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大學語文教學論文(實用19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19篇《大學語文教學論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大學語文教學論文》相關的範文。

大學語文教學論文(實用19篇)

篇1:大學語文論文

大學語文論文4000字

大學語文論文4000字

教學程度高低不同的書院,通過某種機制組成聯合體,在相互比較中可以看出其等級差異。宋代最典型的例證是見於《宋史·尹谷傳》的“潭州三學”,即潭州州學、湘西書院、嶽麓書院三學學生月試積分高等而遞升,三學爲三個層次,此爲論者所熟知,不必贅言。有意思的是類似的情況在清代也出現過。乾隆年間,長沙嶽麓、城南兩書院隔江相望,雖同屬省會書院,但嶽麓在全省招生,城南在全長沙府招生,程度有別。湖南巡撫陳宏謀規定,每年年底“將兩書院生童傳齊匯考一次,核其有無精進,以定次年去留。城南書院生員中有佳者,送嶽麓書院。”(注:清·陳宏謀:《申明書院條規以勵實學示》,鄧洪波編:《中國書院史資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585頁。)可見,嶽麓書院由潭州三學而確立的湖南最高學府的地位,到清代仍然保持未變,此是後話,暫且不表。

宋代的另一例在今江西,由江東提舉袁甫實施,事見其《番江書堂記》,其稱:

或問餘曰:“子創象山書院於貴溪,興白鹿書院於廬阜,而又建番江書堂,何也?”餘曰“子豈知餘盡哉!……兩書院蓋士友所宗之地,振而起之,責實在餘。故凡士願處象山若白鹿者,名隨其行輩與其望實,或畀領袖之職,或在賓講之選,衿佩鹹集,彬彬可觀矣。而餘之所深慮者,已成之材雖易於振拔,而後來之秀未保其嗣續。況士友之紛至,非按其語言參諸履行,則未可得其爲士之實。於是,選通經學古之士,率生徒而課之,餘暇日亦數加考察。俟其立也,乃分兩書院而肆業焉。此番江書堂之所以建也。”(注:宋·袁甫:《番江書堂記》,《中國書院史資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5-146頁。)

非常明顯,作爲一種預備學校,番江的書堂程度要大大低於“士友所宗之地”的象山、白鹿二書院。按番江書堂在饒州鄱陽縣,位於貴溪、廬山兩地之間,有達源、止善、存誠、養正四齋,規模不小。可知,袁甫在三地遠距離構建書院教育體系,比起潭州三學同城隔江組成的教學體更有創意,此則或可視作今日遠程教育之開端。

與以上不同書院間通過某種機制聯合組成一個等級差異有別的共同體不同,在明清時期,出現了一地幾所不同教學層次的書院共存但相互之間缺乏聯繫的情形。如福建省會福州,康熙年間由巡撫創建鰲峯書院,雍正十一年(1737)定爲省會書院,專課生童。嘉慶二十二年(1817),總督汪志伊等創建聖功書院,專課童生。同治三年(1864),總督左宗棠又建正誼書院,專課舉人、貢生。(注:民國《閩侯縣誌》卷三十三。)又如天津,有輔仁、問津、三取三書院“鼎峙爲三”,“皆爲生童而設,孝廉不與焉。”至同治十三年(1874),官紳創建會文書院,“專課舉人”。(注:光緒《天津府志》卷三十五,馬繩武《建立會文書院記》。)童生、生員、舉人是三個不同層次的羣體,各書院程度的不同是顯而易見的。需要指出的是,這類書院的程度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也會因爲某種原因而出現由低而高,或由高而低的變化。如蘇州府平江書院,創建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凡吳、長、元三縣童生,邑選十人入院肄業,諸生亦與焉。其後諸生盡入紫陽、正誼兩書院,而平江書院專課童生。”(注:同治《蘇州府志》卷二十五。)十分明顯,蘇州府屬的平江書院,由生童並課到專課童生,其地位由高而低,出現了變化。

同一所書院內部也有高低層次的不同。如山西夏縣涑水書院,由元至治年間邑令貼木兒不花創建,祀宋儒司馬光,有“堂七楹,中設司馬文正像,顏曰粹德堂,左延賓,右延師,闢齋五,聚造士之俊選與幼學者分授焉。遊息之所,講肄之堂,庖廩井廄靡不俱備,復入田畝若干,歲入以贍,且以供祀事。”(注:雍正《山西通志》卷三十六。)可見,涑水書院是成人與幼年分班授課。又如清代湖南平江縣爽溪書院,爲同治七年(1868)邑人李元度創建於李氏家廟之西的家塾,它延請“經師一、蒙師二,以分教子弟,先太高祖後裔皆入焉。”(注:清·李元度《天嶽山館文鈔》卷十六,《爽溪書院記》。)經師、蒙師所授內容不同,知識深淺有別,不言自明。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程度的學生同處一院而“分授”、“分教”,和有些書院的“分班回講”一樣,是分級分班上課的表徵,它是書院在教學方法上的一種創新,比之近代西方學校的分班授課,其依照程度而組織教學的原則相通,所不同的是,對這種教學規律性的認識與實踐,書院要比西方學校早幾個世紀罷了。

書院教學程度的不同,可以用大學、國小這樣的傳統方式表述。如元代建康府明道書院,就將自己的生徒明確分成“大學生員”、“國小生員”兩類。“大學生員”十四人,又分“治經”、“治賦”兩個專業,各七人肄業。其“課試”規定:“三十歲以下者,各各坐齋讀書,延請講書訓誨”。“每日照舊例行供講課。每日課治,治經義者小經冒議,治賦者省詩。午後納課呈山長,晡後書院會食,課辦呈公堂,放學。”“國小生員”無名額記載,其“課試”規定:“每日從國小教諭出題受書訓導,每遇三日一次供詩;每日背誦隔日書,授本日書,出本日課題,省詩對句,食後習功課,午後說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國小》之書,《通鑑》,出晚對,供晚對。”(注:《行省坐下監察御史申明學校規式》,《中國書院史資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25頁。)兩相對比,可以看出,其程度的不同明顯而具體。

與明道書院一院同招大學、國小生員肄業不同,明代山東臨朐縣朐山書院“以國小爲教”,所招全是國小生員。朐山乃嘉靖十年(1531)知縣褚寶創建,其創建緣由、內部規制及運作情況,詳見於當年的山東提學副使所作的《朐山書院記》,其稱:

又以儲材在學校,而蒙養必先國小,乃仿古社塾遺意,創書院於邑城中,前爲養正堂三楹,後爲景賢堂五楹,翼以書舍十六楹,環以左右塾八楹。於是選民間之秀彥,立塾師以教之。朝鐘暮鼓,聚散惟時,辯方書,正句讀,吟詩習禮,考論名物器數,居處慎其(與)長幼,明其(節)勤惰,示其懲勸。令雖日事案牘不暇給。稍間,輒與諸生督課,時校藝,而進之右塾,升之左塾,升之堂。升之堂者,以需進於庠校。於是,邑之士鹹觀而向化。……嗟乎,今書院之設遍山左,然未聞以國小爲教者。(注:嘉靖《臨朐縣誌》卷四。)

這條材料十分典型,不僅可以說明臨山書院是國小,它可以與遍設山左的其他大學程度的書院並行特立,而且又以堂塾分成高低程度不同的三級,由右塾而左塾而升於堂,內部實行等級管理,便於激賞以提高生徒的學習積極性。更有甚者,在保持相對獨立性的情況下,它又可將升之堂者進於庠校,使國小層次的書院可以迴歸社會,不致因缺失生存環境而出現無以爲繼的困難,可謂規劃周詳。事實上,清代雖行政區變化,臨朐縣附廓於海州州城,朐山曾一度升格爲州級招收生童肄業的大學層次的書院,但到嘉慶七年(1802)知州唐仲冕率一州兩邑士民創建石室書院之後,朐山書院又“改爲國小,延諸生之勤篤者爲童子師,屬學官董之。”(注:嘉慶《海州志·書院》。)

和國小層次的`書院再分高下等級一樣,大學這一層次的書院也存在着諸多等級差異。前述第一、第二種情況是大學類書院教學與學術水平高低不一的兩種表現形式。另一種則是區域性差異。受區域性發展不平衡的影響,各地的文化教育整體水平各不相同。雖同屬縣級、州級、府級書院,但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相比,其教學程度卻不能相提並論。茲舉陝西略陽縣嘉陵書院爲例,它位居縣城,屬縣級書院,設山長掌教,有齋長經管院務,設院書、院舍寬敞,經費充足,規制謹嚴,在全縣招數十名生童肄業。但其地接青海,距省城一千餘里,屬落後地區,其教學要求,僅爲熟讀六經而已。有關情況,見道光十一年(1831)知縣爲其制訂的“成規”第一條《定膏火》,其稱:

前以讀經書定膏火,讀經者給膏火,不讀經者不給,期於士皆通經。然亦有勤於用功而讀經不能如數者,自宜略爲變通。今定膏火五十分,讀經膏火三十分,不讀經膏火二十分。讀經以《易》、《書》、《經》、《周禮》、《禮記》、《春秋左傳》六經爲定。六經尤以《春秋左傳》、《禮記》、《周禮》爲主。《春秋左傳》十二本,《禮記》十本,《周禮精義》六本,諸生童於是三經,能二十日讀一本者準膏火。……《易》、《書》、《詩》,每部均限八十日,能讀熟者準膏火。然必《周禮》、《禮記》、《春秋左傳》讀完再讀此三經者方準膏火,但能讀此三經者不準。……其不專予讀經,或讀經不能如數者,生員膏火十分,童生膏火十分。(注:清·賈芳林《嘉陵書院成規五條》,《中國書院史資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9頁。)

《周禮》等三經共28本,以20天讀熟一本計算,需要560天,《易》、《書》、《詩》三經,以80天讀熟一本計算,要240天,六經共計800天才能讀完。書院一般每年放假兩個月,按照規定的進度,滿打演算,每個生童必須在書院肄業三年方能讀完六經。這樣的教學水平太低,顯然是不能和東南地區的縣級書院相比的。

大學類書院的程度差別更突出的表現是,通過官辦書院系列的行政級差而表現爲縣級、州級、府級、道級、省級這樣一個由下而上的寶塔型書院結構體系。(注:《中國書院制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5-103頁。)中國是一個官本位的社會,官府的級別越高,其權力就越大,就能支配更多的經費,聘請更好的山長主教,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政區越大,讀書人就越多,書院招生時選擇的餘地也越多,能夠做到優中選優。二者合一的結果,自然就會造成書院教學水平隨行政區域的擴大而提高的局勢,由州縣而府道,由府道而省級,節節上升,構成一個由低而高的結構模式。上述湖南省城嶽麓、城南二書院,之所以出現年終匯考,城南優秀生可以次年送入嶽麓的情況,就是因爲嶽麓由湖南巡撫主持,在全省招生,而城南由長沙府知府主持,只在長沙府屬各縣招生而造成的。

總之,書院的教學程度具有多層次,從低到高,各個層次都有。既有大學一級的,也有國小一級的,而且大學、國小又各有高下之別。這種層次的豐富性,歷代皆然。到明清時期表現更加突出,尤其是清代,由家庭、鄉村、州縣、府道、省會乃至聯省,書院構成了一個事實上的完整的等級之塔,自成體系,差不多承擔起國家的全部教育任務。(注:清·程廷祚:《與陳東皋論書院書》,《中國書院史資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1頁。)它的最大好處是可以滿足讀書人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並在這種滿足中贏得自身的壯大與發展。這正是書院生命力旺盛的重要原因,也是它與官私二學相比而特立獨行的表徵。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本文用了“書院非大學”這樣一個比較極端的字眼,但並不是說我們就不承認有大學這一層次的書院存在。我們所要強調的是,書院教育的層次性。書院既有大學一級,也有國小一級,不能只講大學而不講國小。在清末,書院教育的層次,被光緒皇帝等一代君臣所洞察,詔令改全國書院爲大中小三級學堂,使古代書院通過改制,而與近現代學制血脈相通。

篇2:大學語文論文

一、大學語文的現狀與加強民族預科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大學語文雖然是民族預科教育階段的必修課之一,但受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學生把更多時間用在外語學習和等級考試中,個人素質教育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現實情況是有些學生的考分很高,但不具備高尚的情操及高雅的審美情趣,缺乏責任感,有些人逐漸喪失人文精神和對理想的追求,甚至失去做人的基本道德和人格尊嚴。其原因主要是受應試教育影響,忽視素質教育的問題。對於大學語文課程的學習,一些學生只是在臨近考試時纔開始突擊,考試結束後,沒有多少學生向學習外語或其他課程一樣勤奮苦讀,想當然地認爲母語學習不用花費更多時間精力最終也能有個理想成績。在考覈評價方面也主要以期末閉卷考核爲主,評價的重心側重於筆答試卷,忽視大學語文教學中一項很重要的要求,即擔負素質教育的重任。民族預科階段的培養目標是爲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培養和輸送文化基礎紮實、知識面寬、綜合素質較好的,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以及較高人文素質的一年級大學生。如果不重視素質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傳承並加以考覈評價,勢必會影響民族預科教育的質量。鑑於此,大學語文教學亟待加強素質教育問題。

民族預科教育是我國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階段。正確把握民族教育自身的特有規律,把遵循普通高等教育一般規律與遵循民族高等教育特殊規律有機結合起來,才能走出一條科學穩健的發展之路。有人說“世界貧富的差距,實際上是知識的差距”,“在導致民族地區落後的原因中,教育落後、人才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必須把民族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民族振興、邊疆鞏固、祖國統一和團結進步的高度上來認識,要把民族教育從單純的應試轉變到以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爲主的素質教育軌道上來。”大學語文課就是通過古今中外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鑑賞,全面提高民族預科學生的語文能力,激發學生潛在的審美情趣,從而提高整體素質提高。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他的教育名著《什麼是教育》中提到:“每一種社會改善的先決條件要求每個人都要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教師要喚醒人的潛在本質,逐漸自我認識知識,探索道德。”可見,教育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應根據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結合大學語文的教學,從實際出發,發揮學科優勢,注重挖掘學生的人文內涵,從而促進民族預科素質教育的全面提高。

二、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拓展民族預科素質教育的思路

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作爲高等教育中特殊教育階段的少數民族預科,同樣不可忽視素質教育。但如何利用綜合手段,採用多種形式和方法加以解決,已成爲民族預科教育階段的新課題。而大學語文課是民族預科教育階段開設的必修課之一,旨在通過大學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個人素養。對此,應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精心選取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依據現有教材讀本《大學語文》(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教材〈修訂本〉)打破常規教學模式,合理取捨教學內容,分主題進行教學研究討論,如“理想”“愛國”“學習”“修身”等主題,可以結合孔子的《論語》、陶淵明《歸園田居》、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教材內容選取可對學生進行修身、做人、學習等方面教育的內容。並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從《讀者》《青年文摘》等學生喜愛的課外讀物中選取適合的文章進行研讀、討論,實現教育資源多樣化,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二)改變傳統教學方式

大學語文教學中,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全新的思維理念創建開放式的課堂教學,從“小課堂”走向“大課堂”。語文教學改革嘗試在語文教學中延伸課內外教育,學生利用假期在家鄉和喜歡的城市進行課外的精神的陶冶,親近自然,深入生活,讓學生到生活中、到羣衆中去學習語文,使學生受到心靈的洗禮。另外,在課上編成語文學習小組(五人爲一個小組),主要進行討論與課後實踐。如學習小組到“七三一”部隊遺址觀看之後進行“落後就要捱打”,“振興中華民族,不辱使命”,“中國夢,振興大中華”等話題討論。以學生討論爲中心,營造積極思考、自主探索的課題氛圍,形成預習、閱讀、實踐、討論等環節的教學模式,老師起到一個引領的作用,改變傳統的“教師一言堂、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實現由“讓我學”到“我想學”的轉變。

(三)優化考覈評價辦法

大學語文的成績考覈是大學語文教育的風向標,對教育目標會產生直接影響。以往的考試主要以期末閉卷的形式爲主,考試內容也侷限於傳統試題模式,難以考察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創新能力,重視期末一張試卷,缺少對學生平時的考覈環節。爲了全面提高民族預科素質教育,應加強學生平時學習考覈,注重學生個性發揮,避免出現整齊劃一的具有標準答案式的考試類型,多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成績評價問題實行課上和課下、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考評方式,並且創建獨特的大學語文考覈模式,教學方式多元化,教學手段多樣化,注重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的考覈,只有這樣,纔會從根本上實現民族預科素質全面提高。

