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生心理成長的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心理成長的論文【精品多篇】

學生心理教育論文 篇一

題目:加強心理教育,促進大學生理性愛國

[摘要]大學生作爲社會中的優秀羣體,應該樹立理性愛國情懷和進行理性愛國實踐,這就需要加強大學生理性愛國教育。大學生理性愛國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對各個方面都有着積極的意義。要採取各種合情合理、行之有效的舉措來推動大學生理性愛國教育,促使廣大大學生進一步地樹立和加強理性愛國理念,積極地進行理性愛國實踐。心理活動能夠影響大學生的知、情、意、行。因此,要加強大學生心理教育,充分發揮心理教育的積極意義,推動大學生理性愛國教育,樹立並加強理性愛國理念,積極地進行理性愛國實踐。

無論是革命時期還是建設時期,大學生都爲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這個羣體的愛國情懷和愛國實踐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認可。

當代,大學生依然以其熱烈的愛國情懷和積極的愛國實踐爲國家做出貢獻,爲全國人民所稱道。

大學生應該在各個方面努力地提高自我,這樣才能更好地抒發愛國情懷和進行愛國實踐。

當代大學生總體上擁有正確科學的價值觀念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並積極地進行正確的實踐活動,如大學生擁有堅定的愛國情懷並積極地進行愛國實踐。

然而,由於種種的原因,大學生在整體方面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如不理性的思維和不理性的行動,這在大學生愛國情懷和愛國實踐方面有所體現,其影響是負面甚至是惡劣的,不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甚至對家庭、學校、社會和國家都是有害的。

因此,必須加強大學生理性愛國教育,促進大學生樹立理性的愛國理念和理性地進行愛國實踐。

應當加強大學生理性愛國教育方面的研究,採取各種合情合理、積極有效的舉措來開展此項教育,努力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

無論是對於單個個人還是社會羣體,心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爲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思維方式和行爲習慣,影響着大學生的成長成才。

所以,心理研究和心理輔導的意義是顯着的。

大學生的心理方面及其教育是非常重要且應該得到高度關注。

大學生的精神面貌和實際行動都與自己的心理有很大關係,應該加強大學生心理方面及其該方面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努力爭取良好的教育成效,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大學生擁有熱烈的愛國情懷和積極地進行愛國實踐,同時也有不理性的思維和行爲存在,這些都與大學生的心理密切關係。

因此,在大學生理性愛國教育方面和其他方面的教育中,要注重運用心理輔導。

一、加強心理輔導,深化大學生理性愛國認識

(一)理性愛國是一種認識。

理性愛國教育可以推動理性愛國認識過程,從而形成理性愛國認識。

大學生乃至全國人民都應該並且必須熱愛國家,從思想上樹立愛國情懷,從行動上進行愛國實踐。

任何事情都不能是盲目的,愛國同樣如此,愛國必須理性。

大學生乃至全國人民都必須理性地愛國,擁有理性的愛國理念和進行理性愛國的實踐。

對理性愛國有正確的認識是擁有理性愛國理念和進行理性愛國實踐的重要基礎。

(二)理性愛國是一種傳統。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具有熱愛祖國的傳統,一代代無數的中華兒女堅定地秉承這一傳統,積極努力地爲國奮鬥,幾千年來,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在漫長的古代社會,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在祖國的護佑下,繁衍生息,辛勤勞作。

無數飽含愛國熱情的先民們頑強不息地在中華熱土上戰鬥和耕耘,保衛和建設着祖國,創造了數不清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讓祖國以傲人的雄姿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進入近代以後,祖國遭遇了重大的磨難,無數秉承愛國傳統的仁人志士和全國人民前仆後繼地爲國抗爭、爲國奮鬥,譜寫了壯麗的愛國史詩。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贏得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經過多年的建設,全國取得了巨大成就,舉國驕傲,全世界讚歎。

學習中國的近代史和現代史可以知道,革命的勝利和建設的成就都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將愛國熱情轉化爲愛國實踐,通過實際的行動取得的,走向美好的未來也需要實實在在的努力。

(三)要通過合情合理、實實在在的行動表達愛國之情,爲國家做出貢獻。

歷史和現實教育了人們,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愛國情感和行動必須理性而不能盲目,絕不能違背道德和觸犯法律。

歷史和現實也教育了人們,個人與祖國是密切的整體,任何人都不應該並且不能夠脫離自己的祖國,“祖國是個人賴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礎。”

同時,無論從國家宏觀方面還是個人的切身感受,無數的人都深刻地感受到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密不可分的關係。

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並且必須具有堅定和強烈的愛國情懷,並且將這種情懷付諸實踐,以實際的行動爲國家做出貢獻。

不理性的、盲目的、甚至是觸犯法律的思維和行動不僅不能爲國家做出貢獻,甚至會給國家帶來極其惡劣的影響和後果。

愛國必須理性,愛國不能盲目和不理性,不能違背道德和觸犯法律。

(四)要注重大學生心理的重要性,要注重運用心理教育。

在進行大學生理性愛國心理教育中,首先要使廣大大學生從內心中對愛國的本質有深刻的認識,對理性愛國有深刻的認識。

要採取各種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強心理輔導,促進大學生理性愛國。

要重視教師的作用,大學生心理教師和輔導員等教育工作者要進一步地注重在理性愛國教育中加強心理教育,促使大學生從內心深處深刻地認識到理性愛國的意義。

高校除了要加強專門的心理教育外,還要將心理教育融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課教育、實踐教育和校園文化等工作中,將理性愛國教育和心理教育結合起來,如在時事政策課上,通過祖國的建設成就和祖國人民爲祖國付出的實實在在的努力教育大學生從內心深處更好地認識理性愛國。

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成長有重要的意義,如校園文化深刻地影響着大學生的心理,要注重通過校園文化進行理性愛國教育。

當代是網絡技術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網絡深刻地影響着無數人的各個方面,大學生更是如此,作爲年輕一代,這個羣體對網絡等先進事物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和熱情,在積極、熱情和合理地運用這些事物,各個方面受到了積極地、深刻地受着影響,比如心理方面,要運用網絡等先進事物對大學生進行理性愛國教育,這樣,可以更好地讓大學生從內心深處認識理性愛國。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有效的措施值得去挖掘和應用。

將理性愛國教育和心理教育結合有重要意義,需要注重對其進行研究,採取各種有效地措施予以強化。

二、加強心理輔導,強化大學生理性愛國情感

(一)人具有強烈的情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是情感的一種崇高的表現。

無數的人都要在祖國的承載和護佑下成長、成才和實現人生價值,每一個人的一生之中,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祖國的影響、愛護和恩惠,在長期的歲月中,絕大多數的人們會樹立對祖國的深厚感情,並將這種情感付諸實踐,爲國家做出貢獻。

愛國情感影響和推動着愛國的具體行動,而愛國的具體行動又能將愛國情感很好地表現出來。

必須明白,這種情感不能盲目,必須理性,理性的愛國情感才符合愛國情感的本質。

愛國之情和愛國實踐是一體的,擁有了堅定和熱烈的愛國之情也能更好地投入到愛國實踐當中,因此,愛國情感必須是真正的符合本質的愛國情感,這種情感必須理性,而不能盲目。

只有擁有了理性愛國情感,才能正在地做到熱愛祖國和祖國的各個方面。

在大學生理性愛國教育中,要注重理性愛國情感的培育,要讓廣大大學生從內心深處明白愛國情感應該是理性的,樹立理性愛國情感。

(二)注重心理教育,努力使廣大大學生從心靈深處樹立起理性愛國情感。

從心理角度來看,情感屬於心理過程。

當前,我國大學生總體上擁有堅定強烈、正確合理的愛國情感,並將這種情感表現在合情合理的具體實踐當中去,爲國家做出了貢獻。

然而,必須看到,大學生情感也存在着不穩定、波動大和反差大的現象,極易產生不理性的思維和行動,甚至可能造成嚴重惡劣的後果。

在理性愛國情感教育上,要根據大學生情感方面的具體實際而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從而使得大學生樹立理性愛國情感,帶動大學生在各個方面樹立理性情感。

