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開題報告

微型課題開題報告多篇

微型課題開題報告多篇

【第1篇】體育微型課題開題報告

體育微型課題開題報告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大體育課間活動是近幾年在課間操基礎上發展和創造的一種學校體育新的組織形式。與課間操相比,大課間體育活動時間長,活動內容多,組織形式活,練習強度適宜,它不僅可以對師生緊張的工作學習起到調劑作用,而且對促進師生身心健康有明顯的實效。

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全民健身在我國已深入人心,校園羣衆性體育運動的開展更是百花開放,但各校在組織競技性體育運動會的背後,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全民健身活動不經常,活動內容死板老套,參與者有壓力等方面不足。而體育大課間活動已經許多城市開展和研究過,但大部分都沒有形成系統完整的體系。

體育大課間活動發展的趨勢:以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爲本,激發學生參與運動的興趣,滿足學生的運動慾望;大課間活動的內容形式設計要豐富多彩,能夠滿足不同年齡、不同特長、不同興趣、不同水平學生的發展需要;大課間活動要力爭突出學校的特色,形成自己的活動特色;要合理安排活動時間和場地,做到 小場地、大課間 ;積極探索把大課間活動作爲一種校本課程的新途徑,把大課間活動提高到一個新高度;大課間活動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確保師生人身安全,讓充滿活力的大課間、讓學生喜愛的大課間、讓安全有序的大課間出現在我市的各個校園。

三、課題研究依據

以《關於確保學生每天體育鍛煉不少於一小時的意見》、《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活動》和《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等文件精神爲指導,落實學生每天鍛鍊一小時的基本要求,以深化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爲目的。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和預期目標

牢固樹立 健康第一 的思想,以學生髮展爲中心,全面提高學生體質;滿足機體生理需求和變化規律,調整心態,放鬆精神,陶冶情操;促進骨骼發育,改善運動、呼吸、心血管系統的神經傳到功能;降低近視率,減少肥胖症;促進學生的休息與睡眠;科學使用腦力和體力;形成勇於克服困難的頑強毅力和集體主義觀念的團隊精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做到大風小雨不間斷,酷暑嚴冬照常練,養成良好的鍛鍊習慣和終生的健身意識。

1、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積極創新,力求以活動勵德,以活動輔智,以活動健體,以活動塑美,以活動促勞,促進學生五育全面和諧的發展。

2、優化學校體育場地設施設備及管理,開放場地設施,提高其使用率,發揮其育人效益。

3、在大課間體育活動中,讓學生有選擇地參與、學習、享受體育,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潛能。

五、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1、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在課題實施階段,採用問卷的方法適時向學生和老師進行問卷調查,獲得學生和老師對體育大課間活動開展的效果,並徵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根據結果及時調整課題實施的方式方法。

經驗總結法:課題組成員經常學習加強研究,提出更加合理的大課間活動主題,對每一階段實施的情況進行反思,不斷總結,撰寫論文,根據課題研究進行的具體情況及時總結經驗教訓。

2、研究措施:

時間保障。調節學校作息時間,明確規定大課間活動,任何教師不得擠佔大課間活動時間,若遇陰雨天就改在室內進行,如:室內遊戲等活動。

制度保障。制定大課間活動班主任、體育教師的職責,建立了領導督查制、班主任現場督促制、藝體教師指導制、活動評比制。

人力、物力保障。學校要求大課間活動師生全員參與,活動中教師既是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保護者,同時也是活動者。

安全保障。加強安全宣傳和管理,按類別劃定活動區域,師生必須在指定活動範圍內活動。所有場地均安排教師進行現場活動指導,並督促學生安全。

六、課題研究步驟

xx年5月進行體育教師和班主任座談會,全面啓動課題,制定大課間活動方案

xx年9月-20xx年12月份實施大課間活動方案;