(四)營造民族文化環境

大學語文教育承擔着弘揚民族文化的重任,應該注重民族文化的宣傳,陶冶審美情趣,立足教育長遠規劃。大學語文不只是要單純地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作爲一種文化載體,全面提高民族素質教育。教學中應充分發揮課程的主導功能和作用,發揮大學語文學科優勢,建立素質教育考覈目標,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加強學生的文化素養,助推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寫作水平的提高。民族預科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作爲大學語文教師,探索並實踐這一目標需要不懈的努力。民族預科素質教育關係到民族地區的文明與進步,關係到國家進步與發展。通過大學語文教育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他們的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內在品質,從而增強個人素養,不斷挖掘他們的潛力。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樹立遠大人生目標,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增強個人的尊嚴和使命感。對於促進民族預科素質教育來說,大學語文教育責無旁貸,通過獨特的大學語文教學,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以及得體的教學方法,有效推進民族預科素質教育的提高。

篇3:大學語文論文

當前,由於多數人認爲職業教育僅是技能教育,導致高職院校過於注重英語以及計算機等技能的培訓,而忽視了對於大學語文的教學與培養,使得大學語文越來越不受關注。實際上,大學語文教育影響着職業教育的發展,而職業教育的發展又影響着大學語文教育的變革。本文通過分析大學語文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關係的認知誤區,以求探討二者相結合所形成的發展前景。

一、關於大學語文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的認知誤區

(一)大學語文只是一種工具,與職業教育無任何相關

多數人認爲大學語文僅是一種鍛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工具,覺得它僅是對於中學語文知識量的補充,未曾關注到大學語文實際上是整個人類的所有文明瑰寶,而大學語文教育實際上是教授學生懂得文明的延續歷程與真善美的真正含義。可見,大學語文教育所教授的文明與培養的品格無疑都有利於職業教育的發展。

(二)大學語文是一門人文課程,無法在職業生涯中解決實際問題

多數人過分強調大學語文是一門人文屬性相當強的課程,過於強調其理論價值,即便在職業生涯中遇到某些問題,也並不從實際出發,而是引用大學語文中的某些理論泛泛而談,使得理論與實際脫離,最終解決方法也僅是紙上談兵,未能得到實效。長此以往,導致多數人都認爲大學語文教育並不能有利於職業教育的發展。但實際上,使用大學語文所教授的理論去聯繫具體實際,是能夠處理職業生涯中所出現的那些問題的。

(三)大學語文是一門文學課程,對職業生涯不具實際效用

許多人都覺得大學語文是專注於文學的課程,而在真正的職業生涯中很難遇到文學中那些“傷春悲秋”的事情,而且也並非所有人都能對文學予以深入研究,因此許多人都認爲即便是學習了大學語文這門課程,對於自身職業的發展也並無多大幫助,反而還需要花費不少的時間,甚至還有人認爲倒不如將學習大學語文的時間去多記幾個英語單詞或是多學門技術。但事實上,大學語文並不專注於研究文學,它旨在於通過文學理論,教授給學生爲人處事的品格以及自己動手的能力,而這些對於職業教育的發展都大有助力。

(四)職業教育是技能教育,與大學語文教育無作何關係

當前,由於職場上過於關注技能的培養,多數人認爲職業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只要自己具備一技之長,就能在職場上混得風生水起、如魚得水。但事實上,職業教育並非只是指技能教育,真正的職業教育除了職業技能的培養外,還包括職業素養的培養與職業品格的培養,而素養與品格的培養與大學語文教育是完全分不開的。可見,職業教育與大學語文教育二者是息息相關,不可分離的。

二、大學語文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的.發展前景

通過對大學語文教育與職業教育二者之間關係認知誤區的分析,儘管由於大學語文具備着人文屬性,其相較於一般的自然科學或是應用科學,對於職業的影響並不那麼直接,但是筆者認爲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大學語文教育,而大學語言教育的革新又需要職業教育的發展,二者相結合不僅具備着重要性而且還具備着必要性。那麼,大學語文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又具備着怎麼樣的發展前景呢?

(一)職業至上說在高職院校中佔據主導地位

當前,隨着教育理念由原來的普通教育理念與精英教育理念逐步轉變爲專業教育理念,大部分高職院校所設置的教學科目開始大都以職業準備爲導向,職業至上說在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中佔據着主導地位,高職院校的教學開始更多地趨向於職業化。由於工業及科技的迅猛發展,導致社會需要越來越多的高級技術人員,如果不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對於技能的提升將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職業教育的步伐開始邁入高職院校的教學之中。由此可見,對於當前的就業市場與職業結構來說,一旦職業教育與大學語文教育相結合,就能爲社會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真品格、技能水平強的人才。換而言之,職業教育的發展又反過來能促使大學語文教育的內容加以革新,以便既保有其原有魅力,又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二)知識是第一生產力,職位升遷離不開知識基礎

新世紀又被稱爲知識經濟時代,而知識經濟需要具備知識基礎,在整個經濟發展過程中,知識既是最最基礎的資源,同時又是生產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由於知識在經濟中所佔比例的日益升高,導致經濟已逐步從傳統的物質投入轉變爲知識投入,知識開始成爲第一生產力,成爲經濟發展進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要素。面對當前的經濟發展現狀,如果只是單純地培養技能而忽視知識的累積,那麼將很難在職場中找到立足之地,因此,一旦職業教育與高職院校中的大學語文教育相結合,便能順應時代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最終使高職院校學生在將來的職場中擁有一席之地。

(三)社會需要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所培養的人才

對於中國當前的國情來說,如果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教育仍舊困鎖在象牙塔之中,那麼就會與社會以及經濟的發展脫節,而一個國家想要真正地保有競爭力,那麼具備一批高級地知識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對於當前的社會發展現狀而言,只有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爲社會與國家培養更多的專職人才,才能確保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才能確保中國一直沿着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邁進。換而言之,只有國家富強了,經濟騰飛了,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教育以及職業教育才具備持續發展的基礎。

三、結語

綜上所述,職業教育的開展是爲了對一個人的職業能力、職業素養以及職業品格所進行的培養,儘管專業課程可以提升職業能力,但是如果只專注於專業課程而忽略人文課程的學習,那麼這樣的職業教育勢必是不成功的,所以要想對一個人的職業素養與職業品格加以培養,那麼大學語文教育的學習就是必不可少的。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飛速發展的時期,爲了適應當前的社會發展現狀,只有將大學語文教育與職業教育二者相結合,才能給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級技術人才。

篇4:大學語文論文

在學習語文中學做人

摘要:新時代條件下語文的課程目標是讓學生在聽說讀寫中學會做人。爲了讓我們的社會更加美好,教師有責任在課堂中重抓德育,因爲學校不僅是學習書本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聖地。

關鍵詞:語文教育;感恩教育;善良教育;提升人生境界

在一次語文研討會上,一位語文教師提了這麼一個問題,語文教什麼?同事們衆說紛紜,見解不一。一個老師肯定的說:“語文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聽說讀寫”後來我反覆思想這個問題,難道語文就是教學生學會聽說讀寫嗎?這就是語文的終極目標嗎?不,不是,我認爲新時代條件下語文教育的課程目標是讓學生在聽說讀寫中學會做人。聽說讀寫是工具學會做人是目標。

在這裏我想談自己一點淺顯的看法。

1.語文教育滲透着感恩教育

每個嬰兒呱呱墜地,來到世上,都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那是一份深入血脈,不求回報的愛;那是一份無私,犧牲捨己的愛。但是,現今的學生有多少人能理解父母的深愛,又有多少人能用自己的行動來回報父母。與之相反的是癡迷於網絡中不思進取的孩子,違法犯罪的青少年越來越多,讓父母傷心、失望、流淚,因此,在語文教育中,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在課堂中不失時機的滲透感恩教育。

例如,在學習《合歡樹》時,作者史鐵生用充滿深情的筆觸,懷念母親爲他所做的一切,當他生病時,母親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很多錢給他買藥,讓他吃,讓他喝或者是洗、敷、薰、灸。當母親用薰的方法爲他治療時,不小心把他燙傷。爲此,母親驚惶了幾個月,晝夜守着他……當教到此處時,我都會動情的給學生範讀,然後問他們:"你們願意這樣不分晝夜的守着一個病人嗎?你們願意爲一個人付出自己所有的精力和金錢嗎?教室裏鴉雀無聲,學生們輕輕的搖頭。而後我又問,你的父母做過那些事最讓你感動?一位學生哽咽的說,他的父親爲供他上學,到建築工程隊幹活,風吹日曬,容貌蒼老,有好多人把他的父親當成他爺爺。有的學生說,一次放學後,他走到村口,發現他的父親一直在路邊等他,頓時他的淚水盈眶。還有的學生說,一次她生病了,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她,讓她很感動……學生在課堂中體會着厚重如山的親情。

在語文課本中,有好幾篇親情教育的文章:如:《我的母親》等,我認爲教師應該突破教材,引導學生關注親情,感恩父母。因爲一個懂得感恩父母的人,在他的人生道路上,纔會更加的努力,會用愛回報愛她的人,會用責任回報社會。

2.語文教育中有善良教育

善良是做人應該具有的品質。善良是憐憫,是樂於助人,是誠信……可是在當今的時代,人們被金錢、權勢迷花了眼睛,丟棄了善良,我們的社會也由此顯得不太和諧,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欺詐、猜疑充斥着我們的生活環境。所以,教室有責任教導學生保持善良的本性。

在林清玄的《好雪片片》中,賣獎券的老人居無定所、食不果腹,卻仍保持着善良的本性,用他油膩的雙手傳遞着溫情,我教導學生無論在那種環境當中,不可丟失善良,勿以善小而不爲,要用愛心的舉動,灌溉他人的.心田。

在王蒙寫的《善良》一文中,學生得知善良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快樂,一種自信。

是啊,善良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品格,也是人性中最爲樸素的美,有了善良,我們的社會才涌現了許許多多像雷鋒、郭明義那樣的好人,作爲老師,我們只有把善良的種子播在學生的心中,才能讓學生在將來的行動中開出崇高的品德之花。如果我們做到人人心存善良,那麼這個世界就一定會更美好

3.語文教育能提升人生的境界

人從哪裏來,要到那裏去。人活着的意義是什麼?這是哲學範疇的問題,語文教育中也包含着這樣的人生哲學的教育,例如:馮友蘭先生所寫的《人生的境界》,我認爲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有助於引導學生走正確的人生道路,樹立有價值的人生觀。在學習《人生的境界》時,學生通過閱讀老師的講解,初步明白了四種人生境界的區別!自然境界中的人,渾渾噩噩的混日子,他們“少知寡慾”,“不著不察”,是人不應有的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或爲名或爲利,本質都是爲己。只有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爲的人。

我又給學生講達到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的人的事例。如:柴裕財,一個平凡的老百姓,看見有人落水奮勇相救。救活的這位老人卻無依無靠、無法生活,他毫不猶豫的收養了這位孤寡老人,認她做娘,孝養着她。後來又遇見一個女嬰被遺棄,心生憐憫,又把嬰兒抱回家收爲女兒,爲了娘和女兒,這兩個與他生命本毫無干系的人,他心甘情願的早出晚歸的擺攤、收破爛,什麼都苦活累活他都幹過。

又如:德蘭修女,她原可以在修道院過着平靜安逸的日子,偶然的一次機會,讓她看到大街上躺着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病入膏肓,無人救助的乞丐,她毅然決然的離開修道院,去社會上做救治工作。她去麻風病院,去瘟疫流行的地方…….她的人生格言是:將你的愛給飢餓的人,給赤身露體的人,給無家可歸的人,給麻風病人,給酗酒的人,給躺在街上的乞丐。

學生通過學習這課,對有道德有愛心的人,產生敬仰之情愛慕之心。我想在他們以後人生的道路上,這些榜樣會讓他們理解人性中的真善美,會像燈塔一樣指引着他們人生的道路,讓他們在人生的茫茫大海中不至於迷失方向。

今天,在商品大潮的席捲下,中國的傳統文化日漸消亡,人們的價值觀發生變化,流行一切向錢看的觀念,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生活在改善,道德在滑坡。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學生們的身心健康深受其害,青少年犯罪率日漸上升。爲了讓我們的社會更加美好,教師有責任在課堂中重抓德育,因爲學校不僅是學習書本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聖地。我在這裏呼喚廣大的語文教師要充分展示語文教學中的道德因素,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爲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讓學生伴隨着知識的獲得,也學得怎樣做人,做一個有愛心的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一個有教養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

篇5:大學語文論文

摘要:隨着社會主義文明的高度發展,對於傳統文化的關注程度也在不斷增加,弘揚傳統文化精髓不斷進行文化創新是當前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學過程中也在不斷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尤其大學語文的教育教學中更加註重弘揚傳統文化精神。本文立足於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深入分析大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應用,針對傳統文化在教育教學運用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與現代文化的融合,促進大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應用,爲學生提供良好的傳統文化教學,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

關鍵詞:傳統文化;大學語文;課堂教學

大學語文是大學教學的基礎課程,承載了人類的知識、情感和思想,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修養水平,還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也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重要媒介。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包含了衆多的思想精神,匯聚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特色,對現代大學生道德修養的提升和人文情懷的培養有着重要影響。

