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農村發展概論論文(多篇)

農村發展概論論文(多篇)

農村發展概論論文 篇一

【摘要】

對於生態文明建設,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有利於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障農民的切身利益,尤其是促進農村生態經濟的發展。因此,要正視正確認識生態文明建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關係,以生態文明建設爲基準,促進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

生態文明建設;農業經濟論文;意義

一、前言

對於農村經濟的發展模式,就是要實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自然與生態的和諧統一。農村經濟爲了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必要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社會、經濟、自然的複合型生態系統經濟。

二、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概述

對於生態文明建設而言,主要目標是實現人與社會、資源以及人與人的和諧共存,良性發展,是一種全面的的發展與繁榮。這一建設體現了人類對於自然的尊重和保護,與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而對於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下的經濟,主要立足於生態系統的承載範圍,發揮生態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重視發揮資源的潛力,發照相的生態經濟,形成合理的體制,實現生態健康,達到社會的和諧發展。對於經濟發展,重要的指導思想就是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其發展的新時期。對於農村經濟,在實現騰飛的同時,促進環境保護,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統一發展,達到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的協調一致。因此,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對於農村經濟發展,尤其是生態經濟的進步,意義重大。但是,也面臨諸多挑戰,需要進行積極應對,在根本上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

三、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現代農業農村經濟高效發展的保障

(一)強化生態文明建設觀念,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對於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觀念的更新是基礎和關鍵。要重視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作用,正確處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在發展的思想上,不能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環境保護。對於農業,要因地制宜,強化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重視對農民的教育,加大宣傳,轉變其根本觀念,增強環保意識,普及生態文明的理念,形成更好合理的生產生活方式。

(二)生態文明建設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在科學發展觀的思想中,主要包含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兩個方面,其中,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與人關係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其得以長久發展的關鍵,需要服務於人與自然的矛盾。在根本上說,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必由之路。在人類發展中,不能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爲代價,要避免對當下人類生存產生的不良影響,又要避免對後代產生的威脅,要實現社會發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文明發展的道路。

(三)加對城鄉環保的統籌在新農村建設中國,要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的制定,將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進行有效結合,保證生態建設有法可依。另外,在新農村建設中,要避免同一化,要因地制宜,實現城鄉有效統籌,發揮各種優勢,不能以發展農村建設的理由,對環境進行破壞。

(四)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是推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農業是人類獲取生活資料的主要渠道,是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立足與此,自然生態是農業和農村經濟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源泉,也就是說,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推動農業實現高效、優質和長遠的保障。

(五)推廣綠色生態農業,發展優勢產業當前,環保綠色理念得到重視,深入人心,人們對環境、飲食等的要求越來越高,生態保護成爲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人們更希望能夠迴歸自然,這也成爲一種新風尚。這也就是使得一些遠離城市、環境狀態保護良好的偏遠地區反倒成爲自然環境優美、物產豐富、生態經濟價值潛力較大的優勢,因此,要推廣綠色環保觀念,重視環境保護。在農業發展道路上,重視發展綠色、高效、優質的安全現代農業,推廣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促進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揚長避短,發展優勢產業,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四、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和理念有助於推動農業農村經濟各個環節的良性發展

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其主要依賴的是資源的優勢,因此,在發展過程中,更加註重對資源的有效節約和環境保護,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一)要重視綠色消費的觀念和發展的特點在綠色生態消費發展的時代要求下,重視生態農業的發展,爲整個社會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農業產品。將生態農業作爲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關鍵點,對廣大羣衆進行生態農業知識的普及,地方政府也要重視推廣生態農業的理念,做好示範工程,形成科學的標準,注重生態農業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加強過程監督,強化產業化和標準,增強產品的優質性,促進生產規模的擴大,形成綠色品牌,主球生態農業經濟效益。另外,要拓寬農業產品的種類,尤其是一些地方特色產品,爲特色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對傳統的農村工業化發展模式和資源利用方式進行改變要重視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引進和發展,以優質生態資源爲基礎,注重精深加工,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增值增效的目標。同時,重視循環經濟,注重資源節約型企業的形成和建設,注重橫向資源的共享,加企業間的聯合,在增長的同時,降低能耗。

(三)加快生態鄉村建設要大量發展優美鄉村建設,以此爲基礎,爲生態文件建設的發展創設良好的環境。發展清潔家園、綠色基地等,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實現對室內外、公共場所的美化。同時,重視對污染企業的管控,推廣無公害資源的循環利用,在根本上改變農業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

五、重視對生態脆弱地區生態養護,奠定生態建設的基礎

首先,要重視對生態脆弱地區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政府要加大對生態脆弱地區公共設施和服務的投入,營造更加優質的硬件和軟件環境,同時,實現對公益事業最低收費標準,使得當地居民能夠感受到現代文明的發展優勢。其次,注重生態保護措施的執行。注重對這些地區進行水源和植被的保護,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促進環境保護。再次,重視對青少年技術培訓。對於當地的青少年,要加強技術培訓和教育,降低對環境產生的壓力。

六、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對於循環經濟,主要強調資源的高效利用和保護,建設環境污染,加大廢物資源化,實現無害化,以最小的成本支出,獲取最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用發展的觀念實現對資源的有效利用,解決與環境保護方面的矛盾,這也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同時,要重視對農民的交易,開展多種形式的循環再利用工程,逐步引導農村走向廢物資源化、綜合利用和發展的道路。

七、農業生態文明有助於限制農業的盲目開發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動下,能夠事項對生產佈局的規劃,在總體目標上實現宜農則農的目標,發揮自然規律的作用,降低人爲因素對環境的破壞。另外,要推動生態治理工程的進展,促進生態的保護和恢復。在整體規劃的指導下,進行地區性設計和佈局,保證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的有效統一。

八、立足生態文明,重視生態項目發展,打造農村生態經濟要重視

高端農業的發展,大量促進品牌農業和綠色農業的融合。減少農業生產中對化學肥料和添加劑的使用,倡導原生態生產,提高無公害性。要在發展生態農業基地,對農業區域、佈局以及品種結構進行不斷優化。

