的辯證思維精要,這種辯證思維精要,恰恰與茶文化的內涵不謀而合,同時,二者之間皆存在着在道法自然方面的與自然至理的深度融合。

1.2茶文化中人與自然的和諧

茶之一字,草在上,木在下,而人居其中,由此可見,茶文化其實是一種人在草木間的悠然禪意,人即便是棲身於鬧市之中,啜一盞茶亦能得人在草木間的山水之韻。顯然,這種人樂活於草木之間的物我玄會的和諧,纔是茶文化的至高境界,同時,這亦是人與自然一期一會和諧相處的至高境界。茶文化既飽含着生態自然的自體和諧智慧,同時更飽含着人與自然的一體化和諧智慧。茶文化中人與自然的天人合一,恰恰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孜孜以求的一種崇高境界,這種崇高境界以返樸歸真,融於自然爲根本訴求;以學究天人與自然達致的精神統一和和諧爲基本標準[1]。在茶文化中,取材於自然、暢飲於自然、樂活於自然纔是茶文化的最高境界。

1.3茶文化中的人本和諧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文化淵源薪火相繼達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禮儀之邦,禮儀的美德已經成爲中華民族的一種根性靈魂,其中的思想道德承襲更是禮儀美德之中的精髓,而茶文化則是中華傳統思想道德禮儀美德之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在草木間聯結起了茶與人,事實上,人與社會其實更有着詩意的牽繫與禪意的聯繫,數片青葉所承載着的又何嘗不是一碗清香四溢的人生,此即所謂飲茶知味。由此引申開來,即是一種人自我本體的身心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首先,茶之清能夠成就爲人之清與爲官之廉,其次,茶之和則能夠實現個體與他人的和睦、團結、友愛、理解,最後,茶之禮則能夠完善個體與社會的一體化的融洽與和諧。

2茶文化對思想道德教育的影響

2.1茶文化對思想道德教育的協作精神感召影響

茶文化中的和諧爲本,既是以一心融於天地萬物的負陽抱陰,又是我中華各民族一體和睦的相親相愛,同時,更是整個社會和諧共處的相依相存。對於健康保健專業的同學而言,未來工作過程當中,必然要較其他專業更頻繁地與社會打交道,在與社會打交道的過程之中,禮儀自然首當其衝。社會交往中的個人禮儀,是衡量個體道德程度、思想深度、品德高低的重要標誌。

因此,以茶道的和諧爲本的核心思想,作爲健康保健專業同學的思想行爲參照,能夠使得同學們以茶道通曉人道,學會並懂得尊重之道、思考之道、取捨之道。尤其是茶文化中的一味同心的團結協作精神更是值得大力弘揚,在茶道的表演實踐過程當中,我們知道,通常需要多人緊密合作方能更好地完成,在合作過程中,親密無間的團隊意識與精誠合作的協作意識更是增強同學們相互之間緊密團結的金鑰匙。

2.2茶文化對思想道德教育的精神境界影響

茶作爲一種文化載體,不僅承載着人類數千年的物質文明,而且更承載着人類數千年的精神文明。中國的茶文化在其數千年的傳承歷程中,早已形成了圍繞着人、水、器、藝、境、茶六要素的獨特審美情趣,這種審美情趣是其他任何事物都無法替代的。

置身於閒適自然之境,取自然純靜之水,以自然鍛燒成就之器,煮清香芬芳之茶,品怡情怡心之韻,全身心地融入到茶文化的祕境,真切地感受由自然傳遞至茶,由茶傳遞至人,由人傳遞至整個社會的那種整體和諧、整體愉悅、整體溫馨的無上精神境界,這種精神境界,能夠令健康保健專業的同學們,不僅自己可以在沉浸於茶文化精神境界的過程中受益,而且亦能夠由同學們向周圍以一盞清茶傳遞茶文化的馨香於世人。中國的茶文化之中,有着太多的可供健康保健專業同學汲取的思想道德教育精粹。將茶文化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大系之中已是勢在必行,茶文化中的樂活精神,更是能夠賦予同學們以茶道領悟生命,以茶道緩釋人生,以茶道增進溝通等其他學習過程中所無法體悟到的人生真諦。