一。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傳統文化的意義

大學生在經過國小、國中、高中的語文知識培訓之後,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基礎,具有了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在進入大學之後,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重心由原來的基礎能力培養進入了更高一級的階段,接受更深層次的語文知識與內容。在大學語文學習階段主要以文化修養爲培養的重心,而不是重複之前語文學習的內容與學習方式,如果依然進行重複教學就無法拓展大學生的視野,也會令學生產生乏味感。依據大學語文授課的這一特點,不難看出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對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有着正確地引導作用,能夠推動大學生三觀的形成,推動其文化素養以及人文情懷的形成。第一,在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能夠促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大學語文的開設不僅僅是教授大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語文知識,更是爲了提高大學生語文的綜合水平,增強學生對於語言的運用與表達,培養學生對於文學作品的鑑賞能力,提升學生自身的文化修養。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運用在大學語文的教育教學中,不僅僅是傳統文化傳承與發揚的一種方式,通過傳統文化的運用能夠激發學生形成高度的道德標準,培養高素質的現代化人才,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指導下,大學語文教學中加入了傳統文化教育,這使得大學語文課程更具有鮮明的文化性,加深了學生對民族語言、民族文化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大學生的歸屬感與文化認同感,更全面地瞭解了所處時代的文化背景,在內心留下深深的烙印。第二,在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承傳統文化有助於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包含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精神與文明,是歷朝歷代人們的智慧結晶,從文人雅士到普通百姓、從道德倫理到思想價值,是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一代代先輩們薪火相傳下來的寶貴財富,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對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爲新時代的高素質人才和下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大學生肩負着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偉大使命,在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應用傳統文化,有助於提高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深刻認識,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認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思想與價值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更好地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傳統文化在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第一,當代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足。當前在大學語文的授課中雖然引入了傳統文化教學,但部分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夠深刻不能很好地將傳統文化演繹給同學們。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傳統文化也只是一種擺設性的知識甚至是可有可無的存在,而在語文課堂應用的時候對一些傳統文化的應用也只是照本宣科,傳統文化在課堂教學中並未起到輔助引導的作用。對傳統文化認識的不足導致傳統文化在課堂中所起的作用不大,而這種傳統文化可有可無的授課方式使得課程開展並無實際意義,長此以往,反而會形成惡性循環,對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產生極爲不利的影響,也會悄悄疏遠學生與教師的親密關係,不利於教學課程的開展。第二,當代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傳統文化的運用手段不夠合理。雖然大部分大學語文課程中都加入了傳統文化,但是由於沒有合理地教學手段使得傳統文化無法在教學中很好地發揮作用。在現代化高度發達的今天教師還是通過老舊的教學方式將傳統文化應用在課堂教學中,這種草草了事的教學態度不僅不能引發同學們的興趣,也不能使傳統文化得到應有的重視,不但不能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反而會令其固步自封,難以實現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弘揚更不用說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三。傳統文化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第一,加強師資投入,提升師資力量,建設專業教學團隊。大學語文的教學效率一直不高,這與很多主觀因素、客觀因素有關。例如,大學語文本身學時較短,而大學語文的培養任務又非常繁重,再加之傳統文化的滲透也需要佔用一部分學時,教師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學任務,使教學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導致大學語文課程中傳統文化的應用效果不佳。有的學校一味促進大學語文教育向實用性方向發展,課堂教學內容的制定上產生了一定的偏差,對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過於重視,導致大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學效率較低。有的學校因爲師資力量不夠雄厚,經常聘請一些代課老師進行授課,而這些任課教師中有很大一部分專業素養不高,實際經驗不足,在教學方式教學手段上存在很大不足,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過於膚淺不具備創新能力,難以堪此重任。爲了推動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事業穩步前進,必須加強師資力量的投入,培養高素養的教育人才,建設一支高質量的教學團隊,推動傳統文化教育邁上一個新臺階。提升教師的語文專業素養,深入瞭解中華民族,提升自身文化修養,樹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創新教育方法與教學手段,注重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斷進行文化創新。第二,在大學語文教材的選擇上,以蘊含中華傳統文化爲主要選擇。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單純地將傳統文化與課程相結合比較耗時耗力,良好的工具書能夠幫助解決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因此,合適的教材在應用傳統文化上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語文教材的選擇不能一味注重聽、說、讀、寫能力,選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濃厚的教材有利於開始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學,對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瞭解傳統文化的深刻思想、培養自身文化素養有莫大助益,促進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第三,在大學語文應用傳統文化的教學中,創新教育方法和教學手段。大部分高校教師在大學語文教授過程中,教育手段陳舊、教學方法老舊毫無新意,因此誘導學生厭煩、抗拒的學習心理,不利於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教師不但要做好課程準備,還要及時更新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模式,多多參加教育教學探討交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及時更新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充分發揮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自主探究爲中心的教學模式,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引領學生自主探究傳統文化,設置必要的情境內容,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體會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發揮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感悟人生哲理,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道德素養。第四,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彰顯傳統文化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內涵意味深長,很多學生對此感到乏味、枯燥,探究學習興趣淡薄,不利於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應用的開展。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不能深刻認識傳統文化的問題,不能深刻領悟傳統文化的深刻思想,對於傳統文化的知識積累不足且不夠牢固,這迫切需要在課堂上解決此類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培養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例如,利用情景教學,虛擬文化環境還原歷史故事、事件等,讓學生在情境中體味傳統文化的思想精神;對於工藝類的傳統文化,可以採取開展手工製作與理論知識相結合的手段展開教育教學,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培養學習興趣。在教育教學中將傳統文化與實際操作、演練相結合,培養學生對於語文學習的信心、興趣,在彰顯文化特色與文化趣味的同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第五,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加強傳統文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倡導文化實踐,拉近學生和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真真切切地體驗傳統文化,增加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在教學過程中多引入實際操作、演練的環節,讓學生在學習中探索,在探索中學習,提高課堂效率,加深學生對於傳統的理解、對於文化的感悟,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摒棄腐朽落後的文化,促進文化創新與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承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歷史,它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特色,爲世世代代的民衆薪火相傳,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助於大學語文課程的革新與發展,有助於幫助學生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和人文素養,有助於促進大學生的綜合發展,培養新一代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篇6:大學語文論文

摘要:隨着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教育信息化已經進入了全新的階段。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人文性與審美價值,在大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有利有弊,本文對大學語文都多媒體教學的利弊做出了簡要分析,並提出了相關對策。

關鍵詞: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利弊;分析;對策

一、多媒體教學概述

多媒體(multimedia),就是指多種媒體的綜合,包括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多種媒體形式。在計算機系統中,組合兩種或以上媒體的、能夠實現人機交互信息交流的傳播媒體就是多媒體。多媒體技術具有集成性、可控性、非線性、實時性、互動性等特點,廣泛應用於廣告、藝術、娛樂、商業、教育、科研等各個領域。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以混合式學習理論爲依據,混合式學習,就是把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整合到同一課題中,實現傳統學習方式與數字化學習方式的優勢互補,同時,注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啓發、引導以及監控作用,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值得注意的是,混合式學習並不是單純的用數字化學習方式來取代傳統學習方式,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有其侷限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宜生搬硬套,應當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因地制宜地運用信息技術。

二、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的利弊分析

(一)激發興趣與分散注意力

高校大學生,處於求知慾、好奇心特別旺盛的階段,對新鮮的事物願意投入很大的熱情。而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模式,相較於其他學科較爲枯燥,普遍不受學生的歡迎。在大學語文課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通過視覺、聽覺等多方位的感官刺激,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確保他們的心思始終留在課堂,從而激發學習興趣,保障課堂效率。但是另一方面,過於豐富的多媒體資源、過於色彩斑斕的圖片與特效,很容易造成教學內容過於龐雜,導致重點不突出,甚至出現喧賓奪主、折本逐末的現象,雖然課堂氣氛很活躍,但學生的注意力很可能已經被分散,實際的教學效果並不好。

(二)情境創設與限制想象

情境認知理論認爲,知識產生於個體參與到情境運動的過程,而不是消極被動的學習過程。情境教學,就是實踐共同體,在情境中,利用可得到的資源,承擔學習責任,爲了同一個目標,進行實踐活動。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與自身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更直觀地展現教學內容,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但是,圖片、聲音、視頻等多媒體資源的生動形象、具體直觀,也會反過來限制學生的想象空間。文字本身是抽象的,經過多媒體的呈現,往往簡化了在大腦中再創作的過程,剝奪了學生的個性化解讀,不利於文學素養和審美意識的培養。

三、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對策

(一)適度使用多媒體

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需要遵循適度性原則。並不是所有的文體、所有的篇目都適合多媒體,教師需要有所選擇,根據教學內容靈活應變,突出實效性。多媒體的應用,需要有針對性,突出教學的重難點。通常來說,詩詞、小說、散文,以及一些記人寫景的屏幕,文學性較強,比較適合創造情境,發揮多媒體生動直觀的優勢;議論文、說明文邏輯性較強,重在說理,使用簡單的圖表即可。

(二)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需要遵循主體性原則。學生纔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責任,不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而是爲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創造獲取知識的平臺,扮演一個促進者、協助者的角色,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實現對知識的主動構建。教師不能盲目追求課堂效果而過度依賴多媒體,學生自身的感悟、對文本獨特的解讀,纔是最重要的。

(三)注重與傳統教學方式的結合

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需要遵循適度性原則。多媒體的功能在強大,也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並不能完全替代教師的作用,也不能侵佔學生的自主思考與探索時間,如果整堂課都在播放音樂、視頻,教學效果反而不好。我們需要將傳統教學方式與多媒體教學結合起來,揚長避短,實現優勢互補。比如,詩詞曲賦的教學,可以使用多媒體進行朗讀示範,但也要留給學生自主朗讀的機會。另外,多媒體素材的使用數量也要與學生的認知負荷相匹配,大膽取捨,確保教學內容簡潔明晰、重點突出。

(四)重視語文素養與審美意識

大學語文教學不能過於功利化,教師需要重視學生語文素養和審美意識的培養。語文課堂教學活動需要講究整體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教學目標的整體性。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實現的過程中要追求整體性,不能顧此失彼。第二,活動內容的整體性。聽、說、讀、寫組成的智力活動,情緒、心理、意志等組成的心理活動,需要保持整體性。在多媒體課件的製作上,可以借鑑優秀的作品,但不能盲目照搬,要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恰到好處的運用多媒體。

四、結語

多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會分散注意力,在擴大知識容量的同時會增加認知負荷,在創設情境的同時也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在大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需要遵循適度性、主體性、時效性原則,重視語文素養和審美意識的培養,實現傳統教學模式與多媒體的完美融合。

篇7:大學語文論文

一、基於地域文學的大學語文實踐教學體系的具體構建

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需要教師更新教學觀念,教師要改變教學只能在課堂中完成的認識,要改革教學以單篇課文講授爲主的模式。實踐教學對於大學語文課程的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滿足學生對課程的實際需求。作爲地方院校的學生,他應該是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未來的建設者。這需要學校爲地方培養“留得住、用得好”的畢業生,在專業和課程設置方面要“接地氣”,滿足地方的發展需求。大學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從文化層面對地方的情感認同上有着重要的影響。基於地域文學的大學語文實踐教學需要從多方面予以構建:

第一,有一本適當融入地方文學的大學語文教材。以中外文學經典組成大學語文的主要內容,這是一直以來通行的做法,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也取得很好的成效。作爲地方院校來說,我們選用其他成熟的教材當然可以在短期內從面上實施教學。但有些問題卻值得我們思索:大學語文教材“地方性”凸顯不夠,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特色的培育。總的來說,大學語文現有教材內容都具有全面而系統的優點,但部分教材的個性特色和整體核心思想則需加強。大學語文教材適當融入地方文學主要是通過地方文學培養學生閱讀興趣,通過面向地方文學的閱讀實踐和寫作實踐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第二,有一部操作性較強的實踐教學大綱。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大綱是教學實踐活動的指南,是教學實踐活動安排的依據。作爲一門課程的實踐教學大綱,它不同於一個專業的實踐教學大綱。專業的實踐教學大綱可以分學期完成不同的目標,而大學語文教學只有一定量的學時,制定實踐大綱應充分考慮教學時數的限制。因此,大學語文實踐教學大綱應該突出重點,主要從地方文學閱讀、地方文學資料收集、地方文學田野調查、地方文化採風等方面予以安排。通過實踐教學活動,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會突破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而達到逐步內化爲培育自身文化素養的自覺追求,這也是語文教學的最終追求。

第三,有一批代表性強且關係穩固的語文實踐教學基地。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是大學語文實踐教學的重要平臺。穩固的實踐教學基地,不僅能充分滿足學生實踐教學需要,而且還能在實踐教學基地與高校的長期互動中,實現雙方多領域的合作。作爲一門課程的實踐教學基地,它的創建應該緊密結合課程的需求與特色,同時應該考慮實踐活動開展的便利性。教研室應當制定完善的實踐教學基地規範管理要求,明確實踐教學要達到的目標、指導教師的職責以及管理措施等。

第四,有一些影響較大且成果豐富的語文實踐教學重點團隊。在具體的組織方式上,大學語文實踐教學活動可以採取合作學習的模式,以若干個學生爲一個基本單位組成學習團隊,團隊的劃分應根據學生的興趣、語文能力等因素,團隊成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個團隊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圍繞一個主題進行,實踐環節強調每個成員都要參與。在合作式的實踐教學中,學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創新理念和競爭意識都能得到加強。但大學語文教學由於學生來源比較廣,授課教師數量也比較多,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活動因此很難做到均衡開展。這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組建一些重點團隊,對重點團隊予以重點支持。通過總結和宣傳重點團隊的實踐成果,在學校和地方產生良好的影響,以此促進大學語文實踐教學活動得到良性的持續開展。

第五,有一套具體靈活的實施內容和方法。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活動應該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可以組織民間文學採風,地方文學資料的田野調查,以地方自然或人文景觀爲主題的徵文比賽,凸顯地方主題的演講朗誦活動,地方街區規範用字調查,城市市民閱讀習慣調查、公務文風的學習調研以及有關地方文學作品的改編和表演等。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在內容的設計上要避免空洞,要有實實在在的內容;在方法的選擇上,要有操作性強的切實措施。

第六,有一個合理的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評價辦法以及教學反饋機制。現有的大學語文期末考覈方式一般是考試或考查,最終成績結合期末成績和平時成績進行評定。這樣的評價方法在操作上簡便易行,但不能夠很好地反映學生學習的真實狀況以及語文的應用能力,尤其是對學生自主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行爲和效果評價不夠。在對學生評價方法上,我們可以融入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覈,如對學生的調研報告、參與語文實踐活動情況進行考覈,其成績納入學期總評成績。在考覈目標上,我們對學生除了必要的文學知識考查以外還應該結合地方文學設計更加開放的問題,使得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學習素養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展現。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要取得良性發展,還需要建立師生能夠平等交流的教學反饋機制,及時瞭解學生對教學的意見,從而不斷改進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方式。大學語文實踐教學體系應具有開放性,這種開放性體現爲內容的多元化和評價方法的多樣化,這實際上對學校和教師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學語文實踐教學需要學校給予政策支持,在課時及經費方面予以必要的扶持;大學語文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還需要教師在觀念上有所更新,我們強調人文教育不是說固守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文學知識的承傳方面確實有其優勢,但隨着對學生實踐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大學語文課程也需要與時俱進,在理論知識傳授的同時更加重視實踐教學。

二、構建基於地域文學的大學語文實踐教學體系應當注意的問題

實踐教學可以爲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搭建良好的平臺,地方文學可以爲大學語文實施實踐教學創造便利的載體。基於地方文學的實踐教學體系不僅創新了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而且還有力推動教學方式、學生評價體系等方面的變革。當然,實施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問題:首先,要處理好“功用”“實踐”“人文教育”三者之間的有機統一。我們一方面應當看到學生就業中實用技能得到越來越重視的趨勢,另一方面也應當看到學生在選課時也越來越重視功用性,“學習這門課對我有什麼用”是學生選課首先會思考的問題。教師如果僅僅只是批評學生功利主義的選課觀,這是不夠的,學生也難以接受。因此,課程教學還是要審視自身,從加強課程的實踐性來增強課程的“功用性”,“功用”是靠實踐來積累和實現的。但強調“功用”,並不是排斥“人文教育”。基於地方文學的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應該緊扣實踐的精神,在實踐中感知文學、探究文學,從而使學生在心靈上受到真正的感染,實現大學語文“人文教育”的目的。

第二,要處理好地方文學與中國文學之間局部和整體的關係。我們應該看到基於地方文學的大學語文教學在知識系統性方面存在的缺陷。爲避免知識系統性的缺陷,我們可以採取的辦法有:一是教材編寫首先應有核心思想,然後概括出若干個單元主題,單元的主題既要精練典雅,又要切合地方文化的精髓,每個單元主題能涵蓋選文的思想內容。每個單元既有地方文學的經典代表,又選入中國文學史上反映類似主題的經典作品作爲單元的拓展;二是有必要通過單篇課文的相關知識鏈接和研讀思考,使課程內容避免封閉而呈現出開放的特點。根據每單元課文的具體內容,聯繫實際有針對性地設計好實踐教學的主題,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三是教材中以附錄的形式簡要標明中國文學史和地域文學史上比較重要的文學思潮、文學流派及作家作品的主要特徵,讓學生對文學發展的基本脈絡有大致的瞭解,這既方便學生查閱,也可用於指導學生進行課外的閱讀實踐。

第三,基於地域文學的大學語文實踐教學並不是對現行的教學體系和方法的全盤否定,更不是對課堂教學的漠視和放任自流,實際上良好的課堂教學是實踐教學能夠得到順利開展的前提。只有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才能激發學生參與語文實踐教學的興趣,同時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獲得的知識又可以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從而實現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良性互動。總之,基於地域文學的大學語文實踐教學應注意符合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功能。地方文學進入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其是否符合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功能決定了課程的發展基礎和生命力。從教學改革的層面來說,結合地域文學來實施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可以改變現有大學語文教學內容面面俱到、實踐教學載體缺失和核心指向不明的不足。當然,把地域文學應用於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並不是要把我們的教學拘囿於地域文學相對局部的空間裏,而是透過一個獨特的視角開放地引導學生感知全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元性,通過大學語文實踐教學逐步培養學生了解地方文化及其價值,形成關注和熱愛地域文學的意識,從而通過實踐的層面更好地實現人文教育的目標。

篇8:大學語文論文

一、正視現狀,認同處境

1、出勤與學習用具。由於高校對出勤情況的嚴格要求,學生在《大學語文》課中的出勤率尚可,但很多學生是不帶任何學習用具進課堂的。《大學語文》教科書的攜帶率可以達到八成以上,但筆記本和筆的攜帶率就要低得多了。期末複習階段對學生教科書使用情況的調查和統計發現,多數學生的教材上很少有自學讀書時勾畫的印跡(未選講的篇目幾乎零勾畫),對於教師課堂上三令五申的重點篇目(或語段)有所標記,對教師提及的“必考”內容記錄情況較好。

