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阿長與山海經》教案【精品多篇】

《阿長與山海經》教案【精品多篇】

阿長與《山海經》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紀實性文章選材、組材的特點。

2、瞭解作品內容的時代背景。

3、瞭解文學作品的細節描寫。

4、瞭解先抑後揚的寫法。

二、能力目標

1、提高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

2、提高用簡明的語言概括文章事件的能力。

3、提高分析語言蘊含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認真體會魯迅先生對一位勞動婦女的深深的懷念之情。

教學建議

一、主題思想

文章真實地再現了作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一方面批評了她饒舌、多事、多繁文縟節的缺點,另一方面主要讚美她爽朗、熱情的性格和純樸、寬厚、仁慈、樂於助人的美德,表達了作者對這位勞動婦女的深深的懷念之情。

二、思路結構

三、善於抓住細節描寫人物

作者善於抓住富有特徵性的細節,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人物的個性。例如長媽媽夜間在牀中間擺成一個“大”字,經旁人提醒以後,依然如故,“一條臂膊還擱在我的頸子上”,這似乎是涉筆成趣,其實表現了長媽媽的。粗魯和不拘小節。

四、教法建議

1、用三個課時。

第一課時:介紹時代背景,朗讀課文,學習字詞,熟悉、梳理全文內容。

第二課時:進一步熟讀課文。分析課文。

第三課時:總結歸納。完成課後練習四。

2、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導入 。

3、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地研讀課文。

學生朗讀、默讀課文,熟悉內容,把握整體思路,整理出課文的材料。

②討論、確定詳寫、略寫的內容,分析這樣安排的作用。

③重點研讀記敘《山海經》的部分,分析典型的細節描寫對刻畫人物和表情達意的作用。

④迴應全篇,體會先抑後揚的寫法。

阿長與《山海經》語文優秀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理解、積累“詰問、惶急、疏懶、渴慕、深不可測、情有可原”等詞語。

⑵ 瞭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體會描寫的作用和方法。

⑶ 整體掌握課文,瞭解阿長這個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感情。

2、能力目標:

⑴ 體會語句的深層含義,掌握蘊含的思想感情。

⑵ 理解本文圍繞人物特點合理佈置資料的特點。

⑶ 學習本文主次分明詳略得當的寫法。

3、德育目標:

感悟魯迅對阿長的深厚懷念之情,領會阿長性格中的純潔美。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示人物主要性格以和詳寫與略寫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難點】

領悟這篇回憶性散文的雙重眼光和欲揚先抑的寫法。

【教學方法】

1、複述法:

在這篇回憶性散文裏,魯迅追憶了兒時的保姆阿長,抒發了真摯的懷念之情。文章篇幅較長,圍繞阿長記敘了幾件事,學生自讀,然後用自身的話概括複述課文內容,理清寫作思路。

2、討論探究法:

文題把阿長和《山海經》連在一起,她與它有何關係呢?學生快速閱讀,提出疑難,以學習小組爲單位討論、探究,教師啓發、點撥,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和示範朗讀磁帶、投影儀。

【課時佈置】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理清寫作思路,掌握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導入):

同學們,我們在七年級時學過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其中爲百草園增添神祕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還記得嗎?這位長媽媽是魯迅家裏的一個女工,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她是一個很有影響的人物,魯迅的作品中幾次提到她,甚至還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叫《阿長與〈山海經〉》,大家有興趣來讀讀嗎?

設計二(從不識字的女工阿長與《山海經》有何關係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魯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阿長與〈山海經〉》一文,“阿長”這個人物曾經在哪篇文章中出現過呢?(學生回答:《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是魯迅小時候的保姆,給魯迅講美女蛇的故事。《山海經》則是我國古代的地理著作,書中保存了一些流傳廣泛的神話傳說,如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作者把阿長與《山海經》連在一起,她與它有什麼關係呢?讓我們閱讀課文去探個究竟。(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多媒體顯示:

本文節選自《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魯迅散文集。在《莽原》上發表時題作《舊事重提》,編集出版時改用現名。共收入1926年創作的回憶性散文10篇。這本散文集以一個側面表示了魯迅所處時代的社會風貌。

《朝花夕拾》各篇以記人爲主者有三,即《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範愛農》。《藤野先生》記師恩,《範愛農》記友情,《阿長與〈山海經〉》則記作者兒時的保姆。三、誦讀感知,理清思路

1、學生自讀課文,可就詞語含義、段落大意、內容質疑、分析評價等內容圈點批註。

投影:

根據語境,解釋加粗的字詞:

⑴ 長媽媽,已經說過,是一個一向帶領着我的女工,說得闊氣一點,就是我的保姆。

⑵ 我驚異地看她時,只見她惶急地看着我。

⑶ 從此對於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似乎實在深不可測;夜間的伸開手腳,佔領全牀,那當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應該我退讓。

⑷ 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長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懼憚她什麼呢?

⑸ 但當我哀悼隱鼠,給它復仇的時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繪圖的《山海經》了。

教師明確:

⑴ 客氣。

⑵ 害怕着急。

⑶ 神祕不可揣測。能夠理解的。

⑷ 害怕。

⑸ 渴望羨慕。

師生一起探究疑難文句:

⑴ “謀死我那隱鼠”是怎麼回事?

在《狗·貓·鼠》一文中,說到隱鼠:“這類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動,只有拇指那麼大,也不很畏懼人,我們那裏叫它‘隱鼠’,與專住在屋上的偉大者是兩種。”有一回,隱鼠“緣着長媽媽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腳踢死了”。幼時的魯迅以爲阿長是故意“謀死”隱鼠的。

⑵ 橘子爲什麼稱“福橘”?

福建產的橘子,故稱“福橘”,爲取吉祥,江浙的民間有在大年七年級早晨吃“福橘”的習俗。

⑶ “偉大的神力”是什麼意思?

神力,神奇之力。課文兩處說“偉大的神力”,都是兒時的感覺,魯迅現在這樣寫,前一處有調侃的意味,後一處則有讚頌的意味。

⑷ “仁厚黑暗的地母”是什麼?

地母就是地神。中國有“天神至尊,地神多福”的說法。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阿長埋在地下,魯迅祈禱地神賜福於她,讓她的靈魂得以永安。

⑸ “郝懿行疏”是什麼意思?

郝懿行是清代的經學家。“疏”是“分條說明的文字”。

⑹ 文中遠房叔祖的太太曬衣服時爲什麼要“憤憤地咒罵道:‘死屍!’”?

這裏的“死屍”是“不中用”的意思,是罵珠蘭的枝條連一根竹竿都經不起。

2、速讀課文,列出閱讀提綱,概括複述要點。

考慮: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的是什麼?

明確: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謂,稱謂的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和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着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方元旦吃福橘、人死了要說“去掉了”等;她給“我”講長毛的故事,爲“我”買《山海經》。重點是寫她給“我”買來了《山海經》。

複述要點提示:

稱謂的來歷 長媽媽的一些壞毛病(切切察察、睡相不好等) 長媽媽的一些令人厭煩的規矩(吃福橘等) 買回《山海經》。

3、以小組爲單位推舉代表進行復述課文競賽,師生評議。

考慮:課文對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略寫?爲什麼這樣佈置?

