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心理健康課論文通用多篇

大學心理健康課論文通用多篇

大學心理健康課論文 篇一

摘 要:中國正處於高速發展時期,科技、生產結構、教育體系等一系列改革會影響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各方面,各種各樣的問題(個人矛盾、家庭矛盾、社會矛盾)等必然影響青少年的心理狀態。

關鍵詞: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輔導員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指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有很好的適應性,在人際交往中彼此謙讓;有幸福感;堅持學習,在工作中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

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

根據大學生羣體的年齡、心理及社會角色的特殊性,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可以概括爲:正常的智力;樂觀穩定的情緒;健全的意志;完整的人格;明確的自我意識;良好的人際關係;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及心理行爲符合年齡特徵。

三、現代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日益突出,患心理疾病的人羣呈年輕化趨勢,大學生是社會集體中的一分子,必然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其中適應性問題、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經成爲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方面。

1.適應性問題: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基本都是住家的,只有很少比例讀的住宿學校,住家時父母成天在後面管着,進了大學後就要過集體生活,沒有父母在一旁“嘮叨”,會出現對大學校園生活不適應、人際交往問題。大學生正處於似成熟但是還沒有真正成熟的年齡段,感情和理智容易混淆在一起,引起情感方面的問題。另外因爲畢業後就要踏入社會,所以面臨職業發展和擇業問題。

2.心理障礙:大學生是社會中的一員但其屬性和成年人不同,所以大學生的心理障礙一般性中包含特殊性。一般性心理障礙包括焦慮症、恐懼症、網絡成癮;特殊性心理障礙包括強迫症、飲食障礙、神經衰弱。

3.精神疾病:大學生羣體中有一定比例已經發展成爲精神疾病,比較常見的有分裂症、抑鬱症及躁狂症。

案例一:張同學平時在老師面前是一個遵守學校規章制度、積極參加學校各項活動的學生。大二開學時,通過查課和查晚宿舍發現張同學不在學校,手機關機,班級同學也不知道他在哪裏。通過和張同學母親聯繫,瞭解到張同學已經用掉了銀行卡里的學費,家長也聯繫不到他,而且從張同學母親那裏知道張同學平時在老師面前的樣子都是表象。一個多星期後張同學回到學校,通過交談發現張同學這些日子一直在網吧,張同學的父母已離異。

分析:張同學的家庭原因是造成他心理矛盾的重要原因,由於父母離異、家庭不健全,造成極其複雜的心理問題。自卑感使他想通過做一個好學生得到老師的肯定;孤僻感使他沒有真正的朋友,所以有事時沒有同學知道他的動向和想法;被遺棄感使他迷上網絡虛擬世界;怨恨感使他和父母的關係不親近,不願意把自己的心事告訴父母。

現實生活中,離婚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於離婚而造成的子女在心理、道德上的問題不能忽視。隨着日益上升的離婚率,父母離婚後,能否爲孩子創造適合生長的環境值得每一個人思考。

通過這個案例認識到輔導員不僅要深入瞭解學生的想法,而且要了解學生的家庭環境。輔導員不僅是老師,而且要做學生的好朋友,使學生願意和你親近、願意把自己的心事和想法說出來。輔導員要時常與他談心,傾聽他內心的想法,給予一定的指引;鼓勵他積極參加學校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活動,在活動中培養自己的人際關係,學會和同學相處;鼓勵他多看勵志的書籍,通過他人的經歷領悟生活的態度。同時讓其他同學多與他交流,給予他力所能及的幫助,讓張同學實實切切地感受到集體這個大家庭的溫暖。

四、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的積極意義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和發展的需要。社會競爭、家庭條件的貧富差距、價值取向的多元化、人際關係的複雜等,都可能成爲大學生主要的壓力源,危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所以,解決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2.心理健康是全面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基礎。心理素質是人才素質的基礎,大學生沒有健康的心理狀態便無法完成學業,更無法承擔建設社會主義的重擔,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

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實效性的保證。在教育體制改革創新的形勢下,高校德育有了新的衍伸,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政治品質與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兩者應該緊密聯繫、互相促進。