比如,高校應該充分運用校園文化來教育廣大大學生樹立理性愛國情感,因爲“校園文化是大學生進行思想交流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

高校應該進行關愛教育,教育、鼓勵和組織大學以實際行動對有困難的人羣施以援手,因爲,熱愛同胞是熱愛祖國的重要表現。

高校應該重點進行集體教育,教育大學生融入自己所屬的集體和熱愛自己所屬的集體,因爲國家是由無數個人和無數集體組成,熱愛集體是熱愛祖國的一種具體表現。

充分運用視頻教學,因爲視頻教學可以很好地讓大學生感知祖國的歷程和成就,比如,歷史題材的紀錄片和影視劇。

大學生理性愛國情感教育有還有很多教學方法,應該去研究、挖掘和運用。

三、加強心理輔導,堅定大學生理性愛國信念

(一)在心理過程中,愛國認識和愛國情感最終會升華爲堅定強烈的。愛國信念。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具有堅定愛國信念的民族,歷史和現實證明了這一點,並且將在未來更好地得到驗證。

愛國信念應該是堅定的、強烈的和持之以恆的,對於每一個人來說,無論個人是什麼境遇,無論國家在什麼時期,愛國信念不能改變、不能區別、不能差異。

愛國信念是我國自古以來重要的民族氣節之一,在此信念的持久的支撐下、在此信念的強烈的感召下,自古以來一代代的中華兒女前仆後繼地爲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而奮鬥,取得了歷史上彪炳千古,現實中世人讚歎的成就,並且將在光明的大路上走向未來,取得更大的輝煌。

(二)愛國信念應該從思維心理中樹立,並在具體實踐中踐行,真正地爲國做出貢獻。

強烈堅定的愛國信念應該表現在實實在在地爲國家做貢獻的過程中,而不能盲目,盲目的思維心理和具體行動不僅不能真正地爲國家做出貢獻,還會給國家帶來危害。

因此,正確的,真正的愛國信念應該是理性的,應該思索如何真正地、實實在在地報效祖國,積極地付諸實踐,而不能意氣用事,要抵制不理性的思維和行動。

樹立愛國信念的過程和踐行愛國信念的過程中,不能脫離理性,而是應該和理性結合起來,明白理性愛國是一種信念。

(三)要採取各種合理有效地措施來進行大學生理性愛國信念教育,使得大學生從心理上樹立理性愛國信念。

在高校教育中,要大力宣傳歷史和現代愛國模範,用他們的事蹟、信念感染大學生的心靈,從而樹立堅定的理性愛國信念。

理性愛國信念教育,應該多多運用實踐教育的方式,因爲實踐對信念的樹立有積極的影響,比如,通過大學生實習課程和社會活動,讓大學生通過實實在在的,具有有意義的實踐來進一步地明白愛國就應該實實在在地、合情合理地爲國家做出貢獻。

高校要及時進行時事教育,讓大學生緊跟時事,大學生自己也要緊跟時事,及時地瞭解國家的大事,比如建設成就,這樣,可以促進大學生進一步地樹立理性愛國信念。

要重視網絡積極的教育作用,“應當充分利用網絡帶來的新的機遇,重視和運用網絡技術,接受網絡,利用網絡,化被動爲主動,提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

先進網絡積極地影響着世界的方方面面,在大學生理性愛國信念教育中,要充分的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

四、加強心理輔導,塑造大學生理性愛國人格

(一)人格是一種重要的心理現象,通過心理過程表現出來。

每一個人都應該並且必須樹立正確和高尚的人格。

愛國就是一種高尚的人格,從古至今,無數中國人民以其愛國人格深深地感動着後世,如文天祥寧死不降,梅蘭芳蓄鬚明志。

新時期,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秉承愛國主義精神,積極奮鬥,努力地保衛和建設着祖國,取得了無數的勝利,創造了無數的輝煌,令世人所讚歎。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通向未來的前進道路上,中國人民將持續不斷地積極抒發愛國情感,努力進行愛國實踐,爲祖國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奮鬥。

無論是革命時期還是建設時期,無論是和平年代還是戰爭年代,無論是國家當年處於生死存亡而抗爭的年代還是今天舉國上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而奮鬥的輝煌時期,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中國人民都秉承愛國主義精神,努力地爲國奮鬥。

這是中國人民愛國人格的強大體現。

從歷史和現實中可以看到,愛國應該是合情合理地、實實在在地爲國家做出貢獻,而不能盲目。

行動和情感密不可分,因此,愛國情感和奇怪行動都必須理性。

理性愛國纔是真正的愛國,因此,理性愛國是一種高尚的人格。

(二)大學生是優秀的羣體,對國家有重要意義,必須重視大學生的教育工作,促使大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大學生必須樹立高尚的人格,愛國人格就是一種重要的人格。

愛國必須理性,理性愛國是一種高尚的人格。

人格屬於心理範疇,在大學生理性愛國人格培育過程中,要重視心理輔導。

要積極地採用各種合理措施加強大學生理性愛國人格培育。

高校是大學生重要的生活、學習和成長的場所,對大學生有重要意義,要重視高校在大學生理性愛國人格培育中的作用。

比如,要注重校園文化對大學生人格培養的積極作用。

要重視人格影響來促進大學生人格培養。

要充分發揮心理課程在大學生人格培養中的作用。

要將人格培養融入到大學生課堂教學當中,因爲“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課堂不僅是傳授知識的殿堂,也是人格教育的主陣地。”

要重視紀律對大學生人格培養的作用,同時教育大學生要自律。

大學生人格培養是一個重要的工作,要認真挖掘、研究和運用合理的教育方法,比如心理輔導方法。

結語大學生理性愛國教育是一項重要的教育工作,對大學生羣體和整個國家都有重要意義,要認真開展。

大學生的心理對大學生非常重要,必須予以重視,要注重心理輔導。

大學生理性愛國與大學生的心理有密切聯繫,因此,要將大學生理性愛國教育和心理教育密切地結合在一起,相互促進。

大學生心理實踐課論文 篇二

大學生心理實踐課論文推薦

摘 要:積極心理學提倡關注人性積極的一面,作爲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積極情緒,它與人格之間緊密相連且相互促進。本文試圖以積極心理學爲視角來探討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含義及其塑造途徑。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 大學生 健康人格

歷史發展到今天,現代化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社會生產力、極其豐富的物質福利和豐富多彩的人類文化,但同時尋求健康的人格是人類共同的願望,健康人格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成爲人格研究的主流,影響甚廣。培養大學生的健康人格觀,也成爲各級教育部門領導和教師的共同追究。

一、積極心理學與健康人格觀的基本含義

(一)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指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1]。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學家用一種更加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等。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研究的一種新型的模式,當然它是相對於消極心理學而言的。所謂的消極心理學主要是以人類心理問題、心理疾病診斷與治療爲中心的,如在過去一個世紀的心理學研究中,我們所熟悉的詞彙是病態、幻覺、焦慮、狂躁等,而很少涉及到健康、勇氣和愛。似乎大多數心理學家的任務是理解和解釋人類的消極情緒和行爲[2]。這種以消極取向的心理學模式,缺乏對人類積極品質的研究與探討,由此造成心理學知識體系上的巨大“空檔”,限制了心理學的發展與應用。在這種背景之下,積極心理學呼籲:心理學應該轉換爲研究人類優點的新型科學,必須實現從消極心理學到積極心理學模式的轉換,研究人類的積極品質,關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二)健康人格觀

確定健康人格的個性模式,是心理學家曾爲之不懈努力的工作。心理學家曾對心理健康的榜樣人物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模式。其中主要有奧爾波特的“成熟的人”模式、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的人”模式、羅傑斯的“充分起作用的人”模式、弗洛姆的“創造性的'人”模式、弗蘭克的“超越自我的人”模式以及皮爾斯的“此時此地的人”模式。