阿長與《山海經》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學習通過幾件事表現人物品格、風貌的寫法。

2、圍繞中心選擇恰當的材料來表現人物,材料選擇合理,詳略得當。

3、結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字詞的含義、情感——表達對長媽媽的懷念與尊敬。

教學方法:

討論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還記得在七年級年級我們學過的文章《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嗎?裏面有個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這個長媽媽在魯迅先生的文章裏多次提到,魯迅先生還專門爲她寫了一篇文章,即本文。在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呢?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就有全面的介紹。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

三、學生複述故事,討論探究。

1、複述課文,既可以全文複述,也可以部分複述。目的在於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鍛鍊了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2、討論探究;

a、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情?重點寫的什麼?

b、每件事表現了阿長怎樣的特點和品格,分別表現了作者對阿長的什麼思想感情?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安排材料的?(本課重點)

c、作者先寫討厭、憎惡,但結尾又寫“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靈魂”抒發出一種深沉的懷念之情。你是怎樣理解作者的感情的?在作者眼裏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是本課難點)

學生討論分小組進行,每組指定一個人負責,組與組之間又可以交流,學生可以下座位,有結果的小組可以派人上講臺寫在黑板上,其他的人又可以派人去改,不同意見可以爭論。總之,給他們充分的自由。最後,老師引導完成三個問題:

(1)寫的幾件事

a、愛說閒話→不大佩服、

b、“大”字睡相→討厭、不耐煩—

c、我所不耐煩的規矩→非常麻煩

d、“長毛”的故事→空前的敬意(善良的諷刺)

e、買《山海經》 →產生新的敬意(買書)

(2)文章的線索,作者的感情變化

老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在找出文章寫的幾件事之後,整體感知全文,看看作者用筆的重點是什麼,(買《山海經》,這也是感情的重點,自然是詳寫的內容。)同時找到作者對每一件事的感情態度,即上述板書內容,巧妙的讓學生悟到:文章是按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組織安排材料的。這種前後感情的變化,實際上就是:

(3)“先抑————後揚”的手法,在對比互襯中刻畫人物形象。(難點突破了)

阿長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可讓學生根據幾件事討論歸納,不要求全面,說到一點就表揚。

阿長是個饒舌、多事、有許多繁文縟節,愚昧無知、略帶粗野,但又爽朗、熱情、樂於幫助別人,她有着淳樸、寬厚、仁慈的美德,

四、作業

後記:

新大綱張揚“放飛學生個性”這一教育理念,也是對歷史、現實和將來作深刻思考的結果。過去,我們教育領域自古以來師生等級森嚴,師道尊嚴成了學生人身自由、身心發展的“金箍”圈,教師咳唾成珠,金科玉律,學生只好垂手聽命、仰承恩澤。教師按自己理想的模式去塑造人,那過度的期望,過度的干預,過度的包辦,威壓着學生的個性自由。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爲:“學生離開僵化就走向靈活,離開依賴就走向自主,離開戒備就走向自我接受,離開被束縛就走向一種創造性。”討論給了學生自由,也給了學生創造的機會。

第二課時

本課時重點:

指導學生學習分析刻畫人物的方法,體會一些句子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讓學生找出文中刻畫人物較精彩的句子,獨立思考,進行評、點、批、注。然後各自發表見解,進而歸納文中刻畫人物的方法。例如,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吃福橘的片段、恭喜恭喜、大家恭喜—————)

細節描寫(睡覺時的大字),體會長媽媽愚昧、善良、質樸、約帶粗野的勞動婦女特徵。

二、本文語言:有的含蓄幽默,有的質樸

例如、講“長毛”的故事,“偉大的神力”愚昧迷信的苦笑,善意的諷刺、寓莊重於詼諧;吃“福橘”的片段中,體會長媽媽愚昧迷信的背後實質是對孩子健康的祝福;結尾買《山海經》,表現長媽媽關心愛護青少年,仁慈的美德。總之,一切讓學生去體會,歸納。獲得能力。

三、遷移鞏固:作業

課後練習四,選擇一個你熟悉的人物,寫一兩件事,儘可能寫得真實、生動、傳神。

板書設計

阿長與《山海經》

魯迅

內容(幾件事)人物性格特徵

a、愛說閒話(表現阿長)→饒舌、多事

b、“大”字睡相令人討厭、憎惡

c、我所不耐煩的規矩有許多繁文縟節

d、“長毛”的故事愚昧、無知、淳樸

e、買《山海經》(詳寫)→熱情、樂於幫助別人

總之(歸納):長媽媽是——勞動婦女

刻畫人物:“先抑——後揚”,對比、互襯

後記

教材把握好,教學重點確定恰當。尤其在以下兩大方面很值得肯定。其一,教學設計處處考慮到學生實際,着眼於“放飛學生個性”:採用“討論法”爲主的教學方法,以形成多向信息交流,便於學生通過相互啓發、感悟提高,並發展健康個性,教學步驟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着眼於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教學步驟”中多處預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思維障礙,並提出相應的教學對策。板書依據學生歸納、提煉而成,板書展開程序體現學生把握作品人物性格特徵過程。其二,理論依據比較充分,並貫穿於教學設計的各部分內容中,較好地解說了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安排主要教學環節的理由,有說服力。

拓展延續:

阿長與山海經賞析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作筆名在《新青年》發表了魯迅的被視爲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的《狂人日記》﹐充滿了對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封建道德傳統的批判精神。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爲“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力。

中國當代

魯迅著名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爲中國文學的現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也被人民稱爲“民族魂”。 人稱“文教思革”。光緒七年八月九年級(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原名周樟壽,又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豫才。筆名除魯迅外,還有鄧江、唐俟、鄧當世、曉角等。小時享受着少爺般的生活,慢慢家境衰敗變得貧困。青年時代受達爾文進化論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898年魯迅從周樟壽更名爲周樹人。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此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新文化運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1918年首次以“魯迅”爲筆名,發表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在此之前,他是一名醫生,因戰亂奮起改行爲作家。魯迅生平是一個“愛書如[1]命”的人。1927年與許廣平女士結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嬰。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於上海。著作收入《魯迅全集》,作品及《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有《祝福》、《阿Q正傳》、《狂人日記》,《野草》,《朝花夕拾》《彷徨》《華蓋集》《吶喊》等。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國小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是中國當代文學的奠基人。 與胡適相媲美。

共分七件事:

1、長媽媽的名稱來歷

2、喜歡切切察察以及限制“我”的行動

3、睡覺擺“大”字

4 。懂得許多規矩和麻煩的禮節

5、講“長毛”的故事(或長毛攻城,她被擄去守城)

6、謀害“我”的隱鼠(可忽略)

7、給“我”買《山海經》

本文是以“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爲線索展開的,全文可分爲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

(1——2小節)介紹阿長的身份及稱呼的由來(簡介長媽媽)。

這一部分主要介紹了不同人對長媽媽的稱呼以及長媽媽名稱的由來。“我”的家庭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封建家庭,即使對一個保姆的稱呼也是長幼有別的,祖母最長,所以叫她“阿長”,母親與阿長平輩,依着孩子稱她爲“長媽媽”,“我”是晚輩,則親暱地叫她“阿媽”。文章第一句所謂的“已經說過”指的是作者已在《朝花夕拾》的首篇《狗·貓·鼠》中提到過長媽媽,那是一個害死隱鼠而又以謊言欺騙小主人的女工,給人的印象似乎並不太好。所以文章開篇,作者就在不經意間暗示了曾經有過的對長媽媽的不滿情緒。

接着作者在文章第二小節介紹了“長媽媽”稱呼的由來,“長媽媽”的稱號原來是頂替了“我家”先前一個女工的綽號而來。這真讓我們感到她比孔乙己還要可悲,人們畢竟知道孔乙己還有個屬於自己的姓,而長媽媽連自己姓什麼也不爲人知,直至三十年後魯迅寫作本文的時候仍不知長媽媽姓什名誰,可見長媽媽的地位是何等的卑微。魯迅曾說過,舊中國的婦女,數千年來沒有爭得做人的地位,她們“連羊還不如”。連姓名都被人忘卻的長媽媽不正是千千萬萬舊中國農村婦女的典型代表嗎?!