九、結束語

綜上,在新農村建設中,要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環境保護,以此爲基礎,促進農村生態經濟的有序發展,因地制宜,結合當地實際,發展優勢產業類型,促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農村發展概論論文 篇二

[關鍵詞]

江西;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問題;對策

[提要]

江西是個農業大省,農村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比例較高,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把巨大的農村人口壓力轉化爲人力資源優勢,是江西省當前迫切的任務。發展職業教育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從當前江西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入手,分析農村職業教育問題的成因,依據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規律及江西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發展江西農村職業教育的對策建議。

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我省新增勞動力的主要來源在農村。作爲承擔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農村職業教育事業,其現狀及發展直接影響到我省經濟及社會的發展。儘快解決我省農村職業教育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切實發揮我省農村職業教育在區域經濟社會中的基礎性作用,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緊迫任務。

一、江西農村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專業結構及課程設置難以適應新世紀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縱觀現在的一些農村職校,在專業設置上嚴重滯後於社會需求,專業陳舊,知識老化,學生高分低能,動手能力差。在專業設置上片面迎合學生的擇業觀念,不顧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爭開所謂的熱門專業。也即在專業設置上沒有考查當地的實際需要,更談不上專業設置的超前性、實用實效性。農村職業教育未能以變化快、週期短、知識新、形式活的辦學來滿足新形勢下對人才的需求。

2.農村職校培養目標定位不合理,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單一,教學環節脫離農業生產實際,不能有效地服務於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主要表現爲:在辦學定位上,脫離了當地農村區域經濟特色;在教學內容上,脫離了農村經濟專業內容;在教學形式上,教學環節脫離實際。

3.農村職業教育的功能、辦學方向與職業教育的時代要求相背離。相當數量的學校以對口升學作爲辦學的主要目的,這也成爲大量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直接目的。這種做法與國家和社會賦予職業教育的任務嚴重背離,不僅無法發揮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促進產業升級的功能,也給自己的辦學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4.農村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僵化,師資實踐技能缺乏,人才培養水平低。目前,雖然農村職業教育已開始面向經濟、面向市場,但其內部運行機制與計劃經濟制度下的學歷教育並無真正區別,從組織領導、辦學制度、教學管理制度到教材、教學活動等都還沿襲着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學歷教育模式和應試教育模式,許多職業學校的教學仍是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缺少與社會實踐的緊密聯繫。農村職業學校的教師隊伍總體上數量不足,學歷層次低,素質不高,專業教師缺乏,專業課教師與普通文化課教師的比例失調。

二、江西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問題的原因分析

1.經費不足與政策導向影響。經費不足是影響農村職業教育最重要的因素。此外,教育政策導向也直接影響着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導向下,高等職業教育得以蓬勃發展,一是本科擴招;二是高職高專發展過快,高等教育大衆化的趨勢愈來愈明顯,加之城鄉差別的拉大和人們對農村職業教育認識上“重普教輕職教”,以及擇業觀念的陳腐,致使本來條件較差的農村職業學校愈加萎縮;三是高校擴招對就業產生極大的影響,使人才市場出現高學歷求職者“扎堆”的情況。

2.辦學條件與辦學定位影響。一是實驗設備條件不足,老舊的實驗設備不能得到及時更換,不能適應專業技能培訓的需要;二是“雙師型”教師比例不夠,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差異較大;三是教師待遇差,留不住人才。農村職業學校的辦學以學制性教育爲主,忽視了對農村青年進行短期培訓。沒有把勞動力轉移和技能培訓作爲學校的辦學定位,限制了農村職業學校的發展。

3.就業影響。畢業生出口不暢,就業率低,工作選擇面窄,是導致農村職業教育滑坡的重要因素。農民花錢讓孩子學習技術,最終目的是希望孩子有一個好的工作,但目前廣大農村職校畢業生由於多種因素未能找到工作或工作回報率低,導致農村孩子對上職業學校不感興趣。

三、江西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對策

1.整合教育資源,優勢互補,完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做大做強職業教育。各級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要本着現實性原則和統籌性原則,打破部門之間、城鄉之間的界限,調整職業學校佈局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對那些規模小、效益低、質量差的學校進行合併,使閒置的教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把那些辦學條件好、教育質量高的示範性職業學校不斷做大做強。同時,要進一步完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要以大職教觀指導農村各類職業教育發展,健全適合農村實際的職業教育體系。在辦學上不侷限於層次,爲農村現代化培養高層次的技術人才。

2.科學定位、務實辦學,實現農村職教辦學形式的創新。首先要轉變觀念、科學定位,由面向農村辦學改爲面向城鄉辦學,並把農村勞動力轉移作爲職業學校的主要定位與辦學目標,人才流向不僅僅限於農村建設、農業生產,更爲重要的是區域經濟建設。其次要由學歷教育爲主轉變爲學s歷教育與職業培訓並重。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理論課與實踐課之比以1∶1爲好。改善實驗設備條件,突出技術操作性、職業技能性和教學實踐性,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進一步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一方面要加強校內實習基地建設,另一方面要不斷擴大校外實習基地。

3.以就業爲導向,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以就業爲導向”,試行多種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進一步推動職業學校與企業建立緊密的聯繫。變“輸出地”培養爲“輸入地”培養,依託企業發展職業教育,有效增強職業教育的實踐性和針對性,使職業學校學生更多地瞭解企業生產情況,畢業生就業也更加有保障。允許學生工學交替、半工半讀,以滿足特困學生的求學需求。將學校本位模式轉向與企業、社會有機結合的模式。

4.提高農村職業學校教學質量。加強職業教育的教師隊伍建設,合理設置各門課程。提高職業學校的教師素質,應從三個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對現有職業教師的培訓,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措施和方案,注重對專業技術骨幹教師的培養,建立激勵教師不斷加強業務、技術學習的機制;努力爲教師創造進修和學習的條件,提升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二是優化職業教育師資結構,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積極培養“雙師型”教師,鼓勵教師到企業或其他單位進行學習和鍛鍊。三是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動機制,根據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和發展需要,不斷充實專業技術人才,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