3茶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運用

3.1茶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心志與意志修煉中的運用

茶文化中的和諧思想對健康保健的同學們而言,有着正能量引導的影響,同時,茶文化所潛移默化薰染陶冶的情操,更能促進同學們的精神境界與審美修養的全面提高。而茶文化中的禮儀的運用則能夠令健康保健專業的同學們收穫一份茶文化中的沖淡寬仁的禮儀精神,以及純潔雅緻的性情本真。對於健康保健的同學們而言,不僅應關注身體的健康保健,而且更應關注心靈的健康保健,在人生的許多關鍵時刻,在人生的許多成敗瞬間,其實起決定作用的恰恰就是人的心靈,亦即人的思想道德情操,由此可見,茶文化的陶冶情操的身心綜合修養的運用,將爲健康保健的同學們未來的人生帶來意想不到的成功。並且,從健康保健的視角而言,身心雙健纔是一種真正的健康狀態。而茶文化透過思想道德的潛移默化式的教育,對心靈的滋養則更加能夠令同學們保持平和、喜樂、慈悲的心境,從而形成一種逆境中不屈服,順境中不失足的堅忍、頑強、愉悅、昂揚的心志與意志[2]。

3.2茶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心志與意志修煉中的運用

教育不僅應着眼於知識技能,而且更應着眼於對知識技能起內驅作用的人文思想素養與心靈世界的本質提升。茶宜靜而唯寧靜方能夠致遠,茶宜淡而唯淡泊方足以明志。大學時期既是大學生朋友們心志與意志漸趨成熟的重要階段,又是心理健康與心理平衡的極爲重要的與社會開始反覆交互的調試階段。這一階段的大學生朋友們從表象上而言可能是意氣風發的,但是從心理層面而言,則顯然仍處在整個世界觀建構的最爲關鍵的階段,這一階段由於新時期新常態下擾動因素較多,因此,在這一至關重要的階段中,任何一點小小的偏差都極有可能侵蝕整個世界觀的基礎。可見,在這一舉足輕重的階段中,運用茶文化的深厚底蘊所涵養的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等,幫助這一階段的大學生朋友們建構起正確的世界觀,顯然對於完善大學生朋友們的整個人生有着極爲重要的意義。而在進一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完善化過程之中,同學們更宜學習,學習茶的既芳且芬;更宜學習茶的馥郁內蘊;更宜學習茶的輕標敦本[4]。

4結語

茶文化中深刻蘊蓄着個體思想道德涵養,與社會和諧大同的教化旨趣。而道德涵養與和諧大同顯然最能夠體現,亦最能夠代表茶文化的精髓。在數千載的諸家思想的共同灌溉之下,茶文化與諸家思想的深度融合更使得茶文化在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茶文化中最爲重要的就是和諧爲本的核心思想,以這一核心思想爲基礎,由個體思想道德的自覺覺悟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將使得茶文化在新時期綻放出更加絢爛的思想光華。同時,茶文化與思想道德亦是相輔相成的,積極弘揚茶文化,並將茶文化不斷地應用到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去,顯然是一種必要的雙贏式做法。

參考文獻

[1]張娟玲,李秋紅。探究茶文化教學對大學生人文素質和思想道德的影響[J]。福建茶葉,2016(10):229-230.

[2]張燕。茶文化和思想道德關係略論[J]。福建茶葉,2016(7):340-341.

[3]顏坤。茶文化對高職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分析[J]。福建茶葉,2016(4):219-220.

茶文化論文 篇八

摘要:儒家思想在我國傳統哲學思想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深深影響了中國人的行爲習慣、思考及生活方式。茶文化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形成之初,就開始與儒家思想碰撞交融,一方面吸收了儒家思想中“中庸和諧”的哲學思想,賦予了飲茶者平和適度的心態和價值取向。另一方面吸收了儒家思想“修齊治平”的人生觀,賦予了飲茶者積極樂觀、勤儉奮鬥的進取心。當然,這僅是從宏觀層面來分析和歸納,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更體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禮儀、待人接物、婚喪嫁娶等多個方面。

關鍵詞:茶文化;儒家思想;中庸和諧;審美取向

茶的故鄉在中國,茶文化更是從這裏發源。茶文化在魏晉南北朝初步形成,隨後便開始與一些哲學思想或宗教理論進行融合,如儒家、道家、佛教思想等。

這其中茶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最深。儒家思想賦予茶文化內在與外在的雙重內涵,既注重茶禮、茶事活動等方面的和諧之美,又注重人們行爲方式和人生價值觀念的中庸之美。