第二部分

(3——18小節)寫“我”對長媽媽由“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意”到“這種敬意消失”的過程。

這一部分又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3——5小節)寫“我”討厭阿長

這裏作者主要選擇了幾個典型事例寫對長媽媽的討厭,一是厭長媽媽羅嗦(“常喜歡切切察察”),甚至懷疑長媽媽在家中挑撥是非(“我的家裏一有些小**,不知怎的我總疑心和這‘切切察察’有些關係”);二是厭長媽媽限制“我”的行動(“又不許我走動,拔一株草,翻一塊石頭”);三是厭長媽媽睡覺佔地(“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牀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餘地翻身”)。這些事情完全是從小孩的角度寫的,換一個角度也許就不能說她討厭。“常喜歡切切察察”不是可以說明長媽媽並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人嗎?“不許我走動”不是正表現了長媽媽對“我”的關心和負責嗎?“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牀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是不是因爲白天勞作太累了?這不正說明了長媽媽的勤勞嗎?

第二層次(6——12小節)寫“我”煩厭阿長繁瑣的細節

這一層次主要寫煩長媽媽的許多“規矩”和“道理”,重點寫的是過年的規矩。從壓歲錢說到祝福語再到吃福橘,寫得非常詳盡。這些在小時的“我”看來是太煩了,但在讀者特別是外國讀者看來,就要當民俗來欣賞了。魯迅曾對日本友人增田涉說,在他的《朝花夕拾》裏,“有關中國風俗及瑣事太多,不加註釋恐怕不易瞭解”。魯迅這樣對中國特有的源遠流長、神祕奇異的民風民俗的描寫,使作品產生了特有的魅力。

第三層次(13——18小節)寫阿長給“我”講“長毛”的故事,而對阿長產生“空前的敬意”。

這第一次的敬意是由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引起的,故事的前半部分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但因爲“我”覺得這件事和 “我”毫不相干,“我”並沒感到可怕。但當長媽媽講到她們一排女人脫了褲子,竟能阻止“外面的大炮”“放不出來”時,“我”“不能不驚異”,“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這是由“厭煩”到“敬重”的第一次轉折。

但這種敬意隨着“隱鼠事件”的發生而逐漸淡薄甚至“完全消失”。這裏作者又一次提到“隱鼠事件”,可見這件事在幼小的魯迅心中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那麼,“隱鼠事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據魯迅在《朝花夕拾》的開篇之作《狗·貓·鼠》中介紹說,隱鼠是魯迅小時侯非常喜歡的一種小老鼠,一天,他發現隱鼠不見了,長媽媽告訴他,“隱鼠是昨天晚上被貓吃去了!”於是,“我”就從此痛恨起貓來,後來,“我”竟偶然得到一個意外的消息:那隱鼠其實並非被貓所害,倒是它緣着長媽媽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腳踏死了。從此“我”就特別記恨長媽媽,對長媽媽的所言所爲也就特別厭煩。作者在寫敬重長媽媽的兩個故事中間,再次穿插這個“隱鼠事件”,一是爲使文章頓起波瀾,二是與下文寫敬重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三部分

(19——29小節)寫因長媽媽爲“我”買來了的《山海經》而對長媽媽產生“新的敬意”。

這第二次敬意的緣由是遠房祖叔對《山海經》的生動介紹,那“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着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對幼時的“我”該有多大的誘惑啊!就在“我”想一睹爲快時,祖叔卻不知這本書“放在哪裏了”,因爲祖叔很“疏懶”,“我”又不好意思逼他去找;向別人詢問,別人又“不肯真實地回答我”;想自己用壓歲錢去買,書店離家又很遠,即使去了,書店又關着門;長媽媽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我”雖對她說了,但“我”“知道她並非學者”,所以,“我”認爲“說了也無益”。可就在“我”幾乎完全無望的時候,長媽媽卻給“我”買來了《山海經》。這一部分的蓄勢是非常充足的,這就使得長媽媽《山海經》的到來不同尋常。“我”不僅“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而且要滿懷感激地說:“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慨嘆長媽媽“確有偉大的神力”。如果說,前面寫長媽媽脫褲子擋大炮的“神力” 不免含有難以全信的嘲諷之意的話,那麼,這裏用“確有”來修飾“偉大的神力”就完完全全表達了“我”的感激和佩服之情了。

由此可見,《山海經》一事在“我”與長媽媽的交往中具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它徹底顛覆了“我”原先對長媽媽的一切不好的印象,“我”終於由“厭”長媽媽、“煩”長媽媽到“敬”長媽媽。發生這種轉變的根本原因就是《山海經》,我們就不難理解作者爲什麼要在衆多事件中選擇《山海經》與“阿長”一起放在文題中了。

第四部分

(30——31小節)哀悼長媽媽,抒發了我對長媽媽深沉的懷念之情。

行文至此,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激和敬重之情溢於言表,他終於不自覺地用“闊氣一點”的 “我的保姆”來稱呼長媽媽了。接着用看似平實的語言交代了三件事,一是長媽媽辭世已三十年了,說明時光流逝之快;二是表示自己對最敬重的長媽媽的姓名和經歷至今仍然一無所知,表達了一種深深的遺憾之情;三是從僅知道的長媽媽只有一個過繼的兒子,猜測長媽媽是個青年守寡的孤孀,表現了對長媽媽不幸身世遭際的同情。

最後一小節,作者用飽蘸感情的祈使句,改用第二人稱,表達了對長媽媽的由衷的祝願:“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這裏所說的“地母”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墳墓”(因爲它是“黑暗”的),阿長在那裏休息;二是指“大地母親”(因爲它是“仁厚”的)。在魯迅的心目中,阿長與“地母”已經融爲一體了,她的靈魂已在那裏“永安”了。文章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結束,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它凝聚着魯迅對長媽媽的全部情思,寄託着魯迅對善良人的衷心祝願。這時的長媽媽,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盪在我們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懷念。

這是一篇以寫人爲主的散文,作者按生活的本來面目,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刻畫出一個真實、生動、鮮活的普通勞動婦女——長媽媽的形象。她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有許多繁文縟節,但爲人誠懇、熱情,有着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達了作者的深切懷念之情。其詞懇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作者在人物刻畫方面是頗見功力的,主要特點主要有以下三點:

善抓細節。寫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鮮明性格淹沒在一般性的敘述之中,俗話說,於細微處見精神,寫小說需要如此,寫記人散文又何嘗不需如此呢?魯迅就是善抓細節的高手,爲了表現長媽媽愛羅嗦,愛說閒話,作者寫她“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麼事。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着對手或自己的鼻尖”。爲了表現長媽媽的粗魯和不拘小節,作者寫她“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牀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有關“元旦”早晨的一段描寫也十分生動,“我”一醒就要坐起來,“她卻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我”驚異地看她時,只見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搖着“我”的肩。當“我”忽而記得了隔夜長媽媽的提醒喊“阿媽,恭喜”時,她“於是十分喜歡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裏”。這些細節都傳神地寫出長媽媽對“我”的關心和祝福。

詳略有致。寫人的散文既忌瑣碎,又忌粗疏。魯迅在寫長媽媽時就既有簡筆,又有繁筆。第二部分寫“厭”長媽媽時略寫了她的羅嗦和對“我”的管制,而詳寫了她的睡相;這一部分寫“煩”長媽媽時略寫了長媽媽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詳寫了過年的“規矩”;第三部分寫“敬”長媽媽時,雖兩件事都用了繁筆,但第二件“《山海經》事件”寫得更爲詳盡。由於詳略得當,文章就顯得錯落有致,人物也顯得血肉豐滿。

