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五年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成績與經驗

目錄

五年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成績與經驗
第一篇:五年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成績與經驗第二篇:五年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成績與經驗第三篇:就業五年來取得的成績第四篇:縣有機農業產業化發展經驗交流材料第五篇:縣有機農業產業化發展經驗交流材料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五年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成績與經驗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經營,胡錦濤總書記最近在河南江西湖北考察時強調指出“堅持爲農民服務的方向,以科技爲先導,以深加工爲龍頭,以市場需求爲座標,不斷拓展產業鏈,農業產業化就一定有更加廣闊的前景”。回良玉副總理在吉林考察時也明確要求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五年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成績與經驗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我國億萬農民的偉大創造,是農村經營體制的重大創新。進入新階段尤其是黨的十六大以來,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截至止2014年底,全國產業化經營組織已發展到11.4萬個,固定資產總額8099億元,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達14261億元,分別比2014年增長70.9、91.7和141.7。農業產業化經營從局部探索轉入全面推進,形成了規模擴大、領域延伸的新格局,顯現了競爭力增強、帶動力提高的新態勢,探索了用現代工業理念、先進科技成果建設現代農業的新途徑,構建了政府扶持、龍頭帶動、農民參與、中介組織服務的多方推進的新機制。可以講,通過各級各部門共同努力,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有力促進了優勢產業集聚

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攻方向。龍頭企業根據市場需要進行產品加工,按照加工要求建設標準化、優質化、規模化基地,帶動了農業結構調整。2014年,在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中,種植業5.2萬個,帶動種植面積近7億畝;畜牧業3.3萬個,牲畜養殖量6.7億多頭,禽類養殖量近70億隻;水產業8397個,養殖水面5000多萬畝。農業產業化與區域發展相結合,進一步促進了優勢產業集聚:沿海地區形成了優勢水產品、園藝產品產業帶,中部地區形成了糧棉油等優質專用農產品產業帶,西部地區形成了特色農產品產業帶,龍頭企業對優勢產業帶的形成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帶動作用。農業產業化與優勢產業發展相結合,培育壯大了主導產業。特別是畜牧業,發展最快、產業化經營程度最高,已成爲我國農業的支柱產業。2014年,畜牧業總產值突破1萬億元大關,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3.6。農業產業化經營不僅壯大了第一產業,而且帶動了二、三產業的發展。

(二)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

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戶與龍頭企業的有效對接,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戰略舉措。2014年,全國各類產業化組織帶動農戶8454萬戶,比2014年增加2493萬戶,增長41.8,平均每戶從中增收1202元,比2014年增加302元。從各地情況看,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實行保護價收購保障農民增收。龍頭組織與農戶簽訂定訂單,實行農產品最低收購價,降低了市場風險。2014年,全國訂單合同成交額達2523億元。二是採取利潤返還促進農民增收。2014年,在各類產業化組織與農戶的聯結方式中,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種方式佔79.9,比2014年增加3.5個百分點。三是拓寬就業渠道擴大農民增收。通過延長產業鏈,不僅使一部分農民能直接進入龍頭企業務工,還有許多農民參與到運輸、營銷環節的經營活動,增加了收入。2014年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從業人數3333.2萬人,比2014年增長11.6,其中龍頭企業從業人數達1362.6萬人,佔總數的40.9。

(三)有力促進了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提高

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了產加銷、貿工農的有機結合,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目前,主要有三種帶動類型:一是龍頭企業帶動型。龍頭企業通過合作與聯合,帶領農民開拓市場。2014年,龍頭企業在產業化經營組織中所佔比重爲43.6,580多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直接和間接輻射帶動農戶4000多萬戶。二是專業市場帶動型。專業市場爲農民提供了農產品交易平臺,直接帶動農民進入市場。2014年,專業市場所佔比重爲9.3,實現農產品交易額8662億元。三是中介組織帶動型。中介組織有效地爲農戶提供技術、信息、運銷服務,密切了產銷關係。目前,中介組織所佔比重爲36.4,組織數量比2014年增長87.1。尤其是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迅速,行業協會逐步建立,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四)有力促進了農業整體水平的提升

