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外國教育名著讀後感

讀後感9.68K

第一篇:《教師必讀的外國教育名著導讀》讀後感

外國教育名著讀後感

《教師必讀的外國教育名著導讀》讀後感

《教師必讀的外國教育名著導讀》以時間爲順序,將每本名著的梗概、要點揭示給教師,使教師能窺一斑而知全貌,爲進一步選擇、閱讀原著作方向性的引導。另外,本書明晰的編寫風格將使你“半天閱讀一本名著”的想法變爲現實,最終達到教師自我提高的目的。 收入本書的教育名著有: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洛克的《教育漫話》、盧梭的《愛彌爾》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斯賓塞的《教育論》、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羅素的《教育與美好生活》、阿蘭的《教育漫談》、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祕密》、馬卡連柯的《教育詩》、泰勒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布魯納的《教育過程》、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朗格朗的《終身教育引論》、小原國芳的《全人教育論》等17部經典教育名著。所選的這些教育名著,理論水平和思想境界高,傳達着較強的科學育人精神,都是經過了時間的錘鍊、實踐的檢驗,並得到世人公認的優秀著作,蘊含着先進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觀念。其中,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以及把這些觀念應用於教育事業的章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書中說:“教育是生活所必需”,“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是發展、不斷髮展,不斷生長即是生活”。那麼從上述兩個命題可推導出:“教育即生長”。這個意思用教育上的話來說,①“因爲生長是生活的特徵,教育即是不斷生長,在它自身以外,沒有別的目的”。不能把生長看做是朝着一個固定目標進行的運動,而應把生長本身看作是目標。②“教育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改組、不斷改造和不斷轉化的過程”。教育的價值在於它能否創造繼續不斷的生長慾望,能否供給方法。③生長的能力,一有賴於自己的可塑性,二依靠別人的幫助。正因爲教育即生長,所以,既不要把成人作爲固定的標準來衡量兒童時代,也不要把兒童時代的思想化。用教育的術語來說,教育即生長就是:教育的過程除它自身之外,沒有別的目的;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改組、不斷改造和不斷轉化的過程。這段話提醒我:實施教育應是時時處處的,教育方法是需要不斷摸索,因地制宜的。這令我受益匪淺。

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生命短促,學海無涯,這個矛盾是客觀存在的。 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以最少的時間讀到更多的好書,特別是一些教育經典名著,進而提升自己的思想理論水平,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充實自我人生呢?

研讀教育名著,做學習型教師。” 《教師必讀的外國教育名著導讀》幫作爲教師的我瞭解教育史上的巨人是誰,他的肩膀在哪裏,這本書書通過對教育經典名著的精概與引讀,讓我在有限的時間內瞭解更多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最大的收穫。讓我有文化和教育涵養,更加理性的思考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問題,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不斷的前進。

第二篇:外國名著飄讀後感

外國名著《飄》讀後感

讀完《飄》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不是因爲感動而是因爲氣憤。氣憤於女主角郝思嘉的卑鄙、殘忍甚至陰險,因爲大凡看小說,讀者總是有種先入爲主的期望,期望女主角溫良賢淑,大度寬容或者純潔善良、忠貞不渝。不想,小說剛開始沒多久,郝思嘉就在12根橡樹衛希理和梅蘭的訂婚宴會上爲了報復衛希理而"色誘"梅來的弟弟。很快他們就結婚並且還生了一個兒子,看到此處我好不氣憤,期望中女主角清純的形象蕩然無存。好在梅來弟弟很快就死在了南北戰爭的戰場上,也使我憤憤的內心燃起了"期望",期望郝思嘉"往後"能和白馬王子白瑞德能有驚天動地令人陶醉的故事。可是後面無情的事實是,美麗的女主角郝思嘉爲了300塊陶樂的租金在向白瑞德騙錢被識破而未果後,又故伎重演色誘甚至還是她妹妹未婚夫的乾癟老頭弗萊,就只因爲這個乾癟老頭有一個小小的木材廠,能夠提供她300 塊。讀到這裏我都快被氣炸了,甚至我都不想看下去了,真是令我失望,女主角會如此的隨便,沒有一絲的對愛情的忠貞。幸好老頭弗萊沒多久後也由於郝思嘉的原因死了。終於,她和白瑞德走在了一起,可思嘉還是對衛希理賊心不死,居然身在曹營心在漢。正所謂一樣東西只有當你失去的時候,你才知道珍惜它,郝思嘉也是如此,到了最後,她才明白只有白瑞德才是值得她愛的,可惜那時白瑞德都被她氣跑了。

