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語文論文通用多篇

大學語文論文通用多篇

大學語文論文 篇一

摘要:隨着社會主義文明的高度發展,對於傳統文化的關注程度也在不斷增加,弘揚傳統文化精髓不斷進行文化創新是當前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學過程中也在不斷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尤其大學語文的教育教學中更加註重弘揚傳統文化精神。本文立足於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深入分析大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應用,針對傳統文化在教育教學運用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與現代文化的融合,促進大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應用,爲學生提供良好的傳統文化教學,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

關鍵詞:傳統文化;大學語文;課堂教學

大學語文是大學教學的基礎課程,承載了人類的知識、情感和思想,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修養水平,還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也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重要媒介。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包含了衆多的思想精神,匯聚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特色,對現代大學生道德修養的提升和人文情懷的培養有着重要影響。

一。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傳統文化的意義

大學生在經過國小、國中、高中的語文知識培訓之後,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基礎,具有了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在進入大學之後,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重心由原來的基礎能力培養進入了更高一級的階段,接受更深層次的語文知識與內容。在大學語文學習階段主要以文化修養爲培養的重心,而不是重複之前語文學習的內容與學習方式,如果依然進行重複教學就無法拓展大學生的視野,也會令學生產生乏味感。依據大學語文授課的這一特點,不難看出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對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有着正確地引導作用,能夠推動大學生三觀的形成,推動其文化素養以及人文情懷的形成。第一,在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能夠促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大學語文的開設不僅僅是教授大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語文知識,更是爲了提高大學生語文的綜合水平,增強學生對於語言的運用與表達,培養學生對於文學作品的鑑賞能力,提升學生自身的文化修養。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運用在大學語文的教育教學中,不僅僅是傳統文化傳承與發揚的一種方式,通過傳統文化的運用能夠激發學生形成高度的道德標準,培養高素質的現代化人才,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指導下,大學語文教學中加入了傳統文化教育,這使得大學語文課程更具有鮮明的文化性,加深了學生對民族語言、民族文化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大學生的歸屬感與文化認同感,更全面地瞭解了所處時代的文化背景,在內心留下深深的烙印。第二,在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承傳統文化有助於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包含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精神與文明,是歷朝歷代人們的智慧結晶,從文人雅士到普通百姓、從道德倫理到思想價值,是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一代代先輩們薪火相傳下來的寶貴財富,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對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爲新時代的高素質人才和下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大學生肩負着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偉大使命,在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應用傳統文化,有助於提高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深刻認識,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認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思想與價值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更好地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傳統文化在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第一,當代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足。當前在大學語文的授課中雖然引入了傳統文化教學,但部分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夠深刻不能很好地將傳統文化演繹給同學們。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傳統文化也只是一種擺設性的知識甚至是可有可無的存在,而在語文課堂應用的時候對一些傳統文化的應用也只是照本宣科,傳統文化在課堂教學中並未起到輔助引導的作用。對傳統文化認識的不足導致傳統文化在課堂中所起的作用不大,而這種傳統文化可有可無的授課方式使得課程開展並無實際意義,長此以往,反而會形成惡性循環,對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產生極爲不利的影響,也會悄悄疏遠學生與教師的親密關係,不利於教學課程的開展。第二,當代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傳統文化的運用手段不夠合理。雖然大部分大學語文課程中都加入了傳統文化,但是由於沒有合理地教學手段使得傳統文化無法在教學中很好地發揮作用。在現代化高度發達的今天教師還是通過老舊的教學方式將傳統文化應用在課堂教學中,這種草草了事的教學態度不僅不能引發同學們的興趣,也不能使傳統文化得到應有的重視,不但不能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反而會令其固步自封,難以實現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弘揚更不用說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三。傳統文化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第一,加強師資投入,提升師資力量,建設專業教學團隊。大學語文的教學效率一直不高,這與很多主觀因素、客觀因素有關。例如,大學語文本身學時較短,而大學語文的培養任務又非常繁重,再加之傳統文化的滲透也需要佔用一部分學時,教師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學任務,使教學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導致大學語文課程中傳統文化的應用效果不佳。有的學校一味促進大學語文教育向實用性方向發展,課堂教學內容的制定上產生了一定的偏差,對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過於重視,導致大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學效率較低。有的學校因爲師資力量不夠雄厚,經常聘請一些代課老師進行授課,而這些任課教師中有很大一部分專業素養不高,實際經驗不足,在教學方式教學手段上存在很大不足,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過於膚淺不具備創新能力,難以堪此重任。爲了推動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事業穩步前進,必須加強師資力量的投入,培養高素養的教育人才,建設一支高質量的教學團隊,推動傳統文化教育邁上一個新臺階。提升教師的語文專業素養,深入瞭解中華民族,提升自身文化修養,樹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創新教育方法與教學手段,注重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斷進行文化創新。第二,在大學語文教材的選擇上,以蘊含中華傳統文化爲主要選擇。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單純地將傳統文化與課程相結合比較耗時耗力,良好的工具書能夠幫助解決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因此,合適的教材在應用傳統文化上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語文教材的選擇不能一味注重聽、說、讀、寫能力,選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濃厚的教材有利於開始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學,對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瞭解傳統文化的深刻思想、培養自身文化素養有莫大助益,促進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第三,在大學語文應用傳統文化的教學中,創新教育方法和教學手段。大部分高校教師在大學語文教授過程中,教育手段陳舊、教學方法老舊毫無新意,因此誘導學生厭煩、抗拒的學習心理,不利於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教師不但要做好課程準備,還要及時更新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模式,多多參加教育教學探討交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及時更新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充分發揮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自主探究爲中心的教學模式,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引領學生自主探究傳統文化,設置必要的情境內容,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體會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發揮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感悟人生哲理,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道德素養。第四,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彰顯傳統文化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內涵意味深長,很多學生對此感到乏味、枯燥,探究學習興趣淡薄,不利於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應用的開展。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不能深刻認識傳統文化的問題,不能深刻領悟傳統文化的深刻思想,對於傳統文化的知識積累不足且不夠牢固,這迫切需要在課堂上解決此類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培養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例如,利用情景教學,虛擬文化環境還原歷史故事、事件等,讓學生在情境中體味傳統文化的思想精神;對於工藝類的傳統文化,可以採取開展手工製作與理論知識相結合的手段展開教育教學,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培養學習興趣。在教育教學中將傳統文化與實際操作、演練相結合,培養學生對於語文學習的信心、興趣,在彰顯文化特色與文化趣味的同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第五,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加強傳統文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倡導文化實踐,拉近學生和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真真切切地體驗傳統文化,增加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在教學過程中多引入實際操作、演練的環節,讓學生在學習中探索,在探索中學習,提高課堂效率,加深學生對於傳統的理解、對於文化的感悟,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摒棄腐朽落後的文化,促進文化創新與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承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歷史,它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特色,爲世世代代的民衆薪火相傳,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助於大學語文課程的革新與發展,有助於幫助學生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和人文素養,有助於促進大學生的綜合發展,培養新一代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大學生的語文論文 篇二

隨着國家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企業和部門急需英語交際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研究發現,高校校園英語文化活動成了提升大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

本文運用統計學方法闡述了校園英語教學文化活動對大學生綜合人文素質的影響,並且提供了一些完善校園英語文化活動內容的方法和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積極性的建議。

伴隨着時代的發展和經濟的騰飛,中國在不斷地融入外來文化的過程中,英語成爲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在大學校園中,英語文化已經滲透到大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大學生對於英語文化的認識程度不高,不能有效利用現有的英語資源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

現實來看,社會用人的重心正在從“學歷”向“能力”轉變,要求大學生不僅要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還要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團隊意識和交際能力。面對嚴重的就業壓力,一些在大學期間沉默寡言,不善交際,不合羣的學生,與用人單位接觸時表現得不盡人意,痛失很多好的機遇。本文將校園英語文化建設和大學生人文素質緊密結合,主要研究校園英語文化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影響,並就對如何提高學生參加英語活動的積極性給出了一些建議。

