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2.45W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精品多篇)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一

這是我第一次讀完某本書想迫不及待的寫一些東西,這種感覺快要壓得我喘不過氣來了,書中給了我太多的震撼,這種震撼催促着我的內心想寫一些東西來緩解內心的這種感覺。讀完這本書後,讓我的內心產生了很多疑問: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這個城市,有誰會在意天上的月亮呢?在思特里克蘭德完成那副曠世之作後,爲何會囑咐塔莎在其死後將它燒燬呢?什麼是真正的愛情等等,這些疑問一直在我腦海裏迴盪。

當我讀到思特里克蘭德放棄棄了自己溫馨的家庭和穩定的工作,毅然決然的去追尋自己繪畫的理想的時候,儘管在其後的生活過得異常的艱辛,但我卻好似讀懂了老思,在某些時代,能爲理想放棄現在所擁有的的一切是多麼不容易,尤其是對於一個天才來說就更爲困難了,天才在又些時代是不爲社會所接納的,所以天才要想繼續存活下去,只能變成一個瘋子。這也許就是老思理直氣壯的告訴別人自己拋棄妻子和優渥生活的原因了吧。

剛開始我看到老思拋棄了陪伴自己多年的妻子的時候,我對思特里克蘭德太太充滿了深深的憐憫,但後來讀到後來的勃朗什。施特略夫與塔莎的時候,我忽然明白了,其實無論是思特里克蘭德太太、勃朗什還是塔莎,她們三者是一樣的,不僅僅她們都沒獲得真正的愛情,沒有將老思變成她們想象中的樣子,而是她們三者都沒有真正理解愛情的真正內涵,就像書中老思所說:“要是一個女人愛上了你,除非連你的靈魂也叫她佔有了,她是不會感到滿足的。因爲女人是軟弱的,所以她們具有非常強烈的統治欲,不把你完全控制在手就不甘心。女人的心胸狹窄,對那些她理解不了的抽象東西非常反感。

她們滿腦子想的都是物質的東西,所以對於精神和理想非常妒忌。男人的靈魂在宇宙的最遙遠的地方邀遊,女人卻想把它禁錮在家庭收支的賬簿裏。老思雖然有着宇宙般深遠的思想,但其也是一個正常的男人,沒有經受過慾望的考驗,所以他需要女人來發泄這份慾望,在慾望消失之時,他就不再需要了,這就是裏特里克蘭德太太她們三者的命運如此相似的原因了,因爲從始至終老思把她們只是當做他發泄慾望的工具或容器罷了。

一直到後來老思來到塔希提島上,在這裏,他獲得了自己靈魂真正的解放,創作出了自己靈魂想要的東西:那副超越所有物質的靈魂畫作。他又開始被這個世界推崇,其作品在拍賣會上獲得了鉅額的價值,在他死後甚至成爲了印象畫派的巨匠,但這些已與他無關,這也許就是瘋子吧。

這是一個缺乏理性的時代,所以,我感覺作者毛姆想要告訴我們的是:在這個時代人們永遠不會同時得到月亮和六便士,或者說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樣的。在月亮與六便士之間我們要做出理性的選擇,同時,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應多用一下我們的理性思維,少一點道德批判與道德綁架。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二

《月亮與六便士》,高高在上的月亮,是我們聖潔的理想,滿地的六便士,就是我們世俗的生活。現實中的我們大都沒辦法灑脫到丟棄現有的生活,去追尋縹緲的理想。可爲什麼思特里克蘭德非要去畫畫呢?他說:“我必須畫畫。我身不由己。一個人掉進水裏,他游泳遊得好不好沒關係,反正他得掙扎,不然就得淹死。”他掉進了理想的河流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這是本性、是慾望、是執着、是信念。

每個人對“月亮”的理解並不同,僅憑腦子和理性,人和人是無法互相理解的。我是無法理解當畫家的魅力,但思特里克蘭德有了“畫畫”這唯一關注點,對潦倒的處境、刻薄的蜚語、拮据的生活便能泰然處之。我對這本書的感悟最深的也是這點:做我想做的,我開心就好,管你怎麼說。拋棄妻兒後,作者“奉命”追到巴黎,指責查爾斯:“簡直太沒人性了。”“你真是個不折不扣的混蛋!”查爾斯淡然的迴應:“是不害臊。”“毫不在乎。”面對指責心安理得、無動於衷,最後還蹭人家一頓飯。爲了理想,對所有的討厭、鄙視、不理解都無所謂,還是會堅持畫畫。

可現實中有多少人能夠有這份“無所謂”呢?聽到“這個專業前景不好”時,你還會堅持選自己嚮往的大學嗎?聽到“這工作賺不到什麼錢,都養活不了自己”時,你還會繼續自己熱愛的職業嗎?聽到“你這個想法簡直是可笑”時,你還會有激情去實現自己的一個創意想法嗎?