平心而論我是很喜歡郝思嘉獨立、自我、有想法有作爲的"豪放"性格的。同時,對於其"不擇手段"式的"自私鑽營",對感情不純真、不忠貞是很氣憤的。曾經有好幾次,我和不同的女孩子討論過郝思嘉,希望瞭解從女性的角度怎麼看待郝思嘉。得到的結果是,她們大多是很佩服欣賞郝思嘉在那個年代的勇氣、能力和作爲,而對於其沒有節氣式的"隨便"卻持寬容態度,認爲那些是她不得已而爲之的權宜之計,都是爲了生存。不過靜靜想想也確實如此,在郝思嘉所處的那個動盪變革的時代,沒有她那"強悍"的性格,一個弱女子根本無法養活一個家庭、一幫朋友也保不住父親留下的陶樂。郝思嘉通過用斤斤計較的賺來的錢,通過各種"殘酷手段",換得了自己的新生,換得了朋友家族的新生。另一方面,郝思嘉對待梅蘭是很好的,是極盡關愛的。開始可能是出於對衛希理的愛而愛屋及屋,但到了後來則完全不是。她們兩個人的性格是截然不同,思嘉經常生梅來的氣,甚至還想棄她於不顧,好在在關鍵時刻,思嘉沒有以個人的私利干擾自己的情感選擇。以至最後,這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女人,卻達成了一生一世的友誼,實在是一種奇蹟。至於思嘉對瑞德的感情,開始時我覺得思嘉是出於功利性目的的,是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在利用瑞德,直到最後思嘉看清了希理,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就是瑞德。反觀瑞德對思嘉的愛則確是真切的,雖然瑞德的性格和思嘉類似都是功利的性格,而且他還痞子氣十足。但我以爲他從在12根橡樹第一次遇見思嘉就已喜歡上她了,這種喜歡是出於愛慕、出於對思嘉的愛。

相對於我對郝思嘉的既喜歡又氣憤,文中白瑞德這個形象我是比較喜歡的。他"放蕩不羈"但又不失自我,一身的痞子氣但又不失男子漢的愛國豪情,而且居然他還出身名門(美國西點軍校炮兵專業畢業生)。白瑞德看起來像個玩世不恭、唯利是圖的老痞子,但是從華貝兒口中我們可以知道,其實白瑞德是個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至於瑞德的愛國情操那就更不用說了,在他們的"國家"(南方)危機的時候,白瑞德領導的封鎖線商人,歷經艱辛、排除萬難衝破北方的封鎖線爲南方運輸急需的物資,並且在亞特蘭大陷落那晚在他親自上陣,操炮反擊"北方佬"。即便如此,也只有梅蘭瞭解白瑞德,亞特蘭大的上流人士還是不齒他。

雖然《飄》只是小說,但是通過讀《飄》,我也對美國的南北戰爭也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從歷史角度判斷,北方戰勝南方,是一種歷史的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這些我們都在歷史書上學到過了。但是通過讀《飄》後,我們能看到從道德判斷來看,南方奴隸制中也有溫情也有情誼,北方對南方進行的戰爭從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侵略,摧毀着南方的秩序和關係,在某些方面反而激化了白人和黑人的種族衝突。

總之,《飄》不愧是世界名著,看後令我感慨良久。

第三篇:外國名著讀後感

外國經典名著讀後感

前幾天,我閱讀了一本很有教育意義的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外國名著讀後感。這是一部自傳性的長篇小說。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對自己一生的經歷加以概括和提煉,以自己爲原型塑造了保爾.柯察金這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英雄形象

保爾.柯察金是十月革命後蘇維埃第一代共青團員的代表,堅強的布爾什維克戰士。作者深刻的描寫了這個人物內心世界的美,展示了主人公從童年起,直到國內戰爭和入黨後的成熟時期的人生經歷。反映了他在革命鬥爭的烈火中百鍊成鋼的成長過程

保爾.柯察金出身於一個烏克蘭的工人家庭,在幾十年的學習和鬥爭中成爲了一個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他從小誠實質樸,渾身是膽,無所畏懼,但對剝削階級有着刻骨的仇恨,渴望反抗,同時自我要求上進,喜愛閱讀各種革命書籍,思想覺悟提高快。他的性格堅強,在敵人面前堅強不屈,和敵人進行堅強的鬥爭。更重要的是他能夠自我反省,對自己頭腦中殘存的舊思想開戰,客服了自己的無政府主義影響,客服了缺乏組織紀律的觀念。再也不做自己感情和習慣的奴隸。他將自己融入人民大衆之中,工作完全忘我,爲了人民羣衆得利益而甘願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面對身體狀況的惡化不屈不撓忍受劇痛,在另一條文學的戰線上繼續爲人民服務。他是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英雄形象。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鋼鐵的精神是怎樣的?在烈火中煎熬,在重重困難中挺身而進;在烈火中千錘百煉,在惡勢力的壓迫下正義反抗

