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阿長與山海經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阿長與山海經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阿長與《山海經》課文知識點: 篇一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憎惡zēng wù 書齋zhāi 震悚sǒng 詰jié問

(點撥:“憎”不要誤讀成zèng,“惡”、“詰”是多音字。)

2、解釋下列詞語。

(1) 絮說:絮絮叨叨地說。

(2) 震悚:身體因恐懼或過度興奮而顫動。

3、用恰當詞語填空。

(1) 書的模樣,到現在還在眼前,可是從還在眼前的模樣來說,卻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2)《山海經》也另買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圖贊,綠色的畫,字是紅的,比那木刻的精緻得多了。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三、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阿長與<山海經>》的作者是魯迅,選自《朝花夕拾》,你還能寫出兩篇出自這部散文集的文章題目嗎?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

阿長與山海經導學案 篇二

學習目標:

1、掌握重點字詞,把握課文內容。

2、弄清阿長是怎樣一個人。

3、理解作者對阿長的感情。

4、學習掌握先抑後揚的寫作方法。

重難點:

重點:1、弄清阿長是怎樣一個人。

2、學習掌握先抑後揚的寫作方法。

難點:理解體會作者對阿長的感情。

學習過程:

一、檢查自己的預習效果

預習之後你掌握了下面這些知識了嗎?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駭()人聽聞 擄()掠 震悚()

瘡疤()() 詰()問 霹靂()()

2、《阿長與<山海經>》是______寫的一篇抒情散文?選自《 》。

二、導入:

我們已經學過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其中有一個片段寫長媽媽給年幼的魯迅講美女蛇的故事,從文中可看出,幼年魯迅與長媽媽十分親密。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進一步去了解長媽媽。

三、精讀課文並回答問題

1、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情?重點寫了什麼?

2、用“阿長是_____________一個人”的形式進行說話。

3、體會作者對阿長的感情。

課文的前半部分寫對阿長的“憎惡、討厭”,因爲阿長爲“我”買來了《山海經》,“我”對阿長的態度和感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你能從文中找出感情變化的詞語嗎?

明確: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四、重點語段句子品析:再細讀文章(18-28段),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的什麼心理?

2、當阿長說:“哥兒,有畫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我”有什麼反應?表現出怎樣的心情?

3、爲什麼說“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4、“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爲心愛的寶書。”爲什麼這麼說?

五、小結

文章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童年魯迅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抒發了作者對阿長這位下層勞動婦女深沉的懷念與真摯的感激之情。文章前半部分寫對阿長的“憎惡、討厭”,後半部分寫對阿長的感激、懷念之情,這種寫法是先抑後揚(或欲揚先抑)。

六、佈置作業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像阿長這樣的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你怎樣看待他們?請用一二百字寫下來。最好能運用先抑後揚的方法。

阿長與山海經心得體會 篇三

在一個雨天的下午,我讀了《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初讀,就是感覺這位長媽媽的形象不同,而後兩三遍,慢慢領略到其中的韻味。

文章着重寫了我幼年時與長媽媽的一段經歷。長媽媽是一位保姆,而我對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見我對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進一步介紹了她的名字、體形等。文章主體在於圍繞《山海經》,寫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討厭喜歡切切察察,讓讀者對她有一個初步印象。然而我有一時卻對她發生了空前的敬意。這次長媽媽的話語讓我出乎意想之外,不能不驚異,並且上文中我對她討厭的“大字形”睡勢,這裏有了一個很好的解釋,我對她的感情一下提高很多,最後我對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爲她給我買了《山海經》。顯而易見,這是文章主體,上一個敬意因爲她謀害隱鼠而完全消失,而這裏,謀害隱鼠的怨恨完全消失。

長媽媽是一位經歷蒼桑的人,這裏不僅寫她迷信,有麻煩的禮節,而且突出了她的偉大的神力,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卻成功了。很好地概述了一個人物形象。而我對長媽媽的感情也是文章的關鍵,文章的主體把握及最後對她的緬懷、祝福,都能說明感情很深。語言上或敘或議,前後呼應,如3次寫“大字形”睡式及謀害隱鼠的怨恨,樸實中帶有點韻味,讓讀者細細體會其中。