1儒家思想“修齊治平”理念在茶文化中的體現

“修齊治平”理念是儒家文化十分重要的內容,展開說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思想十分注重“修齊治平”,講究人們要想有所作爲,爲天下爲國家幹出一番事業,就要先“治其國”,而欲治其國,則要先把家治好,所謂“齊其家”也。而要把家治理好,就要先做好自己,也就是“修其身”。茶文化在形成初期,恰好趕上統治者推崇儒家的歷史時期。

而茶文化的自然特質和精神內涵,與儒家思想的“修齊治平”理念不謀而合,因此古代飲茶者尤其是那些喜歡飲茶的文人墨客和哲學家,將兩者進行充分的融合。

1.1茶文化中的“修身”思想

儒家思想中所謂的修身,其實是“身心兼修”,一方面要提高個人外在的修養,如禮儀、文明,讓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彬彬有禮。另一方面是要提升個人內在的修養,如道德水準、理想抱負、價值理念、審美取向等,使自己的內心散發出沁人的芬芳。

而在這一點上,茶文化與之十分契合。茶是自然的產物,具有質樸清淨、超脫深遠的自然特性,以及靜心提神、醒腦祛毒的物理功效。因此,兩者在“修身”方面的結合可謂是“一拍即合”。自古至今,中國飲茶者無論是自己獨酌,還是與友人共飲,都試圖通過茶這一載體,去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平靜而明亮,讓自己的思想變得清醒而開闊。

一方面,會“三省吾身”,通過飲茶去反思自己的過錯,去思考人生的意義,追求一種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受到儒家禮儀文化的深刻影響,茶文化的“修身”更會表現在人們的日常行爲當中,讓人們用更加友善的態度去面對他人,用更加包容豁達的心態去面對整個社會,以及自己暫時的失意與挫折。

1.2茶文化中的“齊家”思想

儒家思想中的“齊家”,主要指的是家庭內部成員之間的和諧、團結與和睦。在兩千餘年的發展中,茶文化吸收了這一方面的思想內涵,並將其融入到了我們這個民族的家庭生活當中。

比如說,中國人幾乎家家都備有茶葉,在一日三餐後,主人會沏上一壺茶,一家人團坐在一起,一邊飲茶,一邊看着電視,或是一起聊聊家常,無比溫馨。

而在飲茶時,晚輩會主動給長輩續茶、敬茶,展現了對老人的關心和孝敬,這是茶文化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體現。另外,在結婚時,男方在迎接新娘前,會恭恭敬敬給二老敬上一杯茶,一是感謝父母養育之恩,二是表示兒子已長大成人。

在婚禮後,新人還會共飲和合茶,以此來表達夫妻雙方的舉案齊眉和相互尊重。現在,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中國很多家庭的成員都是白天忙着上班奮鬥,晚上回家吃完飯後都是各玩各的,有的看電視,有的玩遊戲,有的玩手機。那種傳統的飲茶習俗漸漸淡去。

時間長了難免會讓家庭的氛圍變得不再那麼溫馨。因此,今後我們應當找尋那種傳統的家庭氛圍,充分發揮茶文化中“齊家”思想的力量,用茶將家庭成員的心緊密聯繫起來。如此,不僅能夠讓孩子從中感受到家的溫暖,並通過聆聽老人的教誨,去更好更快地成長。同時,更能讓老人擁有一個更加幸福而祥和的晚年生活。

1.3茶文化中“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理念

儒家思想中“治國平天下”是中國傳統士人最高的人生追求和目標,而中國茶文化同樣吸收了這一理念。一方面,茶文化的治國平天下體現在飲茶者的身上。

飲茶者通過飲茶,可以讓自己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而遼遠,不再侷限於個人的一得一失,也不再拘泥於日常中的雞毛蒜皮之事當中,而是會樹立起遠大的抱負。

當他們遇到暫時的挫折和失敗時,茶文化同樣會讓他們變得平和而豁達,鼓起鬥志,砥礪前行,爲社會爲國家做出一番事業。

另一方面,茶文化的治國平天下還體現在國家的政策上面。茶葉與鹽一樣,自古就在國家的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國家出臺什麼樣的茶葉政策,事關社會和國家的穩定和諧。