欲揚先抑。這是本文構思上的一個重要特點。文章從一開始就表達出作者對長媽媽的厭煩和不滿,厭她羅嗦,厭她限制“我”的自由,厭她睡相不好;煩她規矩太多,煩她道理太多。就在讀者似乎感到長媽媽一無是處時,作者筆鋒一轉,詳細敘寫了兩件令他敬重的事。由於前面“抑”得太多了,後面的“揚”就給人以奇峯突起的感覺,人物形象霎時間就高大起來。我們再回過頭來探究一下本文的題目,看看作者有沒有什麼玄機在其中。“阿長”是作者在憎惡長媽媽時才這樣叫的,因此,“阿長”代表的是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所表達的情緒。“山海經”事件是徹底改變“我”對長媽媽看法的重要事件,也正因爲有了“山海經”事件,“我”才真正由“厭煩”長媽媽變成了“敬重”長媽媽。因此,“山海經”是敬重長媽媽的代表性事件,“山海經”代表的就是文章後半部分所表達的情緒。那麼,本文題目“阿長與山海經是否隱含着“從‘厭煩’到 ‘敬重’”的意思呢?

阿長與《山海經》語文優秀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的:

1、誦讀感知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體會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

2、理解文中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句,把握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

3、認識人物的品格風貌,體會作者對長媽媽的懷念、同情和讚美之情。

4、學習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真實、生動、傳神地刻畫人物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3、4

三、教學時間:

二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提到魯迅,大家並不陌生,誰來說說你瞭解的魯迅的相關知識?(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我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

2、那我們學過魯迅先生的哪些作品呢?(《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在這些文章中,你們覺得魯迅先生對他的家鄉,家鄉的親人懷有一種什麼樣的情感?(深深的眷戀、無盡的思念)

3、魯迅先生的文章在過去被譽爲“匕首”、“投槍”,但在這些作品中,尤其是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社戲》中,我們看到的已不再是一個“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戰士,而是一個浪跡天涯的遊子,心中充滿了對家鄉的人和事的眷念。在他的記憶中,家鄉幾乎已經幻化成了一個夢境般的美好世界。

4、大家還記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那個神祕莫測的美好蛇的故事嗎?(指名複述故事)它給百草園蒙上了一層面紗。講這故事的人是誰呢?(長媽媽)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感受作者對長媽媽的深情。

5、板書課題,作者。

二、檢查預習。

駭擄悚惶急瘡疤詰問渴慕疏懶霹靂孤孀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錄音範讀課文。學生認真體會文章中所蘊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懷。

並思考:作者是懷着怎樣的心情的去寫的?(懷念)

2、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本文圍繞長媽媽寫了哪幾件事?重點寫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嗎?

A、交待“阿長”的來歷;B、阿長喜歡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態;C、她懂得許多規矩;D、講“長毛”的故事;E、給“我”買《山海經》。其中給我買來《山海經》一事是重點。

四、合作探究,微觀體察。

設置問題情景一:

文章圍繞阿長寫了那麼多的事,那麼在你的眼裏,阿長是怎樣一個人呢?

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可用“阿長是一個的人”說話。可以用課文中的詞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從外貌、身份、細節、性格等各方面說,從而全方位感知阿長。

學生可能會這樣說:阿長是一個一向帶領着我的人;阿長是一個黃胖而矮的人;阿長是一個別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長是一個喜歡切切察察的人;阿長是一個睡相不好的人;阿長是一個不許我走動的人;阿長是一個懂得許多規矩的人;阿長是一個煩瑣之至的人;阿長是一個迷信的人;阿長是一個善良的人;阿長是一個樸實的人;阿長是一個熱情爲“我”着想的人;阿長是一個具有偉大神力的人;……

教師小結:長媽媽有無知可笑、愚昧落後的缺點,但更有着純樸、善良、仁慈的美德。

設置問題情景二:

教師:總之,阿長是一個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個複雜的人。那麼這樣一個人,作者對她的感情怎樣呢?(試從課文中標出表示作者對阿長感情的詞句。)

討論明確: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是變化的,從“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教師補充:1-17段對阿長多用抑筆,大寫他如何“憎惡”“討厭”阿長,但在這些充滿貶義的文字後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對阿長的同情和懷念嗎?

討論交流:“憎惡“”討厭“是兒時的心理,魯迅在具體描寫中卻流露着同情和懷念。魯迅透露了阿長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適合兒童心裏,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來做女工,沒有別的奢望,“但求順順流流”,魯迅在具體的描寫中包含同情。

設置問題情景三:

你是怎樣理解作者的感情的?

參考:文章自始至終一直在刻畫他對孩子的關心愛護的品質:從她“不許我動”到吃福桔的祝福,以及“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道理和後來買《山海經》中都充分體現出來。所以她雖然饒舌、多事、有許多令人生煩的規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熱心、樂於助人、關心愛護孩子。

設置問題情景四:

你認爲本文的'題目好不好?爲什麼?

對於買《山海經》,作者用了相當多的篇幅和非常具體的細節描寫,作者只是隨意的告訴阿長《山海經》的事,他卻真的買了回來,這令作者對他產生了衷心的敬意。體現了這位長媽媽的善良、熱心和對孩子關心、愛護。

第二課時

一、語言品味,方法借鑑。

本文的語言有的含義深刻,有的詼諧幽默,有的感情濃烈,請你細細品味,你將會感受到無窮妙趣。請同學們試着美讀自己喜歡的語句,小組交流,並說出喜歡的理由。

例1:“這實在是出於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驚異。我一向只以爲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物特別的敬意,似乎實在深不可測;夜間的伸開手腳,佔領全牀,那當然是情有可原了,倒應該我退讓。”

這是“我”聽了長媽媽給“我”講了長毛的故事之後的心理反應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兒童的心理來認識長媽媽的“偉大神力”,實際上是對長媽媽的愚昧迷信以一種苦笑進行諷刺。整段文字寓莊於諧,增添了幽默風趣之感。

例2:“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

這是對長媽媽能做成“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偉大神力”,中華民族“最值的寶貴的民魂”:對青少年的關心愛護和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的歌頌。

作者在刻畫長媽媽的形象時,採用了多種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動、鮮明。你能分析一下嗎?

A、傳神的描寫:

①細節描寫:

②本文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別具特色。

③心理描寫,突出中心。

B、對比、映襯法:

本文中將“叔祖”與長媽媽進行了對比,突出了長媽媽對“我”的熱情和關心,《山海經》的模樣和“寶書”進行對比映襯,突出“寶”的特殊意義。

視“長媽媽”給“我”買書的偉大神力爲“寶”,視《山海經》的內容爲“寶”。

C、先抑後揚法:使描寫的人物形象給人意外的驚喜和驚歎,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感,鮮明突出。這種寫法可以使文章有層次,形成跌宕。

二、體驗拓展,互動釋疑。

1、體驗拓展: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像阿長這樣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樣看待他們?談一談你的想法和感受。四人一組討論交流。

♂我們假設阿長現在還健在,她讀了魯迅這篇文章,會對魯迅說什麼?