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推進了農業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加快了農業科技進步,提高了農業整體素質。一是龍頭企業成爲組織標準化生產的重要載體。目前,省級以上龍頭企業80通過了國家或國際有關組織的質量、環保、安全衛生等管理體系認證,有的還建立了農產品產地、質量、等級標識和可追溯制度,組織和帶動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二是龍頭企業成爲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者。通過建立研發機構,自主開發和引進新工藝、新技術、新品種,提高了農業科技水平。三是龍頭企業成爲品牌戰略的實施主體。不少龍頭企業努力創立市場潛力大、產品附加值高、具有特色的名牌產品。

(五)有力促進了農業對外開放

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在積極引進國外資金、技術、裝備、經營管理方式的同時,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一是農產品出口日益擴大。許多龍頭企業緊跟國際市場變化,積極應對貿易爭端,全方位參與國際競爭。2014年,全國龍頭企業出口創匯額約200億美元,比2014年增長近2倍;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中出口創匯超過1000萬美元的有131家,超過5000萬美元的有26家,超過1億美元的有10家。二是積極開展跨國經營。有的龍頭企業充分利用國外農業資源發展特色種養、精深加工,開闢了新的發展空間。

五年來,各地按照中央的要求,從當地實際出發,加大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推進力度,積累了豐富經驗。

(一)堅持把建設現代農業作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方向。建設現代農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農業產業化經營運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各地按照大規模、高起點、多形式、強帶動的原則,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將先進的經營理念、管理方式、物質裝備、生產技術等要素導入農業領域,提高了農業的整體素質。

(二)堅持把維護農民利益放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首位。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農民的根本利益,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企業與農戶互助共贏,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健康發展的核心和動力。各地按照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產業、不同產品的特點和要求,積極探索不同的利益聯結方式。

(三)堅持把促進經營主體協調發展作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點。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是關鍵,中介組織是紐帶,基地農戶是基礎。妥善處理好各經營主體之間的利益關係,才能協調發展,整體推進。許多地方在發展產業化中,既抓龍頭企業、又抓基地農戶和中介組織,發揮各自功能,形成有機整體,促進良性發展。

(四)堅持把遵循市場規律作爲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準則。產業化經營是市場經濟的產物,要按照市場規律辦事。許多地方在產業佈局上,考慮市場需求,優化資源配置;在企業發展上,鼓勵有序競爭,堅持優勝劣汰;在指導方式上,尊重經營主體的選擇,不搞強迫命令和一刀切。實踐證明,凡是搞得好的地方都是以市場爲導向,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產業化發展道路。

(五)堅持把優化外部環境作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保障。政府引導、政策扶持、社會化服務是推進農業產業化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各地各部門按照中央關於“扶持農業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總體要求,加大了扶持力度。全國農業產業化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緊密配合,通力合作,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制定了財政、稅收、金融、外貿、上市等一系列優惠措施,有力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各地黨委、政府加強了農業產業化工作的領導,制訂了發展規劃,出臺了配套措施,建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和協調機制。目前,全國各省區市都設立了農業產業化財政專項資金,今年資金總額達15.8億元。許多地方還通過建立綠色通道、銀企聯手、技術引進、信息交流、用地用電用水優惠等措施,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提供有效服務。

第二篇:五年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成績與經驗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經營,胡錦濤總書記最近在河南江西湖北考察時強調指出“堅持爲農民服務的方向,以科技爲先導,以深加工爲龍頭,以市場需求爲座標,不斷拓展產業鏈,農業產業化就一定有更加廣闊的前景”。回良玉副總理在吉林考察時也明確要求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五年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成績與經驗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我國