讀完此篇文章,不難發現,長媽媽這樣一個藝術典型形象,獨特而不平凡,而也揭示了封建社會比較黑暗、腐朽的事實。我想作者應該是比較憤恨這一點,但我更多觀注的是,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愛心與同情,讓我們聯想到現在的生活中逐漸失去了這種成份,讓我們再一次回到純樸的年代,去關懷身邊一個人。

阿長與《山海經》賞析 篇四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作筆名在《新青年》發表了魯迅的被視爲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的《狂人日記》﹐充滿了對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封建道德傳統的批判精神。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爲“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力。

中國當代

魯迅著名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爲中國文學的現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也被人民稱爲“民族魂”。 人稱“文教思革”。光緒七年八月九年級(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原名周樟壽,又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豫才。筆名除魯迅外,還有鄧江、唐俟、鄧當世、曉角等。小時享受着少爺般的生活,慢慢家境衰敗變得貧困。青年時代受達爾文進化論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898年魯迅從周樟壽更名爲周樹人。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此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新文化運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1918年首次以“魯迅”爲筆名,發表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在此之前,他是一名醫生,因戰亂奮起改行爲作家。魯迅生平是一個“愛書如[1]命”的人。1927年與許廣平女士結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嬰。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於上海。著作收入《魯迅全集》,作品及《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有《祝福》、《阿Q正傳》、《狂人日記》,《野草》,《朝花夕拾》《彷徨》《華蓋集》《吶喊》等。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國小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是中國當代文學的奠基人。 與胡適相媲美。

共分七件事:

長媽媽的名稱來歷 2.喜歡切切察察以及限制“我”的行動 3.睡覺擺“大”字 4 .懂得許多規矩和麻煩的禮節 5.講“長毛”的故事(或長毛攻城,她被擄去守城) 6.謀害“我”的隱鼠(可忽略) 7.給“我”買《山海經》

本文是以“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爲線索展開的,全文可分爲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

(1——2小節)介紹阿長的身份及稱呼的由來(簡介長媽媽)。

這一部分主要介紹了不同人對長媽媽的稱呼以及長媽媽名稱的由來。“我”的家庭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封建家庭,即使對一個保姆的稱呼也是長幼有別的,祖母最長,所以叫她“阿長”,母親與阿長平輩,依着孩子稱她爲“長媽媽”,“我”是晚輩,則親暱地叫她“阿媽”。文章第一句所謂的“已經說過”指的是作者已在《朝花夕拾》的首篇《狗·貓·鼠》中提到過長媽媽,那是一個害死隱鼠而又以謊言欺騙小主人的女工,給人的印象似乎並不太好。所以文章開篇,作者就在不經意間暗示了曾經有過的`對長媽媽的不滿情緒。

接着作者在文章第二小節介紹了“長媽媽”稱呼的由來,“長媽媽”的稱號原來是頂替了“我家”先前一個女工的綽號而來。這真讓我們感到她比孔乙己還要可悲,人們畢竟知道孔乙己還有個屬於自己的姓,而長媽媽連自己姓什麼也不爲人知,直至三十年後魯迅寫作本文的時候仍不知長媽媽姓什名誰,可見長媽媽的地位是何等的卑微。魯迅曾說過,舊中國的婦女,數千年來沒有爭得做人的地位,她們“連羊還不如”。連姓名都被人忘卻的長媽媽不正是千千萬萬舊中國農村婦女的典型代表嗎?!

第二部分

(3——18小節)寫“我”對長媽媽由“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意”到“這種敬意消失”的過程。

這一部分又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3——5小節)寫“我”討厭阿長

這裏作者主要選擇了幾個典型事例寫對長媽媽的討厭,一是厭長媽媽羅嗦(“常喜歡切切察察”),甚至懷疑長媽媽在家中挑撥是非(“我的家裏一有些小**,不知怎的我總疑心和這‘切切察察’有些關係”);二是厭長媽媽限制“我”的行動(“又不許我走動,拔一株草,翻一塊石頭”);三是厭長媽媽睡覺佔地(“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牀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餘地翻身”)。這些事情完全是從小孩的角度寫的,換一個角度也許就不能說她討厭。“常喜歡切切察察”不是可以說明長媽媽並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人嗎?“不許我走動”不是正表現了長媽媽對“我”的關心和負責嗎?“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牀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是不是因爲白天勞作太累了?這不正說明了長媽媽的勤勞嗎?