譬如說,唐文宗時,江南某官員制定了苛刻的榷茶政策,導致民間怨氣沸騰,激發了社會矛盾。

而南宋建炎年間,成都通過變革茶法,緩解了茶農的負擔,讓他們有了更多獲得感,讓社會變得和諧而穩定。

而始於唐代的茶馬互市,更是茶文化治國平天下思想的重要體現。與酷愛飲茶但是卻不生產茶葉的少數民族進行茶葉與馬匹的貿易,一方面能夠滿足遊牧民族對茶葉的需求,讓他們仰仗於中原王朝,使雙方關係友好而和善,避免發生戰亂。

另一方面,則能滿足中原政權對於優良馬匹的需求,增加國家的軍事實力,爲人民的安居樂業提供更加強大的國家力量。

2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茶文化中的體現

說到“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有些人會覺得這是道家思想,其實不盡然,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無論是道家還是儒家都對此有系統的闡釋,並且呈現出不盡相同的理論特色。

在道家眼中,天便是自然,是萬物之道,而人則是其中的一份子。

其一方面強調人要順從自然,要尊重自然,要把自己的行爲放置於自然中去,用萬物之道去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另一方面強調要解放人性,打破那些加在人身上的藩籬,讓人們迴歸自然,從自然中感悟人生之真諦,最終達到“萬物與我爲一”的層次。而在儒家看來,天則是道德觀念和處世原則的本原,做人做事要順從這個根本,要有道德原則,不能被名利、財色及各種貪慾所誘惑而偏離了人生“主航道”。儒家要求人們要摒棄那些雜七雜八的慾望,撥開籠罩在眼前的各種迷霧,“求其放心”,最終達到一種能夠自然而然去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無論是在他人面前,還是獨處之時都要如此。

孔夫子所言“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正是如此。從古至今,儒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深深影響了我國的政治、社會、民俗等衆多方面。同樣,儒家“天人合一”理念更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是自然的產物,無論是其外形、顏色,還是內在的茶性、口感,無不彰顯着大自然的特質。

中國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一是表現在物質層面上,影響着採茶者和飲茶者的採摘、生產、飲用習慣。

比如說,茶農在採茶時間的選擇上,會順從和尊重茶葉的生長規律以及氣候特點,正如古書記載“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講究?就是因爲清明之際茶葉還尚嫩,其味道還沒有充分形成,如果採摘,口感會略顯單薄。而立夏之際茶葉已經老去,味道已經散發大半,如果此時採摘則晚矣。而穀雨前後,正是茶葉成熟之際,彼時雨水衆多,能夠很好地激發出茶葉的味道,此時採摘,茶葉無論是從外觀、形狀、口感等方面都是最佳。這就體現出中國茶文化尊重自然、順從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

另外,在物質層面上,還體現在茶事活動中對茶具、茶壺的選擇之上。譬如說,飲用綠茶,人們會選用青花瓷茶具,綠茶的碧綠清澈,與青花瓷相得益彰,呈現出一種和諧之美。而飲用紅茶時,人們多選用紫砂茶具,紅茶顏色之濃郁,口感之醇厚,與紫砂茶具十分吻合,同樣能夠呈現出一種和諧之美。這體現出的茶文化中那種源於儒家思想的恰如其分的中庸和諧理念。

中國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現在精神層面上。

自古以來,我國的飲茶者都注重“尚中貴和”的精神理念,在爲人處世上,秉承一種適中而恰當的態度,既不過,也不缺。如《中庸》所言:不偏之謂中,不倚之謂庸。其核心要義是一言一行都要恰如其分,不說過頭話,不做過頭事。

在與他人發生矛盾時,要以禮節情,以理服人,從而達到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相處,並要以此爲基本遵循,在社會生活中建立起一套等級分明、井然有序的倫常體系。儒家的這些思想,在茶文化中比比皆是。比如說,中國老百姓在發生鄰里糾紛時,往往會有德高望重之人前來說和,擺下茶宴,通過飲茶來化解矛盾、重歸於好。

又比如說,中國人飲茶之時,往往會先給客人、前輩敬茶,這是儒家秩序觀的體現。再比如說,茶文化認爲飲茶少則燥氣升,易上火,而飲茶過多則體內溼氣聚集,讓人陽氣減少。因此茶文化強調飲茶也要適度,要適量而不過不缺,達到身體的陰陽中和。

3儒家“厚生愛民”思想在茶文化中的體現

儒家思想注重要愛民敬民,要求統治者要遵循“仁政”、“王道”以及“禮制”。無論是孔子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還是孟子的“民爲重,社稷次之,君爲輕”,都深刻地體現了儒家思想那種“厚生愛民”的民本思想。除了要求統治者要愛民敬民外,儒家思想還強調天下衆生亦要承擔起相應的義務,一方面要從自己做起,不做禍國殃民之事,並安心勞作,友善待人,和平處事。