億萬農民的偉大創造,是農村經營體制的重大創新。進入新階段尤其是黨的十六大以來,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截至止2014年底,全國產業化經營組織已發展到11.4萬個,固定資產總額8099億元,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達14261億元,分別比2014年增長70.9、91.7和141.7。農業產業化經營從局部探索轉入全面推進,形成了規模擴大、領域延伸的新格局,顯現了競爭力增強、帶動力提高的新態勢,探索了用現代工業理念、先進科技成果建設現代農業的新途徑,構建了政府扶持、龍頭帶動、農民參與、中介組織服務的多方推進的新機制。可以講,通過各級各部門共同努力,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有力促進了優勢產業集聚

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攻方向。龍頭企業根據市場需要進行產品加工,按照加工要求建設標準化、優質化、規模化基地,帶動了農業結構調整。2014年,在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中,種植業5.2萬個,帶動種植面積近7億畝;畜牧業3.3萬個,牲畜養殖量6.7億多頭,禽類養殖量近70億隻;水產業8397個,養殖水面5000多萬畝。農業產業化與區域發展相結合,進一步促進了優勢產業集聚:沿海地區形成了優勢水產品、園藝產品產業帶,中部地區形成了糧棉油等優質專用農產品產業帶,西部地區形成了特色農產品產業帶,龍頭企業對優勢產業帶的形成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帶動作用。農業產業化與優勢產業發展相結合,培育壯大了主導產業。特別是畜牧業,發展最快、產業化經營程度最高,已成爲我國農業的支柱產業。2014年,畜牧業總產值突破1萬億元大關,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3.6。農業產業化經營不僅壯大了第一產業,而且帶動了二、三產業的發展。

(二)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

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戶與龍頭企業的有效對接,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戰略舉措。2014年,全國各類產業化組織帶動農戶8454萬戶,比2014年增加2493萬戶,增長41.8,平均每戶從中增收1202元,比2014年增加302元。從各地情況看,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實行保護價收購保障農民增收。龍頭組織與農戶簽訂定訂單,實行農產品最低收購價,降低了市場風險。2014年,全國訂單合同成交額達2523億元。二是採取利潤返還促進農民增收。2014年,在各類產業化組織與農戶的聯結方式中,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種方式佔79.9,比2014年增加3.5個百分點。三是拓寬就業渠道擴大農民增收。通過延長產業鏈,不僅使一部分農民能直接進入龍頭企業務工,還有許多農民參與到運輸、營銷環節的經營活動,增加了收入。2014年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從業人數3333.2萬人,比2014年增長11.6,其中龍頭企業從業人數達1362.6萬人,佔總數的40.9。

(三)有力促進了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提高

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了產加銷、貿工農的有機結合,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目前,主要有三種帶動類型:一是龍頭企業帶動型。龍頭企業通過合作與聯合,帶領農民開拓市場。2014年,龍頭企業在產業化經營組織中所佔比重爲43.6,580多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直接和間接輻射帶動農戶4000多萬戶。二是專業市場帶動型。專業市場爲農民提供了農產品交易平臺,直接帶動農民進入市場。2014年,專業市場所佔比重爲9.3,實現農產品交易額8662億元。三是中介組織帶動型。中介組織有效地爲農戶提供技術、信息、運銷服務,密切了產銷關係。目前,中介組織所佔比重爲36.4,組織數量比2014年增長87.1。尤其是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迅速,行業協會逐步建立,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四)有力促進了農業整體水平的提升

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推進了農業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加快了農業科技進步,提高了農業整體素質。一是龍頭企業成爲組織標準化生產的重要載體。目前,省級以上龍頭企業80通過了國家或國際有關組織的質量、環保、安全衛生等管理體系認證,有的還建立了農產品產地、質量、等級標識和可追溯制度,組織和帶動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二是龍頭企業成爲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者。通過建立研發機構,自主開發和引進新工藝、新技術、新品種,提高了農業科技水平。三是龍頭企業成爲品牌戰略的實施主體。不少龍頭企業努力創立市場潛力大、產品附加值高、具有特色的名牌產品。

