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教學論文

案例淺析國中信息技術課堂中人文素養的培植

作爲一名常熟地區的教師,有幸聽了幾位蘇州名教師的課,深深的體會到江蘇省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馬建興老師對蘇式課堂的總結形象而又到位:“蘇式課堂”具有鮮明的特質:精緻——宛如蘇州園林那般精巧細緻;質樸——彷彿蘇州生活那樣質感樸實;靈動——恰似太湖之水一般靈巧變化;開放——又似海洋文明一樣開放包容。正是這些特徵,使“蘇式課堂”充盈生命活力,具有獨特的地域人文風格與深厚的底蘊。我國辭海中有這樣一句話“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人文素養是指通過對人類優秀文化的學習吸納,接受了人類優秀文化的薰陶後,所反映出來的精神風貌和內在氣質,具體體現在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人格特徵、審美趣味等方面。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人文素養是要促使信息技術和人的關係相互和諧,除了強調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更要關注人文知識 、人文思維、人文能力、人文精神的培植。我校的辦學理念是“以人爲本,和諧發展”,辦學目標是“一切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幸福,努力使學生成爲人格健全、知書明禮、奮發向上、素質全面、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新時代合格人才”。常熟又是一方沃土,風景如畫,有山有水,人傑地靈,涌現出了很多文人名士。我校1998年始建於江蘇省常熟中學原址,雖辦學時間不長,但其歷史淵源可上溯到前國立二中。國立二中於1946年由四川合川遷入江蘇常熟,後更名爲江蘇省常熟中學,作爲一所歷史悠久、影響力大的名校更應成爲積澱常熟人民的睿智、常熟文化、常熟精神的特殊載體。作爲這所學校的一名信息技術老師,更是要在教學中體現出蘇式課堂的精緻、質樸與靈動、開放,關注構建一個的利於學生全面發展、人文氣息深厚的課堂,走進生活,讓學生在信息課堂上對自己的生活進行人文關注,接受人文教育,養成良好的人文精神。

案例淺析國中信息技術課堂中人文素養的培植
案例淺析國中信息技術課堂中人文素養的培植

那麼在平時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老師怎麼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呢?我認爲從教材入手,通過情境創設人文氛圍,在任務佈置、重難點突破、評價等各個環節注意關注人文精神,培養人文素養,在信息技術課堂中進一步融入本土教育資源,培植學生人文素養,使他們熱愛家鄉,以家鄉爲榮,形成積極向上、健康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之中從三大環節:教學題材的選擇、教學環節的設計、議價體系的改變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品格的塑造,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合作交流培植學生的人文素養。下面以我的《可愛家鄉》信息技術教學案例爲例(國中信息技術7年級第4章應用文檔設計與製作第二課時)談談怎樣在課堂中培植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注重題材的選擇,培植人文知識。

將教材中的題材進行適當的替換,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將家鄉的文化特色、風土人情等貫穿於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知識點的同時也瞭解了家鄉,領略家鄉的著名景點、風土人情,教師要藉助教材這一載體對學生進行培養和提升,讓學生不斷從信息技術教學中汲取營養,完善人格,豐富人文知識,從而提高其人文素養。

【策略】

在WPS文字處理的基本使用教學設計以“可愛家鄉”爲主線,將有關家鄉的文化特色、風俗、景點、特產等題材貫穿其中。原教材上是以學生的作文習作爲主線,現將家鄉的風土人情貫穿其中,雖說每課知識點獨立,但內容上前後聯繫,最後將完成一個完整作品,展示學生眼中的家鄉,不僅從中體現成功的喜悅,並且感受到家鄉的深厚文化底蘊,熱愛家鄉,以家鄉爲傲。本節課中的圖文混排處理時以家鄉的有關圖片作爲題材,讓學生的學會排版的同時對家鄉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二、創設情境,激發人文情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產生了濃厚興趣,纔有樂於學習的動力。而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主要是用語言文字去表述的,但現在現代教育技術讓我們能從多個方面去感受到世界的豐富多彩。我們通過多媒體展現給大家一些動態的信息,將知識形象直觀地展現出來。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將具有人文氣息的素材以具體、形象、生動的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會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受,又讓學生髮學習興趣,讓學生領略到家鄉的美麗,瞭解家鄉的風土人情,讓學生從中汲取營養,提高人文素養,從情境中引入課堂的知識與任務,讓學生有想去嘗試的慾望。

【策略】

如在《可愛家鄉》教學中通過播放《家鄉的風景、人文風俗》視頻和一些家鄉的明信片、廣告畫等,讓學生感受到家鄉一些變化和特色,引起關注,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人文氣氛濃厚,學生會想到上一節課自己只是取到了些靜止的家鄉圖片與文字並沒有完全地展示出家鄉的美麗,想到自己的素材與這些展示的材料之間有什麼區別。       

三、創設問題式任務,培植人文思維。

佈置任務時要給學生有自己的思維空間,並注意人文素養的培植,不要佈置成只能做出一個結果的任務,在任務佈置中通過問題式的任務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如何利用學到的知識,結合自己的思想與創新完成任務,更好的體現自己感受到的人文知識,讓學生在思考中鞏固知識點並開放自己的思維,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和人文素養。

【策略】

如在《可愛家鄉》教學中佈置的第一個任務爲請同學通過觀察剛纔看到的別人介紹我們美麗的家鄉與同學們上節課網上下載的圖片與文字有什麼不同,現在我們下一期的班級黑板報就以可愛家鄉爲主題進行一個專版介紹,請同學們想想看如何利用本節課學習到的圖文混排的有關知識來構思一個電子版的黑板報,第一個任務爲先請同學設計好自己黑板報的報頭。