又有多少人把自己禁錮了在別人定義的“功成名就”中呢?你沒考上大學,人家說你讀書不行,然後挑燈夜讀去熬個博士出來,可有一技之長也是一種出路;你沒買一二百平的房子,人家說你賺不到錢,然後日夜加班去掙個別墅出來,可有個溫馨小家也很幸福;你沒當上叱吒風雲的領導,人家說你沒才能,非得各種競爭當上CEO出任總裁才行,可一份安穩的工作也能品味生活……

假如查爾斯因爲別人說:“證券經紀人挺好的,這個工作很穩定。”然後老老實實在銀行上班;假如查爾斯因爲別人說:“拋妻棄子,沒有一點作爲男人的責任心。”然後繼續上班賺錢養家;假如查爾斯因爲別人說:“你這個窮鬼,只能在昏暗的小閣樓裏畫畫,連像樣的畫室都沒有,還做夢當畫家!”然後收起畫筆,逃回老家重新過上體面的生活;假如查爾斯因爲別人說:“你畫的畫值不了什麼錢,你也出不了名。”然後自覺羞愧,躲在孤島上渾渾噩噩了此一生。那麼查爾斯也就只能是個證券經紀人,一個普通人家的男家長,一個平凡的人。可查爾斯·斯特里克蘭那麼地無動於衷,不在乎別人的眼光評價、不計較得失回報、不介意境遇地位地去追求心中所想,最後才能在草屋裏畫出那幅鉅作。

對於“建議”、“流言”、“眼光”,可能我們沒有辦法做到查爾斯的豁達,完全不爲所動,只希望能夠學會屏蔽不良言論、過濾多餘“建議”,做自己想做的,內心安寧快樂就好。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三

“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看見的月亮”,偶然看見這句話,仍是滿心歡喜,便再次回看了英國作家毛姆的長篇小說《月亮與六便士》。書中主要講述了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原是位證券經紀人,有着一家四口的幸福生活。人到中年卻突然捨棄一切,離開家鄉,義無反顧的去追求自己所熱愛理想。這看似荒誕無奇的事情,卻如實發生。不得不說,驚歎之餘,更多的是佩服和羨慕那份勇氣。

反觀如今的現實生活中,我們有了更加富裕充分的條件,但理想似乎還是成了一個遙不可及的詞,或許說出來大家都一笑了之。但這本書告訴我們,不是天才,依然可以勇敢,我們始終有逐夢的權力。或許如書中所言,在逐夢路上我們都像是一個終生跋涉的旅客,不停地尋找一座很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神廟。或許有人說這像是永遠追不到自己尾巴的貓,但子非餘焉知餘之樂呢!

翻開導讀,第一句話便是“人生如夢,讓我們枕着月亮”。夢可是夢境,亦可是夢想,這本書的主人公,自然是追求着自己的夢想。夢想如月亮般皎潔而遙不可及,卻又令人嚮往無窮,所以他纔在事業美滿家庭幸福的穩定生活中毅然放棄一切去到一個新的地方尋找真正的自己。夢想還沒照進現實,便要面臨窮困潦倒的世俗生活,恰恰六便士象徵的這一現實生活。書中以第一人稱“我”敘寫,一個個故事在“我”的眼中接連發生,“我”可以是世上的每一個人,代入書中隨着劇情起伏體會人生百態,收穫感悟,也能自我反省。奧斯卡·王爾德寫下過這樣的話:“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謀生只是單純的爲了維持正常的生活狀態,而生活是儀式感,做你熱愛的事情,過你舒適的世界,跟隨自己的內心深處,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曾思考並選擇其一,但往往是難以兩全其美的。

“只有詩人和聖人才會在柏油路上澆水,滿懷信心地期望能長出百合花來回報他們的辛勞。”這是書中的一句話,看似荒唐,竟然有人妄想讓柏油路生出生命,擁有色彩。但當我們細細品讀,只有詩人和聖人才可以,他們有什麼品質?爲了理想而奮鬥,追逐生命中唯一的光,不管周圍侵襲的黑暗,只看着那烤人靈魂的熱,奮不顧身撲上去,像飛蛾一般。那是對月亮的敬重啊。我們的一生該如何去追求,是得過且過還是砥礪前行,這值得我們去思考。世上有很多的不可能,但大多數不可能也許有可能存在,正如被判了“死刑”的癌症晚期患者從死神手裏逃脫一樣,我們要敢於去追逐理想,哪怕那理想在別人眼中就是個笑話。

