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如何提高法律意識(精選多篇)

第一篇:如何提高法律意識

如何提高法律意識(精選多篇)

中國小法制教育喊了幾十年,仍是學校教育的薄弱環節,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擬就幾個認識問題着重加以探討,以期引起人們對法制教育的關注,僅此而已。

一、 加強中國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黨的xx大明確把依法治國確定爲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針,並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作爲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定並完善了許多法律制度,在制度建設上已經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但兩千多年封建傳統積澱的人治思想根深蒂固,法制觀念與法律制度的嚴重脫節,影響着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進程。而要使人們的法制觀念從傳統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惟有大力開展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識。中國小是開展法制教育的最佳場所、最佳階段,中國小法制教育標本兼治,是共和國民主法制建設的奠基工程、希望工程。

中國小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提高全民素質,當前,基礎教育領域正在推行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從培養“四有”公民出發,以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爲宗旨。無疑,法制教育水平、法制觀念是國民素質中衆多組成部分之一。對中小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毫無疑問應把法律意識即法制精神的培育、法律知識的掌握作爲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十多年前,鄧小平就強調:“加強法制重要的是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從娃娃開始,國小、中學都要進行這個教育,社會上也要進行這個教育。”xx也強調,教育是個系統工程,要切實加強思想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教育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賦予學校進行法制教育的職責。

二、學校法制教育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國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約佔總人口1/3,青少年中絕大多數正在健康成長,然而由於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還存在一些不利於青少年成長的因素,中國小生的現狀令人擔憂,一方面侵犯青少年利益的事件時有發生,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在局部地區突出起來——暴力型犯罪有所發展,犯罪性質嚴重化。尤其在校生犯罪數量逐年增多,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法律一無所知,法制觀念淡薄,缺少起碼的法律意識和守法觀念,成爲影響社會治安的危險因素。其基本原因就是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不力,法制觀念沒有內化積澱到他們的人格中去。

從歷史上看分析,我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直接跨入社會主義,沒有經歷成熟資本主義,“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很少”這對法制教育非常不利。“解放以後,我們也沒有自覺地系統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各項制度,法制很不完備,也很不受重視”又何談法制教育呢?傳統的法律意識重刑輕民,重公法輕私法,重法規學習輕法制觀念培養,法理、憲法和民法的內容偏少,至今,許多人依然認定“法即刑”,認爲我不違法,法與我無關,學不學法無所謂的錯誤心態。中國小生厭學法律,法制觀念淡薄就不難理解了。

隨着新世紀的開始,我們將邁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門檻,卻有90%的中國企業不懂國際貿易規則,對wto知之甚少。中國小教師恐怕更少有人受過系統專門的法律教育。自己法制觀念都不明確,如何能培養別人提高法律意識呢?再有,中國小雖然開設思品課、政治課,但現實生活中應試教育偏面追求升學率、急功近利的思潮,嚴重偏離教育方針,至今依然阻礙着中國小法制教育的有效進行,不僅不能預防減少犯罪,反而造就了一些新的法盲,使犯罪走向低齡化、智能化。嚴重危害社會治安,影響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

第二篇:如何提高法律意識

中國小法制教育喊了幾十年,仍是學校教育的薄弱環節,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擬就幾個認識問題着重加以探討,以期引起人們對法制教育的關注,僅此而已。

一、 加強中國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黨的十五大明確把依法治國確定爲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針,並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作爲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定並完善了許多法律制度,在制度建設上已經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但兩千多年封建傳統積澱的人治思想根深蒂固,法制觀念與法律制度的嚴重脫節,影響着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進程。而要使人們的法制觀念從傳統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惟有大力開展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識。中國小是開展法制教育的最佳場所、最佳階段,中國小法制教育標本兼治,是共和國民主法制建設的奠基工程、希望工程。

中國小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提高全民素質,當前,基礎教育領域正在推行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從培養“四有”公民出發,以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爲宗旨。無疑,法制教育水平、法制觀念是國民素質中衆多組成部分之一。對中國小生進行素質教育,毫無疑問應把法律意識即法制精神的培育、法律知識的掌握作爲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十多年前,鄧小平就強調:“加強法制重要的是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從娃娃開始,國小、中學都要進行這個教育,社會上也要進行這個教育。”江澤民也強調,教育是個系統工程,要切實加強思想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教育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賦予學校進行法制教育的職責。

