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淺析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方法的差異

內容提要: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性質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社會科學是研究及闡明各種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二者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研究的功能上均存在差異。同時,爲適應科學與社會的發展,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在研究方法上也進行相互借鑑。

淺析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方法的差異

關鍵詞:自然科學方法;社會科學方法;差異;借鑑;

自然科學以物質自然界爲研究對象,它起源於人類對各種自然現象的困惑,是人類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是關於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性質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1]社會科學則以人類爲中心,研究和解釋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2]它的研究主體是人,因而具有價值性和複雜性的特點。[3]對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法的比較研究,有助於我們瞭解它們各自具有的功能。這不僅爲深入探討科學研究方法的體系與結構提供必要的依據,而且也爲在科學研究中更好運用自然科學方法以及社會科學方法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持。

一、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方法的差異

(一)研究方法主導的方法不同

所謂主導方法是指“在同一領域,在衆多的方法中,經常被用到的起決定性作用、處於主導地位的一類方法。”自然科學把實驗(試驗)方法作爲主要的研究手段。在自然科學領域,大量的、新的、精確的和系統科研資料,往往是通過試驗而獲得的。而社會科學的研究 途徑則以觀察或調查研究的方法爲主,例如問卷法、訪談法、統計分析法等。

實驗方法與觀察方法在本質上的不同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從內容上看,實驗方法是簡化、純化、強化、優化研究事物的自然過程或以典型的形式再現客體。而觀察方法是在對社會所發生的現象和過程不進行人工干預或控制的情況下進行有計劃有目的觀察,尊重客觀的社會過程。從特徵上看,可重複性是實驗方法的根本特徵。就是說,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實驗結果決不會因人,因時,因地而變化。重複此項實驗,應該得出相同的實驗結果。不能重複再現的實驗結果是不能作爲相關的科學理論的客觀支撐點。而社會現象則因時間和地點不同有着不盡相同的內容,即社會歷史不具有重演律。

當然自然科學研究中也會運用到觀察的方法,爲了將二者進行區分,筆者將自然科學中運用的觀察方法稱爲科學觀察,將社會科學中運用的觀察方法稱爲社會觀察。就研究主體的身份而言,科學觀察是一種非參與式觀察。而與其不同的是,社會科學的研究者不一定都是以旁觀者的身份進行研究,社會觀察還包括參與式觀察,研究者既是研究的主體,同時也是研究的客體的一部分。

此外,自然科學主要使用定量的研究方法來進行研究,而社會科學除了使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外,還大量使用訪談、參與觀察等定性的方法。這是因爲自然科學研究和的對象領域是物質世界,而社會科學研究的對象領域人類社會中參雜有精神世界的要素。社會科學研究涉及到社會行爲、社會關係、社會結構和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而這些內容除了具有物理系統的非線性動態機制的複雜性之外,還具有憑藉人自身的經驗來進行內在調適和學習的複雜機制。儘管其中存在着內在的量化關係,但是這種內在的量化關係是極其不穩定的。因而,社會科學研究往往採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混合的方式進行。[4]

(二)研究方法的結構不同

根據研究方法適用範圍的大小和概括的程度不同,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一般可以化分成三類。一類是最普遍的研究方法即哲學方法和邏輯方法,它適用於一切科學(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等)。二類是適用於各門自然科學的一般研究方法,例如觀察、實驗(試驗)、模擬、數學等方法(廣義的觀察、實驗和數學等方法,研究社會科學也需要)。三類是適用於某一門或幾門自然科學的特殊研究方法,例如在生物學研究中運用解剖法研究生物的構造和功能的關係。根據人類認識過程的發展順序和深度不同,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又可以劃分爲兩種類型。一類是通過科學觀察、實驗、模擬、調查獲取感性經驗材料的基本方法——經驗方法。二類是通過對科學技術研究資料的加工得出科學結論的基本方法——理論方法。例如 科學抽象法、各種邏輯方法、想象和靈感、數學方法、科學假說等等。由此可見,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具有多層次性,且在每個層次裏,經驗法和理論法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例如在許多基礎科學理論研究中,研究者將研究工具、儀器設備作用於研究對象從而獲得第一手事實材料,在這一階段研究者使用觀察實驗和模擬等方法。然後研究者運用經驗方法進一步將事實材料進行加工和整理。再次研究者把通過經驗方法加工獲得的事實材料,通過科學抽象,使用數學、邏輯、模型、歸納、演繹、假說、等方法上升爲科學理論,這個階段所使用的方法即爲理論方法。因此可以看出自然科學研究方法是呈立體網絡狀結構。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包括三大領域——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本身、與之相關的統計方法以及計算機統計軟件的應用(如 SPSS)。社會科學的研究目的有探索、描述、解釋和評價四種。科學家在進行探索性研究時,往往採用定性的方法。問卷調查、實地研究、內容分析等在描述性研究中較爲普遍使用。解釋性研究常常需要運用相關性分 析、線性迴歸等方法進行。而評價研究則較多的採用實驗研究和比較研究。可見,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結構是平面化的。

