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綠色建築論文多篇

綠色建築論文多篇

綠色建築論文 篇一

[論文摘要]本文以深圳體育新城安置小區爲例,從集成化設計、精細化設計、適宜性技術的運用等方面探討綠色建築設計理念。

一、深圳體育新城安置小區案例分析

深圳體育新城安置小區是深圳市爲申辦201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而建設的住區,需要解決5個村落的500戶居民的拆遷安置問題。因爲由政府投資,資金受到嚴格控制,工期緊張,需求也非常特殊。在整個項目設計過程中,我們清晰地認識到對項目的分析和定位非常重要,原住民對設計的滿意度將直接影響工期和拆遷進度。綜合考慮各種制約因素,我們通過規劃與設計階段的精確控制,實現了低成本適宜技術的綠色建築目標,該小區也獲得2006年國家財政部、建設部第一批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示範項目(圖1,圖2)。

1.集成化設計

在規劃過程中我們成立專門的溝通組及設計組,同步開展工作,從而保證不會因爲工期縮短而降低質量。我們一方面與建設方溝通,以求更好地實現安置政策;另一方面與村民溝通,以保證我們的方案能夠更貼近村民需要,也爲方案後期的順利實施打下必要的基礎。爲了更順利地與村民深入交流,我們還專門選派了會方言的建築師參與溝通。考慮到原住村民的客家文化背景,在對客家民居已有的研究基礎上,我們又引入社會學、民俗學、植物學等學科學者協助建築師進行協同設計,豐富了方案的內涵。

2.精細化設計

爲滿足原村民自住房與出租房分開、每個村要相對集中等要求,針對用地緊張的情況,我們將相對比較安靜的東部設爲自住區,西側爲小戶型出租區。5個村從南到北依次排列,通過道路、景觀、幼兒園、會所等公共設施來間接區分,而不是用圍牆生硬地隔斷,這樣既保證了整個小區設計一體化,又滿足了居民的基本需求。我們採用數字化手段,從定性判斷走向定量驗證,力圖把常規技術作精,提高舒適度的同時節約資源。結合日照模擬,調整總平面佈局,使所有住戶都能達到規範中的日照要求,並藉助通風模擬驗證了小區內每棟建築都有順暢的通風(圖3)。爲避免西面城市道路的噪聲影響,我們將此區域建築平面設計成折線,功能定位爲單身公寓,既形成組團和院落空間,又使建築自身成爲小區的噪聲遮擋屏障,並在戶型平面上用走廊和廚房對噪聲進行二次遮擋,以便減少對臥室的干擾,在陽臺等細節方面也綜合考慮了技術要求。環境設計方面,利用模擬技術確定喜陰植物與喜陽植物的分佈區域,以指導景觀設計師合理選擇樹種及種植位置。此外,我們對建築護結構也進行了精細化的節能設計。

3.適宜性技術的運用

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適當選用新技術,如研發半集中式太陽能熱水利用技術;利用湖面做人工溼地,結合MBR技術作中水處理,降低一次性投入和運行費用;利用沼氣等等。

按照國家綠色建築評價標準預估,深圳體育新城安置小區有望達到三星級,項目的總投資爲10億,其中綠色建築增量成本爲6150萬元,佔總投資額的6.15%。2007年8月自住區部分已經封頂。

二、綠色建築設計理念

設計階段真正體現綠色建築本質的價值觀,將對項目的可持續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也是以較小的成本代價最大限度控制能源消耗量的重要環節。建立綠色思維是進行綠色建築設計的先決條件,綠色思維是以“創新爲魂”、“平衡爲本”的思維模式創新性地從事建築設計活動(圖4)。其根本第一是創新,第二是平衡。創新將對綠色建築設計的理論、方法、內涵產生一種革命性的衝擊——觀念更新、設計內涵增加、設計方法改變、甚至設計管理體系也會隨之變化,這部分變革是軟性的,因此一直沒有得到建築師的足夠重視。綠色建築的推行必然要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這些革新是硬性的,與投資造價密切相關,現今建築師設計綠色建築時往往視之爲“良方”,而忽略了自身的主導作用。我們應該提高對軟性技術創新的關注度,這是建築師的責任,也是以最少的資源代價獲取最大效益的關鍵控制點。