1.校園文化建設對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意義、作用

1.1意義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興趣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校園英語文化建設就是培養學生對英語產生興趣的有效途徑。學習語言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長期處於這種語言環境中,而校園英語文化建設就是讓同學們有更多的機會處於英語的環境當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大學生進行語言學習的時間。長此以往,會顯著地提高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其中,豐富多彩的校園英語文化活動,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不僅給學生創造了英語文化輸出的環境,更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校園英語文化有其特有的魅力與特點,它是將英語與漢語結合起來,突破了傳統英語教育的模式,是一種突破性創新思維,能夠解決傳統英語教育造成的學生語言溝通能力缺失的問題、能爲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並且能拓展知識面,從而更好的提高大學生英語的水平。

1.2作用

英語是國際性的語言,隨着時代的發展,越來越深入我們學習生活的各個發麪。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它向學生展示了英語國家的優秀文化,打開了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大門,所以英語交流能力成爲我們國家衡量人才的一個標準,而校園英語文化建設作爲一種教育方式,以其獨特的功能和魅力和對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學習能力、思考方式都具有潛移默化的激發力、導向力和感染力成爲大學生提高英語能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途徑。

教育部、共青團中央曾聯合出臺了《關於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的意見》,提出了通過開展積極健康的學生社團活動,加快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能力,不斷引導大學生感知社會、適應社會,在推進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有效開展、培養大學生成長成纔等方面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開展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凝聚並影響大學生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是傳統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補充。由此可以看出校園英語文化建設也是國家非常重視的一個方面。挖掘英語文化這方面的積極因素,不僅能激發學生學英語的興趣,而且能促進校園文化多元化建設,並有助於創建健康向上、文明和諧、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校園文化氛圍。

2.我校學生參加校園英語文化活動的真實現狀

我們通過對我校在校大學生髮放問卷的方式調查了我們學校學生參加校園英語文化建設活動的基本情況以及學生對校園英語文化建設的期望。此次我們一共隨機發放了500份調查問卷,共收回479份,根據數據顯示:

2.1.對於性別而言

我們共收回男生問卷119份,女生問卷360份。根據數據分析,男生中只有約19%參加過校園英語文化建設活動,而女生約有46%都參加過校園英語文化建設,相對比例較高。參加過英語活動的學生93%都表示通過這些活動自身綜合素質得到很大的提升,如不怯場,能更好的與同學交流。然而沒有參加活動的學生中42%是由於對英語興趣不高,英語成績較差,不願意參加英語活動,37%的同學表示學校的英語活動形式少,不適合自己參加,剩下的學生則是持無所謂的態度或其他。

2.2.對於年級而言

在過去的一年裏,78%的大一,大二學生參加過英語活動,而只有13%大三、大四的學生參加過英語活動,據調查62%的大一、大二學生是因爲剛入校,希望通過參加各種活動來豐富自己的大學生活,也有21%的學生僅僅是爲了獲取學分,其餘的則是因爲別人參加或者好奇等原因來參加活動。而這些人中74%都是參加過英語競賽考試,參加的活動比較單一。高年級學生中39%是因爲學校活動形式過少缺乏興趣,43%的學生覺得沒了英語課的管制,自己對學習英語產生了惰性,18%的學生認爲由於醫學院校課業繁重,課餘時間較少,阻礙了他們參加活動或者其他。

2.3.對於院系而言

83%臨牀醫學專業的學生和835護理專業的學生參加過英語活動,所佔比例較大,而其他院系例如中醫學院、中藥系等參加英語活動的比例較少,兩個院系只有大約58%學生參加過。原因主要爲臨牀醫學專業的前沿信息資料多爲英文,學生接觸英語的機會較多,學生相對重視學習英語,而護理專業則是因爲女生比例較大且有設有涉外護理專業。其他專業多是由於所學專業與英語交集較少,造成他們對英語重視度低,而生物工程的人數少,我們沒能有效的獲得他們的數據。

據我們調查,93%參加過英語活動的學生表示,這些英語活動不但讓他們的英語水平得到提高,並且提高了信心和交際能力,很多人希望下次可以繼續參加。但是沒有參加過英語活動89%的學生表示,自己英語水平差且對自己沒有信心,不願意參加英語活動,由此成爲一個惡性循環,導致他們的水平越來越差。從而可以看出我校大學生參加英語活動較少,且形式單一,動力較差成爲他們英語差的一個不可或缺重要因素。從上述兩種結果的對比分析可以得出校園英語文化建設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是有一定作用的。

3.完善校園英語文化活動的方法

3.1充分發揮學校的規劃性作用

從學校方面來說應提供有力的教學保障及制度支持,如將英語文化活動歸入學校指令性教學體系,安排時間、劃撥經費、實施獎勵政策等。校園英語文化活動的組織和實施可由學校教務處組織,由外語教學部牽頭實施。

3.2 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性作用

在每項校園英語文化活動中,都應該有具體的指導教師參與,並進行活動規劃與設計,及時給學生一些指導和幫助,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在活動內容設計上,應努力拓展與延伸課堂教學內容,體現校園文化活動對教學的銜接與互補功能。其次,在形式設計方面,校園文化活動應充分發揮方式靈活多樣的優勢。

3.3 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參與作用

學生作爲文化活動的主體,通過活動報告或小結的形式對所參與活動進行自我評價,並提出合理建議或意見

3.4學生對校園英語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建議

豐富校園英語文化活動的形式,例如:多放一些英語電影吸引同學去觀看,可以組織同學表演英語話劇,做英語遊戲,讓同學參與其中;多組織英語競賽,並給予豐厚獎勵;開辦英語角,英語沙龍,讓同學多交流,提高同學們的英語口語。總的來說只有提高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英語水平。

大學語文論文 篇三

一、基於地域文學的大學語文實踐教學體系的具體構建

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需要教師更新教學觀念,教師要改變教學只能在課堂中完成的認識,要改革教學以單篇課文講授爲主的模式。實踐教學對於大學語文課程的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滿足學生對課程的實際需求。作爲地方院校的學生,他應該是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未來的建設者。這需要學校爲地方培養“留得住、用得好”的畢業生,在專業和課程設置方面要“接地氣”,滿足地方的發展需求。大學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從文化層面對地方的情感認同上有着重要的影響。基於地域文學的大學語文實踐教學需要從多方面予以構建:

第一,有一本適當融入地方文學的大學語文教材。以中外文學經典組成大學語文的主要內容,這是一直以來通行的做法,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也取得很好的成效。作爲地方院校來說,我們選用其他成熟的教材當然可以在短期內從面上實施教學。但有些問題卻值得我們思索:大學語文教材“地方性”凸顯不夠,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特色的培育。總的來說,大學語文現有教材內容都具有全面而系統的優點,但部分教材的個性特色和整體核心思想則需加強。大學語文教材適當融入地方文學主要是通過地方文學培養學生閱讀興趣,通過面向地方文學的閱讀實踐和寫作實踐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第二,有一部操作性較強的實踐教學大綱。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大綱是教學實踐活動的指南,是教學實踐活動安排的依據。作爲一門課程的實踐教學大綱,它不同於一個專業的實踐教學大綱。專業的實踐教學大綱可以分學期完成不同的目標,而大學語文教學只有一定量的學時,制定實踐大綱應充分考慮教學時數的限制。因此,大學語文實踐教學大綱應該突出重點,主要從地方文學閱讀、地方文學資料收集、地方文學田野調查、地方文化採風等方面予以安排。通過實踐教學活動,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會突破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而達到逐步內化爲培育自身文化素養的自覺追求,這也是語文教學的最終追求。

第三,有一批代表性強且關係穩固的語文實踐教學基地。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是大學語文實踐教學的重要平臺。穩固的實踐教學基地,不僅能充分滿足學生實踐教學需要,而且還能在實踐教學基地與高校的長期互動中,實現雙方多領域的合作。作爲一門課程的實踐教學基地,它的創建應該緊密結合課程的需求與特色,同時應該考慮實踐活動開展的便利性。教研室應當制定完善的實踐教學基地規範管理要求,明確實踐教學要達到的目標、指導教師的職責以及管理措施等。

