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道士塔讀後感(實用27篇)

讀後感1.94W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27篇《道士塔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道士塔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道士塔讀後感(實用27篇)

篇1:道士塔讀後感

讀餘秋雨先生的歷史反思散文《道士塔》,心中不免有些落寞,常常引起對保護中國文化的沉思。

王道士是敦煌石窟悲劇的直接製造者,他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他因爲看不慣雕像、壁畫,就找人將雕像砸碎,將古老的文化變成幾個怪模怪樣的天師靈官;將“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塗成一片慘白。

雖然“藏經閣”是他發現的,但他沒有將這寶貴的文化遺產保留下來。 “1905年10月,俄國人勃奧魯切夫用一點點隨身帶的俄國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文書經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疊銀元換取了24大箱經卷、5箱織絹和繪畫;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郎和橘瑞超用難以想像的低價換取了300萬卷寫本和兩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來,仍用一點銀元換去了5大箱、600多卷經卷……”這些無價之寶竟然被列強用那樣低廉的價錢給換走了。

然而遺憾的是,一大批經卷相繼丟失,可在中國文官們的滔滔奏摺中竟沒有提“敦煌”一個字,甚至那些各國的冒險家沒有任何手續、任何關卡地就來到中國。異國的冒險家如此輕易地來到中國,以堂而皇之的名義“買”走了我們國寶,國門被打開,列強在擄掠,悲哉!

王道士固然迂腐,但更可恨的是中國官員們對文物毫不重視,在貪婪的官員眼中,只有金錢,錢對於他們來說比任何東西都重要。可他們竟然不知道,再多的錢也買不回敦煌的歷史文物啊!

我們看着莫高窟留下的古代藝術造型和浩如煙海的佛教經卷,就知道敦煌文化是人類罕有的藝術寶庫。然而,這一切幾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國官員們的手中給喪失了。賣國寶卑微,賣國賊可恥,對他們再憤怒也將無濟於事,因爲他們那無知的軀體無法扛起中華民族的尊嚴,無法付起欠下的那筆沉重的文化債!

我爲敦煌莫高窟默默流淚....

篇2:道士塔讀後感

道士塔讀後感

道士塔讀後感

道士塔,看管敦煌文化古蹟的道士塔。它的主人竟然是那個王圓�。他將那些先輩們留下的文化遺產全部賣給了外國人。我真是想不通:一個聖地,怎麼會讓一個那麼無知愚昧的人來看管!

跟隨着這篇文章,我知道了敦煌文化的美麗與輝煌。但是這個王圓�卻將這些經文等便宜賣給外國人。那都是精華啊!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這跟火燒圓明園又有何異?不也是一樣,咱們中國的國寶被外國人搶去。所以:咱們中國歷史上一共是有2起重大搶劫案。而現在咱們的專家考古學家卻要拜訪外國去看咱們中國的古物去研究。帶着膠捲,用着放大器來研究。這是一種多麼大的羞辱啊!要怪也不能只怪他,當時的中國腐敗,很多的人沒文化,愚昧。換做別人,有可能還不如王圓�呢!

看了他的簡介,我更是納悶,當時也並不是沒有有志向的人,爲什麼清廷就那麼輕視一個文化寶庫呢?他曾經給清廷寫過信,爲什麼那些當官的`文人就不能保護一下呢?治不好國就算了,連這微乎其微的小事情也不能做麼?真是自私!

讀了道士塔,我的心裏有憤怒也有悲傷。爲王圓�的行爲而憤怒,爲我們的文化被盜取而悲傷。唉!但是事情已發生,今天我們只能努力建設我們的祖國,使它真正的富強起來,把我們曾失去的都全部奪回來!

篇3:道士塔讀後感

讀《道士塔》有感

“車隊已經駛遠,他還站在路口。沙漠上,兩道深深的車轍。”

是啊,侵略者的車輪已深深的勒進了中華民族的脈搏,他也在雕刻歷史的恥辱與悲愴。

王道士啊!您這是愚昧還是無知啊?墩煌多少燦爛都丟在您的手裏。您望着遠去的“客人”,難道就不怕呼嘯的黃沙捲走了您的美夢嗎?

這些千里迢迢趕來的侵略者,他們做好了捨棄生命的準備,爲的就是這價值連城的經卷。我們憤恨他們,憎惡他們,就如同那個青年應對已成灰燼的圓明園: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離開如雲的戰陣,決勝負於城下。

“被我攔住的車隊,究竟應當駛向哪裏?那裏也難,那裏也難,我只能讓他停駐在沙漠裏,然後大哭一場。我好恨!”

攔住的車隊真的就只能停留在沙漠中嗎?任憑狂風的肆虐嗎?

淚也流出了我的雙眼,那就用我的淚水暫且凝固鬆散的黃沙,讓這可憐的經卷先安寧一會,等待我們這些之後者去保管他們吧!

篇4:道士塔讀後感

讀《道士塔》有感――強與弱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是全中國人民最激動、最高興的日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而在這半個世紀之前,中國的文物史上以往歷了一次浩劫。

縱觀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古老的中華民族曾幾次跌倒幾次爬起,永不服輸,成就了中國輝煌的今日。想想距此刻一個多世紀的敦煌文物浩劫,中國沒有理由讓外國人把大批大批的寶藏運走啊,可是爲什麼運走了呢?

是他,是他們。是那個王道士,是那個腐敗無能的清政府。

我認爲,王道士不應當成爲罪惡的承擔着,而最大的職責應歸於那些貪圖享樂的官員們,那個腐敗無能的清政府。是這些無能、無知的官員們,導致了一個弱的政府,一個弱的國家。那個時候,沒有哪一個國家會害怕中國,反而都來侵略中國,正所謂是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捱打。有着萬園之園美譽的圓明園最終也可是是這個下場,大火燃燒三天三夜之後留下的不僅僅是廢墟,更是恥辱。

此刻的中國和以前不一樣了,因爲我們的國家變強了,如果此刻再發現寶藏,沒有哪一個國家敢來掠奪,因爲這屬於中國。中國是沉睡的巨獅,已經醒來。中國任人宰割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作爲中國人,我感到無比的自豪與驕傲。

中國很強,但又很弱。中國有着強的綜合國力,但在公民素質這一方面卻做得很失敗。有些國家的公園、廁所內竟寫着中國人與狗不得入內?這並不是歧視,而是給中國提了一個醒。其實這些都是日常小事,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中國必須會越來越完美的。

梁啓超的《少年中國說》中寫道: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與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是的,作爲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我們應當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全面提高自身素質。要讓世界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中國。

讓別人看到強的自我!讓世界看到強的中國!

篇5:道士塔讀後感

看到了嗎,那西邊悽豔的晚霞?那是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當那幾車、幾十箱、幾百卷的文物被運往其他各國時,孰知,那是我們中國延續到此刻的傷口。

那愚笨的道士總是自作聰明,當他把洞窯壁畫塗成自我覺得漂亮的樣貌的時候,他不明白,他損害的是一個民族的禮貌古蹟;當他把那些婀娜的雕塑砸到他滿意爲止時,他不明白,他丟棄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古物;當他以貪圖小利送出洞窯裏所有東西后,他更不明白,他已成了一個千古罪人……

僅僅一個道士,就毫不吝嗇地把我國千古禮貌送了出去,我們是該批判他的愚蠢,還是該批評當時統治者的短淺目光?一個金光閃耀的石窟,怎會讓一個道士看管?還有那些文人竟然明白這些文物的價值,又爲什麼單單吝嗇於那點運費?就像作者說的“只要看看這些官僚豪華的生活排場,就明白絕不會窮到籌不出這筆運費”。相比較外國的那些學者冒着生命危險前來徵集的精神,這又是何等的令人悲哀!

當看到我國的文物被運往其他國時,我的感情不單單能夠用憤怒來形容,那種是感情高於怒與恨的。

當日本學者說“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證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時,中國專家沒有太大的激動。對啊,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可那些文物卻不在中國。當自我的東西到了別人手裏,自我研究時還需經過別人的同意,且要用照下來的膠片去研究。這可謂只是心酸所能概括的?

