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精選多篇)

第一篇: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精選多篇)

《新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是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主陣地,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質量如何,直接關係到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興趣的培養以及思想品德的培養等等。而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就在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那麼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每一個學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發展呢?下面我就談談個人的一點看法,以求拋磚引玉.

一、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學目標,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指揮棒,它在數學教學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它限定着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對保證課堂教學有效進行至關重要。《新課標》提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基本理念,要求我們的教學要面對每一個有差異的個體,適應每一個學生的不同發展需要。因此教學目標的制定應着眼於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由於學生之間的能力是有差異的,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因此,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知識體驗和生活積累,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針對這一點,目標的制定應有梯度,不要求人人都達到相同的目標,但要求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盡情投入、力所能及。要做到使能力相對差一些學生能品嚐到成功的喜悅;對於能力水平較好的學生來說也有充分施展才華的開放空間。毫無疑問,制定了準確、明確、有層次的目標,保證了教學的方向,使教學有了現實的可操作性和評價性,有利於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優化課堂教學的整體結構,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數學課堂教學一般有複習舊知識、新知識引入、新知識傳授、新知識反饋、新知識深化、課堂小結、作業佈置等過程,如何恰當地把各部分進行搭配與排列,設計合理的課堂教學層次,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是上好一節數學課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設計課堂層次時,必須重視學生認知過程的完整性。由於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學層次的展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方面的活動協調和諧。在組織課堂教學時,當學生初步獲取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後,應安排動腦動手獨立思考與練習,教師及時捕捉反饋信息,這樣學生就會有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並由認識到實踐的過程,從而對知識的領會加深,能力也得到發展。同時還必須注意緊扣教學目的與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點、難點、基本要求與能力要求,從多方面圍繞教學目的來組織課堂教學。當課堂容量較大時,要保證講清重點,解決難點,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關鍵,有的甚至可以點而不講,但要指導學生自學完成;當課堂容量不大時,可安排學生分析評論,並進一些深化練習,進行比較、提高,這樣,課堂結構緊湊,時間得到充分利用,有利於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要使學生在課堂上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須精心組織教學活動,與學生一起參與探討問題、發表見解的學習過程,並相互交流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締結朋友式的情感紐帶,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教師溫和的語調、親切的微笑、鼓勵的眼神、信任的點頭,以及一個愛撫的動作,一句讚美的短語,是構成和諧氛圍的因子,是溝通情感是橋樑。它能帶給學生歡愉和力量,其作用難以估量。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丟棄權威、放下架子,從高高的講臺上走下來,深入學生中去,要對學生傾注愛心。學生如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無知,甚至是愚蠢的舉動或現象時,教師千萬不能怒不可遏,大發雷霆,而只能是耐心提示,逐步誘導,幫助他們解圍。這樣以慈愛寬容之心待學生,讓學生體驗到了教師的平易近人、和藹可(請繼續關注好 範文網:)親。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係,爲學生創設一個輕鬆、愉快、和諧的學習情境,就會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課堂教學效率纔會大大提高。

四、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心理學認爲:興趣是人們對客觀事物選擇的一種態度,是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參加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習的內在動力,是獲取智能的開端,追求知識的先導。多媒體技術是現代教育技術的一種,運用這一技術製作的課件圖文並茂,具有信息量大、動態感強等傳統教學技術無法具有的優點,特別適用有關幾何圖形和函數圖像知識的教學。在常規教學中,由於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有些概念的理解,用常規的教學手段難以達到一定的效果。而用多媒體技術製作的課件能給學生深刻的印象,使學生獲得直觀的感知,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

總之,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要提高中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必須樹立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辯證觀點,精心設計教案,擺正講與練的關係,注重學生優秀思維品質的培養,變被動爲主動,變學會爲會學,這樣就才能達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而提高了數學課堂的教學。

第二篇: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師追求的永恆主題。而一節四十分鐘課,時間是有限的,我們能給學生多少有用的東西?怎樣才能讓自己的教學更有效,在每一節課時我都先會問自己幾個問題。

問題一,對於這節課學生感興趣嗎?

問題二、這節課我要讓學生學什麼?

問題三、課程結束學生都學到什麼,要補充什麼?