二、學校法制教育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國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約佔總人口1/3,青少年中絕大多數正在健康成長,然而由於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還存在一些不利於青少年成長的因素,中國小生的現狀令人擔憂,一方面侵犯青少年利益的事件時有發生,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在局部地區突出起來——暴力型犯罪有所發展,犯罪性質嚴重化。尤其在校生犯罪數量逐年增多,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法律一無所知,法制觀念淡薄,缺少起碼的法律意識和守法觀念,成爲影響社會治安的危險因素。其基本原因就是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不力,法制觀念沒有內化積澱到他們的人格中去。

從歷史上看分析,我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直接跨入社會主義,沒有經歷成熟資本主義,“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很少”這對法制教育非常不利。“解放以後,我們也沒有自覺地系統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各項制度,法制很不完備,也很不受重視”又何談法制教育呢?傳統的法律意識重刑輕民,重公法輕私法,重法規學習輕法制觀念培養,法理、憲法和民法的內容偏少,至今,許多人依然認定“法即刑”,認爲我不違法,法與我無關,學不學法無所謂的錯誤心態。中國小生厭學法律,法制觀念淡薄就不難理解了。

隨着新世紀的開始,我們將邁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門檻,卻有90%的中國企業不懂國際貿易規則,對wto知之甚少。中國小教師恐怕更少有人受過系統專門的法律教育。自己法制觀念都不明確,如何能培養別人提高法律意識呢?再有,中國小雖然開設思品課、政治課,但現實生活中應試教育偏面追求升學率、急功近利的思潮,嚴重偏離教育方針,至今依然阻礙着中國小法制教育的有效進行,不僅不能預防減少犯罪,反而造就了一些新的法盲,使犯罪走向低齡化、智能化。嚴重危害社會治安,影響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

三、加強中國小法制教育途徑及方法

1、抓好課堂教學,注重明理導行

課堂教學是進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品德課、社會課、政治課,老師應善於採用形象化手段,結合學生年齡特點,進行法律常識教育。尤其是法律法規中直接涉及青少年、兒童利益的內容。另一方面其他學科教師應把自己所任學科與法制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滲透法制教育內容,使學生明確國家法律與自然科學的法則、定律一樣,不遵從就會出問題。

同時發揮法律常識考覈和學生操行評定的診斷、激勵、導向功能,強化學生的法律知識和依法辦事的習慣,指導學生言行。

2、開展法制教育活動,培養良好習慣

抓好課堂教學的同時,組織大量法制教育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在實踐中提高學生法律素質,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在校內,班團隊會、國旗下講話、德育活動室等都是舉行法制教育的主要形式。我校就在德育活動室舉辦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圖片展。學習《國旗法》後,模擬天安門升旗儀式改革我校升旗制度,組建國旗班,配備新制服,校外聘請部隊戰士訓練了儀仗隊,開展爭當國旗手活動。每日升旗,同學們無論正在幹什麼,總能目視國旗,肅立敬禮,潛移默化中養成自覺守法的好習慣。

校外,同學們旁聽法庭審判,收看法制講座,參加法律知識競賽,舉辦“模擬法庭”,使校內法制教育得以延伸。比如,結合《國小生一日常規》和《交通法規》的學習,我們在學生放學沿途設立文明監督崗,學習交警文明值勤,既教育了自己,又教育了別人,成爲我們這兒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3、統一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市場經濟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但西方一些腐朽思想也乘虛而入,侵蝕人們的心靈,常見一些家長藉口生意忙,顧不上,對孩子不聞不問,放任自流;也有的家庭教子不嚴,對子女姑息遷就,慫恿子女用武力解決同學間的糾紛,甚至親自赤臂上陣;更有的家長財大氣粗,動不動要與老師法庭上見,嚴重干擾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影響着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效果。爲此,我們每學期都召開家長會,向學生家長宣傳法律知識,宣傳教育子女的正確方法和態度,取得家長的配合,家庭教育與學校法制教育形成合力,強化了法制教育,提高了教育效果。