2、作業完成情況。《大學語文》課程的作業分爲課堂作業和課外作業。課堂作業的形式比較靈活,需要分組協作或口頭表達的部分較容易落實,但課外作業和課堂練習剩餘部分的完成情況一般,除非直接與學生的平時成績掛鉤,否則學生的完成度較底、質量也不高。對於批改後下發的作業學生少有問津,個別學生會針對教師的批改提出問題。

3、期末突擊複習。學生預習和複習環節不到位,直接影響知識的理解和吸收,但爲了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結合學生的基礎,很多教師採用以考促練的形式,即期末考試前給學生劃複習重點,學生的學習也就大多集中在期末複習階段。認真複習的學生可以通過期末考試,但短期記憶會在考試結束後迅速遺忘,並不能從根本上起到提升文化水平的作用。

二、探討成因,分析不足

1、重視程度不足。體育院校的培養目標,是使受教育者能夠成爲專業突出、全面發展的體育專門人才。比之全面發展,專業突出似乎更容易得到重視,更容易量化分析。這就使得《大學語文》被放置在不太重要的位置上。學校層面的弱化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態度,許多憑藉專業特長入學的學生將中學階段語文基礎差作爲擋箭牌,逃避《大學語文》知識的學習和積累。

2、積極性未得到全面激活。《大學語文》課程主要以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爲載體,以漢民族優美精煉的語言爲媒介,通過對特定時代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交代,把古今的賢哲英雄和傑出的詩人作家的深邃睿智的思想、崇高美好的情操,呈現給學生,使繼承前人寶貴的思想精神遺產,努力修養自己的道德情操。但事實上,學生的感受是《大學語文》不是自己感興趣和擅長的學科,看不出可預見的作用。

3、考評方式不合理。傳統的考評方式是平時成績佔20%,期末試卷成績佔80%。對於學生來說,考前突擊複習完全可以及格。這樣一來,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自然受到影響。而且憑藉集體背題而後考查的程序選拔出來的高分學生大多是作文題答的好則得高分,客觀試題基本沒有區分度。

三、與時俱進,積極創新

1、結合體育知識選講。《大學語文》課程的主體部分應至少包括文選和應用文部分。文選一般有中國古代和近現代各文體作品,談及詩歌起源,不妨追溯體育史的源頭,將“體育說”引入詩樂舞唯一體的中國古代詩歌的起源。諸子散文部分可以集中介紹與體育精神有關的中國哲學思想,使學生懂得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

2、運用新媒體。“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等已經成爲課堂教學改革的流行語,其來勢迅猛,使“固定學習”變爲“移動學習”,使“集中學習”變爲“隨時學習”,使“統一學習”變爲“個性學習”。優秀課件等網絡資源可以成爲學生預習和自主學習的重要輔助材料,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學水平,另一方面在課堂上,可以互相討論,互相借鑑,營造活潑輕鬆的教學氣氛。微信平臺的使用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擴展知識的分享、主題帖子的參與制作等,能夠將《大學語文》知識的學習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對相關交叉學科的關注,一舉多得。當然,新媒體的應用關鍵在“度”,它既不應該是學生將大量時間耗費在網絡遊蕩上的藉口,也不應當是負能量信息、不可控論和不可知論的滋生基地。

3、調整考評方式。《大學語文》課程應從純理論走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實踐參與的效果直接關係到該門課程的效果。考評方式也應注重考查實踐環節中學生的參與情況。我們認爲,平時成績佔40%的分值分配較爲合理。而且這部分應該細化:“課堂參與性”代替“出勤率”,“作業完成質量”代替“作業完成率”,“小組討論報告成績”代替“課堂發言次數”,“習作和發表的作品”代替“學習積極性”。期末試卷部分考覈也應增加主觀題目的比重,着重考查學生能力水平的提高情況,真正以考促學,實現素質教育。

篇9:大學語文論文

一、運用學習動機原理,大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讓學生被認可

獲取成就感產生成就動機,產生內在學習動力。高職類大專學生因大學聯考的“失利”對學習的興趣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只有讓他們感到所學的知識學有所得、學有所用,他們的學習動力纔是強勁的。因而,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一是要結合專業從實際出發。比如我國醫學類的高職院校就要充分結合醫學類單位需要用得着的內容,如醫學報告和處方的寫作,以及藥品銷售類的口語表達知識等內容。讓學生學過以後就能學以致用,掌握一門本領。二是講解生動,視野開闊。語文教師可以以醫院一些生動的事例來進行分析講解,豐富教學的內容開拓學生的視野,擴充他們的知識面。使學生感到經過學習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能大展身手,從而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教學內容要循序漸進,科學安排。在教學中要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讓學生從學習中獲得輕鬆感和愉悅感,從而對大學語文學習產生一種發自內在的積極力量。

(二)良好的學習氛圍

深厚的師生情感,形成外部的有效動機。前蘇聯心理學家贊可夫主張:“課堂上要有活潑的氣氛,要有遊戲的成分,有幽默,有笑聲,有爭論。”在高職類的院校,因爲較多、較深入的專業課讓學生倍感枯燥,大學語文恰好能營造一種與專業課不一樣的良好的課堂氣氛。通過演講、辯論、講故事等輕鬆方式激活學生的興奮點,使其情緒高漲,學習興趣更濃,快樂學習效率更高。同時,除了課堂以外要主動同學生多交流,建立深厚的思想情感,這樣能讓師生間獲得一種溝通,有助於課堂上的零障礙交流。

(三)積極情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往往會因人而異,喜歡某個老師的教學方式從而對這門學科產生濃厚興趣。所以,作爲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充分得到學生和尊重,從而讓學生“愛屋及烏”對大學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更能使他們的品質得到鑄造。

二、運用有效強化原理,挖掘學生學習大學語文的內在動力

強化是一種事物增強另一事物的過程,適度的強化能讓學生保持更有效的注意力。

(一)制定明確、具體而恰當的學習目標

“教學目標是學生學習的結果,是奮鬥的方向”。我國高職院校的學生對大學語文的學習往往是盲目的,但我國高職院校大學語文的學習卻要求學生有較高而具體的要求,需要真正掌握相關的知識點。所以教學目標要適合學生的能力培養。這樣才能更好地激勵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獎懲分明

這是教師教學過程中常用的兩種有效強化方式。對在課堂上積極表現的同學要能適時的給予肯定;對在演講、寫作等方面有特長的要給予他們更多的舞臺。不能忽視在大學語文學生過程中的“吃力者”,語文老師要結合這部分學生的實際,挖掘他們身上的優點,給予引導,幫助成長。當然,也不能盲目的只給予肯定,要獎罰相結合,但不管是獎勵還是懲罰都要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這樣才能真正讓強化在大學語文過程中起到積極作用。

(三)重視榜樣的力量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大學語文教學中,要充分發揮班級中大學語文學習較好的榜樣作用;同時,可以引用已經在工作崗位的已經取得較好成績的同校校友的示範效應。通過樹立典型,激發學生學習。其次適當引入競爭,增強學習積極性。

三、運用成敗歸因理論,正確認識自我,產生積極效能感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桑戴克提出著名的“效果律”。要求語文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作出相對應的評價和認定,使學生能準確定位自己,並根據教師的評價對自己的學業水平作出正確認識。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心理學的教學反饋原理爲基礎,以課堂作爲舞臺,對學生作出正確評價。首先學會更多地肯定。大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回答作出恰當評價,以肯定爲主。其次是適時的運用批評,並予以糾正。這樣才能起到強化作用。三是教會學生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助於問題的強化。

四、培養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創造性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須的心理品質,也是創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徵。”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是求異思維。高職大專畢業生,馬上面臨着走入社會,這就要求他們具備更強的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去適應社會。大學語文教學可以在鼓勵學生求異思維、提高創造力方面作出積極的努力。首先,讓學生試着走上講臺,參與到知識的發現和創造過程。改變過去老師“一言堂”、“一站到底”的情景,讓學生有更多展示個性的舞臺,根據自己的經驗及認知能力,把知識獲得的過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既能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又強化了心理素質,更有助於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其次,通過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實踐。

篇10:大學語文論文

大學語文論文

一、大學語文教育現狀分析

根據全國高校課程統計數據來看,語文作爲我國學科教育的基礎內容,是全國近30%大學的必修科目,且越來越多的高校正將語文修訂爲必修課,但正是這一門極其重要的課程,卻處於尷尬境地:認可程度高,但學生普遍忽視其重要性;現代化水平低,與社會發展程度不相符。

(一)認可程度高,但學生普遍忽視其重要性

衆所周知,語文在我國基礎教育中佔據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就開始接受語文教育,並在國小階段、中學階段得到更加全面的語文教育,所以說,語文教育已經成爲了全民認可的教育內容。但是,到了大學階段,語文教育雖然依舊存在,但是學生的學習意識和學習傾向已經發生了非常明顯的變化,大學生更加註重的是專業課程的學習和深入研究。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在於大學語文教育能夠給大學生帶來的知識應用和學習體驗已經拙荊捉襟見肘,學生認爲語文教育是理所當然的事,學與不學都對自己的日常生活學習造成不了什麼影響,與其花時間接受語文教育,還不如搞好自己的專業課。

(二)現代化水平低,與社會發展程度不相符

社會發展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各項高新技術不斷涌現,可以作用於大學教育工作的設備、工具急劇增加,但是大學語文教育由於多涉及語言文字的教學,受傳統教學思路的影響頗深,所以在現代化教育進程上,遠遠落後於其他科目,適應不了現代社會的發展。因此,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呈現出低水平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可行策略之一。

二、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的具體體現和發展策略

(一)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的具體體現

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應當從三個方面來加以體現;第一,大學語文教育在教育理念上開始向現代化教育轉變,越來越多的大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清晰意識到大學語文教育不能再繼續沿着傳統的教育路線前進,而是應該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充分結合現代化教育手段,爲學生帶來更加高質量、高水平的大學語文教育。第二,能夠直接表現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教學模式,如多媒體教學模式等,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次數日益頻繁,大學語文現代化要求在教學思路、教學設備等各個方面得以展現。第三,關於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的研究論文和相關研究人員,成爲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工作開展的人才基礎,爲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提供了多元化、深層次的指導意見,有效提升了大學語文教育工作的現代化程度。

(二)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的發展策略

爲進一步促進我國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發展,筆者結合自身教育經驗,提出以下四點教育教學策略:

(1)大學語文教育要加強對現代化教育的認知性,全面、深入的理解現代化教育的意義。

(2)大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者,要重視自身教學專業能力的提升,在教學觀念上來明確語文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性,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現代化教育理念,爲學生帶來更加喜愛的語文教育內容。

(3)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的開展,要嚴格按照我國教育部門所制定、頒佈的教育政策,加強地方教育部門對高校語文教育工作的監督作用,保證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工作的順利開展。

(4)大學語文教育要提高對現代化教學設備的運用能力,不僅要在運用次數上得以增加,同時要在運用方式上更加契合大學語文教育現狀,實現大學語文教育效率的提升。

三、總結

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是語文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當前大學語文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改革內容,廣大大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和高校管理層,要清晰認識到大學語文教育工作現狀,在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理念等多個方面進行現代化教育轉變,從而實現我國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篇11:大學語文論文

大學語文論文例文

摘要:

高職高專院校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把專業技能課放在突出位置本無可厚非,但被忽視的人文教育帶來的後果則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不可迴避和忽視的。尤其是茶文化專業這種帶有濃重傳統文化特質的學科,人文教育顯得尤爲重要,而實現這一途徑的最佳方式就是加強大學語文課程建設。

關鍵詞:

茶文化;人文教育;大學語文;職業能力

新學期我校茶文化專業的大學語文課程設置爲大一新生入學的第一個學期,每週兩課時。扣除新生軍訓及入學培訓,學期授課時間爲13周,那麼茶文化專業學生在整個大學學習的三年期間大學語文的總學時只有26節課。再放眼整個學校,除少數幾個師範專業仍開設大學語文,其他各專業都相繼取消,大學語文前路堪憂。

一、茶文化專業的目標性

茶文化從廣義上可定義爲茶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方面,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相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從狹義上講,我們研究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是茶的精神和對社會的功能。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發現了茶,從鮮葉咀嚼生吃到煮食、飲用,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飲茶的方式經歷了煮、煎、點、泡的發展與變化過程,成爲我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隨着社會進步,人們生活水平及文化品位的提升,飲茶早已不是滿足生理需求,更多的茶人關注的是這個過程所體現的茶文化。

影響我國思想文化最廣泛、最深遠的是儒、釋、道三家學說。賴功歐說:“道家的自然境界,儒家的人生境界,佛家的禪悟境界,融匯成中國茶道的基本格調與風貌。”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與茶文化的關係也最爲久遠、深刻。道教的自然觀,導致淡泊超脫的品性,與茶的自然屬性吻合,也凸顯了茶文化虛靜恬淡的特質。從發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應歸於儒家學說,即以禮爲基礎的“和”的思想。飲茶可自省,清楚地看待自己,繼而正確地對待他人。以“和”貫穿,是一種博大精深思想的體現。如果道教體現在源頭,儒教體現在覈心,佛教則體現在茶文化的興盛和發展上。中國茶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體現真正的“禪風禪骨”,禪佛在茶的種植、飲茶習俗的推廣、飲茶形式傳播及美學境界的提升諸方面,貢獻巨大。沒有禪宗,很難說中國能夠出現真正意義上的茶文化。而儒、釋、道三者共同特點都是:追求質樸、自然、清淨、平和。中國茶文化可以說是極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釋、道的思想精華。中國是茶的發源地。

4-5世紀傳入高麗;9世紀傳入日本;15世紀,銷往西方;17世紀銷往英國,中國的茶葉與絲綢、瓷器成爲中國的代名詞。日本茶道精神———和、敬、清、寂的思想本源皆來自中國禪宗。韓國茶禮以和、靜爲根本精神,尊重傳統,尊重禮儀,同樣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英國飲茶之風長盛不衰,人均茶葉年消費量居世界第二位,享譽盛名的英式下午茶首選便是祁門紅茶,形成英國紅茶文化。馬曉俐將英國茶文化精神概括爲貴、雅、禮、和,也無不打着中國文化的烙印。茶文化是我校新開設專業,從2011年開始招生。

其培養目標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茶葉鑑定、茶飲服務、茶藝表演、茶會策劃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具有創新、服務、敬業精神和茶樓、茶葉經營管理素質的高端應用型技能人才。其職業崗位核心能力爲:茶飲服務能力、茶藝表演能力、茶葉鑑定能力。其中茶藝表演要求正確配置茶藝茶具;能夠按照不同茶藝要求選擇和配置相應的音樂、服飾、插花、薰香等。這就要求茶文化專業學生是全方位、高品質的。既要具有比較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和茶文化知識,又要具有高雅的藝術欣賞水平和鑑別能力。

二、大學語文的重要性

國家教委高教司於1996年已明確將大學語文課程建設作爲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也明確指出:“在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高專人文素質教育教育部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楊叔子教授認爲:“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礎地位,它關係到民族的存亡,關係到國家的強弱,關係到社會的進退,關係到人格的`高低,關係到涵養的深淺,關係到思維的智愚,關係到事業的成敗。”人文素質是指社會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經過環境、教育等途徑內化於人的身心所形成的一種穩定的、基本的、內在的個性心理品質,它又外化爲人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養、思維方式和行爲方式,是人之爲人應起碼具備的基本品性,它是一切素質形成的基礎與前提。

而大學語文可以說是是實踐人文素養的有效方式。大學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特徵。它的工具性體現在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母語運用能力,包括聽、說、讀、寫的實用性,日常生活的溝通、交流等基本的語文素養方面。它的人文性則體現在傳承傳統文化上,引發學生對歷史、哲學、文化、人生的思考,形成健康高雅,樂觀向上人生觀、價值觀,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精神境界、人生追求和價值標準將產生巨大的影響,是形成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基礎。當我們讀諸子百家,可以讀到政治,可以讀到哲學,可以讀到軍事,可以讀到謀略;我們感受觀點的鮮明,言辭的犀利,感受學派紛呈,學說豐富。即便同是儒家,孟子“人性本善”,而荀子“人性本惡”則教會我們辨證看待事物的不同方面。當我們讀《離騷》,透過千年歷史,在瑰麗的想象中遭遇屢遭流放而至死不渝的愛國詩人屈原,我們懂得什麼是忠誠,什麼是堅守。當我們讀蘇軾《赤壁賦》,在清風明月間體味儒、釋、道思想對知識分子的浸淫,讓我們以曠達胸襟容納人生的起起浮浮。當我們讀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我們看到什麼是“真的猛士”,怎樣在殘酷現實中直麪人生,奮然前行。

這些不是空洞的說教,更不是精神毒品的心靈雞湯,它們如此鮮活,如此充沛,給予我們生生不息的力量,強大我們的內心,以應對漫長人生的榮辱浮沉。所以就一篇文章來說,大學語文可以說是最便捷全方位地接受多種知識,得到多方面的文化薰陶,佔用課時少而收效大、進行學科綜合化的最有效途徑。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大學語文教材選用的作品都是古今中外經過時間考驗的經典文章,代表着人類文明的精華,人類智慧的結晶,其思想的深度、廣度,表現人性的精準、永恆,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也是其他教育活動所不能取代的。

大學語文和茶文化在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對人文素質的培養上可以說是殊途同歸。但大學語文因其價值是隱性的,不能給學生帶來即時的利益,長期以來不被重視,甚至課時也是不斷被壓縮。但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可如此短視,將學生如流水線的產品一樣複製輸出。大學是培養具有綜合素質能力人才的地方,決不可淪爲職業技能培訓所。只有將學生的人文素養與職業能力相統一,將學生的能力發展與人格完善相統一,才能達到人的全面均衡發展,造就與時俱進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張馨予.茶文化的弘揚與發展.青島大學,2012.5.

