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心理健康教育課論文(新版多篇)

心理健康教育課論文(新版多篇)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一

一、當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夠充分認識。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很多幼兒園能夠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有所認識,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實際實施過程中僅僅使幼兒生理方面及基本物質方面需求得到滿足,對於幼兒心理健康內在真正需求往往忽略,另外在實踐過程中存在一定侷限性,對幼兒實際接收能力往往忽略,往往選擇行爲治療方式進行矯正,未能夠對是否真正適合幼兒進行考慮。其次,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統性。在幼兒心理髮展時期,通過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使幼兒潛在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因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情況來看,其發展時間比較晚,相關理論研究比較少,其所導致結果就是幼兒教育工作者水平比較低。另外,在當期幼兒園教育過程中,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課程比較凌亂、分散,缺乏集中性,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過程中,大部分都是借鑑其它學科或者較高年級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而這些課程與幼兒實際年齡存在很大差異,不利於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在適當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整合力度。第三,缺乏充足師資力量及家庭支持。當前幼兒園教師未能夠準確把握評價心理健康相關標準以及其效果,由於教師知識缺乏系統性,並且教育實踐也存在侷限性,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對於幼兒心理問題往往不知所措,未能夠及時正確進行糾正。此外,在家長方面,在日常生活過程中很多家長往往對幼兒心理健康重要性忽視,並且很多家長都不具備相關心理健康知識以及教育能力,造成幼兒有一些不良心理問題出現,由此可見,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目前家長所起到作用明顯比較落後,與幼兒園教育之間未能夠保證同步進行。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對策分析

2.1積極創設對幼兒心理健康成長有利環境

在每個人成長髮育過程中,環境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物質環境應當能夠對幼兒生理及心理髮展起到促進作用,幼兒園內部整體環境應當保證舒適、安全以及衛生與實用,在幼兒園內對於其材料以及裝飾應當對色彩選擇進行考慮,應當能夠使不同幼兒不同需要整體得到滿足,幼兒園應當對自然環境進行合理利用,合理進行佈局,幼兒園內裝飾應當保證色調柔和,保證與幼兒審美情況相符合。在保證環境舒適、良好基礎上,教師應當保持寬容理解態度,對幼兒積極引導,使其能夠對周圍世界自由主動進行探索,使其身心能夠得到良好發展。

2.2積極提升幼兒教育工作者整體素質

幼兒教育是具有較強專業性的一項工作。當前我國幼兒教育工作者大部分都是幼兒教師,另外在幼兒教育過程中保育工作者也具有一定輔助作用,要求這些工作人員不但要求具備專業知識,同時也要具備道德感以及責任意識,所以,創建高素質幼兒教育人才隊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於幼兒教育工作者自身而言,應當積極提升其專業素養以及法治底線意識,要能夠對幼教事業以及幼兒真正熱愛。在心理學知識方面應當對幼兒教育工作者進行培訓,使其心理衛生方面相關知識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將心理諮詢以及診斷知識掌握,並且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對相關心理知識進行有效運用,針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使幼兒心理能夠保證健康成長。

2.3有效運用家園合作教育模式

對於幼兒生活及學習而言,幼兒園及家庭均佔據一定比例,因此,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家庭與幼兒園之間應當積極相互配合。作爲幼兒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對幼兒身體健康發育關注,同時也應當將基本心理學知識掌握,使其能夠將正確兒童發展觀能夠樹立起來,對社區以及幼兒園資源應當充分利用。另外,幼兒園應當積極開設專門講座,以便於能夠爲家長提供機會,使其對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更加充分認識,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還應當對社區以及社會資源進行充分利用,積極實現資源共享,從而使家庭及幼兒園均能夠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積極參與,進而使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較好效果,使幼兒心理健康得到保證,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三、結語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二

1.1朋輩心理輔導的概念

對於朋輩心理輔導的概念,不同學派的學者有着不同的觀點,一種相對統一的觀點認爲:朋輩心理輔導是指由受過半專業訓練並在專業人員督導下的人員,運用積極聆聽、問題解決的技巧以及關於個人成長和心理健康的知識,對需要幫助的朋輩提供傾訴、支持或諮詢的服務。

1.2朋輩心理輔導的特點

1.2.1準專業性

朋輩心理輔導既有別於同學間的人際交往,又區別於專業的心理諮詢,朋輩心理諮詢員雖然接受過專業訓練,掌握了一般的心理諮詢技能和規範並要求定期接受督導,但不論是諮詢效果還是專業程度都有別於專業的心理諮詢。因此,我們通常把朋輩心理輔導又稱爲“準專業心理諮詢”。

1.2.2自主性

朋輩心理諮詢員雖然要經過選拔和培訓,但是這都是建立在學生自願的前提條件下,朋輩心理輔導是一種學生自主發生的利他行爲。這種自主性是相互的,一方面是指朋輩心理諮詢員主動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也是指學生在存在情緒困擾的時候,主動地找身邊的朋輩心理諮詢員尋求幫助。

1.2.3便捷性

當前心理健康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學生在面對心理問題時不再選擇一味地逃避或是隱藏,更多是尋求幫助,但高校專業的心理健康老師畢竟有限,而且一般都需要預約,這就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朋輩心理諮詢員由於空間上的接近性、關係上的親密性、所處環境的相似性,更容易與學生建立相互信賴的諮詢關係,通過傾聽相互鼓勵安慰,並根據自己的相同經歷提供解決方法。

1.3朋輩心理輔導的原理

1.3.1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認爲,人們的很多行爲都是通過角色示範學習的,人們的社會行爲往往會受到所能直接觀察到的行爲結果和他人的角色示範的影響。朋輩心理諮詢員在幫助他人解決心理困擾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供了一種可供求助者參考的角色示範,並通過一種榜樣示範的作用提供解決問題的模式。

1.3.2參與教育理論

參與教育理論認爲,參與是學生從社會生活中發展認知和學習經驗的主要途徑。朋輩心理諮詢員在進行朋輩輔導的同時,不僅幫助求助者解決了心理困擾,同時也提高了自己心理健康調節的水平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了“自助—助人—互助”的機制。