社會科學在研究過程中雖離不開理論思維方法,但更多運用的則是感性認識的方法。社會科學試圖說明個人和羣體的動機和行爲,以及社會制度對它們的影響等複雜現象。這些現象往往不能在人爲控制的條件下直接觀察到或者加以量化,而更多的是依賴於人們的感性認識。因此,社會科學的研究呈現出大體上以感性方法爲主,理論方法爲輔的平面結構狀態。

(三)研究方法的特性不同

1、剛性與彈性

自然科學較爲關注數據,它總是在受控的條件下收集數據,並把數據作爲檢驗理論的一種方法。其研究結果具有很強的可檢驗性。在同等的條件下,運用適當的方法,得出的結論大體上是一致的,研究結果的可信度很高。這是因爲,不同的研究者在運用同一種自然科學研究方法時要求嚴格遵循方法本身所給出的規則,也就是說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剛性。

而社會科學的很多研究,儘管在同等條件下,運用同樣的方法,得出的結論並不是唯一的。例如,兩個研究者在同一時間運用同樣的方法——比較法對相同的兩個社會羣體的文化心理進行比較研究,得出來的結果卻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就在於研究者在比較對象時,待入了不少主觀選擇性,所觀察和比較到的結果自然不一樣。可見,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彈性。

2、精確性與價值性

自然科學的研究強調在同樣條件下運用同一方法的可檢驗性,也就是說自然科學研究方法更具有精確性。其研究結果依賴於實證數據的支撐。例如,在經典數學中,科學家用微積分方程將力學、熱力學、電磁學等等的基本規律一一地表示出來,然後運用這些微積分方程去解決問題。自然科學研究方法之所以具有精確性,是由於它本身的研究對象和目的決定的。在對自然現象的性質和運動規律的描述中,往往描述的是量的關係。事物的量雖然常常以變化的形態出現,但這種處於變化形態的量,在每個確定的條件下,也是有確定的值的。即使是數學中的概率與統計規律,其量的變化也是有規律的。

與自然科學不同,在社會科學研究中,人們的價值觀對研究目標、研究工具、研究路徑的選擇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研究者在探索中滲透着個人的價值觀,在數據中參雜着個人意願。例如,爲了考察城市居民對外來流動人口的接受性程度,我們可以採取問卷調查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首先問卷的設計就會因人而異。由於研究者對這個題目的主觀感受不同,所以所設計的題目的側重點和考察點就會有很大差異。有的從鄰里關係的角度來考察,有的從城市居民對外來人口的評價來考察。其次,訪談中,即使訪談的提綱一樣,調查者在記錄被訪者的回答時,也會因爲個人價值的差異而使得記錄的側重點完全不同。調查很容易被個人情感所驅使,對受訪者產生同情、憐憫等心理。雖然社會科學研究一再強調價值中立,但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的價值性不可能完全的消除。

二、自然科學方法與社會科學方法的相互借鑑

(一) 社會科學能否借鑑自然科學方法

在關於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研究和探討中,一個長期有爭論的問題,就是怎樣看待自然科學方法應用於社會科學研究的意義和可能性。對於這個問題,看法始終有很大的分歧,有三種不同的主張:一派認爲社會科學應逐漸轉變爲實證科學,必須努力運用自然科學方法;另一派則認爲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有根本的區別,所以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原則上不適用於社會科學;還有一派採取比較折衷的態度,認爲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對於社會科學研究是有參考價值的,應該具體探究和嘗試怎樣在社會科學研究中適度地引進某些自然科學方法或某些方法的原則和精神,以改善社會科學原有的研究方法。筆者是持第三種意見的。

如前所述,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有根本區別的,如果不顧這種根本區別,一心只想把自然科學方法生搬硬套到社會科學研究中,那麼除了碰壁外是不會有所收穫的。但是,如果一味強調這種區別,以致社會科學研究者對自然科學方法採取不屑一顧的輕蔑態度,那就是自絕人類在認識自然方面的寶貴經驗,也是不利於社會科學的發展的。

在社會科學諸學科中經濟學是最早運用數學方法的,而且隨着數學的發展不斷選用新的數學工具,類似於自然科學,也用數學方法建立起各種經濟模型。儘管經濟學中的許多數學模型被認爲是不成功的,但是經濟學的數學化趨勢已不可阻擋。特別是近些年來得助於電子計算機的運用,使經濟學理論及其數學模型通過電子計算機的測算比較,更容易接受實踐的檢驗。幾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獎給了經濟計量學的學者,也說明數學方法在經濟學研究中的成效。

有些學者提出了這樣一種看法或預言:物理學中所發現的“混沌”現象與社會經濟活動比較相似,可以期望從這裏找到兩者共同的或類似的規律性。還有學者把物理學中非線性動力學方法滲入經濟學,產生了一個新的經濟學分支—— “非線性經濟理論”,或稱“混沌經濟 學” ( Chaos Economics)。[5]