反思之後的我認爲所謂的“有效”,應該是指在教師的教學之後,學生能夠獲得某些方面的進步或發展。我所說的“某些方面的進步或發展”,不光是說提高分數,應該說,歷史素養的提高、學習方法的改進、常識的積累、某些積極觀點的生成、靈感火花的閃現等等都應該算作是“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東西。固然,每個學生的個人素質(領悟能力、學習習慣、遷移運用能力等)是有差異的,一堂課,讓每個學生都吃飽的確很難。同樣的問題,有的學生一點即透,有的學生需要反覆啓發。因此,強求標準一致的“教學有效性”是不太現實的,只要是學生有收穫的教學都應該算作是“有效教學”。

基於此,我覺得教師要想有效教學,應該做到:

一、課前準備。

教師的準備就是備課,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同樣的課文,面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必然不同,所以我們在解讀課文的同時也要解讀學生。首先要對教材有充分的理解,用靈活的方法來處理教材,精心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以適應不同學生的發展要求。

教師要達成的有效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所以僅靠教師單方面的準備是不夠的,學生也要準備。學生的準備就是預習即將所學,當然預習什麼、如何預習,教師要提出明確的要求給予充分的指導。學生的預習,教師必須可檢測,所以預習的形式可以有口頭、書面等形式。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前,應根據學生的預習反饋,再次調整教學設計。

二.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時,我主要把握以下幾點,來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1、精彩的導入。課一開始就能充分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創設了一個和諧、專注、活潑的教學氛圍。

2、教學過程要紮實。

3、要注重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教師要有意識、有策略地啓發學生的積極思維,讓學生在課堂上發揮主動、鍛鍊能力。

4、關注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5、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實課堂內涵。

6、教師要加強個人的文學藝術修養,用教師的自身魅力來吸引學生。

三、課後反饋

課堂教學是否有效,課後的反饋很重要。教師在備課時就應對作業進行充分設計,根據課堂教學情況再做適時調整,這是對教學目標達成的鞏固,也是檢驗教學目標達成情況的最直接的反饋。根據學生作業情況,可再進行適當的教學補充,使得教學更加有效。同時,在課堂教學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結合課堂教學情況及時的反思:我的教學有效嗎?還有沒有更好的教學?學生的課堂收益是什麼?……在教師不斷的教學反思中,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第三篇: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採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式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所謂教無定法。下面我就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關注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 這種引入內容生動,富有趣味性,爲學生創設熟悉與感興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學習的主體,擁有學習的主動權,學生的學習動力亦在不斷地增強。

二、關注課堂活動的有效性

活動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尤其在數學教學中,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爲了追求活動效果,活動形式不能一成不變,適當花樣翻新,有助於引起學生活動的興趣。爲了確保數學活動的有效性,開展數學活動時一定要讓學生帶着具體的學習任務,活動要有明確的目的並具有可操作性。活動要有利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發展數學技能,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該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數學活動中,對學生參與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活動後還要與學生一起進行總結評價,把 “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發展”的理念真正落到實處。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於捕捉數學活動的信息,認真反思自身的教學,不斷提高教學設計和組織的能力,爲組織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

三、關注課堂評價的有效性

在目前數學課堂教學中,不管學生回答的問題是簡單還是有難度的,是正確還是不全面的,都能聽到教師的表揚語言。我們的評價確實要以鼓勵爲主,但更要注意方法。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習的過程。要善待學生出現的錯誤,一旦發現學生的解題結果與標準答案不符,一定要引導學生說出解題思路,然後才能作相關評價;對那些有錯誤,但又蘊涵創新思維與不滿足常規的解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時,也要充分鼓勵,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創新的火花。

對學生數學能力的評價形式應靈活多樣。對學生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的學習狀況的評價,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參與數學活動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識以及獨立思考的習慣、數學思考的發展水平等方面的變化與發展。對學生實施評價,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對評價結果的描述應採用鼓勵性語言,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從而以極大的熱情主動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之中。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長期的工作。教師要通過研究策略,講究方法,從而幫助學生實現快樂、輕鬆和高效地學習。

第四篇:淺談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淺談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目前,中國小教育都在討論教學有效性的問題,所謂“有效”,主要是指教師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有效學習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必須與國小相互銜接”,這表明幼兒園的課堂教學同樣需要思考教學有效性這個問題。

幼兒園“體驗、探究、交往”課程的實施已有幾年了。新課程以“幼兒體驗、探究在先,教師推動、提升在後”的實施策略,在幼兒園掀起了新的課程改革熱潮,老師們把這種教育理念逐漸滲透到了教育教學的活動當中,主題區域性教學手段慢慢被老師們接受與撐握。隨着主題區域活動開展的不斷深入,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也擺在了我們每位教師的面前,如何實施有效教學,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內容選擇的有效性

教育內容是教育的中介要素、內容的適宜與否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內容的選擇應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貼近幼兒的生活和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也就是要根據教育目標,結合本班幼兒的發展需要並與幼兒發展水平和生活經驗來確定,才能爲取得最佳效果提供保障