1.3.3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爲,人的需求從低級到高級可分爲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五個等級。在朋輩心理輔導中,不僅可以通過積極傾聽、共情等方式滿足求助者的安全與歸屬感的需求,而且在輔導的過程中,朋輩諮詢員與求助者通過相互尊重建立相互信賴的關係,更能滿足大學生尊重他人並得到他人尊重的需求。

1.3.4積極心理學觀點

積極心理學的觀點認爲,朋輩心理輔導是指通過接受專業培訓與督導的大學生,在掌握一定的心理技能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基礎上,以自願幫助他人解決問題和自我成長爲目的,通過多種形式所形成的互助性的輔導關係,是朋輩心理諮詢員在大學生間開展的一種積極的人際關係互動的過程。

2實施朋輩輔導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隨着在校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壓力也越發增加。除了從根源上擴充專業的師資力量,組建準專業化的朋輩心理輔導體系也是一個長效性的解決途徑。朋輩心理輔導不僅可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加強心理健康實踐教育,彌補高校心理健康教師與學生人數不匹配的缺口,而且有助於學生開拓自我教育的途徑,開發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推進人文關懷的校園文化與學風建設。實施朋輩心理輔導對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無疑會發揮獨特的作用併產生良好的效果。

3朋輩心理輔導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積極作用

3.1是專職心理老師的重要補充力量

近年來,隨着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在校學生思想狀況和生活背景的複雜性和多樣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壓力也越來越重。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都是由輔導員兼職擔任心理輔導員,發現需要深度輔導的案例才向學校的心理健康中心上報尋求專業的指導。這樣一來,學生受到諮詢的範圍就大大縮小,而且在時間上也會有所遲滯。而朋輩心理諮詢員與學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情感經歷或體驗,更容易拉近彼此的距離,而且便於交流,容易產生共鳴。根據專家研究表明,當大學生出現心理壓力需要尋求幫助時,最先傾向於向朋友傾述,其次是選擇沉默,再者是長輩,最後纔是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當學生遇到問題時,最先想到的是向朋友傾訴,向同齡人敞開心扉,傾訴煩惱。此時,如果朋輩心理輔導員能以真誠的態度,認真傾聽並安慰求助者,給予合理的指導,大多數情況下,求助者都能做出合適的抉擇,順利地度過心理困擾。朋輩心理輔導爲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個高效便捷的途徑,不僅改變了傳統的由專業老師進行輔導的模式,而且還給學生提供了榜樣的作用,是對專業心理輔導員隊伍的重要補充力量,減輕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壓力。

3.2是架構高校三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絡的中堅力量

爲了提高處理心理危機事件的能力和效率,多數高校都建立了三級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機制。第一級爲學校學生處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主要是全面統籌地負責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點關注需要深度輔導的人羣並給予幫助;第二級是由各學院主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牽頭和輔導員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站,主要是針對各學院的具體情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三級是由班級心理委員和朋輩心理諮詢員組成的朋輩心理諮詢團,主要是負責及時地反應情況並收集相關的信息。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重難點在於不能及時地發現異常心理學生的情況和不能在平時的生活中給予幫助和指導,然而朋輩心理輔導員就正好能起到這個關鍵性的作用。朋輩心理輔導體系的建立,不僅有利於快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有利於分層次地開展心理教育工作,而且能促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的整合和利用,推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規範化和科學性。

3.3是大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的潛能力量

進入校園生活意味着人生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每一個大學生都希望自己的校園生活豐富多彩,充滿正能量。如何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成爲一個合格的高素質人才是每一個大學生所希望實現的目標。在朋輩心理輔導的過程中,能讓每一個參加培訓的人對生命有新的感悟,對生活有新的梳理,對未來有合理的規劃;使每一個朋輩心理諮詢員提高抗挫折的能力,養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形成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渴望幫助別人,在幫助的過程中體驗“存在價值”,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去幫助他人。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擴寬大學生自我教育的範圍,更能使大學生從被動受教育的客體轉變爲自我教育的主體,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3.4是構建“人文關懷”校園文化的保障力量

構建“人文關懷”的校園文化,不僅是社會進步的體現,更是大學生健康成長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需求。實施朋輩心理輔導,一方面朋輩心理諮詢員在接受培訓之後,在遇到有心理困擾的同學,會用自己積極樂觀的態度,儘自己最大的主觀能動性去幫助他人,在一種和諧的互助關係中,促進自己和他人的成長;另一方面,當他人接受過朋輩心理諮詢後,也會心懷感恩,在別人需要自己幫助的時候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這不僅促進了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兩性循環,而且爲構建“人文關懷”的校園文化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力量。

4結語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三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分析

大學生作爲中國社會文化層次較高的羣體,一向被視爲最活躍、最健康的羣體之一。近年來,隨着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也呈現出新特點,主要表現爲社會閱歷淺、心理不成熟、自我定位高、以我爲中心、過於自信和自負、情緒易激動等複雜多樣的特點。隨着高等教育大衆化步伐的加快,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問題也越來越引起社會和學校的關注。教育部《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指出,高校要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針對性地向大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再次強調了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校圖書館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該發揮重要的作用,以自己的優勢對大學生進行課外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困惑,提高認知水平,增強自我調適能力,構築起堅固的心理防線。大學圖書館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有其獨特的作用。

二、高校圖書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

1.優美的環境有利於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

馬克思指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環境對人的心理影響非常明顯。心理研究表明,視覺信息能影響人的心理狀態、情緒和行爲。高校圖書館以其整潔優美的館容、綠意盎然的花木、自然的通風采光、整齊有序的圖書、館員親切文明的行爲,營造出學校圖書館寧靜雅緻、充滿文化氣息的人文環境。這種氛圍像一位默默無聞而又風度非凡的老師,發揮着無聲勝有聲的教育作用。圖書館的環境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放鬆學生的心情,緩解學生的情緒,從而提高學生閱讀和思維的效率。

2.豐富的文獻知識可充實學生的精神世界

圖書館被譽爲“知識的海洋”、“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的展覽館”,擁有各學科、各方面的信息資源,能從各個方面充實武裝學生的頭腦。除專業書刊外,還包括有大量關於心理健康方面的書刊,從心理衛生知識的普及到對大學生各種心理問題的分析、疏導等書刊,應有盡有。隨着圖書館網絡技術的應用和不斷髮展,各種有關心理健康信息的來源將更加廣泛,更加便捷,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使學生能增長智慧,啓迪心靈,提高人文素養和道德水平。