第四,有一些影響較大且成果豐富的語文實踐教學重點團隊。在具體的組織方式上,大學語文實踐教學活動可以採取合作學習的模式,以若干個學生爲一個基本單位組成學習團隊,團隊的劃分應根據學生的興趣、語文能力等因素,團隊成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個團隊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圍繞一個主題進行,實踐環節強調每個成員都要參與。在合作式的實踐教學中,學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創新理念和競爭意識都能得到加強。但大學語文教學由於學生來源比較廣,授課教師數量也比較多,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活動因此很難做到均衡開展。這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組建一些重點團隊,對重點團隊予以重點支持。通過總結和宣傳重點團隊的實踐成果,在學校和地方產生良好的影響,以此促進大學語文實踐教學活動得到良性的持續開展。

第五,有一套具體靈活的實施內容和方法。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活動應該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可以組織民間文學採風,地方文學資料的田野調查,以地方自然或人文景觀爲主題的徵文比賽,凸顯地方主題的演講朗誦活動,地方街區規範用字調查,城市市民閱讀習慣調查、公務文風的學習調研以及有關地方文學作品的改編和表演等。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在內容的設計上要避免空洞,要有實實在在的內容;在方法的選擇上,要有操作性強的切實措施。

第六,有一個合理的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評價辦法以及教學反饋機制。現有的大學語文期末考覈方式一般是考試或考查,最終成績結合期末成績和平時成績進行評定。這樣的評價方法在操作上簡便易行,但不能夠很好地反映學生學習的真實狀況以及語文的應用能力,尤其是對學生自主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行爲和效果評價不夠。在對學生評價方法上,我們可以融入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覈,如對學生的調研報告、參與語文實踐活動情況進行考覈,其成績納入學期總評成績。在考覈目標上,我們對學生除了必要的文學知識考查以外還應該結合地方文學設計更加開放的問題,使得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學習素養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展現。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要取得良性發展,還需要建立師生能夠平等交流的教學反饋機制,及時瞭解學生對教學的意見,從而不斷改進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方式。大學語文實踐教學體系應具有開放性,這種開放性體現爲內容的多元化和評價方法的多樣化,這實際上對學校和教師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學語文實踐教學需要學校給予政策支持,在課時及經費方面予以必要的扶持;大學語文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還需要教師在觀念上有所更新,我們強調人文教育不是說固守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文學知識的承傳方面確實有其優勢,但隨着對學生實踐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大學語文課程也需要與時俱進,在理論知識傳授的同時更加重視實踐教學。

二、構建基於地域文學的大學語文實踐教學體系應當注意的問題

實踐教學可以爲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搭建良好的平臺,地方文學可以爲大學語文實施實踐教學創造便利的載體。基於地方文學的實踐教學體系不僅創新了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而且還有力推動教學方式、學生評價體系等方面的變革。當然,實施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問題:首先,要處理好“功用”“實踐”“人文教育”三者之間的有機統一。我們一方面應當看到學生就業中實用技能得到越來越重視的趨勢,另一方面也應當看到學生在選課時也越來越重視功用性,“學習這門課對我有什麼用”是學生選課首先會思考的問題。教師如果僅僅只是批評學生功利主義的選課觀,這是不夠的,學生也難以接受。因此,課程教學還是要審視自身,從加強課程的實踐性來增強課程的“功用性”,“功用”是靠實踐來積累和實現的。但強調“功用”,並不是排斥“人文教育”。基於地方文學的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應該緊扣實踐的精神,在實踐中感知文學、探究文學,從而使學生在心靈上受到真正的感染,實現大學語文“人文教育”的目的。

第二,要處理好地方文學與中國文學之間局部和整體的關係。我們應該看到基於地方文學的大學語文教學在知識系統性方面存在的缺陷。爲避免知識系統性的缺陷,我們可以採取的辦法有:一是教材編寫首先應有核心思想,然後概括出若干個單元主題,單元的主題既要精練典雅,又要切合地方文化的精髓,每個單元主題能涵蓋選文的思想內容。每個單元既有地方文學的經典代表,又選入中國文學史上反映類似主題的經典作品作爲單元的拓展;二是有必要通過單篇課文的相關知識鏈接和研讀思考,使課程內容避免封閉而呈現出開放的特點。根據每單元課文的具體內容,聯繫實際有針對性地設計好實踐教學的主題,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三是教材中以附錄的形式簡要標明中國文學史和地域文學史上比較重要的文學思潮、文學流派及作家作品的主要特徵,讓學生對文學發展的基本脈絡有大致的瞭解,這既方便學生查閱,也可用於指導學生進行課外的閱讀實踐。

第三,基於地域文學的大學語文實踐教學並不是對現行的教學體系和方法的全盤否定,更不是對課堂教學的漠視和放任自流,實際上良好的課堂教學是實踐教學能夠得到順利開展的前提。只有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才能激發學生參與語文實踐教學的興趣,同時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獲得的知識又可以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從而實現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良性互動。總之,基於地域文學的大學語文實踐教學應注意符合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功能。地方文學進入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其是否符合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功能決定了課程的發展基礎和生命力。從教學改革的層面來說,結合地域文學來實施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可以改變現有大學語文教學內容面面俱到、實踐教學載體缺失和核心指向不明的不足。當然,把地域文學應用於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並不是要把我們的教學拘囿於地域文學相對局部的空間裏,而是透過一個獨特的視角開放地引導學生感知全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元性,通過大學語文實踐教學逐步培養學生了解地方文化及其價值,形成關注和熱愛地域文學的意識,從而通過實踐的層面更好地實現人文教育的目標。

大學語文論文 篇四

摘要:大學語文的理想模式應該是“人文-審美-工具”的三位一體,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提升大學語文教育中人文素養培養的力度,進而培養出人格完滿的、全面發展的人,是這門課程所應承擔的重要任務。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處處閃爍着人性的光輝,激活經典文本中的人文性和審美性,有助於學生形成健康高尚人格和健全心性。

關鍵詞:大學語文;人文性;人文素養;經典文本

引言

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學還未能將人文性、工具性和審美性很好地結合起來,往往更多停留在知識性講解、工具性操作層面,對人文素性缺少應有的重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十分複雜的,諸如普遍的“專業崇拜”心理導致高校重“專”輕“通”、重“器”輕“道”現象的影響,學生學習的實用主義,教師對大學語文重要性認識的偏差,網絡傳播環境改變了大學生接受信息和思考問題的方式,使得他們漠視經典文本閱讀的重要性,等等。

一、實用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思潮

著名學者錢理羣說:“我覺得我們中國的大學瀰漫着兩種可怕的思潮:實用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思潮所謂實用主義就是完全被個人利益所驅使,有用就幹,無用不幹。因此必然也走向虛無主義,就是除了時尚和利益之外一切都不可信,一切都不可靠,一切都可以放棄拋棄。實用主義和虛無主義就導致了大學的兩個結果:一個是知識的實用化,一切與實用無關的知識都被大學所拒絕,既被大學裏的老師所拒絕,也被大學裏的學生所拒絕;二是精神的無操守,拒絕一切精神的追求和堅守。”浮躁的世風擾亂了大學校園的平靜,也攪亂了教師授業和學生求學的定心。聯繫到大學語文,它原本就是一門公共類的文化素質課程,專職教授這門課程的教師很難做出科研成果,在覈心刊物上發表文章也非常不易。加之國家這方面的科研立項很少,教師沒有項目可作,評職稱也就特別困難,從而使得這門課程以及講授課程的教師越來越處於邊緣化的境地,導致不少大學語文教師自己也對教授這門課程失去信心。表現在教學實踐上,不能將主要精力放在教學當中,不去研究學生的心理,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有效教學,不能發揮課程應有的對學生的精神淨化和陶冶作用,導致學生人文素養的缺乏。從學生角度來說,在經典解構、傳統話語邊緣化、商業文化所帶來的多元文化語境中,大學生很容易產生浮躁和虛無的情緒。而且,隨着社會就業壓力的增大,也使他們產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態,寄希望學業上的短期速成。“他們希望全面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又不願意付出切實的努力;他們渴望自我塑造和自我實現,但是又缺乏應有的學習能力。”[2]若這時教師沒有給予及時的引導,很容易導致起碼的價值觀的錯位和人文素養的欠缺,從而變成機械的人、自利的人。