xx年3月份對學校開展大課間活動進行總結,展示活動成果,並進一步完善。

完成結題報告20xx年3月進行課題後期期調查分析,並進行課題實驗總結,寫出有價值的研究報告,組織課題鑑定,向全市推廣大課間活動研究成果。

體育微型課題開題報告,盡在本站範文網。

【第2篇】微型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微型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文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自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小組合作學習'成爲課堂教學中的一大'亮點'.小組合作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學習方式。但在當前的很多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搞得熱火朝天,但細細分析存在許多誤區。縱觀分析不外乎有以下幾點:1、部分教師盲目的追求,'流行色'、'趕時髦'.沒有切合實際,片面追求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對合作學習的理念瞭解不足,理解不全面,很多時候小組活動流於形式,看似'熱熱鬧鬧',其實是一種擺設;往往部分優等生是教師的'寵兒',他們思維活躍,反應靈敏,是教師'導演'下的學習'主角',大部分學生則是學習的'配角'.因而在同一課堂上,優等生往往比中差等生獲得更多的表現機會。有的小組分工不明確,學生顯得手忙腳亂,降低了合作的效果;2、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不確定,僅隨隨便便限於'前後桌',學生之間也沒有明確的分工,導致交流與討論具有隨意性;學生沒有主動學習的能力3、小組合作學習不僅是生生合作,還是師師合作、師生合作,教師不善於合作交流,勢必也會影響教學效率;4、現實的學習生活中,教師往往偏愛和關注學習好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參與較高,而學習不好的學生或學習缺乏主動性的學生,教學中教師沒有考慮到互補性,在角色安排上缺乏明確的分工。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通過研究,確實改變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使學生的學習具有持久的動力;

(2)通過研究,使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使學生學會策略性地學習;

(3)通過研究,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使學生學會做學習的主人。

(4)通過該課題研究,落實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新要求。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理論依據

合作學習成功最爲重要的原因即在於它有着非常堅實的理論基礎。王坦對其理論基礎做了簡要的分析,涉及一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社會互賴理論、選擇理論、動機理論、凝聚力理論。

1、社會互賴理論是指當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爲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工作時,靠的是互相團結的力量。相互依靠爲個人提供了動力,使他們:(1)互勉,願意做任何促進小組成功的事;(2)互助,力使小組成功;(3)互愛,因爲人都喜歡別人幫助自己達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組員之間的接觸。

2、選擇理論認爲,青少年學生有四種需要,即歸屬的需要、力量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和快樂的需要。選擇理論其實就是一種需要滿足理論,認爲學校是滿足學生需要的場所,學生只有願意學,才能學得好。

3、動機理論認爲,學習動機是藉助於人際交往過程中產生的,其本質體現了一種人際相互作用建立起來的積極的彼此依賴關係。小組成員之間形成'休慼相關'、'榮譽與共'和'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關係是動機激發的一個重要標誌。

4、凝聚力理論認爲,小組建設,小組評議及任務的專門化,不但可以使小組的成員協調工作,而且還使全班作爲一個整體發揮整體功能。

四、課題研究價值

對於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改變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同時又爲新課程提出的改變學習方式豐富了一定的理論。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1、改變傳統的小組合作學習教學觀念,樹立以培養學生合作學習中的主動性學習爲核心的教學宗旨,有重點地培養學生與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主動性學習習慣,增強主動意識。

2、根據新課程標準,創立新的教學模式。(1)設置情境,使學生在合作學習所營造的特殊合作、互助的氛圍中,同學們朝夕相處的共同學習與交往中,增進了彼此間的感情交流,培養了彼此間的合作與協作精神。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積極動腦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並進行小組討論,合作學習,體現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2)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創立新的教學模式,聯繫教學內容,把多種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合作成果進行鞏固,合作中的主動性學習能激勵發揮出自己的最高水平。(3)教師在教學中營造出平等、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個性發展,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鬆。

3、在實踐活動中,體現自我,發展合作學習能力。(1)讓學生根據要求,選擇合作學習的形式。這樣學生在互相學習中,能夠不斷的學習別人的優點,反省自己的缺點,就有助於進一步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潛能,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習能力。(2)通過培養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的主動性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1、學習小組的組建。首先宣傳發動,然後採用自願組合與宏觀調控相結合的方法,根據平日表現及學習成績把班級20名同學組成4個學習小組,每組4人,使各組總分基本相近,各組選出品學兼優的學生擔任組長,明確組長的職責,同時座位按學習小組編排,4人成'方陣'形,便於討論問題,便於展開活動。各組設計自己的組名,口號,製作成卡片粘貼於教師版面。

2、建立競爭激勵機制。在學習小組之間營造互相競爭的氛圍,組內每人尋找各自的競爭目標,五人擰成一股繩。形成'齊心協力,力爭上游,挑戰自我,永不言棄!'的信念。

3、對小組的成績的變化經常進行分析和對比,每次考試後對一、二、三名的小組分別給予:'三星'、'二星'、'一星'稱號以鼓勵,對進步的小組也給予鼓勵,對落後的小組給予激勵,對全體學生都有促進,進步的小組償到了成功的喜悅,未考好的小組中的未考好的同學會感到對不起本組同學,會暗暗地下決心爭取下次考好,這樣各組同學之間合作學習的氛圍自然形成。

