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張曉風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讀後感

讀後感1.13W

第一篇:張曉風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讀後感

張曉風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讀後感

張曉風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讀後感

短文寫的是一位母親在陽臺上揮手和上國小的兒子告別,望着兒子漸漸遠去的背影,母親悵然若失,母親想到自己交給馬路一個孩子,希望匆匆的行人別碰到自己的孩子;自己交給學校一個孩子,多年以後,學校將會還她一個怎樣的孩子?自己交給社會一個孩子,這世界又將會還她一個什麼樣的青年?母親發出一連串的問題:世界啊,我向你交出一個可愛的小孩,而你們將會還我一個怎樣的人啊?

讀完文章,我深深爲母親這種對社會、學校的巨大期望所感動,可憐天下父母心,作爲一個孩子的母親,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包括學校的、家庭的和社會的)。多少次,新學期開學,不少家長領着自己的孩子,親自送到教室,這既包含了對孩子的愛,更有對學校老師的信任和期待。“孩子就交給你們了,不聽話了,做錯事了,你們該批評就批評,千萬不要慣着他。”這是我們聽到的最多的話,可回想自己這四年多的教學生活,每當學生不聽話,頂嘴,不遵守紀律,自己就會很生氣。抱怨自己怎麼攤上這些不聽話的學生。有了這些想法,做老師的快樂自然與自己無緣,煩惱常常伴隨着自己。現在回想起來,其實孩子們並非沒有閃光點,只是我只按照自己的要求,自己的意願,憑自己的感受去壓制他們,目的是希望用自以爲正確的方法去改變孩子們,結果雙方都不愉快。這真是自尋煩惱,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個豐富的世界,作爲老師,應該走進孩子的內心,學會用賞識、平和、尊重、包容、關愛的心態去對待他們。試着把每一個孩子當做一本借來的書,時間久了,你會發現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本值得認真閱讀的好書。而我們也能得到孩子的理解,走進孩子的內心,我想,抱着上文中提到的母親的想法來教育我們的學生,你會體會到做老師的快樂的。

第二篇:《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讀後感

短文寫的是一位母親在陽臺上揮手和上國小的兒子告別,望着兒子漸漸遠去的背影,母親悵然若失,母親想到自己交給馬路一個孩子,希望匆匆的行人別碰到自己的孩子;自己交給學校一個孩子,多年以後,學校將會還她一個怎樣的孩子?自己交給社會一個孩子,這世界又將會還她一個什麼樣的青年?母親發出一連串的問題:世界啊,我向你交出一個可愛的小孩,而你們將會還我一個怎樣的人啊?

讀完文章,我深深爲母親這種對社會、學校的巨大期望所感動,可憐天下父母心,作爲一個孩子的母親,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包括學校的、家庭的和社會的)。多少次,新學期開學,不少家長領着自己的孩子,親自送到教室,這既包含了對孩子的愛,更有對學校老師的信任和期待。“孩子就交給你們了,不聽話了,做錯事了,你們該批評就批評,千萬不要慣着他。”這是我們聽到的最多的話,可回想自己的教學生活,十幾年來,每當學生不聽話,頂嘴,不遵守紀律,自己就會很生氣。抱怨自己怎麼攤上這些不聽話的學生。有了這些想法,坐老師的快樂自然與自己無緣,煩惱常常伴隨着自己。現在回想起來,其實孩子們並非沒有閃光點,只是我只按照我自己的要求,我自己的意願,憑我的感受去壓制他們,目的是希望用自以爲正確的方法去改變孩子們,結果雙方都不愉快。這真是自尋煩惱,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個豐富的世界,作爲老師,應該走進孩子的內心,學會用賞識、平和、尊重、包容、關愛的心態去對待他們。試着把每一個孩子當做一本借來的書,時間久了,你會發現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本值得認真閱讀的好書。而我們也能得到孩子的理解,走進孩子的內心,我想,抱着上文中提到的母親的想法來教育我們的學生,你會體會到坐老師的快樂的。

第三篇:《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讀後感

《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讀後感

王絮飛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雖未爲人母,但因爲有一個和自己年齡相差較大的小弟,長姐如母,所以對文中那份細膩的母愛倒也有些許共鳴之處。