〔2〕賴功歐.茶哲睿智———中國茶文化與儒釋道.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

〔3〕陳力羣.茶藝表演教程.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1.

〔4〕馬曉俐.多維視角下的英國茶文化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5〕唐騁帆.我國大學語文教學研究現狀述評.柳州師專學報,2014.2.

〔6〕曹麗萍.發揮大學語文的育人功能提高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5.07.

篇12:大學語文論文

一、“研究性教學”理念與人類學課程觀

大學語文的本質已成爲學界的共識,認爲大學語文教學應該與中國小語文教學有區別,要有“大語文”視野。“將大學語文課程置於大文化的背景中去審視,從教材內容的編選到教學計劃的安排、執行等都以傳承文化傳統、使受教育者接受民族文化教育爲歸宿。大學語文擔負着傳承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特性的重任”。[1]“研究性教學”理念與人類學課程觀契合了大學語文的這一性質。大學“研究性教學”理念自20世紀80年代在西方興起以來,已成爲高校教學改革的主要趨勢。美國率先提出“教學應與研究相結合,學生的學習應基於研究,建立以研究爲基礎的教學模式,即本科生研究性教學”。[2]研究性教學理念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創設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和實踐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並獲得研究和創新能力;涵括了教學時空、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的根本性轉變,有啓發式、研討式、案例式等多種教學方法。文化人類學的課程觀認爲學校課程是人類文化的精華,是進行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載體。近年來課程研究範式“從以行爲科學爲基礎的量化研究轉向以文化人類學與民族學方法論爲基礎的立足於解釋學分析的質性研究”。[3]大學語文的人文性和通識教育本質非常契合人類學對課程內涵和功能的定義,人類學的田野調查與民族誌書寫、主客位視角和文化相對論等理念均對大學語文教學方法改革有重要啓示。以上三種理念的共性將教學視爲深入的研、學、實踐,並融入文化體驗的過程,對當前教學方法陳舊、籠統、死氣沉沉的大學語文教學有指導意義。

二、藝術類專業大學語文教學方法改革實踐

筆者所在的廣西師範大學非常重視大學語文課程的普及工作,從20xx年起將大學語文列爲本科通識教育系列公共基礎課程,已在所有學院開設該課程,由文學院教師擔任教學工作。筆者在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和音樂學院美術學、廣告、環藝和音樂教育等藝術類專業的大學語文課程中進行了教學方法改革實踐,並通過抽樣調查和訪談等形式進行了效果評估,初步取得了較爲良好的改革效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實踐。

(一)通識教育與專業特徵相結合

大學語文不能孤立於其他學科,由於其在知識等方面的包容性,在教學中應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根據學生的專業特徵進行教學內容、方法的調整。藝術與文化相輔相成表現在藝術類專業的教學中突出文學與藝術的通融,選取有助於啓發藝術思維,提高藝術鑑賞能力的詩文,貼近藝術專業的實際。在第一堂課中,筆者首先提出了“什麼是大學語文”這個問題,闡述了兩個理念:一是大學語文是素質教育而不是補課教育。二是大學語文是通識教育而不是單純的文學教育,語文教育的大人文傾向可以涵蓋全面的人文素質教育,大學語文應該打破以文學閱讀爲中心的老套路,把文化融進“大語文”。另外,筆者還注重從專業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大語文”觀,如在美術專業學生的第一堂導論課上,就“美術與文化的關係”這一問題進行了專題式啓發討論。我首先提出了兩個觀點,一是美術是“美”術而非僅止技術;二是有“藝”有“魂”纔有美。學生在討論後,我接着用蘇軾的《琴詩》做引導:“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這首詩說明了三個藝術問題:一支樂曲的產生要靠人的思想感情、藝術修養和嫺熟的技術;產生藝術美的主客觀關係;欣賞和創造美,從文化體驗開始。通過這個通俗的例子,再引導學生理解“美術不只是技術”的理念,引用了宗白華《美學散步》中的一段話:“藝術是一種技術,古代藝術家就是技術家。然而他們的技術不只是服役於人生,而是表現着人生,流露着個性和人格的。”[4]讓學生進一步領會技術與藝術的聯繫和區別,認識到真正的藝術應該是基於技術而超越技術,文化積澱、慧眼獨具比訓練巧手更爲重要。通過深入的專題研討,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程目標有了新的理解和期待,突破了原有隻關注文本閱讀而忽略專業特徵和文化教育的模式。

(二)運用多樣化教學方式豐富課堂

藝術類專業學生對音、聲、畫、劇等藝術表現形式有着強烈的感知和興趣,在教學中我們注重多樣化教學方式與藝術生專業特色的結合,大大地豐富了大學語文的課堂。關鍵的方法是將文學與藝術貫通,啓發學生從藝術的角度去想象、剖析和理解文學作品,主要嘗試了以下幾種方法:文學與藝術通感教學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構擬形象化情境。本校使用的教材是徐中玉主編的《大學語文》。以第九單元禮讚愛情中的陸游的詩歌《沈園二首》爲例。筆者爲美術專業的學生設置了一個問題:如果讓你將“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用繪畫表現出來,你將運用什麼手法?學生一致認爲是傳統的國畫手法。筆者進一步追問如何構圖,有學生認爲應突出環境的冷清與孤橋下流水中唐婉若隱若現的身影,以此來表現蘇軾的孤寂和悲傷,重在故人已逝的感傷氛圍營造;一些學生認爲應與江南園林結合起來,園林中秀美的橋亭最能體現這一意境。最後學生們還推薦了一個同學在黑板上做了簡略的繪畫,引起了大家的強烈共鳴,課堂氣氛非常熱烈。這種文學與藝術貫通的方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專業特長,激發其思考和參與的積極性。人物角色體驗與扮演。藝術類專業學生普遍多才多藝,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表演慾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運用了文學人物體驗與扮演法。如在講授第二單元莊子《秋水》一文時,課前讓學生準備了人物體驗任務,學生們分組準備了幾個簡短而精彩的話劇,通過對話、吟唱等形式的改編,將河伯與海神的形象體現得淋漓盡致。學生們在二者的外形的塑造上也下了很大工夫:河伯謹小慎微,海神仙風道骨,極大加深了對《秋水》主旨的理解。另外,我們還針對不同體裁的課文,與學生進行譜曲、影視作品賞析、多媒體flash展示等多種方法的研學,讓師生在研究性教學的氛圍中完成生動而深刻的課堂實踐。

(三)課外實踐性教學和創新化考覈

在西方國家,人類學倡導的田野作業和民族誌方法已被廣泛運用於教育實踐和研究領域。課程和課堂就是一個田野調查點,民族誌即課堂實踐的書寫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研究性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實踐性或案例教學,根據實際情況可以有課內和課外實踐兩種。我們嘗試了課外實踐性教學,進行了小型民俗採風與藝術設計成果獎展示活動,並將成果展示作爲學生的平時作業進行考覈。在學習了沈從文的《邊城》後,學生們對小說中描繪的湘西寧靜的鄉村氛圍和濃郁的民俗風情產生了無限的嚮往。結合學生的專業課程,我們組織學生到附近壯族村落進行民俗採風,重在感受壯寨的建築、景觀、生活民俗等。我們將學生分爲三個小組,分別關注村落景觀、服飾民俗和飲食民俗,在爲期兩天的採風過程中,學生對少數民族生活民俗有了直觀的認識。返校後,不同專業的學生上交了形式多樣的作品:美術專業學生以國畫或素描等方式表現了壯寨的梯田、杆欄建築景觀和民族服飾;環藝設計學生將新的設計理念融入壯族建築和服飾中;廣告專業學生製作了生動的壯族飲食民俗如打油茶的flash。這些作品的展覽和作爲平時考覈作業,增強了學生的自信,激發了他們將專業知識和技能與大學語文融會貫通的興趣,充分展現了藝術專業學生的藝術創造力。這種創新化的考覈超越了傳統考覈的呆板,契合了藝術專業重實踐輕理論的特點,因此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總之,針對現代性危機下的大學生價值困惑,在“研究性教學”和人類學課程觀理念的支撐下,運用有效教學方法切實達成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彰顯大學語文課程在通識教育體系中的本質特徵與價值刻不容緩。

篇13:大學語文論文

一、大學語文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優勢

作爲面向高校非中文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大學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人文素質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

1.大學語文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們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它在人格品質體系中居核心地位,支配、調控着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爲取向,對實現一個人的人生目標起着動力和激勵作用。大學生是祖國和民族的希望,是社會發展的關鍵力量,他們的理想信念如何,直接關係到祖國未來的命運。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仁人志士爲自己的理想信念執著追求,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留下的那些彪炳千古的文學作品,對學生樹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具有巨大的激勵作用。如“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的孔子,“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的蘇武,“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壯懷激烈”的岳飛,“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的魯迅。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耿耿忠心,杜甫“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的憂國憂民意識,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愛國激情,辛棄疾“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英雄豪氣,文天祥“臣子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忠貞誓言,無不洋溢着崇高壯烈、震人心魄的情懷,這對於青年學生汲取精神營養,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巨大的感召力。

2.豐富大學生的心靈體驗

大學語文課程以經典文學文本爲載體。文學以最自然的生命存在感悟世界,以詩意的方式呈現現實。通過文學世界認識自然、自我、社會,並在精神上實現超越,是文學的功能之一。可以說,最豐厚的人文情懷、最閃耀的人類智慧、最精深的普世價值,都在那些偉大的著作當中。這些都是最鮮活也是最感人至深的力量,能帶給大學生豐富且自由的心靈體驗。比如,讀沈從文,如在午後煦暖的陽光之下飲啜一杯淡茶般恬淡、清然,學生們在如詩如畫、如夢似幻、田園牧歌式的桃源福地中感受和諧雋永的詩意,心靈在喧囂複雜的塵世面前無限舒展。讀《相信未來》,便能於唯美意象的建構中,感受到那一代人,如何在黑暗艱難的歲月裏,藉着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力量挺起不屈的脊樑文學偉大而迷人的東西正在於其對大自然的詩意呈現、對人類生活的深情書寫、對真理和正義的執着守護、對美德與善良的高度張揚以及對人類精神困境的深切焦慮。這些都外化爲無限多樣的藝術品格,學生的心靈在與這些藝術品格的碰撞中得到滋潤、豐富和完善,並逐漸擁有欣賞美的眼界、包容的心態、仁愛慈悲的情懷、堅韌不拔的意志、守候未來的期待等等。如此,他們的心靈便不會蒼白貧瘠。

二、如何以大學語文爲核心重塑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

1.設計合理明確的課程標準

大學語文課程必須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進行合理的授課安排。但目前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大多都沒有合理的、明確的教學標準。沒有課程標準,就使得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不明確,課程性質定位的不準確;沒有課程標準,教師就不知道圍繞着什麼主題來講,應該如何把握整個教學的進度,學生的學習目標也不明確;沒有課程標準,課堂的教學內容往往很隨意,有的教師講文學、有的教師講語言、有的教師講寫作、有的教老師講文字。即使是同一篇課文,不同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可以隨意確定教學的側重點。只有制定合理的、明確的教學大綱,才能規範大學語文教學、保證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質量。

2.編寫有特色的大學語文教材

語文學科具有天然的人文特徵和向善、向美的感召力。大學語文教師應從教學目標和培養學生正確思想以及人文精神出發,編寫出適合學生的教材,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1)教材編寫人員應充分了解學生情況,掌握大學新生已有的語文知識結構和知識背景,細緻研究高中語文教材,對於大學語文教材和高中語文教材應有所區別。

首先要有明確而深入的認識,對於如何在高中語文基礎上拓展深化大學語文教學要有科學而系統的規劃,以此保證大學語文教材與高中教材銜接得自然而合理。儘量避免安排與高中教材重複的選文,以確保學生能夠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避免產生厭煩情緒。要打破以往古典文學“一統天下”的局面,而且儘量選取一些文章簡單,但有一定哲理性的作品。因爲就學生目前整體的接受水平而言,絕大多數古文都看不懂。看不懂、聽不懂就無法引起學生聽課的興趣。合理安排古代文學作品和現當代文學作品,中國文學作品和外國文學作品之間的比重,針對大多數教材經典性有餘,多樣性和時代性不足的問題,應加大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作品的比重。不能厚古薄今,過度依賴傳統文化,應看到現當代作品,特別是當代作品在反映當下社會現實方面的巨大作用,應以更加開放的心態選擇更多當代作家的作品,包括近些年嶄露頭角的新生代青年作家的作品。另外,精選部分外國文學作品編入教材,將國外思想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如自由、平等、博愛、感恩等展現給大學生,通過中外優秀文學作品形成合力,給予大學生更加全面的人文關懷和精神呵護。溫儒敏版的《高等語文》就將一直以來深受學生歡迎的金庸、瓊瑤的作品選入其中,陳洪版《大學語文》中甚至將羅大佑的歌詞選入教材,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嘗試,也都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2)教材選文要有助於青年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有助於青年學生養成奮發有爲的精神狀態。

應對選文可能給學生帶來的思想情感上的影響和感染多加考量,對於選文在學生人格氣質形成方面的作用要有充分的認識。優秀的文學作品燦若星河,可供我們選擇的餘地非常大。僅以中國古代文學爲例,既有柳永、李清照的哀婉淒涼,也有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豁達,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也有“春風得意馬蹄疾”。即便是同一位作家,也有不同風格的作品,甚至同一作品中也會既有“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也有“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那些展現生活中美好而溫馨一面,讓人讀來輕鬆愜意的作品不勝枚舉,那些語言幽默詼諧又充滿生活智慧,讓人讀來忍俊不禁又受益匪淺的作品也並非少數,那些作品中塑造的敢於直面慘淡人生,不屈不撓向命運抗爭,向殘酷現實反擊的人物形象同樣不計其數。我們完全可以將更多這樣的文本編入教材,特別是教材中詩詞這一版塊,必須改變婉約類作品一統天下的現狀,讓學生不要小女兒氣地整天沉浸在傷春悲秋、無病呻吟的小小象牙塔中,應該走出個人世界,面向大千世界。應選擇一些氣勢恢宏、慷慨激昂,讀來令人蕩氣迴腸、精神振奮的作品爲詩詞教學注入一劑強心劑。大學語文選文只有多向大學生傳遞正能量,幫助他們形成積極健康的良好心態和堅強豁達的人格氣質,才能更好地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