(五)有力促進了農業

第三篇:就業五年來取得的成績

5年來取得的成績

2014年安排殘疾人就業282人,培訓180人,每人生活費補助200元。爭取資金45萬元,危房改造100戶,資助43名貧困殘疾人家庭的子女上學。

2014年三無救助81人,救助資金36.65萬元,危房改造100戶,改造資金156萬元,資助學生42人,扶貧基地1個,安置殘疾人就業246人,機構託養60人,上級補助9萬元,發放到位。居家託養41人,補助資金4.1萬元。獲得鄭州市殘聯危房改造先進單位稱號。

2014年培訓595人,“三無”118人。救助貧困大學生35人。居家託養41人,託養資金4.1萬元,機構託養28人。普查登記,共錄入16-59週歲就業年齡段殘疾人23251人,今年9月在鄭州利生中專對106名殘疾人進行了職業技能、實用技術培訓,並使595人實現了就業,

2014年:三無217人,救助資金74.82元,機構託養29人,居家40人,學生救助,殘疾人大學生7人,殘疾家庭大學生32人,中國小生14人,燃油補助34人,補助資金1.5240萬元。

2014年三無救助232人,救助資金83.16萬元,燃油補助57人,補助資金1.4820萬元,學生救助:殘疾大學生7人,救助資金2.1萬元,殘疾家庭大學生42人,救助資金8.4萬元,殘疾中國小生7人,資金3500元,殘疾家庭中國小生11人,資金5500元,扶貧基地1個,爭取康復扶貧貸款260萬元,無障礙改造9戶,改造資金

9.0萬元。機構託養各類殘疾人50人。

第四篇:縣有機農業產業化發展經驗交流材料

××縣地處××西北邊陲,轄17個鄉鎮(街道),地理概貌爲“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屬典型的山區丘陵縣。全縣有近十個鄉鎮屬山區、半山區,這些山區鄉鎮中不少地方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仍有部分羣衆處於貧困、半貧困狀態。然而,這些鄉鎮由於地處邊遠山區,受工業污染比較少,一年四季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有着較好的生態環境優勢。近年來,通過大量的論證調研,該縣提出了“生態立縣、有機富民”的發展理念,將山區鄉鎮的生態環境優勢與發展現代有機農業結合起來,在保護了綠水青山的同時,又爲山區羣衆脫貧致富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全縣有機農業生產鄉鎮由最初的1個發展到現在的9個,有機耕地面積達6.5萬畝,有30多個產品通過德國歐格耳有機保證公司(bcs)和歐盟國際生態認證中心(ecocert)的有機認證,有機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6家。有機農業項目區的農民人均每年可從中增收300多元,有機農業正逐漸成爲山區羣衆脫貧致富的助推器。

該縣通過示範引導、科技創新以及龍頭企業的拉動,在促進農民增收上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實現了由單一靠政府扶貧救助向依靠有機農業產業化脫貧致富的轉變。

一、依託示範引導,強化制度約束,推動傳統耕作型農業向標準化農業轉變

有機農業是集農產品質量標準化體系、監測跟蹤體系、檢測檢驗體系爲一體的標準化農業,在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必須嚴格操作標準。但有機農業在發展的初期,特別是在土壤轉換期內,由於不能使用化學肥料、農藥以及轉基因產品,在一定程度會造成減產,羣衆對發展有機農業存在較強的牴觸情緒。針對這一情況,該縣沒有搞強迫命令、強行推廣,而是在加大宣傳的同時,通過三個步驟,逐漸轉變了羣衆的觀念,實現了有機農業生產操作的標準化。第一步是典型示範引導。政府出資創建了有機農業科技示範園,功能集科研、示範、旅遊爲一體,爲全縣有機農業生產、發展起到了試驗、示範作用。同時選擇羣衆基礎較好、積極性高的茭湖鄉作爲首個推廣示範點,對全鄉實行土壤轉換,有機操作。經過幾年的探索,找到了一條有機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路子,特別是通過與江西金佳穀物有限公司合作,以140元/百斤的價格收購有機水稻,讓羣衆嚐到了發展有機農業的甜頭,產生了強大的宣傳示範作用。在有機農業逐漸被羣衆瞭解、接受後,開始第二步工作——編制操作標準。該縣先後向省質量監督局申報了有機水稻、有機木姜、有機毛豆的標準化操作規程,在通過省級驗收以後,立即製作成通俗易懂的宣傳小冊,免費發放給有機農業項目鄉鎮的農民,讓農民羣衆可以按照標準規範生產。在有機農業生產之初,雖然大部分羣衆都能按照標準要求操作,但也有少許羣衆圖方便省事,違反操作規程,導致產品通不過有機認證,使大多數羣衆的利益受損。爲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開始標準化生產的第三步——強化監控,一方面成立了縣、鄉兩級的監控隊伍,實行全天候巡迴監控,嚴堵化肥、農藥供應源頭,在發展有機農業的鄉鎮或村,嚴禁銷售化肥、農藥,做到統一供應有機肥、生物農藥或自制有機肥,一旦發現農戶施用化肥、農藥,嚴肅處理,並當場記錄在案;另一方面將有機農業鄉鎮的每十戶農戶組成協作小組,民主選舉有機農業監督員,建立有機農業監控卡,監控卡上標明田塊、面積等內容,從而形成農戶自我監督、自我約束機制。

