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讀後感1.52W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1

決定買一本《季羨林談人生》,感覺自己的知識特別是智慧太單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時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從智者那裏學習智慧。

《季羨林談人生》,是季羨林(季羨林: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談人生問題的短文的彙集,是他在望九之年發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個極爲特殊的階段。世事滄桑,從這樣一位智識老人口中道來的人生感悟,如陳年佳釀,沁人心脾。令人愛不釋手的是,季羨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簡潔、通俗的百姓語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難以找到時下一些教科書式的人生哲學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說教。

在人與自然關係的問題上,季羨林贊成張載民胞物與的世界觀,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點。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的夥伴,對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強制的手段。也就是說,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則,人類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或懲罰。

在人與人的關係問題上,季羨林提出:能爲國家、爲人民、爲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爲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爲自己着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爲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絕無僅有。反之,爲自己着想而不爲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上,季羨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滅私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正是基於這種人生觀,季羨林對人生具體境遇的態度,無論是對人生的不完滿、世態炎涼,還是對愛情、老年等等的論述,都顯得豁達、寬容、樂觀和實用。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和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個意義和價值基於平實的真理。季羨林的人生哲學也許不是無懈可擊的,但卻是平實而真摯、引人向善、切實可行的。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2

“我認爲人生中不能沒有爽朗的笑聲。”

爽朗的大笑,暢然,舒順,抑於狹小的自我內心世界太久,每日被繁雜的生活課業瑣事充斥填滿,且少了須臾停下來放鬆地大笑。常常有種感覺,人越往高處走,越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無知無助無力,心中越來越多的隙間被困惑滲滿,越來越不易感受到快樂。縝密的思緒彷彿一點點地使我們不易發笑,不易大笑,不易產生爽朗的笑聲。何其可悲。然而,城市,紛雜,擾攪,壓力,這些真的是我們不再大笑的理由麼?實則不然,源者是我們的心,內心裏的聲音。靜,使我們安逸;笑,看似動,擾動了平靜,可爽朗過後是真實可觸的舒暢,亦爲獲得更大的深層次的內心平靜。躁動浮世間,願一抹笑意,常掛於嘴角,願銀鈴般的笑聲縈繞耳畔,人生,因之,美哉。

“有人認爲長壽是福,我看也不盡然,人活得太久了,對人生的種種相,衆生的種種相,看得透透徹徹,反而鼓舞時少,嘆息時多。但長壽,這對了解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會有一些好處的。”

還是那句老生常談的話語,萬事萬物皆有兩面性,長壽,這常人看來求之不得的命運,對於真正長壽者來說,或許五五開,但,長與他人的那些時光加之利用樂觀積極過活便最大程度享受其益利的一面。我想,人雖無力選擇在世長短,但無論長壽短命,凡存活於世間,極力認真努力過活便好,看世間冷暖,心,隨之起伏,或許時時有嘆息煎熬,但體味過,以心態化之亦非不可。於自己小小的內心,小小的過往,小小的人生旅程中,客觀出現發生的事無力扭轉,但主觀待之的方式可控於己,臨之於物,感之於心。活着,以心之力化物之逆。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而且是絕非可有可無的。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啓下,承前啓後的責任感。”。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要走,將視角拉遠,再拉遠,或許每個人,每代人的路漸漸渺小甚至虛無,但那並不代表人生無意義與價值。存在即合理。每個個體的存在都是歷史長河中必不可缺的一環。或許日常中,我們不會常常,作爲一個小小不言的個體,想到自己的歷史價值,但立足眼下,步入大學,選擇今後所走的路,踏出第一步,我想,我們每個人自己道路職業工作價值的認同自信將助於我們實幹,完成實現自己的人生和職業的意義。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3

《季羨林談人生》由數十篇千字隨筆組成。以前看到談論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義”一統,“口號”滿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語言樸實無華,但從一個“看慣了人生百態,明瞭了世間春秋”的世紀老人筆下繪出,漸覺啓迪之意非同尋常。