儘管這六種有關健康人格的觀點對充分發揮潛力的健康人格的描繪雖不完全一樣,但總的說來,它們對健康人格的模式是相近的。比較一致的觀點是:

1. 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意識地控制他們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爲習慣,把握自己的生命,而不被意外的、不能控制的、無意識的力量所驅使。

2. 心理健康的人瞭解他們自己的實際情況。他們能意識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而且一般說來,他們是容忍並認可它們的。他們並不着意僞裝自己。儘管他們能夠扮演社會的角色,以適應別人或情境的需要,但是,他們並不把這些角色同他們的真實自我混淆起來。

3. 心理健康的人堅定地立足於現在。心理健康的人並不生活在過去之中。他們能較快地擺脫失敗和衝突的陰影,堅定地面向未來和立足於現實。不少理論家強調朝向未來的目的對於健康人格的重要性,但他們並沒有慫恿我們用未來代替現在。

4. 心理健康的人強調增加緊張而不是降低緊張的重要性。增加緊張是通過接觸日益增多的感覺和形象的方式進行的。心理健康的人並不渴望安靜和穩定,而是渴望生活的挑戰和刺激,渴望新的目標和新的經驗。

5. 心理健康的人能給予愛也能接受愛。把自己奉獻給工作,並樂於承擔義務,關心他人。他們的情緒生活成熟健全,能耐受挫折和失敗,經常保持愉快的體驗,他們的生活充滿了活力和幸福。

6. 心理健康的人有獨處和自主的需要。他們不依賴於別人來求得安全感與滿足,他們依賴的是自己。他們需要有獨處的時機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他們對自然和社會環境的看法有相對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而不過分考慮他人的意願,因此對待嚴重的打擊、挫折顯示出相對的鎮靜態度。

7. 心理健康者的人際關係積極穩妥,他們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既承認自己,又尊重別人,能體諒他人的痛苦,並用各種辦法來幫助他人,具有同人類共禍福的意識。

二、大學生健康人格塑造

(一)積極情緒與健康人格

積極情緒可以對人格進行滲透,通過諸如大學生健康的歸因方式、正確的應激與心理防禦系統、良好的人際關係、獲得較多的社會支持,以及通過中樞神經結構和功能的改變等一些特定途徑與方式形成大學生健康的人格,減少和消除消極情緒的負面影響,使大學生處在健康、幸福和快樂的主觀感受之中[3]。在培養大學生人格健全、身心全面發展的過程中,積極情緒的培養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可見,具有積極情緒的大學生,在遇到負性的生活事件時能夠在主觀上正確地認識、客觀地評價,在行爲上能積極應對。這些良好的心態和積極的行爲特徵會形成周圍同學和老師對其積極的評價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從客觀上獲得更多的心理支持。同時,這些良好的心態和積極健康的行爲特徵久而久之就會逐步穩定下來構成大學生積極而健康的人格。

(二)積極自我認知與健康人格

積極的自我認知是建立在對現實自我全面客觀認識基礎上的一種積極態度。由於認知能力發展水平的的限制,大學生對自己的認識評價往往比較片面和易走極端。如果對自己的評價過低看不到自己的優點、誇大自己的缺點,則很產生自卑感;如果對自己的評價過高,便容易使大學生眼高手低、目中無人、產生驕傲自大情緒。驕傲、自卑都是不良的自我認知,對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危害極大,所以要引導大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認知,構建健康人格。

(三)積極行爲方式與健康人格

心理學研究表明,能動地適應與改造現實環境的積極行爲方式是人格健全的標準之一。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學生在困難面前,會在接受事實的基礎上採取積極行爲方式去消除不利因素,促使事物向積極方面轉化。尤其是鍛鍊大學生在有矛盾衝突或者有問題需要解決時的適應能力、獨斷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耐受力,形成健康人格,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顯得十分重要。

(四)積極的社會支持與健康人格

社會支持是指個體發展所依託的社會關係系統。研究表明,人際關係所提供積極的社會支持可以幫助個體緩解壓力,包括調節不良情緒、分擔責任、提供建議、傳授技巧和提供物質幫助等。對大學生個體而言,朋友不僅能夠支持個體的自我價值感,提供愛、關懷以及披露內心世界和宣泄的機會,而且能夠使青年獲得感情上的安慰和支持,爲社交能力的提高提供基礎。大學生健康人格形成過程中,培養大學生有意識的體驗並從現存生活中挖掘社會支持資源的能力,是構築大學生健康人格系統的重要環節。如在大學生教學中應包含如何體驗社會支持、如何支持他人、如何獲取他人支持等內容的訓練科目,通過訓練讓大學生學會構築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能夠增強自信,進而更好地塑造健康人格。

參考文獻:

[1]苗元江,餘嘉元。積極心理學:理念與行動[J].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

[2]張倩,鄭涌。美國積極心理學介評[J].心理學探新,2003,(3):6-10.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2003,(3):321-327.

[4]Sheldon M, 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 56(3):216-217.

[5]任俊,葉浩生。積極人格:人格心理學研究的新取向。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4(4):120-126.

加強大學生心理教育淺論論文 篇三

加強大學生心理教育淺論論文

隨着社會發展的多元化、複雜化,大學生的思想狀況也日趨複雜,心理負擔日益加重,心理問題層出不窮。然而由於目前教育模式的陳舊,高校重智育發展輕德育培養,重專業知識傳授輕人文精神薰陶,如何讓大學生‘精神成人”,如何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己刻不容緩。

一、加強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1.大學生的心理現狀及表現大學生的心理正處在成長期,還未達到“完全成人化”,正處於所謂心理上的“斷奶期”。其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未成熟容易產生矛盾和衝突,如理想與現實、理智與感情等方面的矛盾。再加上個體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社會、學校、家庭、個人綜合素質等等)所以在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和沉重的學業負擔、家庭經濟負擔等因素的影響下,許多學生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進而表現出種種不良的行爲,如自閉、自戀、早戀、同性戀、自殺、神經衰弱、學習困難、無法適應學校生活甚至罹患精神病等。據有關部門統計的資料顯示,80年代中期,我國有23.25%的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到90年代便上升到25%,近年來己達到30%。大學生因心理問題休學、退學屢見不鮮自殺、兇殺等暴力、事件時有發生。

在這些有心理問題的人羣中,有的是顯性的,能被老師、同學及時發現;有的是隱性的,不易被察覺,只有觸及其心靈深處才能發現。有的是“內向”型,這類人羣大都經歷過一個漫長而又痛苦的心理煎熬過程,自己難以走出心中的陰影,不過對其他人基本沒有傷害;有的是“外向”型的,在外界因素的誘發作用下,這類人會將自己心中壓抑着的“巨大能量”以爆發方式向外釋放,對周圍的人有着極大的危害。

2.加強大學生心理教育勢在必行

心理教育是指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和心理疾病預防的教育。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影響及有效的教育引導,而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助於防止心理疾病的產生和發展,二者互相聯繫。

(1)加強大學生心理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在大學生中開展心理教育,不僅關係到高等教育能否培養出身心健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型人才,而且關係到能否真正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關係到全民整體素質的提高以及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更趨全面,不僅要具有堅定的政治方向、較高的學識水平,還要有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良好心理素質。這些都使得大學生所面臨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及個人發展方向等問題更加複雜化、多樣化壓力不斷加大,由此引發的心理問題逐年増多。

(2)加強大學生心理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身心素質是人才素質中的基礎,高素質人才必須有堅強的心理素質作保證。高校教育者要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大學生個性發展,加強其心理健康教育與培訓,使其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具有良好的自控與自我調節能力以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這是大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3)加強大學生心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人的思想意識形成過程與人的心理過程密切相關,並與人的個性心理和內在傾向密切關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僅要關注學生思想意識層面上的問題,更要關注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和文化素質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學生的心理爲切入點,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心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重視學生的情感、意志、興趣、需要、動機、信念及能力、氣質、性格的培養。因此,要提高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就必須關注大學生心理變化,掌握學生的心理規律。