4、結合“三觀”教育,形成法制觀念。

法制教育的目的在於形成自覺守法、用法、自覺同違法犯罪行爲做鬥爭的法制觀念。觀念的形成僅依靠法律知識的學習是不夠的,必然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相結合,學生的法律意識只有建立在正確的思想基礎上,才能從內心深處自覺產生學法、懂法的需求,自覺捍衛法制的尊嚴,自覺依法辦事。爲此,清明節,我們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國慶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等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動,培養了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堅定了學生法制信念。

總之,法制教育是時代的要求,教育發展的必然,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識,刻不容緩,中國小法制教育的方式與途徑很多,有待廣大教師積極探索。

第三篇:大學生該如何提高法律意識

大學生該如何提高法律意識

摘要:當代普遍大學生法制意識薄弱,提高大學生法制意識亟待解決。這需要學生、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可從豐富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其法律興趣,營造校園氛圍,大學生勇敢與違法犯罪行爲鬥爭等方面來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薄弱提高鬥爭法律意識是公民理解、尊重、執行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的重要保證,公民的遵紀守法行爲不會自然產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觀念, 法律意識的指導下實現的,具備了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就會做到不僅不犯法,而且能積極維護法律的尊嚴

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十分嚴峻。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普遍不高。當前我國大學生大都重視專業課,而對法律基礎課不予以重視。同時大學生法律觀點偏差,法制觀念淡薄。很多大學生在他們的權利受到侵害時會選擇沉默,而不是去爭取他們的利益。這就會使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會越來越淡,導致高等院校呈現出逐年上升的違法犯罪現象。因此,加強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不僅是大學生自身成長的迫切需要,也是現代化法制減少的基本要求,它將關係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根據調查顯示,我校大學生法律觀念問題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較低,法律知識薄弱,易產生錯誤的觀點、淡薄的法制觀念,部分大學生對法律的公正持懷疑、不信任的態度.另一方面, 大學生缺乏權利觀念,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不能積極主動地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要想解決這問題,我們必須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其維權觀念.

第一:加強對大學生法律知識的豐富和法律興趣的培養。我們可以採取多種途徑和靈活多樣的方法來豐富學生法律意識。例如現今我校開設了法律課程,但由於是公共課,課時少,學生多不加以重視,許多學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績合格。這將不利於學生增強學生法律意識。因此作爲一名法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時,應注意教學內容的選擇,如前所述,法基課屬大學課程中的公共課,課時少因此在教學中,法學內容的選擇尤爲重要。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與需要,有針對性地突出重點,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應講授與學生有一定聯繫的部門法,如民法、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法等,由干與學生密切相關,因此也容易提高學生興趣,增強普法效果,從而也使學生通過普法教育瞭解法律,值得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合法權益。另外也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學教師多采用講.授這一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上課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說去努力學習法,以法保護自己。因此,加強對教學方法的改進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在教學中因採用多種方式方法,比如課堂討論,多進行案例分析,結合錄像等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使普法達到我們所要達到的效果。

第二:營造有利於大學生培養法制觀念的校園氛圍,使學生們能夠感覺到處處有法,處處學法。校園可 以開展廣泛的法律活動,比如將法學院的“模擬法庭”活動在全校推廣,組織大學生前往法院旁聽案件的審判工作,開展一些有關法律知識的智力競賽,辯論等。此外,還可以邀請資深法律工作者,如律師,法律教授和法官、檢察官等爲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講座等等。 學校可以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我校的心理諮詢室。通過加深同學們對心理衛生知識、性知識、性道德等方面的正確認識;建立健全校園心理諮詢機構,從而來提高大學生的自身素質,這對預防違法犯罪行爲的發生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三:大學生要敢於同違法犯罪行爲做鬥爭。法制建設最終還是要服務到社會實踐之中。根據調查數據來看,大學生都或多或少地知道法律的基本常識,並不是完全的法盲,每個學子從小到大受傳統的倫理道德的教育,對法律基本知識早已耳濡目染。當今大學生遇到侵犯個人權益時,大部分的學生會選擇迴避,忍讓,認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雖然他們具備了一定的法律知識,但他們沒有真正的把法律知識內化爲法律意識,沒有真正的挖掘法的精神,法的價值,缺少公平,正義的理念,對法的信任程度低。

