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1.19W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精彩多篇】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篇一

《月亮和六便士》看完好幾天了,當時很想寫點什麼,但又總是怕不到位;今天又接到過去學生的電話,言談中對即將開始的工作充滿了期待。於是我有了寫的衝動。記得看完時已經好晚了,老公問:“這麼好看嗎?”“嗯。可以吧。”“講什麼的?”“以高更的生平爲模板,寫了一個有天賦的畫家的故事。聽從內心的召喚,尋找精神的家園。”內心的召喚,這是我看完書之後強烈的印象。

畫家心中有一團熊熊烈火在燃燒,他被炙烤,受煎熬,只爲找到準確表達的方式,找到讓他內心平靜的地方。所幸,最後他找到了,臨終前,他的心平靜了,他在他嚮往的地方畫出了他理想的世界,他平靜、滿足地離開了人世,帶着對世人的不屑。畫家深知自己畫作的價值,但他從不售賣,也不讓人看,因爲他知道世人看不懂,他只是在想報答某人時才把自己的一幅畫送給他,在對方推辭不受時說:“你還是拿着吧,幾十年後它會有點用的。”呵呵,多麼自傲!後來在豆瓣上看別人的評論,點擊率最高的的一個小女人寫的感悟:“親愛的,我是鯨魚,可是你只能給我一臺飲水機”,是看了毛姆關於男女區別的評論之後的頓悟,意思是女人對於愛情的渴求就像鯨魚對於大海,可是男人卻只能提供一臺飲水機那麼多的水。因爲毛爺爺說,“女人把愛情看得非常重要,還想說服我們,叫我們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愛情。實際上愛情是生活中無足輕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慾,這是正常的,健康的。愛情是一種疾病。”“要是一個女人愛上了你,除非連你的靈魂也叫她佔有了,她是不會感到滿足的。因爲女人是軟弱的,所以她們具有非常強烈的統治欲,不把你完全控制在手就不甘心。女人的心胸狹窄,對那些她理解不了的東西非常反感。她們滿腦子想的都是物質的東西,所以對於精神和理想非常妒忌。男人的靈魂在宇宙最遙遠的地方遨遊,女人卻想把它禁錮在家庭收支的賬簿裏。”於是小女人深深地剖析自己多年的學習生活都是在愛情的幻影中,不關心時事,不知道科學,書裏書外只有愛情和娛樂八卦。

書評引來回帖無數,雖然很多人對於她關於女人的描述很感冒,好像自己並不是這樣視線狹窄,但是也有很多貼是深深的共鳴。我當然不是那種以愛情爲唯一人,也許這和我從小的生活環境男孩多有關,也與自己的理科出身有關,毛姆關於男女區別的那兩段評論雖然在我的心裏有了那麼點漣漪,但還不至於那麼大的觸動,我最大的觸動是來自他另一段話:“‘我告訴你我必須畫畫兒。我由不了自己。一個人要是跌進水裏,他游泳遊得好不好是無關緊要的。反正他得掙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他的語音裏流露着一片熱誠,我不由自主地被他感動了。我好像感覺到一種猛烈的力量正在他身體裏面奮力掙扎,我覺得這種力量非常強大,壓倒一切彷彿違拗着他自己的意志,並把他緊緊抓在手中。我理解不了。他似乎真的讓魔鬼附體了,我覺得他可能一下子被那東西撕得粉碎。”我震撼於畫家內心強烈的個性表達慾望以及他對自己內心渴求的響應。我很羨慕他。

他的內心是極度自由的。沒有什麼社會準則能束縛他的心靈。他對於他的工作擁有極度的熱情,對於任何物質的享受毫不在意,絲毫不認爲忍飢挨餓是受苦受難,完全過着一種精神生活。還有另一段:“我認爲有些人誕生在某一個地方可以說未得其所。機緣把他們隨便拋擲到一個環境中,而他們卻一直思念着一處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處的家鄉。在出生的地方他們好象是過客;從孩提時代就非常熟悉的濃蔭鬱郁的小巷,同小夥伴遊戲其中的人煙稠密的街衢,對他們說來都不過是旅途中的一個宿站。這種人在自己親友中可能終生落落寡臺,在他們唯一熟悉的環境裏也始終孑身獨處。也許正是在本鄉本土的這種陌生感才逼着他們遠遊異鄉,尋找一處永恆定居的寓所。