第二層次(6——12小節)寫“我”煩厭阿長繁瑣的細節

這一層次主要寫煩長媽媽的許多“規矩”和“道理”,重點寫的是過年的規矩。從壓歲錢說到祝福語再到吃福橘,寫得非常詳盡。這些在小時的“我”看來是太煩了,但在讀者特別是外國讀者看來,就要當民俗來欣賞了。魯迅曾對日本友人增田涉說,在他的《朝花夕拾》裏,“有關中國風俗及瑣事太多,不加註釋恐怕不易瞭解”。魯迅這樣對中國特有的源遠流長、神祕奇異的民風民俗的描寫,使作品產生了特有的魅力。

第三層次(13——18小節)寫阿長給“我”講“長毛”的故事,而對阿長產生“空前的敬意”

這第一次的敬意是由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引起的,故事的前半部分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但因爲“我”覺得這件事和 “我”毫不相干,“我”並沒感到可怕。但當長媽媽講到她們一排女人脫了褲子,竟能阻止“外面的大炮”“放不出來”時,“我”“不能不驚異”,“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這是由“厭煩”到“敬重”的第一次轉折。

但這種敬意隨着“隱鼠事件”的發生而逐漸淡薄甚至“完全消失”。這裏作者又一次提到“隱鼠事件”,可見這件事在幼小的魯迅心中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那麼,“隱鼠事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據魯迅在《朝花夕拾》的開篇之作《狗·貓·鼠》中介紹說,隱鼠是魯迅小時侯非常喜歡的一種小老鼠,一天,他發現隱鼠不見了,長媽媽告訴他,“隱鼠是昨天晚上被貓吃去了!”於是,“我”就從此痛恨起貓來,後來,“我”竟偶然得到一個意外的消息:那隱鼠其實並非被貓所害,倒是它緣着長媽媽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腳踏死了。從此“我”就特別記恨長媽媽,對長媽媽的所言所爲也就特別厭煩。作者在寫敬重長媽媽的兩個故事中間,再次穿插這個“隱鼠事件”,一是爲使文章頓起波瀾,二是與下文寫敬重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三部分

(19——29小節)寫因長媽媽爲“我”買來了的《山海經》而對長媽媽產生“新的敬意”。

這第二次敬意的緣由是遠房祖叔對《山海經》的生動介紹,那“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着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對幼時的“我”該有多大的誘惑啊!就在“我”想一睹爲快時,祖叔卻不知這本書“放在哪裏了”,因爲祖叔很“疏懶”,“我”又不好意思逼他去找;向別人詢問,別人又“不肯真實地回答我”;想自己用壓歲錢去買,書店離家又很遠,即使去了,書店又關着門;長媽媽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我”雖對她說了,但“我”“知道她並非學者”,所以,“我”認爲“說了也無益”。可就在“我”幾乎完全無望的時候,長媽媽卻給“我”買來了《山海經》。這一部分的蓄勢是非常充足的,這就使得長媽媽《山海經》的到來不同尋常。“我”不僅“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而且要滿懷感激地說:“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慨嘆長媽媽“確有偉大的神力”。如果說,前面寫長媽媽脫褲子擋大炮的“神力” 不免含有難以全信的嘲諷之意的話,那麼,這裏用“確有”來修飾“偉大的神力”就完完全全表達了“我”的感激和佩服之情了。

由此可見,《山海經》一事在“我”與長媽媽的交往中具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它徹底顛覆了“我”原先對長媽媽的一切不好的印象,“我”終於由“厭”長媽媽、“煩”長媽媽到“敬”長媽媽。發生這種轉變的根本原因就是《山海經》,我們就不難理解作者爲什麼要在衆多事件中選擇《山海經》與“阿長”一起放在文題中了。

第四部分

(30——31小節)哀悼長媽媽,抒發了我對長媽媽深沉的懷念之情。

行文至此,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激和敬重之情溢於言表,他終於不自覺地用“闊氣一點”的 “我的保姆”來稱呼長媽媽了。接着用看似平實的語言交代了三件事,一是長媽媽辭世已三十年了,說明時光流逝之快;二是表示自己對最敬重的長媽媽的姓名和經歷至今仍然一無所知,表達了一種深深的遺憾之情;三是從僅知道的長媽媽只有一個過繼的兒子,猜測長媽媽是個青年守寡的孤孀,表現了對長媽媽不幸身世遭際的同情。