正如奧斯特洛夫斯基在數中所說的那樣: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爲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爲碌碌無爲而羞愧;再臨死的時候,他能夠問心無愧的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爲人類的解放而鬥爭!"人應當趕緊的、充分的生活,因爲意外的疾病或悲慘的事故隨時都可以結束他的生命

青春永遠都是美好的,但真正的青春只屬於這些永遠力爭上游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

聽朋友說孤獨的人要讀一些有用的好書,充實自己的生活,讀後感《外國名著讀後感》。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對世界名著有了一種特殊的感情,我最喜歡的一本名著是《簡愛》,儘管我的那本書是盜版的,我還是津津有味地看完了全書

《簡愛》講敘了一個名叫簡愛的女孩的故事,她沒有爹也沒不娘,過着貧苦的生活。可她堅信:雖然我不可以選擇財富,但我可以選擇人生!她努力的學習工作,努力地生活最終擁有獨立的財產和心愛的人。一幕幕的情節都催人淚下,使人更加堅強。我開始懂得了人生的真諦。我試着勇敢堅強地生活,儘管很辛苦很忙碌,也有時很拼命,卻充實美好

簡愛的朋友海倫因傳染病而將要死去,簡愛毫不畏懼地陪她度過了人生最後的一個晚上,她們率真的話語,生離死別的友誼深深地打動了我,是啊,簡愛從小被寄養在狠心的裏德夫人家,裏德夫人由於嫉妒便虐-待她,周圍的人也欺負他,她只有海倫,她們一起走過了風風雨雨,在共同的志趣下生活,可上天卻又那麼殘忍地奪走了海倫

久經磨難的簡愛最終回到了羅切斯特先生身邊,可他卻又瞎又節肢。簡愛用她會說話的眼睛默默地看着羅切斯特。也就在那一刻,羅切斯特感到了簡愛--他的小仙女回來了,他們緊握着手講着身邊發生的事情,發誓永遠不分離,我被深深地感動着,我明白了越是圍難越讓真的喜歡的人更刻骨銘心

兩年前,生活無情地選擇了我。我不能上大學了,而對着殘忍的現實我讓步了。爸媽沒能力支付我那麼昂貴的學費,我只能註定被選擇。最後,我選擇了師範,在這裏我度過了自己最孤獨最難忘的一段日子,《簡愛》彌補了我空虛無味的生活,我覺得我已擁有了簡愛,擁有了她,雖然我不可以選擇財富,但我可以選擇樂觀的生活態度。我試着振作起來,試着勇敢努力地生活在。在學習上,我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學好,也積極地參加學校的其他活動,這一路上,有鮮花有掌聲也有淚水,我的學習很快趕上來了,在學校的徵文大賽、冬季越野賽、運動會中我都多次獲獎。我重新找回了自己。原來每個人都是在夾逢中求生存,在逆境中求發展的。人生需要挫折的挑戰,那纔是完美亮麗的人生!人生是多變的,也許它猶如瞬間吹過的風卻給了人們從未有過的爽快。也許它如掛在天空的彩虹,卻創造了世界上最美的奇蹟

懷抱着《簡愛》它給我的不止是這些。我深深地明白:我應該堅強地活着,努力地活着。雖然天空沒有我的足跡,但是我飛過!雖然我不可以選擇財富,但我可以選擇人生

第四篇:外國幼兒教育名著選讀

外國幼兒教育名著選讀

第一章 古代希臘、羅馬幼教名著

柏拉圖 《理想國》(約公元前370年)

柏拉圖 《法律篇》(約公元前350年)

亞里士多德 《政治學》(約公元前330年)

昆體良 《雄辯術原理》(96年)

普魯塔克 《論兒童教育》(約1世紀末)

奧古斯丁 《懺悔錄》(約5世紀初)

第二章 文藝復興及宗教改革時期幼教名著

伊拉斯謨 《一個基督教王子的教育》(1516年)

維夫斯 《論教育》(1531年)

蒙田 《蒙田隨筆》(1580年)

康帕內拉 《太陽城》(1602年)

誇美紐斯 《母育學校》(1630年)

誇美紐斯 《大教學論》(1632年)

