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綜合實踐論文【精品多篇】

綜合實踐論文【精品多篇】

國小綜合實踐活動論文 篇一

國小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的基礎,在新一輪教育改革大潮中,要提高整個教育事業的質量,必須從國小教育做起,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爲指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具有重大意義,讓學生出得教室進得生活,出得學校進得社會,在生活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在學習中體驗生活的真實,充分發揮理論聯繫實際的重要作用。如今對陶行之先生的教育理論“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研究可謂是轟轟烈烈,各種說法紛紜不一。本文借鑑前人觀點對“陶行知教育理論在國小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應用”作以粗淺的解讀,以探求更加具有價值的東西。

一、生活即教育

1、教學工作,問題凸顯

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發現:教學過程過於死板、教學空間過於狹窄,教學內容限於書本等問題成爲制約現代教育發展的重要問題,特別是對於國小生而言,枯燥的教學讓孩子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即便有的教學過程中也會聯繫到生活實踐,但也因爲活動中體驗不夠深刻,收效不大。這些問題嚴重影響着學生的學習質量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特別是一年級的國小生學習自制能力差,根本不會端正坐着聽完一堂課。

2、綜合實踐,必不可少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畢生所追求的教育理念,他認爲,要想教育成功必須走向生活實踐,教育理論必須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課堂教學必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這一理念非常適合國小教育。在學校以及學校以外的地方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把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聯繫起來,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是新一輪教育改革素質教育的要求,更是國小教育的教學重點。學生通過實踐,提高學習興趣,增強探索和創新意識,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因此,國小綜合實踐課在孩子成長起步階段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

3、身臨其境,親身體驗

陶行知教育理論主導教育要滲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裏有教育,教育裏有生活。現在絕大多數學校的教育侷限於課堂之上,比如,學校每年3月都要開展學習雷鋒活動,在學校是熱愛勞動互幫互助的好學生,出了學校又形同陌路,到家裏該撒嬌撒嬌,該發脾氣發脾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究其原因,這種形式上的灌輸缺少自我體驗,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則會加深體驗,培養真正的活雷鋒、好學生、好孩子。比如,組織學生參觀雷鋒事蹟紀念館、烈士陵園等,瞻仰烈士的豐功偉績,體會大愛忘我的精神,更加了解了雷鋒時代的背景,燃起對英雄的敬仰之情,灌輸了榜樣的力量。參觀結束時,正是學生傾訴慾望最強的時候,此時學生拿起紙和筆,記錄這催人奮進的時刻,與很多空洞的口號式作文不同的是學生的言辭一字一句發自肺腑,真情流露;紙張片片熱情洋溢,慷慨激昂;人人立志努力學習,報效祖國!通過身臨其境的親身體驗,很容易轉化爲內在素質。相反,若是隻在課堂講,無味的語言,抽象的教育,難以給學生帶來質的轉變。

二、社會即學校

1、書本知識缺乏感性

陶行知提出的“社會即學校”講的是社會是人人學習創造的最大課堂。實踐證明,通過書本獲得的知識,缺乏實踐和感性的認識,造成與現實大的反差。比如城裏學生到鄉下看到大片的麥田高聲歡呼“好多好多的韭菜”,而農村的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從小就耳濡目染,對身邊的動植物非常熟悉,難能可貴的是更加知道糧食來之不易,可以親眼目睹蟬、毛毛蟲、春蠶等的蛻變過程,“粒粒皆辛苦”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春蠶到死絲方盡”親身體驗纔會感同深受其真正含義。

2、實踐活動得出真知

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的多樣性可以活躍學生思維,挖掘學生創造力。女兒六歲時,看着電視裏同齡的孩子溜旱冰,自己很羨慕,去後摔了才哭着說“以爲很簡單”,殊不知要天長日久才練成。只是聽或者只是看,不去親身體驗永遠無法找到正確答案。人只有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地發現新事物,學習新事物,體驗新事物,與不同的人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師”,才能不斷成長,不斷豐富知識。一年級有個學生課堂回答問題不積極,也不愛說話,總是羨慕地看着同學們做遊戲,又不敢靠前,在老師與家長交流後得知,從小管得特別嚴,從來不讓到樓下與小朋友玩耍,通過參加學校多次活動,在老師和家長共同鼓勵下,該同學現在不但在課堂活躍,學校各種文體活動也都有優秀表現,性格得到了極大轉變。