5.運用市場規律,實現江西農村職教體系的創新。創新農村職業教育體系,要創新管理體制,搞活辦學體系,給學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如專業設置、課程建設、用人機制、教學方式等。要鼓勵私人企業和社會力量辦職業學校,形成市場調節競爭的辦學機制。通過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和教學方式,真正把江西農村職業教育辦實、辦活、辦大,辦出特色,走出一條農村職教新路,創建江西農村職教的新體系。

農村發展概論論文 篇三

摘要:

隨着全國、全球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我國也越來越重視電子商務工作,尤其是農村電子商務,並相繼出臺了專門針對電子商務發展的指導意見和發展規劃。農業信息化是作爲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手段和目標,來促進農村經濟建設,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勢在必行。

關鍵詞:

農村經濟;電子商務;制度建設

1發展電子商務的宏觀因素

爲推動“大衆創新、萬衆創業”,釋放內需潛力,增強消費信息的互通,世界各地都已經關注和注重電子商務工作作爲,其不僅能夠購幫助擴消費、穩增長、調結構、增就業,隨着電子商務逐漸地從線上走到線下,從虛擬走到現實,網絡經營同實體產品相結合的新形式,已經開始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不可阻擋的影響。電子商務優化了傳統的資源配置,更帶給生產企業、流通企業、營銷企業新的經營模式。發展電子商務對目前我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及提升產業競爭力、影響力、帶動力、輻射力等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重要意義

(1)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是調結構、轉方式,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電子商務加速了農村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的變革,促進了農產品流通環節及渠道的改變,是轉型升級的“催化劑”,是促進農村流通方式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大家知道,農業現代化的趨勢就是農產品的產業鏈條逐步拉長,形成生產的規模化,產品的精品化,品牌的知名化,從而促使我國傳統的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適合現代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而電子商務正是這一趨勢的加速器。另一方面,電子商務也是發展地方經濟的新抓手。這些年來,各地都把建設的重點寄希望於招商引資大項目或工業項目上,以此拉動經濟增長。而本身的農業和農村卻部過多的關注。但是引進資金往往後續跟不上,問題存在多,解決程序複雜,更容易帶來環境污染的問題。相比較而言,農村電子商務能在環保的前提下,促進農產品的銷售,提供商品的互通性,爲農村人思想轉變及文明程度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並且能確保一直伴隨着農村的發展。

(2)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是擴大農村消費市場的重要手段。傳統農產品生產、儲運、加工和銷售的鏈條較長,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環節較多,影響了流通效率,增加了流通成本。而電子商務的優勢就是不需要有實體店鋪性的貨架、地鋪位置等,不受資金的影響,可以直接同各地顧客進行溝通,銷售面更廣,渠道更寬,顧客更多,也減去了其中很大部分的成本問題。越來越多的農產品正在通過網絡走進千家萬戶,爲農民解決賣難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傳統意義上農民只能在地頭等着客商來收購農產品,渠道有限,如果沒人收購或行情不好,農民往往會遭受損失,而農產品網上銷售面對的則是來自全國的消費者,使農民變被動爲主動,簡化了供應鏈環節,降低了農產品交易成本,農民增收效果明顯。同時,電子商務改變了農村流通方式和消費觀念,增強農村消費活力。過去,留守農村的老人小孩想消費,既無能力又不便利,而今網上購物,只需在外工作或打工的子女、父母在網上確認一下,任何商品都可以迅速的送遞到農村老人、小孩手中,農村居民由此真正實現與城市居民同等的購物待遇。農村消費通過電商無疑形成當今消費新的增長點。

(3)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農村電子商務解決了農民和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縮短了銷售途徑,減少了銷售成本,避免了供大於求或供大於求的不平衡情況,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產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市場化和品牌化,是產品定價更低,產品銷售更多、更廣、更遠,是銷售者和購買者雙方獲益。農村電子商務是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新視角,是實現強農富農的巨大機遇,是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方向和新模式。提高了農產品價值,真正實現助農增收。改善了農業經濟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就業、農業物流、農村生活品質提升、農村組織結構優化等事關“三農”的全方位課題問題。

(4)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是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途徑。隨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利用互聯網+下的各種平臺及途徑,讓農民接觸到最新的知識及信息,大大縮短了城市與農村的差距,享受到很多城市裏享受到的資源,實現許多足不出戶的便利,促進農村的發展,還可以引發出農村對時尚潮流、生活方式的新追求。這對於改變農村現有的相對於城市較簡陋的生活狀態,提升農村生活品質,加快城鎮化進程都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5)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是培養新型農民、推進創新創業的有效舉措。在“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今天,農村電子商務的推廣,必然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帶動農戶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直接對接市場在家中就實現創業致富,把農村剩餘勞動力轉化爲人力資源優勢,幫助農民充分就業。同時,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也提供了許多的就業機會,可以吸引部分農村青年的迴歸及部分人才的進入,有效地制止“農村空巢現象”的蔓延,農村“留守”老大難問題也可以迎刃而解。縱觀各地,不少鄉村立足自身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蘊、風俗習慣等特點,利用網絡出售自己的特色產品或農產品,在本地看來很一般的貨物,卻可以獲得異地百姓的喜愛,進而獲得豐厚的利潤,百姓對與電子商務銷售自己產品的熱情空前高漲,“淘寶村、淘寶鄉(鎮)”不斷出現“農戶+公司+網絡”的模式。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必然是新形勢下我國農村的一次深刻革命。

3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政府工作

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制定電子商務斤農村的具體實施方案,明確各職能部門的責任和任務。提高領導對農村電子商務工作的重視,政府領導要率先垂範,親力親爲,帶頭狠抓落實;要明確分管領導具體負責,深入一線督促檢查,協調解決問題,抓好具體工作指導協調和關鍵環節落實,確保事有專管人員、有明確職責、有完成時間,迅速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各項工作。