弟弟上六年級,和我的學生一般大,他回家後對老師如何待他的講述牽動着家人的心,同時又讓我反思自己對待學生們的態度。最近去眼鏡店給弟弟驗光,發現他兩眼近視,和其他家長一樣,我們關注他的座位問題,想通過這方面來緩解。可是弟弟堅持不讓找老師,說老師講過班上人太多,看不清楚就配鏡,不要因爲近視耽誤學習。

我和媽媽都不想對弟弟的成長介入過多,因爲我們知道總有一天、總有些事是我們所不能及、無法幫助的,所以就選擇了順其自然,希望他成爲一個皮實的小男子漢。

給弟弟配過眼鏡的第二天,我回到教室就給班上的孩子們調了座位,後排的變前排,左列的到右列,並囑咐他們提醒我隔週調換一次。我相信每位家長都和我們家一樣,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關心至少是公正地對待,我儘量這樣做,因果輪迴,期望老師也如此待我弟弟。

※教師的重大課題

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他歡然地走出長巷,很聽話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規蹈矩的模樣。我一個人怔怔地望着巷子下細細

的朝陽而落淚。”出於職業敏感,我對“循規蹈矩”這個詞感到很不舒服,而對曉風老師的隱憂也心知肚明。現代的應試教育被很多人詬病,多年未曾有人獲得諾貝爾獎,好不容易有一位得獎者---莫言,還在國小五年級時就輟學了。這在成爲人們笑談的同時,讓教育工作者們頭皮發麻。

流水線作業因爲可以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而被推廣應用,但這絕不適合教育行業。學生們是鮮活獨立的個體,有的喜歡跑跳,有的則願意靜坐,這沒有好壞對錯之分。我們萬萬不能一刀切的規定只許這樣,不許那樣。也許嚴格的規定會讓紀律大好、教師省心,但對孩子們的成長可能是一種抑制和傷害。

其實就中國的教育現狀而言,考試還是一項相對公平的選拔制度,我們一時半會兒不能丟棄。怎樣把應試教育與學生個人發展很好地結合,是個重大課題。

※社會人的責任與擔當

社會在現代意義上是指爲了共同利益、價值觀和目標的人的聯盟。我從曉風老師的這篇美文中,感受到她對現代社會人責任感的呼喚。

生活在社會中,我們有權利享受這個聯盟爲我們帶來的便利。但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我們同樣必須對自己所處的社會有一定擔當,保障社會正常運作。

其實“有責任心、有擔當”並不需要我們像盤古一樣撐起天和地,凡人善舉也是一種擔當。像文中說的,我們在過馬路時,

嚴格遵守交通規則,可能就保障了幾個上學孩子的安全,使得家庭祥和,社會得以穩定,這便是有責任心的社會人的功勞;我們在媒體上拒絕成爲謠言的“傳聲筒”和“擴音器”,積極傳遞和守護正能量,給下一代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這就是一個有擔當的社會人的作爲。

第四篇:《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讀後感

讀《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有感

最近在校長的推薦下,拜讀了張曉風女士的《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感觸很深,也同時反思了一些問題,藉此機會把它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張曉風女士生於1941年,8歲隨母赴臺讀書學習。因此在張女士的文風中透出一股民國時期的書香之氣,文筆儒雅溫和。不知張女士成年後有沒有到過大陸,也不知張女士對大陸目前的教育有多少了解。我想如果有機會了解大陸教育,你一定會有很多想法。