人生的真諦是什麼?這是哲學永恆的話題。季先生強調,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聖殿堂裏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捫心自問:你爲什麼活着?人無法選取生與死,但人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塗之中,我們應有所作爲。他對人生好處與價值的一句評價:“如果人生真有好處與價值的話,其好處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啓下,承前啓後的職責感”。“有所作爲”“承擔職責”這類詞如果從一個普通人口裏蹦出,實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聯繫季老的學識與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認同。季老的文字初讀平淡如水,索然寡味,並無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誨。掩卷深思,頓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歸真;世間之真理,又何需華麗的辭藻來修飾呢?

先生思考人生的見解是獨到的。但他並不特立獨行,只是從不人云亦云。在人生的旅途上,上天給了每個人不一樣的天時、地利、人和,如果個人的經歷是一個個句點,把點連成線便成了走過的人生。人生的契合就應在線上而不在點上,或許一樣平淡無味的連成直線,或許一樣跌宕起伏的連成曲線。先生走過的人生道路無疑是曲折的,這無數條曲線迂迴蜿蜒,爬滿了老人往昔光澤紅潤的臉。飽經滄桑的他告訴我們:“不完滿纔是人生。”

整本書讀完,發現人生總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時刻都不能放下。發現作者最終的成績,離不開他年輕時候的'努力。在清華期間偶然的旁聽課,影響了他的一生,在德國期間因爲二戰自我無法回國,但是正是這段時光奠定了其學術基礎。這個和喬布斯有類似性,誰明白喬布斯在大學時候旁聽了書法課而迷上了書法,之後蘋果的字體影響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無論如何,努力是務必的。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4

無意中,看電視裏一閃而過的新聞,得知季羨林老先生去世了。於是,立刻到網上搜索最新的消息,確定季老在這個潮溼的季節,確實已經安然地走了。聯繫到這幾日陰霾、多雨的天氣,彷彿早已預示着這樣一位學術大師將要隨着潮溼的空氣一起飄飛。只是,驚聞季老離去的消息,我還是忍不住在心底悄悄地感傷着、緬懷着。

真正開始認識季老是20xx年的《感動中國》節目,清晰地記得頒獎典禮的時候,厚重的獎盃是記者特意送到季老病房的。季先生出身農家,早年是在清華大學唸的西洋文學系,之後去德國留學,歸來後常年在北大任教。在語言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季老熟練掌握多國語言,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季老筆耕不輟,雖已耄耋之年,但是樂觀的生活態度,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做學問之外的另一種生命形態。

去年的這個時候,對我來說是個失意的夏天,偶然在圖書館讀到了季老的《季羨林談人生》,一個下午都沉浸在這位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之中。樸實的文字,純真的情感,這恰恰也是季老文字的精髓所在。記得鍾敬文先生有過如此評價:“浮花浪蕊豈真芳,語樸情醇是正行;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而我在此刻卻無法對季老的文字做出任何評價,因爲,我的年紀、我的閱歷即使運用再華美的語言,在季老的文字面前都將是蒼白無力的!

看季老談人生,論價值。看這位不平凡的老人寫出“不完滿纔是人生”的感悟。生活中,多少人追求完美?又有多少人真正擁有了完美?現實就是如此殘酷,就像生活中諸多的不如意:家庭的變故,學業的低谷,親人的離開,朋友的誤解……是那個下午,在季老的文字中,我讀懂了人生,懂得了:人生就像是一種角度的折射,學着去透過陽光的角度去看自己的人生,看自己擁有着的一切。我們不能盲目地陷入完美的誤區,從而成就一段並不完美的人生。其實不完美才是人生,不完美的人生才更易於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正如屈原,在流放的路途中寫出了驚歎世人的《離騷》,正如很多的文人,都有着難得的曠達一樣。季老也同樣用自己樸實無華的文字,教會了我如何去看待一段屬於自己的人生,收穫一份屬於自己的幸福。

雖然季老走了,但我始終記得,那個盛夏,是他教會我如何看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