傷口總會被撫平的,可那個疤痕,卻無法抹去……

篇6:道士塔讀後感

莫高窟大門外,有一條河,過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幾座僧人圓寂塔。塔呈圓形,狀近葫蘆,外敷白色。從幾座坍弛的來看,塔心豎一木樁,四周以黃泥塑成,基座壘以青磚。歷來住持莫高窟的僧侶都不富裕,從那裏也可找見證明。夕陽西下,朔風凜冽,這個破落的塔羣更顯得悲涼。——段落摘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令所有中國人痛心的事情:敦煌文物是如何流失的。

中國近代時,一個叫王圓篆的道士,當時看管莫高窟。他經常到洞窟裏轉悠,對壁畫有點不滿意,暗乎乎的,還有點花。於是他找了兩個幫手,拎來一桶石灰,用草扎的刷子裝上個長把兒蘸蘸石灰,就開始了他的“傑作”——粉刷。第一遍刷得太薄,他們又來第二遍,石灰很快就幹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成了一道道白。王道士打聽了一下石灰的價錢,覺得暫時沒必要再刷其他的壁畫,於是這些文化遺產倖免一難!當幾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塑雕就顯得過分惹眼。於是又借來幾個大鐵錘,幫手們很快就砸毀了石像。在原有的基礎上,塑了幾個天師、靈宮菩薩。

一天他正在清理洞窟中的積沙,沒想到牆壁一震,裂開一條縫,裏邊似乎還有一個隱藏的洞穴。裏面滿滿實實一洞的古物!官員們沒有說什麼保護,而是索要,然後包裝送給朝廷的大官們。事情傳了出去,歐美的學者、漢學家、考古家、冒險家,朝敦煌趕來。原先設想好的種種方案純屬剩餘,道士要的只是一筆最簡便的小買賣。

看完這個故事,我也產生了一種恨。我國這麼寶貴的文化遺產落到了王道士的手裏,真是糟蹋了!優美的五彩壁畫,在他眼裏很普通,甚至有些不滿,居然用最狠心的手法毀掉了一部分壁畫,然而他卻“熱衷”於一道道刺眼的白色!華麗的雕像矗立在那裏,他卻不會審美,用冰冷的大錘砸碎,微笑的石像被換上了迷信的道像。

然而想不到的時後面發生的事情。他發現了一個“寶洞”,他本想獻給政府,哪知他在平時化緣時很難得到的銀元下,屈服了,在金錢的利誘下,他把我國古代的寶貴經卷和寶貝低價賣給了外國人。王圓篆這個沒文化的人爲了小小的一筆錢財,賣給洋人多少珍寶呀,有哪個中國人聽後不會痛心、嘆息呢

誰會不恨呢作者在這也寫道,自我只想跪在王道士面前阻止他的行爲,只想攔住一車運往世界各地的珍寶。作者的心境是複雜的,如果經卷留在國內,也許會繼續遭到破毀,但如果洋人拉走,是能保存住,可是我們這個真正的莫高窟所屬者卻失去了這些世界遺產!所以大家的心境都是一個字——恨!

如今我國的敦煌研究者卻只能花錢從外國人手中買來文獻的膠捲,來仔細研究了,他們不吭不響,嚴肅的工作了十幾年。我很敬佩他們,作者的一句話我最喜歡了:文獻的膠捲能夠從外國買來,越是屈辱越是加緊鑽研。我們中國人的精神就是龍的化身,華麗、堅韌,越是苦越是要強,要進取!

我相信在這種品質下,中國會踏着五千年的歷史再度輝煌!

最終把一個當代青年寫的詩選來與大家共勉!提醒大家勿忘那段歷史的屈辱。

篇7:道士塔讀後感

初讀《道士塔》和《莫高窟》,感受最多的是憤怒,憤怒王圓的無知,憤怒斯坦因的自私和蔣孝琬的無良,恨不能穿越回那個朝代,以一己之力挽回點什麼。二讀就變成深深的無奈了,就算回去,我們依然改寫不了歷史的杯具,清政府的無能,侵略者的野心,戰爭中的朝不保夕,莫高窟的杯具又豈是區區三人造成的。

再次品讀最終冷靜下來,餘秋雨先生寫出來應當不僅僅是發泄情緒吧?至少我們應當從中理解點教訓?

首先是莫高窟當時的主人,一個農民出身的沒有多少知識積澱,單純爲了謀生的道士,一個一本正經毀壞着無價之寶的道士。這位王道士的日常是化緣,得了錢便把精美的壁畫用石灰刷去,再把塑像搗毀,堆起靈官之類的。他做這些也必須是毫無私心吧,他也許還會感動於自我的付出。這麼辛苦的工作和改造,也許也是自我的職責所在吧。只是他太狹隘了,用一個農民道士的審美改造着這個歷代文化碰撞構成的精粹。他的改造最根本的原因是無知。是因爲那些精粹在他眼中沒有任何價值。

當發現藏經洞時,他本能是上報官員,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本無過錯,但將這個驚天祕密如此輕易泄露,作爲莫高窟的主人或許還是因爲他的無知吧。倘若他稍微學習一點文化知識,稍微提升一點點修養,或許他就不會如此輕易行動了,不會因爲拙劣的謊言就輕易答應斯坦因用四塊馬蹄銀換走走五輛大車文物。

從王圓身上,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知識帶來的力量。我們常常疑惑學習有何用?尤其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升的現代,衣食無憂,不學習照樣能夠過的很好,也有很多人學歷不高的人成爲商業傳奇,以此“鼓勵”了多少學子在大好的年華放棄了學業。可是學習真的沒用嗎?不爲功利的目的,至少能夠提升我們的見識,提醒我們做事之前深思,不至於犯那麼幼稚的不可饒恕的錯誤。就衝這一點,就衝着對王圓的恨意和悲嘆,我們也應當好好學習,不是嗎?

與王圓構成鮮明比較的是翻譯蔣孝琬。從名字上就能看出這是一個生於書香世家的書生,不然不會有這樣動聽有內涵的名字,父母必定是期望他孝順有才華的。有才華,他做到了,但孝就難說了,孝順父母我們姑且不知,但於國家他實在是玷污了這個字。

他必定是深受中華悠久文化浸潤的,所以在借閱王圓隨手遞給自我的幾本經書時,他激動到不能自我,他立刻就明白了這些是無價之寶。於是他秉燭夜談,甄別文物,那麼輕易就讀懂了這些歷代傳承下來的精髓。他那麼聰明深諳談判之道,王圓的猶豫在他的聰明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他替斯坦因篩選最有價值的經書,替斯坦因翻譯,替斯坦因談判,還屁顛屁顛的到這個外國侵略者面前邀功。

我難以推斷他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是出於什麼樣的心理,倘若王圓的破壞和縱容是因爲無知的話,那蔣孝琬的助紂爲虐又是因爲什麼呢?被迫?金錢?地位?可是作爲一個精通傳統文化,有深諳西方列強的侵略之道,他怎樣不會清醒的意識到自我是在犯一個彌天大罪呢?是在遺臭萬年呢?那他又怎樣能做的那麼心安理得呢?