大學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 大學生亟需在學校的正確教育和引導下,不斷學習,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所以,要提高大學生的法制意識,需要學生本人、學校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第四篇:反對家庭暴力 提高法律意識

反對家庭暴力 提高法律意識

家庭暴力是指在以婚姻、血緣和法律關係爲基礎而構成的家庭中,家庭成員以暴力、脅迫、摧殘、折磨或其它手段侵害家庭成員身體、精神和性等方面人身權力的強暴行爲。

通過對全鎮各村、各單位18—60歲之間的27名女性調查發現,施暴者一般爲家庭成年男子,受害者一般是婦女、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調查表明,在30名調查對象中,遭受過家庭暴力的人數有23人,佔總人數的76%,沒有遭受過家庭暴力的有7人,佔總人數的23%。根據家庭暴力中施暴者所用的手段及方式的不同,可分爲身體暴力、精神暴力和性暴力三種。(1)身體暴力是指在家庭成員中發生的對受害者的心理及身體造成傷害的毆打、摧殘行爲,這種情況佔到32%。(2)、性暴力是一種特殊而又隱祕的家庭暴力行爲,主要包括故意攻擊性器官,強迫發生性行爲、性接觸等侵犯人身權利的行爲。而發生在家庭內部的性暴力中,主要表現爲“婚內強姦”行爲。 (3)、精神暴力又稱“冷暴力”,是一種情感心理的控制。在家庭生活中,長期不說話,不過性生活,威脅恐嚇,精神上忽視漠視,甚至有些男性將婚外性行爲帶至家中等對家庭成員造成或有可能造成心理傷害或痛苦的直接和潛在的行爲,在調查中發現,遭受精神暴力佔到60%。精神冷暴力並非新生物,而是隨着人類家庭的產生而來,只是近幾年人們更加關注生活的質量,更加關注精神的健康和人文的狀態,“冷暴力”才逐漸受到法律界和社會的重視。

除此之外,隨着經濟的發展,“家長打自己的孩子”這一長期被忽視的‘家庭暴力’,以及妻子虐待丈夫、子女虐待父母等家庭暴力,也逐漸日漸受到全社會的重視和關注。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當男人運用暴力手段從肉體上精神上統治奴役女性時,是被容忍和允許的,打老婆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事情。婦女在遭受家庭暴力後,爲了維護家庭的“面子”而極力掩蓋,認爲那是家醜,同時懼怕遭來丈夫更大的暴力,於是默默忍受,不願聲張。部分女性經濟地位的相對低下,認爲自己是靠丈夫而生活的,丈夫爲了養家,在外面奔波勞累,回到家中發發脾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如此種種原因,導致女性成爲家庭暴力中受害程度最深的對象。家庭矛盾,如果處理不好會逐步升級,演變爲惡性事件,因家庭暴力而引起的自殺、殺人、傷害事件時有發生,從而給社會造成了不良影響。具體說來,有以下幾種危害:

1、導致婚姻破裂、家族解體;丈夫對妻子施暴,使妻子的身心健康嚴重受損,同時也損害了家庭的和睦、夫妻間的感情。妻子面對殘暴的丈夫,心中已

第1頁

無愛意,只有選擇離婚。

2、嚴重傷害兒童的身心健康。另外,有暴力的家庭,其孩子長大後大多也有家庭暴力行爲,違法犯罪的比例也較高。

3、有些婦女蒙受家庭暴力後,沒有通過有效的途徑解決問題,來自肉體上和心理上的痛苦,使她們產生以暴制暴的想法,這就是所謂“受虐婦女綜合症”。受虐婦女在這種特殊的心理困境下,施暴人的人身安全隨時都可以受到威脅,“受虐婦女綜合症”的存在,已嚴重地影響着家庭和睦和社會安定。

