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讀《燈下漫筆》有感

讀後感1.14W

第1篇:讀《燈下漫筆》有感

讀《燈下漫筆》有感

讀《燈下漫筆》有感

又一次的,在語文書上碰見了先生那一頭立着的板寸,仍是那銳利的目光。窗外是一片望不到邊的黑暗,只有窗內的那一點如豆的燈光閃爍着他內心的希望。面對着這禁錮得比罐頭還嚴實的社會,面對着這禁錮社會中麻木的百姓,先生在哀怒中疾書,他要用筆戳醒睡着的人,他要這無邊的黑暗給揭起一點亮來。紙上寫着的題目是《燈下漫筆》。

時間不知流去了多少年,先生所處的時代早已不復存在。但讀罷先生的文章,依舊是驚得一身冷汗,依舊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先生之所以是先生,就在於他無與倫比的深刻與犀利。泱泱大國五千年的歷史,怕是無人如此解讀:一部歷史就在“奴隸”的怪圈中循環。先生撕開了滿紙的頌德,滿紙的戰亂,目光甚至穿越了歷史的肌膚,而直接指着它的骨頭說:“看這就是歷史,一個想做奴隸而不得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循環。”先生對現實的哀與怒,使他不加任何掩飾的將問題說得如此露骨,他就是要用最鋒利的劍去戳醒人的靈魂。

先生是清醒的。在那樣一個衆人渾渾噩噩的.時代,清醒的一種痛苦。醒着的要忍受“哀”與“怒”兩方的折磨。先生忍受着痛,用筆去戰鬥,去告訴人什麼纔是“人”的價格。真正的人該有自己獨立的人格,該有自己的那份尊嚴。爲人這一生,決不該是“活着”這麼簡單。先生要讓民衆明白他們該擁有什麼,這幾千年來未曾得到的終會因抗爭而得到。先生是積極的,他相信青年,相信未來,指出希望,號召創造“第三樣的時代”。

“第三樣時代”是什麼?合上書我不由得思索。那時的先生恐怕自己都不那麼清楚。知道那該是什麼樣的,可是究竟要通過何種方式得以實現,先生在思考,無數人在思考。那些思考讓中國走到了現在。那麼我們現在又正處於第幾樣時代呢?是第三樣嗎?我說不出“是”來。媒體上所揭露的一切醜惡是那麼觸目驚心,有時覺得掀開社會的表層不知是怎樣一個陌生的世界。但我們應像先生一樣,相信明天。不,不應僅僅是相信,更應像先生那樣去爲之奮鬥。

第2篇:讀《燈下漫筆》有感

這個網站讀《燈下漫筆》有感範文很有深度,希望可以助您一臂之力。

燈下漫筆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一個泱泱大國,縱橫九萬里;中國的歷史有着漫長而複雜的過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國王朝盛衰榮敗,多少帝王將相粉墨登場,厚重的史書演繹了他們一個又一個風流倜儻的故事,卻很少爲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灑一把同情之淚。有的只是詩人們滿含辛酸的描述:“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蘿綺者,不是養蠶人”。至於他們爲什麼如此貧困一如既往,詩人的解釋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而至於他們自己本身原因,詩人們並沒有涉及,也許不願,也許不能??那麼,作爲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魯迅先生是怎樣認爲的呢?他又是怎樣概括漫長的中國歷史的呢?請快速閱讀全文,而後作答。

二:研習文章

(一)分析鑑賞

1. 作者是怎樣概括中國的歷史的?

(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小結過渡:這就是中國的歷史,上下五千年就被這20個字濃縮了。中國的歷史是老百姓的歷史,要麼做不成奴(板書)隸,要麼暫時做穩了奴隸。

2. 什麼是奴隸?魯迅先生在一篇小短文裏有這樣很形象地描述。

(分發《聰明人和奴才和傻子》)

3. 學生對文章中的“奴才”的概括。

(對生活有抱怨但又不思反抗,膽小怕事)

4. 那麼文中能相應表達出這一形象的語句語段有哪些呢?並請尋找出這些語句語段中的重點詞語並品味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學生互相討論之一)

5. 參考:

A 假如有一種暴力……究竟已等於牛馬了。(讀)

(〈可包括提問“什麼是形成百姓奴性人格的原因之一”〉憤怒地抨擊了暴政,也暴露了國民的奴性人格。重點詞語:羨慕 心悅誠服 恭頌)

小結:這段話作者給我們做了一個有趣的比較:人、亂世人、牛馬。這三者哪樣最便宜?(亂世人,“亂離人,不及太平犬”)什麼時候纔可以與牛馬平起平坐?(太平盛世)中國的老百姓是多麼容易滿足啊,只要能把自己賣個牛馬的價格便覺得洪福齊天了。

B 中國的百姓是中立的……只求他決定他們怎麼跑。

(揭示了老百姓們遭受官兵蹂躪的悲慘命運,奴性心態:麻木不仁,

缺少反抗精神。重點詞語:中立 殺掠 希望 決定)

小結:古人說:“下民易虐”,老百姓容易受到欺侮凌辱,受欺侮凌辱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反抗的心理,這心理像毒蛇,逐日地吞噬了一個人的精神。作者在如此寫道時,是怎樣一種欲說還休的蒼涼啊!

C 假使真有誰能夠……“皇恩浩蕩”了。

追問:什麼是“奴隸規則”? (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聖)

6. 我們現在能夠回答出作者在概括中國歷史兩個時代時的心情了嗎?

(集憤怒、諷刺、批判、同情爲一體,而又以怒——對暴政、憐——對百姓 爲主。)

小結:中國的歷史在“一治一亂”中循環發展,中國的老百姓也在一會兒不如牛馬一會兒略如牛馬中艱難跋涉。“三千餘年古國古”,歷來所鬧的就不過是這樣一個小玩藝。先生曾尖銳地指出“轎伕(老百姓)如果對坐轎的人(統治者)不含笑(作亂的人),中國也早已經不是現在的中國了”。

7. 那麼有“不含笑”的“轎伕”嗎?作者又是怎樣評論這些作亂的人的呢?

(黃巢 張獻忠等,“受意外的災殃”,“將奴隸規矩毀得粉碎” ,“給‘主子’清道闢路”“爲聖天子驅除云爾”。批判。 )

(二)思辯討論

安心爲奴的,作者是哀憐;揭竿作亂的,作者又批判。請討論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揭竿作亂的人應該有讓天下百姓重新獲得做人的權利的胸襟和願望,而不僅僅是爲了黃袍加身。安心爲奴就會失去做人的基本尊嚴。)

①追問:②③④

(,就會不思反抗,從而。先生的思想核心是“立人”,而“立人”的根本在於“尊個性而張精神”也就是人的精神自由。)

(三)願望憧憬

1. 不是牛馬不是奴隸,不是不如牛馬和略等於牛馬的價格,先生希望我們中國的老百姓有“人”的價格,做回真正的人,而轉奴隸爲人,我們應該是什麼方式?請找出文中的一個字來概括。

( 爭 )板書

2. 現在已經“爭”到了嗎?現在是哪個時代?

(尚未。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3. 先生理想中的時代是什麼時代?

(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第三樣時代)

4. 談談對“第三樣時代”的理解。

(走出“一治一亂”的怪圈,從而邁向民主和自由,老百姓成爲社會的

主人,是一個全新的時代)

(四)魯迅的迷惘與思考

魯迅先生對社會始終有着清醒的認識,他眼光如炬,洞若觀火,他覺得這樣的社會是必須改變的,對現實的思考讓他感到痛苦,這種痛苦是我們無法想象的,可他更痛苦的是他不能找到改變這個社會的具體方法,第三樣時代是怎樣時代?他沒說。怎樣爭?他沒說。(這也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板書劃線 )在《故鄉》裏,他希望下一代過着新的生活,“爲我們未曾生活過的”,怎樣的生活?他沒說。他只是說:“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學們,我們能體會這位名滿天下的偉人他內心的悲哀嗎?他在探索着,他也在激勵着我們去探索。