3.高校圖書館是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課堂

圖書館是學生重要的課外教育基地,是大學生的“第二課堂”。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圖書館擁有其他部門都不具備的優勢。在圖書館內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平等,既避免了使大學生感到無奈的心理諮詢、心理開導之類的說教,又不直接觸及有心理問題的人的個人隱私,更不會產生到正規醫療機構進行治療的恐懼心理。通過查閱書籍、文獻資料、網絡對話交流等方式,大學生可以更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心理問題,積極主動地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釋放自己的情緒。這種方式,學生易於接受,受益者廣,極大地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益。

三、高校圖書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措施

1.利用豐富的紙質資源,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

圖書館應有意識、有計劃地收集、整理、提供大量有關心理諮詢方面的書刊、專題文章等供學生們閱讀。通過與書上各位“心理醫生”,“心理問題專家”進行“面對面”的心理交流,大學生的感情和情緒會得到有效的釋放和撫慰,空虛者得到了充實,孤獨者得到了活躍,寡聞者豐富了信息,偏激者得到了協調,鬱積者得到了宣泄和化解,從而維護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這種間接滲透方式更加輕鬆、自然,容易被學生接受。

2.利用豐富的電子信息資源,培養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

館藏電子信息資源是對紙質資源的有效補充。電子信息資源以其易獲取性、信息的時效性、形式的多樣性、知識的類聚性、易於管理性等優點,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的青睞。隨着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電子信息資源在高校圖書館的館藏結構中所佔有的比例越來越大。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根據大學生心理健康需求及特點,在調查、瞭解的基礎上,高校圖書館應積極做好心理健康方面電子信息資源的徵訂工作,爲大學生提供免費的閱讀場地,加強電子信息資源使用的培訓,加強電子閱覽室的管理,講授文獻信息檢索、網上信息查詢、館內數據庫信息數據檢索等知識,充分發揮電子信息資源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優勢,提高大學生的健康信息攝取能力。

3.充分利用網絡優勢,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

高科技的發展,使圖書館的服務手段更趨現代化。網絡的不斷髮展,也爲圖書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爲廣闊的空間。通過主頁,圖書館可以最新心理研究動態,針對高校各年級出現的普遍心理問題,在網頁上給出具體的疏導、解決的辦法,並時時刷新,供學生隨時點擊。開通心理健康熱線,利用網絡進行心理諮詢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沒有約束的環境下,學生,能更好地完全地敞開心扉,更能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當然,利用網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淨化網絡通道,加強“網風”、“網德”教育,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網絡道德,以便更好地發揮網絡的教育作用。

4.圖書館員應提高自身素質,增強“服務育人”意識

學校圖書館意識,在爲廣大師生服務的同時,更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與技能。圖書館員應爲師生服務,提供人與人、人與信息直接交流的自由空間。學生更喜歡教師兼朋友型的圖書館員,他們希望得到這樣的館員的幫助指導,願意向這樣的館員傾訴學習和生活中的苦悶。所以,館員應該把“服務育人”的教育理念自覺運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去,提倡主動地、人性化地爲師生服務。館員應以良好的形象,熱情、周到的服務,爲大學生提供一個優美、舒適的心理環境,使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心靈得到淨化,人格得到昇華。

5.強化館員素質,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館員是高校圖書館的靈魂,大學生在通過館藏資源獲取心理健康知識、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中,接觸最多的就是圖書館館員。館員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態、心理健康知識及圍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的服務,就成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實課本,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這也對館員的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館員自身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能以積極向上的情緒感染學生。其次,館員需要具備豐富的心理健康知識,瞭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活動規律,並能運用這些知識去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大學生的心智得到協調發展。

綜上所述,高校圖書館有豐富的知識和文獻資源,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只要我們充分利用,勇於開拓,圖書館將會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大鈞.關於學生心理素質研究的幾個問題[J].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2(3).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首先從二者的含義來看,認識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與區別,可以更好地把握各自的特點與優勢,以其互鑑與融合,實現優勢互補,形成教育的合力。從學科的內涵上來看,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屬於不同的系統和模式,在教育目標、理論基礎、實施策略、功能作用等方面都存在着差異,各有其特點與優勢。概括起來講,在理論基礎上,前者側重人文社科,後者側重心理科學;在指導思想上,前者側重社會價值,後者側重科學規律;在特點色彩上,前者側重東方文化,後者側重西方文明;在指向對象上,前者側重羣體同性,後者側重個性差異;在注重問題上,前者側重思想精神,後者側重心理行爲;在視角思路上,前者側重整體系統,後者側重單項具體;在措施方式上,前者側重教育關愛,後者側重訓練諮詢;在達成目標上,前者側重完善的“人”,後者側重健康的“心”。顯而易見,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各自有其不同的內涵與內容體系,是不可以相互代替的。但從教育的本質與根本宗旨上看,兩者可以相互借鑑與融合,以更好地服務於高校培養與塑造人才的根本目標。也就是說,正因爲兩者存在差異,才體現了各自的特點與優勢,而兩者的特點與優勢,也正是互補、互鑑與融合的前提與基礎。再從學科的理論體系上看,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互鑑與融合,在其教育目標與內容上有其相通性與涵蓋性,尤其是將生命教育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豐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提升其教育水平。具體而言,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能夠使大學生提高對生命價值的認識,更加珍惜和珍重自己與他人的生命;同時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其對他人及社會的愛心,使其人格得到完善。顯然從生命教育的角度來看,大學生常見的心理異常現象,即是大學生生命中生理、心理、社會性以及精神性等生命層面中的一個問題,要預防與矯治大學生常見的異常心理,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與健康水平,生命教育更具有本原性與根本性。同時,將生命教育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拓展與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及方式,並使其教育效果更具實效性和長效性。爲此,借鑑與運用生命教育的方式,不僅是防治大學生常見的異常心理的主要措施和有效之法,也爲拓展與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開闢了一條新的思路與途徑。這將有利於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統性、全面性與實效性。最後從教育的實踐上來看,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互鑑與融合,有效地提升了大學生健康教育的整體水平與質量,特別是生命教育的開展與融入。如衆所知,當高等教育跨進新的世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得到了興起,各個高等院校都開設與配置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擔當起在校大學生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工作,以全面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以及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然而,由於受到多種教育教學因素的制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遇到了很多困惑,如教育目標不大清晰、教育內容不夠全面、教學模式不太靈活等問題。如何破解與改進心理健康教育呢?顯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與滲透生命教育是其必然。生命教育的實踐也確實說明,實施生命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在生理、心理、社會性以及靈性都能夠得到全面均衡地發展,良好成長的內在需要,亦是保障大學生理解生命真諦,創造生命價值,順利成才的題中之義,尤其是破解現實生活中大學生自殘輕生、傷害他人等嚴重問題,使大學生珍愛寶貴生命、欣賞生命美麗的緊迫需要以及創建安全與和諧校園的有效之法。爲此,將生命教育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爲應對與防治大學生常見的異常心理,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提供生命教育的理論指導與實踐模式。