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還與社會及高校中存在的“專業崇拜”現象有關,近些年來,各高校爲了提高就業率,特別重視對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以適應社會的需要,這無疑是必要的,但實際的更多情形是由此而忽視、輕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中國的教育培養的不是人,而是專業工具。如果這種專業萬能的信念,創造了種種‘熱門專業’的神話,嚴重扭曲了大學的精神,甚至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也誤事。”[3]許多大學生迫於就業壓力,在校期間忙於本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英語等工具性學科的技能提高,很難將時間和精力放在大學語文等文化素質類課程的研修上。“‘專業崇拜’現象背後隱藏了急功近利、實用主義心理。從學校方面講,這有悖於大學精神;從學生方面講,則是成才理念有失偏頗。不可否認,就業很重要,上大學不考慮就業是做不到的也是不應該的,但狹隘的`‘就業’、‘找工作’不是上大學的全部,而綜合素質確實是根本。”在貌似“學以致用”實則功利主義的氛圍裏,大學生重感性輕理性,重物質輕精神,工具理性佔據着他們的精神世界,而價值理性失去了應有的位置,導致人文素養的嚴重缺失。

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精神和生活也帶來了很大的衝擊。一方面,網絡文化的自由性使得大學生可以隨意地交流和便捷地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另一方面,面對網絡環境提供的紛繁複雜的信息,人生觀、價值觀尚未穩定的大學生很容易被色彩斑斕的圖像和淺層感性文字所吸引,拒斥純文本的閱讀,經典文本更是被拒之門外。復旦大學做過一個調查:目前大學生閱讀本專業經典著作的只有15.2%,閱讀人文社會科學經典著作的有22.8%,閱讀專業期刊的有9.3%。相較而言,美國的大學生經典著作的閱讀量平均每週要超過500頁,遠遠高於中國學生。網絡上,包括經典文本在內的大量文學著作變成了“圖說”形式,經典著作在中國大學生那裏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魅力。大學生們更願意閱讀那些一眼就能明瞭的淺顯讀物,而不願意深入作品的內核,去領略和思考更深層的意義和美感,分析問題也只是就事論事,缺乏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大學語文課程以講解古今中外的經典篇目爲主,讓學生了解各個時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但網絡文化的泛濫使得學生閱讀習慣發生變化,對經典名篇的學習只能停留在理解閱讀上,而很少能夠達到對作品的深度思考,更不用說精神領域的昇華,從而導致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和創新能力的萎縮。

二、大學語文需按照語文教育的一般規律來進行

大學語文課程作爲“高等語文”,主要面向大學一年級學生,無疑有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任務;但是,大學生畢竟已有中國小語文學習的經歷,在閱讀理解語言文字的運用上已有相當的基礎,沒有必要再去重複中國小的語文教學路數。過於突出工具性。在技術理性盛行和中國小素質教育還難以落到實處的今天,大學生雖然仍需進一步提高母語應用能力,但更需要的是人文素養。而這又不是文學教師們對學生進行滿腔熱情的文學鑑賞能力和審美能力教育所能奏效的,因而用“大學文學”取代“大學語文”顯然也過於狹隘。我們認爲,通過閱讀富有審美情趣和思想啓迪的經典文本,既可以觸動和激發學生潛在的人文關懷,從而獲得人文營養,又可以提升他們的文學鑑賞能力和審美能力,還能“自然而然”地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因此,一本選文精美、人文意蘊豐厚的大學語文教材,是人文薰陶的經典、審美教育的華章、語言訓練的範本。在這個意義上,並非只有文學文本才具有審美的因子,半部論語也好,史家絕唱也罷,又有哪一點輸給了文學?“上帝死了”的預言,“詩意棲居”的渴望,都充滿了文學性,或者說其內涵之深刻、形式之規範、語言之純粹,足可稱語言文學的典範,基於此種理念,大學語文的理想模式應該是“人文―審美―工具”的三位一體,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若能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還能獲得一種人文素養和情懷,那是我們的莫大欣慰,“專業成才,精神成人”,這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們培養人才的努力方向。

結束語

經過幾千年文明積累起來的中西方文化中滲透着各自的民族個性,對本民族的靈魂的塑造起過重要的作用,每一個經典作品中都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蘊含着極其深厚的人文精神。通過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的學習,可以使大學生了解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西方文化的源遠流長,從而培養起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人格品質。大學語文教師通過闡釋經典作品的思想內涵,挖掘其中蘊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來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帶領學生追求美好的理想,從而產生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

參考文獻:

[1]錢理羣。今天的中國不能沒有夢//尋找北大[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13:241.

[2]馮大建,遲寶東。主體、對象與技術條件——大學語文教育改革的三要素[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

[3]薛涌。北大批判[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13.

[4]蔣承勇。“專業崇拜”與大學生素質教育[N]。光明日報,2012-03-28.

大學語文經典的論文 篇五

摘要:課程思政建設是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探索。大學語文課程蘊含着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在實施課程思政建設中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要從深挖大學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豐富大學語文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建立健全考覈標準和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落實,需要注意提高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平衡好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關係等方面的問題,以更好地進行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爲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指明瞭方向,指導高校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深度挖掘各門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發揮各類課程的育人作用。《綱要》指出,課程思政建設要“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從課程教學中去貫徹落實所提出的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大學語文課程是普通高等院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文本所選內容包含大量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等特點。高職院校學生通過大學語文課程學習能夠學以致用,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人文素養,爲學好各類專業課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堅實基礎。

一、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

(一)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高職院校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爲導向,以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爲目標,重點關注學生的專業課學習和實習實訓,因此作爲公共基礎課程的大學語文在高職院校不受重視,教學中僅僅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不能很好地進行德育滲透,沒有重視人文性和審美性特點,大學語文的教育價值沒有完全體現。曾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爲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啓迪”,“也可以爲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啓發”。文以載道,教以載德,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準確把握課程文本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哲學、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在課程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相結合,激發學生嚮往美好的情感,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們感悟人生的真諦,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二)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的可行性

首先,大學語文教材所選內容大多數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作品,如由徐中玉、齊華森、譚帆主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第11版)教材爲例,本書包括12個單元共71篇課文,既有古典詩詞,也有現代優秀散文小說詩歌等,蘊含着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可自然地將文本中的思想傳遞給學生,把德育元素融進課程教學過程中,在潛移默化中引起學生的感情共鳴。其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具有隱性教育功能,隱性教育功能即“學生在學校環境中所學習到的非計劃性的、無意識的、非預期性的價值觀念和知識能力”。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知人論世、主題分析等方式,引導學生了解作家的人格魅力,瞭解文學作品所賦予的主題。如教學《赤壁賦》這篇文章時,從瞭解作者蘇軾超曠豁達的一生,到分析《赤壁賦》中所表達的作者身處逆境依然保持樂觀的態度,在教學過程中不知不覺增強學生的價值觀認同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研究