四、突破重難點,發展人文能力。

1、視聽結合,小組探究,提高效率,開闊視野。        

效率的提高應當理解爲教師在較短的時間裏呈現給學生較多的知識,同時學生對這些知識理解得較爲深刻,並能較好、較快的完成任務。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當教師掌握了大量的視覺資料並展示出來時,其意義就不單單是增加趣味性的問題,更是一個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接觸到最多信息;當教師對於一個操作結果有多種方法時並不需要全部去講或演示,可以通過分知識點與難點的微視頻課件讓學生有興趣的自己去挑選學習或是遇到困難時及時指導。通過教學材料與知識技能的一些視頻演示與講解,可增加課堂容量並讓學生有選擇的進行一些深入學習,對知識點理解得更爲深刻,而且是一種針對不同學生自主學習進行引導的策略,提升學生的人文能力。

【策略】

突出重點:

在“可愛家鄉”這節課中,課堂展示材料中展示的作品以圖文並茂的作品介紹本地人文的作品爲主,並且注意在給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材料——微課時以作品製作中的難點入手,如圖片與文字的關係。

突破難點:

如在《可愛家鄉》這節課展示了大量家鄉的相關介紹視頻、明信片、賀卡、廣告畫等,讓學生使對家鄉的認識形象化。通過一些操作技能的微視頻講解讓學生對除教師演示操作內容及書本上原有知識加固外,可對一些相關知識進行了解與加深,還可及時解決學生實際完成任務可能出現的問題。這樣不僅拓展了學生知識面,而且豐富了學生直接經驗和理性認識。另外,在視頻播放時,並配以解說,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這樣學生普遍感到直觀形象,清晰明瞭,在感知美麗可愛的家鄉常熟時,一邊欣賞一邊感受多媒體制作的精美,讓學生有更大的興趣要自己去製作體現家鄉美麗的作品。針對上述的情況,我們自己每節課製作的微視頻要及時根據學生出現的情況不斷完善。在最後的總結性任務時我們可以分組,讓學生進行小組分工,探究完成,提高效率也開闊了視野。在此課中,最後的黑板報設計學生可自已組成團隊小組,合作完成整體的設計,當然在整體設計中可以選用本組成員中在第一次任務完成時設計的報頭,而下面的欄目版塊可以由組長分工後小組成員完成後再拼接組成一個整體,這樣即提高了效率也讓同學們學會了欣賞別人的傑作及互相之間的協作,充分體現協作精神。小組分工中除了版塊的分工外另外要注意整個版塊的劃分與最後的合成也要有人負責,要做到小組中人人有任務,人人在展示自己的才能。

(2)適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突破重難點。

讓學生知道如何去操作完成一個步驟不是學習信息技術的目的,培養學生髮現和認識這個技能的實用性及鑑別信息的真假實用性能力纔是最根本的。而要實現它,僅靠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適當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更好地輔助信息技術教學則可以很好的突破此難關。突破教材內容的侷限,擴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深化認識,使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教材內容,挖掘教材中隱含的意思,瞭解家鄉,熱愛家鄉,培植人文素養。

【策略】

1.突出重點

如在《可愛家鄉》利用多媒體對材料的展示,讓學生很直觀的感到圖文混排的實用性及在排版設計中的重要性,突出了教學重點,自然而巧妙。通過觀看視頻《家鄉的風景、人文風俗》讓學生邊看邊交流,使學生在交流合作中受到薰陶和啓發,培養他們熱愛的情愫,是一個很好提升人文能力的機會。

2.突破難點

如在《可愛家鄉》利用微視頻讓學生思考製作中出現的一些小問題如何去解決,教師利用課前製作的小演示視頻進行提示,是學生對難點問題形成了直觀認識和對比,便於歸納總結,如怎樣給自己的文字加上合適的、喜歡的背景;背景圖片的巧妙設置等,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

五、全面及時的評價,形成人文精神。

我們的教學不能僅僅側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教師還要注重學生的思維反饋。思維對話是碰撞、共建,實質是思維互動與智慧共生,需要深度對話,而交互式反饋則是深度對話不可或缺的元素。我們的評價要全面及時,在學生完成作品後後讓學生各組派代表來講解制作思路,通過展示自己的作品來向大家展示同學自己眼看中的家鄉,教師要鼓勵學生在互評時進行全方面評價,從技術性、藝術性、人文合作性、人文知識體現等多方面進行評價,評價後要進行反思,取長取短,相互學習。我們可以利用網絡搭建一個交互平臺,讓學生上傳作品共享,然後學生通過一定的評價表將自己的意見進行反饋,甚至可以在同學的作品上進行一些批註,同學可以根據別人的意見結合自己的想法進行最後的修改,讓自己的作品進一步得到完善。在這過程中老師也變爲其中的一員參與進去。

【策略】

對“可愛家鄉”的作品評價時從學生作品的立意、所選的本土資源題材、製作時的合作情況、交流情況、對家鄉人文的體現等多方面進行評價,儘量完善評價體系,將質化與量化評價結合。同時通過網絡中的共享交互功能實現評價的及時及公開。如《可愛家鄉》這節課最後利用網絡平臺展示“可愛家鄉——談談你(你們)的看法”引出問題,讓學生自主評價,可個人或是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評價,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深入思考的能力及優良的審美觀和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對家鄉的熱愛。開放式的評價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也讓學生的評價能全面,體現了學生主體地位,思維得到了昇華;教師也可以和學生的互動產生智慧的火花。評價表的完成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項成果,也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交流的一個方式。

總而言之,在教學中我們巧妙運用本土教育資源,讓學生了解家鄉常熟的人文內涵,讓教材顯人文,促進信息技術教學整體優化,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通過老師的引導培植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不僅有正確的審美與辯別信息的能力,更懂得關愛社會、熱愛家鄉、熱愛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