請同學們緊扣課文內容與人物性格特徵,放飛想象的翅膀,賦予人物新的時代特色。

代長媽媽說的話:哥兒啊,我雖無名無姓,但經你一寫,現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說我無名無姓,生得黃胖而矮倒也罷了,怎麼連頸上的灸瘡疤也寫進去了呢?說我規矩多、煩瑣、迷信也罷了,那時誰不迷信啊?可是你,怎麼連我睡相不好這種私事都寫進去了呢?特別是給你講長毛故事時,講的將我們擄去後,讓我們脫下褲子站在牆頭,大炮就放不出來,你也照實寫下來了,你不怕人笑話我還怕人笑話呢!

♂寫阿長買《山海經》的筆墨並不多,這就給讀者留下了一個想像的空間,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樣到處打聽,怎樣跑書店書攤,操了多少心纔買到這本書的?先自己想一想,然後四人小組交流,並選出代表全班交流。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三、交流心得,課外延伸。

1、交流心得:學了本文後,你有哪些收穫呢?

長媽媽這個人物寫得栩栩如生。這是生活中真實的阿長,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事實。儘管阿長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作者寫得卻十分親切自然,讀者從她身上看到了那種難能可貴的純樸和直率。《山海經》是作者“最初得到,最爲心愛的寶書”,他將對長媽媽的感激變成永久的懷念,以濃情的筆墨爲長媽媽的在天之靈祝福。

從整體說來,本文詼諧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莊重。“切切察察”的神態,睡相的描寫,吃福橘時的緊張心情,“長毛”的故事,讀後令人捧腹開懷,忍俊不禁。可是,當長媽媽爲“我”買回《山海經》後,作者的感情變得深沉莊重,深切懷念之情流露於字裏行間,這種色彩的變化,使得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表達得更加真實感人。

2、課外延伸:

①當有一天阿長爲“我”買到繪圖的《山海經》時,如果“我”想對她說句話,會是什麼話?請寫幾句話表達一下。

②課外可推薦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或散文詩集《野草》讓學生閱讀。下面是選自《野草》的《好的故事》,讀後思考:“好的故事”是否記敘了一個故事?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阿長與山海經》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把握長媽媽是一個怎樣人?

2、把握課文中作者情感變化過程,學習欲揚先抑表現手法?

3、體會魯迅先生對長媽媽懷念、同情和讚美之情。

教學重難點

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了什麼,從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長什麼樣性格特徵。找出表現作者對待長媽媽情感態度變化語句,學習欲揚先抑表現手法。

教學準備:

1、學生利用工具書掌握以下字詞。複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駭 擄 悚 惶急 瘡疤 詰問 渴慕 霹靂 疏懶 懼憚 孤孀

2、教師蒐集資料,準備製作幻燈片,採用多媒體教學。

設計思路:

本篇課文用兩課時完成。按照整體感知——精讀思考——拓展延伸三步教學,指導學生閱讀,組織學生討論,也可採用講講、讀讀、議議方法。第一課時,要求學生在感知課文基礎上,採用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找出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了什麼,從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長怎樣性格特徵。找出表現作者對待長媽媽情感態度變化語句,學習欲揚先抑表現手法。這一課時主要任務是整體感知,把握長媽媽性格特徵。第二課時,通過對課文前半部分種元旦吃福桔和長媽媽繁瑣規矩描寫,以及長媽媽講長毛故事分析,體會作者在這些充滿貶義文字後面,對阿長同情與懷念。先分析阿長與山海經故事,體會長媽媽善良仁慈和對我關心愛護之情;再聯繫自己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生活中像阿長一樣普通人感想和思考。這一課時主要完成任務是重點段落研讀以及課外拓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每個人都有一段值得回味童年時光,因爲那時我們天真無憂。當代作家馮驥才在他文章寫道:“我上高中時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鄉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書。往昔美好故事,親切人物,甜醉情景,就想鮮活花瓣夾在書頁裏,再翻開都變成了乾枯了回憶。誰能使過去一切復活?那去世外婆,不知去向摯友,媽媽烏黑捲髮,久已遺失那些美麗書,那跑丟了藍眼睛小白貓……還有快手劉。”我們熟悉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也寫過《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關於他童年文章,同學們一定還記得那個將美女蛇故事講得生動而又詭祕人吧,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魯迅先生專門寫他一篇文章——阿長與《山海經》。

二、檢查預習

檢查字詞預習情況,重點檢查“讀一讀,寫一寫”中字詞。

三、整體感知

(一)仔細默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小組自由討論。

1、文章寫了阿長哪些事情?重點寫哪些事情? 依課文記敘順序列出。

2、依次領會並歸納每件事情所刻畫出阿長性格特徵,再總結歸納阿長形象。

3、依照文中時間次序畫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對阿長感情態度詞句,對比前後感情有什麼變化。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這是一種什麼寫作方法?

4、作者對阿長有着怎樣思想感情?

(二)師生共同討論歸納。

要點提示:

1、適當引導,大概意思正確即可。從記敘事件篇幅長短、情節具體程度及表達中心思想可得知哪些是重點。

文章寫了:“長媽媽”名字來歷。長媽媽喜歡切切喳喳。不許我走動。睡覺擺大字。懂得許多規矩,如元旦吃福桔,還教給我很多道理。給我講長毛故事。給我買來《山海經》。

其中給我買來《山海經》一事是重點。

2、引導歸納,師生共同小結:

長媽媽名稱來歷:先前先前,我家有一個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這就是真阿長。後來他回去了,我那什麼姑娘纔來補他缺,然而大家因爲叫慣了,沒有再改口,於是他從此也就成爲長媽媽了——地位低下,連個像樣名字都沒有。隱含着作者同情。

切切察察,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着對方或自己鼻尖——饒舌多事。

擺大字等細節描寫。母親問起這事時,他不開口。但到夜裏依然如故——不拘小節,質樸,有些愚鈍。

元旦吃福桔,將福桔“塞在我嘴裏”——歲是迷信,卻是真誠善良祝福。

交給“我”很多道理——也是出於對“我”關心愛護。

講“長毛”故事,講到“脫下褲子”“外面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話,更是讓人看到長媽媽無知和純樸。

寫到買《山海經》時,作者用了相當多篇幅和非常具體細節描寫,作者只是隨意告訴阿長《山海經》事,他卻真買了回來,令作者對他產生了衷心敬意。體現了這位長媽媽善良、熱心和對孩子關心、愛護。

長媽媽有無知可笑、愚昧落後缺點,但更有着純樸、善良、仁慈美德。

文章自始至終一直在刻畫他對孩子關心愛護品質:從他“不許我動”到吃福桔祝福,以及“曬褲子用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道理和後來買《山海經》中都充分體現出來。所以他雖然饒舌、多事、有許多令人生煩規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熱心、樂於助人、關心愛護孩子。

3、學生在課文中畫出,師生共同明確,作者對他“喜歡切切察察”“不許我走動”及“睡覺擺‘大’字”是“實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討厭”。對他繁瑣規矩和很多道理也覺得“非常麻煩”;而後對他講長毛故事產生“空前敬意”,但很明顯,這並不是真正崇敬和敬愛心意,因爲“這種敬意”,後來竟“淡薄起來”,甚至“完全消失”。最後他買來《山海經》時,作者產生了“新敬意”,因爲作者說:書模樣,到現在還在眼前。這樣纔有作者後來真摯感激、懷念之情,所以最後作者發出一聲深沉祝福:“仁厚黑暗地母呵,遠在你懷裏永安她魂靈!”這樣欲褒先貶,使描寫人物形象給人意外驚喜和驚歎,起到出乎意外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感,鮮明突出。這就叫先抑後揚寫法。這種寫法可以使文章有層次,形成跌宕。