二、依託科技創新,培育新型農民,推動傳統粗放型農業向科技化農業轉變

現代有機農業是一項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的農業生產,只有依靠現代高科技,依靠一批懂技術新型農民,才能獲得較高的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從而促進農民的增收。該縣在發展有機農業的實踐中,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爲發展的關鍵環節來抓,在建立現代農業科技支撐體系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方面,通過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縣校、縣院合作機制,大力推進有機農業生產技術、生物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有機質及生物肥料開發、替代化學制劑的病蟲害及雜草生物防治技術、土壤水體生態培肥技術、畜禽水產有機養殖技術等研究與應用,不斷提高有機農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及產品品質。通過與南昌大學合作建立南昌大學××有機食品研發中心,重點解決有機食品開發中的技術難題,與省農科院合作,就有機農業病蟲害防治、有機肥開發、良種開發等方面進行研究,有效地進行了生產與科技的對接;另一方面是建立了爲有機農業服務的技術推廣服務網絡。縣有機農業辦公室組建了有機農業技術服務指導小組,小組由省級專家、鄉土專家、專業大學生組成,常年下到有機農業基地,分片包乾進行技術指導,負責對農民的技術培訓、技術示範和技術諮詢服務。在村一級通過培育有機農業種植示範戶,形成以產業技術小組爲紐帶,以示範戶爲核心,連接周邊農戶的技術推廣網絡,有效提升了有機農業的科技含量和發展水平。同時充分利用“陽光工程”、“雨露工程”等農民培訓項目,對有機農業項目鄉鎮的農民進行免費培訓,重點講授有機農業發展前景、有機農業操作標準、認證標準等專業知識,對有機農業種植品種的選擇、病蟲害的防治等栽種技術進行指導培訓,不斷提高農戶發展有機農業的信心與能力。

三、依託產業拉動,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推動傳統“提籃小賣型”農業向產業化農業轉變

在發展有機農業的實踐中,隨着有機農業生產基地規模的不斷擴大,農作物品種的不斷增多,依託產業脫貧致富這條路子要走下去,就必須讓產業與市場對接。因此該縣把有機食品加工業作爲全縣招商引資的一個重點向外推介,努力激活本縣民營資本投入有機農產品加工業,同時從縣財政拿出一定的資金用於培育和扶持一批經濟實力強、技術含量高、市場佔有率大的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引進、培育、壯大農產品加工企業,目前全縣已有20多戶農產品加工企業,其中有 10 家企業是省、市龍頭企業。這些龍頭企業,在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同時,還帶動2萬多戶農戶參與有機農業種植。尤其是一些山區鄉鎮貧困農戶,由於資金緊缺,無力投資有機農業,一些龍頭企業就爲農戶先墊付種子及有機肥料、生物農藥款,有效地提高了貧困戶栽種有機農作物的積極性。爲有效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實現龍頭企業與千家萬戶農戶的對接,該縣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大力鼓勵扶持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經濟合作組織。通過成立××有機食品行業協會以及在有機農業項目村成立有機農業協會互助組,把企業與農民聯結起來,真正實現了“龍頭加工企業+有機農業合作組織(協會)+生產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達到了“建一個組織,興一項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方農民”的目標。據統計,該縣現有各類有機農業基層協會(推薦訪問範文網)組織46個,帶動7650戶農戶、34600人。今年全縣通過合作協會落實的有機水稻訂單面積達到4萬畝,龍頭企業按每百斤150元的最低保護價收購,農民種一畝有機水稻可增收近400元,僅此一項,全縣農民就增收800萬元。