3.改進大學語文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關係到教學過程的成敗和教學效果的好壞,成爲能否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因素。因此,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立足課堂,創設最佳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要陣地。課堂上呆板、枯燥的授課方式,會使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教師應根據高職學生自身的特點,結合教材內容,運用各種教學手法,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取新知,從而養成學生愛學習的良好習慣。例如:在學習詩歌、散文時,先讓學生分組進行朗讀,讓學生對詩文有一個初步的、直觀認識。當學生們進入狀態時,再加以適當的講解和啓發;在戲劇教學中,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戲劇中的主要人物,在講臺上把戲劇情節再現,通過戲劇表演,有利於學生把握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和作品的主題;學習議論文時,先讓學生對有關論題展開辯論,藉以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然後老師再進行適當的引導。還有,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使教學變得更加直觀、生動、形象,用圖片、音樂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巧妙地創設情境,營造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一旦擁有了強烈的求知慾,在學習過程中就會努力鑽研,以堅韌的毅力完成學習任務。

(2)開展豐富的語文教學實踐活動,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語文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育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而以往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實際上剝奪了學生運用語言的權利。大學語文教學要爲學生運用語言創造良好的條件,第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儘可能爲學生提供聽、說、讀、寫的機會。第二,要加強教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繫。大學語文課程可以開發一些實訓內容,例如開詩歌朗誦會、撰寫鑑賞文章、戲劇表演、電影配音等等,通過這些實訓活動既鍛鍊學生的朗誦、鑑賞、寫作以及表演能力,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團隊意識,還能從思想上提高學生對祖**語的熱愛與認識。在活動中既展示了學生的才華,也加強了實踐能力的培養,讓他們把所學知識得到充分的運用。另外,爲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還可組織學生去風景名勝地區參觀考察,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通過開展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的課外活動,陶冶了學生的情操、也開拓了學生視野,鍛鍊了學生的能力,也充分體現了語文的實用價值,爲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的慾望奠定了初步的基礎。還可以開展課外活動。如與文化素質講座相結合,安排唐詩系列講座、人文素質講座等;與校園文化月活動結合,開展辯論賽、語言文字基本功大賽、大學語文知識競賽等;與學生的社團活動結合起來,組織學生參加文學社,創辦文學刊物等;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暑期實踐活動等。綜上所述,大學語文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最好平臺,在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中,大學語文應居主導地位,高職教育工作者應高度重視。

篇14:大學語文論文

近些年來,隨着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推進和社會及學生個性的發展,高校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具體的問題,比如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教育與傳播。因而創新高校大學語文課堂的傳統文化教育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大學語文教師使用老套刻板的傳統課堂教育方式講解傳統文化,重視了文化發展,而忽略了學生對傳統文化興趣的培養,大學教師優化髙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講解方式,建立立明確的教學目的,改編傳統的大學語文教材,做到傳統文化與現實教育的相互融合,這是提髙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因而提升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課堂的學習水平,培養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激情,擴展傳統文化的教學活動,對於提高同學們傳統文化的道德素質水平,樹立同學們的愛國敬黨品格尤爲重要。

一、重視離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引導學生自覺培養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學習意識是順應我國未來教育改革發展方向的重要舉措,是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必要條件,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環節,爲推動新課標的深化改革作了重要的準備。學生傳統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利於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提升和創新學生的思維模式,引導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創新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學課堂的授課方式,不僅有利於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會摒棄死記硬背和題海戰術等不合理的傳統文化學習方法,同時提高了同學們對事物的審美能力和判斷能力,並加強了學習和認知能力。高校大學生對語文課程傳統文化學習意識的培養不但有利於同學們提高道德素養和專業技能,還能幫助增強大學語文教學的監察力和教育方式的掌握力度。更進一步說,引導高校大學生傳統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利於實現中國教學的文化素質教育,提高中國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和自我思考能力,同時消除了大學語文教師基本一致性的情況再次出現,進而增強高校大學生的靈活應變能力。

二、離校傳統文化教育缺失的基本概況

(一)髙校對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的經費投入不足。現階段,隨着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量傳遞速度的豐富性和迅速性對傳統文化教育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爲了適應我國高等文化教育的需要,高校往往只關注學生的專業課程的培養而忽視了髙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傳統文化教育,因而往往缺乏對大學語文課程的投資力度,阻礙了開展高校大學語文對傳統文化的教育,不能滿足發展需求。爲了保障高校大學語文文化教育課程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和傳統文化的傳播發展,高校增加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經費投入是保障現階段傳統文化教育順利進行的物質基礎。然而,高校每年在專業項目成果的研發方面資金投人較多,對文化資金方面的投入還無法滿足開展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課程,使得傳播傳統文化受到了嚴重的制約,不利於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降低了教師對傳統文化教學方式進行創新的積極性,不利於高校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高校大學領導缺乏對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如果說教育是承繼傳統最主要的形式,那麼學校教育就是民族精神塑造的最主要陣地。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培養大學生優秀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人格品質,只要這樣,才能增強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才能成功抵禦住外來不良文化的誘導,進而形成正確的思考觀念。

髙校開展大學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當中,往往缺乏傳統文化教育的人才儲備,不利於開展高質量的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和推動高素質傳統文化教育的人才隊伍建設。因而,重視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對推進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人才隊伍建設具有重大需求。由於現階段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缺乏專業的文化人才,使得許多語文教師肩負起傳遞傳統文化的重任,不利於對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的深人研究,因而在傳授過程中存在較大的不足。加上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工作者的年齡也趨於老化,使得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開展缺乏帶頭人,不利於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科學有效的進行,不利於實現我國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的教學目標。

(三)學生參與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學的積極性不高。隨着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和新世紀高等教育體系改革的不斷深人,我國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傳統文化教育模式也在不斷創新和完善’然而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的單一性和傳統的文化教學模式使得我國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學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了高校大學生參與傳統文化教育的積極性和熱情,降低了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現階段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內容的單一性,也使得我國高校傳統文化的教育規模比較小,很少能夠出現多樣化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不利於實現我國髙校大學更大範圍內高質量傳統文化建設活動的順利開展,降低了大學生參加有關傳統文化活動的積極性。

(四)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模式的單一性。科學技術的飛般展使得傳統的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學傳統教學模式沒有多樣性可言,只是依靠老師講解和板書來進行課堂學習,不能合艦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影視擴展方等進行教學內容講解。在教學過程當中,仍然採用傳統“三步走”方式進行教學,沒有新意,乏味無趣,這和大學語文教育重點培養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目的背道而馳,這種以講解爲主的傳統教育模式讓大學生很難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度剖析,同時缺乏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探討,造成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課堂的單調沉悶,枯燥無味,降低了同學們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而且在進行高校語文聽傳統文化教育的學習測驗中,同學們只是對傳統文化知識進行了背誦記憶,不能進行自我觀點分析陳述,對學生自我發展不利,不能充分發揮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功能。各髙校教師應首先發揮先行者的模範作用,以提升自身傳統文化修養爲先任,再選用適合的方式方法將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地融人現代教學體系中。學校也應適當地給予教師自主權,不能拘泥於傳統模式課堂的文化教育方式,給予大學傳統文化教育課堂積極活躍性,只有不間斷地創新和超越,才能發揮出傳統文化固有博大精深的影響力。

三、加強離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措施

(一)加大高校對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經費投人。由於經費問題對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傳統文化教育模式的創新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和制約,因而爲了有效實現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傳統文化教育,滿足高校大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應當加大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經費投人。高校應當重要實現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資金的專項投人和使用,積極推動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經費的合理、高效使用,充分提升有限專項文化經費的利用率,引導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朝着科學化方向發展。大學語文老師在備課時,應考慮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與改革大學語文教育的自主學習、自我探究相結合,確保語文課堂傳統文化知識傳授的準確性’這是決定大學語文教師提髙傳統文化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大學領導對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的關注。爲了提高大學生傳統文化水平,推動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高校應當引進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文化人才培養模式,創建高素質的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學隊伍建設。高校大學應當積極組織和開展高校大學語文課程中有關傳統文化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和教師自覺參與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和創新工作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和綜合素質。高校在對傳統大學語文課程進行改編時,編撰人應該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刻的探討交流,建立明確的改編方向和構思網絡,增加能夠開發同學們思維方式和思考能力的課後作業,同時結合當前大學生的認知觀念和學習方式等方面,對大學語文教材做出整體融合,得到邏輯與現實結合的效果。

(三)激發學生參與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學的積極性。現階段,爲了增強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水平,開闊大學生傳統文化學習視野,豐富傳統文化活動方式,提升大學生參與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積極性和熱情,髙校語文教師應當自覺提升參與傳統文化活動的積極性,豐富傳統文化教學活動,提升傳統文化教學活動的質量,進而增強大學生參與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高校大學語文傳統文化的教學課堂應當營造出良好的思考和交流環境,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能力。同時語文教師還應當豐富教學活動形式,創新語文教學模式,激發學生求知探索傳統文化的積極性,進而引導學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思考過程中。

(四)創新高校大學語文教師的傳統文化教學模式。爲了創新高校大學語文教師的傳統文化教學模式,高校大學老師應當改進講課方式,適當增添活躍開放的知識內容,營造豐富有趣的課堂環境,提升同學們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大學語文老師就教育改革的要求,重視對學生探究傳統文化的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技能的教育,這是提高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水平的一種高效方法,爲了增加大學語文課堂傳統文化學習的趣味性,大學語文老師應該多采用高科技技術進行教學,通過開展文學講座、文藝匯演、書畫比賽等活動,促進同學們進行分享與交流,加強了大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理解概括和汲取吸收,使學生實現對傳統文化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進而實現語文傳統文化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和配置,希望使傳統文化意識能夠在教師和學生中引起廣泛的關注。

四、結語

爲了推動我國教育工作的發展,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在大學語文課程中應添加對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以此培養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意識,建立合適的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體系,改進大學語文傳統教學方式。同時整編大學語文教材傳統文化部分的系統融合’開展文化活動,則可以促進大學生親歷傳統文化,體會古老文明的精神,讓大學生走近傳統文化,學習、理解、汲取傳統文化的精彩世界,營造開放活躍的學習氛圍,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認識到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與使命,進而提高高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文化素養。

篇15:大學語文論文

關鍵詞:大學語文 技術本科 人才培養

摘要:技術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必須結合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深化教學目的,調整教學內容,革新評價體系,加強課程外延建設,爲培養全面發展的技術應用型人才提供有效支持。

“技術本科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大衆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新形態,主要是在本科教育層次爲進入應用科學和現代技術領域就業的學生提供爲期四年的學術和職業準備的教育。技術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必須緊緊圍繞其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變革傳統教學中的觀念、方式和手段,積極探索課程教學與技術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契合點,爲培養具有良好文化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寬口徑、厚基礎、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應用型人才打下紮實的基礎。

一、深化教學目的

技術應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其實質就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和服務一線,理論基礎紮實、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良好崗位適應性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是一種實施技術基本訓練的教育。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關鍵點是對學生實踐能力、溝通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鍛鍊和培養,其中創新能力更是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標誌。技術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師在完成課程本身的培養要求的同時,還必須樹立只有創新教學才能培養創新人才的觀念。在教學目的上,不僅要以增加大學生的文化修養爲己任,更要針對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點,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作爲課程教學的深層目的,轉變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分離與失衡狀態,促使二者的相互融合、滲透與協調發展。

一方面,要注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訓練。古人說:“詩無達話”,西方也有“一千個人裏面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類似說法,就是鼓勵人們從多角度、多側面去思考問題。技術本科院校的學生終日埋頭於公式數據的演算或實踐技能的操作中,其思維方式普遍具有科學嚴謹性,往往關注於答案的唯一和操作的準確,而忽視了發散性思考的訓練,甚至束縛了自己的思維。大學語文課程可以讓他們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地去理解和體會文章,有利於改變已有的思維模式,拓展思維空間。經驗表明,加強文學閱讀、豐富情感,是提高想象力、改善思維習慣、促進科學創造的一個有效途徑。

另一方面,以文學想象力激發技術創造力。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從事生產、建設、服務第一線工作的技術應用人才的創新是最直接、最有針對性的創新,而創新的關鍵點是想象力。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爲,在理智狀態中認知事物多采取理性的邏輯的方式,但如拘泥於此,很容易陷於對人與事物關係認識的唯一性,而忽略了世界存在的多樣性。文學與現實世界建立一種想象的、豐富而複雜的關係,在文學閱讀過程中其想象和聯想活動都極爲活躍,心靈空間特別開闊,想象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創造性思維也能得到激發。另外,大學語文中的寫作訓練也是一種高度的精神勞動和思維創造,有助於突破思維定勢,獲得啓發,從而爲技術創造得以實現提供前提和基礎。

二、調整教學內容

第一,注重教學拓展,向課程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開掘。“應用型本科不同於普通木科,也不是三年制高職高專的增容。它和普通本科相比,更強調應用性和技能性。它和專科層次相比,強調一定的基礎教育,強調一定的後續發展。”大學語文課在技術應用型本科院校不僅僅是基礎課,更應該是提高課。特別是在學生基礎文化課程不多的情況下,大學語文教師更應該在有限的課堂中,以文本爲中心,由文字而文章,由文章而文學,由文學而文化,積極拓展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對於偏向於理工科的技術應用型院校學生來說,在單調的專業課程學習過程中,大學語文不僅能讓他們瞭解許多優秀的文學經典,提高審美情趣,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並可緩解或替代理工科課程的枯燥和單一。更能通過語文課達到觸類旁通的作用,在豐富語文知識、汲取文化精髓營養的同時,提高自己的鑑賞品味,學到一些爲人處世的道理,有利於他們在日後工作中走向管理崗位以致承擔領導角色。

第二,針對職業發展,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技術觀。技術應用型本科院校是培養一線科學技術人才的地方。在教育學生科學求“真”的同時,更應賦予科學技術教育以“美”和“善”的目的。大學語文教學應結合不同篇目的講讀,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技術觀。首先,要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道德觀念,千百年來不知影響了多少志士仁人。通過對有關 篇章的講解,讓學生明確理解自己所從事的學習、工作應如何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爲人類進步服務;其次,要幫助學生樹立執著的科學精神。愛因斯坦用“深摯的宗教感情”來形容他探究科學奧祕的虔誠態度和執著追求,而這樣的科學精神對於日後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的技術人才來說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再次,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現代科技分工越來越細,團隊已成爲普遍工作模式。可以藉助大學語文《張中傳後敘》中許遠、張巡、南霧雲合作抗敵的故事,在語文學習的同時,讓學生感悟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對他們進行團隊精神教育。此外,還可結合《大自然在反抗》這樣的文章,介紹科技帶來進步的同時,也會由於對生態的破壞給自然、環境、人類帶來的毀滅性打擊,讓學生更加關注科學技術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 第三,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學生語文技能的培養。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應在完成知識傳授的基礎上,特別強調對學生實踐技能的訓練。技術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也應結合學科特點,注重對學生語文技能的培養訓練。在專業技能方面,語文教學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寫作技能。在個人技能方面,則能夠強化他們的口頭和書面交流技能。而在公民技能方面,還可以培養學生具有較好的文字處理能力及對多元文化進行客觀分析的能力。普通話訓練、課堂討論、課後隨筆、閱讀筆記、演講比賽、社會調查、學期、讀書活動、系列講座,等等,都可作爲大學語文實踐教學的內容,豐富教學,落實課程的技能培養目標。

三、革新評價體系

技術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學習的課業任務較重。以一次考試的成敗來論英雄,既給學生加重了課業負擔,難以考出他們的真實水平,還往往冷卻了學生對大學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而且,試題考試的方式,對學生平時的創造性表現也難以評價,對其語文綜合學習能力更是難以考察。因此,必須建立能夠全方位考覈學生綜合素質能力、開放式與靈活性相結合的新型考覈評價體系。

大學語文考覈應以學生爲中心,以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語文能力爲目的。課程考覈採取閉卷考核、開卷考核與平時表現相結合的方式。理論部分採取閉卷方式,考試設計基於但又不侷限於教學內容,適當關注當前語文研究問題。主要考查學習者理解與掌握大學語文的基本知識的程度,考查他們分析相關問題的能力;實踐部分採取開卷方式,考覈形式以自主閱讀、寫作爲主,只做統一要求,不出統一試題,不設固定答案,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把被動應試變成主動思考、辨析、創新和提高的過程。要關注學生學習態度及學習全過程,給予相應評價。在日常學中設置普通話練習、演講、討論、辯論等小環節,對積極參與表現良好的學生給予適當加分。這樣,採取閉卷與開卷相結合、口試與筆試相結合、平時與期末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知識與能力相結合、學習與探究相結合的方式,讓考覈評價成爲一個動態的、開放的、發展的評價體系,以此來調動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語文學習效果。