可見,將“社會”和“學校”結合起來,將課本知識與體驗活動結合起來在國小教育工作中是多麼重要啊。

三、教學做合一

1、“做”爲核心,“教”爲輔助

敢於實踐,善於實踐,手腦並用,就能有所發現,就能在實踐中獲得新知,有所創造。綜合實踐活動是一個“做”的課程,它在“做”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實踐和探索,教師在實踐活動課加以指導。所以說,“教學做合一”的過程就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在活動中,必須以“做”爲核心,以“教”爲輔助,學生在做中學,老師在做中教;孩子在做中學,家長在做中教。

2、勞動中學習,勞動中體驗

對於國小生來說,“家務活”是特有的教育資源,可以要求學生在家多學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向長輩學一些基本的幹活方法。學校可以在“三八婦女節”、“母親節”、“五一勞動節”、“教師節”、“感恩節”等節日開展活動,讓孩子記錄家中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或者姥爺姥姥等長輩一天的生活,幫着長輩做做家務,感受一下長輩的辛苦,體會一下勞動的苦與甜,有了親身的體驗就能感受長輩的不容易,就會更加珍惜現有的生活和學習;在學校可以開展更多的師生互動活動。通過在家庭和學校這些活動培養孩子尊重師長、敬愛師長的感情,學會感恩社會,感恩學校,感恩師長。

四、小結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是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生活,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將實踐活動融進課堂,將實踐過程融入社會,這整個的教育實踐活動,就是我們國小教育的方向。根據這一理論,我們引導國小生到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去體驗、鍛鍊、提升,使他們從小養成熱愛國家、關心社會,善於學習、勇於創造,尊敬師長、愛護他人的好素質。

綜合實踐活動論文(蘑菇 篇二

一、活動背景

食用蘑菇(雙孢蘑菇)是理想的天然食品或多功能食品,它營養豐富,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維生素C、尼克酸等含量高。此外還有鈉、鉀、錳、銅、鋅、氟、碘、酪氨酸和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5-磷酸腺甙以及多種氨基酸,如蘇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丙氨酸、羥基賴氨酸等,並含有非特異性植物凝集素等。

它高蛋白、低脂肪、低熱量,歐洲人把蘑菇譽爲“植物肉”,美國人甚至把蘑菇譽爲“上帝的食品”。據有關資料報道,成人每天吃25克鮮蘑菇就能滿足一天所需要的維生素,一個體重70公斤的成人每天吃100-200克幹蘑菇,就能夠維持營養平衡。蘑菇除營養豐富外,還有明顯的藥用保健價值。祖國醫學對蘑菇有一定認識。<醫學入門>稱蘑菇能“悅神、開胃、止瀉、止吐”。<本草綱目>說蘑菇“益腸胃,化痰理氣”。

我校所在地洮西鎮,2006年擁有大棚蘑菇1400萬平方尺,種植戶236戶,平均每戶近6萬平方尺,其中最大的戶32萬平方尺,最少的也達8000平方尺,蘑菇產值達3650萬元,畝均效益2。5萬元,僅此一項,在全鎮農民人均收入中就佔1587元,佔全鎮壓農民人均收入的20%。洮西已成爲我省最大的雙孢蘑菇生產基地,“中國食用菌之鄉”和“國家標準化委員會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食用菌協會被認定爲省級50家重點考覈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市10餘家重點示範協會之一。“銀湖”牌子雙孢蘑菇通過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論證,並榮獲常州市“第五屆名優產品”稱號。

2007年又有20多農戶加入蘑菇種植的大軍中,新增面積300多萬平方尺,使總量達成1760萬平方尺。村頭、路邊、學校附近到處可見一排排蘑菇大棚,它已經成爲洮西鄉村一道亮麗的風景。不少學生的家長本身就是蘑菇種植大戶,學生們已真切地感受到蘑菇種植對當地的經濟帶來的巨大變化。然而,學生對蘑菇本身的營養價值、經濟價值及對蘑菇的種植過程、種植技術還了解甚少,且勞動觀念淡薄,不善於發現問題,運用所學的知識獨立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有必要開展一些綜合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我校決定將蘑菇的生產、銷售等有關內容與學科教學結合起來,開展一系列的實踐活動。