第五篇:縣有機農業產業化發展經驗交流材料

××縣地處××西北邊陲,轄17個鄉鎮(街道),地理概貌爲“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屬典型的山區丘陵縣。全縣有近十個鄉鎮屬山區、半山區,這些山區鄉鎮中不少地方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仍有部分羣衆處於貧困、半貧困狀態。然而,這些鄉鎮由於地處邊遠山區,受工業污染比較少,一年四季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有着較好的生態環境優

勢。近年來,通過大量的論證調研,該縣提出了“生態立縣、有機富民”的發展理念,將山區鄉鎮的生態環境優勢與發展現代有機農業結合起來,在保護了綠水青山的同時,又爲山區羣衆脫貧致富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全縣有機農業生產鄉鎮由最初的1個發展到現在的9個,有機耕地面積達6.5萬畝,有30多個產品通過德國歐格耳有機保證公司(bcs)和歐盟國際生態認證中心(ecocert)的有機認證,有機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6家。有機農業項目區的農民人均每年可從中增收300多元,有機農業正逐漸成爲山區羣衆脫貧致富的助推器。

該縣通過示範引導、科技創新以及龍頭企業的拉動,在促進農民增收上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實現了由單一靠政府扶貧救助向依靠有機農業產業化脫貧致富的轉變。

一、依託示範引導,強化制度約束,推動傳統耕作型農業向標準化農業轉變

有機農業是集農產品質量標準化體系、監測跟蹤體系、檢測檢驗體系爲一體的標準化農業,在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必須嚴格操作標準。但有機農業在發展的初期,特別是在土壤轉換期內,由於不能使用化學肥料、農藥以及轉基因產品,在一定程度會造成減產,羣衆對發展有機農業存在較強的牴觸情緒。針對這一情況,該縣沒有搞強迫命令、強行推廣,而是在加大宣傳的同時,通過三個步驟,逐漸轉變了羣衆的觀念,實現了有機農業生產操作的標準化。第一步是典型示範引導。政府出資創建了有機農業科技示範園,功能集科研、示範、旅遊爲一體,爲全縣有機農業生產、發展起到了試驗、示範作用。同時選擇羣衆基礎較好、積極性高的茭湖鄉作爲首個推廣示範點,對全鄉實行土壤轉換,有機操作。經過幾年的探索,找到了一條有機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路子,特別是通過與江西金佳穀物有限公司合作,以140元/百斤的價格收購有機水稻,讓羣衆嚐到了發展有機農業的甜頭,產生了強大的宣傳示範作用。在有機農業逐漸被羣衆瞭解、接受後,開始第二步工作——編制操作標準。該縣先後向省質量監督局申報了有機水稻、有機木姜、有機毛豆的標準化操作規程,在通過省級驗收以後,立即製作成通俗易懂的宣傳小冊,免費發放給有機農業項目鄉鎮的農民,讓農民羣衆可以按照標準規範生產。在有機農業生產之初,雖然大部分羣衆都能按照標準要求操作,但也有少許羣衆圖方便省事,違反操作規程,導致產品通不過有機認證,使大多數羣衆的利益受損。爲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開始標準化生產的第三步——強化監控,一方面成立了縣、鄉兩級的監控隊伍,實行全天候巡迴監控,嚴堵化肥、農藥供應源頭,在發展有機農業的鄉鎮或村,嚴禁銷售化肥、農藥,做到統一供應有機肥、生物農藥或自制有機肥,一旦發現農戶施用化肥、農藥,嚴肅處理,並當場記錄在案;另一方面將有機農業鄉鎮的每十戶農戶組成協作小組,民主選舉有機農業監督員,建立有機農業監控卡,監控卡上標明田塊、面積等內容,從而形成農戶自我監督、自我約束機制。