4、縱觀全文,作者 顯示“不大佩服”,後來“發生新敬意”,到最後發出深沉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後揚表現手法來刻畫阿長這一封建社會普通勞動婦女形象,刻畫出了一個純樸熱情、善良仁慈、關心小孩長媽媽形象,抒發了自己對長媽媽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阿長與《山海經》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感悟魯迅對阿長的深厚懷念之情,領會阿長性格中的純真美。

2.理解積累“詰問、惶急、疏懶、渴慕、深不可測、情有可原”等詞語。

3、整體把握課文,瞭解阿長這個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體會語句的深層含義,把握蘊含的思想感情。

4、瞭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體會描寫的作用和方法。理解本文圍繞人物特點合理安排材料、主次分明詳略得當的寫法。

重點、難點

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詳寫與略寫相結合的寫法。

領悟這篇回憶性散文的用雙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揚先抑的寫法。

教具

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法設計

朗讀法、引導法

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

一、導入新課。(背景音樂)

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是個很有影響的人物。她講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祕莫測,給百草園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那麼,長媽媽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魯迅先生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大屏幕顯示課題,指定學生簡介作者)

二、作者簡介(誰來爲大家介紹一下魯迅)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識記字詞(先由學生認讀,然後一一指正,最後出示答案)

hài lǔ sǒng huáng chuāng mù pīlì jíe dàn

駭 擄 悚 惶急 瘡疤 渴慕 霹靂 詰問 懼憚

四、研讀課文

1.本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但都圍繞着中心人物??阿長來寫的。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阿長是不是她的真名?(女同學齊讀第一、第二段)

不是。她只是一個連真正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層勞動者,即我的保姆。(板書: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視)

2.阿長是我的保姆,對她有了基本的認識之後,作者又寫了阿長的哪些令“我”討厭的生活習慣?由此可看出長媽媽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寫了阿長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的睡相。

表現了長媽媽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性格。

3.長媽媽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煩的規矩?從對這些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1)元旦除夕吃福橘,說是吃了它,一年到頭,順順溜溜……

(2)說人死了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裏,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

在這些煩瑣的規矩中,詳細寫了“元旦闢頭的磨難”。對我來說,除夕最快樂的事情是用壓歲錢買回自己喜歡的東西。而長媽媽卻讓我道恭喜、吃福橘。對我來說,這的確是一種“磨難”;但對阿長來說,這是保證孩子平安的一種最好方式。這恰恰表現了阿長的真誠和善良,

4.我爲什麼對長媽媽產生了“特別的敬意”?

長媽媽講的“長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讓我感到長媽媽的偉大神力,從此對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

需要我們注意的是,“長毛”的故事在令人捧腹的同時,又使我們看到了長媽媽的無知和淳樸。

5.然而,最讓“我”對她產生敬意的是什麼呢?

爲“我”買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經》。這也是我們本文的寫作重點。

6.聽課文錄音。回答問題。

A.當阿長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表現了“我”什麼心理?

明確:她並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說了。

我對從她那裏得到《山海經》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說說而已。

B.阿長把《山海經》買回時,“我”有什麼反應?體現了怎樣的心情?

“我似乎遇到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

震驚、感動的同時進而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

買《山海經》一事寫出了長媽媽熱愛、關心孩子的美好品質。

7.齊讀文章最後兩段

文章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結束,表達了作者對阿長的深切懷念之情。它凝聚着魯迅對長媽媽的全部情思,寄託着魯迅對善良人的衷心祝願。這時的長媽媽,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盪在我們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懷念,這就是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

小結:下面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今天所講的內容。文章圍繞阿長寫了那些事情?表現了阿長怎樣的性格?“我”的感情變化如何?

講“長毛”的故事 無知、淳樸 特別的敬意

爲“我”買《山海經》 熱愛關心孩子 新的敬意

在魯迅先生的眼裏,長媽媽和《山海經》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這樣講,沒有長媽媽就沒有渴慕已久的《山海經》。所以,這四本書就成了“我最爲心愛的寶書”,以至得到《山海經》後,連“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

A.隱鼠一事,文中出現了好幾次,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教師讀《狗·貓·鼠》的片斷。

B.《狗·貓·鼠》也選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魯迅著名的散文集,收入的十篇文章,大都是回憶童年、少年生活的。寫這些文章時,魯迅已40多歲了,所以取名爲《朝花夕拾》,含義是:早晨的花晚上拾取。希望同學們能抽出時間去讀一讀。

五、作業:

課外閱讀《朝花夕拾》,把你喜歡的文章講給大家聽。

阿長與《山海經》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一、掌握課文的生字生詞,整體感知課文。

二、準確把握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體會作者“不虛美、不隱惡”真實寫人的主張。

三、領會文中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句,體會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領會作者圍繞人物特點選擇典型材料的方法。

五、學習用一兩件事真實、生動、傳神地寫熟悉的人物。

重點:

目標二、目標三

難點:

目標四

課時安排:

兩課時。第一課時完成目標一、二、三;第二課時完成目標四;課後完成目標五。

第一課時

一、引入:

有誰還記得我們七年級學過的,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美女蛇的故事?記得這故事是誰講的嗎?我們今天來學習魯迅先生專門寫她的一篇文章。板書課題:阿長與《山海經》。在學習課文內容之前我們先來複習一遍生字生詞。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二、檢查預習,完成目標一:點名回答

(一)注音:

擄()去震悚()惶()急瘡()疤()

詰()問懼憚()粗拙()疏()懶駭()

(二)爲下列詞語中加括號的字選擇正確的解釋,將序號填在括號內。

1、莫(名)其妙()

A名字B說出C名譽D有名的

2、(念)念不忘()

A惦記,常常地想B念頭C讀D“廿”的大寫

3、(疏)懶()

A分散B不親密C粗心D不熟悉

4、煩瑣之(至)()

A極B以至C到D至於

(三)點評檢查情況並一分鐘記憶。

三、導入:

現在我們看到課文的標題。作者將阿長與《山海經》連在了一起,那麼,她與《山海經》有什麼關係呢?

她除了給我講過美女蛇的故事還爲我做過什麼事?在少年魯迅的眼裏,她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請大家將課文仔細地閱讀一遍,解決下列問題。

四、課文講解,完成目標二、三:

(一)仔細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可以自由討論。

1、看看文章寫了阿長哪些事情?重點寫哪些事情?依課文記敘順序列出。

2、依次領會並歸納每件事情所刻畫出的阿長的形象特徵,再總結歸納阿長的形象,再體會這樣寫真人實事的好處。

3、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劃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態度的詞句,對比前後的感情有什麼變化。

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這是一種什麼寫法?

4、領會作者對阿長的思想感情。

(二)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1、明確問題一:適當引導,大概意思正確即可。從記敘事件的篇幅的長短、情節的具體

及表達的中心思想可得知哪些是重點。

喜歡切切察察。不許我走動。睡覺擺大字。

懂得許多規矩如元旦吃福橘,還教給我很多道理。

給我講長毛的故事。

給我買來《山海經》。

其中“給我買來《山海經》”一事是重點。

2、明確問題二:引導歸納,教師小結

“切切察察”“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着對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態――饒舌多事。

擺“大”字等細節描寫――不拘小節。活畫出她的饒舌多事而又不拘小節的性格特徵。

元旦吃福橘,將福橘“塞在我嘴裏”,雖是迷信卻是真誠善良的祝福。教給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於對我的關心愛護。

講長毛的故事,講到“脫下褲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的話,更是讓人看到長媽媽的無知和淳樸。

寫到買《山海經》時,作者用了相當多的篇幅和非常具體的細節來寫,作者只是隨意地告訴阿長《山海經》的事,她卻真的買了回來,而令作者對她產生了衷心的敬意。體現了這位長媽媽的善良、熱心和對孩子的關心、愛護。