二、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互鑑與融合的現實考量

儘管高校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諸多不同,但相互之間的聯繫是非常密切的,尤其是在教育的實踐中,兩者達成的目的、指向的對象、面對的問題等等都是相同的。

1.教育起因的同一性。

我國高校生命教育及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與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並向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教育憂思與本土追尋階段、學術詮釋與學科互動階段、理論熱興與實踐探索階段、“國家準生”全新機遇階段等。這就是說,開展生命教育及研究,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的緣起一樣,都是對教育的憂思,即對大學生中出現的異常心理,甚至傷害他人生命,輕生自殺等問題而展開的。從大學生教育的實際可見,消除大學生輕生等現象緊迫需求生命教育,舒緩大學生內心壓力急迫呼喚生命教育,保障大學生良好成長成才急切需要生命教育。總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大學生生命教育的起初的成因、出發點都是一致的,就是對當代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及其對生命的影響與傷害而展開的。既然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起因相同,這就爲兩者的互鑑與融合,相向而行,奠定了基礎。

2.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高校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也是相同的。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教育,是一種喚醒心靈的教育,也是一種人文教育,還是一種精神教育,其目的和意義在於保證大學生在生理、心理、社會性以及靈性上得到全面均衡地發展、健康成長。所謂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心理素質教育,它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運用有關心理科學方法,對大學生心理的各個層面產生正向的作用,以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全成長以及對環境的良好適應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它的宗旨就是通過教育,使大學生具有優秀的性格品質,智力潛能得到開發,心理承受與適應能力不斷增強,同時使其內在動力與活力得到激發,並養成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等行爲習慣。相比較可見,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爲了育人,就是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品質與素質,保障大學生健康成長,成爲合格的人才。但兩者又是不同的,即實現共同目標的路徑與理論依據不同。殊途同歸。目的與目標一致,必然要求兩者互鑑、互滲與融合,發揮各自學科優勢,形成教育合力。

3.教育內容的重合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以大學生健康成長爲主線,從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自我意識、學習心理、人格發展、戀愛、人際交往、情緒管理、網絡心理、職業規劃與就業幾方面進行心理引導與教育,來呵護大學生心理健康,矯正其不良行爲,使其心理潛能和創造力得以充分開發。大學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內容是關於生命觀方面的教育,它包括生命本質觀、價值觀、存在觀、過程觀、修養觀與境界觀等方面的教育,以引導與培養學生關注生命,關愛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敬畏生命,正確對待與處理人際交往、親情、友情、愛情、學業、擇業、創業以及生存、生活與生命等方面的問題。由此可見,二者指向的問題以及教育的內容大都是重合的,特別是針對大學生的熱點、關注點、興奮點等展開的教育內容,更是近似的一致。另外還有二者教育方式的交叉性,即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兩者教育的方式方法可相互借鑑運用,並沒有嚴格的區分與界限。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在實踐中的內容重合性與方式的交叉性,也都說明兩者的互鑑與融合是實際需要,無需無法人爲分離。

三、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互鑑與融合的路徑探索

綜上所述,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各自的理論體系與內容,又有相同的教育目標與內容;既有平行的又有交叉的,可謂職能互補,內容相互滲透。爲此,探求與實現兩者互鑑與融合,就成爲推進與提升大學生健康教育的主要課題和必經之路。

1.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目標相統合。

儘管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不盡相同,但總的目標要求相互統一整合,這就是破解大學生面臨的學習生活以及人生種種困惑,保障大學生健康成長,使其成爲具有良好素質的合格人才。只有明確相統合的目標,纔可以頂層設計大學生健康教育,使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並行不悖,相互滲透,功能互補,充分發揮其各自優勢,形成立體交叉、科學有效的教育合力,實現其教育的一體化。同時,還可以避免其各自爲政、教育內容既有重複又有空缺、教育資源既有不足又有浪費等不良現象的存在。顯然,這既是實現大學生健康教育目標的內在要求,也是提高大學生健康教育實效的現實需要。

2.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內容相互補。

教育理論明確指出,教育內容的選擇與確定是以教育目標爲依據與標準的,不能是爲教而教。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內容的確定也是如此。這就是爲培養具有良好素質的合格人才,選擇各自最適宜的內容,實現內容互補,以對大學生進行完整而更有效的教育,避免各自爲求獨立體系而走入教育的誤區。例如,把心理健康教育或視爲心理學課程教學,或等同於心理諮詢,甚至當做心理疾病的治療等,這其實就是一種偏差與誤區。如前所述,生命教育之所以在高校興起與開展,恰恰是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缺失的補充和遭遇困境的突破與拓展,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與推進。當然生命教育也不能取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兩方面的教育內容互補,才能形成更爲完整深入、科學有效的大學生健康素質教育。

