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草根也能成大樹——讀《成長•路徑》有感

讀後感5.91K

草根也能成大樹

草根也能成大樹——讀《成長•路徑》有感

——讀《成長•路徑》有感

捧讀《成長•路徑》,真切的感到自己的淺薄,起初時有些須嗤之以鼻,他們能有什麼不同的,不就是發表幾篇論文,上過幾節優質課,然而隨着閱讀的深入,越讀越感到那些質樸的文字,真的榨出了我身上的那個“小”來。誠然他們不是什麼大家,他們雖然微小,但是他們並不渺小,他們用自己的智慧,踐行了“人一旦有了高飛的衝動,就決不甘於在地上爬”這句話,正因爲他們有了屬於自己的那份教育夢想,一直在淡然的閱讀、睿智的思考、執着的行動,如同苦行僧般的在教育的這條坎途上執着地走下去。縱觀他們成功的過程,其實很很簡單,就是:閱讀——思考——行動,但是這樣簡單的過程需要傻子般的執着,堅持一個月是作秀,堅持一年是可貴,一年一年的堅持下去就是成就。

“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正是因爲有了閱讀、思考、行動的源源活水,草根才能萌發、壯大,長成參天大樹。

一、讀書能創造一個“有教養”的人。

“在教育越來越爲過多的現實功利要求所困擾,教育的高雅也正逐步讓位於需求的庸俗這一情境中,人們曾經有過的教育夢想和人生追求也大多難以尋覓”(冷學寶)。如何尋覓曾經的夢想和人生追求,閱讀!閱讀可以喚醒人心靈深處潛在的追求高尚的意識。就是讀書,悄悄地改變了張忠誠老師,正如他自己所言:“一個教師,無論他的起點多麼低,無論他多麼平凡,無論他所處環境是城市中心的學校,還是遠離城市的偏僻鄉村學校,只要他善於讀書、思考,堅持讀書、思考,都可以發展起來,成長起來。”

“不讀書籍,便沒有教養。”,讀書能力是一個人“有教養”的根本要素。在當今社會的背景下,教師不要忽略了閱讀能力的培養。或許有人會說,“靠網絡閱讀不是也可以麼?”閱讀書籍和閱讀網絡是不同的,差別主要是有無“思考時間”。網絡與電視一樣,基本上是“看”,是“即時性”的,沒有思考的餘地。後者儘管能夠極快地得到信息(能夠速讀和亂讀),卻不適於一邊思考一邊閱讀。書籍這一模擬式的媒體正適合於“精細地閱讀”。書籍的好處就在於可以反覆閱讀、可以寫眉批,自由自在;可以同作者的對話;也可以留下自己“思考”的證據。

說到閱讀,又不得不提起讀李希貴先生的《爲了自由的呼吸》時,印刻在記憶中很深刻的一個場景:“每次閱讀時,爺爺總是要認認真真地把手洗的乾乾淨淨,然後雙手捧出手抄的書,戴上老花鏡,一字一句認真閱讀。閱讀完畢,爺爺還要仔細把書收好,再鄭重地鎖到櫃子裏。”在這裏,老人表現出對書的尊重、皈依、敬畏讓我們今天的人很難理解,爲什麼難理解,就是因爲我們很多人真的回到“劉項原來不讀書”的時代。這個社會太浮躁,很少有人能真正的坐下來讀點書,寫點東西,做點研究,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鍾啓泉指出,現在我國的中國小老師存在三個主要問題:不讀書、不研究、不合作。

閱讀是和智者對話、交流,捧起書來應當有一種敬畏感,教師要耐得住寂寞,不爲世俗的紛擾迷惑,要有一顆淡泊的心,整個社會雖然很浮躁,但是作爲一個閱讀者,要有“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境界。想想我讀大學時泡圖書館的積澱,才能讓我在課堂上敢爲人師,不至於太誤人子弟,才能成爲有“教養”的老師

高青老師一語中的:“無論怎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技巧、都必須和豐富的閱讀結合起來,才能形成一種真正的教學智慧”

二、思考也會讓“野百合有春天”

“學而不思則罔”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很多人又不知道,因爲我們沒有真正踐行這句話,所以我們就“泯然衆人矣”,然而書中的這些老師們他們真正的思考了這句話,並認真的融入到他們的閱讀中,因此他們就和我們有着如此大的差別。