二、加強大學生心理教育在高校面臨的問題

我國的心理教育相對西方國家而言,起步比較晚,還存在很多問題。

1.高校心理教育研究機構不完善

我國高校開展心理諮詢以及各種形式的心理教育,目前尚處於探索階段,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儘管根據國家教育部的要求,每個高校均設立了心理諮詢中心,但學校依然偏重專業知識的傳授,輕視心理健康的教育。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教育時缺乏明確的目標和系統的內容,也缺乏必要的時間保證和研究檢測手段。大多數心理諮詢中心形同虛設,校內電話諮詢不能讓學生隨時聯繫,校園網上不能互動交流,直接面談的機會更少,不能讓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得到及時的諮詢和治療。所以,必須完善高校心理教育研究機構,不但對大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教育,而且對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開展有效的研究,力求解決問題。

2.從業人員不規範

心理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強的工作,它不僅要求教師掌握系統的'心理學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而且對教師的整體素質,包括個人的道德品質、職業責任感、知識面、生活經驗等都有較高的要求。目前我國很多高校裏從事心理教育的工作者絕大多數爲非專業人員,容易使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混同,失去心理教育的意義和作用。對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中所測出的統計結果有時分析不當,問題解決不力。

3.心理教育內容偏窄,目標單一

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是以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和提高心理素質爲目的的教育活動,但在很多高校中,往往以心理健康教育代替心理教育,心理素質教育被忽略了,使得心理教育不能發揮其全部的作用。心理教育過程中,往往出現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重診治,輕教育。在相當多的高校裏把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等同於心理教育,只考慮籌建心理諮詢室,面對學生開展心理諮詢而不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二是對象只是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不是全體學生,違背了教育的全體性原則,沒認識到預防重於治療。

三、加強大學生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面對大學生心理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高校教育者必須探索加強大學生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1.高度重視,加大投入

加強新世紀大學生心理教育,必須提高對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切實抓好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基礎建設工作。首先,加強對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視和領導。各級領導要充分重視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充分認識大學生心理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措施,是關係到學生切身的重大利益。要把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體制,爲大學生心理教育提供必要的條件,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其次,加大心理教育的投入,經費上的保障是心理教育能否真正落實的關鍵。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日常教育、課堂教育、心理問題調查、心理諮詢、危機干預、科學研究等諸多方面,需要人、財、物和工作場所等方面的保障。再次,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要配備專職心理教育工作人員,並通過專、兼、聘等多種形式,建立一支專兼結合、優勢互補、相對穩定的心理教育工作隊伍。

2.建立一整套管理體制

惡性案件往往具有隱蔽性和突發性,預防和發現有一定難度。因此要減少甚至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必須有一整套具備前瞻性、預防性和可操作性的周密而完善的綜合管理體制。

(1)建立教育機制

高校應針對大學生在校的不同時期心理反應變化的不同特點,至少在每一學年開設一定學時的心理輔導課程或講座。所開的課程或講座必須針對學生實際,具有強烈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如新生的入學教育,學習過程中如何對待戀愛、挫折,畢業生的就業心理指導等。通過講座讓學生系統地瞭解心理學的基本知識,譬如心理髮展的規律、特點,青年常見的心理障礙和預防措施等,使學生了解自身,學會自我保健和自我調節,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一旦出現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知道如何有效求助。可以利用宣傳欄、廣播、校園網等多種形式進行心理教育的宣傳和普及。

(2)建立檢查機制

學校心理諮詢機構每年對進校新生的心理狀態、認識、情感、人格特徵等進行全面地測試並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以後定期開展學生心理狀態測試並記錄在案,建立校、系、班級、個人多級的信息流通渠道,通過普查和個體調查,運用學校、老師、同學等各方力量,務求時時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狀態。不僅要讓信息從教育者傳遞到學生中,還要能從學生中得到積極的信息反饋,能和學生進行信息的雙向交流。尤其是在學生寢室,要建立起有效的信息獲取途徑。

(3)建立預警機制

根據教育、檢查掌握的情況,對大學生中的特殊羣體(如貧困生,單親家庭,學習、表現落後生等)、特殊情況(如家庭變故,失戀,身體健康狀況變化等),進行專門的教育引導,把問題解決在初期,把可能引發事故的隱患消解於萌芽狀態。如此,則能把學生、家長、學校、社會的損失減少到最小。

(4)建立應對機制

平時就做好緊急事件的應對預案,有了突發事件,能立即啓動,多方齊動,及時處治,迅速制止事態的進一步擴大、漫延,並妥善做好事件的善後處理工作,儘量減少事件的影響力和損失程度。

3.開展網絡心理教育

互聯網的發展,也爲大學生心理教育提供了新的工具。由於網絡的便利性、保密性,它往往被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所採用。網絡可讓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既保護了自己的隱私,又得到直接的諮詢和幫助,有助於増強心理教育的親和力與說服力。高校在這方面的工作纔剛起步,有待大力發展。

以上種種方法雖不能涉及大學生心理教育的所有方面,但如果實施,對問題的解決無疑是有益的,關鍵在於高校的重視和行動。

心理教育是艱鉅而長期的任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新的心理教育機制,多角度、全方位地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就一定能夠實現。

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論文 篇四

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論文1500字

摘要: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突出,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大學生羣體的心理健康教育關係到國民精神風貌的塑造和國家的強盛。因此,筆者結合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現狀,探究影響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並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以期對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心理問題

隨着社會的迅猛發展和物質世界的日益充裕,人們關心的焦點從傳統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逐步轉向對人的心理世界的關注這個更深的層面上來。尤其是對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都正處於轉型和塑造期的大學生來說,個人角色的轉換、所處環境的變遷、心智成熟度的增加等使得大學生羣體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凸顯出來,也日益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

國家教委近年在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被調查的12.6萬大學生中,近五分之一的大學生存在着各種程度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具體表現在大學生感情脆弱、意志消沉、迷惘困惑、自卑感強、人格喪失、心理承受能力弱、人際交往障礙等方面上。這也是影響當代大學生成長和成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棟樑,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羣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身心健康的大學生羣體不僅關係到國民精神風貌和精神文明建設,更關係到國家的富強。因此,筆者結合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現狀,探究影響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並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以期爲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建議。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突出表現

(一)環境鉅變引起心理不適應

現在大學生多出身於獨身子女羣體,自理能力較差,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一旦脫離原來由家長進行全方位照顧的環境進入到大學,一切生活起居皆要開始自行處理。此時,如果不能很快學會自理和適應集體生活,就會產生自卑、困惑、茫然無措、無助等心理障礙。此外,一部分來自農村的同學,遠離家鄉來到喧囂和繁華的新環境,往往會由於語言、氣候、生活習慣等多方面的不適應,產生恐慌、懼怕心理。

此外,就社交環境來說,大學生來自天南海北,大家齊聚一堂,交際圈子變廣、變複雜,難免會產生各種摩擦,如果不能儘快適應這種變化,心理會容易受到挫傷,感到孤立無援,而且這張心理創傷對人的影響最大,伴隨時間最長,解除的難度也最大。

(二)個性缺陷

基礎教育階段應試教育成爲教育的核心和重點,心理教育往往被人忽視,難免會造成學生心理和個性上的多樣化。大學階段,羣體生活和交際成爲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重點之一。個性的多樣化往往會造成交際和集體生活中的摩擦。有個性孤僻、急躁易怒、斤斤計較、胸懷狹窄、貪戀虛榮等個性缺陷的人在大學生活中比那些個性開朗、內心陽光的人更容易受到各種心理問題的困擾。

(三)自我逃避

當前教育體制的缺陷使得大學生在學校和專業選擇上缺乏自主性,很多學生並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校和專業,這使得他們由於夢想和現實的矛盾對現在的專業學習產生了懈怠和逃避,這不僅嚴重阻礙了學生獨立意識的發展,還使得學生在學習上缺乏長遠的規劃,使得學習和人生失去了方向性和目標性,感情容易變得脆弱,在遇到挫折和失敗時容易不知所措、自暴自棄,長此以往,會對學習和人生產生一種逃避心理。