(五)總結 魯迅喜歡在燈下寫作。日本作家增田涉這樣回憶:“有一天夜裏兩三點鐘的時候,我走過他所在的大樓的下面,只有他的房間還亮着燈,那是青色的燈光。透過檯燈的青色燈罩發出的青色的燈,在漆黑的夜裏,只有一個窗門照耀着,那不是月光,但我好象感到魯迅是在月光裏??在月光一樣明朗,但帶着悲涼的光輝裏,他注視着民族的將來”。

古代詩歌鑑賞評價

——鑑賞作品的形象

學習目標:

學習鑑賞古代詩歌的形象,瞭解並掌握古代詩歌形象鑑賞的基本方法。

學習重點、難點:

1.如何理解詩意。 2.如何鑑賞古詩形象。 3.如何作答鑑賞類主觀題。

課型:複習課 教學設想:

思路:按照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呈現學習內容,理論實踐相結合。

方法:結合實例,指導學生學習鑑賞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採用朗讀、討論、點撥、講解、評議等方法實現學習目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導言 2.回顧與展望

①回顧2002年大學聯考題,說明題型變化特點

②指明2003年大學聯考《考試說明》對古詩文鑑賞評價的要求

(二)鑑賞詩詞形象

一、初步理解詩意。

1.閱讀實踐

題大庾嶺北驛

宋之問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注:①這首詩是宋之問流放欽州途經大庾嶺時所作,大庾嶺在今江西大庾,又名梅嶺。②陽月,即農曆十月。③隴頭梅:語出南朝梁時詩人陸凱的詩句“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何所有,聊贈一枝春。”

思考:

① 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② 詩中的“至此回”說明了什麼?“江靜”、“林昏”描寫了怎樣的景物特點?

③怎樣理解“何日復歸來”“應見隴頭梅”的含義? 2.閱讀理解的一般方法:

①閱讀標題註解

②抓住關鍵詞

③破譯典故

④聯繫作者生平、思想、創作風格

二、鑑賞詩歌形象,品味詩歌意境。 1.形象

意象

意境

2.理解中國古典詩詞中的特殊意象 3.品味詩歌意境,感悟意境的傳情效果。 ①把握意境的色調、氛圍

材料: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注意:色調氛圍與感情基調的關係 ②想象聯想,尋找跳躍的意象間的聯繫 材料:

客 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4、鑑賞思維的一般規律:

1.整體感知,“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2.展開豐富合理的想象和聯想。

三、主觀作答:

1.主觀作答

獨坐敬亭山

李白

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注:本詩作於唐天寶十二年,即作者離開長安後的第十年。

(思考題略) 2.主觀作答的基本要求: ①精心構思,組織材料。 選好角度,就問作答 切忌面面俱到,遊離散漫

②語言簡明、準確,力求生動有文采。

記念劉和珍君

教學目標:

一. 理解課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闡釋課文中難句的含義。

二.瞭解課文記敘、議論、抒情三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寫法。

三.學習愛國青年的精神,銘記血債,不忘教訓,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義深刻的句子。

重點: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脈絡,深入理解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難點:

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課時:三個課時。

教學進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整體感知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一. 導入:

同學們,發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慘案是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殺愛國請願人民的血的歷史,是二百多名請願羣衆倒在血泊中的慘烈的一幕,更是中國人殘害中國人的一場罪惡、一場悲哀、一場恥辱!路,還沒有開始就走到了盡頭,夢,還來不及做就永遠不再醒來,劉和珍,這位年僅22歲的女大學生就這樣倒在了反動派的槍彈之下。在慘案發生後的第六天,魯迅先生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憤,毅然寫下了這悲憤沉痛的悼念文章——《記念劉和珍君》,以此來警醒中國人民永遠記住這筆血債!

請一位同學讀一下文中註釋①,大家體會一下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提示:悲、憤!)

二. 簡介作者並解題

1. 指名學生簡介本文的作者?