另一方面還要主動作爲,把自己的幸福放置於整個國家的穩定和繁榮當中,“替君分憂”、“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主動幫助國家去化解矛盾。

我國茶文化同樣吸收了儒家思想的這一內容,一方面如前文所言,統治者可以通過與遊牧民族的茶馬交易,讓國家更加安寧穩定;通過制定出臺穩妥的茶葉政策,來保護茶農和茶商的利益,讓老百姓可以用更少的錢去買到茶葉,不僅能讓人民安居樂業,更能促進商貿業的流通和繁榮。另一方面,茶文化強調人們要友善待人,在生活中要做到厚生愛民。

比如說陸羽的《茶經》,就記載了許多善有善報的故事。如某人喜歡喝茶,其家中有一個古墓,每次喝茶前其都要用茶來祭祀一番,最終獲得一番好報。另外諸如把賣茶錢分散給路邊乞丐的類似故事也比比皆是。同時,我們民族自古便有“客來敬茶”的習俗,家中來客,先沏茶待客,這是對客人的一種尊重,傳達出來的是一種互敬互愛、厚生愛民的人文精神。

4儒家治世觀在茶文學作品中的體現

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義是“入世”,這與道家所追求的“出世”恰恰相反,“入世”強調要把個人的奮鬥與國家與民族結合起來,要做到爲國爲民而努力奮鬥,幹出一番事業。而在茶文化中,尤其是茶文學作品中,這種思想有着很深的體現。以唐代詩人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爲例,盧仝熱愛飲茶,同時也是一個厚生愛民之人。

因此在他的詩歌中,經常會通過茶去表現統治者的腐敗與人民的困苦,這首詩同樣如此。詩的開頭,描述的是謝孟諫議所送給自己的茶葉是多麼寶貴和稀有。詩的中間,寫的是其在烹製茶葉時的過程以及自己的感悟,文筆灑脫而優美,具有很好的浪漫主義精神。但是在詩的結束處,作者則筆鋒一轉,開始敘述茶農的採茶、製茶的不易和艱辛,並希望統治者能夠了解到天下蒼生的勞苦。

這就體現了儒家思想那爲國爲民的“出世”思想和厚生愛民的治國觀。宋代也涌現了大量的茶詩茶詞,這些作品不僅才華橫溢,更深深體現了儒家的治世觀。這在以憂國憂民而廣爲人知的大文豪陸游身上更爲明顯。比如說他的《七月十日到故山削瓜渝茗》一詩,前面用優美的文字描述了大好江山的風景,並表達出自己超然灑脫的心態,但是最後兩句則風格一變,寫出了作者當時渴望被明君發現,希望爲國家爲人民作出一番事業的雄心抱負。類似的茶文學作品還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累述。總而言之,在兩千餘年的發展中,深厚的儒家思想深深影響了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價值理念和審美取向,對我們這個民族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影響着中國人的行爲習慣和思想價值。

在充滿浮躁、焦慮、衝突的當下,我們更要繼承和挖掘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內涵,使之能夠更好地指引我們這個社會、我們這個民族始終沿着正確的道路奮勇前行。

茶文化論文 篇九

摘要: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的飲茶史,從有歷史記載起,至今已經有4700多年。在幾千年的種茶、採茶、炒茶、品茶活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以及不同的地方特色。伴隨着擁有悠久歷史的茶文化發展起來的,是各種將茶元素融入其中的藝術,包括音樂、繪畫、詩文等,以更加豐富的形式實現茶文化的傳承,併爲大衆所熟知。其中,茶香的清雅,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家們所追求的淡泊明志不謀而合,更加深了茶文化在繪畫中意境的融入。本文從剖析中國的茶文化入手,探討茶文化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之間的相通點,分析其在繪畫藝術中的具體表現。

關鍵詞:中國傳統繪畫茶文化

茶文化在我國已有數千年曆史,在各種與茶有關的活動與文化的傳承中,逐漸與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不管是直接以茶爲主題構圖,還是以茶助興,追求繪畫中如茶一般淡雅的意境,或是以濃茶水爲材料在畫作中上色,均能體現出我國傳統畫家對茶之一道研究的深刻性。