4、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各組組長自己有學習任務還要幫別人,這種精神要不斷表揚。其實,輔導別人的同時,自己對輔導的知識得到進一步的理解,自已收益更大。對各小組進步特別明顯的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5、運用評價策略,培養學生自我評價與管理能力,自主學習評價策略主要是指對學生學習活動過程與結果做出一系列的價值判斷行爲。教師、學生或同學之間對學習過程、學習行爲和學習結果進行客觀的評價,對促進學生實現學習目標有調整和指導作用。在學習活動中可以採取各種正規或非正規的評價方法。實驗中,根據年級學生特點,建立相適應的自主學習評價指標體系,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進行較爲全面的考查。評價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注重評價學生的自主意識、參與程度、參與能力的增強與提高。如高年級具體的評價指標:1、學習目標明確,有強烈的求知慾,知道學習是自己的責任。2、有不甘落後、自強不息、競爭向前的自信和意志力。3、有積極探索,敢於質疑,創新的精神。4、形成勤于思索、善於思考的優良思維品質。5、能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並進行適當的調控。6、能有計劃、有目標的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自覺地支配和調節自己的學習行爲習慣。7、能積極地參與實踐,善於與他人交流合作。顯然,通過評價策略的科學應用,引導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爲表現和學習能力做出評價,這樣不但能使學生之間互相學會客觀的評價自己和他人,在評價過程中逐步完善自我認識、自我教育和自主學習的過程,而且能夠發現自己和別人的差異,從而修正自己的方法,規範自己的行爲,不斷進行自我調節。另外,還要提供機會,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國小生天性活潑開朗,頑皮好動,喜愛集體生活,已具備一定的生活實踐能力。若把這些來自於學生的問題,放回於學生之中,鼓勵他們去自主解決,就一定會鍛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首先我成立學習互助組、採用'輪流值周,人人當班委、當學習組長、當小老師'這一自我教育形式。

6、從方法措施入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自主學法'指導。通過學法指導,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有意識地總結和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具體做法是備課中有'學法'設計,上課時有'學法'指導,課後有'學法'總結。實驗中,更要關注那些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因爲這些學生僅靠自己還不會進行有效學習,因此對他們進行方法指導尤爲重要。實驗時,力爭做到在建構新知識時,教給學生課前預習、查閱資料的方法;在複習時教給學生歸類、整理、綜合性學習的方法;在出現錯誤時教給學生糾正、反思的方法。學習指導方法很多,還可以結合班級實際,靈活運用教法傳授學法。學期末評選'自主學習小主人'.條件是:愛學、會學、主動學、有創造性、有毅力、學習效果好、團結協作好等。

7、採用多種教學形式,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努力創設適宜而新穎的教學環境,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爲主動參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實踐:一是創設專題性自主學習活動的空間。即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在一段時間內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專題性學習活動,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如'成語趣話'、'錯字門診'、'古詩積累'、'佳作賞析'、'即興演講'、'製作課本劇表演'等活動。這些活動,既豐富了學科內容,又充實了學習生活,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又進一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上進心,進而產生'不由自主'的自主學習活動,有助於其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二是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訓練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思維能力是智力結構的核心,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基礎和關鍵。因此,教學中必須要注重學生各種思維能力的訓練。運用電教媒體輔助教學,調動學生各種感官來參與接受信息,有利於改變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運用電教媒體輔助教學,可以通過創設情境、教會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將直觀生動地對學生心理'催化'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第3篇】幼兒園微型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音樂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藝術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應充分發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在國外,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以獨創性的節奏教學而廣泛流傳,並具有一定的系統性,但在有些教學方法上還不能爲我們教師所運用。同時,奧爾夫認爲,我們的教學應當結合本國的國情,適合當地的幼兒教育的發展狀況,這是當今世界幼兒教育的發展趨向。