走上講臺十多年的我,接觸了上千的家長、老師和學生。但是接觸的越多,我就越感到迷茫、慚愧甚至憤怒。每年家長把他們最心愛的孩子交給我們,同時把他們家庭的希望寄託到了孩子身上。此刻,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孩子成績好、聽話、考一百分、上名牌大學。好像再沒有比這個更長遠和有實際意義的目標了。我們老師也全力以赴爲這個目標努力。從此衡量學生和老師的刻度就是分數,考不到高分的絕不是好學生,教不出高分的老師也不是好老師。但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就是考高分嗎?答案肯定不是!一個人走上社會用得着的,就是學校應該教的。我們教會孩子如何交朋友了嗎?我們教會孩子如何禮貌待人了嗎?我們教會孩子如何面對困難了嗎?我們教會孩子如何表達情緒了嗎?我們教會孩子承擔社會責任了嗎?教是教了,都沒教會。舉個更實際的例子:我們教會孩子排隊了嗎?有人恐怕要笑了,我們的孩子天天排隊,你看路上一隊一隊的,多整齊好看!是啊,僅僅是好看,其實一點用也沒有,走路有人走得快有人走

得慢,有人有急事有人沒事,走路真的必須排隊嗎?我們的孩子在買票的時候還排隊嗎?在銀行取錢的時候還排隊嗎?吃飯的時候會等一等一桌遲來的同學嗎?這些難道還不值得我們反思?

另外我們有沒有給孩子做過榜樣?要求孩子認真學習,家長自己卻有空就打麻將,認爲自己原來學習不行,只好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今天看了一個笑話:孩子沒考好,被爸爸責備,孩子對爸爸說:其實有幾種笨鳥,一種是先飛;一種是不飛;還有一種是下個蛋,然後把希望寄託到下一代身上。學校要求孩子愛護環境,但是老師自己做到嗎?會不會有這種情況,校長看到操場上幾張紙,趕緊打電話給值周校長,值周校長一看果然有幾張紙,打電話給班主任,班主任一看真的有幾張廢紙,趕緊到教室看看今天誰值日,先批評一下,然後要求不但今天要打掃乾淨,明天還要罰打掃一天。

張曉風女士說多年前交給你們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也許吧,但大部分情況都不是這樣的。上學前,我們很多家長在家裏管不住自己的孩子,恐怕家長拿老師來嚇孩子的情況比用魔鬼來嚇孩子情況要多得多吧!我老家鄰居家就有一個活潑好動的小男孩,他奶奶管不了他,就用是老師的我來嚇他,以至於以後一看見我就溜了,其實我眼都沒瞪過他一下。還沒上學,師生關係就已經僵化了。也有送到學校蹦蹦跳跳、開開心心的,但是到學校不到一週就愁眉苦臉了。孩子的天性不是被扼殺在家長手裏,就是被扼殺在老師手裏。

孩子上學了,你考慮過孩子將來要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嗎?恐怕我們的家長有的也有目標:科學家、公務員、醫生、大老闆!您就這麼

把孩子的人生規劃掉了,您問過您的孩子嗎,你知道他自己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嗎?其實學校裏的學生走上社會更多的變成了工人、司機、廚師、小商販。他們需要更多的是良好的國民素質教育,走上社會他們就應該是個合格的公民。但是學校教給過他們什麼?也許相比學校教的那些文化知識,還有更多更實際有用的東西我們僅僅停留在說教層面上,大家都沒有做到,誰也不計較。一個網友曾經傳過一段視頻給我,上面描述的是一羣中國孩子到日本國小參加交流活動。中間有一段是吃午飯,日本孩子能做到自覺地幫助或指導中國孩子取食物,還能做到吃完自己托盤裏的所有食物不浪費,飯後幫助工作人員清洗餐具,但是中國孩子顯然做得較差。通過其他途徑我也瞭解到日本的國小還教很多手工、做便當(類似盒飯)、甚至教縫補衣服。可以看出我們的國民教育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好像我們也不鼓勵孩子參與家庭和社會一些事務,因爲怕影響學習。據說去年寧夏的一大學聯考落榜生被哈佛大學錄取,並給予全額獎學金。這位姓楊的學生花了很多精力建立一個非政府公益組織,支援西部教育。哈佛方面對此作出如是解釋:“我們需要將來能改變世界的人。”。中國和美國大學錄取學生的標準如此不同,其實對比一下中、美、英、日《國小生守則》,應該也可以看出差別。我們的大學已經很久走不出大師級的人物也許就是這個中原因吧。

但是我們也有很多教的,國外學校不教或者遲教。曾經聽說過這麼一句話:中國孩子二年級不會乘法口訣就是白癡,澳大利亞的孩子五年級會乘法口訣就是天才。澳大利亞的情況我不知道,也考證不了,

