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多篇】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多篇】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 篇一

按照土地整理公司“讀書年”活動要求,本月精讀書目爲《鄉土中國》,現將讀書心得分享給大家。

費孝通的《鄉土中國》是社會學名著。本書於1947年出版,距今已有70年,書中給出的觀點,即使放到今天對我們研究傳統中國及鄉土文化依舊不過時,十分具有指導意義。

本書認爲傳統農耕文化下中國社會文化形態是一種沿襲已久的社會文化形態,有相對的穩定性,不會輕易隨着政權和制度的變化而消失,因此這本書提到了中國鄉土社會的很多特點,結合自己生活的親身經歷,你會發現即使到了現在,書中的很多東西講的其實也並不過時。因爲一個社會的發展具有很長的淵源,社會形態中的特點在很長時間內會延續下來並且不會改變。雖然可能你認爲現在城鎮化程度高了,中國社會沒那麼“鄉土”了。但是城鎮化,只是把一個鄉土社會在外表上變得城市了,而那些社會特點,依然被延續了不少。

讀到“文字下鄉”的時候,我對本書的共鳴就開始深刻了,因爲我的老家就農村,鄉土生活,的確語言對他們更重要,而文字更像是一種多餘的東西。如今依然如此,因爲語言是有情感的,所以鄉音聽起來纔會那麼的親切,而文字的意義卻沒那麼大的。

再多讀一讀什麼社會中“私”的概念,想想中國這個關係社會與法治程度,不是離開了農村就沒這特點了。

讀一讀長老統治,想一想現在一個老資歷依然可以具有的話語權,這也不是隻在舊時的大家族和農村家庭中具有的特點。

有很多東西你依然能夠在社會中發現它的影子,因爲一個社會本來就是在不斷延續它的特點的。個人覺得本書可以多讀,在書中理解社會,而經歷一段社會後再來讀這本書,則又會有不同的感覺。這本書不但沒有過時,反倒能夠幫助理解“純城市文化”以外的很多社會現象。

因此無論我們現在的現代化與西化的進程如何,鄉土與傳統依舊刻在了我們的基因裏,融在了我們的骨血裏,所以在很多事情的處理上,制度的建設上,文化的發展上都能夠體現與西方的不同,我覺得身爲一箇中國人,需要了解一下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背後所蘊含的鄉土文化,因爲鄉土中國就是你我成長的地方,我認爲費孝通先生的這本書對我的啓發很大,也讓我更加了解中國。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 篇二

我懷着對社會學的極大熱情看了這本昂貴的《鄉土中國》。看完之後,我感觸很深。正如費老所說,這本書是對“作爲中國基層社會的地方社會是一個怎樣的社會”這一問題的一種嘗試性回答。這裏所說的鄉土中國,不是具體中國社會的草圖,而是具體中國基層傳統社會所包含的一個特殊體系,支配着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本書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敘述:鄉土色彩、書寫下鄉、重寫下鄉、不同秩序格局、維護私德、親情、男女之別、禮治、無訟、無爲政治、尊長統治、地緣血緣、名實分離、從欲到需等。生動而全面地展現了鄉土中國的面貌。每章都有很多感觸。這裏我們將分別闡述關於“地球”的思考。“我們說鄉下人很土氣,雖然看起來有些輕蔑,但這種土氣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含義是指土壤。

農村人離不開土,因爲種地是農村最常見的謀生方式。誠然,在當今社會,城裏人習慣於用土氣、土氣的舉止看不上鄉下人。但只有以種地爲生的人才明白土壤的價值,土壤是他們的命根子,是高貴的象徵,是樸素的感覺,是迴歸自然的踏實和沉重。我們的民族離不開土壤,光榮的歷史就是從土壤中成長起來的,土壤在我們的文化中佔有特殊的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爲什麼不應該尊重故土,尊重農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

關於風土人情和現代社會“我們都是熟人,打個招呼就行了,還需要多說嗎?”這種話是我們形成的地方習俗,卻成了現代社會的障礙。現代社會是由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個人並不知道個人的所有細節,所以要搞清楚。鄉土社會是從熟悉中獲得信任,現代社會是要籤一個字,簽了字才能形成法律。地方社會的信用並不重視契約,而是發生在一種行爲的規則爲人們所熟知的可靠性而不加思考的時候。我覺得這很明顯。當我們走出故土,來到大城市北京,會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我們會欣然答應別人。我們不明白爲什麼我們同意了,卻沒有遵守。我們不明白爲什麼不熟悉,還是要笑得滿臉都是。所以,我們會被人欺騙,被人傷害,被人說成愚蠢。然而,真的很蠢嗎?只是我們的本土習慣已經不適合這個現代社會了。

隨着時間的推移,歷史進程不斷被記錄下來。回顧上個世紀中國社會學的發展,總會有很多名字刻在人們的腦海裏。費孝通先生作爲一代學者的楷模,幾十年來在學術生涯中一直爲之奮鬥,畢生致力於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學。可以說,他的作品是平等的,他的知識是深刻的;而他的代表作《鄉土中國》影響深遠,堪稱經典。它仍然有益於年輕一代的學者,引導他們探索中國傳統社會的特徵,探索中 國文化的深刻內涵。

這是我第一次看《鄉土中國》,我會看第二遍第三遍…希望每次都能有收穫!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 篇三

《鄉土中國》作者費孝通,這本書收集了14篇文章,根據他在20世紀40年代後期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講授的“農村社會學”的內容,分階段連載,考察了中國農村社會的特點。這本書是對社會結構本身及其性質的分析,偏向於一般性質,把它作爲發展中國社會學的方向。

印象最深的是關鍵詞“本土”,這至少是當時整個中國社會的線索。農村人是中國的基層。從基層來說,社會是地方性的;當地社會的本質是當地文盲的根本原因。只有這種鄉土性改變了,文字才能下鄉。作者在這一部分使用的分析方法似乎更爲普遍,即從現象中看本質。人的社會環境的差異導致了社會行爲的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我們不同的秩序模式上:中西方社會生活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不同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他的社會影響力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而西方人則是獨立平等的個體,融入集體。秩序也有差異,包括禮治、法治、人治。就中國傳統而言(可能受儒家影響),禮治更爲明顯,而西方秩序是法治的;另外,政治體制和權力結構要更上一層樓,這是我需要進一步研究的。

看完《世紀評論》,再看農村和城市,中國和西方,這兩對差異或矛盾似乎是有道理的。人與人的關係,社會與人的特點,都可以在這本書裏找到。

作爲社會學入門書,《鄉土中國》很容易被讀者接受。看了之後真的感觸很深,相信大家看了之後都會有一些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