一、我國茶文化的起源與內涵

論茶的品種與獨特性來說,中國並不是唯一產茶的國家,除了亞洲以外,非洲、美洲、大洋洲、歐洲都有不少國家均有自己本土產的名茶,但就茶文化而言,中國應是擁有最悠久茶文化的國家。並且,茶文化在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中,已與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相融合,與絲綢、陶瓷一起,享譽世界。

(一)茶文化起源

茶文化,是伴隨着茶葉交易的發展壯大而興起的,可以說是“興於唐而盛於宋”。唐代《蕭翼賺蘭亭圖》中描繪的畫面中,就有僕從備茶的情景,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茶畫。李白的“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是最早的“名詩入茶”,描述了“仙人掌茶”的詳細資料。更有陸羽的《茶經》,是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到了宋代,“點茶、鬥茶”開始盛行,國人對茶的喜好及研究更勝於唐,並出現了“貢茶”,讓許多文人墨客爲之傾倒,先後有180多位詩詞家創作400多篇關於茶的佳作,有蘇軾的“從來佳茗似佳人”、黃庭堅的“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等。

(二)茶文化的內涵

茶文化,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已與我國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實現了文化本身的融合與創新。中國傳統文化,是由“儒、道、釋”三家文化相互影響相互結合所構成的,能激勵人們明心見性、提高修養。中國的儒家思想突出“中庸之道”,溫和但有原則,以“和”爲貴。傳統的茶文化也離不開“和諧”二字,與儒家尊崇的“和”相對應,也表現爲“茶禮”。傳統的茶事,均爲三五好友在飲茶品茶中交流情感,溝通思想,提高志趣,因此,茶不僅是“養廉、雅志、勵志”的代名詞,也是禮節的表現。

二、中國傳統繪畫藝術與茶文化的相通點

(一)茶文化對畫家本人的影響

近代著名畫家陳衡恪在對文人畫的描述中,曾提到四要素,即人品、學問、才情、思想,茶畫,兼具上述四者,可屬於文人畫。一來,好茶多生長於山明水秀之處,能帶給許多畫家作畫的靈感;二來,相對於飲酒,品茗爲雅事,也深受畫家喜愛,尤其身處雲霧繚繞之境,更能讓畫家在美好的境界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饋贈,於青山綠水間找尋到心靈的共鳴。蘇軾曾言:“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同德也”,意思是說,茶和畫之間的內涵、美感相通。許多畫家都有品茗習慣,體現了他們對儒、道、釋三家文化的追求,讓心靈得到淨化,在親近自然的環境與清雅的茶事中,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將其內心的感悟運用到繪畫的創作中。茶有禪意,茶禪一味,朱錫綬曾有“真嗜茶者神清”之說,也是傳統畫家們品茶、嗜茶,通過以茶入畫反映自身的感悟與生活哲理的真實寫照。“吳門四家”之一的文徽明即是一位品茶大師,其淡泊的氣質決定其不適於官場生存。辭官歸隱後,文徽明在惠山腳下,種茶、採茶、煎茶、品茗,以茶會友。長期的茶事薰陶,影響了畫家的性格,更加平淡、高雅,並且,這種氣質也不自覺地滲透到畫作中,流露出茶的神韻。同爲“吳門四家”的唐伯虎,一生愛茶、飲茶,每於品茶後即會畫茶文化山水圖,將茶與山水融合,成爲明代茶畫的一絕。

(二)茶文化關係到我國傳統繪畫藝術風格的形成

由於大多畫者本身愛茶,通過多年被茶的薰陶,茶的品格也逐漸影響到畫者自身。常言道“畫如其人”,即是說長久的作畫,畫家將自己的品性融入畫中,觀畫如觀人,從畫作中可品出作畫者自己的境界。茶藝思想多主張契合自然,與中國傳統繪畫的寄情山水,從雋永、含蓄中品味山水之悠長、花鳥蟲魚之精妙靈動的思想不謀而合。可見,在茶文化與傳統繪畫發展的歷史中,兩者是相互影響、互不可分的。張璪曾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說,畫師的繪畫創作是來自於自然萬物,但是自然景物並不能直接畫到紙上成爲優秀的畫作,而是要通過畫師本身的藝術修養、內心感悟加以改造,將景物在原有基礎上重新塑形,不同景物間有機結合成一個整體。在對景物構圖改造的過程中,茶性的影響油然而生,能讓整幅畫作呈現出如茶一般清新、平和的境界。茶文化的精神內核是和諧。在傳統畫作中十分注重構圖的和諧,將圖中衆多元素結合在有機一起,動中有靜,線條井然有序,烘托出繪畫想表達的和諧氣氛。在對茶事活動行繪畫記錄的過程中,又往往要求對茶具等進行真實性的描述,似乎在再喧鬧的環境中,茶人仍能偏安一隅,靜心烹茶,從而與周圍景物達到虛中有實、動中有靜、整體與細節的統一。在作畫的過程中,也展現了畫師自身對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茶藝過程中,有茶與水、水與味、味與氣的相對“實”“虛”之說,體現於傳統繪畫中,便是水墨中的“虛實”,即紙爲實、墨爲虛,墨爲實、水爲虛。而水白茶黑,又同水墨中“黑白”的審美效果。