(一)深挖大學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大學語文》(第11版)每單元都有一個人文主題,如“和而不同”“胸懷天下”“故園情深”“禮讚愛情”“關愛生命”等主題。專題化編排教材讓學生更加明確教材所呈現作品的目的,一個單元相同的主題文章學習能起到強化思政元素的效果。教師要熟悉教材內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融入到語文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文本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作用,培養學生優秀品德,塑造學生的正確價值觀。以“故園情深”主題單元爲例,本單元所選的課文都是圍繞家國情懷展開,《歸去來兮辭並序》中描繪了陶淵明辭官歸隱田園、看到家中小院的欣喜心情;《鄉土情結》以故園之思爲線索,從小家到大家,從離家到歸家,將鄉土之情昇華到了愛國主義之情;《故園之戀》作者在文中把一個炎黃子孫赤誠的中國心和盤托出;《聽聽那冷雨》作者細述了心中那一縷剪不斷的鄉愁,抒發了對祖國刻骨銘心的愛和思念;《夢迴故園》描寫了從臺灣歸來的姑姑面對故鄉的巍巍青山,表達出思念故鄉、熱愛故鄉的濃濃鄉情。同主題的文章一起教學,更有利於營造愛家鄉、愛祖國的濃烈氛圍,引導學生將對故鄉、對親友的款款深情,凝聚成對祖國、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昇華爲炎黃子孫赤誠而火熱的中國心。

(二)豐富大學語文教學的方法和手段

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以課堂爲唯一教育陣地、以教材爲唯一教學內容、以講課爲唯一教育手段的教學模式,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法,建立互動型課堂,重視師生間交流互動,雙向激發教學熱情和學習興趣,滲入式地將課程思政入腦入心,更好地實現課程思政建設的效果,將立德樹人要求內化到課程教學中。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可以在課前、課中、課後三個階段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課前佈置學生預習,比如在講解“仁者愛人”主題單元前,佈置學生思考問題——“孔子與孟子的仁的思想有何異同”,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將相關學習資料在課前發送給學生,學生可在課前分組討論,自由查尋資料,不拘泥於教材的內容。通過解決課前預習的問題,培養了學生集體協作意識。課堂上,學生彙報課前預習解決問題的情況,學生在課前收集材料,可瞭解到,孔子主張把個人道德修養的意義提升到仁愛天下的高度,孟子繼承其思想並進而倡導“仁政”,把執政治國的道理建築在民爲邦本的基礎上。學生彙報結束後,教師進行適當講解並進行總結和點評,讓同學們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自覺地去關愛他人,關愛身邊的一切生靈,以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達到思政目標。課後指導學生通過參加實踐活動的方式將課堂所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比如參加學校志願者活動,組織主題性演講等,鞏固大學語文理論教學成果,進一步延升課程思政課堂,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三)建立健全考覈標準和評價機制

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課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職院校大學語文學習不僅要收穫語文應用型知識,還要實現思想道德、修養情懷的提升。因此,對學生的評價機制不可再是傳統的一張試卷定成績的方法,應從多元角度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測評。學習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進後,相應的學生課後作業應該有所提升,課後可佈置一些開放式的作業,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測評。如在學習完《<老子>二章》這篇課文後,可給學生布置作業:“在老子看來,世界上的事物既相互矛盾對立,又相互依存轉化,你認爲這一思想的哲理性與深刻性何在?對我們科學地認識世界、認識社會有什麼啓迪意義?”通過學生的作業可以檢測學生對這篇課文的理解程度,也可以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對自己的世界觀有所審視。教師在課堂作業點評時可對思想認識深刻的同學進行表揚,可在課後對存在思想偏差和認識不足的同學進行進一步的引導。多元評價不僅僅通過作業和試卷體現,還可從學生的課外學習、課堂表現、互動程度、課後實踐等方面體現出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知識運用能力、價值觀體現等,從而對學生形成全面的綜合素質評價。

三、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提高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

教師是落實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的效果取決於大學語文教師的教學實施。因此要注重提升大學語文教師的自身素養,強化師德師能建設,提高大學語文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使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更好地發揮出對學生的引領作用。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學不僅要求教師有豐富的語文知識素養,也需要教師有較高的思政素養。在工作中,教師要重視加強專業知識和思政教育理念的學習,自覺提升“雙素養”。同時教師要時刻堅守立德樹人的教育原則,重視學生這一教育主體,注重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積極探索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合思政教育的路徑,既要重視課程思政的文本取向,也要重視課程思政的人本取向,有意識地利用課程教學滲透德育元素,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

(二)平衡好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關係

課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職大學語文課程要正確處理好語文教學和思政教育的關係,有的放矢地實施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首先,不是所有的文學作品都含有思政元素,在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有所取捨,不可生拉硬套。其次,大學語文課程思政不等同於思政課程,大學語文課程思政用“潤物細無聲”的方法進行思政教育,不是在語文課堂上全部進行思政教育,大學語文課堂的主導依然是語文學習,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如果忽視了語文課的特點,沒有了語文味,將語文課上成思想政治理論課,那是違背了課程思政的初衷。高職大學語文老師應當調配好專業知識和德育元素的比例,做好“責任田”上的責任人,以高超的教學藝術,將教師、專業內容、德育元素、學生共同融入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之中,形成課程思政學習共同體,在課程教學中進行價值觀引領。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思政的建設是相對持久的過程,需要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師在建設過程中不斷優化工作思路,在工作中用心、用情、用力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提升工作境界,用課程思政來提高語文課程教學的質量,幫助學生進行價值觀塑造,從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教育水平。

大學語文論文 篇六

摘要:大學語文作爲我國高等院校開設的非中文專業的一門公共必修課程,在大學教育中佔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如今的大學語文有些向反方向的方面發展,讓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缺失,也讓大學語文教育走向了困難尷尬的處境的主要原因。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性發展是現今最爲基本及其重要的任務。人文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素質及精神的提升。重建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是提升大學語文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從現今大學語文教育人文維度的缺失角度出發,從現今大學語文教育的存在的問題及狀況出發,找出重建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大學語文;人文維度;育人;審美教育

受現今社會市場經濟條件和文化潮流方向的環境影響下,現今的大學生大部分存在着心浮氣躁、重理輕文和急於求成的現象,從而忽略了對知識文化的積累,而高等院校的人文教學中的模式及理念也存在着一些問題,已無法符合現今教育發展的水平,人文教育的意義將無法得到全面的體現。大學語文作爲一門重要的課程,有着無法取代的作用及意義,對人文素質教育的發揚起着很大的作用。其教育的主要性質是推動社會生活的有機整合體,也是促使個人人格、價值觀等全面的完善。文化和專業技能是教育的兩個層面,它們是共存的的整體,不是相牴觸不容的。我們應充分的瞭解到當前高校的人文教育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而人文維度的重建需是以大學語文教育與高等院校的人文教育全面發展相結合的高準則。