音樂能陶冶性情,激發幼兒的美感,挖掘幼兒的藝術潛能。音樂節奏活動一直是我園教師的一個薄弱環節,許多教師對它是“又愛又怕”。近兩年,我在對外開放和外出學習觀摩時,重點關注音樂教學活動,感受到現在節奏活動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改革方向及整體音樂教學法帶給我們的啓示。本課題旨在通過生活中的實例,來研究幼兒音樂節奏活動的教育途徑。嘗試利用生活中的實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幼兒實施良好的音樂節奏感的培養,使幼兒對節奏活動產生興趣和敏感性,產生“創造”的衝動,使幼兒在音樂基本素質上得到一定的提高,同時解決好音樂節奏活動教學中教師技能傳播與幼兒主動性、創造性能力發揮之間一個“度”的正確把握問題,真正讓幼兒發現、認識並表現出節奏的美、音樂的美,使幼兒的音樂節奏感得到良好的發展。

二、國內外相關領域研究現狀

20世紀80年代,全球範圍內掀起了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運動,美國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中將音樂教育就推上了重要的位置,從1838年美國將音樂作爲一門獨立的學科,在波士頓馬塞州的一個公共學校設立至今,美國的音樂教育走過了170多年的發展歷程。

近幾年來,中國的許多教育人士對幼兒音樂教育也進行了研究,上海一所幼兒園的教師就幼兒音樂興趣的培養進行了研究,她們認爲,興趣起着動力和促進作用,培養音樂興趣是幼兒學習音樂、伴隨幼兒音樂成長的第一步。在構思幼兒音樂興趣培養圖式中,一是注重流程化,即把音樂興趣培養放在首位,在日常音樂教育、專業音樂教育、家庭音樂教育等各個領域加強聯絡和交流,把激發幼兒的音樂興趣貫穿其中;二是注重系列化,即把音樂興趣的培養目標有序地落實到各個領域,形成培養的系列;三是注重一體化,幼兒音樂興趣的培養不僅侷限於幼兒園音樂活動本身,還在於音樂專業教師加盟和家庭早期的音樂啓蒙及教育,三位一體,構成幼兒音樂興趣培養基本網絡。

三、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是音樂生命的源泉。音樂節奏感有助於培養兒童協作意識和技能,兒童對音樂節奏感的意識是很強的。節奏應該是嚴格準確的,決不是機械的,因爲節奏是表現音樂的重要因素;音樂是傳達人的情感,是具有生命力的,所以其節奏也應該是活的,有時緊,有時鬆,像人的脈搏,隨着情緒變化而有快慢的變化;但它的鬆緊是依據音樂的自然流露,不能隨心所欲。音樂的鬆緊較難把握,因爲音樂是千變萬化的,沒有一個固定的公式,它更多的是一種感覺的培養和提高。

生活化:“生活”是指人的各種日常活動或指人的生存、活着,它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化”是指轉變爲某種性質的活動狀態。本課題將“生活化”界定爲教師從周圍生活中選取音樂教學資源,使幼兒在感到親切、溫暖、充滿人情味,自然輕鬆的環境中得到教育,促使幼兒各種能力的發展。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

1.陳鶴琴的教育思想:“喜歡音樂是兒童的天性,兒童的本能,音樂在兒童生活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音樂教育“應利用音樂來改善兒童的意志,陶冶兒童的情感,使兒童表現真實的自己,導向於創造性的發展。……”陳老還認爲,教育應當來源於生活,要從生活中尋找事例,對幼兒進行教育。

2.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奧爾夫認爲音樂構成的第一要素是節奏,不是旋律。節奏可以脫離旋律而存在,旋律則不可能脫離節奏而存在,特別強調從節奏入手進行音樂教育。奧爾夫的教學體系中有一些節奏練習的方法,如:語言節奏練習、聲勢練習、多聲部及合聲的節奏練習、輪說節奏練習,變奏節奏練習等。這些練習方式爲我們提供了良好的教學方法基礎。

3.皮亞傑建構主義理論:“幼兒通過遊戲和嘗試活動,在不斷選擇、探索中,在與他人及環境的互動過程中,將所獲得的信息整合成一個組織的建構,這就是知識。”可見環境在幼兒教育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

研究目標

1.編排、整理幼兒園各年齡階段適宜的音樂節奏教學活動內容及系列活動方案,探索生活化的音樂教育實踐方法。

2.在研究過程中,不斷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轉變教育觀念,形成一定的教育機智,敢於接受新理念,挑戰新方法。

研究內容:

1.根據幼兒園各年齡班幼兒的特點和生活經驗,設計具有情趣化、生活化的系列音樂節奏活動內容。

2.根據幼兒音樂節奏感發展的特點,探索幼兒園節奏活動中的組織方式和教學指導策略。

3.尋找、利用生活中適宜的材料在小、中、大班節奏活動中的運用。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研究幼兒音樂節奏教育對幼兒發展的意義,結合中外幼兒音樂挖掘、梳理幼兒生活中音樂節奏活動教育的教材。