最後一小節,作者用飽蘸感情的祈使句,改用第二人稱,表達了對長媽媽的由衷的祝願:“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這裏所說的“地母”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墳墓”(因爲它是“黑暗”的),阿長在那裏休息;二是指“大地母親”(因爲它是“仁厚”的)。在魯迅的心目中,阿長與“地母”已經融爲一體了,她的靈魂已在那裏“永安”了。文章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結束,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它凝聚着魯迅對長媽媽的全部情思,寄託着魯迅對善良人的衷心祝願。這時的長媽媽,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盪在我們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懷念。

這是一篇以寫人爲主的散文,作者按生活的本來面目,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刻畫出一個真實、生動、鮮活的普通勞動婦女——長媽媽的形象。她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有許多繁文縟節,但爲人誠懇、熱情,有着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達了作者的深切懷念之情。其詞懇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作者在人物刻畫方面是頗見功力的,主要特點主要有以下三點:

善抓細節。寫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鮮明性格淹沒在一般性的敘述之中,俗話說,於細微處見精神,寫小說需要如此,寫記人散文又何嘗不需如此呢?魯迅就是善抓細節的高手,爲了表現長媽媽愛羅嗦,愛說閒話,作者寫她“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麼事。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着對手或自己的鼻尖”。爲了表現長媽媽的粗魯和不拘小節,作者寫她“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牀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有關“元旦”早晨的一段描寫也十分生動,“我”一醒就要坐起來,“她卻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我”驚異地看她時,只見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搖着“我”的肩。當“我”忽而記得了隔夜長媽媽的提醒喊“阿媽,恭喜”時,她“於是十分喜歡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裏”。這些細節都傳神地寫出長媽媽對“我”的關心和祝福。

詳略有致。寫人的散文既忌瑣碎,又忌粗疏。魯迅在寫長媽媽時就既有簡筆,又有繁筆。第二部分寫“厭”長媽媽時略寫了她的羅嗦和對“我”的管制,而詳寫了她的睡相;這一部分寫“煩”長媽媽時略寫了長媽媽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詳寫了過年的“規矩”;第三部分寫“敬”長媽媽時,雖兩件事都用了繁筆,但第二件“《山海經》事件”寫得更爲詳盡。由於詳略得當,文章就顯得錯落有致,人物也顯得血肉豐滿。

欲揚先抑。這是本文構思上的一個重要特點。文章從一開始就表達出作者對長媽媽的厭煩和不滿,厭她羅嗦,厭她限制“我”的自由,厭她睡相不好;煩她規矩太多,煩她道理太多。就在讀者似乎感到長媽媽一無是處時,作者筆鋒一轉,詳細敘寫了兩件令他敬重的事。由於前面“抑”得太多了,後面的“揚”就給人以奇峯突起的感覺,人物形象霎時間就高大起來。我們再回過頭來探究一下本文的題目,看看作者有沒有什麼玄機在其中。“阿長”是作者在憎惡長媽媽時才這樣叫的,因此,“阿長”代表的是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所表達的情緒。“山海經”事件是徹底改變“我”對長媽媽看法的重要事件,也正因爲有了“山海經”事件,“我”才真正由“厭煩”長媽媽變成了“敬重”長媽媽。因此,“山海經”是敬重長媽媽的代表性事件,“山海經”代表的就是文章後半部分所表達的情緒。那麼,本文題目“阿長與山海經是否隱含着“從‘厭煩’到 ‘敬重’”的意思呢?