二、活動目的:

1、通過對蘑菇的生產、加工、銷售情況的瞭解,讓學生知道蘑菇生產對當地經濟的影響,關心當地經濟發展情況,使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立志爲家鄉建設做出貢獻。

2、樹立學生的勞動觀念,發展學生的勞動技能,培養學生積極意識和實踐能力。

3、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在實踐中,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在應用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三、活動內容設想

以蘑菇的栽培、加工、銷售等方面的內容爲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載體,將各教學滲透到活動中去,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發現問題,用所學的知識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使學生覺得學有所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由於該活動內容具體方案設想切實可行,對教師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的利於提高教師綜合實踐課的教學能力,同時也能爲教師寫論文、評職稱、調動積累資料和創造條件。活動內容初步設想如下:

1、語文:我們可以通過學生實地觀察、聽講座和開展實踐活動,寫關於蘑菇生產、加工、銷售等調查報告、寫蘑菇的說明文、對蘑菇展開想像的議論文。蘑菇種植大戶他們三五戶,幾十個大棚聚集在一起,生活上獨立,生產上相互協作,休息時常相聚在一起談天說地,相互交流生產生活情況,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因此,我們可以讓學生寫調查訪問記,瞭解他們生產的艱辛,生活的艱苦,開展我和他們子女(同齡人)比童年等活動。

2、數學:讓學生實地去計算每個棚蘑菇的栽種面積,搭建一個蘑菇大棚需要多少竹木、多少稻草,計算蘑菇棚架幾何圖形的面積、數量等。測量蘑菇大棚高度(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利用投影、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每層棚架之間高度和層數等)

3、英語:現在我鎮的小小蘑菇已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如有外商來參觀定貨,你能用自己所學的英語知識對我鎮的蘑菇營養價值,蘑菇生產、加工、銷售等方面的其中的某一項或幾項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嗎?

4、物理:由於蘑菇大棚中光線比較暗,菜摘時需要有電燈。如果一個大棚內每隔一組牀之間要裝一盞電燈,一共要裝多少盞電燈?保持蘑菇牀的溼度需要水泵打水,蘑菇保存的冷藏庫需要製冷設備,你能算出它們的總功率嗎?一種植大戶需要安裝一隻多大的電錶方可安全使用?如何有效調控大棚內的溫度和溼度?

5、化學:蘑菇對土壤的酸鹼度有一定的要求,讓學生測試蘑菇營養土的酸鹼度。通過調查訪問了解蘑菇從育菌種到栽培、加工需要用到哪些化學試劑?如何使用這些化學試劑,初步學會操作方法。

6、政治:通過聽報告、調查、訪問,研究農村多種經濟的發展規模化、產業化對傳統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及農村經濟的影響,讓學生學會用學過的知識對一些簡單的社會經濟現象進行分析。

7、信息技術:爲了把蘑菇產業做強做大,更好更快地推向世界,及時的把信息傳遞出去。讓學生學會製作“洮西蘑菇信息網”頁。教師設立有關的資源信息庫,把與蘑菇生產、加工、銷售有關資料,及學生自身實踐活動的有關資料、照片存放到資源庫中讓學生進行製作操作時選用。

8、生物:通過課堂學習蘑菇栽培知識、聽講座、參觀訪問等,瞭解蘑菇的生長過程,利用蘑菇種植大戶的子女在校讀書的有利條件,對蘑菇生長所需要的溫度、溼度進行定時測定,找出溫度、溼度與蘑菇產量的關係,讓學生從中領悟到事物都有自身的發展規律。

9、營養與健康:通過學生查閱資料等手段,瞭解蘑菇的營養價值,藥用價值。如何識別可食用的菌和有毒菌等。

以上各學科教師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分工不分家,有些活動可合併在同一次活動中完成,整個系列活動是一個整體。

四、活動總體計劃:

1、組織有關教師對蘑菇大棚進行參觀考察。

2、請鎮政府有關領導來我校師生開講座,介紹我鎮的蘑菇生產、加工、銷售情況。

3、學科教師組織教學研究活動,結合蘑菇生產、加工及本學科相關內容,擬定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編寫學科綜合實踐活動教案。