平衡是綠色設計的核心,包括縱向平衡和橫向平衡兩種。縱向平衡針對有全生命週期的項目,在設計階段就要充分考慮從建設到拆除的全過程,而不應停留於將房子建成的階段性任務。在橫向平衡中,綠色建築設計中關於節地、節水、節能、節材、室內空氣品質、運行管理等方面,實際是受制於功能、造價、形式以及政治、經濟、氣候、人文管理等諸多因素的。所以綠色建築一定是平衡各方面因素後產生的結果,建築師不一定在每個要素上都作到最好、最精,但是應儘量使綜合成本、技術、環境、功能、性能、藝術等方面達到整體優化(圖5)。

創新、平衡之下的綠色建築設計應提倡“精宜之道”。“精”指常規技術精細化,具體項目具體分析;分類、分級、分層思考技術策略;定性、定量驗證;從經驗中挖掘、提升常規技術的效能,減少資源的浪費。“宜”是四新技術應用適宜化,在風險管理意識下應用與項目定位匹配的四新技術。新技術應用一定會有風險,不能因“新”而盲目應用,也不能因爲有風險就不用。科學的做法是:針對項目具體情況分析應用的模式和範圍,控制和化解風險。作到“精宜之道”需要工作模式的變革,比如集成化的工作模式、數字化的設計手段、科學化的邏輯判斷及持續化的效能驗證。其中集成化在精宜設計中最爲關鍵,不僅是設計自身,而要從源頭開始,讓建設方、設計者、使用者共同參與。另一方面,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源於各學科的集成而不僅僅是應用一項技術或設備。比如應用高性能的鋼筋是節材措施,但建築結構合理、降低含鋼量、少用鋼筋混凝土也是節約材料、降低造價,這更需要設計過程中的精細化,避免爲戴“綠”,而進行技術“冷拼”或爲“綠”而“綠”。

推進循環經濟已成爲我國的發展戰略,綠色建築是建築領域循環經濟的具體表現之一,如何科學地將其實現,值得我們深思。我國的現實條件與面臨的問題都說明我們不能照搬發達國家的做法。我國是從農業經濟跨越到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別是我們目前處於城市化進程的頂峯期、建築設計和建造的大躍進時代,探求中國的綠色建築如何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發展,建築師不僅要關注高技術支撐下的實驗建築和示範建築,更要研究如何設計量大、面廣且低成本的綠色建築。

國內現階段很多綠色建築只爲評星、評級,某些項目爲了拿綠色建築白金獎,不惜代價大面積使用光電技術,忽視建築成本;也有項目爲使用某項節能或環境技術,不顧建築特點和地區氣候特點生硬地在一個兩層高的住宅上安裝高科技拔風帽忽視建築本身的功能,走上極端的誤區。實際上不合理的設計是最大的浪費,例如把太陽能路燈安裝在榕樹下,導致光電板不能發電;建築師爲了滿足創作的需要,先設計大面積的玻璃幕牆,而後用Low-E中空玻璃隔熱,再加上外遮陽等技術,最後號稱高科技節能建築,就是典型的“戴帽子”設計!