閱讀需要思考,我們不能做兩腳的書櫃,人不是隻裝糧食和消化糧食的器物,人只有思考了纔有自己的判斷,正如秦曉華老師所說,只有思考了才能懷疑,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當前我們教師很多時候抱怨,“學生怎麼了?越來越不會思考,越來越不願思考”,爲什麼不思考,我們找自身的原因了沒?試想我們教師如果不思考,何以要求學生思考,“以師昏昏,使生昭昭”,這不是典型的“己所不欲,強施於人”嗎?只有教師有思想學生纔有思想。只有思考的腦袋纔會創造思想,秦曉華老師的學生不是明例嗎?沒有秦老師的深刻,怎能有“薰”出來的學生的語文素養?

作爲教師必須要在閱讀中思考,在教學實踐中思考,這讓我確實嚐到了甜頭:在《徐州教科研》發表的第一篇論文論文《教育懲戒——教學管理中的一劑苦口良藥》,得益於對“對學生的賞識教育是不是萬能的?”的思考;第一篇市教科所獲獎論文《班級管理怎一個愛字了之》源於閱讀陳鶴琴的《家庭教育》,思考學校教育不是萬能的,只有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協調起來,才能划動教育的這艘大船;我帶的第一批學生健康成長,順利畢業,若干年後,學生這樣在信中寫到:“老師,正是你的思想讓我學會了思考。”……這些無不凝聚着我的思考。這絕對不是炫耀我的成績,在這些有成就的老師面前,我沒有可以炫耀的東西,在他們面前“曬曬”我的所謂的成績,只是想表達這樣的意思:即使我們再普通,只要我們閱讀了,思考了,就會有收穫。

在《成長•路徑》這本書中,這些老師的思考有着他們自己的深度和廣度,如果我們這些“地皮式”的小小人物,也有着這種執着的思考意識和思考精神,想來我們的思考也會有深度和廣度,相信不遠的將來,我們也會從地皮上“冒”出來,成爲“草皮”,成爲大樹。因爲今天的草根就是明天的參天大樹,今天的大家就是昨天的“草根”。

三、行動着的思想纔會“容光煥發”。

閱讀了,思索了,懷疑了,便會形成自己的思想,思想需要落實下來,落實思想就需要行動,秦曉華老師“清醒的生涯規劃意識”;魏星老師“本色的語文”的追求;劉傑老師“強烈的目標意識下,迸發出的成長的動力”;曹玉輝校長“現實的‘烏托邦’教育之旅”……他們的成功無不昭示着這樣的道理:沒有行動參與的思想,就是一具思維的空殼,絕對沒有生命力,對自己,對別人都是危險的,只有用行動檢驗的思想纔會恆久遠。

把自己的思想附着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上,這樣才能讓我們普通的教師真正體會閱讀、思考的快樂和價值。我申報的徐州市教科所的個人課題《農村家庭家長教育主體意識弱化和缺失現象的研究》,雖然沒有獲得優秀課題,但是我真正的進行了實踐,我把我閱讀的理論、通過思考獲得的想法實踐在我的課題上,確實讓我獲益匪淺。

現在回憶課題的研究過程真的經歷閱讀、思考、行動這三個環節,閱讀陳鶴琴《家庭教育》,結合班級管理中遇到的問題,深入研究和思考農村家庭教育的現狀,深刻認識到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特別關注學生的家庭狀況,把對學生的教育和家庭教育聯繫起來使得班級管理特別的輕鬆。對學困生的轉化,不再僅僅停留在說服教育的表面上,而是更加深入地從他們的家庭教育方面找原因,很多學生不是不願意學習,而是家庭教育存在着誤區,從“給學生談”轉而“給家長談”,這樣一個大轉身,使得班級管理、班級教學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最使我難忘的一個學生王志鵬,幾乎走到了違法犯罪的邊緣,很多老師勸我“讓家長把這孩子領回去”,簡單粗暴的方法確實省事,但是孩子是無辜的,“對孩子要做向善的價值假設,不做向惡的預設”,我及時的和家長聯繫、溝通,和孩子談心,鼓勵他,讓同學幫助他,最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高中。通過課題的研究讓我認識到,不行動的思想是空虛的,行動能讓教師和學生真正的成長。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這是我讀《成長•路徑》這部書最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