二、依託科技創新,培育新型農民,推動傳統粗放型農業向科技化農業轉變

現代有機農業是一項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的農業生產,只有依靠現代高科技,依靠一批懂技術新型農民,才能獲得較高的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從而促進農民的增收。該縣在發展有機農業的實踐中,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爲發展的關鍵環節來抓,在建立現代農業科技支撐體系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方面,通過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縣校、縣院合作機制,大力推進有機農業生產技術、生物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有機質及生物肥料開發、替代化學制劑的病蟲害及雜草生物防治技術、土壤水體生態培肥技術、畜禽水產有機養殖技術等研究與應用,不斷提高有機農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及產品品質。通過與南昌大學合作建立南昌大學××有機食品研發中心,重點解決有機食品開發中的技術難題,與省農科院合作,就有機農業病蟲害防治、有機肥開發、良種開發等方面進行研究,有效地進行了生產與科技的對接;另一方面是建立了爲有機農業服務的技術推廣服務網絡。縣有機農業辦公室組建了有機農業技術服務指導小組,小組由省級專家、鄉土專家、專業大學生組成,常年下到有機農業基地,分片包乾進行技術指導,負責對農民的技術培訓、技術示範和技術諮詢服務。在村一級通過培育有機農業種植示範戶,形成以產業

技術小組爲紐帶,以示範戶爲核心,連接周邊農戶的技術推廣網絡,有效提升了有機農業的科技含量和發展水平。同時充分利用“陽光工程”、“雨露工程”等農民培訓項目,對有機農業項目鄉鎮的農民進行免費培訓,重點講授有機農業發展前景、有機農業操作標準、認證標準等專業知識,對有機農業種植品種的選擇、病蟲害的防治等栽種技術進行指導培訓,不斷提高農戶發

展有機農業的信心與能力。

三、依託產業拉動,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推動傳統“提籃小賣型”農業向產業化農業轉變

在發展有機農業的實踐中,隨着有機農業生產基地規模的不斷擴大,農作物品種的不斷增多,依託產業脫貧致富這條路子要走下去,就必須讓產業與市場對接。因此該縣把有機食品加工業作爲全縣招商引資的一個重點向外推介,努力激活本縣民營資本投入有機農產品加工業,同時從縣財政拿出一定的資金用於培育和扶持一批經濟實力強、技術含量高、市場佔有率大的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引進、培育、壯大農產品加工企業,目前全縣已有20多戶農產品加工企業,其中有 10 家企業是省、市龍頭企業。這些龍頭企業,在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同時,還帶動2萬多戶農戶參與有機農業種植。尤其是一些山區鄉鎮貧困農戶,由於資金緊缺,無力投資有機農業,一些龍頭企業就爲農戶先墊付種子及有機肥料、生物農藥款,有效地提高了貧困戶栽種有機農作物的積極性。爲有效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實現龍頭企業與千家萬戶農戶的對接,該縣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大力鼓勵扶持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經濟合作組織。通過成立××有機食品行業協會以及在有機農業項目村成立有機農業協會互助組,把企業與農民聯結起來,真正實現了“龍頭加工企業+有機農業合作組織(協會)+生產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達到了“建一個組織,興一項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方農民”的目標。據統計,該縣現有各類有機農業基層協會組織46個,帶動7650戶農戶、34600人。今年全縣通過合作協會落實的有機水稻訂單面積達到4萬畝,龍頭企業按每百斤150元的最低保護價收購,農民種一畝有機水稻可增收近400元,僅此一項,全縣農民就增收800萬元。

默認推薦訪問其他精彩範文:

國外農業產業化經驗與啓示

對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調查與思考

宜章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調查與研究

發展知識經濟與農業產業化經營

發展知識經濟與農業產業化經營