研究社會與研究自然一樣,都要求觀察的客觀性,以便從特殊中概括出普遍性的東西。對於自然現象,可以製造和運用各種精密的儀器;而對於社會現象,最主要的觀察工具就是人自身。每個人必然帶着自己的立場、觀點和價值取向,其思維方式也不可能擺脫個人的性格、作風特色。因此,作爲觀察者,必須學會自覺地“調整焦距”,不斷調整自己的觀點、推理和結論。同時,作爲研究者,也可借鑑和採用像物理學中相對論的研究方法那樣,對於在立場和取向上,持有各不相同的“參考系” 的觀察家們所作的對於同一社會現象的各種不同的描述和解釋,都聯繫起來加以比較、分析和綜合,以取得比較接近或符合客觀實際的認識。

總之,怎樣把自然科學中所積累的認識經驗和方法,有選擇地、恰當地結合到某些社會問題的研究方法中,以有助於推進社會科學的發展,這是一個正在探索中的很有意義的科學研究課題。

(二) 自然科學能否借鑑社會科學方法

人們常問社會科學能借鑑自然科學方法嗎?卻很少反過來問:自然科學能借鑑社會科學方法嗎?甚至有人以爲社會研究方法對於自然科學來說,彷彿沒有什麼可以借鑑的。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事實上,自然科學曾經借鑑和引入過社會研究的方法,今後也應該重視社會科學方法,並從中得到借鑑和啓示。無視和拒絕人們在認識社會方面的寶貴經驗,也是不利於自然科學的發展的。

歷史上最突出的一個例子就是概率統計方法是從社會問題的研究中發展起來的,而後才被應用到自然科學中。拉普拉斯對於牛頓力學的發展做出過重大的貢獻,曾被尊稱爲“法國的牛頓”。在科學思想史上,他是著名的決定論的代表人物,然而他同時又是概率論這一研究隨機現象學科的奠基人之一。他所撰著的《概率的解析理論》一書,與他的名著《天體力學》,同樣都是科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傳世之作。作爲一位大科學家,他既有興趣研究自然,也有興趣研究社會,概率論就是他從諸種社會問題研究中總結出來的數學方法和理 論。1795年他曾作過一次關於概率問題的演講,以後發展成爲一篇很長的關於概率的哲學論文,他希望這篇論文能引起哲學家的注意,並想把他們的注意力引向概率這個十分值得思考的課題。

1814年,拉普拉斯把這篇關於概率的哲學論文作爲《概率的解析理論》第二版的序言。 正是在這篇論文中,他表達了堅定的決定論思想,深信自然界的一切事件,都像太陽系的運動那樣必然和確定,可以在給定的條件下預見未來應該發生的結果。同時,也正是在這篇論文中,他明確地指出:生活中的那些最重要的問題絕大部分正是概率問題,並且認爲起源於機會遊戲的概率論,將會成爲人類知識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他把概率方法成功地應用於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諸如選舉運動、法庭判決、人口人壽統計、生死婚嫁統計、保險事業等等。可以看出,在拉普拉斯的心目中,自然現象是服從決定論的,而社會生活則是遵循概率統計規律的。

概率統計方法在自然科學中的應用,起初只是用於處理實驗誤差。直到19世紀後期,才由物理學家把這一方法引入氣體分子運動的研究中,導致了統計力學的建立。 20世紀以後,人們逐漸認識到大量自然現象也是隨機的、不確定的,使概率統計方法在自然科學中日益得到廣泛應用。

和過去相比,現在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呈現出越來越複雜的趨勢 ,已經邁入“向複雜性進軍”的時代。 然而社會系統要比任何複雜的自然系統都更復雜,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科學從它誕生時起就在“向複雜性進軍”了。對於研究複雜問題而言,社會科學所積累的經驗比自然科學更爲豐富,這一事實是不容否認的。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 弗裏德曼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擔任設立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統計研究小組的副主任 ,這個小組的研究工作都是與軍事問題聯繫在一起的。 後來他回憶那一時期的工作時說:“經濟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統計學家、數學家都在同一目的的壓力下互相合作,對我們的作戰 部隊做出貢獻。……令人驚訝的是,在戰時行爲研究中,社會科學家被證明是極其有用的;實際上,一般比自然科學家更爲有用。原因很簡單:社會科學家習慣於使用模糊的數據進行工作,而戰時行爲的數據肯定是屬於這種類型的。自然科學家習慣於處理仔細控制的實驗數據,而對於如何處理戰時出現的那種模糊類型的數據卻經常感到手足無措。”[6]弗裏德曼的這一親身體會說明了一些社會科學傢俱有處理模糊數據的寶貴經驗,科學家們怎能不借鑑這種寶貴經驗,並注意發揮其作用呢?

三、結束語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在研究方法上存在明顯差異。自然科學以實驗方法作爲主要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方法具有多層次性、剛性和精確性,呈現立體網絡狀結構。社會科學以調查研究方法爲主要研究手段,其研究方法具有平面化、彈性、價值性的特徵,呈現平面結構研究狀態。在二者的研究中,我們需要採用正確的研究方法,才能正確的描述研究對象,得出正確的結論。同時,21世紀的科學發展潮流,呈現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正在從各個層面各種角度進行着廣泛的交叉和綜合。在科學方法的創新中自然科學方法和社會科學方法不但要相互借鑑,還要進一步走向相互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