4、家庭暴力在直接損害婦女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嚴的同時,帶來了社會不安定因素,也進一步推動了性別不平等和暴力等不良文化的傳播。它對生命和資源的巨大傷害表明:家庭暴力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家庭的範圍。總之,家庭暴力的存在,不論對個人、家庭還是社會都有極大的危害,預防和制止家庭中的暴力行爲勢在必行。

家庭暴力存在是多方面的,既有經濟方面的原因,也有制度和觀念方面的原因,還有婚姻當事人自身的原因。觀念落後和婚姻主體的經濟地位不平等這兩個方面的原因外,其內在原因有:

1、婦女自身的思想觀念;男尊女卑的夫權思想仍殘留在一些人的腦海中,

認爲男人是家庭的主人。而女性則被認爲是男人的附屬品依附於男人而存在。

2、公衆的一般心態;通過對家庭暴力認知情況走訪調查表明,有43.7%的被訪者認爲“一個巴掌拍不響,丈夫打妻子,很多時候是因爲妻子蠻橫不講理”,還有25.5%的被訪者同意“妻子做了對不起丈夫的事,丈夫可以打妻子”。

3、社會轉型階段的各種思潮程度不同地波及到婚姻和家庭生活,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家庭暴力。一些人貪圖享樂,追求金錢和美色,對婚姻和家庭毫無責任感,使家庭暴力既是婚變的原因,又成爲施暴者達到離婚目的的手段。

4、婚姻質量低,夫妻之間相互的調適能力差。在現實生活中,利益型婚姻、維持型婚姻等較爲常見。由於婚姻基礎不牢固,婚後又不能共同努力建立感情,這不僅使婚姻當事人無力使其婚姻健康發展,妥善地解決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矛盾,而且面對事實上的死亡婚姻也不能採取理智的態度,夫妻雙方的思維定式和意識慣性使之對解決這類婚姻問題時多表現爲感情衝動而缺乏應有的理性認識和法律意識。因此,在矛盾激化時,雙方爲了達到各自的目的而採取極端的態度和方式來對待對方,導致暴力行爲發生和升級。

5、社會控制乏力。有相當一部分司法人員認爲家庭暴力是夫妻之間的私事,

不屬於司法管轄範圍,致使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很少得到制裁,從而助長了家庭暴力事件的增長。

據悉,在對受暴婦女提供法律援助過程中,法律工作者發現辦理家庭暴力案件中受到幾大困難阻礙:

1、 目前,我國憲法、刑法、婚姻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法律法規,雖然對家庭暴力行爲都有禁止性規定,但缺乏明確的認定和制裁條款,可操作性較差,對家庭暴力懲治不力。另外,執法機構的干預是制止家庭暴力的最有效手段,而現在因家庭暴力的執法主體不明確,也造成了對家庭暴力的制裁不力,致使家庭暴力總是遊離於法律之(內容來源好 範文網:)外,受虐婦女也得不到有效的保護。

2、我國沒有針對家庭暴力的專門證據法規則。而家庭暴力多發生在家庭內部,很少有目擊證人,單憑受害人陳述又不能作爲定案依據,給法院認定家庭暴力行爲帶來困難,使很多家庭暴力案件因缺乏證據無法立案。通過調查發現,近10%的離婚案件當事人在起訴理由中都提到對方在婚後曾對其有“毆打、辱罵”的言行。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一事實最終未能得到法庭的認定。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兩點:(1)當事人舉證難;相當一部分當事人在遭到暴力後,因缺乏法律常識沒有報案或去醫院開具診斷證明,這樣當對方否認有暴力行爲時,便無據可查。有的當事人雖然報案,但一些派出所以家庭糾紛不屬其工作範圍爲由不予處理,有的派出所雖然到了現場,但由於暴力行爲已結束,無法認定曾存在暴力行爲。此外,對於家庭暴力,社會公衆的觀念仍停留在“家務糾紛”層面上,認爲兩口子打打鬧鬧是正常的,勸勸就可以了。對向法院控告丈夫的妻子尤其難以理解。造成取證困難,受害婦女權利難以保障;(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家庭暴力”的司法解釋對構成“家庭暴力”的嚴格的限制性規定,也導致了法庭認定這一事實的比率明顯下降。