他的學識並沒有成全他的修養,學富五車與低劣卑鄙同時集中在他身上,他犯的錯就這點來看要遠比王圓更不值得原諒,更值得所有中國人的反思。

倘若王圓告訴我們學習的重要性,那蔣孝琬就告訴了比知識更重要的就是良知。這或許也是我們教師更應當交給孩子們的吧?在這個全民學習的時代,競爭變得更爲直接和殘酷,那麼堅持一份良知作爲做人的底線就變得尤爲珍貴。

我們應當對傳統文化有更多的敬畏,懷着虔誠的心欣賞並努力保護好我們的先人歷經滄桑遺留下來的精粹,保留好初心前行。

篇8:道士塔讀後感

這天,我讀了一篇文章——《道士塔》。故事講述了莫高窟的主持王道士結果外國人極少的錢財,讓他們把難以數計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

這是一個歷史杯具。遺憾、憤怒、痛恨在我心中交雜。我很王道士因爲一點小小的恩惠,就把歷經一千多年的歷史也是我國藝術寶庫中的文物就這樣拱手讓人了,同時,也爲我們無能、落後的名族發出一聲嘆息。或許,舊中國真的是飢不擇食。也期望,這樣的杯具永遠不要發生了。

篇9:道士塔讀後感

藍藍的天空,白白的雲,每每想起餘秋雨的《道士塔》,心中不免有些寂寞,又有些憎恨。

莫高窟大門外,有一條河,過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幾座僧人圓寂塔。在道士塔中以前住着一位姓王的道士,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當各國藝術家都在創作他們的舉世傑作時,古老的敦煌文化正在王道士的手上一步步走向深淵。

他,一個道士,因爲看不慣雕像、壁畫,就找人將雕像砸碎,將古老的文化變成幾個怪模怪樣的天師靈官;將“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塗成一片慘白。

雖然“藏經閣”是王道士發現的,但他卻沒有將這寶貴的文化遺產留下來,外國人的一點錢、商品就能換回幾大卷在此刻能夠算得上無價之寶的經書。

“1905年10月,俄國人勃奧魯切夫用一點點隨身帶的俄國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文書經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疊銀元換取了24大箱經卷、5箱織絹和繪畫;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郎和橘瑞超用難以想像的低價換取了300萬卷寫本和兩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來,仍用一點銀元換去了5大箱、600多卷經卷。。。。。。”這是在文中寫到的,令人驚訝的不僅僅是用那樣低廉的價錢換走了一大批的經卷,更讓人絕望的是中國文官們的滔滔奏摺中竟沒有提“墩煌”一個字,甚至那些各國的冒險家沒有任何手續、任何關卡地就來到中國。

但如果單憑王道士的迂腐,還不足造成墩煌毀壞性的損壞,可恨的是中國官員門對文物毫不重視,貪婪的他們一步步把文物吞沒了,享受着紙醉金迷的生活。一切的一切,在他們眼中,就僅有錢,錢對於他們來說比任何東西都重要,但他們不明白,再多的錢也買不會這些文物,再多的錢,也彌補不了他們的罪過。

看看莫高窟留下的古代造型藝術傑作和浩如煙海的經書,就明白敦煌文化是人類罕有的藝術寶庫。可是,這一切幾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國官員們的手中完結了。他們太卑微,太渺小,對他們再憤怒也無濟於事,因爲他們那無知的軀體無法扛起中華民族的尊嚴,無法付起那筆沉重的文化債!

我爲墩煌莫高窟默默流淚。。。。。。

篇10:道士塔讀後感

《道士塔》中的王圓絕對是一個愚蠢的主角,但正如作者所說,如果讓他來承擔這段歷史,的確是厚愛他擡舉他了,他是一個小人物,他根本擔負不起這樣的重大的職責,連替罪羊的資格都不夠。可是透過他,我們是否看到了一個愚蠢的政府,一個沒落的文化族羣,乃至一個愚蠢的民族,一種黯淡了的文化。

偌大的一個民族,竟然讓這位酷似農民的人來守衛和呵護敦煌的寶藏,姑且不論他的文化水平,也不論他的道德操守,一個沒有走出故土,缺乏閱歷的人怎樣能夠對自我的職責和職務認識清楚,一個不懂得文化的精髓的人,自然就會把文化當成自我的自留地,王道士夠瀟灑,夠氣派,夠大方。他不懂文化,但曉得銀元,他不懂守護,卻明白奉送,這也正如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所寫,一路地送過去,一者見得博學,二者見得大度。

其實王道士也很冤枉,那麼多拱手將國土資源送出去的人,都沒有受到譴責,並且堂而皇之地享受着榮華富貴。王道士也很幸運,至少到今日還有人記得他,也算得上青史留名了。

拋卻王道士不說,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不值得我們用很多的筆墨,花費很多的腦筋,我們道士想問,當時的政府做什麼了地方政府難道不明白敦煌是一個寶庫嗎不明白這是地方禮貌的標誌嗎不明白子孫後代引以爲榮和繁衍生息的驕傲嗎

明白,但沒有人研究這些,官員們都在研究自我的腰包是不是很鼓,皇城的關係用什麼東西打通,於是捧着金碗的人奉獻了自我的奴顏媚骨,而上官們也名正言順地享受着地方政府官員的孝順,於是一個龐大的腐敗系統悄悄地蠶食了這個寶藏,那個王道士即便真的是一個盡忠職守的豪俠,也會淹沒在這樣的交易洪流中無聲無息直至終了。

今日的中國更不窮,說句實話,我們能夠到世界各地買房購車,我們能夠培育世界各地的品牌,可是我們忘記了自我的名譽,忘記了自我的產品。這似乎是一個十分特殊的民族,他們敢於吸收世界上任何優秀的文化,而惟獨冷淡了自我的文化,他們能夠傾慕時尚任何國家的時尚,而惟獨尋不到自我的時尚,他們能夠走出國門爲自我的驕傲,而忽略了自我的深厚的文化積澱,更有甚者,還把自我打扮成一個假洋鬼子,對自我的同胞評頭品足,說三道四,指手畫腳,數典忘祖。

真的,運走一點東西,不打緊,大不了我們還能夠仿製,但運走了思想和靈魂,文化的土壤就會日漸貧瘠,那時,我們只能是走在無盡的沙漠中去尋找海市蜃樓了。

最怕的,不是丟了的,而是丟過了之後,我們依然在丟失。

篇11:道士塔讀後感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正是這些給中華兒女留下了許多的智慧結晶,而一些無知的人卻白白糟蹋了。因而釀下一出出巨大的民族杯具。餘秋雨筆下的一小說《道士塔》,就描繪了一個因人們的自私,貪婪而留下的民族杯具。

一位逃荒到甘肅的湖北麻城農民,在那裏做了道士,幾經轉折,不幸,他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王道士爲了一點金錢把莫高窟中價值連城的文物白白送給了歐美學者,此刻的中國人正爲了那幾毛錢的運費而不願意把文物運到省城博物館保管。他們不可能明白歐美學者是多麼高興自我從一個蠢人手中搶救出那麼多遺產文物。

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之一,就這樣被一個無名道士斷送了。難道中華文化只是渺小的一個道士能夠斷送的當時諾大的中國連幾卷經文都存不下,這是爲什麼,爲什麼一個爲了幾毛錢都不願意拿出救文物的國家,怎樣可能保護好中國燦爛的文化。

文中作者引用了中國青年寫給火燒圓明園的額爾金勳爵的幾行詩句: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是我能與你對視着站立,陰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曠野,要麼我拾起你剩下的手套,要麼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要麼你我各乘一馬,遠離天遮天的帥旗,離開如雲的戰陣,決勝負於城下。一句句深入人心的話,無不表達出後人們對前人的痛惜。

每一個歷史文化杯具,都讓我們中國失去了許多隻屬於我們中華禮貌的光環,也讓我們後人明白一個國家的文化要想永遠流傳下去,就就應用最率真的態度對待歷史留下的一切。

篇12:道士塔讀後感

我不明白用什麼樣的語言來形容這篇文章,或許並不是所有感觸都能夠用文字來詮釋,總之在合上書的那一刻,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