而文章自始至終就一直在刻畫她對孩子的關心愛護的品質:從她“不許我走動”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曬褲子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道理及後來買《山海經》都充分體現出來。

所以她雖然饒舌、多事、有許多令人生煩的規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熱心、樂於助人、關心愛護孩子;對科學態度,而且這樣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後的醜相摻雜,沙裏淘金似的讓她閃爍出美的光輝,將阿長這個人物寫得更加真實感人。因此本文是寫真人實事散文的典範之作。

3、明確問題三:

作者對她的“喜歡切切察察”和“不許我走動”及“睡覺擺大字”是“實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討厭”的。對她的煩瑣的規矩和很多道理也覺得“非常麻煩”;

而後對她講的“長毛故事”卻產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顯這並不是真正崇敬和敬愛的心意,因爲“這種敬意”,後來竟“淡薄起來”,甚至“完全消失”。

最後她買來《山海經》時,作者產生了“新的敬意”,這纔是真正的崇敬和敬愛,纔是發自內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因爲作者說:書的模樣,到現在還在眼前。這樣纔有作者後來的真摯的感激、懷念之情,所以最後作者發出一聲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

這樣欲褒先貶,使描寫的人物形象給人意外的驚喜和驚歎,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感、鮮明突出。這種先抑低後揚起的寫法就叫先抑後揚。

4、明確問題四:

總觀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後來發生“新的敬意”,到最後發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來刻畫阿長這一封建社會的普通勞動婦女形象,刻畫出了一個淳樸熱情、善良仁慈、關愛小孩的長媽媽形象,抒發了自己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懷念。

阿長與《山海經》教案 篇八

教學目的

1、認識阿長的品格風貌和作者對阿長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記敘的順序。

3、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刻畫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難點

1、認識阿長的品格風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畫人物的方法。

3、正確認識阿長性格中的缺點。

4、對重要語句深刻含義的理解和主題深度的把握。

教學設想:

針對教材的特點,尊重認知規律,體現教師主導和學生爲主體的課堂地位。可採用“導讀法”;也可採用“整體感知一重點的研讀一揣摩遷移”三步走的模塊式;也或採用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講講、讀讀、議議的方法。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我相信同學們一定了解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因爲在七年級時,我們已經學習了從中選出的一篇優美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今天,我們再學一篇選自《朝花夕拾》中魯迅先生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

二、解題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現代偉大的革命家、文學家、思想家。《阿長與〈山海經〉》是一篇情思雋永、蘊涵深刻的佳作。在這篇文章裏,魯迅通過對幼時保姆長媽媽以及她爲我尋找《山海經》一書的有關情景的追憶細膩而饒有風趣地表現了“我”對長媽媽的認識過程,讚頌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表達了作者深切的懷念之情。

三、研習課文

(一)整體感知課文。

1、初讀課文。

要求:

①邊讀邊給生字、生詞作記號。

②給段落標上序號。

③用符號標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④瞭解文章的大致內容:人物、思路、所寫的事情等。

2、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二)具體研習。

1、明確目標。細讀課文化,研習以下幾個問題。

(1)文章選取了長媽媽哪些事情作爲寫作材料,這些材料表現了長媽媽怎樣的品格風貌?

(2)這些材料是按什麼順序來安排的?

2、學生研習,教師巡迴指導。

學生研習,可以採用分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要求將討論的要點寫在書上相應的位置,並與原文相結合作評、點、批、注。教師通過巡迴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困難,注意研習情況的信息反饋。

3、研習效果反饋。(學生髮言,教師點撥,板書重點內容。)

問題①:本文圍繞長媽媽寫了這樣幾件事:

A、交待“阿長”的來歷;

B、阿長喜歡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態;

C、她懂得許多規矩;

D、講“長毛”的故事;

E、給“我”買《山海經》。

問題②(點撥提示內容):作者在安排材料時,是以作者少年時代對長媽媽的感情爲線索貫穿全文的,其變化過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這種“層層剝筍”的方式,使長媽媽的形象在先抑後揚、對比映襯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問題③(點撥提示):文章圍繞長媽媽選擇了5個方面的事情,又以感情變化爲線索安排,使長媽媽的品格風貌表現得非常突出。開頭的第1、2段,作者以深厚的感情和簡練的筆法介紹了長媽媽的身份、地位、名字的來歷,旨在說明她是一個沒有社會甚至連真實姓名也不爲人們所知的平凡勞動婦女。接着第3–5段,從“我不大佩服”的感情角度,寫了長媽媽喜歡“切切察察”和夏天在牀間擺成一個“大”字的睡態,刻畫了她質樸而嘮叨、略帶粗野的性格。第6–12段,着重從“我”的“不耐煩”去寫長媽媽懂得許多規矩,如說人死爲“老掉了”,不能進死了人和生了孩子的屋子等,文章述說這些“瑣碎之至”的規矩,意在說明長媽媽有着跟千百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勞動者一樣的特點:質樸的品質和迷信的缺點。第13–18段:隨着感情的變化,作者又從“我”對長媽媽產生的“空前的敬意”,來寫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從而提示了愚昧的一面。第19–29段:文筆一轉,寫了“我”對長媽媽產生“新的敬意”的原因,是長媽媽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給“我”買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帶畫的《山海經》,展示了她的“偉大的神力”––––“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從而突出了她對“我”的關心和體現出來的熱情、仁慈、樂於助人的品質。而長媽媽高潔的靈魂也就在這“剝筍”式描寫裏,在由表及裏、淺而深的認識過程當中得以完整而清晰的展現:她是沾染封建迷信而又質樸、善良、慈愛的勞動婦女。作者在充分展現了長媽媽的品格風貌之後,在文章的結尾以深厚的感情抒發了自己對她的懷念之情。

四、課堂小結

解說:這一環節主要是對學生在研習中的表現進行總結,好的現象進行表揚,給予鼓勵,對不良現象要明確指出,並要求改正,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目的。

五、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根據習題三,析讀課文中買《山海經》的部分。

2、課外閱讀(朝花夕拾)。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情況

二、研習課文

1、研習目標。

(1)指導學生分析刻畫人物的方法。

(2)品味本文的語言。

2、具體研習。

教師出示目標後,由學生獨立閱讀思考,對相關文字進行評、點、批、注,要求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還想互相提問,排除相互干擾,遇到問題舉左手,由教師幫助解決。教師巡迴輔導的同時注意收集各種信息,使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撥提示,具有針對性。

3、研習反饋。

學生髮言,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提示。

目標①分析刻畫人物的方法。

作者在刻畫長媽媽的形象時,採用了多種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動、鮮明。

A、描寫法:如寫長媽媽是個普通勞動婦女,作者除簡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來歷外,着重選擇了兩個生動的細節:一是她在“向人低聲絮說些什麼事”的時候,還要“豎直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着對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牀中間擺成一個‘大’字”。長媽媽質樸、略帶粗野的性格在這些細節中刻畫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處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本文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別具特色。如元旦時,她教“我”說恭喜的話和吃福橘的情節,作者通過“伸出……按住……惶急……”“搖……笑……塞……”這些動作的“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聰明!恭喜恭喜!”充滿歡欣和熱情的語言寫出了真誠的祈求,表現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寫,突出中心。如當長媽媽買回了《山海經》後“我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這個心理活動,寫出了“我”的吃驚。正是這種吃驚,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動––––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從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B、對比、映襯法:本文中將“叔祖”與長媽媽進行了對比,突出了長媽媽對“我”的熱情和關心,《山海經》的模樣和“寶書”進行對比映襯,突出“寶”的特殊意義––––視“長媽媽”給“我”買書的偉大神力爲“寶”,視《山海經》的內容爲“寶”。