提示: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最偉大是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們熟悉的作品有《故鄉》、《孔已己》、《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社戲等》)

2. 解題:關於題目中的“記”相當於“紀”, 並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記念”一詞理解爲“記敘、懷念”,。在白話文剛剛興起時,人們有時不能嚴格界定字詞,如文中“那裏還能有什麼言語”中的“那”實爲“哪”,魯迅當時用“記念”實爲我們今天所說的“紀念”。

3. 君:對人的尊稱。

三. 整體感知全文,理清脈絡。

1.聽錄音朗讀課文。 注意體會本文“悲憤”的感情基調,注意生字詞。並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給文章的七個小節分層次,並歸納其大意。

?找出文中有關劉和珍的三件事情,並以此分析她的形象和高尚品質。

提出聽讀要求:注意作者悲、憤的感情基調,糾正字詞讀音。

學生討論後,指名學生回答?、?兩個問題。

(明確:??第一層

1、2小節,交代寫作原由;

第二層

3、

4、5小節,記敘劉和珍的生平和遇難經過;

第三層

6、7小節,評述慘案的教訓和意義。

?.劉和珍的三件事情:

一、預定《莽原》全年,表現了她要求進步,追求真理的品質;

二、反抗校長,表現她勇敢頑強,有正義感、有責任感等品質;

三、參與請願並遇害,表現了她英勇、進步爲國家和民族勇於犧牲的愛國精神等。

劉和珍的外表形象:始終微笑着,態度很溫和。)

2.本文題爲記“記念劉和珍君”,但明顯不全在寫劉和珍,那麼請同學們找出文中一共寫了幾類人?三?一八慘案後他們各自的動向如何?作者對他們的態度和感情怎樣?由此能否推出作者寫作目的?即完成下列表格:(師生齊填,邊填邊分析)

哪 類 人 動向 作者態度和感情 寫作目的

愛國青年:猛士,苟活者(“我”) 悼念 尊敬激勵 悲 悼念、鼓勵

反動派:當局者,流言家,有惡意的閒人 污衊 控訴抨擊 憤 揭露

麻木的民衆:庸人,無惡意的閒人 淡漠 哀傷喚醒 哀、憤 喚醒

3. 總結:由此可見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慘案中犧牲的愛國者劉和珍等人外,更深遠的意義應在於評述慘案,以此來鼓勵生者、激勵猛士,揭露敵人,喚醒庸人,評述慘案的教訓和意義等。而紀念劉和珍正是本文寫作目的的切入點。

四. 作業:熟讀全文。盡力背誦2小節。

在理清文章三大層次的基礎上,概括各小節的意思。

附:板書設計

記念劉和珍君

哪 類 人 動向 作者態度和感情 寫作目的

愛國青年:猛士,苟活者(“我”) 悼念 尊敬激勵 悲 悼念、鼓勵

反動派:當局者,流言家,有惡意的閒人 污衊 控訴抨擊 憤 揭露

麻木的民衆:庸人,無惡意的閒人 淡漠 哀傷喚醒 哀、憤 喚醒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文章第1至4小節,以第四節爲例,訓練理清局部思路,在瀝青思路的基礎上理解難句,以加深對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學步驟:

一. 複習上節課學過的內容到入新課。

上堂課我們學習了本文的寫作背景,概括出了本文“悲憤”的感情基調,瞭解了劉和珍的生平,知道本文寫作目的。這堂課我們具體學習一下文章的

1、

2、

3、4小節,看作者是如何紀念死者、評述慘案的。

二. 分析文章,理解難句。

(一). 分析

一、二小節

1、齊讀這一部分,要求帶着以下問題:

1)作者在第

1、2節都說道“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請問各有什麼含義?

2)本段段意既然爲交代寫作原由,請問其寫作原由是什麼?

(解決:第一節“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個“必要”說的是要悼念遇害者劉和珍,奉獻作者最大的悲哀和尊敬,控訴段政府的暴行和抨擊反動文人的陰險論調。 “也”和“早”二字說明作者要作文紀念的願望由來已久。作文不僅是應程君的要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願。第二個“必要”在與喚醒庸人,要人們牢記血債。因此本段交代的寫作原由是悼念死者,揭露敵人,喚醒庸人。)

2、重點分析文中難句: 1)文章開頭作者如此鄭重其事的說明本文的寫作時間“中華民國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提示:含有揭露和諷刺意味。中華民國並非人民的民國,而是屠殺人民的機器。)