《阿長與山海經》賞析 篇五

王學東

《阿長與山海經》選自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也是該書以寫人爲主的三篇散文中的一篇(另兩篇爲《藤野先生》和《範愛農》)。《藤野先生》記的是老師,《範愛農》記的是朋友,而《阿長與山海經》記的則是兒時的保姆長媽媽——一個無名無姓、年輕守寡、淳樸善良、始終給兒時的魯迅以深切關懷的農婦形象。

本文的題目就很值得深究,同是寫人,《藤野先生》和《範愛農》都是以人名爲題,本篇爲何不以《阿長》爲題?阿長在魯迅家是個沒名沒姓的女傭,不同身份的人對她有不同的稱呼,魯迅的祖母叫她“阿長”,魯迅的母親和“許多別的人”(實際上就是與母親平輩的人)叫她“長媽媽”,而“我”平時叫她“阿媽”,只有在憎惡她的時候才叫她“阿長”。其實到寫作時,作者對長媽媽已經是滿懷敬重和感激了,爲什麼作者還要選擇一個他憎惡時才叫的稱呼放在題目中呢?作者在文中寫了長媽媽很多事,爲什麼獨獨選擇一個《山海經》放在文題中呢?這些問題將隨着我們對文本的深入研究得到合理的解答。

本文是以“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爲線索展開的,全文可分爲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1——2小節)簡介長媽媽。

這一部分主要介紹了不同人對長媽媽的稱呼以及長媽媽名稱的由來。“我”的家庭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封建家庭,即使對一個保姆的稱呼也是長幼有別的,祖母最長,所以叫她“阿長”,母親與阿長平輩,依着孩子稱她爲“長媽媽”,“我”是晚輩,則親暱地叫她“阿媽”。文章第一句所謂的“已經說過”指的是作者已在《朝花夕拾》的首篇《狗·貓·鼠》中提到過長媽媽,那是一個害死隱鼠而又以謊言欺騙小主人的女工,給人的印象似乎並不太好。所以文章開篇,作者就在不經意間暗示了曾經有過的對長媽媽的不滿情緒。

接着作者在文章第二小節介紹了“長媽媽”稱呼的由來,“長媽媽”的稱號原來是頂替了“我家”先前一個女工的綽號而來。這真讓我們感到她比孔乙己還要可悲,人們畢竟知道孔乙己還有個屬於自己的姓,而長媽媽連自己姓什麼也不爲人知,直至三十年後魯迅寫作本文的時候仍不知長媽媽姓什名誰,可見長媽媽的地位是何等的卑微。魯迅曾說過,舊中國的婦女,數千年來沒有爭得做人的地位,她們“連羊還不如”。連姓名都被人忘卻的長媽媽不正是千千萬萬舊中國農村婦女的典型代表!

第二部分(3——12小節)厭煩長媽媽。

這一部分又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3——5小節)寫厭長媽媽。

這裏作者主要選擇了幾個典型事例寫對長媽媽的討厭,一是厭長媽媽羅嗦(“常喜歡切切察察”),甚至懷疑長媽媽在家中挑撥是非(“我的家裏一有些小**,不知怎的我總疑心和這‘切切察察’有些關係”);二是厭長媽媽限制“我”的行動(“又不許我走動,拔一株草,翻一塊石頭”);三是厭長媽媽睡覺佔地(“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牀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餘地翻身”)。這些事情完全是從小孩的角度寫的,換一個角度也許就不能說她討厭。“常喜歡切切察察”不是可以說明長媽媽並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人嗎?“不許我走動”不是正表現了長媽媽對“我”的關心和負責嗎?“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牀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是不是因爲白天勞作太累了?這不正說明了長媽媽的勤勞嗎?

第二層次(6——12小節)寫煩長媽媽。

這一層次主要寫煩長媽媽的許多“規矩”和“道理”,重點寫的是過年的規矩。從壓歲錢說到祝福語再到吃福橘,寫得非常詳荊這些在小時的“我”看來是太煩了,但在讀者特別是外國讀者看來,就要當民俗來欣賞了。魯迅曾對日本友人增田涉說,在他的《朝花夕拾》裏,“有關中國風俗及瑣事太多,不加註釋恐怕不易瞭解”。魯迅這樣對中國特有的源遠流長、神祕奇異的民風民俗的描寫,使作品產生了特有的魅力。

第三部分(13——29小節)敬重長媽媽。

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也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13——18小節)寫因長媽媽具有“偉大的神力”而對長媽媽產生“空前的敬意”。

這第一次的敬意是由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引起的,故事的前半部分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但因爲“我”覺得這件事和“我”毫不相干,“我”並沒感到可怕。但當長媽媽講到她們一排女人脫了褲子,竟能阻止“外面的大-炮”“放不出來”時,“我”“不能不驚異”,“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這是由“厭煩”到“敬重”的第一次轉折。