說不定在他們內心深處仍然隱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習性和癖好,叫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們祖先在遠古就已離開的土地。有時候一個人偶然到了一個地方,會神祕地感覺到這正是自己棲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尋找的家園。於是他就在這些從未寓目的景物裏,從不相識的人羣中定居下來,倒好象這裏的一切都是他從小就熟稔的一樣。他在這裏終於找到了寧靜。”佛教中所謂前世有點類似這樣。

《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的價值除了毛姆準確地描寫了一個天才畫家的生命歷程,更多的還是他在記敘的過程中加的那些議論。很精準。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篇二

前些日子讀完了英國作家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這部小說是我這些年來讀過的最能引人深思的作品。

在讀這本小說前面部分的時候,覺得故事很稀鬆平常,可是閱讀到後面就越是覺得這部作品所講述的真是一個極好的故事。書中的主人公並不是一個招人喜歡的角色,以“正常人”的眼光來看,他是一個十分古怪、不通人情而又自私的傢伙。

可是當你讀完他一生的故事之後,你會由衷地欽佩這個人,甚至會羨慕他。因爲他生命的價值就在於完全追隨自己的內心,堅守這種信念,最終過上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當然,代價是很高的,他也運用自己的天才爲社會創造了巨大的價值,但是我想這些反倒是主人公最不在乎的。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各種選擇,而不論什麼樣的選擇都必然是有得又有失。同樣的一種選擇,對有些人是得大於失,而對另些人是失大於得。怎樣選擇,不要盲目跟風,一定要服從自己的內心。儘管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但是你如果得到了你真正想要的東西,那些失去的又算得了什麼呢?怕就怕自己不瞭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麼,沒有一種堅守能讓你走到最後。

所以說,人還是得先了解自己,去尋找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並堅定一種信仰願爲之付出。反思自己,這些我現在都還差得很遠,怎麼辦呢?畢竟現在還年輕,允許我去不斷嘗試。《月》中的主人公一直人到中年才做出這樣的選擇,我也不要心急,慢慢了解、慢慢尋找、爲了一點一滴的事情開始堅守。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篇三

“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擡起頭看到了月光。”第一次看到這時還未讀過這本書,但這句話就像是自由、理想和現實撞出的火花點亮在我面前。

細細讀,作家毛姆用自己對人性敏銳的洞察,用幽默的文字、動人的情節、深刻的思想編織了一位藝術家的傳奇人生,探索了藝術與生活的矛盾與相互作用。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年過四十,前半生簡簡單單生活,看起來很幸福。縱使與他關係最親密的夫人曾說他沒有一點藝術細胞,像個木頭,但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一切開始追逐夢想,我喜歡他即便深陷噩運但卻依舊深陷其中的享受姿態,也佩服他即便充滿未知卻依舊不回頭地踏上塔西提島。

月亮高掛夜空,六便士是生活必須,月亮和六便士的選擇,誰都沒有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活着的意義多樣,只要忠於內心,誠實地面對內心的聲音,認真地選擇自己對社會該做什麼貢獻,這就足夠。思特里克蘭德用拋棄道德枷鎖來追求靈魂的聲音很動聽,亞伯拉罕聽從內心的聲音放棄高薪醫院而去當檢疫員也是一種選擇,這不是糟踐自己的生活,而是高於生活高於物質地去追尋精神世界。

書裏所言:“這種安詳寧靜的快樂好像有一種叫我驚懼不安的東西。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循規蹈矩的生活是否讓你失去了一點快樂呢?那就勇敢起來吧。能像主人公那樣爲了理想而癡狂的人是少數,但是,是否有的時候,我們也能偶爾擡頭望望月亮呢?