2)追悼會那一天,我爲何獨在禮堂外徘徊?(提示;作者無法承受追悼會的悲痛,獨自徘徊沉思。)

3)作者反覆說“只能如此而已”,又稱自己獻上的只是“菲薄的祭品”,說明了作者怎樣的心情?(提示:表達作者認爲未能以更好的方式悼念死者,深感歉意。)

4)“我已經出離憤怒了”是什麼意思?(提示:憤怒到了極點的意思)

5)“ 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們快意於我的苦痛”一句,他們指什麼人?“快意於我的苦痛”怎麼理解?(提示:“它們”指反動派 。“快意於我的苦痛”實際是警告反動派別高興的太早,總有一天血債必將血償!)

6)“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一句,“真的猛士”指什麼?“慘淡的人生”什麼意思?“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別指什麼人?(提示:“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慘淡的人生”指反動派統治下的黑暗現實。“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別指看到黑暗現實,哀痛於國家和人民而無力改變的人和敢於正視黑暗現實,爲國爲民敢於鬥爭敢於犧牲的人。)

(二) 分析第三節

1)作者說“劉和珍是我的學生”,“現在卻有些躊躇了”爲什麼?作者稱自己是“苟活到現在的我”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品質?(提示:躊躇是因爲作者認爲劉和珍是爲中國而死的青年,我應該對她奉獻我的悲哀和尊敬。表達作者自責內疚的心情。反映了魯迅先生自謙,自我剖析 的品質)

2)提醒同學們再次記憶劉和珍的形象:始終微笑着,態度很溫和。

(三)分析第四節

1)齊讀該節,該節主要講什麼?分層次,用四個字概括層次大意。(提示:主要是概述慘案。分四層:聽到噩耗---頗爲懷疑---屍骸爲證---聽到污衊---悲憤號召)

2)“衛隊居然開槍”的“居然”二字說明了什麼?(提示:一是出乎意料,二是反映了敵人的兇殘。)

3)“我向來是不憚一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一句如何理解?其中的中國人指什麼人?(提示:“中國人”指反動派,意思是敵人的兇殘遠遠超出我的意料。)

4)敵人說她們是“暴徒”和“受人利用”,同學們能否在文中找出反駁他們的證據?(提示:“終微笑着,態度很溫和。”“欣然前往”,“請願而已”等)

5)“衰亡民族默”“默無聲息的緣由”是什麼?(提示:敵人殘暴兇殺的暴力統治和反動文人用反動輿論進行的思想統治,屠刀加鉗口術的專制性統治,使得我們的民主更加衰亡。)

6)“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沒中滅亡。”一句中,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後面一句是什麼複句?有何含義?(提示:反覆的修辭手法。選擇複句。意思爲沉默到了極點,就將是爆發的時候。這裏既有對反動派的警告,也有對後死者的呼喚,激勵和鼓動。)

三. 小結:這一部分,作者以無比悲痛的心情,向犧牲的愛國青年們獻上他的悲哀和尊敬;以無比憤慨的心情,抨擊着敵人的無恥讕言;以無比激昂的口號激勵後死者的爆發。

四. 作業:背誦

2、4小節。

思考幾個問題:1.作者在第五節如此詳寫慘案的經過有何深意?

2.作者對請願的態度如何?

3.作者對慘案的意義作和評價?

附:板書設計:

聽到噩耗—--- 居然 震驚

概述慘案 頗爲懷疑—--- 懷疑 憤慨 聽到污衊—--- 暴徒 憤懣

屍骸爲證------ 虐殺 悲痛

悲憤號召------ 爆發 怒吼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總結全文,進一步探究文章的總體思路,分析文章

5、

6、7小節,理解文中的難句,加深對文章感情基調的理解和把握。

教學步驟:

一. 檢查作業完成情況,複習上一節課內容。抽查一兩位同學背誦。

二. 根據上節課佈置的作業導入新課。

1. 作者在第五節如此詳寫慘案的經過有何深意?

(提示:一是揭露了敵人的兇殘,證明那簡直就是虐殺,二是讚揚了三個女子臨難從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2.作者在第四節說“: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到第五節又說“我還有要說的話”。各是什麼意思?