目標②品味本文的語言。

本文的語言有的含義深刻,有的詼諧幽默,有的感情濃烈,細細品味,妙趣無窮。

如:“這實在是出於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驚異。我一向只以爲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物特別的敬意,似乎實在深不可測;夜間的伸開手腳,佔領全牀,那當然是情有可原了,倒應該我退讓。”這是“我”聽了長媽媽給“我”講了長毛的故事之後的心理反應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兒童的心理來認識長媽媽的“偉大神力”,實際上是對長媽媽的愚昧迷信以一種苦笑進行諷刺。整段文字寓莊於諧,增添了幽默風趣之感。

再如,當長媽媽給我買回了《山海經》之後,這又使我產生了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這段文字中“發生新的敬意”。是對長媽媽能做成“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偉大神力”––––中華民族“最值的寶貴的民魂”:對青少年的關心愛護和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的歌頌。

又如:“但那是我最爲心愛的寶書,看起來,確是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沒有頭而‘以乳爲目,以臍爲口’,還要‘執干鏚而舞’的刑天。”這段文字裏對刑天“執干鏚而舞”再次描寫,既前後照應,又表現了我的思想感情。刑天在故事中是富有判逆精神的神,他蔑視天帝,死而不屈,表現了極強的反抗精神,而“我”酷愛刑天,正曲折地表現了魯迅不屈服於20年代圍攻他的黑暗社會勢力的鬥爭決心,使文章具有了“自敘傳”的色彩,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感和戰鬥力。

三、課堂總結

1、對兩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總結。

2、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總結。

3、對學習方法進行歸納總結。

四、拓展遷移,佈置作業

對看課後練習四,寫一個你所熟悉的人。

阿長與《山海經》語文優秀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文中出現的陌生字詞,達到會讀、會寫、會用。

2、圍繞中心選取材料;選取材料詳略得當。

3、學習細節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2、學習魯迅通過人物動作、語言等描寫來塑造人物的寫法。

3、能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合作解決文章理解上的疑難,培養學生問題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深入領會作者對阿長的感情,培養尊重、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學習魯迅通過人物個性化的動作、語言描寫來塑造人物的寫法。

教學難點

學生對文章主題的領會。

教學方法

1、閱讀領悟法

2、互動研討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見課件)

同學們,在七年級時我們學過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給美麗的百草園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而故事的講述者長媽媽,在魯迅先生的作品中幾次都提起,可見她是一個對自己很有影響的人物。那麼她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今天就走進魯迅先生爲她專門寫的《阿長與山海經》。

二、檢查預習(見課件)

1、回憶作者的主要作品、成就

2、給加點字注音:

3、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惶急:恐懼着急。

詰問:追問、責問。

懼憚:懼怕。憚,害怕。

渴慕:迫切地羨慕。

霹靂:雲和地面之間發出的一種強烈的雷電現象。

煩瑣:繁雜瑣碎。

瘡疤:瘡口表面所結的痂。

莫名其妙:沒有人能說明它的奧妙{道理}。名,說出。

三、整體感知

1、本文寫了什麼人?圍繞這個人作者寫了哪幾件事?請同學們分小組聯讀課文,用簡要的話概括出這些事情。

明確:一共寫了七件事。

①常喜歡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動

③睡覺時擠得我無法翻身

④懂得許多規矩和麻煩的禮節

⑤講長毛攻城時護城

⑥謀害我的隱鼠

⑦爲我買《山海經》

——哪些事情詳寫,哪些事情略寫?(買來《山海經》)

2、這些事中哪些地方寫得最細,最精彩。請找出來,用“。.。.。.寫得好,它寫出了。.。.。.”的句式進行品析並說話。(提示:找出描寫長媽媽的事件或細節,並說說這些事件或細節體現了長媽媽什麼樣的性情。)

學生可能出現的答案:

(1)長媽媽是一個沒有名字的人

——長媽媽地位低下

(2)長媽媽睡覺時總是“在牀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餘地翻身”(長媽媽睡相不好)

——長媽媽是一個粗人。

(3)長媽媽“常喜歡切切察察”

——長媽喜歡饒舌多事。

(4)長媽媽“逼”着我吃福桔

——長媽媽有着太多的繁文縟節

(5)長媽媽給我講長毛的故事

——長媽媽是無知而又淳樸的。

(6)長媽媽給我買來《山海經》

——長媽媽是一個真誠,善良,關心孩子,儘可能幫助孩子的好人。

…………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理出了事件,大體認識了人物。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的勞動婦女。

五、佈置作業

掌握字詞,研討與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一)檢查字詞

(二)阿長其人

回憶、思考、討論明確下面的問題

1、文章前兩段介紹了“長媽媽”稱呼的由來,從中可看出“長媽媽”怎樣的社會地位?

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視

2、作者寫了阿長的哪些令“我”討厭的生活習慣?可看出長媽媽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的睡相,饒舌多事,粗俗、不拘小節。

3、長媽媽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煩的規矩?從對這些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1)元旦道恭喜、吃福橘

(2)說人死了必須說“老掉了”……

真誠和善良。

4、我爲什麼對長媽媽產生了“特別的敬意”?這些描寫可以看出長媽媽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長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讓我感到長媽媽的偉大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

無知、淳樸。

5、最讓“我”對她產生敬意的是什麼事情?

爲“我”買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經》。

買《山海經》一事寫出了長媽媽熱愛、關心孩子的美好品質。

6、小結:阿長是一個很不幸而又熱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

她沒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

二、重點研討

作者對阿長這個人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抓文中的關鍵語句,體會作者對阿長的感情變化,理出一條情感變化線索。

重點問題:

1、當阿長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表現了“我”什麼心理?

她並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說了。

我對從她那裏得到《山海經》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說說而已。表明了“我”對阿長心存隔閡乃至輕視。

2、阿長把《山海經》買回時,“我”有什麼反應?體現了怎樣的心情?

“我似乎遇到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震驚、感動的同時進而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

3、你怎樣理解文中說的阿長“確有偉大的神力”?

因爲這件事“別人不肯做”,誰也沒有阿長那樣知“我”心,誰也沒有阿長那麼熱心;別人也“不能做”,有畫的山海經很難找,要跑多少路,打聽多少地方,誰能像阿長這麼給“我“操心費事,況且阿長不識字,居然買來了。

小結:見課件

三、想象創新

我們假設阿長現在還健在,她讀了魯迅這篇文章,會對魯迅說什麼?

請同學們緊扣課文內容與人物性格特徵,放飛想象的翅膀,賦予人物新的時代特色,代長媽媽說些話。

教師舉例:

哥兒啊,我雖無名無姓,但經你一寫,現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說我無名無姓,生得黃胖而矮倒也罷了,怎麼連頸上的灸瘡疤也寫進去了呢?說我規矩多、煩瑣、迷信也罷了,那時誰不迷信啊?可是你,怎麼連我睡相不好這種私事都寫進去了呢?特別是給你講長毛故事時,講的將我們擄去後,讓我們脫下褲子站在牆頭,大炮就放不出來,你也照實寫下來了,你不怕人笑話我還怕人笑話呢!

四、尋找“阿長”

你覺得阿長像身邊的誰?是年邁不識字的老祖母,愛嘮叨的母親,還是愛管閒事的阿姨……

五、作業

愛的方式有很多種,也許她們的方式是當時的你所不能理解或接受的。但是,有一天,你讀懂了她們。

請以“讀懂身邊的愛”爲題,寫一篇隨筆。要抓住人物富有個性的動作、語言等來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