3、派出所對家庭暴力案件不能及時立案偵查,不給受害人出具委託鑑定函。沒有法醫鑑定書,就無法追究施暴者的刑事責任。

4、家庭暴力受害者精神損害賠償難。新《婚姻法》明確規定,家庭暴力的受害方可以提出民事賠償,因此婚內賠償不再受到質疑,但受害婦女請求精神損害賠償仍然困難。

5、現行法律主要適用對施暴者進行事後制裁,缺乏對家庭暴力正在發生及持續過程中的救濟措施。一些受害婦女希望,在遭受家庭暴力時法律能對丈夫採取一定的強制措施。而現在公安機關或居委會能做的只是讓施暴丈夫寫保證書,形不成任何約束力,有的丈夫可能前腳寫了保證書後腳回家繼續施暴。 綜上,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是一項複雜的社會工程,需要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運用法律、行政、教育和管理手段進行綜合治理。

1、法律要強化對構成犯罪的家庭暴力行爲的刑事制裁力度。目前我國刑法有關規定是以情節惡劣作爲界限來判斷家庭暴力的程度,但虐待到什麼程度纔算情節惡劣,卻缺乏明確而具體的把握標準,使得很多施暴者長期逍遙法外。

2、法律對輕微暴力行爲的行政處罰應更加科學,對暴力實施者最有威懾力的措施就是拘留,但如果法律、法規能夠再明確再具體地規定出拘留和警告的適用條件,行政處罰將會在對付輕微的家庭暴力中起到積極作用。

3、婚姻法應對家庭暴力問題做出更詳細的規定家庭暴力行爲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實施暴力者與受害者之間有着特殊的身份關係,這就決定了婚姻家庭法對此進行規範的必要性。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對現行婚姻法進行修改,增加禁止一切形式的家庭暴力條款,並使條款更加具體家庭暴力極易導致婚姻破裂。

4、警察能否積極干預家庭暴力,是整個社會對家庭暴力態度的反映。 一些國家反對家庭暴力卓有成效,離不開警察的干預。

5、建立和完善執法監督體系。爲了保障女性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針對女性暴力的專門法律法規的立法,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重視和加強執法工作,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使女性權益的保護真正落在實處。司法機關要及時關注和處理家庭中的暴力行爲,應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維護法律的尊嚴,更加強有力地打擊家庭暴力這一社會公害。

6、改變公衆對家庭暴力的錯誤認識。在家庭暴力的預防與干涉過程中,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和全社會的道德水準是必不可少的,破除傳統舊觀念對家庭暴力的影響是根本所在。讓公衆意識到家庭暴力是一種侵害他人人身權利的犯罪行爲,是關係到社會安定和家庭穩定的社會問題,是爲社會所不容的。

7、要喚醒廣大女性的覺悟,加強自身的主體意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維護合法權益的能力,培養一種以自我實現爲核心的生活理念。

因此,社會各部門不僅要針對女性建立有效的社會保護制度和監督體制,使女性在遭受家庭暴力後能獲得及時有效的社會及法律援助,更爲重要的是使受虐女性能使用社會、法律等有力武器自己挽救自己。此外,各有關部門都要積極行動起來,參與到反對家庭暴力行動中。

綜上所述,反家庭暴力,一方面要提高婦女的維權意識,同時要提高男性的綜合素質,讓他們尊重婦女,愛護婦女。只有讓反家庭暴力的觀念深入到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纔有可能制止和預防家庭暴力。反家庭暴力依然任重而道遠。

調 研 報 告

第五篇:論當前形勢下管理者提高法律意識的重要性

論當前形勢下管理者提高法律意識的重要性

要把提高企業管理者的法律意識、增進依法治企作爲一項重要的發展戰略,作爲一項基本的管理方式,持續不懈地抓下去,以提高企業管理水平,適應國內外市場法律環境的新變化

論當前形勢下管理者提高法律意識的重要性

隨着新一輪普法工作的不斷深入和推廣,企業員工的法律意識也在不斷加強,這對依法治企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對企業管理者的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管理者的法律意識就是在企業管理過程中對各種社會現象、自身以及員工的行爲從法律角度進行理解、評價,以及自身對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及遵紀守法、接受法律調整的自覺性。