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去世了,但我想他留給我們的這句話“Look up at the stars, not down at your feet.”和毛姆想要傳達的是一樣的意思吧——腳踏實地,但要仰望星空。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篇四

不間斷的讀完英國作家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意猶未盡。

書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原本生活殷實,有兩個可愛的孩子,妻子愛好文學與藝術,是個女文青,她喜歡與體面的人物交際,所以家中經常高朋滿座,熙熙攘攘。在妻子親友圈中,斯特里克蘭德並不出衆,作爲證券經紀人,雖然他掙錢養家,但因爲缺乏藝術感顯得平淡無奇。不料,就是這樣一個平淡正常的人,卻在中年後迷戀上繪畫,並且“像被魔鬼附了體”,棄家出走,先是在巴黎的一個破舊旅館,後來乾脆到了南太平洋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島。後半生病魔纏身,窮困至極,死後名聲大噪。

斯特里克蘭德是被魔鬼付了體的,所以他的所作所爲超出了我們常人的理解框架,在他的世界裏沒有我們熟知的愛恨、責任、感恩、因果、窘迫和災難,所以他輕巧的離開了沒有收入來源的妻子、孩子,沒有一絲愧疚。更讓人不解的是,在他貧病交加快死的時候,荷蘭畫家施特略夫好心相助,把他搬到自己的家裏悉心照顧,不僅挽救了他的性命,還騰出自己的畫室給他作畫。斯特里克蘭德竟然和荷蘭畫家的妻子私通,並導致荷蘭畫家家破人亡。造成如此惡果,他本人也沒產生愧疚之意,表現的極度自私。另一方面,他自己生活窮困,餓的吃了這頓沒下頓時,他也沒有後悔當初離開舒適的家,從來沒有想回到過去,他沒有肉體上的痛苦感,反而願意在與世隔絕的小島到生命的終結,在最後慘淡而終的時候仍然很平和。

因爲他不合世俗邏輯,所以即便做了看來極度自私的事,我們仍然無法對他痛恨。他就是個外星生物,上帝或者魔鬼派他來就是通過他的手畫出不一樣的作品,爲神靈發聲。上帝或者魔鬼只在他的腦子裏裝置了對繪畫的癡迷和獨到見解,至於人類社會的公序良俗在他離家出走時就一鍵刪除了。

所以對這樣一個怪胎,我完全不理解。也許這正是大師的境界。

但是,這本書讓我更動容的是裏面的各個配角。

首先是荷蘭畫家施特略夫,他那麼善良,願意毫不保留的幫助別人,儘管畫技不高,長得肥肥圓圓一點也不帥,常常成爲別人的笑料。他的妻子原本是一個貴族的家庭教師,與貴族家的少爺有染,在臨產之時被這家人一腳踢出門。在落難之時,施特略夫發現了她,並同她結婚。婚後更是把妻子捧在手心,百看不厭。然而,他的妻子卻出軌斯特里克蘭德!荷蘭畫家和妻子的愛情可能只是他一廂情願的,妻子對他更多的是感激,在女人沒有工作,無法謀生的年代,找到一個能提供穩定生活的男人是多難得,更何況這個男人還愛她,對她好!然而,施特略夫看到過妻子最不堪的一面,兩個人在心理上是不平等的。所以,妻子會愛上一無所有脾氣差的斯特里克蘭德,並最終飲鴆止渴。

還有一個猶太人姓阿伯拉罕,作者提及這個人是爲了表達某種價值觀。這個猶太人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年紀輕輕被選進醫院的領導機構,前程似錦。然而,在一次度假時,猶太人遞交了辭呈,帶着行李去了亞歷山大港。他形容當時的感覺“好像回到了老家,取得了無限自由”。儘管之後的生活收入很低,老婆也不漂亮,但是阿伯拉罕非常知足,從未後悔過自己的選擇。

聯想起來最近一期的《奇葩說》,在非洲拍攝野生動物的青山,放棄了外交官的工作,到野生動物保護區工作,薪水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他說自己的生活草原化了,如果在城市裏看到青山,那一定不是他本人。