先來說說這個王圓,一介草民,大字不識幾個。作爲人,他是不幸的,生在兵荒馬亂的年代,生在日薄西山的晚清,隨波逐流,逃荒到甘肅當了道士,爲的就是混口飯吃。作爲農民,他是悲哀的,他憨厚得近乎愚蠢,愚蠢得近乎麻木。同時,作爲農民,他也是幸運的,他把持着中國最燦爛的文化,他周圍的每一寸土,每一滴露,每一粒塵,在歷史的打磨雕飾下,一顰一蹙,都顯得那麼大方得體,歷代的記憶都氤氳在他的周圍。然而,他卻不懂得珍惜,他用極爲低廉但對他來說極爲高昂的價格換走對世界來說奇世珍寶可對他來說卻是一堆破爛的雜物。這些東西在他手裏就像是自家農舍裏種的瓜果蔬菜,是能夠隨便挑選,能夠用來賺錢牟利的。

他那如孩童般幼稚的想法,如孩童般脆弱的心理防線,只需幾句如童話般的謊言,假唐僧也能夠拿走真經文。他身上透着一股奴性,幾句謊言,所有的外國學者就成了洋唐僧,只要幾兩銀子,所有的大人,洋唐僧,都是他的主子,是主子就就應儘量滿足主子的要求。於是,一車車的古物就這樣被運走。王道士就是某些人格低下的中國農民乃至中國人的一個剪影,一面鏡子。

我還依稀記得前些日子聽過一則新聞,說是幾名大學生爲救落水兒童溺水身亡,岸邊漁船上的漁民卻無動於衷。原因何在因爲這一帶水流湍急,常常有不少人落水,打撈屍體就成了他們的職業。在他們眼裏,死神手中的人們是能夠用金錢交換的,當民衆強烈要求打撈屍體的時,漁民們竟開出了一萬多一具的天價。這就是中國人,在自我和他人之間毅然選取了前者,在金錢面前頷首低眉。那麼,中國人在對待個人利益和對待民族利益時的態度堪稱雲泥之別,自然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再來說說文章的配角,中國的朝廷百官和外國學者。清朝時期官宦的作爲想必人人皆知,一堆被四書五經腐蝕得不成人形的臭蟲,吃喝嫖賭,見利忘義,不務正業,搜刮民膏,阿諛奉承,講究排場。不得不說,敦煌文化的超多流失,他們也“功不可沒”,那時的中國固然貧窮,可是從這些官吏們日常生活習性上能夠得出,中國並不是窮到連這些保護文物的錢都出不起,也不是官吏們沒學問,不懂得文物的重要性,而是他們沒有這個志氣,總是想着讓王道士順手送幾份,不是拿來自我研究當擺設,就是送給別人。

再看看外國學者,僅僅帶着永不回頭的勇氣,千里迢迢來到中國,不惜一切代價,只爲目睹東方瑰寶的綺麗,他們甚至做了最壞的打算,但他們高估了中國人。他們沒有想到如此耀眼的文化竟由一個土得掉渣的老農把持,他們沒有想到中國幾千年來最聖潔的沉澱在他們眼裏一文不值,他們沒有想到中國官吏有錢沒志氣,他們更沒想到中國人的麻木軟弱。

《道士塔》中有一段話:“外國人未免有點遺憾,他們萬里衝刺的最終一站,沒有遇到森嚴的文物保護官邸,沒有碰見冷漠的博物館館長,甚至沒有遇到看守和門衛,一切的一切,竟是這個骯髒的王道士。他們只得幽默地聳聳肩……”作爲中國人,我想,究竟是我們就應恥笑外國人太不瞭解中國太無知,還是就應讓外國人用他們的學術報告探險報告喚醒一個疲倦的古老的民族

以人爲鏡,我們不難看到中國人長衫馬褂,文質彬彬的外表背後的一顆私心,老祖宗留下的封建愚昧就不能隨便亂改,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饋贈就能夠視爲糟粕。揮霍在自我身上的錢從來不嫌多,一到爲公家籌集費用就扭扭捏捏。這就是禮儀之邦,禮貌古國,清朝的疆域幅員遼闊,可是就跟人的心一樣,小得連敦煌,甚至連幾卷經文都容不下。

文章接近尾聲時,餘先生引用了幾行詩:

我好恨

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

使我能與你對視着站立在

陰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曠野

要麼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麼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

要麼你我各乘一匹戰馬

遠遠離開遮天的帥旗

離開如雲的戰陣

決勝負於城下

……

縱觀大清王朝晚期的幾次著名的變法起義:洋務運動,是幾個略有作爲的官員打着富國強兵的旗號維護晚清的統治;太平天國起義,一羣農民聚在一齊琢磨着不切合實際的天朝田畝制度;戊戌變法,幾個文弱書生乾着急,不發動民衆,手無實權的光緒帝瞎忙活;辛亥革命,孫中山推翻了封建專制,卻不敢向帝國主義實力發起挑戰……雖不敢說是全部,但基本上都是一些崇尚個人主義,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操刀舞戈,與強大的封建勢力單打獨鬥,最終倒在歷史的血泊裏。

其實我們並非無能,而是我們缺少那一腔誓死捍衛文化,重振華夏之雄風的熱血。我們也沒有理由怪罪這個王圓,以他的見識,也完全無法理解後人往他身上吐口水,扔臭蛋的原因,跟他講述他所犯下的過錯,也可是是雞同鴨講,對牛彈琴。也許我們真的沒有意識到,真正的千古罪人並不是王圓,而是腐朽沒落,即將崩潰的王朝。清朝的皇權愈發僵化,文字獄也就愈發登峯造極。魯迅先生說過,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文字獄不僅僅扼殺了人們的創造力,鉗制人們思想,培養了一羣清朝的忠實走狗,還大大滋生了人們的奴性,漸漸失去了辨識力,什麼都聽老爺主子的,老爺主子說的準沒錯!就像是恣意生長的爬山虎,牢牢地吸附在即將倒坍的圍牆上。

這是中華民族的杯具,是一個泱泱大國所不願提及的痛處,他把懺悔做成紗布,包紮自我的傷口,企圖擋住那些可怖的蜚語,那些刺耳的斥責,那些不解的眼神……可是這樣,這些鹽巴也就滲透得越快,傷口也就愈發疼痛,久而久之,傷口也就化膿,潰爛了。

還要再冷漠麼還要再擺出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麼看看我們手中的傳統,手中的文化,還在沾沾自喜麼看到韓國人的江陵端午祭申遺後才火急火燎的張羅起來,那是源於我們的文化,爲什麼沒有像江陵端午祭一樣,成爲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標籤因爲我們忽視了。爲什麼忽視了不在乎不瞭解還是無所謂不管此刻有多少專家出來解釋說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只是在時光框架上與中國相同,而形式大有不一樣,都不能掩飾我們對文化宣傳保護的漏洞,對文化的忽視,這樣的衝擊難道還不足以喚醒中國人麼此刻又有傳聞說韓國要將風水學進行申遺,難道我們就這樣坐以待斃,眼睜睜的看着這些源於自我的文化到頭來成爲別國的名牌麼

我真的不願意再看到這樣的退縮,這樣的逃避,爲什麼在我們把這類叩人心扉的經典散文供奉起來頂禮膜拜的時候沒有人大聲的呼喊,反抗。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原因就是他意識到精神的力量是偉大的,而改變人們精神的首先是文學和藝術。在我看來,想要用文章喚醒人類麻木的心靈,不是要把它擺在高處,供世人頂禮膜拜,而是要讓文章深入人心,成爲人的一面鏡子,才能讓人意識到自我的醜陋,意識到精神的力量,讓每一個炎黃子孫都能意識到保護文化的重要性。

我也真的不願意再看到書中描述的場景:悽豔的晚霞正是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我也真的不願意看到第二個王道士,第二個被封建迷信腐蝕的醬缸蛆,我也真的不願意看到還有第二個道士塔,第二個敦煌。就讓那些不堪回首的過去成爲歷史,從此刻起,我們不會再像文中寫得那樣,屈辱的走到放大機前,研究從外國買來的微型的文獻膠捲,我們要喚醒每一箇中國人,用我們的力量,保護永遠屬於我們的敦煌,永遠屬於我們的文化,永遠屬於我們的太陽。

你能夠說我的想法可笑荒唐,但這樣僅僅是我作爲讀者的拙筆淺見,作爲中國人的憤懣無奈,甚至是難言的悲哀。

篇13:道士塔讀後感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民族。它的歷史真的可說是有喜有悲。喜的是從古至今創造出了許多奇蹟,如:秦始皇兵馬俑、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等等。悲的是也有許多恥辱,如:火燒園明園、鴉片戰爭、南京大屠殺等等。而有個人是我們民族罪不可赦的罪人!