但這種敬意隨着“隱鼠事件”的發生而逐漸談薄甚至“完全消失”。這裏作者又一次提到“隱鼠事件”,可見這件事在幼小的魯迅心中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那麼,“隱鼠事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據魯迅在《朝花夕拾》的開篇之作《狗·貓·鼠》中介紹說,隱鼠是魯迅小時侯非常喜歡的一種小老鼠,一天,他發現隱鼠不見了,長媽媽告訴他,“隱鼠是昨天晚上被貓吃去了!”於是,“我”就從此痛恨起貓來,後來,“我”竟偶然得到一個意外的消息:那隱鼠其實並非被貓所害,倒是它緣着長媽媽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腳踏死了。從此“我”就特別記恨長媽媽,對長媽媽的所言所爲也就特別厭煩。作者在寫敬重長媽媽的兩個故事中間,再次穿插這個“隱鼠事件”,一是爲使文章頓起波瀾,二是與下文寫敬重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二層次(19——29小節)寫因長媽媽爲“我”買來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經》而對長媽媽發生“新的敬意”。

這第二次敬意的緣由是遠房祖叔對《山海經》的生動介紹,那“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着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對幼時的“我”該有多大的誘惑啊!就在“我”想一睹爲快時,祖叔卻不知這本書“放在哪裏了”,因爲祖叔很“疏懶”,“我”又不好意思逼他去找;向別人詢問,別人又“不肯真實地回答我”;想自己用壓歲錢去買,書店離家又很遠,即使去了,書店又關着門;長媽媽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我”雖對她說了,但“我”“知道她並非學者”,所以,“我”認爲“說了也無益”。可就在“我”幾乎完全無望的時候,長媽媽卻給“我”買來了《山海經》。這一部分的蓄勢是非常充足的,這就使得長媽媽《山海經》的到來不同尋常。“我”不僅“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而且要滿懷感激地說:“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慨嘆長媽媽“確有偉大的神力”。如果說,前面寫長媽媽脫褲子擋大-炮的“神力”不免含有難以全信的嘲諷之意的話,那麼,這裏用“確有”來修飾“偉大的神力”就完完全全表達了“我”的感激和佩服之情了。

由此可見,《山海經》一事在“我”與長媽媽的交往中具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它徹底顛覆了“我”原先對長媽媽的一切不好的印象,“我”終於由“厭”長媽媽、“煩”長媽媽到“敬”長媽媽。發生這種轉變的根本原因就是《山海經》,現在,我們就不難理解作者爲什麼要在衆多事件中選擇《山海經》與“阿長”一起放在文題中了。

第四部分(30——31小節)哀悼長媽媽。

行文至此,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激和敬重之情溢於言表,他終於不自覺地用“闊氣一點”的 “我的保姆”來稱呼長媽媽了。接着用看似平實的語言交代了三件事,一是長媽媽辭世已三十年了,說明時光流逝之快;二是表示自己對最敬重的長媽媽的姓名和經歷至今仍然一無所知,表達了一種深深的遺憾之情;三是從僅知道的長媽媽只有一個過繼的兒子,猜測長媽媽是個年青守寡的孤孀,表現了對長媽媽不幸身世遭際的同情。

最後一小節,作者用飽蘸感情的祈使句,改用第二人稱,表達了對長媽媽的由衷的祝願:“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這裏所說的“地母”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墳墓”(因爲它是“黑暗”的),阿長在那裏休息;二是指“大地母親”(因爲它是“仁厚”的)。在魯迅的心目中,阿長與“地母”已經融爲一體了,她的靈魂已在那裏“永安”了。文章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結束,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它凝聚着魯迅對長媽媽的全部情思,寄託着魯迅對善良人的衷心祝願。這時的長媽媽,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盪在我們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懷念。