三、茶文化在繪畫藝術中的展現

我國的水墨、花鳥等傳統繪畫藝術,在其發展中,必然不斷與我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在傳統文化中,茶文化數千年的源遠流長,其中包含的各種與茶有關的元素,均能作爲創作元素添加到畫作中。通過對茶文化元素全面而深刻的認知和探究,畫家們不僅用從茶文化理念中提煉出來的詩句、意境去豐富繪畫的內涵,還用茶藝活動的素材去豐富畫作的內容題材。茶畫則是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將茶文化運用於繪畫中的重要體現,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飲茶風尚,有其文化研究意義。如前文所述的唐代大家閻立本的畫作———《蕭翼賺蘭亭圖》,在主角蕭翼將辯才的《蘭亭序》騙到手的場景描繪外,在畫面的左下方可見一老僕在風爐旁烹茶,童子捧托盤準備分茶的情景,在一邊的茶几上,也擺有各式茶具,反映了當時崇尚以茶待客的風俗。宋徽宗的《文會圖》、文徽明的《惠山茶會圖》、唐伯虎的《事茗圖》均展現了當時文人集會時,以茶會友、飲茶賦詩的情景,反映了在文人羣體中對茶文化的推崇。《調琴啜茗圖》描繪了當時宮廷女子撫琴、品茶的優美和諧的情景。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鬥茶圖》則描繪了唐代民間鬥茶的場景,反映了當時茶文化在民間的盛行。齊白石也是酷愛茶之人,習慣以客來敬茶,鍾情於煮水烹茶之道。他的作品中,除了頗具盛名的蝦之外,對茶事的刻畫也是可圈可點的。在《寒夜客來茶當酒》中,在一大瓶墨梅左下方,是一把提樑大茶壺與兩個小茶杯,以靜物反映了有客來舍,畫家烹茶,以茶代酒,與客人品茶賞梅、促膝長談的情景。《煮茶圖》中,風爐上的泥瓦茶壺,破舊的大蒲扇,三塊木炭,“爐火和煙煮苦茶”,生動反映了齊白石在日常生活中煮茶自樂的生活場景,以及對煮茶、事茗的濃厚情趣。《硯和茶具》中,將蘭花、茶壺、筆硯放置在一起,似乎爲齊老飲茶後,趁茶興正濃時運筆揮就,能讓人覺茶香在墨韻中飄渺。

四、結語

“品茶試研”,是從古往今的文人墨客們的“第一韻事”“第一受用”,文人們將茶與硯結合在一起,將品茶與詩文、繪畫結合在一起,茶引學士思,觸發文人們創作詩文、畫作的才思,將他們在茶事中獲得的感悟運用到作品中,讓作品更顯怡然自得,充滿生活情趣。在茶道與傳統繪畫的結合中,兩種文化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給我國的繪畫藝術賦予更深刻的內涵,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董娟。傳統繪畫藝術元素對中國茶歷史文化風格的影響[D]。北京:北方工業大學,2017年.

[2]李澤鋒。論茶歷史文化地域特徵及傳統繪畫文化的批判性表達[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5,(06):61-62.

[3]李瑞文,郭雅玲。不同風格茶藝背景的分析———色彩、書法、繪畫在不同風格茶藝背景中的應用[J]。農業考古,1999,(04):102-106.

[4]王麗芳。論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意象表達[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127-129.

[5]馮英。茶文化與詩書畫———淺論中華荼文化的發展及其與詩書畫的關係[J]。農業考古,1996,(04):196-199.

[6]劉廷亮。從“符號”到“意象”———傳統文化在中國當代設計藝術中的詩性表達[J]。室內設計與裝修,2015,(03):23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