第三章 近代幼教名著(上)

洛克 《教育漫話》(1693年)

盧梭 《愛彌兒》(1762年)

裴斯泰洛齊 《林哈德和葛篤德》(1787年)

裴斯泰洛齊 《葛篤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1801年) 康德 《教育論》(1803年)

老卡爾·威特 《卡爾·威特的教育》(1818年)

第四章 近代幼教名著(下)

赫爾巴特 《普通教育學》(1806年)

赫爾巴特 《教育學講授綱要》(1835年)

歐文 《新社會觀,或論人類性格的形成》(1816年) 福祿倍爾 《人的教育》(1826年)

烏申斯基 《兒童世界》(1861年)

亞米契斯 《愛的教育》(1886年)

第五章 現代幼教名著(上)

愛倫·凱 《兒童的世紀》(1900年)

杜威 《我的教育信條》(1897年)

杜威等 《明日之學校》(1915年)

杜威 《民主主義與教育》(1916年)

蒙臺梭利 《蒙臺梭利方法》(1909年)

蒙臺梭利 《童年的祕密》(1936年)

羅素 《論教育——特別是早期教育》(1926年)

尼爾 《薩默希爾——一種激進的兒童教育方法》(1960年)

第六章 現代幼教名著(中)

克魯普斯卡雅 《克魯普斯卡雅教育文選》(20世紀40年代) 馬卡連柯 《兒童教育講座》(1940年)

蘇霍姆林斯基 《我把心給了孩子們》(1969年)

第七章 現代幼教名著(下)

霍爾 《青年期的心理與教育》(1904年)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論》(1910年) 華生 《行爲主義的幼稚教育》(1928年) 斯金納 《科學與人類行爲》(1953年) 布魯納 《教育過程》(1960年)

皮亞傑 《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1969年) 馬斯洛 《人性能達的境界》(1971年)

第五篇:讀外國教育名著有感

讀洛克《教育漫話》有感

在英國近代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教育思想家是洛克,他的教育思想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起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他的紳士教育思想至今影響着英國甚至世界的教育觀念及教育實踐。

《教育漫話》由幾封信整理而成,全書的主題是論述“紳士教育”,全書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論述體育,他主張鍛鍊人健康的身體以培養健康的精神;第二部分論述德育,主張理智剋制慾望,培養良好的德行;第三部分論述智育,主張通才教育,同時在教學方法上重視培養智力,反對死記硬背。洛克認爲,紳士要既有貴族的風度,能活躍於上流社會和政治舞臺,又要有“德行、智慧、禮儀和學問”。洛克的教育思想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精神,符合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意識映射。

我國教育主張“德、智、體”全面發展,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洛克的影響。近代梁啓超有言“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教育,不但是精神方面的塑造,更在於身體上的改善。健康的身體是學習的本錢,我們在提高自我知識素養的時候更要以強健的身體爲支撐。自國小至大學,我國教育部門始終把體育視爲我國教育的重要內容,不可或缺的體育課程更是體現了這一宗旨。近幾年來我國在體育方面取得的一系列巨大成就不得不說明了我國在教育方面的進步。

在德育方面,洛克認爲在各種品行中德行佔第一位,極度強調人的德行。在道德教育方面,他主張說理並通過實踐養成習慣,保持下

去。她和其他名家教育思想如我國的孔子一樣,都重視“德”,儒家的“仁者,愛人”思想與其思想可以說是大同小異。其德育思想與以前的學校只重視知識的灌輸思想相比的確是一大進步,這同時也是教育史上思想的一大歷史性進步。

洛克在《教育漫話》一書中提出的教學科目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實際即爲“通才教育”,我認爲其思想有一定合理之處,首先,文藝復興時期強調人的價值,主張使人的價值得以充分發揮,只有掌握全面的知識才更有利於人的價值的實現。其次,它也符合現代社會對人的發展的需要。例如各大高校一些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就是爲了培養符合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複合型人才。自二十世紀以來,各個學科及高度分離有高度聯繫,綜合化佔主導趨勢,爲了適應這種發展趨勢,我們只有不斷擴大知識面,瞭解各種學科的理論、方法,我們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但是,在另一方面,也有其不可取之處。人的能力是多樣的,表現在不同的領域。其能力受多種複雜的因素制約,通才教育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我們不可能在絕對的意義上實現它。而且,現代科學的發展也更需要一些更加專業化的人才。因此,我們要用辯證的觀點來對待其通才教育思想。

不管如何,洛克的紳士教育思想在現在、在將來都會是人類的智慧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