五、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輔導員作爲高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直接執行者。因此,輔導員應多渠道、多方法地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良好心理狀態有積極的作用。

1.加強輔導員心理知識培訓,掌握心理諮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輔導員要掌握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知識,同時經常接受職業培訓,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己。並且,輔導員的一言一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因此,輔導員在學生面前要時刻保持健康向上的形象,不能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帶到工作中,更不能轉移到學生身上。

2.組織各種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活動,營造適合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氛圍。輔導員在學生課餘時間組織開展各種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娛活動,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活動,學生走出心理誤區,恢復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3.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高校輔導員需要管理幾百個學生,因此建立信息網絡,可以彌補輔導員一個人管理多個學生的缺陷。有些學生性格內向、不善於交流,或者出於私密性等其他原因,不願當面和輔導員交流,這時就可以通過網絡向輔導員諮詢,輔導員可以利用網絡開展個別輔導。

4.建立心理健康檔案,重點關注特殊學生。通過談話、問卷調查的形式在學生剛進校園後就建立心理檔案,第一時間瞭解哪些學生有潛在的心理問題,同時隨着時間的變化不斷跟蹤變化,起到預防作用。

隨着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不斷髮生變化,我們要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及時發現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新苗頭、新變化,真正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這項教育工作。

大學心理健康課論文 篇二

關鍵詞:心理健康德育教育內化

長期以智力教育爲主的教學體制忽視了學生的道德品質、心理素質的培養。在新時期下,如何開展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是擺在每位教師面前的新課題。根據目前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上長期思考和探索,筆者認爲把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學校的重頭戲——德育相結合,應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促進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這也是對德育教育途徑的一種補充,它能爲學校的德育注入新的活力。

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爲一名班主任,筆者深深地體會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多麼的重要,良好的心理品質對學生的發展是多麼重要。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對學生開展心理教育,爲學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臺,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一、環境與宣傳

1。在班級設立心理知識專欄、悄悄話信箱,讓學生們瞭解心理知識,正視自我的心理狀態。我及時把學到的心理學知識以文章、便條或短信等不同方式傳遞給學生,和學生們分享。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心理鍛鍊方法、心理訓練方法,能夠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利用一些機會挖掘自身的潛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人格特徵;掌握“合理化”、“投射”、“昇華”等心理防衛方式;掌握正確的宣泄、移情、靜心、放鬆等方法;掌握基本的人際吸引、人際溝通方法,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自覺運用“首因效應”、“黃金定律”。

2。通過介紹我院培養的優秀畢業生先進事蹟、成功典範,使學生正視職業教育,珍惜機會,把握自我,確定學習和人生目標,把握機會迎接挑戰。消除學生的自卑心理,樹立自信心。

二、心理輔導

1。學習方面。作爲一名教師,我有這樣的體會,有些學生上了大學就喪失學習目標和興趣。俗語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針對這種矛盾,我組織“我爲什麼學習”、“我的學習興趣”等主題班會,讓學生們在班會上相互交流,相互學習,認清自己的學習動機,認識自己的優勢,善於自覺地學習。用魏書生老師的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廣闊天地”激勵和鼓舞學生。學習聯想式記憶法以增進學習興趣。對於個別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如聽音樂學習,通過講解心理學中的“視聽干擾現象”,讓學生認識到學習中的不良習慣,自覺糾正。同時,要指導學生加強兩課學習,學會辯證的學習方法、辯證的思維方法。

2。人際交往方面。人們遇到了煩惱或挫折,需要他人的支持與幫助、理解和信任,良好的人際關係正是一種重要的心理支持系統,可以有效地減輕人的心理壓力,促進自我調節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我按照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理論指導我的學生努力實現自我價值,正視自我的實現的需要。按照現代心理學人際關係理論指導學生處理同學關係、師生關係。按照校魂標準:“自立、自強、自尊、自愛”來勉勵異性之間的交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做到禮貌、真誠。