“在出生的地方好像是過客,這種人在自己的親友中可能終生落落寡合,在他們唯一熟悉的環境中也始終孑身獨處。也許正是在本鄉的陌生感逼迫他們遠遊異鄉,尋找一處永恆居住的寓所。所不定在他們內心深處仍然潛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習性和偏好,叫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們祖先在遠古就已離開的土地”。有時候一個人偶然到了一個地方,會覺得這是他們精神上的家園。

由於阿伯拉罕的辭職,之後接替他工作的幸運兒取得了世俗眼中的成功,收入頗豐,加官封爵,有一個美麗的妻子。但是,究竟誰是成功者,也許難以下結論。叩問內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隨波逐流,纔是真正值得羨慕的人吧。

最後,說一下這個書名,儘管在序言中,譯者也解釋了這個書名。但是我願意相信,月亮代表夢想,六便士代表現實的說法。我們有太多牽掛與束縛,做不到像斯特里克蘭德那樣灑脫與決絕,但是在平凡生活中仍然可以有一份英雄夢想,在關心蔬菜與水果的時候,不忘暢想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篇五

今天是我參加扇貝讀書營的第63天,讀完了《月亮和六便士》的英文版原著。隨便記錄一下讀書心情,三言兩語零星散落,反正想哪兒寫哪兒吧。

因爲之前已經寫了中譯本的讀後感,所以情節在此不贅述,主要說說讀英文版的一些體會。

這本書在扇貝的難度分級是考研,讀書營介紹的詞彙量大約是1.2萬以上,而之前我自己閱讀的書籍難度分級都是四級,所以讀這本書可以說跨了挺大的一個臺階。說句老實話,報名高階讀書營的時候心裏很忐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讀懂,能不能跟上讀書營的節奏。

不幸的是,這本書的開頭部分恰恰是最難的,整篇不知所云。第一天開營我在外地出差,整整讀了四十分鐘才把當天的內容囫圇吞棗讀完。此時的感覺是當頭一棒,一下打蒙了。當時很後悔高估了自己的智商,報了高階讀書營。但是既然已經入營了,也不能輕易放棄。於是緊急百度了這本書的背景資料,瞭解大致內容,以便於第二天繼續連蒙帶猜完成任務。

這樣咬牙堅持了幾天後,情節漸漸鋪展開來,作者的白描分析總算結束了,閱讀難度降低了很多。同時我也抓緊讀完了中譯本,輔助自己的英文閱讀,加深理解。加上讀書營贈送的柯林斯字典包,每天的讀書講義輔導,閱讀感受越來越輕鬆有趣,到最後居然有些期待每天的推送。

後來入營的很多羣友也有類似感受,前幾天讀暈了,之前積累的閱讀能力似乎蕩然無存,智商嚴重被碾壓。幸好有我做急先鋒,及時安慰了他們受傷的小心臟。如今回頭再看,如果不是因爲交了讀書營的錢,如果沒有讀書營的講義輔導,如果沒有營地老師提前告知,肯定第一天就棄讀了。從此以後我都沒機會跟別人說:“我讀過《月亮和六便士》的原版書。”

作家們也不知道是怎麼考慮的,把書的開端寫得那麼晦澀難懂,生生擋住了一大批讀者。大約就是要通過最初的屏障過濾掉那些沒有毅力不能咬牙堅持的人嗎?如此這般,堅持讀完的人才有資本引以爲榮?而實際上,忍過前面三四天,就柳暗花明了。

高更的作品,百度來的。

讀書營價值含量最高的環節自然是每天的講義。因爲講義挑出了難點和重點進行講解,不懂的地方能讀懂,讀懂的部分更清晰。之前我在讀書營的入營初體驗裏說了,講義的主要內容是熟詞僻義、複雜長難句結構分析、背景介紹和其他知識點講解。這其中我覺得收穫最大的是長難句結構分析,其次是熟詞僻義。

長難句分析採用分層結構解剖,基本方法是去掉修飾看主幹。最近在學的流利閱讀其實也用這麼個方法,採用的是語音講解。讀書營講義的圖解更清晰,有的句子複雜到有四層結構,通過圖解一下子就清晰了。個人感覺讀完這本書後,對長難句的閱讀理解能力有了明顯提高(毛姆的長難句據說是很有名的)。