3.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方法相互鑑。

生命教育法與心理健康教育法,各有特長與優勢,可以互鑑,只要運用得當,都可以起到良好的互促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運用的方法,如“沙盤遊戲”的心理分析法、“助人自助”的心理諮詢法以及系統脫敏法、厭惡療法、衝擊療法、情緒宣泄法、自信訓練法和團體朋輩心理輔導等行爲矯正法,都可以適當地運用在生命教育的過程中,尤其是依據人的心理髮展階段與規律進行教育的方式,具有普遍的教育價值與意義。而生命教育中,所運用的教學法,如精巧教學導入、精彩主題講解、精美影像欣賞、精闢主詞解析、精深主題討論以及注重人文教育與關懷、強調生命體驗與主體認知、重視教學互動與分享等,也可以運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這樣的方法互鑑,也就是兩方面教育的相互滲透與融合。

4.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資源相兼容。

心理健康課論文 篇五

區域共發展,心育搭平臺。

王韶先 1954年生人, 現任黑龍江省雞西市教育學院德育部主任,心理學副教授。兼任黑龍江省心理學會常務理事,黑龍江省心理學會心理健康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教育學會兒童教育心理學分會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黑龍江省家庭教育學會理事,雞西市家庭教育學會等職務。

從事高等教育工作以來,曾擔任多門學科教學工作,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淵博的專業知識和紮實的理論基礎。副主編《心理學》、《中國小生的心理輔導指南》、《現代心理學基礎》等二十餘冊著作。《淺談青春期情緒障礙》、《獨生子女社會性心理與教育》等二十餘篇,並獲國家、省級一、二等獎。參與負責教育部課題三個,省級課題三個。

多年來以教學、培訓和科研工作爲中心,以新課程改革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爲重點,以校本教研爲依託,努力踐行以“學生髮展爲本” 的理念,以“科學發展觀”爲統領,把中國小心育工作落到實處。通過校本教研製度的探索,研究課堂教學模式,通過教學比賽和觀摩展示課等形式,培植髮現典型,帶動全局。深入基層聽課,解決基層存在的實際問題。加強師資培訓,分層次加大全員培訓力度。

馮耀 1950年生人,貴州省赤水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員,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1981年至1995年曾任鄉中心校校長、區中心校校長、區教辦主任、赤水九中校長等職。1995年調教育局後,任過赤水市教育工會常務副主席、教育局勤工辦主任、赤水市繼續教育辦公室主任等職。2000年12月調赤水市教育局教研室任中學教研員,分管心理健康教育。

在《遵義教育》、《貴州教育》、《貴州教育科研》等省內雜誌上發表過十多篇文章。《淺談教育管理中的激勵機制》一文發表在《貴州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三期;《培養健全人格,鑄就輝煌人生》一文發表在《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一期;《談談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設計》一文發表在《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5年第十期,後又被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轉登於2006年第三期。積極參加“健康杯”的徵文和組織活動,曾獲一、二、三等獎。

2003年到2007年主持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學生健全人格的教育研究”,成績突出,得到西南大學心理學院總課題組的肯定,被評爲先進個人。1995年教師節獲貴州省教委“三育人”先進個人稱號,2003年10月獲貴州省先進教研員榮譽證書。

石研 1966年生人,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教育教學研究院德育部主任,黑龍江省實驗區課題組核心組成員,黑龍江省教育學會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黑龍江省中國小德育教研中心組成員,黑龍江省教育學院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兼職教研員,齊齊哈爾市德育學會祕書長,齊齊哈爾市教育局兼職督學。

近幾年來,始終堅持科研是規範和提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這一理念,實施課題帶動戰略,取得了豐碩成果。主持的國家重點課題“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途徑和方法的研究與實踐”,使實驗區連續九年被評爲全國先進實驗區,她也多次被評爲課題研究先進個人。2006年本課題的結題大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石研同志被評爲“全國百名德育專家”。

由於工作積極努力,專業能力強,表現出色,得到省、市級領導的表揚與認可。先後榮獲省德育工作先進個人,省級優秀教研員,市級優秀教師,連續兩年被評爲市社科系統先進工作者、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和德育工作先進個人。近五年有十幾篇論文榮獲國家、省級一等獎,先後有九篇文章在部級刊物上發表。

伊騰 1962年生人,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平市教育局副局長兼教研室主任,本科學歷。

積極組織桂平市開展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顯著。首先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培訓力度,定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班,還組織桂平市骨幹教師外出培訓達四百多人次。同時,把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訓作爲學校常規工作考覈內容之一。其次加強宣傳,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中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環境。在他的倡議下,市教育局與市人民廣播電臺、市團委聯合舉辦了“心靈直通車”節目,定期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此外,他還積極參與課題研究,並帶動市內的學校參與各級課題。

通過不斷地實踐與探索,他總結出了一個適合桂平市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關注全體學生,抓住兩條主線,營造一個氛圍”。“關注全體學生”,就是專注於促進全體學生心智的健康和人格的發展。“抓住兩條主線”,就是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發展性心理輔導和麪向少數學生開展補救性的個別輔導。“營造一個氛圍”,就是學校、家庭、社會協同配合,努力營造人人都來關心中國小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

辛勤的勞動換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累累碩果。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桂平市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爲該市基礎教育的一個亮點。

齊煒 1966年生人,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教育體育局黨委副書記、局長。

在任職期間,高度重視中國小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先後引進了多位具有全國、省、市級資格證的專職心理教師。牽頭申報了青島市重點課題“國小心理健康教育途徑的探索性研究”,確立了八所實驗學校,組建了市南區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組,帶領市南區的心理健康教育學科走過了一段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艱難歷程。選拔優秀人才成立了專門的課題小組,並選擇“團體輔導在國小中的應用”作爲工作重點,突破了心理健康教育以“個別輔導”爲主的侷限,擴大了受益面。課題研究成果獲得了山東省教育廳二等獎,並順利結題。

組織帶領教師在教師校本培訓、學生團體心理輔導等方面開展研究。區教體局所屬教師先後獲得山東省心理健康教育優質課評選一等獎、青島市優質課一、二等獎,這是首次有心理健康教育課在全省優質課比賽中獲獎。另外,組織十餘人次參加省、市、區公開課和研究課,並圓滿組織了2004、2007年兩次市級心理健康教育市南區現場會,推廣工作經驗。所指導的本區教師成才快,出課面廣,在省、市、區各層次的學科教學研究中發揮了示範帶頭作用,獲得省、市分管部門的充分認可。