在當前新形勢下,市場競爭激烈,商業賄賂頻發,無論是從廉潔從業方面還是從置身於國內、國際複雜的環境中管理好一個企業,都迫切需要提高和增強企業管理者的法律意識。

一、法律意識是當前複雜環境中企業管理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企業作爲市場主體,要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必須瞭解市場規則、運用市場規則、自覺遵守市場規則,否則就要付出代價甚至被逐出市場。中國石油是境外兩地上市的特大型能源企業,公司經營管理活動既要適用國內法律,又要遵守上市地相關法律和規則,所處的法律環境更加複雜,法律風險也更大。

近年來發生的安然、世通和帕馬拉特等公司的金融、財務欺詐、破產案等,都生動、直觀地揭示了市場經濟是怎樣表現爲法制經濟和規則經濟的,也說明了市場秩序的無情。同時這些案例也一再警示人們: 如果管理者不具備法律意識並以其防預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僅難以具備一個現代企業管理者的資格,而且會使企業遭受災難性的打擊和損失。

因此,在國內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法律環境愈益複雜的情勢下,一個現代企業的管理者必須要有法律意識,學會運用法律手段防範和化解經營風險,實現依法經營和規範運作,才能使企業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站住腳。

二、法律意識是提高企業管理者依法治企能力的核心和動力

經營管理的決策者、組織者和實施者,是將依法治企理念具體轉化爲企業基本管理方式的決定性因素。這種理念來自哪裏?它就來自企業管理者的法律意識。做到依法治企,就必須提高管理者依法治企的能力,這就要求管理者樹立現代法治觀念,注重法律學習,提高法律意識,建立起依法取得權利、行使權利、保護權利和履行義務的思維模式,在處理具體經營管理業務時有一個法律評價的視角和判斷的警覺。

管理者只有具備了基本的法律知識,才能主動地關注市場法律環境的變化,研究法律適用對本企業產生的影響; 才能認真總結企業經營管理實踐中正確運用法律手段的經驗和不依法辦事造成損失的教訓,學習其他企業依法經營管理的做法,提高運用法律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才能把國家法律、相關規則對企業的要求,內化爲企業的規章制度並加強其執行力,使其成爲企業員工共同遵守的行爲規範,使企業依法取得權利、依法行使權利和依法履行義務。因此,只有管理者有了一定的法律素質,具備了一定的法律意識才能通過健

全制度,完善依法治企機制,把管理者的法律意識轉化爲依法治企的動力。

三、適應當今法律環境的變化必須提高法律意識

中石油涉及探礦、採礦、土地、環境、油品及危險化學品經營領域,具有易燃易爆、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特點和油氣商品的特有屬性,決定了來自政府的監管和社會的關注明顯高於其它行業。作爲資源型企業,油氣資源、土地、水資源及環境是公司賴以發展的基本條件,對相關立法的反應也很敏感。已頒佈的《物權法》以及起草中的《反壟斷法》、《國有資產法》等法律的制、修訂廣泛涉及中石油的生產經營活動,併產生基礎性和長遠性影響。對石油企業管理者如何提高法律意識和依法經營管理的能力、水平,將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從以上法律環境變化及其影響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出,當今法律環境的變化直接關係中石油資源、市場、國際化三大戰略的實施,關係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從當前國內國際形勢看,管理者的法律意識對企業的生存、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關係到依法治企目標的實現問題。那麼怎樣纔能有效地提高企業管理者的法律意識,以實現依法治企?筆者認爲,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依章管理,樹立現代法治觀念

法律和制度要由人來制定,由人來操作運行,法律和制度的實施是法律和制度的生命,而法律和制度有效實施的一個極爲重要的條件就是企業管理者和廣大企業員工都能夠認真地尊重、遵守、並實施這些法律和制度規章,加強規章制度的執行力。如果面對各種完善規範的制度、規章,大家都努力去尋求各種變通、突破的空間和可能,甚至還把突破、變通的程度當作衡量一個人在企業的地位和能力大小的標準,那麼,企業規章制度也就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如此一來,那些原本對違規行爲有着約束和警戒作用的各種制度規則必然會被