熟詞僻義技術上倒不難,只要有耐心查字典就行。要多查幾部字典,而且要查最全面的字典,看英英解釋和例句。難就難在一般人沒有這個耐心去查,也沒有那麼權威的字典。講義節約了這部分時間,一目瞭然,“哦,原來這個詞還有這樣的意思。”

除了講義,我最喜歡的環節是午間加餐。午間加餐是百科知識拓展,內容和英文無關,而是英語文化的歷史背景。月亮這本書說的是印象派畫家斯特里克蘭的傳奇一生,其人物原形是高更。因此午間加餐的內容有很多是關於印象派畫家和作品的介紹,讀書筆記。另外還有關於英國社交禮儀、倫敦城市環境、法國巴黎以及塔西堤島的介紹。作爲對藝術抱有興趣而知識匱乏的門外漢,讀這些相關知識覺得受益匪淺。除了文字介紹更有圖片輔助,可以看出來,午間加餐內容也是精心準備的。

作爲一名從小不愛讀書看報的女漢紙,英語基礎薄弱又很希望拓展眼界的七零後,人到中年居然愛上了英文閱讀,不得不說是一個小小奇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我這樣的感受,讀英文書時不僅可以欣賞精彩情節,更可以學到另一種語言的表達方式,有種一石二鳥一箭雙鵰的快感,分明是賺了一個億的大便宜。所以很多英文著作讀中譯本可能沒那麼大興趣,英文原著反而有耐心讀完。比如月亮這本書,如果不是爲了讀英文版,中譯本我也是看一個開頭就棄書了。原版書讀來有雙重樂趣,比讀中譯本的興趣更濃厚些。

有不少同學問我讀書營如何選擇級別,每天學習時間大約有多久。我覺得這都沒有一個定論,因爲書可以讀厚,也可以讀薄;讀名著有收穫,讀兒童文學一樣有收穫,這些都因人而異。因爲有講義的支撐,選擇難度偏大的書也沒問題。如果想讀起來輕快一些,細緻一些,就選難度和自己水平相當的級別。至於讀書時間,更是可長可短。

我讀月亮這本書,應該是超過我自身水平的,最困難的部分每天要讀四十多分鐘,比較順暢的部分也有十幾分鍾就讀完的,大部分耗時在20-30分鐘。午間加餐五分鐘即可讀完,講義大約10-15分鐘。我看評論區裏有的同學只需幾分鐘就能讀完一天的閱讀任務,簡直崇拜到懷疑人生。即使是中文,我也不可能幾分鐘就讀完,別說是英文了。我的方法是一次讀懂,有困難的句子會反覆看,再加上我本身閱讀速度偏慢,所以耗時應該算比較長的。讀書營本身設計的學習時間大約是15分鐘左右,如果選擇和自己水平相當的書目,每天閱讀時間應該在15分鐘以內。

讀書營每天晚間有個答疑環節,如果覺得講義的內容還不能滿足求知慾,可以在線提問。但是很少有同學去提問,因爲提問也需要技術支持,也就是說,要非常仔細的閱讀和做筆記,才能提出問題。最開始有幾個同學提問,基本是關於語法方面的問題。如果是作爲精讀材料,那麼每天的學習時間可能長達幾個小時。但是有老師可以答疑,其實是個很好的資源,對語法有鑽研精神、有學習能力和充足時間的同學,可以把讀書營當做閱讀課,而不是像我這樣只是浮於表面滿足於讀懂而已。

無論採取怎樣的學習方式,都以自己感到愉悅爲基礎,這就是我喜歡的“佛系閱讀法”。尤其是對於單純的英語愛好者來說,沒有升學和考試壓力,學習更應以愉悅自己爲前提。有升學和考試壓力的同學,讀書營可能不是最佳選擇,各種考前培訓班見效最快。我始終覺得像扇貝讀書營這樣的產品,是爲自學者設計的,爲英語愛好者提供自娛自樂的平臺,其最終目的是熱愛英文,使用英文。語言學習本身就是潛移默化的積累過程,有條件的話,課堂面授學習系統教材,再配合大量閱讀,是語言學習的最佳方式。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篇六