強化培訓,培育人才。政府要發揮部門農村各類人才培育的優勢,加強京東、阿里巴巴等知名電商企業合作,邀請知名電商專家授課,要充分發揮電商孵化園作用,對農村黨員幹部、電商企業、經營農戶進行技術培訓,鼓勵在外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積極引進優秀的電商人才,給予一定優惠政策和物質獎勵,切實解決農村電子商務人才不足的問題。電子商務正在快速的發展中,農村的經濟模式也在不停地改變中,人才是關鍵,啓用和發展電商,將極大地改變農村傳統經濟和產品形式,更會改變着當地人的生產生活方式。

完善配套,暢通物流體系。交通物流、郵政、供銷等部門要整合利用農村現有流通網絡資源,進一步完善農村物流配送體系,大力發展與電子交易、網上購物、在線支付協同發展的物流配送服務。加強與阿里巴巴等知名企業合作,積極引進知名快遞物流企業設立分支機構,升級已有的物流網點及纖細平臺,整合配送途徑和第三方配送。大力宣傳,營造氛圍。要充分利用各主流媒體和實體廣告進行宣傳,講解電商基礎知識及實施過程,及時解決農民的疑問和疑慮,宣傳各地發展電子商務的新經驗、現做法、新企業、新產品、新渠道等。加大宣傳普及力度,共同營造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濃厚氛圍。督導調度,形成合力。要加強工作協調,定期召開協調會議,協調解決工作推進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要出臺電子商務獎勵扶持辦法,用好電子商務產業專項基金,鼓勵推動我市電子商務快速發展;要強化督促檢查,對工作進展順利的總結經驗、全面推廣,對進展不力地查找原因、立即整改;要建立科學的考覈獎懲機制,要將農村電子商務工作納入年度量質化考覈體系,年終組織考覈。

農村發展概論論文 篇四

摘要:

近年,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愈發明顯,但還是存在問題,保險爲農村金融難以完全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需求。爲此加強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研究,從二者的現狀以及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出發提出相應對策,不僅能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還能加快農村金融的完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農村金融;農村經濟;影響;發展

一、背景介紹

自“三農”問題提出後,加快農村經濟發展一直是政府和社會重點關注的焦點。隨着經濟金融化趨勢的加劇,城市金融體系已日趨完善,大大推動了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基於此,如何加快農村金融建設,併爲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支持與幫助就成爲亟待解決的新課題。從某方面看農村金融是整個現代農村經濟的核心,創新完善農村金融體制與體系會給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深遠影響,提供強大的支持,當然隨着農村經濟的不斷髮展也能成爲農村金融發展的堅實經濟基礎,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爲此,深入研究農村金融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影響和作用,有利於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快速上穩步發展,爲“三農”問題的解決做貢獻。

二、關於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發展概述

(一)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分析

整體來看,當前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還是相對緩慢滯後的,更多的以政策性金融手段爲主,不斷的引進正規金融機構,以加快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並形成了中國農業銀行爲主,農村信用社和農業發展銀行分別爲合作性和國家政策性金融機構建構的農村金融體系。但依然存在不少問題,促使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和支持作用大打折扣。首先,農村金融服務網點在農村的覆蓋面還有待擴大。基於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商業銀行爲了生存發展從戰略上減少了對農村金融的投入,導致一些農村地區的信用社從金融服務網點退出了,進一步加重了農村金融機構缺失的問題。其次,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機制有待完善。回顧歷史,在農村金融中農村信用社可以說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一枝獨秀的局面,大有壟斷農村金融之勢,但效率卻難以提升,逐步削弱了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難以更好地爲農村金融發展貢獻力量,更遑論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起到強有力的支持作用。最後,農村資金外流趨勢嚴重。衆所周知,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涌入了城市,他們的收入自然也藉助金融機構流向了經濟水平更高的城市,逐步拉大了城市與農村的差距,大量的農村資金外流,大大影響了農業生產的資金支持力度。

(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由於在不同時期農村不同行業的經濟比重有所不同,導致農村經濟在不同發展時期呈現不同的特徵,例如在農村經濟發展初期,以農業活動爲主,手工業在整個農村經濟中的比重較小;而進入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期,傳統農業所佔比重逐漸被農村服務業所替代,越來越小,反而是第三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快,成爲農村經濟主體,爲農村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而在政策指導下,在農村經濟轉型期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工作也在不斷開展,對漁業、林業、畜牧業等第一產業進行優化整合,一定程度提高了所佔比重,有利於推動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成爲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大大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當然在農村經濟發展中也存在缺陷,無論是資金投入力度還是農民收入等還遠遠不如城市經濟,還需要不斷改善。

(三)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第一,農村金融規模大大影響農村經濟發展。通過總結分析發現制約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是資金嚴重缺乏,由於農村經濟週期長、回報率低,難以吸引有力的外部資金投入,僅僅依靠自身構建的經濟主體發展,不僅規模小,發展速度還緩慢,阻礙了農村經濟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進度。不難發現,當前農村金融規模根本難以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得不到來自農村金融的大量資金支持,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的產業化與規模化。加上不少農村發展資金流向了更加發達的城市,促使農村經濟發展資金規模嚴重萎縮,資金缺口越來越大,但依靠政府的財政經濟支持遠遠不夠,農村金融依然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資金支持對象,能有效解決農村資金缺口問題,爲此首先要加快農村金融發展,才能爲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更大的支持。第二,農村金融效率也會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對於農村金融而言,不僅要擴大規模,增加農村服務點覆蓋面,還要提升金融效率,即促進金融服務速度與質量的雙雙提升,才能更有效的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然而現目前,農村金融機構較少,信息傳遞方式單一,合作交流途徑有限,資金流動性弱,因此難以最大化發揮農村金融資金的經濟作用,無法滿足農村經濟發展資金需求。鑑於此,提升農村金融資金使用率相當重要,利用農村經濟發展資金的合理調劑、配置,不斷提高金融資金存貨比率,並不斷的開發更多新型的金融服務,爲廣大農民提供更多金融產品,促使農村金融服務更加高效、全面、科學、安全,才能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的市場更加多元。當然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農村經濟勢必也會影響到農村金融的發展。據調查實踐發現,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與農村金融成正相關,當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越能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反之則會讓農村金融變得較爲脆弱。其中以東南沿海地區最爲明顯,該地農村經濟發展較快,因此農村金融發展也較爲強健,更好地爲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從而推動當地農村經濟的穩健運營,實現了農村企業融資能力和範圍的雙雙提升。