他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是一個道士,一個農民,一個平民。他就是王圓,是這出杯具中錯步上前的小丑。他只是一個道士,有何德何能成爲莫高窟的主人他只是一個農民,有何德何能把莫高窟當成自我的宅院他只是一個平民,有何德何能把持着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難道中國的文官都死光了嗎!

這篇文章是教師讀給我們聽的,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文化苦旅》。我看了以後更是悲哀,王道士把這些無價之寶的文物看成是玩物,隨便送人;把敦煌變成他的農舍,他摧毀了中華民族古代勞動人民汗水的結晶。這時,沒有一個人來阻止他,如果不是那時中國政府的腐敗,道士自以爲真的能夠讓他對着莫高窟指手畫腳嗎不能!

文章中有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啓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悽豔的晚霞。那裏,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真的是這樣,我們十三億人的心都在滴血。我不明白,爲什麼王道士會那樣的愚蠢,寧願把珍貴的文物送給那些外國人,也不肯上報朝廷,把它們留在自我的祖國。如果我能和王道士生活在同一個朝代,我必須會竭盡全力來阻止他,如果實在不行,我會拿一把大折刀,一刀捅死他!

就這樣,莫高窟那些珍貴的文物流落海外。最終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了起來,如臥龍騰飛般,飛上了復興的道路上。用巨大的資金買回了王道士送出去的珍貴文物,那些文物因爲王道士的愚蠢繞了一個大圈,最終回到了自我的家。中華民族正在用自身的行動治癒這歷史的傷疤!

王道士是一個愚昧無知的人,我們不能像他一樣愚蠢,要多爲人類留下更多的有價值的東西!

篇14:道士塔讀後感

讀完餘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頓覺心潮澎湃,久久難以平靜,一想到近一個世紀之前,在敦煌莫高窟中已沉寂了許久的經卷、繪畫被人堂而皇之地裝上馬車,一車車地運走,消失在沙漠的盡頭時,我的心頭就涌起了陣陣酸楚。

跟隨着作者的筆觸,我彷彿回到了近一個世紀之前的敦煌莫高窟。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敦煌莫高窟的千古罪人王道士的圓寂塔。隨着作者的介紹,我最終了解到,正是這位王道士,爲了那誘人而又充滿罪惡的銀幣,將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低價“賣”給了那些所謂的從印度倒溯着唐僧的腳印來中國取經的洋人。這種交易,與其說是“賣”,還不如說是“送”更準確些,就好比是用一枚針換一隻雞,一顆鈕釦換一籃青菜那樣的“公平”。此時此刻,我彷彿看到王道士正目不轉睛地數着銀圓。他邊數邊津津樂道,感嘆洋人的“慷慨”。讀到那裏,我不禁爲“這位爲了金錢而進行骯髒交易,做出有損民族利益之舉的道士”而感到悲哀。悲的是,作爲一名道士,竟然爲了金錢而出賣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歷史文物。我也爲那“爲了豪華的生活排場”而窮得籌不出運費的中國官僚們感到憤怒。憤怒的是,那些有學問的中國官員竟從未下決心來好好地保護祖國的文化遺產。同時,我更爲那些被王道士稱爲“司大人諱代諾”“貝大人諱希和”之輩而感到憤慨。我恨不能給這些民族敗類一個重重的耳光,也恨不能一下子衝上去攔住那些流失海外的民族瑰寶,但猛然間,我意識到,我又能攔住些什麼呢或許僅有洋人的謾罵:“你別狗拿耗子,多管閒事!你們的官員都沒

言語,用得着你指手畫腳嗎”

這就是20世紀初發生在我國的真實的故事。這就是現代禮貌社會中,新式的“強盜”與“懦夫”之間的所謂的“公平”交易,是所謂的“榮耀”與真正好處上的“恥辱”的徹底暴光。

在嘆息、無奈和悲憤之餘,餘秋雨先生在文章的最終寫下了“我好恨”三個字。這是作者發自肺腑的吶喊。這僅有的三個字包含了對王道士和腐朽官員的恨,也包含了對祖國燦爛文化和中華民族最真摯的愛。此時此刻,我想起了郁達夫先生以前說過的話: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羣;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期望的奴隸之邦。在此,請允許我冒昧地套用一下:沒有悠久歷史和燦爛禮貌相伴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愚笨的民族;有了優秀的文化卻不知珍惜、保存和研究從而發揚光大的國家,是毫無期望的平庸之邦。

但願不如此!

篇15:道士塔讀後感

這天,我讀了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雖說題名道士塔,但卻和莫高窟有着很大的關係。道士塔在莫高窟的大門外,這座道士塔不是爲了紀念任何人,而是爲了留下讓中國最可恥,做了對不起莫高窟的事的大罪人——王圓簏!

說他是大罪人也有些過分了,他知識那個時候到處能夠見到的中國平民,他手持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可他又何時明白莫高窟的價值有多麼高。莫高窟它歷史久遠,是隋唐時期就開鑿的,窟被有超多精美的壁畫,和無數形象生動的彩色塑雕,窟內還保存的超多佛經文書也極爲珍貴。可王道士卻把眼前的文物都當做普通的東西,他不止到它的價值,他只想做一筆小買賣,當外國的科學家來時,他也不明白,該在窟口站幾個人或添幾把鎖。尤着大家進進出出。

他從外國人手裏接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文物一箱箱運走,他的行爲好比兩枚別針換一隻雞,一顆鈕釦換一籃子青菜。他用這麼多文物就換來這麼點錢時,他卻不明白國家損失了多少,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像王道士這樣爲了自我利益出賣國家的事情也有很多。就如臺灣的陳水扁。這幾年,傳陳水扁要臺灣獨立的報道很多。

有一篇報道說陳水扁的手下爲了日本支持臺灣獨立,陳水扁寧可出賣本國領土,把寶貴的釣魚說是日報熱鬧的,這真是可惡。還有些腐敗分子,爲了一點蠅頭小利,出賣國家利益。有一個腐敗分子,他從美國批了一些電視機,原本只需3000的電視卻破天荒的喊到6000,從中撈了3000,可他卻只能拿到其中的百分之十,其他的都給了美國,他自我得到了點利,可夠家卻損失慘重。這些人比王道士還可惡,王道士因爲沒有文化而把文物給賣了,如果他有文化,我想他絕對不會作出這種出賣國家利益的事。讓我們努力學習文化,決不讓王道士的杯具重新上演。

篇16:道士塔讀後感

聽了餘秋雨先生的《道士塔》,心頭一向被一股彌久不散的陰霾壓抑。漫無邊際的悲憤襲來,我彷彿看到一個目光呆滯、神情猥瑣的老道立在沙漠邊,注視着那深深的兩道車印。這一個畫面的定格,蘊含了多少的慘然與憤然啊!我好恨!

這個老道叫王圓,以前是莫高窟的住持。但目不識丁的他根本不瞭解莫高藝術的璀璨與繁榮。無價的壁畫在他手上竟宛如兒戲般的被覆上了慘白的石灰,一尊尊精湛的上古禮佛竟被他應手擊碎,去塑成了粗劣的佛像。但就是這樣一個蹂躪藝術、摧殘藝術的人,歷史卻如同開玩笑般的,將莫高窟最精湛的藝術結晶留給了他。可這個卑微的王道士,竟拿着莫高,乃至中國、世界的藝術精魂,換來了少量的一疊外國人給的銀元!那大車大箱裝走了多少的藝術瑰寶啊!連同王道士的愚昧、無知,一同墜入了時空的漩渦。於是,中國的古文學界又多了一個彌深的黑洞!悲哉嘆哉!