二、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幼兒思維具有形象直觀特點,幼兒園教育以遊戲爲基本活動,因此,直觀、生動、形象的情境創設對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是十分重要的,如數學活動“認識月曆”。月曆對幼兒來說生活中處處可見,但幼兒對月曆內容本身卻並不感興趣,因爲月曆上只有枯燥無味的阿拉伯數字和簡單的文字,色彩也無鮮豔可言,因此老師假如直接用生活中的月曆來組織幼兒學習認識,肯定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但如果老師運用多媒體動畫,把它設計成可愛的月曆寶寶,以擬人化的月曆寶寶形象出現讓幼兒找月曆寶寶身上的祕密,一下子就會把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到月曆上面,沉浸於情境教學之中。這樣的情境創設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既生活化又吸引了幼兒的有意注意,激發起幼兒探究月曆寶寶身上祕密的強烈慾望。

三、材料提供的有效性

幼兒園教學,以遊戲爲主要手段,教學材料是必不可少的, 那麼 老師在選用材料時,首先要考慮它所蘊含的、對本次教學活動的價值。即能助於幼兒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和發展

能力,有利於展現知識的生成過程,這促進幼兒的發展服務;其次,學習操作材料的選擇,還要考慮簡便有效,儘可能就地取材,一物多用,以一個活動解決一個問題來確定學習材料。

四、問題與引導的有效性

“教師指導的集體活動,要能保證幼兒的積極參與,避免時間的隱性浪費”。每個教學活動,老師都會設置一些問題來讓幼兒回答,使活動深入下去,活動的有效發展又離不開老師的指導,因爲只有效的提問和恰到好處的引導,才能使活動有效的開展,達到教學的目標。因此,教師每個問題的提出是經過認真思考並做出預測。如大班美術活動:畫魚。有位小朋友只畫了些很小的小魚,比較均勻的分佈着,主題不突出。老師說:“請你再把大魚畫上好嗎?”,然 後 老師就走開了,這位小朋友看了看畫面,沒有畫大魚的空間呀,他不知所措,直到教學活動結束還是原來的畫面。假如老師這樣引導:小魚如果看見媽媽來了它們會怎麼樣呢?幼兒可能會說親親媽媽,讓媽媽到身邊來,“那你讓魚媽媽游到身邊來吧”並示意可以在小魚中間疊畫一條大魚,同時,再引導幼兒怎樣把魚媽媽和小魚分區分開(如用粗黑線或顏色來區分),畫面自然就會豐富了。

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我們去思考與實踐,但更需要教師關注幼兒、尊重幼兒,瞭解幼兒的興趣、需要,撐握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以幼兒爲主體;活動後教師善於反思,給自己提問題、找問題,一課多研,教學有效性才能得到真正地落實。

第五篇: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淺論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張江平

摘要:伴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們的課堂教學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的“師問生答”變成了“暢所欲言”,“紋絲不動”變成了“自由活動”,“師說生聽”變成了“自主探索”,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學氣氛異常活躍。然而,在熱鬧與自主的背後,折射出放任與浮躁,我們的課堂教學卻丟失了寶貴的東西——“有效”,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對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一些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目前,伴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們的課堂教學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教學方法的運用,在某方面取得了積極的效果,像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學氣氛異常活躍,但又一個新的問題又凸現出來——課堂教學有效性缺失。筆者結合自己多年來的國小數學教學實踐,就如何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有效性,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能吸引學生的身心,讓學生主動關注學習的內容;能喚起學生的學習經驗,爲學習新知拋磚引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數學思考。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數學課堂有了新的變化,教師都樂於去創設情境開展教學,這確實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然而,有些課創設的問題情境複雜、牽強附會,學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課堂教學流程舒緩有餘而緊湊不足,教學效果不高。所以,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一定要考慮到情境創設的有效性。那麼,如何去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呢?

1、問題要有現實性——構建真實的問題情境。 構建真實的問題情境,有助於兒童發現那些對他們個人來說是真實的挑戰,從而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尤其對於年齡較小的兒童,問題必須是真實的或者能夠想象的,這樣才能真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真實的問題”是指必須與兒童生活直接相關的 1

問題。

2、問題要有思考性——爲學生提供適當的思考空間。 創設問題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思考。設計的問題必須要有思考性,要爲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間。

3、問題要有針對性——緊扣有關的數學學習內容。數學學習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對數學的理解,掌握有關的數學知識,並形成數學思考的能力。因而,問題的設計必須要有針對性。一方面,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把握教材內容的“數學內涵”及其相互關係,抓住其核心和相關的問題。另一方面,要注意爲學生提供一些數學知識的“原型”問題,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4、問題要有挑戰性——讓學生的思維經受來自問題的挑戰。兒童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探索的慾望,他們常常把自己當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而富有挑戰性、開放性的問題情境,能使學生的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發揮,促使他們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規律靈活地處理教材,給學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戰性和開放性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知識的慾望,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發現數學知識,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樂趣。