三、農村金融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

(一)加快農村金融改革,實現金融主體的多樣化

隨着農村金融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日漸突出,與時俱進的以農村經濟發展需求爲主,加快農村金融的轉型改革勢在必行,有利於進一步豐富農村金融主體,實現多樣化。首要的要加快農村金融機構的改革,建立更多與市場相符的金融主體,打造一支支農主力軍,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根據目前農村金融機構現狀,不少農村信用社撤銷後,導致農村金融機構數量和規模上都出現缺口,爲此應當建立更多農村商業銀行,在政府政策下強化商業銀行的改革,調動參與農村經濟發展建設的積極性,並結合農村經濟發展實際需求調整金融戰略。例如:農村商業銀行應當建立以“三農”發展目標爲指導的戰略目標,並不斷強化對“三農”的支持力度,積極探尋適合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金融服務模式,促使農村金融的支持力度最大化。與此同時,還要不斷優化農村金融服務主體,爲更多民間金融機構參與農村金融降低准入門檻,加快新型金融機構建設,如農村信貸公司,並不斷拓寬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融資渠道,創新金融產品,完善農村金融經濟服務體系,實現農村金融主體的多樣性。同時還要在政府的帶頭下加大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宣傳,讓更多農民瞭解認識新型金融機構,再利用優質的服務形成口碑效應,增強農民的存錢的積極性,並提供的貸款政策,促使農村金融機構真正做到以農民爲主,惠利於民,從而推動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完善農村金融市場,加快鄉鎮企業的發展

農村金融市場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也不小,爲了更好地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加快農村金融市場的完善,推動鄉鎮企業發展,減少農村勞動力和資金的外流很有必要。其中最重要的完善農村金融市場利率,能很好地降低農村經濟發展資金風險,隨着利率的市場化能提供更多風險補充,降低經濟成本。當然在農村金融機構貸款時,爲了保證資金的安全,還需要有完善的擔保中介體系給予支持和規範,建立農村經濟與農戶、農業經濟企業的合作,以強化農業經濟主體風險承擔能力,而農村金融保險是必不可少的,隨着商業性金融產品與保險服務、政策性金融服務的結合,促使農村合作式保險業務的形成,能進一步完善優化農村金融市場,以便更好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當然鄉鎮企業作爲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不能忽略,要高度重視鄉鎮企業的發展才能逐步完善地區產業結構,爲更多農民提供就業機會,減少勞動力的外流,從而減少資金的外流,集中爲農村經濟發展做貢獻,確保城鄉協調發展。並通過城鄉流通市場的建立,打破城市和農村的壁壘,推動農村第二、三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吸引更多非農業就業人數,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帶動農民收入的增長。

(三)提升農村金融效率,增強金融資本市場靈活性

從上面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中可以知道,農村金融效率關係着農村經濟的發展,爲此要想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提升農村金融效率至關重要,以便爲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更多高效服務。關於農村金融效率的提升,具體可以從這幾方面着手進行:首先,加強農村金融服務的改革創新,將農村金融服務質量放在首位,轉變傳統服務理念,並結合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制定相適應的農村金融戰略,在不斷優化農村金融運行模式基礎上,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爲更好解決“三農”問題做貢獻。當然對於農村金融來說,改革創新不單單集中在服務上,產品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改革創新環節,在研發金融服務產品時要始終圍繞當地經濟發展實際和農村經濟主體需求,爲當地農民羣衆提供農民工返鄉創業貸款、農村居民房屋產權、農村中小企業簡式快速貸款、農村商戶聯保貸款、農戶林權抵押貸款等多種金融產品,加強對農民創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幫助更多農民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同時還能幫助鄉鎮企業有效解決融資問題,在保證鄉鎮企業長遠穩健發展的同時,還能減少勞動力和資金的外流,一舉數得。其次,以國家相關政策制度爲基礎,優化完善農村金融服務規章制度很有必要。當形成相對完善的農村金融服務規章制度後,能一定程度約束農村金融的運行,促使農村金融更加規範、合理,能有效規避一些違規違法現象的出現,這是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應當引起高度重視。最後,要積極調動當地農民參與農村金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農民是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與者和受益者,需要通過各種宣傳方式和手段幫助農民樹立農村金融意識,全面正確認識到農場金融資本的價值,並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加強對農村金融資本的應用,不僅有利於提升農村金融效率,還能讓整個農村金融資本市場變得更加靈活多樣,與農村經濟發展更加協調適配。

四、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金融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推動作用是不容小覷的,因此要提高重視,不斷加快金融機構自身的改革創新,才能確保經濟作用最大化,真正爲農村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2022鄉村建設論文 篇五

作爲一名奮戰在農村工作的基層幹部,肩上更是扛着振興鄉村的艱鉅任務,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將黨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實好,才能把外來“輸血”幫扶轉變爲自主“造血”發展,才能更好地推動新時代農村的發展。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是築牢鄉村振興之基的重點。在脫貧攻堅的持續推進下,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但部分貧困山區受地理條件限制,歷史欠賬多、優質資源供給不足、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約,各項基礎設施都相對落後,水、電、路、污染處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這都成爲了鄉村振興的掣肘。在實現振興鄉村的過程中,必須以完善基礎設施爲重點工作,立足羣衆需求繼續大力實施民生工程,加快補齊水、氣、污染處理設施等突出短板,解決制約當地長遠發展的突出問題,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增強農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許多地區在脫貧攻堅的帶動下,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但是部分偏遠山區,在水、電、路、生態治理等方面依然非常落後,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需政府給予大力支持。