正如吳良鏞先生在《北京憲章》中指出的,技術是“雙刃劍”,技術的建設力量及其破壞力量在同時增加。技術發展改變了人和自然的關係,改變了人類的生活,進而向固有的價值觀念挑戰。綠色建築不僅僅涉及技術,更重要的是人們價值觀念、生活態度的根本改變。

綠色建築論文 篇二

隨着綠色建築發展帶來的產業升級,對綠色建築人才的需求幾乎是全方位的。包括爲政府決策諮詢的人才;制定國家、行業、地方的各種綠色建築政策、標準、規範的人才;通過綠色建築模擬分析、建築節能設計研究,開展建築能耗檢測、建築能效評價,爲各項建設提供設計諮詢服務的人才;瞭解綠色建築技術原理、政策要求、綠色營銷和相應綠色產品研發的人才;協調建設機構和其他機構進行綠色項目開發和內部機制調整的人才;針對政府與市場的需求,在設計院等機構從事綠色建築政策、技術、設計等方面研究的人才;瞭解本行業技術最新發展與國家最新綠色導向,在金融投資服務機構從事相關工作的人才;根據中國國情和特點,在科學研究院所研究適宜的新技術或產品,爲建材、設備廠商研發新產品的人才;爲物業公司提供技術培訓和諮詢服務,或在物業公司從事綠色物業管理工作,真正實現小區和公建等後期綠色運營的人才等。這就需要全社會不僅重視研究型人才的培養,更要重視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才能滿足建築行業發展的需求。

二、我國綠色建築人才發展的現狀分析

目前無論是從事技術研發的高科技人才,還是建築行業一線工作的技能人才都存在着較大缺口,與綠色建築行業的快速發展存在巨大差距。近年來,政府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綠色建築發展的政策,這就標誌着我國綠色建築產業已開始進入快車道,對綠色建築人才的需求將更大。綠色建築涉及的領域廣闊,不僅涉及建築的全生命週期,而且還涉及政策、規劃、設計、能源、水處理、施工、監理、結構、材料、暖通、設備、運營管理等多領域、多學科的知識,這就要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運用跨學科的知識與能力,進行多學科的綜合和融匯。目前本領域內雖然擁有了較強的專業隊伍,從業人員具有專精的建築知識、嫺熟的操作技能以及豐富的工作經驗,但可能因爲觀念、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他們對新能源的發展、綠色建築的發展瞭解甚少,缺乏良好的建築節能工程觀、系統的綠色建築工程科學知識和工程實踐方法。例如在建築施工過程中,往往因爲缺乏具備“綠色”意識的建築管理人才,沒有相應的操作經驗和節能的施工工藝,導致施工質量不能達到綠色節能的效果;還有在綠色建築的評估過程中,缺乏相應的綠色檢測人才,沒有科學的檢測方法,加之對檢測裝備使用的不夠熟練,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綠色建築技術的推廣和示範;再者,對於已經建設好的綠色建築,由於缺乏具備相關知識、技能的運營、管理與維護的人才,使得一些已獲得綠色建築設計標識的建築不能真正實現綠色和節能,不能滿足綠色建築運營標識的要求。現有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專業技術、綜合素質、經驗積累等還無法滿足建築產業快速發展的需求,已成爲綠色建築發展的重大障礙。

三、建築類高職院校培養綠色建築人才的使命和優勢

加強綠色建築人才的培養、提升綠色建築人才的職業素質、促進綠色建築的發展已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目前,從事綠色建築的人員多由傳統建築從業人員轉型而來,對綠色建築相關知識的學習主要通過參加一些行業協會組織的關於綠色建築內容的短期培訓、項目實踐和自學的方式展開,由於培訓時間短,往往只能針對已經出現的問題和矛盾進行強化和突擊學習,造成綠色建築知識的學習缺乏前瞻性,知識體系不夠完整,甚至出現了部分擁有綠色建築標識資格的評審專家對綠色建築一些理念的認識也不盡相同的現象。部分綠色建築的從業人員對綠色建築的認識還停留在只是節能建築或只需要牆體保溫隔熱的層面。因此,依靠學校、社會和企業的力量加速綠色人才的培養來應對綠色建築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通過設置相關專業和開設相應課程進行系統的學習和培訓,是緩解綠色建築人才不足、優化綠色建築人才隊伍的重要選擇。隨着綠色建築工程的建設規模持續擴大,新建建築綠色化和已有建築節能改造與更新換代的任務更趨繁重,需要大批綠色建造與運營管理方面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作爲建築類高職院校,培養具有綠色建築理念和綠色建築技術的行業人才,對優化生態環境,促進節能減排和資源循環的再生利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最終建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的氛圍均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四、建築類高職院校培養綠色建築人才的做法和思考