“只要我的生活中能有變遷和無法預見的刺激,我是準備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滿布的海灘的。”毛姆在書中寫的這句話更加印證了他不畏萬難的品質,詩人是浪漫的,某些時刻,他的浪漫讓你以爲這是一種溫柔的情懷,然而,實則不同,詩人的浪漫是執着的表現形式,一種帶着詩人特有的美感的表現形式,不可忽略的是其中的執着,爲了那個理想,那個也許不被世俗認可的理想。世人笑他瘋狂的執拗,他內心卻無比的歡喜,只因爲追夢在路上,渴望刻骨銘心,即使這一路痛徹心扉,一路坎坷,一路變數,一路刺激,追逐着,嚮往着,不論結果如何,不求世人的理解,他就是他,心有所向,處處天堂。而聖人之所以成爲聖人,堅持不懈也是必不可少的品質,他必定經歷了常人沒有經歷的挫折與磨難,但是一切都走過來了,陽光也好,風雨也罷,經歷過不可能的極點,纔能有不懼怕一切的可能,柏油路上也可以用血汗和淚水哺育出鮮花,聖人的堅信讓保羅·高更也堅信理想就在眼前,觸手可及。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是夢想,六便士是現實,毛姆筆下的斯特羅夫選擇了擁抱月亮,放棄手中的六便士,這無論在任何時期的人們看來都是一種莫大的勇氣。而現實中的人總是喜歡隨遇而安,得過且過。就像人們會因爲貧窮失敗而放棄理想隨便找一份體面的工作過着平淡無奇的生活,女人會因爲無法遇到真愛而放棄追尋隨便找以爲體面的丈夫過一段看似美滿的婚姻。生活中有太多事阻礙着我們對夢想的追尋,而在這一個個岔路口之中,我們漸漸迷失了自己,忘記了初心,看不到月亮,便只低頭於地上可憐又可悲的六便士,望不見星空,便以爲自己捲入一片無盡黑暗。斯特羅夫看似荒誕無稽,莽撞無畏的舉動,又是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奢望,他的貧困潦倒的生活不會令任何一個人稱讚與羨慕,但他飽滿激昂的精神世界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敬佩的!

書中寫到“大多數人所成爲的,並非是他們想成爲的人,而是不得不成爲的人。”何嘗不是呢?我們活在當下,不得不去考慮他人的想法,不得不去顧及他人的感受。就如同考上大學當我們選擇專業、選擇就業時,我們當中許許多多的人要聽從父母師長的安排,要順應時代的變化,又有哪些人是真正爲了自己的夢想而活的呢?我們察言觀色,成爲了不想成爲的人,成爲了不得不成爲的人。書中不僅僅給我們提供了主人公選擇的教材,還探討了我們在未來路上可能要遇到的事情,更是告訴我們做人不要迷失了本心,我們可以察言觀色,但不要忘了原本的我們,在克服困難時,在追逐夢想時,在做真正坦蕩的自己時,要保持那份獨特性,要勇敢追求幸福。

月亮與六便士,代表的不僅僅是理想與金錢之間的抉擇,更是代表着我們內心深處的選擇與世俗爲我們做出的選擇,我們可以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的活着,匆匆忙忙勞勞碌碌一輩子;但是我們更可以爲自己而活,遵從自己內心深處的選擇,這世界本來就沒有太多是與非,無愧於心就好。有人說,月亮遙遠,追求一生,不過是水中撈月,鏡花水月一場空而已。比起我們追逐到手的月亮,追逐的過程纔是更加美好有趣的不是嗎?也有人說,面對月亮那麼遙遠的事,立足當下,專心於六便士的便利,難道不好嗎?如果這樣想,豈不是更像井底之蛙,滿足於枯井上的藍天,卻不知枯井外的天空,多麼廣闊無垠。享受追逐月亮的過程,在追逐中找尋人生的價值,纔不負此生。