5、問題要有趣味性—將問題置於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將問題置於生動有趣的情境中,使學生的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共同參與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輕鬆的發展。問題情境的呈現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做出適當的選擇:國小低、中年級學生比較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級的學生對“有用、有挑戰性”的任務感興趣。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可以從生活中的具體事實或有趣現象引出問題;從情節生動的童話和故事情節引出問題;從遊戲活動中引出問題;從直觀演示或實際操作引出問題;從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引出問題;從新舊知識的矛盾引出問題等,讓學生在生動具體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總之,富有情境的課堂影響着學生的心靈與人格,在每一個學生的內心不斷建構一方美麗的精神樂土;富有情境的課堂,能釋放出無窮的魅力,在學生的心

田上綻開絢麗的花朵;富有情境的課堂,能讓生命的精彩在課堂上涌動。

二、組織有效的探究活動

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和課堂集體教學的環境中進行的,是學生自己探索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但要在課堂有效的時間與空間裏有效地開展探究性學習,教師的組織尤其重要。具體做法是:

1、創設良好的探究情境。 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往往起源於新穎的問題、情境或材料,因此,在課堂學習中,教師應儘量爲學生營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幫助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通過解決一些相對複雜而靈活的挑戰性問題來學習。

2、靈活採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學生個人獨立探究、學生臨時以自願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體探究等。課堂上,可根據不同的探究需要,採用一種形式,也可以幾種方式交叉進行,使探究活動更加深入充分。

3、熱情地參與學生的探究。教師的參與是對學生莫大的支持與鼓勵,教師的熱情對學生有強烈的感染力,它能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和探究熱情,促進學生主動探究。

4、促進學生在探究中的互動與交流。 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做的首先是促進學生學習小組內部的交流與互動。其次,教師還應鼓勵學習小組與學習小組之間進行對話,併爲這種交往、交流提供條件。此外,教師還要組織好全班學生的交流,使全體學生在演示與觀察、表達與傾聽、質疑與爭論、反駁與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穫。

5、寬容與欣賞學生探究的過程和結果。教師要善於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適當的評價,並利用評價來有效地組織探究學習。

三、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隨着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被越來越多地引入課堂。小組合作學習體現了“與人合作”,並與同伴交流思想的過程和結果,不但充分地體現教學的民主,也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是學生取長補短、展現個性的舞臺,因而,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課堂

上都可以看到小組討論式的合作學習。但是我們有些教師卻把它演繹成爲課堂教學中的“點綴”,成了形式和走過場的“合坐”。那麼,怎樣才能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呢?

首先,教師要明確提出的問題有沒有合作的必要。對於那些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就不需安排合作學習。只有那些學生單獨不能解決的、並能最大限度發揮學生之間優勢互補的問題,纔是有價值的合作,是爲了學生髮展的有效合作。其次,在具體操作中教師至少應注意:①分工明確。讓每一個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組學習中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人人都成爲小組學習的主人。②建立機制。必須有意識的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讓每個成員感到自己的行爲會影響小組的學習結果,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意見,從而使組內出現“互動、互助、互勉、互進”的局面。③適時引導。合作過程中學生活動相對分散,干擾因素相對增多,教師要成爲學習小組的一員,參與學習活動,並通過提示、點撥、引導等形式,保證合作爲提高課堂效率服務。

四、運用有效的課堂評價。

《標準》指出:“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更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這是新課程提倡激勵性評價的宗旨。有效的評價,有助於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有助於教師改進教學。

首先,評價的原則應該是客觀公正。在這個基礎上,再堅持鼓勵爲主,纔是富有魅力有價值的評價。作爲教師我們一定要正確處理學生出現的錯誤,不能把激勵評價用到極端,對於學生的錯誤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導學生說出解題思路,然後才能做出相應的評價。對那些有錯誤,但又蘊涵創新思維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時,再給予鼓勵,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火花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

其次,教師應錘鍊課堂教學的評價語言。具體做到:(1)準確不能模糊。教學中準確語言能給學生以提醒和糾正,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要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2)生動還要豐富。多樣、靈活、生動、豐富的評價語言,能使學生如沐春雨,促進思維發展。(3)嚴謹不失幽默。幽默是現代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教學手段。可以打破課堂內的枯燥局面,使整個教學過程達到師生和諧、充滿

情趣的美好境界,優化課堂教學的效果。(4)中聽更要中用。《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不光對學生說:“你說得真好”、“你說得真棒”之類的評價語,更要從思考的角度去評價學生。(5)獨特不乏創新。課堂教學評價的對象是天真爛漫的學生,評價的語言也應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果而異,因發生的情況而異。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我們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發更多教師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