愚昧不是錯,而知錯犯錯就是大錯特錯了。如果說王道士是歷史的罪人,將萬頃的經書寶卷揮霍出洋,留下藝術的空白。那他也可是是因爲愚昧無知罷了。這便如同一位世代耕織的農夫,即使他藏有唐寅的真跡,他又怎會懂得欣賞呢而此時懂得欣賞莫高藝術的人呢晚清政府的官員呢他們對此毫不知曉嗎翻開史書,此時的官員正鐘鳴鼎食,品茗覽卷,極盡悠哉之至。而他們爲何不去善加對待,予以保護呢他們的回答是多麼的可笑,何等的荒唐!竟言之,運費過昂,不便出資!豈有此理!

回言歷史,清政府的愚昧腐朽又豈輸於王道士!種種所作所爲恐有過之而無不及!英法爲鴉片二度侵華,大好河山慘遭蹂躪,火燒圓明園,大火三日未熄!異物奇珍,琺琅翡翠,那一樣又會輸於莫高佛典而這些藝術精華,清政府又豈會不懂!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光緒溜之大吉。《辛丑條約》談判桌上,4。5億兩白銀拱手外獻。當慈禧說出“量中華之物力,給予國之歡心”的喪國之語時,她又豈會不知祖宗河山是何等珍貴!而她卻葬送了、摧殘了。這顯然比王道士之流更罪惡深重、遺臭萬年!

而如今,應對日益豐實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殿堂,我們卻不知珍惜,不盡力汲取。難道要數年之後,爲我們抱憾的後人說我們是歷史的罪人,是王道士,晚清幕僚之流嗎我想這幾個名詞,哪一個都內含值得掂量的分量,哪一個都足以令人遺臭萬年!

我彷彿又看到一個老道立在沙漠邊,望着深深的兩道車印,目光呆滯,神情猥瑣。我更不明白這格還要定多少年!

篇17:道士塔讀後感

看過書的序,對於“苦旅”,我便有些不解,雖沒有太白乘輕舟的飄逸,也沒有放翁騎瘦驢的灑脫,但無須顧慮衣食住行的麻煩,何談“苦”字

確切地感受過,才能夠體味其中一二。苦的並不是旅行本身,而是這路途上所經過的文化,這苦有幾分堅忍,這苦有幾分沉重,這苦更有幾分職責。

魯迅說“失敗是把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莫高窟內,千古的文化不幸地落入無知的農人之手,壁畫被毀,塑像被砸,寶物以低價流出華夏大地。難道這不是杯具是,這是!是莫高窟的失敗,是中國的失敗。

王道士在這場杯具的演出中可是是一個醜類,他所代表的不是自我,而是多少年來中華的短處。他們是一個龐大的羣體,沒有文化的浸染,對於民族的歷史榮辱沒有概念,眼裏僅有金錢與市井的喜怒哀樂,甚至對於文化的價值沒有概念。他們沒有錯,錯的是千百年來對於他們的忽視,不經受教育,價值觀的構成便有了漏洞。父傳子,子傳孫,對於他們,人生便僅有一個目標,吃飽穿暖,有些貪念便是得個小官噹噹。

難道這不苦苦,這苦中有沉重的文化陋習,這苦中,有太多的不負職責,百姓的不負職責,官員的不負職責,開山鼻祖的不負職責。。。。。。

以前孕育了幾代繁華的古老的中華,竟沒有想到,在文人雅士的底層,還有一個對生活,對文化都無能爲力的人羣。

於是,中華大地坍塌出一堆廢墟,那是文化的廢墟,是坍塌的中華民族古老的脊樑。

篇18:道士塔讀後感

餘秋雨的心裏埋藏着中國的文化。《文化苦旅》是他親身經歷後寫下的著作。在他的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這本書有沉重的歷史氣味,蒼老有力的文筆。他說:“期望自我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沉甸甸的《文化苦旅》,滿盈盈的思想積澱。土黃的書皮,便已讓人聞到苦澀的味道。

最讓我感慨的是《道士塔》那篇文章,正如所說,中國近代史,更是一部血淚史,而敦煌莫高窟,更是其中一個較爲鮮明的例子。僅有失去才能喚起人們的珍惜。

以往有一個叫莫高窟的地方,它安靜的沉眠於那片土地,而一個姓王的道士的到來,打破了它應有的沉寂,他發現了古人留下的精美壁畫,他打開了一扇轟動世界門戶,但他全然不知。而他卻將這些壁畫送給了來自西方的“和尚”,賄賂給那些不信佛的官員,在賄賂給更高的京官,而那一個個滿腹經綸的文官又爲何在他們滔滔的奏摺中對莫高窟隻字不提,只是因爲他們還沒有認識這片佛教聖地。而外國學者卻充分認識到其不可估量的巨大價值。他——王道士,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在一個道士眼中,那些莫高窟中的石像更不比所謂的天師與靈官,那些來自西方的“遊客”將它一卷一卷,一車一車的帶走,那些人想不到,那些他們視爲無價的珍品,文化的精華的字畫竟然在那個道士手中成了換來銀元的交易品。在那個道士一筆又一筆的“小買賣”中,敦煌莫高窟的文化就這樣被揮霍掉了,而他也萬萬沒有想到,這些使他沾沾自喜的買賣卻幾乎葬送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可是如果沒有這些掠奪者,或許那些文物就得不到人們更大的重視。誰又能意識到它的珍貴喚起我們的文化記憶呢餘秋雨說:“我好恨!”難道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

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更恨!文獻的膠捲能夠從外國買來,越是屈辱越加緊研究。這些年的成果已經證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雖然我沒去過敦煌,但看了些圖片,資料,我能感受到她的美。08年的“飛天”舞蹈,更讓我享受到無法表達的美。

這是誰的錯呢是王道士還是外國學者還是就是我們自我是自我沒好好保護,沒意識到它的珍稀,拱手相讓,讓它在歷史的長流中流逝深究這些已沒多大意義,文化對於一個國家的作用難以估量。我們要做的是加強文物保護,弘揚我們的中華文化,併發揮它們的進取作用。.

篇19:《道士塔》讀後感

道士塔,看管敦煌文化古蹟的道士塔。它的主人竟然是那個王圓�。他將那些先輩們留下的文化遺產全部賣給了外國人。我真是想不通:一個聖地,怎麼會讓一個那麼無知愚昧的人來看管!

跟隨着這篇文章,我知道了敦煌文化的美麗與輝煌。但是這個王圓�卻將這些經文等便宜賣給外國人。那都是精華啊!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這跟火燒圓明園又有何異?不也是一樣,咱們中國的國寶被外國人搶去。所以:咱們中國歷史上一共是有2起重大搶劫案。而現在咱們的專家考古學家卻要拜訪外國去看咱們中國的古物去研究。帶着膠捲,用着放大器來研究。這是一種多麼大的羞辱啊!要怪也不能只怪他,當時的中國,很多的人沒文化,愚昧。換做別人,有可能還不如王圓�呢!

看了他的簡介,我更是納悶,當時也並不是沒有有志向的人,爲什麼清廷就那麼輕視一個文化寶庫呢?他曾經給清廷寫過信,爲什麼那些當官的文人就不能保護一下呢?治不好國就算了,連這微乎其微的小事情也不能做麼?真是自私!

讀了道士塔,我的心裏有憤怒也有悲傷。爲王圓�的行爲而憤怒,爲我們的文化被盜取而悲傷。唉!但是事情已發生,今天我們只能努力建設我們的祖國,使它真正的富強起來,把我們曾失去的都全部奪回來!