推動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實施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確確保當地羣衆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而無論是解決農民就業還是確保羣衆增收,都需要以產業發展爲基礎。農業強,產業必須強;產業旺,鄉村振興纔有底氣。隨着全縣全域旅遊的發展,旅遊業逐步做大做強,也將進一步帶動產業發展,爲鄉村振興帶來紅利。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如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消除“空殼村”,是基層黨組織建設的一個熱點也是一個難點,更是農村如何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的關鍵。許多村集體沒有任何收入,不說基礎設施建設、公益事業、扶貧濟困,連基本辦公經費都全靠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爲鄉村發展指明瞭方向和道路,是農民共享國家發展成果的重要體現,是黨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和關心。作爲一名基層幹部,責無旁貸,應該爲鄉村振興獻計出力,帶領羣衆發展致富。

農村發展概論論文 篇六

摘要

當前,如何進行新農村建設,怎樣將農村優勢整合並充分發揮出來,實現農民富裕、農村繁榮,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所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如何引領農民走上富裕的道路,該選擇哪種模式去發展農村經濟是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基於此,本文從農業產業化、生態農業、工業帶動型及第三產業爲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方面,對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的可行模式進行探討,爲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改革創新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展水平較之以往雖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相較於國外發達國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農村經濟發展模式較爲落後、公共事業發展程度不高、農民收入低下,這些因素導致我國不能完全引入國外發達國家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因此,要另闢蹊徑,尋找適合我國的農村發展模式,如此才能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

一、創新農業產業化,向生態農業型改革

當前商品經濟快速發展,農村改革腳步不斷加快,一些問題開始浮出水面,尤其是當前經濟體制和農業市場化要求不相適應。非集中式的家庭生產形式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模式,這種模式很容易與市場經濟體制產生矛盾,對於現代化農業和規模經濟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因爲非集中式農戶生產模式對於生產效率會產生負面影響,進而導致農戶收入降低,城鄉居民收入差別增大[1]。農村產業化是解決該問題的一個有效手段。因爲我國各地的農村經濟發展狀況各有不同,農業的主要產品和主導產業也有所差別,但其本質都離不開農村的農業和特色農副業,然後依據此進行配套的銷售和加工。比如,現今農村經濟發展模式中比較典型的一種就是龍頭企業帶動型。這種經濟模式主要是一些以銷售或者加工農副產品的龍頭企業,讓農戶參與到企業的生產、加工及銷售等各個環節,這種模式可以看作是“農戶+企業”型。農戶根據當地實際,依託農村現有資源、村內有技術的農戶等生產要素,開辦企業,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化發展。這種模式在安徽省運用效果較好,比如,池州市和黃山市依靠自身獨有的環境和生態要素,現今該地域的旅遊產業已經發展成型。該地區的工業已經步入自我調節、自我約束、持續積累的良性發展道路[2]。另外,處理好環境和農業發展的關係對於農村經濟發展來說也是不可忽視的。所以,要清楚地認識到生態農業這一概念。生態農業指的是結合農村實際,遵循環境和人的互養共生規律,建立良性循環、能夠全面發展的無廢棄體系。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是要用科學的方法和生態理念,將傳統農業和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促進農業經濟良性發展,且不破壞生態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比如,種植業、養殖業和沼氣的循環模式,這就是比較典型的一種生態農業模式[3]。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是多樣的,但是農村經濟的發展必須要根據農村地理和氣候現狀,要在不破壞當地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經濟。

二、向工業帶動型經濟模式轉變

我國人口比重大,人均耕地面積較少,全世界不到1/10的土地要養活全世界1/5的人口。農村生產資源相對缺乏,很多農民在此背景下不得不尋求其他方式來謀生。農村實行工業化帶動型經濟模式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這一模式是在農村資源現狀基礎上開辦相應的企業,以企業拉動農業和農村發展,農村工業拉動型經濟模式在我國浙江、安徽和江蘇等省份發展較好,安徽省肥西縣是工業帶動型經濟發展模式的一個代表地區。該地區走的就是工業轉型的經濟發展模式,農村經濟在此模式下有了很大的發展。該地區政府部門積極引導農戶聚集產業,同時給予相應的政策和資源,現今已經形成了主導產業拔尖、配套產業多樣且創新能力較強的工業體系。肥西縣不但將工業作爲農村發展的要務,該地區也吸引了大量的勞動力。還有大家所熟知的“蘇南”模式。集體積累在蘇南地區是農業原始積累的主要表現,過程中也有一些私營企業和家庭工業產生。很多鄉村農戶自己籌集資金開辦企業,使得農業公共投資或積累方面的不足得到彌補,還使得鄉鎮工業得到進一步發展。蘇南地區城鄉工業和農村工業的融合,使得蘇南地區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雖然現今蘇南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已經成型,但是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不足和缺陷。首先,工業轉移比較簡單,設備落後和陳舊,產品類似,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產業升級時需要很大的成本支撐,在對結構進行調整時難度也較大,高新技術產業在產業中佔據的比重不高,大部分製造業都侷限於附加值較低的行業。其次,中小企業在所有企業中的數量較多,民營企業形態多以非開放式家族企業爲主,這些企業不願與其他企業聯合,更不願意被兼併,這對於經濟發展是非常不利的,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也不高,發展風險程度高。因爲通常不會對農村工業有系統的規劃,因此,需要農戶自身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保證在發展工業過程中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在工業發展過程中要制訂合理、科學的發展計劃,保障農村經濟不同方面都能得到綜合發展和優化完善[4]。