人生正如一場美夢,枕着月亮,踏風遠行。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四

讀完《月亮與六便士》的最後一頁,我最先想到的是這句話。就好像這句話本來就在那裏,就等着這本書喚它出來一樣。

當然,取決於真正愛的是月亮,還是六便士。

月亮,代表心中崇高無尚的理想,而六便士,代指金錢,地位,代表世俗所重視的東西。

這本書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就是一位爲了心中的月亮放棄了六便士的人。這樣說也並不太恰當,因爲他並沒有經過權衡,心中的月亮便成了他的一切追求。

從一名中產階級的股票經紀人,一個普通魁梧的中年人,一對兒女的父親,一名樂於應酬的女人的丈夫,突然間逃離了現有的一切,從倫敦輾轉到巴黎,又輾轉流離到了塔希提島,最後在如畫的島上找到了他所追求的真諦,接近生命的尾聲時,他將他的感悟畫在居住的小木屋裏,然後用剩下的生命對着他的畫作體悟,臨終前又囑咐妻子將小屋付之一炬,只留下他平時的一些畫作供世人驚豔。他臨終前是安詳的,正是因爲他追逐到了心中的月亮,有限的生命也就變得充滿意義。

對於世人來說,他是個普通,其貌不揚,說起話來又尖酸刻薄,絲毫不會圓潤的人,就如同“圓孔裏的方塞子”。對於周圍的世界,他顯得格格不入。對於繪畫藝術的追求,他也不追求讚賞,而是遵從自己的內心,追尋真正有價值的藝術。

繪畫對於他而言,是必須要去做的事情,沒有任何理由,“有的人沒有出生在正確的地方……他們始終把親友視如陌路,對生平僅見的環境毫無感情,也許正是這種疏離感推動他們遠走高飛,去尋找某種永恆的東西,某片能讓他們眷戀的土地”,這土地也適用於精神領域。這種追尋是冥冥中的指引,像隧道中的唯一光束,讓人不得不靠近。

以致於,打零工也是爲了畫畫,賺夠了一段時間的錢,就去畫畫。

書中的一個例子是一個很好的類比,有兩名醫生,一名特別出色,年紀輕輕就被選爲醫院的管理層,他卻由於偶然的旅行,喜歡上一方土地,當了當地一名普通的檢查員,而稍微遜色的一個醫生,接替了他的位置,名利雙收。在後者評判前者糟蹋自己時,作者進行了靈魂拷問:“難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生活在感到舒服的環境裏,讓內心得到安寧市糟踐自己嗎?難道成爲年入上萬英鎊的外科醫生,去的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嗎?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你認爲你應該對社會做出什麼貢獻,應該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取決於自身如何定義安寧。

讓我想起電影《海上鋼琴師》的一句話,一個人的界限究竟在哪裏?他究竟需要多大的空間?

如今已經是20xx年,再過一個月,就到了月亮和六便士成書一百年的20xx年,這樣的心靈拷問仍然不過時;非但不過時,又更加深刻了些。現代人所面臨的世界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迭加,更加多元化更加紛雜,如何去追尋內心的月亮,答案連同問題都被埋沒在了尋常的熱鬧中,讓人身不由己地隨波逐流。

人們往往能看到衆人所喜歡的東西,卻常常忘了自己的真正所愛。

燈光隱藏了星空,霧霾遮住了月光。

多元化觸手可得,設置界限反而是難題。

人們熱衷於形成統一的觀念,然後利用這種觀念對他人加以評論,對於“格格不入”的人鮮有寬容。在這種潮流中,不但忘記了自己來時的路,也忘記了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獨特的夢想。忘記了世界本來就有不同的方向。

忘記了要追求月光,就要靠近原野。

在這個嘈雜的世界裏,如果靜下心來,不妨想想,對於自己而言,真正的月亮是什麼,能否爲了它,赴湯蹈火,如果不能,請不要用自己的六便士去衡量別人的月亮。不過,在如今的社會中,如果有幸找到了自己的月亮,那就去追隨,因爲這個物質豐盈的世界,不缺少六便士,缺少的是尋求事物本質的內心,無限地接近本質,伴隨而來的,往往也有六便士,在這個過程中,還會收穫內心的安寧。因爲沒有什麼美,是無限接近於事情的本質。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五

這是一本很容易讀完的書,全篇就像是喝酒遇上一個極善言談的江湖兄弟,神采飛揚、妙趣橫生,席間聊起“我的一個哥們”,神魔共舞、天花亂墜,偶爾還蹦出“經典”,例如“愛情不會長久”“女人小肚雞腸”,不由得開懷暢飲。曲終席散,回想宴中種種,雖自知不過是酒中戲言,勸君多喝一口,卻也有種沉醉其中,不願消散的快意。