1.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培養綠色人才

在順應時展趨勢的要求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應以適應綠色建築產業發展的人才市場需求爲導向,培養適應綠色建築的設計、施工、運營、管理整個過程各個崗位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這涉及規劃、建築、結構、材料、設備、能源、環境、自動控制等多個學科的知識,要求培養的人才擁有綠色建築技術的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備綠色建築工程決策、工程設計、工程施工和工程管理各方面的組織協調能力,能在工程建設全過程中與建築規劃設計、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工程管理等相關專業人員進行溝通和協調,共同解決工程實施過程中發生關聯的技術問題。

2.緊貼行業需求,調整專業設置

建築類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應該緊貼建築行業發展的需求,根據建築行業職業崗位結構的變化,以社會需求爲導向,開發新專業,改造老專業,進行專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如開設建築節能專業,關注建築節能的全過程和全方位,在原有各專業的基礎上,在建築工程活動的時間軸上與原有專業錯開,克服原來各個專業的局部性和缺失;開設建築材料專業,結合節材、節能、環保和太陽能光伏及建築裝修一體化等方面的知識,在原有施工類專業的基礎上,講授材料的各種性能,通過考慮材料的選用,節約建築工程施工、建設和營運成本,實現節能環保,提升建築行業的技術含量;開設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講授降低供熱、通風和空調系統的能耗、對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進行改進的相關知識;開設綠色建造與運營管理專業,在建築學、城市規劃學、土木工程、環境科學等相關學科的基礎上,講授相應的經濟管理系統方法與工具,培養具有技術和管理綜合知識的人才。

3.更新課程體系,增添綠色元素

建築類專業的課程設置要與我國當前建築行業的發展相適應,體現課程的時代性,及時將規劃、設計的綠色建築理念和施工中的新工藝、新材料及施工技術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納入課程之中。平時注重對現有綠色建築行業、企業和建築類高職院校的調研,分析如建築規劃、建築設計、施工、工程監理、建築材料、建築設備和安裝、樓宇智能化、物業管理等專業課程設置的合理性,找出與綠色建築企業對人才的知識和技能要求存在的差距,挖掘和塑造“綠色”元素。在建築發展的全生命週期的理論指導下,以實現建築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節能爲目標,課程內容一方面需要注重不同階段建築系統空間、不同功能子系統之間的知識集成;另一方面需要考慮建築圍護結構體系以及外部環境對建築能耗的影響。如在確保室內物理環境的同時,如何依靠建築設備系統提高建築能源的利用效率;如何依靠各種自然條件和可再生能源,儘可能減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如何通過技術和管理手段進行相關設備、系統的運行維護;等等。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可開設“綠色建築概論“”綠色設計理念與技術”“建築能耗模擬與評價“”綠色施工技術“”低能耗圍護結構“”綠色建材“”綠色水系景觀“”新能源技術“”中水回用“”建築設備系統安裝和調試“”綠色建築運營和管理”等課程來傳授這方面的知識。