三、以第三產業爲主導的發展模式

依據農村現狀,在發展農村產業化和工業化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保障產業多元化發展態勢,如此才能保障農戶收入的增長和農村勞動力過剩等問題的解決。第三產業發展狀況能夠反映出市場經濟成熟與否,但是第三產業在我國整體經濟中的比例不高。新形勢下,爲了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需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的有效發展往往會帶動一二產業的快速進步,進而帶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第三產業爲發展主導模式涉及到的行業較多,因此會爲農村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崗位,勞動力過剩這一問題能夠得到有效解決[5]。同時,就業結構因爲有集體辦、合股辦、聯戶辦等衆多的形式而更加多元化。第三產業的主要載體是城鎮,可以在農村有計劃和目標地發展一批小型城鎮,農村勞動力能夠就地消化,農民可以進行第三產業的發展。不同地域的農村可以按照自身的情況及條件,發展符合自身實際的第三產業,有市場存在,就能夠推動發展。2013年,浙江省第三產業相較於2012年有超過10個百分點的增長,農村就業人口數量1900萬,佔浙江省總就業人口的40%,數量比2012年增長了80萬人。2013年,浙江省生產總值中第三產業的比例爲45%,比2012年增長了將近9個百分點。有研究表明,在浙江省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下,勞動力轉移現象明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民的生活,增加了農民收入。浙江省的案例說明,哪裏的小城鎮建設步子大、速度快,哪裏的第三產業發展就快,紹興、義烏建鎮興商帶動第三產業蓬勃發展的事實足以說明這一點。反之,農村商品經濟不發達、城鎮建設遲緩的地區,第三產業發展也很慢。同時也可以看到,第三產業的發展會帶動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一個國家的第三產業比重超過一二產業時,整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就會得到快速發展,相應的城市化水平也會不斷升高。當前我國的國情是農村大量勞動力向城市發展,雖然這是一條出路,但是城市的容量也不是沒有限度的,農村自身消化纔是最好的途徑[6]。所以,在農村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供更多的崗位給農戶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結語

本文從農業產業化、生態農業、工業帶動型及第三產業爲主導的幾種經濟發展模式方面,對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的可行模式進行探討,以期能夠爲農村經濟和農村建設發展提供理論依據。農村在選擇合適的經濟模式時,一定要考慮農村發展實際和地域現狀,要認識到農業和工業、發展和生態之間的關係。也要意識到我國農村經濟還比較落後,底子相對來說比較薄弱,農民的收入始終處於各階層的底端,所以,農村經濟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去實現,要避免形式主義和簡單主義,這對於農村經濟和新農村建設都是不利的。農村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城市和農村本應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整體。經濟發展以城市發展爲中心,不斷地向鄉鎮延伸,靠城市的帶動,將兩者的發展結合在一起,建設成一個長效發展的農村。農村可以爲城市提供所需的必需品,城市間接地爲農村的勞動力提供工作機會,優化傳統農業。兩者兼顧起來,才能解除農村發展受到的經濟體制的制約,農村經濟纔能有效、長久地發展下去。

2022鄉村建設論文 篇七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爲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

推動農村全面提升,共建美麗和諧鄉村。“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我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40年以前,我們通過農村改革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40年後的今天,我們通過鄉村振興戰略來推進農村全面進步,共建美麗和諧鄉村,必將開啓“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壯麗圖景。在全民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徵程上,城市和農村都要發展,都要全面進步。一方面,我們要加快突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共同建設農村美麗家園;另一方面,我們要推進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安定團結,讓廣大農民羣衆在農村安居立業,生活幸福美滿。

鄉村振興要想取得突破性進展,遵循國家策略,提高農村的經濟收入是關鍵點,要想讓農民收入提高,一方面是加強農業的幫扶和現代化農業作業的發展,讓鄉村的土特產有銷路,有市場。另一方面是可以積極發展鄉村旅遊來帶動經濟收入。在發展的同時要貫徹國家的政策要求,強化環境保護意識,做到可持續發展。

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實現產業興旺,要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其中堅持質量興農是重中之重。比如,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調整優化農業生產力佈局,推動農業由增產轉向提質;推進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域建設,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區等;實施產業興農行動,推行標準化作業,打造農產品品牌,保護地理標誌農產品,打造一村一品牌、一縣一產業的發展新格局。

產業興才能鄉村興,經濟強才能人氣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總要求,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要不斷提高鄉村的自制能力,從而形成治理有效、科學發展的良好局面。

2022鄉村振興戰略論文 篇八

近年來,農村發展問題受到黨和政府的日益重視,從過去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到現在的實現城鄉一體化,不同時期,國家對農業農村的發展都會做出相應的部署。而在如今,十九大報告中,針對農村的發展,又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就成爲新時期指導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行動指南。

鄉村戰略的實施對當前我國農村發展至關重要。這將成爲解決好“三農”、激活農村活力、彌合城鄉差距的重要武器。從我國農村和城市發展的固有軌跡來看,農村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處在邊緣地帶,停滯不前。隨着城鎮化的發展、現代化的推進,不少鄉村,尤其是邊遠偏僻的鄉村,逐漸沒落、慢慢消亡。以至於每次談及農村問題時,農村人口流失、農村空心化、留守問題等,不可避免。特別是當前我國在開啓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中,農村所面臨問題必須解決。所以必須要實現農村振興,讓農村重新煥發出應有的活力。如果沒有農村的現代化,沒有農村的活力繁榮,就不可能有國家的現代化,更不可能實現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十九大報告中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二十個字的總要求,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它分別從鄉村的生產發展、生態建設、精神面貌、社會治理、生活狀態這五個角度提出的具體要求。對於農村發展總體要求,曾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也有提過,當時是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背景下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總要求。相比較而言,此次“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要求更高。這二十個字的表述除了“鄉風文明”表述沒有變化外,其餘四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以前強調“生產發展”,現在要求“產業興旺”,即不僅僅是發展生產,而且要求發展產業,從層次要求更高;以前要求做到“生活寬裕”,如今在即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將要開啓現代化的征程的時代背景下,農民當然也要“生活富裕”;對於農村面貌,以前要求做到“村容整潔”,現在要求做到“生態宜居”,上升到生態環境的高度;以前鄉村要“管理民主”,現在則表述爲“治理有效”,從一維主體的“管理”到多方參與的“治理”,所體現的正是當前社會治理模式的轉變。這些種種變化都是步入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必然要求。

如何來實施鄉村發展戰略?報告裏面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當前“三農”問題仍然我國全面發展的短板問題,在即將開啓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征程中,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戰略安排,這是堅持問題導向,補好發展短板的必然選擇。這就意味着未來在社會資源要素配置上尤其是公共服務資源的投入上向農村傾斜,爲實現農村振興打好基礎。