架空、被踐踏,繼而使得違規行爲更加盛行。這就要求執行法律和制度的企業管理者在工作過程中必須樹立現代法治觀念,增強自身的法律意識,把尊重法律、執行企業規章制度作爲企業管理的最高原則,並帶領企業員工學法、用法,在企業內部形成用法律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氣氛。

(二)加強責任,樹立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觀念

依法治企最終表現爲一種符合現代企業文明的法律秩序和企業環境,這種秩序和環境是遵守法律、法規和企業規章制度適用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來看,企業管理者必須認識到,自己在企業管理中的一個重要使命,是在自身樹立現代法治觀念的基礎上,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同時,要對自己的行爲承擔相應的責任。使企業管理各個方面都能形成有序化的狀態,即形成依法治企的法律秩序,企業管理者必須明確權利是企業全體員工賦予的,是有限的,如果不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只有權利和責任對等,才能使企業管理者自覺地對自身的行爲從法律角度理解和評價,才能逐漸形成與依法治企相一致的法律意識。

(三)強化內控,規範管理行爲

隨着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際上一些科學規範的管理體系,也已經融入企業的經營管理體制中,爲企業所接受和應用。中國石油作爲一家在境外上市的特大型國有企業,建立內控體系的意義不僅在於適應上市地的法律要求,從更高層面上來說,建立完善的內控體系,有助於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公司管理水平,提升公司形象,爲實現股份公司的長遠發展戰略夯實基礎。作爲油氣田開發企業,內部控制是實現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賴以順利進行的基礎。隨着市場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特別是開展國際化經營,企業所面對的內外部經營風險也發生了

變化。爲了增強企業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實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作爲企業經營目標有效保障的內部控制制度,也必須完善和強化。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直接影響着一個企業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關係着企業的經營安全。企業只有建立健全管理內部控制,才能從根本上培育企業信用、提升競爭實力、防範經營風險。

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需要全面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制度,規範單位內部的各項業務管理流程,對管理機構、崗位進行合理設置及其職責權限進行合理劃分,做到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相互制約和相互監督,從源頭和制度上堵塞漏洞、消除隱患、防範風險。

(四)做好普法工作,把提高法律意識作爲經常性的工作

企業管理者是企業的領路人,他們的法律意識直接決定和影響企業依法治企的水平。法律意識不能夠自發形成,需要進行有目的的培養,自從1985年11月“一五”普法正式啓動以來,總的趨勢是普法逐漸向縱深發展,向依法治理延伸,其內涵不斷豐富,層次逐漸提高,領域不斷拓展,影響更加深遠,推進法治成爲治理企業、管理企業的重要手段。

目前部分油田企業職務犯罪頻發,這些案例充分說明企業管理者的法制教育還是不夠的,還沒有完全形成尊重法律的思想意識,還沒有樹立法律至上的現代法治觀念。對自己的行爲不能正確地用法律評價,以致走向犯罪。因此,大力加強、促進普法工作,特別是提高企業管理者的法律意識,仍是當前不容忽視的長期性的工作。同時,法律意識的提高需要一個過程,它不是固定的、靜止的,而是動態的、發展的。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法律隨之調整,需要經常不斷地制訂、廢止和修改,況且現代社會法律數量繁多,企業管理者要依法管理、經營好企業,只有不斷加強學習,才能瞭解掌握並熟

練運用。將依法治企的豐富內容,融於本行業、本單位生產經營活動之中,並採取文化活動寓教於樂的方式表現出來,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顯現出教育效果,營造出依法經營、誠實守信、廉潔自律的企業環境和氛圍。

總之,只有當企業管理者真正具備了以現代法治觀念爲核心的法律意識,有效提升企業管理者依法決策、依法經營、依法管理的能力與水平以及廉潔自律的能力,企業管理者基本素質的內容就會更加完整,依法治企的目標也才能最終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