那快意,便是“做一回思特里克蘭德”——心爲身綱,心行合一。在我看來,人——當然我並不懂動物怎麼想——最多的煩惱便是:我想這麼做,但需要那麼做;這麼做使我不爽,但我必須這麼做。兒時,以發現了“理智與情感的矛盾”洋洋自得,人總是怒火中燒、心如刀絞的選擇“理智”。思特里克蘭德的故事,就是內心那個“情感的我”的終極吶喊,大聲宣告:我才能創造偉大。這稍有點像時下一些流行歌詞——“我纔不管那麼多”“我要做獨特的我”之類的,只是這些叫喚更不過是一種順應“流行”的叫賣,跟兩廣街頭“正宗涼茶”無所差異。

人爲什麼要“反情感”“違背自己意願”的生活呢?時不時會收到自己內心發出的“靈魂拷問”。我更願意從人性的起源去思考,或者說去說服自己。當我們還是動物時,我們是“想幹嘛就幹嘛”的伊甸園天使,想在泥潭打個滾就打個滾,可以揚着蹄撒着歡兒拉撒,可以自由戀愛甚至強迫戀愛,過着隨性自在的生活……相伴的,還有自然災害、猛獸強禽,經過了朝不保夕的漫長歲月,我們走向人類,組成社會,產生社會意識,形成意識形態。當人征服自然時,意識形態也征服了人類。意識形態規制着人的言行舉止,仿如一張嚴密的網把人籠罩得壓抑憤懣,聰明的人開始“反思、覺醒”,呼喊口號——“自由至上”“逃出牢籠”。

祖宗們創造社會時,也許是自然使然,他們並不曾主動考慮過變成人類、形成社會後,生活、思想會發生多麼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唯有立足現實,社會已然存在……回到思特里克蘭德,他頭頂五色光環,拋家棄業,不在乎風餐露宿,不管人風言閒語,只求心之所向,身往趨之……可惜全是建立在傷害別人或別人施捨的前提下,作者顯然嚴重高估了世人的同情心,同情心本是一種道德教化,思特里克蘭德們是消費不起的。現實裏如果真有思特里克蘭德,他一定很早就死在法國的某個角落,屍身腐臭無人問津。

當然,作品從頭到尾沒有歌頌思特里克蘭德似人生,但無疑把思特里克蘭德生涯粉飾得天花亂墜,只有跳出這個圈,才能篩選名著中那一顆顆亮閃閃的金子。作品中的閃光點俯拾皆是,這也是很少的一本篇幅短小,我卻勾畫了不少“重點”的小說,很多字段深邃真切,直搗靈魂,讓人不由目睹那些自己不願認可的現實,增添更多理性(這也讓我在構思讀後感時,腹稿花樣繁多),實值得多讀幾遍。在讀的過程裏,還如同喝酒一般,可以神遊太虛,過一段思特里克蘭德式生活,也未嘗不是一大樂事。喝酒時,世界都是你的,看“月亮”時,地球都是可以給你拿球踢的。

原本結尾是:剛好看到今天(1月5日)長安劍的公衆號推出一篇文章,引爲評述:同情心和共情力,才應當是一個文明社會滾燙的“核心”,有溫情和人性的文明社會才能永葆“生命力”和“活力”。

近期莫名的忙碌,文字碼完了一直沒定稿。忙碌也有所得,無意翻到一句更契合的表述:“我們的生活需要的不是玄想和空洞的假設,而是我們能夠過沒有迷亂的生活。”(馬恩全集第1卷)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六

這本書講述了人到中年、事業有成的證券經理人查爾斯,突然間拋妻別子、離家出走、遠赴巴黎,只爲了追求自己心中隱藏許久繪畫夢想的故事。主人公查爾斯的性格是怪異而且不擅於交際,在當時他的繪畫作品也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追捧,但是查爾斯堅持自己內心世界的追求,不斷的創作,不斷的挑戰自我,最終爲這個世界留下了一筆燦爛的文化財富。

我剛開始認爲查爾斯是一個瘋子,他沒有歸屬感和責任感,他拋家棄子,只爲了自己而活。但是慢慢的我覺得,查爾斯也是個了不起的人,他不在乎衣食住行、不在乎世人眼光,他堅守着自己的夢想,併爲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單純的只想一心繪畫。