(四)求職就業問題

高校的迅猛擴招使得大學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大衆化,這也使得大學生就業問題越來越嚴重。由於種種客觀原因造成的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和就業壓力的日益加重,使很多大學生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進而對自我、對人生產生懷疑,變得消極悲觀、怨天尤人。

二、引起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個人心理髮展階段

大學生的心理成長正處在走向成熟但又不完全成熟的時期,是人一生中心理逐步塑造成型的'時期。因此,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常常面臨着理想與現實、理智與情感、獨立與依賴、自尊與自卑等方面的矛盾。這些矛盾如果不及時得到疏導和解決,長久鬱積在心很容易產生各種心理障礙。

(二)社會轉型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政治、社會的全面轉型期,這使得整個社會的意識觀念、價值觀、利益格局等發生重要轉變,人們的行爲習慣和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重要的變化。大學生雖然有自己的判斷力和行爲準則,但是情感上和心智上畢竟並未完全走向成熟,其日益覺醒的民主、科學、公平等一時在面對社會現實尤其是負面現實時往往會產生心理失衡,變得激進或者與世同濁。此外,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人際關係的日益負責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進而滋生負面心理,產生心理障礙。

(三)學校心理教育缺失

應試教育使得學校成爲單純成績、升學率等數字符號的機構,導致了對學生社會認知、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三觀”教育的缺失。這使得一些大學生道德信念缺失、以自我爲中心、“三觀’’不正、抗挫折能力差等。從大學生羣體校園文化塑造來看,當前學校普遍缺乏應對多樣化的大學生文化羣體的準備,使得個體之間的差異性無法通過一個普遍共識的文化平臺來加以交流和疏導,從而加劇了大學生人際交往和集體生活的摩擦。

(四)家庭因素

家庭文化、家庭教育和家庭的和諧、幸福等對學生的心理塑造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可以說,在學校心理教育缺失的現狀下,家庭因素是形成大學生人格和心理的重要因素。如父母的溺愛導致孩子自理能力的缺失和以自我爲中心的人格的形成;家庭的貧困導致學生的高度自卑,家庭不和諧導致學生沒有安全感、感情脆弱等,因此,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視家庭因素的作用。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對策

結合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現狀及其主要成因,筆者從三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一)樹立以人爲本、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

以人爲本、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強調大學生人格的健全和發展,它在注重學生思維、智力、知識、技能等系統性的知識認知學習之外,還注重對學生興趣、情感、信念、決斷、價值觀等心理認知的培育和塑造,切實追求

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協調發展。因此,當前大學生教育要強調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切實關注學生心理,注重做好學生心理問題的疏導工作和心理健康的塑造,切實培育學生的主體意識,傾聽學生心理訴求,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夯實牢固的心理基礎。

(二)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

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是個體化差異明顯的大學生羣體進行和諧、廣泛交流的良好平臺,也是在積極的環境下潛移默化地培育和影響學生心理的重要途徑。豐富多彩、健康積極的校園文化等夠對大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調節、陶冶情操、啓迪思想、提升修養,還能減少人際交往和集體生活中的矛盾和摩擦。因此,當前大學要積極開展豐富多彩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充分發揮校園廣播、校報、學生社團的文化宣傳和塑造的優勢,將校園文化建設和心理健康教育緊密結合起來。

(三)構造全面、多元的心理預防和援助機制

當前大學應當普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諮詢等常設機構,訓練一支由專業心理教師、輔導員和學生幹部組成的心理健康工作隊伍,以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諮詢方面的工作,傾聽學生心理訴求,幫助其分析和解決和心理問題。同時,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對學生普及心理教育,從整體上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隨着時代的發展,大學生心理問題也不斷髮生着變化,爲此,我們還要緊緊抓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個主題,積極、及時的發現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新苗頭、新趨勢、新內容和新形式,真正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個長期工程,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實現新的提升。

大學生心理實踐論文 篇五

大學生心理實踐論文

摘 要:在大學階段,大學生所處的環境都發生着新的變化,難以適應時,就會出現各種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根據其多樣性和階段性的特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應當通過正確突出重點、分段實施等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內容,有利於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關係到大學生個人的成功,也關係到民族的素質。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當代大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其開設目的是爲了保持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大學生的健康人格。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教思政廳[]5號)[1],明確了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模式與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如何科學分析和準確把握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實效性,在本文進行初步探索。

一、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大學階段是人生的重要轉折時期,這一時期,大學生的生理、心理和所處的環境都發生着新的變化,如果大學生對這些新的變化難以適應,就會出現各種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2]。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適應困難。隨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更多的人走進了大學校園,需要面對新的環境。尤其是獨生子女,因他們平時的獨立生活能力較差, 需要更長時間的適應大學生活。其中一部分因不適應新的生活環境而產生了心理問題。

2.學習問題。大學期間,學習往往不再如高中階段那樣得到絕大多數人的重視,目的不明確、動力不足構成了學習問題的主要方面。還有一些學習方法不能及時轉變,面對專業課知識,理解較慢,或者興趣不足,一些學生不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從而導致學習困難併產生考試焦慮心理,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

3.人際交往障礙。大學生普遍認爲大學裏的同學關係沒有中學時融洽,在大學裏難以找到知心朋友;同學關係中功利色彩非常突出,傲慢、自負、虛榮等現象在大學生身上十分明顯。不少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十分緊張,存在孤僻、自閉、憂鬱等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4.失戀導致的心理問題。大學生處於青春期,“愛情”是大學校園裏一個常見而敏感的話題。大學生由於生理上的成熟,使他們渴望與異性交往。但是,由於許多大學生心理的不成熟和對性認識的不科學,加之自我道德規範的失控,從而釀成無法挽回的後果或留下深深的遺憾和傷痛。

失戀後是情緒低落,無心學業,對身邊的一切失去興趣,得過且過,幹什麼都提不起精神。極端的表現是精神呈病態,糾纏對方,甚至由愛生恨,釀成悲劇。

二、有針對性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已有不少學校專門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了有益的探索[3]。但畢竟開設時間較晚,對該課程的研究相對較少。同時對於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設計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針對大學生不同的大學階段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中有針對性地開設課程內容,有利於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大一新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點羣體。大一新生是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高發羣體,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的重要對象。在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構成中,大一新生佔有較大比例。許多學生不適應大學的學習環境,產生了心理困擾,還有一些新生交往能力差,一時難以融入新的集體,就會產生人際交往的心理困擾。

對大一新生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後,掌握了自我調適的基本方法以後,其適應能力明顯增強,其心理困擾問題大多能自我解決。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有利於預防心理問題的預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面向全體大學生的健康教育,絕大多數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困擾型,我們應主要通過心理健康知識教育,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逐步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少部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心理障礙,可以通過心理諮詢和自我調適解決。極少數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心理疾病,應通過心理治療解決。

3.分段階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階段性特點,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當分階段、有針對行地實施。例如:在大學一年級階段第一學期應重點開展適應性教育。一些大學生進入大學後,失去了明確的奮鬥目標和動力,產生學習疲勞。一些大學生新生不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產生學習焦慮問題。一些大學生未掌握大學的學習方法,學習成績不理想,因而產生挫折感,對考試產生焦慮。我們應針對這一階段大學新生心理問題的特點,重點教會大學新生逐步適應大學新的生活,逐步適應大學新的學習環境,培養大學新生的自我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在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學生中應重點開展人際關係教育。針對這一階段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特點和心理健康的需求,重點開展人際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會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基本技能,教會大學生正確處理戀愛關係,培養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在大學四年級應重點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心理輔導。針對這一階段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特點,重點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心理教育,教會大學生正確認識就業形勢,正確認識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創造自己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Z].教思政廳(20111)5號文件。

[2]樊富珉,王建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3]衛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計[J].合肥學院學報,(2):71-75