3。品德方面。個體品德的形成是一個道德認知、道德情操、道德行爲共同協調發展的過程,其核心就是道德內化,這種道德內化需要心理素質或心理結構要素的培養。如何將德育的社會化要求內化爲個體的內在素質,努力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提高學生的行爲準則,這是我做班主任工作中經常會思考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我嘗試着以班風建設爲切入點,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當個人的良好品德與大多數人的相符時,就會形成良性的從衆心理,就會爲個性發展提供最佳條件。在班集體內形成一種講正氣、比學習氛圍,使學生自覺加強思想修養,積極要求進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班集體中施行班幹部輪換制度,充分發揮每位同學的聰明才智,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協作意識、社交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通過工作實踐,班幹部可以更加準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促進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讓他們在工作過程中學會交往、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培養集體榮譽感充分利用班會、普訓、新聞時間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愛國情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此外,我還經常會對學生們講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對於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認識早操的重要,珍惜大學時光的早操機會。

針對個別同學沉迷上網的問題,我嘗試着用教育和移情的方式來處理。首先追求人性的自由和現實社會是相矛盾的。網絡的世界是不受社會標準、道德標準來約束的。但作爲大學生來講,你是生活在一定準則下的現實人。你就一定要遵守校規。通過談話、談心,瞭解這些同學的上網動機,瞭解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有針對性的組織一些集體活動幫助他們回到正常的學習生活中來。

三、心理諮詢與心理干預

當代大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着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競爭壓力的增大,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可能會遇到或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加之對心理健康的忽視,就有可能出現身心發展失衡,嚴重的影響自身發展和社會進步。針對這些問題,我會建議個別學生找心理諮詢師做心理諮詢和心理干預。

四、結束語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聯繫,它們各有所重,相輔相成。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延續,兩者殊途同歸,皆爲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格與道德品行而努力。將德育的社會化要求內化爲學生的內在素質,培養一代合格大學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應盡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韓方希。民辦高校德育工作探索與實踐。濟南:泰山出版社,20xx。

[2]張春興。現代心理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

[3]王希永,田萬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北京:開明出版社,20xx。

[4]robertj。sternberg。cognitivepsychology。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xx。

[5]龔耀先。醫用心理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大學心理健康課論文 篇三

【摘要】本文章是寫關於大學生在這個社會飛速發展,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的環境下,對社會心理這塊“晴雨表”的反映,從而產生的心理問題。先從心理健康的定義出發,來判斷大學生的心理是否健康,然後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教育後的意義。還有現在大學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的現狀,以及問題的原因分析,對這些心理有問題的學生採取相應的教育措施。讓這些祖國的棟樑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全面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質,且相互和諧統一,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學內涵。將來能夠對我們祖國的發展、富強做出自己貢獻。

【關鍵詞】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正文】隨着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係也變得越來越複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複雜嬗變。作爲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況且,大學生作爲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問題,人際關係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爲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爲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爲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爲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衝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爲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爲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髮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爲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爲先導。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

2、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

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範、行爲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爲心理生活中對自身一種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着主體人格的發展,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爲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極地附屬於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能動地引導受教育者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的行爲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大學心理健康課論文 篇四

摘要:

在素質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學科教學不僅要完成基本的知識傳授任務,還要發揮其更多的功能,以達到培養學生多方面素質的目的。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學科中所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在傳授數學知識的同時,適時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薰陶,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高中數學;心理健康教育;數學教學

當前,高中生受社會不良因素的消極影響,他們的心理極易受到衝擊,面臨着很多的挫折情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一切機會,對他們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增強他們的抗挫折能力。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如何利用高中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

一、藉助數學中的文化因素陶冶學生性情

數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數學的發展伴隨着源遠流長的數學文化,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因此,教師-本站§ 在備課中可以有意地收集一些有關數學的歷史故事,一些重大發現的典故,或者一些數學家的故事等。在這些資料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努力的重要價值,啓發學生相信自己,只要努力,沒有過不去的阻礙,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很多的數學家,他們身殘志堅,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鑽研數學知識,百折不撓,這本身就給了學生努力奮進的精神力量。比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數學家歐拉,他在失明之後,憑着對數學的強烈興趣和頑強的意志,在數學上做出來大量重要的研究突破,還陸續出版了400多篇論文和多部專著。這是一種偉大的精神,來自於興趣,來自於使命感,來自於對實現人生價值的強烈願望。