篇20:《道士塔》讀後感600字

夢中,捶打牆壁的聲音,喇嘛吟唱藏經的聲音,馬車碾壓沙土混雜着難懂的外語交談聲,等等,還有一種,聲嘶力竭在混亂聲中卻那麼渺小,那人,那羣人不曾停下追逐馬車的腳步,口中呼喊着,等等!那人是誰,那羣人是誰,黃皮膚,黑眼睛,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卻知道他們的母親名爲中國。

有人在追逐文化,有人在放棄文明

在中國衆多歷史名勝中,有一座屬於佛的宮殿,它曾壯麗卻不奢華,它今破舊而其中珍藏的歷史卻珍貴無法再造,從十六國時期這偉大的成就便存在於這裏,又經無數朝代的完善,可以說記載了整個中國社會佛教的發展。而誰能想到,如此珍品會在晚清被人踐踏,始作俑者王圓篆的碑塔恬不知恥的立在其中,歷史一聲長嘆,嘆不盡莫高窟之委屈。他先是破壞精美的

壁畫又是倒賣珍貴經書,一個無知概括他的行爲合適不過,他不知,他倒賣的經書不是幾塊骯髒的馬蹄銀,他賣了自己的靈魂還有祖國的尊嚴!

若是說王圓篆存在目光短淺,那另一個男人可稱爲執迷不悟了。蔣孝琬,王圓篆與外國人的翻譯及談判師,哄騙前者將文物賣與外國人還毫不知羞愧的接受後者的誇獎。魯迅先生批判中國人的劣根性,現在看來果真不錯,蔣孝琬對於本國寶物麻木的態度實在讓人心寒。

單是論這兩人,定是無法表達內心的不滿。試問若是當時的統治者站出主持,這些寶物如何會被外國人如此輕易奪走?爲什麼侵略者再次到來時面對其鐵蹄的不是貴族兵馬而是被他們視作無知的弱力農民。一個國家的文化,若是最高統治者都已放棄任人宰割,只有子民們的奮力保護遠遠不夠。

如今的莫高窟,其存在的意義早已被侵略者和無知的人們更改,它成爲歷史最重的嘆息和在那車後追趕的人羣的喘息。

篇21:《道士塔》讀後感600字

王道士只是僅僅因爲自己眼前的利益,而出賣了祖國的文化,賣掉了祖國的珍寶,換來的只是幾個錢財但是卻永遠也換不來祖國的悠久歷史。因爲他的自作聰明將記錄着中國歷史的壁畫改成了慘白色的一堵普普通通的牆壁,曾自以爲自己得到了財富但是他並不知道當時自己是多麼得愚昧無知。王道士這個人雖然並不垂名千尺,但是他卻留在了作者的心中。

作者利用生動的筆法,使王道士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他的無知,他的愚昧,他“笑咪咪地數着那一點微不足道的銀元”時的自以爲得意,都讓讀者感到無限的悲傷,痛心,更讓我們感到可憤可恨。

莫高窟這個地方雖然沒有華麗的外表,比不上青瓷但是它的文化價值卻是令我們驚訝的。如果說王道士愚昧無知的話,那麼當時的官員呢?他們同時也只是自己一時的貪圖享樂而造成了現在的懊悔。他們難道只懂得自己嗎?我們曾有能力去抓住那即將偷運出去的寶物,但是因爲他們只願在客廳中慢慢地喝着茶,等於親眼看着自己國家的文物變成其他國家的財產,卻不願意去挽救。有的甚至聽信了讒言相信一個外國人的話,一車車批發給了西方國家。這讓我們感到的恥辱。

自己祖國的文化自己不懂的保存,反而卻擺在了外國的博物館中。看看莫高窟曾留下的一卷卷經書和歷史悠久的壁畫,敦煌文化顯然是人類罕有的藝術寶庫。可是,這一切幾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國官員們的手中完結了。他們太卑微,對他們再憤怒也無濟於事,因爲他們的無知是無法扛起中華民族的尊嚴,無法付起那筆沉重的文化的責任。

那不堪回首的過去已將成爲回憶。我們堅信,日益強大的中國,不會聽任歷史文物在我們的時代飄零,不會再變得愚昧無知。失去的不可能再回來,我們能做的只能用我們的雙手我們的思想創造新的文化財富,去超越以往,國家富強,可以讓新的“奇蹟”永存我土!

篇22:《道士塔》讀後感900字

《道士塔》讀後感900字

歷史的羅盤飛快的旋轉,望着飛揚的黃沙,我站在中央,心中有着太多的悲憤與無奈。但,回不去了。

――題記

我深深記得,學習中國古代史時我對洋人的怨恨,恨他們強盜一般的舉動,恨他們將中國的'藝術寶庫洗劫一空,我恨!

但,現在,我迷茫了。

到底是外國的“強盜”毀了我國的敦煌文化還是我們自己呢?

心中的天秤,漸漸向自己傾斜……

沒錯,就是我們!我們自己地府了這一切!

我無法想象那些官僚吃着俸祿,住在王府,過着錦衣玉食的生活併到處逍遙時,是怎麼一副嘴臉輸出運費太貴;我無法想象他們用破舊的席子、麻繩捆着一筆筆文化財富時,沿途那撈碗油水時的自然,如此之“不經意”的將其放入己袋;我無法想象他們知道這些爲無價之寶時,講的不是怎樣保護、使這筆文化延續下來,而是用它去賄賂高官時的阿諛奉承,我真的無法想象,更覺得噁心!

我怨王圓篆,但我不恨他,因爲他只是無知,因爲他只是一個想有點寫的普通百姓,用他自己的價值觀認爲很值的將文物賣出去,這筆債讓他背,實在太沉,太沉。我怒於斯坦因他們從一個不知世事的道士手中用哄騙的卑鄙手段換取一車車經卷,但我也無奈與此,就如一羣飢腸轆轆的人,見到一間擺滿山珍海味的房間,他們本想用自己所大的獵物來換取,誰知連個守門人都沒有,屋門打開,像在恭迎他們似的,誰不欣喜若狂?而彷彿最與此無關的那些官僚們,卻是我的所恨之處。恨他們終是沒有那份覺悟,恨他們終是沒有那份赤腸忠心,不曾爲祖國着想,不曾發覺這是一筆文化財富,不曾認爲將一絢麗榮耀的文化所埋沒的罪惡感!但我也無法想象如果洋人沒有把這些文物帶回去,沒有看清它的價值將其放入博物館小心珍藏,這些東西會怎樣被我們糟蹋?也許,我們連文獻的膠捲也沒有了吧?

王道士,他只不過是這場變故里的一個受牽連的人物罷了,那些洋人也只不是一零星的火星而已,真正恐怖的是那些官僚的心理,思想,這纔是真正的導火線啊!

擡頭望天,那大洋彼岸的人們吶,我真誠並鄭重的感謝您們幫中國保管着這筆文化呵,但那終只是借放,敦煌之魂,一直纏繞着這一有着燦爛文明的古國。

只是,那時的我們,迷失在了沙漠,努力的揮舞着雙手想要撥開重重迷霧,但終是,未瞥見綠洲……

篇23:道士塔讀後感300字

文中作者引用了中國青年寫給火燒圓明園的額爾金勳爵的幾行詩句: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是我能與你對視着站立,陰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曠野,要麼我拾起你剩下的手套,要麼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要麼你我各乘一馬,遠離天遮天的帥旗,離開如雲的戰陣,決勝負於城下。一句句深入人心的話,無不表達出後人們對前人的痛惜。

每一個歷史文化悲劇,都讓我們中國失去了許多隻屬於我們中華文明的光環,也讓我們後人明白一個國家的文化要想永遠流傳下去,就應該用最率真的態度對待歷史留下的一切。

篇24:道士塔讀後感300字

人性的麻木,自私的表現,只用內心的無知,竟把國家文物以極低之價賣於外人,國恥當前,我們好恨!恨王道士的淺薄,恨當時衆人的淺薄。恨!恨!恨!

就算說出一千一萬個恨,也不能讓時光逆流,也挽回不了國寶的流失,不過只是抒發內心的`那份悲哀和那些傷痛。因爲他太卑微、太渺小、太無知、太愚昧。他不能理解人們對他的憤怒。

想到此,我不禁顫抖了,我被當時人們的麻木給震驚,被中國的那道民族之傷口所震驚!