10:32中秋三天的假期的後兩天,看完了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首先說明這書壓根和月亮或者便士就沒有任何關係,就如我讀書的夜裏,雖應是月圓人圓的時節,天上和四周卻空空蕩蕩一樣。

故事的情節不算多複雜,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本已有牢靠的職業和地位、美滿的家庭,可謂中產有餘了,但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他在異國不僅肉體受着貧窮和飢餓煎熬,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經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後,主人公最後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他終於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他同一個土著女子同居,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後世震驚的傑作。在他染上麻病雙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畫了一幅表現伊甸園的偉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卻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後把這幅畫作付之一炬。

這個故事的精彩程度遠遠沒有作者講故事本身精彩。一個追求夢想的人,拋棄家庭妻子孩子工作一切,去追求夢想。這樣的人,特別是故事中的Strickland,是自私、不負責任、逃避現實不敢面對、甚至有些冷血的與世俗價值觀絕對違背的社會異類,他妄圖擺脫社會給他的一切枷鎖,尋找自己的生存方式,哪怕是忍受飢寒交迫和種種折磨苦難,都無怨無悔。這樣的人讓人覺得可恨,因爲如果大家都向Strickland一樣,這個社會要麼徹底亂套,要麼就是實現了共產主義。但這樣的人又讓人佩服,甚至羨慕,他無疑是強大的,有勇氣與毅力。無論最終的結果是什麼,他能夠找到自己的夢或者過上夢裏的世界,他都已經成功了。做自己的夢,讓別人說去吧!毛姆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從各種人的角度出發,間或夾雜些自己的評論,將主人公刻畫的淋漓盡致。他的筆就如刀,雕刻出的現象豐滿生動。

這個有些冷峻的的故事,再我看來卻很有童話的味道。Strickland是孤獨的,"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裏,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地行走,儘管身體互相依傍卻並不在一起,既不瞭解別人也不能爲別人所瞭解。我們好像住在異國的人,對於這個國家的語言懂得非常少,雖然我們有各種美妙的、深奧的事情要說,卻只能侷限於會話上手冊上那幾句陳腐平庸的話。我們的腦子裏充滿了各種思想,而我們能說的只不過是像'園丁的姑母有一把傘在屋子裏'這類話。"他的這種孤獨很有幻覺的成分,虛幻不可觸摸。他的生活有些超然物外,無法想象一個在現實社會生活了四十多年,過着"正常"生活的人,能夠一夜之間就放棄一切。他對愛情的評價體現了他的價值觀:"我不需要愛情。我沒有時間搞戀愛。這是人性的弱點。我是個男人,有時候我需要一個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慾得到了滿足,我就準備做別的事了。我無法克服自己的慾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將來能有一天,我會不再受慾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礙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爲女人除了談情說愛不會幹別的,所以她們把愛情看得非常重要,簡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們還想說服我們,叫我們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愛情。實際上愛情是生活中無足輕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慾。這是正常的,健康的。愛情是一種疾病。女人是我享樂的工具,我對她們提出什麼事業的助手、生活的伴侶這些要求非常討厭。"

這些話離經叛道,這樣的人被作爲異端。"性的飢渴在思特里克蘭德身上佔的地位很小,很不重要,或毋寧說,叫他感到嫌惡。他的靈魂追求的是另外一種東西。有時慾念把他抓住,逼得他縱情狂歡一陣,但對這種剝奪了他寧靜自持的本能他是非常厭惡的,他甚至厭惡他在淫逸放縱中那必不可少的伴侶,在他重新控制住自己以後,看到那個他發泄情慾的女人,他甚至會不寒而慄。他的思想這時會平靜地飄浮在九天之上,對那個女人感到又嫌惡又可怕,也許那感覺就像一隻翩翩飛舞於花叢中的蝴蝶,見到它勝利地蛻身出來的骯髒蛹殼一樣。"所以他可以拋妻子,待他遇到第二個女人的時候有棄如敝屣。