《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告訴我們要學會取捨,學會堅持。堅持夢想是最簡單也是最難以執行的追求,我們每個人都有對於愛好的追求,但是能夠堅持下來的所剩無幾。我們太容易被外界環境和外界事物所打斷和干擾,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希望能夠有所收穫,因此不斷的向身邊環境進行索取,我們努力學習希望能夠獲得更好的考試成績,而沒有投身於知識本身;我們堅持運動希望能夠鍛煉出更健康的身體,而忽視了運動本身的樂趣,很多時候我們都過於追求物質世界的豐富多彩,而忽視了自己內心最根本的需要。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我們很難像查爾斯一樣獨善其身、置身事外,但是我們能做到的是,即使外界紛繁複雜、燈紅酒綠,我們依然能夠懷揣自己內心的信仰,手握六便士,心依然向着月亮。

在這本書的最後,“他們每個人都相信,在這個元旦的早晨,生活會稍微變得好點。”跨越兩個時空,善良、焦慮、不完美卻又真實迷人的靈魂,努力在愛中彌補傷害,也終將獲得力量,像個英雄一樣從黑暗走入光明,從而提醒我們:不要害怕失去生活的勇氣,因爲它一刻也未曾離開過我們。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七

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的作者威廉·薩默塞特·毛姆被譽爲“全世界最會講故事的人”,近百年過去了,這本書依舊暢銷,它帶來的關於理想與現實的感悟適合任何年代、任何年紀。

小說中,毛姆創造的主人公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是一位擁有穩定工作與美滿家庭的證券經紀人,但有一天他突然決定離家出走前往巴黎,並給妻子寫信要求離婚,所有人都以爲他有了外遇才與情人私奔,然而,事情的真相卻令人大跌眼鏡。查爾斯只是因爲無法控制自己對畫畫的強烈渴望,隻身前往異國他鄉只是爲了追尋自己的繪畫夢想而已。追尋夢想的過程中他吃盡苦頭,但卻始終堅持着對藝術的追求。最後,他隱居在南太平洋的小島上,娶妻生子,安心創作,最後病死。他在死前繪出了一幅天才之作,卻囑咐妻子將那幅畫燒爲灰燼。

讀過這本書的人對查爾斯這個人物皆是又愛又恨,有人認爲他爲了理想拋妻棄子非常自私冷酷,但更多的人依舊會被他執着的追求深深感動。一個四十歲的中年男人,只是偷偷的在夜校學了一年的畫畫,畫技一般卻敢拋棄一切去巴黎追尋他的繪畫理想,在普通人眼裏,他就是一個瘋子。但不可否認,瘋子與天才本來就一線之隔。查爾斯用他窮困潦倒的後半生證明了自己是個天才。

小說中從未出現過“月亮”與“六便士”這兩個詞,書名卻是“月亮與六便士”。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難以觸及;六便士象徵着世俗生活的慾望,俯拾皆是。作爲普通人,我很難認同查爾斯的行爲,畢竟人是被無數關係牽絆着的社會動物,我們的每個行爲都在不斷衍生名爲“責任”的後果,他原本所擁有的,已經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了。雖然不認同,但可以理解。畢竟,活着的意義不是別人說了算的。

什麼是生活呢?書中毛姆講完亞伯拉罕醫生的故事之後說到:“做自己最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心平氣和,怎麼能叫作賤自己?做一個有名的外科醫生,一年賺一萬英鎊,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在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們總是用淺薄的幸福、世俗的成功來衡量一個人的世界,同學會上的攀比、家庭聚會上的詢問、親朋好友的關心,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去努力複製所謂的“幸福”,逐漸地忘了“謀生”與“生活”是不同的。如查爾斯所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爲創作忍飢挨餓、窮困潦倒那都不算什麼,那是他的詩與遠方。

但理想主義也要解決基本的生存,也要健康地活着,而不是像查爾斯那樣連肚子都填不飽,一天只吃一片面包,靠朋友救濟和借錢過生活。同樣是理想主義,書中的另外一位角色亞伯拉罕醫生就沒有走極端,他心平氣和地過平凡的生活,雖然不富有,但也不狂熱到走進深山老林進行創作,他不追逐名利,但也不甘平庸,敢於探索生活的價值。如是,我們不必如查爾斯那般極端的追求“月亮”,放棄“六便士”。畢竟,作爲凡人,我們首先要活着,儘可能體面地活着,再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兼顧理想和現實,感情與理智,藝術與生活,自我和社會。

願你能擡頭望月,也不忘腳下的六便士。願你攢夠了錢,還有勇氣繼續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