何麗芳 1967年生人,北京市昌平區教師進修學校德育教研室教研員,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理事,北京市昌平區班主任教育研究會祕書長。

從2005年12月起主抓昌平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兩年多的工作中,始終堅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爲每一個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的基本理念,積極爲昌平區的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何麗芳發起建設了區心理健康教育網站,組織培訓了大批心理健康專兼職教師,如組織教師參加“YTL當代青少年教育”培訓、“NLP親子溝通技巧”培訓、箱庭療法培訓等。兩年來,昌平區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第四屆、第五屆“健康杯”論文評比中,昌平區共有240多篇論文獲獎。

兩年中,何麗芳撰寫多篇研究報告獲獎,並多次在部級刊物上發表。如《昌平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調查及分析》獲中央教科所“首屆全國新課程下德育創新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評選一等獎,《北京市昌平區教師職業壓力與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獲第五屆“健康杯”優秀成果評選一等獎。此外,她還承擔了區級課題“昌平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展策略的研究”,參與中央教科所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開發心理潛能,提高學習效能”。

張景芳 1966年生人,北京市石景山區心理教研員,石景山區教育科研中心科研員,石景山區教委服務大廳心理諮詢負責人。先後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心理系,教育學碩士。先後在師範學校、中學、職業技術學校、教師進修學校擔任心理教育教學工作,擔任班主任15年。曾在“郝老師青少年熱線”、“畢淑敏心理諮詢公司”、“首都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等單位兼職。多次獲區縣級模範、師德標兵。

參加過國家、市、區、校級課題多項,近五年來獲區以上獎和三十餘篇,近來發表的文章有《談心理諮詢員的覺察能力》、《小組心理輔導的三個課題》、《不能讓孩子的教育失控》、《人本主義團體心理諮詢對改善中學生心理素質的實踐研究》等。

參與編寫的教材和圖書有:

獨著《人與社會》――學生綜合素質教育輔導教材國中第二冊; 參編《傾聽B關注B探索》、《心理髮展》、《輔導個案與活動方案――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指導用書》和《北京市中國小廉潔教育讀本》。

李立軍 1969年生人,北京市順義區教育研究考試中心心理研究室負責人,北京市教育學會心理學研究會理事。1991年7月於北京師範學院體育專業畢業,碩士學歷。多次被評爲市、區級先進工作者、師德標兵。

李立軍負責順義區心理健康教育的課題研究、師資培訓、網站建設等工作。在課題方面,受“學生主動參與的學校、家庭、社區協同德育”課題組的委託,申報了“順義區教育教學成果獎”,並被評爲一等獎。在調研方面,參與了部級課題“環境對學生心理影響的研究”,對區內各中學“雙生子”情況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圓滿完成了課題的調研工作。撰寫的論文《北京市順義區中國小心理諮詢室建設的實踐與思考》在《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雜誌2007年第五期上發表。參與編寫了素質教育研究叢書《探索與實踐》一書,由中國教育出版社出版。

李立軍積極指導區內學校開展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組織全區中國小參加了第四屆“健康杯”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優秀成果評選活動。經過反覆的篩選,順義區共向北京市德育中心推薦了371篇案例及論文,經市德育中心的評選,擇優向“健康杯”組委會推薦了182篇案例及論文,有11篇文章獲全國一等獎。

陳鳳英 1968年生人,黑龍江省鶴崗市教師進修學院德育教研部教研員,新世紀版國小數學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曾被評爲中國教育學會先進工作者。

陳鳳英本着服務於基層的理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建立健全了三級工作網絡,穩定並加強了教師隊伍建設,確立了以進修學院爲依託全面開展鶴崗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思路。同時藉助網絡這一平臺開展網上教研,《教師心理健康與諮詢》的遠程輔導受到了四百餘名教師的好評。專兼職教師的培訓工作紮實有效,崗前培訓與跟蹤培訓保證了心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幾年來以課題爲牽動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曾先後組織鶴崗市30所學校參加了省級心育課題的研究,兩所學校參加了部級心育課題的研究。

2007年陳鳳英組織了鶴崗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設計評比活動,二百餘人獲獎。2007年6月組織了鶴崗市心理健康教育骨幹教師、教學能手評比活動。2007年12月開展了鶴崗市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展示活動。兩年來的努力使該市心育工作出現了喜人局面,培養了一批骨幹教師與教學能手。多次指導省市級優秀課均得到各級教研部門的認可,曾被評爲省優秀教研員、課題先進實驗工作者。

陳麗娟 1957年生人,北京市東城區教師研修中心教研員,北京市東城區教育心理學研究會祕書長,北京市教育學會教育心理學研究會副理事長、祕書長,中國教育學會基礎道德委員會理事,中國科協學會管理中心基礎教育部副祕書長。

陳麗娟從1988年至今參與十多項各級課題,並負責多項課題研究。主要成果有1988年至1994年主持東城區“八五”重點課題“青少年健康個性的研究與發展” ,獲東城區“八五”成果三等獎;1997年擔任國家教委“九五”規劃重點科研課題“新時期中國小生心理行爲問題、成因及教育對策的研究”北京市東城區課題負責人;2005年加拿大基金會“兒童自我認知指導訓練教育項目”主持人;2006年 “十一五”部級課題“中國小生身心健康發展追蹤研究”北京市東城區負責人;2007年“十一五”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國小生高級記憶能力發展與促進的研究”核心組成員。

此外,她還撰寫發表了多篇論文,如《瞭解 關心 行動》發表於《少年兒童研究》;《心靈關注 促進貧困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發表於《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參編的《輔導個案和活動方案》一書由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陳麗娟還積極組織東城區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2005年至2007年,共組織區內一千多人蔘加 “健康杯”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優秀成果評選活動。

單松濤 1964年生人,黑龍江省大慶市教師進修學院教師。1986年於哈爾濱師範大學教育系畢業,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黑龍江省心理學會常務理事,黑龍江省教育學會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主持、參加過多項省、部級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課題,在有關刊物上發表過多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論文,擔任過多部教師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教材的主編、副主編。

1993年開始在大慶地區宣傳、指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爲大慶地區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與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使大慶地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走在黑龍江省的前列。