職業心理大學生論文 篇六

職業心理大學生論文

一、職業心理不成熟的表現

1.擇業心態普遍偏高。隨着高校擴招,越來越多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成爲社會新增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大學生定位爲普通勞動者”是目前新形勢下對大學生就業中的定位,但受傳統高等教育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對這一現狀仍然不認同。數十年教育成本的投入及現實生活的壓力也使得家庭及學生個人對未來就業提出了物質和環境等各方面的要求。較高的心理期望與現實的工作環境之間找不到契合點,這也造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方面。同時在就業區域的選擇上也存在着不平衡,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省份的就業壓力遠高於西部欠發達地區。隨着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在西部爲廣大學生提供了更多就業的機會,但受社會複雜風氣的影響,很多畢業生產生了“就高不就低、就東不就西、就大不就小”的就業心態。畢業生更多看重從業環境、薪資待遇等外部職業條件,而忽視了自身職業素質與就業崗位的匹配度。

2.對就業簽約的嚴肅性認識不夠。筆者在就業工作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在簽署過程中,抱着草率的心情,剛簽完協議書就後悔,甚至有部分畢業生認爲可以同時簽署幾份就業協議書,特別是山東省實施網上籤約以來,很多畢業生已完成網絡簽約過程,但內心又不認可簽約的實效性,缺乏相應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簽訂就業協議雖不同於勞動合同,但同樣具有合同的嚴肅性,畢業生對此普遍缺乏清晰的認知。伴隨着就業壓力的增加,畢業生往往在招聘會一開始,就黑壓壓地撲向招聘單位,有就業機會就牢牢抓住,滿足了自己的急切心理。但經歷一番求職之後,慢慢對自己的求職意向有了一個客觀的認識,於是,在每年5、6月份畢業之前首批簽約者紛紛開始毀約。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表示,希望學校對畢業生加強誠信教育,也希望能有更好的制度來約束那些簽了約的畢業生。

3.就業後的跳槽率高。國內高教領域權威調查機構發佈的《20XX年就業藍皮書》顯示,有38%的20XX屆大學畢業生在工作半年內離職,其中近九成是主動離職,如此之高的半年跳槽率,雖然與高校“先就業,後擇業”的思想引導有關,但更多是因爲大學生在就業前對就業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在就業過程中缺乏相應的職業心理轉變。畢業生的短期離職不僅消耗企業的人力資源,對於畢業生的職業發展也是極爲不利的。很多人力資源經理表示,現在的就業難不光是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企業方的招聘工作也變得愈發困難,招聘畢業生的過程難,招聘後的穩定更難。現在的大學生缺乏職業精神,沒有完成從學生到職場人的心理轉變,沒有團隊意識、責任意識,更談不上對企業發展的奉獻精神,缺乏主人翁意識,常常把公司對自己的培養看作是跳槽的資本。

二、加強職業心理教育的途徑

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表現出的消極心理、盲目性、高跳槽率等現象均表明,大學生的職業心理教育工作沒有做到位。高校要運用職業心理輔導的相關理論,更好地服務於大學生的就業與職業發展。

1.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人事先規劃自己的事業發展方向,以及從事何種職業,擔當何種角色的行爲。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個人生目標規劃的實驗,結果發現目標決定了人的方向,而方向決定了結果。目前各個高校雖然也慢慢開始重視關於職業生涯規劃的引導和教育工作,但由於起步較晚,從課程體系、課程設置、教授人員的層次等各個方面來看較歐美髮達國家而言還是非常不夠的。高校要抓住大學生的心理成長特點,在入校之初就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讓學生從心理層面意識到上大學是爲了走上社會求職就業、成爲一個真正的`社會人而做知識儲備的,同時指導學生根據社會環境需求與自身條件的特點確立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並在以後的學習成長過程中不斷修正完善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通過構建豐富的課程體系,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這不僅是爲高校四年後的就業工作打好基礎,更重要的是滿足了學生個體心理成長、生涯發展的需要。

2.開展職業意識、職業興趣教育。職業意識是指個人在求職擇業中所形成與實現的同職業有關的自我認知的整體。職業興趣是指個人對所從事職業的主觀偏好,是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對工作的適應能力,表現爲有從事相關工作的願望和興趣,它的形成與個人的個性、自身能力、實踐活動、客觀環境和所處的歷史階段有着密切的關係。根據美國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的理論,職業興趣分爲六種類型:常規型、藝術型、實踐型、研究型、社會型、管理型。職業興趣與職業類型之間呈正相關的關係,兩者的匹配度越高,職業的自我滿意度、職業的成就也就越高。職業意識和職業興趣是職業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大學生進行自我探索、自我認知和自我發展的關鍵點,對大學畢業生進行職業心理教育時,要結合心理規律,根據他們的職業心理特點、人格類型、職業興趣加以幫助指導,做好大學生的職業意識教育和職業興趣教育,引導大學生更加客觀、更加清晰地做好自我剖析,爲將來的職業定位做好核心工作。

3.開展專業素質教育,提高專業認同。素質教育是目前教育的趨勢和主流,素質教育旨在提升教育客體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當然對於大學生而言,專業素質是高校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學生未來就業的核心競爭力。目前大學生中非第一志願錄取的學生佔比較大,就算是第一志願錄取,入校之後,發現專業不適合進而產生厭學情緒的也不在少數。學生在大學聯考選專業時,多是根據父母的社會經驗,對專業所學缺乏客觀瞭解,對專業與未來職業之間的關係更缺乏理性認知,導致一部分學生在上大學之後對專業提不起興趣,喪失學習動力。隨着考研熱的持續升溫,一部分畢業生選擇了繼續考研,而考研複習的關鍵階段正是各高校專業課的開設階段,很多考研的學生是以犧牲掉專業課的學習來保證考研科目的學習。對高校而言,出於對考研率的顧慮對學生專業的學習也放鬆了要求。加之在“專業所學與實際工作脫節”等社會輿論的影響下,大學生普遍專業能力平平,在就業過程中缺乏核心競爭力。企業在選人用人的過程中,多看重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實際工作能力。換言之,用人單位需要的是既具有紮實理論功底又具有專業素質的人,特別是後者,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更爲用人單位所看重。高校要充分利用成功校友的榜樣示範作用,讓學生能夠從這些校友身上發現專業的重要性,並樹立專業爲立身之本的理念。

4.通過實習實踐增加職業的認知度和適應力。社會實踐、專業實習是高校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徑,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可以接觸社會,瞭解社會,認識社會。通過社會實踐,可以鍛鍊大學生的溝通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促進了大學生整理、表達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而這些能力和素質是大學生職業素質的重要方面。通過專業實習實踐,一方面有利於大學生對於行業的發展現狀和前景有一個比較直觀的認識,同時對於自身在職業中所扮演的角色也達到了實習演練的目的,爲將來的就業做好職業分析和職業定位。不難發現許多用人單位對有實習實踐經歷的學生格外青睞,有實習經歷的學生在就業過程會表現出更好的心理成熟度,能客觀做出職業定位,同時就業後的穩定度也比較高。目前高校雖然都存在實習實踐的環節,但因地域經濟問題、學生規模問題等因素,實習實踐基本上採取“走馬觀花”的形式進行,這對於學生職業認知度的提升是不到位的。要充分挖掘各種社會資源和高校資源來做好學生的實習實踐工作,高校和企業都要在這一方面繼續做出努力和貢獻。

5.開展人才測評等職業心理諮詢服務。所謂人才測評,就是以現代心理學和行爲科學爲基礎,通過心理測驗、面試、情景模擬等技術手段對人員素質狀況、個性特點、職業興趣等心理特徵進行客觀、科學地評價,以期幫助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更好地認識自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個人的工作滿意度、職業穩定性、職業成就感取決於“職業環境”與“人格特質”這兩個方面的適配性,適配性越高,則工作滿意度、職業穩定性及職業成就感越高。通過人才測評可以幫助自我更加科學、更加清晰地認識自我,這是職業生涯發展的關鍵一步。目前各高校在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及就業指導工作中也紛紛利用“霍蘭德的職業類型量表”“一般能力傾向成套測驗”等一系列量表來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認知,但測評後的解釋、輔導工作因師生比例懸殊而很難做到對學生羣體的全面覆蓋,這就使得測評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高校在充分利用這些測評工具的同時,必須要結合心理輔導,針對不同個體在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的實際情況來給出專業性的建議。在此基礎上還要充分利用好網絡、電視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平臺做好職業心理知識的宣傳教育活動。