這是一篇以寫人爲主的散文,作者按生活的本來面目,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刻畫出一個真實、生動、鮮活的普通勞動婦女——長媽媽的形象。她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有許多繁文縟節,但爲人誠懇、熱情,有着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達了作者的深切懷念之情。其詞懇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作者在人物刻畫方面是頗見功力的,主要特點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善抓細節。寫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鮮明性格淹沒在一般性的敘述之中,俗話說,於細微處見精神,寫小說需要如此,寫記人散文又何嘗不需如此呢?魯迅就是善抓細節的高手,爲了表現長媽媽愛羅嗦,愛說閒話,作者寫她“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麼事。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着對手或自己的鼻尖”。爲了表現長媽媽的粗魯和不拘小節,作者寫她“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牀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有關“元旦”早晨的一段描寫也十分生動,“我”一醒就要坐起來,“她卻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妝,“我”驚異地看她時,只見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搖着“我”的肩。當“我”忽而記得了隔夜長媽媽的提醒喊“阿媽,恭喜”時,她“於是十分喜歡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裏”。這些細節都傳神地寫出長媽媽對“我”的關心和祝福。

二、詳略有致。寫人的散文既忌瑣碎,又忌粗疏。魯迅在寫長媽媽時就既有簡筆,又有繁筆。第二部分寫“厭”長媽媽時略寫了她的羅嗦和對“我”的管制,而詳寫了她的睡相;這一部分寫“煩”長媽媽時略寫了長媽媽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詳寫了過年的“規矩”;第三部分寫“敬”長媽媽時,雖兩件事都用了繁筆,但第二件“《山海經》事件”寫得更爲詳荊由於詳略得當,文章就顯得錯落有致,人物也顯得血肉豐滿。

三、欲揚先抑。這是本文構思上的一個重要特點。文章從一開始就表達出作者對長媽媽的厭煩和不滿,厭她羅嗦,厭她限制“我”的自由,厭她睡相不好;煩她規矩太多,煩她道理太多。就在讀者似乎感到長媽媽一無是處時,作者筆鋒一轉,詳細敘寫了兩件令他敬重的事。由於前面“抑”得太多了,後面的“揚”就給人以奇峯突起的感覺,人物形象霎時間就高大起來。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探究一下本文的題目,看看作者有沒有什麼玄機在其中。“阿長”是作者在憎惡長媽媽時才這樣叫的,因此,“阿長”代表的是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所表達的情緒。“山海經”事件是徹底改變“我”對長媽媽看法的重要事件,也正因爲有了“山海經”事件,“我”才真正由“厭煩”長媽媽變成了“敬重”長媽媽。因此,“山海經”是敬重長媽媽的代表性事件,“山海經”代表的就是文章後半部分所表達的情緒。那麼,本文題目“阿長與山海經”是否隱含着“從‘厭煩’到‘敬重’”的意思呢?

阿長與山海經心得體會 篇六

今日,我看了魯迅先生的一篇文章——《阿長與山海經》。我的心深深的觸動了。

文章是講述魯迅先生與“阿長”的故事。“阿長”就是“長媽媽”。“長媽媽”是魯迅先生家一哥做工的。文章先是說“‘長媽媽’,已經說過,是一個一向帶領我的女工,說得闊氣一點,就是我的保姆”我認爲這是魯迅先生在評價“長媽媽”的地位。讀到下頭時,我又有了新發現,“阿長”這個名字別的女工也用過的`,我能夠體會到“長媽媽”在魯迅先生家的地位有多麼低下,因爲連名字都能夠用別人的,並且是爲了省事。

又往下讀時,我發現魯迅先生十分憎恨”阿長“,因爲阿長經常會告狀,我卻認爲”阿長“雖然會告狀,但她是出自於真心想帶好魯迅先生的,阿長不僅僅會“切切察察”還明白許多風俗。但魯迅先生卻不領情。

“阿長”的性格不僅僅善良、熱心,還會關心人,我明白她對魯迅先生的心是好的,可是那時魯迅先生還小,並不願聽。可她卻不知厭煩的傳授她所明白事情。還爲魯迅先生買了一本《山海經》,別人不願做,她卻會去做,她小時候沒讀過書,從“哥兒,有畫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中,她連字都記不住,能夠想像到她買這本書有多麼艱難,於是魯迅先生又對她產生新的敬意。

所以,魯迅先生爲何三十年後還要專門寫一篇關於“阿長”的一篇文章。

我能夠想像,其實魯迅先生是很同情“阿長”的。因爲,她爲這個家做出了許多的貢獻,最終,卻連名字都沒落下,我認爲魯迅先生是有後悔和內疚的。

最終,我想說我也很同情長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