4.注重師資培養,傳播綠色理念

由於綠色建築本身具有高度的系統性和綜合性,因此要求專業教師要樹立綠色建築的理念,具備系統科學的思維、跨學科的知識體系和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目前,各高職院校還沒有專門從事綠色建築教學的師資隊伍,教師需要進行持續充電和及時轉型,除了到高校進行學歷提升和專業深造外,可以到綠色建築設計科學院、綠色建築材料與設備的生產廠家、綠色建築諮詢服務公司和政府機構節能科研中心或建築綠色建築行業協會等機構進修學習和掛職鍛鍊。除此之外,可以通過校企合作這一平臺,聘請行業協會的專家、建築企業的技術骨幹和能工巧匠到校開設綠色建築的專題講座和課程,讓教師及時掌握建築行業的發展動態以及技術前沿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應用案例教學法,選擇綠色建築的典型案例,將理論知識點融合到具體案例中去分析,培養學生工程應用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充分應用信息化教學的手段,進行綠色建築的環境分析和模擬,對綠色建築的節能效果進行虛擬仿真,把抽象、複雜的原理形象直觀地展現出來;重視綠色實踐技能的培養,通過校內綠色建築產品演示實驗室的建設,展示節能建築材料與產品、綠色建築節點構造模型;通過設置各種綠色建築節能節點的樣板間來建設綠色建築施工技術實訓室,讓學生了解節能、節點的做法,外牆外保溫節點的做法,屋面節點的做法等;通過建築節能檢測實訓室,讓學生進行圍護結構傳熱係數檢測、建築幕牆和門窗保溫性能檢測及建築物的氣密性測試,加深對一些技術參數的瞭解;也可多渠道建設校外實訓基地,安排學生到綠色建築示範工程現場和工地進行頂崗實習,讓學生跟蹤綠色建築工程建設的全過程,從專業技能、實踐能力和職業素質上得到全面提升。

5.建設綠色校園,營造綠色環境

在校園規劃、建設、管理、運行的過程中將需要大量的教學資源,而對建築類高職院校來說,無論是單體的綠色建築還是區域的低碳節能的環境組成的綠色校園本身就是活教材。無論新校區的建設和老校區的改造,都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儘可能採用多種建築、道路結構形式,運用多種建築、裝飾、路面的新型和節能環保材料;在建設和改造的過程中儘量將各類建築的施工和裝飾節點、圍護結構、設備和管道外露,供學生觀察學習;在一些綠色建築技術的運用過程中充分考慮其教學功能的要求,如在地源熱泵區域能源站建設中將運行機房通過玻璃隔斷供教學參觀,在一些光伏建築一體化的建築部位留有觀察和檢測的位置;在建築中合理設置綠色標識系統,形成有主線、有組織、有體系的標示與引導,並將綠色建築技術與節能性能參數置於大樓醒目處,也可製作一些宣傳短片,通過精彩的解說與圖示,全方位展示相關的技術亮點,並據此設計校園慢行線路來進行綠色建築技術展示體驗;結合信息平臺或能耗管理平臺集中展示綠色校園規劃、綠色示範建築、綠色建築技術、環境監測、資源消耗監測等系統,通過觸摸式屏幕,讓學生以3D立體的視角來觀察建築仿真模型,深入瞭解感興趣的綠色技術,從而讓學生在綠色校園環境下,接受綠色建築技術營造的環境薰陶,自覺主動地學習綠色建築的知識和技能,併成爲綠色建築的傳播者、設計者、建造者和管理者

6.構建綠色文化,踐行綠色生活

通過深入研究行業文化、地方文化、校園文化、專業文化的內容,積極構建以綠色文化爲主線的校園文化體系。建設綠色建築體驗系統、綠色人文展示系統、校園低碳慢行系統和綠色生活養成系統,精心打造綠色建築體驗館等特色文化場館,配置碳排放檢測設施等,通過綠色建築引領人感受綠色技術,通過綠色校園培育人傳播綠色理念,通過綠色文化薰陶人踐行綠色生活。