二、挖掘學科中的德育因子,開展德育教育

心理學研究發現,很多心理和異常行爲問題的出現跟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有着很大的關係。一個學生對祖國、對政府、對家人失去信心,就容易表現出極度的自私自利、虛無和冷漠的態度。我們知道,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只有在集體中,在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過程中,纔不會感到孤單,纔會感到歸屬感,其它的社會需要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因此,我們可以從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開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首先,教師要做好自身的工作,把自己良好的心態展現給學生。在數學課堂教學上,教師要精於專業,把自己豐富的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才能讓學生信服,也才能讓學生以教師爲榜樣,把兢兢業業的精神運用到學習上。相反,如果教師對於一些數學知識沒有做到非常精通,在學生請教的時候,教師對知識缺乏清晰的思路和獨到的見解,便會影響到學生對教師和對學業的態度。其次,雖然數學這門學科抽象性強,但其中有很多等待挖掘的教育因素。例如,愛國主義的教育資源,能夠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數學課中很多的知識點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展開,讓學生受到德育的薰陶,且這種薰陶是潛移默化的,教學效果自然更好。尤其在當前這個數學知識被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的大背景下,國家的繁榮富強,離不開數學,實現自己內心的抱負,造福於社會和人民,也離不開數學。作爲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讓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爲了美好的未來孜孜以求,奮發圖強。

三、糾正學生異常心理行爲有

些高中生會有一些異常的心理行爲表現,如學習態度不端正,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看課外書,甚至睡覺,還有的學生考試時候作弊,對自己的學習缺乏負責任的態度。面對這些問題,教師應仔細觀察,及時發現學生身上所出現的種種問題。必要的時候,教師還可以單獨與個別學生進行溝通,瞭解其行爲背後的原因所在,幫助他們主動去解決問題。對於很多學生來說,如果之前的基礎沒打好,很可能會在之後的學習中遇到問題就退縮,認爲是自己的智力不行,便放棄努力,消極懈怠。對於這樣的情況,教師要幫助其識別原因,把以前落下的課程補回來,逐漸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慢慢地,他們的成績就會提高上來。

四、通過和諧的課堂氣氛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課堂的學習氣氛是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課堂氣氛,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的情感和注意力。我們要營造一種良好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讓學生在一種開心的氛圍下學習新知識,同時培養良好的心態。在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是教師。只要教師的心態積極,對各位學生平等相待,營造出一種鼓勵、互幫互助的局面,學生自然會受到這種正能量的影響,提高突破困難的勇氣。有的教師不注意良好課堂氛圍的構建,使得課堂死氣沉沉,很多學生也因爲討厭這種氣氛,而對數學提不起興趣。更可怕的是,這種消極氣氛會較長時間地影響學生的心情,甚至波及到旁人。從現實情況看來,課堂氣氛差的原因,主要是教師有時教學過於嚴厲,出現過譏諷學生的錯誤,而學生本性是積極的,追求進步的,一次受挫的心理因素很可能導致他們怕出差錯,而不敢於回答問題,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積極思維的習慣。所以,教師一定要多內省,注意調整自己的說話方式,爲學生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五、及時發現並消除學生在學習方面表現出的憂慮情緒

在應試教育重壓之下,很多學校的課業任務繁重,這使得學生的心理承受壓力越來越大,特別是高三學生,其產生焦慮異常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有些學生更是把所有時間都花在學習上,不注意休息,導致身心疲憊不堪,情緒波動大,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這種過度焦慮會讓學生產生不自信,由此帶來考試怯場,從而影響考試的正常發揮。所以,教師要關心學生,幫助他們消除憂慮情緒。總之,我們可以利用好數學課堂教學,在傳授學生數學知識的同時,從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出發,設計安排好課堂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自信心教育、挫折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爲學生取得學習的成功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何元慶,馮娟。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途徑[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xx(10):773~774.

[2]李瑞久。高中數學課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才智,20xx(2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