(提示:無話可說是因爲敵人暴力和無恥讕言令人震驚、憤怒說不出話;還有要說的話是作者要揭露敵人。)

3.“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一句中,“這”字指代什麼內容?下面的偉績和武功如何理解?

(提示:“這”指上文的“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偉績”和“武功”用了反語的修辭手法,用了“互文”的寫作手法兩句所講的內容一樣,這句話諷刺了中外反對者沾沾自喜與自己的暴力的醜惡嘴臉。)

4.作者用煤的形成類比什麼?作者對徒手請願的態度如何?

(提示:類比請願的收效不大,作者不贊同徒手請願方式!)

5.作者在此引用陶淵明的詩,用意何在?指名介紹介紹一下陶淵明?

(提示:作者認爲儘管請願收效甚微,但對社會還是有一定影響的。勇士們的鮮血不會白流。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人,因在彭澤縣當過縣令,故人稱“陶彭澤”,晚年自號“五柳先生”,死後,朋友私諡爲“靖節”,故世號“靖節先生”,後人稱他爲田園詩始祖。作品有《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等)(作者引用此詩有青山埋忠骨之意)

6.請學生討論分析,抓出“事實是明證”所在句子的這一主幹。

7.“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這句是什麼複句?如何理解該句?

(提示:並列複句。這句恰當是評價了慘案的意義,儘管非人間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會看到一點希望,哪怕實際依稀的微茫的,而猛士們繪製烈士精神鼓勵下,更加勇猛的前進、鬥爭!) 8.文後作者又說“嗚呼,我說不出話,”作者明明說了這麼多,怎麼又說說不出話呢?

(提示:在此,表達了作者無盡的悲憤和深深地歉意。)

三.總結全文

(以最後一句中的“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中的“此”字的內容總結全文。) 1.這句話中是“但”字是什麼意思?

(提示:僅,並非錶轉折。)

2. 這個?此“字意思很明顯是指這篇文章,那這篇文章包含了什麼內容呢?

提示:包含了以下內容

反動政府 控訴

反動派

走狗文人 抨擊

革命烈士(劉和珍等) 悼念、尊敬

愛國者 猛士 激勵前進

苟活者(“我”) 繼續戰鬥

“這”

麻木的民衆 庸人 喚醒

徒手請願的方式 否定

慘案的意義 微茫 奮然前行

四.作業:

1、背誦小節和陶淵明的詩《輓歌》完成配套的《導學與同步訓練》

2、課後練習一(

1、2) 四

附:板書設計

反動政府 控訴

反動派

走狗文人 抨擊

革命烈士(劉和珍等) 悼念、尊敬

愛國者 猛士 激勵前進

苟活者(“我”) 繼續戰鬥

“這”

麻木的民衆 庸人 喚醒

徒手請願的方式 否定

慘案的意義 微茫 奮然前行

淚珠與珍珠

一、作者介紹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8年生於浙江永嘉縣。受家庭薰陶,自幼酷愛文學,6歲時就由家庭教師講授古典文學,中學時閱讀了大量現代文學和外國文學作品,並開始文學創作,高中畢業後成爲之江大學詞壇巨擘夏承燾的得意門生。琦君深受夏先生學識與人格的影響,在詞學方面有精深的造詣。大學畢業後,正值抗戰爆發,飽經憂患,深感國家毀之痛,1949年到臺灣在司法部門任職,1969年自司法部退休,任教於中央大學和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新舊文學。

二、思考題

1、琦君寫淚珠寫了幾種眼淚?也就是琦君從幾個角度來寫淚珠?

2、這種種眼淚可不可以顛倒順序來寫?爲什幺?

3、假如把這些眼淚比做珍珠,那幺貫穿起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線,也就是主旨句是什幺?它在文中出現了幾次,這幾次的出現是不是簡單的重複?

4作者在引出珍珠後已經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了,爲什幺還要加上最後的三段?

5、聯繫琦君的《珍珠與眼淚》,指出文中所寄予的哲理。

6、進一步提問:課文中所提的幾次淚珠,體現了怎樣的“珍珠”?