但中國的情況確實。我們教的東西,絕大部分學生走上社會都會忘記,其實被忘記的這部分本來可以不教,因爲無用。我們通常讓學生花五天時間來背誦一個小時可以在圖書館裏查到或者五分鐘可以在網上查到的東西,背上不久還是忘掉了,仍然需要上網或者去圖書館查閱。 再說我們教歷史,每有一件重大歷史事件,都要總結一個偉大意義,似乎很少有國家像我們這樣的。比如抗日戰爭,我們總是記哪一年什麼戰役、誰指揮的、有什麼偉大意義。而據說日本是這樣考的:告訴你哪一年到哪一年發生了中日戰爭,讓你分析一下,日本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如果下一次中日戰爭發生的原因是什麼,勝敗幾何。人家是反思歷史展望未來,我們是總結勝利自我陶醉。其他也不便多說,我看過高剛先生寫的一篇文章,大家有興趣也可以看看,在此推薦一下《美國國小生作文:一篇讓中國式教育震撼的文章》。

今年教師節,有個老師在微博裏說了一句的話:教師節裏,老師最應該做的事就是像學生下跪謝罪!當時我覺得他太極端,甚至和他有激烈的爭論,但漸漸的,我覺得下跪的謝罪的不僅僅是教育工作者,還應該有家長。因爲我們已經從誨人不倦自然地過渡成了“毀人不倦”,現在社會上的很多醜惡現象,都是教育失敗的結果。總之,我們的教育需要反思,需要改革。只有我們每一個人努力社會,纔會進步。最後我在推薦盲人歌手周雲蓬的一首歌《不要做中國人的孩子》,有時候我們聽聽不同的聲音,絕對是好事。

第五篇:《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讀後感

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

——讀後感

第一次是在全體教師會上聽呂老師讀這篇文章,那時我以一個媽媽的身份聆聽着。當我聽到“他有屬於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場,只能看做一把借來的琴絃,能彈多久,便彈多久,但借來的歲月畢竟是有其歸還期限的。”我覺得這真是一位理智的母親,可以如此形象地表述出最理性的母子情感。可現實生活中呢?又有多少位母親能真正看明白,想明白這一點呢?接着又聽到“他歡然地走出長巷,很聽話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規蹈矩的模樣。我一個人怔怔地望着巷子下細細的朝陽而落淚。”我也跟着文章中母親的情緒溼紅了眼。想到自己也曾有這樣的情緒:曾對年幼的兒子放開手,讓他簡單地學習走、跑、跳,到如今的讓他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掌握各種不同技巧的能力,學習與伴同相處、遊戲的規則及發展他的社會交往能力等等。我也和大部分的媽媽一樣,有過擔憂,有過疑慮,看到他遇到各種不同大小的問題的時候,也想幫他一把,甚至代替他完成。但我也明白兒子有屬於他自己的人生,許多事是他自己必須親自經歷的,只有這樣他纔會真正學會我們想讓他們學會的各種本領,體驗生活中的美好地、快樂地、難過地、痛苦地甚至不幸地……

今天我打開呂老師的個人日誌,再以一個教師的身份閱讀着。當我看到“學校啊,當我把我的孩子交給你,你保證給他怎樣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給你一個歡欣誠實又穎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後,你將還我一個怎樣的青年?”我突然覺得自己身上的擔子更重了,責任更大了。是的,每一個孩子都是媽媽的寶貝,是每一個家庭的寶貝。她把她的寶貝交給了我們,是對我們的信任,那麼三年或者四年後,我們會交還給她一個什麼樣的入學兒童呢?我也想到了我的兒子在幼兒園三年後,他會是一個什麼樣的面貌入讀國小呢?再若干年後,他又會是以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再進入中學、大學呢?我想我只有把對自己孩子那樣的期盼來對待我身邊的每一位寶貝,讓他們在幼兒園的每一天都能快樂的健康的成長,發展他們自己的個性。讓每一位媽媽都放心!

標籤:讀後感 張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