他格格不入,尋找夢幻島,"我認爲有些人誕生在某一個地方可以說未得其所。機緣把他們隨便拋擲到一個環境中,而他們卻一直思念着一處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處的家鄉。在出生的地方他們好象是過客;從孩提時代就非常熟悉的濃蔭鬱郁的小巷,同小夥伴遊戲其中的人煙稠密的街衢,對他們說來都不過是旅途中的一個宿站。這種人在自己親友中可能終生落落寡臺,在他們唯一熟悉的環境裏也始終孑身獨處。也許正是在本鄉本土的這種陌生感才逼着他們遠遊異鄉,尋找一處永恆定居的寓所。說不定在他們內心深處仍然隱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習性和癖好,叫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們祖先在遠古就已離開的土地。有時候一個人偶然到了一個地方,會神祕地感覺到這正是自己棲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尋找的家園。於是他就在這些從未寓目的景物裏,從不相識的人羣中定居下來,倒好象這裏的一切都是他從小就熟稔的一樣。他在這裏終於找到了寧靜。"

這部小說,對於想要追求精神自由但又無勇力去實踐的人,或安慰或被擊中,總之能收穫些什麼。

最後說說書名的由來。按照譯者的解釋,月亮,高高在上,如理想;便士,是最小的貨幣單位,就如現實。現實和理想的衝突,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篇七

雖然偶爾會讀些書,也經常寫日記,但是寫書評確實從來沒有過。本來就是個很拖延的人,更別說提筆寫一點有點邏輯和內容的東西。已經被GP師兄催促過好幾次,總是拖着,今天已經被出示警告了,再拖都不好意思在羣裏待了。

回顧近期以及去年下半年讀過的一些書,羅列出來,想抽出一本感觸最深的來寫。總共也才五六本單子,結果一本都無法想起來,就連前幾天纔讀完的《月亮和六便士》也得藉助當時的標註來回憶當時的感受。即使當時讀到某些章節擊掌稱快,相見恨晚,但是沒有特意地記憶,不消幾個月,這些內容以及曾經的情感波動就會被日常生活瑣事淹沒。我想最好保留記憶和情感的方法還是及時記錄,在大腦的溝回中深深地刻上一筆,內化成自我的一部分。

那就從《月亮與六便士》開始吧。

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就是作者坐在你旁邊和你講他聽說的,他接觸的,他研究的一個"異類"的'畫家的故事。說他另類,是因爲故事主人公年過中年的查理斯·思特里克蘭突然放棄作爲證券經紀人的成功事業和美好幸福的家庭--溫柔賢惠的妻子,一雙可愛乖巧的兒女,離開自己的家鄉孤身一人去往法國巴黎,住在骯髒的旅館過着潦倒的生活,只爲學習繪畫。倘若,思特里克蘭學習繪畫是爲了完成自己一個年輕時候的願望,開始決定專注自己的興趣,這倒也爲世人理解,畢竟在功成名就或者事業略有所成,衣食無憂,解甲歸田享受單純器物之樂的人也不在少數。然而,思特里克蘭在巴黎不名一文,經常一天只吃一頓,有時候甚至一頓也沒有。或者,我們把他這種做法理解爲破釜沉舟,追求出色的繪畫技藝,希望有一天能夠一舉成名,一幅畫便能夠賣幾百萬。這也能夠爲少數翹楚理解,畢竟成大事者必有常人沒有的勇氣和魄力。但思特里克蘭不給任何人看他的畫,也不賣畫。甚至在一個唯一特別欣賞他的人爲他的推銷,他也惡言相對。最爲極端的例子的是,在他彌留之際,讓他的妻子答應在他死後將用帶病之軀花費幾個月完成的及其壯麗詭譎的壁畫付之一炬。

"異類"的還有他的殘酷,自私和毛姆不厭其煩的提及的粗野的透露出的面容。

這樣的"異類"當然爲文明社會不容。毛姆並沒有特別列舉任何思特里克蘭受到的排擠和厭棄。相反毛姆告訴我們他受到了一個並不高明但鑑賞能力極高的畫家的認可。戴爾克·施特略夫接濟他,爲他推銷畫,在他因病垂危時候將他搬回自己家悉心看護,最後甚至賠上了自己摯愛的妻子。對於這些思特里克蘭非但沒有感激,反倒是認爲戴爾克·施特略夫自作自受。讀者在這樣敘述中,對思特里克蘭的厭惡一點一點地加深。