趙之雲 1956年生人,山西省陽泉市城區教育局督學兼心理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委,中國人才研究會會員,山西省心理學科普專業委員會委員。

1996年以來通過電臺、電話、電郵、報紙、雜誌、面談、信函、QQ等各種形式爲18省市的男女老少諮詢達3500餘人次。先後被《科學之友》、《人人健康》、《人間方圓》和《成才之路》四家雜誌聘爲諮詢欄目的特邀專欄作者。在《中國人才》、《人事》和《心理諮詢個案錄》等全國公開發行的報刊、書籍上,有《新世紀人才的心理素質》、《想要離家出走怎麼辦》等二百餘篇心智諮詢文章發表。多次被評爲山西省和陽泉市的心理學科普先進工作者。是國內較早開展諮詢活動的科普工作者之一。諮詢成果分別獲得“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心理諮詢優秀成果獎等多項獎勵。

獨立研創的心智調適諮詢體系所包括的14項調適內容(智力素質7項,非智力素質7項),對人們提升心智素質,創造成功人生,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通過諮詢實踐,幫助人們在心業、身業、家業、事業、學業、管業和維業方面的心理和行爲,作出科學的分析和諮詢對策,實現人生“七業”的和諧發展。

褚建和 1958年生人,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科研處處長,重慶市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專委會祕書長和副理事。主要科研方向爲教育科研管理和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

近期:《落實校本研究促進課程改革》發表於《重慶教育》2003年第七期;《調動農村女教師積極性,推進重慶新農村建設的持續發展》發表於《重慶教育論叢》2006年第四期。

近期出版著作: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物理》、《勞技》等教材的編寫工作,參編《校本教研文集》三卷;編輯《今日教育》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二十週年院慶部分成果集,《今日教育》教育科研實驗基地學校2007年度論壇《學校教育科研創新發展論壇專輯》;《重慶教育》學校文化專輯等。

科研獲獎項目:主研的課題“強化職業道德,強化專業技術,全面提高職業中學學生素質”在四川省教委第二屆教育科研評比中獲一等獎;主研的課題“重慶市中國小科普教育活動整合模式研究與實踐”在重慶市第三屆基礎教育優秀教改成果評比中獲一等獎。

近期參研課題:參與教育部規劃課題“西部地區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重慶市社科規劃項目“重慶市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擔任重慶市哲社重點項目“加快長江上游教育中心建設的政策研究”的課題祕書。

耿春華 1967年生人,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教科所科研室主任。南寧市第五批優秀青年專業技術人才,南寧市教育系統學科帶頭人,南寧市“21世紀園丁工程”B類培養對象,廣西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中國小心理輔導教師,廣西教育學會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南寧市教育學會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祕書長,南寧市青少年維權中心12355青少年服務檯顧問。

耿春華老師具有系統的教育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心育經驗,治學嚴謹。近年來,南寧市承擔的廣西教育科學A類重點課題“中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該課題成果《走向心理健康――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獲“南寧市第六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爲了儘快提高南寧市中國小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她充分利用自己的專業專長,每學期主持九期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班,培養了一大批心理健康教育骨幹教師。她經常深入學校,幫助城區中國小組建心理諮詢室,指導建立學生心理檔案。每年組織科室教研員,深入各縣區中學,爲畢業生提供考前心理諮詢服務。

近年來,耿老師多次被聘爲自治區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評審專家;曾參與主持全區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並在會上作專題發言;所撰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在《廣西教育》上發表。

趙興萬 1976年生人,河北省唐山市教育局教研室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員。2005年於天津師範大學碩士畢業。

趙興萬曾參與部級課題“中學JIP實驗”和“網絡教研”;主持省級課題“全面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個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唐山)”、“構建四位一體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網絡模式的實驗研究”和“校本課程研究(唐山)”。

2004年,主持的課題“全面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唐山)”被河北省政府評爲教學成果三等獎。2007年,主持的課題“構建四位一體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網絡模式的實驗研究”已被推薦參加第四屆河北省省級教學成果獎選拔。

除了承擔課題項目外,趙興萬還撰寫了大量論文和文章,並多次獲獎或發表。2002年《素質教育關係的課程體系改革原則初探》發表於《教育實踐與研究》;2005年《素質教育觀下的課程體系改革原則初探》被河北省教育學會評爲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2007年《如何提高心理活動的實效性》發表於《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設計的幾個誤區》發表於《綜合實踐》。

由於業績突出,趙興萬曾被評爲唐山市先進教學工作者、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先進個人,被授予唐山市政府嘉獎。

黃學碧 1976年生人,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新區實驗學校校長。南昌市教育學會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理事會理事,南昌市教育學會國小數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

自1999年任校長以來,堅持以人爲本,內強管理,外樹形象,搶抓機遇,克難求進,緊緊依靠廣大教職工,經過幾年的共同努力,使實驗學校一躍成爲一所硬件設施領先、內部管理有序、教學質量上乘、在社會中口碑良好的優質學校。

學校設施先進,配套一流,建有實驗樓、圖書館、電教中心、塑膠環形運動場、風雨球場等;同時配有多媒體教室、語音室、電子閱覽室、心理諮詢室等。學校各活動場所佈局規範、結構新穎、草地平整、綠樹成蔭,整個校園洋溢着和諧、溫馨、活潑、優美的心育氛圍。學校先後被評爲市、縣、區教育先進單位,管理先進單位,綜治工作先進單位,市、區平安校園,市、區法制教育基地等。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六

1.開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法律依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院校在特殊的時代自創的特殊工作。上世紀80年代,教育工作者普遍開始注意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北京、上海、武漢等各大高校的教師開始在校園張貼傳單,提供心理諮詢服務,但是長期以來沒有任何法律、文件、制度和政策來規範這一工作,甚至連統一的名稱都沒有,有的叫心理衛生教育,有的叫心理素質教育等等。直到本世紀初,數起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以及大學生自殺率不斷攀升,才使教育主管部門開始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出臺了若干文件強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設立了具體的工作標準。而《精神衛生法》第十六條明確要求,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對學生進行精神衛生知識教育;配備或者聘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輔導人員,並可以設立心理健康輔導室,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無疑提高了現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相關工作者的法律地位,將給還沒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機構和人員的高校帶來壓力,促進這些學校設立專門機構和安排專職人員。