四、加強課程外延建設

爲了使技術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改革取得更加顯著的成效,在課程內部挖潛的同時,還要積極加強課程教學手段、教學形式和教學資源等課程外延建設。

首先,要提升大學語文教學的技術水平。作爲技術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師,應該自覺學習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個人的技術教育能力,改變“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教學模式,充分藉助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文字、圖像、聲音、圖片集爲一體,化靜爲動,將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形象、生動地呈現在課堂上,增強大學語文課程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審美意識。

其次,要提倡小班授課,改善課堂教學效果。由於種種原因,近年來大學語文課程出現了一定的邊緣化傾向,教師流失嚴重。加之大學擴招,造成師生比失調。因此,大班灌輸成爲時下大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形式,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就目前技術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實際情況來看,學生數量比綜合性大學要少一些,在師資和教學條件允許的狀況下,完全有條件開展大學語文的小班教學。

再次,要加強教學資源建設,拓展教學空間。大學語文課程不僅關乎語言、文學,對人類歷史文化的追溯和感悟,對人生、社會的哲學思考,還應文理相通。因此,大學語文學習需要一個“大”的視野。語文最重要的教育,除了表達之外,就是閱讀,大學語文需要學生在課外閱讀大量的文學經典來加以支撐。高校圖書館是課外閱讀的主要途徑,因技術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文社科類藏書往往相對較少,加強此類書籍的館藏無疑十分必要。大學語文還可以與專業背景相鏈接、與校園文化相鏈接,與社會生活相鏈接,注重與其他人文學科乃至自然學科之間無法割捨的關係,豐富課外學習資源,培養學生開闊學習視野。

篇16:大學語文論文

[摘要]大學語文教學作爲母語教育,師生之間具有語言、情感和文化上容易獲得認同的溝通優勢。從奧斯古德與施拉姆的循環模式看,學生會按照自己的母語經驗解釋信息,分析信息,形成自己的認知和理解,形成高度循環的溝通模式;從特立普和森特的有效溝通理論看,語言作爲最有效的溝通手段激發了學生的理性潛能,合理解決了學習問題;從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爲理論看,以語言爲手段的真誠對話,實現了師生之間的協調一致;從海德格爾和狄爾泰的“親在—體驗”理論看,師生通過“親在-體驗”,實現了語言交流和感情分享,喚起了對“存在”的關注。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學;溝通

大學語文教學是一個師生之間依靠母語進行情感、思想和信息傳遞與反饋,以求感情通暢、思想和認識達成一致,從而提升語文素養、人文知識和實現人格全面發展的過程。大學語文教學作爲母語教育,具有其他學科教學不具有的語言、情感和文化優勢,其溝通存在交流無障礙、情感易共鳴和文化價值易認同等特點。借鑑多學科的溝通理論,探討教育溝通的有效性,合理運用各種溝通手段,讓教師能更自由地傳授知識,學生能夠批判性地接受知識,雙方在和諧溝通中實現教學相長,是大學語文教學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徑。

一、奧斯古德與施拉姆的循環模式

奧斯古德與施拉姆的循環模式是控制論模式的代表,它突出了傳播過程的雙向循環性,強調了傳受雙方的相互轉化;並且引入了“反饋”的機制,認爲信息會產生反饋,併爲傳播雙方所共享[1]。

從大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來看,教師和學生是一組既能發射消息又能接受消息的傳播單位,學生在接受教師傳播的新知識時,作爲傳播受衆會按照自己的母語經驗解釋信息,分析信息,形成自己的認知和理解,並把自己的主張反饋給教師,教師傾聽學生的語言反饋,角色又變成了受衆,這是一個高度循環的溝通模式。奧斯古德與施拉姆的循環模式形象地揭示了傳播過程的幾個特點:平等性、互動性、循環性和共通性。平等性,是開展傳播的基礎條件,循環模式的傳播要求師生要建立一種平等的、和諧的課堂關係和平等互助的師生關係。互動性,表現在參加傳播的師生在教學過程中扮演着譯碼者、釋碼者和編碼者的角色,這種角色是處於不斷的轉換中,雙方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教師在與學生交往互動中傳授學業,激發興趣,解答疑惑,學生們在交往中進行語文知識學習和語文能力訓練[2]。

循環性,師生傳播信息、分享信息和反映信息的過程是循環往復、持續不斷的,並非單一的傳播。共通性,大學語文作爲母語教育,師生之間有“共通的意義空間”,這包括相同的語言、相近的文化背景、共同的價值追求和相似的生活經驗等。如對於魯迅《傷逝》的教學,從教師角度講,首先要詳細地介紹相關背景知識,可以通過觀看電影等方式使學生了解劇情和當時的社會背景;再通過閱讀相關的文學批評,引導學生思考涓生和子君命運悲劇的必然性;然後,組織指導分組討論,各自發表意見;最後,由教師帶領學生共同解讀,接受學生的互動提問,做出總結評價。在本課例中,教師的講說圍繞教學目標將教學內容進行編碼和解釋,通過選擇電影等傳播介質進行控制性傳播,體現了編碼者的主導性;學生將接受到的教學內容進行譯碼,並根據自己的原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重新編碼達到認知的目的;在互相討論中學生各抒己見,一方面充當了信息的傳遞者,另一方面又從其他人口中得到了新的信息。老師對學生的所提的問題進行譯碼,如此循環往復,教師與學生一直在編碼者、譯碼者、傳遞者、接受者的多重角色中不斷轉化,保證了教學始終處於你來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體現了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自主開放和互動,課堂教學成爲了師生獲得知識分享見解的過程,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

從學生角度看,循環互動是受衆意見、需要、態度等信息的流通方式,學生可以更爲積極和主動地介入教學過程,主動思考和使用語文知識,在學習和討論中,不斷髮現和提出教師未考慮到的疑難問題,促使教師對教學進一步思考。從教師角度看,對學生提出問題進行解釋,反過來又促使教師不斷地思考,也就產生了科研的方向和思路。教師和學生在循環模式中均是受益主體,通過循環互動,教師不斷地根據學生的反饋來調整和規劃當前以及未來的傳播行爲,爲下一次的教學傳播積累了經驗、做好了新的準備。學生則在循環中收穫了新知識,提高了主動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特立普和森特的有效溝通理論

美國著名的公共關係專家特立普和森特提出了有效溝通理論,要求通過聽、說、讀、寫等載體,將思維準確、恰當地表達出來,以促使雙方互相接受。有效溝通理論涉及傳播學中控制分析、內容分析、媒介分析、受衆分析、效果分析、反饋分析等主要內容,極具價值。課堂教學效果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師生的有效溝通,而最有效的溝通是語言的交換活動,在溫暖、接納、支持的環境中,通過語言的交換激發了學生的理性潛能。特立普和森特提出了有效溝通的“7C原則”:即傳播者的可信賴性、環境的一致性、內容的可接受性、表達的明確性、渠道的多樣性、持續性與連貫性、受衆能力的差異性。有效溝通的基本原則,對大學語文教學傳播來說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指導意義。傳播者的可信賴性,大學語文教師有別於其他學科教師,他要在課堂中投入包含着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的情感,滲透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教師首先要成爲既有學術素養,又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傳播者,使自己成爲對學生有吸引力的具有人格魅力人。

環境的一致性,又譯爲情境架構,指傳播須與物質環境、社會環境、心理環境和時間環境等相協調,如在講授《古詩十九首》時,教師就要營造出士子宦途失意、遊子思鄉和哀嘆鳴怨的悲情文學基調,讓學生深刻地體會文人在漢末社會思想大轉變時期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內容的可接受性,要求教學內容須與學生有關,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滿足他們的需要,大學語文教學的側重點不再是背誦和記憶課文的知識點,而在於引導學生掌握語言運用能力、文學鑑賞能力和思辨創新能力,感受人類的豐富的心靈和智慧。表達的明確性,要求大學語文教學使用的詞語要準確、語法要規範、表達要簡練,教師教學能恰如其分地使用好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易於學生接受。渠道的多樣性,大學語文本身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運用不同的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以實現傳播的最優化。

持續性與連貫性,就教學過程來說,要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必須對語文知識實施持續性教育,母語教育的根本在於體驗和使用,即使在大學階段諸如對字詞、語法和習作仍要不間斷地使用和練習,同時不斷地補充新的內容,否則很難維持語文素養的持續提升。受衆能力的差異性,學生的智能是多元的,每個人具有不同的智能結構,注意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行爲能力也會有所不同,表現在口語表達、文字表達、文學創作等不同方面,大學語文教學尤其要注意因材施教,採取不同教學方法以便於學生理解和接受。

三、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爲理論

尤爾根哈貝馬斯認爲交往行爲的主體是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語言和行爲能力的人,手段是語言,形式是真誠的對話,目的是實現主體之間的協調一致[3]。大學語文課堂的交往行爲從本質來看是師生依託母語媒介,通過師生間的教學交往,實現師生之間相互理解、協調一致,共同完成學習新知識的行爲。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爲有四個重要功能:一是理解功能;二是合作功能;三是社會化功能;四是社會轉型功能。理解功能,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師生的相互理解是教育交往的重要手段,只有建起立互相尊敬、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師生關係,教師充分地相信學生,理解學生,接納學生,允許學生各抒己見,引導學生在學術討論中學會“自圓其說”“自成一家”,相信學生能充分發展;學生也要充分理解和信任教師,也要尊重老師的課堂勞動,遵循老師的課堂設計,維護老師的課堂尊嚴,從而奠定教育交往的理解基礎。

合作功能,合作交流是大學語文教學交往的主要方式,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是深入交流,形成不同的知識結構、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思想感情的優勢互補,不但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自我展示的慾望。社會化功能,語文本身就是語言文字記錄和反映社會生活的載體,其育人功能在於能夠使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習得認同當代社會規範和價值取向,從而有助於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社會轉型功能,語文的習得可以在客觀上影響人的觀念、思想和價值,推動社會結構轉型、結構變遷和社會進化。在教育交往中,教師作爲交往行爲的主導者,要讓學生產生信任,對知識產生追求嚮往,在潛移默化中自覺地培養自我的求知行爲和責任感,提高尋求真知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作爲教育交往的另一個主體,也要逐步摒棄中國小教育中“唯課本論”“唯老師論”的被動接受心理,消除師生之間心理距離、生活距離和認知距離,主動與老師和周圍同學交往,爭取更多的語言交換機會。如講授《關雎》時,教師通過提問、討論、辯論等方式,可以使學生理解其作爲《詩經》開篇之作,既承認男女之愛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對這種感情加以剋制,使其符合社會美德,通過共同體驗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和詩詞的美妙,心靈受到淨化和感悟,實現師生精神的統一、情感的共鳴和視野的一致,以達到精神層面的合作,實現理解和合作功能。

文學的唯一源泉來自於社會生活,又如劉震雲的《一地雞毛》塑造了一個思想單純、意氣風發、書生氣十足的大學生踏入社會後,隨着經濟的困頓、住房的狹窄、事業的不順等各種矛盾的交織,使他心力交瘁,不得不向物質生活和庸俗的世俗關係低頭的真實生活圖畫,引導人們去肯定和讚揚、否定和批判社會,實現其社會化功能。文學有其特殊的價值,是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無法取代的,作爲審美的社會意識形式,文學反作用於社會生活,是通過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的靈魂的途徑實現的。如艾青的《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整首詩浸透着強烈的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和悲憤的感情,揭示了當時中國在戰爭情況下的種種屈辱和悲哀,也潛含了覺醒的民族的痛苦和復仇的火種。這種作用是精神的,它雖然歸根到底會影響人的實踐活動,促使社會歷史的變革,但是它的社會轉型功能作用畢竟是有限的。

四、海德格爾和狄爾泰的“親在—體驗”理論

解釋學派認爲溝通的發生即體驗和理解的過程。體驗是一種親歷性的東西,海德格爾稱爲“親在”,即“親臨存在”的意思,又譯作“此在”,更看重的是“將來”對存在的意義。在狄爾泰看來,它與“經驗”相對,更看重“過去”對生命的意義。教師利用多媒體、言語和動作等各種手段和方法,精心創設滿足教學需要的模擬場景或真實意境,讓學生親力親爲參與,依靠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親在”體驗,來獲得新的感受和覺悟,並通過交流和分享,喚起對“存在”的關注,以實現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和超越,從而達到認知體驗的自由之境。大學語文的“親在—體驗”教學過程,主要分爲興趣激發、感知體驗、分享交流和應用遷移等幾個階段。

學生是學習體驗的主體,作爲設計者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需要提供情景材料,這些材料要貼近學生知識和生活經驗最近發展區,能誘發學生產生體驗的興趣和動機。在感知體驗階段,教學內容要以教材的知識學習爲基礎,通過參加活動,以觀察、行動和表達的形式進行,這種感知和體驗是整個過程的基礎。體驗結束後,學生要主動分享他們對人物形象、事件、語言等知識的認知和觀察結果,通過與其他體驗者探討交流,總結原則或歸納提取出新的經驗和認識。體驗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人的自然性、社會性、自主性的和諧發展,並生成新的主體。

[4]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的經歷不同,每個學生的體驗都是獨特的,允許存在差異,只要是真實的體驗,就無對錯之分。以曹禺的《雷雨》爲例,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扮演其中人物角色表演話劇或者通過觀看電影的方式來體驗戲劇文學衝突,揣摩和討論劇中角色可悲可恨可嘆的人物性格。通過“親在—體驗”,學生就會不自覺地將自己與主人公的命運聯繫在一起,潛意識地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將主人公的命運夾雜自己的生活經歷,對作品進行自我解讀,而絕不是一個單純的讀者角色,體驗過程往往能折射出學生自己的“親在”小世界。大學語文教育的目的在於知識的應用和遷移,將親在的體驗關聯到今後的生活體驗中去,開始新的認知活動、道德活動和審美活動,也就實現了語文的教育溝通。

五、結語

大學語文教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非權力支配,溝通行動實現程度依賴於教師的素養、學識和課堂的實際氛圍,以及學生的文學基礎、理解感悟能力和求知的主動性等各種因素。教師熟練掌握多學科視野下的溝通理論,恰如其分地運用有效的溝通手段 ,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董璐.傳播學核心理論與概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8-29.

[2]尹風霞.語文教學師生互動方法初探[J].教師論壇,2003(12):21.

[3]哈貝馬斯.交往與社會進化[M].重慶出版社,1983:3.

[4]陳琦.語文體驗式教學芻議[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3):46.