三、琦君的《珍珠與眼淚》

珍珠與眼淚 琦君

我國的舊小說中常見這樣的形容句子:「那眼淚就像斷線珍珠般的滾落下來。」可說是非常形象化的。白居易有詩云:「莫染紅絲線,徒誇好顏色。我有雙淚珠,知君穿不得。」尤其婉曲而且富於想象力。阿拉伯的詩人則把故事編得更美了。他說:當牡蠣出現在海灘邊欣賞月光時,天上正在哭泣的仙女,一滴眼淚落進它的心臟,便變成了一粒珍珠。(這個仙女是否鵲橋上會牛郎的織女呢?)

其實珍珠的形成,過程是非常艱苦的。原來是一粒砂子或寄生物,偶然侵入牡蠣殼內,牡蠣爲了要排除這粒障礙物,就蠕動着柔軟的身體,極力要把它擠出殼去。同時由於不停的蠕動,就分泌出一種透明的液體,卻把障礙物包圍起來。蠕動愈辛苦,分泌液體愈多,障礙物被包圍得愈厚。久而久之,分泌液凝結起來,變成了一顆晶瑩的珍珠。這正像人的眼睛,如果一粒砂子侵入時,一定會淚珠兒紛紛而下,非把刺激物排除出去不止。

由此看來,將一粒粒的珍珠來比一滴滴的眼淚,是再恰當也沒有了。而且從詩人們悽豔的筆下,使我們深深領悟到,生命的歷程是多麼悲苦,卻又是多麼壯麗!牡蠣如不爲努力排除障礙,就不會產生光澤的珍珠;眼睛如不爲排除砂子,就不會有那麼多淚水來洗滌。美國女作家奧爾柯德說:「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溫厚。」中國三十年代的一位女作家也說:「雨後的青山,好象淚洗過的良心。」真是深深從生活中體認出的既悽婉又美麗的名言。我相信每個人心靈中都應當有一粒珍珠,它就是排除困難的毅力與智能。這粒珍珠是隨着人的年齡、學識與修養而逐漸長大,逐漸變得更晶瑩圓潤的。

想起母親一生飽經憂患,可是她總是默默地含着帶淚的微笑。在我印象中,母親的笑容美得有如清晨帶露的玫瑰,在家庭中散佈淡淡的芳香,在我心田中植下熱愛人生的種子。從沒一句怨毒的言辭出諸她的雙脣,從沒一天,她卸下照顧家人的沉重擔子。她外表看似柔弱,但無論怎樣的流離顛沛、艱難拂逆,她都承擔了。當人們享受着由於她的犧牲、忍讓所賜予的安舒幸福時,她卻愀無一語地離開了人間。她始終無怨無艾,因爲她心中有一粒珍珠。正如牡蠣,把光澤的珍珠貢獻人間,自己卻犧牲了生命。

四、聯繫其它名言佳句中的淚,體會其中的“珍珠”。 ① 一寸丹心爲報國,兩行清淚爲思親。(于謙《立春日感懷》)

②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岑參《逢入京使》)

③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李商隱《無題》)

④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范仲淹《漁家傲》)

⑤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⑥魚說:“你看不見我的眼淚,因爲我在水裏。”水說:“我感覺的到你的眼淚,因爲你在我心裏。”

⑦爲什幺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愛這土地愛得深沉!

⑧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

⑨賈政聽了(賈珠死去的消息),那淚珠更似滾瓜一般滾了下來。(《紅樓夢》)

⑩世界上的笑容只有一種含義,而眼淚卻蘊含很多。(三毛)

一、作者介紹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8年生於浙江永嘉縣。受家庭薰陶,自幼酷愛文學,6歲時就由家庭教師講授古典文學,中學時閱讀了大量現代文學和外國文學作品,並開始文學創作,高中畢業後成爲之江大學詞壇巨擘夏承燾的得意門生。琦君深受夏先生學識與人格的影響,在詞學方面有精深的造詣。大學畢業後,正值抗戰爆發,飽經憂患,深感國家毀之痛,1949年到臺灣在司法部門任職,1969年自司法部退休,任教於中央大學和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新舊文學。

二、思考題

1、琦君寫淚珠寫了幾種眼淚?也就是琦君從幾個角度來寫淚珠?