2.保障了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員專業化水平心理諮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環,需要諮詢師運用專業知識技能,直接面對存在不同心理困擾的學生,是一項非常專業化的助人工作,還需要諮詢師不斷的接受督導和個人成長才能形成足夠的勝任力。然而當前仍有一些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認識,工作人員依然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有些學校甚至由輔導員或行政管理幹部兼任,缺乏足夠的培訓和進修,嚴重影響了該工作的專業性、有效性及社會聲譽。《精神衛生法》第二十三條明確規定:心理諮詢人員應當提高業務素質,遵守執業規範,爲社會公衆提供專業化的心理諮詢服務。對於從事心理諮詢的教師的專業性提出了嚴格的要求,爲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專業化、職業化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利於諮詢師爭取更多高質量的培訓學習機會以提高專業能力。

3.對於監護人的法律責任有了界定在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經常需要和個案的監護人溝通。但是,往往發現學生存在疑似精神障礙,甚至有自殺或傷人風險,需要其監護人送醫院診斷治療時,總有一些監護人不承認、不理解、不配合,造成當事學生無法儘快的接受合適的治療,給本人的生命安全留下極大風險,也給所在學校帶來了嚴重安全隱患。以往面對這類家長,心理健康教師往往只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試圖讓家長理解。而《精神衛生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疑似精神障礙患者發生傷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行爲,或者有傷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險的,其近親屬、所在單位、當地公安機關應當立即採取措施予以制止,並將其送往醫療機構進行精神障礙診斷。一來授予了學校在評估當事人有嚴重心理危機情況下可以主動行動的權力,另一方面也明確規定了當事人的家屬所應該履行送醫療機構進行精神診斷的義務。這也是在面對緊急情況時,提供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們所能使用的法律武器。

4.嚴重精神疾病可以獲得免費基本衛生服務精神疾病治療的高額費用也是阻礙患者就醫的重要原因,尤其對於那些家庭條件不好,還要負擔學雜費的大學生而言。《精神衛生法》第六十八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組織醫療機構爲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免費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在校大學生作爲大學生醫保的參保人,無疑也將會享受精神障礙免費治療服務,緩解了他們的經濟壓力,也有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去開展學生及監護人的工作,鼓勵患者得到合適治療。

二、《精神衛生法》視野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變革

1.診斷界定不足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對於發現存在心理行爲異常的學生,都會由心理健康工作者運用所掌握的診斷知識對其問題情況進行一個初步判斷,然後決定是否需要諮詢或者要立刻轉至醫院。《精神衛生法》二十五條規定:只有具診斷、治療資質的精神科執業醫師、護士在有相應設施和設備並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質量監控制度基礎上,才能開展精神障礙診斷、治療活動。第二十九條規定:精神障礙的診斷應當由精神科執業醫師作出。而心理諮詢師不能做診斷。然而,上述由心理諮詢師做初步判斷的行爲是否屬於“診斷”行爲很難明確,一方面,這一過程中心理諮詢師確實參考了心理疾病的診斷標準,如果不進行這一工作,心理諮詢師違反了《精神衛生法》第二十三條,無法履行諮詢和轉介的法律義務,無法判斷當事人的問題輕重緩急,最終也不利於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因此,從實踐角度來看,可行的辦法是,心理諮詢師可以運用診斷學的知識,對當事人的情況進行判斷,且並不明確其屬於那種心理疾病,只是判斷其是否疑似心理疾病,是否需要轉介。這樣做,即不違法,同時又對當事人的心理狀況進行區分,爲下一步的諮詢或轉介提供了必要的依據。

2.心理諮詢和治療的界定及對策何爲心理諮詢和治療,一直是個讓人疑惑的話題,但普遍一致的看法是,兩者在本質上沒有差別,而是在程度、範圍或側重點上有差別。兩者都有共同的理論基礎,如精神分析、行爲主義、認知療法、人本主義等等,同時在策略技巧上,也幾乎一致,都是運用傾聽、提問、支持、說明等方法,甚至很多冠以療法的理論,如認知療法,理性情緒療法等等,都產生和盛行於美國的高校。習慣上,心理諮詢一般是像正常人提供服務,而心理治療是針對心理障礙的人開展的,一個當事人前來尋求你心理幫助,不可能在一開始就明確區分其是心理諮詢還是心理治療,要根據當事人呈現問題的深入,才能漸漸明確的。專業工作者在接受心理諮詢訓練的時候其實也是在接受心理治療的訓練。然而,《精神衛生法》強行的將這兩者區分開來,給心理諮詢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一方面,當學生來求助時,諮詢師運用這些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所共用的療法是否違法,如果不能用這些療法,諮詢師能做什麼,《精神衛生法》並未明確;另一方面,心理健康與否是一個連續體,很多時候無法明確區分來訪者是屬於心理困擾、輕度心理障礙還是有滑向心理障礙的風險,就很難確定是該進行心理諮詢還是心理治療,如果求穩妥轉介至醫院,對來訪者無疑會增加心理負擔,增添心理傷害。對於這種境況,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應當對來訪者的心理狀況有判斷,對於存在抑鬱、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等有自殺或傷人傾向的來訪者,應嚴格遵守法律要求,儘快轉介,對於程度較輕且無危險的心理障礙來訪者則告知其可以至醫院接收心理治療或在校內心理健康教育部門接收心理諮詢服務,並尊重來訪者的選擇。

3.完善規章制度,做好材料保存工作並及時與家長、醫療衛生部門協調溝通各高校都依據實踐經驗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制度體系,在《精神衛生法》正式實施後,亟需對這些規章制度做全面審查,尤其涉及心理諮詢制度、危機干預制度,需加強知情同意環節,形成一定書面材料。心理諮詢記錄記載規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需規定心理諮詢師在留在機構中的諮詢記錄中只保留客觀的信息和內容,如當事人說的話、表情和行爲等。《精神衛生法》將是否診斷、治療及住院的權力賦予當事人的監護人,一旦發現心理危機個案時,需要大量的和家長進行溝通和協調,個案管理的工作中,心理健康工作者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每一個溝通電話,每一次和學生或家長的會談都要做好記錄記載。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