4、教研組協調各學科活動內容,制定總體活動計劃。

5、根據活動計劃及時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6、各組之間定期開展交流總結。

7、及時做好活動過程的材料收集整理工作,便於今後活動的進一步開展。

8、設立專項活動基金,對在活動中業績突出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經濟獎勵。

9、建立專門的網上信息資源庫,供教師、學生查用。

五、活動實施情況

2007年3月以來,我們已開展了以下活動:3月26日請金壇市食用菌協會會長袁留照教授作了《食用菌科普知識講座》;四月份,開展了《對外來蘑菇種植戶的一次採訪》、《讓蘑菇走向世界》;五月份,我們開展了《我爲菇農搞測算》活動。《食用菌的營養知識知多少》、《蘑菇棚的圖紙設計》等活動方案已確定,活動開展已處於準備階段。

六、活動過程中的幾點體會

1、確定開展活動的主題、設計具體的活動方案時,我們教師首先要做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研究主題和方案的可行性,是否切合實際、反映時代特徵、主題是否鮮明等,同時要研究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結構、知識水平等,不能閉門造車,紙上談兵。

2、教師對開展活動的內容所涉及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要熟悉,要首先去進行研究。在學生活動前加強這方面的知識技能學習和研究。這是開展好活動的前提。

3、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活動方案,由於綜合實踐活動處於起步階段,大家都在摸着石頭過河,開始設計的方案在實施中會發現存在許多問題,因此,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實踐中加強改進完善。

4、在活動中我們要多給學生獨立或合作開展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去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想辦法去解決問題。但由於我們現在的學生已習慣於給予的教學模式,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某項工作的能力較差,因此我們在設計活動過程,設計問題時不要太大、太繁、太多,讓學生摸不着邊際,活動過程、問題的設計要有梯度,教師在活動中要因勢利導,循循善誘。

綜合實踐活動論文 篇三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規定從國小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爲必修課程。我校從2002年參加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雖然對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進行了探索,但由於種種主客觀方面的原因,存在這樣哪樣的問題:實施中對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不夠;體現學校的特色不夠。

反映學校所在社區的特色不夠特別是綜合實踐活動如何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仍然是個薄弱環節,制約着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課改整體質量,也影響到學校的特色建設,不利於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利於學校教育質量全面提高。

因此對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研究,特別是綜合實踐活動如何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勢在必行。爲此,我們從2004年起對如何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進行了研究。

一、研究的指導思想

在研究中,我們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爲指導,通過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使學校教育辦學體制從傳統的單一性、平行性朝彈性化、自律性的方向發展,力求克服注入式的教學方式,課程的實施從學校擴展到廣泛的家庭和社區社會,廣泛地發揮校內外的教育資源。

二、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原則

在開發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中,我們堅持以下原則:

一是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學生不是爲學科而存在,它應植根於學生的生活課題。應幫助學生確定自己的課題,應用體現其個性特徵的自己的方式展開探究。

二是體現學校的特色。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選擇應立足於學校的特色,並使其成爲特色學校建設的重要環節。

三是反映學校所在社區的特色。綜合實踐活動要善於挖掘社區中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把自己成長環境作爲學習場所,在與社區持續交互作用中,在不斷理解社區中,健康發展。

三、研究目標確定

在制定研究方案時,我們確定了以下研究目標:

一是構建符合我校實際、有特色的綜合實踐課程資源體系,開發具有特色的師生活動輔助用書、活動教材,建立一些實踐活動基地場地。

二是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培養中青年教師,促進他們的專業發展。

三是推進學生對自我、社會和自然之間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與體驗,改變學生單一性的知識接受性的學習方式或生活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探究和創新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感,併爲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態度奠定基礎。

四、積極探索開發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

(一)從組織建設、人員建設和制度建設等方面着手,加強綜合實踐過程的管理

學校建立了以分管副校長爲組長,德育主任、教導主任、教研組長、少先隊大隊輔導員爲成員的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領導小組,以保證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實施;在教師量化考覈方案中確定了教師工作量和獲獎獎勵規定,給綜合實踐活動一定的政策支持。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學校仍擠出經費,爲此項研究提供物質保障。