6.開展求職技能培訓等輔助性就業服務活動。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缺乏求職技巧、求職技能低下也是導致畢業生職業心理不成熟、求職困難的原因所在。高校要做好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輔助就業類活動,如就業專家報告會。這些報告會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邀請行業協會的專家,做好行業發展現狀及發展前景的報告,讓學生對所從事的行業背景有一個清楚的認知;二是要邀請知名企事業單位的負責人,爲學生作如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何以立足企業、如何在企業中快速成長成才的報告,爲畢業生從“校園人”轉變爲“職場人”做好指導;三是要邀請就業指導專家,爲學生作如何成功求職、如何順利就業的就業指導類報告,可以幫助大學生提高應聘技巧,提高就業成功率。這些報告會要穿插在大學生四年的培養教育過程中進行,有利於大學生的消化吸收,也有利於學生循序漸進地確定未來的職業方向。除此之外,還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輔導學生撰寫求職信、面試技巧、模擬招聘、就業個案分析等。大學生經過這樣一個循序漸進式的職業輔導必然會促進其職業心理的成長與成熟,進而提升學生就業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成功就業。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在大學生的培養教育過程中,要把職業心理教育引入大學生教育體系,從課程設置和心理輔導兩個層面全方位遞進式地進行職業心理的培養。從大學生入校之初抓起,從職業意識、職業規劃、生涯規劃等各個方面對大學生做好引導和教育工作,這是大學生職業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徑,也是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因素,也希望通過職業心理的教育和塑造,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有效改善就業難的現實狀況。做好了大學生的就業工作,順暢了大學生的生涯發展,從深層次的意義上來講,也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諧發展。

大學生心理論文 篇七

大學生心理論文

身爲一名普通大學裏的普通學生,我好像經常爲自己的未來而焦慮。尤其有時候聽人說那些國中畢業的同學一個月賺多少錢時,我的心裏真的很緊張。我想可能我大學畢業了找一份普通的工作雖然不累但是一個月也就拿着七八千的工資,可能除去房租、生活開銷也剩不了多少錢。那我用什麼報答供我上這麼多年學的父母?

每天看似忙忙碌碌,實際上也不知道幹了些什麼,身邊的人目標明確,而自己走一步算一步,前方一片荒涼,而我在路上。

上了大學感覺自己沒有了明確的目標,一下子失去了動力,不再像中學那樣可以只用學習什麼都不用管。

現在的壓力主要還是自身,沒有找到自己到底想要幹什麼,沒有目標,沒有夢想,以至於沒有學習的動力,一天也就是上課,吃飯,打遊戲,生活沒有更多的色彩,一天天的時間過去,感到很慌張,卻又沒有什麼辦法的一種無助與焦慮。

導致我現在天天困的不行,整天無精打采,沒有活力,對什麼也提不起興趣。現在連遊戲都不能使我興奮。

我嘗試去進行體育鍛煉,去散發鬱氣,去激發自己的活力,確實有用,每次跑步的時候,都感覺自己在向陽光奔跑,但是每次跑完,就會困一會兒,我也不知道爲什麼。

也沒什麼好說的了,接下來我就水一水。

一個人如果要說有輕鬆生活的時間段的話,我覺得一定是在學齡前(畢竟現在國小生也壓力很大),也可能是在退休後(這就看你青年跟中年時期的努力成果了)。其他時間來看,我覺得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壓力容器內”的。從我們背起書包那一刻起就已經在負重前行了,只不過這種壓力是相對的,不管是橫向的`還是縱向的。

學生時代我們爲讀書而煩惱。一開始可能簡單的是因爲父母施壓、後來因爲升學、再後來懂事點,我們知道是爲了自己的未來能有更多的選擇,所以這個時期我們應該是要被書本壓彎了腰哦。後來到了社會呢,其實壓力更大而且也不像讀書時候那麼純粹了。職場上的、生活上的、情感上的、經濟上的各種壓力這時候一個個悄然而來。最後到了有家庭的年齡或者人生過了3分1甚至是過了3份2的時候,這時候你會發現貌似有點喘不過氣來的感覺,因爲這時候的壓力不再是僅僅是壓力了,更多的是責任了。偶爾回顧下,我都覺得長輩們從一開始就在給我們畫大餅了,而且這個大餅一畫,就這麼一輩子了

突然想起這麼句話:“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很應景。

這個社會一直都處於不停奔跑的過程中,你如果不奔跑,早晚就被碾壓掉了。這個道理我相信大家都懂。與其等着被碾壓,爲何不奔跑起來呢?喜歡健身的小夥伴都知道這期間的付出很是痛苦,可是健身前後的身材對比會帶來的差距呢。其實,“奔跑”中的你或者“等待”中的你,都面臨着壓力,只不過我們選擇了努力來減輕自身的壓力。

靜是去躁的良方,靜是智慧的土壤。

我們面臨不少瑣碎繁雜的事情,面臨很多壓力。實際上,古人也同樣面臨很多事情,也要面對並處理好壓力。對此,曾國藩有自己的一番理解。他以每臨大事有靜氣這句話要求自己,在書信中經常提到。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在古老的中國,已經成爲一則古訓,已經滲透到了中華民族和每一箇中國人的血液之中。不論已經參加工作的人,還是在校讀書的大學生,都可以好好體會這句話。遇事先靜下來,不慌不忙,抽絲剝繭,把事情一步步做好,把壓力一件件化解掉。

現在的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要求也越來越多,有了這個還想要那個,獲得之後又會有新的要求產生,無盡的慾望,佔有,貪婪充斥着這個社會,影響着生活在這個社會的每一個人。現在整個社會競爭的異常激烈,整體的環境造成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生活的每一個人都在拼搏,爲工作,爲生活,爲生計,爲未來,爲各種各樣的目標而拼命,處在高節奏的生活當中,已經沒有了自己自由的生活空間和時間,完全是按照整個社會的節奏快速的前進,被動的被快速的往前推進。

每一個人都揹負着自己的那一份沉重的壓力,學習壓力,生活壓力,工作壓力等等,如果不努力不拼搏,就會脫離這個社會,就會被人看不起,就會被遠遠的甩在身後,無形當中又給自己增加了很多的壓力。人們不斷的通過對各種物質上的追求,實現,來顯現自己的成就,地位,對各種享受,利益,名利,權勢,財富,健康,教育等等追求,來滿足自己的慾望,無休止的競爭讓現在的人們都生活在極度緊張的生活節奏當中,已經遺忘了要停下來休息去安撫自己那已經沉重不堪的心靈。

處在這樣的環境下,每一個人都會給自己強加上種種要求和期望。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爲了生存,每一個人都不得不給自己設定目標,給自己制定各種計劃,而能夠保證自己跟得上社會的發展步伐。其實人們努力拼搏是好事,是追求進步,是在提升社會。但是有很多一部分人拼命是爲了滿足自己內心的慾望,各種攀比,虛榮的內心。這種心態便會讓自己不斷的陷入到更大的壓力之中。人們自身的慾望無止境的增加,而不斷的去索取,那些本不屬於自己的物質享受就會帶來太多的壓力。現在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在他們本該拼搏的年齡卻不去踏踏實實的做事情,而是總想走捷徑,來獲取自己所需,這是不可取的,這其實也是在給自己增加壓力

。當人們把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強加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就是在自己身上套上了枷鎖,一層一層的疊加,讓自己陷入無止境的深淵之中。人們長期處於這樣的環境,心理狀態當中,便會對自身的心理身心健康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我們應該看淡這個物質世界的種種享受追求,轉向自己內心身心自由。因爲我們會發現,很多物質上的滿足感是非常短暫的,當我們獲得了經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一種物質上的滿足之後,會再一次的陷入到那種落寞的情緒當中,而唯有身心的自由,心靈的滿足纔是永久的,纔是能夠讓一個人保持在恆定的快樂之中的。