五、結語

綠色建築論文 篇三

1.1缺乏完善的政策保障體系

當前在綠色建築工程政策方面,雖然涉及到了綠色建築的內容,但該內容缺乏實際操作性,大多法律在建築節能方面做出的規定過於籠統,法律責任缺乏明確性,不具備可操控能力,大多法律法規中都是運用提倡、鼓勵等字眼,缺乏一定的強制性,使得執行力薄弱;在綠色技術標準方面,僅僅侷限於節能設計層面,對於材料、施工監理等沒有制定相關的標準;對於建設單位或者開發商沒有執行綠色建築標準的行爲也沒有做出應承擔的責任,這也造成大多人對於建築節能問題不予以重視的原因;對於建築節能管理而言,大多數企業都制定了相應的規章制度,但規章制度遠遠不及法律的權威性,在實際的管理中,並未發揮應有的效能,在建築節能管理方面,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管理缺乏必要的獎懲制度,現代法律沒有設立有效的獎懲機制。

1.2評價體系需進一步完善

我國綠色建築評價體系在建設的過程中,不斷借鑑很多先進經驗,並從我國實際出發,建立了綠色建築評價體系,像《綠色建築評價標準》等,雖然這些體系都具有明顯的特色,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侷限性過大,僅僅停留在住宅建築、公共建築的層面,對於不同類型的建築缺乏一定的系統性,評價系統的內容僅僅體現在環保方面,缺乏對經濟、社會價值的全面評價,因此,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1.3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在施工企業管理中,大多都是傳統類型的管理人才,對於新興的綠色建築工程管理人才而言比較缺乏,將傳統建築工程粗放式的管理運用在綠色建築管理之中是不科學的,在管理中,缺乏綠色建築管理的專業人才,給綠色建築工程管理帶來一定的阻力,影響管理的水平;綠色建築施工人才較少,傳統的施工人員缺乏綠色建築知識,不具備綠色建築理念,不熟悉綠色建築規範和施工要求,導致違規操作現象在施工中時有發生,嚴重影響施工的進程。

2探究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

2.1不斷完善法律、法規

只有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才能爲綠色建築工程管理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使綠色工程建築管理能夠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完善法律、法規,對不完善的法律、法規進行相應的修訂,從設計、建設、實施等方面充實立法的內容,完善綠色建築工程管理的法律體系,對政府的行爲和決策進行有效的規範,避免政府不當的干預對綠色建築工程管理帶來的不利影響,完善法律,通過法律的手段規範市場的行爲,理順權責關係後,進行責任追究,並及時完善理賠制度;政府要發揮自身的效能,切實做好綠色建築的規劃、審批和驗收,不斷完善服務體系,推動綠色建築的發展。

2.2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

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的首要是實行准入制度。以綠色建築評價標準爲依據,對企業的相關資質進行評估,對於達不到資質要求的企業,要堅決拒之門外,嚴格准入制度,把好綠色建築企業准入的門檻,對於達不到要求的企業,不予審批,要堅決取締,防止一些建築企業打着綠色環保的旗號,做着高能耗的項目,欺騙社會;實行全程的評價管理,從綠色建築的設計、施工到驗收,都要進行有效的評價,完善相應的制度,建立完整的評估體系;另外,工程監理等部門要發揮自身的作用,實行全程的監控管理,嚴格按照綠色建築評價體系的要求執行,在設計、建設和招投標等階段,實行建築節能的強制性標準,形成有效的監管體系,確保管理到位。

2.3引進人才,提高管理水平

綠色建築管理需要新的管理和施工人才,因此,要拓寬人才的引進渠道,結合綠色建築工程管理的需要,憑藉高校招聘和社會招聘等多種渠道,引進人才,對於要引進的管理型和技術型人才要經過嚴格的篩選,選擇優秀的人才,組成管理和技術團隊,從根本上爲綠色建築工程管理注入新鮮的血液,以促進管理水水平的提高;加強培訓,儘可能的爲企業員工提供專業的培訓機會,尤其是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監理人員等,制定培訓計劃,培訓綠色建築知識,將培訓的成效和工作績效相結合,建立並完善激勵制度,實行崗位技術等級工資,嚴格執證上崗,增強員工的綠色環保意識,提高綠色建築建設和管理的能力,形成一支優秀的、複合型的綠色建築人才隊伍,進而有利於提高建築管理水平。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