2.個案分析法:對活動設計及實施完善過程做案例分析,總結活動設計與實施的經驗。

3.行動研究法:在教育教學中運用幼兒音樂節奏教學的方法設計並組織實施音樂教學活動,完成幼兒音樂活動案例集。

4.問卷調查法:爲了解現狀,爲研究提供客觀可靠的基礎性材料,將採用問卷調查法舉行研究。

5.經驗總結法:總結梳理音樂活動中幼兒音樂節奏活動的方法與策略。

六、課題研究的過程

1.準備階段(6月—8月)

查閱理論資料,學習相關理論,關注研究國內外相關課題的動向,進行文本資料、網絡資料的篩選;對教師進行課題研究必備的知識和素質培訓;制定實施方案。

2.實施階段(9月—4月)

(1)理論研究:解讀新《綱要》,學習《多元智能理論》等幼教改革、課程改革的相關理論。

(2)實踐研究:根據研究目標、內容制定實踐研究方案,注意積累、整理資料;實驗前測;建立研究信息卡,舉行階段研究成果彙報會,根據反饋情況及時調整研究計劃;區角活動設計、實施與評價;階段小結和評估工作,整理研究成果資料,做好論證工作;撰寫研究報告。

3.總結階段(5月—6月)

公開發表的論文、活動設計、研究活動音像資料等,進行資料分類歸檔,分析研究數據,總結研究方案,申報課題評審鑑定。

七、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

1.研究報告

2.研究論文專集

3.教師優秀課堂教學展示(影像)

幼兒在生活中應用音樂節奏的展示(影像)

八、完成課題研究的保障條件

1.本課題研究在課題負責人的領導下,選拔配備科研素質高、研究能力強的人員組成課題組,確保課題研究的組織落實。

2.本課題組將加強課題組成員的培訓,組織成員認真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促進其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更新;強化科研理論的培訓,現代的先進的教育理論,是進行課題研究的先導。培訓做到四落實:時間、資料、方式(請進來、走出去)、效果。

3.本課題將聘請市、縣教科研部門的專家、科研人員、學科教研員作爲專家指導組,指導本課題研究過程,引領課題組成員開展課題研究。

4.本課題組將加強管理,一是嚴格課題實驗研究過程的管理。每一階段將有周密的計劃、明確的任務,嚴格的落實,確保課題研究按計劃進行,保質保量落實實施方案;切實落實課題研究的總結、驗收、評價的管理。二是嚴格課題組成員的管理。課題研究人員一經確立,不得隨意更改,確保研究人員穩定性。

5.我園十分重視科研工作,保證了研究過程中經費的使用,所需設施、物品的提供,教師研究成果的獎勵等,確保課題研究工作有序高效地開展。

【第4篇】簡述微型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化學課堂教學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那就是:教師講的激情飛揚,學生聽的昏昏欲睡,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 以下就是爲您提供的微型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文。

教學沒有豐富的教學收穫,同時,受升學考試、上級部門、社會、家長對教育的更多渴求等方方面面的壓力,以“考試”爲中心,“題海戰術”、使學生厭倦了學習,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這種不利於學生成長和創新精神培養的教學方式也困擾着校長和教師。

針對以上課堂教學中的現實問題,需要有效教學理念的指導。爲了克服“教師很辛苦,學生很痛苦”的被動局面,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改變學生學習方式,以飽滿的精神狀態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實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探究式改革,學會並自覺地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建構自己的知識框架和理論體系;積極實施有效課堂教學,構築九年級化學教育優質工程。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有效教學是爲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而提出的,目前得到教育界普遍關注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所謂教學有效性是指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後,教師幫助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實現了教學目標和促進了學生進步與全面發展,包括知識、智力、情感、創造力、思維與實踐能力等方面。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每一位學生由於各自的學習狀況,學習方法,自主學習能力不同,體現出來的就是成績的不同。面臨九年級升學的重大壓力,希望在課堂提高學習效率,從而減少在課外使用的大量學習時間,來達到減負的目的。

(一) 準備階段:6月——7月初,

研討課題的研究的構架,調查本校學生多元學習方式與有效學習狀況,及其教學實施現狀7月——8月準備課題開展的一些具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