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論文 篇八

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論文1500字

人一生中,每進入一個新的環境,都會遭遇一系列新的問題,都會遇到一些成長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新矛盾。人類成長智慧啓示我們:成長中的矛盾,正是推動我們進行新的學習、獲得新的適應能力的力量。本篇將擇要介紹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般問題。希望這些知識能夠幫助我們建立正確的健康觀、人生觀,能掌握正確理解社會、文化與自我的方法,學會有效籌劃自已的大學生活,儘快適應環境,接受新的挑戰,以清醒的認識、積極的心態、頑強的意志走上成才之路。 隨着我國經濟水平的整體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們在追求身體健康的同時,也關注着心理健康,作爲天子驕子的大學生也不例外。現今的大學生具有開闊的視野,活躍的思維,追求個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滿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時也面臨着新的心理問題和衝突。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對作爲天子嬌子的大學生來說,心理健康更是學業成就、事業成功、生活快樂的基礎。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衛生的概念延伸過來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心理衛生則是指一切維護心理健康的活動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學問。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係、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爲等。心理鍵康與一個人的成就、貢獻、成才關係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健康水平的評定,一般參照四個標準: 經驗標準,即當事人按照自已的主觀感受來判斷自已的健康,研究者憑自已的經驗對當事人 心理健康進行判定; 社會適應標準,以社會大多數人的常態爲參照標準,觀察當事人是否適應常態而進行心理是

健康的判斷; 統計學標準,依據對大量正常心理特徵的測量取得一個常模,把當事人的心理與常模進行比較; 自身行爲標準,每個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穩定的行爲模式,即正常標準。

二、大學生的心理過程: 人的心理活動包括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心理過程有認知過程、情緒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個性心理包括個性傾向。在人的一生中,心理過程隨着年齡的發展而展示出不同的特點。大學生作爲特定年齡段、生活在特定環境中的社會羣體,心理過程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現在記憶、思維、想象等方面。如何根據這些特性來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擺在高等院校教師面前的重要任務。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樑和民族的希望,他們的'健康成長事關國家富強、社會發展、人類文明

三、大學生中常見的不良認知: 大學生對自我的不良認知主要表現爲自卑。典型想法有以下幾種: (1)我這麼矮,別人肯定瞧不起我; (2)我長得不漂亮,肯定沒有人喜歡我; (3)別人有幾項比我強,我就只有認輸了; (4)我什麼愛好也沒有,也沒長處,真是沒用; (5)我來自農村,家庭條件不好; (6)我表達能力不好,別人都不怎麼和我說話,我人際交往不行;

自卑有兩種表現:一是與他人比較,覺得在知識、能力、體貌等方面,自已都不如別人;二是面對要做的事或試圖達到的止標,懷疑自己的能力。自卑者的認知特點是:低估自已,只看到別人的優點,吸看到完成任務的困難,而忽視有利條件。把自已的成功歸因於機遇,把失敗歸因於無能。在外表和家庭條件方面誇大他人的優勢,貶低自已。這樣的人生往往既自卑又自尊、敏感多疑、情緒壓抑、心境煩亂、膽小怕事、優柔寡斷。 大學生一方面要客觀、全面地認識自我,既要看到自憶的優點長處,也要看到自己的缺點短處;既要看到別人的優點長處,也要看到別人的缺點短處。另一方面要悅納自已,優點長處、缺點短處都要接受,一個人的長相、出生是無法選擇的,只有悅納自已,纔是最實際明智的態度。 成功與失敗不能簡單歸因。主觀努力、個人能力強、機遇好、有外界力量相助、任務容易是獲得成功的有利條件;而機遇不好、任務難度大、主觀不努力、能力欠缺是造成失敗的因素。要分析成功和失敗的原因,擴大“視野”,既要看到自身因素,又要看到處部因素;既要看到客觀條件,又要分析主觀努力程度,從而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和相應的調整。

四、大學生的情緒心理 大學生的心理也需要釋放,他們在學業、情感、經濟等方面受者困擾,壓力也可能失衡,例如馬家爵就是典型例子,我們應正確釋放自己的壓力。 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是解決壓力的正確途徑,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免要發生不愉快的事情,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想開些,不要鑽牛角尖,爲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生悶氣,抽悶煙,甚至喝悶酒,這都是不應該的。 現在的大學已經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樣了,太平凡了,但是同時,由於現在的大學裏,已經形成了一個不好的環境,我們要適應他們,就要自己要有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他,這是一個過程。總之,有一個好的心態去面對,要學會,自己樂,同時要做一粒快樂的分子,去調動你周圍的積極因素,使你總可以在一種積極的環境中,去最大限度的發揮你自已的潛力。

五、如何正確地認識自我: 我們時常在各種報刊雜誌上看到目前大學生中存在較爲嚴重的心理問題,大學生中有心理障礙甚至精神病的人數還在不斷增加。

大學生是從爲數衆多的中學生中選拔出來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強的優越感和自豪感。但是與此同時,大學生則承受着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大學生往往自視甚高,很容易受挫折,並隨之發生一系列心理衛生問題。從外部環境看,當前不斷變化的思想觀念、社會生活環境等都對大學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大學生必須快速適應緊張的社會生活節奏;就業競爭的加劇所帶來職業選擇的提前以及與之相關的高強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進一步加大。從大學生自身看,大學正是人生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學生的生理、心理與社會化的協調發展中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矛盾衝突,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往往會發生矛盾。面對這些問題,如果大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環境解決問題,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礙甚至精神疾病。

因此,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採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爲積極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與個人的思想境界、對挫折的主觀判斷、挫折體驗等有關。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

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爲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菸、講究衛生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爲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鍊、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億能力減退。

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鍊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大學生處於青年期階段,青年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性生理在經歷了從萌發到成熟的過渡之後,逐漸進入活躍狀態。從心理髮展的意義上說,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這是因爲,經驗的缺乏和知識的幼稚決定了這個時期人的心理髮展的某些方面落後於生理機能的成長速度。因而,在其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許多尷尬、困惑、煩惱和苦悶。另一方面,我國正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社會情況正在發生複雜和深刻的變化,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科學技術急劇發展。這種情況也會在早晚要進入社會的青年學生中引發這樣或那樣的心理矛盾和心理衝突,例如父母下崗、家庭生活發生變故、學習成績不佳、交友失敗、失戀等。這些心理問題如果總是揮之不去,日積月累,就有可能成爲心理障礙而影響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進行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

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

大學生的心理論文 篇九

摘要:主題式案例教學逐漸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青睞,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地位日益凸顯。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教師要想用好主題式案例教學,必須把握好“五度”取向,即主題選定的適切度、案例選取的積極向度、問題設置的開放度、師生互動的傾心度和教學活動的效度,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主題式案例教學的作用,有效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目標。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主題式案例教學;“五度”取向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成爲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不同於高校中的其他公共課和專業課,因其研究對象的特殊性,使其具有更強的實踐意義和應用價值。

爲了更好地落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課程目標,主題式案例教學越來越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青睞。

主題式案例教學,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要求,編寫以某一主題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的案例並作爲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和研討,從而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建構意義的一種教學方法。

[1]主題式案例教學所具有的情境性和形象性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愈加的生活化和實用化,更容易被大學生所接受和認可。

因此,主題式案例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地位日益凸顯。

然而要想充分發揮主題式案例教學的作用,必須把握其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五度”取向。

一、主題選定的適切度

(一)正視存在的問題,走出主題選定的誤區

主題式案例教學的首要任務是選定主題。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關於主題的選定一直存在着來自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自上而下的“自命題”式的誤區。

有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按照自己的主觀臆想來選定主題,有些教師高舉“經驗豐富”的大旗,全靠自己的所謂“主觀經驗”來選定心理健康教育課的主題,甚至還有教師完全以自己的專長和興趣點來確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主題,完全忽視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和心理髮展的實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