篇17:大學語文論文

摘要:大學語文作爲一門普通高校的公共基礎必修課,在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與語文能力方面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實踐,總結了現階段應用型院校大學語文教學的現狀,並從明晰學科定位、改革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以及改進評價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教學改革策略,以期通過改革與實踐,使大學語文課程更好地適應應用型院校的發展需求。

關鍵詞:應用型院校;大學語文;改革

作爲普通高校的公共基礎必修課,大學語文肩負培養學生通用技能的重要作用。這門課程以培養專業性人才爲目標,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專業課的能力,因此,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大學語文課程必須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就應用型院校而言,大學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培育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使學生全面有效地掌握專業技能,提升職業道德,同時進一步增強學生的人文素質,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應用型院校大學語文教學的現狀

(一)學科地位邊緣化

很多應用型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其地位可用風雨飄搖來形容,隨意教學的情況非常嚴重。當前各高校都將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爲人才培養的目標,學校重視的是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所以,應用型院校的實踐性教學在課程設置中佔據了很大的比重。對於大學語文這門課程,學校管理者在課時安排上認爲可多可少,因而這門公共基礎必修課經常遭到其他課程的排擠,大學語文課時被一減再減,甚至有部分應用型院校爲了安排其他專業課,讓大學語文課程中途“下崗”,這最終導致大學語文課程被“邊緣化”。

(二)教材實踐性不鮮明

當前絕大部分應用型院校的大學語文教材都是通過增刪高中語文教材編排而成,因此,在內容上更多側重選編文學作品,尤其是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教材中言語訓練、應用文寫作等內容極爲匱乏。此外,目前大學語文教材的編排仍以知識爲本位,而應用型院校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用這樣的教材教學,難免會使學生對大學語文這門課程生出厭倦情緒。

(三)教學方法陳舊

“填鴨式”和“灌輸式”仍是現階段大學語文課程的主要教學方法。不少大學語文教師教學時就是在唱獨角戲,呆板保守的教學方式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更不用說與學生展開良性互動和交流。這種以知識爲綱,落後且陳舊的教學方法,導致絕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長期處於被動狀態,其思維滯澀,原有的學習興趣也慢慢被消磨殆盡。

二、應用型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和實踐策略

(一)轉變教學理念,明確學科定位

要想有序地實施大學語文教學改革,首先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從思想上認識到大學語文課程的地位及作用,樹立“能力本位”的“大語文”教學觀,注重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實踐操作能力。二是提升院校對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視程度,重點強化課程組織和引導,充分發揮大學語文課程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作用。另外學校還需不斷優化師資配置,加大對語文教學科研的投入。

(二)改革教學內容,強化能力培養

大學語文教材版本很多,在內容上也各有側重、各具特色。以筆者所在學校爲例,任課組成員根據自己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經驗編寫了大學語文教材。我們將教材分爲說寫專題和經典美文兩大系列,不僅重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還兼顧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在全面考慮教材內容體系是否科學、合理以及實用的基礎上,非常注意對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表達能力、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提升,並給予學生充足的自由探究和獨立思考的空間,讓大學語文課程更加實用、更加豐富。

(三)豐富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

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積極探索學生喜聞樂見且符合大學語文教學規律的教學方法。例如,教師在進行經典美文賞析教學時,必須根據文章特點以及教學內容對教學方法進行有效調整。例如,教師在講解《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這篇文章時,可以使用借鑑法,從李白的入職途徑以及與衆不同的個性爲切入點,進而爲學生更好地介紹一個與現代人思想、行爲同步的李白,一個積極向上、熱愛生活、善於學習古人智慧的李白,一個敢於毛遂自薦的李白。教師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有效聯繫目前社會的普遍現象:有少部分學生一旦遇到挫折就放棄生命選擇自殺,進而引導學生積極討論,認真思考生命的價值。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點化其人生信念。又如,在《雪國》的教學中,教師可採用實踐教學法,讓學生自己賞析,之後讓他們到講臺上分享自己的賞析心得,並鼓勵他們製作PPT,將自己想要表達的想法展現在其他同學面前。教師這樣教學,不僅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欣賞水平,而且還能有效地鍛鍊他們的課件製作能力,可謂一舉兩得。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有效瞭解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課件製作技能、思維能力等,便於在之後的教學中更有針對性地教學。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採用師生共同教學的形式,既有趣味性又有思辨性,啓智益興,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提升。再如,在講授《春江花月夜》時,教師可藉助多媒體導入月夜美圖和古箏曲,進而讓學生賞析作品情景交融、詩哲歸一的意境,感悟吟詩賞月與團聚思鄉、兩地相思情感的契合,更好地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高雅的審美情趣。

(四)改進考覈方法,力求多元評價

傳統的大學語文考試是非常呆板的,所以,我們要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創新大學語文考試。大學語文考試要打破過去單一且生硬的試卷考試形式,側重對學生的文字書寫能力、文學鑑賞能力、思維創新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等進行考覈,一方面可根據學生能力的高低進行累計加分,另一方面,還要積極舉辦如辯論、朗誦等比賽,對參與的學生給予加分獎勵。此外,教師還要將這種多元化的考覈形式貫穿到大學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鼓勵學生參與各項活動,創建“學即考”和“考即學”的大學語文新課堂。這樣的考覈方式不僅能讓學生學到知識,同時可避免學生課堂聽講不認真,在課堂上打瞌睡以及玩手機等不良習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生認真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三、結語

概言之,應用型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學必須堅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爲目標,應對大學語文教材內容、培養目標、教學方式、評價體系進行積極有效的改革,以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科學合理地構建語文知識體系,掌握各種技能,爲其今後的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發展基礎。

篇18:大學語文論文

摘 要:探究式閱讀教學方法源於上世紀末、21世紀初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改革。探究式閱讀教學給學生開闢了一個寬鬆和諧的自學和思索討論以及表達的空間,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學會了閱讀方法,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文學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會得到很大的提升與發展。

關鍵詞:探究式閱讀教學高職大學語文作用

探究式閱讀教學方法源於上世紀末、21世紀初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改革,《語文課程標準》中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旨在發揮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體性,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積極性,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探究式閱讀教學在高職公共學科《大學語文》教學中同樣適用。而且大學沒有了升學壓力,不存在應試教育的“功利性”,探究式教學更能顯示出優勢地位,充分發揮出重要作用。

一、探究式閱讀

探究式閱讀教學是在教師的啓發引導下,以學生自主閱讀和討論爲基本內容,以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周圍世界爲參照對象,爲學生設置一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小組、集體等多種釋疑解難的嘗試活動,主動地獲取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探究式閱讀的特點

明確的目的性。探究式閱讀目的明確,其本質是探究文本中的知識,從文章學、敘述學、史學、美學、心理學等理論視角,對文本知識進行探索。讓學生在學習文本知識的同時得到情感薰陶,獲得閱讀美感。由於高職大學語文的特殊性,探究式閱讀教學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又與普通高校大學語文教學存在差異。探究式教學要與高職教育結合,與理論結合,與社會實踐結合,與動手結合,目的性更明確,可操作性更強,從而呈現出高職大學語文教學的獨有特色。

三、探究式閱讀的步驟

1、提出問題,自主探究。教師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將問題交給學生自主探究。問題有梯度,從易到難,由淺到深,環環相扣。在此步驟中不宜爲學生設置條條框框,而是讓學生自由發揮,充分調動自己的思維,真正參與進來。

2、解疑引領,合作探究。教師要充當引路人,“拋磚引玉”、“指點迷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中的主體作用,開發學生情感潛能、思維潛能、操作潛能,激發學生創新。因勢利導,合理分組,小組成員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培養學生協作能力,以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3、總結評價,提升探究。讓學生自己總結收穫,教師進行評點。總結的過程是自我評價的過程,也是相互學習的過程。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進步,肯定他們的創新,鼓勵他們的大膽設想。儘量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探究式閱讀教學中受益,都有發展和提高。

四、探究式閱讀教學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1、提高學生閱讀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探究式閱讀相對於“滿堂灌”、刻板講授更加靈活。帶着問題,主動探索,使學生有了閱讀的自由空間和時間,提高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從而全身心投入,使之成爲學習的主人。探究式閱讀是順應教學改革、有利於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法。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置身於開放自由的閱讀環境中,能充分享受自主學習帶來的樂趣,時刻處於亢奮狀態中,學生就會用自由的大腦和思維去解讀閱讀材料中的各種信息,而不是墨守成規地被動接受教師或教學參考上的現成結論。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最後獲得結論。

2、實現了課堂互動。老師引領,學生討論,師生互動,避免了出現“一言堂”。有些問題需要學生自己蒐集資料、找答案,甚至需要到社會中去探究,把侷限於課堂的時間、空間拓展到了課堂之外,給師生更多的交流機會,給學生更多的查閱資料、動手實踐的機會。同時培養了教師組織能力,駕馭課堂的能力。

3、拓寬閱讀視角。語文學科的綜合性決定了語文閱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去分析、挖掘,從而達到學知識、提高素質的目的。在教學方法中,運用好探究式閱讀教學方法無疑是一種比較適宜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可以探究文章學、敘述學、史學等知識。學生閱讀視角拓寬了,學生視野開闊了。

4、提高學生探究能力。探究式閱讀要求學生帶着問題去閱讀,帶着問題去探究。閱讀的過程就是探究的過程。隨着問題層層深入,學生就要不斷思考,不斷分析,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爲培養學生科研能力打下基礎。

5、培養學生集體合作的精神。探究式閱讀教學很重視對學生集體合作精神的培養。因爲每一篇閱讀材料都由不同身份、不同閱歷、不同時代的作者創作而成。而每一位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結構、智力因素及家庭背景也不盡相同,他們對同一篇課文的理解和看法也會有異同。在學生按照導讀提示認真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展開討論,有利於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並進行交流,聆聽別人對問題的看法,對比分析異同。同時,有機會把自己的見解告訴別人,得到別人的指導和認可,感受閱讀和討論帶來的成功喜悅,從而達到與別人合作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春生徐長髮職業教育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

[2]曹海明理解與建構——語文閱讀活動論.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出版,1998。

篇19:大學語文論文

1當代大學語文面臨的現狀

1.1大學語文的學科地位不高

大學語文是爲了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而開設的一門非中文專業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在當今專業劃分越來越精細、學科分割越來越強烈的時代,特別需要對非中文專業、特別是理工、藝術類專業的學生開設大學語文課。但實際情況是,大學語文在很多高校不受重視,學科地位低,任課教師被邊緣化,教材陳舊,教學研究沒有多少成果。大學語文被當做可有可無的課程,課時隨意減少,往往安排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從事大學語文的教學,大學語文課的任課教師在評聘職稱時也會因學科歸屬問題處於尷尬境地,這都嚴重影響大學語文課的發展。

1.2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

學生對公共基礎課普遍有厭學情緒,學習目的不明確,爲考試而學,考完後就忘得一乾二淨。在他們看來,語文基礎知識很枯燥,對文學作品的分析又太抽象,遠不如看圖片、電視電影那麼直觀、生動。在這個讀圖時代,文學作品,特別是有一定內涵和深度的文學作品在被邊緣化。更加上大學語文沒有英語課的考級的壓力,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更加淡漠,上課時學生自己在下面看專業書、雜誌或英語書等。

1.3教材陳舊、教學方法單一

大學語文的傳統教材往往是文學作品選,其間增加一點文學、語言方面的知識,除了篇目有差異外,與中學語文沒多大的區別,教學內容顯得陳舊,這讓學生一開始就產生了排斥情緒。更加上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單一,講授法貫穿始終,“滿堂灌”,沒能找到學生的學習“興奮點”,對學生的興趣激發不夠。同時,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滯後,其邊緣化的地位使老師失去教學改革的動力,往往把大學語文作爲自己專業教學和研究之外的“副業”。

1.4切合現實不強,對學生的能力提升不夠

大學語文主要是學習經典作品,這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大學語文不是經典閱讀課,應該是一門與我們生活中的說話、寫作息息相關的課程。我們人類的口頭和書面表達是隨着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在當今信息化時代,互聯網已深入我們的生活,人們的表達習慣和方式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但是,我們的大學語文對此視而不見,這使學生覺得語文課離我們的現實很遠,學不學這門課對自己的表達能力沒有影響。同時,大學語文對學生的實際訓練少,看不到該課程對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的提升。由上可見,大學語文課程與新時代大學生素質教育的要求不盡合拍。大學語文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工具性並沒有真正突出出來,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沒有顯見的成效。我們認爲,要走出目前大學語文面臨的困境,切實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必須以大學生的能力培養爲核心,進行教學改革。

2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2.1高度重視,提高文化素質課的地位

大學語文課的目的在於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文學鑑賞能力、基礎寫作能力得以增強,其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很多發達國家的高校往往把本國語文課作爲必修課開設,即使理工科院校也不例外。語文能力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能力,本國語文的基礎不好,難以在某個領域取得突出的成就。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同樣,不學語文,就會言之無文,詞不達意。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大學語文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是學校領導要高度重視,加強對大學語文課的組織領導,在師資配備、教學科研經費等方面大力支持。其次是教務處和承擔大學語文課的院系要高度重視,在課程設置、課程建設、教學改革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第三,任課教師高度重視,不要把大學語文當做自己專業課之外的無足輕重的課程,而應加大對大學語文課的教學改革與研究,提高教學質量。

2.2以能力培養爲核心,改革教學內容

目前普遍使用的《大學語文》,有不同的體例,所選篇目也很不一致,各有其側重點。有的以文體分類,按文體來分析講解;有的通過範文進行閱讀與寫作訓練;也有的是古今中外名篇的選集。但總的看,還是以傳統的文學鑑賞爲主。因此,我們亟需從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養出發,革新教學內容。從培養學生的文學藝術鑑賞能力看,大學語文可包括文學經典閱讀、影視欣賞、當代流行語與網絡文學鑑賞等,這部分內容不能僅僅滿足於內容與藝術特點的介紹,應該既注重對作品的整體感知,又注重從文化內涵上進行相關的拓展。孔慶東認爲:“語文首先要強調整體的感受,不能拋棄整體感受來講具體的技巧。”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去感受這篇文章爲什麼好。另外,教師要善於發散思維,拓展文本空間,可以是時代背景的介紹,課文出處相關書籍的鏈接,課文中人物、事物、典故等的引申,以點帶面,深入淺出,儘可能的擴大知識面,對廣大學生來講,純文學的學術分析是提不起興趣的,要把文學鑑賞引向文化分析。從培養學生的寫作和表達能力看,大學語文還應涵蓋文學與應用文寫作、演講與口才等。寫作應體現分類指導的原則,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興趣特點進行相應的文體講授和訓練。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既可在課堂進行,也可結合學生課外活動進行,要把學生的各種能力訓練納入考覈機制,確保訓練落到實處。

2.3運用多種手段,提高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運用多種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不斷上下求索的慾望。除了通過革新教學內容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外,教師還要運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這個信息化社會中,學生通過互聯網能獲取很多信息,同時,互聯網也是興趣的激發者,它千方百計迎合人們的心理需求,所以產生那麼多的“網蟲”。我們的教學不能無視這一現實,必須革新教學手段。比如,觀看與課文相關的影視作品、文藝片等;運用多媒體手段,再現文本情景;分角色朗讀作品;對應用文教學,可模擬現實中的情景來要求學生寫相關應用文,讓他們感到應用文的實用價值,增強實訓的熱情。

2.4開拓第二課堂,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可以結合校園內的“第二課堂”活動作爲大學語文課的延伸,用校園文化活動的趣味性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校園文化活動與語文息息相關。一是組織各種比賽,如背誦大賽、課本劇大賽、寫作比賽、演講賽、漢字聽寫大賽、書法比賽等;二是舉辦各種講座,如文學藝術普及講座、學術論壇等;三是開展各種趣味活動,如遊園活動、自辦手抄報等;四是依託學校的宣傳陣地如廣播、校報、黑板報、相關社團刊物等介紹語言和文學知識。這樣能營造出很好的語文環境,也豐富了學校的人文氛圍,學生也得到了鍛鍊。第二課堂的開拓還要把學生興趣和考覈相結合,可以把第二課堂的能力訓練總的分爲口頭表達和寫作兩部分,給予相應的分值比例,學生只要完成屬於該部分的訓練項目,都可獲得相應的分值,這樣,既照顧了學生的興趣,又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不至於流於形式。

2.5改革課程設置體系,進行分層分類教學

我國目前高校的大學語文課往往在大一開設,在課程設置上與其他思政、外語類公共課相等同,考試也是全校統一命題,沒有考慮語文課的特殊性。實際上,語文包含的內容及其豐富,有古今中外的作品,有語言文學方面的知識,有藝術鑑賞,有文學作品、應用文體寫作,有表達能力的訓練,等等。同時,不同專業、不同類型的學生對語文有不同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改革課程設置體系,進行分層分類教學,把統一性要求與靈活性措施結合起來。我們主張,除了開設大學語文課外,還應開設相關的選修課作爲補充,大學語文課承擔基礎性功能,另開設名著欣賞、演講與口才、應用文寫作、影視鑑賞等課程讓具有興趣的學生選修。同時,大學語文課在內容選取、考覈要求等方面也應對不同類專業學生做區分,我們認爲,大致可以分爲三類,即文史類、理工類和藝術類,對這三類不同專業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和考覈。以上措施,既考慮到學生的專業特點,又兼顧學生的學習興趣。

2.6改革評價方式,將標準化考覈與靈活性評價相結合

一門課程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目前學生如此重視學習英語,一個很大的原因來自過級的壓力。大學語文的結業考試也可借鑑英語的考級制度,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分爲一、二、三三個等級,三級爲合格,二級爲良好,一級爲優秀,學生考覈後發給相應的證書。合格標準只是基礎性要求,要讓一般學生都能達到。綜合能力考覈要科學、規範。另外,對學生參加的與語文相關的實踐活動、發表作品等作爲加分項目,把它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考試成績相結合,就是學生的總成績。人文性、工具性、審美性是語文的基本特點,我們的教學改革只有朝着實現語文的這些功能前進,纔能有所收穫,有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