一、導致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缺失的主要原因

大學生的語文教育大部分作用只限於學生對文章作品的瞭解、欣賞及表達出來,使其大學語文教育成爲了語言交流工具,而大學語文教育的作用本質根據沒有體現出來及對資源的浪費,將會導致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的缺失,其造成現今我國大學語文教育的尷尬境界,造成一系列問題的原因可以概括爲重視度不高、定位不準確、目標不明確、學時不足等,具體如下:第一,過於專業化的專業設置及就業壓力的加大。長期以來,我國的文科理科是從高中的時候開始區分,其受教育過程中教育越高,其在專業化的劃分上就會越細膩。從而導致學生入校之後就被束縛在一定的專業範圍內,從而自己侷限一個專業領域。一些高等院校以理工爲主的更加的重視和着重對專業技能的培訓,雖這些高等院校是爲適應現今社會發展的需求,然也會導致一些高等院校將大學語文作爲選修課程或者不開,其重視度不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方面也會受到影響;就業壓力的加大也迫使學生只注重一定的專業或學科,從而忽略對人文知識的積累。而高等院校爲增強就業率把專業文化知識及實踐技能放在首位忽視人文素質的培養,從而可以迫使大學生在面對語文教育過程中有所傾向及誤會,大學生面對語文教育也將會失去幾分興趣及積極性。而人所學的知識及才能並不能很好的保障人們的生活幸福、自由及發展空間,就業壓力的加大人們的精神世界也越來越脆弱,人們更需要更多的人文關懷。這種向專業化的方向發展,造成了人文文化知識與精神的南轅北轍。人文精神也是當今大學生所必備的素質,也是人爲維度的最有實質性的一種表現,從而能夠使大學生全面發展進而陶冶情操、抗壓力的增強及有一個真正的人生價值觀。第二,傳統文化的丟失崇外思想和市場經濟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無判斷的接受及盲目的學習國外的各種思想、文化,從使我國的民族傳統文化喪失,過度的重視經濟效益從而讓我們忽略了人文素質的教育。高等院校中大部分把英語課程作爲必修之課,而語文作爲了選修,有些崇洋媚外的感覺。對於傳統文化的不斷喪失,各種非主流事物不斷擾亂及高等院校教育體系的不完善,將會導致大學生對信仰的不知所措、價值觀的曲解、社會責任意識的降低、堅持本心及不懈努力的精神淡化及人文素質不高等方面,從而造成大學生在面對事情時顯得更加的急功就利。重智能、智力輕視道德方面的培養的觀念已經產生,這種忽視人文教育的狀況只會使教育變得勢力化、工具化及俗氣化,最終教育的意義也將背道而馳。第三,教師人文知識及精神方面的淡化和缺失。市場經濟的開放、自由、公平等觀念開拓了人們的視野,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模式。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一些教育者的人文素質有所下降,其心起伏不定的狀態下,無法做到以身作則其教師的威嚴、威信及吸引力等崇高的人格魅力將會淡化也將影響到學生的人文素質。有的都是過度的注重於自己的第二職業,其在給學生傳授知識時產用聽之任之、草草了事的態度,將會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有所影響。其教師在教學大學語文的時候,通常採用的是滿堂灌的教育方法。作爲一門選修課程,衆多學生安排到一個教室,教師也不能顧及到時每一個學生,造成教育質量的低下。固定單一的教學方法也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人文素質的缺失也將導致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的缺失。

二、大學語文教育的作用

語文教育中的“語文”我們可以理解爲“語言文字”、“語言文學”和“語言文化”,其這三個又代表着不同的層次,每一個所側重的內容知識點不同,之間相互聯繫與遞增的關係,其重點和主要要素就是文化。其國小階段我們主要一些文字,爲了進行交流、表達及寫作等;其在上中學的時候我們的語文教育主要爲了讓我們瞭解到許多文學知識,讓我們給我們的心理上塑造一個輪廓,心理特徵更加的明確,各方面的語言運用能力得以提升及智力得以提升;其我們所的語言能力主要包括書面(“讀”“寫”)的表達和口頭(“聽”“說”)的表達;而大學的語文教育主要讓我們瞭解語言文化(語言學家對語言與文化關係思考的學科,主要是交際、思維、認知工具,文化的載體、知識情報資源的載體),能夠讓大學生步入社會對能夠在精神層面及對社會的認知情感上能夠積極向上的面對,即語言情感。語文教育具有人文和工具性兩者兼具的功能。人文功能主要是爲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爲對象、以人爲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文化素質(人們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較爲穩定的,內在的基本品質,表明人們在這些知識及與之相適應的能力行爲,情感等綜合發展的質量,水平和個性特點)和審美能力(藝術鑑賞力,亦稱審美能力。人們認識美、評價美的能力。包括審美感受力、判斷力、想像力、創造力等),就是以精神文明爲嚮導的提升學生的價值觀;工具性功能主要是爲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的能力,即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的表達能力,其好的口才能夠彌補一些弱點或缺陷。其語言情感所對應的是人文教育,對於大學生的語文教育而言人文性最爲重要。其大學語文教育的工具性的定位存在着偏差,其在中學階段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以完成,根據大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性與所需,大學語文教育應以人文性爲重,從而使大學生有更廣闊的空間,其就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就是遵循一切以人爲本的想法,根據已有的教學條件、資源及淵博的文化知識,通過知識的傳授和滲入,來找出其中所含的人文精神及文化素養從而陶冶情操,引導大學生其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世界觀及道德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和人格的健全。

三、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的重建

重建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需將大學語文教育爲一個核心的任務。其應當引起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及重視,實現統一的態度,並付出行動。大學語文教育應對於大學語文的科目的性質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及定位,大學語文與人文教育之間的聯繫更要深切的瞭解到及捋順。而人文維度的缺失是大學語文教育進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大學是培養人才、創造知識及提升能力等,其主要的作用是育人。而大學語文也應從大學的領域來制定語文教育,而大學語文教育的主要發展方向,應在於對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的重建上,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考慮:第一,大學語文課程的重新定位。各大院校的教育者應該從根本上重視大學語文教育,其最爲根本及其重要的是在於其人文教育。一些高校在通識教育(在多樣化的現代社會中,爲受教育者根據不同的人羣提供不同的知識和價值觀)與職業技術的培訓之間進行爭議。而今社會是多樣化、複雜性及廣泛的思想活動的有機體,其作爲大學應提供重要的人文教育。而增強和改善人文教育可以在大學的課程中增加倫理、歷史、心理等方面的書籍,從而使大學生有自已的觀點想法及人格的健全。第二,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大學語文教育的教學模式應日新月異,可採用多媒體的教學,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其老師在講解古今中外的名作的時候也可以進行串講,由此聯想到時什麼內容,都可以講出來,讓學生增長文化知識的同時更加的深思自己應該遇問題該如何面對,增強情感的投入。通過歷史、名著、倫理等古今文化知識增強學生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自己與自己的交流,通過別人內心的世界與自己內心的世界進行反思轉換,提高人文教育的同時也是對語言情感的審美教育的提升。第三,重建大學語文的人維維度最爲重要的是審美教育。社會是一個有機整合體,對美的審勢,也有利於提升大學創造能力、修身養性、人格的塑造、審美及情感等方面。審美教育可以使人精神層次得以滿足,從而更好的挖掘出藏在人們身體裏的潛能。漢語作爲我們的母語,大學語文教育應作爲大學生的重要課程。通過大學語文教育讓大學生體現出文字內在的魅力,體會生命的內存真諦,激發其獨立、自由、創新的意識,進而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出高尚的情操和文化品質,最終實現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的重建。其重建大學語文教育人文維度其對老師的要求也隨之增強。其教師應具有淵博的知識、良好的素質、廣泛的興趣及職業操守,讓其具有崇高的使命感。從而使教師在大學語文教育中收穫成就滿足感。而人文教育不止體現在人文知識的講授上,其老師本人及傳授知識的過程也是人文教育得以體現的方法之一。大學生是我國以後的未來,民族的棟樑之才。重建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有利於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的加強有利於大學生有一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和人文精神的有效統一;是我國對新型人才的需求;樹立正確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構建和諧社會的需求。其在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可以通過學習馬列哲學、加強文化知識底蘊、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學習民族文化知識、提高師資隊伍,有利於提高大學生哲學素質、正確的科學態度及精神、技能的提升及審美教育能力的提升和榮辱觀念的加強,從而培養出更多高素質、高能力、高技能及具創新意識的新型人才。

四、總結

處於全球知識信息化時代,如何處理好全球多元化的知識文化與各民族之間的關係。作爲民族文化的更替繼承者大學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大學語文教育有利於大學生對民族文化及中華文明的探討及傳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關乎着我國經濟文化和平發展、民族振興的重大事業。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性應作爲最主要基本的方面,其工具性作爲輔助,從而有利於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的重建。

作者:宋衛澤 單位: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屠錦紅,徐梅。論大學語文教育的兩個基本問題[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xx,(12).

[2]李明清,丁璞。大學語文課程的現狀與出路[J].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0xx,(12).

[3]紀小麗。論人文素質教育在大學語文教育中的推行策略[J].語文建設,20xx,(32).

[4]張文達。淺談大學語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育人作用[J].語文學刊,20xx,(10).

[5]徐清華,吳春林。大學語文“四進四出”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xx,(1).