2、這種種眼淚可不可以顛倒順序來寫?爲什幺?

3、假如把這些眼淚比做珍珠,那幺貫穿起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線,也就是主旨句是什幺?它在文中出現了幾次,這幾次的出現是不是簡單的重複?

4作者在引出珍珠後已經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了,爲什幺還要加上最後的三段?

5、聯繫琦君的《珍珠與眼淚》,指出文中所寄予的哲理。

6、進一步提問:課文中所提的幾次淚珠,體現了怎樣的“珍珠”?

三、琦君的《珍珠與眼淚》

珍珠與眼淚 琦君

我國的舊小說中常見這樣的形容句子:「那眼淚就像斷線珍珠般的滾落下來。」可說是非常形象化的。白居易有詩云:「莫染紅絲線,徒誇好顏色。我有雙淚珠,知君穿不得。」尤其婉曲而且富於想象力。阿拉伯的詩人則把故事編得更美了。他說:當牡蠣出現在海灘邊欣賞月光時,天上正在哭泣的仙女,一滴眼淚落進它的心臟,便變成了一粒珍珠。(這個仙女是否鵲橋上會牛郎的織女呢?)

其實珍珠的形成,過程是非常艱苦的。原來是一粒砂子或寄生物,偶然侵入牡蠣殼內,牡蠣爲了要排除這粒障礙物,就蠕動着柔軟的身體,極力要把它擠出殼去。同時由於不停的蠕動,就分泌出一種透明的液體,卻把障礙物包圍起來。蠕動愈辛苦,分泌液體愈多,障礙物被包圍得愈厚。久而久之,分泌液凝結起來,變成了一顆晶瑩的珍珠。這正像人的眼睛,如果一粒砂子侵入時,一定會淚珠兒紛紛而下,非把刺激物排除出去不止。

由此看來,將一粒粒的珍珠來比一滴滴的眼淚,是再恰當也沒有了。而且從詩人們悽豔的筆下,使我們深深領悟到,生命的歷程是多麼悲苦,卻又是多麼壯麗!牡蠣如不爲努力排除障礙,就不會產生光澤的珍珠;眼睛如不爲排除砂子,就不會有那麼多淚水來洗滌。美國女作家奧爾柯德說:「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溫厚。」中國三十年代的一位女作家也說:「雨後的青山,好象淚洗過的良心。」真是深深從生活中體認出的既悽婉又美麗的名言。我相信每個人心靈中都應當有一粒珍珠,它就是排除困難的毅力與智能。這粒珍珠是隨着人的年齡、學識與修養而逐漸長大,逐漸變得更晶瑩圓潤的。

想起母親一生飽經憂患,可是她總是默默地含着帶淚的微笑。在我印象中,母親的笑容美得有如清晨帶露的玫瑰,在家庭中散佈淡淡的芳香,在我心田中植下熱愛人生的種子。從沒一句怨毒的言辭出諸她的雙脣,從沒一天,她卸下照顧家人的沉重擔子。她外表看似柔弱,但無論怎樣的流離顛沛、艱難拂逆,她都承擔了。當人們享受着由於她的犧牲、忍讓所賜予的安舒幸福時,她卻愀無一語地離開了人間。她始終無怨無艾,因爲她心中有一粒珍珠。正如牡蠣,把光澤的珍珠貢獻人間,自己卻犧牲了生命。

四、聯繫其它名言佳句中的淚,體會其中的“珍珠”。 ① 一寸丹心爲報國,兩行清淚爲思親。(于謙《立春日感懷》)

②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岑參《逢入京使》)

③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李商隱《無題》)

④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范仲淹《漁家傲》)

⑤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⑥魚說:“你看不見我的眼淚,因爲我在水裏。”水說:“我感覺的到你的眼淚,因爲你在我心裏。”

⑦爲什幺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愛這土地愛得深沉!

⑧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

⑨賈政聽了(賈珠死去的消息),那淚珠更似滾瓜一般滾了下來。(《紅樓夢》)

⑩世界上的笑容只有一種含義,而眼淚卻蘊含很多。(三毛)

標籤:漫筆 有感 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