報告中特別提出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裏提出的“城鄉融合發展”,可謂是報告中的亮點。在過去“城鄉一體化”的提法上,再次升級,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即通過城市的發展帶動農村,農村發展來促進城市。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鄉村決不能處於從屬地位,將其看作城市化發展進程的墊腳石,而是要和城市處於一個平等的地位,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所以,在過去長期的城鄉二元體制的發展模式下,未來我們國家試圖從制度建設、政策體系上開始着力,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在農村的土地承包問題上,報告中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這一政策安排,受到廣大人民羣衆尤其是農民羣體的熱烈支持。土地政策的連續穩定是農民安心搞生產的前提,土地承包期長久不變,從短期來看,可以讓農民消除疑慮,全身心的投入農業生產,長遠來看,這更有益於農業農村長期穩定發展。

鄉村的振興離不開基層的有效治理。報告裏提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這一政策安排是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中的“治理有效”的具體體現。其中自治是治理有效的基礎、法治是治理有效的保障,德治最終是融合在鄉村自治和法治中,是治理有效的內化與昇華。這三者各盡其能又相互銜接,共同構成鄉村治理格局。治理體系的執行最終要靠人來落實。人才是推動鄉村發展的最關鍵因素,因此報告中提出,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這就有利於把各行業中熱愛“三農”優秀人才吸納進來,充實農村工作隊伍,加強三農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不能成爲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必須要振興鄉村,使農業強大、農村美麗、農民富裕。這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環節,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客觀要求,也是新時代下回應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農村發展概論論文 篇九

摘要:

由於農村金融的不斷髮展,農村經濟發展模式也在不斷變化。爲了促進我國農村經濟能夠更好的增長,本文主要分析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希望能夠給相關學者提供一定的借鑑。

關鍵詞:

農村金融;農村經濟;對策

伴隨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增長,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越來越大。研究表明,通過構建完善的金融體系,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保證農村產業結構得到更好的優化。基於此,本文主要分析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不斷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需求。

1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

農村經濟在我國社會經濟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爲了保證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金融體系至關重要。根據相關統計數據表明,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由於部分農村的金融體系構建不夠完善,政府相關部門對農村金融產業結構缺乏足夠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現階段,我國農村金融體系雖然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在一些經濟比較落後的農村,農村金融機制依然不夠健全。相比與其它產業,農業貸款額度比較小,使得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速度較慢。爲了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國家相關部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如村創建鎮銀行與農村金融服務社等新型經濟服務結構等[1]。

2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的金融對策

2.1打造良好的農村金融環境

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通過打造良好的農村金融環境,優化農村金融體系,能夠保證農村金融制度得到更好地完善,提高農村金融市場的安全性。國家相關部門在實際工作中,要結合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特點,不斷打造穩定的農村金融環境,在保證農村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之上,合理調整農村金融結構。在構建良好的農村金融環境過程中,國家有關部門可以不斷改進農業貸款流程,爲我國農村金融的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資金支持,能夠保證我國農村信用體系得到有效完善。根據國家相關政策,有關部門要適當調整農業貸款利率,明確農村貸款業務流程,減少農業資金的浪費。另外,有關部門可以結合該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情況,適當提升貸款額度,並認真遵守國家相關制度,對貸款流程進行嚴格的審覈,保證農村金融環境的和諧穩定。通過打造一個良好的農村金融環境,優化農村貸款流程,能夠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增長,提高農業經濟的流動率。

2.2構建合理的農村金融信息中心

爲了保證農村金融服務得到更好的優化,要合理利用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根據農村經濟的實際發展情況,構建合理、有效的農村金融信息中心,提高農村金融信息系統的運行效率,保證我國農村金融信息的準確性。農村金融信息系統在運行的過程中,相關部門要結合金融信息系統的運行情況,設置有效的金融監管機構,並統一農村金融機構財務指標。爲了保證新農村得到更好的建設,政府可以採取稅收減免、風險補償等政策,保證農村金融環境的合理性。爲了保證農村金融服務得到有效完善,加大新農村的發展力度,政府要合理調整農村金融產業結構,保證農村金融供給滿足經濟發展需求。例如,政府可以改進傳統的貸款業務模式,增加農業理財與風險評估等新型金融業務。在構建農村金融信息中心的過程中,相關部門要適當擴大農村金融發展規模,在滿足農村金融需求的基礎之上,保證農村金融信息中心的構建質量。另外,政府可以結合農村金融信息中心的運行情況,合理加大資金投入,提高農村產業結構的完整性。通過構建合理的農村金融信息中心,能夠幫助有關部門更好地瞭解農村金融制度的實施情況,針對農村金融制度實施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制定妥善的解決方案,不斷提高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2]。

2.3不斷優化農村金融結構

與傳統的農村金融機構相比,優化後的金融結構運行風險更低,農村產業結構更加完善。在市場經濟競爭激烈的今天,通過不斷優化農村金融結構,不僅能夠有效降低金融結構的運行風險,還能夠提高金融結構的合理性。在優化農村金融結構時,國家相關部門要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加快城鎮化建設。保證我國農村金融結構得到更好的優化。在聘用人才的過程中,要進行嚴格考覈,不斷提高人才的管理能力。對於國家相關部門來說,在優化農村金融結構的過程當中,可以適當調整我國農村產業結構,明確農業經濟發展目標,從根本上保證我國農村產業結構得到更好的調整。由於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的關係比較緊密,通過合理優化農村金融結構,能夠有擴大農村經濟的發展規模,促進農村經濟能夠更好的發展。另外,不斷優化我國農村金融結構,能夠幫助相關部門更好地瞭解農村經濟的發展情況,針對農村經濟發展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制定妥善的解決措施。

3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打造良好的農村金融環境、構建合理的農村金融信息中心、不斷優化農村金融結構,能夠促進我國農村經濟更好的發展,保證農村金融機制能夠更加的的完善。爲了保證農村金融體系得到更好的建立,可以不斷擴大農村貸款規模,充分發揮農村金融合作組織的重要作用,併合理調整商業銀行內部金融結構,提升新農村的建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