大學語文論文 篇七

摘要

高職高專院校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把專業技能課放在突出位置本無可厚非,但被忽視的人文教育帶來的後果則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不可迴避和忽視的。尤其是茶文化專業這種帶有濃重傳統文化特質的學科,人文教育顯得尤爲重要,而實現這一途徑的最佳方式就是加強大學語文課程建設。

關鍵詞

茶文化;人文教育;大學語文;職業能力

新學期我校茶文化專業的大學語文課程設置爲大一新生入學的第一個學期,每週兩課時。扣除新生軍訓及入學培訓,學期授課時間爲13周,那麼茶文化專業學生在整個大學學習的三年期間大學語文的總學時只有26節課。再放眼整個學校,除少數幾個師範專業仍開設大學語文,其他各專業都相繼取消,大學語文前路堪憂。

一、茶文化專業的目標性

茶文化從廣義上可定義爲茶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方面,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相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從狹義上講,我們研究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是茶的精神和對社會的功能。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發現了茶,從鮮葉咀嚼生吃到煮食、飲用,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飲茶的方式經歷了煮、煎、點、泡的發展與變化過程,成爲我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隨着社會進步,人們生活水平及文化品位的提升,飲茶早已不是滿足生理需求,更多的茶人關注的是這個過程所體現的茶文化。

影響我國思想文化最廣泛、最深遠的是儒、釋、道三家學說。賴功歐說:“道家的自然境界,儒家的人生境界,佛家的禪悟境界,融匯成中國茶道的基本格調與風貌。”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與茶文化的關係也最爲久遠、深刻。道教的自然觀,導致淡泊超脫的品性,與茶的自然屬性吻合,也凸顯了茶文化虛靜恬淡的特質。從發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應歸於儒家學說,即以禮爲基礎的“和”的思想。飲茶可自省,清楚地看待自己,繼而正確地對待他人。以“和”貫穿,是一種博大精深思想的體現。如果道教體現在源頭,儒教體現在覈心,佛教則體現在茶文化的興盛和發展上。中國茶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體現真正的“禪風禪骨”,禪佛在茶的種植、飲茶習俗的推廣、飲茶形式傳播及美學境界的提升諸方面,貢獻巨大。沒有禪宗,很難說中國能夠出現真正意義上的茶文化。而儒、釋、道三者共同特點都是:追求質樸、自然、清淨、平和。中國茶文化可以說是極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釋、道的思想精華。中國是茶的發源地。

4-5世紀傳入高麗;9世紀傳入日本;15世紀,銷往西方;17世紀銷往英國,中國的茶葉與絲綢、瓷器成爲中國的代名詞。日本茶道精神——和、敬、清、寂的思想本源皆來自中國禪宗。韓國茶禮以和、靜爲根本精神,尊重傳統,尊重禮儀,同樣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英國飲茶之風長盛不衰,人均茶葉年消費量居世界第二位,享譽盛名的英式下午茶首選便是祁門紅茶,形成英國紅茶文化。馬曉俐將英國茶文化精神概括爲貴、雅、禮、和,也無不打着中國文化的烙印。茶文化是我校新開設專業,從2011年開始招生。

其培養目標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茶葉鑑定、茶飲服務、茶藝表演、茶會策劃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具有創新、服務、敬業精神和茶樓、茶葉經營管理素質的高端應用型技能人才。其職業崗位核心能力爲:茶飲服務能力、茶藝表演能力、茶葉鑑定能力。其中茶藝表演要求正確配置茶藝茶具;能夠按照不同茶藝要求選擇和配置相應的音樂、服飾、插花、薰香等。這就要求茶文化專業學生是全方位、高品質的。既要具有比較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和茶文化知識,又要具有高雅的藝術欣賞水平和鑑別能力。

二、大學語文的重要性

國家教委高教司於1996年已明確將大學語文課程建設作爲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也明確指出:“在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高專人文素質教育教育部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楊叔子教授認爲:“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礎地位,它關係到民族的存亡,關係到國家的強弱,關係到社會的進退,關係到人格的高低,關係到涵養的深淺,關係到思維的智愚,關係到事業的成敗。”人文素質是指社會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經過環境、教育等途徑內化於人的身心所形成的一種穩定的、基本的、內在的個性心理品質,它又外化爲人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養、思維方式和行爲方式,是人之爲人應起碼具備的基本品性,它是一切素質形成的基礎與前提。

而大學語文可以說是是實踐人文素養的有效方式。大學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特徵。它的工具性體現在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母語運用能力,包括聽、說、讀、寫的實用性,日常生活的溝通、交流等基本的語文素養方面。它的人文性則體現在傳承傳統文化上,引發學生對歷史、哲學、文化、人生的思考,形成健康高雅,樂觀向上人生觀、價值觀,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精神境界、人生追求和價值標準將產生巨大的影響,是形成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基礎。當我們讀諸子百家,可以讀到政治,可以讀到哲學,可以讀到軍事,可以讀到謀略;我們感受觀點的鮮明,言辭的犀利,感受學派紛呈,學說豐富。即便同是儒家,孟子“人性本善”,而荀子“人性本惡”則教會我們辨證看待事物的不同方面。當我們讀《離騷》,通過千年歷史,在瑰麗的想象中遭遇屢遭流放而至死不渝的愛國詩人屈原,我們懂得什麼是忠誠,什麼是堅守。當我們讀蘇軾《赤壁賦》,在清風明月間體味儒、釋、道思想對知識分子的浸淫,讓我們以曠達胸襟容納人生的起起浮浮。當我們讀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我們看到什麼是“真的猛士”,怎樣在殘酷現實中直麪人生,奮然前行。

這些不是空洞的說教,更不是精神毒品的心靈雞湯,它們如此鮮活,如此充沛,給予我們生生不息的力量,強大我們的內心,以應對漫長人生的榮辱浮沉。所以就一篇文章來說,大學語文可以說是最便捷全方位地接受多種知識,得到多方面的文化薰陶,佔用課時少而收效大、進行學科綜合化的最有效途徑。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大學語文教材選用的作品都是古今中外經過時間考驗的經典文章,代表着人類文明的精華,人類智慧的結晶,其思想的深度、廣度,表現人性的精準、永恆,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也是其他教育活動所不能取代的。

大學語文和茶文化在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對人文素質的培養上可以說是殊途同歸。但大學語文因其價值是隱性的,不能給學生帶來即時的利益,長期以來不被重視,甚至課時也是不斷被壓縮。但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可如此短視,將學生如流水線的產品一樣複製輸出。大學是培養具有綜合素質能力人才的地方,決不可淪爲職業技能培訓所。只有將學生的人文素養與職業能力相統一,將學生的能力發展與人格完善相統一,才能達到人的全面均衡發展,造就與時俱進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張馨予。茶文化的弘揚與發展。青島大學,2012.5.

[2]賴功歐。茶哲睿智---中國茶文化與儒釋道。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

[3]陳力羣。茶藝表演教程。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1.

[4]馬曉俐。多維視角下的英國茶文化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5]唐騁帆。我國大學語文教學研究現狀述評。柳州師專學報,2014.2.

[6]曹麗萍。發揮大學語文的育人功能提高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5.07.