(二)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

一是通過走出去,組織教師參加江津、重慶市級培訓;二是組織教師學習《活動課程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解讀》、《綜合實踐活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等理論書籍和文件資料,幫助教師轉變觀念,同時鼓勵支持教師研究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規律,提高開發與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三是注意發展校外指導教師隊伍,請油溪農場和四維瓷業技術人員、盤古村領導擔任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教師。

(三)開發利用教育資源

學校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改變僅依靠教科書開展教學的做法。充分開發利用校內資源、社區資源和學生家庭中的教育資源,落實課程計劃的要求。

課程資源的開發首先開發利用好具有油溪地方特色的物資源,依託油溪的“山”(華龍山)、“水”(長江、津壁河、吳油河)、“洞”(熔洞)、“廠”(四維瓷業、杜拉維特等)、“場”(油溪農場)、烈士陵園等,開發研究柑桔、花生,瞭解地方文化遺產、偉人、名人、古蹟等,調查瞭解三峽移民生產生活情況,瞭解長江防護林工程開發及利用。同時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信息資源、師生經驗和人文資源。以上資源的開發利用,既注意在指定領域的利用,又注意在非指定領域的利用。

在開發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中,我們立足於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幫助學生體驗生活的理念,中心校、華龍村國小側重對“山”、“水”、“洞”、“廠”、“場”、烈士陵園等課程資源進行了開發和利用,永竹村國小、聯合村國小側重調查瞭解三峽移民生產生活情況。

五、師生、學校在綜合實踐活動探索中一道成長

(一)開發利用具有地方特色課程資源後,學生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的變化

在開發利用具有地方特色課程資源中,依託油溪的“山”“水”、“洞”、“廠”、“場”、烈士陵園等,開發研究柑桔、花生,調查瞭解三峽移民生產生活情況,使學生在實踐中開闊了眼界,學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學生對家鄉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績更認識深刻,增強了學生對家鄉的感情。同時通過實踐活動,學生的學習方式呈現出多樣化:課題探究的研究性學習,社會考察、調查、訪問、參觀的社會體驗性學習,設計製作的應用性學習,社會參與的實踐學習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團隊精神得到培養。

(二)參與課題研究後,教師隊伍素質得到提高

通過課題研究,教師們更新了觀念,對課程的理解更深刻,積極轉變教學方式,教學的合作意識和對課程資源的開發意識增強,培養中青年教師,促進他們的專業發展。有1名教師獲江津市綜合實踐活動賽課二等獎,有15人次獲江津、重慶綜合實踐活動論文、教學案例等級獎。

(三)課題研究促進了學校的改革與發展

我校在課題研究中,通過對油溪的“山”、“水”、“洞”、“廠”、“場”、烈士陵園等具有油溪地方特色的物資源的開發,調查瞭解三峽移民生產生活情況,同時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信息資源、師生經驗和人文資源。以上資源的開發利用,既注意在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中指定領域的利用,又注意在班隊活動、節日系列活動等非指定領域的利用。在開發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中,建立了華龍山、四維瓷業、油溪農場、油溪烈士陵園等實踐基地。

推進學生對自我、社會和自然之間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與體驗,改變學生單一性的知識接受性的學習方式或生活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探究和創新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感,併爲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態度奠定基礎。同時,在課程實施的形態上,從學校擴展到廣泛的家庭和社區社會,使學校教育的課程組織形態由封閉性走向開放性,廣泛地發揮了校內外的教育資源作用,特別是在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注意了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學校被江津市教委命名爲“三結合”教育特色學校。

國小綜合實踐活動論文 篇四

[內容摘要]:綜合實踐活動,主要指以學生的興趣和直接經驗爲基礎,以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現實性、綜合性、實踐性問題爲內容,以研究性學習爲主導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體現知識的綜合運用爲主要目的的一類新型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產生,確實向老師提出了挑戰,要讓它成爲通往成功殿堂的又一途徑,讓它真正成爲服務於學生,讓學生喜歡的學科,老師們的意識及實際操作方法是必須講究的,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要“說”“動”並行,在“說”“動”中獲得真知。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創新能力課程學生們“說”與“動”