寫到這裏,才發覺了毛姆的高明之處,他將思特里克蘭設計成一個表達能力很差,話語極少人,即便有也都是寫極其惡毒的話語,而且整部小說很少有關於思特里克蘭的正面描寫。即便是思特里克蘭稍顯正常的表達,毛姆也特意強調那是自己根據思特里克蘭的手勢,表情和不成句子的詞語中揣測出來的。

講述並不是一氣呵成,倒像是兩個朋友偶爾見面,幾個月或者幾年,見面的時候又想起上一次聊到過某個人,於是繼續補充故事的進展。所有其他的人講述的思特里克蘭的事情,毛姆也像女生八卦告訴別人"我也只是聽說"那樣告訴我們,他也只是聽說,而且那個說的人也很靠譜。我彷彿看着他說完之後提起杯子喝了口水,又接着回憶思特里克蘭的其他事情。

結果,雖然小說提供了很多思特里克蘭的片段,關於所有關於思特里克蘭的內心思想全靠讀者自己揣測。

厭惡加深,但小說並不是以厭惡爲終結。不然,這樣的情感訴求也不會成就《月亮和六便士》這本經典。只是不知道從什麼開始,我也同作者一起對思特里克蘭產生了同情。作者是在思特里克蘭的畫裏感受他內心的掙扎。儘管作者嘗試道出那種不明晰的感受,這種感受無論如何也無法傳到到我的內心。我想是因爲缺乏繪畫的藝術修養吧,沒有經歷過看一幅畫時,內心產生激盪的情緒,於是無法移情。

我的同情或許始於作者提及他給戴爾克·施特略夫的妻子繪畫。施特略夫得知妻子背叛他和思特里克蘭在一起之後,在自己畫室看到思特里克蘭給妻子畫的裸體畫時頓時羞惱萬分,正欲舉手撕破之際,他還是被這幅畫給震懾到了。按作者的說法,這是一幅透露着美與畫。也許,思特里克蘭內心便是一直被這兩種東西糾纏着,讓他就像被"魔鬼給纏住了"。

更深的同情或者理解來自於思特里克蘭譭棄了忍着病痛創作的巨幅壁畫。思特里克蘭捨棄文明生活,來到了南太平洋羣島的塔希提島。在這裏,他沒有被當做"異類",只是一個比較特別的人而已,就想這裏的每一個人都有着自己的特別一樣。他甚至在這裏找到了個"不打擾"他的妻子愛塔,過着幸福的生活—至少靜謐幽深的叢林給了內心的平靜。

小說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敘述主人公之外提及的他曾遇見過的同樣被他人看做異類的人,還有一段論述家鄉--出生地和另外一個家鄉與異類之間的關係。

"我認爲有些人誕生在某一個地方可以說未得其所。機緣把他們隨便拋擲到一個環境中,而他們卻一直思念着一處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處的家鄉。在出生的地方他們好象是過客;從孩提時代就非常熟悉的濃蔭鬱郁的小巷,同小夥伴遊戲其中的人煙稠密的街衢,對他們說來都不過是旅途中的一個宿站。這種人在自己親友中可能終生落落寡臺,在他們唯一熟悉的環境裏也始終孑身獨處。也許正是在本鄉本土的這種陌生感才逼着他們遠遊異鄉,尋找一處永恆定居的寓所。說不定在他們內心深處仍然隱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習性和癖好,叫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們祖先在遠古就已離開的土地。有時候一個人偶然到了一個地方,會神祕地感覺到這正是自己棲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尋找的家園。於是他就在這些從未寓目的景物裏,從不相識的人羣中定居下來,倒好象這裏的一切都是他從小就熟稔的一樣。他在這裏終於找到了寧靜。"

直到整篇小說讀完,我也還不明白,爲什麼小說的名字是"月亮和六便士"。百度百科詞條的解釋是月亮和六便士對應的是理想和現實,這樣的解釋並不讓我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