大學語文論文 篇八

論文摘要:課堂教學通常都是根據教員事先的教學設計,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的。課堂活動的動態運行,學員思維的多樣性,語文學科內容龐大複雜的特點均會導致課堂上意外情況的發生。教員應具有一定隨機應變能力,善於及時處理意外情況,以不影響教學目的實現。

論文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意外處理

課堂教學通常都是根據教員事先的教學設計,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的。但是,由於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作爲教學對象的學員是活生生的人,他們各自的知識水平、心理素質、情感特徵等差異很大。學員思維的差異性、多樣性,課堂活動的動態運行,語文學科內容龐大複雜的特點均會導致課堂上意外情況的發生。此種情況的出現給教員出了一個難題:教員不解決不行,因爲一個偶然的事件可能改變教員在學員心目中的形象,降低教員的威信;要解決,就有可能分散課堂注意力,打亂正常的教學設計,甚至不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因此,一個合格的教員不僅要會教書,而且還要會育人,不僅要完成計劃內的工作,還必須具有一定隨機應變的教學機智和隱性教學管理才能,善於及時處理意外情況,把意外情況及時引導到教學的藝術構思中去,使之不影響教學目的實現。

1妥善處理課堂教學意外的方法

教學過程中,學員常常突然提出一些遊離於教學內容之外的問題,或發表個人的不同見解,對這些問題的解答或多或少的會佔用課堂教學時間,影響教學計劃的完成。此時教員必須統觀全局,適時轉化矛盾,排除干擾,促使教學過程向預定目標邁進,保證課堂上自始至終都是學員的活動,但每一項活動無不滲透着教員的主導意圖。

1.1化消極因素爲積極因素

羅丹曾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教員應具備這種“發現‘美’的眼睛”,儘可能發現和挖掘學員身上的閃光點。一次語文課上,我先讓學員看《紅樓夢》的有關片斷,接着分析人物形象。作爲教學內容之間的過渡,我設計了一個非常淺顯的問題請學員回答。不知是這位學員沒專心,還是對《紅樓夢》真的不瞭解,竟然把襲人和寶釵兩個人物弄混了。對這樣一部家喻戶曉的名著,他竟然犯了這樣一個常識性的錯誤,衆皆譁然,也令我感到非常意外。對這個錯誤我不可能無動於衷,否則課程就顯得不連貫,很生硬;我也不願指責這位學員知識的缺漏,否則會傷害他的自尊心。等笑聲平息後,我真誠地對大家說:“這位同學的回答,讓我們看到了二人的相似之處,那就是,她們都是受封建禮教束縛之深的封建淑女,都有想依附封建勢力飛上高枝當上寶二奶奶的野心……”,很自然地將課堂過渡到下面的教學內容。從大家心悅誠服的神情和那位學員的釋然一笑,我知道這一解釋得到了認可,教學過程順利疏通了。按正常情況,學員回答失誤應該批評,目的是引起注意,認識錯誤。但如果能忽略學員的失誤之處,及時肯定學員的發現,巧妙地抓住消極事件中的積極因素予以肯定,不僅出人意料,更能引人注意;同時,也符合辯證法原理和教學激勵性原則,有助於創造愉快的氣氛,增強師生的情感交流。

1.2循循善誘,因勢利導

《學記》雲:“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有時學員在課堂上發表的見解,猛然一聽頗有道理,但仔細一想又有毛病,,存在着這樣或那樣的不足甚至謬誤。遇到這種情形,教員不能迴避,應善於因勢利導、循循善誘,沿着學生思維的軌跡,加以引導,把學生的思維納入教師講課的軌道,使課堂教學順暢、自然地進行下去。如介紹建安文學時,我講到曹操詩歌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反映戰亂對人民造成的巨大苦難,表現對人民苦難的關心,有學員就提出質疑:曹操是個奸雄,陰險狡詐,手段毒辣,怎麼可能對人民有同情心。簡單說,一個優秀的精神現象怎麼可能從一個奸雄發端呢,看來中國戲曲舞臺上曹操白臉奸雄的形象在學員心中已根深蒂固。學員的這一困惑顯然是受了小說和戲曲的影響。這一看法乍一聽似乎有些道理,但仔細推敲又不完全正確。課堂又出現了不和諧音。我並沒急於糾正學員偏頗的看法,而是引用前面已學過的蘇軾《前赤壁賦》中的一句話啓發他們:“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讓學員明白,看問題各有各的角度,角度不同結論不同的道理。看人亦不例外。

因此,探析曹操詩歌時我們應考慮到的是,不僅歷史上的曹操和小說戲曲中的不同,而且作爲政治家的曹操和作爲文學家的曹操也有很大差異。這種差異與人的性格的多重性、流變性有關。然後通過對曹操性格的分析過渡到曹操詩歌的內容特點,順理成章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也加深了學員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這種因勢利導、循循善誘的做法,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利於保護學員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1.3巧借內容,暗示提醒

課堂上,有些學員常有小動作,隨便講話、做作業或看與教學無關的書籍。我們的學員都是20歲左右的準成年人,此時教員若一味指責呵斥或挖苦諷刺,不但會刺傷其自尊心,還會轉移其他學員的視線,切斷教學內容,影響教學進度。

教員可借目光神情傳達所要表達的願望、態度,喚起他的注意力;或在巡視講課時暗中提醒,以示警戒;若不奏效,還可巧借教學內容給以暗示,顯示出高超的課堂應變藝術。一次講授模糊語言的應用時,碰巧有位學員看課外書,我便就地取材用了一句模糊語言“有人正在課堂上做不該做的事”。那位學員一聽就知道我是在批評他,馬上放下了手中的課外書聚精會神地聽講。在不干擾正常教學,沒有引起別人注意的情況下,我制止了課堂的違規行爲,取得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1.4緩解冷卻,排疑釋難

有時學員會提出一些知識性問題,有的是備課事先未估計到的,有的是超越自身水平能力的,這些問題常使教員措手不及。教員一時無法解答,又不能責備學員,更不能不懂裝懂胡謅一通,便可採用緩解冷卻法。如《詩經》中的《周南音》篇,是反映勞動人民在山坡上採集金首時歡快勞動情景的詩篇。授課時有學員提出異議,表示對詩歌內容難以理解,不合情理。理由是首”,

按照書上的解釋是“車前草,一種中藥,可治麻風和不孕”。認爲古人採集苯首,當是爲家人治病,如家中有了麻風或不孕的病人應當是件非常苦惱的事,怎麼會是邊唱邊採顯得很歡快呢,太不合邏輯。此語我始料未及。但我馬上想到,會不會是教材對“苯首”的解釋有誤,金首究竟爲何物,我也不甚清楚,對學員的疑問一時也不知如何作答,只好採用緩兵之計。課下通過查閱資料才知道,金首又稱車前子,有清熱明目止咳的功效。中國民間有以車前草爲食物的習俗。春天採集它的嫩葉,煮成湯,味道很鮮美,跟春天吃莽菜差不多。按照這一解釋,詩歌就很容易理解了。當我把這一發現告訴學員時,不但解決了課堂上的疑難,而且樹立了在學員中的威信。

課堂上的突發情況,往往都是教學計劃之外的事。它說明我們的學員有參與教學、思考、質疑的慾望。教員要珍視這些慾望,給學員提供一個自由創造的空間。同時,這也給教員的課堂教學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藝術處理課堂意外對教員的要求

(1)敏捷的思維。施教對象的能動性和施教內容的複雜性決定了施教者必須具有敏捷的思維能力。教員在教學藝術的創造中,面對新的教學矛盾、偶發事件、自身失誤等意外情況,要能以敏銳的觀察、果斷的意志,在瞬間作出決斷,以高超的應變能力及時調控教學活動,作恰到好處的有效處理,使之呈現“柳暗花明”的教學佳境。

(2)廣博的知識。要想在瞬間判斷學員見解的正誤,對學員的質疑作出正確的回答,沒有廣博的知識不行。只有學員所言均在教師的知識範圍之內,教員才能夠迅速判斷並應對自如。

(3)精通教材。課堂上學員提出的問題,都和教材有着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有的問題從教材上就可找到答案,可指導學員課下自行閱讀教材,不必一一作答;有的問題離教材較遠,但也和教材有着某種聯繫。所以,只有精通教材,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纔會胸有成竹。

(4)諳熟教法。“教有其法,教無定法。”這“法”即是一些常規教學模式,教員應該在實踐中發掘總結這些規律、遵循這些規律、駕馭這些規。同時,“教無定法”,高明的教員總是善於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因勢利導,根據教學實際隨機應變,做到變中守常、常中求變,達到如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教學化境。妥善處理課堂意外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只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深入地鑽研教材,逐步掌握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並認真總結,有意積累在課堂應變中的經驗和教訓,做課堂教學的有心人,就會創造出更多更好的,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