篇25:道士塔讀後感600字

一個愚昧的土道士掌管着敦煌數千年文明寶藏的洞門。他在壁畫上刷白石灰,把壁上婀娜柔美的雕塑改成他的天師泥菩薩,把那洞窟中一大箱一大箱的文書經卷、畫卷和雕塑,換成了幾疊子銀元和少許外國商品。他滿足了,他想不到會得到那麼多錢。

一個諾大的國家,竟然無處存放一個洞窟的古物,道士爲了孝敬官員拿出來的一些零星的字畫,在官場上把玩、傳遞,流失、毀損。他們知道這些古物的價值和意義,卻藉口長途運費難籌集而置之不顧。

封存千年的文化寶藏,就這樣被挖掘毀損,散失異國他鄉了。這不是民族的悲劇嗎?文明最後變成空洞和廢墟,這難道是歷史的必然嗎?

在漫長的歷史中,這個事件其實是很倉促的,就像盜賊踩好了點、瞬間完成了盜竊。儘管盜賊找出了各種理由,來掩蓋其偷盜行徑,掩蓋其骯髒的慾望,但是終究掩蓋不了醜惡的真相。

今天讀此文,我依然是衝動的。就像文中的那位當代青年詩人,要與火燒圓明園的額爾金決鬥單挑一樣。我更欽佩秋雨教授的豪邁,要與盜賊他們國家的學者對立沙漠,比比學問!此刻,似乎只有這源自內心的衝動才能解恨!

今天,我依然恨着,卻不只是恨愚昧的王道士和腐朽的晚清朝廷,也不僅只是恨奸詐的竊取者和貪婪的掠奪者。我更恨,人性的自私、罪惡的慾望,和因此對文明的踐踏。尋寶、掠奪和侵略戰爭,都是爲了將財富佔爲己有。他們的目標就是我們的文化遺產。

從價值的角度來看,物品越稀缺價值就越高,故稱物以稀爲貴。何況是更優秀和稀缺的中華文化遺產,堪稱絕品,價值無法估量。所以,敦煌、圓明園、和那時的中國,自然就成了瘋狂追逐利益的掠奪者的耀眼的目標。他們的生存理念和價值觀,就是佔有,且不論用何種方式實現佔有。

篇26:道士塔讀後感600字

整個寒假我慢慢閱讀了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當屬《道士塔》。我是沒有親自拜訪過莫高窟的。只有讀到了《道士塔》一文才略微知曉了莫高窟所遭受的劫難。事實上我在讀這篇文章是絲毫沒有憤慨之意,取而代之的是無奈。讀完《道士塔》我的體會就是——自己都不尊重自己那麼別人更不會尊重你。

如果只是閱讀這篇文章,內心便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憤慨之情,原因很簡單,敦煌文物竟被一個小道士賣給外國人。可是在沒了解清楚事情之前光看文章就跟着文章中的觀念跑了,實在是無主見,容易被左右。讓我們來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

話要從“歷史罪人”王圓籙說起。他祖籍湖北麻城縣。出生在陝西,因家鄉連年災荒,生活所迫,出外謀生,流落於酒泉。在此期間入道修行,人們稱他爲王道士。後雲遊敦煌,登三危山,發現莫高聖境,感慨萬千,急呼“西方極樂世界,乃在斯乎”。所以他長期居留於此地,奉獻了他的後半生。他原本可以在莫高窟終老,如果不是牆上偶然裂開的一縫,他的一生可以簡單許多。牆上開裂的一縫使他看到了財路。文物在他眼裏便是外國人手中的錢。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有人說王道士無奈之下變賣經文寶物並非爲他蓋豪宅,而是爲了修繕窟區及下寺和維持他們平素的.生計,當時他是住持,這是他不得已的就地取材。

那爲什麼他要賣文物?發現藏經洞後,王道士忙報敦煌縣城的官紳人士,再報酒泉的官府達人,均未能引起大的關注,故他不得已又把藏經洞封閉起來。直到1907年英籍匈牙利猶太人斯坦因、法國遠征考察隊的伯希和闖入莫高窟區,用銀錢幾番誘使王道士動心出賣大批文物,從此敦煌招來大災難。 各級領導都不管就罷了,朝廷不也是昏庸無能的嗎?喪權辱國的條約籤的多了,難道還怕賣點文物?於是外國人就來了。拿走了敦煌經卷文物。 斯坦因《西域考古圖記》中說:“他將全部的心智都投入到這個已經傾頹的廟宇的修復工程中,力圖使它恢復他心目中這個大殿的輝煌……他將全部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了修繕廟宇之上,個人從未花費過這裏面的一分一銀。”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西域考古圖記》等),當時西方人來到中國帶走文物的時候,是持有當地官方開據的許可證的,並且一路受到了官兵的保護,王圓籙本身並沒有能力拒絕他們。

篇27:道士塔讀後感600字

這是餘秋雨先生在《道士塔》中引用的李曉樺寫給下令火燒圓明園的額爾金勳爵的詩句,我覺得實在是太恰當了,身爲一箇中國人,看到這段歷史都會由心底升騰起的恨意,然後開始蔓延,放大,最終溢出胸腔。然而和戰爭中的熊熊烈火遙相呼應的是在甘肅一個偏僻的地方由三個人組成的“掠奪大戰”。那一場戰爭沒有硝煙,沒有大火,沒有震驚中外的報道,但它所帶來的損失和代價卻值得每一箇中國人銘記。讓我們來記住這三個男人的名字吧:莫高窟主持王圓籙、匈牙利人斯坦因和中國翻譯蔣孝琬。

初讀《道士塔》和《莫高窟》,感受最多的是憤怒,憤怒王圓籙的無知,憤怒斯坦因的自私和蔣孝琬的無良,恨不能穿越回那個朝代,以一己之力挽回點什麼。二讀就變成深深的無奈了,就算回去,我們依然改寫不了歷史的悲劇,清政府的無能,侵略者的野心,戰爭中的朝不保夕,莫高窟的悲劇又豈是區區三人造成的。再次品讀終於冷靜下來,餘秋雨先生寫出來應該不僅僅是發泄情緒吧?至少我們應該從中接受點教訓?

首先是莫高窟當時的主人,一個農民出身的沒有多少知識積澱,單純爲了謀生的道士,一個一本正經毀壞着無價之寶的道士。這位王道士的日常是化緣,得了錢便把精美的壁畫用石灰刷去,再把塑像搗毀,堆起靈官之類的。他做這些也一定是毫無私心吧,他也許還會感動於自己的付出。這麼辛苦的工作和改造,也許也是自己的職責所在吧。只是他太狹隘了,用一個農民道士的審美改造着這個歷代文化碰撞形成的精粹。他的改造最根本的原因是無知。是因爲那些精粹在他眼中沒有任何價值。

當發現藏經洞時,他本能是上報官員,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本無過錯,但將這個驚天祕密如此輕易泄露,作爲莫高窟的主人或許還是因爲他的無知吧。倘若他稍微學習一點文化知識,稍微提升一點點修養,或許他就不會如此輕易行動了,作文不會因爲拙劣的謊言就輕易答應斯坦因用四塊馬蹄銀換走走五輛大車文物。

從王圓籙身上,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知識帶來的力量。我們常常疑惑學習有何用?尤其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升的現代,衣食無憂,不學習照樣可以過的很好,也有很多人學歷不高的人成爲商業傳奇,以此“鼓勵”了多少學子在大好的年華放棄了學業。可是學習真的沒用嗎?不爲功利的目的,至少可以提升我們的見識,提醒我們做事之前深思,不至於犯那麼幼稚的不可饒恕的錯誤。就衝這一點,就衝着對王圓籙的恨意和悲嘆,我們也應該好好學習,不是嗎?

標籤:讀後感 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