[正文]:所謂綜合實踐活動,主要指以學生的興趣和直接經驗爲基礎,以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現實性、綜合性、實踐性問題爲內容,以研究性學習爲主導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體現知識的綜合運用爲主要目的的一類新型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最普遍的學習方式是學生實踐。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親身經歷,是綜合實踐活動區別於其它各類課程的根本特點,沒有學生的實踐,就等於沒有綜合實踐活動課。

剛開始上綜合實踐活動課時,我跟學生們呆在教室裏,就着教科書上的問題一個一個討論,如上語文課一般。這樣做實在是滑稽之極,學生面無表情,教師聲嘶力竭;如此豐富的內容,這麼博大精深的文化,如果只在這一屋檐下“暢所欲言”而不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那簡直愧對開發這門學科的智者們,也失去了這門學科的真正意義。活動課就是要“動”——動手與動腦。當然,“動”的前提就是“說”,“動”了之後還要“說”——交流。“說”與“動”的統一,纔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上課之道。

“問渠哪有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是創造的源泉,沒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創造活動就會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創造活動就無法進行。於是,我和學生選擇性地確定了幾個主題(例如,《生活與廣告》、《電與我們的生活》等),讓他們自由組合成立學習小組去研究,利用課餘時間去完成任務。然後,通過課堂交流反饋他們的研究成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學,學中做”理論,實踐能力不是通過書本知識的傳遞來獲得發展,而是通過學生自主地運用多樣的活動方式和方法,嘗試性地解決問題來獲得發展的。從這個意義上看,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就是學生圍繞實際行動的活動任務進行方法實踐的過程,是發展國小生的實踐能力和基本“學力”的內驅力。

當然,放手讓學生去幹,可不是讓他們去“自生自滅”,老師作爲一個指導者,參與活動的全過程是很有必要的,只不過有的時候作用顯著些,例如幫助解決立項後的操作上的難題;有的時候作用則顯得弱些,如當學生進人資料採集點後就是他們展示自我能力、豐富人生閱歷儲備的階段,這時的老師,則起輔助作用,也就可以“退居二線”了。

廣告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和學生的學習、生活有着緊密的聯繫。生活中無處還見廣告。如果能留心觀察,就能收集、整理到許多廣告。廣告語言獨具特色,對培養學生的口頭交際能力,寫作能力,創新能力有着極強的召喚性。所以培養學生模仿,創作一些廣告,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我設計了一個《生活與廣告》爲主題的一個綜合活動。活動設計如下:

1、活動準備階段。以博採衆長爲目的,我與學生們融入到生活中去,讓他們涉及到各種場所收集第一手資料。

2、初識廣告階段。讓學生們通過口頭交流、彙報收集到的第一手資料,進行資源共享。同時使學生初知廣告的形式,傳播方式等。

3、再識廣告階段。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彙報、總結,使學生更全面的認識廣告。如廣告的目的,主題和要素等。

4、創作廣告階段。在全面瞭解廣告的基礎上,讓學生或單獨或小組創作廣告。

5、活動延伸階段。通過“廣告設計大賽”等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做研究的興趣,真正讓他們在“動”中學,學有所得,學有所樂。以上整個活動過程都圍繞學生的“說”與“動”並行的原則。因爲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更不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狀況,要革新以書本和教室爲中心的學習方式;不能把學生關在教室裏進行綜合實踐活動。

不能把綜合實踐活動當作一門具有系統的書本知識的課程,一個單元一個單元、一課一課地來教,學生一定要有在開放的情境中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眼動不如心動,心動不如行動,學生運用課堂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纔是實踐活動的要旨。

綜上所述,脫離“動”的“說”,容易讓學生走過場,造成眼高手低,“動”的過程是綜合實踐活動的生命力所在,否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性是難以真正體現的,何談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課程與教學回到學生“說”與“動”的統一中,將學生想的付諸於實際行動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可以開啓學生的心智,使他們能夠更好的和生活融爲一體,並且把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體現了實踐出真知的教育理念。

對解決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存在的脫離實踐的問題是大有裨益的,有利於逐步形成學生善於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萌發創新意識,讓課程落在實處!這也是傳統的課程所缺少的,真正體現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